教改思路

2024-09-12

教改思路(精选10篇)

教改思路 篇1

近几年,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呈现井喷式的发展, 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缺口达到几十万人。物流人才的高度紧缺一方面是因为高校人才培养数量有限,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不能很好地对接。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立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物流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 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融合了物流学、管理学、经济学、数学等多个学科的特点, 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工作对于现代管理知识以及信息系统应用的要求非常高, 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应用到管理工作中去。因此, 笔者认为, 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应该朝着开放式、探究式的方向转变。

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1. 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案例教学法最初起源于美国, 其本质就是通过一个个案例构建教学情境, 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情境之中, 使得教学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在案例教学法中, 老师扮演的是一个设计者与引导者的角色, 而学生则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逐渐揭开知识的面纱, 了解理论知识在不同案例中的体现, 从而更好地理解, 获得更为深刻的印象。例如, 在学习物流的概念时, 老师可以通过美国沃尔玛超市配送中心、美国加州食品配送中心、美国弗莱明食品配送中心等不同的案例来介绍不同的物流形式, 让学生从案例中自己的比较和理解零售型、批发型、仓储型物流的概念。同时, 老师还可以通过麦当劳公司和夏辉物流之间的合作、淘宝网和国内各大快递公司之间的合作来讲解第三方物流的概念。通过案例教学,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物流的概念、管理、准时供应等进行深入地思考, 不仅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也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

2. 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 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笔者认为, 学校和企业可以进行定点合作, 开展定岗双元人才培养。学生在入学初期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 然后将学生送进企业进行为期三个阶段的实习。具体的实习过程可以分为企业文化了解、协岗培训、定岗实训三个阶段。企业文化了解阶段主要是就对合作企业的历史、企业精神、不同工作岗位的岗位职责、物流工作的具体流程等都进行一个细致的了解, 让学生先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 对企业的全貌有个大致的掌握。协岗培训就是为每一个学生配备一个师傅, 把他们安排到具体的岗位上去, 这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一个衔接阶段。在学生对于岗位工作达到一个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之后就可以进行定岗实训, 一个人一个岗位, 通过具体的实践来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

3. 专项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衔接度

专项技能训练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纵向加深, 老师们可以将物流管理中常见的职业能力划分为若干项技能并编撰相应的指导书目, 对学生进行分类训练。老师列出每一项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以后想从事的岗位选择具体的技能进行学习。学生通过对一项技能理论和实践的集中性学习, 从而实现在短时间内能力的形成。学习较快的学生可以一一攻破不同职位所需要的不同的专项技能, 从而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物流管理所牵涉到的内容本来就很多, 学生不需要成为全才, 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从事的职位学习相应的专项技能即可。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学生知识的深度, 也能够缩短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效果。

4. 岗位模拟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岗位模拟与实践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 实践教学是在企业中进行具体岗位的实践, 而岗位模式是在学校中通过计算机技术等进行虚拟的岗位实践。各高校在不泄露企业商业机密的基础上, 与企业进行信息的同步共享。学生在学校的机房就能够接触到最真实的企业业务信息和数据, 他们就可以站在企业的角度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 对问题进行分析。而老师则结合企业具体的实践对学生的模拟训练进行评价和指导, 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5. 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小组合作形式的自主学习, 多用于前期的理论学习之中, 学生通过小组间分工, 自己查找资料自己探讨总结分析, 实现知识学习的升华。例如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中, 老师就可以为学生选择不同的课题并创造具体的情景, 让学生去进行研讨。如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规划、电子商务物流规划等, 每一项物流系统的规划都涉及选址、交通、供应链、成本控制等多方面的内容, 环环相扣才能构建一个科学的物流系统。而学生要想完成这样一个探究任务就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认真学习, 查找大量的网络资料, 还要进行实地调研, 在系统规划完成后要进行计算机模拟。一系列的工作完成之后, 学生对于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必然是了然于胸。不仅如此, 研讨式的学习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探索过程中去发展规律。例如在本次学习中, 很多同学都发现了城市距离和配送成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总结

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在教育环节中, 我们要随时掌握岗位的实际需求, 不仅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 更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让他们成为社会所需求的能力型人才。

摘要: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而职业院校又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因此, 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扣实践二字。本文结合职业院校的教学实际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远远.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 (13)

[2]肖伟.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 2013 (8)

[3]付丽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23)

教改思路 篇2

刘世龙

吾山中学地处偏远,教研教改方面比较薄弱,新学期学校采取得力措施,着力提高教师的教改意识。

一、抓住契机,积极转变教师思想作风

改变必须从改变思想入手。学年初,学校将个人的述职升格成教师“我的价值观”演讲,引导教师审视自己;抓住教师闪光点,积极宣传,比如教师自觉拖走廊、教室地面,送生病学生去医院等,调动正能量行为的积极性;利用情境,教育教师增强责任意识,比如,有一次垃圾桶里被丢弃了一把尚可用的笤帚,学校引导教师反思“我们缺失了什么”的打讨论……不断的引导,激励,现在教师思想作风改变极大,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以“三助”高效课堂建设为抓手,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 学校在广泛调研基础上,以“自助”“互助”“助导提升”为核心教学环节,构建了“三助”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倒逼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课堂教学中更多的去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组织,更多的研究教法的实施。学校为了促进“三助”高效课堂教学的建设,采取了很多措施。

1.每学期都组织导学案设计比赛、赛课等活动,着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2.行政听课推进 学校规定中层正职每天推门听课一节,中层副职个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听课后立即反馈。3.课堂巡查规范 学校每天不定时间抽查课堂教学两次,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4.磨课提高 对于授课水平低的教师,采取盯人战术,连续跟踪听课、评课,帮助他提高授课水平。

三、以校本教研为纲,引导教师投身教研教改

1.说讲评一体化教研板块化 学校统筹安排校级教研活动,一般按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学模式研究课——教学方法展示课——复习课进行。

2.四定促进集体教研 对于集体教研,学校采用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人员方式加以规范。本学期,学校实行“半天无课日”教研活动制,每个学科确定一个半天,搞集体教研。具体安排是:第一节说课,第二节听课,第三节评课,第四节集体教研。

3.小课题撬动 学校规定每一位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确立一个小课题,学校进行统一管理。规定每位教师两周提交一个案例,两月一阶段小结,学期结束一总结,一学期一篇论文。

