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改论文

2024-10-06

音乐教改论文(精选10篇)

音乐教改论文 篇1

学习课程标准 展望音乐教改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广大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展开,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必修学科,也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声势进行着革新。作为浸染在这场改革中的一名新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倍受鼓舞,并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了这场音乐教改当中。通过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使我对这场音乐课程改革有了一个全方面的认识。

回顾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而且音乐教育的自身建设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以“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法”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始终顽固地占有主导地位,尤其是高年级,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了音乐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僵化、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趣丧失等一系列不良的教学现实。本次音乐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和背景下展开的,和以往相比,新音乐课程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呈现了崭新的要求:

一、改变原课程过于注重音乐知识、技能技巧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音乐学习态度。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音乐作为一门技艺课,目的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主要是发声练习、识读乐谱以及歌唱和器乐训练,教学方法多数为机械模仿和重复操练,教学评价则主要看学生学会了什么。这种专业化的教学倾向不但窄化了学校音乐教育的作用,淹没了音乐教育的审美、情感、创造等重要功能,而且也违背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教学规律,违反了中小学生音乐心理的发展规律,使学生对音乐课渐生反感,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成为普遍。

针对现状,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音乐教学“革”什么、“兴”什么,音乐课程标准中不再把“使学生具有认识和独立视唱乐谱的能力”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在新教材内容的选择上都删去了原教材中“和弦”、“调式”等一些过难的、专业化的知识。相反,两个课程标准对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重要性都做了重点的表述,都把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音乐学习态度作为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教材内容一改过去以音乐要素、知识体系为线索的编排方式,改为以人文为主线,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炼主题、组织教学内容。这种看似简单的调整,实质蕴涵着音乐教育观念的巨大转变——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成为音乐基础教育中的基础。

每门学科都有系统的知识与技能,音乐也不例外。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淡化知识并非不要知识,降低难度并不等于降低质量;相反,“淡化”和“降低”是为了使音乐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因此,音乐知识技能教学首先应该在学生产生浓厚音乐兴趣的条件下去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其次,音乐知识技能教学应该和音乐实践活动结合着进行,尽量避免孤立地教学。

二、改变原单纯的“灌输式、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倡导“自由、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参与、实践、体验。

对于音乐的理解与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学科是最不可以教的一门课程,和其他学科相比,音乐学习更适合也更需要学生自主的参与和积极的探究。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去实施这种转变呢?首先,要研究新型学习方式的概念与特征。富有探究性特征的学习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设计教学,注重创设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境,重视学生的集体交流研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强调评价是为了激励等等。其次,要掌握实施新型学习方式的方法与策略。例如:在欣赏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去收集音乐背景资料,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交流,然后通过完整地欣赏音乐,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外在形式结构和内在的情感内容进行探究,最终自我建构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三、改变原师生关系中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强调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尊重为理念,追求教育的民主与公平是国际潮流。但在深受“师道尊严”影响的中国课堂上,这种理念始终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师生关系普遍是教师中心主义,一切都是老师说了算。“主仆”式的师生关系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了学生对老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任何新的.理念都不会有用武之地,任何好的教学方法也变得苍白无力。所以,师生关系的重塑是这次课程标准改革的又一重要目标。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人的情感丰富起来,身心得以健全地发展;音乐又是审美的艺术,音乐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体现艺术性与审美性;音乐愉悦性的原则更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处于愉悦的状态,去感受音乐的美感,去领略音乐的意趣盎然。从另一层意义去理解,每个人对于音乐的感受和表达都是唯一的,因而对于音乐的理解必须予以尊重。由此可见,音乐课堂更迫切地呼唤这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新理念必须建立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上,才有可能转化为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音乐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美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音乐的快乐。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两朵并蒂的莲花,科学教育注重理智训练,艺术教育擅长情感奔放,最好的科学教育加上最好的艺术教育就会使理智和情感求得和谐平衡,这样的教育才会使人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新音乐课程理念改变的不仅仅是学校的课堂,更是整个社会!

音乐教改论文 篇2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价值定位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理解源自于音乐人类学学科的兴起,在文化层面的理解中, 音乐不再是单纯的娱乐,不再是物理层面的音响呈示,也不再是操作层面的技术和形式,而是成为一种具备传播、审美、教化、交流等特性的文化组成,对个人乃至群体产生长期稳定的精神效力。因此,追本溯源的认识一种音乐不仅是要理解一种文化,更是要尊重一种文化,领悟一种内涵,这些都警示着专业音乐教育不能滞留在单一层次的价值取向上,而是需要从塑造个人的人文情怀上多加关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人。”

目前,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整体上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无论是本科层次音乐院校还是高专层次音乐系科所开设的“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专业都设置了大量的专业技能课程, 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培养了大量的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音乐人才。遗憾的是, 在社会需求层面,现实再次赤裸裸的冲击着就业渠道,音乐人才需求的格局不曾脱离金字塔式的压制,这便给高专层次音乐教育所培养的的人才素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新的要求,我们必须跟随时代的特点,参照音乐教育发展的前沿理论成果,更多的思考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才能够建构符合社会需求的专科层次音乐教育新出路。

