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数据的呈现与论证论文

2024-10-04

小学科学实验数据的呈现与论证论文(精选3篇)

小学科学实验数据的呈现与论证论文 篇1

小学科学实验数据的呈现与论证论文

学生观察实验后的讨论交流环节,是他们运用探究获得的现象或数据进行分析解释、推理论证的过程。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只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陈述或展示获得的现象、数据,并没有对数据进行剖析,组与组之间没有互动交流,没有集体的相互论证,对个别小组的特殊数据亦以“可能你们小组测量的时候出了问题”等个人的经验感受来回避,最后以教师的小结作为结论而结束。其带来的不良后果有三:一是学生对自己的观察与实验结果缺乏信心,久而久之容易产生为了随大流而篡改数据的现象;二是缺乏分析与解释使学生难以在数据与结论之间建立关联,使概念真正内化于心;三是缺乏对学生科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以“热起来了”一课为例就数据的获取、呈现与论证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改进器材,科学获取数据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学生实验数据的获得,如实验仪器的不精密、实验材料的不典型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等,都会造成学生获取的实验数据不精确。在此数据基础上的解释与论证就会偏离预定目标,与建构核心概念背道而驰。

1、改进仪器,避免估值影响数据小学科学中有很多测量是需要学生进行估计的,如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玻棒式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等,学生在利用这些仪器进行测量、记录数据时会有估上估下的误差值,单独一个数据或两个数据对比明显的情况下,不会受影响。但如果是一组连续的数据且数据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估值的上与下就会对数据的分析与解释造成直接的影响。“热起来了”一课中,教材安排的是采用玻棒式温度计测量一本字典的温度,它只能精确到1摄氏度,每一小格之间的0、1至0、9摄氏度的值是需要学生来估计的,这个值的大小有人为的主观因素,甚至同一位学生在前后几次的估值中都有差异,这就使得个别小组在记录的数据中出现了“裹了衣服后温度升高了零点几摄氏度”的情况,这为后面基于数据的解释与推理带来了麻烦。温度能否不用估计就直接显示出来呢?基于本课核心概念建构的需要,我们对仪器进行了升级,用数字温度计代替玻棒式温度计,解决了学生人为估值影响数据的问题,也符合新科技产品走进科学课堂的理念。使用数字温度计优势明显:一是灵敏度提高,节省了温度变化的等待时间;二是误差更小,数据更准确;三是温度不需要估算,消除了人为估值对数据的影响,更便于学生在excel表格中直接输入与呈现,为后续的论证环节做好了铺垫。

2、改进材料,防止他因干扰数据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往往对探究材料特别感兴趣,领到材料后,经常会不自觉地把弄一些材料,如对材料进行“亲密接触”,而这些材料又对“接触”比较敏感的话,就会对实验数据产生干扰。“热起来了”一课中部分小组在领到温度计以后不是先记录起始温度,而是用手握住了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致使温度升高,这时再记录起始温度,这样得到的数据显然不科学。特别是在测量几分钟内的温度变化过程中,有些同学把温度计取出来放进去反复操作,致使数据上下波动。这就导致了好多组数据出现温度升高的现象,也成了这节课上数据难处理的一大症结。除了在实验前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强调以外,可以改进选用的材料。在本课中,可用一瓶接近人体温度的温水来模拟身体,代替教材中安排的字典。数字温度计一开始就插入瓶中,学生领到材料后,主观上不容易接触到温度计敏感的下部。由此,困扰教师的干扰数据问题迎刃而解。

二、借助图表,直观呈现数据

在学生获取实验数据之后,把数据呈现出来以供解释与论证尤为重要。常见的方式有三:一是学生根据记录表读、报数据;二是小组成员把记录表在实物投影仪上边展示边宣读;三是各组把数据填写在教师准备的汇总表中。显然,第一种方式失去了数据的价值,第二种方式比较常见,但缺乏全班整体数据的横向比较;第三种方式相对比较理想,但需要教师准备一张大的汇总表,且不利于数据的直观处理。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利用excel等软件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呈现,同时可以对数据进行直观处理。

