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教改(共12篇)
教研教改 篇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进行观察和实验。从新课改初中物理教材看,知识的呈现主要是通过实验手段再现,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经过教师的分析、引导,上升到理性认识,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实验是学生探索物理规律、认识物理世界的最基本的手段。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我认为出路在于课堂教学改革,从现阶段的物理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讲学生听”“课内不足课外补”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思想负担重,学习效率低的恶果,严重地制约着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要对物理课堂进行改革,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从我校现状而言,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必须既传授知识,又传授教法
“培养创新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新的热点。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接受。因此学校一定为受教育者的学习打好基础,使其掌握离开学校以后继续学习的能力。
教会学生学习必须重视方法的传授,把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我们的校长讲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采取的教学方法,必须能促进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领悟和掌握。教法一定为学法服务。
我们目前的教学,偏重了双基。但我们也看到了这种现状,有些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双基”比较牢固,但成绩一直不理想。这种现状就是在抓双基的同时,忽略了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传授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而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能力,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根本。也就是现在应从注入式教学观向培育式教学观改进。
二、课堂教学必须增加密度,加快节奏
增加密度不是指教学内容绝对量的增加,把几节课的内容合起来一起上,我认为他应该这样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量,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教师把书本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化为教师指导下的科学发现过程,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变化,从而领会知识,掌握知识。加快节奏也不是在课堂中匆匆忙忙把尽量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它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不能在原地踏步,尽量地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使学生在45分钟的绝大时间中处于积极的思维中。
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综合学科,它的基础不仅体现在知识方面,而且更重要在科学思维的方法方面。增大密度,加快节奏。根本点于在于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中要使学生思维处于主动的、积极的状态。
三、运用现代手段,突破教学难点
利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物理表象,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规律,有利于创设物理情景。解答题目物理表象基本特征具有直观性、概括性。我们知道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公式定理的学习中,首先是通过文字的描述,使学生形成物理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形象思维和再造想象,再进行抽象思维形成物理概念,或归纳、综合,得出物理规律。针对我校学生空间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差的事实,就为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介入提供了舞台,利用CAI强大的计算机和动画功能就能很好地弥补语言、文字描述的局限性,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鲜明生动的表象,便于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理性思维。平时我们将结合解答题目的关键和难点在物理过程中分析,利用动画技术,就可以很好地演示整个物理过程,而且我们在动画中插入几个控制点,就可以很容易地分析物理过程的各个阶段,能够引导学生重视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和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物理思维和物理方法。
综上所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必须进行教研教改,当然创造或改进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不是一件容易事,但只要我们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发挥群体智慧,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己的潜能,一定会有所作为的。也只有进行教研教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适应新时代对我们的新要求。
教研教改 篇2
高中生物新教学大纲特点浅析
山西大同教委教研室(037044) 许传明
天津市第八十二中学(300170) 张埴
5月, 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 同年8月,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教处主任和教研室主任 以及人教社有关负责人参加的“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方案研讨会”。会上宣布将于秋季在山西、江西、天津市开始使用新教材,进行新课程方案的试点工作。作为高中二年级开设的生物课,当前抓紧学习新大纲, 为在秋季按照新大纲的要求来试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有着现实的意义。现就初学新大纲的一些体会,试 对高中生物新大纲的特点做一浅析,供同行参考。
新大纲分为五部分,即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考试、考 查、教学评估及教学设备,内容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1世纪”的总体要求。
依据《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旧大纲)编写的现行高中生物(全一册・人教 版)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知识系统性较强,内容与课时吻合。但更多讲述的是经典的生物学知识,较少联系 当前迅速发展的生物科学新成果;在实验课的安排上,仅有5 个实验,且有一实验为选做,实际只要求完成4个 实验, 因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素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新大纲所反 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则更新了部分传统的理论性内容,如删去了“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证据”等 专题,代之以“现代的生物进化观点简介”内容。此外,更扩展了有关环境、营养、保健等联系实际的知识, 且增强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体现出了时代要求的特征。现从下列7个方面来浅析其特点。
1.知识体系作了较大调整
旧大纲对高中生物必修内容侧重的是讲述生命科学规律,对高三年级的选修内容则为复习高二年级的知识 和初中的生理卫生内容,不仅知识体系重复,更体现出是为适应高考的需要而学(选修教材内容系高考所划定 的考试范围)。新大纲将旧大纲的8个单元调整为10个单元, 又将“生命活动的调节”内容移至“生物的生殖 和发育”之前讲述,体系略有修改,使内容顺理成章,通过各单元间内在联系使学生接受新知识。而选修内容 体系则以全新的知识为主线,选取了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细 胞与细胞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等。反映出新大纲有着适应21世纪现代化科学的特色。
2.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要求
旧大纲只是提出了教学内容,而无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新大纲则在教学目标问题上,首次从知识、思想 、能力3 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知识教育方面:要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 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并对现代生物科学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思想教育方面:要继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以形成生物的进化 观点和生态学观点;还要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促进对保护生物资源之重要性的认识。
能力培养方面: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较活跃,思维方式
教师应从教研教改中学些什么 篇3
在教学中应体现课堂主体,还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
有的教师为了让自己的教学具有完整性,把教学程序安排得太机械,如:导入谈话几分钟,教师范读几分钟,学生朗读几分钟,提问一个学生几分钟,讨论问题几分钟,一直到布置作业几分钟等,都要作详细规定。当然,这是好事,因为要上好课,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有周密的教学计划,明确的教学要求。但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只想着赶时间,赶步骤,全然不顾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作为教师,就应当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把课堂的合理分配权让给学生,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应当让学生去突破。我们宁愿课堂具有不完整性,也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更不能控制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师的讲解、点拨、激励只能起“催化”作用。
