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医疗监督

2024-10-30

机构医疗监督(精选12篇)

机构医疗监督 篇1

为了解江苏省卫生监督机构医疗监督的现状, 进一步做好江医疗服务市场监督管理工作, 组织了本次调研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抽样

按照经济发展程度选择经济发达苏南地区的苏州市, 经济在江苏省居于中位苏中地区的南通市, 经济欠发达苏北地区的盐城市的市级卫生监督机构;以及每个市抽取2个县 (市、区) 级卫生监督机构。

1.2 资料来源

采取问卷调杏、现场考察、调取“江苏省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及《卫生年鉴》数据等方法获取资料。

1.3 数据处理

采用EpiD ata软件编辑调查表, 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3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南通市、盐城市和苏州市3个省辖市及22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均承担打击辖区内的非法行医职责及辖区内有证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对医疗机构的许可管理及校验工作, 3个省辖市均承担;抽查的县级卫生监督机构, 在南通地区3家、在盐城地区2家、在苏州地区1家, 合计6承担许可管理职责。各地卫生监督机构承担的医疗监管职责。

2.2 2012年度打击非法行医案件查处情况

个省辖市中苏州市查处非法行医案件数量最多, 计1 076件, 其中涉嫌犯罪移送公安部门129件、占11.99%。6个县 (市、区) 级中苏州吴江区查处非法行医案件数量最多, 计315件, 其中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机关32件、占10.16%, 苏州常熟市移送公安机关的案件比例最高, 达到15.26%。见表1。

2.3 辖区内有证医疗机构情况

3个省辖市区域内有证医疗机构数量大致相当, 县 (市、区) 中盐城亭湖区有证医疗机构数量最少, 计195家, 其余地区大致相当。医疗机构中以村卫生室 (卫生服务站) 数量最多, 其次是诊所、医院等。见表2。

2.4 辖区内的人口情况

市级中苏州市辖区内人口数最多, 达1 300万, 其中外来人口 (含流动人口) 约700万, 占53.85%;县级中苏州吴江区人口约160万, 其中外来人口 (含流动人口) 约80万。见表3。

2.5卫生监督员的配备与人口比情况

市级辖区内监督员总数, 苏州市最多, 为776人, 占总人口数的0.60/万;县级辖区内监督员总数, 苏州常熟市最多, 为69人, 占总人口数的0.33/万;辖区内监督员总数与总人口比, 市级最高的为苏州, 县级最高的为盐城亭湖区, 为0.65/万。市级辖区内医疗监督员总数最多的是南通市, 为196人, 占监督员总数的77.16%, 占总人口数的0.24/万, 占外来人口数的3.18/万;县级医疗监督员总数最多的是南通通州区, 为30人占监督员总数的100%, 占总人口数的0.26万, 占外来人口数的2.01/万。见表4。

2.6 卫生监督员人数与医疗机构及打非情况比值

市级辖区内医疗机构总数与卫生监督员数比值最高的是南通市, 为11.09∶1, 县级是南通如皋市, 为14.16∶1;医疗机构总数与医疗监督员比值最高的市级是盐城市, 为34.62∶1, 县级是苏州常熟市113.25∶1。市级辖区内打非案件处罚数与卫生监督员比值最高的南通市, 为1.59∶1, 县级最高是苏州吴江区, 为8.51∶1;打非案件处罚数与医疗监督员比值, 市级为苏州市8.97∶1, 县级最高是苏州常熟市47.50∶1。见表5。

2.7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的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创新业务工作

除南通市本级外,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 均根据本地实际, 开展了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 对医疗机构的不良执业行为实施记分管理, 并和医疗机构许可校验挂钩, 同时实施医疗机构“法人或主要负责人约谈制”。

3 讨论

3.1 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3.1.1职能不明, 缺乏有效地运行机制

从调研结果来看, 江苏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承担医疗机构许可校验、日常监管和打击非法行医工作职能不一。2001年出台的《全国卫生监督机构工作规范》中“医疗保健卫生监督”仅列了标题, 内容空白。2005年卫生部令第39号《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中对医疗卫生监督仅规定了对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执业资格的监督检查及打击非法行医。2005年至2007年的三年全国性的“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液专项行动”, 江苏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逐步组建专门的处 (科) 室, 承担起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工作;2008年, 卫生部组建了“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司”负责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监管工作, 但是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仍然留在卫生部“食品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近年来, “医管司”多次文件中提到要建立和加强医疗服务监管队伍, 但是从未明文表明该监管队伍与“食品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领导的全国卫生监督机构的关系。目前, 一级以上医疗机构绝大部分是由政府办、卫生局管理的, 受管理体制的影响, 对这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自管自的监督执法模式, 使得医疗机构的监督执法工作给社会和群众造成对外管理严、处理多、处罚重, 而对内管理松、处理少、处罚轻的负面印象和不利的社会影响, 是江苏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医疗服务监管中普遍存在职能不明, 缺乏有效地运行机制的原因之一。

3.1.2 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工作任务繁重

各地在有证医疗机构监管打击非法行医工作上任务繁重, 苏州市辖区内每位医疗监督执法人员2012年人均监管医疗机构约25.06家、人均查处打非案件8.97件, 2012年常熟市医疗监督执法人员人均监管医疗机构约113.25家, 人均查处打非案件47.50件。可见越到基层, 医疗监督执法人员工作量越大。特别是近年来, 卫生部出台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的规章规范越来越多, 基层医疗监督执法人员面临的挑战将越来越重。

3.1.3 医疗服务监管能力尚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从本次调研的结果来看, 各地卫生监督机构无论是人员配备, 还是基本的医疗监管能力, 均尚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医疗监管的需要。卫生部2010年下发的《卫生部关于切实落实监管职责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按照“权责一致、编随责增、人事相宜、保障履职”的原则, 综合考虑辖区人口、工作量、服务范围和经济水平等因素, 参照辖区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的标准, 测算所需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编制”, 江苏省各地卫生监督员配备人数差距较大, 苏州吴江区最低, 为0.13/万。同时, 医疗监督执法人员配备及专业执法能力远不能满足当前医疗监管的需要。

3.1.4 当前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同计划经济时代相比, 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卫生行政部门监管医疗服务市场的理念、内设部门布局及职责基本未发生变革, 仍然基本延续计划经济时代“办医院”的思路。出自各内设机构的政策, 各自为战, 常常冲突。依法监管医疗服务市场本应该是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 但却存在着没有队伍的尴尬。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是卫生行政部门下属单位, 却受委托承担本应该是卫生行政部门重要职责的医疗服务市场监管, 且职责不明、能力欠缺, 造成当前我国医疗监督执法队伍建设远不能适应依法监管医疗服务市场的需要。

3.2 做好医疗服务市场监督管理的建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医疗服务市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医疗机构的多元化发展, 给医疗服务市场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给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国内外医疗市场监管经验表明, 合理的资源配置、强有力的法律约束以及行业的内部自律, 是对纷繁复杂的医疗市场较为有效的监管方式[1]。

3.2.1 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 进一步深化卫生监督机构改革

“十二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这是新形势下, 为适应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 国家做出的卫生战略调整, 希望能够以此次大部制改革为契机, 进一步深化卫生监督机构改革, 强化行政部门依法监管的职责。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作为卫生行政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 却要承担起行政部门应该承担的监督执法的重要职责, 这样的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新医改的需要。建议将卫生监督机构并入行政机关, 组建卫生和计划生育执法局, 强化行政部门依法监管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市场的职责。

3.2.2 整合医疗服务监督执法队伍, 强化监管能力

目前, 行政部门内部社妇、农卫、医政、医管、科技、人事、监督等部门, 除了出台相关政策、行政管理以外, 还承担依法监管医疗服务市场的职责, 政出多门、各口子出台的政策冲突、打架, 多头监管, 让医疗机构难以是从, 因此打造一直综合性的医疗执法队伍, 改变监管无力、多头监管等问题, 应该是当前大部制改革的首要问题, 建议将各口子的依法监管医疗服务的职责合并, 整合医疗服务监督执法队伍, 强化监管能力[2]。

3.2.3 充分发挥医院学会、医师学会、护理学会等医学行业协会职责, 加强行业自律

当前卫生行政部门的许多日常工作, 比如医疗质量、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 甚至于技术准入等等, 都可以交给医学行业协会全权承担,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增强行业自律。行政部门可以将工作的中心转入出台政策、法规以及依法监管等方面, 别再将过多的精力投入行业总会应该承担的工作。

3.2.4 对医疗机构实施综合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健全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

江苏省自2006年以来, 在卫生监督机构推行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等管理模式, 可以将有限的监管力量重点投入到需要监管的重点机构, 合理配置资源, 有助于减少监督检查中的随意性, 增加了监督检查的科学性、公正性和严肃性, 施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是提高医疗服务市场行政许可和监管成效的有效手段[3]。

摘要:目的 了解卫生监督机构医疗监督的现状, 为深化改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piData软件编辑调查表, 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考察、调取“江苏省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及《卫生年鉴》数据等方法获取资料, 使用SPSS 3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当前江苏省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工作职能不明, 缺乏有效地运行机制;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工作任务繁重, 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服务监管能力难以胜任;当前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结论 建议将卫生监督机构并入行政机关, 组建专门执法局;整合医疗服务监督执法队伍, 提升监管能力;充分发挥医学行业协会职责, 加强行业自律;对医疗机构实施综合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健全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

关键词:卫生监督,机构医疗监督,现状

参考文献

[1]黄世金.我国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4, 11 (5) .

[2]霍烽, 刘洋淼.吉林省医疗机构卫生监督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吉林医学, 2009, 30 (21) .

