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监督意见书

2025-01-11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监督意见书(精选9篇)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监督意见书 篇1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监督意见书

一、管理制度

1、应当设置监控部门或转兼职人员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单位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

2、建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储存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要求。

3、制定发生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应采取的应急方案。

4、进行医疗废物处置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职业卫生的安全防护紧急处理的培训。

5、建立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报告制度等。

二、医疗废物收集

1、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并按照类别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2、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应当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或者文字说明。

3、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4、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5、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6、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7、化学性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

8、批量的含有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

9、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10、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11、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12、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三、医疗废物运送

1、运送医疗废物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运送工具。

2、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前,应当检查包装物或者容器的标识、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3、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运送至内部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

4、每天运送工作结束后,应当对运送工具在医疗卫生机构内指定的地点及时消毒和清洁。

四、医疗废物暂存

1、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

2、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3、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达到以下要求:

(1)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人员活动区和生活垃圾存放场所,方便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及运送工具、车辆的出入;

(2有严密的封闭措施,设专(兼)职人员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

(3)有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盗以及预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4)防止渗漏和雨水冲刷;(5)易于清洁和消毒;(6)避免阳光直射;

(7)设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4、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定期消毒和清洁。

五、医疗废物转移

1、应当将医疗废物交由取得环保部门许可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

2、有转移联单制度,保存转移联单至少三年。

六、工作人员职业防护

医疗废物处置相关工作人员应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工作衣、帽、鞋、手套和手消毒措施,应安排其定期健康检查,必要时进行免疫接种等。

七、相关登记资料

登记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八、医疗废物禁止规定

1、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2、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3、禁止邮寄医疗废物。禁止通过铁路、航空运输医疗废物。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体上运输医疗废物。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监督意见书 篇2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6家乡镇卫生院, 15家村卫生室进行调查。

1.2 方法

采用现场查看及询问、查阅资料等方法。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从医疗废物管理组织及制度, 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正确分类、包装、运送、移交, 医疗废物暂存场所及存放时间, 医疗废物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方面进行调查。

2 结果

医疗废物管理组织及制度落实情况乡镇卫生院83.4%、村卫生室43.4%;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正确分类卫生院91.7%、村卫生室33.3%;包装、运送、转移合格率乡镇卫生院67.7%、村卫生室20%;乡镇卫生院布局均合理, 专门设置医疗废物收集暂存地点, 但多数暂存空间偏小。村卫生室多数布局不合理, 未设置医疗废物暂存地点, 只有医疗废物存放装置。

3 医疗废物管理现状分析

3.1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不健全

乡镇卫生院虽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但制度落实不到位, 责任分工不明确, 部分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包装、无害化处置的方式不清楚。大多数卫生院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由保洁公司人员来承担, 由于清洁工流动性大, 大多来自农村, 文化水平低, 接受新知识能力慢, 卫生习惯较差, 清洁工对锐器盒的使用、感染性垃圾袋分装、运送、移交及无害化处理不清楚, 对医疗废物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了解。 村卫生室人员未经过系统培训, 缺乏医疗废物管理知识与技能, 多数对医疗废物的分类不明确, 对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用后能及时毁形, 但对用后的棉球、棉签、纱布、敷料等其他医疗废物与医疗垃圾混放。

3.2 缺乏医疗废物管理意识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16条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 并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漏, 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各卫生院大多能将医疗废物放在专用容器内, 但因专用容器属一次性物品, 成本较高, 少数卫生院考虑到经济效益, 将废物直接放在垃圾袋中, 在包装、运送、移交的过程中极易被污染的针头扎伤。部分医护人员仍对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区分不清, 且平时宣教不到位, 输液结束后按压的棉球大多扔在生活垃圾中。不知医疗废物管理不善会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也可能导致医源性感染发生。一些高危科室, 如口腔科、检验科等部分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的管理认识不清, 医疗废物全部以感染性废物处理, 或部分以生活垃圾处理, 容易导致收集人员或清洁工人发生职业暴露危险。大多村卫生员不知道医疗废物、医疗垃圾、生活垃圾有何区别, 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分类不清, 混放现象严重, 甚至一小部分卫生员将具有再生价值的部分废物 (皮条、输液瓶等) 定为非病人接触性废物, 仍采取回收方式处置。

3.3 基本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与工具不到位

卫生院专门设置了医疗废物收集暂存地点, 但暂时贮存场所建筑简陋、无照明设备、通风条件差、无明显标志、无警示标志。大多数村卫生室缺乏医疗处置设施, 如垃圾袋不分色、无专用容器、无医疗废物暂存地点。由于医疗废物产生量少且无规律, 存在医疗废物贮存时间难以执行不得超过两天的规定的情况。

3.4 培训不到位

部分医护人员和清洁工培训不到位, 对医疗管理条例及规范不清楚。清洁工经常更换, 缺乏系统感染知识培训及医疗废物知识教育, 常被污染的针头扎伤而不知道上报等。村卫生人员更加缺乏系统的感染知识培训。

3.5 登记不完善

大部分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登记内容不全面、不规范、过于简单, 不能全面反映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责任人等。

4 对策

4.1 加大卫生监督管理、质量控制及奖罚制度

加强监督、监测与指导, 卫生监督部门必须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的监督、监测与指导, 加大《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的法律、法规的贯彻力度, 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 增强法制观念。各医疗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 使医疗废物工作层层负责落实, 并设立医疗废物管理考核评分表, 每月采用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质控方式, 对各部门的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将考核结果与各部门医疗质量目标考核、绩效挂钩, 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4.2 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各医疗机构应制订与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在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预案;设置监控部门或专 (兼) 职人员, 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单位及村卫生室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并对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进行登记, 保存资料。

4.3 加强培训及防护

各医疗机构应制订医疗废物管理的培训计划, 强化医疗废物管理意识, 将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当作防治传染病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对负责人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培训, 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医护人员、村卫生员、清洁工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明确自己在医疗废物管理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把对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变成自觉行动。同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增强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4.4 加强硬件设备

