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改

2024-10-02

音乐教改(共4篇)

音乐教改 篇1

摘要:随着音乐人类学与教育学学科渗透、学科合作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教学在不同层次学校教育中逐步开展起来,将高专层次的音乐教学放置在这种文化视野下进行探讨,寻求高专层次音乐教育价值的重新定位、课程设置的新拓展、教法研讨的新模式不仅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指导意义,还会带来审视音乐教育的新思考。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价值定位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理解源自于音乐人类学学科的兴起,在文化层面的理解中, 音乐不再是单纯的娱乐,不再是物理层面的音响呈示,也不再是操作层面的技术和形式,而是成为一种具备传播、审美、教化、交流等特性的文化组成,对个人乃至群体产生长期稳定的精神效力。因此,追本溯源的认识一种音乐不仅是要理解一种文化,更是要尊重一种文化,领悟一种内涵,这些都警示着专业音乐教育不能滞留在单一层次的价值取向上,而是需要从塑造个人的人文情怀上多加关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人。”

目前,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整体上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无论是本科层次音乐院校还是高专层次音乐系科所开设的“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专业都设置了大量的专业技能课程, 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培养了大量的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音乐人才。遗憾的是, 在社会需求层面,现实再次赤裸裸的冲击着就业渠道,音乐人才需求的格局不曾脱离金字塔式的压制,这便给高专层次音乐教育所培养的的人才素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新的要求,我们必须跟随时代的特点,参照音乐教育发展的前沿理论成果,更多的思考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才能够建构符合社会需求的专科层次音乐教育新出路。

一、“多元文化”视野下高专层次音乐 教育价值的新定位

长期以来,高专层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大多参照本科院校专业课程规划,这种“教育文化中心主义”式的发展与中国固有的权威理念不谋而合,使得高专音乐教育理念被动的从属于强调音乐专业技能训练的价值追求中,形成多年的沿袭以致忽视了审视性的剖析。鉴于此,关注人类学视野下的“多元音乐文化”理念,在批判继承以往高专音乐教育经验的同时,有效的探索教育改革,才能寻找到新的价值定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带来了音乐文化的领地个别单元的消逝和不同单元的融合创新,大众的文化适应、文化选择从早期的共识性转化为个性化 (亚文化群体崛起),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调和手段,在复杂多元的社会关系中发挥着不可缺失的作用,“多元文化”教育便彰显了一种教化的特性。同时,“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的接纳与理解,更凸显出一种和谐共融发展的生活态度。

在第一届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上宣读了著名的音乐人类学家查尔斯·西格的论文, 其中讲到音乐教育的建议如下:“怎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学龄前儿童,怎样才能保证其从优良的学校教育训练到一个普通的男人和女人的成年生活过程中音乐生活的持续性。”这样的讲解引发我们对音乐教育内涵的思 考,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旨在通过潜移默化的精神感悟塑造完整的人,教给人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因此,寻求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理念,将多元文化方法融入音乐师范或非师范教育,是有效的推动高专音乐教学价值定位的途径。音乐教育不仅是技能技术的学习,是音乐本体理论的学习,还应该囊括世界范围内各种音乐文化的学习,囊括音乐文化价值的学习,囊括文化关系的学习。新时期的音乐教育需要施教者和受教者都能够建立宽广的多元文化视野,为个人的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情感的积淀,使每一颗心变得柔软并富有感悟, 不致使音乐在多数人的生活中降格为“娱乐”的代名词。

二、“多元文化”视野下高专层次音乐课程设置的新拓展

将“多元文化”理念介入高专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语境下进行探讨的话,应该关注“音乐中的教育”和“通过音乐进行教育”这两个模块的内容,有效的推进实行平衡、综合的课程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更新是拓展这种教育理念的前提,建议教师能够在任何一门专业技能学科的教学中,导入一种世界音乐背景下的参照,从文化的层面帮助学生最佳的理解音乐;能够基于传习音乐的文化标准,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音乐、创作音乐的机会,激发其潜在的音乐听觉能力、审美能力、辨析评价能力、理解应用能力;能够引导其尊重各种音乐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的既定价值,学会整合接收到的音乐资源,关注音乐的完整性、传承性、学会在文化的语境中进行反思。

