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实验教改论文

2024-10-23

小学实验教改论文(共8篇)

小学实验教改论文 篇1

乐陵实验小学教改故事: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工具

2012-4-12 7:54:00 来源:大众日报

教材生活化

六年级学生要会做12道菜

在乐陵市实验小学采访到第四天,李升勇校长给记者讲了一个“放生小鱼”的故事:大海落潮后,海滩上的水坑里留下了许多小鱼。有个男孩,把小鱼一条一条地捡起来扔进海里。这时来了一位智者,说:“孩子,海滩上无数个水坑里有无数条小鱼,你放生得过来吗?你放生这些鱼谁在乎呀?”这个孩子举起手中的一条鱼说:“它在乎。”

李升勇就像放生小鱼儿的那个“孩子”。

李升勇放生“小鱼”是从2006年实施的。此前,他在担任实验小学校长7年里,把学生的成绩从在城区小学的倒数第一,带到了全市一流。赞扬声中,李升勇心里明白,眼前采用的应试教育教学,正在把“小鱼儿”引领进“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的苦海里,而这并不是教育的初衷。

李升勇对教育有自己的理解:教育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高度转化的基石,是对生命的涵养,是为学生终生的幸福奠基,而不是挖掘分数的工具。

经过一年的思考、研究,李升勇对转向素质教育初步形成了一个思路:从课程改革突破,教材生活化。

于是,实验小学的教学有了许多“开始”:

教材生活化从营造文化氛围开始。站在操场上,脚下分布着3000个隶、篆、楷、宋体汉字;走在楼梯上,阶梯间是唐、宋文人和毛泽东诗词;穿行教室楼道里,墙壁上是修身、求智名言名画;楼体立柱上,书写着《弟子规》、《三字经》„„

热爱生命从热爱生活开始。学生要帮助家长做零活,洗衣、扫地、倒垃圾,六年级学生要学会做12道菜„„

培养高雅从学会安静开始。学生在“室内不跑,楼内不吵,注意听讲,路队走好”。校内“无语周”里,除了在课内、操场,学生自我控制不说话,感受安静所赐予的优质学习环境„„

文明养成从点滴开始。拾废纸——弯腰捡起一片文明;保持所在位置清洁——学校无值日;见了老师、外来人停下来敬礼问好——心存一个礼貌的精神实体„„

感恩社会从感恩父母开始。学校把3月8日定为感恩节,每年这一天,学生在家做三件事:向父母说一句感恩的话;为父母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父母洗一次脚„„

陶冶情操从滋润心田开始。听百首名曲,赏百幅名画,看百部电影,读古今中外名篇„„

热爱祖国从热爱家乡开始。一年级学生必须认识市区的20处标志性地方。二年级学生必到全市所辖16个乡镇走走看看,知道每个乡镇的物产。三年级以上学生跟父母去远行„„

这样,把学生“放生”进现实生活海洋里,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读自然、读生活、读人、读事,学生从触手可及、动手可做的点点滴滴中积累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扩展了思维。

边翠香对女儿的成长很满意:“我家(卞)逢源读五年级,可勤快了,平时帮我打扫卫生,周末帮我包水饺。现在她能背诵300首古诗,对《大学》、《中庸》、四大名著等都有所了解。”

“(宋)依琳做啥事先想着她的班集体,学校把团队精神植进她幼小心灵里,这对她以后立身社会太有益了。”说起女儿,宋学勇十分欣慰。

大课堂教学

在“游戏、快乐、展示”中学习

“一位父亲带着4岁的儿子逛超市,以为儿子看到五彩斑斓的商品会高兴。谁知,孩子进了超市哭闹不止,当父亲蹲下来抱儿子的时候才发现,儿子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不是各种充满诱惑力的商品,而是大人们的腿。”

李升勇说:“现今的教育,从教材到教师,忽视了儿童的认知规律。我们课改的主旨,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回归于生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

李升勇从语文课改着手,设计了大课程、大课堂教学。大课程把社会生活知识纳入课堂教学,把课堂延伸到45分钟之外,开发了观察课、时政课、经典课、礼仪课、名曲课、地理课、科普课、生命课、家政课等40项内容的20多种课型。大课堂实施了“周目标导航”——将学期教学内容分解到周。比如:每周掌握38个汉字(5个学期掌握平时5年才学完的3000个汉字)、8个成语、两条名人名言、两首诗词、两篇美文,一学期掌握4篇古文,环保、民俗、科普等实践课交叉进行。

“周目标”颠覆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性别、性格、年龄、知识水平、家庭居住位置等,将班级每四五名学生编为一个学习小组,起了很动听的名字:凌云阁、睿智园、勇往直前、蕴兰之幽香等等。

学习一篇课文要过六关:第一关:字词训练营,人人当英雄——检测、巩固所学字词;第二关:我读我入境,流利有感情——训练学生说话“敢说、会说、说好”;第三关:入情入境,品味人生——训练学生的理解、分析、感悟能力;第四关:得知德智,拓展人生——用心品味得智慧;第五关:化人化文,学以致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联系实际写下所思所感;第六关:超越自我,百流归宗——全班互相交流,倾听别人,启迪智慧。大堂课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交流知识、共享成果的平台。

大课堂教学,还原、开发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孩子们在“游戏、快乐、展示”中学习,学习兴趣浓厚了,积淀增多了,阅读量大了,视野开阔了,行为习惯优化了。