医疗机构应加强硬件设备, 对废物暂存处进行规范化建设, 有严密的封闭措施, 使其真正具备防淋、防流失、防泄漏、防扩散和消毒、应急处置等功能。要求将感染性垃圾、生活性垃圾分别用2个容器内放置不同颜色的垃圾袋, 黄色为医疗垃圾, 黑色为生活垃圾, 要求各部门对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严格区分放置并有明显标志、严密包装、密闭清运、不得遗散、泄漏[1]。各锐器严格放入有损伤性废物标志的一次性专用锐器盒内, 警示标志醒目, 便于操作又符合操作流程, 保证密闭, 避免外流。对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及时毁型, 并放入黄色垃圾袋中。各部门医疗废物每日按规定时间送废物暂存处交接、称重并登记, 暂存处管理人员根据储备要求及废物分类安全放置, 并做好各项防护措施, 防止医源性损害。

摘要:为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现状, 采用现场查看及询问等方法对21家医疗机构进行调查。结果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在医疗废物的组织管理、分类、包装、存放、运送、移交、最终处置、培训等方面存在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

参考文献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监督意见书 篇3

随着《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逐步实施,医疗废物对人体的健康和环境产生的危害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医疗废物又称医疗垃圾,含有大量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腐蚀性。如果处理不当,可以导致人群传染病的流行。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监督管理,对于疾病预防和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个体诊所医疗废物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自身管理力度不够,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不健全且未能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登记项目不完整,移送交接资料不规范。

1.2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部分个体诊所医护人员法律意识不强,缺乏专业技术和安全防护知识,未对医疗废物分类,未按照规定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自我防范意识淡薄,存在被感染的危险。

1.3收集处理不分类,转运不消毒 个体诊所大多只对一次性医疗废物按规定进行了毁形,未按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存在将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同收集,直接倾倒于垃圾池或者未按照规定使用医疗废物警示标志、专用包装和转运工具,医疗废物转运交接制度执行不严,未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未对转运工具进行消毒处理,无转运工具消毒记录。

1.4集中处理不及时 虽然个体诊所与医废中心签订了两天回收1 次医疗废物的合同,但是回收不及时导致医疗废物在诊所内暂时贮存时间普遍超过48 小时。

2 解决医疗废物处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1 卫生监督机构应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严格执法,对收集处理

作者介绍:尹志晶,女,40岁,主管医师,从事卫生监督工作。

不分类、未按照规定使用医疗废物警示标志、专用包装和转运工具、在诊所贮存时间普遍超过48 h以及未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的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肃查处并实施行政处罚。

2.2加强个体诊所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学习 卫生行政机关应当组织个体诊所医务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强化法律意識和环保责任感,认真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明确医疗废物的概念,了解医疗废物的危害。

2.3 卫生行政机关要做好与医疗废物处理中心的协调工作,可以指定一级医院的医疗废物暂存间作为个体诊所医疗废物的收集点,由一级医院代收医疗废物,既减少了个体诊所的费用,又解决了医疗废物处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3.6-7

全县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理报告 篇4

现状的报告

医疗垃圾是一类特殊危险废物,与生活垃圾不同,医疗垃圾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和化学药剂,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生物毒性和腐蚀性,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医疗垃圾任意堆放,极易造成对水体、土壤和空气的污染,对人体产生直接或间接危害。

一、我县医疗垃圾处理的现状

据统计,我县现有医疗机构共606家,其中大型医疗机构(县级医院)10家,中型(乡镇卫生院、大型诊所)25家,小型(村卫生室、小型诊所)561家。每天都有大量的医疗垃圾产生,但这么医疗垃圾经妥善处理的不多,并且很多机构处理不彻底或甚至不处理。

二、我县医疗垃圾处理的主要问题

1、大多数医疗机构只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对医疗垃圾的危害认识不足,未设立标准的医疗垃圾暂存点,未制订医疗废物管理组织职责,未对有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未建立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措施及医疗废物交接制度等等,特别是乡镇的医疗机构,基本未设立标准医疗垃圾暂存点,收集医疗垃圾的工作人员未进行培训,医疗垃圾未分类储存或有暂存点,但设立地址不当、未设警示标牌等问题,不能起到完全隔离作用。在运送方面大多医疗机构无专用医疗废物运输工具,且运输完毕后运输工具未消毒,专业运输人员未进行人员体检。

2、大部分医疗机构还是以传统焚烧为主,但这些医疗机构存在毁形不彻底,焚烧未烧干净,针头未掩埋,焚烧点与居民区太近,与生活垃圾一同焚烧等一系列问题,甚至还有少数医疗机构存在买卖医疗垃圾的行为。且大部分医疗机构未对医疗废水进行处理,医疗废水直接从渠道排入居民饮水水源,对居民的生活饮用水造成了隐性的污染。

3、盛装医疗垃圾的袋子不符合国家规范,国家规定盛装医疗垃圾是要用专用的黄色塑料袋或者容器盛装,并且感染性废物、病毒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化学性废物要分开处理,针头等利器要用利器盒盛装,不可和其他生活垃圾盛装在一起,但调查中发现,除县级医院和几家乡镇(中心)卫生院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盛装垃圾垃圾外,其余大部分医疗机构没有按照国家规定处理,有的医疗机构虽然用黄色医疗垃圾塑料袋盛装医疗垃圾,但收集垃圾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把基本的医疗垃圾分类处理意识,甚至还和生活垃圾一起混装在一起。

4、少数医疗机构法律意识淡薄,把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同等对待,甚至出现随意买卖医疗垃圾的行为(石滩卫生院)。

5、大多医疗机构处理简单,基本以焚烧为主,有的医院自设焚烧炉,但由于处理工艺简陋,焚烧不彻底,缺少除尘净化的环保设施,不能去有毒有害物质,给环境带来二次污染。另外,处理不及时,或只处理临床医疗废物,其它部分当生活垃圾处理,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三、社区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缺乏管理

1、社区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对医疗垃圾的危害认识淡薄,没有分类、集中处理意识。

2、社区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没有对医疗垃圾的暂存、处置进行登记,所以他们有很大的自由权,不恰当的处置会导致病毒的传播。

3、社区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的医疗垃圾主要是针头、输液管、输液瓶,根据调查,这么医疗垃圾的处理方式是将输液瓶收集买给垃圾站,对于输液管是毁形后混入生活垃圾,针头、针管是以掩埋为主,但还有卖给垃圾站的行为。

4、社区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没有单独的医疗废水收集池,医疗废水未经任何处理和生活废水混合在一起,有的甚至直接排入到居民饮用水源.四、整改建议

1、政府高度重视。由政府牵头组织环保、卫生等相关部门,针对我县医疗垃圾处置的现状,制订措施。建议县卫生局与衡阳医疗废物回收公司协议,由第三方机构承办托运医疗废物,公开向社会招标托运医疗废物。

