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与教改

2024-06-03

多媒体与教改(共10篇)

多媒体与教改 篇1

学生在校期间系统的学习会计专业知识, 是高职院校实施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教育的一项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用多媒体与整个教育的改革具有密切的联系。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计专业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更能体会知识中潜藏的实际应用价值。

1 多媒体应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改的重要意义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 高职院校就会计专业教学面临着信息化、知识化教育的巨大挑战。多媒体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利用多媒体, 创设真实化的会计专业教学情境

多媒体教学系统在信息传输上具有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特点[1]。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能看、能听, 还能够动手操作。在会计专业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利用多媒体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单一的听讲模式, 学生受到多种感官的刺激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教师在授课中,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真正做到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这有助于会计专业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可见,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虚拟环境, 学生不再是旁观者, 而是作为实际的参与者进行学习和应用会计知识。

1.2 利用多媒体, 强化会计专业学生的技能

多媒体教学系统在应用的过程中有一个与其他系统根本性的区别, 即交互性。在利用多媒体的过程中, 交互性能够将其他特性的优点充分显示出来, 充分发挥多媒体所具备的功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运用多媒体人机互动模式, 可以强化学生的会计技能。多媒体的优越性和实用性充分体现在会计专业的技能训练、情境模拟以及教学学习等方面。在情境模拟中, 一些难以重复、情况较复杂的情境, 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全新的教学, 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

1.3 利用多媒体, 创立协作性学习与开放性学习

通过开放性与协作性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相互交流, 对会计专业内容的理解更深刻, 学习的效率更高。网络学习具有反馈性和多向性, 可以促使学生成为会计专业教材的设计者。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存在的新思想与新方法, 都是在学生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 进而影响会计教学的设计和改革。会计专业网上教学的应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 研究如何运用网络功能进行会计教学, 逐渐形成上网习惯, 制作会计教学网络课件。

2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系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其应用的技术也逐渐熟练。但是, 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 其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1 教师方面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在其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 课件制作不够专业。目前, 教学活动中常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为PPT。一些常见的、基础的操作方法教师都能够胜任, 但是软件应用方面的知识远远不够, 导致课件的视觉效果不太理想。其次, 课件制作负担重。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 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例如, 《成本会计》与《基础会计》都有很多的图形[2], 不用多媒体就很容易板书, 但是在电脑上制作较为困难。同时由于播放速度呈现整个页面, 学生不知道图形怎么来的。最后, 教师的劳动强度加大。多媒体教学, 使教师讲课、预备课都离不开电脑, 给教师增加了诸多的不便。

2.2 学生方面

学生是教师讲授课程的受众, 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多媒体教学开展的过程中, 学生也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 课堂环境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通常情况下, 多媒体课件在播放的过程中, 教室光线就会变暗, 有的学生利用这一特点, 上课睡觉或做小动作, 不遵守课堂纪律。同时, 光线较暗不利于学生做笔记。其次, 助长了学生的懒惰心理。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课, 学生就会不做笔记, 直接将教师的课件拷贝过来。学生不做笔记不利于知识点的消化。最后, 不利于听课效果。在多媒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不能保持安静听讲环境, 就不能深刻体会知识的内涵。

2.3 其他方面

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开展多媒体教学中, 其相应的硬件设施并没有达到讲课的要求, 使得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满意。

3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多媒体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多媒体教学改革也正逐步推进。如何进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多媒体教学改革,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教师不断学习, 提高课件制作水平

在多媒体教学系统不断被应用的过程中,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多媒体教学改革要想获得一个较好的效果, 教师就应当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不断学习, 提高课件制作的水平。因此,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应积极实施会计教师集体备课制度。这样会计教师可以相互交流课件制作技巧与使用方法。在此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应主动向计算机专业教师请教, 或者是自己从互联网、图书馆上查找相关资料。这样, 教师不仅能够进一步地理解会计专业理论知识, 还能够学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程序。

3.2 充分考虑各门课程的特点

在多媒体教学推进的过程中, 高职院校不应当采取“一刀切”的形式, 应充分考虑会计专业课程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并不是教学目的。对于那些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与自学能力的课程不适用于多媒体教学。例如《出纳业务操作》、《财务会计学》、《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3]。

3.3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互结合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 对于应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课程, 应根据课程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设置。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课程相关的案例、纪录片。例如, 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审计》课程西方民间审计的起源与发展时, 可以播放《公司的力量》的第一集;在讲到《财务管理》证券投资时, 可以播放《华尔街》的第六集 (投资之道) [4]。

4 结语

总而言之,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多媒体教学与教改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还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在教学改革与多媒体应用的过程中, 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 以提高学生各项能力为宗旨, 寻求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陈静.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探讨[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2 (2) :26-27.

[2]程保红.多媒体辅助会计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技资讯, 2010, 12 (12) :56-57.

[3]汪信尊.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实践[J].内江科技, 2011, 9 (8) :37.

[4]宋明, 臧建玲.普通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 12 (4) :36.

