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改

2024-09-27

历史教改(共3篇)

历史教改 篇1

现代教学观重点强调学生的发展与转化, 它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实践对我们而言, 既是一种挑战, 更是难得的机遇。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对新课标精神的学习, 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尽可能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 笔者感触颇多。

一、确立以课堂活动为载体的教育理念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教育观和现代教育理论以转变教育观念;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 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 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 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体会到参与的乐趣, 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 并从中体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利用合作学习的形式, 让学生在群体的学习环境下, 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动作用, 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去, 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来说, 架构与学生经验、兴趣相关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其进入情境非常重要, 这关系着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品质, 对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也很关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合作学习不失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协作精神及创新品质, 更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 也就改变了纯理论的讲授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单方面的讲解, 学生机械的接受、生硬的记忆的传统教学模式, 从而让课堂变得有活力和生气。

二、增加趣味性和时事性的历史教学

补充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中学历史课堂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 增加历史史料的趣味性。对于中学历史教材, 我们会发现现在的教材是很枯燥的, 缺乏故事性。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代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 比如,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经常具有跳跃性, 学生就会问:“这一期间孙中山做什么去了?”如果我们适当补充一些历史事件, 比如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 这样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 增加了内容的连贯性。其次, 与时事相联系。现在是历史的延续, 我们可以在现在找到历史的影子, 比如“香港问题”, 我们要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的“台湾问题”结合起来。总之, 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 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三、创造互动式的历史教学模式

教师往往是将编剧、导演、主演等角色集于一身, 学生在课堂上充当的却是“群众演员”, 老师用一支粉笔、一张嘴操纵着整个教学过程。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不再担任“主演”, 而仅仅作为“导演”, 变“填鸭式”的简单灌输为“引导”, 把更多的发挥空间留给学生。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 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 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为学生潜在的禀赋可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但是, 这种互动也要求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 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 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 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 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 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应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构建开放性的历史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老师依靠的是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 单一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到厌倦, 更谈不上激情与创新了。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一般来说, 凡富有兴趣的东西, 多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当然也多能引起人们的思维和联想, 学生有了兴趣, 想学、愿学, 再加上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就没有什么学不会的了。

1. 利用情感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情感意识。历史现象有好有坏、历史事件有美有丑、历史人物有善有恶, 具有情感意识的历史教师, 以参与者的身份讲授历史知识, 要饱含感情, 准确、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使学生为之动容, 受到情感的熏陶, 产生内心的共鸣。要使学生情感上随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美丑与善恶而爱憎分明, 情绪上随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而波动。置身于这种历史氛围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受到很大的激发。

2. 充分利用当地历史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意识, 充分发掘当地历史资源并有机地和课程结合起来, 重新构建新的、独特的课程综合资源, 提升教材层次。这样更加符合本地本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识规律,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没有课程外历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只依靠课本仅有的内容, 那么,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难以调动, 其主体地位就难以保证, “以学生为本”也就成为纸上谈兵。

3.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今, 科技的现代化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中多媒体教学具有趣味性、知识性、直观性等特点, 深受师生的喜爱。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画面, 精心编制的录音录像剪辑, 取代了教师冗长琐碎的陈述。多媒体技术中的超级链接, 随时可去网上搜索与本堂课有关的知识, 从而让教学真正冲出课堂, 走向开放。利用实物投影仪对出土文物以及各类图表进行投影, 让学生直接感受历史的真实, 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度。

历史课程标准的新教材为转变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新教材完全体现了新课程新标准的理念, 删繁就简、图文并茂、结构新颖。实践证明, 要改变中学历史课“满堂灌, 使人倦”的局面,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 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 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 并探索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开放性教学方法。

历史教改 篇2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百花争艳,但一些教师仍感叹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目的也是最大值地获取书面信息,培养学生对史实材料的分析、理解、概括、表达等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需要不断地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本文就“尝试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中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尝试教学理论历史教学应用教学效果教学创新