4.培植个性化教学法

教学模式的创建是教师个性化教学法的成熟的标志。所以学校要求一线教师在学校“三助”教学模式之下,结合教研室“三以”高效课堂建设要求,努力构建各人的学科教学模式。通过“我的模式我的课”晒课,跟踪打磨,涌现了一大批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

四、积极搭建平台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积极搭建各种平台,让教师的教研成果得到展示。

1、课堂展示 学校每学期都安排骨干教师示范课,让老师们观摩;安排全体教师晒课,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教学论坛 学校每学期都开设教学论坛,让每个教师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教研教改成果,论坛的学术性比较强,对教师的引导作用比较明显。

3.外出学习学校重视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凡是上级安排的教师培训,学校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并且回校后必须二次培训。除此之外,学校还自己组织教师到临朐县的辛寨中学、东城双语学习。

教改思路 篇3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化学药物(包括精细化工产品)及其中间体制备的重要有机合成反应和合成设计原理,打下必要的化学药物合成技术的专业基础,使学生能较好地适应毕业后新药研究及合成工作的需要。因此,尤其是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药物合成反应更是作为学位课程,在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有了一定的教学体会,并提出教改思路,希望能以此推动药物合成反应课程体系的完善,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教师乐于“教”,学生喜于“学”。

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课时压缩,基础薄弱

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两个专业均为工科专业,化学课程虽然是基础课,但由于受到课时压缩、学分制改革等的影响,化学课程尤其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课时数变得很少。如: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本应是两门4学分的课程,现合并为一门5学分的课程,且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依然由上述两门课程的两位老师分别授课,彼此之间无法协调,导致无机化学老师着重讲述化学元素部分,而忽略了许多化学经典理论的传授。有机化学课程也只有4学分,老师只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影响因素上,而对反应机理、反应历程等没有时间讲透讲深。然而这两门课恰恰是药物合成反应的基础课,学生在大一、大二没有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会遇到较大阻力。

2无用论盛,主动性差

浙江中医药大学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均为二本、三本的学生,大学前的基础知识本身较弱,学习主动性较差。且我国大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一直以来的人生目标就是考上大学,然而考上大学后,突然不知道该干嘛了。再加上当今社会的功利性目标影响深远,学生进入大学后,目的性很强,就是想要学些“有用”的知识,而所谓“有用”的知识就是能找到既稳定又高薪的好工作。药物合成反应课意味着要进制药企业,对他们来说,一是不想进企业当工人,二是很可能不会从事本专业工作,再加上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社团活动、人际交往等牵涉了学生许多精力,因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更加受影响。

3知识点多,抽象难懂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系统地讲解了各种化学药物(包括精细化工产品)及其中间体制备过程中的各类重要反应,包括:卤化、烃化、酰化、缩合、重排、氧化、还原等,因此涉及了数百个化学反应。每个反应均要求掌握反应式、反应机理、影响因素、反应条件、应用特点,知识点相当多,再加上大部分反应机理都涉及立体化学的知识,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且该课程内容中穿插有不对称合成、量子化学原理、手性药物等,学生掌握起来确实比较困难。

4实验课少,操作性弱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是一门动手性非常强的课程,药物合成过程中包含有众多的单元操作,需要学生一一掌握,如:蒸馏、升华、回流、萃取、过滤,抽滤、结晶、TLC跟踪、过柱、干燥等,且要求学生能熟悉药物合成的全过程。但该课程却仅仅是一门3个学分的课程,其中,30%的学时用于实验教学,即该课程的实验学时为16学时。这使任课教师在安排实验时,只能安排3个实验,老师只能将这3个实验设计成包含尽可能多的单元操作,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却无法做到让学生熟悉药物制备的全过程。而这对于工科学生来说是致命的,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必须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收获经验。

二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b

1端正态度,价值引导

教学要收到好的效果,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主动性问题。针对如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技术无用论盛行等问题,任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药物合成反应中涉及许多人名反应,教师可在讲授过程中,给学生讲述著名科学家的成长故事、奋斗历史,为学生树立人生的学习榜样。同时,在讲授各种药物的合成时,可具体介绍药物的生产、作用、市场等,如在讲授乙酸酐可作为保护剂酰化羟基时,介绍其用于开发毒品快速检测试剂盒,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等例子,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其对本专业前景的认识。

2课外作业,联系实际

在授课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本专业本课程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和了解,除了穿插专业、课程、职业介绍外,还可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让学生收集不同类型药品的说明书,如:含卤素药物、头孢类药物、麻醉类药物等,了解药品的疗效、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药物合成所需的反应和步骤;或指定药物类别,如:巴比妥类药物,让学生寻找临床广泛使用的药物代表,设计药物的合成过程,并自制讲稿进行小组讨论;或让学生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课程某部分内容进行模拟讲课;又或者让学生出模拟试卷并交换进行模拟考试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作业,使学生在与课堂完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不知不觉地掌握专业知识,甚至超越课本范围。

3设大实验,模拟生产

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笔者将药物合成反应与现代仪器分析课程的实验部分抽出合并为一门3学分的大实验课程———化学制药实验,这样增加了实验教学的课时数,使模拟生产环节的大实验的开设变成现实。目前已开设一个大实验: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表征与含量测定,该实验中包含了5个环环相扣的小实验,分别为:乙酸酐的蒸馏;阿司匹林的合成、纯化及鉴定;阿司匹林固体红外光谱定性分析;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阿司匹林片的含量。以上5个实验,前一个实验的产物即为后一个实验的原料,模拟工业生产环节,使学生们熟悉药物合成全过程所需经历的重要步骤。每一步小实验通过亲手操作都能获得珍贵的产品,能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受到科研的乐趣。

4网络课程,课堂延伸endprint

创建药物合成反应网络课程,注入丰富的教学资源,以辅助教学。如在网路课程中加入包含本课程教师讲授的内容、重点和进度的授课教案、授课讲义,以便学生复习掌握;设置虚拟实验室,以动画模拟或视频演示的形式展示药物合成的单元操作,便于同学直观掌握;作业与模拟卷板块,教师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学生上传作业、进行模拟考;添加课程辅助工具,向学生提供课程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学习工具,如:文献阅读、实验视频播放、方程式书写软件等等,帮助学生掌握技能以便为今后撰写论文、毕业设计做准备;设置讨论版,用于方便师生、生生交流,学生们既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也可以向任课老师提问,更能自由地提出对本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等。由此,网络课程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延伸,有利于学生在课后、空余以及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地学习。

5注重过程,综合评价

为了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客观的描述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本课程的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模式。考试成绩只占课程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回答问题,学习态度等,占15%;实验成绩,包括学生实验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产品的品相、产率,分析数据的准确度,光谱图的质量,操作的规范程度、实验报告分析等,占20%;课后作业,主要考察学生查阅文献能力,团队合作精神,ppt制作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与课程知识点的匹配度等,占15%。通过形成性评价,能避免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促使学生自始至终认真对待本课程。

总之,通过对药物合成反应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完善该课程体系,希望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加本课程的趣味性、实用性及可接受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记,王彦斌,陈玉莲.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序列化改革探讨[J].甘肃科技,2009,25(5):139-141.