注重设置课堂活动,不要追求形式上的热闹。
在这两年举办的阅读教学观摩课活动中,我发现课堂上流行许多不必要的学生活动。
同学回答完问题时,都给予掌声鼓励。这种做法并不是完全不能做,但要看那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如果是一个不发言、不积极的学生,这一次表现积极了,通过掌声表扬对他进行肯定、鼓励,这未尝不可。但是一堂课都以掌声鼓励,那这40分钟不就随着掌声飞去了吗?学生能得到多少效益呢?再说,尽管这个学生的回答老师很满意,然而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并不一定都一模一样。教改中提倡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遇到事情要有独立的见解和想法,老师说好,大家就跟着说好,这样的做法不利于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让同学到台前表演。由于口语交际活动的开展,在很多公开课上,老师都喜欢把学生请到台前表演。我认为这种活动也是可以的,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但是一定要看让学生表演的目的、要求是什么。我想:教育改革是提倡教师给学生一个活跃的课堂,但要求是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不是让学生感受形式的热闹。我希望教师在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中,将他人经验的实质学到手后,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而不要流于形式。
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收起教辅资料。
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给自己的子女买来不少教辅资料。学生有了教辅资料,就产生各自不同的心理,都以不同的理由把教辅资料带进课堂。而教师也趁机来显示一下自己最好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找来各种教辅资料,精心设计,精心挑选,让教辅资料代替课本,让书上的答案代替学生的思维。有一次,我在一个所谓的“重文轻理”的好班听课,就目睹了这一现象:走进教室,我发现每一位学生的课桌上都摆放着一本打开的不同版本的教辅资料。执教教师走上讲台,熟视无睹,开始了她四十分钟的演讲。在整堂课中,教学气氛非常活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对答如流。有一位看热闹的教师赞叹说:“真是名师出高徒啊!”此时,一位内行教师莞尔一笑,随手捞起一本资料更正道:“是高徒出名师。”
教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散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让教师“买椟还珠”。
进行“三通”优待后进生。
有的老师为了展示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无意中就会歧视差生、伤害学生的心灵。
在很多教师看来,一堂完美的课,无论各个方面都是完整无缺的,即使提问,也要偏离后进生或身体残疾的学生。有一次,我和同事聊天,其中就提到了这个问题。同事是这样说的:“叫起差生,如果回答不出问题,那课堂就出现冷堂,显得课不完美,也就显示不出教学效果。叫起身体残疾的学生,有可能会使课堂节外生枝,产生与本课堂无关的内容,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听了同事这一席话,我陷入了沉思,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效果吗?这就是完美课堂吗?
教研教改不是要求教师进行“三通”(情通、心通、理通)教育吗?我想为学生多付出一点爱,才能真正的教学效果,才符合教研教改的要求。
教研教改 篇4
一、凝聚教研之力,营造和谐氛围
教师之间的交流所产生的教师特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个性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研员应该努力为教师们营造和谐的教研氛围,让他们在教研活动中碰撞思想、沟通心灵,让教师团队时刻彰显着主动、积极的教研力量。具体做法是:
1. 两“制”共建,提供保障
教研员与教师们共同研究制定了教研制度和学习制度。教研制度是:每周二下午为全区学科教研活动日,每周三下午为各个学校校本教研活动日,每周四下午为骨干教师教研活动日。学习制度是:每人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名著,每月一次集中学习日,每学期一次读书交流会。两个制度的有效落实,提升了广大教师的研究热情与业务水平,浓厚的研究氛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三“为”共进,凝心聚力
民主为基石———教师之间的关系民主、平等、信任和理解,整个教师团队才能形成合力,这也是开展好一切教研活动的前提。教研员在组织学科教研活动时,努力为每一名教师提供交流的机会;自主为动力———教研员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研究当中,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从区域角度,经常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让教师产生自主发展的动力;合作为途径———成熟的教师团队是富有人情味、富有亲和力的。
在合作共进、互助互学的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会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进。这样的教师团队才会凝心聚力,才会向着专业成长的方向迈进。
3. 四“度”共勉,全面发展
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需要每一个成员都是有涵养的优秀个体。为此,沈阳市和平区的语文教研员提出,教师应该做四“度”之师。
“温度”,做一个有温度的师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这份事业,充满正能量,能感染和带动周围的人共同进步;“韧度”,做一个有韧度的师者。有责任感、有方向感、有使命感,积极乐观地面对工作上的压力、困难,相信风雨之后的彩虹更加绚丽;“深度”,做一个有深度的师者。有知识储备、有文化内涵,善学善思,深谋远虑,努力追求专业发展的品质;“宽度”,做一个有宽度的师者,乐于分享优质的教学资源。
二、创新教研之策,提升教师素养
实现学科团队的教研工作目标,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研员的作用是不可或缺也是无以替代的。教研员如何采取多样化的教研活动策略,来整体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呢?
1. 三“动”推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让课改理念在教师“行动”中落实。教研员把课程改革的理念、教育发展的前沿信息作为常规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经常组织教师将自己的所悟、所得进行交流。头脑风暴式研讨活动、主题沙龙式研讨活动,让教师们在思辨中悟出道理,在对话中明晰理念。
让智慧才情在网络教研中“互动”增长。网络,改变着教育的行走方式,同样让我们的教研工作呈现出崭新的工作方式。教研员认真抓实三个栏目,促进了网络教研的有效开展。
用火“教研论坛”———充分利用“和平教育园区论坛”这个栏目,定期发布主题帖,教师们积极参与研讨互动。在这里随时征集课改问题、破解教学困惑。让老师们能够在这里检索到最好的教学资源,寻找到最有力的教学帮助,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创意和成果;用实“学科主页”———教研员创设了学科教学研究平台,在这里汇集经典语文教学设计、呈现经典语文教学反思、传递经典语文教学思想。教研活动突破教与学的“围墙”,形成开放的教研方式,真正实现了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的有机融合。
让专业水平在教研“活动”中提升。教研员精心组织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多个台子,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搭“舞台”,为每一位语文骨干教师提供展示语文教学成果的机会,让教师们把理论学习所得在课堂上充分施展;搭“擂台”,开展优秀课比赛、教师基本功比赛、同课异构比赛、师徒同台比赛等教研活动,在各种赛事中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水平;搭“高台”,选拔名优教师参加国、省、市教学比赛。
多年来,多位教师在各级比赛中,多次作为沈阳市唯一一名选手参赛,均荣获一等奖的佳绩印证了和平区语文教师的高度,他们成为和平区教学改革的名片。
2. 三“式”教研,实现教研员的专业指导
示范式教研。在省市教研部门组织的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中,教研员组织和平区的语文骨干教师集体参赛,教研员本人做论坛主讲人,荣获全市第一名的成绩;在全国教师说课大赛中,教研员带队参赛,本人也参加说课比赛并荣获全国特等奖的成绩;在区域教研活动中,教研员亲自上示范课,全区语文教师观摩,骨干教师参与评课……教研员的示范引领,激发出更多语文教师研究教学、躬身实践的热情。
问题式教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类教学问题何时解决?怎么解决?作为教研员应该时常思索并有效实施。为此,问题式教研成为和平区最为普遍、最受教师欢迎的一种教研方式。听课之后,教研员即时组织听课人员共同研讨来解决;梳理出教学问题回去独立思考,一周后集中交流反馈来解决;同伴互助答疑后,教研员集中点评来解决……问题式教研方式深受教师们喜欢,因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答案、消除了困惑、增长了智慧。
专题式教研。教研员提炼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全区语文骨干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如,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从读学写”的有效训练,略读课文怎么上,如何上好习作教学的指导课等。每一个研究专题都通过一个时间段的备课—上课—反思—沙龙—再上课的循环,达到教研员高度引领、教师深度研究的目的。
三、提升教研之质,打造整体实力
教研教改总结 篇5
在活动中,组员们都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思维碰撞中,我们得出了综合组导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一、基本格式。基本格式包括页眉设置、页脚设置、栏目设置。
二、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1)课时化原则。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有学习目标,能有打算的完成学时任务,最大限度地进步课堂教学效益。
(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探索性的标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能力。、怎样设计问题呢?