尝试教学理论萌芽于1980年开始的尝试教学法实验。尝试教学理论是“尝试成功说”,它系统地提出了学生达到成功的七个条件,从实践上解决了学生达到尝试成功的操作化问题。尝试教学是尝试思想应用到教学中,是一种带有尝试特征的特殊的教学活动。其教学过程是要教师先提出尝试问题,大胆地让学生试一试,有困难可以向同学请教,然后尝试练习,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尝试教学强调先学后教,先练后讲,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它是一种主体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是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所在。

近年来,我在历史教学就进行了这种尝试性教学活动,活动中尽可能地运用尝试教学的新理念,教师不要先讲现成的结论,主张

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冲破“先讲后练”[教师先讲,学生再练]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先练后讲”[学生先尝试练习,教师再有针对性讲解]的新型教学模式。

根据这一理念,历史教学过程中我通常就每一章节的内容设置出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与探究。比如:在高三历史基础复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可以出示思考题: 请回忆:①辛亥革命结束后有过哪两次复辟帝制的行为?结果如何?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又进行了哪几次革命斗争?结果如何?③根据以上两问,1912--1919年间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 通过问题设置情景,引入本课时讲授主题:1912--1919年间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那经济情况又如何呢?从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回忆与思考。请思考: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的时间与原因(历史背景)如何?②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情况如何?③列举民国初年著名实业家及其主张。④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较在发展,为什么还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表现、结果如何?⑤概述并分析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其影响。这样通过出示尝试练习题目,让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认定,并进行尝试学习,导学指导。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让学生尝试仔细认真地发掘考点知

识,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认真分析材料的习惯,并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等略)。把教材内容尽可能转化为教学问题,从而使学生有目标,有方向地进行基础复习与探究。关于民国初年著名实业家及其主张,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文字材料,图片材料供同学们阅读与观赏(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略)。通过阅读分析有关材料,让学生学会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归纳等处理能力。通过设疑可以教会学生会思考,把学生摆到主动学习的位置上,使学生感到是他们发现了知识,而不是老师告诉他们的。从而享受到学习活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习的动机。通过设疑,给学生营造一个思维情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突破重点,难点。通过提问,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教学中也需要一个教学性的反思。通过设定难度较高,立意较新的模拟题,以培养学生历史审题,立意,作答的能力。引导学生“史论结合”地分析问题,对前后知识形成关联。如:概述1840-1919年近代工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从政治、经济、思想分析中国民资工业的历史地位。在此,还可设置中国近代(1912-1919)出现

几种社会经济形态? 关于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设置尝试练习,进行目标教学,注重精讲,以寻求突破。出示图表,培养学生对图表的认知能力,并能从中发现其规律性的东西;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区别现象与本质的能力。最后通过补充练习让学生触类旁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造精神的形成。

总之,在尝试教学中学习的新理念,有力地冲击了注入式教学的旧观念,这种教育新理念的出发点是: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以人为本。相信“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也是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思维发展的空间。这种尝试教学的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具体表现为四前四后: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练习在前,讲解在后;活动在前,结论在后。其教学的模式一般分为七步: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有一个基本模式。当然,也反对生搬硬套,一成不变。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的需要灵活应用,可以多种变式,关键在于掌握“先练后讲”的基本精神。

多年来,我从事着尝试历史教学的学习,深深地体会到它给我的历史教学带来良好的效应。具体表现有以下优越性的一面:①有

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近年来我所教的高考平均分逐年攀升。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力,减少课外作业负担。④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法不可能是灵丹妙药,十全十美,它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而起作用,在实施中也发现其局限性的一面:学生要有一定的旧知识,作为基础。且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学力,低年级学生要逐步开始使用,高中生运作的效果较好些。因此,并不是每堂课都用,要扬长避短,灵活机动,把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教学体系。

在教学中我还认识到尝试历史教学与创新教育也有着密切联系,“尝试是创新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这一论断已被大家所接受。任何创造发明都必须从尝试开始,没有尝试就没有创新,尝试是发展创造力的门户。我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教师先提出尝试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思维束缚,学生可以这样试,也可以那样试,因而答案五花八门,学生思考空间宽阔。同时也是创设良好的创新氛围。同时,历史尝试教学同各种教学法是有机的结合的,表现在尝试教学的理论是开放的,兼容的,具有巨大的理论回旋余地,能够接纳诸多教学法与之结合交融。在教学实践中已产生了目标尝试教学法,情境尝试教学法,愉快尝

