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卫生体系

2024-11-25

医疗机构卫生体系(共12篇)

医疗机构卫生体系 篇1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工程被列为国家今年新增投资的重要领域, 国家安排专项投资48亿元。

这48亿元将用于何处?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 按照优先安排拉动面广、产业链长、能尽快启动实施项目的原则, 国家新增的48亿元投资将用于支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支持7 300多个农村卫生项目, 包括县医院26个, 县妇保站59个, 县中医院72个, 乡镇卫生院1 610个, 村卫生室5 500余个。这些预计总投资26.21亿元, 其中乡镇卫生院的投资占了18亿余元。

二是拟用于支持建设农场、林场和海岛基层卫生机构, 以及包括东部贫困地区在内的卫生院约6 000个。其中全国有农场、林场和海岛基层卫生机构近3 000个, 总投资6亿元左右;卫生院3 300多个, 总投资超过15亿元。

“加强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 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与同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结合, 对于预防控制农村地区重大疾病, 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具有重大意义。”毛群安说。

据介绍, 2004年以来我国已建设乡镇卫生院达到3.2万余所。按照1个乡镇建设1所卫生院的要求, 全国现有约3.5万个乡镇中安排过建设的比例达到了94.5%。

为推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2006年我国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 这一规划的目标是到2010年, 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 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从整体上为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提供保障条件, 规划总投资216.84亿元, 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47.73亿元。

医疗机构卫生体系 篇2

陈雁翎

南通大学医学院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脚步不断前进,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正在逐渐拉大,西部边远乡村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设方面仍有一定差距。那么,如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如何为广大人民群众合理地提供满意且适度的医疗卫生服务,如何才能更好地缩小城乡医疗状况的现实差距呢?本文以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针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与服务内容,深入探讨其平衡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平衡发展 均等化

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尤其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平衡发展方案的实现更能帮助社会各界人民享有医疗保障的权利与利益,使落后边远地区人民更好地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带来的温暖。

一.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较少的投入取得了医疗卫生事业较大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投入与需求的矛盾日渐突出,人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忧患感也越来越大。根据卫生部《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贾康《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和2010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数据显示,1978年-2009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从110.2亿元增长到16118.8亿元,人均由11.44元增长到1213.76元,增量很大。但2003年-2009年,国家财政医疗卫生投入仅从831亿元增长到1277亿元,即人均年1213.76元的医疗卫生总费支出中,仅98.23元由国家财政负担。由此可见,居民个人支出远远超过了50%,我国依然是全球个人负担较重的国家。有数据显示,2006年世界上高收入国家医疗保障支出占政府卫生支出比例达到38.9%,低收入国家仅为1.3%,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分别为27.9%和9.4%[4]。计算可得,我国国家医疗保障支出比例占比8.3%左右,只能划入中等偏下类国家。而这一现状的根源实则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不均衡。

然而从另一方面,我们又能可喜地看到国家正在采取的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取得了有效的进步。比如说近期在湖北省16个贫困边远乡镇喜添了慈心医院,这16所慈心医院主要是用于解决偏远贫困地区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开封市义工协会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温暖孤独老人;由上海长宁区文明办、区志愿者协会、虹桥街道主办的“九九重阳节浓浓敬 [2][3][1]

老情”关爱空巢老人送温暖志愿服务活动在虹桥宾馆举行;最新的消息显示,上海的SOS呼叫系统使用遥控系统与医疗服务中心对接,使空巢老人在困难时可以随时呼叫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从而切实解决空巢老人们的一系列生活、医疗、保健方面的种种问题;还有地区建设了癌症俱乐部,对患上癌症的人们进行心理疏导,从而使他们能更加坚强快乐的生活下去;医务工作者的三年规范化培训,也是为了能够更加好的提高国民的医疗卫生水平,健全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希望能够缓和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东部农村地区的医保范围渐渐扩大,医保额度不断攀升,这种全面开花的现象更是令人欣喜雀跃,使老百姓们获益匪浅的。但是,由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导致西部偏远农村地区与东部经济发达城市地区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上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行动起来,采取一些得力的措施,尽力缩小农村地区与城市发达地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差距,使两地间的医疗服务水平平衡发展,进而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这一宏伟目标。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含义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城乡居民,无论年龄、性别、职业、地域、收入等,都享有同等权利;二是服务内容,根据国力改善、财政支出增加而不断扩大;三是服务原则与核心理念——以预防为主。其服务特点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具体内涵有筹资均等化、可及性均等化、服务利用均等化、健康均等化四个方面。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对象及内容

服务对象包括三大类人群,共有11项服务内容

(1)所有人群

a.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

b.开展健康教育宣讲

c.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d.卫生监督协管

(2)特殊人群 a.0~6岁儿童健康管理

b.孕产妇健康管理

c.老年人健康管理

d.中医药健康管理

e.预防接种

[5]

(3)患病人群

a.慢性病患者管理(如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b.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四.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平衡发展的策略一(针对现状)

(1)加大财政投入,调整投入结构,尤其是加大对疾病控制中心的经费投入。宏观上应明确国家、社会、个人的支出比例,切实起到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调控作用。从2015年起新“五年计划”开始,政府可将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快速提高,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等基本医疗卫生的分配比例应提升至55%以上,以确保各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项目运行经费,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改革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建设。由编办组织、卫生行政部门协调、修订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人员编制和结构标准,并建立适应发展的调整机制;制定优惠政策,拨付专项经费,大力引进急需的学科带头人和公共卫生专业技术骨干,包括农村公共卫生实用型人才;提高公共卫生人员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增加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干预措施,进一步协调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和实用技术的研究及其激励、评估、推广机制,加快相关产业发展,逐步快速提高干预措施、生命科学成果在我国GDP中的贡献率,以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建立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学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机制,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医卫人员的职业培训、资格考评、职称晋升等体制和机制。使临床医护人员重视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使公共卫生医师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实现疾病预防与诊治的有机结合。

(4)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城乡慢性病数据库,适时扩大服务范围。建立有效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站医生增补机制和人力资源培训机制,加快“乡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程,以保障人人享有基本水平的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在此基础上实施非传染性慢性病综合管理、农民健康管理、精神病患者管理、降低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漏种率等项目,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所能享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5)对我国城乡、地区卫生资源配置进行战略性调整。首先要把卫生投入的重点放到农村和西部,使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受众面达到最广,努力解决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各级政府要加大各种地方病、慢性病、艾滋病、乙肝等的控制力度,确保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受益。其次,努力构建一个符合农村实际的医疗保障服务制度,采取多种办医形式,实行更加开放、优惠的政策和措施,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加盟西部地区和农村医疗服务业的开发投资,以解决小城乡、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加快西部地区和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以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行和公平性。

五.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平衡发展的策略二(针对人群)

针对所有人群:

(1)发挥网络功能,为每位社会成员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康档案。从社会成员的出生到死亡,个体成长过程的健康状况、所患疾病等均记录在案,形成网络文件,方便查阅。在社会成员患病就诊时也可随时取阅,便于医务工作者的信息采集。此外,公民健康档案应有专业人员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2)对公民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尤其是农村及西部等卫生条件不理想地区的受众人群。使群众了解一些常见病、地域多发病的普遍症状及预防原则,更好地控制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使人民群众拥有健康的体魄。(3)发挥好社会公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监督协管的权利,确保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保障。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有权对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发挥监督权利。社区中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做的好与坏,都需要社会公民的一致监督。这样才能使人人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所带来的福利。

(4)切实发挥好青少年志愿者的力量,体现青少年的人生价值。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人口的老龄化加重了社会的负担,但我们不能对我们的社会老人抛之、弃之,他们是我们的祖辈和父辈,他们曾经在社会中创造过属于他们的辉煌,我们应对他们倍加珍惜与敬重。此时就该发挥青少年的力量,多做志愿服务工作,尤其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青少年们从志愿服务中不仅能获得自我的价值提升,还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减轻老龄化现象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针对特殊人群:

(1)加强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对这三类特殊人群应进行高密度的频繁体检,实行健康动态观察,确保这三类特殊人群的身体健康有所保障。

(2)对学龄期儿童加强预防接种。确保没有一名儿童有漏接现象,对儿童均应有单独的疫苗接种管理体系,实现对易感传染病、常见病的地毯式扫描清除。

(3)加强中医药学的宣传与植物药学的应用,发挥国粹精华。做到预防到位,将各种常见疾病、易感疾病扼杀在摇篮里。

针对患病人群:

(1)对慢性病患者应加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加强人们对慢性疾病的认识,了解常见慢性病的预防措施,减少慢性病的发病率,使尽可能多的人都生活在健康幸福中。

(2)对重度精神病患者应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与治疗措施。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不抛弃、不放弃。对残疾人员的关爱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指标之一,是社会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点内容之一。

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使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受众面涉及每一名中国公民,从而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缩小东西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使全民“病有所医”[6],人人都能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改革所带来的利益,真正切实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最终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或不得大病。

参考文献

医疗机构卫生体系 篇3

浙江省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浙江医疗卫生信息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医院信息化、医保信息化、农村医疗信息化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

(一)“数字化医院”逐步深化

按照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要求,浙江县级以上医院全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其中:门急诊挂号、住院收费、药房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率达到100%,财务、设备、病人查询信息系统应用率达到90%以上,临床检验、手术麻醉、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应用率达到38%以上。浙一医院、浙江人民医院等医院正在建设数字化医院,建立了互联网网站,开展了网上挂号、预约就诊、信息咨询、健康教育和远程服务。全省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正从以财务管理为主,以医院工作为中心的第一建设阶段迈向了以临床业务为主、以病人为中心的第二建设阶段。

(二)区域性医疗卫生协同开始起步

区域内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卫生服务站等机构的协同是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重要趋势。2009年6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软件通过国家级评审,并已在浙江部分示范区投入使用(杭州市医疗卫生协同平台结构图如下图所示)。已有6家省级医院组成的省级医疗专家团队,与省内76个市县级医院及15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面紧密合作;针对社区和农村的“远程健康服务”开始在常山、江山市等地试点。建立了覆盖全省的“医联远程医学教育平台”,已经开展了350余次基于临床案例的远程教学讲课,实现2017名全科医师学员报名并参加网上学习,共开展16万小时课程。

