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实验教改

2024-10-30

物理化学实验教改(共12篇)

物理化学实验教改 篇1

引言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当今时代特点,环境保护问题已成热点。绿色化学是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既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对环境的治理从治标转向治本。

日前,我国环保部参与欧盟亚洲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项目研讨会会上提出“采用废物跟踪系统,提高电子废物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可见环保问题全球关注。垃圾之多,却未用尽其能,眼看是不环保,实则是有限资源的浪费。中国南方素以水乡为其优势,由于工厂、化肥农药农业、生活、校园实验等排放的污染水,严重超过环境水体容量,打乱水体的自净能力,单方向的水治理困难重重,污水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民众身心健康,同时治理污水耗重金耗时而且影响基本生活,如今真正能为民众享用的洁净水正急剧削减中,地表水污染引起的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的健康耕作,地下水的污染,源头水的保护,水污染污染物的扩散侵袭等一系列水问题引起我们深思。近日,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尤其在水污染防治方面颇为重视。例如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开展淮水污染重点工程检查正要在2015年初步完成耗资数十亿建立的监测网,耗资巨大,耗时长久,若能减少污染,这些资源的便能得以节约。就高校来说,从实验排污源起,减少污染。

在高校中,通常做完实验就将试剂直接倒入水池中。这样的实验不停地进行着,而实验室很少有三废处理,致使实验室如一污染排放源向外排放着各种污染物(所用的化学药品种类多,消耗量大,而且大部分有腐蚀性或有毒,有的实验还伴随有毒或有害物质的产生)。不仅对水体造成污染,其对土壤、水生生物的副作用更强,尤其笔者深有感触的是所在学校中的湖泊,经常是发黑散臭气,而如在国庆假期之后的几日里能明显感受到湖的清爽,湖面也无明显漂浮的植物,这是由于没有污染行为的发生,可见实验室的绿色化势在必行。

一、绿色成果创意———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通过引导促使学生通过一些改良实验(如用无毒、弱毒试剂代替有毒试剂进行实验,发现新方法代替原本效率低的方法,等等),使学生感受到绿色化学创新带来的好处,产生学习兴趣,从而真正步入绿色化学实验的学习中。

二、绿色化学之源———网络微型实验

在当今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化已具备各方面完善的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微型化学开放实验的开设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教学效果,代表了化学实验改革发展的方向,是贯彻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源泉和动力。网络环境下微型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有如下优点:实验的项目准备、操作等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和课外进行家庭小实验(而笔者认为学生的主动思考性实验即使有缺陷也远胜过安排性实验),能增强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由于微型实验使用剂量少,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动手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绿色实验开展———融会贯通

1. 实践绿色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开展绿色化学实验的能力。

(1)以学生为中心,使化学实验成为绿色工程。

要求学生做到“实验源头预防、实验中间控制、实验排放达标”。期间包括避免使用剧毒原料、用绿色溶剂代替易挥发性的有毒有机溶剂、用绿色催化剂替代有毒、易腐蚀的催化剂、对实验中产生的“三废”进行分类处理,等等。

(2)革新常规实验,开展微型、半微型化学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以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与常规实验相当的化学信息的实验原理与技术。其主要优点是:试剂用量大大减少,仅为常规实验的1%~10%,减少了“三废”排放量,以及相关材料和水、电的消耗,降低了实验成本,节约了实验经费,缩短了实验时间,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改善了实验环境,降低了环境的污染。

常规实验的半微量是指在不改变实验方法、不改变操作技术的前提下,采用常规的小容量仪器、药品用量减量,不用额外的经费投入,就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资源而进行实验操作的方法,因为成熟的实验技术更容易推广。

2. 实践课程教学中形成绿色工程理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绿色化学行为。

(1)绿色化学观念贯穿实习、实践。

毕业实习、课程实习及社会实践时,要求学生用绿色化学的思维审视生产单位的技术路线、生产工艺、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用绿色工程的12条标准验证各生产环节,总结出符合绿色化学标准的各环节,整理出不符合绿色化学标准的各个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依据“5R”原则考虑和解决化学实验中出现的污染问题,做到实验药品的减量化、循环或回收再利用,选择污染少、装置简单、产物易分离、安全性高的实验方法,在无法避免使用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时,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消害处理措施。通过反复多次地实习实践、归纳总结,强化学生的绿色化学观。

(2)绿色化学观伴随毕业生终生。

要求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时,从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都必须体现绿色化学观。凡违背绿色化学观及绿色工程理念的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都视为不合格,要么修改,要么重做。指导老师要严格把关,及时跟踪指导,务必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要让绿色化学思想扎根于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这既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社会及历史负责。

结语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源头开始的绿色实验,使清洁生产跟上环保主题前进的步伐。绿色化学实验的进行促进学生在科研、实验的道路上保持绿色、清洁意识,使用绿色材料,开展节约型实验,拥有绿色洁净实验过程,排放低污染值三废。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学者、生产者持久地进行建设。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当今环保主题的时代条件下, 由水污染引发绿色实验进行的思考, 指出大学化学实验绿色化重要性及其开展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化学教学,绿色化学实验,三废处理

参考文献

[1]唐纯翼.绿色化学观在《环境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10) :126-127.

[2]张康华, 曹小华, 谢宝华, 陶春元.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5) :123-125.

[3]黄树辉.问题教学法在环境化学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教育, 2008, 15 (3) :15-172.

[4]戴树桂.环境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492-495.

物理化学实验教改 篇2

一、实验目标“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总目标是:让全体同学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下分两个目标系统。其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由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意目标和德育目标组成。其二是教法与学法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其核心是寻求最近发展区,给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成功机会,以教法的转变促进学生学法的转变,形成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原则1.综合同步发展原则: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在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同步展开,既要重视知识结构、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且使这两者的发展同步。2.循序渐进动态变化原则: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素质不断提高的规律,设计动态的教学过程,以引导学生素质朝着预定目标变化。3.学生参与与成功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情境,提供全体学生参与的气氛,给中、后进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4.反馈调节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获得自我反馈的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反馈信息,同时进行自我调整的习惯。5.时效原则: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必须以45分钟课堂时间为基准。当堂作业,当堂完成,从少留课外作业,到不留课外作业,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负担。