[3]张美琴.基层医疗卫生监督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6, 20 (4) .

机构医疗监督 篇2

一、执业行为

1、检查内容(1)《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是否有效(2)医疗机构是否按规定时间校验

(3)医疗机构的名称、地点、法定代表人、诊疗科目等是否与执业登记的内容一致;

(4)医疗机构的牌匾是否与核准登记的名称相同;

(5)医疗机构是否伪造、涂改、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即是否存在出租、承包或者合作经营科室的行为或存在非法设点或未经变更执业地点进行行医

(6)医疗机构核准登记诊疗科目是否与实际开展的诊疗科目一致;(7)是否存在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引产的行为(8)是否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9)人流、引产、药流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或母婴保健执业技术服务是否许可

2、调查取证:

(1)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违法所得

a.现场查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有效期、核准科目、地址,超出诊疗科目的内容、项目、从业人员及资质、服务对象、使用器械药品、医学技术手段,病历、检查治疗单、检验单、处方、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执业登记和核准诊疗科目情况,改变地址执业或超范围执业的时间、内容、项目、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器械药品、医学技术手段,服务对象、数量和收入等;

c.询问相关医务人员和病人证实改变地址执业或超范围执业的相关情况。

d.收集有关书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相关病历、处方、检查治疗单、检验单、收费单等。

(2)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重点是B超、影像、心电图出具诊断性报告的、实习生、见习生、化验室、治疗室、护士。

a.现场检查内容:记录医疗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的姓名以及从事的内容、项目、服务对象、使用器械药品、医学技术手段,相关病历、检查治疗单、检验单、处方、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和非卫生技术人员的聘用关系,非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以及从事的时间、内容、项目、使用器械药品、医学技术手段,服务对象、数量和收入等;

c.询问相关非卫生技术人员和病人证实人员资质和业务开展的相关情况。

d.收集有关书证:资质证书、相关病历、处方、检查治疗单、检验单、收费单等。

(3)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违法所得

a.现场查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有效期、登记的执业地址;

b.记录医疗机构出卖、转让、出借的医疗文书、场所、科室;

c.记录从事医疗行为的主体所开展的内容、时间、项目、从业人员的聘用及资质、服务对象、使用器械药品、医学技术手段,相关病历、检查治疗单、处方、检验单、收费单等。

d.询问双方当事人执业登记情况,合作协议或合同;

e.收集有关书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相关病历、处方、检查治疗单、检验单、收费单、合作合同协议等。

二、专项诊疗技术监督管理

1、检查内容

包括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医疗美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1)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违法所得

a机构资质:检查机构的《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及有效期、许可范围;

b人员资质:检查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人员的合格证书及内容,如《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等;

c执业行为:通过执业许可证或批准文件、病历、检查单等资料,检查母婴保健服务执业许可范围和实际开展项目、出具医学证明文件的真实性和擅自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等行为。(2)医疗美容服务:

a机构资质:检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核准科目、项目;

b人员资质:主诊医师必须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具有从事整形外科、口腔科、中医科、皮肤病科等相关临床学科3-6年以上工作经历,经过医疗美容专业培训或进修并合格,或已从事医疗美容临床工作1年以上。未取得主诊医师资格的执业医师,应在主诊医师的指导下从事医疗美容临床技术服务工作。

c执业行为:核准医疗美容项目和实际开展项目,医疗美容技术操作规程,治疗前告知同意手续,保护病人隐私等。(3)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违法所得

a机构及人员资质:检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注明的妇产科计划生育专业;检查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医师(执业范围:妇产科)、护士等)的相关执业证书。

b执业行为:检查擅自开展人流、药流、引产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

2、调查取证

(1)擅自从事母婴保健技术

a现场检查内容:查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或许可批件,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地点、对象、项目、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有关病历、检查治疗单、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执业许可情况,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时间、地点、项目、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业务量及业务收入;询问相关医务人员和病人,证明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开展相关情况。

c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单、检验单、处方笺及发票收据、收据、从业人员合格证书等。

(2)超范围开展母婴保健技术

a现场检查内容:查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或许可批件及许可范围,超出范围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地点、对象、项目、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有关病历、检查治疗单、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执业许可情况,超范围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时间、地点、项目、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业务量及业务收入;询问相关医务人员和病人,证明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开展相关情况。

c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单、检验单、处方笺及发票收据、收据、从业人员合格证书等。

(3)采用技术手段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

a现场检查内容:查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或许可批件及许可范围,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对象、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有关病历、检查治疗单、检查报告、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对象、原因、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检查手段、收费等;询问相关医务人员和孕妇,证实上述相关情况。

c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单、检验单、检查报告、处方笺及发票收据、收据、从业人员合格证书等。(4)擅自从事性病诊疗业务

a现场检查内容:查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准科目或许可批件,开展性病诊疗业务的地点、对象、疾病名称、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有关病历、检查治疗单、检验单、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执业许可情况,开展性病诊疗业务的时间、地点、疾病名称、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业务量及业务收入;询问相关医务人员和病人,证明性病诊疗业务开展相关情况。

c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单、检验单、处方笺及发票收据、收据等。(5)擅自开展医疗美容服务

a现场检查内容:查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许可范围,从事医疗美容服务的行为及从业人员,使用的药品、器械、手术方法以及医学技术方法,以及相关病历、处方、检查治疗单、检验单、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执业许可情况,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的时间、地点、项目、对象、服务人数和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技术手段、收费情况等。

c收集有关书证:病历、检查单、检验单、处方笺、发票收据、人员资质证书等。

(6)非法为他人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违法所得

a现场检查内容:查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是否有妇产科计划生育专业,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行为及从业人员,使用的药品、器械、手术方法以及医学技术方法,以及相关病历、处方、检查治疗单、检验单、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执业许可情况,开展计划生育专业的时间、地点、项目、对象、服务人数和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技术手段、收费情况等。

c收集有关书证:病历、检查单、检验单、处方笺、发票收据、人员资质证书等。

三、人员执业资格

1、检查对象:(1)医师(2)护士(3)医技人员(4)放射工作人员

2、检查内容:

(1)医师必须有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医师执业证书》;

(2)《医师执业证书》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和实际的执业地点、类别、范围必须一致;

(3)护士:检查其《护士执业证书》及有效期、连续注册等情况;(4)医技人员:包括检验、药剂、影像技术等人员,检查其相应的资格或职称证书。医学影像、病理、超声、心电图等出诊断报告人员是否取得《医师执业证书》;

(5)放射工作人员:是否按规定组织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查是否有效的放射工作人员证、影像报告,2年有效期)

3调查取证:

医师:

(1)现场检查内容:查验《医师执业证书》及其真实性,记录从事医师活动的地点、对象、使用的药品、器械、医学技术方法,有关医疗文书和票据。

(2)询问当事人执业许可情况,从事医师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使用的器械药品及来源、服务对象数量和医疗收入等;(3)询问就诊对象,证实相关情况。

(4)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治疗单、处方笺及发票收据等。

护士:

(1)现场检查内容:查验《护士执业证书》及注册年限和连续注册情况,记录从事护士工作的地点、对象、方法、使用的药品、器械,有关医疗文书和票据。(2)询问当事人执业许可情况,从事护士工作的时间、地点、内容、使用的器械药品、服务对象数量和医疗收入等;(3)询问服务对象,证实相关情况。

(4)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治疗单、处方笺及发票收据等。

医技人员:

(1)现场检查内容:查验相关资格或职称证书(技师/士、药剂师/士、检验师/士等),记录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对象、方法、使用的药品、器械,有关医疗文书和票据等。

(2)询问当事人取得资格情况,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时间、内容、使用的器械药品、服务对象数量、收入等;(3)询问就诊对象,证实相关情况。

(4)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治疗单、检验单、发票/收据等。

放射工作人员:

(1)现场检查内容:查验相关资格或职称证书、职业健康检查档案,记录从事拍片工作的对象、方法、使用的射线装置,有关医疗文书和票据等。(2)询问当事人取得资格及职业健康检查情况,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时间、内容、使用的射线装置、服务对象数量、收入等;(3)询问就诊对象,证实相关情况。

(4)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治疗单、检验单、发票/收据等。

四、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

1、检查内容

(1)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a是否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b是否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是否网上直报、报告卡和传染病疫情登记本、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 c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艾滋病、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d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e对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消毒隔离制度:

a是否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科、专职人员,(书面文件)),制定消毒管理制度(实施文件或操作程序),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使用中的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化学监测(每日)、戊二醛(每周);压力蒸汽灭菌进行工艺监测(每锅)、化学监测(每包)、生物监测(每月);紫外线消毒进行日常监测、照度、生物监测)(查记录)。

b是否建立并执行消毒产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制度、登记表格(到货时间、生产厂家、供货单位、产品名称、数量、规格、单价、产品批号、消毒或灭菌时间、失效期、出厂日期、卫生许可号)

c是否建立污水处理站,排放废弃的污水未经处理和消毒,是否按规定进行污水日常检测(连续性消毒余氯每日检测2次,间歇性消毒余氯每次排放前检测;粪大肠菌群每月检测1次,肠道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每年检测2次)---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

d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工作人员手和皮肤黏膜、物品和环境表面)。

e 内镜的清洗消毒与内镜诊疗工作是否分开,是否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有无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10分,支气管镜20分,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10小时)、操作人员);消毒剂浓度每日监测,消毒后的内镜每月生物学监测;是否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四或五槽)

f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分开;消毒后的口腔诊疗器械进行包装,并在包装外注明消毒日期、有效期;是否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