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②问题不宜太多、太碎;
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浮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法,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进座,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
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以为是怎样的”你判定的根据“你的理由”等。
要真教改 不要伪教改 篇6
真教改着眼长期效益,伪教改追求急功近利。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改革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搞“早出成果,快出结果”,尽管我们希望早出成果,快出成果。教改很少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教育规律决定的。拔苗助长的危害谁都知道,但就有人喜欢这样做。比如,为了升学率,可以不顾教学规律加班加点;为了获得某些学科竞赛的奖牌,号称为校争光,便放纵学生忽视甚至放弃其他学科的学习,其结果往往培养出来的是一些畸形儿。这样的害处伪教改者不是不知道,可为什么明知故犯呢?看看伪教改者的目的就清楚了。伪教改者,目的是荣誉,是职位,而荣誉、职位,尤其是职位,时间性很强,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此追求急功近利也就不足为奇了。
真教改踏踏实实,伪教改轰轰烈烈。真正搞教改者,知道一项教改成果的取得非一日之功,故做事踏踏实实。教改的效益往往是滞后的,有时甚至要到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后才能体现出来,要花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故真教改者甘坐冷板凳。伪教改者急功近利,故乐做也善做表面文章,追求轰轰烈烈,今天开题仪式,明天结题报告,后天登报纸、上电视。有的人一年能完成四五个,甚至数十个教改课题,且每一个课题都能出成果,似乎教改成果也能批量生产。
真教改严格遵循教育规律;伪教改无条件服从长官意志。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教改者懂得这一点,故深入研究教育规律,严格遵守教育规律。每一个方案的提出都经过周密思考,每一项方案的实施都经过广泛论证。伪教改者无条件服从长官意志,以上面的是非为是非,只要是上面下达的任务,合乎规律的执行,不合规律的也执行。其结果便是朝三暮四,南辕北辙。
真教改有成功也有失败,伪教改只有成功不承认失败。改革是创新,是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当然就有失败,的可能,失败也不可怕,至少为后来者提供了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虽败犹荣。而伪教改者,成功了是成功,不成功也是成功,既没有勇气承认失败,假教改的目的更不允许承认失败。所以常有这样的情况:某项教改在实践中发现了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因为这项改革属某某级的课题,所以即便问题解决不了也要死撑下去,因为它已经成了搞该项教改的学校的招牌,成了主管该校的上级的样板。捷径是不愿放弃的,招牌是不能倒的,样板是要誓死捍卫的。
真教改有借鉴也有创新,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伪教改不要借鉴,只有创造,即使前人已有的东西也将其换个名目,硬说成自己的创造。因此有些人在课题的名称上绞尽脑汁,而对课题的内容却马马虎虎。形形色色的课题名称与大同小异的课题内容就是最好的证明。常常看见这样的情况:换一茬领导就要换一批课题。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证明“我能”。结果是年年“出成果”,就是没有一个成果得到推广。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那些所谓的成果本身就没有什么价值;所谓的课题,一结题也就真正的一切都结了。
应该鼓励真教改,不可怂恿伪教改。
祁阳三级教研网络强教研 篇7
近日, 由祁阳县文富市镇中心学校承担的省级重点课题———“农村薄弱学校创建办学特色的研究”, 历时三年, 顺利结题, 研究结果受到了省市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该县坚持把教研工作的立足点放在基层学校, “人人都是教研员, 个个都是课改主角”, 良好的教研教改氛围, 让广大教师在参与互动的情境下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祁阳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县, 近年来, 该县力倡教研角色、教研方式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大力加强教改教研和教学信息交流, 努力提高教师科研素质和能力, 建立和完善了“县、片、校”三级教研网络。针对高中教育, 该县在现有教研员队伍的基础上, 从全县聘任100名骨干教师, 分科组成“高中教学研究核心组”, 承担全县高考和高中课改的研究与指导任务;在初中学校, 继续完善初中联片大教研活动体系, 实行局班子成员蹲点负责制, 全县所有初中学校按地域分成四个联片组织大教研活动, 对初中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对小学教育, 各镇中心学校成立了"小学教育研究中心组", 每镇均派出一名助理牵头, 一名小学校长、2-3名教学指导员, 承担小学阶段教改教研工作的指导;对职成教、幼教, 该县组成了兼职教研员队伍, 全力应对引导职成教育、幼儿教育的提质发展。教研员由各学校推荐, 教育局组织考核聘任, 每届任期3年。
同时, 在各学校建立落实校本教研制度的同时, 每所学校都有教研课题、教研活动, 从而形成了一支以县教研室为核心, 覆盖全县各级各类学校, 功能齐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队伍, 极大地促进了该县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开展网络教研拓展教研途径 篇8
第一部分树立网络教研观念
一、网络教研的界定
狭义的网络教研是指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以解决真实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为着眼点,以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为凭借,丰富和改善教研的途径、方式与结构,实现教研的扁平化以及与传统教研的互补,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教研模式。
广义的网络教研是指利用网络开展的各类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目标的教研行为,包括利用市、区、校三级教研平台开展、管理教研活动,学校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教研组工作,个人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教学研究,积累教学经验,制作个人教学资源网站,撰写个人博客等。
二、网络教研的特点与优势
网络教研体现了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市、区教研员在组织开展网络教研后,充分认识到网络教研的优势。优势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网络教研改变了教师的学习、工作状态。在解决教师综合教学研究及个性展示方面,网络教研有明显优势。网络平台上“主题研讨”“专家门诊”等栏目,使众多教师摆脱了凭个体狭隘经验学习和工作的状态,由“独学无友”进入了自主开放、名师指导点拨的高效率学习状态。网络教研不仅强化了教师的教研意识,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的自觉能动性,促进了他们反思习惯的形成和反思能力的提高,形成了新型教研文化。