1、借助柱形图呈现数据整体Excel中有个数据透视图功能,经过简单的设置就可以将数据汇总并以我们需要的图表形式直观呈现。“热起来了”一课采用柱形图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呈现全班所有小组的实验数据,效果比较明显。数据的输入、呈现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同步,在学生用数字温度计测量温度的过程中,每获得一个数据,各组就可以指定一名同学到台上电脑图表中输入数据,实时呈现在大屏幕上。有了全班同学的无形监督,避免了个别同学对数据的任意篡改。同时,学生在测量温度的间隙也不再无事可干,可通过大屏幕随时观察各组同学测得的实时数据,初步进行分析与思考。全班同学实验完毕,数据也同时输入完毕,一张全班各组数据的柱形图便呈现在大家面前。(图1)此图充分利用了excel数据处理模块,直观形象地呈现了12组学生的实验数据,使学生面对全班大量的数据不再眼花缭乱,通过图形与具体数据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对数据的观察与分析、推理与论证。

2、借助折线图呈现数据趋势有时候我们并非需要对所有数据进行呈现与对比分析,而是显现数据变化的趋势。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折线图来达成目标。“热起来了”一课中学生在对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后发现,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同时发现:裹了衣服温度反而还在降低,那衣服还有作用吗?而这个问题教师有预设,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事先在其中一个小组增加了一个对比实验,这时就可以把这个小组的对比数据以折线图(图2)呈现,使学生对裹了衣服和没裹衣服的温度变化趋势一目了然,也使学生对保温的概念有一个新的认识:保温并不是能一直保持温度不降,而是减缓热量的散失,使温度降低的速度变慢。

三、利用数据,深入剖析论证

科学获取数据并借助图表直观呈现,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观点,用事实说话、用证据解释,培养实证精神。因此,在交流研讨环节,教师要组织学生充分利用数据来说话、来解释,使研讨交流成为学生对话的平台,成为学生推理论证的契机,在个体到集体的论证中,思维得到发展,概念得以完善与提升。

1、自我分析,个体论证个体论证是本人或本组成员对自己或本组的实验数据分析与解释、交流与分享的过程,是学生基于自己的观点寻求证据进而完善自己观点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从证据上升到解释,促进思维的发展。“热起来了”一课中,全班学生在探究活动前就已经借助生活经验与感受建立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和“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但这两种观点都建立在学生主观感受的基础上,所以都成立,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教师应引导学生要用事实来说话、用证据来解释。“事实”和“证据”就在学生实验中观察到的数据里。因此,研讨交流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组织学生开展个体论证,要让学生观察图1中自己小组的数据,对起始温度、1分钟后的温度、2分钟后的温度、3分钟后的温度等几个数据作纵向的观察与分析,用数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在观察分析中,有些小组发现自己数据中的四个温度没有一个上升,说明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与当初的观点一致;而起初持不同观点的小组也发现自己的四个数据没有上升,与当初的观点不一致,从而产生了认知冲突。在这里,是坚持自己原先的观点,还是尊重事实,尊重数据,体现了科学态度与精神的渗透与培养。

2、全班互动,集体论证在个体论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集体论证,让全班同学对其他小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质疑批驳或解释评价,通过不同观点的相互“交锋”,产生思维碰撞,在实现从个体表征到集体建构的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本质。“热起来了”一课,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另一方面则要求他们对其他小组的实验数据进行观察。这时,有些同学就会关注一些特殊的数据,并提出自己的分析、质疑与推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从全班的角度观察数据,从上升、下降或者基本一致几个方面分析数据。学生很快发现,图1中没有一个小组的温度上升,说明了衣服不能增加热量。同时还发现绝大部分小组数据有下降的现象,这在学生的意料之外,更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分析原因,去联想生活实际来思考。在相互的交流论证中,知道了温水在不断地向外界散发热量,而衣服只是起到了保温的作用,使温度下降的速度减慢。这样,学生的汇报交流就不再是数据的简单呈现与结果的主观臆断,而是一个不断对话、交流的理性过程,更注重概念建构与思维发展的有效融合。综上所述,引导学生基于数据的分析与解释,能有效解决汇报交流单纯呈现数据的问题,能帮助学生改变为记录而记录、为汇报而汇报的现状,慢慢引领学生对数据的尊重、对数据的利用,以及运用数据来推理与论证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科学实验数据的呈现与论证论文 篇2