(三)“新农合”广泛惠农

全省基本统一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100%的县(市、区)已实行新农合医疗信息化管理。有74个县(市、区)做到了县级医院出院实时结报,有27个县(市、区)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也可刷卡当场报销,有8个县(市、区)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也可刷卡当场报销,大大方便农民结报,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资金安全。

目前,全省新农合医疗虚拟专网和省级新农合数据交换平台正在建设中,计划实现全省新农合异地就诊实时结报、资金监管、费用查询和信息汇总,实现构建新农合业务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科学化,提高新农合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数字医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浙江省数字医疗产值逾5亿。随着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个人健康服务需求的兴起,浙江信息服务型企业正在逐步成长起来,一批系统集成企业以满足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出发点,构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在产品方面,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和市场营销网络,拥有数百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如医院信息化应用软件和公共卫生信息化应用软件,临床信息系统、移动门诊输液系统、移动临床助理MCA、电子病历集成视图、综合数据浏览等;在技术方面,拥有了一批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开发平台技术、行业应用分析技术、医疗数据融合技术、医疗卫生信息集成技术、医疗设备与IT设备终端整合技术等。浙江的信息服务型企业在全国树立起浙江企业的品牌形象,如杭州创业以13.8%的市场份额位居首位,成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用户数量最多、最具竞争力的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08-2009医疗卫生应用软件主力厂商竞争力分析报告》中将其评价为“目前国内医疗卫生行业应用软件领域的龙头企业”。

浙江省医疗卫生信息安全隐患分析

(一)医疗信息安全标准缺失,服务外包存有安全隐患

医疗卫生信息安全标准是医疗信息系统数据安全性的重要保障。目前,省内只有部分政府卫生管理部门的信息系统实施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医院、卫生站等公共医疗卫生机构没有实施,大多数医疗机构对信息安全缺乏意识和防范能力。在数据接口方面也缺乏规范,特别在区域性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的趋势下,数据接口关系到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存在被黑客入侵、网络攻击等安全隐患,将严重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行和病人的正常就医。在服务外包方面,医疗机构委托专业服务机构进行内部信息系统开发,开发过程中,往往忽视对信息安全的管控,没有对开发人员和访问范围进行有效约束,为日后不法分子通过系统本身的原始漏洞窃取数据埋下了隐患。

(二)医疗机构网络结构不合理,内部信息系统不够稳定

规范的网络结构是信息安全的基本保障。对于多数医院来说,网络一般都被物理或逻辑上隔离划分成内部网和外部网,但内外网划分不清、交叉混用等现象屡见不鲜,医院的核心信息资源可能通过互联网外泄。另一方面,局域网内的网络拓扑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网络的稳定性。如杭州某三甲医院因为核心交换机使用不当,且将部分终端直接接在核心交换机上,造成HIS系统瘫痪三小时,导致就医患者长时间排队,医院秩序混乱,临床检查和治疗遭受巨大影响。

(三)网络化协同致使信息外泄,医疗信息数据保护不够

信息数据是医疗卫生机构的核心机密,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统方”等重要信息进行有目标的窃取,信息数据安全性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目前,医院大多通过用智能网络来共享重要的医疗信息,对于医院而言,网络化协同可以使不同的医疗机构共享重要的医疗信息资源,减少重复投入;对于医护人员而言,网络化协同意味着他们能够以方便、有效的方式,存取患者的电子信息,包括化验结果、处方信息、医嘱和健康状态等。但是,网络化协同带来医疗便利的同时,也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缺少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和审计机制,就会存在账号滥用、业务数据被非法读取的风险。如我省就发生多起“统方”外泄的事件,某“统方”医药代表花费40万买下三家医院的“统方”资料,定期到医院的药房统计或计算机管理部门收取“统方”;海宁一名医院职工利用职务之便将药品销售统方泄漏给医药代表,从而为自己谋取私利。这些“统方”外泄事件对医院信息数据的安全保护敲响了警钟。

(四)电子病历即将推广应用,患者隐私安全问题突出

推行电子病历是“十二五”期间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重要方向和主要任务。电子病历将记录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所有医疗记录,属于个人的隐私信息,也属于医院医疗级的保密信息。而电子病历的数据集中存储、频繁交换以及与其他公共服务集成使用等特点,使电子病历的信息安全防范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省部分地区开始推行电子病历,虽然采用了密码处理,但综合防御措施还很不到位。杭州等地电子病历还处于初级应用阶段,联网机构和应用范围还很有限,信息安全问题还未充分暴露,但随着电子病历的公共服务功能逐渐丰富,数据交换的机构增多,信息安全隐患将逐步升级,患者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将成为医疗卫生信息安全的又一大难题。

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安全的对策

(一)建立标准体系,强化行业监管。以国际行业标准为参考,研究制定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规范,对信息安全建设和管理提出具体要求。学习上海等地区经验,推行医疗卫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对涉及民生的公共领域信息安全加大检查力度,按照“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对信息安全不符合要求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从体制机制上建立信息安全的重要防线。

(二)加大安全投入,完善安全制度。各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大安全投入,增加信息安全占信息化总投入的比重,积极采用安全审计、漏洞扫描、IDS等工具提高安全防御水平;同时,加大安全“软实力”的投入力度,配备专职的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制定信息安全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系统操作制度、数据库访问制度、外部设备使用制度等。

(三)加强宣传教育,明确安全责任。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职员的宣传教育工作,在信息化培训过程中结合信息安全培训,开展形象生动的信息安全宣传,增强职工信息安全意识。明确信息安全责任,树立“信息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对信息泄露等严重信息安全事件要严肃追究当事人、部门负责人及分管领导的责任。

(四)规范外包管理,确保数据安全。规范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服务外包管理,特别是在实施HIS等重要信息系统过程中,应对外包企业严格审核,在签订外包合同时要增加有关信息安全的条款,对外包服务人员要进行规范管理,限制操作范围;在验收阶段,要对系统实施信息安全检查,避免系统漏洞及设置后门等情况的发生,从源头上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五)发展与安全并举,提升数字医疗水平。以《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为契机,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发展数字医疗产业。在理念上,要明确以病人为中心,提高为病人服务能力,并将专业的医疗服务落实到每一处细节;在产品上,广泛推行电子病历,同时加强电子签名、病人隐私保护等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在管理机制上,建立完善的医疗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医院信息化投入,严格实施医院信息系统管理规范化,通过数字医疗实现医疗服务现代化,医院管理精细化和人性化,真正体现造福于民。

医疗机构卫生体系 篇4

1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1 系统性不强

基层医疗系统作为卫生服务体系的子系统,要促使其发展,不能只看到该系统本身,而必须考虑其与医院系统之间的关系,从构建医疗服务体系的高度和整体进行思考。

我国医疗服务系统的资源结构呈“倒三角”模式,医院系统集中了绝大部分医疗服务资源。这种“倒三角”结构及医院系统自身的优势,使医院系统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通过市场调节,在争取卫生资源配置时都比基层医疗系统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加之在现有机制运行的惯性及居民就医观念的影响下,卫生资源仍将大量流入医院系统,推动其扩张。如果仅注意加大对基层医疗系统绝对额的投入,而忽略对其投入占卫生资源配置的比例大小,忽略或低估医院系统在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已有的优势,就会很容易出现基层医疗系统的卫生资源增速比不上医院系统的增速,基层医疗系统所占卫生资源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比重下降的局面。

注:(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含诊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数字,本表未包含该数据。

注:(1)其他包括急救中心、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临床检验中心(所、站)。

从表1、表2可见,尽管政府提出要构建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但基层医疗系统的总资产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总资产的比例并未呈稳步上升态势,而是有所反复。在新医改明确提出要构建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大背景下,2009年基层医疗系统总资产比例比2008年提高3.2%,幅度较大,但2010年,又下降了2%。此外,还有不少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获准在同一座城市开设分院,有的甚至在同一所城市有2~3家分院。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乃至新医改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卫生资源配置的过程。如果基层医疗系统与医院系统的卫生资源总量差距不断扩大,其卫生资源总量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卫生资源总量的比例持续下降,那么基层医疗系统的人才流失将加剧,从而导致其医疗水平与医院系统间的差距愈演愈烈,更多的患者将涌向医院,医院系统将获得更多卫生资源,并将进一步扩张,而扩张过程中的基建项目、设备购买等的成本又将引发更多、更大的诱导需求,推动医疗费用的进一步上涨,而基层医疗系统将进一步萎缩,给改革增加更多困难。

1.2 增量配置和存量优化的效率有待提高

各地在基层医疗系统的卫生资源配置上都采取增量和存量调整的方式,但效率有待提高。以医疗设备为例,据医改方案《实施方案》,2009~2011三年内重点建设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新增医疗设备中的一部分由地方主管部门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置。但这些由财政统一采购、统一配置的医疗设备平均20%被闲置。如,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委托做的一份以血细胞分析仪为主的调研显示,调研的北京地区80家乡镇医院每家配一台,装机率100%,但其中21台闲置;社区站自采装机15台,集中配备13台,总装机率47%,其中有5台闲置,占18%[2]。另一方面,大中型医院中也有不少医疗设备闲置,这些医疗设备是否有进入到基层医疗系统并被有效利用?对这一问题,有些地方采取对口医院帮扶的方式,有些地方采取由政府收回重新进行调配的方式。如,江西省卫生厅制定的《江西省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管理办法(暂行)》规定“设备闲置半年以上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可调剂使用。”但这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其成效取决于政府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医院主动上报闲置医疗设备积极性不高。因此该方式成本高,但有效性不高,使得医院中这些闲置的医疗设备未能有效进入基层医疗系统[3]。

2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卫生资源配置的建议

2.1 理顺医院系统与基层医疗系统的关系,增强卫生资源配置的系统性

各级政府不仅要重视对基层医疗系统投入的绝对额,还要重视提高基层医疗系统卫生资源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卫生资源中的比重,协调好各个子系统的关系,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进行卫生资源配置。

2.1.1 对医院系统建设的着力点应是其运行机制和制度环境的改良,而非卫生资源投入的扩大

公立医院在医院系统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讨论医院系统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讨论公立医院。根据2011年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年,公立医院数量占医院系统数量的66%,其中,三级公立医院占三级医院的98%,二级公立医院占二级医院的94.3%,一级公立医院占一级医院的58.5%。可见,公立医院具有市场垄断地位(见表3)。