第二,网络教研改变了教与研分离的状态。网络教研使教研活动从难以跟进的活动成为基于网络的持续的与教学同步进行的活动,成为能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进行追根寻底思考的活动。网络教研使以往少数人“表演”,多数人只能看教研、听教研转变为如今全员参与教研、人人得益于教研。网络教研改变了以往教学研究的粗疏性,使教研真正成为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活动。
第三,网络教研改变了教师的成长环境。网络为骨干和榜样的脱颖而出创造了公平机会。谁勤奋、谁努力、谁的教研能力强、谁的教研成果大,都在平台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体现出来。目前在网络教研平台上,已活跃着一大批教师,他们的名字和所做的工作、所进行的探索,不胫而走。网络教研搭建了关注和提升教研质量、宣传和展示榜样的好平台。
三、网络教研存在的问题
1.网络教研现状调研与分析
为了解上海市中小学网络教研的基本情况,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信息项目部于2010年下半年在“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网络互动平台”上,开展了全市网络教研问卷调查。参加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为各区县小学、初中教师和教研员,部分高中教师和教研员也主动参与了问卷调查。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37983份。从调研结果中,我们发现网络教研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也为大多数教师所认同,其相关政策、制度等也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中,教研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网络教研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各级网络教研平台尚需完善。网络教研中的许多问题、教师对网络教研的态度等都和平台建设是否完善、使用是否方便等有关。如何满足不同年段、不同学科网络教研的需要,是平台建设过程中始终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各级网络教研平台需要整合。市、区、校各级平台如何更清晰地定位,资源如何共享,如何提高教师使用的便捷性,是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市、区、校各级平台使用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网络教研,给教师以更大的自由度,需从组织、培训等方面进行设计和规划。
第三,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尚待提高。不同区县、不同学校、不同教龄、不同学科、不同学历的教师在网络教研中的积极性还存在一定差异,如何缩小差距,吸引更多教师参与到网络教研中,需要从组织、制度、平台、资源等多方面入手。
2.网络教研需注意的深层次问题
相对于传统教研来说,网络教研还只是一个新生儿,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上述问卷报告提及的问题之外,还需直面许多深层次问题。
首先,重“形”轻“神”的问题。目前市级层面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网络教研已在市教研员的精心策划和区教研员的积极配合下开展起来,各学科确立每次网络教研的主题与组织形式,组建专家团队,发布教研公告,广大教师积极投入,网络教研有计划、有专题、有组织地运行起来,总体情况较为理想,但是,网络教研不等于“网络+教研”,也不是传统教研与网络资源的简单叠加。换言之,网络教研不是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装饰起来的传统意义的教研活动,网络教研较之传统教研,更应注重热点的深入探讨、难点的切磋求解、参与的主动自觉、智慧的碰撞共享、回应的及时深入。
其次,重“浮”轻“潜”的问题。对一部分教师而言,网络教研已成为其自觉行为,但对另一部分教师来说,网络教研还未真正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有些教师往往只是因为有任务驱动才走马观花,上一下网,发一个帖子,聊表已“到此一游”,因此,帖子或水分太多,或缺少理性,而真正的网络教研一定是需要“下马观花”的。
网络教研只有考虑了教师的实际需求,根据近期日常教学中出现的“真问题”而展开,才有可能激发起更多的教师主动发表自己见解的愿望,从而如潜水一般,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发布高质量的帖子。从这个角度而言,网络教研才有可能体现其“去固定化”的特点,显示出它的效率、弹性和生成性。
第三,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对网络教研工作成效的考量,决不能仅仅停留于浏览次数的多少、发帖回帖的数量等硬性指标,这些只是推进该项工作的手段,而非目的。
网络教研要关注的不能只是结果,而应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并重。正如“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对网络教研这一新生事物,同样要在网络教研的过程中研究网络教研,培训网络教研人才,提高网络教研能力。
我们应有自觉的意识去思考和实践:网络教研有哪些类型和值得推广的模式?学科的网络教研该如何策划与组织?怎样通过网络教研做好资源建设?网络教研的绩效考核与评价如何实施?网络教研该构建怎样的新型教研文化?如何提升教师面对网络教研的幸福感和持久力?只有通过诸如此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才能体现网络教研“去单一化”的特性,最终提升教研的品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二部分践行网络教研之路
一、市级层面的实施对策
1.以形成共识为前提
为进一步推进网络教研工作,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领导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开展网络教研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网络教研有自身的诸多优势,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研,而是要成为整个教研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传统教研优势互补,互为促进。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在有关活动中对本市今后的网络教研工作提出要求,希望更多的教研员和教师参与到网络教研中,提高网络教研的比例,在互动中解决真实的问题。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强调网络教研的目的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提高教研工作的效率,让更多的人参与教研活动,花更少的时间达到既定的教研工作目的,使优秀的教研经验在最短时间内辐射到更多教师。
二是改变现有的教研和教学的工作方式,把工作方式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发展。
三是网络教研体现了实证研究的价值,要进一步发挥网络教研记录真实的教研过程的作用,为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2.以工作机制为牵引