2、明确责任。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条例规定的职责分工,对医疗卫生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尽快建成医疗废物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到最终处置的全过程管理体系,保障医疗废物集中安全处置。

3、加强宣传。加强医疗垃圾监督,首先要增强个人安全意识。卫生局要组织各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开展专项培训,培训主要说明医疗垃圾的危害,正确的收集处理方法以及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处理。

4、加强保护。给医疗垃圾收集人员配备全套防护服,并每年进行人员体检,为其健康提供基本防护。

5、限期整改。对存在问题的卫生院按照国家标准要求限期要求整改,有经济条件的卫生院可与医疗废物回收公司签订合同。

6、垃圾分类。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垃圾要有严格的区分标识,医疗垃圾装入黄色垃圾袋内,分为感染性垃圾、病毒性垃圾、生物性垃圾、化学性垃圾分类装置,针头等金属利器要装入硬容器内。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监督意见书 篇5

1、医疗废物的定义是什么?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2、医疗废物主要来源于哪些部门?

医疗废物主要来源于医疗、预防、保健、医学科研、教学等部门。

3、当地医疗废物采用何种方式处臵,应考虑哪些核心要求?

我县医疗废物采用郴州市医疗废物处臵中心集中无害化处臵方式进行处臵,应考虑的核心要求有:

一、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臵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

二、制定与医疗废物安全处臵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在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方案;专人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单位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

三、应当对本单位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臵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四、应当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

五、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处臵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六、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

生活垃圾。

4、医疗废物源头减量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针对医疗废物产生者,一方面应强化“谁污染谁负责”原则,利用经济杠杆促使医疗废物在源头减量化;另一方面贯彻“政府与公众合作”原则,鼓励政府、经济单体、社会团体、家庭和全民共同参与医疗废物污染防治的活动,建立管理制度,并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患者的防治意识和自觉性。

5、什么是POPs?医疗废物焚烧是可以产生哪些POPs?

POPs是英文(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的缩写,中文名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医疗废物焚烧过程中容易产生PCDD/PCDF(二恶英/呋喃)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其中PCDD/PCDF被称为“地球上毒性最强的毒物”。它是一种含氯的强毒性有机化学物质,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只有通过化学合成才能产生,是目前人类制造的最可怕的化学物质之一。

6、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废物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一、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二、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

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并落实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要求、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及发生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

三、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臵负责医疗废物管理的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履行职责。

四、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应当在48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调查处理工作结束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调查处理结果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五、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

六、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构内处臵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和紧急处理知识等,制定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7、医疗废物管理计划制定的基本原则?

一、体现全程管理的原则;

二、突出集中处臵的原则;

三、、强化监督管理的原则;

四、实行分工负责的原则。

8、医疗废物集中处臵单位应该具备哪些资质条件?

医疗废物集中处臵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符合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的医疗废物贮存、处臵设施或者设备;

(二)具有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以及相应的技术工人;

(三)具有负责医疗废物处臵效果检测、评价工作的机构和人员;

(四)具有保证医疗废物安全处臵的规章制度。

9、医疗废物分为几类?包括哪些类别?

共分为五类。分别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

10、死亡胎儿是否属于医疗废物?该如何处臵?

医疗机构必须将胎儿遗体、婴儿遗体纳入遗体管理,依照《殡葬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妥善处臵。严禁将胎儿遗体、婴儿遗体按医疗废物实施处臵。

11、确定医疗废物院内运送路线应当注意什么?

一、避免穿越医疗区、人员活动区、食品加工区等。

二、防止造成医疗废物盛装容器破损或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扩散。

12、对医疗机构临床科室医疗废物暂存的要求是什么?

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达到以下要求:

(一)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人员活动区和生活垃圾存放场所,方便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及运送工具、车辆的出入;

(二)有严密的封闭措施,设专(兼)职人员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

(三)有防鼠、防蚊蝇、防蟑螂的安全措施;

(四)防止渗漏和雨水冲刷;

(五)易于清洁和消毒;

(六)避免阳光直射;

(七)设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13、医疗锐器的处理有哪些注意事项?

操作时戴手套;禁止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采用单手复帽技术或使用一种器械夹持住针头鞘帽以复帽盖住针头;避免用手分离针头;采集血标本后避免带针头传递;不能将针尖指向身体任何部位;不将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一定要保障足够的光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手术刀片和其它尖锐物品装入防水耐刺穿的容器内,容器臵于尽可能接近这些物品使用的区域;严禁处臵前折弯或折断针头增加不必要的操作而增加感染几率;为不合作的病人治疗必须有他人协助;使用用于防止针刺伤的产品,如无针头的产品、可收缩针头的注射器、个人保护产品(外科医生使用的顶针)、锐器盒。

14、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培训对象主要包括哪些?

本机构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医疗废物管理的专(兼)职人员;全院各科室医、护、药、技、工勤等全体人员; 物业公司保洁人员;新上岗职工、进修医生及护士、实习医生及护士等。

15、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是由哪个部门颁布从何时开始实施的?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从2003年6月16日开始实施。

16、制定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律依据主要有哪些?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监督意见书 篇6

吉林市卫生局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监管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卫生局,各相关医疗机构:

根据省卫生厅《关于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监管工作的意见〉通知》(吉卫发〔2011〕107号),现将《环境保护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监管工作的意见〉》(环发〔2010〕19号)转发给你们,请按照以下要求做好落实。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医疗废物管理工作,认真落实《环境保护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监管工作的意见》,各医疗单位应尽快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确保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

二、尚未建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各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应积极与环保部门协商。对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各基层医疗机构应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环保部门的要求,自行就地处置其产生的医疗废物,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

三、各医疗机构要使用符合标准的医疗废物包装袋、利器盒和转运车。医疗废物暂存间面积应与本医疗机构医疗废物产生量相适应,有严密的封闭措施,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存储间的设备设施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

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从事医疗废物实施分类收集、运送、暂时存储、处置等工作人员的管理,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对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认识和业务管理水平。

五、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尤其是对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危险性废物的管理应严格按照有关标准执行;医疗废物应按照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进行分类收集,并将产生的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应该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减少医疗废物都将对环境造成危害。

附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监管工作的意见(请在“护理群共享”内下载)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日

主题词:卫生 医疗废物 监管 通知

抄送:吉林高新区管委会社会事业局,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社会事业局 吉林市卫生局办公室 2011年6月10日印发