物理化学实验教改 篇3

目前,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一些实验基本操作,如:蒸馏、分馏、水蒸气蒸馏和重结晶等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手段;开设一些合成实验,比如简单烯烃、醚及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另外,也设计了一些天然产物的提取实验,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些传统实验教学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即实际工作中常碰到化学专业的外语名词或者概念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究其原因,认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忽略化学专业外语的学习和应用。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多年实验教学实践认为有必要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

常规的实验教学比较枯燥、死板,教师一般先讲述实验原理(理论课也有介绍),其次讲述试验中的注意事项(包括安全及实验成败的关键点),其实学生就是重复课本实验。调查发现实验教学好像和现实生产没有关联,因此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开设的效果不太显著。所以,激发与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化学实验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非常关键。为此,建议每周安排研究生把自身在科研中的体会向本科实验教学中学生群体讲解,包括实验的思路和方法等;让研究生讲解化学实验,强调化学专业外语的重要性。其中,最主要的是专业外语词汇的引入,利用研究生的专业外语优势,让本科生了解化学专业外语词汇是基础,但是由于有机化学学科的特点,专业词汇众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可以根据教育部1999版大纲的要求让学生掌握1000个与本专业有关的常用单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也可以从有机化学化学专业外语教学书籍及外文原版教材中选择一些常用的专业词汇。,例如:烷烃(alkane)、烯烃(alkene)、炔烃(alkyne)及醇(alcohol)等。还可以把平时做实验所用仪器的英文表达部分列出,如圆底烧瓶(round-bottom flask)和试管(tube)等,更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学习的网站,如关于诺贝尔化学奖的介绍http://no-belprize.org/chemistry/。这种形式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此外,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刻意向学生着重强调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比如,试验期间冷凝水要尽量把流速控制到最低,废液不能随便倒进下水管,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从自我做起”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做到“三废”对环境的零排放。在此,教师可以引入一个概念“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又被称为“环境友好化学”或者“清洁化学”,是近年来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理论学科;其主要涉及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及分析化学等领域。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原子经济性,即在实验开始就采用科学预防手段控制污染源头。借助这样一个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把产生的废液进行分类回收,尽量做到循环利用。如在蒸馏试验中或者柱色谱实验中的乙醇装于指定废液瓶,可以通过简单蒸馏进行循环利用,其实回收的乙醇可以制作碱桶。在其他实验中若产生少量可燃的溶剂乙醚、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等则可以将其合并,置于废液桶及时处理掉,防止意外的发生。最近,天津化学品爆炸事件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教训。在实验教学中对绿色化学这一概念进行讲解时,化学专业外语也可有意进行穿插讲解。如介绍循环利用(recycle)、污染(pollution)、废液(liquid waste)等常见的相关名词,可以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的印象,强化环境保护意识。除此之外,还适当向学生讲解教学之外常使用的绿色有机合成手段,如微波合成、超声波震荡、球磨和光催化反应合成技术等。最后,实验考核是实验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水平的综合客观评价。在实验课考核中,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情况;现场搭建实验装置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情况,同时检查学生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及讨论实验结果的能力。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始终以增强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为目标,但前提是教师需要在教学环节上花费大量时间设计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增强化学实验教学效果。这样通过具体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努力使学生完全适应现实生产岗位的要求,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季萍,薛思佳,Larry Olson.有机化学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改探索与思考 篇4

河南大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分中心为省级示范中心,承担了全校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环境规划学院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化学分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通过中心教师的努力,在培养学生实验兴趣、完善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实验教学中积极引导,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他们亲自动手而带来的喜悦、惊讶和满足感,有意识地把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认知兴趣,当学生对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后,他们便可以自主的去做好很多事情,比如课前的预习工作,实验课中的认真操作,实验课后的举一反三。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让他们具有更多的积极性显得格外重要。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动力,也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1 更新实验项目

由于部分实验项目陈旧,缺少新意,并且很多实验是对中学的简单重复,缺少趣味性,而且毒性大、耗时长,更让很多学生能躲则躲。对于实验项目,各实验室应该按照教学大纲,适时调整,挑选一些内容新颖、科普性强、与理论课结合紧密的实验项目。另外,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我中心承担了全校相关专业学生的所有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我们针对医学、药学、生物、化工、化教、环境科学等几大专业,分别设置了对应的实验项目,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1. 2 合理安排各实验班级人数

根据实验课程的性质,每个实验班应合理的安排学生人数,一般以5 个大实验台为例,我们每个实验班的人数为20 人左右。人数太多,学生太拥挤,教师很难照顾周全,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操作不当或敷衍了事,时间长了,便对实验课渐渐疏忽大意,草草了事,兴趣索然,这便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真正效果。因此,合理安排各实验班级人数对于保持学生的实验兴趣也尤为重要。

1. 3 积极组织课外教学实践活动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课外教学活动。如吸收学生中动手能力强、对化学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参与文献的查阅、实验的设计、结果的分析、文章的撰写工作中去。通过这些举措,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更大的实验激情,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化学实验人才。

另外,结合实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化工企业,实地认识各种仪器设备,了解化工产品的工艺流程。使学生在课外教学活动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形成一套完善的授课体系

2. 1 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7]

本科学生从高中走来,大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的接触较少,习惯于高中里的灌输式教学,而对自主学习的习惯尚未形成。因此,高校教师在实验课进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让他们熟悉实验目的、原理、内容以及重要仪器的操作规程,能够预知实验现象,做到有的放矢。

2. 2 重视实验过程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对实验装置、实验操作或实验流程进行改革,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提高他们进行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更多的参与到实验中来,杜绝 “照单抓药”的教育模式。同时,对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严格规范,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2. 3 课后勤于总结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进一步对所做实验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总结、提炼、再认识,既可以举一反三,又可以融会贯通,从而使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为知识的管理和应用打下基础。

2. 4 注意授课方式

许多教师在课上只是照本宣科,跟学生没有互动,难以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部分学生没有认真思考,或是由于对理论的生疏而难以理解,让许多学生养成了做实验时看着课本就行的定式。在课上,教师应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也要将实验原理尽量的浅显化。其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时常关注学生做实验的小细节,有错就纠,杜绝学生使用差不多、大概的字眼,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实验观。

2. 5 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有人说, “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在他发现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的能力和把握机会的敏锐性的能力上,而发现问题在科学实验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想象力比他的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发掘学生想象的潜力,培养积极动脑、富于创新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

3 结语

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才能取得优异成绩,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实验人才。当然,高校实验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还需要各位实验教学人员的不断探索、总结,相信化学实验教学将会不断完善。