医院系统,尤其是公立医院建设的关键并不是对其加大资源,而是改革其运行的制度环境使其逐步回归公益性。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与政府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公立医院的逐利行为并不是加大财政投入、医药分开、推行法人治理所能消除的。尽管目前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偿数额并不高,但在目前的运行机制和制度环境下,公立医院自身具有很强的自我配置能力,说白了就是公立医院有能力、有渠道赚钱。

在医院能够进行诱导需求的制度环境未有改变之前,盲目扩大对医院系统的投入并不能使医疗费用下降,因为作为理性经济人,公立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并不会拒绝诱导需求带来的额外经济效益。相反,公立医院会因为财政投入的加大而获得更多卫生资源,扩张速度加快,而扩张必然牵涉到基建项目和购买医疗设备,为了尽快收回这过程产生的利息成本、人力成本等等,诱导需求又将增加[4]。医院系统的扩张必将进一步压缩基层医疗系统的空间,倒三角的结构将进一步恶化。因此,对医院系统建设的着力点应当是其运行机制和制度环境的改良,而非卫生资源投入的扩大。

2.1.2 基层医疗系统是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理想切入点

公立医院改革和其公益性回归涉及体制性问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作为庞大而强势的既得利益者,公立医院并没有动力去进行此种改革,反而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理想切入点是基层医疗系统。一是基层医疗系统自身较薄弱,改革阻力小。二是其发展后,利于引导更多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进而逐渐削弱公立医院的市场垄断地位,同时,在这过程中,通过组合拳引导医院系统医务人员流入基层医疗系统,通过此消彼长,医疗服务体系改革更易取得成功。

2.2 提高卫生资源增量的利用率,优化卫生资源存量

2.2.1 积极探索一、二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合作的多种形式

目前,不少地方的二级医院已不能实现其在三级医疗网络中的功能,且发展受到极大限制。首先,在医疗资源的竞争上,与三级医院相比,二级医院完全处于劣势,门诊量与三级医院相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病床设备也无法相比。但在评级上又要保持相当比例的人才配备,设较全的科室,要引进设备,政府补贴又很少,造成二级医院发展成本很高。再有,新医改已明确将加大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如果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制和双向转诊,那二级医院的服务量将更少[5]。另一方面,受制于财政能力,单纯依靠新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方式是无法快速、高质的完成这一任务的。应当将一、二级医院纳入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尤其是二级医院的设备和医务人员的水平可以迅速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力量。

上海浦东新区外高桥区以二级医院为核心,联合周边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纵向医疗卫生联合体,并将村卫生室纳入了公共卫生体系,转化为联合体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派出机构。组建纵向医疗卫生联合体后,外高桥医疗卫生联合体管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市七院专家下社区810人次,查房、诊治约2500人次,培训与指导1525人次。同时,联合体中的社区医院门急诊人次显著增长,2008年比上一年同期增长2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床资源的使用率明显提高,凌桥社区提高了67%;高桥社区收治的康复病人占住院人数的70%。有的地方如辽宁、福建、南京、银川,计划将部分一、二级医院直接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这些都是利用存量卫生资源的有益尝试,应当对这些方式进行追踪以进行经验总结。

2.2.2 提高已投入财政资金利用率及新投入财政资金利用率

基层医疗系统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应从提高已投入财政资金利用率及新投入财政资金利用率两个方面着手。以医疗设备为例,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短缺与医疗设备闲置并存。对于闲置的医疗设备,应通过多种方式将其盘活,使沉淀下来的资金流转起来,并设计出自下而上的方式让医疗机构愿意披露和拿出自己闲置的医疗设备,建议参考家电以旧换新的做法盘活闲置医疗设备。以旧换新,能给有闲置设备的医疗机构带来利益,可以调动其积极性。对新配置的医疗设备,加强配置环节的论证工作,将采购论证工作和闲置情况纳入对卫生行政部门主管领导的考核内容。一刀切的方式容易导致新配置的设备不符合医疗机构的需求而被闲置,并且要注意单纯使用财政资金配置的方式易引发“不要白不要”的道德风险。建议借鉴家电下乡政策的做法,重点结合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确定财政补贴下基层的医疗设备的种类,对于购买补贴范围内的医疗设备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这种方式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医疗设备配置的选择权,避免一刀切。此外,采用政府补贴一部分费用的方式可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论证的科学性,降低道德风险[2]。

2.2.3 制定政策引导人力资源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

居民不信任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是制约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双向转诊制度顺利运行的的重要原因之一。政策上要引导人力资源下沉到基层。除了继续推行目前的对口支援、培训、定点培养医学生的政策之外,还可以返聘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以及考虑将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满一定年限作为医师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7]。

摘要:在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不能仅着眼于该体系自身,必须处理好其与医院系统间的关系,认识到医院系统已有强大的自我配置优势,避免出现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加大投入,但其在整个医务服务体系资源的比重却不断下降的局面。建议以基层医疗卫生服体系为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切入点,处理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院系统间的关系,重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比重,提高卫生资源增量的利用率和优化卫生资源存量。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卫生资源配置,系统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王丽平.如何避免闲置和浪费?—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白知朋访谈[J].中国卫生产业,2009(7):59-62.

[3]陈小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设备短缺解决方案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7):495-505.

[4]罗力.中国公立医院改革——关注运行机制和制度环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5]邢少文.定位尴尬二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03月15日02版.

[6]南京主城区二级医院将全部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EB/OL].(2011-05-22).[2011-12-27]http://www.gov.cn/jrzg/2011-05/22/content_1868933.htm

医疗机构卫生体系 篇5

中共***乡委***乡人民政府

(2011年4月22日)

各位领导:

根据安排,我就***乡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乡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稳步推进,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服务规模、条件、能力、技术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取得明显成效,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乡镇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医疗、药品、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有力维护了全乡社会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水城县西南部,距市中心区76公里,全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辖15个村,154个村民组,11237户,38141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5%,是一个以布依族、苗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乡。投资240万元新建的***卫生院于2007年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0亩,有病床80张,职工总数26人,其中中级15人,初级10人;村卫生室15个,乡村医生26人,房屋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村卫生所房屋面积平均在60平方米以上,床位总数22张,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全乡有各类私营诊所、药店30余家,从业人员

50余人。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努力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一是党政重视。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放到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切实加强领导,保证必要的投入,做到主要领导经常过问、亲自督促,分管领导亲自协调、亲自组织部署,党委政府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单位狠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初步建立。二是狠抓医德医风建设。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职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卫生院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每一位医务人员上岗时必须穿白大衣,配戴上岗证,端正服务态度,以和蔼的面容迎接病人就诊,树立良好的医疗形象,规定卫生院必须实行24小时值班,做到病人随到随诊,随时得到救助。三是落实卫生支援制度。积极配合市医院开展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农村卫生服务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促进和提高。积极协调县中医院免费为全乡群众体检,投入资金130余万元,受检人数达1万余人。

(二)加大管理、理顺关系,逐步完成卫生管理体制建设。坚持把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作为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突破口。一是全面推行卫生院全员聘任制。通过推行乡镇机构改革,在卫生院实行按需设岗,按岗定人,职工全员聘用的管理措施,调整充实副院长1人,竞争上岗19人。二是积极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以提高村卫生员服务能力为主线,及时启动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村卫生服务功能。按照一村一室的原则,近年来投入资金160万元,新建村卫生室15个,平均建筑面积达60平方米。积极组织村卫生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有力提高了从业技术人员服务水平。

由乡卫生院负责对辖区内的所有村卫生室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聘用管理医生,统一诊疗规范和工作制度,统一药品购销,统一业务培训,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考评与奖惩。通过一体化管理,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乱办医和村卫生室有室无医问题,保证了公共卫生任务的落实。三是依法整治乡村卫生医疗市场。制定下发了《***乡清理整治医疗市场工作方案》,对全乡诊所、药店进行了重点整治,查处违法经营户3家。

(三)履行职能,健全网络,切实保护好农民健康。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乡村二级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院床位总数等资源配置日趋合理。2010年卫生院门诊诊疗1.8万人次,住院人数4800人,病床使用率80%以上,医疗收入达480万元。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有序成效明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框架已基本建立,初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2010年全乡参合33632人,收取参合金58.3万元,参合率达95.18%,共发生医疗费用195.5万元,减免费用136万元;2011年全乡参合33985人,收取参合金101.9万元,参合率达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极大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给医疗机构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认识及参合的意愿较以前有明显提高。三是医疗救助覆盖面逐步扩大。对农村五保、低保等困难对象实施医疗救助,2010年,医疗救助42人次,申请发放救助金8.5万元,人均救助2027元。四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疫情保持“零记录”,鼠疫、霍乱疫情连续10多年无病例报告,近几年以来均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免疫规划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五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各类传

染病的发病率继续控制在历史最低水平。2010年乙类传染病54例,发病率149/10万;妇幼保健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82%、保健覆盖率90%,住院分娩率80%,新法接生率100%,儿童系统管理率82%,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2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五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由政府牵头逐步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管理组织、指挥、信息、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后勤保障等七大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先后有效处置交通、矿山安全事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起,对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六是其他卫生工作有效推进。结合“双创双建”工作,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持久开展,乡镇卫生状况明显改善。2008年创建甲级卫生院已通过上级验收。认真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抓好食品户重点整治工作,积极实施村级办红白喜事打招呼制度,有力保障了农村食品安全。

三、主要问题

通过努力,***乡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一是卫生法律法规政策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广大群众卫生主体意识不强,缺乏保健康的理念和基本卫生保健知识,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仍然没有改变。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有待继续加强;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全乡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严重缺少;三是农村卫生投入相对不足。县财政虽然每年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渠道不宽,数量不多。由于投入不足,制约着疾病预防控制、农村改水改厕等公共卫生建设;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需进

一步完善,报销程序还需要进一步简化。

三、下步打算

(一)提高认识,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农村医疗卫生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进一步把农村医疗卫生纳入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真正建立起政府举办的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在保证政府增加投入的情况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提升卫生院服务水平。科学地整合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改变和防止在资源的利用和设置上的严重浪费。

(二)加强领导,真正发挥卫生医疗行业作用。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加强农村医疗安全、食品安全的监督执法力度,严禁无证行医,严打假冒伪劣药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乡卫生院在农村医疗市场中监管服务作用,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完善机构,继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鉴于目前我乡边远村群众存在的就医难、难看病、看不起病的现象,认真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力争在上半年完成合作医疗报销一卡通工作任务。