王策同学说课改使自己找到了自信:“我曾经一遇到生人就拘谨得说不出话来,老师对我说话大点声,就吓得哭,阅读展示课使我变得不但在本校‘大胆’了,还去乡镇小学参加阅读展示课呢。”

李潇的妈妈发现,总是被强迫做作业的女儿突然变得每天学习兴致很高,问女儿,女儿说:“因为作业很有趣呀,既可以按照自己的风格设计板报,还可以上网查阅新闻和同学们交流。”女儿变得活泼好学。

李升勇说:“每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玉米种子,或者是小麦种子——教育者不是尝试改变他们的基因和属性,而是给予他们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充足的养分,满足其生命成长的需求。”

润物细无声

在实践中听到“花开的声音”

老师们至今记着李升勇讲的“峨眉学道”的故事:许多人到峨眉山拜一高僧学武功,高僧让前来学艺的人去砍死竹子,运回来用石头砸、用手撕开。有些人干了一段时间走了。高僧又让没走的人用手砸竹子,用手撕开。有些人无法忍受这种痛苦也走了。高僧对没走的人说,要用手把竹子捏扁了,再撕开。最后只剩下一个人,他对高僧说:“只剩下我一个了,师傅能不能教给我武功?”高僧说:“你已经学成了,你看那堵墙,你用手指用力触一下。”他用手一触,墙倒了。

李升勇讲这个故事,是在课改进行了一段时间,有的老师对课改产生动摇的时候。他让老师们从这则故事中体会:坚持的力量。

课改要有打头的。李升勇策划成立了“圣徒学社”,入社老师没有任何特殊待遇,每人还交纳1000元风险金,在培训期间,请假一次扣50元,并且限时报名。有11名老师怀揣神圣职责走进学社。

李升勇要求入社老师要有勇气“三当、四要、五有、六做”:当生活中的傻子、学习中的呆子、工作中的疯子;要有责任心、爱心、细心、耐心;有正气、大气、才气、灵气、锐气;做一个胸怀天下的大写之人、远离世俗的高雅之士、宽厚仁慈的谦谦君子、学识渊博的清贫书生、立己达人的教育圣徒、开拓进取的改革先锋。

每周一三五晚上五点半到八点半和星期六下午,是课改组学习时间。因为每次回家时披星戴月,大家美其名曰:“星光论坛”。课改组老师早上见面谈课改,听课备课想课改,晚上教研论课改。

李升勇邀请名师、专家来校授课,带领老师们外出听课,凡是200公里以内的路程当天来回。去时,在车上布置学习重点、请教的问题。回来时,在车上交流学习心得,讨论教改。润物细无声,老师们在成长中倾听到了自己“花开的声音”。

刘德芸老师感慨——“以往我从来是开会找旮旯、发言不说话,如今是全省十大创新班主任。”

孟凡香副校长自豪——“做梦也没有想到能坐着飞机到深圳的学校去讲课呀!”

实验小学已有13名老师被邀请到北京、吉林、河南、深圳等地的学校讲课。有19个省市的3万多名教育界人士前来学习取经。

2008年,乐陵市有16人参加德州市教育系统4年一次的教学能手评比,实验小学占了8人,有6人被评为教学能手。

李升勇从一位民办教师一路走到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山东基地副理事长、山东省小语会理事,途中的艰辛化作他白皙脸上谦恭的微笑,刚过“知天命”之年的他精力正盛。乐陵市委书记鄂宏达对记者说:“有些人想把他‘挖’走。”其实,“挖”走李升勇的治学经,惠及更多的学校、学生,不是比“挖”走他一个人更好吗?

小学实验教改论文 篇2

一、思考与认识

东港市实验小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研究数学课堂教学时, 发现学生解题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读不懂题意, 这当然是阅读问题而非数学能力问题。这种现状迫使教学研究将重点从数学转向了语文的阅读, 对阅读有了新思考新认识:

1.阅读是儿童学习的基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 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 阅读能力形成得早, 理解能力则发展得快, 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强。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时,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2.阅读能有效地发展儿童的语言

理论研究认为, 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语言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发展语言思维, 阅读是最有效的途径;发展语言能力, 写作是最佳综合训练方法, 能有效地发展逻辑思维、想象和创新能力。而阅读既是写作的基础, 也是训练写作的有效手段。学生的一切学习都必须用内部言语作物质基础和工具, 不论是听课、回答问题, 还是分析思考做作业, 思维越高级, 越需要高水平的内部言语。而大量地阅读, 能使儿童较多地获得内部言语活动的机会和高质量的训练, 从而较快地发展内部言语。

3.阅读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注意力, 发展儿童的智力

一个儿童的注意力水平, 是他能否学习好和心智发展快慢的最基本条件。美国鉴定英才生有27项指标, 把注意力集中放在第二位, 可见专注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大量阅读是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的一项非常有效的“专项训练”。一般的低年级儿童是很难持续几十分钟的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但他们在阅读有趣的读物时, 则常常能持续一小时或更长的时间, 并且能高度专注地集中。

4.阅读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从某种意义上说, 培养学习兴趣, 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而大量阅读所培养的阅读兴趣, 则可迁移为学习兴趣。世界上的杰出人物, 无不是从童年大量阅读引起强烈的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

5.阅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而阅读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

6.阅读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个性

实践证明:早期开始阅读并学会阅读的儿童, 一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和责任感。

7.阅读能有效地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的自我教育往往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儿童读一篇好文章就等于上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看一本好书, 就是在同一个优秀教师谈话。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 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 就会联想到自己, 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为人。