按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小学网络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中小学网络教研工作由上海市教委基教处牵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上海市电教馆共同合作推进。各区县网络教研工作由各区县教育局领导,各区县教研室和区县教育信息中心共同合作推进。
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层面来看,有专人分管网络教研工作,制订每学期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等,要求各学科做到“三结合”“双保证”。“三结合”是指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相结合、教研主题与教研整体工作相结合、动态实施与静态资源相结合。“双保证”是指既要保证数量,又要保证质量;既要保证实施的有效性,又要保证对问题的研究性。在此基础上,各学科教研员担负起相应学科领域的网络教研策划、组织、管理工作,如确立网络教研主题与组织形式,组建专家团队,发布教研公告等,以保证有计划、有专题、有系统地开展网络教研。
3.以规范管理为抓手
学期初,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布置要求;学期末,召开网络教研经验分享会,行政班子领导全体出席,高度关注。各部门各学科在整个学期中按照工作方案分步实施。同时,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专项工作负责人与市电教馆专项工作负责人之间及时沟通,保证用户需求与技术保障的及时互动。这些举措都促使网络教研有力、有序、有效运行。
二、区级层面的经验分享
近年来,各区县建设了各种网络平台,并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网络教研。下文简要呈现获首届网络教研先进集体奖的部分经验。
1.设计与规划方面:定位清晰、全面设计、重点突出
闵行区教研室建设“魔灯”平台,对于区域网络教研“研”什么,定位于四个方面:研课程,研课堂,研评价,研自身的教研工作。
浦东新区“开展网上教师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组首先对区域实际情况、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及教学研究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对网络教研和传统教研、公共通讯交互工具和专业教学研究平台、网络教学管理和网络教学研究等关键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网络教研对教育均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教研室和教研员的角色定位等前瞻性问题中有理性的思考。
2.管理与制度方面:制度化与精细化
虹口区教研室建立了网络教研负责制,教研室的学科教研员起管理与协调作用,形成工作专报制度。各学校的备课组有一名青年教师担任联络员,负责督促教师完成网络教研工作任务,并起到上通下达的作用。他们还将网络教研列入评价机制,在中小学开展“网络教研示范校”评选活动,每年评选一次网络教研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在积极推进网络教研的同时,他们在区、校两级围绕网络教研开展系列课题研究。
3.教研模式方面:形成可操作的网络教研模式
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以原有的“资源共建库”为基础,尝试在学科资源共建平台上同时进行学科“两段结合式”网络教研模式和“互动磨课式”网络教研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集资源共建、网络教研于一体,并以主题资源协作共建促进教学交流、研讨的网络教研模式。
青浦区“师之蕴”语文工作室用“专题网站”“教育叙事”“论坛”等多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布、交流平台,内化学科教学研究“说知”的讲台,将个人的体验、感悟提炼为可以交流共享的体会、经验;用相互启迪、思辨、碰撞提升思维品质;用网络“存贮”留下了经历、心历演进的轨迹,为青年教师的反思提供了很好的专业发展工具。
4.教研策略方面:共建共享
杨浦区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区域扎染课程的共建共享中开展网络教研的策略。他们在利用网络教研丰富校际课程建设,优化跨校研讨,促进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智慧共享方面,做了许多有创造性的探索。
闵行区教育学院的经验在于,只有技术部门和教研部门互动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区域内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只有信息技术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内在环节之中,才能切实发挥它的应用成效;只有科学定位市、区、校三级网络教研的功能,才能调动各自的积极性并收到应有效果;只有促成薄弱学校以教研组为实体和区域内相关群体开展伙伴合作,才能保证学校教学的均衡、优质发展;只有网络教研和现场教研的有效互补,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并产生整体效益;网络平台只有在顺应教师的教学和教研需求的过程中,提升其教学教研的科技水平,才能使教师认识到“这个工具真的可以提高工作效能”。
5.平台开发方面:技术与教研结合
徐汇区数字化研修项目组,积极探索数字化研修平台应用于教研活动的途径和模式,应对传统教研的不足。项目组以易用性、通用性、结构性和可扩展性为原则,建立了以备课、观课、评课、优质课例积累和教研管理为主要模块的教研平台,为开展区域网络教研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挥数据库技术优势,实现对各类相关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使所有教师真正成为教研平台的开发者和使用者。
三、学校层面的有效做法
1.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宝山区大华中学规定每名教师每学年要开设一堂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公开课并拍摄录像上传到播客平台。教师可随时在线观看,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开课教师在校园BBS“反思交流区”进行说课、反思,其他教师通过播客、BBS及时发表评论,进行交流。除了学校常规的教研活动,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每学期举行一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专题研讨。组织教师上网学习各校的优秀课例,并要求学习后在网上进行交流发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研讨,取其精华。
该校每学期都开设骨干教师教学示范课,并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录制,放在校园网播客上,使全体教师都能在网上进行观摩,进行学习交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2.强化制度与管理
闵行区江川路小学在制订三年规划时,把网络信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并在学校工作计划中予以具体体现,同时由分管领导对学校的MOODLE实验工作进行方案设计,每学期都结合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工作要求和学校数字化建设,制订出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工作方案。