一、选择有效的演示实验仪器

怎样的实验仪器才是好的实验仪器?麦克斯韦说过:“一项演示实验, 使用的材料越简单, 学生越熟悉, 就越能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可见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又能观察到形象生动的实验现象的仪器就是有效的仪器。

1. 信手拈来, 从身边的小物件中选择仪器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用身边的物品进行演示, 能拉近物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物理与社会、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而且在我们身边可以用来做实验的物品比比皆是, 黑板擦、粉笔头、钥匙、废纸等, 随手拿来都是实验资源。现举三例如下。

实验1: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所受重力无关

让一串钥匙和一张纸片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 钥匙急速下落, 纸片飘忽下落, 钥匙下落的速度明显比纸片要快, 与日常所见“重物比轻物下落得要快”相一致;然后把纸片捏成团, 让它再次与钥匙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 纸片和钥匙几乎同时落地。同一纸片捏成团后, 重力并没有改变, 只是体积发生了变化, 下降的速度却明显加快了, 可见物体下落的快慢与所受重力无关, 只可能与体积有关, 而体积决定了空气阻力的大小, 可见通常所见物体下落有快有慢可能是所受空气阻力不同造成的。

实验2:静止的物体受到的摩擦不一定是静摩擦也可以是滑动摩擦

一边用黑板擦擦黑板, 一边让学生观察, 黑板与黑板擦之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还是静摩擦, 让学生确定黑板与黑板擦受到的摩擦都是滑动摩擦后, 分析:黑板是静止的 (相对地面) , 黑板擦是运动的 (相对地面) , 所以静止的物体受到的摩擦也可以是滑动摩擦, 只要它们之间有相对运动 (相互接触的两物体间的相对位置有了变动) 。

实验3:边喝水边做水流星实验

顺手提起自己盛着开水的杯子, 使之在竖直平面内以肩为圆心做圆周运动, 转到顶点时杯口朝下, 水却不往下掉, 做完后再自然地喝口水, 用此实验来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用身边的小物件来演示, 视觉效果好, 不但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 还能很好地创设物理教学情境。

2. 弃旧迎新, 用玩具替代常规的演示仪器

玩具是中小学生非常熟悉和喜欢的物品, 许多玩具是利用物理原理制成的, 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物理仪器, 如能恰当地运用于物理实验教学, 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现举三例如下。

实验1:用气球代替水漏斗做反冲实验

有一种叫“火箭”的气球, 长长的, 容量大, 吹气口小, 吹好气后, 自由放飞, 在空气的反冲下, 气球就像火箭一样射出去, 实验简单, 只要一只气球就好, 效果却很明显;还有一种气球, 冲气后放开它就会像陀螺一样在空中不停地转动, 效果也很好。

实验2:用遥控玩具车来演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在木板下放两支同一型号的试管, 木板上放上玩具小车, 当玩具车向左运动时, 车下面的平板向右运动, 实验效果非常明显。由于采用了遥控技术, 排除了实验中的其他干扰, 说服力强。再加上玩具车造型美观, 学生的感观受到强烈的刺激, 印象深刻。

实验3:用溜溜球演示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

溜溜球的构造与麦克斯韦滚摆类似, 可用来演示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而且不少学生玩过溜溜球, 对此非常熟悉。因此, 用溜溜球代替麦克斯韦滚摆来演示, 学生会感到非常亲切。

用玩具做实验取材广泛, 根据演示需要还可以对玩具进行改装和组合, 不但能充分挖掘玩具的物理特点和刺激功能, 而且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 老房重装修, 改进原有实验仪器