8.阅读能有效地提高儿童整体素质

儿童的整体素质发展, 关键是自我教育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早期形成;而自我教育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又离不开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说, 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入手, 就是抓到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纲”, 进而“纲举目张”,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二、尝试与探索

东港市实验小学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率先对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实验, 在实践中探索, 在探索中积淀经验。

1.快速拼音

为了使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教学趣味化、形象化, 语文组的全体教师根据儿童的特点, 探索出一种汉语拼音“整体定位”教学法, 使其教学效率提高了三倍多, 创造了全国汉语拼音教学效率最高的记录。主要特点是:

(1) 趣味形象化。

运用奇特联想的方法, 将所有声母和韵母, 根据儿童特点, 编成与发音相应的童话故事, 使抽象枯燥的拼音字母趣味盎然, 生动形象。

(2) 整体简洁化。

根据儿童先整体后部分的认知规律, 采取了板块式整体教学法, 把零散繁杂的汉语拼音字母组成7个赋有意义的整体板块, 化复杂为简单, 便于记忆。教学时采取了看图讲故事、韵语直读的方法, 只需16课时。

(3) 高频捷径化。

为了快速达到熟练拼读, 从400多个音节中用电脑筛选出135个高频音节。学完声母和韵母后, 再反复练习拼读这些高频音节, 就可以实现熟练拼读汉语拼音了, 这是学习汉语拼音的一个捷径。学校研制的“汉语拼音速成拼读盘”获国家专利。

2.快速识字

学生阅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识字太慢, 识字量少, 阅读能力形成得晚。为了尽早阅读, 必须快识字, 增大识字量。东港市实验小学1981年引进黑龙江省的“注音识字, 提前读写”实验, 1983年引进黑山的“集中识字”等, 1986年进一步发展为“韵语识字”, 采取了“整体输入, 定位联想”等方法, 一年识2000多个常用字, 将识字的效率提高了5倍, 并编写成校本课程, 为每一课都配备了详细的教案和课件。此项试验被教育部中央教科所的专家和辽宁省教育厅的专家鉴定为“全国汉字识字效率最高”。“韵语识字”是我国唯一的一种由政府命名, 由教育部国际交流协会向国际推广的快速识字法, 已被国家注册, 并获得专利。

3.快速写字

由于学生字写得差、速度慢, 书写占用了课堂及作业的大量时间, 影响教学效率。学校老师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写字的教学规律, 设计出“三分格写字速成法”。运用“三分格部件定位”的方法, 改变了过去2000多个字逐个指导的教法, 只需指导15个字即可, 成为全国写字教学效率最高的方法。字写得又快又好, 并已形成了校本课程, 便于操作,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此项发明已获国家专利。

4.整体阅读

东港市实验小学把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部教学目标, 包括语言积累和课外阅读的全部内容、训练重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 系统地进行整合排列, 以“六步整体阅读”为核心, 以读、说、写紧密结合为主线, 构建了“读、说、写”教学模式, 并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具体落实。这套《读、说、写》校本课程, 一到六年级总共12册, 与人教版语文紧密配合使用。每个年级、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重点突出, 教学方法具体, 教学思路清楚。课堂上以熟读为主, 以读代讲, 强调整体感知, 复述仿写, 读写结合, 突出学习的应用性。整体阅读不仅一篇课文要从整体着眼, 一个单元、一本书也要整体阅读, 一个学科要整体阅读, 一个学生的各个学科结合起来要整体阅读, 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要整体阅读, 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要整体阅读, 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大阅读教育。

5.迁移作文

作文能力是检验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标尺, 是发展语言能力的综合训练, 也是训练学生创造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写的需要, 必然会激励读的动机;抓写作可以有效地带动阅读。因此, 东港市实验小学提出了“以写带读法”,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作文教学规律, 总结出了“读写迁移”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运用“比较迁移”的方法, 着眼整体, 突出立意、条理和细节 (称为:“三点式”读写法) , 采取重点突破, 循序训练----模仿起步, 下水引领;启发想象, 鼓励创新。作文指导具体灵活, 并形成了校本课程, 便于操作, 教师爱教, 学生爱写, 效果突出。

6.全学科实行以读为本

东港市实验小学要求各学科课堂教学都要以阅读为本。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首先学会看懂课本。课堂上,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各学科课堂上都要求以读代讲, 先学后讲,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养成阅读习惯。

7.实行模式教学

研究教学模式, 就是在探索教学规律, 教师按着科学的课堂结构和程序上课, 循规施教, 能避免随意性, 提高教学效率。东港市实验小学从1986年就开始研究教学模式, 并相继建立了各学科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各学科都以阅读为本, 首先设计出基本的模式:“读—说—写”。各学科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 根据学科特点, 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三种基本课型, 设计出具体教学模式。例如语文学科就有八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拼音课的整体定位模式、识字课的韵语联想模式、阅读课的六步自读模式、作文指导课的读写迁移模式、作文讲评课的三点顺序模式等。1993年学习并接受目标教学的理念, 领导老师一致认为目标最有激励性, 具有评价导向作用, 进而构建并实施“目标层次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质量突飞猛进。