2调查取证

(1)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a询问当事人确定医疗机构设立预防保健组织及相关制度的建立时间、内容,制度的落实情况,查看科室门诊日志、住院登记薄和传染病疫情登记薄等。b收集有关书证:相关制度的资料、记录本、门诊日志、住院登记薄和传染病疫情登记薄等。(2)消毒隔离制度

a检查并记录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b检查购进消毒产品应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c询问当事人确认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的时间、内容,制度的落实情况

d收集有关书证:登记资料,转移登记单等。

五 医疗废物监督管理

1、检查内容

(1)医疗废物转移:书面要求,处理权限在环保

应当将医疗废物交由取得环保部门许可得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有转移联单制度。

(2)医疗废物收集:直接处罚(警告,5000-10000)是否在医疗卫生机构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未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3)医疗废物暂存设施是否符合环境保护、卫生要求:(警告)

未与生活垃圾分开,无封闭措施、地面和1米高的墙裙未进行防渗处理、地面无排水设施、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入处环境、库房外无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库房内无“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4)是否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或保存登记资料的(警告)

医疗机构大型医疗设备管理浅析 篇3

关键词:大型医疗设备;管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R3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134-01

如今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日益增多,如何管理好这些设备使其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现结合多年管理经验总结管理心得如下。

1 大型设备的购置

有计划的购置反复论证,结合患者的需求和经济支付水平情况做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预测调研,得出正确结论,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

首先使用科室写出书面申请报告,写明设备的功能,在拓展科室新业务方面的作用、设备的经济效益评价、在几年内能收回成本等内容。经医院医疗器械委员会进行论证,根据医院的资金情况及医院的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及讨论,确定设备的购置内容。

在资金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自筹资金、信贷及融资方式,信贷和融资是医院设备新的投资形式,可解决医院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但也要进行收益与风险的评估。

在确定了设备购置内容和资金来源形式后进行招标采购。医院设备科准备招标文件。向设备销售公司发邀请函审核各投标公司资质文件。由医院招标委员会选定二、三家资金雄厚、销售业绩好的公司进行投标。医院招标委员会相关科室主任、专家组、纪检等参加招标。根据国家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进行招标,选定中标公司中标设备,签订设备购置合同。

2 设备的安装验收

在厂家设备工程师及科室人员和设备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开箱验收,安装核对装箱单、维保单、出厂检验报告等随机资料,安装调试完成后对使用科室人员进行现场培训或者在定点机构培训,在确认培训完成设备正常运行后根据采购合同医院支付首笔设备款,预留5%~10%设备质量保证金,待质保期满后再支付设备尾款。设备科在设备安装验收完成后,应及时建立设备技术档案。

3 建立设备技术档案

建立好设备档案对设备的正确使用开发新项目以及教学科研维修有着重要的作用。

3.1 收集档案资料

①申请购置设备的请示文件批复文件招投标材料、中标合同、协议等购置文件。

②开箱验收记录保修单、说明书等随机资料文件。

③设备安装、调试验收报告、运行记录、保养记录、报废鉴定材料等形成的文件材料。

3.2 分类管理

按照正确的分类管理方法根据《设备档案保管期限表》将收集到的材料收集整理编号编目确保设备档案分类科学组卷合理、编号正确保管期限划分准确。

4 专人专职负责制

大型设备的完好率直接影响着使用科室的经济效益,大型贵重设备操作实行专人专职负责。新购置的设备操作人员必须培训后操作使用,制定操作规程制度上墙,做好《设备运行登记表》包括开机关机时间,运行情况,操作人签名、诊疗人次、收费情况。每月定期检查,按医院设备管理制度考核,制订设备损坏赔偿制度。

5 定期保养、及时维修保持设备运行良好

定期做好设备的保养、维修工作。采用四级负责制和分工负责制,在设备的管理、使用、维修等方面,部门共同参与到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中来。

5.1 四级负责的管理制度

一级负责制:由科室操作人员负责。以设备外部为主,负责仪器设备表面清洁、零部件是否完整等日常保养工作。

二级负责制:由仪器设备指定保养人员按计划进行保养。主要是内部清洁、润滑等,检查有无异常情况(如声音、指示灯、插件等)进行局部检查测试和调整。

三级负责制:是一种预防性的维修。保养人会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进行。检查设备的主体部分主要组件、调整精度。必要时更换易损件。

四级负责制:由院领导和科室主任负责。主要负责监督科室操作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执行各项涉及设备保养、维修维护制度情况。

5.2 分工负责制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按照设备类型进行分工负责。作为该类型工程技术人员应熟悉掌握此类型医疗设备的应用、操作、结构及原理。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判断问题、尽快解决。同时也应同厂家工程人员做好沟通得到技术支持,更迅速的排出故障。实行分工负责制,使大家目标明确,提高了维保制度的执行力,减少了医疗设备的故障率。

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科学管理,能够促使工程技术人员不断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和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为医院带来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6 大型设备的利用率与经济效益

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大型设备进行单机核算,用物流管理系统,对科室大型设备耗材的用量进行统计,核算出费用,通过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确定购置年限、原值、维修费用、折旧使用年限等,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扣除人工、水电等费用后进行核算,确定设备的收回成本年限,以此考核使用科室在设备购置申请报告中所承诺的成本回收年限,相应的给予奖惩。

7 大型设备的折旧管理

大型设备的折旧管理,能够增强医务人员维护医疗设备的责任心,降低设备的故障率,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减少了盲目购置设备现象的发生。回收折旧基金又为医院设备的更新换代、设备的配件的购置及维修奠定了良好资金基础。

大型医疗设备折旧期一般为5~6年,在使用初期(保修期内)尽量使用,以便发现潜在故障。正常使用期(5~6年内)是功能和经济、社会效益发挥的最佳期,6年后为淘汰期(更新换代期)加强维修保养、延长使用寿命,不再折旧。

设备月折旧金=(设备原值-设备残值)/6×12;

设备残值=设备原值×5%;

设备残值为此设备报废后的废品金额。

每月由院财务科从使用科室纯利润中扣除,同时计入“设备折旧基金”中作为更新、维修设备专项资金,如当月纯利润不够扣除,下月继续扣除直到扣清为止,以保证折旧费的落实。

利用折旧基金购置大型设备弥补了医疗经费的不足,为医院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8 大型设备的报废管理

大型设备的报废管理是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环节,管理好报废设备设备,有利于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益。大型医疗设备的报废应谨慎,需使用科室填写报废申请单,经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技术评估签字确认,再通过医院医疗器械委员会或院上级主管审批后,统一进行设备的废品处理。废品处理的资金应及时上交财务部门入此“设备折旧基金”账中,以利于设备折旧资金(设备折旧残值资金)的回收。

参考文献:

[1] 戴顺平.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浅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3,(8).

机构医疗监督 篇4

关键词:在用医疗器械,监督检验,科学监管,质量安全

医疗机构中在用的医疗器械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是人民群众治病保健所必须的,能否保证其安全有效使用,直接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是我国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作为十大国家级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之一,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抽验相关精神,从2007年起,连续4年对广州市及东莞、汕尾、佛山、中山等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医疗机构进行在用的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B型超声诊断设备、血液透析装置和人工心肺机等医疗器械进行了安全与性能的专项抽验与调研。

结合这四年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对在用医疗器械监督抽验的经验、与医疗机构的沟通了解、相关文献资料的调查以及对我国现行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的分析,总结出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1 在用医疗器械监督抽验存在的问题

1.1 医疗器械监管法律与监管主体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进行监管有卫生、质监和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各自分别依据《传染病防治法》、《计量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监管,但切入点和裁量有很大的区别,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局限性。医疗器械监管的多头管理,导致出现一些真空地带,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运行成本和使用医疗器械的风险。目前,我所对医疗机构进行抽验所产生的费用由政府财来承担。在具体运作中,积极与各个医疗机构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顺利完成在用医疗器械的各项抽验工作。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于2000年4月1日实施以来,由于条例规范没有具体操作方式,对在用医疗器械监管存在概念不清晰。四年来,我所在用医疗器械监督抽验只能进行政府摸底性监督抽验,并不能对不合格产品进行相应处罚及公告;只能建议医疗机构进行整改,提高其对在用医疗器械安全和性能的重视。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对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很难到位,对发现的问题也无法进行有效处理。综上所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具有很大难度。

1.2 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存在的问题

1.2.1 技术人员法律法规意识有待提高

医疗机构技术人员较注重技术提升,忽视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他们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对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文件却知之不多,对产品的包装、标签和说明书,对医疗器械分类的具体规定不熟悉,也不能够辨别产品注册证的真伪。

1.2.2 技术人员技能水平有待继续提高

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门类多、规格杂,使用难度差别大。由于培训相对不足,部分技术人员对正确使用医疗器械的了解不够充分,对常用医疗器械只是机械性操作,不了解原理,当出现异常时会不知所措,严重影响医疗器械的性能和安全。

1.2.3 医疗器械进货有待规范

部分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的来源较乱,有些无证,有些自制,有些赠送,有些是上级购买下拨,有些还是三无产品甚至假冒产品,存在不按有关规定购买医疗器械和使用二手医疗器械的现象。而二手医疗器械,在交易时往往不经过法定检验机构的检验,质量难以保证。

1.2.4 医疗器械维护条件有待完善

一些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保管、储存条件差,缺乏必备的保管、养护设备,未配备相应的养护人员。对于医疗器械所需要的湿度、温度等环境条件,也不够重视。有些医疗器械因保存环境不达标,而导致其性能降低甚至运转失常。在用医疗器械出现问题,一些医疗机构只修不检,也没有对各项技术指标进行全面的检验与校正,容易酿成医疗事故。