此外,建议将“音乐作为文化”和“文化承载音乐”的理念作为音乐理论学科课程设置的参照分模块进行,可在《音乐欣赏》《视唱练耳》《钢琴》《声乐》等课程学习中按照人文的、历史的、世界的认识重新组合授课结构,也可开设具有音乐人类学观的《世界音乐》课程,将文化中的音乐客观呈示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语境、美学内涵、音乐观念、文化传承等。

若干年来,高专音乐课程在沿袭传统学科的同时,在吸纳新生学科理论成果方面敏感度不够,过多的滞留于专业狭小的空间内徘徊,以致培养的大量“技师”在后期发展中缺少知识创新能力、缺少人文理解能力,音乐视野不够开阔。如果能够在课程设置中增强“音乐文化”内容的渗透或者专门课程的开设,将会给课改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带来一种富有使命感的全局意识,正如美国教育学家一致认为的那样: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 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

三、“多元文化”理念下教法研讨的新模式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培养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中的连动性、多面性和跨越性能力……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音乐及其活动有助于养成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通过上述文字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音乐教育最高层次的效果便是激发人的创造能力,因此,音乐教学方法的研讨需要更多的围绕创造性、参与性、合作性去逐步阐释。

目前高专教学过程中使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中,对参与、合作都有所涉及,而创造方面基本缺失,“多元文化”理念渗透入教学之后恰恰将带动创造能力教法的研究,当更多的音乐选择给予每个音乐需求个体均等的机会时,通过教育发展其作出恰当的辨析、判断,激发音乐学习者提取有效的实践需求信息进而完成二度创作便赋予了新作品多样性的特点,这将代替规定情境的创作,使每个个体发挥概率式随机性的创造。

“多元文化”教学进入高专课程模块,将使教师从教学方法上在保留受教者在作为听众的同时,更多的使其作为创作者和即兴表演者参与音乐,在引导学生接触音乐作品的广度的同时关注音乐历史文化的深度,自此,我们的学生再也不会轻易的说出“喜欢某一类音乐,不喜欢某一类音乐”,而是在充分理解尊重的基础上接纳音乐文化赋予音乐特有的形态,在此理念下,学生再次辨别评判一种音乐便会基于一种语境、一种文化、一种美学价值、一种信仰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专层次音乐教改需要在多元文化视野下有设计、有步骤的展开,“多元文化是一种新思维,它要求人们从传统的一元式思想方法转变到多元式思想方法”。要求施教者能够树立“树人”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念,能够在音乐文化教育有理念上的通识, 进而展开课程教学、教法改革等实践层面的探讨与创新,真正的将高专专业音乐教育升华到人文教育的价值体系中来。

乐理教学视域下的音乐教改探析 篇2

创设愉悦的气氛

诚然,乐理课是一门典型的理论课,其概念较多,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按部就班地进行灌输式教学,必然会使课堂气氛沉闷,产生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便形成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教师在乐理的教学中须积极构建轻松、愉快的氛围,以趣激思,调动学生学习乐理的积极性,这样乐理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形成良性循环。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先做到真诚关爱每一个学生,因为爱是相互的,学生会把对教师的喜爱迁移到对学习的兴趣上,没有什么比学习兴趣更能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乐理的学习过程中。

以渗透教学为主

乐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没有孤立的乐理理论,也没有孤立的乐理教学。它存在于视唱、声乐、欣赏等音乐学科的各个部分。乐理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东西,教师应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相联系,才能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才能激励学生更加喜爱音乐,更加主动地学习乐理。例如:学习乐理知识2/4拍时,可由教师弹奏学生熟悉的2/4拍歌曲曲调,让学生跟随音乐的旋律拍手,用击掌的方式打出各种节奏来,可单独打或分组合奏。