[2]白靖文,徐雅琴,叶非,等.化学系列网络课程设计与制作[J].大学化学,2011,26(1):42-44.

[3]曾宇,梁生旺,曾常青.中药专业“现代仪器分析”设计性实验改革的初步探索[J].中医药导报,2009,15(6):120-121.

[4]徐肖邢,翟春,尹凡,等.“仪器分析”网络课程的建设及实践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96-97.

[5]韩世伟,王喜臣.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1):93-94.

[6]李哲,白静.网络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型与发展方向[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1-25.

[7]杨青.例谈高校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11):2727-2728.

[8]陈心忠.化学课堂教学互动非本真的表现及对策[J].化学教育,2012,11:28-30.

教改思路 篇4

一、体系框架的创新: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研究生产关系运行规律为主线

一门独立的学科 (课程) 都会具有特定的系统体系, 而该学科体系则全赖主线来贯通其框架和设定整体格局。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其主要任务是阐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诚然, 突出生产关系研究可以明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更可以鲜明地突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理论贡献和革命意义。但是, 单独研究生产关系来揭示生产关系运动规律, 并将注意力放在经济制度和本质的剖析上, 必然会排斥生产力的研究, 忽略对经济运行、发展和调节进行深入研究。

学习知识是为了经世致用。政治经济学如果无视于当代的现实实践而不进行改变的话, 就会影响其效能的发挥。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己经确立,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政治经济学肩负的历史使命己经发生变化, 它要研究的不光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般性质, 更要研究如何利用生产关系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 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如果政治经济学仍然继续停留在研究抽象的生产关系之上, 就会使政治经济学研究远远地脱离了经济现实, 不能回答、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 也不能对当代中国经济建设起到有效指导作用。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理论而言, 其实政治经济学都不得不涉及到生产力, 研究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力及其发展,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发展, 必须把生产关系建立在具体的生产力基础之上, 而且就生产关系本身而言, 也不能把它的内容简单化, 因为它除了反映社会经济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之外, 还有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即有具体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的问题。所以, 我们必须注重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去研究生产关系的运行及其规律。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强调市场经济活动为核心

要巩固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地位, 就迫切需要增加该理论的有用性、时效性和现实针对性。深化政治经济学内容改革, 吸纳各学科的新内容和新思想。

传统政治经济学过于强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的对立, 主要集中于与价值本身相关的价值理论、价格理论、货币理论.与剩余价值本身相关的剩余价值理论、工资理论、利润理论、利息理论和地租理论。我们虽然不能抹煞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区别, 以及由此带来的各自经济关系的特殊性。但是热衷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对比, 便使我们看不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内在联系。实际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的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以及资本、平均利润和地租等一系列的范畴, 如果抽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并结合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的历史特点, 都对社会主义社会是适用的。特别是我国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 也要借鉴资本主义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先进经验和办法来为我所用, 资本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较早, 我们可以借鉴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有用理论和方法。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说远不足以反映其研究市场经济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且也完全没有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进行系统性发掘和提升。新的政治经济学内容可突破传统教材, 以市场经济活动为核心来重新构建。围绕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这个核心, 突出社会化生产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特点与规律, 从微观层次到宏观层次逐层展开论述, 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与掌握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 自觉投身市场经济建设中去, 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无论是资本主义, 还是社会主义, 在发展市场经济这一点上是相同的。政治经济学教改中, 应该有针对性地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在发展市场经济这方面的科学成分和合理因素, 弥补了以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缺陷和不足, 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和体系, 例如:资源配置方式、价格供求机制、市场主体行为、经济增长周期、宏观调控目标等, 这些内容代表了西方学者研究市场经济运行的积极成果, 反映了现代市场的某些特征、规律, 这些理论对于完善政治经济学理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也必须看到:西方经济学从其指导思想和体系来说, 实质上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尽管它在某些方面具有某些合理因素, 但从整体上看, 从本质上讲, 它是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是垄断资产阶级用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武器, 是一种典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因此, 我们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改过程中, 对西方经济学既要大胆借鉴, 吸收其合理因素和科学成分, 更要旗帜鲜明地在其整体上坚持批判态度。即使对西方经济学中的合理因素和科学成分的借鉴和吸收, 也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 而应认真加以改造和消化。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历史性使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为主径

《政治经济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 多围绕在既定的孰是孰非问题作宣讲和灌输, 少注重创造思维和自我鉴别能力的培养。应按照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教改基本要求, 来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但是, 目前由于本课程现行教材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相脱节的问题尚未得以解决, 因而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困难较多。从探索性的角度看, 大体思路是, 在现阶段主要可结合历史性使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为主径的方法, 来开展本课程的教学活动。

第一, 广泛采用历史素材, 增强理论可理解性。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基于对当时现实问题的思考, 政治经济学也不例外。虽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描述的经济现象和状况和现在的实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但是我们可以用历史主义方法来对其理论进行解释和说明, 可以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结合世界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史等丰富的历史素材来增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趣味性和可理解性。

第二, 介绍学术动态, 讲清主要线索。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 可先行对不同发展时期主要代表人物分别作扼要述评;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 讲述主要代表人物有关政治经济理论学说演进的主要经纬。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拓宽新视野, 提出新问题, 并通过引导, 以激发出学生学习和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兴趣。

第三, 抓好原著导读, 授予研读方法。

原著导读的重点是原著写作背景、原著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以及原著中的主要理论学说。原著导读的方式, 一是课堂有选择地讲述原著重要章节;二是先在课堂先作原著简介, 然后在课外泛读原著或指定原著重要章节或段落精读。同时, 也要求注重讲授原著的研读方法。首先, 了解背景, 掌握原作者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其次, 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章节段落反复研读;再者, 做好卡片与读书笔记, 记下有关问题和心得体会。

第四, 指导论文撰写, 组织专题研讨。

认真批阅学生研读原著的笔记, 然后提示相关参考资料。并从选题、构思、立论、引证和分析等方面, 指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卡片和原著研读笔记来尝试撰写科研论文。以全班或分组的方式就有关专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活动。

总之, 只有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面向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 密切联系经济建设实际, 加强对学生经济理论基本功训练, 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分析解决社会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又要增强教学的思想性、现实性和针对性, 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才能真正发挥政治经济学对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先进, 张继林.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对世博经济的若干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10, 632 (12) .