8.开展课外阅读

东港市实验小学为扩大学生阅读量, 积极动员家长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内容, 安排充分的阅读时间, 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学校还为每个班级做了图书柜, 建立电子图书馆, 专门安排每周三下午为学生大阅读时间。学校拟订了具体的阅读检测细则, 定期检查每一个学生的藏书量和有效阅读量, 并监督评比。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 养成阅读习惯, 东港市实验小学从1996年开始取消了课外作业,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全校所有年级、所有学科, 不论平时、双休日还是寒暑假, 一律不留课外作业。教师和家长只是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养成阅读习惯, 还丰富了知识, 开阔了眼界, 提高了理解能力,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而形成了高效率教学的良性循环。学生在课外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 不少学生逐渐地由读书发展到写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 每个寒暑假都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自己编写一本书, 综合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9.实行“阅读德育”, 培养良好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 阅读习惯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实施阅读德育, 不但便捷, 而且终身有效。例如, 学校强调养成某种良好习惯, 首先向学生推荐相关内容的图书, 让学生在一个时期内重点阅读, 再组织学生写读后感, 写日记, 办小报, 举行演讲会、故事会、班会、队会等, 努力创设阅读大环境, 形成阅读氛围, 提高思想认识, 引导日常行为, 再强化训练, 使之形成习惯。

三、成果与影响

1.教科研成果

东港市实验小学的阅读教育, 至今已经研究、实验了整整30年, 曾连续20年获辽宁省“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 连续10年承担教育部“十五”、“十一五”国家总课题, 课题多次被评为国家级科研成果。连续十五年在全市教育质量考核、检测中名列首位。教育局跟踪调查实验小学毕业生的发展状况, 高中前百名结果显示, 竟高达平均值的6倍以上。在全国首创的韵语快速识字、硬笔书法速成、速成汉语拼音, 已获三项国家专利。学校被辽宁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小学基础教育科研基地, 被中央教科所教学研究中心确定为实验基地学校。教师90%以上获得省级科研成果证书, 50%获得了全国优质课证书。

2.学校荣誉

30年间, 东港市实验小学多次被评为辽宁省文明学校、辽宁省模范学校、辽宁省德育先进学校、辽宁省教育科研先进学校、辽宁省“百强校”、辽宁省“教育科研基地”学校、辽宁省“十大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学校、辽宁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辽宁省艺术教育先进校、丹东市文明单位、丹东市模范学校、丹东市德育教育先进学校等300多项荣誉称号。

3.国内外影响

小学实验教改论文 篇3

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对小语教学的反思》一文中大声疾呼:“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吧!”兴趣是学习之母,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动力。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会积极参与,否则会避而远之。为使语文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法,我们勾勒设计了小学语文“41-61”教改实验方案,并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

一、“四个一”——开辟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1、大预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我们构想的大预习,旨在引导学生本着“句——段——篇”的层次初步地圈、点、标、划……凭个人感觉自由确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注意和致力解决的知识点。虽然学生各自选择的难度、深度和广度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学习的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收获却很大程度地明确化、具体化和实效化了。

2、大质疑——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我们常见的“质疑”,往往是教师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刻意展现的形式,以致成了少数“尖子”学生的专利,严重忽略了“全体”的探索欲望。可是,几十人的班级,平均三位同学提一个问题,也远非40分钟的课堂容量所承受得了的。我们的构想正是基于这点设计的。

质疑这一学习过程,有学生个体自我的探索,有伙伴间的共同合作,还有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坚持下去,学生便会逐渐懂得每当读书该如何去发现问题和确定学习目标、应该从读中汲取什么、怎样获得那些知识,以期使他们最终学会读书的方法,掌握读书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大讨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从形式上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最广泛地给予学生独立阅读和小组交流讨论的时空;从实质上讲,则是凭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在交流中发生碰撞,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4、大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当前我们竭力倡导的大语文教学观的真谛所在。而真正解读之则必须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去合作、探究,并尽可能多地给学生筹划增设相关于听、说、读、写、书等一应语文实践训练的时间和空间。

二、“六个一”,拓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广泛空间

1、每天练好一个字

字,大多是写给别人看的,必须工整、规范,让人看了舒服。写一手好字,不论就业于什么工作岗位,其社会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我们构想的写字除了“每天”练好“一个”的界定外,别无其它要求。这就把练字的“自主性”尽可能地交给了学生自己。当然,老师施以科学的指导仍是必要的。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耐力、毅力、自制力的相应不足,与欢快的音乐、柔美的舞蹈相比,练字的确有些枯燥。所以,在练字过程中,对个别学生适度地施加一点压力也是必要的。

2、每天练说(写)一句(段)话

说、写是表达和交流的需要,是生活的必须。说、写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大千世界中美好的东西。生活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光彩夺目,学生有所观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现才能有所说、写。只要我们针对一些有教育意义而又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心回味、细心体察,就能帮他们尽快地提高说、写水平,同时学会审美,明辨是非,确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每两天背会一首(段)古诗文

调查显示,近年来组织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大多是只重数量,一味地要求背、背、背,据说是留待将来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的提高再去慢慢地咀嚼、内化。这点我们不敢苟同。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机械诵读和理解基础上的诵读,其效果绝对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我们的设计原则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宁可少背一点,背则背出质量、诵出效果。

4、每两天向别人请教一个问题

这个项目的设计,意图清晰,操作简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世风民俗,课内课外,家长里短……只要是学生由不知而知之、由不懂而懂之,就是收获,就是成功,关键是学生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关键是活动效果的监测和活动过程的调控。

5、每周欣赏一篇佳作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国际的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我们所要培养的全面发展的知识型人才,必须博览群书,掌握知识动向。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多么巨大的作用。

