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改

2024-09-29

实验教改(精选12篇)

实验教改 篇1

一、认识“读写创”教改实验的方法

一项教改实验, 要解决观念变革的问题, 也要解决方法变革的问题。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也是如此, 对教法学法势必提出新的要求, 才可能达到实验目的。

“读写创”课题, 在学习方法上, 强调学生的自读、自写、自创。学生不用教, 自能阅读, 学生不用教, 自能写作, 这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高境界。但长期以来, 我们为达到这高境界所做的事太少, 或者是做了一些事, 但效益太低, 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实际上并不相信学生, 并不相信可能存在这种高境界。因此, 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上常是一种沉睡状态, 学习缺少自主性, 方法有太多依赖性。“读写创”教改实验要改变这一点, 要还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 培养学生能够终生学习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概括为自读、自写、自创。自读是在导读的基础上实现的。自读的具体过程:整体把握—局部理解—分析鉴赏—发现创造。其中先整体、后局部的阅读理解过程, 有别于先局部后整体, 这是由实验的目的———培养视野开阔、把握全局、有语文创新能力及创造力的人———所决定的。自写是在导写的基础上实现的。自写, 可以是在课堂上按要求独立写作, 也可以是在课外自觉地写下点儿什么。但两者都强调对于生活的理解、积累, 也强调展开联想、想象, 写出独特感受到的人生。自创是在自读自写中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创造力表现出来的方法。要让学生学会自读、自写、自创, 就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性、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 是掌握学法的内在动机;整体性, 是运用学法的内在视野;系统性, 是所建立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内在联系;科学性, 是所采用的学法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创造性, 是所运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新颖、独特、有价值。这些方面的特性一旦形成于学生的语文自学过程, 就必然带来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创新。“读写创”实验便是开创了语文的个性学习的时代, 学生普遍能自主学习并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就不再是一个神话。

二、认识“读写创”教改实验的效益价值

从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两年来的情况看, 课堂效益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确立

起来。“读写创”教改实验的课堂普遍有这样的特点:学生不再是“沉默的羔羊”, 活跃的课堂也不再只是形式上的热闹,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问题的审辨、对社会的介入都是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态度和方式热烈地表现出来, 那种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态度往往使上课的教师始料不及。汕头市第二中学朱丹虹老师用一课时完成对初中第四册《发问的精神》一课的“读写创”教学, 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读课文, 引导学生自觉迁移已学的议论文知识和调动学习的经验, 独立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和论证方法, 然后要求学生从“发问的精神”联系到“讨论的精神”, 自由选择课文中适合的论证方法, 就“讨论的精神”写一个议论的片断。整个教学过程都把学生放在主动学习者的地位, 而学生也因为教师开放式的课堂结构和对自己能力的信任, 都主动积极地在“读写创”中实现和表现自我实现的价值。

2.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体验。

大语文教育观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打开与社会人生衔接的通道, 使语文成为活的语文, 成为社会的语文、人生的语文, 这样才可能改变应试的语文, 学生才可能感受到语文能力对于人生的价值。汕头市第九中学的周秀玲老师讲授初中第四册《怀疑与学问》一课, 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认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科学思想之后, 要学生就一幅挂钟漫画的内容发表评论, 给出的问题是:有人说“人生犹如时钟一般, 他的完美不在于走得快, 而在于走得准”, 你认为贴切吗?如果你觉得不够贴切, 那么, 你认为最好把人生比做什么?为什么?请说出你的看法。课堂旋即活跃起来, 学生们的思维千差万别, 有认为比喻贴切的, 更有怀疑这种比喻, 认为“人生犹如太阳”、“人生应如白杨树”、“人生有如百米短跑”、“人生犹如一艘大海上行驶的船”、“人生应像飞蛾扑火”、“人生像一首歌”, 学生们认为更贴切的比喻, 其实其中蕴含了学生主体的生活体验或生活认识。因此, 我认为, 人生应如帆板运动, 有平静也有风浪, 有失败也有成功, 有鲜花也有眼泪, 这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诸如这样比较深刻地对人生的感情, 是与语文教师课堂上启发质疑的思维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既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又在社会人生的层面上激活了语文的学用价值。

实验教改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准绳,以《榆中县教育局关于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指导,以韩立福教授“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有效教学模式为理论依据,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目标,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建立完善的校本研修机制,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有效的教促进高效的学;通过学习、展示、交流、合作、拓展等策略,促进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能力的持续提高,形成灵活多样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期实现中国梦。

二、组织机构:

1、学校成立高效课堂教改实验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我校高效课堂教改工作: 机 构:榆中县上花学校 组 长:张锦宝

副组长:白全武 王庆效

成 员:李尊城 丁红霞 吕燕燕

李彩娇 马珍 季丽娟

2、领导小组职责:

①负责对本校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领导、组织,总体安排部署,确定工作方向,制定各种制度、职责、实验计划和实施方案。

②做好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宣传工作,具体组织对高效课堂教改理论的学习、研讨和执行,并做好推进教改实验的日常工作,认真组织教师的教改培训、教法研究等校本培训工作。

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召开专项教改实验工作会议。及时发现和反映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④组织教改经验交流和阶段性总结。

⑤在经费使用、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等方面提供保障,组织协调并及时解决教改实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目标任务:

1.构建高效课堂,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逐步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能力。

2.构建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堂,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学习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习效率。

3.以课堂评价方式的改革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以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备课方式的转变,以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逐步实现课堂效率高、教学质量高、学习效益高的目标。

4、引导教师继续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师理解课标和把握教材的能力;通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和改革,逐步形成学校灵活多样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显著提高。

5、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促使教师准确理解课标要求,系统掌握教材的编写体系和特点,确保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加强新课程教学实践,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实施步骤及措施: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阶段:典型带动,模仿适应阶段 本阶段主要目标为:

1、做好全体教师的理念转变工作,让全体教师认识到进行课程改革,全面启动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且能积极投入到高效课堂课改实践当中去。

2、通过组织学习、网络自学、现场观摩等方式让全体教师掌握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理解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适应高效课堂课型的基本教学模式,并能在自己的课堂中付诸于实践。

3、让全体学生逐步适应这种学习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

具体措施:

1、学校成立高效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制定《高效课堂课改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学校高效课堂教改实验。

2、教导处准备相关资料、表册,编印并下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资料,各教研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制度、方案、措施。

3、教导处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全体教师观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展示课,每月定期召开全体教师高效课堂研讨会,开展教学评议和互动交流活动。

4、各科教师积极投入到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探索、模仿、实践中去。划分学习小组,确定学术助理,选举学科长和小组长,并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各项学习展示中,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要求每一位参与教师及时总结反思,总结教改中的成功经验,提出存在的有关问题,以便于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5、学校领导包班听课,及时了解实施过程的困难,反馈有关存在问题,总结并推广优秀经验。

第二阶段:全面启动,熟练应用阶段 本阶段的大体目标为:

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各种制度要求,各学科初步形成“预习——展示——反馈”的高效教学模式,全体教师对此种教学模式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并能熟练地在教学中加以运用。由对重视研究教法彻底转到重视研究学生的学法,驾驭课堂的能力明显增强,能灵活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使学生逐渐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高效,发言积极,学习兴趣浓厚,成绩能有明显的提高。具体措施:

1、各位教师做好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工作,大胆实践和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在预习课上小组合作交流的指导,深入研究指导学生预习的有效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各教研组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通过组织组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课堂教学比赛、经验交流会、专题探讨研究等多种方式提高全体教师运用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巩固学习成果,不断深化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广大教师尽快掌握此教学方法,准确高效地指导学生自学,信心十足的进行展示,精练高效地进行反馈矫正,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3、教导处抓好教改实验各项工作的检查落实,加强对全体教师教改实验的全程跟踪和反馈总结。要全面抓好对全体教师教学过程的检查、督促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切实保证每节课的教学效率,防止课堂出现失控现象。同时,教导处和教研组要加大对备课的检查和指导力度,通过抓备课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法的研究,在备课研讨中重视学法的研讨,要多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多方面、多角度预设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办法,以此提高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能力。

4、学校在五月份进行一次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汇报观摩活动,通过听评课初步确定出各学科教改带头人,并对其重点培养,为全校高效课堂示教活动做好准备。