[2]唐昌黎, 孟海贵.“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思考——论“时代化”的基础理论和本源问题[J].探索, 2010, (6) .

[3]朱向红.政治经济学课教学改革再思考[J].广西轻工业, 2009, (10) .

浅议新时期中职数学教改新思路 篇5

【关键词】 现状 中职数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9-078-010

近年来,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中职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迅速推进,中职数学课堂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教学内容布局、观念更新等方面的变化尤为明显,课堂面貌潜移默化、焕然一新。但反观中职教育教学现状,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仍然很突出,对中职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造成一定掣肘,特别是辅助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迟迟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如何发挥数学等辅助学科的“工具”作用,使之更好的配合专业课程的讲授,达到理论压实、技能深谙的目的,这是每位中职数学教师应该着力思考和奋力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从事中职数学教学多年,对中职数学传统教法十分了解,并且在中职教改的大形势下,也进行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创新实践,总结积累了一些所谓的实战经验,现作一简要汇报,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中职数学教学现状剖析

第一,当前的教材选用境况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使用的学科教材大都是在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筹划下购置的,“一刀切”的弊端很明显,不能满足多个专业的教学需要,特别是数学教材,大纲要求和授课进度无法与专业课开设实际形成呼应,缺少一定的专业针对性,千篇一律形式配置的意味很浓,与国家对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初衷大相径庭,也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学内容的选择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

中职课程教学计划的课时安排随意性较强,缺少一定的章法,科学性不明显,教条思想和本位思想在一些学校中还很严重,接地气、促创新的改革发展思路并不清晰。

第三,立足教学客观实际

数学课在中职学校中的开设已经非常普及,但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觉得数学是可有可无的,只需要把专业课学好就行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数学在中职学科体系中的作用认识不够,这直接导致中职数学课堂效果低下,教学目标往往不能顺利实现,辅助支撑功能未能真正彰显。

第四,现有教学手段单一、传统

中职数学教学手段多样,形式不一,但由于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水平的不同,数学课开设的境况也存在很大不同。从全国范围来看,中职数学教学手段集中表现为单一、传统,普教的痕迹还很明显,而学生大都基础较差,自律意识不强,厌学情绪持续蔓延。教师热情不够,教法单一、传统,学生对“满堂灌”的强烈排斥,这些掣肘因素的长期作用,使中职数学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活动引领性不强,教与学两张皮的格局成为课堂持久常态。

二、中职数学课改新思路捕捉

第一,持续更新自身观念,大胆尝试推行“双主”模式

长期以来,中职数学始终在准职业化和普教规范性方面踟蹰不前,没有从普教的阴影中完全脱离出来,搞的现在的职业教育既有普教的“中规中矩”,又有职业教育的“岗位特性”。众所周知,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听,这是传统普教的最显著特征。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时期人才培养观愈发深入人心,在中职教育改革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对肃清职业教育的“普教因素”具有“刮骨疗毒”的功效。诸多版本的中职新课改理念均表明,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释放教师的主导性,是新时期中职教学改革的行动指针,中职数学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落实,采取简单知识适度点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潜能,为复杂难点问题的“点拨和激发”做好切换准备,既要注意循循善诱,又要注重开发和创造,促使学生有效将辅助学科知识与专业化技能学习联系起来,真正将数学知识贯穿到中职专业课程讲授中,为中职教改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有力先导。

第二,改良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评价,汇聚学习热情

通过对我校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最起码的兴趣,来职业学校就读往往迫于父母的压力,学习兴趣浓度不够,学习自信心在低谷徘徊,对诸如数学等工具课的学习抱有畏惧心理,这大都是初中时的数学阴影造成的。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应大力开辟践行多种教学方法,根据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理论讲授设计框架,创设更多的数学实践情境,深入贯彻“学以致用”原则。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学知识庞杂繁复,对数学中一些推导证明,要能简则简,能删则删,根据各专业设置的不同,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概念结论的实战活动,广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健全和优化中职数学课堂评价体系。课堂评价体系内容丰富,设计面较广,其中对学生的评价占有很大比重。通过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能进一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启发教师在教法创新上寻得新突破,帮助学生剖析自我、认识自我,对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有着积极而长远的意义。中职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客观评价每一位学生,要多用、善用鼓励性语言,既要推崇积极的肯定性评价,又要准确定位学生的不足,帮助学生分析病因,寻找根治的最佳药方。

作为中职数学教师,时时反思、处处革新应是教育发展永恒的课题。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中职数学教师一定要不断汲取先进教学理念,巧妙处理工具课和专业课的关系,促进两者的相辅相成、互相支撑,持续孵化中职数学教改更有战斗力的新思路,以指导课堂实践,服务专业课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1]孙川.小议中职数学教改创新之新路,亚太教育,2014(11).

教改思路 篇6

1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

1.1体育专业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实践性差

一直以来,高校体育专业的教育指导思想都是为了培养体育教育的优秀人才,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都是依据教育指导思想制定而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就要求高校调整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开始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改革开展的如火如荼,可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还是沿用以往的形式,导致体育专业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的实践性较差。例如,“终身体育”教育理念[2,3]已经在我国实施很长时间,人们已经对终身体育教育重要性高度重视,但是从现行的体育专业教学工作中来看, 其教学具体实施过程还是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仍然以竞技体育的发展为教学主线,对于长期锻炼的教学内容和健身方法涉及较少。

1.2健康教育未能与体育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体育教育有很宽泛的功能,不仅具有培养专业竞技人才的功能,而且还能够锻炼身体、促进健康教育。但是受到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健康教育功能没能充分体现出来,使得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不能与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衔接起来,造成健康知识只是与体育教育硬性套在一起,不能起到实际的教育功能[4]。另外, 体育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体育教育工作者,从而传播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所以健康教育也有着很高的教育目的性,应该引起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视。

1.3终身体育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终身教育简单解释为活到老、学到老,终身体育教育是指让学生形成终身锻炼、健身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就业后的自主锻炼意识。而且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终身体育锻炼的认可度极高,十分需要这方面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但是,在实际的体育专业教学中,体育不能与中小学生体育结合起来,没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使得教学内容改革力度小,课程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就不高,最终导致失去体育兴趣,未能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使得终身体育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佳[5]。