6、每学期推荐一本优秀图书

这个项目的设计既是上一项的延伸,又是上一项的保障。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一个学期就这么一次的图书推荐,平时势必刻意留心身边的书目,真的遇到了好书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而且非认真读上一番不可。为了推荐,阅读的时候要思考、要领悟;既然推荐,就需要评介、需要述说。如此,无形之中就实现了整个阅读过程的整合和升华。

三、“41-61”教改方案,语文教学的可行之路

随着小学语文“41-61”教改实验的告一段落,我们这一构想的可行性基本上凸现出来了。

首先是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了。相比非实验班级的学生,他们收集了大量的课外知识,学习的阅读兴趣增强了,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皆有了明显提高。据同学们反映,语文学习的负担非但没有加重,反而似乎减轻了许多。

实验班级的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优势领域,或者喜博览,或者爱摘录,或者善感悟……分别显现出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发展潜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在这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体现。

课堂上,学生与过去相比,参与积极性更高了,参与面更广了,讨论发言时,明显表现为有的可说,说得条理,能说出见地;反映在课外,读书习惯好多了,读书氛围浓烈,不少同学屡次被评为“小书迷”,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95%的学生能坚持每天看书报,阅读到的优秀片段、有趣情节摘录或剪贴下来收藏或与伙伴共享。对书中人物、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分析评论,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课余到图书馆阅读的学生多了(我们的实验活动对全校同学产生的最明显的影响之一),多读书、读好书开始成为许多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需求。

小学实验教改论文 篇4

教改实验工作计划

根据县教育局教研室工作安排,2013-2014学是我县中小学“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继续稳步推进,为使我校教改实验工作有思路,推进有成效,特制订我校本教改实验推进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学校教学实际,紧紧围绕课程改革这个中心,以“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开展为抓手,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进一步加强有效教学校本教研,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积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推广现代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

二、奋斗目标:

通过开展“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掌握“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的规范模式;逐步建立教改实验实施、管理及评价的科学机制;积极开展导课、观课、评课等活动,培养5至10名能胜任教改实验的优秀教师;以教改实验为契机,丰富校本教研内容,建立校本教研的合理制度;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策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全面改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实现以教改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目标。

三、实施原则:

1、坚持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理论学习为先导,坚持边学习、边实践。

2、实行自主实验和统一管理的原则,实验教师自主进行实验,由领导小组管理并进行评价和指导。

3、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本学年在四五六三个年级语文、数学开展教改实验。

四、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教改实验领导小组,负责此项工作的部署和管理。组 长:魏岗博

副组长:杨建军姚金平

成 员:朱丹苟振宁白西文刘丽娟张军宽魏巧丽孙晓芳谭周会秋兰兰杨建军王玲芳姚金平

实验教师:四五六年级语文数学学科任教教师

领导小组设以下工作组,分工负责实验的具体开展: 理论指导组:聘请教研室教研员指导我校实验的开展;

实验指导组:副校长杨建军任组长,朱丹魏巧丽秋兰兰王玲芳为成员,负责教师培训、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的安排、检查和协调等工作;

习惯指导组:刘丽娟任组长,孙晓芳、谭周辉 为成员,负责家校联系,组织召开实验班班主任会、小组长会等,指导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后勤保障组:总务主任赵春太任组长,苟振宁、白西文为成员,负责实验所需物资的配置、登记、保管等工作。

五、具体工作及内容:

1、2013 年9月,制定学校教改实验工作计划,组织全体教师学习“高效课堂”的相关理论及资料,引导全体教师改变传统观念,了解和熟悉“先学后教、问题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程序,具体安排、筹备、指导开展教改实验工作开展。各学科组明确任务、划分导学案、两单编写任务,各班级布置教室、进行学生思想动员、上报学生分组名单,习惯指导组进行学生培训,保证教改实验顺利实施。

2、2013年10月、2014年4月,分别开展实验教师观摩课活动。分层次开展集研组、教研组和语数两科观课、议课活动,提高全体教师教改实验实施能力。

3、2013年11月、2014年6月,组织教师通过参观学习、观看视频等形式,集中开展有效教学研讨活动,进行教研组研讨、网上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师对教学模式内涵把握和理解,不断提升教师教改实验实践能力。

六、几点要求:

1、全体教师要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和理论认识,要将“高效课堂”理论的学习贯穿于实验全程,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推动改革。

2、实验教师要切实做好教学实践,积极开展网上学习研讨活动、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抓好各个环节的落实,并不断反思、改进。

3、各指导组要加强教改实验管理和跟进工作,全程调控和指导。实验指导组要加强教师理论指导,及时更新学习内容,通报教改开展

动态,宣传教师先进事迹等;习惯指导组要加强学生培训和管理,定期开展班主任、学生干部会议,协调和帮助开展教改工作。

4、各班级要加强对班内学习小组的调控,每周组织召开小组长会和学科长会,了解学情、指导小组活动。各科任老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5、各教研组要抓好教改实验的观课、议课、研讨等工作,每周组织听课至少一节,教研活动时间要认真研讨,把“高效课堂”作为教研组的重点中心工作抓紧抓好。

6、学校每月召开一次“高效课堂”研讨会,解决问题,交流经验。通过实践,使实验教师达到对有效教学模式熟练驾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杜阳中心小学

365教改实验总结 篇5

通过学习”“四清”的教学经验让我想到永威教学的成功,并联想到这是我们教师们敢于改革、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结果。他们构想了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这一点对我影响很大,学习永威经验,其根本在于改变观念,要实实在在的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学永威的经验。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完成,学生的在校时间80%在课堂里,学生在课堂里的生活是学生在学校中的主要生活。因此,学校课堂生活的质量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成效。