直观形象的手势

在乐理教学中采用手势教学法,不仅可以把抽象繁琐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还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音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知识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不让学生死记硬背音程的音数和度数,而是利用音阶中所含的半间关系,编成顺口溜,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自然音程的判断方法;第二步:通过手势,把自己的双手当成根音和冠音,用眼睛观察临时变音记号的变化,从而得出音数是增加还是减小了多少;第三步:通过音程之间变化的循环图,就能得出在度数不变的情况下音程的名称。这样一来,学生学习音程的思路会很清楚,正确率也很高。

有趣的游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重要前提。而有的教师只注重教学重点、难点,一味地让学生做书面作业,这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学习乐理枯燥无味,从而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有的甚至会产生对乐理的反感。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在教学安排上将教学内容的技巧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根据教学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系统性和递增性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从而做到既重技能又激发兴趣。乐理教学是从玩唱到正规学习的过渡过程,但受学生年龄的制约,有些学生开始表现出对音乐学习无所谓的态度,此时适时地把游戏教学引入到音乐课堂,可以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音程时可采用接龙游戏。教师说一个音,让第一个学生把它当成根音构成音程,第二个学生把前面音程中的冠音再作为根音重新构成音程,依次类推,一条龙传接下去。

自由组合启发教学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在乐理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采用自由组合式教学。让学生自由地组合,三四个人围在一起,结合教师提出的课题,无拘无束地自由讨论。教师由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变为引导和协调相结合,更多地让学生通过探讨,感受知识与创新。

有效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走进音乐课堂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这一点在新教材中体现得很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特点,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空间与学习气氛,切忌把乐理教学变成抽象生涩的理论。我们要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反之,容易使学生难以接受,从而产生单调厌恶的感觉。例如:和弦教学,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和弦的种类,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乐理知识的同时,还能通过音响效果进一步感受不同和弦之间的韵味。

以上这些方法,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切身体会。实践证明,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乐理课的特点相结合,挖掘乐理课的趣味性,必然会使乐理教学生动有趣,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 作者单位:武冈师范学校

编校:郑明扬

音乐教改 篇3

一、目前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

本文重点探讨高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 即主要针对的是全体学生的教育, 而不是音乐专业学生的教育。

1、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总体水平偏低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大多不受重视, 未能很好的完成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任务, 加上家庭环境、地域、知识结构等条件的影响, 除个别音乐特长生外, 大学生整体音乐素质普遍偏低, 主要表现为, 音乐知识匮乏、不识简谱、不会演奏乐器、音乐欣赏能力较差。这些问题的存在, 直接影响了音乐教学对美育功能的实现。

2、部分高校教师偏重发挥一己之长, 在课程设置上随意性太强

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 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普及, 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使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实践中达到综合素质的提升。但目前很多高校的音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过于偏重自身特长, 往往依据自己所学专业设置课程, 忽视了音乐教学的普遍规律和教学目标要求, 这就严重偏离了音乐教育的出发点。比如钢琴专业的老师只开办钢琴课, 管弦专业的老师就开设管弦课, 声乐专业的老师就开设声乐课, 个别学校因为师资力量薄弱, 甚至取消了音乐公共课的设置, 只为音乐特长生开办小班。凡此种种, 都对学校科学设置教学内容、普及音乐素质教育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因为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不是精英教育, 不是培养音乐家的教育, 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不应该“求专求深”, 它更应该专注于全体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培养、音乐修养培养、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

3、只重视课外活动, 忽视音乐课程教育这条主线

有的院校出于宣传自身形象和参赛、汇演的目的, 组建了各种艺术团体, 把大量的资金和师资力量放到了课外活动的组织、演出、参赛之中, 忽视了音乐课程教育作为音乐素质教育的核心这一思想, 使音乐课程教育这个主阵地严重远离了面对全体学生这个主旨。