1.4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足

针对体育专业教育的课程安排,一般以体育知识理论和技能为主,对于其他方面的课时安排较少,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较高,而文化素质偏低。由于体育专业学生在上学期间,体育专业课程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占用过多时间,而作为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课程一般只当作辅修课程,造成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偏低[6]。因此, 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阻碍着学生的文化素养发展。

1.5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创新不足

虽然各大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课程一直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进行创新,但是体育专业教育的课程实践性较差,而且社会性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教材的整体教学内容基本不变,只是在个别知识点体现了创新的思想,并且整个教学内容的弹性差[7];其次,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体制还是遵循终结性评价为主,这种评价体系不能客观、全面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学习的导向性出现偏差;最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还是沿用以往的一套形式,导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强,出现模式化发展模式。

2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2.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思想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要想适应新时代社会和学校发展的需求,必须转变原来的教学观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8]。另外,为了适应世界体育教育人才的竞争优势,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不仅要传授专业的体育领域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使其具备完善的性格、强健的体魄和较好的心理素质。

2.2调整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新时期,为了满足社会和中小学发展的需求,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不仅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而且要结合国内外先进的体育知识,孕育体育文化,培养全面健身服务的意识。另外,体育专业教学要扩展教学内容,不仅涉及体育锻炼、健康教育等方面,而且要涉及休闲体育、趣味体育、娱乐体育和养生体育等领域,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9]。因此,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其教学内容要缩减竞技体育知识,多增加社会体育教学内容和大众娱乐健身内容,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3转变教学模式、实现教育创新

近几年,各大高校虽然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体育教育创新一直走在教育改革创新的前沿,但是由于体育专业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所以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体育专业发展的需求。因此,体育专业教学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指导思想,结合国内外先进的体育文化知识,制定全面、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从而实现体育专业教育创新。比如,采用思考式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和“小集团”学习法等,打破枯燥、乏味的教学局面,使体育课程成为一门充满活力、吸引力高的课程,让学生积极投身于体育锻炼和体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体育知识水平和体育知识传播领域,更好地推动新教改的要求,取得较好的体育教学实践价值[10]。

2.4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目前的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来看,终结式评价教学体系还是占主体地位,所以,高校要想实现教学改革创新,必须要突破以往的评价模式,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11]。因此,高校体育专业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体系和终结性评价体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效果,全面、客观地对学生进行成绩打分,促进体育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发展,对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综合体育能力进行考核。只有通过完善的体育评价体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发展成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满足社会发展的教改型人才,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3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改实践研究

本研究是针对笔者所在学校2012级、2013级和2015级体育专业学生进行研究,搜集三届学生的时代的发展趋势,结合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和内容,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活动情况、心理健康、体质健康等方面进行研究,探寻提高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模式和方式、方法[12]。

3.1结合学校学生情况,完善课程基本目标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发展和需求出发,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制定全面地课程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将终身体育理念融合到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此外,根据我省的体育发展需求,将笔者所在学校体育专业教育进行多功能发展, 将课程基本目标设立在丰富学生知识水平、增强身体素质、增进身心健康,全面落实终身教育理念[13]。

3.2结合新教改思路、构建体育课程框架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笔者所在学校根据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内容,能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加大学生的选课自由度,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课程在原来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无数、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游泳、 围棋、桥牌、体育舞蹈、体育游戏、网球、散打等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选择体育项目[14]。另外,根据体育课程的侧重点不同,将体育课程变化为基础、选修、选项和保健体育几个方面,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学校体育专业通过增加项目、课程内容、课时和改变课程体系等方式,构建新型的体育课程框架,使学校培养的体育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3.3依据学校办学特色、实现教学内容多元化发展

随着应用体育的发展,学校高度重视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其确立的教学改革思路要依据该校独特的办学特色,优化教材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体育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体育方面的专业人才,推动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比如,在传统武术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熟练掌握武术的基本功,然后学习长拳、刀术、棍术、剑术和太极拳套路等,之后再将武术的文化、武德、武术比赛的精神等渗透到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再比如,学校在健美操的教学中,首先教授基本的步伐和动作, 之后学习基本的健美操套路,然后再将艺术、体操、广播操、啦啦操等课程知识渗入进来,让学生不仅学习健美操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将各种各样与之相关的操课结合起来,从而将健美操学习推向新的方向。

3.4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交互性教学

网络时代的来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式,笔者所在学校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了B2B辅助教学系统,将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成果、学科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全部共享于网络平台,让学生不仅接受课上的知识,而且可以利用好课下的时间,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发展。此外,网络平台还提供了师生交互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请教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投入到体育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中,取得了很好地成绩。

4结语

教改思路 篇7

一、目前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

本文重点探讨高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 即主要针对的是全体学生的教育, 而不是音乐专业学生的教育。

1、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总体水平偏低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大多不受重视, 未能很好的完成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任务, 加上家庭环境、地域、知识结构等条件的影响, 除个别音乐特长生外, 大学生整体音乐素质普遍偏低, 主要表现为, 音乐知识匮乏、不识简谱、不会演奏乐器、音乐欣赏能力较差。这些问题的存在, 直接影响了音乐教学对美育功能的实现。

2、部分高校教师偏重发挥一己之长, 在课程设置上随意性太强

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 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普及, 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使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实践中达到综合素质的提升。但目前很多高校的音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过于偏重自身特长, 往往依据自己所学专业设置课程, 忽视了音乐教学的普遍规律和教学目标要求, 这就严重偏离了音乐教育的出发点。比如钢琴专业的老师只开办钢琴课, 管弦专业的老师就开设管弦课, 声乐专业的老师就开设声乐课, 个别学校因为师资力量薄弱, 甚至取消了音乐公共课的设置, 只为音乐特长生开办小班。凡此种种, 都对学校科学设置教学内容、普及音乐素质教育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因为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不是精英教育, 不是培养音乐家的教育, 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不应该“求专求深”, 它更应该专注于全体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培养、音乐修养培养、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

3、只重视课外活动, 忽视音乐课程教育这条主线

有的院校出于宣传自身形象和参赛、汇演的目的, 组建了各种艺术团体, 把大量的资金和师资力量放到了课外活动的组织、演出、参赛之中, 忽视了音乐课程教育作为音乐素质教育的核心这一思想, 使音乐课程教育这个主阵地严重远离了面对全体学生这个主旨。