摘要:基础化学实验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而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文章针对高校基础化学实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形成一套完善的授课体系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了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与思考,重在提高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

教改实验总结 篇5

不知不觉,一学期的教改工作即将结束,回顾这学期以来的教改工作,有收获,也有不足,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并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上实行转变,由传统的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索和引导发现的教学。

1、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在内容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概念、公式,注重算理和技能训练,表现在问题情境、计算方式、估算等方面的重视。

①重视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与计算,数学的表现形式具有抽象性,但数学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数学事实,还应当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数感。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学。

②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这是新课程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数感可以理解为人们主动地、自学地或自动性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

③提倡解题策略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策略找到答案,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方式得出结果,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更自由思考问题的机会,有更多的探索余地,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

问题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④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具体落实到数学课堂中就应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认为现代教师在教学时要开展创新,教师创新行为是以创新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与扭转,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在实行创新必须遵行六项原则:普遍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基础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的去探索。数学教师的创新行为就要求在教学时突出这个“趣”字,使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感兴趣。有趣的教学内容,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如,在上“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调查自己家的居住面积,课上引导学生汇报调查结果,从而引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又如一位教师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胆地进行了创新,在导入时创设了“小猴分桃”,“小猴分西瓜”的情境,并通过计算机演示出来。生动直观的演示,鲜艳动人的画面,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与书本上枯燥的教学内容相比,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在以住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能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新行为的策略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这种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意味唯教材,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如,在对“两位数除法笔算”的新授课时可以对教材作如下处理:“整十数笔算,接近整十数,中间数试商,商中间和末尾有零”,各一课时其中穿插适当的练习课加以巩固,这样为学生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获得充裕的时间。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深挖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

3.积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的创新行为在教学中以发散性问题为出发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创新思维和提出创新思维的要求。课堂上,让学生动脑思索,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例如:有一教师在六年级复习近平面知识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练习:给学生一根长31.4厘米的绳子,把它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你认为它们的周长相等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在猜测过程中,许多学生通过计算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圆的面积最大,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冲突,积极探索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林崇德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数学概念中的变换叙述方式、多项比较、利用表象联想,计算学习中的一题多填,简化环节、简便运算,计算过程形象化,发展估算能力,初级几何中注重观察,动手操作、运用联想,多求变化、知识活用,应用题学习中的全面感知,运用比较,补充练习,拼拆练习,括缩练习,一题多变练习,一题多解、自编应用题等各种形式,都是创新思维在数学学科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找到了这些形式,训练才能落到实处。激发学生质疑,促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展开多向思维,鼓励创新,如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举一反

三、以一贯

十、逆向解题”等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发散与收敛、变式与求异等思维习惯。

4.善于科学的评价学生

评价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测手段,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渴求新知的动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适度的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创新。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要以宽容、谅解、和谒的态度对待他们,允许他们再想一想,既使是重复别人正确答案,也应给予肯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应注重分层次评价,注重因人施评,从实际出发,分层要求,既负责评价,又负责指导,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及其小组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从学生自身出发,教师应鼓励自我评价,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其体会成就感,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达到创新的探索。

总之,创新教学,要求教师充分调动自身的因素,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其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不同而是千姿百态,并随教师的素质的提高而发展,有待我们教师去探索和实践。

初中物理教改探索思考 篇6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改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初中物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还要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能力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提升的培养过程。因此,进行有效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方法是我们物理教师的职责,也是我们每位物理教师要认真面对的新挑战。

一、转变教育理念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观念是行为的向导,是行动的灵魂。作为物理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就要不断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科学的育人观,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要动态的、发展地看待每位学生,尊重每位学生;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行为研究;要加强学法研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要真正树立起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二、反思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三、变革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不能过度依赖于老师,需要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直观地把握教学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堂中接触各类物理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制作、发明一些生活小工具,学以致用,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合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一特定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彼此交换思想,进行讨论,在分析与归纳的基础上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合作学习具有较大的学习优势,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那些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难易适中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合作与讨论。这样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才会产生积极的合作学习的愿望,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来,进行思想的交汇与思维的碰撞,从而在全组学习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解决问题。合作学习既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又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团结意识与互助精神的培养。

四、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

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的性格。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可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公开,等第四位同学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

五、注重生活,培养探究能力

我们要学会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导到社会,通过展开广泛的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物理新课程标准》一书中介绍的很多事例,都是将探究的焦点引导到生活中的。例如:“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自制指南针”等,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近。教学之余,我们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多次布置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来探究新知识、实践新知识。

六、尊重个性,鼓励创新

未来社会竞争的核心在科技,科技竞争的核心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世纪教育的重要目标。进行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更多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使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不断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七、评价激励,体验成功

教师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激励性评价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成功,微小的进步,努力的方向,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当放宽评价尺度,不必过于严格,只要学生积极地参与了探究,去尝试了,就应该得到表扬和肯定,而不论答案正确与否。因为不管是成功或失败,学生都会在探究尝试中有所收获的。而评价的方式除了教师评,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互相评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找找别人的优点,让学生学会相互欣赏,欣赏别人的学习成果,为别人的成功由衷地高兴,并以此激励自己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孙柏栋.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初中物理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3):91~92

物理化学实验教改 篇7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我院, 目前作为专业基础课的纺织化学, 按照教学计划制定的化学实验课时数见下表。

从上表不难看出, 受教学大纲和学时数的限制, 该专业普通化学实验课的教学难度和深度, 远远无法与化学类专业相比。我们认为, 在如此少的学时内, 实验教学的目的和内容, 只能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主, 一般无法要求学生的实验精度和熟练度, 基本上没有时间, 也没有能力开展复杂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训练。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教材内容要与教学目的和专业方向相结合, 主要以《纺织化学》[1]教材为参考, 本人认为适宜选择的实验项目分别是:简单蒸馏与回流、乙酸乙酯的制备、洗涤剂的配制与对照、分析天平的使用、滴定基本训练、纺织工业用水总硬度的测定、纺织品甲醛含量的测定等。选择这些项目, 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 与教学时数相匹配

在12~16课时内, 实验项目数最多为5~7个, 项目过多或过少都难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教学内容。项目过多, 单个实验时间少了, 就达不到熟练操作的目的;项目过少, 单个实验时间充裕了, 但会减少训练内容, 使整个技能训练教学不完整。