第三阶段:经验推广,总结提高阶段 本阶段大体工作目标为:

教师已积累“高效课堂”的做法,各科教学模式定型。老师和学生都能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部分老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进一步增强,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具体工作:

1、总结经验。各位教师及时总结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以教学研讨的形式在全体教师中予以交流推广,以期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提高。

2、创新提高。教导处在总结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教改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种制度、措施,以便于深入以后更进一步的使高效课堂研究向纵深发展。

3、奖励先进。学校召开阶段性成果表彰会,对教改中表现突出的先进教研组、优秀班级、教师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五、几点说明:

1、全体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加强对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要将高效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贯穿于教改实验全程,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推动改革。

2、参与教师要切实做好教改实践,积极研讨、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抓好各个环节的落实,并不断反思、改进。在实验起始阶段,可采用“建立框架、先学后教”的方式逐渐过渡到“先学后导”的有效教学模式,防止学生在适应期产生知识难以掌握和巩固的问题,确保学习效果,确保平稳过渡,确保实验取得良好效果。

3、参与教师要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精细工作、创新工作、注重实效,努力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切忌走形式、图热闹、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做法,以免贻误学生,给学校实验工作造成阻碍和影响。

4、高效课堂关键在于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落实,是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班级要加强对班内学习小组的调控,每周组织召开小组长会和学科长会,了解学情、指导小组活动。各科任老师要利用课堂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小组荣誉感,让学生适应有效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5、各教研组要结合“中心发言人”制度的落实,抓好教改实验教学的听课、指导、研讨等工作,每周组织听课至少一节,教研活动时间要认真研讨,解决问题,交流经验,把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作为教研组的重点中心工作抓紧抓好。

榆中县上花学校 2014年8与28日

上花学校 教改实验计划

正确解读重视教改实验的意义 篇3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意义

本学期开学来,我校重视教学质量工作,在教学常规方面狠下工夫,由教务处主任主要负责日常教学管理,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工作重点,取得了良好成效。教育的改革和实验是教育的生命,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应受经济基础制约,整顿教学秩序,同时积极为经济基础服务。此外,教育带有生产性的特点,教育的投资,为的是获得一种具有生产能力的潜力,它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未来建设者,学校是人才的加工厂,也是精神财富的加工厂,为了发展教育就必须重视教改实践,通过调查、研究、实验、总结等,使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一、改革的意义

首先,抓好教改和实验工作,主要靠实力,实力靠科技,科技靠教育,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和水平,与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能力的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各国实力之争,倒不如说明显点,就是教育之争,人才之争,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改和实验工作,只有奋起急追,才能把教育搞上去。其次,抓好教改和实验工作,是改变我国学校教育落后面貌的需要。目前中、小学生追求书本知识,呆读死记,教师负担重,教师不仅忙于备课、教课、班级工作,还要辅导和批改作业,师生都苦不堪言。为了减轻双方的负担,就必须重视教改和实验,使师生从“满堂灌”中释放出来,使教学工作达到教师从容不迫,学生身心健康,知识、能力、品质三丰收。再次,搞好教改和实验工作,是使我国教育工作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培养有能力的知识人才。因此,应从课堂教学入手,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興趣,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最后,抓好新教改和实验工作,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教育遗产的需要,我国有许多优秀的教育家曾提出许多有益理论。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有益的理论对教育工作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通过教改和实验、重新学习和吸收我国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是很有必要的,新的教育绝不能忘记祖先的优秀遗产,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性与民族性结合起来,这样的教育才有生命力。

二、怎样改革

强调教学的目的,不能单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技巧,而应该着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教学要培养学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应该具有评判意识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为提高学生素质,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先了解一下,学生在想什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理想抱负,研究应采取的措施,决定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除了要准确地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外,教师还要确实从行动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真正要做到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教师要找出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这样,才能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有效办法,那就是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把提高学生能力放在首位,应加强知识的应用并由此产生规律性认识,使学生在使用知识的过程中训练认真思考的能力,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强调正确处理好学校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时代不同了,对学生的学习潜力估计过低是错误的,教学不能被动地跟着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而要主动地促进这种发展。强调各学科教学要重视基本结构,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认识事物相互联系或规律性,带有普遍而强有力的适应性,往往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是基本的,就越能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它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起到更大作用。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都希望孩子活泼健壮,品德好,学习好,两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学校与家庭完全有可能配合起来。除了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以外,教师还要尽可能到家庭进行家访,了解每个学生在家的表现,学习环境和条件,家长的教育方法,等等,并和家长谈谈学校的一些具体办法和措施,争取和家长取得一致认识,便于共同进行教育。我们要学习以上先进思想,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批判地吸收,通过实验,取得第—手材料,才能逐步推广,促进全国教育改革。

三、改革的实例

实验教改 篇4

一、“日记训练”的内涵诠释

有人曾评价说:“日记是岁月的保险柜, 日记是灵魂的密室, 日记是忠实的朋友, 日记是作家的摇篮。”这里所谓日记, 不同于一般的生活日记, 它含有作文的性质, 属课外写作练笔。每篇日记实际上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 要求做到:选材具体充实, 中心明确突出, 结构条理严谨, 语句恰当有力, 体裁别具一格, 表现手法注重发挥个人优势, 或叙或议, 或诗歌或散文。

这种“我手写我心”的“日记训练”, 已拓宽了一般意义上的日记外延, 对发展学生智能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我们知道, 勤于观察、博览群书、多写常练是写好文章的三大要素。而“多写常练”则是其中的关键。“文人妙来无过熟”, 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大家的成功经验也一再表明:反复不懈的历练的确行之有效。而作为记录中学生“干的、玩的、想的” (叶圣陶语) 的日记, 外连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 内接表情达意的作文训练, 上勾课堂阅读教学, 下通课外学生阅读, 具有全面性和包容性, 正是中学生进行课外练笔的终南捷径。全国特级老师魏书生就提倡学生写日记。写日记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又是学生积累知识和素材的好方法;写日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提高写作能力, 还可以加强学生自身的思想修养。学生通过“日记训练”这条途径不仅可以多写多练, 提高写作水平, 还能在听话、说话、阅读、思维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得到进步。

二、“日记训练”的训练模式

“日记训练”本着这样的原则进行, 讲究有序性, 做到写、改、评一体化;讲究整体性, 做到听、说、读、写、思、德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具体地说:“日记训练”的做法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体验生活, 指导日记

学生感到作文难, 无非是因为写作时常感到无话可写, 即难以找到可供写作的材料。让学生写日记, 自然也存在这一问题。在训练中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作出努力的。

(1) 帮助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掘材料。其实, 能作为日记材料的事物随处可见, 作为老师, 责任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值得写的人、事、物, 为学生日记找“米”下锅。

(2) 帮助学生从对社会的关注中寻找材料。社会是纷繁复杂的,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 每天该发生多少引起人们关注的事呢?每天上学的路变宽了, 路旁的旧房子拆掉了, 新房子又美丽又漂亮了;居住地出现了扬沙天气, 原因何在;中国举办了奥运会, 中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哪怕是菜场上见到的买卖双方的一次讨价还价, 无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只要教师引导得当, 学生留心观察, 何愁日记训练中, 学生会感到无话可写?