徐汇区汇师小学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学校,他们将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相整合,通过建设数学学科资源网站和教研专题论坛,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利用先进的互动交流手段,弥补常规教研的不足,优化校本研修的过程,从而使教师有更多主动参与研修的时空,在互动共享中切实提高校本研修的实际效能。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宝山区高境第二小学的网络教研工作起步较早,创建了“蓝精灵e线探究园”“高效英语学习”等网络教研、教学和资源平台。学科教学资源覆盖二至五年级,对课程的支持率达到100%。在自主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形成了开放的课程体系。
奉贤区江海第一小学尝试网络电子备课,探索了网络校本备课模式,开展了校本网络教学研究和网上课例剖析研究;借助网络专题研究,构建了反思性教研;实行网络博客互动,推动了教师自主性发展。
浦东新区高桥镇小学在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研究的活动特点、管理和评价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思考和有效的尝试。
闵行区华漕小学自行开发网络教研平台,积极开展视频点播、博客论坛、网上研训等教研活动,营造了开放式研修环境。
崇明县建设小学充分利用校园网,创立了“多元联动主题”研修活动,使用科研的方法来引领日常的主题系列研究,提升过程的质量,注重经验的提炼与积累。
嘉定区普通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研组的网络平台体现了平等性、协作性、大众性,使教研组焕发出“创—教—研一思—行”的勃勃生机。
静安区民立中学物理教研组开展了24个话题的网络传递研修,话题涉及学习材料共享、公开课评议、教学课例研讨、教学策略共谋等方方面面,充分彰显了网络时空拓展的优势。
关于网络教研的定位、功能及发展前景,更多的人认同网络教研的价值,认同网络教研和传统教研结合的方式。在今日网络教研的平台上,越来越多的教师在以往传统教研中的失语症已得到消除。他们在平台上畅所欲言,痛快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地积淀对教学的自我反思,所提出的问题和困惑也较为及时地得到了专家和同伴的解答。广大教师从传统教研活动中的“零话语”,逐步走向了今日和专家、同伴之间交流的“零距离”。可以说,扁平化的网络教研切切实实地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规范教研常规提高教研效度 篇9
一明确教研常规要求, 常规教研活动需进一步规范
学校对教研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是, 教研活动要有明确时间、地点、形式, 落实好主持人, 确定研讨主题, 设计教研目标, 预见容易出现的问题。为此, 教研组长要根据学科教学实际, 制定较为周密的学年、学期教研活动计划, 每次教研活动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 每次活动提前1~2周做好准备工作, 设计活动程序, 形成文本活动方案, 上交教务处, 教务处核实教研活动的实用价值, 督促教研组进行合理整改, 整改后的方案方可实施, 从而杜绝教研活动的随意性, 以确保每一次活动都能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探求效度提升策略, 教研活动有效性需进一步提高
1. 明确教研目标, 增强目标意识, 实现教研活动的价值取向
教师要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 通过学科校本调研,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紧紧围绕如何解决问题来设计教研活动, 开展研究, 实现教研活动的五大目标, 即内化先进的教育理念、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推广经验做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化教师教研的意识、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2. 研究教师需求, 整合活动形式, 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有效的研究方式是实现教研活动价值取向的关键, 教研组要针对教师的需求, 不断开发教研活动形式, 设计教师的活动, 营造研讨的氛围, 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如开展以观念更新为目的的理论学习、以落实教学常规为任务的教学过程改进研究、以提高教学技能为目的的课例教学分析、以解决教学实际困难为目的的实践反思与探索、以解决教学困难为目的的系统化课题研究、以共享为目的的教学资源建设、以促进观点交流经验共享为目的的教学沙龙、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为目的的竞赛比武的形式、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载体的网络教研等, 都是教师喜闻乐见的教研方式, 教研组长要积极整合这些教研方式, 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3. 探索达标策略, 实施有效管理, 促进教研活动预期目标达成
教研组长要增强目标意识, 在达成目标的策略研究上下工夫。每一次教研活动主题确定之后, 教研组长要制定本次教研活动的预期目标, 采取的达标策略要关注教研活动的策划、关注成员发展的差异、关注研究过程的渐进、关注研究成果的共识。教研组长要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和研究水平, 活动前必须经过充分的调研和策划, 做到有主题、有目标、有实施方案、有达标策略。在研讨过程中, 倡导教师真实地、个性化地再现研究思维方法, 激发同质与异质观点的碰撞和交流, 实现智慧共享, 形成明确的共识, 形成实践经验的概括和理论概括, 使不同的教师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为了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常常需要对某一专题进行持续性的研究, 使教师的认识和行为不断更新, 形成螺旋式渐进上升, 实现研究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
4. 参与教研活动, 构建评价机制, 促进有效教研活动的开展
主抓教学的各级领导, 要经常深入教研组, 观察教师的研究活动, 逐步构建教研活动评价机制, 通过科学评价引领教研活动的发展方向, 规范教研活动的过程进展, 提升教研活动的内涵价值, 推广教研活动的研究成果, 使评价成为有效教研活动的催化剂, 提升其有效性。
5. 根据研究需要, 制定保障措施, 保障教研活动有效进行
有效的保障措施是正常开展教研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有效的保障措施主要体现在“四个到位”, 即“思想认识到位、制度引领到位、时空保障到位、评价考核到位”。在思想认识上, 主抓教学的各级领导, 必须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召教师的思想, 引领教师充分领悟教研活动的价值取向, 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研活动的必要性。在制度引领上, 教务、教研部门必须规范教研组的建设及教研活动的开展, 实施网络管理、常规检查、过程监控等形式强化过程管理, 明确教研活动流程, 规范活动方案, 方案中必须明确主题、目标、人员分工、内容安排、活动形式等, 使全体教师开展活动有据可依, 也使学校对教研活动督查、考核、评价有据可查, 以引领教研活动的有序进行。在时空保障上, 部门必须对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时间和空间, 教务处要精心安排课程和教研活动, 使同科教师有共同的时间参与教研活动。各部门要尽可能提供专用的教研活动室, 以减少其他因素对教研活动的过程干扰。在考核评价上, 要注重对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情况进行规范考核, 在教师教学常规工作考核中, 设立专门板块, 细化各项指标, 以直观反映每位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情况, 定期对各教师参与系列化教研活动的数据进行汇总评比, 评选出先进教师, 给予表扬和奖励。