如有关自由落体运动演示实验的改进, 是通过不断改进牛顿管来实现的, 从翻转实现下落到移开磁铁下落, 再到用电磁铁切断电源下落, 使实验的科学性和可控性不断增强;从白色的羽毛和灰色的铁片到染色的羽毛和涂上油漆的铁片, 不但削弱了玻璃管反光的影响, 而且又增强了对比度, 提高了实验可见度。实验仪器的改进从牛顿管的改进历程可见一斑, 每改进一次效果就提高一个档次。改进原有实验仪器, 是提高演示效果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二、设计有效的演示呈现方式

一个演示实验效果的好差与其呈现方式密切相关。好的呈现方式能改变物理课呆板、生硬的现状, 代之以满堂生辉, 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 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热情。

1. 改变实验思路, 用等效替代的方式来呈现

如日光灯的工作原理, 通常的授课方式是:先介绍日光灯电路的构成元件, 再介绍各元件的功能, 最后连接一下电路, 电灯亮了, 课就完成了, 很少有人想过要用演示来证实这些元件的功能。笔者在授课时改变了这种方式, 用开关来替代启动器, 用白炽灯来替代镇流器, 演示时, 先闭合开关, 待灯管两端一发红, 就迅速断开, 灯管发光, 说明启动器相当于一个自动开关。日光灯正常工作后, 去掉启动器, 切换双掷开关, 用白炽灯换下镇流器, 可以看到灯管变暗了一点, 但白炽灯和灯管同时发光。学生惊奇, 赞叹, 下课时, 兴奋与喜悦挂在每个学生的脸上。

2. 改变实验观念, 以设疑的方式来呈现

设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段, 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是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活动, 激发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如变压器这节课, 通常的授课方式是:先实物展示, 告诉学生这就是变压器, 再介绍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最后验证其确能起到变压的作用, 便大功告成了, 于是老师泛泛地讲着, 学生淡淡地听着, 一堂课如平静的湖面, 不见波澜, 学生兴致不高, 效果自然不会很好。笔者有幸听到台州中学的陈敏建老师的特级教师示范课, 内容就是变压器, 让我收益匪浅。他这节课完全不是常规的上法, 而是先拿出两个线圈, 其中之一通上电, 另一个与电灯相连, 问电灯能发光吗?再说自己有办法使灯泡不与电源连接也能发光接着在线圈上插上铁芯组成变压器, 当其中一线圈接上低于小灯泡正常的工作电压时, 另一个与之断开的线圈上的小灯泡却正常发光了, 引学生的极大好奇, 使学生心中有了疑问, 接着陈老师让他们来说说心中的疑问: (1) 两个线圈并不直接连通, 一个线圈通电, 接在另一线圈两端的白炽灯为什么会发光?真奇怪; (2) 线圈由铜导线绕成, 把线圈直接接在交流电源两端, 按理说, 交流电源会被短路而烧坏, 为什么实际情况不是这样? (3) 白炽灯直接接在低压电源两端不会发光, 而连接一个变压器能发光, 可见变压器具有放大能量的作用, 这正确吗?再带领学生逐一探究这些疑问, 效果非常好。

3. 调动人体感官, 从人体体验出发来呈现

全面开发人体器官和肢体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让学生多感官、多角度地参与探究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用自己的左手拍右手, 同时要求右手不能拍左手, 在一阵噼里啪啦声后, 学生发现无法同时做到以上两点要求, 于是真正地体会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含义。再如在讲解“在接通或切断电路的瞬间, 由于电磁感应, 闭合的线圈中会产生一个瞬间的感应电流”这一知识点时, 可设计这样的演示实验:让一个学生上台, 两手分别紧捏连接一带铁芯线圈的两根线头的裸露部分, 然后去试触一干电池的两端, 学生会在放开干电池的瞬间, 惊叫、甩手、跳起, 瞬间的触电无论是给演示者还是给观看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引用艺术形式, 以魔术杂技的方式呈现

魔术和杂技, 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把它们引进课堂, 不仅能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而且能通过揭示魔术和杂技背后丰富的物理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现象了解和掌握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这对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都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例如, 在学习电磁感应知识点时, 可以设计魔术“掉不下来的铁块”让一铁块从竖直的铜管上方自由释放, 铁块很快就从铜管的下方掉下, 然后教师把铁块在手里揉几下, 口中念叨“让我给你力量吧”, 并乘机换上一块外型一样的磁铁, 再重复上面的实验, 铁块迟迟不从铜管的下端出来, 让学生感到很惊奇, 从而激起学生探索其秘密的欲望, 接下来的理论分析学生会听得津津有味。

总之, 演示实验中蕴含着巨大的教学资源, 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在明确演示实验的重要性的基础上, 还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 充分挖掘每一次实验的功能及价值, 使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江天.展现物理学习自身的魅力.物理教师, 1999 (4) .