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浅析 篇6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

一、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合理、高效进行。总结来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人员方面

财务管理作为基层医疗管理机构中的枢纽,关系到医院资金的流动状况。但由于医院的管理人员缺乏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足够重视、管理意识不足。此外,他们所学专业都属于医学专业,欠缺与财务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便会导致管理人员对财务工作的认知产生较大差距,可能会出现管理人员和财务工作人员意见难以达成统一的状况,甚至,会出现危及单位的财务账目问题。

2.财务从业人员方面

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个管理体系中,相关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屡见不鲜。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社区以及乡镇医疗机构的财务从业人员取得学历的方式为函授,夜大等,也可能是是高中毕业生,有的甚至是由学医人员转换岗位调到财务部门。这便导致他们无法正确的处理各种基础财务问题,更不必说一些复杂的财务工作了。进而,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会计信息质量差、财务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

3.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方面

目前,我国的基层医疗机构大多欠缺一个系统性的、较完善的、适用性强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所以,就会导致医疗机构的各项收入没有按时上缴、支出没有按时上报申请的情况多有发生。如此进行下去,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个财务环节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模式,有许多潜在隐患,值得我们引起注意。

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具体方法

1.提高财务部门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每一个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具备专业的财务工作素质。这不仅会影响到整个部门的工作能够正确、高效地进行,也有益于整个医疗机构的良好发展。因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实现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强调医疗机构在进行财务工作管理人员招聘时,注重其是否具备专业的学习经验;另一方面,强调工作人员在按照会计准则按时、认真、准确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应定期组织财务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实现管理人员的总格素质提升。

2.形成完善的基层卫生机构核算信息体系

作为医疗机构的核算、监督管理的必备条件,一套完善的基层卫生机构核算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它关系到了整个单位的经营活动的正常、良好运行。准确掌握单位的各项收支活动记录会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程序。例如,有些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采用沈阳丰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核算软件和用友财务软件,对门诊开方到收费室、中西药房、住院部的关键科室实行了电脑记账,从而降低了财务风险。

3.更好的发挥基层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控制职能

财务控制是单位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财务工作相关人员对单位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严格的把控,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避免单位产生财务问题。其中,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完成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

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算管理工作是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按照目标核定、收支核准、绩效考核、超支不补、结余按要求使用的基本原则完成对预算报表的编制。这有利于执行国家的各项医疗政策、财务政策,保证单位的合法、合理化。

(2)加强财务科室收入支出的管理工作

基层卫生机构的收入由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组成。其中,医疗收入包括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而药品收入被并入到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作为新会计制度要求下的重点、难点,分为基本支出补助收入和项目支出补助收入。在实际工作中,上级主管部门对公共卫生支出的以下问题应进行重点检查:①公共卫生支出科目缺少明细科目。②没有按照规定列出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支出。③缺少基本公卫支出支出明细附件。④没有按照上级部门规定编制基本公共卫生辅助专账。

总结来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艰巨任务,需要凭借各级人员在严格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共同学习、努力、创新,实现财务管理工作在良好的轨道上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杨玉敏.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浅析.财经界(学术版)[J].2016(04).

[2]鲁风涛.医疗改革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完善.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J].2016(15).

[3]赵云丽.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策略.经济研究导刊[J].2016(07).

[4]杜艳香.浅析以改革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完善.中国总会计师[J].2015(07).

[5]徐洁.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对医院经济运行的影响[J].2015(15).

作者简介:

以色列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篇7

以色列人口720万(2006年以色列中央统计局数据,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犹太居民),其中犹太人为500多万,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还有阿拉伯人、德鲁兹人及其他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7%,人口密度为294人/km2。其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宗教、文化及社会传统组成。

2 以色列的医疗卫生服务

2.1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以色列的医疗卫生事业起步较早。英国委任统治时期(1918-1948年),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就初步形成了预防、诊断和治疗三个环节的医疗网络。以色列建国后,在原有基础上建立健全了惠及全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健服务除由160多家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承担外,还有遍及全国的门诊网、母婴保健中心、疗养院、康复中心及学校保健计划。在以色列建有完善的卫生服务网络,各医院之间甚至是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之间都有良好的转诊机制。传染病、无法识别、无法处理的疾病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转诊到相关的医院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

2.2 卫生资源配置、管理状况

以色列的医务人员基本上是由疾病基金、卫生部以及其他部门资助管理的,是由医院和疾病基金雇佣的,以色列每千人拥有医生4.6人,医院内的医护比基本为1:2。在以色列每千人病床拥有5.95张。综合医院中45%的医院病床由政府部门管理和控制,36%左右由保险公司拥有,剩余的19%由非政府组织和其他一些宗教组织如基督教会等拥有。除此之外,以色列国内还有专门针对慢性病人以及心理疾病患者方面的病床。在以色列建有完善的社区初级保健门诊,有850多个覆盖全国的母婴诊疗中心,为国民提供便宜、便捷的卫生服务。这些卫生保健机构中有50%左右是由卫生部直接管理的,另外一部分是由卫生部给予财政资助由其他机构或者基金负责管理的服务中心,除了提供常规的健康教育项目,还为0~5岁的儿童提供免疫接种服务。在以色列儿童的疫苗接种率为95%,远远高于其他西欧国家。综合管理的免疫接种体系直接降低了以色列婴儿死亡率,2007年以色列婴儿死亡率为4.28/1000。

为有效解决卫生服务需求增加与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以色列建有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实行大型仪器的资料共享,提高其利用效率。与此同时,以色列还在行政区域内建立中心实验室,将高技术要求的诸如分子、遗传方面的实验集中在中心实验室开展,而中心实验室同时承担区域内参比实验室的功能,承担常规实验室检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和提高了医院实验室检测的质量和能力,同时有利于研究技术的细化、专一化和先进化,也节约了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包括人力资源、仪器设备的投入。

2.3 卫生筹资与医疗保险

在以色列,医疗设施和各项服务经费由卫生部、大城市市政府、私人及非盈利机构以及医疗保险基金提供。目前以色列的卫生费用主要有政府、税收和个人3部分来承担,由于国防和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国家在卫生支出中占的比重正在不断减少,而与此同时,个人支付部分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政府补贴占医疗保险资金总额的45%,由每年政府卫生预算支出;病员基金会会员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占资金总额的29%;病人就诊按比例自付的药费,占资金总额的26%。三方共同筹资的筹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卫生资源的浪费。

以色列的医疗保险制度历史悠久,早在建国之前就已经初见规模。1995年,以色列通过了《医疗保险法》,设置了医疗服务的各项标准,规定“只要投保人每月交纳不超过其收入4.8%的医疗保险税,不论年龄和健康状况如何,都可享受包括就医和住院在内的标准化医疗服务”,从而确保了全民医疗保障服务。

以色列国内现在有4所医疗保险公司,又称医疗基金,这4家保险公司不仅为全民提供医疗保险,还开设了多家医疗机构,包括覆盖以色列各社区在内的家庭医学门诊以及大型综合医院。根据医疗保险法的要求,4家医疗保险公司根据投保人数的多少获得政府相应的经费支持,同时依据投保人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的构成情况给以适当的调整,比如老年人的人均份额高于全人口平均额度,病情严重的人也将获得更多的关注等。为了吸引公民投保,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4家医疗保险公司在国家规定的基础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往往会提出有特色的其他服务措施,在这种竞争机制的保障下更提高了人民卫生服务保健的可及性和服务质量。

除了法律保障的基本医疗保险外,以色列还有名目繁多的医疗保险,比如医院为在职医生购买职业保险,而这些医生作为志愿者到其它机构服务的时候,这些团体同样可以为该医生购买相应的医疗保险。

2.4 卫生服务公平性

以色列是一个非常注重人权、强调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国家。以色列在整个卫生服务中非常注重“以人为本,以人权为中心”的原则,强调了权力与义务共存。在以色列国内,强制要求每一个居民必须选择一个医疗保险公司。除了用法律保障公民获得基本医疗保健的权利之外,以色列国内还有许多社会团体、志愿者服务机构开设的社区诊所专门针对弱势群体比如劳工、性服务者、贫困人口、阿拉伯人、非法务工人员等开展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以帮助他们实现基本的卫生保障,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比如,为了给来自于埃塞俄比亚和前苏联的犹太移民以及阿拉伯人口提供更好的卫生服务,一些医疗机构甚至雇佣了解这些群体人口的人文特征、语言等内容的志愿者为他们提供基本保健。另外,他们还在一些特殊的街区设立流动门诊车,免费为一些特殊群体诸如妓女、非法劳工等提供基本的检查。

2.5 注重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提高卫生服务质量

以色列非常重视对卫生人才的培养,现有4所医科院校,2所牙医专科学院,2所药剂师学校和20所护士学校。从医人员众多,有医生38 000人,药剂师6 000人,护士44000人。许多医生在心血管病、脑外科、整形外科等方面经验独到,医术精湛。政府也十分重视医学研究,在精密医疗仪器的研发上走在世界前列。

与此同时,以色列建有严格的医疗卫生人员培训、考核、资格认定制度以及医疗卫生工作职(岗)位的公开竞争选聘用人机制,保证了高质量的服务及医疗卫生技术不断创新,从而不断推动了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以色列很多医院都和国外一些知名的医院建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医院一方面派出自己的医务人员到合作伙伴医院进修深造,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到医院讲学,开展医疗服务,拓宽自己的服务领域。如位于Nazareth的The Saint Vincent de Paul(French Hospital)与法国建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该医院定期邀请法国心外科专家到医院坐诊,开展一些高水平的心脏手术,与法国一些著名的医院建有远程医疗网络,可以请专家会诊、指导治疗。