探索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整合 篇10
我们数学教研组的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的具体实践分四个环节,分别为“有备而来”“有感而发”“有心而听”和“有始有终”。
“有备而来”=教材分析+教案发布
第一个环节我们称之为“有备而来”,就是教材分析加上教案发布。上课教师事先在论坛的相关帖子中发布教材与教材内容的简单分析,目的是使不同年级的教师了解这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接下来,教师们根据教研热点问题或讨论专题,上课教师把自己的思考或是教学设计回复在论坛中的相关帖子中,以便其他教师参考。
“有感而发”=同伴互助+自我反思
第二个环节我们称之为“有感而发”,就是同伴互助加上自我反思。在这个环节中,教研组内教师针对教案发表各自见解,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用回帖或是利用网络通讯软件回复给备课教师。备课教师根据其他教师的反馈,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在小组内进行备课反思、试教、修改教案,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发挥组内骨干教师的作用,骨干教师要积极参与试教听课和专业指导等工作。
“有心而听”=现场观摩+思维碰撞
第三个环节我们称之为“有心而听”,就是教师进行现场教学观摩,实现思维碰撞。在第二个环节完成后,在教研组层面上进行一次现场观摩活动,教研组统一时间,提出听课时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组织全教研组教师现场观摩,并将现场教学的情况进行摄像,做好资料积累工作,以便日后教研活动时回放片段。听好课后,听课教师要结合具体评课要求,针对研究的目的、现场教学情况、实际教学效果,开展评课,并通过网站回帖方式进行网上共享;同时,上课教师所在备课组还需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作深入讨论和交流,对课堂教学作进一步改进。
“有始有终”=“二次”实践+资源积累
第四个环节我们称之为“有始有终”,就是教师进行“二次”实践,做好资源积累工作。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流,思维不断发生碰撞,促使上课教师进一步反思,精心修改教案,并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再次开展实践教学。最终,上课教师将几次实践的教案、课件和所有素材打包并上传到教研专题网中的“课程资源”中,供其他数学教师使用,发挥资源的长效功能。
课内课外结合, 教改教研并重 篇11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只有立足课堂教学,并延伸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去,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效衔接,不断开拓语文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一、关于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
我认为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取舍,重在指导,交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将精讲的内容赋予新鲜化,打破传统思路——从作家介绍到背景讲解,再从结构划分到内容分析,这样只会事倍功半。
可作课内外比较。如讲《氓》时把《氓》和《谷风》进行对比,《谷风》和《氓》都是描写妇女被遗弃的诗, 试比较二者中的女性形象有何异同,《谷风》和《氓》都是描写妇女被遗弃的诗,二诗的主人公都有相同的不幸遭遇,都是被丈夫遗弃的女子,但在主人公的倾诉中却表现了完全不同的性格,一个是柔婉而温顺的,一个是刚强而果断的。
课内向课外延伸。如学习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就可以适当介绍他的经典名著《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万卡》等,领会小说作为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学样式,是怎样塑造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
二、关于阅读教学
1、压缩课文的授课时间,一般课文用1—2课时来完成。俗话说得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从教学效果来说,必要的舍弃是应该的。首先每一节课,就必须有每一节课的目标和教学重点。其次,能够不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就尽量不放在课堂上讲,这也是压缩授课时间的办法。
2、激发阅读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燃起高昂的热情。每星期提供几篇美文供学生阅读,学生就喜欢上阅读了。
3、推荐阅读书目,我们给学生推荐了一些适合他们看的书籍,每人买一本然后资源共享。读完之后写读后感和同学交流分享心得体会。
4、建立集体阅读模式。
(1)阅读与介绍相结合:学生自主选择课外读物,学生通过其他同学的介绍可以了解各种风格的书籍作品,优势互补。
(2)阅读与讨论相结合:我们选择统一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鉴赏,就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争论,让学生畅所欲言。
(3)阅读与直观观赏相结合。我们指导学生将阅读原著与观看影视作品结合起来。
5、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化读为写。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让学生把阅读的独特感受记录下来,化成文字,举办读书交流会,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提高鉴赏能力。
三、关于作文教学
1、“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老师改出来的。”首先让学生保证数量,然后是保证质量。作文批改实行学期积分制。2、要求学生坚持“课前三分钟讲演”的讲演稿撰写,以作为作文课的补充。3、每周坚持写周记做摘抄笔记,为积累作文素材做准备。4、利用每周两节阅读课的有利条件,开展诗歌朗诵课、默写比赛、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这些说读方面的活动,对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大有帮助的。
教研教改 篇12
本栏目主持人:郎冠明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大趋势之下, 我不想寻找那些“以身试法”的先行者, 也不想寻找那些激流勇进的弄潮儿。而是寻找潜心教学教研的践行者;寻找普通教者身边发生的“教学寓言”;寻找有益于教师教学及专业发展的资源或者工具;寻找教育博客世界里, 执着于教学感悟、反思, 默默探索、找寻教学真谛的“苦行僧”;寻找这个时代中, 信息技术教育领域, 坚强的小人物和那些以黎明前夜作为狂欢夜, 在狂欢夜中认真舞动的“舞者”!
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 你在其间, 独一无二, 不可或缺, 让我们同行!