(3) 帮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受到启发, 捕捉灵感, 寻找切入口, 是解决日记训练中无话可写的又一条有益途径。

(4) 帮助学生从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捕捉灵感, 去寻找日记的“水源”, 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例如, 把自己听到的某条新闻介绍给大家;把看了动画片、看了“大风车”后得到的知识, 受到的启发、引起的感想告诉给大家。

(5) 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主动去说, 主动去写。日记为心灵之声, 学生的心里话, 学生对世界, 对周围人物的看法尽可写在日记之中。经过了选材训练, 学生还能为感到无话可写而害怕日记吗?也可以从写作一句话到几句话、一段话, 循序渐进, 从而解决学生日记训练的材料问题。

“写作是有形的思维, 思维是无形的写作。”根据学生平时观察、体验、感受生活 (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 的情形, 把在生活中有所触动的人、事、物、景、情、理等, 运用自己的想象、联想, 加以文字表述, 就成了一篇日记。这是一种“在生活上真正受用的写作训练” (叶圣陶语) 。为此一定要让学生端正写作态度, “写出诚实的, 自己的话” (叶圣陶语) , 使作品“有真情, 去粉饰, 少做作, 勿卖弄” (鲁迅语) 。日记写作一举数得: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 还能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 使其思想品质在这种“道德长跑” (魏书生语) 中不断得到检验、提高。

2.批阅日记, 发现问题

从信息论的角度讲, 学生学习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吸收、输出、反馈、评价四个阶段, 而批阅则是对日记写作的一种反馈和评价。所以日记的批阅效果如何, 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日记的态度。

每周我定期把学生的日记本收上来, 为避免出现写作“真空”, 让学生互相批阅, 目的在于, 在写作上能互相取长补短, 有所借鉴。通过参与批阅, 除去罩在写作批改上面的那层神秘的面纱, 让学生体验一下个中滋味, 以增强其日后写作的责任感。让学生批阅日记, 并非仅仅为了减轻教师负担, 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智能的培养, 最终达到叶老所说的那种“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的境界。具体做法是由两名学生参与, 轮流进行, 这样一学期下来, 全班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次批阅日记的机会, 学生在看的过程中选出两篇好的、两篇书写不认真的, 提供给老师。教师之所以要看, 一是把握学生总的写作趋势, 发现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二是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批改中的疑难问题 (可与面批相结合) ;三是师生共同确定优秀日记 (8篇) 、热点日记。书写不认真的, 批阅时应加上恰当的批评。这种批评可以指正日记的优劣得失, 也可以和学生交流思想、纸上谈心, 以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作用。

3.读评日记, 及时反馈

读评其实是对日记进行信息反馈评价的另一种方式, 而反馈评价的最好方式则是以学生为主的评价。每周固定一节语文课让学生轮流读日记 (可自选本周定的比较满意的一篇, 热点日记指定) , 每次读8人, 先读热点日记 (每次2篇) , 其他的按学号或桌次来决定人员及次序。读后师生共同评析。在整个读评过程中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l) 读。学生到讲台是读自己的日记, 在读的过程中规定如下:声音洪亮, 语速缓慢, 吐字清晰, 语言自然, 说普通话, 语音要有抑扬顿挫。并据此量化打分, 展开竞赛, 再穿插以适当的文艺节目, 使读评活动绘声绘色, 情趣盎然, 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读日记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锻炼了他们的普通话朗读能力, 又提高了有些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自己的心理素质 (对部分学生而言, 后者尤为重要) 。

(2) 听。台上的学生仔细读, 其他人在下面认真听, 并边听边记边想。在听的过程中, 既开阔了视野, 得以对他人的好日记学习借鉴, 又养成了尊重别人的好习惯, 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当然学生的听话能力也潜滋暗长了, 并为下面的议、评日记提供了依据。

(3) 议。每听完一篇日记, 都拿出一到二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 这时学生的话语最自然、最真切, 让彼此的认识、看法互相碰撞, 这样便会产生火花, 有时学生会争得面红耳赤, 这正是思维最活跃、最敏捷的时候, 教师也可深入其间, 参加讨论, 并给学生以释疑、点拨。

(4) 评。包括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通过谈写作体会和对教师批评的看法, 使作者对本人的日记能有个正确的认识, 肯定优点, 发现不足, 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然后用抽签的方式指定另外几人加以评论:或自己的总体认识, 或回答教师的提问。这既是对“听”的信息反馈, 也是对所思所议的反馈, 其中, 教师要授之以渔, 示之以范, 指导学生会发言, 会评析。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 畅所欲言, 不要怕学生出错, 别担心学生偏激, 要积极地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其本着对文不对人的原则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引导他们对不同的观点、意见, 展开必要的争鸣。

(5) 导。在读评中, 教师适当的点拨、启发、讲解、引导还是很有必要的。这种作用一是在读之前, 概括评述一下本次所阅日记总的情况, 主要包括写作的倾向性, 哪些人哪些日记有什么长处, 存在的问题等。二是每读完一篇日记后进行评析, 评析时要结合具体作品 (特别是热点日记) 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 端正他们认识上的某些偏差, 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写作方法;给学生排疑解难, 畅通思路, 对所读日记提些问题, 对同学们十分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现场采访”, 借以强化他们听、议日记的信息反馈能力,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智能。三是读日记后, 谈一下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公布两个名单, 一个是优秀日记名单, 一个是书写不认真者名单, 最后收交日记。

4.争做“小作家”, 举办“培训班”

根据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 为了利用学生强烈的发表欲来激发其写日记的热情, 学校板报上开辟日记专栏, 学生自办或小组合办日记手抄报, 把学生的优秀日记推荐给有关报刊, 指导学生投稿, 组织各种形式的日记创作比赛等, 以激起更大的欲望和兴趣。当学生的作品出现在我镇自办的镇级刊物上, 他们心情该是多么地高兴, 稚嫩的心被震撼了, 油然而生的成就感更激发了他们的日记写作热情, 兴趣与习惯也随之形成。

受不良教育影响, 有些学生写字极不规范, 书写龙飞凤舞, 课后将那些书写不认真的学生集中起来, 进行规范化写字培训。在培训活动中, 让学生认清写好字的重要意义, 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写字技巧上进行具体指导, 最后在练字本上写上两张小字强化培训。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成效及努力方向

素质教育正在为人们所普遍重视。实验证明“以日记为主, 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模式对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与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捕捉生活细节的本领、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自觉地观察事物、关心国家大事和快速成文的能力等, 都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促进了其他方面的提高, 同学之间相互促进, 形成了活泼向上, 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几年来, 我班学生共有26篇习作发表于校、镇级刊物上。学生的写作水平显著提高, 整体语言素质全面发展。

语文教改实验报告 篇5

实验课题名称为:动脑、动口、动手,以练为主。

实验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遵循“三个面向”的原则,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要朝着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吕叔湘语)。

一、实验内容:

1.课堂教学六课型。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共有六种课型:总览课、导读课、自读课、扩读课、自结课和作文课。

(1)总览课:(一课时)即单元预习课。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单元提示及各课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掌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训练重点。预先下发预习表格,学生完成表格中的各项要求,有困难的部分可让学生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部分可填入表格中“疑难问题”一栏中。教师汇集学生疑难问题,进行备课,做到心中有数。

(2)导读课:一般是一课时,共分为五大环节。

A.口头训练:授课前5分钟,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口头训练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定内容。各年级根据

学生实际订好训练计划,要求学生口头表达观点明确,语言通顺流畅,词语运用正确,叙事完整,声音洪亮,内容可配合教材确定,说一个故事,刻画一个人物,写一段风景,说明一个道理都可;还有学习古诗、文言文、警句,让学生背一背,说说含义。形式多样,可分小组谈,也可个人说。对于说得好坏师生都可评论,对于学生口头训练情况,小组长做好记录。

B.教师指出课题后,可提出学习目标,或指导学生找出本文的学习目标。(动脑的训练)

C.基础知识:学生拿5~8分钟时间自己完成下列内容:①写出作者、主要作品、出处、文章体裁,并通过默读记住(动手写的训练)。②默读课文提示,了解写作背景(动脑的训练)。③运用字典或其他工具书给生字注音,解释生词。个人解决不了的,可小组讨论解决(动手、动口训练)。

这样,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全由他们自己解决,真正“物”归原主,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D.阅读分析部分:

①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找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②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生动形象的字、词,并说出“好”的理由。

③分析文章结构、中心的表达、运用手法等。

以上几个问题都属引导学生动脑、动口的训练,可采用教师设计思考训练题的方法,然后,小组讨论,做出解答。

一堂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思考训练题质量的高低。“讨论要点或讨论提纲都得在事

前有充分的准备”(叶圣陶语)。讨论提纲,像一条线索,既要贯穿教材,又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它要突现教材的训练目标和各知识点,具体见下表:

体裁

训练题设计要点

训练题设计依据

记叙文

文章的选材、布局谋篇、运

1.课文前面的训

用的主要手法

练重点

议论文

中心论点、运用论据和论

2.课后的思考练

证方法与过程等

习题

说明文

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说

3.课文的教学目标

训练题设计的难度以中等生为着眼点,三个左右题目为宜。如为《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设计的训练题:

①作者表明观点提出主张的是文中的哪句话?(即文章的中心论点)②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个主张,应从几个方面理解?(即道理论据)③文中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论证过程)