1.2.5 医疗器械设备使用期限有待界定

大部分医疗器械没有使用有效期,有的已经使用了十几年,老化严重,严重锈蚀。有的医学图像设备的图像已模糊不清,有的治疗设备已经达不到其治疗效果仍在使用。

1.2.6 医疗器械检验有待重视

目前我国对在用医疗器械的法制监督尚未完善,医疗机构对其检验缺乏动力,尚未配备基本检验设备。已有的检验也具有随意性,检验很大程度依赖于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在用医疗器械检验不到位,给医疗器械安全使用埋下了隐患。

1.2.7 医疗器械档案有待健全

部分医疗机构的在用医疗器械档案不够健全,只有简单的供货方资质档案、产品注册证明文件、出厂合格证明文件等材料,而对使用过程中的养护、维修、检验记录等材料并没有很好的整理归档。

1.2.8 处理不良事件工作力度有待加强

在用医疗器械发生不良事件实际上挺多,但不少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出现不良事件,可能是因产品质量问题引起,不太愿意将这类问题公开,自行处理,不上报。这导致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上报率较低,也导致部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重复发生。

1.3 医疗器械监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医疗器械的监管起步较晚,而医疗器械作为一个涉及多学科的新兴行业,其产品的结构、技术、品种千变万化,监管环境复杂多变、层次不一,日常监管工作量也大。只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或掌握多学科的复合型人员才能有效的对各种医疗器械的性能、安全等质量实施监督检查。

目前,医疗器械监管人员数量不足,整体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缺少对口专业人员。现有监管人员缺少专业系统培训,基层缺少专职医疗器械监管员。现有医疗器械行政监管人员缺少必要的医疗器械专业知识,监管工作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进行实质意义的技术监督。

1.4 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技术支持力量不足

1.4.1 医疗器械检验机构设置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医疗器械检验机构的设置远没有药检所周全,药品检验所每个地市都有,而医疗器械检验机构至今仍只停留在SFDA下属十大中心和各省级检验机构。由于地市级以下检验机构未成立,不利于地市级以下的基层监管,更不能满足地市级以下在用医疗器械日常监管工作的需要。

1.4.2 检验人员配备严重不足

医疗器械涉及技术领域广,行业跨度大,专业性强,对医疗器械检验人员的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人员配备不足,在多领域缺乏高级专业人才,已严重制约医疗器械检验能力的提高。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技术搭配不完善,检验技术人员配置急需加强,技术能力未能满足目前在用医疗器械等产品的检验需求,医疗检验人才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

1.4.3 检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历史原因,政府对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建设投入不多。各级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成立的时间都较短,检验设备经过近年来国家的投入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有了一定的规模,但仍不能满足在用医疗器械监督抽验工作的需要。

1.4.4 在用医疗器械抽验经费投入不足,日常监督抽验尚未开展

在用医疗器械监督抽验是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抽验经费投入不足,抽验品种不多,涉及面比较窄,技术监督工作跟不上。当前的抽验只停留在计划抽验,日常监督抽验并未开展,无法在日常监管过程中通过在用医疗器械抽验来尽早识别存在的安全隐患。

2 完善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建议与探讨

为加强在用医疗器械监管,保证医疗机构中的在用医疗器械安全有效使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完善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捋顺监管

目前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内容不完善。要加强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就要加快立法工作,出台《医疗器械管理法》,把医疗器械监管和药品监管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进一步明确医疗器械监管职责,理顺部门间的关系,完善法律体系,建立医疗器械监管的长效机制。针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完善内容,填补法律空白,增强可操作性,整合各监管部门的执法力量,真正使医疗器械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特别要加强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监管法规的完善,确保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在所有环节都能始终标准如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械安全。

2.2 推进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参考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引入风险管理理念,竖立医疗器械全寿命周期概念,建立医疗机构信用体系机制,提高医疗机构管理水平,促进在用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从风险角度考虑人员素质、医疗器械进货、医疗器械使用维护条件、医疗器械使用期限、医疗器械设备档案、检验设备配置等各方面,全面保障用械安全。

2.2.1 建立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

制定风险管理指南,为医疗机构提供风险管理依据。广泛宣传,增强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意识。加强管理职能,实施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利用风险分析方法,识别和降低在用医疗器械使用风险;注重基本安全防护,提高医疗器械使用安全。引进医疗器械保险制度及第三方维护维修服务,充分保障医疗器械安全运行。建立医疗器械考核指标体系,将检验作为过程进行管理。提高人员素质,降低在用医疗器械风险因素中人的因素。加强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技术档案(数据库)建设,为在用医疗器械风险分析和评估的量化管理奠定基础。

2.2.2 竖立医疗器械全寿命周期概念

从医疗器械的规划、设计、生产、销售、安装调试到使用、维护检验、报废的全过程,建立医疗器械全寿命周期的有效监管模型,促进医疗机构对在用医疗器械进行有效的管理,全面保障医疗器械使用的质量与安全。

2.2.3 建立医疗机构信用体系机制

参考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对医疗机构进行信用评级,鼓励和表彰在用医疗器械管理规范、患者满意度高的医疗机构,加大对医疗事故等不良事件频发的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和健全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信用体系机制。通过监管部门、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使监管部门的公信力、医疗机构的诚信度得到显著提高,整个行业的信用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群众使用安全有效医疗器械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2.2.4 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网络

我国是医疗器械使用大国,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报告数量与整个在用医疗器械的品种数量相比不多,且收集的多为死亡或者严重伤害事件。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网络,实现监测手段电子化,有效促进不良事件监测多元化,支持在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识别与发现,提高风险信息发布的透明度,有效控制类似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

2.3 加强医疗器械监管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督管理专业队伍,要根据医疗器械的特点,制订医疗器械行政监管人力资源规划,将合适的医疗器械专业人才选进医疗器械监管队伍中来,充实队伍,保障力量。建立规范化的培训制度,不仅要进行医疗器械的法律法规培训,更要进行全面的医疗器械相关专业知识培训,这是由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决定的。建立健全基层机构,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根据医疗器械专业性强的特点,精挑细选合适人才担当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并且要保证这些人员岗位的相对稳定。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合理使用人才,切实提高工作效能,更好地做好医疗器械监管工作。

2.4 加强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建设,提高技术监督支撑能力

医疗器械检验是开展在用医疗器械监管工作的技术保障,检验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加强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建设,提高技术监督支撑能力,包括医疗器械检验机构设置、检验人员配备、检验设施投入和医疗器械监督抽验经费支持等。

2.4.1 加强医疗器械检验机构设置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国家级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对归口产品检验能力达到100%,省级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对市场常规产品检验能力达到95%以上,保证有能力对在用医疗器械进行监督抽验及日常检验。在现有国家中心、省级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基础上,可扩展到市级医疗器械检验分机构的设置,提高检验技术能力,逐步开展与其检验能力相对应的日常在用医疗器械监督抽验工作,满足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要求。

2.4.2 提高医疗器械检验机构人才素养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器械检验专业队伍就要根据医疗器械的特点来制订医疗器械检验机构人力资源规划,加大检验人员配备力度。从大专院校接收专业对口的大学生、研究生,也可从科研院所直接选调高端人才,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同时大力培养高端检验人员,把现有检验人才重新送入大专院校,进行对口专业学习,实现“走出去,引进来”。建立合理分配机制,使高端人才有高端的报酬,做到“引得进,留得住”。也可以和相关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人才设备,对某一类医疗器械形成具有联合检验的能力。

2.4.3 加大检验机构检验设施投入

医疗器械检验是开展监管工作的重要技术保障,检验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也事关人民群众用械安全,各级管理部门应加大这一事关国计民生事业的投入。加大对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检验设施的投入,就是对人民群众的健康负责,就是对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支持。使各级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在面对大型新式医疗器械的检验时不捉襟见肘,使检验机构的检验能力与当前医疗器械的发展相适应。

2.4.4 加大医疗器械监督抽验经费投入,整合各种技术资源

医疗器械监督抽验是对医疗器械上市后进行监管的一种有效手段,目的在于发现医疗器械在各个环节中存在的漏洞与缺陷。目前,从抽验的品种和效果来看,尚有不足之处,国家应加大抽验经费的投入,整合各种技术资源,才能做好该项工作。利用医疗器械监督抽验经费的投入,让医疗器械检验机构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型医疗机构中的专家力量和仪器设备构成一个医疗器械强大的科研与检验综合平台。才能更好的促进在用医疗器械专项监督抽验工作和日常监督抽验工作的开展。

2.4.5 开展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技术服务

检验机构可开展在用医疗器械检验技术服务,帮助医疗机构具备一定的检验能力,以满足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的自检需要。检验机构也可组织医疗器械标准体系建设,交流医疗器械适用范围、技术特性、功能特点等知识,使医疗机构充分认识医疗器械相关风险,服务好医疗机构等医疗器械使用单位。

综上所述,经过对在用医疗器械监督抽验存在问题提出了完善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建议,为解决在用医疗器械监管中的各种问题,保证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安全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用械安全,应着实加强医疗器械监管能力建设和提高检验机构技术水平,以科学监管理念来服务医疗器械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永亨.医疗器械安全与性能基本要求与中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11):28~33.

[2]黄强.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管理亟待规范[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7,31(2):135~136.

[3]翟秀芳,沈玉萍,韩艳.农材医疗机构在用设备规范化管理探析[J].首都医药,2007,(10):15~16.

[4]迟元勤,狄泉.对医疗机构使用医疗器械监管的思考[J].齐鲁药事,2009,28(12):709~711.

[5]赵军辉,张志清,赵恒.浅谈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督检验[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15(3):54~55.

[6]赵冬梅,高飞,何晓军.基层医疗器械监督抽验工作大有可为[J].首都医药,2009,2(下):22~23.