创办于1957年的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区实验小学 (简称伍家实小) , 校园环境优美, 文化氛围浓郁, 教师队伍素质高、研究能力强。作为湖北省首批校本研究实验学校, 他们于2004年开始了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 形成了崇尚研究、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教研文化, 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
●建立制度——激发网络研究热情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 伍家实小先后制定了《伍家区实验小学网络教研管理办法》、《伍家区实验小学网络教研评估细则》、《博客评优制度》、《网络教研版主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对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时间与质量都作出了具体要求。学校每年按照相关制度对做出成绩的教研小组和教师个人给予奖励。
同时, 伍家实小强化了对校本教研网的管理。一是强化网站管理责任制, 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直接领导。网站的日常维护、管理由学校教科室和微机室统一负责 (设网站管理员和信息管理员各一名, 负责硬件及软件建设) 。二是版主管理规范化, 版主通过申报考核后由教科室聘任, 并且每学期末要接受工作考核。三是评价机制快捷有效, 学校每学期开展教师博客评优活动, 教师博客评价结果纳入教师教学工作和教研组的考核项目中。四是实行教研组博客链接制, 即以教研组为单位, 以教研组长为中心, 聚成团队教研博客群。此外, 学校实行教科研周快报制, 即每周公告各教研组上传日志篇数、发帖人数。这些数据将作为评选优秀教研组的重要依据。在制度规范下, 教师从起初为团队荣誉而战的被动转向为自己的专业成长而战的主动, 对教育博客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一位年轻的教师曾动情地说:“博客让阅读与写作成为我的生活主题, 行走在博客里, 我自由书写、深刻反思, 尽情与同伴分享经验与情感。我们的职业生命也因这种反思和交流获得了更多意义。”
●精心架构网络教研平台
校内交流平台以学校校本教研网站为支撑, 设有“专家引领”、“电子刊物”、“案例研究”、“教研沙龙”、“教师博客”五大栏目 (http://www.wjsyxx.com/News/Default.asp?cataid=0003) 。
其中, “专家引领”下设“名师课堂”和“专家讲座”, 聚集了有助于解决一线教师教学问题的优秀实践及理论资源, 可以实现隐性引领。“案例研究”汇集了各教研组开展案例研究的详尽资料, 包括丰富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教研沙龙”是最活跃、交互性最强的一个板块, 下设“公告栏”、“在线交流”、“读书沙龙”、“学科教研”、“班主任研究室”栏目, 是教师发表观点、反思自我、碰撞思想、分享经验的广阔舞台。
学科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教学资源的筛选、聚合, 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网上集体备课, 定期发布研究主题, 组织、引领教师在网下和网上开展实践与研究。如数学教研组长余老师开学初围绕备课的话题, 在网上向大家推荐了《备课的四种境界》, 让大家试着对号入座, 看自己身处“点”、“线”、“面”、“体”中的哪一种境界。数学教师纷纷跟帖反思自己的课: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平时备课过程中, 更多的时候只是备了“点”, 偶尔会注意“线”, 根本没有达到“面”的境界, 更不用说“体”了;有的说对照四种境界, 才惊喜地发现自己平时的做法是正确的。在反思的基础上, 大家迫不及待地围绕“备课达到‘体’的途径与方法”展开讨论。在一番深度讨论后, 教研组长整理归纳出了备好课的六大方法, 放在网上和大家共享。这次交流有效提升了许多数学教师备课效率。
●科学的研修形式——确保网络研究实效
1. 网上自修
学校倡导教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 了解教育家的事迹和课程改革的理念, 探讨典型课例等。主要通过校本教研网中的“专家引领”中的实践及理论资源, 引领教师走近专家。例如, 向窦桂梅、于永正、支玉恒、王嵩舟等名师学习课堂教学, 向余文森、叶平、谈松华等专家学习教育教学先进理论。
目前, 伍家实小有许多教师通过网络与专家远程互动, 如一位语文老师听了支玉恒老师的课以后, 在网络上写下了一篇听后感。正是这篇听后感, 使他有幸结识了这位闻名全国的语文名师。支老师从“网上”走到“网下”, 不远千里飞到宜昌, 前往伍家实小为全体语文老师上示范课进行专业引领的事情, 成就了一段网络教研的佳话。
2. 网上研课
伍家实小充分利用网络, 进行公开课预报、优质课推荐、课件推荐等活动。各学科组每周都提前将公开课的安排 (主讲人、内容、时间、地点等) 在网上公示, 活动分五步:备课→网上发布教案→网上评备课 (教师质疑、建议, 备课教师答疑、优化方案) →讲课→评课 (网上评课及反思) 。
伍家实小年轻的梁老师为了在“我最满意的课”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赛前把自己的教案设计上传到网上征求同行的意见, 当晚20多位教师跟帖, 一直讨论到凌晨。梁老师综合了同伴的意见之后修改了教案设计, 又发布到网上, 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后, 她充满信心地走进赛场,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引发广泛的讨论, 评委组将她的课堂实录及评委意见整理发布网上, 倡导大家网上评课。教师们各抒己见, 充分肯定了本课的可取之处, 也有一些教师指出了她的不足, 并提出了改进意见。面对同伴无私热情的帮助, 梁老师非常感动, 她说:“以前上课我最多请教同组教师, 但是网络使我得到了如此广泛的帮助, 这大大缩短了我通向成功的道路。”
3. 案 (课) 例研究
为了促使以案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真正达到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伍家实小在校本教研网上开辟了“案例研究”专栏, 并针对“语文课堂提问策略”、“体育教学中的科学分组”、“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有效性”等专题在网上开展了案例研究。通过网上案例征集、视频案例再现、网上专题研讨, 拓展了案例研究的时空, 提高了案例研究的实效。
2006年初, 伍家实小依托湖北省校本研究总课题组开发的案例研究模板, 将各组开展案例研究的所有资料编制成了视频案例, 形成了学校的网上案例资源库。网上的每一个教学案例, 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校本研修专题网站, 它可以凭借网络的特点和优势, 实现网下的校本教研走向网上的校际教研从而走向网上研修共同体。
4. 资源开发
伍家实小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 提倡教师利用网络技术, 大力开发课程资源, 并依托网络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达到资源共享。如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 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 组织教师开发了“三峡工程”、“货币天地”、“绿色生活在我身边”、“篮球公园”等专题网站, 为学生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主题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载体。这些专题网站的有效开发与实施形成了伍家实小校本课程的品牌。
5. 网络教学研究
为了确保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伍家实小探索出了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 这为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课程, 提供了较为成熟地可供借鉴的基本操作程序与方法。伍家实小在此基础上撰写的《网络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流程的研究》成果报告获得湖北省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研究成果一等奖。
●网络教研的收获与反思
1. 网络教研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网络教研帮助教师彻底摆脱了独学无友的学习状态和狭隘封闭的工作状态, 教师利用博客的功能, 记录和发布个人的教学感悟、生活故事、思想历程以及精选和积累的信息资源, 建立起了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网络教研使学习与反思成为教师的习惯, 使得教师在享受参与专业研究乐趣的同时, 也通过网络平台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家园。
2. 网络教研放大了校本教研效益
网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教研天地, 教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参与全国各地的教研。它拓展了校本研究的时空界限, 整合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的力量, 形成了研究合力, 放大了教育教学资源效益, 有效促进了教研的紧密结合, 切实解决了许多教学问题,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3. 网络教研催生了新型教研文化
网络教研中博客的广泛运用, 是主体思想的自由表达, 是集体智慧的共同尽享。网络教研使信息共享发展到资源共享、思想共享, 从而产生新的教研文化, 即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合作的新文化。
【教研教改】推荐阅读:
体育教研教改09-11
中学教改教研制度07-15
初中化学教研教改10-01
2022教研教改总结07-11
学校教研教改工作09-07
教研教改总结汇报10-22
个人教研教改论文10-23
教研教改行动改进计划11-09
教研教改活动心得体会07-05
个人教研教改工作计划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