课外活动作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 应体现“适度、普及、兼顾”的原则, 积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其中, 自主选择, 各有所得, 决不能让音乐课外活动只成为个别音乐特长生表演的舞台, 更不能以课外活动来替代课程教育, 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音乐教育机会来换取课外活动的虚假繁荣。

二、音乐教学主要改革思路

针对目前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普通高校应该认真落实《音乐课程标准》, 从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入手, 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为目标, 积极进行教学教法改革, 充分发挥音乐素质教育的功能。

1、明确大学音乐教育的目标, 给予准确的定位

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 它的首要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方面的专门人才, 它的教学目标也不应该是让学生掌握高深的音乐理论和专业的技能技巧。因此, 在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中, 我们应牢牢把握“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 而是培养和谐的人”这一方向, 坚持立足学生实际, 实事求是, 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鉴赏水平、完善人格、陶冶情操为出发点, 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并认真抓好落实。

2、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才能使音乐教学更好的实现其育人功能, 这就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对教师队伍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培训, 使他们掌握心理学、美学等相关知识, 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自觉地、系统的运用相关理论, 帮助学生摆脱抽象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单调的技能练习带来的苦恼, 使学生产生精神愉悦感, 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要加强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和调控, 教师要认真备课, 详细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蕴含的时代意义和精神内涵, 深入探究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审美情感和表现形式, 引导学生准确的理解音乐、真切的感受音乐、真实的再现音乐的艺术形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音乐赏析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亲身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力度、速度之美, 加深他们对音乐的审美感知, 达到最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目的。

3、改进教学内容

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 具有丰富的资源特性, 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经典的音乐作品, 教师应广泛涉猎人类物质文化精髓, 积极向学生推荐学习曲目, 鼓励他们经常欣赏经典作品, 使他们逐步认识音乐形态的特点、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的表现形式, 启迪他们对音乐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 使他们既能享受音乐形式之美, 也能高度领悟音乐的人文内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教师不仅要注重对民族文化如民族音乐、民族乐器、地方戏曲的注入, 加强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播, 也要积极吸收国外优秀的音乐教育教学理论,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使学生充分体验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 促进自身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4、丰富教学手段, 优化校园音乐环境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最直接流露, 所以,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采用多媒体展示、电影欣赏、观看文艺演出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形式, 就可以使学生对音乐艺术产生持久的兴趣和共鸣。高校要积极创设音乐环境, 通过开办音乐讲座、音乐专栏、举办音乐比赛、组织学生自办音乐团体等形式, 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并在音乐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有效提高大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教改思路 篇8

一、理论背景

( 一)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全新的对学生进行测评的方式,它不仅仅注重最终成绩的测评,也强调对学生全方位的评定。它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方法来对教与学的活动开展评价,利用其有效的评定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测评,提升它的精准性。以往我国的教学评价一般是指对教学结果进行的评定,仅仅用分数的形式作为考察方式。而形成性评价组则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运用观察、记录、测验、调查和咨询来跟踪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有关学生的第一手资料。这一教学方法是得出的较为全面的反馈信息,有助于对教学环境进行调节,彰显它的互动性和积极性。想要有效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功效,就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作出精准的反馈,构建反馈信息。总地来说,就是指形成性评价要起到对学生全面进行培养的目的,彰显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收集反馈来达成既定目标,从而更好的改善教学,作出科学的评定。

( 二)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一个外来的教学评价词汇,它是由flipped classroom翻译过来的一个教育术语,这一概念强调的是翻转传统教学的形式,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学生的主要地位,并让学生多参与讨论的评定方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下,教师要做好现行的教学计划,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安排好教学的计划,制定教学目标,带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此同时,翻转课堂也是强调师生全面互动的环节,需要学生与教师进行良性互动,解答学生的疑惑,并注重对他们个性的发挥和张扬。

早在20 世纪90 年代,翻转课堂这一概念就已经形成了。哈佛教育家提出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倡导将知识传授的过程移出课堂取而代之的是知识的内化和应用,然后逐步演变为了“翻转课堂”这一概念。翻转课堂首先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出反馈意见,通过学生的思考来做出解答。现如今,互联网、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翻转课堂模式的开展也愈加普及。经过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教学的对比研究,我们也能够了解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一定要注重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评定的内容也应当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从而保证测评的精准性,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翻转课堂的形成性评价环节

( 一) 具体实施方式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了解到了翻转课堂的概念以及它的作用,还有形成性评价的相关内容。想要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突出评价的效果,精准的做好测评,必须注重实施方式的科学性。在课堂引入翻转课程理念之后,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强调自主完成任务,进行学习,定期编写学习计划和报告,开展自我测评。

以笔者现在所教授的AUTO CAD软件课程为例,与此相关的网络资料和书籍资料很多。因此,在设计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时,我们可以在作业环节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实例为个案进行灵活的作业布置,并且给学生列出其中一些比较优秀高效的参考网络资料和书籍教程资料,并对这些内容做大致的介绍。例如,在讲解软件的绘图工具栏的内容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绘制2 ~ 3 个既定内容,其中需要运用到几个本节所教授的绘图工具,也可以让学生在做完一个教师指定的练习外,再让学生从教师推荐的网络和书籍资料里寻找几个难度升级或能提升学生兴趣的内容进行绘制,并对自己绘制的过程进行录屏,或者将绘制的关键步骤进行微信展示,并与教师和同学在线互动。

第二,教师要突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发挥组织者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的改革教学策略,做出积极的评价,并且建立完善学生自身的学习档案,做好信息反馈工作,以便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AUTO CAD软件课程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在课程前期所设置的教学环节上虽然已经明确了教学的时间点、时间长度、任务量和教学的总进度,但由于这是一门实践操作课程,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中仍然会发现一些应该重点强调的知识点和需要加强练习的知识节点,如在布局空间的使用环节上,虽然课下的视频教学以及微课程的安排上已经做了基本的概念解释和作业强化,但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绘图经验,在这一环节上的困惑仍然体现在课堂交流中,这时,教师需要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并实际安排学生当堂完成一个小的案例,并对图纸进行打印处理,打印完成后,对学生图纸上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个辅导,并作出总结和示范。并引导学生重新学习这一环节,对学生强调视频中需要重点理解的部分。在此之后将实际遇到的教学难点进行记录,并且及时作出教学内容在课上和课下部分的调整。