2. 与教学目的相匹配

我们认为, 在学时有限的前提下, 每一个实验都应同时具备多项“功能”,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与教师形成互动体系, 使得学生每做一个实验, 都能有所收获[2]。为此, 我们对实验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改革, 删除了过于复杂的实验内容,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与专业及生活相关的综合性实验, 以求包含较多的操作性强的内容。

这些项目所涉及的都是最基础和较全面的实验原理和基本操作, 如蒸馏、回流、分液漏斗、液体的洗涤与干燥、各种加热方法、测温、搅拌、台秤天平、分析天平的使用, 不同状态物质的称量、滴定操作、移液管使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这些基础知识和操作技巧, 符合普通化学教学目的, 也满足了专业及社会生活中对相关化学应用的要求。如我院纺织专业师生在科研方面, 一直从事纺织新材料的合成研究, 这就要求学生在蒸馏和回流操作方面有扎实的实验功底。

我们舍弃的一些实验内容, 如纺织纤维的鉴别, 是考虑到它与后续专业课程“纺织材料学”实验内容是重复的;还有分馏操作实验, 它一般仅应用于化工类专业的精细分离过程, 对非化工类专业来说, 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多少有些脱离实际, 意义不大。当然, 在整个实验体系中, 缺少了化学元素性质部分的实验, 但这是纺织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本身的局限性, 如果在实验中强行加入元素性质项目的话, 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基础, 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 与学生的能力基础相匹配

普通化学实验的教学对象, 一般是大学一年级学生, 他们在高中阶段所接受的化学教育, 一般仅限于理论知识, 大多数学生, 特别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 几乎没有使用过化学实验仪器, 只见过老师演示操作。在这种情况下, 普通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主要是帮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常规化学仪器的使用操作, 了解一些常用的实验原理, 掌握化学实验及其相关研究的基础能力。在基础教学阶段就为他们选择难度较大的、设计性的实验项目, 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以纺织化学教材中列出的纺织品甲醛含量的测定实验为例, 要完成该实验, 需要准备的储备液、标准溶液、中间液等就多达5种, 再加上绘制标准曲线时, 标准溶液测试之前的恒温显色及常温放置时间 (60分钟) 、样品处理时间 (60分钟) 、其他辅助项目以及多种仪器设备的使用等, 以大一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4个小时内都难以全部完成这些内容, 因此, 要选做该实验, 实验教师就要做好大部分前期准备工作, 在有限的时间内, 协助学生完成该测试方法的基本操作。

4. 实验项目的实用性

在选择的实验项目中, 实验项目与实际生活的相关性也很重要,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往往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液体洗涤剂的配制与对照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 学生不仅可以锻炼一些基本操作技能, 还可以获得很多洗涤剂的知识。在实验之前, 指导教师不仅要讲解液体洗涤剂的配方原理, 还要穿插一些固体洗涤剂的基础知识以及胶体体系的基本性质等。在实验完成后, 可以让学生将配制的产品带回去, 与日用洗衣粉等洗涤剂做对照洗涤, 代替了在实验室内与标准洗涤剂相对照的测试, 这样可以大大加深学生的实验印象。总之, 为了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就要灵活处理一些实验内容和教学方式。

5. 实验项目的环境无害化

绿色化学 (green chemistry) 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 (environmentally benign chemistry) 、环境友好化学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hemistry) 、清洁化学 (clean chemistry) , 其最大特点在于从源头上预防污染的发生, 实现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把“化学绿色化”作为新世纪化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3,4]。近年来, 随着环保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我国的绿色化学研究蓬勃开展, 很多绿色化学技术在化学、化工、材料、医药等领域得到应用[5]。

高校实验教学作为推行绿色化学概念的重要环节, 承担着向大学生传输绿色化学理念和绿色化学技术的新任务[6,7,8]。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采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改革现行的实验教学体系, 逐渐把绿色化学思想引入到实验教学课堂上, 已经开始成为化学教育家们的共识, 是今后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 并且某些绿色化学实验项目在一些高校得到实施。

二、先进实验技术应用的局限性

目前,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新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不断得到应用, 国内外一些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也已经得到广泛认同, 并且成为今后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然而, 对于像我们这样的非化工类专业院校来说, 为了开展普通化学实验教学, 学院对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投入不可能太大, 因此, 实验条件一般只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上, 要开展技术先进的实验项目, 势必困难重重, 甚至根本不可能进行。

例1:对于水中钙含量的测定, 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9], 通常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EDTA (乙二胺四乙酸) 滴定法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尽管测定速度快、效果好, 但需要昂贵的仪器及专门的操作技术, 在一般实验室的条件下难以应用。EDTA滴定法干扰现象严重[10], 同时该法存在着终点变化不明显和指示剂的封闭等问题, 使得测定结果的准确度不高。

受实验条件的限制, 并根据教学目的要求, 我们只能采用后一种方法开展教学, 主要让学生充分练习滴定操作的基本技能。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新实验技术和测试方法, 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 我们就在实验讲解中给学生传授有关国家标准, 以及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的其他检测方法, 如“草酸盐—高锰酸钾法”[11]等。

例2:乙酸乙酯的制备, 传统的实验方法, 是将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液在浓硫酸催化下, 回流30~40分钟, 然后将产品分离提纯。在新发展的实验方法中, 有人将微波技术引入了该项实验中[12], 通过使用微波催化合成仪催化, 将原来的回流反应时间缩短为只有5分钟, 而且提高了反应收率。

但是, 对于每台需要数千元的微波催化仪, 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实验室都能投资得起。对于我院来说, 虽然该设备在科研项目中已经得到应用, 但由于化学实验室仅面对非化工类专业的学生开展教学, 而且使用率较低, 所以在本科教学中对于这些新技术的应用, 我们就只能望梅止渴了。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引导科学探究。普通化学实验虽然仅仅是专业基础的一部分, 但要让它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就得对它认真研究探索, 让学生在起步阶段就踏实稳健。我们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有限的教学时间, 已将纺织化学实验开展得有声有色, 并且使其在进一步深造的学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针对专业需要和学生的能力基础, 在时间紧、内容多、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本文提出了普通化学实验精心选择实验项目和教学方法的思路;讨论了先进实验技术在普通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局限性。通过教学实践, 充分肯定了所做选择的教学效果, 使基本的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 在非化学类专业学生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普通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妙丽.纺织化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

[2]张霞, 李光禄, 王育红.大学无机化学新实验内容的设计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6) :112—113.