多媒体与教改 篇2

【摘要】《药事管理》课程的政策法规更新快、用语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探讨了多媒体在《药事管理》教改中的优势,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

【关键词】多媒体;药事管理;应用

药事管理学是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它是药学学科与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树立依法治药的观念。但该课程的政策法规更新快、用语抽象枯燥不易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板书和教师讲授为主,内容枯燥,学生很难感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有人尝试应用探究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方法改善该学科的教学效果,其中多媒体的作用不能小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课件已成为很多学科教改的有力工具,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很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也要看到其不足。本文就多媒体在《药事管理》教改中应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作以探讨。

1 应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1.1 教学内容表现形象、直观: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图文并茂、活泼逼真的动画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变了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教学模式,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非处方药的标识时,可将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的标识在多媒体课件中直观地显示出来;讲到药品监督管理组织时,通过显示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组织的流程图,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一目了然,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这些知识,而且节约了学习时间,并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再如,药事管理离不开案例教学,如果以漫画或者录像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案例,大家再进行讨论与回答,这要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效果也更佳。

1.2 最优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在《药事管理》传统课堂教学上需要大费口舌来解释的现象、规范,现在通过一个简单动画模拟或一段录像 通就可以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在节省有限课堂时间的同时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优化了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减少教学过程中写板书的时间,使每堂课传输信息的量有很大提高,大大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3 适合教学内容更新改动,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国家药事法规的更新,课件的内容也需要随之改动,还有新的案例也要替换某些旧的案例等。对于多媒体课件来说,这并非难事。开设药事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有关规定分析和解决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实践性很强的法规,虽然可通过参观生产企业有所了解,但生产重地是不可能身临其境的,因此在课件中加人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或录像,既能更直观的表达信息,增强与实践的联系,同时也能加深印象,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 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师素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教师可选用的教学工具,避免了千篇一律式的教学模式,增强了教师对教学内容解说的灵活性和生动性,促使教师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了每节课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会精心制作和修改课件,也调动了教师备课的积极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提高了教师素质。

2 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践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运用得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容易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2.1 课件设计只重形式,不重结果:目前在多媒体教室所应用的课件,多属课堂演示型的,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是教材的翻版,就是将教材上的内容制成简单的Powerpoint或直接使用Word文档制成了所谓的多媒体课件,而叙述语言也近似教材的原文。文字过多,重点不突出,内容陈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光顾记笔记而无暇听课,或不知如何选择性地记笔记,容易出现厌烦情绪。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使课件的内容简洁得当。随着国家药事法规的更改,有时教材会出现内容滞后的现象,教师应经常登录相关网站,寻找与授课内容有关的新的信息,及时地有选择性地补充到课件中去。

2.2 盲目崇尚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不利于师生情感沟: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是多媒体时代,用其它的教具就显得太“落伍”。其实,有些多媒体课件总是几个问题反复出现在屏幕上,这无疑用小黑板来得简单、省时,还节约教育成本;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不能很好的控制课堂节奏,大信息量的灌输,使学生无所适从。如此理解和使用多媒体,不仅缺少了师生间的相互交流,还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的主动性,学习效果更难以想象。因此,在课堂上要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等他们做完记录抬头给教师信号,教师再进一步讲解或进行下一个问题。

多媒体与教改 篇3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已经得到国内外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可, 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的特点, 编制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 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 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激发学习兴趣;具有课堂信息量大、节省板书时间、题材丰富、形象直观、形式多样以及便于学生课后复习查询等优点。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加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并且多媒体课件可以循环播放, 便于师生进行总结、强调、解释等, 能强化学生的记忆, 增强教学的连贯性, 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 特别适合知识更新和随时在教学中增补前沿的内容。

2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不足

经过几年来对多媒体教学改革实践的亲身体验以及汲取了本校和外校的探索经验之后, 我们看到, 现阶段的多媒体教学存在着诸多亟待改进之处。

2.1 对多媒体教学认识不足

目前有些教师对使用多媒体的认识不足, 以致于在使用多媒体手段时显得较被动, 一些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认真的思考, 只是改变了将内容表现出来的媒介方式, 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并且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过分依赖投影, 忽视板书的应用。还有的教师直接购买兄弟院校制作的课件, 但是由于教师的不同, 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情境的不同所以未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2 课件设计不合理

个人计算机在我国普及时间相对较短, 就计算机应用水平而言, 明显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大多数用于教学的课件是讲课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的, 由于教师掌握计算机能力的差异, 以及对教材的理解、讲课方法特点及对课件设计要求不同, 凭自己的想象来设计制作, 其中的课件内容缺少规范性的指导标准。

2.3 多媒体课件开发缺乏系统性

多媒体教学系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动态展示教学内容的便捷平台, 但多媒体课件开发仍处于“个体化”阶段, 同一教研室以及不同教研室之间各教师单枪匹马、各自为政, 缺乏必要的分工合作这样就造成了其内容设置和制作风格极不统一, 缺乏系统性。

2.4 忽视教学互动

受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 有些只围绕“教”做文章, 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只注意念课件文字, 不注意学生听课时的表情反应, 老师用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讲解单方面地一味播放、放映, 多媒体教学成了讲稿演示, 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3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3.1 精心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紧扣知识结构, 不加多余的画面、声音及按钮, 背景要尽量与教学内容相关, 音乐要衬托主题, 力求简洁明快, 课件要具有系统性, 规范性, 标明教学重点及难点, 留有课后习题并有备选答案, 并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进行资源共享, 有利于学生自学。

3.2 重视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将多媒体课件与讲授、启发式和视听强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启发学生思维。学生要从被“灌输”的状态, 进入“互动”学习状态。使学生参与教学, 由被动地位转为主动地位, 在创造和想像的空间里, 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 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

3.3 加强教师队伍培训, 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力, 建立多媒体素材信息库

为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应当积极组织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培训, 使他们系统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理论和技能, 而不仅是掌握一些皮毛。并建立合理的多媒体与课堂教学评估标准, 对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手段讲课的水平, 进行全面评价。

4 利用多媒体手段促进教改创新

近年来,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现代教与学理论的迅猛发展, 以现代教与学理论为指导、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 诸如网络化环境下的主体研究性学习模式、基于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模式、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模式、基于学习网站共建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基于课堂的“情境—探究”模式、基于网络的“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等等。目前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模式正被逐步推广。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 (WPBL) 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与学理论为指导、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进一步优化, 网络化环境与资源是指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教学系统和教学资源, 如网络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国际互联网等教学环境和多媒体网站、多媒体资源库、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与传统媒体技术不同, 网络化环境与资源为师生共同建立一个突破时间、地域限制, 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教学平台, 具有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和智能化等特点。

5 结语

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和希望, 教育的不断创新是经济繁荣和社会保持健康活力的必要条件, 善于思考、创新能力强的民族将领导世界发展方向, 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创造型、开拓型、实用型医学人才的过程中, W P B L教学模式有着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点, 这一教学模式符合培养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改革思路, 这恰恰与我国当前努力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玮.关于多媒体教学与教改创新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4, 8:49~50.