一、“多元文化”视野下高专层次音乐 教育价值的新定位

长期以来,高专层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大多参照本科院校专业课程规划,这种“教育文化中心主义”式的发展与中国固有的权威理念不谋而合,使得高专音乐教育理念被动的从属于强调音乐专业技能训练的价值追求中,形成多年的沿袭以致忽视了审视性的剖析。鉴于此,关注人类学视野下的“多元音乐文化”理念,在批判继承以往高专音乐教育经验的同时,有效的探索教育改革,才能寻找到新的价值定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带来了音乐文化的领地个别单元的消逝和不同单元的融合创新,大众的文化适应、文化选择从早期的共识性转化为个性化 (亚文化群体崛起),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调和手段,在复杂多元的社会关系中发挥着不可缺失的作用,“多元文化”教育便彰显了一种教化的特性。同时,“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的接纳与理解,更凸显出一种和谐共融发展的生活态度。

在第一届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上宣读了著名的音乐人类学家查尔斯·西格的论文, 其中讲到音乐教育的建议如下:“怎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学龄前儿童,怎样才能保证其从优良的学校教育训练到一个普通的男人和女人的成年生活过程中音乐生活的持续性。”这样的讲解引发我们对音乐教育内涵的思 考,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旨在通过潜移默化的精神感悟塑造完整的人,教给人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因此,寻求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理念,将多元文化方法融入音乐师范或非师范教育,是有效的推动高专音乐教学价值定位的途径。音乐教育不仅是技能技术的学习,是音乐本体理论的学习,还应该囊括世界范围内各种音乐文化的学习,囊括音乐文化价值的学习,囊括文化关系的学习。新时期的音乐教育需要施教者和受教者都能够建立宽广的多元文化视野,为个人的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情感的积淀,使每一颗心变得柔软并富有感悟, 不致使音乐在多数人的生活中降格为“娱乐”的代名词。

二、“多元文化”视野下高专层次音乐课程设置的新拓展

将“多元文化”理念介入高专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语境下进行探讨的话,应该关注“音乐中的教育”和“通过音乐进行教育”这两个模块的内容,有效的推进实行平衡、综合的课程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更新是拓展这种教育理念的前提,建议教师能够在任何一门专业技能学科的教学中,导入一种世界音乐背景下的参照,从文化的层面帮助学生最佳的理解音乐;能够基于传习音乐的文化标准,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音乐、创作音乐的机会,激发其潜在的音乐听觉能力、审美能力、辨析评价能力、理解应用能力;能够引导其尊重各种音乐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的既定价值,学会整合接收到的音乐资源,关注音乐的完整性、传承性、学会在文化的语境中进行反思。

此外,建议将“音乐作为文化”和“文化承载音乐”的理念作为音乐理论学科课程设置的参照分模块进行,可在《音乐欣赏》《视唱练耳》《钢琴》《声乐》等课程学习中按照人文的、历史的、世界的认识重新组合授课结构,也可开设具有音乐人类学观的《世界音乐》课程,将文化中的音乐客观呈示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语境、美学内涵、音乐观念、文化传承等。

若干年来,高专音乐课程在沿袭传统学科的同时,在吸纳新生学科理论成果方面敏感度不够,过多的滞留于专业狭小的空间内徘徊,以致培养的大量“技师”在后期发展中缺少知识创新能力、缺少人文理解能力,音乐视野不够开阔。如果能够在课程设置中增强“音乐文化”内容的渗透或者专门课程的开设,将会给课改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带来一种富有使命感的全局意识,正如美国教育学家一致认为的那样: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 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

三、“多元文化”理念下教法研讨的新模式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培养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中的连动性、多面性和跨越性能力……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音乐及其活动有助于养成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通过上述文字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音乐教育最高层次的效果便是激发人的创造能力,因此,音乐教学方法的研讨需要更多的围绕创造性、参与性、合作性去逐步阐释。

目前高专教学过程中使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中,对参与、合作都有所涉及,而创造方面基本缺失,“多元文化”理念渗透入教学之后恰恰将带动创造能力教法的研究,当更多的音乐选择给予每个音乐需求个体均等的机会时,通过教育发展其作出恰当的辨析、判断,激发音乐学习者提取有效的实践需求信息进而完成二度创作便赋予了新作品多样性的特点,这将代替规定情境的创作,使每个个体发挥概率式随机性的创造。

“多元文化”教学进入高专课程模块,将使教师从教学方法上在保留受教者在作为听众的同时,更多的使其作为创作者和即兴表演者参与音乐,在引导学生接触音乐作品的广度的同时关注音乐历史文化的深度,自此,我们的学生再也不会轻易的说出“喜欢某一类音乐,不喜欢某一类音乐”,而是在充分理解尊重的基础上接纳音乐文化赋予音乐特有的形态,在此理念下,学生再次辨别评判一种音乐便会基于一种语境、一种文化、一种美学价值、一种信仰体系……

四、结语

音乐教改之我见 篇3

【关键词】欣赏教学 中学音乐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国家教委 课程结构 基础教育 转轨 改革 发展需要

常言道:“教书育人”首先是育人,然后才是教书。作为“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音乐。而“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的手段去塑人、培养人、造就人的教育。所以音乐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我们现在从事的是普通教育,在我们教育的学生中将来去当音乐家的毕竟是极少数,而绝大多数学生长大后只能成为喜欢音乐,爱听音乐的人。即使有些孩子将来会成为音乐家,但现在还不是音乐家,也还是个学生,所以音乐教育的任务应该为众多学生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让他们在愉快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自觉主动地感受音乐,自己动手去创造音乐,从而获得音乐素质的提高,智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

通过长期以来音乐教改的实践,深深感觉到教改的关键首先是老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教师要敢于否定固有的“经验”,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敢于探索,不断前进。