[3]高城, 李鹤亭.绿色化学课程意识:绿色化学课程设计之基石[J].理论界, 2005 (2) :111—112.

[4]沈玉龙, 王克成.国外大学的绿色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 2006 (10) :63—64.

[5]王静康, 鲍颖.绿色化学科学与工程及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进展[J].现代工业, 2007 (1) :2—8.

[6]李军, 王小风, 杨淑琼.绿色化学教育实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 19 (1) :40—42.

[7]钟国清.化学实验教学的绿色化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12) :18—19.

[8]宋桂芩.绿色有机化学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8) :989—991.

[9]杨惠芬.食品卫生理化检验标准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7.

[10]曹海兰.保健食品中钙测定方法的改进[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4 (1) :109.

[11]刘慧清, 樊粉萍饮料中钙测定方法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5) :68—69.

物理化学实验教改 篇8

一、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的方法进行, 随机抽取的第三军医大学2012级临床医学、预防以及检验专业四个班次共100名本科生。在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0份, 回收比例为100%。

2. 问卷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整体满意度”、“课前预习情况”、“自身学习效果评估”及“教师教学效果评估”4个一级指标, 每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个二级指标。选择性问题一般设4~6个程度级别选项, 开放性问题由调查对象自由填写, 从而了解调查对象对医学化学实验课程的看法[1,2]。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整体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在化学实验教学方面, 59%的学生非常满意, 39%的学生满意, 2%的学生给出了中性或负性回答, 表示对实验教学一般或不满意。在化学实验内容安排方面, 49%的学生非常满意, 37%的学生满意, 14%的学生表示对实验内容一般或不满意。从上述结果来看, 由于科室一贯对教学的重视和严格要求, 坚持集体备课、试讲、教学联席会等制度的落实, 在学员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但仍有14%的学生表示对实验内容一般或不满意, 建议能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次数, 体现了学生渴望进行创新性、探索性实验的愿望。

2. 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结果。

78%的学生会完成预习工作, 认为有必要进行课前的预习, 其中51%的学生预习的时间在十分钟左右, 10%约为半个小时, 17%高达一个小时以上。预习所需的时间 (深度) 与课程内容难易程度、行课方式有关, 一般学生对于基础性实验所花的时间较短, 综合性实验相对要长一些, 而对于设计性试验则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还有22%的学生课前不预习, 我们也针对影响预习的因素进行了调查, 认为自己不会利用一些有效的方法进行预习的占了37%, 觉得没时间和重视度不够的学生均为31%, 剩下有一个同学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学生预习主要依靠网络及他人, 缺乏文献检索等能力, 需引导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及分析。

3. 自身学习效果评估的调查结果。

75%的同学对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有很高或较高积极性。给出负性回答的学生大部分认为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和以后的医学应用没有直接联系, 学习动力不足。这就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化学实验课程中投入的时间, 和其他课程相比, 只有65%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多或者差不多,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有意识地多联系临床医学, 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医学离不开化学的理念。

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1%的学生选择主动询问老师, 25%的学生选择自己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 还有17%和7%的学生选择与同学共同讨论或等待老师的解释。在针对学生在化学实验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中, 自学能力欠缺、自律性差、学习方法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三种因素分别位于前三位, 各占了20%左右, 表明学生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4. 教师教学效果评估的调查结果。

对于教师的整体作用来讲, 67%的学生觉得重要, 31%的学生觉得有一定的作用。在授课形式方面, 57%的学生喜欢结合老师的指导, 课后继续探索, 而选择自学和老师讲授的比例相当, 分别为16%和17%, 表明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已不满足简单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期望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来获取知识。在关于教学方法改进措施的调查中, 73%的同学希望能更多、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认为对自身综合能力有大的促进。通过对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具有的优势和需扩展的知识等问题的调查, 我们认识到, 学生期望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批判性思维、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开放性问题中, 相当多的学生提出了上讲台的要求, 并且希望教师能鼓励学生的创新方案等意见建议。这就要求我们增加设计性实验的开设量, 同时使学生从单纯对实验设计方案的关注转移到注重自学过程中一些技能的掌握和熟悉。

三、教改措施

针对本次调查问卷暴露的问题, 我们对化学实验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调整了实验课程内容的设置, 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从16%调整到了63%左右, 增加了开放实验室的次数, 开设了化学第二课堂。重视学生在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中提出的创新性想法, 提供实验仪器及药品,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 对烦琐的实验操作进行优化, 进一步去申请学校创新课题、发表论文, 形成有显示度的成果。针对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我们通过分组收集资料、集体备课讨论分析授课内容、试讲、PPT优化等措施, 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授课质量。最后, 我们改进了实验考核的方式, 从最初的单纯通过实验报告打分改为平时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技能考核等多个层面综合考察,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之, 教研室积极配合学校发展规划, 通过调查问卷和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对医学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改革探索,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努力打造医学化学实验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刘蕾, 刘艳霞, 刘俊康.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问卷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31) :139-141.

谈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 篇9

一项教改实验, 要解决观念变革的问题, 也要解决方法变革的问题。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也是如此, 对教法学法势必提出新的要求, 才可能达到实验目的。

“读写创”课题, 在学习方法上, 强调学生的自读、自写、自创。学生不用教, 自能阅读, 学生不用教, 自能写作, 这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高境界。但长期以来, 我们为达到这高境界所做的事太少, 或者是做了一些事, 但效益太低, 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实际上并不相信学生, 并不相信可能存在这种高境界。因此, 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上常是一种沉睡状态, 学习缺少自主性, 方法有太多依赖性。“读写创”教改实验要改变这一点, 要还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 培养学生能够终生学习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概括为自读、自写、自创。自读是在导读的基础上实现的。自读的具体过程:整体把握—局部理解—分析鉴赏—发现创造。其中先整体、后局部的阅读理解过程, 有别于先局部后整体, 这是由实验的目的———培养视野开阔、把握全局、有语文创新能力及创造力的人———所决定的。自写是在导写的基础上实现的。自写, 可以是在课堂上按要求独立写作, 也可以是在课外自觉地写下点儿什么。但两者都强调对于生活的理解、积累, 也强调展开联想、想象, 写出独特感受到的人生。自创是在自读自写中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创造力表现出来的方法。要让学生学会自读、自写、自创, 就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性、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 是掌握学法的内在动机;整体性, 是运用学法的内在视野;系统性, 是所建立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内在联系;科学性, 是所采用的学法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创造性, 是所运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新颖、独特、有价值。这些方面的特性一旦形成于学生的语文自学过程, 就必然带来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创新。“读写创”实验便是开创了语文的个性学习的时代, 学生普遍能自主学习并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就不再是一个神话。