问题提出后,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回检查,或蹲点包组,搜集各种信息,教师及时反馈纠正。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一般性的问题,学生自己做。

②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讨论做。

一篇课文,一般就一个(在设计上统摄全文,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可完全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抒己见。“撒得开”,但一定要找准时机“收得拢”,画龙点睛,确能收到“柳暗花明”“茅塞顿开”的效果。

③难度大的问题,学生课后做。

如《一面》,学生提出:“从鲁迅的一生来看,为什么说他是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教师一时难以完整解答,可留下鼓励性的语言。

以上做法,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上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做法:如划分层次,分析段意,讲析课文,总结主题,归纳写作特点等等。条条框框式的教学没有了,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对教师千变万化的教学方法有一种新鲜感,怀着极大的兴趣进行学习,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学生脑、口、手并用,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以练为主,并不否认教师的“讲”,这种讲要少而精,所起到的作用是“点拨”、是启发,而不是面面俱到,只有如此,才算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E.知识迁移能力训练部分。

紧扣教学目标,进行能力训练,可用类比的方法,系统梳理所学知识。由学生完成下列内容中一项或几项:

①与学过的课文相比较,找出异同点;

②说出对本篇课文的看法和学习收获;

③运用本文或本单元的一组优美的词句,说出一个小片断;

④运用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或结构框架说一段话;

⑤说出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自我表现如何?

总之,以上三大部分总的要求是,基础知识:教师提示,学生练习;阅读理解;师生质疑,讨论解答;知识迁移:扣紧目标,集中训练。

(3)自读课:(一课时)首先指导学生学习课前的自读提示,

弄清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然后放手让学生读读、说说、写写、议议,完成教学目标,最后做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扩读课:(一课时)每上一篇导读课文后,加4~6

篇阅读文章,主要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自读课本。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运用精讲课文时获得的种种知识和能力,举一反三,扩大阅读量。这不但可以巩固和扩大所学的东西,而且可以充分发展自学能力,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初中阶段扩读篇目可选500篇。

(5)自结课:(一课时)针对总览课提到的目标,如知识点、重点、难点等,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查缺补漏,复习巩固,并通过填知识网络图表,使所学内容系统化。还应运用训练题组,进行单元检测,由学生交换批阅,反馈存在问题,师生共同订正,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

(6)作文课:我们认为:“作文”主要是由学生“读”出来的,“写”出来的,教师的“批”只是起了“导”的作用。指导课做到指导、写作、批改一体化。

①每学期开始,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及教材内容,制定作文教学计划,指导学生作文要求做到“序列化”,拟定作文题目应有针对性,学生运用相应的写作套路。

②根据作文题目,结合学过的写作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写作目标。学生口头谈文章大体框架、内容,十五分钟左右。

③学生作文约五十分钟。

④作文的批阅,一改过去全批全改的做法,采取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20分钟),把学生的习作人手一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批阅。为了统一标准,可先由教师读一篇习作,师生商讨打好分数,然后小组内互相批阅,写好批语,打好分数。第二种方法,教师先浏览全部作文,有目的选出其中一两篇,师生一起共同批阅;最后请学生对照别人的文章说出你认为自己的文章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哪个地方你认为怎么改会更好。

⑤教师小结,总结成绩,指出存在问题。学生重新整理自己的文章。

这样,学生互相学习,共同前进,写作水平和鉴赏水平不断提高。

2.加大训练力度,提高学生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良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为此,学校制定了阅读及训练计划,整个初中阶段,

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要做80小时“说”的训练,除教材外,要阅读800篇文章(约一千五百字为一篇);除正常作文外,要抄或写25万字的文章;硬笔书法练习近平十万字;自办手抄报80期(版面为8K纸一张);学习古诗240首,文言文80篇;警句160条;阅读《语文周报》和校报《向阳花》;参加朗诵会、口头作文比赛等。其具体实施办法是:

(1)学校设语文实验室,每周学生在实验室学习两节课。

旨在有计划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通过摘抄、仿写、谈体会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选取学习内容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教材的课文相结合,选取所学作家的其他作品;二是与写作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年级选取与教材对应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三是与知识积累相结合,优美的词语、精当的修辞方法、丰富的风土人情等都是学生涉猎的对象。

学习方法以自学为主,适当组织交流;以写读书笔记为主,适当进行仿写或写读后感。

(2)学校在校园里设壁报栏,各班皆有自己的园地。

每生每两周写一期手抄报,选好的张贴在自己的园地里。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校定期进行评比,表扬先进。通过自办手抄报,学生进行了各种技能的训练:要发表直抒胸臆的文章,要选登必要的警句,要介绍各种小知识,这就“逼”着学生进行选材、进行构思;为了搞好版面,学生得设计报题,得装璜版面,甚至为了安排好版面还得进行字数、版面面积的计算;当然,给人第一印象是字写得如何,一定要把字写得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办好手抄报,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3)为了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语文教师推荐硬笔书法字帖,

让学生临摹。每周写400字,学校专门印刷硬笔书法纸,每张100字。年级、学校定期进行评比、经验交流和优秀作品展览。常言道“字无百日功”,通过持之以恒的书法训练,一年下来,学生的书法水平大有长进,我校陈娇等5位同学在高密市教研室举办的初中学生硬笔书法比赛中获一等奖,学校获优胜单位奖。

(4)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靠什么?靠知识的积累与写作训练。

我们充分利用到实验室读书、课外读书、课堂上学习等机会让学生多读多写,要求学生每天抄或写四百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低年级一入学,在读书时让他们多摘抄、缩写、扩写,年级高一点了可多进行作文训练,学习读过的文章的写法。1995年开始进行实验的班级,现在是初二年级了,学生的口头作文、写作水平明显高于以往年级同期的水平。

我市举办的初中生口头作文竞赛,我校杜聪同学获一等奖。在高密市国税局与高密市教委联合举办的“税收连着千万家”征文中,我校王晓林等四名同学获奖。在高密镇教委组织的《我与三刊三报》征文中,赵晓华等五名同学获奖。

(5)为了有效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充实课堂五分钟的训练内容,学校补充了部分学习内容:古诗100首,古文100篇,警句100条。

要求学生每周学两首古诗、一条警句,每两周学一篇文言文。对古诗、文言文的学习,要求学生认识生字,理解词义,掌握文章大意,背诵其中一部分。学习警句,要求学生能理解含意,能背诵,在口头作文或写作中正确引用。

二、实验效果:

本课题的实验从1995年1月开始在我校实验。1995年10月高密市语文教改现场会在我校召开,语文教改已具雏形;196月山东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我市召开,我校为大会提供了现场,并做了经验介绍,受到了与会专家、领导的好评,并指出了今后努力方向;年10月,我校又作为语文教改实验单位,参加了潍坊市综合文科研讨会,并向大会提交了书面材料;1996年12月又被评为“高密市语文教改特色学校”。

现将实验效果总结如下:

1.通过改革实验,老师们彻底地改变了旧的教学观念,培养、锻炼了一批语文骨干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思想与理论、教法改革、自身的业务素质等方面均有很大的进步,为下段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以练为主”的改革,老师们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上大做文章,加大了听、说、读、写训练的力度,让学生从读中学读,从写中学写,从听中学听,从说中学说,在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中,提高语文能力。

实验班的一次口头作文课上,作文题目是《谈写作》,老师要求学生用课文《说勤》的写法写一篇议论文,十分钟后学生争相发言,他们的观点明确,而且劳征博引,论据确凿有力,充分显示了良好的阅读修养和活跃的思维素质,获得好评。

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改刍议 篇6

目前高中物理实验器材陈旧,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效果大打折扣,不能起到实验应有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后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有变化,但是有不少学校的实验器材没有更新,有些八九十年代购买的仪器已经严重老化,实验成功率得不到保障,明显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做实验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较多高中的实验教师是年纪较大甚至是马上要退休的教师担任的,专职物理实验教师较少,对实验器材的管理不到位,不能对实验器材及时调教和维修,更谈不上进行仪器自制和改装,弥补实验室现有仪器装备的不足了。

现阶段分组实验往往是一个班的学生同一时间做同一个实验,用同一种方法、相同的仪器,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得出同一结论,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特别是两人合做时,有少数学生只看不动手,只注重一个结果,不注意整个实验过程,不记录有关数据,更谈不上去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这个思维障碍,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也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及探究的热情。由此想到,能否通过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物理实验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使实验教学走出困境?