校对:白静 份数:40份 附件: 环境保护部

卫 生 部 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监管工作的意见

环发[2011]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卫生局:

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污染防治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危险废物含有有毒有害成分,若利用和处置不当,将对水体、大气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甚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十一五”期间,我国不断加大危险废物监管力度,规范利用处置行为,纳入规范化管理的危险废物数量持续大幅度上升。但是非法收集、转移、利用和处置危险废物的现象屡禁不止,由此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呈多发态势,暴露出危险废物监管工作依然薄弱,防范危险废物环境风险的压力巨大。各级环保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监管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有效控制危险废物环境风险为目标,以全过程规范化管理为抓手,以产生、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为监管重点,以落实危险废物管理制度为根本,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完善危险废物监管体制机制,创新监管手段,严格环境监管,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到2015年,摸清全国重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以及利用、处置单位情况,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危险废物管理进一步规范,产生单位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达到90%;经营单位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达到95%。发展一批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骨干企业,取缔一批非法利用处置危险废物企业,淘汰一批落后的利用处置设施。大、中城市医疗废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有效遏制危险废物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

二、规范产生和经营单位内部管理

(三)规范产生单位危险废物管理。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以控制危险废物的环境风险为目标,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和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备案。依据《固体废物鉴别导则》(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6年第11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1号)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自行或委托专业机构正确鉴别和分类收集危险废物。对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要确保无破损、泄漏和其他缺陷,依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规范建设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并设置危险废物标识。加强危险废物贮存期间的环境风险管理,危险废物贮存时间不得超过一年。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委托给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等经营活动。严禁委托无危险货物运输资质的单位运输危险废物。自建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设施的,应当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等相关标准的要求,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按照所在地环保部门要求定期对利用处置设施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其中对焚烧设施二恶英排放情况每年至少监测一次。要将危险废物的产生、贮存、利用、处置等情况纳入生产记录,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如实记录相关信息并及时依法向环保部门申报。

(四)加强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管理。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应当依据《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408号)依法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要参照《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记录和报告经营情况指南》(环境保护部公告2009年第55号)、《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编制应急预案指南》(原环保总局公告2007年第48号),建立危险废物经营情况记录簿,定期向环保部门报告经营活动情况;制定突发环境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配置应急防护设施设备,定期开展应急演练;要建立日常环境监测制度,自行或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其中对焚烧设施排放二恶英情况每年至少监测一次,防止污染环境。

(五)加强业务培训。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应当对本单位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全体人员对危险废物管理的认识。确保相关管理人员和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运送、暂存、利用和处置等工作的人员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熟悉本单位制定的危险废物管理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等各项工作要求;掌握危险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存的正确方法和操作程序,提高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能力。对危险废物填埋和焚烧设施操作人员探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三、加强对产生单位的环境监管

(六)完善环评审批。建设产生危险废物的项目,应当严格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合理分析危险废物的产生环节、种类、危害特性、产生量、利用或处置方式,科学预测其环境影响。对危险废物产生强度大以及所产生的危险废物分析不清、无妥善利用或处置方案和风险防范措施的建设项目,不予批准其环评文件。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应对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利用和处置情况,风险防范措施,管理计划等进行核查。

(七)建立监管重点源清单。各级环保部门应当于2011年年底前建立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监管重点源清单并及时更新。原则上年产生或贮存危险废物1吨以上的单位列为市级危险废物重点源;年产生或贮存危险废物10吨以上的单位列为省级危险废物重点源;年产生或贮存危险废物100吨以上的单位应当列为国家级危险废物监管重点源。产生含氰等剧毒类危险废物以及被剧毒化学品污染的废弃包装容器的单位应当纳入市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的重点监管范围。

(八)强化监督管理。各级环保部门要积极开展产生单位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推动落实各项危险废物管理制度。对纳入监管重点源的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年抽查率不低于30%。对产生单位非法转移危险废物的,要坚决打击,从严处理。对超期贮存危险废物的产生单位,应责令限期处置;逾期不处置或处置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

(十八)完善危险废物收费政策。按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配合有关部门推动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收费政策的制定完善,保证处置设施的正常运行。

七、创新监管手段

(十九)建立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国家和省级固体废物管理机构能力建设项目的建设进度,保障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质量,尽快实现危险废物网上申报登记、转移管理和经营许可证审批,建立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利用、处置单位档案库,建设危险废物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辅助决策系统,提高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十)探索电子监管。充分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探索对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利用、处置进行全过程电子跟踪监管,提高管理效率,防止非法倾倒。

(二十一)推进信息公开。各级环保部门要落实《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关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信息发布的制度,参照《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发布导则》(原国家环保总局公告2006年第33号)的要求,定期公开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利用和处置状况,监督管理情况等信息,保证公众知情权,促进舆论监督。

八、加强基础建设

(二十二)加强能力建设。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因地制宜,进一步理顺承担固体废物管理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关系,明确相关职能定位,形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局面,提高管理效能。国家和省级固体废物管理机构应于2011年年底前完成标准化建设,加强大、中城市固体废物管理机构建设。加大对危险废物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各级固体废物管理机构要强化自身建设,积极开展基础调查工作,摸清本地区各行业危险废物基本情况,研究对策建议;指导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单位开展规范化管理工作;配合环境应急部门加强危险废物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专家库。

(二十三)加强危险废物鉴别能力建设。及时动态修订《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完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各地应当因地制宜,依托现有环境监测机构或固体废物管理机构,加快危险废物鉴别机构建设,提升危险废物鉴别能力。鼓励危险废物鉴别机构在条件成熟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逐步加入国家司法鉴定体系。

(二十四)保障中长期危险废物填埋处置能力。各省(区、市)环保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危险废物填埋设施选址规划,保障中长期危险废物填埋设施建设用地;要采取技术措施和经济手段,控制危险废物填埋数量。

九、建立长效机制

(二十五)完善政策法规。抓紧研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健全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制度。完善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有关污染控制标准规范。针对危险废物鉴别、申报登记、管理计划、转移管理、应急预案、经营许可、经营情况记录等各项管理制度,逐一制定和完善配套的实施办法和指南,增强可操作性。积极推动地方危险废物相关立法工作。重点针对量大面广的危险废物,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综合利用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促进综合利用。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相关环境影响评价导则、违规风险识别和评估导则。