二、认识“读写创”教改实验的效益价值

从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两年来的情况看, 课堂效益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确立

起来。“读写创”教改实验的课堂普遍有这样的特点:学生不再是“沉默的羔羊”, 活跃的课堂也不再只是形式上的热闹,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问题的审辨、对社会的介入都是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态度和方式热烈地表现出来, 那种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态度往往使上课的教师始料不及。汕头市第二中学朱丹虹老师用一课时完成对初中第四册《发问的精神》一课的“读写创”教学, 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读课文, 引导学生自觉迁移已学的议论文知识和调动学习的经验, 独立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和论证方法, 然后要求学生从“发问的精神”联系到“讨论的精神”, 自由选择课文中适合的论证方法, 就“讨论的精神”写一个议论的片断。整个教学过程都把学生放在主动学习者的地位, 而学生也因为教师开放式的课堂结构和对自己能力的信任, 都主动积极地在“读写创”中实现和表现自我实现的价值。

2.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体验。

物理化学实验教改 篇10

一、“日记训练”的内涵诠释

有人曾评价说:“日记是岁月的保险柜, 日记是灵魂的密室, 日记是忠实的朋友, 日记是作家的摇篮。”这里所谓日记, 不同于一般的生活日记, 它含有作文的性质, 属课外写作练笔。每篇日记实际上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 要求做到:选材具体充实, 中心明确突出, 结构条理严谨, 语句恰当有力, 体裁别具一格, 表现手法注重发挥个人优势, 或叙或议, 或诗歌或散文。

这种“我手写我心”的“日记训练”, 已拓宽了一般意义上的日记外延, 对发展学生智能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我们知道, 勤于观察、博览群书、多写常练是写好文章的三大要素。而“多写常练”则是其中的关键。“文人妙来无过熟”, 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大家的成功经验也一再表明:反复不懈的历练的确行之有效。而作为记录中学生“干的、玩的、想的” (叶圣陶语) 的日记, 外连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 内接表情达意的作文训练, 上勾课堂阅读教学, 下通课外学生阅读, 具有全面性和包容性, 正是中学生进行课外练笔的终南捷径。全国特级老师魏书生就提倡学生写日记。写日记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又是学生积累知识和素材的好方法;写日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提高写作能力, 还可以加强学生自身的思想修养。学生通过“日记训练”这条途径不仅可以多写多练, 提高写作水平, 还能在听话、说话、阅读、思维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得到进步。

二、“日记训练”的训练模式

“日记训练”本着这样的原则进行, 讲究有序性, 做到写、改、评一体化;讲究整体性, 做到听、说、读、写、思、德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具体地说:“日记训练”的做法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体验生活, 指导日记

学生感到作文难, 无非是因为写作时常感到无话可写, 即难以找到可供写作的材料。让学生写日记, 自然也存在这一问题。在训练中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作出努力的。

(1) 帮助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掘材料。其实, 能作为日记材料的事物随处可见, 作为老师, 责任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值得写的人、事、物, 为学生日记找“米”下锅。

(2) 帮助学生从对社会的关注中寻找材料。社会是纷繁复杂的,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 每天该发生多少引起人们关注的事呢?每天上学的路变宽了, 路旁的旧房子拆掉了, 新房子又美丽又漂亮了;居住地出现了扬沙天气, 原因何在;中国举办了奥运会, 中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哪怕是菜场上见到的买卖双方的一次讨价还价, 无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只要教师引导得当, 学生留心观察, 何愁日记训练中, 学生会感到无话可写?

(3) 帮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受到启发, 捕捉灵感, 寻找切入口, 是解决日记训练中无话可写的又一条有益途径。

(4) 帮助学生从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捕捉灵感, 去寻找日记的“水源”, 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例如, 把自己听到的某条新闻介绍给大家;把看了动画片、看了“大风车”后得到的知识, 受到的启发、引起的感想告诉给大家。

(5) 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主动去说, 主动去写。日记为心灵之声, 学生的心里话, 学生对世界, 对周围人物的看法尽可写在日记之中。经过了选材训练, 学生还能为感到无话可写而害怕日记吗?也可以从写作一句话到几句话、一段话, 循序渐进, 从而解决学生日记训练的材料问题。

“写作是有形的思维, 思维是无形的写作。”根据学生平时观察、体验、感受生活 (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 的情形, 把在生活中有所触动的人、事、物、景、情、理等, 运用自己的想象、联想, 加以文字表述, 就成了一篇日记。这是一种“在生活上真正受用的写作训练” (叶圣陶语) 。为此一定要让学生端正写作态度, “写出诚实的, 自己的话” (叶圣陶语) , 使作品“有真情, 去粉饰, 少做作, 勿卖弄” (鲁迅语) 。日记写作一举数得: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 还能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 使其思想品质在这种“道德长跑” (魏书生语) 中不断得到检验、提高。

2.批阅日记, 发现问题

从信息论的角度讲, 学生学习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吸收、输出、反馈、评价四个阶段, 而批阅则是对日记写作的一种反馈和评价。所以日记的批阅效果如何, 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日记的态度。

每周我定期把学生的日记本收上来, 为避免出现写作“真空”, 让学生互相批阅, 目的在于, 在写作上能互相取长补短, 有所借鉴。通过参与批阅, 除去罩在写作批改上面的那层神秘的面纱, 让学生体验一下个中滋味, 以增强其日后写作的责任感。让学生批阅日记, 并非仅仅为了减轻教师负担, 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智能的培养, 最终达到叶老所说的那种“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的境界。具体做法是由两名学生参与, 轮流进行, 这样一学期下来, 全班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次批阅日记的机会, 学生在看的过程中选出两篇好的、两篇书写不认真的, 提供给老师。教师之所以要看, 一是把握学生总的写作趋势, 发现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二是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批改中的疑难问题 (可与面批相结合) ;三是师生共同确定优秀日记 (8篇) 、热点日记。书写不认真的, 批阅时应加上恰当的批评。这种批评可以指正日记的优劣得失, 也可以和学生交流思想、纸上谈心, 以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作用。