二、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1.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方向

新课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看,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未知的动机,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自尊心强,绝不会满足于“按图索骥”、“按方抓药”式的实验学习,因而改变陈旧的实验学习方式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选择。实验学习目标是学生实验学习的灵魂。新课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起来,作为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师应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研究制订高中阶段各个物理实验具体的学习目标,使之成为实现知识、能力、态度有机整合的载体,并进一步形成高中物理实验学习的总体目标,为物理实验学习明确了方向。

2.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在新课标下的改进

那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应如何进行改进呢?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以“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突出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指导思想来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改进。首先从观念上进行更新,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建构了思考问题要有整体观念,从整体出发又以整体为归宿的思维方式。其次,摒弃了传统的质量观,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代替过去只强调智育发展、围绕高考转的质量观。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整个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自觉动手、动脑,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索的过程。

(1)抓好课堂内的实验教学,寓实验课改革于趣味之中。实验教学能否达到最优目的,系统各部分能否协调运转,关键的问题是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实验感到乏味,那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兴趣的培养必须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综合进行。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揭示物理规律的原则下,每一个实验都可以做一些趣味性的改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演示实验时,还可吸收少数学生参与实验,为做学生实验时培养了一批骨干。在演示实验时,要预设几个问题,让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讨论回答问题,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以学生实验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通过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跃跃欲试,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只能吸收少数同学参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实验就非常重视了。笔者除了让学生做完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外,还通过制做教具、学具,把许多演示实验也改成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新教材实验明显比旧教材增多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自觉性,确实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不要把做实验变成“讲实验”。当然,也没有必要把每个实验都让学生探究,有的可以是验证性的实验,有的可以是演示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做好实验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这是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认真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正确理解原理,明确实验目的,认真设计步骤,详细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特别是一些实验出现了误差以后,要求学生认真讨论,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使学生逐步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风。

三、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方式

1.学校领导要树立新观念

只有领导的观念端正了,才能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调配和其他相关方面充分考虑到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实验教学改革给予保证。这样就能给广大物理教师一个广阔的发挥才干的空间,使他们能自由地投身于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大胆采用创新教学方法。原来教师把教育理念落脚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上,对实验探究不重视。于是学生常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前人做成功的实验或把已有结论的实验再验证一遍,这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观察、思维等能力”的教育目标相去甚远。高中学生好奇心强、爱动手,实验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其学好物理,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各个环节,上好每一节实验课。

2.教师要改变物理实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实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探究活动上,置于实验探究活动之中,将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物理实验技能,使实验技能的训练成为实验探究活动的结果之一,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后,掌握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应在实验的各个阶段(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去思考,去尝试。实验结束后教师要要营造一个民主、积极思考的氛围,要求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新课程非常重视实验探究活动,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所以,实验探究过程一定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改进实验装置,充分利用平常能找到的一些器材,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当然,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实验教学也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发现问题本身也是新课程实验的任务,但解决问题更是我们的责任。只要通过加强管理以及教师不断学习和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在培养学生上多下些功夫,必能在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取得丰硕的成果。[e]

实验教改 篇7

关键词:食品化学与分析,实验课,教学改革,实验室安全

为提高办学质量, 培养满足北京市食品行业需求的食品安全与食品加工应用型复合性人才, 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十几年来多次修改并完善本科生培养方案, 精炼理论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将实验课从与传统的理论课一一对应的教学模式中剥离出来, 设置了独立的实验课, 增加实验实践学时, 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比例, 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食品化学与分析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

食品化学与分析是食品科学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是食品安全与分析检测的三大支柱之一。实验操作是这门课程的主要部分。十几年来, 我们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尝试, 为了不断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以及学生的生源水平。现在对此做个小结, 以便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工作。

1. 二十世纪末高校扩招之前

十几年前, 专业课的教学计划中食品化学和食品分析检验是作为一门课来讲授, 实验课只有10学时。当时实验条件简陋, 食品化学实验室常规仪器设备仅限于电炉和水浴锅, 恒温干燥箱和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是最贵重的仪器, 也快到报废的程度了, 其它仪器设备都已无法使用。但当时食品系只有一个专业, 每年只有2个班, 实验课每次只上半个班, 10到15个学生, 能够保证每人一套仪器, 2个老师能够很认真很仔细地指导这十几个学生, 教学质量很有保证。

2. 新世纪高校扩招之初

2000年, 新世纪开始之初, 全国高校开始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大跃进式的大规模扩大招生, 食品系从1个专业增加到2个专业, 从秋季招生扩大到春秋两季招生, 学生从每年2个班迅速扩大到每年10个班。学生的素质和对学习的热情明显下降, 很多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混个文凭, 而不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技能, 因此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实验室房间的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在短期内无法解决, 不能满足学生实验课的使用, 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受到了极大影响。教师不够, 实验室安排不开, 学生不愿意学习……一系列的问题急待解决。既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 又不能偷工减料、降低教学质量。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与机遇并存, 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从实验内容和形式到实验的方法和手段各方面都必须进行改革, 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生源水平。

我们将食品化学与分析这门课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分离, 实验独立设课, 课时增加到18学时。实验室从早到晚连续运转, 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但是, 实验课的人数从扩招前的每次半个班增加到一个班, 实验用具从每人一套改为两人一套, 教学效果就因人而异了, 好学的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不好学的就在边上看着。学生人数太多, 实验室小, 转不开身, 老师从早到晚连轴转, 从精力到体力上都很难保证最佳的教学效果。

3. 扩招规模趋于稳定

2004年以后不再大规模扩招, 学校也不再招收春季生, 招生规模也逐渐稳定在每年8个班。随着学生人数的大规模增加, 教师编制也开始增加, 而且教师的文化层次也提高了。理论课教师的学历要求从本科毕业生提高到博士毕业生;实验技术人员的学历要求从中专提高到硕士毕业生, 并鼓励在职教师参加进修, 以提高学历。

2004年以后, 我系先后获得中央地方共建专项经费以及北京市教委专项经费的支持, 购买了一批急需的基础教学仪器设备, 使实验条件有所改善。我们将食品化学和食品分析检验分开, 形成两门独立的课程, 实验内容也做出相应调整。食品化学实验以食品中各类营养成分的定性实验为主, 课时10学时;食品分析实验以食品中各类营养成分的定量实验为主, 课时20学时;检测方法从简单的重量法和滴定法, 又增加了物理方法和光谱分析法。实验内容从水分、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测定增加到灰分、维生素、总酸、食品添加剂含量的测定, 和物理方法测定食品中的相关成分。

4. 改变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 修订2007级本科生培养方案

建校50多年后, 北京农学院也进入了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为了适应学校“创办都市型农林大学, 服务首都经济建设, 服务三农”的办学目标,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理念, 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我系的学科特色, 科学地构建分模块、分层次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2007级教学大纲修订时, 我们将食品化学实验与理论课分离, 实验24学时独立设课, 单独考核与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采用阶梯式教学方法, 在原来10学时实验内容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由学生自主设计关于“食品化学成分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变化”的实验内容。

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课时增加到30学时, 采用分层递进式教学模式, 将实验内容分为基础性实验, 提高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为水分、灰分、总酸、还原糖、粗脂肪、粗蛋白质、还原型维生素c等几大类营养元素的国家标准检测方法。提高性实验则采用多种方法测定某一类营养成分, 例如, 测定碳水化合物含量, 采用了硫酸 - 苯酚比色法、硫酸 - 蒽酮比色法、3, 5 -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间苯二酚比色法, 和碘量滴定法以及铁氰化钾滴定法等;测定蛋白质含量, 采用了乙酰丙酮比色法、考马斯亮蓝比色法、水杨酸比色法、福林 -酚比色法等;测定抗坏血酸含量, 采用了2, 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荧光比色法、固蓝盐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二甲苯- 二氯靛酚比色法、和碘量法 ( 返滴定法) 等; 测定脂肪含量, 采用酸水解法、罗兹 -哥特里法等;测定水分含量, 采用减压干燥法、水蒸气蒸馏法、水分活度扩散法等;并且让学生比较几种方法之间的优劣和适用范围等。综合性实验则是根据实验原料的特性, 测定相应的营养成分, 选择适合于此种原料的测定方法。我们选取了粮油制品、奶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调味品等几大类。