通过本次学习,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上存在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应该进一步转变教育观,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365”教学模式不能学形式。如果不看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把整个“引导--学练--堂堂清”教学模式的形式的一切一切,照搬过来,可以说,您的收获一定大不了,甚至会出现退步,可能要出现成语中“鸡飞蛋打”的效果。要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实质和所教班级、学情联系起来,取其精华,这样才会取得较大的成绩。遵循的原则:凡是能使学生学习变好、能使学生习惯好转的方法、要求都可以强化,但千万不要在原方法和制度的基础上动作过大,否则学生、老师都吃不消,循序渐进,使这些方法和制度逐渐加强。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365”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有利于分层推进,这就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扔掉原来的不好的方法和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最主要的就是:学生是主体,在知识的学习中主要以学生自学、学生讲解为主。但有的老师总认为自已不讲讲,学生不会,不自己讲讲,学生总结不全面,这就错了。如果学生总结的深度不够或者各方面不全,那是老师“引导”这个工作没有做好。就需要我们在“引导”的内容上下功夫。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可能比老师想得全面。

3、“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无论是自习还是作业批改,要真正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去教好学,工作量是特别繁重的。课前预习你一定要分析清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还要把引导的内容和过程设计一下,即使在上课时的设计和实际不一定相吻合也要认真设计好,因为这是有的放矢的第一步。课上的巡回指导和提问会使感到劳累。课下的辅导和作业更需要的细心和奉献。

4、“先学后教-当堂训练365”教学模式。如果学生从来没有自己预习过课本、从没有自己总结过知识点、从没有自己讲过课、没有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那在开始时就要有个思想准备: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失败,这就需要教师严格落实“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一滴不漏的学习要求、始终如一的学习习惯”的学风训练,执行好学习常规。5、“先学后教-当堂训练365”教学模式。不能是教师只学模式的形式,不研究教学实质,第二就是不能持之以恒。只要认准了目标,就一定要走下去,不管在学习、教学的道路上有多少阻力和挫折,只有执着地追求、探索,就一定会成功。如果能正确地分析学习中的各个环节,并把已经成功的目标教学、创新教学应用到教学中去,成绩肯定比现在还要好,课堂教学水平肯定有质的飞跃。

教改实验工作总结 篇6

以课题带动教改 促教师专业成长

平定县实验小学 侯帅宇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本年度又接近尾声,回顾本学期的工作,在课题研究、教改实验方面,还是做出了不少的的成绩。本年度我参与的课题有省级“十二五”规划指令性课题“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实践研究”和市级小课题“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两项课题都已结题,作为课题组中的一员,在课题负责人郝校长和李校长的带领下,我潜心研究课题,认真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在课题研究方面,也有不少的收获。下面就简单的总结一下本年度的教改实验工作。

一、收获

1.教学理念发生了真正的转变。

记得刚参与课题实验研究时,新课程教学理念对于我来说,是干巴巴的理论,是冷冰冰的文字,我们无法理解它们的真义。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才对这些新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理论也实实在在成为新课堂的指针,成了有血有肉的东西。我们在实践中通过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不断拓展教学空间;通过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引领学生动脑思考,又给学生提供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

2.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

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真正从台前退到幕后,做学生的台阶、引路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把体验的过程留给学生,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要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课题实验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首先由学生在自主自习独学、对学,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主动寻找答案、澄清概念、领会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在积极思维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观点,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升华情感,这样不仅轻松学到了知识,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融洽了人际关系,收到“一石三鸟”之功效。

4.课堂氛围真正做到了民主平等。

课题实验让老师真正从圣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之中,及时了解学情,把握簇展动态,并给予适当点拨。这样把师生的关系拉得更近,而学生也敢敞开自己,平等地与教师交流探讨,有利于深层次地解决、理解问题。同时也很好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5.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课题研究,是教师走向成功的开始,每次教研课上自己都会不断的积累经验。同时经过教师的评课加以反思,以便以后积累更多的经验。本年度,在县级上研讨课1次,校级上示范课2次,做县级范围内公开讲座3次。在学校上了多次以课题研究为主的课,虽然没有领导和教师的听课,但自己总是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总结和反思,针对每节课中出现的问题,在下节课中解决。在每次的课中,我都能认真学习、记录,和学生座谈,交流,并把学生的意见加以总结。在讲课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学到很多新的理念。自己作为数学教研组的组长,还担负着组织年级组活动的任务,但在每周进行的集体教研活动中zh,都进行和全年级教师的交流,并把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法和做法收集、整理、汇总给全组教师看,讲给他们听。听取他们的意见,使自己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良好的进步。

二、成长

回顾一年多来的教改实验工作,对它的认识深刻了很多,现在我们实践过程中面临的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如何改得更好的问题。也就是说课改观念已经真正深入人心并能做到常态化运用新模式,我们正在探索临帖之后的破帖之道,探索在新模式下如何让数学课堂能够大放光芒。为此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要求自己。

首先,要继续加强学习有关新课程的理念和经验,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改培训,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新课改实验的探索、研究,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和充实教学,为新课题实验的成功尽心尽力尽责。

其次,丰富教改的内涵。新课程改革的实质,不在于教学形式、手段如何新,而在于教法上如何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维,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新知识。

最后,做到“勤反思”。反思教师,反思学生。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让每堂课尽可能多地闪出思想的火花。坚持写教学后记,让自己在实践中出经验,在缺憾中找不足,在思考中找答案。