3.读评日记, 及时反馈

读评其实是对日记进行信息反馈评价的另一种方式, 而反馈评价的最好方式则是以学生为主的评价。每周固定一节语文课让学生轮流读日记 (可自选本周定的比较满意的一篇, 热点日记指定) , 每次读8人, 先读热点日记 (每次2篇) , 其他的按学号或桌次来决定人员及次序。读后师生共同评析。在整个读评过程中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l) 读。学生到讲台是读自己的日记, 在读的过程中规定如下:声音洪亮, 语速缓慢, 吐字清晰, 语言自然, 说普通话, 语音要有抑扬顿挫。并据此量化打分, 展开竞赛, 再穿插以适当的文艺节目, 使读评活动绘声绘色, 情趣盎然, 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读日记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锻炼了他们的普通话朗读能力, 又提高了有些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自己的心理素质 (对部分学生而言, 后者尤为重要) 。

(2) 听。台上的学生仔细读, 其他人在下面认真听, 并边听边记边想。在听的过程中, 既开阔了视野, 得以对他人的好日记学习借鉴, 又养成了尊重别人的好习惯, 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当然学生的听话能力也潜滋暗长了, 并为下面的议、评日记提供了依据。

(3) 议。每听完一篇日记, 都拿出一到二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 这时学生的话语最自然、最真切, 让彼此的认识、看法互相碰撞, 这样便会产生火花, 有时学生会争得面红耳赤, 这正是思维最活跃、最敏捷的时候, 教师也可深入其间, 参加讨论, 并给学生以释疑、点拨。

(4) 评。包括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通过谈写作体会和对教师批评的看法, 使作者对本人的日记能有个正确的认识, 肯定优点, 发现不足, 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然后用抽签的方式指定另外几人加以评论:或自己的总体认识, 或回答教师的提问。这既是对“听”的信息反馈, 也是对所思所议的反馈, 其中, 教师要授之以渔, 示之以范, 指导学生会发言, 会评析。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 畅所欲言, 不要怕学生出错, 别担心学生偏激, 要积极地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其本着对文不对人的原则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引导他们对不同的观点、意见, 展开必要的争鸣。

(5) 导。在读评中, 教师适当的点拨、启发、讲解、引导还是很有必要的。这种作用一是在读之前, 概括评述一下本次所阅日记总的情况, 主要包括写作的倾向性, 哪些人哪些日记有什么长处, 存在的问题等。二是每读完一篇日记后进行评析, 评析时要结合具体作品 (特别是热点日记) 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 端正他们认识上的某些偏差, 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写作方法;给学生排疑解难, 畅通思路, 对所读日记提些问题, 对同学们十分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现场采访”, 借以强化他们听、议日记的信息反馈能力,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智能。三是读日记后, 谈一下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公布两个名单, 一个是优秀日记名单, 一个是书写不认真者名单, 最后收交日记。

4.争做“小作家”, 举办“培训班”

根据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 为了利用学生强烈的发表欲来激发其写日记的热情, 学校板报上开辟日记专栏, 学生自办或小组合办日记手抄报, 把学生的优秀日记推荐给有关报刊, 指导学生投稿, 组织各种形式的日记创作比赛等, 以激起更大的欲望和兴趣。当学生的作品出现在我镇自办的镇级刊物上, 他们心情该是多么地高兴, 稚嫩的心被震撼了, 油然而生的成就感更激发了他们的日记写作热情, 兴趣与习惯也随之形成。

受不良教育影响, 有些学生写字极不规范, 书写龙飞凤舞, 课后将那些书写不认真的学生集中起来, 进行规范化写字培训。在培训活动中, 让学生认清写好字的重要意义, 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写字技巧上进行具体指导, 最后在练字本上写上两张小字强化培训。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成效及努力方向

素质教育正在为人们所普遍重视。实验证明“以日记为主, 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模式对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与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捕捉生活细节的本领、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自觉地观察事物、关心国家大事和快速成文的能力等, 都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促进了其他方面的提高, 同学之间相互促进, 形成了活泼向上, 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几年来, 我班学生共有26篇习作发表于校、镇级刊物上。学生的写作水平显著提高, 整体语言素质全面发展。

浅谈初中化学教研教改 篇11

关键词:教研教改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21世纪是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时代,为此,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在这场重大改革中,我们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必须做好教研教改工作。

一、教研教改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教研教改工作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有效的途径。一所学校教研教改工作开展得如何,既能体现学校领导业务素质,也能显示教师教书育人水平,更直接体现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多数学校提出了“向教研教改要质量”的口号。

1.教研教改能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提供理论准备与实践前提。有改革才有创新,改革是创新的前提,要实行素质教育,必须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通过教研教改提高认识,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分析应试教育的弊端,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规,形成一套转轨型方案,把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

2.教研教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学校中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要使其在短时间内转变,难度很大,只有通过教研教改,培训一批骨干,同时带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建立新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素质教育才能在学校教育中立足并得以实施。

3.教研教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路先锋。任何新事物的诞生,必须有与它相应的理论准备。素质教育由整个体系的形成到实施要靠教研教改为先锋。任何一种教研教改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实施素质教育既是一项巨大的教育工程,从工程的启动到工程的实施,需要一种内在的动力,而教研教改便是实施工程的动力。根据实际情况,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先导,进行教研教改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探索出新途径,制定出一套新措施,为促进其顺利实施做准备。

二、当前初中化学教研教改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初中化学教研的现状是:教师教研观念依然落后,虽然教师们开始关注素质教育,反省自己在工作上存在的一些陋习,但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一些旧的教法仍根深蒂固。目前许多初中化学教师讲课时很难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难以做到分散讲授,而过于密集地进行教学;注重抽象的概念知识,给初中学生造成很大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对化学产生畏难情绪而放弃化学学科的学习。很多教师缺乏教研意识,不愿意或不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总结,大多数教师没有参与集体的教研活动,也没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少数甚至从来没有写过教研论文,即使是写论文也是走形式,应付上级或学校的要求,教研水平处于低层次。而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化学准备知识相当缺乏,还不能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来领会和认识生活中的现象,非常需要从老师那里得到帮助和引导。

就拿初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说。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化学实验教学的特殊教育功能是其它任何内容都无法替代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教学,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心理素质、智力素质和能力素质等。但现行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如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不良倾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化学方面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这种做法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显然是背道而驰的。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呢?