第三,教师要对翻转课堂和形成性评价加以重视,教师要以学期为单位,制作有关学生的情况表,填写他们的过程学习轨迹,详实记录课堂出勤、课堂表现、平时自学、单元测验、互动表现、资料应用等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定,还有利于学生自我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自身的学习动态,进而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

在AUTO CAD软件课程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采用了一份综合评价表来记录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表现,而这份表格最终也会体现在学生可以查看的网络评分系统中,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 二) 应注意的问题

翻转课堂与形成性评价的结合教改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两者既存在区别也具备联系,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应当注重很多方面和细节,主要而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不应当将翻转课堂简单的等同于视频授课,或者某种形成性评价的简化教学内容,更不能只是用成绩来衡量一切。虽然翻转课堂的普及与网络教学的传播息息相关,然而它并不与视频教学完全一致,两者具有本质上的差异。从实际上说,翻转课堂的真正价值在于面对面的互动教学上,只有通过清晰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完善的教学思路的构建,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真正含义,才能突出翻转课堂的价值,而不仅仅只是以视频的播放作为评价的指标。

另一方面,形成性评价是一个综合的测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资料整合、搜集与成绩的记录。在形成性测评中要注重师生的双重互动,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抓住时机让学生反思自身的行为,做好调整和改进工作,强调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只有有效的测评才能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做好过程性评价,而不只是基于结果开展评定。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突出评价的作用,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制定具有个性特征的学业计划,真正做好评价工作。

三、总结

进入21 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教育教学在这样的推动作用下,也有了全新的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形式枯燥,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评价手段更是单调。翻转课堂与形成性评价的结合应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与评定方法,它将学生作为主动的研究对象,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课堂教学的设计,来精心设计教学,开展课堂协作和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角度、多方式的形成性评价模式则是通过对学习过程进行及时的反思和调控来做好反馈工作,它能够完善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他们的自信心,并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将两者有机结合,更对学生起到了促进自主学习的作用,有利于从对学习的评价过渡到为学习过程服务,并成为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教学模式固有的弊端得到了凸显,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施翻转课堂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策略,能够改变应试教育的不足,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改思路 篇9

一、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通信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

通信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要以学科发展为基础, 以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为核心,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 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整合通信技术类课程, 构建适应通信科学发展的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要突出现代通信的五大技术:传输技术、复用技术、交换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加强电路的基础知识学习, 增设电子电路EDA技术方面的课程, 突出当前电子技术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熟悉的社会现象, 高职教育的目标必须随之作相应调整。教学计划既要着眼于当前专业职业能力的需要, 又要十分注重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并具有就业弹性。这就要求教学计划应保证学生具有必需的基础职业能力, 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学习的本领, 由终结教育演变为终身教育, 在终身学习过程中造就新一代劳动者。

2.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的教学手段。随着集成技术和EDA技术的进步和FPCA、CPLA器件的出现, 技术类课程体系和内容应作相应的改革, 同时在应用设计和实验手段上应使用EDA工具和PLD方法。EDA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c, 电路设计自动化) 软件在电路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学生验证电路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提高学生利用电脑进行电路设计的水平。重视Electronics Workbench软件、SPICE (Simulation Program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Emphasis) 模拟电路仿真软件、MATLAB通信系统的分析和仿真软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辅助作用。把嵌入式系统的教学引入到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嵌入式系统被定义为: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能严格要求专用计算机系统。嵌入式计算机在应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各种通用计算机, 一台通用计算机的外部设备中就包含了5~10个嵌入式微处理器, 键盘、鼠标、软驱、硬盘、显示卡等均是由嵌入式处理器控制的, 在制造工业、过程控制、通讯、仪器、仪表、汽车、船舶、航空、航天、军事装备、消费类产品等方面均是嵌入式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嵌入式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与各个行业的具本应用相结合后的产物。这一点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高度分散、不断创新的知识集成系统。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讲授为主向以互动教学方式为主转变, 改革填鸭式的单向灌输及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及能力培养。要逐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师只要给定学习任务、学习进度, 安排自学, 并要求学生写自学笔记, 完成作业, 同时在作业习题中有意设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含量。教学中采用专题讲座、答疑辅导、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核心, 自学能力是创造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在以学习为基础的经济中, 个人的成就取决于勤奋学习、善于学习。我们强调学生要勤奋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引导学生如何学习, 学会学习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例如在“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讲述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主要应用, 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并采用逐章对偶和类比的方法展开后续课程“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

4. 改革考试方法。考试中除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外, 还可结合所授课程的主要特点, 采用其他的方式, 如全开卷考试方式:试题中增加设计性、灵活应用、深化概念等方面的内容;半开卷考试方式:考试前学生对本课程进行小结, 考完后小结随试卷一同交上;或者采用论文、大型作业、口试等考试方式,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二、改革实验课程,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应用型人才不是绝对化的执行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在技术应用领域中要体现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这种职业素质。因此我们要强调学生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通过实验课改革这个环节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建设应充分体现其先进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用性。实验室建设应集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工程训练为一体, 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实验室建设要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为依据分层次建立不同类型实验室。如建设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实验三层次实验室。

1. 基础性实验室。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学生仪器使用、电路安装、调试故障分析、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内容包括:电路、模拟与数字、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的基本原理性电路, 通过实验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进行验证, 巩固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 教学方式可采用理论授课与实验基本训练相结合, 并引入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的教学手段。

2. 设计性实验室。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基础电路和基本器件设计能力为宗旨, 发挥学生进行实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内容包括:单元电路和小系统的设计, 这种训练放在课程设计阶段完成, 学生可先进行仿真设计, 采用积木块构架整体的方式, 在逐一完成单元电路设计的基础上最后集成复杂的系统电路。

3. 综合实验室。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设计专用集成电路的能力。内容包括复杂系统设计、可编程器件及应用、系统仿真与虚拟实验、DSP技术及ASIC技术等。这种训练可放在毕业设计阶段独立或协同完成,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培养创业的思想观念