5.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按, 按照“3 + 1”人才培养模式修订2011级本科培养方案

学校要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 目前实践育人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还要加强社会实践, 推动大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因此, 在修订2011级本科教学大纲时, 学校提出了“3 + 1”人才培养模式, 即四年制的专业, 理论课课时占总学时的四分之三, 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学时占四分之一。这种培养模式可以适应人才对社会的需求, 加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与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立足首都、服务三农、辐射全国”是我校的办学定位。我校是市属院校, 以前, 学生以北京生源为主, 最近几年学校逐年增加全国各省区的招生比例, 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生源。在多年的实验教学和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实验基础技能比较差, 如不会配试剂, 不会正确地使用实验室的基础仪器设备等。为了适应“3 +1”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又将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分离, 实验独立设课, 课时增加到了36学时。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 分为重量法、滴定法和仪器法三大模块, 各个模块中又细分为几种方法。例如, 滴定法模块中包括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等,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每一模块的实验方法的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

二、实验室安全教育

实验室安全是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方面。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 实验室使用率高、人员流动性大, 探索性实验多、风险难以遇测, 加之食品化学实验室使用大量易燃易爆和有毒的化学药品以及大量的仪器设备等, 使得实验室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 造成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有近80%的大学实验室安全事故由人为因素引起, 因此, 我们认为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技能。

多年来, 食品学院的实验室安全教育都是放在各门实验课中, 比较零散, 也不成系统, 效果不太好。因此, 在修订2011级本科培养方案时, 根据食品学院实验室的特点, 我们从消防安全、用电安全、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特殊仪器设备使用安全、实验室事故人员急救等方面系统地进行实验室安全基本知识的培训, 希望通过培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初步掌握安全技能, 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

十几年的教学改革经历表明, 实验课时的逐年增加和实验内容的不断调整与更新, 是为了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劣, 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 我们要汲取各自的优势。要办好特色鲜明、多科学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 只有不断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创新模式,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目前,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模块教学的合理性,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和“立足首都、服务三农、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 立足于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和科技的实际需要, 完善和创新都市型现代农业高等教育体系, 为加快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提供牢固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芳, 綦菁华, 庞美霞, 黄漫青.食品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 (11) :221-222.

[2]黄漫青, 綦菁华, 王芳, 庞美霞.食品化学阶梯式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2013.

[3]王芳, 黄漫青, 庞美霞, 綦菁华.《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初探.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 (8) :109-110.

[4]张馨如, 黄漫青, 王芳, 庞美霞.食品理化检测基础实验技能训练的探索.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1 (46) :217-218

[5]张馨如, 黄漫青, 王芳, 庞美霞.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对学生职业技能和科研能力提高的探讨.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 (11) :25-26.

大学化学教改之绿色化学实验探究 篇8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当今时代特点,环境保护问题已成热点。绿色化学是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既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对环境的治理从治标转向治本。

日前,我国环保部参与欧盟亚洲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项目研讨会会上提出“采用废物跟踪系统,提高电子废物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可见环保问题全球关注。垃圾之多,却未用尽其能,眼看是不环保,实则是有限资源的浪费。中国南方素以水乡为其优势,由于工厂、化肥农药农业、生活、校园实验等排放的污染水,严重超过环境水体容量,打乱水体的自净能力,单方向的水治理困难重重,污水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民众身心健康,同时治理污水耗重金耗时而且影响基本生活,如今真正能为民众享用的洁净水正急剧削减中,地表水污染引起的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的健康耕作,地下水的污染,源头水的保护,水污染污染物的扩散侵袭等一系列水问题引起我们深思。近日,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尤其在水污染防治方面颇为重视。例如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开展淮水污染重点工程检查正要在2015年初步完成耗资数十亿建立的监测网,耗资巨大,耗时长久,若能减少污染,这些资源的便能得以节约。就高校来说,从实验排污源起,减少污染。

在高校中,通常做完实验就将试剂直接倒入水池中。这样的实验不停地进行着,而实验室很少有三废处理,致使实验室如一污染排放源向外排放着各种污染物(所用的化学药品种类多,消耗量大,而且大部分有腐蚀性或有毒,有的实验还伴随有毒或有害物质的产生)。不仅对水体造成污染,其对土壤、水生生物的副作用更强,尤其笔者深有感触的是所在学校中的湖泊,经常是发黑散臭气,而如在国庆假期之后的几日里能明显感受到湖的清爽,湖面也无明显漂浮的植物,这是由于没有污染行为的发生,可见实验室的绿色化势在必行。

一、绿色成果创意———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通过引导促使学生通过一些改良实验(如用无毒、弱毒试剂代替有毒试剂进行实验,发现新方法代替原本效率低的方法,等等),使学生感受到绿色化学创新带来的好处,产生学习兴趣,从而真正步入绿色化学实验的学习中。

二、绿色化学之源———网络微型实验

在当今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化已具备各方面完善的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微型化学开放实验的开设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教学效果,代表了化学实验改革发展的方向,是贯彻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源泉和动力。网络环境下微型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有如下优点:实验的项目准备、操作等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和课外进行家庭小实验(而笔者认为学生的主动思考性实验即使有缺陷也远胜过安排性实验),能增强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由于微型实验使用剂量少,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动手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绿色实验开展———融会贯通

1. 实践绿色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开展绿色化学实验的能力。

(1)以学生为中心,使化学实验成为绿色工程。

要求学生做到“实验源头预防、实验中间控制、实验排放达标”。期间包括避免使用剧毒原料、用绿色溶剂代替易挥发性的有毒有机溶剂、用绿色催化剂替代有毒、易腐蚀的催化剂、对实验中产生的“三废”进行分类处理,等等。

(2)革新常规实验,开展微型、半微型化学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以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与常规实验相当的化学信息的实验原理与技术。其主要优点是:试剂用量大大减少,仅为常规实验的1%~10%,减少了“三废”排放量,以及相关材料和水、电的消耗,降低了实验成本,节约了实验经费,缩短了实验时间,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改善了实验环境,降低了环境的污染。

常规实验的半微量是指在不改变实验方法、不改变操作技术的前提下,采用常规的小容量仪器、药品用量减量,不用额外的经费投入,就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资源而进行实验操作的方法,因为成熟的实验技术更容易推广。

2. 实践课程教学中形成绿色工程理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绿色化学行为。

(1)绿色化学观念贯穿实习、实践。

毕业实习、课程实习及社会实践时,要求学生用绿色化学的思维审视生产单位的技术路线、生产工艺、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用绿色工程的12条标准验证各生产环节,总结出符合绿色化学标准的各环节,整理出不符合绿色化学标准的各个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依据“5R”原则考虑和解决化学实验中出现的污染问题,做到实验药品的减量化、循环或回收再利用,选择污染少、装置简单、产物易分离、安全性高的实验方法,在无法避免使用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时,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消害处理措施。通过反复多次地实习实践、归纳总结,强化学生的绿色化学观。

(2)绿色化学观伴随毕业生终生。

要求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时,从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都必须体现绿色化学观。凡违背绿色化学观及绿色工程理念的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都视为不合格,要么修改,要么重做。指导老师要严格把关,及时跟踪指导,务必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要让绿色化学思想扎根于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这既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社会及历史负责。

结语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源头开始的绿色实验,使清洁生产跟上环保主题前进的步伐。绿色化学实验的进行促进学生在科研、实验的道路上保持绿色、清洁意识,使用绿色材料,开展节约型实验,拥有绿色洁净实验过程,排放低污染值三废。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学者、生产者持久地进行建设。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当今环保主题的时代条件下, 由水污染引发绿色实验进行的思考, 指出大学化学实验绿色化重要性及其开展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化学教学,绿色化学实验,三废处理

参考文献

[1]唐纯翼.绿色化学观在《环境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10) :126-127.

[2]张康华, 曹小华, 谢宝华, 陶春元.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5) :123-125.

[3]黄树辉.问题教学法在环境化学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教育, 2008, 15 (3) :15-172.