[2]周旭光, 赵静萍, 张雪峰.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调研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3, 5 (1) :83~84.

[3]柏干苹, 方勇飞.浅谈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4, 6 (2) :152~154.

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教改 篇4

关键词:美术职业教育课改;校企合作;项目教学

一、市场调研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 现实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化、学习型社会。作为培养生产第一线应用型、管理型人才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中职学校应该科学规划美术设计与制作的专业结构,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根据市场需求培植重点专业。本次调研注重将职业领域的学习内容溶入课堂教学,适应社会需求,与市场接轨,使学生能在一个真实或近似于真实的环境里学习和工作,缩短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2 校企合作的含义及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学校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一种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学校在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过程中获得企业支持发展更快,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作用。首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其次,校企合作办学使学生直接参与工作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再次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增加了学生接触企业用人单位的机会,从而有效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二、校企合作办学,拓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职业教育多年来的以课堂为中心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就业后一般需要一段较长的适应期和再学习期。这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方法,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学不能致用”的现象十分突出,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教育界和产业界联合培养人才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使中等职业教育突破校园围墙约束,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转变,实现学生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专业设置基于市场需求,培养目标按照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注重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课程的制定吸收企业专家参与指导,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来调整。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淡化理论课与实训课的界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

工学结合、现场教学、真学真做。学校要整合专业教师和实习工厂的技师、工程师等人员的力量,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利用实习工厂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条件,将工学结合融合在生产现场的环境之中,把生产现场作为教学课堂,在生产现场讲解实际操作和解决疑难问题。企业要提供工艺标准、技术人员、工作量具和原材料,学生以班组的形式进人工厂直接生产操作,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成本意识、团队意识,达到真正意义的工学结合。这样既完成了实习工厂生产经营的任务,又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增长了职业才干。

三、把企业项目管理应用到专业技能学习中去

项目管理把“项目”视做一个完整的系统,依据系统论“整体—分解——综合”的原理,将项目分解为许多责任单元,分别由责任者按要求完成任务,然后经汇总、综合形成最终的成果。假若在教学中得以应用,可以把专业课程的每次课程内容看成企业中一个有完整生命周期的项目工程过程,强调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促使管理者认真对待每一个阶段,以免造成总体性的失败。教师的身份便转化成为项目负责人,是一个关键的角色。学生则成为每个部门或细节的责任人,双方协商确定目标以及时间、工作标准,这等于把课堂搬进了企业中去,在专业学科中运用项目管理,也是将原来彼此分离且各自独立的文化课、专业课和技能训练课程系统实现集成化和统一化,具有统一的目标、组织、思想、语言和规则的过程。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全面提升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一個项目的成功与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有赖于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和团队成员(管理员和部门经理)。因此选择合适的项目经理分外重要。无论是项目经理还是管理员,必须组织有方、充满自信,不仅要有扎实技术能力、个人能力(乐于助人和善于交流、影响力认知能力、个人工作效率等)、业务和领导能力、激发并运用团队潜能能力,更应该具备对这项工作的热情和兴趣。在职业学校中将教师培养成为项目管理员和项目经理,更多的会体现团队合作,更多呈现的是“合作教学”,更会充分体现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所以项目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这为教师成为学校教育研究者提供了前提。

数字媒体编辑课程教改的思考 篇5

关键词:数字媒体,数字编辑课程,教改

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立项是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径捷方式。在两年半载的断断续续数字媒体编辑课程教改研究过程中, 本人对数字媒体编辑课程有了更清醒、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完成了教改任务, 获得了不少收获和感悟。下面就该课程教改过程中一些个人的思考进行阐述, 以待业内同仁不吝赐教。

一、传统编辑理论知识与技能是数字媒体编辑课程的核心

随着互联网的到来, 社会各行各业都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和挑战。作为生产、传播信息的媒体产业自然首当其冲遭受互联网的洗涤、挑战和改造。在二十多年的历程中, 数字媒体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并成为当今社会媒体产业的主流, 数字媒体编辑从业人员也占据了整个媒体产业编辑从业人员的大部分江山。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是数字媒体编辑课程教学的重要要求

数字媒体编辑仍然是编辑工作中的一种, 是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编辑从业人员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手段和互联网传播方式进行编辑制作新的文化产品。编辑工作是属于文化产业, 目的是生产制作各类有价值的文化新产品, 以满足大众对文化的需要。由于有价值的新文化产品制作不是一蹴而就、简简单单就可以完成, 而是需要较高的文化知识尤其编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 编辑工作是一项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工作。编辑工作的理论性在于要求编辑从业人员具备大学学业和语言文字的熟练掌握, 以及编辑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其实践性表现为编辑从业人员利用自己已掌握的各类知识在实践中不断生产制造出新的有价值的文化产品, 以丰富社会文化, 实现编辑工作的使命和价值。由此可见, 编辑从业人员的培养不仅在于编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生产制作文化产品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 作为训练数字编辑素养和能力的数字媒体编辑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理应一方面传授编辑理论知识和技能, 另一方面设置实践环节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从而真正地培养合格的数字媒体编辑人才。正因为此,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数字媒体编辑课程教学的重要要求。