2.6 以色列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

在公共卫生发展的过程中,公共卫生的内涵发生了长远的变化,进入21世纪,因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卫生资源配置、疾病谱变迁的问题,日益增加的卫生费用和有限的卫生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的卫生服务需求和有限的卫生资源之间的矛盾,人们需要建立健康生活和行为方式,以及完善的卫生保健体系(一级、二级和三级预防网络)等等都促进了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的变化,而如何确认特定的、合适的卫生服务目标也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无不给以色列的公共卫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以色列作为全世界犹太人的家园,欢迎来自全球的犹太人回归故里,从建国初的120万人口到目前700多万人口的巨大变化,给以色列的防病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人口迁移、人口流动带来的新公共卫生问题成为以色列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方面,随着移民的迁入带来了一些传染病疫情的反复,比如埃塞俄比亚移民、前东欧的移民的流入先后引起了结核病、艾滋病的抬升。另一方面,由于文化背景不一、生活风俗和习惯不一致都影响了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而这也成为控制和阻断这些疾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3 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考察和学习,笔者对以色列的卫生服务系统和体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结合我们日常工作的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卫生筹资途径

我们国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的地区[1],有效地处置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要不断加强人、财、物的投入,充足的经费是有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条件,无论是人员培养、机构建设,还是应急物资的储备等,均需要有足够的经费。因此,应加大公共卫生的投资力度,逐步完善公共卫生的补偿机制[2]。此外,还应依托新一轮的医疗改革,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现有的卫生筹资制度,强调多元化的卫生筹资途径。

3.2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服务能力

资源共享是有效解决卫生服务需求增加与资源有限这一矛盾的措施,应该进一步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能定位,整合优化辖区内的卫生资源,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纵向业务合作,提高卫生系统的服务能力,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3.3 改善人力资源结构,提高卫生服务质量

在卫生服务乃至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卫生人力资源始终是起决定作用的资源[3]。卫生人力资源的合理布局,对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均衡协调发展,保证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性起着重要作用[4]。大量研究表明,护理人员配置不足同样会影响医疗服务的治疗,甚至会导致医疗差错发生率增高、护理质量下降[5]。结合以色列的经验,今后卫生人力资源的规划应遵循《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6]的要求,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发展原则,改善现有卫生技术人员的结构。在制定卫生人力发展规划和进行卫生人力配置时,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数量与质量,逐步扭转医护比倒置状况,提高床护比,使医护比达到1:1的要求[7]。

3.4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卫生服务水平

高素质卫生服务人才是高水平卫生服务的基础和保障。一方面,应鼓励各级医疗机构推进机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人才引入、流动与成长[8],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在职教育,健全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机制,规范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鼓励各类卫生技术人员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书凯,冯立忠,杨峰.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网络[J].卫生软科学,2004,18(2):90-92.

[2]赵琦,赵根明,谢昀,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内涵的定性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6:452-455.

[3]毛宗福,王永棣,刘继强,等.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及其研究现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12-15.

[4]龚幼龙,冯玲芳,严非,等.农村卫生人力的流失率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7,17(1):14-23.

[5]杨翔宇,成翼娟.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现状及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4,4(10):16-1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EB/OL].hup://www.moh.gov.cn,2002-04-27.

[7]中央编办发2006[96]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财政部、民政部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2006,9:15-17.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会体系探究 篇8

关键词:医疗卫生,财会体系,措施

建国以来,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会体系一直是按照预算会计体系。直到1993年, 这种财会体系才开始产生了变化。在1993年, 我国开始进行以“两则”、“两制”为主要内容的会计改革, 为了适应当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企业必须对财会体系做出改革。企业先从财务管理和会计合算模式这两方面入手, 对财会体系实施了改革。在企业对财会体系做出改革之后, 我们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会体系改革也逐渐开始有了变化。随后, 财务部也颁布了相应法规, 这些法规成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规范。

一、经济体制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会体系的影响分析

预算会计 (也叫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和企业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两个组成部分。医疗事业单位属于预算会计这一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医疗事业单位被推向市场, 这样也使得医疗事业单位的定位发生了变化, 这使得以前许多的公益性福利机构 (如各大医院等) 都开始实施企业化管理。以前的全额或差额拨款也发生了变化, 变成了如今的少量补贴 (比如医院一些大型设备的补贴) 和通过宏观管理以实现税收减免的优惠。这样的变化, 使得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体系的理论基础发生了变化, 以前的会计体系已经不再适用如今财务体系的现实要求了。只有做出改变才能适应新的要求。

政医分开,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不再有行政职能和行政收费项目, 对于预算内收支和预算外收支再也没有清晰的划分。政府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拨款也在逐渐减少, 有些区域甚至取消了政府财政拨款, 只剩下少量的补贴。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要求单位必须按照市场要求进行管理, 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形势。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行业内的垄断被破坏, 行业内开始实行竞争机制。现在医疗行业, 研究机构在行业内部出现了竞争, 疾病控制机构中某些传统业务也慢慢开始在行业内部开放, 垄断地位越来越低。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要想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站稳脚跟, 并且取得良好的发展, 就必须自主生财、广开财源。对以前预算体制下的财会体系进行改革, 建立起一个能适应当前形式需要的财会体系。

二、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的变革方向分析

(一)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考评系统

假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运行没有设置相应考核考评, 那么就不能够保证该项制度的实施。需要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各个组织之间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 分析原因, 并进行综合评价, 客观地给予考评评价和奖惩措施, 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励相关部门及其员工将工作做好。

(二) 会计人员进行再教育

财务工作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 假如会计人员没有专业化的素质及职业道德是不能够很好胜任的。财务人员的素质不高, 必然会引起经济活动的会计失真现象严重。因此, 抓好内部控制, 这是当前的重中之重。要不断强化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开展人才培训的各项有效渠道, 培养有经济知识、会计知识, 同时具备计算机等多项技能于一身的会计人员。

(三) 财务管理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理财环境也在慢慢地向着企业化靠拢。在没有进行体制改革之前,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来自政府拨款, 政府并不要求资金的收益权, 对于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内容也没有必要进行反映, 当时财务部门的主要责任就是监督。因此, 重视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但是, 在进行了体制改革之后,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 必须要有充足的物质保障作为基础。在市场经济下, 没有资金可以供免费使用, 债权人和所有人对投入资金是要求收入权的, 这就使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理财活动的工作重点发生了转变, 使得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不得不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资金的筹集决策和投放决策上来。这样,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就必须建立起以现金流量指标为主的决策评价管理体系, 才能做好现在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

在未进行体制改革之前,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收入的资金会存入银行, 从而造成资金的闲置;而进行了体制改革之后,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起现金只有用来投资才能产生利润的观念。所以为了减少决策失误,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必须建立起健全的投资评价体系, 完善内部监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不仅要把握好直接投资, 还要使单位的医疗决策和医疗评价体系得到完善, 以使单位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 强化公共卫生财务内部控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配备专门的财务人员, 如果没有, 兼职人员必须进行专门培训, 取得会计证后方可上岗, 并且要保持相对稳定。制定健全有效的财务内控制度, 会计、出纳、收费员不得互相兼任, 以约束各项财务收支行为;医院的一切财务收支必须统一纳入单位核算, 财务收支到年底要进行张贴公示, 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 加强监管

一些卫生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对于会计基础工作过于放松管理, 并没有真正担负起监督及其检查的责任。在医院卫生事业单位改革开放过程当中, 人们对于卫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管理产生了模糊的认识。诸如, 会计基础工作是各个单位的内部工作, 由各个单位负责人承担即可, 上级主管部门并不需要过多与干涉。这些问题导致一些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处在一种无人监管的状态。因此, 一定要加强国家监督, 即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对于医疗卫生事业会计部门的监督, 要强化社会的监督, 即对会计事务所实施的监督。

(三) 完善会计队伍

要做好财务工作, 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非常重要。财会工作人员的素质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首先, 我们要把财务部门的负责人配备好, 并且要尽快选出一个思想觉悟强、业务能力强的领导班子;其次, 我们要使财会人员的思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要对财会人员组织定期的培训, 学习科学的现代的管理知识, 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并且能利用新知识对财会信息进行预测和分析, 在整个工作当中都能保持一个比较高的效率, 并且能准确地完成工作;最后, 要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会结构进行优化。

(四) 强化财务制度的建设

近年来,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在财务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 我们距离科学的管理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必须还要继续努力, 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 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科学的以内部控制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 从而使各项财务工作得到规范。

四、小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会管理体系只有做出改革才能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良好的生存。在改革我国医疗事业单位财会管理体系的过程中, 随着我国事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改革也必须进行必要的深化。我们必须要根据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会体系的具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最适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方案, 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改革, 这样才能使改革取得良好的成效, 才能使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有一个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郝春.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财会制度的探讨分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1 (7) :163.

[2]曹金亮.关于我国事业单位财会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1 (9) :338.

[3]次仁顿单.加强医疗卫生部门财会监管工作[J].西藏医药杂志, 2008 (1) :32-35.

[4]张文静.浅谈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会体系的变革[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1 (11) :159.

医疗机构卫生体系 篇9

1 国外医疗卫生体系模式

1.1 美国:充分的市场化所带来的自由选择与昂贵的费用的矛盾体

美国主要实行的是市场化的医疗制度和福利性的公共卫生体制,其医疗服务主要是以商业保险等形式筹集,而公共卫生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福利性事业[2]。

1.1.1 建立在私营保险公司和私立医院基础上的庞大医保体系

美国由政府办的公立医院仅占医院总数的两成左右,私立医院近八成,所有这些医院中有近九成是非营利性的。美国主要有以下四种医保:(1)社会医保:由联邦政府,州、地方政府所举办,主要是针对弱势人群,还包括工伤补偿保险、军人医疗计划等。保障的范围包括大部分的门诊及住院医疗费,受益人群约占美国人口的三成;(2)私营医保:美国约一半的医疗费用来自私营医保,而且政府医保的大部分工作也是由私营医保公司执行,全国有四成多的人享受该保险;(3)管理式医疗:是一种由保险人与医疗服务提供者联合提供服务的医保形式,覆盖17%左右人口;(4)国家医疗安全网:主要针对未参加医保的人和弱势人群的,其筹资方式多是来自于政府财政拨款[3]。

1.1.2 参保的高选择性导致高费用和覆盖面不足,市场化带来诱导需求和明显的过度服务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医疗费用最高的国家,由于参加医保的非强制性,保险公司对参保对象有较高的选择性,同时,由于可选择性广、管理成本高,间接导致保险覆盖面不全、保障程度有限,美国无医保的人数占人口的16%以上。在美国,医生和医院之间是双向选择关系,看病费用非常昂贵,而付款程序是由保险公司完成的,因此存在因为过度服务而导致医疗费用较高,未参保者往往难以承受[4]。