[7]喻洪流,钱省三.医疗器械的全寿命质量与安全监管模式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6,30(2):120~123.

[8]欧阳昭连.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

医疗机构综合监督检查表 篇5

机构名称: 主要负责人: 地 址: 联 系 电话:

一、医疗服务

1、持有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是()否()

若无效,注明具体情况:。

2、按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是()否()

超范围,性传播疾病 □ 口腔 □ 医疗美容 □ 其它:

3、医疗机构名称、执业地点、主要负责人变更未做登记 是()否()

具体注明未登记项目:

4、抽查医师5名,持《医师执业证书》或《助理医师执业证书》 名。抽查护士5名,持《护士执业证书》 名。

医师注册类别与执业类别不一致 人,注册范围与执业范围不一致 人,注册地点与执业地点不一致 人。

护士注册执业地点与实际执业地点不一致 人。

5、医疗机构是否存在出租、承包科室的行为。是()否()

若存在,具体出租、承包的科室是:。

6、是否存在非法刊播医疗广告 是()否()

违法刊播医疗广告,具体违法内容:(选择以下内空)

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 □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超出有效期限 □

发布的医疗广告内容与审批的内容不符 □ 其它:

7、是否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 是()否()

是否存在未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及考核合格证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

是()否()

8、处方是否按照规定标准和格式印制

是()否()处方是否由在本机构取得处方权的医师开具

是()否()

9、医疗机构的印章、牌匾以及医疗文书中使用的名称与核准登记的医疗机构名称相同。

是()否()

二、疫情报告情况

10、是否有门诊日志 是()否()

门诊日志登记是否齐全 是()否()

11、是否有传染病报告登记簿

12、是否使用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卡 发现的法定传染病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报告

13、传染病报告卡、登记簿填写是否齐全

三、医疗废物处置

14、是否有医疗废物登记记录

15、是否按规定分类收集、包装医疗废物

16、医疗废物包装物、包装容器是否符合规定

17、医疗废物处置:交集中处置单位 □

自行处置:焚烧 □

四、预防控制措施

18、一次性医疗用品是否做到“一人一用”

19、待用无菌物品和无菌敷料有无注明灭菌日期 20、消毒登记是否齐全

21、使用的消毒剂与消毒器械是否符合卫生部要求

五、处理意见

检察机关如何监督强制医疗 篇6

湖北蕲春县强制医疗执行情况和特点

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湖北蕲春县法院作出强制医疗决定3件3人,涉嫌罪名是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3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当日即被送往民营性精神病医院作临时性约束保护,法院作出强制医疗决定后,送达公安机关执行。由于湖北黄冈市、蕲春县均没有设立公安机关管理的安康医院,公安机关遂将强制医疗决定书送达民营性精神病医院,公安机关将被决定强制医疗的人送交强制医疗,执行程序便完成。被强制医疗人在医疗过程中与一般精神病人医疗无异,被强制医疗人在监护人要求下可以随时出院,当精神病发作又可以随时送医。

强制医疗医院主体不明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五百三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决定强制医疗的,应当作出决定后五日内,向公安机关送达强制医疗决定书和强制医疗执行通知书,由公安机关将被决定强制医疗的人送交强制医疗。”该条款并没有规定送交什么医院执行,其他资料中专家、学者建议将被强制医疗人送交公安机关管理的安康医院。据查全国只有20多家安康医院,受医疗经费、被强制医疗监护会见等因素影响,公安机关都是就近送普通精神病医院交付执行。经调查了解,蕲春县精神病医院都是民营性医院,以牟利为目的。民营性精神病医院是否符合强制医疗执行主体?基层检察院对民营强制医疗医院是否具有监督权?法律尚无规定,也无明文解释。因在强制医疗监督中被监督主体不明确,法律对强制医疗机构没有明确的权责约束,对强制医疗执行中治疗、诊断、评估等具体监督事项也无据可依。

被强制医疗人解除强制医疗监督难

决定强制医疗决定中没有规定医疗期限界限。由于被强制医疗人大多数家庭困难,家属无力支付长期医疗费用,其被强制医疗期间的费用主要是依靠新农合报销和民政低保差额补助等,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就蕲春县目前情况来说,一名被强制医疗人一年最高能通过新农合报销医疗费用六千余元,而且有些被强制医疗人并不符合获取民政低保差额补助条件,因而,其医疗经费保障明显不足,医疗机构还要从中牟利,无法对被强制医疗人进行长期医疗,到了一定时间被强制医疗人病情有所缓解,医疗机构会主动协同被强制医疗人家属向法院提出解除强制医疗,其出具的诊断评估报告,不具有客观真实性。一旦被强制医疗人解除强制医疗后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责任该由谁来承担等问题法律也尚无明文规定,这同时也给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带来困惑。

基层检察院监督强制医疗执行的建议

(一)建议地市一级公安、检察院、法院三家联合评估确立一家国有的精神病专科医院作为强制医疗执行医院,实行普通精神病人与被强制医疗人分开治疗、分开管理,被确定强制医疗执行医院应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明确权责,对各县市被强制医疗人集中强制医疗。

(二)建议被强制医疗人治疗、诊断、合法权益保障等由属地检察院监督,评估、解除强制医疗等由原决定法院同级检察院监督,并将监督情况及时报送或抄送强制医疗地检察院。

(三)建议将被强制医疗人强制医疗期间产生治疗费和基本生活费纳入财政预算。因被强制医疗人多数家庭生活困難,无力支付长期的医疗费,建议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该类社会群体的关心、关注力度,将强制医疗期间的医药费、治疗费及生活费纳入财政预算,由政府统一进行调配,保障被强制医疗人得到及时救助。

株洲市基层医疗机构卫生监督分析 篇7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从株洲市卫生执法监督处收集2013年和2014年2次卫生监督检查结果,被检查的医疗机构通过随机抽样确定。2013年检查中,在株洲市市区检查了129家医疗机构,在株洲市辖区县中检查了45家医疗机构。2014年检查中,在株洲市市区检查了121家医疗机构,在株洲市辖区县中检查了62家医疗机构。

研究方法:以《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母婴保健法》、《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条例》、《护士条例》作为卫生监督的法律法规依据,制作调查表。调查表从执业许可情况、执业情况、医疗文书管理情况、医疗废物处理情况、消毒隔离情况和口腔门诊情况6个方面全面调查,每个方面包含若干项目。将收集到的结果整理成统一格式,计算调查表中每个项目的合格率(合格率=合格医疗机构数/被调查的医疗机构数×100%)。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在2013年和2014年分2次从5个方面共检查357家医疗机构。2013年在市区检查了74家诊所,口腔诊所25家,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卫生室等公立机构21家,学校医务室5家,美容诊所4家;在辖区县检查了22家诊所,口腔诊所6家,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卫生室等公立机构13家,美容诊所4家。2014年在市区检查了77家诊所,口腔诊所15家,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卫生室等公立机构21家,学校医务室8家;在辖区县检查了33家诊所,口腔诊所7家,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卫生室等公立机构22家。2次检查发现了各种违法违规情况。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情况:2次检查中对全部357家医疗机构检查了执业许可情况,平均合格率91.59%,大部分项目是区医疗机构的合格率高于县,2014年相对2013年合格率较高。检查中发现,持有有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较好,区的合格率和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14,P=0.106),2014年的合格率与2013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008,P=0.315)。未发现伪造、涂改、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诊疗活动的情况。一共发现了79家次《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未悬挂于医疗机构入口处醒目位置,其中区的情况优于县(χ2=9.928,P<0.01),2014年相对于2013年无区别(χ2=0.146,P=0.703)。开展的诊疗项目与核准登记的科目不一致是个“老问题”,2014年没有改观,城区相对县也无差异。牌匾、医疗文书、印章、银行账户等使用的名称与核准登记的不一致问题集中出现在县里(χ2=9.109,P<0.01),并且在2014年无改良的迹象(χ2=0.216,P=0.642)。

医疗机构执业情况:2次检查对全部357家医疗机构分7个方面检查了执业情况,平均合格率74.71%,通过检查发现诸多医疗机构在执业时存在问题,有3个方面合格率较低,总体上区相对县情况更好,2014年相对2013年有进步。检查发现41家次医疗机构没有医师职责、护士职责、消毒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处理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环境卫生制度并未上墙悬挂,2014年的情况好于2013年(χ2=5.430,P=0.021),区和县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385,P=0.587)。2次检查共发现了145家次医疗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诊疗活动,其中区明显好于县(χ2=11.699,P=0.001),2013年与2014年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9,P=0.251)。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本、消毒登记本、紫外线消毒登记本、医疗废物处理登记本未按要求登记的现象普遍存在于诊所等私人医疗机构,合格率很低,只有公立医疗机构完成得较好,其他医疗机构需要改进,城区好于县(χ2=12.605,P=0.001),2014年有明显进步但仍需要改进(χ2=7.662,P=0.006)。医疗机构未设置医护人员公示栏,或与现场人员不一致的现象较少见,违反规定的医疗机构大多数是因为没有及时更新公示栏,区的情况优于县,在2014年有进步。医务人员未做到衣帽整洁,挂牌上岗的情况在2014年没有改观,甚至样本合格率在2014年下降了,究其原因是部分诊所和卫生院多年来一直没有做到挂牌上岗,区做得比县好(χ2=19.657,P=0.001)。医疗区环境整洁、墙面亮化情况很好,除开正在装修或者其他特殊情况基本上全部做到合格,无须探讨区县、年份的区别。医疗区未严格与生活区分开的问题在2014年有所改观(χ2=31.557,P=0.001),但仍然普遍出现在诊所中,县的合格率低于区(χ2=9.381,P=0.001)。由于部分诊所面积较小,这些诊所大部分都在医疗区做饭等,严重违反了相关规定。