三、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是数字媒体编辑课程的有利支撑

数字媒体作为人类信息传播的一个新媒体, 与传统媒体不同, 它是建立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之上的, 并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完善。没有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 数字媒体也就不存在。数字媒体是以计算机硬盘为信息存储载体, 以计算机的图、文、声、像处理技术为编辑加工手段进行生产制作, 以网络为渠道进行出版传播, 所以, 数字媒体从存储到生产制作到传播都是由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完成。也就是说, 如果不懂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数字媒体编辑就无从下手, 无法进行数字媒体产品的生产制作和编辑加工。正因为此, 在数字媒体编辑课堂, 有些教师传授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然而, 高校本科专业建设都是由不同学科支撑,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研究的领域和范围, 延伸出数量不等的课程体系支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培养数字媒体编辑的专业有一系列课程, 其中数字媒体编辑课程分属编辑出版学科, 非计算机学科, 主要讲授编辑学的策划、选择、审读、加工、校对等理论知识和技能, 目的是培养数字媒体编辑对数字媒体及其各类产品的策划、制作和编辑加工的能力和素质。也就是说, 数字媒体编辑课程传授的是编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是培养能够生产制作出新文化产品的数字编辑人才, 非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人才。可以说,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是数字媒体编辑必须要掌握的手段和工具, 但不是由数字媒体编辑课程来讲授, 而是由其他信息技术课程来传授。相反, 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是数字媒体编辑的必要手段和工具, 也是数字媒体编辑课程的有利支撑。

教育目的是启迪学生心智, 开启学生智慧。随着海量信息的全球传播和随时随地碎片化阅读的手机媒体到来, 当今大学生的视野更为宽广, 思想认识更加多元, 个性需求更为突出。为了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跟上时代的脚步, 活跃课堂教学, 采取多样化的互动授课方式显得尤为必要。为此, 在数字媒体编辑课程教改过程中, 本人增设了微信群互动、QQ互动、短信互动。虽然效果不够理想, 但不同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随着各教师对互动授课方式的不断实施, 相信今后互动授课的课堂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博.浅谈网络编辑素质[J].活力, 2015 (10) :49.

[2]吴平, 芦姗姗.编辑学原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

多媒体与教改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刑法学教改,应用研究

一、研究缘起

教学方法的改革历来是各国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不少国家课程改革的同时往往也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使二者相互促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美国首先掀起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 以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加快培养科学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运动, 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 推广“发现法”或“探究学习”。这一改革很快波及许多国家, 并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改革浪潮。进入70年代以后, 一些国家在总结前十年教学改革成败经验的基础上, 又将改革引向深入。从80年代开始、美国、前苏联、日本、法国等都先后开展了一次新的教学改革, 进入90年代, 各国的教学改革仍方兴未艾。纵观国外的教学改革与发展, 我们可以发现其教学改革主要突出启发式和实践性特点, 国外刑法学的教学改革自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与此同时, 我国的教学改革也顺应世界发展的要求, 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探索, 特别是刑法学的教学改革在近年来,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方法, 努力改变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面对当前司法领域的改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现有的刑法实践性教学在方式方法上仍显单一, 而且实践性与社会需要的衔接做得还不够, 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不强, 如何将刑法知识完整而现实地传授给学生, 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 刑法学课程的教学应当注重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新形势的要求, 与时俱进, 在刑法学课程教学中, 必须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而目前发展并趋于成熟的多媒体教学, 对破解以上难题, 现行的刑法学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更科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增强刑法学的实践教学, 从而真正体现刑法学学科的实践性特征等都具有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

二、刑法学教改中教学技术的更新分析:多媒体

教学应用的优势

(一) 多媒体教学的适当使用是实现刑法案例教学法的有效途径

刑法教改中案例教学法作为既基础又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对于激发学生好奇心, 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营造独立思考、提高应用内力具有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教学, 案例通常是由教师口述, 学生听取, 既不直观又难抓住重点信息, 且浪费时间, 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怎样做到案例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检验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就成为挑战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课题。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教学的引入和应用, 对解决以上问题有重要意义。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或技术工具, 运用其进行案例教学, 不仅能根据教学的需要, 随时呈现多媒体计算机控制下的图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各种媒体信息, 而且能够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直观材料, 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在刑法《以案说法》课程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播放庭审录相, 通过庭审过程的真实展现, 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刑事案件的审理程序, 学生既了解了审判过程, 又能从真实案件的审理中理解审判的原则及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二) 多媒体教学的恰当使用是增强学生学习刑法兴趣的有效手段

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其声、色、光、像等功能, 可以让学生看到生动、形象的视频案例, 因为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和视频音频当然比枯燥的板书文字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需求, 加深对刑法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 从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 进一步激发学生乐学、会学、学好刑法学, 对实现刑法教学效益最大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 多媒体教学的研发使用是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

刑法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由于以PPT代替了板书, 不仅有利于教师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而且节省了板书时间, 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加大充实知识量和信息量, 以充足的时间进行刑法案例和实践问题的分析讨论。同时能够对法律条文进行详细介绍与解释并讨论相关的典型案例, 从而加深学生对法律条文和重点知识的把握。这样高效教学手段即将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多媒体教学在刑法学教改中应用的几点建议

(一) 注重对教师的培训, 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刑法教学实践中, 课件的制作质量如何决定着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也影响着教师应用课件进行教学的技巧的发挥。刑法学多媒体教学首先要有适当的课件。多媒体使用不足、不当或过多的使用多媒体课件, 往往会影响到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非常精彩的课件, 要求制作者系统掌握多媒体教学理论和技能, 这就需要学校安排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培训, 帮助其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水平和效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学校还应当建立多媒体课件制作小组等类似研发制作组织, 集中优势资源, 对刑法学重点内容或教程统一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充分体现刑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保证信息量的适当性, 对一些重点内容通过采用特殊字体或醒目颜色或动画等引起学生注意, 提醒学生做好笔记。教师在刑法学教改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坚持案例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 深挖多媒体应用技术, 巧选刑法学教学案例