一、音乐课堂单纯的知识技能训练转化为各项能力、素质、个性特长的培养相结合

要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到音乐教学。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来完成的。但实际上在各科教学中较多的是只重视本学科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重视。音乐教学方法也以“教音乐”为宗旨,教师的教学目标往往停留在“帮助学生顺利地学会教材规定的内容”,教师的注意力必然集中于唱歌、识谱、乐理、欣赏等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了对人的素质、能力,特别是个性的培养。

音乐是艺术,是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才能表现的,但是艺术的音乐关键首先要使人有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欲望,特别是孩子首先要让他们愿学、乐学。有感才有爱,有感才有智。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重视人的素质能力的培养。素质能力不仅包括智力素质的开发,还包括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灵敏反应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协调合作能力、审美能力等因素的训练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通过音乐达到教人的目的,又要通过教人来更好地学习音乐。

二、音乐教学应特别注重教学过程

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不只是为了教,而更是为了学。一个好的教师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要教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单纯追求教学结果,而要重视教学过程的研究。

(1)重过程就要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接触某一要领时,总是要凭借原有经验的。因此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判断音的高低首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2)重过程,就是要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应当掌握的知识、技能,还能学会如何学习的方法。

(3)重过程,就要研究如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及创造力。学生的智力、创造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的。离开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发展智力、创造力都是一句空话。发展智力、创造力又要凭借学习材料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凭借音乐教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是研究“过程”的一个重要任务。

具体地说,就是应当在学生的学习环节中,为学生设置一些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或设置一些利于学生想学、想创造的学习材料。而这些有一定难度,但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学习任务,最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重过程,还要研究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过程。孩子是有差异的,有的善于听,有的善于看,有的善于模仿……而不同的学生,学习过程是不一样的。过去把学生的差异只看成是学习成绩的差异,这显然是十分片面的。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特长,扬长避短进行学习。罗成同学唱歌从来不能成调,虽然多次进行个别的、耐心的辅导,但他的唱歌成绩总是远远落在全班学生后面。唱不好曲调是不是没有音乐的潜能,就像通常所说没有音乐“细胞”了呢?经过仔细观察了解,发现罗成节奏感特好,于是专门训练节奏,使他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从打节奏到敲小鼓,最后她成了学校少先队的一名优秀鼓手。我们不能指望每个学生都成为什么家,但是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才能为社会做贡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一个崭新的、独特的、与众不同、不可替代的、无法重复的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独一无二的音乐世界。

总之,重过程是教育思想变革的结果,它不仅要看学生学会了什么,更要看学生是怎样学会的。

三、音乐教学过程中从教师为主导转化为学生为主体

不能把师生关系看做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关系,而要树立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怀着对学生的爱和对知识的爱的感情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果学生是知识的容器,灌满这个容器可以用电脑,教师是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则要靠教师的情和爱,学生需要知识,更需要热情。所以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教少数天赋好的孩子,更要为多数中等特别是差的孩子服务。我们是普及型的教育,更要让全体学生主动积极、饶有兴趣地学。

教育思想的转变是音乐教改的关键,我们努力使音乐教学通过音乐达到育人的目的,又通过教人的过程更好地学习音乐。我们今天的教就是为了明天的少教,甚至不教,中国面临百年难遇的良机,跨世纪的任务要靠跨世纪的人才去完成,跨世纪的人才靠本世纪的教师去培育,我们今天的工作就是在为明天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而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蔡远鸿.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反思[J].人民音乐.

[2]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

[3] 李艳红 许晖.高校扩招后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教研教改总结 篇4

沈官营小学 2014年1月

教研活动计划安排

活动时间

教研课题

形式

主讲人 2014年4月

《在小学数学课堂

报告

张耀鹏

2014年5月

教学中调动学生 积极性的方法》

说课《小壁虎借尾巴》

说课

沈兰芹

说 课 材 料

———《跳水》

沈官营小学 崔春英

教研活动领导分工

组长:张耀鹏

副组长:沙瑞青

组员:崔春英

周博颖

李景泉沈兰芹

王仕军

魏永旺

教研活动小结

我校深入贯彻中心校的活动精神,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参与,把听课活动当成取长补短的大好学习机会,听课、评课的教师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认真撰写一次教案,评课时,本着真诚帮助同事进步的态度,直言课堂中的不足,回校后及时改写第二次教案,特别是沈兰芹老师参加小学组第一次教研活动,早早的就把一次教案写好,听课后,马上又把二次教案写好,上交教导处。

按照学校的安排,在我校举行的教研活动是一年级的数学,而我校的数学教师是在评课前,张老师首先带头说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以及这节课教后的成攻与不足之处,然后大家对这节课各抒己见,给张老师提出了中肯的宝贵意见,点评这节课以后,有个别老师问道,像这样的大班,学生又这么小,整堂课纪律这么好,张老师是如何管理班级工作呢?张老师和评课教师进行了经验交流;随后贺老师教师又问道:“像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该不该读题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议论纷纷,争持不下,校长做出表示:把问题带到教研组研究,再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这种谨慎认真的工作态度怎能不让我们感动?像这样,我们又何愁不能把教学工作做好呢?