(二十六)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加强含重金属盐类危险废物、阴极射线管的含铅玻璃、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废氯化汞触媒和废弃含汞荧光灯等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水泥窑等工业窑炉共处置危险废物,以及危险废物污染场地评估与修复等技术的研发,依托重点工程项目组织开展试点示范。研发铬渣、砷渣、镉渣和氰渣等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和利用处置技术,统筹国家和地方的科技资源,促进科研单位、企业、政府之间的联合,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示范与推广。鼓励低汞触媒生产技术在聚氯乙烯行业,无钙焙烧工艺在铬盐生产行业的应用。

(二十七)制定专项规划。环境保护部要抓紧编制全国“十二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提出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的总体思路、目标、原则、工作重点和相关政策措施。各省(区、市)环保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积极落实。

(二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各级环保部门要健全领导机制,明确责任和分工,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监管到位。环境保护部各督查中心要对各省(区、市)执行国家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政策、规划、法规、标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情况报环境保护部。

各地要在2011年3月31日前,将本地区落实本意见的实施方案,报送环境保护部备案。

二○一一年二月十六日

主题词:环保 污防 危险废物 医疗废物 意见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监督意见书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抽样

按照经济发展程度选择经济发达苏南地区的苏州市, 经济在江苏省居于中位苏中地区的南通市, 经济欠发达苏北地区的盐城市的市级卫生监督机构;以及每个市抽取2个县 (市、区) 级卫生监督机构。

1.2 资料来源

采取问卷调杏、现场考察、调取“江苏省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及《卫生年鉴》数据等方法获取资料。

1.3 数据处理

采用EpiD ata软件编辑调查表, 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3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南通市、盐城市和苏州市3个省辖市及22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均承担打击辖区内的非法行医职责及辖区内有证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对医疗机构的许可管理及校验工作, 3个省辖市均承担;抽查的县级卫生监督机构, 在南通地区3家、在盐城地区2家、在苏州地区1家, 合计6承担许可管理职责。各地卫生监督机构承担的医疗监管职责。

2.2 2012年度打击非法行医案件查处情况

个省辖市中苏州市查处非法行医案件数量最多, 计1 076件, 其中涉嫌犯罪移送公安部门129件、占11.99%。6个县 (市、区) 级中苏州吴江区查处非法行医案件数量最多, 计315件, 其中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机关32件、占10.16%, 苏州常熟市移送公安机关的案件比例最高, 达到15.26%。见表1。

2.3 辖区内有证医疗机构情况

3个省辖市区域内有证医疗机构数量大致相当, 县 (市、区) 中盐城亭湖区有证医疗机构数量最少, 计195家, 其余地区大致相当。医疗机构中以村卫生室 (卫生服务站) 数量最多, 其次是诊所、医院等。见表2。

2.4 辖区内的人口情况

市级中苏州市辖区内人口数最多, 达1 300万, 其中外来人口 (含流动人口) 约700万, 占53.85%;县级中苏州吴江区人口约160万, 其中外来人口 (含流动人口) 约80万。见表3。

2.5卫生监督员的配备与人口比情况

市级辖区内监督员总数, 苏州市最多, 为776人, 占总人口数的0.60/万;县级辖区内监督员总数, 苏州常熟市最多, 为69人, 占总人口数的0.33/万;辖区内监督员总数与总人口比, 市级最高的为苏州, 县级最高的为盐城亭湖区, 为0.65/万。市级辖区内医疗监督员总数最多的是南通市, 为196人, 占监督员总数的77.16%, 占总人口数的0.24/万, 占外来人口数的3.18/万;县级医疗监督员总数最多的是南通通州区, 为30人占监督员总数的100%, 占总人口数的0.26万, 占外来人口数的2.01/万。见表4。

2.6 卫生监督员人数与医疗机构及打非情况比值

市级辖区内医疗机构总数与卫生监督员数比值最高的是南通市, 为11.09∶1, 县级是南通如皋市, 为14.16∶1;医疗机构总数与医疗监督员比值最高的市级是盐城市, 为34.62∶1, 县级是苏州常熟市113.25∶1。市级辖区内打非案件处罚数与卫生监督员比值最高的南通市, 为1.59∶1, 县级最高是苏州吴江区, 为8.51∶1;打非案件处罚数与医疗监督员比值, 市级为苏州市8.97∶1, 县级最高是苏州常熟市47.50∶1。见表5。

2.7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的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创新业务工作

除南通市本级外,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 均根据本地实际, 开展了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 对医疗机构的不良执业行为实施记分管理, 并和医疗机构许可校验挂钩, 同时实施医疗机构“法人或主要负责人约谈制”。

3 讨论

3.1 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3.1.1职能不明, 缺乏有效地运行机制

从调研结果来看, 江苏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承担医疗机构许可校验、日常监管和打击非法行医工作职能不一。2001年出台的《全国卫生监督机构工作规范》中“医疗保健卫生监督”仅列了标题, 内容空白。2005年卫生部令第39号《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中对医疗卫生监督仅规定了对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执业资格的监督检查及打击非法行医。2005年至2007年的三年全国性的“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液专项行动”, 江苏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逐步组建专门的处 (科) 室, 承担起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工作;2008年, 卫生部组建了“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司”负责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监管工作, 但是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仍然留在卫生部“食品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近年来, “医管司”多次文件中提到要建立和加强医疗服务监管队伍, 但是从未明文表明该监管队伍与“食品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领导的全国卫生监督机构的关系。目前, 一级以上医疗机构绝大部分是由政府办、卫生局管理的, 受管理体制的影响, 对这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自管自的监督执法模式, 使得医疗机构的监督执法工作给社会和群众造成对外管理严、处理多、处罚重, 而对内管理松、处理少、处罚轻的负面印象和不利的社会影响, 是江苏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医疗服务监管中普遍存在职能不明, 缺乏有效地运行机制的原因之一。

3.1.2 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工作任务繁重

各地在有证医疗机构监管打击非法行医工作上任务繁重, 苏州市辖区内每位医疗监督执法人员2012年人均监管医疗机构约25.06家、人均查处打非案件8.97件, 2012年常熟市医疗监督执法人员人均监管医疗机构约113.25家, 人均查处打非案件47.50件。可见越到基层, 医疗监督执法人员工作量越大。特别是近年来, 卫生部出台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的规章规范越来越多, 基层医疗监督执法人员面临的挑战将越来越重。