刑法教改中为了提高学生实践体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实施了案例教学等重要方法, 因此要格外重视深挖多媒体应用技术, 巧选刑法学教学案例。结合案例开展教学是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 为了增加趣味性而把课堂变成案例展播是不可取的。虽然也有人建议要在教学中增加视频案例, 但由于授课时间条件的限制, 只能适当地使用视频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最为关键的是选择一个恰当的案例。如果选择案例准确、典型、生动, 案例内容要又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且有一定的疑难性和可分析性, 就有利于调动使学生的积极性, 拓展学生思考空间。另外选择案例时还应注重主要内容的时效性, 必须要反映社会现实, 充分包含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等内容, 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 提高教学的效能。由于现代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互联网也为教师们提供了有效教学共享资源, 教授们可以利用大量的典型刑法案例, 并进行编辑处理, 应用于课堂教学。例如, 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生活栏目中的《律师出招》、《法律讲堂》、《庭审现场》等节目播出的《十八年后的自首》、《危险驾驶罪》等都为教师们制作多媒体案例教学提供了良好素材, 通过筛选的一些经典案例制作课件、音像资料等, 在课堂上结合基础理论进行讨论, 既节省了时间, 又能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

(三) 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整合

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 但仍应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师授课的教学手段之一, 相对于教师充当课堂的主导也只能发挥其辅助的作用;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肢体语言特色是多媒体课件所无法取代和比拟的, 师生情感的交流仍然是课堂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应该注意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 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 实践证明, 要想使多媒体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应做到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整合。教师在刑法学教改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多媒体计算工具与粉笔、黑板以及身体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 注意优势互补, 注重课堂教学的效果。具体而言, 刑法学教师应用精炼、风趣的语言, 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 将临时想到的教学内容或者一些需要强调的知识也应采用板书的形式记录下来, 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同时, 教师还应尽量用身体语言来提示、探讨分析相关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适当走动, 避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在操作电脑;遇到重点、难点内容教师不防多设计与学生互动的环节, 启发学生多思考, 有效地调控课堂。尽量有效整合各种教学手段, 相互补充, 达到刑法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高校刑法教学中得到充分应用, 实践证明, 在法律课教学中这是最佳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能将抽象的法学理论和枯燥的法律条文具体化和生活化, 它能把课堂教学与司法实践相结合, 它有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是在多媒体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刑法学教学中如何应用好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 仍然是从事刑法学教学的教师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去探索, 吸取经验, 总结教训, 同时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学技能, 不断地加以完善, 加强教学信息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并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效整合, 这样才能在刑法学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和海, 王清.高等学校多媒体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 2006 (4) .

[2]肖慧.互动式教学在高校多媒体课堂中的运用[J].职业圈, 2007 (7) .

[3]李融.对新时期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4 (4) .

[4]张二峰.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7 (1) .

①李丽:《关于进一步提升高校多媒体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10) .

多媒体与教改 篇7

关键词:“语言学”,网络辅助教学体系,动态性,多模态

一、导言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 与网络结合的现代计算机技术已成为了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引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 (Derry, 1990) 。因此, 网络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一点对于语言学课程也不例外。当今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 进一步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 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毋庸置疑,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跟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技术的发展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何克抗, 2008:85) 。网络媒体时代的叙事不再是单一的言语信息, 还包含动作、颜色、图像、声音等更多表现形式, 多模态化叙事成为了网络媒体叙事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对新的教学模式的设想主要是设计建立一个动态网络辅助教学体系, 学习者能够方便快捷的访问教学资源、为学习者完成学习、达到学习目标提供的动态、立体、交互的辅助环境, 建构起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现有网络辅助教学体系的不足

在国内外存在的为数不多语言学课程网站基本处于功能比较简单、初级的阶段。各个学校所设立的语言学课程的网站一般都除了网页的浏览的基本功能之外, 还有电子公告牌、搜索引擎、链接, 提供课程大纲、课表、教学团队介绍、课件、练习作业和考试题等下载。这些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都有平面化、静态的特点, 都还达不到技术现代化、交互性强、充满时代感、立体化、动态、多模态叙事的标准。

总体来讲, 目前现有的英语专业的语言学课程网站上的教学资源还处于比较稀少、资源分散、信息封闭、交流面窄的局面。各个网站课件开发的标准和工具都不尽相同, 课件大多数是PPT电子教案和单机板的CAI课件, 缺乏交互性和共享性, 课件开发后的升级和管理、维护较难。

三、动态网络辅助教学体系的设计理念

通过运用网络媒体的多模态叙事可以建立动态的网络辅助教学体系。网络辅助教学体系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的学习中心, 成为传统课堂教学活动有益的补充和延伸。彻底解决语言学课程教学中学时少、内容多的突出矛盾。

此外, 动态网络辅助教学体系能够将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充分结合,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改变学生们认为“语言学课程是难啃的硬骨头”的印象, 充分体现出该课程的时代性、知识性、研究性、科学性、学术性和趣味性。

体系的动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动态网络辅助教学体系强调实践中学生间的对话、合作、互动等社会性活动, 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即时交流, 是能实现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人机之间有即时互动的网络辅助教学体系。

(2) 在该网络辅助教学体系中, 把抽象的、枯燥的理论转化成动态的、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 通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的全信息传达方式为教学提供生动逼真的表现效果,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图形、声音和语音等交互界面和窗口, 使学生们能灵活方便地操纵控制学习, 预期可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提升教学效果。