医疗文书管理情况:从4个方面调查医疗文书管理情况,存在3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平均合格率69.12%。①未按规定进行门诊登记、书写门诊病历的情况,县区无差别(χ2=3.650,P=0.056),2014年相对2013年无改观(χ2=2.005,P=0.157),仍然多见于诊所和卫生室。②处方未由有资质的医师开具,县区无区别(χ2=1.053,P=0.305),2014年比2013年合格率亦无变化(χ2=0.192,P=0.661)。③处方书写不符合国家《处方管理办法》规定,或未按要求保存的现象普遍存在于诊所和卫生室,这个问题较为严峻,2014年相对前年有所提高但仍然较低(χ2=5.102,P=0.017),问题集中在处方中没有写清楚诊断或者处方中药品种类超过了5种,县区无差异(χ2=0.958,P=0.357)。未发现伪造、隐匿、销毁门诊日志、门诊病历以及出具虚假医学证明文件。

医疗废物处理情况:医疗废物处理情况分4个内容调查,4个内容独立性不强,故不单独探讨县区差异和是否改观,平均合格率44.54%。

消毒隔离情况:消毒隔离情况的调查内容很细致,发现了往往被忽视的违规行为,有两个方面合格率较低,平均合格率71.15%。在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方面,仍然存在大量问题,区县之间、2年合格率无差异,这次研究调查发现大量医疗机构针头插在药瓶口不拔出,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配药,甚至皮试。器械、医用敷料等消毒灭菌的合格率较高,区县之间、2年合格率无差异,问题主要出在没有单独存放于无菌柜内。大部分诊所和卫生室往往给浸泡器械的消毒液标明了浸泡日期及更换日期,但是没有标注名称,区县之间、2年合格率无差异。

口腔门诊要求:口腔门诊数量相对较少,针对其特殊的执业情况做了专门调查,平均合格率36.68%。使用手机(牙钻)基本可以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区县之间、2年合格率无差异。大部分医务人员操作时戴口罩和乳胶手套,但是没有戴护目镜和帽子,区县之间、2年合格率无差异。对于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的清洁消毒还远远不够,合格率较低,区县之间、两年合格率无差异。所有检查的口腔诊所在灭菌检查方面均未合格。

讨论

通过2次调查发现株洲市基层医疗机构的情况差异较大。第一表现为不同项目的合格率差异很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情况合格率高,医疗废物处理、口腔门诊要求合格率低。针对此特点可以把卫生监督的重点工作放在合格率较低的项目上,提升空间较大[1]。第二表现为市区和县区的合格率差异大,县的情况远差于市区。解决方法有卫生监督员加强学习,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建立医疗机构卫生监督员联络员制度,咨询临床专家等。第三表现为2014年情况明显好于2013年,通过本研究发现株洲市卫生监督的效果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但是在医疗领域表现为医疗服务市场不规范、执法未完全到位,急需加以改进[2]。刘桂刚等认为,当前医疗服务市场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医疗机构行政审批不严;监督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工作中以言代法、以权代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以下工作建议:严格准入管理,规范审批行为;加强监督队伍建设;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医疗机构管理者与医务人员依法执业的自觉性[3]。在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上,还提出建立实施医疗机构联络员制度,要求医疗机构设立1~2名“规范执业联络员”,通过联络员建立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信息沟通平台,使医疗机构及时了解有关法规、政策要求,规范执业行为;同时医疗机构也可通过联络员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工作建议和意见[4]。医疗服务存在资格准入,不是一个可以自由进出的市场[5];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医疗机构行政许可,在许可时对医疗机构设置、布局流程、执业人员等方面严格把关。罗乐宣等对我国公立医院监督管理组织体系及其职能分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存在公立医疗机构行政监督管理权过于分散、监督管理权则不对等、政府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调整政府职能部门分工格局、减少监督管理主体,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监督管理的作用,规范中介组织的作用等优化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组织体系的建议[6]。卫生体制不畅,阻碍医疗卫生监督综合执法效果。医疗卫生监督的执法主体是卫生行政部门,而卫生行政部门现在依然是在“办”卫生,存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双重身份[7],亟须理顺内部体制。

摘要:目的:分析株洲市基层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检查结果。方法: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从6个方面检查357家医疗机构。结果: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情况合格率91.59%,医疗机构执业情况合格率74.71%,医疗文书管理情况合格率69.12%,医疗废物处理情况合格率44.54%,消毒隔离情况合格率71.15%,口腔门诊要求合格率36.68%。大部分调查项目区合格率高于县,2014年合格率高于2013年。结论:株洲市卫生监督尤其是薄弱环节例如医疗废物处理、口腔门诊需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完善执法监管体系。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株洲市

参考文献

[1]张美琴.基层医疗卫生监督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4):49-50.

[2]张南霞,张少茗,桂文盛.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J].中国热带医学,2003,3(2):276-277.

[3]董振军,李晓军,史立波.浅议医疗机构执业活动中存在的主要违法问题与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8):3524-3525.

[4]陈强,王跃龙,宋昀,等.试论加强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和引导[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6,13(4):312-314.

[5]张琼,陈文贤,李宁秀.健康管理对医疗服务市场的管制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4):779-785.

[6]罗乐宣,冯占春,王跃平,等.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组织体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6,19(9):58-60.

机构医疗监督 篇8

为进一步做好医疗卫生单位消毒工作的监督监测, 规范消毒工作的制度落实, 提高消毒质量, 控制医院感染。我们于2005—2008年对县级医院、乡镇医院进行现场调查、采样和检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监测对象

县级医院6家, 乡镇医院11家。

1.2 方法和标准

1.2.1 现场调查。

以查资料为主, 结合实地观察, 查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是否健全, 防治感染的制度、措施和执行情况,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采购检查验收的管理及用后消毒毁形情况。

1.2.2 检测科室及检测项目。

采样以手术室、妇产科、供应室、重症监护室、口腔科和换药室等科室为主。检测项目为物体表面、室内空气、使用中消毒剂、医护人员手的细菌菌落总数、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观察和紫外线灯辐照强度测定。

1.2.3 检测方法和判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2002版《消毒技术规范》和国标GB15982—1995进行采样、检测和评价。空气细菌菌落总数II类区域≤200 cfu/m3、III类区域≤500cfu/m3为合格, 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II类区域≤5 cfu/cm2、III类区域≤10 cfu/cm2为合格, 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100 cfu/ml为合格, 紫外线灯辐照强度≥70 w/cm2为合格。

2 结果

2.1 医院消毒管理情况

从现场监督检查的情况看, 医院消毒管理工作经过近几年有组织的不间断地监督检查, 日臻完善, 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主要体现在:一是领导重视, 把医院消毒工作当作一项主要工作来抓, 每年投入一定的经费添置必要的设备。二是组织健全, 职责明确, 能按要求成立相应的感染控制组织, 发挥相应的职能作用。三是消毒管理制度落实, 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消毒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 切实把法规、制度与医护人员的责、权、利相结合, 确保了消毒质量和效果。四是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进货渠道正规, 三证齐全, 检查验收制度落实的好, 且对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 (注射器、输液器) 做到随时消毒、毁形和集中焚烧处理。

2.2 检测结果

2.2.1 监测项目的检测结果。

4年共采样1 068件, 合格样品963件, 合格率90.2%, 其中物体表面合格率为91.0% (201/221) , 空气合格率为89.0% (235/264) , 使用中消毒剂合格率为80.9% (76/94) , 医护人员手合格率为92.6% (226/244) , 压力蒸气灭菌合格率为98.4% (122/124) , 紫外线灯辐照值合格率为85.1% (103/121) , 见表1。

2.2.2 重点监测科室的检测结果。

手术室检测合格率为94.7% (142/150) , 供应室检测合格率为92.0% (196/213) , 妇产科检测合格率为89.5% (204/228) , 口腔科检测合格率为83.6% (133/159) , 重症监护室检测合格率为93.4% (71/76) , 换药室检测合格率为89.7% (217/242) , 见表2。

2.2.3 不同级别医院检测结果。

2005—2008年县级医院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1.5% (75/82) 、90.2% (92/102) 、88.3% (83/94) 和93.5% (87/93) 。乡镇医院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0.1% (155/172) 、88.2% (157/178) 、89.7% (156/174) 和91.3% (158/173) , 见表3。

3 讨论

机构医疗监督 篇9

关键词:医疗机构,放射卫生监督

为进一步了解白城市市区内医疗机构放射防护情况, 在2010年, 辖区内19家医疗机构被我们进行了现场监督调查, 分析了存在问题。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白城市市区开展放射诊疗项目的19家医疗机构。

1.2 方法

椐2010年吉林省放射卫生重点监督检查要求, 采用方法:现场检查, 询问情况, 填写调查表。

1.3 检查项目

建设项目放射防护卫生审查情况, 放射诊疗许可证持证情况, 放射防护装置检测情况, 放射工作人员管理情况, 放射作业场所设置辐射警示标识等。

2 检查结果

2.1 建设项目放射防护卫生审查情况

2008年5月1日~2010年4月30日医疗机构新建、改建、扩建的放射防护建设项目共5家单位, 其中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只有2家。这5家单位均无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 预评价率为0, 有3家进行了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控制效果评价率为60%。

2.2 放射诊疗许可证持证情况

19家医疗机构均开展X射线影像诊断项目, 其中1家单位开展放射治疗项目, 1家单位开展介入性放射学项目, 1家单位开展核医学项目。经检查持有有效的放射诊疗许可证的只有12家医疗单位, 7家未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 (其中有2家部队医院) , 持证率只有63.15%。