3.1.3 医疗服务监管能力尚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从本次调研的结果来看, 各地卫生监督机构无论是人员配备, 还是基本的医疗监管能力, 均尚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医疗监管的需要。卫生部2010年下发的《卫生部关于切实落实监管职责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按照“权责一致、编随责增、人事相宜、保障履职”的原则, 综合考虑辖区人口、工作量、服务范围和经济水平等因素, 参照辖区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的标准, 测算所需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编制”, 江苏省各地卫生监督员配备人数差距较大, 苏州吴江区最低, 为0.13/万。同时, 医疗监督执法人员配备及专业执法能力远不能满足当前医疗监管的需要。

3.1.4 当前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同计划经济时代相比, 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卫生行政部门监管医疗服务市场的理念、内设部门布局及职责基本未发生变革, 仍然基本延续计划经济时代“办医院”的思路。出自各内设机构的政策, 各自为战, 常常冲突。依法监管医疗服务市场本应该是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 但却存在着没有队伍的尴尬。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是卫生行政部门下属单位, 却受委托承担本应该是卫生行政部门重要职责的医疗服务市场监管, 且职责不明、能力欠缺, 造成当前我国医疗监督执法队伍建设远不能适应依法监管医疗服务市场的需要。

3.2 做好医疗服务市场监督管理的建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医疗服务市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医疗机构的多元化发展, 给医疗服务市场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给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国内外医疗市场监管经验表明, 合理的资源配置、强有力的法律约束以及行业的内部自律, 是对纷繁复杂的医疗市场较为有效的监管方式[1]。

3.2.1 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 进一步深化卫生监督机构改革

“十二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这是新形势下, 为适应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 国家做出的卫生战略调整, 希望能够以此次大部制改革为契机, 进一步深化卫生监督机构改革, 强化行政部门依法监管的职责。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作为卫生行政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 却要承担起行政部门应该承担的监督执法的重要职责, 这样的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新医改的需要。建议将卫生监督机构并入行政机关, 组建卫生和计划生育执法局, 强化行政部门依法监管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市场的职责。

3.2.2 整合医疗服务监督执法队伍, 强化监管能力

目前, 行政部门内部社妇、农卫、医政、医管、科技、人事、监督等部门, 除了出台相关政策、行政管理以外, 还承担依法监管医疗服务市场的职责, 政出多门、各口子出台的政策冲突、打架, 多头监管, 让医疗机构难以是从, 因此打造一直综合性的医疗执法队伍, 改变监管无力、多头监管等问题, 应该是当前大部制改革的首要问题, 建议将各口子的依法监管医疗服务的职责合并, 整合医疗服务监督执法队伍, 强化监管能力[2]。

3.2.3 充分发挥医院学会、医师学会、护理学会等医学行业协会职责, 加强行业自律

当前卫生行政部门的许多日常工作, 比如医疗质量、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 甚至于技术准入等等, 都可以交给医学行业协会全权承担,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增强行业自律。行政部门可以将工作的中心转入出台政策、法规以及依法监管等方面, 别再将过多的精力投入行业总会应该承担的工作。

3.2.4 对医疗机构实施综合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健全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

江苏省自2006年以来, 在卫生监督机构推行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等管理模式, 可以将有限的监管力量重点投入到需要监管的重点机构, 合理配置资源, 有助于减少监督检查中的随意性, 增加了监督检查的科学性、公正性和严肃性, 施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是提高医疗服务市场行政许可和监管成效的有效手段[3]。

摘要:目的 了解卫生监督机构医疗监督的现状, 为深化改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piData软件编辑调查表, 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考察、调取“江苏省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及《卫生年鉴》数据等方法获取资料, 使用SPSS 3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当前江苏省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工作职能不明, 缺乏有效地运行机制;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工作任务繁重, 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服务监管能力难以胜任;当前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结论 建议将卫生监督机构并入行政机关, 组建专门执法局;整合医疗服务监督执法队伍, 提升监管能力;充分发挥医学行业协会职责, 加强行业自律;对医疗机构实施综合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健全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

关键词:卫生监督,机构医疗监督,现状

参考文献

[1]黄世金.我国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4, 11 (5) .

[2]霍烽, 刘洋淼.吉林省医疗机构卫生监督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吉林医学, 2009, 30 (21) .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监督意见书 篇8

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现场巡查记录

被检查人: 巡查单位:

巡查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至 时 分 巡查地点: 发现的主要问题:

1、未持有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改变执业地点□,擅自扩大诊疗科目□;人员未取得执业证从事诊疗活动□;

2、未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未建立各项管理档案□,未建立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预案□;

3、基本诊疗设施不齐全□,不能正常使用、有损坏□;

4、未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制度□,未建立传染病防治管理档案□;未按规定时限上报各类传染病疫情□;

5、无门诊日志□,登记不规范□,无传染病登记本,登记不规范□,无疫情报告卡□;

6、诊室及配剂室无流动水洗手及手消毒设施□,操作前后未洗手、消毒□;

7、无空气消毒设施□,记录不规范□;物体表面、诊疗用品、诊疗器械未进行消毒或高压灭菌处理□,记录不规范□;

8、未建立消毒产品进货验收制度及验收台账□,记录不规范□,采购未索取相关证件□,有过期消毒产品□;

9、未建立医疗废物管理相关制度□,未建立医疗废物管理档案□;医疗废物未进行毁形、消毒、分类收集于符合要求的包装物或容器内□,未贴上中文标识□,记录不规范□;集中处置的无医疗废物处置合同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非集中处置的无医疗废物焚烧记录□;

10、未设置医疗废物暂贮间□,医疗废物暂贮间不符合要求□,无医疗废物专用收集桶□,无医疗废物专用收集袋□;

11、未建立预防接种岗位责任制□,未配备冰箱、冷藏包、操作台、登记台、接种器械等必须物品□,预防接种人员无有效证件□,生物制品过期□,生物制品的进货渠道不符合要求□;

12、未建立母婴保健服务岗位责任制□,母婴保健人员无有效证件□。

以上记录我看过,情况属实。

被检查人签名: 卫生监督协管员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备注:本记录一式三联,第一联卫生监督协管站留存,第二联交当事人,第三联县卫生监督局留存

马龙县医疗卫生

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意见书

编号:

被检查人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联系电话 地址

1、应持有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未擅自改变执业地点□,未擅自扩大诊疗科目□;人员应取得执业证从事诊疗活动□;

2、应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建立各项管理档案□,建立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预案□;

3、基本诊疗设施应齐全□,能正常使用、无损坏□;