(3) 利用该网络功能, 学生们不仅可以实现“人机对话”, 还能根据电脑的自动校对功能及时改正自身的错误, 这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还有益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4) 拟采用网络游戏晋级模式和动态教育测量技术, 将学习过程由易至难分级, 让学生们经历由低级向高级的晋级的过程, 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系统通过采集和统计学生的学习时间、掌握的知识点、完成科研项目和论文的程度、练习的得分等数据并即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让同学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5) 将网络技术与丰富多样的多媒体资源有机结合, 教与学之间有大量、灵活的信息内容交互流动, 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立体、多维的过程。时代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要求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拓展性、创新性、时代性、形式不断更新、内容学术前沿性、交互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特点的网络辅助教学体系。

四、结语

以“网络资源共享”为指导思想, 面向课堂, 面向教师, 面向学生, 有效地组织、提供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广域网络资源, 建立起结构合理、覆盖面广、内容丰富、检索快捷、互动灵便、动态的学科教育信息资源库群。建立通用的、符合规范标准的多模态的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系统, 开发与资源管理系统相配的网络教学资源生成系统。通过组织教师参与资源建设的过程, 将极大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全面提高教学效益,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进一步丰富教育理论, 验证和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当今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 网络辅助教学系统能整合教学资源, 网络辅助教学系统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的学习中心。将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程, 可以将传统的基于课堂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一个充满交流与互动的动态虚拟学习社区。

参考文献

[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2年。

[2][美]Barbara L.McCombs, James E.Pope著:《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教改与创新 篇8

一、落后的传统教法仍存在的原因

语文教学改革已进行多年了,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为什么在某些中学的语文课堂上还出现“满堂灌”的现象?这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根据初步调查,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和影响, 课堂教学停留在“老师讲课, 学生听课”这一基本模式上

提倡启发式废除注入式的口号虽然喊了多年, 但有些教师仍然顽固地采用注入式教学法, 把知识嚼碎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 因而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2. 问答式至今还犹有“市场”

启发式教学法变成单纯的提问法:教师提问——学生略答——教师分析讲解。循环反复, 问答不已, 讲解不止。其实, “提问”不过是引子, 教师的“讲”才是中心环节, 教师未发挥主导作用, 学生也没发挥主体作用, 这实际上是变相的“满堂灌”。

3. 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

有些课文, 特别是现代文, 似乎一看就懂, 这一类文章要学生去自学, 学生往往会觉得没有“读头”;另一类课文, 有一定的难度, 比如先秦散文, 学生要自学, 他们又会产生畏难情绪, 因此, 学生缺乏自学动力。这样, 学生课堂上就会依赖教师, 就无法发挥“主体”的作用。

为适应世界知识经济的挑战, 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 这无疑是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模式以及对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教学方法提出挑战。那么,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语文课堂教学究竟是怎样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实行启发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真正把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当成学生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自我创新的过程,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必须有创造精神的教师, “开放式”的师生关系。同时, 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 把学生从抑制乃至“禁闭”状态中解放出来,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得以培养, 聪明才智得以显露, 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1. 课前指导学习, 从读中悟

预习是感悟的前提, 可指导学生通过粗读、细读、精读课文, 用“圈点”“勾画”“标注”“写阅读提要”等方式, 较好地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写作上的技巧等, 并鼓励学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2. 启发思维, 展开讨论

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 向学生明确地提出若干带启发性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 从课文中找答案, 并通过课堂讨论,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的观点不同, 在课堂上就会展开讨论, 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在这种深入的探究和论争过程中得到了训练。

3. 质疑问难, 变被动为主动

质疑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改变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它和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不一样, 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是一种定向思维, 质疑则是比较自由的:小到字、词的正确解释、用法, 大至思想观点、篇章结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等, 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实践表明, 发现并提出一个问题, 比解决一个问题更能启迪思维。随着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 质疑也需要教师定向引导, 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文章的重点、难点, 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 又深化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在课堂质疑过程中, 教师还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质量进行评分。当然, 要学生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是需要经过一番训练的。开始时, 学生可能提不出什么高质量的问题,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学生在自学后提出的问题的质量就明显地提高了, 有时甚至连教师也一时无法回答。

4. 密切联系生活, 提高创新活力

语文教学亟待打开教室的大门, 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得法于课内, 获益于课外”是人们学习语文的普遍体会;“课内学习和课外语文活动相结合”是语文教育学提出的一条教学原则。而在“应试教育”占支配地位的情况下, 这些体会和原则, 很多是空留在纸上和嘴上, 很难贯彻到教学实践之中。现在, 我们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视为根本, 就有必要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 强化课外语文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举办演讲会、知识竞赛、书法竞赛, 或者组织学生踏青游秋、办黑板报、写广播稿, 或者举办周末晚会, 特别是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总之, 有目的地开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 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5. 重视仿写训练, 仿出新意

模仿是成功学习的捷径。不要以为模仿是“依样画葫芦”, 没有什么创意可言;其实, 好的模仿很能出新意。模仿写作课文典范语段, 乃至整篇课文, 从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向高级, “模仿可以由有意的渐变为无意的, 习惯成了自然。” (朱光潜《资禀与修养》) 学生要想知道如何下笔, 就会到课本中去找范文阅读, 这样学生就会自然地要去自学。或者学习课文后, 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通过仿写训练, 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写作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煅炼和较大的提高, 模仿借鉴是创造、开拓的前提。

作文教改的途径与方法 篇9

一、一本观察日记

我有一句应记取,居高临下看生活。也就是说,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因此,要有丰富的生活材料,成了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没有生活材料,即使“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更要在生活中用眼睛看,动脑筋想,经过分析研究,提炼出精华(思想性、主体性),写出“观察日记”,既积累了作文素材,又锻炼了写作。我从挑起语文重担以来,始终要求学生准备一个课外作文本,即一本观察日记。