三、促进初中化学教研教改的对策

学校要以教研组为主阵地,以课堂教学为主途径,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教改活动。研究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新特点、新结构,形成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研究“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培养特长、生动活泼”发展的新体系,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进而提高全民素质的最终目的。

1.把初中化学教研活动制度化,加强区域化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应该把教研活动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比如可以规定每周六上午为业务学习时间,学校教委、教研室相关负责人员专门负责此事,使教研活动制度化。加强同校化学教师、同市区其他学校化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系列的主题教研,使得化学教师能更加深入地的研究问题。为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实施上好“三课”的做法,即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要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使他们走在其他教师的前面,上好示范课;参加工作1-3年的教师上好汇报课;有课题研究的教师要上好研讨课,活动结束,做好多渠道反馈、交流研讨、热点评说等。

2.提高化学教师综合素质,丰富其能力结构。实施教研教改,教师是主导,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就化学专业而言,一般要求化学教师应具备灵活驾驭教材的能力、娴熟准确的实验操作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但在新时代,仅有以上能力是不够的,化学教师必须具备新的能力结构。新时代化学教师应具备学科综合知识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科技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综合性的创造能力和出色的语言能力等。化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初中化学教师要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将其与初中化学教学结合起来,才能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3.强化实验教学,化学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实验教学。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初中化学实验主要起着直观教学、印证课堂理论和训练基本技能的作用,新模式下的化学教育还要求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建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提出、化学计算的出现,无不是源于化学实验。要使实验教学成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基本环节和重要手段。

4.化学课堂教学可以运用现代手段,突破教学难点。电脑这一新时代的工具,在现代教育中也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化学教师应打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站讲台”的传统教学方式,借助计算机的图、文、声、像综合表现的能力,创设教学场景,使教学内容能更形象、更生动,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化解教学的重、难点。如制作或利用CAI课件或者利用POWERPOINT,将化学实验中因一些错误操作而造成的后果用电脑动画、电脑幻灯片的形式,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出来,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实验的规范操作意识。

总之,深入开展教研教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只有立足实际,认真研究教研教改,不断改革,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必须进行教研教改。

参考文献:

1.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J].中学教育,2002,(2)

2.初中教育教材编写组.化学[M].北京:成人高等教育教材出版社,2004

3.李健.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员制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06,(2)

4.陈郁章.浅谈如何提升教育科研境界[J].教学与管理,2006,(4)

生药学实验课的教改探讨 篇12

1 改革理论教学

以往理论教学课时为60节, 教改后改为45节, 理论课时与实验课实现了1︰1, 弥补了理论教学中的不足。理论教学重点以往都是放在论每一章的常见生药和贵重、毒剧生药。改革之后, 教学重点放在每个章节的概述部分, 讲透该类生药的共性。比如皮类生药, 要讲透皮类生药的定义, 性状特征、组织构造及显微鉴别, 目的便于学生对具体皮类药材举一反三。常用的、贵重及剧毒药材详细讲授, 其余则安排在实验教学。

2 突出实验教学

2.1 采用多媒体互动设备辅助教学, 实现师生互动

采用多媒体互动设备进行实验教学, 学生显微镜下图像都在教师的监控之中, 且可随意切换到大屏幕, 学生发表意见, 老师逐条给予点评, 做到带教老师掌握实验动态, 学生资源共享, 师生互动, 教学效果和效率大大提高, 使学生能更准确地对药材进行显微鉴别及描述组织构造。

2.2 强化性状鉴定

性状鉴定又称为经验鉴别法[2], 是用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方法对药材的外观性状进行鉴别, 简便易行, 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校药学专业毕业生大多为中药行业的一线服务人员, 掌握常用生药的外形、饮片, 对学生就业意义重大。本着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强化性状鉴定, 尤有必要。

2.2.1 保证实验学时

以往没有专门的性状鉴定实验学时, 显微鉴定占主导地位, 学生感觉抽象、单一、、乏味。教改后安排28个学时, 弥补了理论课上接触药材的不足, 确保性状鉴定的主导地位。

2.2.2 性状鉴别技能训练

按地区用药习惯, 将药材分为掌握类、熟悉类、了解类。掌握类的药材除了详细讲解来源、产地、采收外, 还要重点讲述性状鉴别特征, 以及与伪品的区别。比如天麻, 除了讲解正品为外, 还要准备一些市场常见伪品、易混淆品, 帮助学生认识正品与伪品的区别。对于熟悉类药材老师先分组板书, 然后分发样品, 让学生对照书本, 单独观察, 描述, 最后老师在投影仪上对药材的主要性状鉴别特征加以指点, 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中性状描述和样品的性状是否一致, 有何区别, 饮片和生药的性状为什么有时会有很大的差别, 产生区别的原因是什么。了解类的药材, 以小组为代表, 演讲性状鉴定的结果。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气氛活跃, 消除了以往"晃晃、摸摸、看看、抄抄"了事的现象, 也让学生更理解了一些传统经验术语 (天麻的"鹦哥嘴"、党参的狮子盘头等) 。

2.2.3 开展生药性状鉴别技能比赛

待鉴定的药材有100种, 选手随机抽取40种, 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鉴定。鉴定数目一致时以时间短的选手为优胜者。技能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2.4 市场调研, 义务宣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到当地医药公司、大型药店、药材市场调研药材的使用情况, 包括常用药材、药材的规格、等级的划分和市场价格。利用星期日, 到人流量集中的地方, 义务宣传常见药材真伪优劣的判断和功效。即锻炼了学生, 又获得了社会认可。

3 减少验证性显微鉴别实验, 兼顾理化

以往实验课基本上成了显微鉴定实验课[3], 教改后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选择代表性强的生药进行显微鉴别, 如大黄的簇晶、肉桂的石细胞等。另外一些简单的理化鉴定常用, 且具实效, 如用马铃薯伪造成的天麻饮片和正品天麻饮片, 用碘液就可检验出来, 正品天麻饮片显紫红色至酒红色, 而伪品则显蓝色。

两年来的教学改革尝试, 让我们体会到教改后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培养了学生实用技能, 只有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 才能在中药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4]。

摘要:针对我校生药学实践教学现状,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在生药学实验教学过程中, 进行教学改革, 突出实践性的特点, 建立实验教学新模式, 以“必需、够用”为度, 压缩理论内容,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药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郭巧玲.中药鉴定技术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1) :78.

[2]罗集鹏.生药学[M].第2版.北京:人民科技出版社, 2007:46.

上一篇:CA系统下一篇:机构医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