4、应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制度□,建立传染病防治管理档案□;必须按规定时限上报各类传染病疫情□;

5、应有门诊日志□,登记应规范□,有传染病人登记本,登记应规范□,有疫情报告卡□;

6、诊室及配剂室设置流动水洗手及手消毒设施□,操作前后应洗手、消毒□;

7、设置空气消毒设施□,记录应规范□;物体表面、诊疗用品、诊疗器械必须进行消毒或高压灭菌处理□,记录应规范□;

8、应建立消毒产品进货验收制度及验收台账□,记录应规范□,采购应索取相关证件□,无过期消毒产品□;

9、应建立医疗废物管理相关制度□,建立医疗废物管理档案□;医疗废物必须进行毁形、消毒、分类收集于符合要求的包装物或容器内□,并贴上中文标识□,记录应规范□;集中处置的有医疗废物处置合同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非集中处置的有医疗废物焚烧记录□;

10、应设置医疗废物暂贮间□,医疗废物暂贮间应符合要求□,有医疗废物专用收集桶□,有医疗废物专用收集袋□;

11、应建立预防接种岗位责任制□,配备冰箱、冷藏包、操作台、登记台、接种器械等必须物品□,预防接种人员持有有效证件□,无过期生物制品□,生物制品的进货渠道符合要求□;

12、应建立母婴保健服务岗位责任制□,母婴保健人员持有有效证件□;

13、严格按照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依法执业。

以上整改意见,请立即落实。

被检查人签收: 卫生监督协管单位名称并盖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监督意见书 篇9

相关法律法规:

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许可及人员资格管理办法、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生外出会诊暂行规定、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艾滋病防治条例、医院内感染管理规范、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等

查看重点部位(供应室、内窥镜室、血液透析室、口腔科、输血科、产科、医疗废物产生地和暂存点等)查看使用中消毒物品的消毒标识 查看医护人员操作时的个人防护情况 查看处方的书写与执行情况

查看门诊日志和传染病报病登记报告情况 关注电视、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体发布的医疗广告

一、打击非法行医 打击非法行医主要是; 打击无证行医

查处医疗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和出租、承包科室的行为 打击非法性病诊疗活动

查处利用B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行为 查处非法医疗广告 打击无证行医(黑诊所):这有两类情况,一是机构无证、人员有证,二是机构无证、人员无证,这两种情况都属无证行医。主要是查看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要求对辖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底子要清,并按照市卫生局打击非法行医巡查制度要求,对辖区进行经常性巡查,发现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要进行坚决取缔。处理

(1)、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对具体诊疗行为的描述)诊疗活动。

定性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

处理依据;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并可以根据情节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七十七条。(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并处以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2)、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对具体诊疗行为的描述)诊疗活动。<1>曾受处罚、<2>为非卫生技术人员;<3>执业时间三个月以上;<4>造成伤害;<5>使用假药劣药<6>以行医为名骗取钱物。

定性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

处理依据;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并可以根据情节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七十七条。(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并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3)、使用伪造、变造证件。提供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为伪造、变造证件。

(4)、药品经营机构内开展诊疗活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对具体诊疗行为的描述)诊疗活动。定性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

处理依据;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并可以根据情节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七十七条。(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并处以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2、查处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和出租承包科室的行为。这是对合法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按医疗机构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原则,对各自发证的医疗机构要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在检查中重点关注一些特殊科室,如肝病科、皮肤性病科、胃胀科等,这些科室出租承包的可能性较多。出租承包科室

医疗机构将科室或房屋承包、出租给非本医疗机构人员或其他机构并以本医疗机构名义开展诊疗活动

检查方法:查人员的资质证书、聘书,查医疗机构的财务室,了解收费的形势、工作人员工资的发放,医疗广告的费用等情况,来分析是否属于出租和承包科室。承包科室有几大特点,一是人员不是本医疗机构正式人员,二是经济独立核算,三是与医疗机构签定有相关合同并约定各自的责任,给医院交纳管理费或水电费房租费等,四是人员工资由承包人发放。要求在查处承包科室时监督人员要细心,多观察,一定要注意取证,这一类科室做的都比较隐秘,要找准突破口,才能进行深入调查。在取证时应抓住关键的环节,如承包合同、处方、给医院上缴的管理费或房租费、水电费的收据等。处理

(1)、医疗机构将可使或房屋承包、出租给非本医疗机构人员或其他机构并以本医疗机构名义开展诊疗活动。定性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

处理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没受非法所得,并可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2)、非本医疗机构人员或其他机构承包、承租;(科室名称、正在以、医疗机构名称,开展诊疗活动。现场可见使用的,医疗机构名称的处方、病历等医学文书)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

医疗机构聘用无医疗卫生技术资质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医师无医师执业证、护士无护士执业证、卫生技术人员无相应资质证书)

医疗机构内部跨专业执业(如;内科医师从事外科诊疗活动、护士从事医师工作、技师从事医师工作)

检查方法:有两种情况,一是医疗机构聘用无证人员从事医疗技术活动。二是医疗机构内部跨专业开展诊疗活动。如内科执业医师从事外科诊疗活动,医技护人员从事医师的工作等。要求监督人员要熟悉各专业的执业要求。在日常检查中要处处留心,因这一块工作量很大,你不可能把所有从业人员的证书都查一遍。从我们这几年的检查经验看有几个重点部位。一是医技科室,二是辅助诊疗科室。三是口腔科。四是一些门诊和特殊科室(专家教授、名老中医)。在检查时一定要注意取证,要证明被检查人确实在独立从事诊疗活动。一般的证据有处方笺、报告单、现场操作的照片、病程记录、治疗记录单、医护排班表、现场笔录等。处理

(1)医师无执业证书;(现场执业人员具体情况的描述)不能出示《医师执业证书》

定性依据;《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 处理依据;《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

(2)乡医无执业证书;(姓名)正在从事(诊疗行为的描述)诊疗活动,不能提供《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定性依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第九条 处理依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

(3)护士无执业证书;(护士姓名)从事(时间、地点、护理工作的描述)不能提供执业证书

定性依据;《护士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项 处理依据;《护士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二)项

医疗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非卫生技术人员(姓名)等(数量)人正在从事某医疗卫生技术工作。定性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