2.3 场所防护检测情况

19家放射诊疗单位只有7家进行了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性能检测, 检测率只有36.8%。

2.4 放射工作人员的管理

这19家医疗单位共有142名放射工作人员, 其中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的131人, 持证率92.25%;进行个人计量检测的只有83人, 检测率为58.45%;接受放射防护知识培训的142名, 培训率为100%。

2.5 电离辐射警示标识

电离辐射警告标识的意义是使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危险, 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入口处必须有电离辐射标识, 经检查有辐射标识的有17家, 辐射标识设有率为89.47%。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放射诊疗许可证持有率较低。由于市区内市管和区管医疗机构参差在一起, 比较混乱, 之外还有两家部队医院, 洮北区又没开展放射卫生监督, 部队在这方面的监管又很薄弱, 这就给我们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和监督工作的空白。 (2) 由于我市没有进行放射防护性能检测的有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 进行放射防护监测较为不便, 外请又不及时, 使放射防护监测几乎不可能。因此, 有些医疗单位在新建、改建、扩建时就没有进行防护性能监测, 匆忙上马, 给放射防护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3) 在操作过程中, 工作人员缺少基本的工作素养, 没有按规定使用放射性防护用品, 在操作时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当受检者在接受检查时, 其家属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 在机房内陪检, 这一现象完全可以杜绝。 (4) 有些医疗单位由于领导及放射工作人员对防护工作的认识不够, 没有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4 对策

4.1 加强医疗机构自身管理

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要加强放射防护监督工作, 指导、督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依照《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要求, 放射防护工作要落实到位; (1) 制度是个关键。制定好健全的防护规章制度能规范操作流程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 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和业务能力; (3) 完善相关的制度, 对于放射诊疗工作场所、放射性同位素储存场所和防护设施, 要定期委托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放射防护检测, 并严格按要求建立放射防的相关档案, 以保证相关从业人员和受照人群的身体健康, 保障生命安全。

4.2 进一步理顺市和区医疗机构的放射防护卫生监督管理, 加强

与部队医疗机构管理部门的沟通与联系, 放射诊疗防护工作的监督管理要从源头上加强, 对各项防护工作按规范操作。

4.3 全面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

要做好放射卫生的防护工作, 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提高工作人员自身职业素养, 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定期举行相关知识讨论, 普及放射防护知识。放射工作人员要熟知工作流程, 熟练掌握各项操作细节。 (2) 认真落实并贯彻相关规章制度, 严格按规定进行各项操作。 (3) 加强放射防护工程的日常监督管理, 把工作中的不良作风及错误思想抿灭在萌芽中。 (4) 以受检人的身心健康为提前。在患者受检时, 应遵循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 尽可能减少受照剂量。当有陪检人员在场时, 应让其回避, 避免受照影响身体健康。

4.4 加强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和宣传

机构医疗监督 篇10

一、对象与方法

(一) 制定工作方案

内容包括目标、范围、方法、具体要求、调查用表等。

(二) 调查对象

由我区发证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所、企事业单位内设医疗机构。

(三) 制定医疗机构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

按照执业许可证、科目设置、标识标牌、人员执业资格、执业注册、传染病报告和培训、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收集、医疗废物储存与处置、医院污水、放射诊疗、医疗广告、母婴保健、医疗文书和档案管理、着装要求16个项目进行评价, 设定总分200分, 标化分达90分以上的为示范机构, 评为A级;75~89分的为规范机构, 评为B级;60~74分的为合格机构, 评为C级;6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机构, 评为D级。

二、结果

(一) 基本情况

进行评分的130家医疗机构中量化评分达B级的有114家, 占87.7%;达C级的有16家, 占12.3%, 无A级和D级单位。

(二) 扣分情况

1. 基本项目平均扣分率

执业许可证0%、科目设置4.2%、标识标牌45.8%、人员执业资格1.2%、执业注册23.1%、传染病报告和培训66.5%、消毒隔离39.8%、医疗废物管理制度15.4%、医疗废物收集10.0%、医疗废物储存与处置64.0%、医院污水10.0%、放射诊疗0.6%、医疗广告1.0%、母婴保健0%、医疗文书和档案管理9.0%、着装要求82.3%。

2. 主要扣分项目的二级项目扣分率汇总

1) 标识标牌。卫生监督信息公示栏, 内容按要求公示93.8%;公示诊疗项目、开诊时间、收费标准53.1%;悬挂医疗机构名称、科目与审批一致20.8%;醒目处悬挂许可证亮证经营15.4%。2) 执业注册。建立医护人员执业资格档案31.5%;执业医师、护士在本机构注册14.6%。3) 传染病报告和培训。有传染病报告卡, 报告登记本78.5%;建立报告制度, 有专人报告, 有医护人员培训54.6%。4) 消毒隔离。个人防护符合要求75.4%;及时更换医疗器械灭菌、消毒浸泡液, 有记录、有效期标签71.5%;有健全的消毒隔离制度和院内感染应急预案42.3%;有消毒设施, 消毒措施落实到位, 有记录37.7%;消毒产品有索证登记和厂家检验合格报告20.0%;消毒监测达标18.5%;进入组织器官的用品须灭菌, 有标签和有效期13.1%。5) 医疗废物储存与处置。医疗废物暂存地符合要求82.3%;及时移送, 储存场所及时清洗消毒80.8%;有专门的医疗废物暂时储存设施、设备, 有明显标识48.5%;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毁形、分类收集、使用专用包装物44.6%。6) 着装要求。操作时穿戴工作衣帽, 戴口罩84.6%;医护人员衣帽整齐, 开展诊疗活动佩戴胸牌80.0%。

三、讨论

1) 标识标牌方面。部分医疗机构将收费标准收于文件夹内, 未张贴于醒目处。大部分医疗机构未制作卫生监督信息公示栏。

2) 执业注册方面。医疗机构基本都建立了医护人员执业资格档案, 但有人员变动时未及时更新人员资料。

3) 传染病报告和培训方面。医疗机构基本都建立了传染病报告制度, 但大多无人员培训记录, 且无备用的传染病报告卡, 报告登记本。

4) 消毒隔离方面。未能及时更换体温表、压舌板等器械消毒浸泡液, 口腔科器械灭菌消毒记录不全且容器外无有效期标签。医护人员在消毒及医疗废物处理、交接时未使用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5) 医疗废物储存与处置方面。一些单位擅自更改医疗废物暂时存放点, 将生活垃圾甚至生活用品与医疗废物存放在同一场所, 暂时储存时间超过48小时, 贮存场所和贮存容器积有灰尘污垢, 未能落实清洗消毒工作。

6) 着装要求方面。大部分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开展诊疗活动时都穿戴工作衣帽, 但胸牌佩戴率低, 且在加药、静脉注射时未佩戴口罩。

四、对策与建议

1) 医疗机构在向社会公示信息方面未重视起来, 各医疗机构应公示诊疗项目、开诊时间、收费标准、医疗机构基本信息、卫生监督信息, 医护人员应佩带胸牌, 做到服务公开化、透明化, 标准化。2) 由于一些医疗机构管理者法律意识不强, 医护人员变动后未能及时变更执业地点和更新医护人员执业资格档案, 应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 加大宣传、教育与处罚力度。3) 医疗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对医护人员卫生法律知识和消毒技术的培训, 提高消毒隔离意识, 规范消毒程序, 保证各项设施有效运转和管理制度的落实。4) 量化分级管理实行动态管理原则, 每年对获得等级的医疗机构进行复核, 根据复核结果评定新的等级。对C级单位应增加监督检查频率, 督促其改进薄弱环节, 并将量化分级监督管理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年度校验工作结合起来, 逐步形成常规管理模式, 对一些信誉等级较高的单位, 应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广大群众安全就医, 也能够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管理,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确保医疗安全。

摘要:目的:应用医疗机构卫生监督综合评价方法, 对滨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量化分级, 发现存在问题和不足, 提出改进措施, 推动医疗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方法:对辖区内130家医疗机构进行调研, 按照量化分级管理评定表进行调查计分。根据得分将医疗机构信誉度分为A、B、C、D四个等级。结果:量化评分达B级的占87.7%, 达C级的占12.3%。其中标识标牌、执业注册、传染病报告和培训、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储存与处置、着装要求6个方面扣分率较高, 是影响量化等级的主要项目。结论:大部分医疗机构处在“规范”的等级, 12.3%的医疗机构仅达到“合格”要求。对C级单位应进一步强化监督措施, 增加监督检查频率。量化分级管理应实行动态管理原则和信息公开制度, 以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管理,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卫生监督,医疗机构,量化分级

参考文献

[1]仇雨干, 高湘陵, 徐跃建.江苏省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试点工作调查[J].中国卫生监督, 2011.