1.2 日本:高费用的全民福利医保

日本实行的主要是全民福利性医保体制,医保的覆盖率较高,但同时成本也较高。

1.2.1 高效的全民福利医保体制

日本的医保覆盖全民,主要由职员医保和国民健康保险两部分构成。(1)职员医保:有正式职业者加入职员医保,该保险能报销医疗费用的八成左右;(2)国民健康保险:该保险具有一定的社会福利性质,无正式的职业者以及职工的家属均可加入,对无工作能力、无收入来源、无法交纳保险者还可免交保险费,还可享受医疗费用减免;(3)补充保险及私人保险:在基本的医疗社会保险基础上,还有各种补充保险(互助组合)和其他私人保险形式[5]。

1.2.2 卫生服务存在诱导需求,国家卫生财政赤字日益增多

日本保险管理效率较高,其医保的资金主要来自两部分:企业和个人交纳的医保和国家财政税收补贴。日本的医院由于采用按项目付费制度,存在着诱导患者需求的情况,目前日本的健康财政赤字逐年增长,形成巨大的财政压力,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医疗费上涨速度超过经济增速,二是庞大的老年人群体的免费医疗费用的失控。

1.3 英国:福利国家理念与服务低效率并存

英国主要实行的是国民卫生服务体制(NHS),它是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NHS由医疗卫生机构免费或较低价格向城乡居民提供服务,基本实现全民覆盖。

1.3.1 高福利国家:免费的全民医疗保障

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制主要由政府提供医疗保健,集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和服务监管功能于一体,覆盖近99%的国民,该体系由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专科和综合医疗服务组成,其筹资方式主要是税收,筹资与服务提供均由政府负责,医保资金主要来自国家税收,体现出较高的公平性和福利性。私营医疗作为国家卫生服务体制的补充,服务对象是高收入、高要求人群[6]。

1.3.2 国家卫生服务体制庞大复杂、效率低下

虽然国家卫生服务体制通过宏观控制降低费用,英国卫生保健支出仅占国家GDP的7%左右,但其运转成本较高,加上医护体系的工资等真正用到病人身上的费用不及医保资金的四成,并且各级医疗机构的工作效率低下;另外,免费医疗制度使公立医院几乎没有经济效益,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不高致使其普遍在私立医院兼职。

1.4 德国:良好的公平性与完备的保障

德国医疗筹资的主要途径是医疗保险,通过社会共同筹资、建立风险分担制度,提高国民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7]。

1.4.1 国家社会保障完备,费用控制良好

德国的社会保险覆盖面广,社保覆盖面达九成以上,另外10%左右的人则选择私人医保,基本做到全程覆盖,对预防、早期诊断、治疗、康复都提供保险。由于实行严格的转诊制度,病人一般不能直接到大医院治疗,而是要先到社区医院。德国的绝大部分医院都是非营利性的,州政府和保险公司支持是其主要筹资来源[8,9]。

1.4.2 严格实行医药分开和逐级转诊制度

德国严格实行医药分开,医生的处方权和药店的售药权严格分离。在德国看病必须首先到社区,不能直接到专科医院或大医院;同时,门诊和住院是严格分开的,住院服务需要门诊医生的转诊手续。

1.5 新加坡:独特的个人储蓄式医保制度

新加坡创立了个人保健储蓄、社会医保和政府医疗补助的医疗筹资途径,由个人、社会、政府三方共同分担医疗保障费用,形成了多元化的筹资模式。

1.5.1 全社会共同分担的多元化筹资模式

在政府补贴基础上,全国实行三个层次的医保制度:(1)医保储蓄计划:是一项强制性的医疗储蓄制度,所有工作者均须参加,医疗储蓄金可支付本人和家庭成员的住院费用和部分昂贵的门诊检查和治疗费用;(2)“健保双全”计划:作为保健储蓄计划的补充,具有社会统筹性质,强调个人责任与发挥社会共济、风险分担;(3)医疗救助计划:主要是为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穷人提供资助,具有医疗救助性质[10,11]。

1.5.2 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确保公平性与可及性

新加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行健康责任多元化,政府、企业与个人各负其责,对医患双方都有约束作用,有效抑制了医疗服务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同时,强化政府管理,实施强有力的干预和严格的宏观调控,以达到高效、低成本、优质服务的目的。

2 国外解决医疗卫生领域公平性的对策借鉴

尽管以上这些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各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上维系了社会公益性。尽管各国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但在医疗卫生体制发展中总结出来一些共通的、有价值的经验。

从宏观上来看,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为体现公平性、可及性与效率的统一医疗卫生体制走向应重点关注:(1)医疗卫生体制应当成为国家基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注重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3)公共筹资是主要的卫生筹资手段;(4)严格控制药品价格和费用;(5)健全卫生法制,规范医疗卫生体制。其次,从中观角度来看,这些国家医疗制度在解决公平性与可及性的措施方面的经验有:(1)在医疗费用的控制管理方面医保发挥重要作用,个人实际支付比例较小;(2)医疗服务体系严格执行社区首诊和预约制度;(3)各级医疗之间实行分级医疗制度,强调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性作用。综上,我们在医改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注重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

从美国等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模式来看,各国试图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市场机制进行更有效的结合来降低卫生费用开支、满足民众的多层次需求、促使其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国外初级医疗服务大多由民营机构提供,初级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多,而且分布广泛;二、三级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组织形式则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即公立机构、非营利机构和营利机构并存发展。在我国,初级医疗服务机构大多由政府来建设,经常出现低效率或者无效率的现象,因此,我国应更充分地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更多的个体医生开办初级医疗机构。对于高层次医疗机构来讲,私立医院的发展可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于医疗卫生领域,在总体上保证社会有更多的医疗服务能力满足居民较高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这样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在公平地基础上能够增加更高的效率。总的来说就是我国应注重政府投入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方式,防止相对单一资源配置结构造成的医疗卫生服务架构不合理。

2.2 健全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能力

我国卫生体系主要涵盖预防、医疗、保健三大部门。当前我国卫生服务体系最大问题是横向的“左右失衡”与纵向的“上下失衡”,左右失衡主要表现在卫生体系重治轻防、重治轻疗,导致了卫生服务体系“哑铃型”结构;上下失衡主要表现为重上轻下,重城轻乡,导致了卫生服务体系“头重脚轻”的结构。公共产品性质的公共卫生是成本低、效益高的服务,政府应当在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优先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2.3 严格落实考核监督

缺乏约束和监督是我国与国外医疗卫生体系模式不太一样的地方,也是我国医疗机构背离发展目标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医疗机构长期处于政府的保护伞下,卫生行政部门虽然是其直接管理者,但明显监管不到位,这种缺位主要表现为:职能部门对医疗服务缺少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对医疗机构的规模、大型仪器的购置和新技术的采用都没有较为有效的监督办法,卫生监督执法对医疗服务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我国应更多地借鉴国外的经验,即建立权威性的独立评审机构对医疗机构进行考核监督。因此,在深化改革中,势必要建立一个权威性的独立评审机构来对医疗机构进行独立的评估,从而真正对医疗机构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和考核。一是使我国的卫生行政部门职能真正从“办医院”转到“管医院”上来,只有监管职责得到落实,才能建立起权威性的独立评审机构;二是可以一个独立于政

府部门和医疗机构的非盈利性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作为监督方。

参考文献

[1]胡善联.国外医疗卫生体制走向[J],中国医疗前沿,2006,7:23-24.

[2]张奇林,论美国的医疗卫生费用控制[J],美国研究,2002,1:70-71.

[3]Davis,Karen,Gerard F,Anderson,Diane Rowland,and Earl P.Stein-berg:Health Care Cost Containment,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9.

[4]Winter L,Gitlin LN.Evaluation of a telephone-based support groupintervention for female caregivers of community-dwelling individualswith dementia.American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Dementias.2006-2007,Vol.21(6):391-7.

[5]Eggleston K.Risk selection and optimal health insurance providerpayment systems.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2000,67(2):173-196.

[6]Karen Bloor,Alan Maynard.The United Kingdom National HealthService,in Khi V.Thai,Edward T.Wimberley,Sharon M.McManus(eds.),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Health Care Systems.New York:Marcel Dekker,Inc.,2002,261-286.

[7]Reeves P,Irwin D,Kelleher C,Milsom I,Kopp Z,Culvert N,LloydA.The current and future burden and cost of overactive bladder infive European countries.European Urology.2006,Vol.50(5):1050-7.

[8]Stopfkuchen H.Impact of national health system financing on qualityof car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the German experience[J].CritCare Med,1993,21(9 Suppl):S406-S407.

[9]Kallert T W,Leisse M,Kulke C,et al.Evidence based communitypsychiatric community health care services in Germany:taking inven-tory[J].Gesundheitswesen,2005,67(5):342-354.

[10]Ardeshir Sepehri,Robert Chernomas,Haroon Akram-Lodhi.Penali-zing patients and rewarding providers:user charges and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in Vietnam[J].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2005,20(2):90-99.