课外活动作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 应体现“适度、普及、兼顾”的原则, 积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其中, 自主选择, 各有所得, 决不能让音乐课外活动只成为个别音乐特长生表演的舞台, 更不能以课外活动来替代课程教育, 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音乐教育机会来换取课外活动的虚假繁荣。

二、音乐教学主要改革思路

针对目前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普通高校应该认真落实《音乐课程标准》, 从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入手, 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为目标, 积极进行教学教法改革, 充分发挥音乐素质教育的功能。

1、明确大学音乐教育的目标, 给予准确的定位

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 它的首要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方面的专门人才, 它的教学目标也不应该是让学生掌握高深的音乐理论和专业的技能技巧。因此, 在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中, 我们应牢牢把握“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 而是培养和谐的人”这一方向, 坚持立足学生实际, 实事求是, 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鉴赏水平、完善人格、陶冶情操为出发点, 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并认真抓好落实。

2、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才能使音乐教学更好的实现其育人功能, 这就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对教师队伍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培训, 使他们掌握心理学、美学等相关知识, 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自觉地、系统的运用相关理论, 帮助学生摆脱抽象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单调的技能练习带来的苦恼, 使学生产生精神愉悦感, 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要加强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和调控, 教师要认真备课, 详细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蕴含的时代意义和精神内涵, 深入探究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审美情感和表现形式, 引导学生准确的理解音乐、真切的感受音乐、真实的再现音乐的艺术形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音乐赏析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亲身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力度、速度之美, 加深他们对音乐的审美感知, 达到最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目的。

3、改进教学内容

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 具有丰富的资源特性, 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经典的音乐作品, 教师应广泛涉猎人类物质文化精髓, 积极向学生推荐学习曲目, 鼓励他们经常欣赏经典作品, 使他们逐步认识音乐形态的特点、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的表现形式, 启迪他们对音乐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 使他们既能享受音乐形式之美, 也能高度领悟音乐的人文内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教师不仅要注重对民族文化如民族音乐、民族乐器、地方戏曲的注入, 加强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播, 也要积极吸收国外优秀的音乐教育教学理论,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使学生充分体验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 促进自身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4、丰富教学手段, 优化校园音乐环境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最直接流露, 所以,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采用多媒体展示、电影欣赏、观看文艺演出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形式, 就可以使学生对音乐艺术产生持久的兴趣和共鸣。高校要积极创设音乐环境, 通过开办音乐讲座、音乐专栏、举办音乐比赛、组织学生自办音乐团体等形式, 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并在音乐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有效提高大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音乐教改 篇4

关键词:音乐教改,想象力,创造力,培养,策略

一个民族想要发展壮大, 离不开具有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因此,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已成为当前教育学界的重要课题, 在音乐教改背景下, 音乐人才培养也面临着相同的难题。传统的音乐教学已无法满足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 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其具有自主创新意识, 而不再是简单的重复。

一、音乐教改中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思路

虽然音乐人才的养成离不开自身独有的音乐天赋, 但是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 “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人才”虽然具有绝对性,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阐释了教育的重要性。在音乐教改之前, 教育体制一般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使学生在被动式的学习中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 对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非常不利,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因此, 音乐教育必须改革, 教学思想也必须尽快改变。大部分音乐教师都是从事的普通教育, 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音乐家, 但是广大的音乐教师仍然需要意识到, 不论教学成果怎样, 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使其成为有别于非音乐专业的喜爱音乐、有一定辨识能力的人1。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当注重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 其中, 想象力和创造力则占据重要地位, 学生只有具备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在品鉴音乐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发展。受教改的影响, 音乐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学思想,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获得空前的提升。

二、音乐教改中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策略

(一) 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 应当意识到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在音乐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固然重要, 但同时也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教师也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教学实际中转变思想, 并注重引导学生培养这两种能力2。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打破常规教学模式, 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 例如, 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演出、指挥、创造等活动, 并在音乐欣赏中获得启发。在具体活动方式选择上, 应当根据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具体掌握程度区别对待, 进行针对性的音乐创造训练, 同时也可以采取相同的方式以展现学生的不同特点, 如让学生为一篇写好的歌词谱曲, 由于每个学生的节奏感不同, 所谱出的曲子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其次, 要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辩证关系。师生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 更不是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以教师为主导, 广大教师应当认识到, 教师既可以是将学生领进音乐殿堂的引导者, 也可以是学生的朋友, 只有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辩证关系, 才能怀着最真挚的爱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 学生也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对教师更加信服, 从而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音乐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 注意挖掘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感受、判断和想象, 使其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音乐修养3。