中学教改教研制度 篇5

教改教研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反映教师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之一,全体教师都应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精神参加教改教研,适应新课改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强教改教研,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一、听课

听课是检查教学、交流经验、学习提高的重要途径,听课要有听课记录,听课记录的内容应该包括所听课的主要内容、感受、优点和缺点。

1、听课按学校规定节次,每缺一节扣款10元,扣1分(每期必须听课15节)。

2、教务处统一组织的听课(含评课)要求必须服从,按时参加(请假者以请假条为准),每缺一节扣款10元。

3、鼓励任科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特别是同学科教师,青年教师要多向老教师学习。

二、教改教研

1、各教研组要按学校及教务处要求认真开展好教改教研,争当优秀教研组。

2、各任科教师要积极认真地完成好教务处、教研组布置的各项任务,凡安排的公开课要认真准备,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3、各任科教师每期开学一周内要写好教学计划,班主任要写好潜能生辅导计划,教研组长要写好教研计划,均交教务处存档备查,每缺一项扣款20元扣1分。

4、全年担任公开课或教学比武的教师,年终考评时另奖2分,未担任的该项不计分。

5、教研组要认真按教研组计划开展活动,全员参加,力求实效,并有记载(评课、出勤),听课卡要及时上交教务处存档备查(有缺席教师的须将名单记录在组长的听课卡上,教务处也将派人进行检查、考勤。

6、对全期完成教务处及教研组的各项任务且出勤率高的教研组奖励该组200元,每超过一次教研活动奖50元。

7、凡外派学习、听课的教师返校后均要上汇报课或书面体会。

8、对在各级教学比武中获奖的教师所在的教研组分别给不等的奖励,国家级400元,省级200元,市级150元,县级100元,校级50元(此项奖励须在完成教务处、教研组的各项任务的前提下)。获奖个人奖励标准为国家级600元,省级400元,市级200元,县级150元,校级80元。

9、学校每学期设教改教研奖,每人100元,积极参与教改教研,交齐各项计划并完成了教务处及教研组的各项任务或活动的教师均可享受,未完成任务或教研活动有缺席的教师此项不计奖。

教改心得 篇6

新课堂要求我们老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并非老师不讲学生就学不会,同样,并非老师讲了学生更就一定能学会,学生也有学不会的权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如果她没有兴趣,我们下再大的力气,学生也不一定能学会。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务之急,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只要有兴趣,有热情,任何知识都能学会,不一定非得有老师教。“0+45”的课堂模式,便强制要求老师应把学生能做的事情让学生自己去做,一切学生还不能做的事情教会学生自己去做。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求知,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其实只要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活起来了、动起来了,那么他们便会由原的厌学变为现在的乐学。说起来很简单,便是让学生由原来的动学习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这样学习的形式一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便被调动起来了。这样做的关键是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充分调动和保护学生自我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热情,有了这样的欲望和热情,没有学生做不到的事情。

通过近几年的课改,我豁然开朗,原来以往我们把语文训练视为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语文成了一种单纯的应用工具。上课时把整片的文章分割得支离破碎,死记硬背,分析语法等一些单纯的知识性问题成为了课堂的主旋律,一节课下来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学生们产生厌学的情绪便成为了一种正常的事情。

学生之所以没有兴趣,是因为我们的老师没有用心的去设计课堂问题.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文章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分别找出与之有关的语言、动作、心里、外貌、神态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去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及其成因;(2)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语句并分析;(3)同时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a、写出你心情不同时你眼中的景物是怎样的;b以“金钱”与“亲情”为话题进行写作;c、在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对待弱者;d、如果于勒成为百万富翁菲利普夫妇会有怎样的言行等问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交流,这样一改变教学方式,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前唯唯诺诺语言枯竭的学生,现在竟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佳句层出不穷。学生以课本为依据联系生活,体味社会,关注人生,他们的感悟、体会写的情真意浓催人泪下。在新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潜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不断发展。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和个性、人格的关怀,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全面发展。

王雪梅

教改心得

随着社会的发展,任何人、任何团体都无法离开他人,如果离开他人你就无法生存,无

法发展。新课标中明确地提出了合作学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有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整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以前的教学模式太过陈旧,他只给社会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尖子生,另外还有很大一部

分学生照顾不到,成绩很差。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的局面,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排位方式,具体做法是:全班同学按人数平均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

内成绩好的,中游的,差得都有,让学生作为小组的一员与别的小组竞争。每组组长由学习好的又有责任心的同学担任,让他对其他组员进行管理。

这样的排位方式,学生活动的空间增大,同学们围坐在一起,有利于它们之间的平等交流。

实行组长责任制,展开“兵帮兵”“兵教兵”“兵强兵”工程,月考时只排小组在班内的名次。这样,受激励的面扩大,学生之间便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学生作为小组内的一员与别的小组竞争,这样每个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要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共同提高本组的成绩。这种方式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最大限度的调动了起来,学习效率也提高了许多。

这种排位方式,竞争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诱发它们之间的互帮行为,每个小组内,成绩好的同学帮助成绩差的,给他讲解不懂的地方,并且要检查他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督促待转化生学习、共同努力、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王雪梅

教改心得

现在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没有受过苦,没有受过家长的训斥,是家中的“小皇帝”。但是,到了学校,面对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比较,自己的不足便会暴露出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如何面对学生的不足呢?

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出现失误后,如果我们说:“某某同学错了,谁能再回答一

次?” 我相信这个同学的心里一定有一种失落感,他的学习激情会受到抑制,如果换种方式说:“某某同学敢于回答问题,并且声音洪亮,那位同学能再回答一次?”这样,这位同学的心中一定非常喜悦,当它他听到其他同学的正确答案时,也一定能进行自我纠正,因为用心学习的同学都能在其他同学的展示时认真聆听,并与自己的见解进行比较,进行一种自我修复。

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学生都有长处,但这种长处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如果想把这种潜在的可能性变为必然性,就需要老师用赞扬去激发它。