生药学实验课的教改探讨 篇9

1 改革理论教学

以往理论教学课时为60节, 教改后改为45节, 理论课时与实验课实现了1︰1, 弥补了理论教学中的不足。理论教学重点以往都是放在论每一章的常见生药和贵重、毒剧生药。改革之后, 教学重点放在每个章节的概述部分, 讲透该类生药的共性。比如皮类生药, 要讲透皮类生药的定义, 性状特征、组织构造及显微鉴别, 目的便于学生对具体皮类药材举一反三。常用的、贵重及剧毒药材详细讲授, 其余则安排在实验教学。

2 突出实验教学

2.1 采用多媒体互动设备辅助教学, 实现师生互动

采用多媒体互动设备进行实验教学, 学生显微镜下图像都在教师的监控之中, 且可随意切换到大屏幕, 学生发表意见, 老师逐条给予点评, 做到带教老师掌握实验动态, 学生资源共享, 师生互动, 教学效果和效率大大提高, 使学生能更准确地对药材进行显微鉴别及描述组织构造。

2.2 强化性状鉴定

性状鉴定又称为经验鉴别法[2], 是用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方法对药材的外观性状进行鉴别, 简便易行, 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校药学专业毕业生大多为中药行业的一线服务人员, 掌握常用生药的外形、饮片, 对学生就业意义重大。本着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强化性状鉴定, 尤有必要。

2.2.1 保证实验学时

以往没有专门的性状鉴定实验学时, 显微鉴定占主导地位, 学生感觉抽象、单一、、乏味。教改后安排28个学时, 弥补了理论课上接触药材的不足, 确保性状鉴定的主导地位。

2.2.2 性状鉴别技能训练

按地区用药习惯, 将药材分为掌握类、熟悉类、了解类。掌握类的药材除了详细讲解来源、产地、采收外, 还要重点讲述性状鉴别特征, 以及与伪品的区别。比如天麻, 除了讲解正品为外, 还要准备一些市场常见伪品、易混淆品, 帮助学生认识正品与伪品的区别。对于熟悉类药材老师先分组板书, 然后分发样品, 让学生对照书本, 单独观察, 描述, 最后老师在投影仪上对药材的主要性状鉴别特征加以指点, 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中性状描述和样品的性状是否一致, 有何区别, 饮片和生药的性状为什么有时会有很大的差别, 产生区别的原因是什么。了解类的药材, 以小组为代表, 演讲性状鉴定的结果。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气氛活跃, 消除了以往"晃晃、摸摸、看看、抄抄"了事的现象, 也让学生更理解了一些传统经验术语 (天麻的"鹦哥嘴"、党参的狮子盘头等) 。

2.2.3 开展生药性状鉴别技能比赛

待鉴定的药材有100种, 选手随机抽取40种, 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鉴定。鉴定数目一致时以时间短的选手为优胜者。技能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2.4 市场调研, 义务宣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到当地医药公司、大型药店、药材市场调研药材的使用情况, 包括常用药材、药材的规格、等级的划分和市场价格。利用星期日, 到人流量集中的地方, 义务宣传常见药材真伪优劣的判断和功效。即锻炼了学生, 又获得了社会认可。

3 减少验证性显微鉴别实验, 兼顾理化

以往实验课基本上成了显微鉴定实验课[3], 教改后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选择代表性强的生药进行显微鉴别, 如大黄的簇晶、肉桂的石细胞等。另外一些简单的理化鉴定常用, 且具实效, 如用马铃薯伪造成的天麻饮片和正品天麻饮片, 用碘液就可检验出来, 正品天麻饮片显紫红色至酒红色, 而伪品则显蓝色。

两年来的教学改革尝试, 让我们体会到教改后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培养了学生实用技能, 只有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 才能在中药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4]。

摘要:针对我校生药学实践教学现状,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在生药学实验教学过程中, 进行教学改革, 突出实践性的特点, 建立实验教学新模式, 以“必需、够用”为度, 压缩理论内容,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药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郭巧玲.中药鉴定技术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1) :78.

[2]罗集鹏.生药学[M].第2版.北京:人民科技出版社, 2007:46.

实验教改 篇10

《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实验》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培养学生工程控制设计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一门必修课。

二、《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实验》的实验配置

在硬件配置上, 《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实验》主要以计算机为主, 甚至可以不需要网络的支持, 对硬件的要求不算太高。在软件配置上, 《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实验》可使用的仿真软件种类也比较多, 如图所示软件。

总的来看, 目前这些物流仿真软件的基本功能大致包括:

1. 为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在建立正式的物流系统之前, 先将物流系统的规划方案转化为仿真模型。通过运行该仿真模型, 能够评估规划方案的合理性, 调整模型的参数, 可以达到优化系统的目的。

2. 有效控制物流过程。

物流过程一般包括信息、运输、仓储、配送、装卸、包装和搬运等物流功能的实现过程。通过物流系统仿真软件, 可以观测到这些过程如何演进, 各项参数会如何变化, 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内外部事件, 将对系统产生什么影响, 系统又会做出什么反应等内容。通过掌握这些内容, 实时调整运行过程中系统对环境的控制力。

3. 估算物流成本。

通过物流系统仿真软件, 可以分析和记录进程中物流操作过程中, 每项操作的时间和原材料的耗用, 从而统计出各项物流作业的成本。

三、《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实验》的教改内容

目前, 大多数高校的《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实验》的教学目标包括:熟悉某一仿真软件的建模步骤;学习逻辑系统的建模方法;通过实际建立仿真模型深刻认识仿真的基本概念, 实现仿真系统的优化设计。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进行如下探讨。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 《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实验》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基础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综合应用性实验三个部分。然而, 随着对人才创新性能力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 本实验存在一些困难, 集中体现在基础性实验比例偏高, 而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数量偏少。由于基础性实验侧重基本知识的验证, 新颖性不足, 与实际工作关联不够密切, 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参与性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在具体操作中, 维持基础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综合应用性实验三大模块不变, 但是要更加注重模块之间的连续性, 并提高每个模块的实践性。例如, 选定仓库布局设计、物流量控制、货物包装控制、货物分拣控制、货物合并控制、多通道数据采集6个基本项目后, 将这些项目分成若干个子模块。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在每次单元实验时, 从中选取1个或2个子模块作为学生的实验内容。这样, 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实验的效果更好。同时, 增加若干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 例如“通过型物流中心的模型构筑实验”、“仓储型物流中心的仿真实验”、“物流中心的模型的仿真”、“多层复合式物流中心的仓储、运输优化设计”、“机场物流系统的设计、仿真与优化实验”项目等。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形式通常分为两块:首先由指导教师讲授基本原理以及实验方法和步骤, 之后, 学生根据实验教材上的步骤逐步完成。这种教学方法的问题在于教与学分割严重, 而学生又过分依赖教材上说明, 只要直接按照步骤操作即可完成实验。做完实验后仍然对实验内容知之甚少, 缺乏主动思考。为此, 本实验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一些改革。从原先的“先教后做”的简单模式改为“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同学互学、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与设计、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 (1) “教师讲授”。本实验针对“难度较大”、“重要性突出”、“理解困难”、“综合性强”的内容, 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 (2) “学生自学”。本实验针对“内容浅显”、“理解容易”的内容积极鼓励学生自学、探索。 (3) “同学互学”。本实验针对“有一定综合性, 但较为简单”的实验内容,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小组成员分工协作, 从而实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相互学习。 (4) “项目分析”。本实验在进行具体物流系统分析时, 使用实际案例, 进行案例分析教学, 要求学生根据案例进行分析, 自主完成仿真建模过程。 (5) “个别辅导”。充分利用现有的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 安排专门的辅导教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个别辅导。 (6) “网络学习”。由于本实验涉及的内容众多、结构复杂, 如果建成资料齐全的专业资料库 (包括视频, 图片、文字以及相关的网络资料) , 再结合专业软件的使用, 同时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将利于学生利用网络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 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 《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实验》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 通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更好地实现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紧密结合, 将对学生创新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实验》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工程控制设计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一门必修课。本文重点探讨了在《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实验》教学建设中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内容。

关键词: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实验,实践教学建设,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吕明哲.物流系统仿真[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2]陈月明.《物流仿真实训课程》教学探讨[J].物流科技, 2011, (6) :132-133.