基层医疗单位会计监督探讨 篇11

【关键词】基层医疗单位;会计监督;医院体制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医院体制也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经济活动形式多样性的特征,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会计监督缺失成为了基层医疗单位的一个重要问题,监督力度不够导致基层医疗单位会计账目混乱、会计信息虚假、利益分配不均衡等,这些都对基层医疗单位的良好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对此,需要不断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人才队伍,加强改革,从而更好地推动医院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一、会计监督

会计的基本职能就是核算和监督,核算工作一般单位都可以做到准备,但是监督职能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不足,会计监督是事业单位对会计方面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会计监督组成了社会经济监督,通俗的说,会计监督工作可以准确地划分为几个层次,单位内部监督是一种比较基础的监督管理形式,政府相关部门监督以及大众、舆论监督。只有这三个方面的监督作用共同发挥,才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监督管理整体,并且相互负责、相互协调,保证单位内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内控和外部监督的共同作用。在监督职能发挥过程中,各种监督主体之间是各司其职的,互相之间不能够相互代替,这也形成了当前我国现有的会计监督体系。事业单位和经济发展关系是比较密切的,这是一个国家实施经济改革和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口和力量,也是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代表。

基层医疗单位会计监督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保护财产完整和财务安全,为社会提供服务顺利性,也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单位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保证,避免发生舞弊浪费情况,保证基层医疗单位会计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因此建立完善的、科学的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是保证每一个事业单位良好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单位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单位内部建立健全的会计监督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内部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保证政策的顺利推行和实施,同时也可以实现对财产的良好保护,发现违规行为和错误行为,及时加以纠正和完善,杜绝一切违法行为的发生。另外,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设立也是单位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确保基层医疗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利润增长,提升基层医疗单位的经济管理效率。

二、基层医疗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内外监督脱节

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两者之间必须要相互配合和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够保证基层医疗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内部监督需要在一个外部有利的环境下顺利开展,建立和完善离不开外部监督的辅助职能发挥。但是实际情况中,基层医疗单位因为地理位置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同时人员较少,因此不能够及时地和上级单位、外部监督之间实施有效的沟通管理,不但会对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阻碍,同时也不利于外部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执行,这种内外监督脱节会使得信息失真,工作效率也明显下降,这也是当前基层医疗单位会计监督制度方面存在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二)监督管理人员监督管理意识淡薄

基层医疗单位工作人员的配备是不健全的,会计人员学术研究能力较低,因此普遍缺乏监督意识单位人员在事项执行过程中,没有对会计监督给予足够重视,这就会使得内部管理变得更加松弛无序,也为一些不法行为埋下了很大的伏笔。出现错误后没有及时加以纠正,容易导致更大的错误和损失产生。因此在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管理体系完善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应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同时也需要重视对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监督意识不断提升。

(三)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

基层医疗单位会计监督约束机制对于基层医疗单位会计工作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确保基层医疗单位会计监督约束机制的有效建立和实施,才可以真正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贯彻和落实执行的对策,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执行和正常运作。加强约束管理,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相应的管理操作,更好地为实现审计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提供保证,不断强化和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建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针对存在的法律漏洞,对内部监督规定进行科学调整、逐步完善,尤其是对于一些具体单位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需要正确认识,这也是当前基层医疗单位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方面问题外,仍然存在一些方面的问题,基层医疗单位内部对审计监督和会计监督职能认识不当,经常会将两种监督职能混为一谈,这就导致会计监督职能的重要缺失,因此在基层医疗单位会计监督管理工作开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加强和提升基层医疗单位会计监督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部门间监督体系,重视监督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不但有上下级财务部门,还会有财务部门和同等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单位员工和财务部门之间也都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互相之间都担负着相互核查监督的功效。这些关系的存在就会形成会计监督的基础纽带,也是基层医疗单位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给予重视的地方。

作为基层医疗单位的工作人员,需要对单位主要支出项目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对单位的财务状况正确了解,对整个单位的财务运行情况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监督权利。通过利用上下级的监督关系以及群众监督权利,可以对基层医疗单位会计监督工作有效开展,同时也体现基层医疗单位会计监督的必要性,建立完善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能够有效督促和指导单位进行有序的检查工作,提升会计工作效率。

(二)控制预算支出,保证经费供给

对预算支出加强严格审批和控制,能够从源头上保证财务预算执行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也能够对后期的会计监督工作指明具体的方向。上一级对预算的批准带有基本的法律性,需要在基层实际支出过程中按照相应的预算标准执行,因此在确保拨款到位的同时,需要做好款项项目和实际用途的确认管理,将款项正确拨出,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推动,在执行具体计划过程中,需要积极参与,加强监督管理。对于使用的经费项目能够做好核准管理工作,尤其是已经使用完成的经费一定要对其数额、项目用途等各个方面情况加以确认和核准,对于已经开工但是没有完工的项目需要后续跟进,对其经费进行有效控制。对应当落实但是却没有完成的工作需要追究其责任,加强预算支出管理,能够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灵活安排拨款时间,加强额度管理,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开展和执行。

(三)预算外资金管制

预算外资金使用是会计监督项目的一个重点内容,其使用需要严格按照预算执行,科学合理使用单位资金,提升资金利用效率。事业单位的预算外收入以及其他一些经费收入都需要统一纳入到财务部门的记账管理工作中,避免账外和小金库的发生。能够有效控制单位资金运作,确保财务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在具体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由于事业单位具有特殊性,可以适当地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做好预算外收入和调度和控制,寻找更加合适的财源。

(四)会计基础工作强化

基层医疗单位会计监督职能是一项非常基础的职能,是保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为经济节流做好充足准备和必要步骤的一个重要前提。对于会计的基础工作开展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能够确保每一步都到位,保质保量,同时在会计系统控制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对整个经济管理制度不断强化和完善。相关的工作人员也能够做好自身财务基础工作,同时加强互相之间的监督管理,对自身的工作要充满使命感,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工作技巧,能够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不断规范职业道德。

(五)明确基层医疗单位内部监督管理方式

对医院内部的会计监督岗位设置和管理方式,需要科学认识和把握,不断对规范决策程序进行科学认识。建立完善的总账、明细账目对应关系,各个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形成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定期盘查基层医疗单位的财产、库存实物等,做好账实核对。

四、结束语

经济体制不断在改革和完善,基层医疗单位会计监督在应用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断加强创新和改革,能够明确会计监督工作在整个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采用更加科学、系统、便捷的方式去开展工作,不断更新和转变以往的监督模式,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会计监督功效。

参考文献

[1]董云.对基层医疗单位会计监督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2).

[2]张仙伊.对基层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探讨[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9,29(5).

机构医疗监督 篇12

1 方法

对辖区内29所医疗机构 (其中公立21所, 私立9所) 室内空气检测使用直径9cm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沉降15min, 对医护人员手用浸有无菌0.9%氯化钠溶液的棉拭子对右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抹2次采样。物体表面用浸有0.9%氯化钠溶液的棉拭子涂抹采样, 并投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 经充分振荡后进行检测;用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检测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用紫外线照度计距灯管1m处测定紫外线辐射照度值;消毒液采用5ml无菌注射器吸收1ml消毒液, 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充分混匀;医院污水是在消毒处理后于排放口取水样500ml检测余氯。判定标准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中规定:Ⅱ类环境室内空气细菌总数≤200cfu/m3;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手表面细菌总数≤5cfu/cm3为合格;与《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 -15981-1995中规定的标准试验包或通气储物盒内, 每一个指示菌片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全部不变色, 判定为灭菌合格;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辐射强度≥70μm/cm2为合格。

2 结果

2.1 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消毒质量监测结果

2006—2010年松江区各医疗机构共采样2580份, 合格2423份, 总合格率为93.81%。具体监测结果见表1。私立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逐年提高, 几与公立机构相当。使用多组频数分布的χ2检验, 可知公立医疗机构和私立医疗机构消毒效果历年水平不尽相同。进而对每年数据做比较, 2006、2007两年有显著性差异而后3年则无显著性差异。

2.2 不同对象消毒质量监测结果

公立医院医院污水、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室内空气、使用中消毒液总合格率分别为 87.40%、98.37%、97.74%、96.71%、100.00%, 而私立医疗机构分别为74.29%、86.86%、83.64%、85.80%和98.27%。经统计学检验, 公立医院除污水外, 其余对象消毒效果合格率差异不明显。私立医疗机构如以近三年监测数据做比较, 也可得到相同结果。

3 讨论

在设立之初, 私立医疗机构在院感控制上常出现如下问题:院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专管人员流动性大甚至没有配置;专管人员专业知识缺乏或执行力较差;设备、药物不完备[1,2]。针对以上环节, 以消毒效果监测数据为有效依据, 联合卫监部门对其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置, 对专管人员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及培训, 督促院方配置设备和药物, 并以复测保证措施的贯彻执行,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调查结果证明, 两类医疗机构2009—2010年使用中消毒液合格率均为100.00%, 主要是由于加强了采购环节及医务人员的使用培训。医务人员手检测合格率均超过95%, 这对降低院内感染率无疑具有很大的贡献。在监测过程中, 发现两类机构普遍存在消毒作用时间不符合规定, 消毒溶液浓度未能量化, 以及存在消毒死角, 导致室内空气和物表检测率未能达到100%。在污水处理中, 目前合格率仍较低, 主因管网改造成本大, 耗时久, 另外, 消毒药物添加量不符合要求, 导致与其他监测对象相比合格率过低。因此, 我们专门向院方提供方案, 实行消毒隔离管理工作责任制, 做到有章可循, 责任到人。加强消毒管理工作的投入和建设, 完善消毒设施。每年定期组织人员培训, 并将之纳入继续教育内容, 提高医务人员消毒隔离意识, 掌握各项消毒技能, 并在实践中严格遵循。每月进行自检, 并对专业人员实行考评, 将之计入医院考核系统, 以期促进院方重视, 有效提高医院消毒质量。

摘要:目的 比较松江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情况,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和控制水平。方法 采用现场抽样检测方法, 对本区公立、私立医疗机构不同对象的消毒质量进行监测。结果 经连续监测5年共2570份样品, 公立医院合格率依次为95.92%、95.82%、97.23%、98.87%、99.19%, 私立医疗机构为68.59%、73.57%、88.24%、97.42%、99.07%。结论 私立医疗机构消毒质量初始时较差但逐年有较大提高, 目前应针对污水处理环节加强管理。

关键词:公立医疗机构,私立医疗机构,消毒

参考文献

[1]慕宁浩, 吴羿.重庆市万州区私立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9, 5:56.

上一篇:物理化学实验教改下一篇:护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