课堂模式开始施行时,课堂上学生主动发言,往往造成一片混乱。他们自己说自己的,互

相争抢,最终谁的也听不清。这 时候 老师一生气,那么课堂气氛便会冷清下来,谁也不回答了,学生的积极性荡然无存。如果换种方式呢?表扬他们争问抢答的积极性,但要求他们应讲规则,如果有学生回答了,那么自己就应等下一次,学会互相谦让,做到活而不乱。这样几堂课训练下来,学生回答问题便会积极主动,而又井然有序。

“赞扬可以克服短处,道人之长,越道越长;指人之短,越指越短。”教育应以赞扬为主,这样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克服甚至避免自己的短处。正如开始让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时,学生都觉得很新鲜,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主动性也很高。但初次这样回答,在答案的组织上就会出现很多漏洞,如果老师立进行纠正,学生的积极性就小了。发现这种现象后,我便让几个同学回答同一个问题,互相比较,看谁的答案组织的比较好。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在相互比较中,是有错误的同学得到纠正,培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心得,我相信只要用心还会有更多的收获,自己的课堂会比

以前更加精彩!

音乐教改论文 篇7

有非常多的学生在抱怨, “广告专业的老师讲的理论太老套了”, “能不能讲点新鲜的”, “能不能把世界上最新的提案给我们分享一下”……我不知道广告专业的教师是否碰到过这样的问题, 想来应该有不少教师曾经为此伤过脑筋。笔者从事教学工作时间尚短, 经验肯定谈不上, 因此, 我也实在想不出何以对待如此提问。笔者在上《品牌管理》课的时候, 不禁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创造力被老师剥夺了吗?如果没有, 难道被他们自己消耗了吗?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已经以90后为主了, 个性、叛逆等不雅的标签难道注定了就是创造力丢失的法门?以下是作者对本门课程的教改思考, 寥寥纸上, 以飨读者。

《品牌管理》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 的确有着太多可供改进的地方。但正是由于这样一门一条腿在艺术之门, 一条腿在广告旗下, 甚至还有一条腿伸向了管理学范畴的跨学科门类的课程给了这门课更多的发挥空间, 也给了学生更多的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学生们在这样的课上本应该既能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平面设计理念, 又能在哈佛营销案例中畅游, 还可以对大卫·奥格威的广告思维进行评判。然而, 事实却并非如此。本该形象生动、趣味十足的课程基本还是以填鸭式教育方式灌输给学生, 如此既扼杀了学生对于广告和品牌知识的兴趣爱好, 又将他们孤立于广告意识的四维环境之外。笔者在教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 摸索了一定的经验, 希望能和同仁们分享共勉。

一、“魅力”教学: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品牌情感

西方营销人在管理品牌的无形因素方面训练有素, 然而, 本土企业仅仅还是刚开始理解和测量位于忠诚后面的情感网络及它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一定程度上, 研究品牌情感就像问一个人为什么爱他 (她) 的配偶一样, 或试着解读常看或听音乐会的人为什么露宿几天只为能买到明星演唱会门票一样, 很难。但这种情感网络体现在学生对于课程的热爱程度上是很容易被洞察的。实际上, 作为一个教授广告的教师来说, 应该时刻都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导向等放在心上, 因为, 学生永远都是老师的消费者, 学生永远是我们的客户, 而客户永远是对的。我们不能把他们不喜欢的知识强加给他们, 不能让他们在一种不和谐的环境里接受广告知识。所以, 培养他们对于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品牌忠诚是很重要的。这难道不就是把品牌管理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的一个很好的案例吗?试想, 如果一个教授品牌管理课程的老师每天面对的学生都在打瞌睡、磕瓜子、聊天甚至起哄, 那他教授的品牌管理知识值得学生信服吗?林晏妤认为一个具示范性和感染力的老师、一群用回馈为创意课程守门的学生、一个鼓励创造的整合学习环境是构成创意互动的三大因素。虽然这是基于广告创意课程教学的认识, 但是, 对于品牌管理课程仍然有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品牌情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 依靠主讲老师的个人魅力。大学老师的作用已经不是简单的教授知识, 更多的应该是树立学生崇拜的对象、模仿的榜样。因此, 主讲教师上课的艺术感要强, 内容条理清晰, 逻辑严密;应善于通过表情, 甚至夸张的动作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广告专业的学生应该会喜欢他们的老师站在桌子上讲课或者突然有一天学生们发现老师的发型发生了360度大转弯。这些教师的创新行为会正面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 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有新的创意产生。另外, 丰富幽默的品牌管理案例同样是体现一个品牌教师个人魅力的重要部分。品牌管理课程研究的不仅是品牌, 还应该有管理。笔者将丰富的管理学知识带入课堂, 用品牌学的品牌态度、品牌意识、品牌忠诚等理论解释管理学的这些有趣案例,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 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地用激励教学法增加学生对老师和课程的好感。研究显示, 激励法比批评法更能让学生接受劝导, 也具有更持久的说服力。笔者要求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意走动, 随时发言, 可以展开言论对攻, 目的就是要创造一种上课的完全轻松状态。在这其中, 给予鼓励和掌声。学生在轻松的参与中获得肯定, 既深刻地体会到广告的激情又获得被别人认可的成就感。教改结果发现, 学生的出勤率几乎100%, 而且, 课堂上学生自由发言的参与度也非常高。值得一提的是, 这种肯定或口头鼓励通常要具有一定的煽动性, 否则激励的效果有限, 而且用于激励的语言最好不要重复, 最好能不断创新, 学生才会有新鲜感和想再次获得鼓励的欲望。