我让学生写的命题观察日记。都记些什么呢?大概分几大类:观察接触到的人物,记下他们的肖像、性格、特点;观察发生的事件,分析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注意人物不同的个性语言,记下自己的语言特色;观察场景风光,进行对景物的描写;观察风土人情,写出自己的体会;再就是触景触事生情,记下自己悟出的哲理。总之,内容很多,可以触发自己思路的都记。

下面举一个命题观察日记的例子:

1995年8月10日,暑假,乌云,阴雨。

第二届校长选举时,我乡张庄中学有许诺拉选票的;有威逼利诱响瞎抛种的;有争论“功臣”与“功狗”的;有吃喝分送,敲竹杠的,开学的第一周检查学生日记时发现给以上四种人分别概括一首打油诗。其观察事物,研析问题的能力,令我叹为观止。现传摘如下:《打油诗》:马争槽头料,猪抢缸底食,蚂蜂鸩烂梨;狗啃骨头急。

我一边研读,一边批注:“纪时吟成打油诗,喜笑怒骂戏言之;正门和尚念歪经,误人子弟法不容”。批毕,眼睛一亮,这支犀利的战笔像一把带血的利剑直刺向勾心斗角的恶势力,大快人心。又加一处总批:闻者诚,且莫对号入座,细细琢磨,任其笑骂评说。

我举了学生写观察日记的一个例子。总之,写日记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大凡一人、一事、一物、一景、一个场面、一个镜头、一次旅行、一次参观……都可以搜集整理,自己命个题将所见所闻随想随时记下来,就构成了观察日记这些材料,既包括所观察到的原始记录,也包括所有分析研究的各项结果,尤其是重要的数据,事例,都应该准确无误地加以记录。我国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就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观察气象、物象,坚持记观察日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些记录为他的科学论文写作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记观察日记,不必有固定的格式,没有条件限制,随时可写,记多记少都可以,关键是要及时、勤奋,并持之以恒。

二、一本读书笔记

原国家教委人教版义教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写作训练要求随时搜集、积累语言教材,即积累作文材料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读书。但只读不记是不行的,因为“好记性不如懒笔头”。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對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是提高作文水准的一项基本功。

读书笔记的种类很多,常见的可有以下几种形式:

1.摘录

即把书籍或文章中重要的语句、段落摘抄下来的一种笔记,进行摘录时可以是书中的主要论点,也可以是重要内容;可以摘录要点,也可以摘录原文。总之,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

摘录时要注意内容的完整性,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一丝不苟,即使是标点符号也不能遗漏或错标。可以对原文进行删节整理,但要加以注明。还要写清摘录材料的出处,包括篇名、作品名、刊物名、发表日期、版本页码等,便于日后查阅和利用。

摘录的材料积累较多时,可以分类标题,分类储存。

2.札记

就是把读书的心得体会、疑问、意见以至评论和补充记下来的一种笔记。这种笔记难度较大,因为要谈自己的看法,写下个人创见。但札记写法较灵活,没有内容限制,没有字数要求,长短随意。可以写出自己的评价,也可以谈自己的新观点,还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读后感

即读书以后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的一种笔记。读后感以读为基础,以感为重点,在认真理解原文,把握重点的前提下,联系实际,努力开掘,谈自己的心得和感受。

读后感的形式比较自由,写法可灵活,可以从自身体会落笔,也可以多方展开联想;可以阐明原文的思想观点,也可以写出自己的深刻感受。

4.综合笔记

即对读过的几本书或几篇文章经过分析比较后写出自己见解的笔记。这种笔记写起来要费时费力,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读过许多论述同一问题的书或文章后,把有关这些问题的资料集中在一起,可以是相同看法,也可以是不同意见,再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发掘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时,就攻读了《内经》、《伤寒论》、《本草记》等书,记下了几百万字的笔记。

这种综合笔记,对写作论文有极好的帮助,并且,有些笔记本身就是一篇又价值的科学论文。

古人云:“积学以储宝”。只要坚持不懈,有目的,有计划地积累作文材料,记读书笔记,就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最终会筑成自己的知识宝库。

多媒体与教改 篇10

全球服务贸易是不同国家间交换金融、旅游、运输等重要服务领域的一种贸易形式。基于世界经济发展迅猛,全球服务贸易超越货物贸易的背景下,“国际服务贸易”成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重要的新兴课程。过往的教学理论中,货物贸易的教材成主体,而“服务贸易”课程只是本专业货物理论的延伸,随着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深入,“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将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设置是让学生系统掌握服务业发展与服务贸易相关理论、政策,以及目前全球服务贸易领域的问题,了解并熟悉国际服务贸易政策、措施的研究及其趋向,使学生能在社会的实践中合理应用。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有综合思辨能力,在服贸活动中合理地运用服务贸易的协定、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

2 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不足的地方

2.1 课程内容系统不够完整

“国际服务贸易”是新开设且时间较短的课程,内容认识较浅有待深化。如对服贸主要服务类的金融、保险、电信等如何应对贸易壁垒措施的案例涉及较少,热点话题如“服务外包”的形式和特点、发展趋势等在教学中则涉及较少且不够深入,部分教学内容还滞后于现实发展形势的需要。因此,学习上学生难以领会相关理论、法规知识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难以有效地将服务贸易与国际贸易有机结合并对此有综合性认知。

2.2 课程认知不足缺乏兴趣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学时短,学分少,相比其他专业课要求较低。授教过程中,师生都有懈怠情绪,部分学生对新特点的概念认知模糊没有形成感性认识,产生“能学多少算多少、听不听都无所谓”的想法。比如在讲述服务贸易的理论与政策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未能认知其重要性,认为如果将来不从事服务业对外贸易的工作,学了没有用处,于是,学生对课程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缺乏生机、沉闷乏味等现象,上课效率较低。