处理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一条(任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责令其立即改正,并可处以3千元以下罚款;有任用两名以上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或者任用的非卫生技术人员给患者造成伤害情形的,处以3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1、查处利用B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行为; 这项工作主要由计生部门和妇幼保健部门负责,按照卫生局分工,母婴保健法的执法部门是妇幼保健院。我所只是在日常工作监督检查中督促医疗机构坚决按母婴保健法要求去执行,看有无制定相关制度和警示标牌,了解工作人员对相关法律的知晓程度。

2、母婴保健技术服务 要求

(1)、母婴保健技术机构;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活动,必须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

(2)母婴保健技术人员;从事产前诊断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检查方法

查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机构;查《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副本,看审批开展的项目,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查母婴保健技术人员;查《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看审批开展的项目,合格证是否在有效期内。处理

母婴保健技术机构;开展(婚前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结扎手术、终止妊娠手术)活动,不能提供《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

定性依据;《母婴保健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二款;《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许可及人员资格管理办法》第二条;

处理依据;《母婴保健法》第三十五条;《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第四十一条。

母婴保健技术人员;(姓名)等(人数)人从事(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结扎手术、终止妊娠手术的描述),不能提供《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二、传染病防治监督(一)医疗废物处置

医疗废物暂存点;应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和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苍蝇、防蟑螂、防盗以及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

医疗废物分类;感染性;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病理性废物;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药物性废物;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

化学性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医疗废物包装;包装袋,颜色为黄色并有明确标识。利器合,整体为 硬制材料制成密封。周转箱,整体为 硬制材料,防液体渗漏,可多次使用。

检查方法;

查看医疗机构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医疗废物产生地的分类情况、医疗废物接交记录、医疗废物暂存点设置和五防情况、有无警示标识、医疗废物处置情况和交接记录、查看医疗废物收集人员的防护情况、查看暂存点和运送工具的消毒记录、查看医疗机构生活垃圾存放点有无医疗废物混入等。

1、医疗废物的收集与贮存流程说明:产生 分类收集(感染性废物装入黄色带有警示标识的袋中;医疗废物中的利器如针头、缝合针、手术刀等放到专用容器内,封闭后放入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中;)包装袋外要贴有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交接(科室人员与总务回收人员交接,双方在产生地交接本上签字)贮存(医疗废物暂存点)

2、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3、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

(二)疫情报告

1、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我国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一类2种,二类25种,三类10种,在第四条规定了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按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管理。

2、在我们日常的传染病监督检查中,抽查一些门诊接诊医生,问传染病分几类你知道的传染病有哪些,我们有的医生回答不上来,也说不了几种传染病。我想作为医生这是最起码的常识。你连传染病都了解不了几种如何发现传染病,又如何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何救治。第三十条、三十一条,规定我们的医生是法定报告人,你连传染病分类病种都搞不清楚,你又怎能及时准确的报告呢?这样是要负法律责任的。本法六十九条有明确规定。

3、传染病报告: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卫生部37号令在2003年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在本办法十六条规定: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4、报告时限;卫生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第二章第五条规定,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爆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三)消毒隔离制度执行

三、放射卫生监督 要求

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单位,(1)审批的诊疗科目必须有医学影像科目。(2)必须有放射诊疗许可证。(3)必须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4)必须建立健康防护档案。(健康防护档案包括;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监测、个人剂量监测、个人健康体检等资料)(5)放射工作场所必须设立禁示标示。(6)放射工作场所必须进行放射防护(7)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检查方法

(1)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2)放射诊疗许可证、(3)放射诊疗场所(禁示标示、指示灯、患者防护用品)、(4)健康防护档案、(5)放射工作人员证(6)各项规章制度、(7)放射工作场所的防护。处理

(1)未建立健全放射卫生管理制度;存在放射性职业危害因素,未健全放射卫生操作规程。

定性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九条第三项

处理依据; 《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三条第二项(处2万元以下罚款)

(2)职业健康档案;从事(介入放射学、x线影像诊断)诊疗工作的——未建立个人健康监护。

定性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九条第四项;《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二十三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

处理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四条第四项《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四十一条第四项《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第三十八条

(3)个人剂量档案;从事(介入放射学、x线影像诊断)诊疗工作的——未建立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定性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九条第四项;《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二十三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第二项

处理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六十三条第二项《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四十一条第四项《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第二项

放射工作人员证;从事放射工作人员未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定性依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第六条 处理依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

服务内容

(一)食品安全信息报告

1、发现或怀疑有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或可能造成危害的线索和事件,及时报告卫生监督机构同时报县卫生局。

2、对辖区食品流通领域(副食品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持健康合格证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情况报县卫生监督所。

(二)职业卫生咨询指导

1、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现从事接触或可能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服务对象,对其开展针对性的职业病防治咨询、指导,对发现的可疑职业病患者向职业病诊断机构和县卫生监督所报告。

2、掌握辖区内职业健康危害单位基本情况,每季度对职业健康危害单位进行一次监督检查,督促用人单位对职工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完善健康档案。

(三)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

1、对辖区集中式供水单位、二次供水单位和学校自备供水单位进行巡查,发现水质异常变化情况和群众举报投诉时及时报告并协助卫生监督部门处理;

2、督促供水单位每年定期对制、管水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协助开展供、管水人员卫生知识及业务知识培训。

3、不定期对集中式供水单位进行日常监管,同时每季度定期对辖区内集中式供水单位进行一次监督检查(主要检查制水工艺流程是否规范、混凝剂和消毒剂索证及投加是否规范,常规检验开展情况及记录)并填写卫生监督报告卡。

(四)学校卫生服务

1、每学期开学时和在校期间定期对辖区内所有学校传染病防控(预案、晨检午检实施及记录、因病缺课记录、学生健康档案);饮用水卫生(自来水、饮用水索证及水质卫生现状);托幼机构保健(一人一巾一杯、洗手消毒设施、幼儿个人卫生习惯、幼师健康证明及幼儿健康档案);教学设施(教室人均面积、采光照明、黑板、课桌椅)及学生生活设施(寝室人均面积、水冲式厕所、洗手设施)开展卫生监督检查,做好监督检查笔录及监督意见书,填写经常性监督报告卡,发现问题隐患及时报告卫生监督部门;

2、指导学校定期设立卫生宣传栏,协助开展学生健康教育(课程表、教材教案)。协助有关专业机构对校医(保健教师)开展业务培训。

(五)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报告

1、建立辖区内个体诊所、村卫生室设置、人员等基本情况一览表和监管单位医疗废弃物处置和传染病报告基本情况统计表。

上一篇:蔬菜运货合同书下一篇:质量兴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