二、善于制造意想不到的课程品牌事件

可以想象, 一个强大的品牌有25%的顾客可认为是“忠诚”的和三分之一的是“情感忠诚”的。而商业研究中发现, 对于这部分重度消费群的研究是市场调研成功的关键所在。反映到课堂上, 要想让品牌管理课程有可靠的、情感忠诚的学生群, 就必须研究那些几乎每次都来上课的学生, 看看他们为什么喜欢上这门课, 为什么比其他人来的次数更多。在日常的询问调查中, 笔者发现, 他们的回答往往是“每次来听课都能有一些收获, 听到一些以前没听过的东西”、“我们喜欢老师每次都讲不一样的东西”、“我们喜欢上次老师给我们看的影视资料”、“我们喜欢上次老师突然跳到桌子上的感觉”等等。实际上, 为了让这门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更能深刻地理解品牌管理的各项内容, 老师应该不断地在课上、课下制造各种和课堂有关或无关的事件, 这些事件可以是有意的, 也可以是无意的, 可以是制造出来的, 也可以是借题发挥的。但制造这些事件的目的应该是统一的, 就是要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 让他们对这门课产生良好的态度偏好, 对老师产生正面的评价和支持。这样, 他们每次来课堂的时候都会期待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新事件, 甚至会主动制造一些事件。这样, 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集中起来。

在商业竞争中品牌管理的魅力就是能让一个不知名的产品或厂商变成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实际上品牌管理的核心就是一种蜕变的力量, 通过情感的培育让企业蜕变成价值品牌的过程。那么在本门课程中同样要贯彻这种核心价值, 将这种核心价值的终端通过课堂呈现出来, 让学生乐于接受, 而课程发生过程中的品牌事件就是一种品牌管理核心价值的体现。

三、模拟实践提案:让学生体验失落感和成就感

品牌管理是基于广告学理论基础, 同时融合市场营销、管理学等各种学科的边缘科学。既然是源于广告, 就应该让课堂回归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提案。一个强有力的提案是进行品牌建设的起点。因此, 笔者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给每个小组不同的任务, 进行命题作业。比如, 有四个小组作为提案小组, 两个小组是专家评审组, 两个小组是企业评审组, 每个小组在课后准备所需要的材料。提案过程分成初选、复选, 最终选出最佳小组作品。通过这样的模拟操作, 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品牌管理知识完善提案PPT, 并能实际感受到提案现场的气氛, 这样他们在技术操作和知识运用层面上都能得到提高。此类模拟实战操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还能寓教于乐, 锻炼他们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 这种提案和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提案有一定的区别。应尽量做到新颖独特, 而且不能只涉及广告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等传统项目, 还应该有企业运营、管理、品牌分类、营销、竞争战略、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可以是单项的提案, 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品牌管理提案, 内容的设置可以是虚拟的, 也可以是真实案例改编的。当然, 教师最好能根据经济发展和品牌竞争现状虚拟品牌内容, 这样, 在竞争场景的设置上就可以灵活多变有所创新。

由此, 关于品牌管理教改的主要指标已经呈现出来了。由表1可见, 创造力贯穿整个教改指标的始终。而无论是任何一个一级、二级、三级指标都和教师个人魅力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 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必须由教师个人教学过程中的个人创造力体现来获得。当然, 这无形中对教师个人综合素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 教师必须在理论、实践、表达能力等方面相应地完善自己。

四、品牌管理课程不适合自习式教学

品牌管理就像羽绒服一样, 在寒冷的冬天它被穿在最外面, 然而, 它所包容的一切又太多太多。如果剥离了羽绒服, 冬天就没法度过了。品牌管理融诸多学科知识于一体, 是既注重理论又重视实践的应用型课程。所有的广告、公关、市场营销、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在这里得到融合, 如果剥离了品牌管理的外衣单纯讲广告等是没有意义的。因此, 本门课程应该力求立足中国品牌, 重点解决如何应用品牌理论建立和保持品牌生命力的问题, 继而探讨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品牌的方法。而在品牌建设方面, 西方发达国家是我们的前辈, 他们总结了一整套打造强势品牌的成功经验, 并将这些经验汇总成各种品牌建设案例资料库。这些智慧的结晶不是单纯靠自习就能获得其精髓的, 而最好能在有一定实战操作经验的教师带领下, 进行系统讲解。

品牌管理课程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全局出发, 以整合营销视角统筹部署, 建立总体学习目标。在阶段操作中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实地调研、真实求证来发现问题, 进行科学诊断并准确定位, 最终解决问题。所以说, 品牌管理课程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作业”, 任何形式的单方面或单向传播都不能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因此, 如果放羊式地让学生自习, 不加引导地让他们只看理论或只看案例都只能获得袈裟而不能求取真经。

五、成绩评定不能单纯依靠考试

一直以来, 考试都作为学校评定学生成绩中分量最重的砝码。然而, 笔者认为, 在这门课程中正好相反, 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不能超过40%。一是因为本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 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或纸上谈兵式的案例分析来考察学生的能力, 不能反映他们综合素质水平。因此, 在日常课堂上各种活动的参与度以及在讨论下的发言水平、思考问题的深度才是评价一个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轻成绩, 重能力建设;轻理论, 重实践动手。这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两个方面的成效:首先, 学生对本门课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那种只讲理论的课程毫无兴趣, 甚至有反感, 当他们看到这门课的要求和评分标准时很快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非“考试兴趣”。其次,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在改革中, 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后准备课件, 课堂上交流, 选题不限。学生基本都能从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研究论题, 而且有很多出乎我的意料, 不仅资料齐全, 而且对问题的分析都非常透彻, 有些甚至上升到比较高的理论深度。

对于一线广告教学的老师来说, 品牌管理课不是学生发挥创造力最直接的舞台, 但我们同样不能成为扼杀学生创意思维的帮凶, 我们不能让学生抱怨“不是我们缺乏创造力, 而是缺乏创造力的平台”。因此, 笔者对于本门课程的教学的一些期望和企盼是:教师有一天能够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科研课题或实践提案, 深入县市、走访企业, 运用品牌管理的知识提升城市品牌、企业品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学生和老师在承担项目的压力和动力下共同成长, 让学生在实战中获得最直接的品牌知识, 在走出去的课堂上体会到品牌管理课程的真正魅力所在, 并对品牌管理课产生更高度的品牌忠诚。

参考文献

[1]王亚君“.多媒体技术”教改中探索协作激励教育[J].计算机教育, 2007, (9) :122-124.