小学科学实验数据的呈现与论证论文 篇3

一、 改进器材,科学获取数据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学生实验数据的获得,如实验仪器的不精密、实验材料的不典型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等,都会造成学生获取的实验数据不精确。在此数据基础上的解释与论证就会偏离预定目标,与建构核心概念背道而驰。

1.改进仪器,避免估值影响数据

小学科学中有很多测量是需要学生进行估计的,如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玻棒式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等,学生在利用这些仪器进行测量、记录数据时会有估上估下的误差值,单独一个数据或两个数据对比明显的情况下,不会受影响。但如果是一组连续的数据且数据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估值的上与下就会对数据的分析与解释造成直接的影响。

“热起来了”一课中,教材安排的是采用玻棒式温度计测量一本字典的温度,它只能精确到1摄氏度,每一小格之间的0.1至0.9摄氏度的值是需要学生来估计的,这个值的大小有人为的主观因素,甚至同一位学生在前后几次的估值中都有差异,这就使得个别小组在记录的数据中出现了“裹了衣服后温度升高了零点几摄氏度”的情况,这为后面基于数据的解释与推理带来了麻烦。

温度能否不用估计就直接显示出来呢?基于本课核心概念建构的需要,我们对仪器进行了升级,用数字温度计代替玻棒式温度计,解决了学生人为估值影响数据的问题,也符合新科技产品走进科学课堂的理念。使用数字温度计优势明显:一是灵敏度提高,节省了温度变化的等待时间;二是误差更小,数据更准确;三是温度不需要估算,消除了人为估值对数据的影响,更便于学生在excel表格中直接输入与呈现,为后续的论证环节做好了铺垫。

2.改进材料,防止他因干扰数据

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往往对探究材料特别感兴趣,领到材料后,经常会不自觉地把弄一些材料,如对材料进行“亲密接触”,而这些材料又对“接触”比较敏感的话,就会对实验数据产生干扰。

“热起来了”一课中部分小组在领到温度计以后不是先记录起始温度,而是用手握住了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致使温度升高,这时再记录起始温度,这样得到的数据显然不科学。特别是在测量几分钟内的温度变化过程中,有些同学把温度计取出来放进去反复操作,致使数据上下波动。这就导致了好多组数据出现温度升高的现象,也成了这节课上数据难处理的一大症结。

除了在实验前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强调以外,可以改进选用的材料。在本课中,可用一瓶接近人体温度的温水来模拟身体,代替教材中安排的字典。数字温度计一开始就插入瓶中,学生领到材料后,主观上不容易接触到温度计敏感的下部。由此,困扰教师的干扰数据问题迎刃而解。

二、 借助图表,直观呈现数据

在学生获取实验数据之后,把数据呈现出来以供解释与论证尤为重要。常见的方式有三:一是学生根据记录表读、报数据;二是小组成员把记录表在实物投影仪上边展示边宣读;三是各组把数据填写在教师准备的汇总表中。显然,第一种方式失去了数据的价值,第二种方式比较常见,但缺乏全班整体数据的横向比较;第三种方式相对比较理想,但需要教师准备一张大的汇总表,且不利于数据的直观处理。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利用excel等软件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呈现,同时可以对数据进行直观处理。