试教学法,分层尝试教学法,尝试教与自主学习法,尝试教学与创新教育法,尝试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法等。我们提倡一种教学方法,并不意味着排斥另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是互相结合,综合应用。

参考文献:

1.尝试教学理论创立者邱学华专著:《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新论》等.2. 邱学华专著:《邱学华尝试教学课堂艺术》。

初中历史教学当成为教改风向标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分析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也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广大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设备改进、教学模式改革以及教学空间拓展等方面可以看出明显的变化,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了扎实基础,成为了教学改革的方向标。笔者多年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在教学改革发展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究,本文将作简要分析。

一、创新历史教学理念,全面贯彻课程改革精神

历史是一本浩瀚的发展全书,历史教学工作是引导学生对发展历程的回顾,并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指导未来的发展之路。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摒弃落后、陈旧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不能继续采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活学,变机械记忆为深刻把握,教会学生“会学”,全面体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笔者在历史教学设计中,首先对师生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师不再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教学过程坚持以教师启发、学生探究学习为主,不再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而是采用引导的方式启迪学生的思维,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去寻找问题的根源,以及发掘现象之后揭示的本质与内在规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体地位都得到了体现。其次,在教学目标方面注重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因为自身理解能力、认知水平的不同,看待事物的方式与深度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体现这样的差异性,较好的方式是指定差异性教学目标,保证教学目标定位与学生的学习基础相一致,避免学生因为学习目标过高或过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

二、改进历史教学手段,有效发挥信息媒体作用

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信息化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助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这一手段的运用,更好地发挥其促进作用。在教学《灿烂的青铜文明》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我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灿烂,笔者运用信息手段向学生演示了各种精美的青铜器,既有生活中使用的青铜餐具,也有祭祀等仪式上使用的祭器,也有青铜宝剑等等。在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下,各种精美的青铜艺术品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惊叹精美做工的同时,有效增强了对青铜文明的领悟与了解,提高了教学的深入性。在教学《“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浩劫,笔者运用信息手段向学生出示了一组图片与数据,纵向比较文革前后经济与发展状况,横向比较文革前与中国大陆发展水平接近的周边地区文革后的差异,以直观的感性资料增强了学生对文革所产生影响的认识,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效果。

三、优化历史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初中历史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抓手,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探究实施了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法”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这一教学模式中,相关的知识点以及难点、要点,都是以思考题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则借助于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分析研究,积聚大家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时,笔者设计了一组思考题:“1.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建国初期我们面临什么样的国际形势?3.面对不利的国际形势,如果你是中国领导人会怎样做?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与积极意义是什么?5.万隆会议上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况?周恩来是如何应对的?6.求同存异理念的提出起到了怎样的效果?”以这样一组探究题为线索引领,笔者鼓励学生按小组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小组间的巡视与点拨,组织各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学习成果展示,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最后的环节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既体现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同时也活跃了教学氛围,提高了互动效果。

四、拓展历史教学空间,强化历史教学资源整合

历史教学具有较大的拓展性,这与历史学科的性质具有较大的关系,知古论今并展望而来,这是历史教学最为基本的方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社会发展,拓展历史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课堂教学,要将教学的触角向社会与生活延伸,增强学生的感知体会,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效果。例如在教学《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向自己的家庭成员以及亲戚朋友、街坊邻居进行调查了解,重点了解改革开放前后群众生活方式出现了那些变化,这样的变化揭示了什么样的内涵。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校组织的相关专题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也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研究活动,针对感兴趣的历史事件、人物或者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满足学生对历史学习研究的兴趣。

综上所述,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强化教学研究,注重创新,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让初中历史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历史教改】推荐阅读:

体育教改07-14

教改路径07-17

教改类05-15

教改建议06-15

教改论文06-25

教改建设07-22

教育教改09-06

教改思路09-12

数学教改09-13

大学教改09-23

上一篇:数据挖掘技术局限性下一篇:相关学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