[3]陈子侠, 龚剑虹.物流仿真软件的应用现状与发展[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7, (4) :29-34.

[4]李文勇.探讨交通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J].交通高等研究, 2006, (1) :21-22.

实验教改 篇11

目前,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一些实验基本操作,如:蒸馏、分馏、水蒸气蒸馏和重结晶等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手段;开设一些合成实验,比如简单烯烃、醚及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另外,也设计了一些天然产物的提取实验,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些传统实验教学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即实际工作中常碰到化学专业的外语名词或者概念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究其原因,认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忽略化学专业外语的学习和应用。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多年实验教学实践认为有必要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

常规的实验教学比较枯燥、死板,教师一般先讲述实验原理(理论课也有介绍),其次讲述试验中的注意事项(包括安全及实验成败的关键点),其实学生就是重复课本实验。调查发现实验教学好像和现实生产没有关联,因此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开设的效果不太显著。所以,激发与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化学实验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非常关键。为此,建议每周安排研究生把自身在科研中的体会向本科实验教学中学生群体讲解,包括实验的思路和方法等;让研究生讲解化学实验,强调化学专业外语的重要性。其中,最主要的是专业外语词汇的引入,利用研究生的专业外语优势,让本科生了解化学专业外语词汇是基础,但是由于有机化学学科的特点,专业词汇众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可以根据教育部1999版大纲的要求让学生掌握1000个与本专业有关的常用单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也可以从有机化学化学专业外语教学书籍及外文原版教材中选择一些常用的专业词汇。,例如:烷烃(alkane)、烯烃(alkene)、炔烃(alkyne)及醇(alcohol)等。还可以把平时做实验所用仪器的英文表达部分列出,如圆底烧瓶(round-bottom flask)和试管(tube)等,更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学习的网站,如关于诺贝尔化学奖的介绍http://no-belprize.org/chemistry/。这种形式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此外,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刻意向学生着重强调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比如,试验期间冷凝水要尽量把流速控制到最低,废液不能随便倒进下水管,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从自我做起”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做到“三废”对环境的零排放。在此,教师可以引入一个概念“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又被称为“环境友好化学”或者“清洁化学”,是近年来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理论学科;其主要涉及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及分析化学等领域。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原子经济性,即在实验开始就采用科学预防手段控制污染源头。借助这样一个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把产生的废液进行分类回收,尽量做到循环利用。如在蒸馏试验中或者柱色谱实验中的乙醇装于指定废液瓶,可以通过简单蒸馏进行循环利用,其实回收的乙醇可以制作碱桶。在其他实验中若产生少量可燃的溶剂乙醚、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等则可以将其合并,置于废液桶及时处理掉,防止意外的发生。最近,天津化学品爆炸事件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教训。在实验教学中对绿色化学这一概念进行讲解时,化学专业外语也可有意进行穿插讲解。如介绍循环利用(recycle)、污染(pollution)、废液(liquid waste)等常见的相关名词,可以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的印象,强化环境保护意识。除此之外,还适当向学生讲解教学之外常使用的绿色有机合成手段,如微波合成、超声波震荡、球磨和光催化反应合成技术等。最后,实验考核是实验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水平的综合客观评价。在实验课考核中,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情况;现场搭建实验装置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情况,同时检查学生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及讨论实验结果的能力。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始终以增强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为目标,但前提是教师需要在教学环节上花费大量时间设计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增强化学实验教学效果。这样通过具体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努力使学生完全适应现实生产岗位的要求,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季萍,薛思佳,Larry Olson.有机化学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实验教改 篇12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向数学教师提出了要求:明确一个宗旨:促进学生可持续、和谐、全面发展。实现两个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体现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引进五种方式:一是创设情境;二是活动中学习;三是合作学习;四是操作体验;五是激励评价。培养六种素养:一是数感;二是符号感;三是空间观念;四时统计观念;五是应用意识;六是推理意识。体现六个理念:一是数学教学应体现大众数学的理念;二是数学是工具、是文化, 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四是数学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五是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和促进教师的教学;六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改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 也是教改实验的主阵地。我的课堂教改实验分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 突出如何在概念课中进行问题情景教学, 情景展示生活化。数学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大特点, 使得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单调, 枯燥乏味, 容易产生畏难的心理甚至厌学的情绪。这就势必造成平时我们教师花了很多精力去教, 学生也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学, 但效果仍不理想的境况。那么该怎样改变这一境况呢?我们要对症下药, 标本兼治, 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借助生活体验, 化难为易, 轻轻松松学数学。例如, 在教学《代数式》《函数》《众数、中位数》《方差》等概念课时, 采用“问题情景———合作讨论———理性概括———应用创新———反思提高”五个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 让学生结合生活知识,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第二方面, 突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多样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方法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 学生往往更易掌握。学生一般都爱动手操作, 爱自己发现, 爱探索, 所以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 加强演示操作, 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 茅塞顿开, 学习兴趣递增。例如, 在教学《矩形》这一节课时, 先由学生观察实物形象, 然后演示教具, 再由多媒体展示画面, 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 使他们亲自体验矩形的画法, 形成矩形概念, 再由学生观察测量身边课本, 作业本, 课桌的边之间、角之间和对角线之间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所不具备的性质。再进行折纸游戏, 分组讨论得出结论。通过上述实验的演示与操作, 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学生的讨论回答, 使学生对矩形的概念, 会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 全面深刻的了解, 不仅知其然, 更能知其所以然, 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三方面, 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 获取新知识能力。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即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的、外向的、开放的, 并能激发学生灵感的场所。在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一是敢于向教师挑战, 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敢于向课本挑战, 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于向权威挑战,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 否定权威的结论。实践证明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关键就是在于教师要真正放下架子, 抛开条条框框, 放手让学生求异创新。

第四方面, 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应用意识, 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 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大量的数学信息,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据上述要求, 新教材扩展了应用教学的内容。例如, 新教材增加了各种练习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插图, 生动形象的语言, 图文并茂, 直观形象, 情节生动。如做一做、听一听、说一说、试一试、玩一玩、想一想、练一练、摆一摆、猜一猜、读一读、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 更符合学生的口味。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结合课本的内容, 适当增加数学应用性的问题, 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态度。例如, 在学习“一次函数图像”时, 我设计了以下应用题。一家庭 (父亲、母亲和孩子们) 去某地旅游, 甲旅行社说“如果父亲买全票一张, 其余人可享受半票优惠”, 乙旅行社说:“家庭旅行算集体票, 按2/3的原价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是一样的, 试就家庭不同的孩子数分别计算两家旅行社的收费 (建立表达式) , 并讨论哪家旅行社更优惠, 请你用图像表示。该题以“家庭旅游”为背景, 让数学走进千家万户的实际生活, 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掌握数学知识能更好地生活。

三、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 双手与大脑”。动脑、动手是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体现创新教育的数学教学首先是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的再创造的主体活动。比如, 数学建模、逻辑推理、分析计算、理解应用等自主学习活动;剪纸、折纸、测量、拼图形、造模型、做统计等主体实践活动;独立思考, 合作研究, 自由发挥的探究性活动, 为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为此, 我们每学期都进行一次数学小制作, 撰写数学小论文, 编写数学应用题和实习作业, 学生在做数学和用数学中学会求知, 学会创新。

整个活动过程充满了激情, 活动成效显著。当我们欣赏学生的作品时如获珍宝。这里面有学生利用几何知识, 剪纸、拼图、造模型、设计优美图画等, 也有的写关于数学学习的体验, 对数学教学的建议, 自由创作数学小品、数学故事、数学童话, 对生活中数学的研究, 解题方法与策略, 常见解题错误剖析等令我们赞叹不已。例如, 吴晶同学写的“应用型问题的解题策略”, 李洁同学写的“研读·深思·运用”, 于晓晨同学写的“社会实践使我终生受益”, 冯华龙同学写的“感悟数学”等。我们高兴地看到数学写作的的确确是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活动, 它能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拓展思维, 增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提高数学表达和论述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积累经验和搜集材料的能力, 为今后进入社会提供锻炼的机会。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两个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我在教学中作出了一些课改,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学会学习方法, 并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促进学生可持续、和谐、全面发展, 达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要求。

上一篇:1+2+1模式下一篇:智能低碳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