[2]赵子江.多媒体教学如何扬长避短[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68-70.

[3]陈文沛.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商业现代化, 2008, (1) :396-397.

[4]唐保华.工程测量专业教改思路分析[J].太原科技, 2008, (2) :92-93.

音乐教改论文 篇8

关键词:新媒体 音乐教改 注意问题

音乐,给人“美”的感觉,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人类文化表现的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一种有独特魅力的艺术。音乐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表现艺术的魅力,和创造生命的价值,教会学生提高审美的能力,有相应的音乐素养。因此,音乐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随着音乐教学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音乐教学更应该适应新时代的新形式,做好音乐教学的教改工作。

所谓新媒体,是指只要有网络和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刻的利用网络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新媒体的出现,也刷新了新时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在新媒体时代,音乐教学更应该注意用新时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做好音乐的教改工作。

因此,新媒体时代,音乐的教学除了应该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外,在教学的内容上还要具有生动有趣的教学感觉,要丰富多彩的体现音乐教学的内容,要多运用新媒体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上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好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新媒体时代音乐教改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利用新媒体,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

新媒体带来了便捷和方便,新媒体的出现也为音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带来了新的教学改革尝试。新媒体最主要的优势就是快捷和方便,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新媒体可以拥有海量的信息,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利用新媒体的这些优势,可以了解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从而掌握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共鸣,再利用新媒体海量信息丰富学生的教学内容。并且,新媒体集合了视频、音频等多种途径,利用新媒体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充分运用新媒体上的视频和音频效果,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开阔其自身的视野,掌握自身在学习时的优缺点,掌握改进教学方法的途径。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采取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途径,再通过学生实践的途径来练习,是面对面的单向传递的方式。因此,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是很枯燥的。但是新媒体却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教学感觉和教学体验,尤其是在教学方式上,新媒体可以全方位的让学生体验教学的快乐和学习的快乐,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二、利用新媒体,还可以优化教学设计,把教学的各个要素紧密的结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特别要注意互动方式的多边性,尤其是音乐教学,更需要通过互动和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音乐的意境和艺术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优化的教学设计,把教学的各个要素紧密的结合起来。客观地说音乐教学具有双面性的,一方面,音乐教学始终还是属于教学范畴,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并且要按照这种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另一方面,音乐是一种艺术魅力的表现形式,艺术的东西不能单纯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还要在教学中利用艺术规律优化教学设计,把教学的各个要素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充分释放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

利用新媒体教学音乐,可以很好地处理音乐教学存在的两面性,充分运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新媒体的优势下,利用情景教学学习音乐。

在现代的音乐教学中,更应该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还有学生的素质进行教学,全面性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学习音乐的优势和劣势,重视音乐学习。

综上,在新媒体时代,音乐的教学应该根据新媒体的优势来充分的教学,新媒体是集合了音频和视频等多项优势,也有传播快捷和方便的优势,新媒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并且还可以通过现场教学的方式进行情景化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可以快乐的学习。尤其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更应该关注应用型的教育,要从多种渠道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艺术魅力的同时,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诠释音乐的美,让学生真正学好音乐和热爱音乐。

参考文献:

[1]李颖.浅谈音乐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7).

[2]李莉.试论音乐理论教学需注意的问题[J].通俗歌曲,2013,(12).

[3]高翀.刍议古典音乐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才智,2012,(14).

[4]张效恩.谈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9).

[5]袁彬.浅谈高校音乐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5,(03).

[6]姜凤仪.浅析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的选择[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5,(03).

教研教改总结 篇9

我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向专家请教,向同行请教,虚心学习专业理论,提升自己的整体素养。在学习中,教育专家们对教材和对每一个案例的精彩分析,犹如一缕缕灿烂的阳光,让人温暖,使人感动,催人奋进。优秀教师的精彩的课例是我茅塞顿开。帮助我解决了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通过在网上与特级教师和省级专家近距离的对话,与学校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切磋,感到收获很大。同时在思想上有了观念的更新,了解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后将会更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下面就这几年时间的学习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加强学习,不断学习,自觉走进新课程。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教好学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摒弃旧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通过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通过培训我认识到: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老师要自觉地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改变课堂的面貌,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民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关系融洽。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实现这些新的观念,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转变学习的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要富有个性学习。教师不能单纯的讲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合作交流和创新能力。

二、立足课堂,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价值

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我将自己的爱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改变课堂的面貌,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素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关系融洽。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三、反思教学工作,不断进取

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进取。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向专家请教,向同行请教,虚心学习专业理论。提升自己的整体素养。

中职教改 篇10

摘要:

本文阐述了中职数学课程改革提出的原由,并结合我校当前课程改革的形势和特点,尝试从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学习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探讨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 中职 数学 课程 改革