2.3 课程缺少系统的实践性

服务贸易是一门可实操性强的学科,与其他贸易类专业课相比“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缺乏实践教学。如果在教学中,不断地灌输国际服务贸易基本知识、概念,缺乏相应实践性和模拟操作,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目前服务贸易开设的专业实验多是以商品贸易流程展开的沙盘教学,缺少服务贸易中法规运作及其相关流程操作的实训培养,以至于服务贸易行业缺乏专业实操性的人才。

3 课堂合作式教学方法的尝试

基于“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部分内容存在未完善的方面,笔者探研并尝试一种课堂“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其呈现为:

3.1 教学中注入与时俱进的元素

“国际服务贸易”作为一门新兴的重要学科,其授教的内容须与时俱进,跟随国际贸易时势的变化。为此教师应全球贸易活动变况,掌握相关理据和数据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课堂中增添与讨论实际经济相关的知识点和关注热议点,如国际服务外包,货币、期货市场等。注入这些新知识量,与实际紧密结合,充实了课堂新机氛围,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能动积极性。此外,在其他教学场合可加大推介该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先入为主,认识到“国际服务贸易”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是国际货物贸易的实效补充,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 运用合作模式学生自成主体

教学中,教师是指导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是主导学习的主体。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等不同要素互动组合形成的模式是多种教学因素和思维理念碰撞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合作地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实施“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中,笔者尝试采用“合作式”教学方法在教程中插入互动的教学辅助模式,见表1 。合作式教学方法:学习布置→分组讨论→共解疑问→演讲例举→总结改进等。这种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地施教是对现行“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内容不足方面的改进和补充。

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中,灵活开展一种教学辅助模式,首先是对不同章节的重要板块每月安排一次合作式的研讨会,学生会被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其次在明确学习任务和合作规则之后,要求学生自行整理、归纳己掌握的知识,通过组内讨论和分享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对于集中的个别难点,由教师进行集中讲解辅导。随后学习小组对归纳的知识进行课件制作和讨论,最后学生可在每月的研讨会上演讲汇报,教师对各小组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总结评价,推广好的做法,让学生受益。

3.3“合作”教学模式的案例

“国际服务贸易”课堂中,单一灌输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知识,让学生易厌烦,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教学质量。为了有效地改变这种负面状况,可开展合作式教学辅助模式,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特点、调动学生兴趣和能动性。

合作式教学辅助模式,教师需熟悉教材内容,并根据主要理论和知识点,针对性地从网络或书本中搜集和撰写案例,将主要观点与所设计“架构”紧密联系,并采用适当的议题来引导,学生从案例讨论中发现和应用所学知识。如教程中讲到“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这一章节时,可以用家乐福或者普华永道等跨国企业在中国成功经营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自由开放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教师在授课前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提前通知学生,使学生提前了解案件,并提供一些与案例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查询相关案例背景的方法,可使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相关同类案例成功与受挫的资料,结合讲授的理论知识、贸易规则,让学生更好地分析案例的细节、摸索出其成败的经验。实践告知;合作式教学辅助模式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主能力,运用知识分析能力。

合作式教学辅助模式实施案例分析可以学习小组形式开展,根据学业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目标等差异,组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生合作小组,并且实行“角色互换、轮流负责”的责任制度,体现学生的责任和能力。如在探讨某种国际服务贸易章节时,在学习小组中选择学生甲作为组长,而在探讨另一种国际服务贸易章节时,则换学生乙作组长领导组织讨论和学习。这样可避免“搭便车”现象,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能力的展现。

此外,小组里案例分析中学生之间持有不同观点,特别是“热点”的问题可在课堂上大家讨论,把问题摆出,让师生和学生之间共同探讨,达到课内课外互动。如在讲授“服务跨国直接投资”的章节时,可运用“印度服务业在吸引外资”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印度的例子来认知对中国服务业FDI的启示,感受到印度的服务业吸引外资的措施,总结出实施跨国直接投资所实行的战略。又如讲授“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章节时,分别给出韩国和葡萄牙在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改革上两个成功与不成功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两个案例比较,结合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讨论总结出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次序方面的经验。课程讲授中通过穿插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实例的来龙去脉,一方面可让学生对服务贸易的知识点有更深入的认知,另一方面把书本上的服务贸易知识向实践迁移,活学活用。

3.4 课堂改革创新获成效

笔者经过两届学生的课程教学,从步入到实施的实践中学生呈现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学习、辩证学习和应用学习的教学氛围得以空前体现,教改创新的成效表现为:第一,研究表达能力提高。合作式教学,学生研讨前须查阅大量资料,掌握第一手材料,并需领会课程的理论概念和知识运用,参与同组研讨,随后学生制作PPT演讲课件,观点要清晰而简练,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第二,分析思维得到锻炼。在合作式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学研和思考,运用理论知识结合现实的经济社会,主动地训练分析思维。第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合作式教学,是学生以小组团队形式进行研讨,学生的相互支持与配合,是影响学习成效的关键。于是,学生们在团结协作积极地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提纲准备、研讨计划、发言顺序等环节中,不仅体验到合作的优势与效果,而且培养了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4 结束语

在“国际服务贸易”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系统不完整、认知不足、缺乏实用性等问题。笔者在“国际服务贸易”课堂教学改革中,尝试着一种创新型的合作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可为课堂教学创新改革的深入开展积累一些经验。

摘要:教学方法是衡量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国际服务贸易”已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针对“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理论教学存在着部分内容系统不够完整和缺乏系统的实践性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教改措施,并尝试一种合作教学辅助模式,笔者通过亲历的教学实施,积累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为当今身处教改创新的同行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合作教学,教改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梁瑞.与课内教学相融合的课外教学方法探究.中国电力教育,2011(27).

[2]袁永友.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拓展服务贸易方向探讨.对外经贸,2011(12).

[3]田园.合作式教学模式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的应用.经济师,2013(4).

上一篇:多工位装配下一篇: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