1.借助柱形图呈现数据整体

Excel中有个数据透视图功能,经过简单的设置就可以将数据汇总并以我们需要的图表形式直观呈现。“热起来了”一课采用柱形图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呈现全班所有小组的实验数据,效果比较明显。数据的输入、呈现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同步,在学生用数字温度计测量温度的过程中,每获得一个数据,各组就可以指定一名同学到台上电脑图表中输入数据,实时呈现在大屏幕上。有了全班同学的无形监督,避免了个别同学对数据的任意篡改。同时,学生在测量温度的间隙也不再无事可干,可通过大屏幕随时观察各组同学测得的实时数据,初步进行分析与思考。全班同学实验完毕,数据也同时输入完毕,一张全班各组数据的柱形图便呈现在大家面前。(图1)

此图充分利用了excel数据处理模块,直观形象地呈现了12组学生的实验数据,使学生面对全班大量的数据不再眼花缭乱,通过图形与具体数据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对数据的观察与分析、推理与论证。

2.借助折线图呈现数据趋势

有时候我们并非需要对所有数据进行呈现与对比分析,而是显现数据变化的趋势。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折线图来达成目标。“热起来了”一课中学生在对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后发现,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同时发现:裹了衣服温度反而还在降低,那衣服还有作用吗?而这个问题教师有预设,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事先在其中一个小组增加了一个对比实验,这时就可以把这个小组的对比数据以折线图(图2)呈现,使学生对裹了衣服和没裹衣服的温度变化趋势一目了然,也使学生对保温的概念有一个新的认识:保温并不是能一直保持温度不降,而是减缓热量的散失,使温度降低的速度变慢。

三、 利用数据,深入剖析论证

科学获取数据并借助图表直观呈现,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观点,用事实说话、用证据解释,培养实证精神。因此,在交流研讨环节,教师要组织学生充分利用数据来说话、来解释,使研讨交流成为学生对话的平台,成为学生推理论证的契机,在个体到集体的论证中,思维得到发展,概念得以完善与提升。

1.自我分析,个体论证

个体论证是本人或本组成员对自己或本组的实验数据分析与解释、交流与分享的过程,是学生基于自己的观点寻求证据进而完善自己观点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从证据上升到解释,促进思维的发展。

“热起来了”一课中,全班学生在探究活动前就已经借助生活经验与感受建立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和“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但这两种观点都建立在学生主观感受的基础上,所以都成立,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教师应引导学生要用事实来说话、用证据来解释。“事实”和“证据”就在学生实验中观察到的数据里。因此,研讨交流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组织学生开展个体论证,要让学生观察图1中自己小组的数据,对起始温度、1分钟后的温度、2分钟后的温度、3分钟后的温度等几个数据作纵向的观察与分析,用数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在观察分析中,有些小组发现自己数据中的四个温度没有一个上升,说明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与当初的观点一致;而起初持不同观点的小组也发现自己的四个数据没有上升,与当初的观点不一致,从而产生了认知冲突。在这里,是坚持自己原先的观点,还是尊重事实,尊重数据,体现了科学态度与精神的渗透与培养。

2.全班互动,集体论证

在个体论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集体论证,让全班同学对其他小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质疑批驳或解释评价,通过不同观点的相互“交锋”,产生思维碰撞,在实现从个体表征到集体建构的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本质。

“热起来了”一课,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另一方面则要求他们对其他小组的实验数据进行观察。这时,有些同学就会关注一些特殊的数据,并提出自己的分析、质疑与推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从全班的角度观察数据,从上升、下降或者基本一致几个方面分析数据。学生很快发现,图1中没有一个小组的温度上升,说明了衣服不能增加热量。同时还发现绝大部分小组数据有下降的现象,这在学生的意料之外,更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分析原因,去联想生活实际来思考。在相互的交流论证中,知道了温水在不断地向外界散发热量,而衣服只是起到了保温的作用,使温度下降的速度减慢。这样,学生的汇报交流就不再是数据的简单呈现与结果的主观臆断,而是一个不断对话、交流的理性过程,更注重概念建构与思维发展的有效融合。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基于数据的分析与解释,能有效解决汇报交流单纯呈现数据的问题,能帮助学生改变为记录而记录、为汇报而汇报的现状,慢慢引领学生对数据的尊重、对数据的利用,以及运用数据来推理与论证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上一篇:员工请销假管理制度下一篇:高校校园内广告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