2009年,教育部启动了中等职业学校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要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数学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也面临着改革的新形势。我校也随之展开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并提出了在中职文化课课堂上实施目标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目标导学:是一种以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导向,以活动建构为师生互动的基本形态,以当堂达标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整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采用目标性、自主性、开放性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学生生命的个性发展、和谐发展的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数学课程改革有了初步的成效。以下是本人在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点体会与思考。

一、改变数学教学内容使之服务专业需求

目前所有的中职数学课本大体上沿袭了高中数学的内容,只是简单了一点,也结合了一些专业课的实例,但改革的力度不大,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繁、难、旧”的状况。我认为中职数学课程内容设计应注重与专业课的有效结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内容上的联系和整合,从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数学教师们可认真听取专业教师对数学课程内容范围的要求与建议,积极了解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对专业教师关于数学内容的要求,数学教师积极反馈自己的见解,提出有利于专业发展的数学内容要求。经过共同探讨,数学教师们明确了每个专业的数学内容的不同要求,了解了不同专业对数学内容时间上的安排,掌握了一些专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要点,根据每一个专业的内容需求,结合数学教学实际,制订新的数学教学大纲,甚至能研发适合本校的各种校本教材,体现教学的针对性使之服务专业需求。

二、降低数学课的难度,提升数学课的趣味性

由于中职的数学课还一直保持应试教育的特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风格,教材的难易程度与学生水平不适应,教学内容本身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缺乏必要的趣味性和科学性,课程内容多,存量大,实际授课时数少,教材难度较大,可读性不强;而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又相对薄弱,因此直接导致了学生普遍不喜欢学数学,对数学不感兴趣;认为数学课枯燥乏味,学了也没什么用处。我认为中职的数学课设计的越简单越好,一定要把难度降下来,让学生能听得懂、学得会。只有让学生听懂、学会以后,才有可能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才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很多商贸部的女生私下与我交流时说:“老师,上课我很努力的听了,我实在听不懂,我也想学,但以前太多不会的,学也学不会,只有发呆。”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什么不会就教什么,哪怕是小学的内容,不要拘泥教材;力争把数学知识用最容易学会的方式交给学生,以学生学会为目标;另外在课堂上,要多联系学生所学的专业课,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职业活动、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提升数学课本身的趣味性,改变数学课在学生心目中没用、枯燥、沉闷的印象。上个学期,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时,我上课时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大量对称方面的图片,从风景、建筑、动植物等方面让学生感受对称的美;我给学生讲世界闻名的故宫,讲北京城的中轴线,讲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用焰火形成的脚印就是沿着北京城的中轴线走向鸟巢的。这下学生全被吸引住了,我再告诉他们对称对于本节课也很重要,从函数图像的对称来展开对《函数的奇偶性》的学习,这样比从定义来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这节课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每课有目标,每课能达标

学习目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所应达到的水平提出的要求,学习目标的确定不仅与数学有关,而且与社会文化、学生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及哲学观念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对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总结,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数学教育发展纲要和数学课程改革的蓝图。经过全面的总结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数学学习目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他们在目标的表述上有一些差异,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数学学习目标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二是数学学习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从精英转向大众;三是数学学习目标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而不是统一的模式;四是数学学习目标更加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与社会。

确定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目标一定要师生能通过努力达到,又要注重与专业紧密联系,还要注重数学的应用。而在我校提出的目标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习目标是其核心内容,是教学活动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目标的预设、确立、生成、检测、达标是三维目标有机融合,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我认为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很适应本次课程改革。在《函数的奇偶性》的学习中,除了必须掌握的知识目标外,我还设计了能力目标:提高画图能力(特别是机电专业的学生,其《机械制图》对学生的画图水平要求较高);形成数形结合的意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情感目标:感受对称的美;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目标确定后,随后的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这些目标,实践后也的确基本达到了这些目标。

四、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中职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在初中本来对数学就没有兴趣,如果简单地沿用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等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是不容乐观的。当然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完全地抛弃与否定,而是提倡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因此对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成了极其突出而又急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我校提出的目标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倡导学案导学法。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课前要设计学案,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学案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结合教学内容具备以下特点:①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②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③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④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我认为学生在数学课上能体验成功的感觉非常重要,这完全取决于学案的设计。在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时,我在学案中设计了“考一考”、“画一画”、“练一练”、“用一用”、“比一比”等环节,学习结束时,好几个女同学说数学课不再像想像的那么恐怖,我们还是能学

会一些东西的。

五、数学教学评价的改革

由于中职的数学课要做出最大的努力为专业课服务,数学课已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基础课,而是一门综合了专业领域的课程。因此,在评价时,本人认为,数学课不能单纯以测试、考试为评价手段,而更应该重参与、重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和过程性,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以及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我认为以成果展示法为主,自我评价法、他人评价法为辅。若在我校提出的目标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中,通过成果展示法将学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成果公布于展台,这不仅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得到共同的学习和交流,而且能让学生发现自我、欣赏别人,更加能体验成功的感觉。最好在数学课上能当堂评价,在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时,我的学案上 “比一比”这个环节就是当堂对学生的一个评价,优秀的作业用实物投影在全班的面前,鼓励学生自己阐述、讲解;除了这个,在“画一画”的环节中,学生的优秀作品也用来展示。总之,教师不要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赞美,要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要让每一个学生敢于展现自我。

以上几点想法是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所进行的一些初步思考,还有待在操作层面上和实践探索中进一步研究。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真正做到新时代的“学高为范”,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杨立文.高职数学课程建设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3]毛珍玲.高职数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上一篇:《被光捉走的人》电影观后感下一篇:语文通讯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