(二) 扩展音乐知识

虽然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虚拟化、看不见的音乐素养, 但是其培养过程离不开知识的土壤, 脱离了知识的想象和创造力只能是天马行空般的空想, 并没有现实意义。因此, 音乐知识的扩展对学生想象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斥着音乐,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音乐、感受音乐。教师在挑选教学素材时, 不应当将目光紧紧停留在那些符合传统审美标准的音乐作品上, 而应当使学生多多了解课外音乐, 如原生态、流行的或原创音乐作品, 拓宽学生的视野, 扩展其知识储备, 从而利于想象和创造力的培养4。

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仅仅采用听唱练习的方式不免有些枯燥乏味, 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声乐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 使学生从不同层面去了解和鉴赏音乐。当今的文化市场与音乐课堂相比对学生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在课堂上多多引入这些音乐作品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而且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使其加深对音乐的体会, 并在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中养成想象和创造力。

除了教学内容上的扩展, 还可以通过扩展音乐形式的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如创编的形式可以是节奏、旋律亦或是歌词, 这些都可以使学生接触更多的音乐形式。以音阶的学习为例, 教师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对音阶进行任意排列, 并与听音游戏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听音识谱能力。再如, 在民族古典乐器鉴赏中, 可以引入琵琶、柳琴、阮等不同的民族乐器来扩展乐器认知范围, 使学生感受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特点, 从而激发起想象和创造力。

(三) 拓宽教学空间

音乐教改要求我们走出课堂, 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 因此, 音乐教学应当努力走出课堂, 向课堂之外的空间延伸, 也就是说, 音乐教学不应当仅仅停留于固定的课堂时间, 而应当在课堂之外的时间使学生仍然能够收到音乐的熏陶5。为此, 可以在教室中设置音乐作品展示区、创作区等板块, 丰富学生的课外音乐生活。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包括校内、校外的各种形式的活动, 使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 并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增强音乐学习信心, 为今后的音乐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音乐与其他学科专业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 音乐教学空间也不应仅仅停留在音乐本身的教育上, 而应当拓展到音乐学科之外, 做到相关学科的综合利用。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语言的支持, 因此,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通过文学作品鉴赏等来提升其文学素养, 从而更好的表达歌词和曲调。音乐和文学都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两者之间有着很深的联系, 文学注重感情的渲染, 音乐则注重感情的表达, 使学生朗诵诗歌对声调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因此, 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扩宽音乐教学空间。音乐和美术也有着共通点, 两者都是通过形来表达情感、意境的方式, 音乐作用中也有很多表现的是自然环境、民俗风情等, 这些都是美术作品的常用素材。因此, 在相关作品的教学中首先应当使学生了解音乐背后的风土人情, 这样才能使学生洞悉作品背后隐藏的内容, 培养其社会观察能力, 激发创造力。

三、结语

音乐教改中学生想象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广大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 借助自己的教学经验扩展其音乐知识, 拓宽教学空间, 只有采取多种措施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想象和创造能力的提升, 为今后的音乐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1.高楚映.点亮音乐创造力的星星之火——浅论中学音乐“创造”领域的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 2015 (9) :50-51.

22 .韩露露, 马津.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哲学基础——从中小学创造性音乐教育谈起[J].音乐创作, 2014 (8) :186-188.

33 .李婷.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谈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 2010 (20) :81-83.

44 .高剑霞, 师晖.谈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声乐教学为例[J].大众文艺, 2011 (23) :264.

上一篇:线路分析下一篇:初中数学讲评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