由于该专业学生需要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 因而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应增加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培养创业的观念的课程内容。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 而是指综合的称职的就业能力 (Competence) , 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社会上需要大批适应能力强、具有灵活性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因而, 当前需要建立一种广义的能力观, 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更趋一致的能力观。现代社会教育能力观已由狭义的岗位技能拓展到综合素质, 由单一的满足上岗要求走向适应社会发展。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应用技术型人才, 他们的工作环境大都是工作现场, 他们的工作行为经常是相互联系着的群体活动, 而且他们往往是现场工作群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因而,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综合称职的职业能力的内涵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 还应包括十分重要的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技术的职业素质, 即上世纪80年代初德国企业界提出的“关键能力”。为了适应21世纪新的挑战和变革的需求, 教育改革必须包含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这种能力无论对工资就业的形式还是自我谋职形式都同等重要。“创业能力”是指工资形式就业以外的“自我谋职”能力。这种能力与市场行为相结合, 就是大批企业的建立。大批企业的建立可以为现代经济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 既可以加快农村的发展速度, 又可以缓解因经济转型导致的城市的就业压力, 增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毕业生的就业率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就业率包括工资就业的形式和毕业生自谋职业。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专业教学改革要立足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 改革不可能成功。要给学生最新的知识, 关键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要同等对待, 要建立一支朝气蓬勃、有事业心、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让教师参与产学研活动与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教师队伍的质量的基本途径。

教改思路 篇10

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各个高校纷纷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目前新闻传播专业已经进入了一种大规模、高速度的发展时代, 但是在这样的发展当中, 同样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办学经验不足、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人才的适用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对于一些新近增设新闻专业的高校来说, 新闻专业大多是基于中文专业发展而来, 与新闻专业院校或以新闻专业见长的高校相比, 其核心竞争力度远远不够。再加上办学经验不足, 缺少专业的教学人才和教学框架, 同时具有高级职称和高学历的教师较少, 教学资源相对来说也较为匮乏, 在目前的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 这样的教学条件远远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另外, 从整个新闻传播专业的整体培养成效来看, 其结果更加不容乐观, 在新闻教学当中, 由于理论授课占据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 相应的实践活动较少, 考试也是侧重于试题的背诵, 并没有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 来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造成新闻敏感较差, 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因此, 媒体对于刚刚毕业的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普遍较低, 普遍反映目前的新闻专业毕业生新闻意识以及受众意识缺乏情况严重, 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陈旧, 不能得到相关媒体的认可。这就是目前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所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

2 地方高校的新闻采访课程教改思路构架

作为新闻专业的基础课之一, 新闻采访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新闻采访学的开设, 旨在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对较为专业和仿真的新闻采访环境, 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及对于新闻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加强动手能力, 从而较快掌握现代媒体工作的技能。但当前地方高校的新闻采访课程, 大多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过分强调书本知识, 考试过于机械化。因此, 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教学形式进行改变, 结合目前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新, 使学生在这样的专业环境中, 能够结合教师的指导, 来进行相应专业的学习和实践, 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自身的理论知识, 同时也为之后的新闻采访工作提供了实践基础,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整体学习效率。在这样的实践活动当中, 示范和模仿占据了其中的主要内容, 一般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和教师的理论讲解等, 在现在的教学需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下,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提供专业的理论知识, 同时还能够结合相关的案例, 来进行教学实践的互动。

具体来说, 对于新闻采访课程进行改革, 必须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推动, 并且需要结合现代媒体工作的实际特点和性质, 将教学改革和实践从各个方面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 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化新闻氛围。根据以上要求, 目前新闻采访学的教育改革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使用案例教学法, 将讨论分析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在现代传媒当中, 案例研究是其中的主要特色, 尤其在新闻专业实践训练方面, 更是有着较好的效果, 其具体方法如下。首先需要学生观看阅读大量的关于社会事件的新闻报道节目或者相关资料, 并且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 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资料来写出一篇面向不同受众的新闻报道, 要求整篇文章的内容建立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上, 最大程度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另外, 可以组织学生对不同的新闻内容或者新闻写作问题进行探讨, 通过这样的组织讨论, 可以加深学生对新闻内容的深刻认识, 并且能够将自己的主观看法进行发表, 形成一定的新闻观。

2.2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和新闻发现力

新闻敏感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基础条件之一, 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的价值大小, 清楚自己在新闻事件当中所扮演的角色, 并且能够从相应的事件当中, 寻找并且发现新颖的切入点和报道角度。新闻敏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建立在对于新闻事实和知识的不断积累, 以及长时间的实践工作的经验累积之上。对于学生新闻敏感的培养主要通过增加实践环节在授课中的比例来实现, 使学生可以在现场操作的过程中, 根据自己所学习的知识, 对真实媒介的运作情况进行深刻了解, 一般情况下, 这样的实践操作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实现。首先, 需要根据目前时代的发展形势, 引导学生寻找当前热点的新闻栏目或者节目, 然后选择具有新闻研究价值的研究对象, 在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之后, 可以按照这些新闻栏目的策划方式来模拟新闻采访环节, 从而来得出较为有意义的观察结果和创新性观点。其次, 为了使其能够达到相应的效果, 教师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进行采访方案的制作, 这样的采访方案需要在参与评判的观众前进行展示, 并且使其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模拟采访实践, 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新闻发现力和新闻策划力, 并且能够对学生的新闻敏感进行培养, 并且通过实践, 学生能够在之后的采访工作中随时随地发现新闻并且记录新闻, 使其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在这样的培养过程中, 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得到提升, 形成思考的习惯, 同时还可以形成从观察到结果的推理链, 并且能够从复杂的相互关系当中分离出因果关系, 抓住新闻实质。

2.3对传统的考试进行改革

新闻采访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 能够充分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针对目前学生成绩和能力相互矛盾的情况, 首先需要对考试内容和结构进行一定的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提高试卷当中主观试题的比例, 增加实际应用环节, 这样的考试内容的调整, 能够帮助学生将在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处, 充分提高自身的能力。另外, 由于考试题目的仿真程度较高, 也更加容易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 对于考试的关注点和切入点也有不同的变化, 使考试内容充分与社会新闻相互结合,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展现。最后是引入模拟采访等考查形式, 作为构成考试综合成绩的一个部分, 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从而可以更好地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应用之间存在的差距。

3结语

对于地方高校的新闻类专业来说, 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 在相关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下, 采取立体化、多元化的授课方式, 来对新闻采访课程的教学方式和结构进行改革,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 消除成绩和能力之间的矛盾, 从而培养出信息社会、媒体时代所需要的真正人才。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于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 各地方高校顺应这一需求, 纷纷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当前地方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实际的社会需求之间仍旧存在有一定的矛盾, 这就需要地方高校采取正确的方式, 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新闻专业人才。本文在此基础上, 从新闻采访立体化授课的角度来对地方高校的新闻教改思路构架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闻采访,立体化授课,地方高校,新闻教改思路

参考文献

[1]吕静.从新闻采访立体化授课看地方高校的新闻教改[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6) .

上一篇:新建中小型下一篇:大学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