三、不足

自己对课题研究有时重视不够,撰写论文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导致很多成果无法提炼为论文与同行交流、切磋。下阶段力争有更多、更高质量的论文诞生。

小学实验教改论文 篇7

关键词:食品化学与分析,实验课,教学改革,实验室安全

为提高办学质量, 培养满足北京市食品行业需求的食品安全与食品加工应用型复合性人才, 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十几年来多次修改并完善本科生培养方案, 精炼理论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将实验课从与传统的理论课一一对应的教学模式中剥离出来, 设置了独立的实验课, 增加实验实践学时, 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比例, 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食品化学与分析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

食品化学与分析是食品科学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是食品安全与分析检测的三大支柱之一。实验操作是这门课程的主要部分。十几年来, 我们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尝试, 为了不断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以及学生的生源水平。现在对此做个小结, 以便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工作。

1. 二十世纪末高校扩招之前

十几年前, 专业课的教学计划中食品化学和食品分析检验是作为一门课来讲授, 实验课只有10学时。当时实验条件简陋, 食品化学实验室常规仪器设备仅限于电炉和水浴锅, 恒温干燥箱和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是最贵重的仪器, 也快到报废的程度了, 其它仪器设备都已无法使用。但当时食品系只有一个专业, 每年只有2个班, 实验课每次只上半个班, 10到15个学生, 能够保证每人一套仪器, 2个老师能够很认真很仔细地指导这十几个学生, 教学质量很有保证。

2. 新世纪高校扩招之初

2000年, 新世纪开始之初, 全国高校开始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大跃进式的大规模扩大招生, 食品系从1个专业增加到2个专业, 从秋季招生扩大到春秋两季招生, 学生从每年2个班迅速扩大到每年10个班。学生的素质和对学习的热情明显下降, 很多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混个文凭, 而不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技能, 因此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实验室房间的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在短期内无法解决, 不能满足学生实验课的使用, 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受到了极大影响。教师不够, 实验室安排不开, 学生不愿意学习……一系列的问题急待解决。既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 又不能偷工减料、降低教学质量。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与机遇并存, 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从实验内容和形式到实验的方法和手段各方面都必须进行改革, 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生源水平。

我们将食品化学与分析这门课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分离, 实验独立设课, 课时增加到18学时。实验室从早到晚连续运转, 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但是, 实验课的人数从扩招前的每次半个班增加到一个班, 实验用具从每人一套改为两人一套, 教学效果就因人而异了, 好学的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不好学的就在边上看着。学生人数太多, 实验室小, 转不开身, 老师从早到晚连轴转, 从精力到体力上都很难保证最佳的教学效果。

3. 扩招规模趋于稳定

2004年以后不再大规模扩招, 学校也不再招收春季生, 招生规模也逐渐稳定在每年8个班。随着学生人数的大规模增加, 教师编制也开始增加, 而且教师的文化层次也提高了。理论课教师的学历要求从本科毕业生提高到博士毕业生;实验技术人员的学历要求从中专提高到硕士毕业生, 并鼓励在职教师参加进修, 以提高学历。

2004年以后, 我系先后获得中央地方共建专项经费以及北京市教委专项经费的支持, 购买了一批急需的基础教学仪器设备, 使实验条件有所改善。我们将食品化学和食品分析检验分开, 形成两门独立的课程, 实验内容也做出相应调整。食品化学实验以食品中各类营养成分的定性实验为主, 课时10学时;食品分析实验以食品中各类营养成分的定量实验为主, 课时20学时;检测方法从简单的重量法和滴定法, 又增加了物理方法和光谱分析法。实验内容从水分、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测定增加到灰分、维生素、总酸、食品添加剂含量的测定, 和物理方法测定食品中的相关成分。

4. 改变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 修订2007级本科生培养方案

建校50多年后, 北京农学院也进入了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为了适应学校“创办都市型农林大学, 服务首都经济建设, 服务三农”的办学目标,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理念, 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我系的学科特色, 科学地构建分模块、分层次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2007级教学大纲修订时, 我们将食品化学实验与理论课分离, 实验24学时独立设课, 单独考核与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采用阶梯式教学方法, 在原来10学时实验内容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由学生自主设计关于“食品化学成分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变化”的实验内容。

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课时增加到30学时, 采用分层递进式教学模式, 将实验内容分为基础性实验, 提高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为水分、灰分、总酸、还原糖、粗脂肪、粗蛋白质、还原型维生素c等几大类营养元素的国家标准检测方法。提高性实验则采用多种方法测定某一类营养成分, 例如, 测定碳水化合物含量, 采用了硫酸 - 苯酚比色法、硫酸 - 蒽酮比色法、3, 5 -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间苯二酚比色法, 和碘量滴定法以及铁氰化钾滴定法等;测定蛋白质含量, 采用了乙酰丙酮比色法、考马斯亮蓝比色法、水杨酸比色法、福林 -酚比色法等;测定抗坏血酸含量, 采用了2, 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荧光比色法、固蓝盐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二甲苯- 二氯靛酚比色法、和碘量法 ( 返滴定法) 等; 测定脂肪含量, 采用酸水解法、罗兹 -哥特里法等;测定水分含量, 采用减压干燥法、水蒸气蒸馏法、水分活度扩散法等;并且让学生比较几种方法之间的优劣和适用范围等。综合性实验则是根据实验原料的特性, 测定相应的营养成分, 选择适合于此种原料的测定方法。我们选取了粮油制品、奶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调味品等几大类。