医疗机构卫生体系 篇10

一、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现状

(一) 人员总量不足。

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到2015年, 我国卫生人员总量达到953万人, 比2009年增长175万人;到2020年, 卫生人员总量达到1, 255万人, 比2015年增长302万人。截至2005年底, 我国共有卫生人员635万人, 其中卫生机构的卫生人员543万人, 农村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2万人。

(二) 人才结构不合理。

高级卫生人员不足。卫生技术人员中尚有46万名非专业学历人员;专业卫生人员主要是大、中专业学历者, 占到总数的74%, 博士、硕士学历的只占总数的1.1%;主任和副主任级的医师只有2.3万人。根据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指导意见, 到2015年, 县级公立医院本科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要达到30%以上, 到2020年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基本以本科生为主。截至2012年底, 执业 (助理) 医师中, 平均每一县级医疗机构有本科生10.58人, 占17.58%;平均每一乡镇卫生院有本科生0.33人, 占3.81%, 而且多为第二学历。

(三) 基层人才短缺突出。

一方面基层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基层人才流失严重。例如:某省乡镇卫生院空编4, 600余个;2008~2012年五年间, 全省县乡医疗机构有3, 300余人流向县以上医疗机构。

(四) 地区配置不合理。

通过对每千人口卫生人员分布情况统计分析。从城乡分布来看, 农村千人口拥有量不足城市的一半。从地域分布来看,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省份的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仍然显著落后于东部地区省份, 显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历史性差异对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的影响仍然没有得到消除。 (表1、表2)

我国大部分农村卫生人员, 特别是乡村医生都属于编外人员, 在国家加大农村基层建设的今天, 他们是改革的中坚力量。虽然政府部门给农村卫生人员提供了一定的补助, 但相对编内人员的待遇差距仍然很大。收入不稳定, 退休无保障。基本上都要靠参加农业劳动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在偏远地区尤其突出。这也是许多高素质卫生人力不愿到农村地区工作的主要原因。

二、建设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保障体系

近年来, 国家在卫生人才建设方面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诸如:建立全科医生制度, 高校毕业生就业推动计划、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免费医学生以及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待遇等多项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矛盾, 但一方面由于这些政策出自教育、卫生、人事等多个部门, 多是单项解决一个问题, 而缺乏政策集成的系统设计, 所以在执行操作互相制约, 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生活环境、个人收入和职业发展的差距悬殊, 致使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缺乏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彻底解决。解决县乡医疗卫生人才保障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强基层、建机制的最迫切的任务, 涉及到制度设计、经费保障、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等众多方面, 其中尤以建设一支稳定的医务人员队伍最为重要。要建设一支稳定的医务人员队伍, 目前看来, 契约制定向培养人才、农村地区额外补贴是比较有效的办法。其核心是如何吸引、激励并留住人才。要解决当前农村基层存在的卫生人才不足、专业水平低、流动性强等问题, 可以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 通过几大模块的相互配合来提升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水平:招募是前提, 只有加大政策投入的力度、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招聘机制, 才能吸引到优秀的卫生人才, 增加相应的人力资源, 真正解决农村基层卫生人才短缺的问题, 农村医疗卫生体系才能正常运转;培训是动力, 对基层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让他们掌握新知识、新技术, 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才能更好地为农村居民的健康谋福利;考核是手段, 通过定期的绩效考核, 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另一方面也能为医疗工作者的薪酬提高和职业晋升提供依据;薪酬福利是关键, 具有激励性的薪资水平不但能吸引到优秀的医疗人才, 还能提高离职成本, 有助于留住核心人才;流通机制是保障, 建立由下而上的选拔上升通道, 保证从下一级机构选拔已服务一定年限的优秀人才能够上升到上一级机构的模式。除此之外, 畅通的职业晋升通道也能对人才起到激励作用, 让他们在岗位上实现抱负。具体以下几种方法:

(一) 人才储备保障。

一方面由国家政策扶植在高度医科院校建立为农村及社区定向培养医务人员的招收计划。根据农村及社区卫生需求设医学及相关类多个专业, 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为偏远地区培养医务人员。确定招收愿意毕业后到农村从事医疗服务的高中生, 实行契约制, 公共财政发给助学金, 由学校和当地政府联系, 以保证他们履行合同, 毕业后由学校定期对他们进修培训, 不断更新知识。在医科院校建立为农村培养医务人员的专业,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医务人员的来源;另一方面高校建立健全教育体系, 调整高等医学教育结构。确立全科医师知识结构体系。对于基层医疗机制的工作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对基层医疗服务所需要的全科人才教育, 除必要的医学知识学习外, 还要增加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知识, 以适应当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总之对于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教学内容既要有临床、卫生专业, 还要有管理的相关内容。

(二) 物质保障。

实行资格认定、考核、晋升、加薪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切实稳定农村卫生技术人员队伍。一方面实行定额经济补贴政策。多年来, 我国实行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提前转正定级、提高工资档次等等优惠政策, 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政策效果都不理想, 主要原因在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为减少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建议直接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 按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实行定额经济补贴;另一方面建立切实可行的资格认定、考核上岗、晋升、加薪和奖励制度, 制定有针对性的基层实用人才评定标准。推行岗位管理体制。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别制定考核内容, 确定岗位职责, 根据岗位职责制定绩效考核标准。鼓励一专多能, 一人多岗。多劳多得。

(三) 成长提升保障。

建立由政府倡导, 给予补贴, 省级医疗机构牵头, 组建省市县乡四级医疗机构联合体, 综合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在完成全科医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 把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一年作为完成规范化培训的必备内容。人员定期或不定期上下互动交流, 实现城乡结合、上下结合、急慢结合、防治结合, 解决上级医院人员来源不顺, 下级医院力量不强的问题, 盘活医疗人力资源, 缓解目前的燃眉之急。把城市万名医生对口支援农村的专项经费用于医疗联合体的建立中, 用医疗联合体来替代多年实施且效果甚微的城市万名医生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远程互联网功能, 利用高级院校, 综合医院的教学实力和医疗资源, 建立远程教育及会诊的信息体系。使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能时时接受教学院校的理论指导, 获取最先进的医疗手段和措施的信息;分享大型综合医院的医疗资源, 了解各类手术或治疗的操作流程, 各种卫生保健及疾控感染的管理知识。学习方式新颖, 学习时间灵活。尤其对偏远地区的卫生院、卫生站有利。为了有效地发挥培训的作用, 可以将各种培训方式同业绩考核挂钩。

(四) 发挥特色, 兼容并包。

因地制宜, 开发鼓励西医以外的特色诊疗。在我国, 具有独特的学术地位和深远影响的“中医药”是以汉文化为背景的, 通常所称的民族医药则是专指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 包括藏、蒙、维吾尔、傣、壮、苗、瑶、彝、侗、土家、回回、朝鲜族医药等等。这些以不同民族名称命名的传统医药学知识, 或自成体系, 或以专科特长而闻名, 在现代西医学传人之前, 为各民族应对地方性疾病和常见创伤等发挥过重要的医疗保健作用。且多处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一方面合理完善的中医及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模式。总结我国中医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经验教训, 深刻把握中医及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特点。结合民族文化特点, 构建系统的中医及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高等教育模式。培养新人, 培训现有人才;另一方面发挥现有人才优势, 发扬民族医学疗效好、副作用小、费用低等特点, 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现代医学难以克服的疑难杂症等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在考核内容、绩效考评、晋升上给予政策倾斜。还可以针对西部地区的特殊性, 建立“特殊人才”奖励制度。既能为传统医学储备人才又能充分调动特殊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一些国家统计数字进行分析, 指出当前我国基层医疗技术人力资源系统中的一些现实情况, 提出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人力保障体系的思路和实施方案。

关键词:基层医疗,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wsbwstjxxzx/s7967/201204/54532.htm.2012.4.20.

[2]报告编委会.“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http://www.gov.cn/jrzg/2009-04/06/content_1278721.htm.2009.3.7.

[4]国家统计局统计指标解释.http://www.stats.gov.cn/tjzd/tjzbjs/t20020327_14303.htm.

[5]国家统计局.2009中国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9/indexch.htm.

医疗机构卫生体系 篇11

宣传档案信息涵盖了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与发展主线的重要事件记录,是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计划和决策协调运行的重要参考资料。实现宣传档案信息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可促进医疗卫生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科学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也建立并良好地维护医疗卫生机构的品牌形象与口碑,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  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档案信息建设亟须改善

目前,医疗卫生机构在宣传档案信息的实际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宣传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程度仍然偏低,档案资源中蕴藏的丰富信息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等,影响着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

1.1  医疗卫生机构重宣传,轻宣传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宣传档案工作建档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利用是目的。目前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医疗卫生机构一般均较重视宣传工作,但对宣传的基础与成果——宣传档案信息资料的管理与利用这一环节却较为忽略。作为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心工作是医疗,宣传档案工作并没有被真正重视起来。在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工作中重视宣传,而轻视宣传档案管理的观念较为普遍。二是新形势下宣传媒介不断发展变化,包括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广播媒体及网络媒体,由此产生的形式多样的各类宣传档案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但大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由于没有档案专业人员,宣传档案信息工作并无专人负责,多是兼职,也缺乏科学规范的工作制度。三是各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工作,多停留在把新闻、信息等宣传出去,把内容留底保存下来。对于宣传档案信息如何收集、如何分类、如何归档、如何利用等,并没有一个较为规范的办法,这是一个亟待规范的、易被忽略的工作环节。

1.2  宣传档案信息化管理方式落后。目前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仍偏低,并没有把如何有效利用宣传档案信息这个环节纳入到整体工作中来,致使档案资源中蕴藏的丰富信息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一是部分医疗卫生机构仅采取了单一的传统纸质档案的归档管理方法。有的甚至并没有建立卷宗总目录,分类也比较模糊。仅少数医疗卫生机构既有传统归档档案,又采取了电子归档法,方便之后的查询与利用。二是在档案信息储存和处理的数字化、收集与传递的网络化过程中,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三是一些医疗卫生机构提升全员档案意识和各科室配合档案工作不够,随着办公自动化的快速发展、电子文件的产生和归档、信息共享与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使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和紧迫。

1.3  宣传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不高。一是从事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档案信息化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不强,对宣传点的把握不够,这就导致了宣传工作缺乏内涵和实质,内容空洞,不易引起受众的认同与重视。二是不少领导干部档案意识淡薄,认为宣传档案信息工作是档案工作人员的事情,不重视宣传档案信息工作,甚至认为可有可无,进而对加强宣传档案信息工作有利的事情不支持、不赞同。三是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中,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的宣传工作直接归属于党办,由于人手少,此项工作成为党办工作人员的兼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部分医疗卫生机构虽有专门的部门,但依然面临人员缺乏的问题,最大的短板在于和临床一线科室关系保持得不够紧密,一线的新闻,包括新技术、新成果、新闻事件等通常无法第一时间得到,这就导致了宣传信息存在着滞后性。

1.4  宣传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制度不健全。目前,多数医疗卫生机构仅建立了宣传工作制度,还没有建立健全科学的宣传档案信息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一是形成的宣传档案信息资料不能及时集中统一管理,主要由各科室分散保管或个人保存,用完之后不是归为己有就是下落不明,档案资料流失现象严重。许多对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有价值的医疗活动或有纪念意义的社会活动,没有留下真实、完整、系统的档案资料。二是有的按照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如果人员更换就根据个人习惯对工作方法进行调整,缺乏连续性。三是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档案管理范围不明,内容界定不清,缺乏一套科学统一的管理制度标准。