5.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按, 按照“3 + 1”人才培养模式修订2011级本科培养方案

学校要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 目前实践育人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还要加强社会实践, 推动大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因此, 在修订2011级本科教学大纲时, 学校提出了“3 + 1”人才培养模式, 即四年制的专业, 理论课课时占总学时的四分之三, 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学时占四分之一。这种培养模式可以适应人才对社会的需求, 加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与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立足首都、服务三农、辐射全国”是我校的办学定位。我校是市属院校, 以前, 学生以北京生源为主, 最近几年学校逐年增加全国各省区的招生比例, 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生源。在多年的实验教学和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实验基础技能比较差, 如不会配试剂, 不会正确地使用实验室的基础仪器设备等。为了适应“3 +1”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又将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分离, 实验独立设课, 课时增加到了36学时。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 分为重量法、滴定法和仪器法三大模块, 各个模块中又细分为几种方法。例如, 滴定法模块中包括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等,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每一模块的实验方法的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

二、实验室安全教育

实验室安全是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方面。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 实验室使用率高、人员流动性大, 探索性实验多、风险难以遇测, 加之食品化学实验室使用大量易燃易爆和有毒的化学药品以及大量的仪器设备等, 使得实验室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 造成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有近80%的大学实验室安全事故由人为因素引起, 因此, 我们认为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技能。

多年来, 食品学院的实验室安全教育都是放在各门实验课中, 比较零散, 也不成系统, 效果不太好。因此, 在修订2011级本科培养方案时, 根据食品学院实验室的特点, 我们从消防安全、用电安全、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特殊仪器设备使用安全、实验室事故人员急救等方面系统地进行实验室安全基本知识的培训, 希望通过培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初步掌握安全技能, 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

十几年的教学改革经历表明, 实验课时的逐年增加和实验内容的不断调整与更新, 是为了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劣, 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 我们要汲取各自的优势。要办好特色鲜明、多科学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 只有不断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创新模式,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目前,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模块教学的合理性,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和“立足首都、服务三农、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 立足于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和科技的实际需要, 完善和创新都市型现代农业高等教育体系, 为加快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提供牢固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芳, 綦菁华, 庞美霞, 黄漫青.食品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 (11) :221-222.

[2]黄漫青, 綦菁华, 王芳, 庞美霞.食品化学阶梯式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2013.

[3]王芳, 黄漫青, 庞美霞, 綦菁华.《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初探.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 (8) :109-110.

[4]张馨如, 黄漫青, 王芳, 庞美霞.食品理化检测基础实验技能训练的探索.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1 (46) :217-218

[5]张馨如, 黄漫青, 王芳, 庞美霞.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对学生职业技能和科研能力提高的探讨.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 (11) :25-26.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改初探 篇8

一、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代替过去只强调智育发展,围绕中考转的质量观。传统的实验教学把实验课仅作为验证理论的课程,所有的实验都是按教材预习,对照教材做实验,依据教材写实验报告,在整个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改革试验中,我们始终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索的过程。整个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自觉动手、动脑。

二、抓好课堂内的演示实验教学,寓实验课于趣味之中

实验教学能否达到最优目的,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每一个实验在揭示物理规律的原则下,若做一些趣味性改进,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演示水的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时,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鱼放到试管底部,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水沸腾时,鱼却在管底没有什么异样。学生感到十分惊奇。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做压强的实验时,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三、认真设计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根据这一思想,将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电学的一节课《电路的连接方法》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

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能从中获得直接感受和丰富体验的认识活动。在中学物理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展,在实验教学时采用分组探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让学生按照科学家认识世界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从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其要点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路的连接方法》探究过程如下:

1.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要求两盏灯都亮了。

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

2.改变电路,只让一盏灯亮,另一盏灯不亮。学生分组探究,寻找方法。

有学生连接成并联电路,有同学连接成对其中一盏灯短路的电路。分别把他们连接的电路画在黑板上,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串联電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大家发现用这两种电路都可只让一盏灯亮,另一盏灯不亮,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和电路的短路连接方法。

3.交流结论,互相补充。学生们不但可以得到短路的方法和定义,还会加深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理解。

通过探究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在探究中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们较好的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

对于实验中学生初次接触的仪器、实验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之处,实验开始前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指点。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正确使用仪器,谨慎操作;尊重客观事实,不拼凑数据;实验完毕后自觉整理并爱护仪器等等。实验后,还必须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四、充分发挥课外活动和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后,应配合课堂实验教学,组织好课外实验活动,例如:在学习液压机前,借来油压千斤顶,利用课外活动操作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自己操作,在学了光学后,指导学生自制望远镜、潜望镜等等。这样把课内和课外内容衔接好,课内课外就能相互补充。

五、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由于人的个性差异,一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很多想法都想付诸实施;而另有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因此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学生施展身手、创造动手的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场所。实行的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全方位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或复习已学实验的操作,或做些自己设计的小实验,将能极大地增进学习物理的兴趣,有益他们动手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六、重视实验后的总结和反思

反思可总结实验规律,优化实验方案,创新实验设计,揭示实验本质,增强实验效果。围绕实验原理进行反思,可变通实验原理公式,使实验方案更为简洁,实验结果更为准确。反思实验规律,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深入反思实验条件和实验现象的变化,总结实验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多个实验,可进行联系与比较,反思实验异同点,更易使学生掌握实验的本质,理解实验规律,巩固知识与技能。

上一篇:2016医疗新媒体之微信营销下一篇: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