2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档案信息建设的对策建议

适应新时期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建立科学、高效和实用的宣传档案信息管理体系是目前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档案信息管理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结合国家档案局及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发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单位的特点,按照通用性原则,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由原来的边缘化向着管理内核靠近,为医疗卫生机构的广大医护人员、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有序的信息资源,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是档案信息建设工作的核心。

2.1  努力转变传统的服务方式。由传统的纸质档案信息建设、平面传媒方式、图文宣传手段全面向数字化、信息化档案建设、立体数字传媒方式、多媒体综合性宣传手段转变,努力从服务质量、技术进步、管理手段、人才队伍建设和利用效能等方面进行尝试、突破和创新,做到与医疗卫生机构的现代化服务无缝对接。同时,强化领导层的档案意识。充分认识到宣传档案信息建设工作是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工作基础之一,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宣传档案信息建设工作的建设完善是一个单位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体现,从而加强对宣传档案信息建设工作的投入与建设力度。

2.2  科学编制详细的档案分类方案。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档案信息需要收集的材料涉及医疗卫生机构的各个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服务的飞速发展,原来的归档范围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应根据档案种类科学调整,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归档范围。为实现档案实体分类、编号、排架、检索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更好地为医疗卫生机构各项工作服务,要详细编制科学的档案分类方案,主要包括:归档目的、归档原则、体系结构、总目录、分目录的编排,分为一级类目的划分与标识、二级类目的设置和标识等。而且,在有科学分类的传统档案的同时建立完善电子归档法,方便日后的查询与利用。

2.3  积极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一是要积极扩大现有宣传档案信息的藏量,丰富其资源,归类建档。做到种类上分类明确,内容上全面丰富,载体上新旧配合。二是要加强对档案信息的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把有限的宣传档案信息资源变成信息量更大的信息资源,突出信息资源的拓展应用。三是加快宣传档案信息建设的网络化、合作化、集成化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局域网优势,加强兄弟单位、兄弟科室、协作单位之间的联网,激活资源存量,互通互补,扩大信息资源的利用量,实现信息资源的集成、融合与共享。四是在医疗卫生机构网站中建立相应的栏目,将一些新闻报道、科普文章、图片等宣传档案信息纳入其中,形成宣传信息中心,并在中心网络平台上编制一套自动化软件,即宣传档案信息管理网络,将会为这些宣传档案信息的利用共享起到积极的作用。五是在宣传部门与各临床一线之间也应建立一套相对简便易操作的信息传输系统,同时,各临床科室应配备一名经过专门培训的信息员,制定制度,由专人负责,确保把临床一线的信息及时地传递到宣传部门,形成良性循环。

2.4  建立健全档案信息检索与管理系统。宣传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作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理念,走出创新之路,努力实现档案工作网络化管理。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宣传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是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档案信息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档案工作向信息化迈进的必由之路,是档案工作实现历史与未来有机连接的战略之举。针对传统信息检索系统的缺陷和不足,建议选择智能搜索引擎技术作为核心支撑技术,对检索过程进行科学谋划和开发,使之成为完善和提升宣传档案信息检索手段的重要途径。三是必须高度关注计算机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积极地将其中的创新技术应用于宣传档案信息检索领域,建立健全信息的检索与管理系统。并且要完善档案管理系统和严密的流程化处理机制,引入科学实用的网络安全应对策略,加强监控。

2.5  切实实行宣传档案信息一体化管理。对整个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管理来说,宣传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就是一个信息资源子系统。需要切实做到:一是在保证数据安全保密前提下,整合宣传档案信息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二是将宣传档案信息管理这个子信息资源融入医疗卫生机构整体信息化工作中,这样就不但可以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能够提供更多的综合信息,形成更具有综合效益的资源库。三是实现网络查询、远程查询,变实物档案室为虚拟电子档案室。在整合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构筑一个宣传档案信息查询平台,使档案查询更加便利,并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2.6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档案信息管理人才队伍。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是关键。一是要重视宣传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加强继续教育或者深造。二是要从职称晋升等方面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给予与医疗卫生机构主系列专业人员同等的待遇和机会。三是要制定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吸引和培养专业型人才,打好宣传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基础。宣传档案信息管理工作者也要强化技术能力和安全防范技能,更好地为医疗工作服务。

医疗机构卫生体系 篇12

公共卫生服务是国家推进医改的一个基本且重要的方面, 为有效减轻居民就医的费用负担, 国家财政将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 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然而, 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存在很大难度。首先,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卫生体制存在问题, 如公立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任务划分不明确, 既存在提供服务重复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又会使各机构相互推卸责任, 无法真正落实公共卫生服务的功能职责;其次, 卫生系统本身的复杂性给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带来较大难度;第三, 国内外绩效评估的成熟研究多见于企业管理或项目管理, 卫生系统的特殊性使得我们难以直接照搬或应用。

二、文献综述

梁万年和郭靖主要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建立评估体系, 重点评估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和技术水平;周俊安在对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评估中引入了对服务过程的评价, 其评估体系增加了公平性评估指标, 内容更加完善;任晓晖指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区别于普通医院, 因此评价指标在体现一般特点的同时, 还应体现社区卫生服务自身的特征;汪云建立的适用于评价区级层面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的指标体系加入了反映社区卫生服务与居民关系的指标, 如尊严、保密性和交流指标。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评估的研究呈现以下两个特点:第一, 逐渐由单一侧重经济效益的评估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评估方向发展。第二, 逐渐将对社区卫生机构的评估从对一般卫生服务机构的评估中分离出来, 开始关注社区卫生服务本身的特点。本文继续以上研究思路, 并将其进一步向前推进, 确立以下研究重点。

首先, 本研究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评估, 并适当加大社会效益评估的比重, 这是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公共部门, 不以营利为目的, 旨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其中, 经济效益主要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考虑, 即一定的资金投入所起到的健康促进效果, 社会效益则主要从服务的过程质量方面进行衡量。

其次, 我们着重关注社区卫生服务本身的特点, 而不是照搬对普通医院评估的思路。在评估服务内容方面, 社区服务主要提供有关预防、保健以及健康管理等最基本卫生服务;在服务提供的过程方面,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面向的群体是社区居民, 旨在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所以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以及时性的要求较高;在医技服务水平方面, 鉴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以社区防疫保健为主的特点, 并不需要高尖端的医疗设备以及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先进治疗水平, 但需要良好的服务, 所以应侧重于评估其服务态度而不是科研成果。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

既往关于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的研究大多采用Delphi法进行指标的初选, 本文在既往研究基础上, 通过文献检索分析, 筛选出适合于评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指标, 建立初步的指标体系。

2、实地调研

评估指标的最终确立采用实地验证的方法。通过对天津市和平区、塘沽区、南开区和红桥区四个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调研, 考察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以及指标设置的实际操作性, 对不合理的指标进行调整, 确立最终的评估指标体系。

3、数据处理

本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确立指标权重, 并从用Fuzzy综合评价法对所选取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评估。

四、数据与评估结果

1、指标体系

本研究共确立一级指标8个, 二级指标30个, 指标及指标权重见表1。

2、标准设置

(1) 指标分值标准。8个一级指标定为100分, 根据所设权重计算, 其中效率中的分配效率、技术效率和管理效率分别为25分、50分和25分;可及性中的距离可及性和经济可及性均定为50分;反应性中的尊重、自主性和保密均为17.5分, 沟通为15分, 就医环境和社会支持均为10分, 选择医护人员为12.5分;再依次按照权重计算出每个二级指标的分数。

(2) 评价标准。实际一级指标得分为80—100分评为优, 60—80分良, 40—60分中, 20—40分差和0—20分劣, 评分等级 (优、良、中、差、劣) 还原成评分集为 (90, 70, 50, 30, 10) 。

3、描述性统计分析

天津市和平区、塘沽区、南开区和红桥区的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评估结果见表2,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评分情况见表3, 各指标的得分见表4。

通过表4可以看出, 就天津市整体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而言, 存在区域性差异, 南开区和和平区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好于红桥区和塘沽区;就单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而言, 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中的可及性、反应性和及时性指标得分较低。

4、Fuzzy综合评价

(1) 将评估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 即计算出5个等级构成比。

(2) 一级评估指标集合U= (有效性、效率、连续性、可及性、反应性、安全性、可接受性、及时性) , 评价等级集合V= (优、良、中、差、劣) , 建立U*V的总评价矩阵R。

(3) 将一级指标权重的模糊集A (0.1, 0.1, 0.1, 0.1, 0.4, 0.05, 0.05, 0.1) 与总评价矩阵R进行乘法运算得出模糊评价集B。B=AR= (0.4125, 0.4375, 0.15, 0, 0) 。

(4) 评分等级 (优、良、中、差、劣) 还原成评分集K (90, 70, 50, 30, 10) , 以模糊评价集B为行向量, 以评分集K为列向量, 两者相乘得总分值C, C=B*K=75.25。

(5) 通过以上评分我们可以看出, 天津市总体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估分数为75.25分, 水平良好。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依据公共卫生服务本身的特点, 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体系, 得到一级指标8个, 二级指标30个。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天津市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评估, 得出以下结论:第一, 天津市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良好;第二, 评估指标中可及性、反应性与及时性指标水平较低, 经济效益水平远高于社会效益, 说明当前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对社会效益的关注程度不够, 这和以往的评估体系对于社会效益关注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三, 经济水平较高的南开区和和平区的社会卫生服务水平高于红桥区与塘沽区, 说明社区卫生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对于发展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通过评估, 我们建议当前社会卫生服务机构应提高对待患者的态度、关注度以及改善就医环境, 并提高对患者治疗的及时性。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检索与实地调研, 确立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估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30项, 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对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评估并经Fuzzy综合评价法数据处理。结果发现, 天津市整体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良好, 其中南开区和和平区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好于红桥区和塘沽区, 社会效益低于经济效益。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估指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贡森: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政策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 2009 (2) .

[2]刘雯微:浅议构建和谐的卫生服务组织机构公共关系[J].当代经理人, 2006 (21) .

[3]尤川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功能实施现状的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07 (5) .

[4]蔡志明:应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建立医院绩效评估指标体系[J].中国医院, 2004 (7) .

[5]梁万年: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2 (8) .

[6]郭清: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02 (11) .

[7]周俊安: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概述[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5) .

[8]任晓晖:关于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17) .

上一篇:引导促进作用下一篇:预变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