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管理(共11篇)
医疗机构管理 篇1
摘要:现代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医疗机构中的医疗设备日益增加,其医疗设备的稳定运行成为了决定医疗机构诊疗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针对医疗设备在诊疗活动中重要性的日益突出,医疗结构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完善,以此促进诊疗活动的正常开展。文中就现代医疗机构管理工作的重点——医疗设备管理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医疗设备,医疗结构,管理,重点
1 医疗设备管理工作重要性分析
现代医疗设备的发展使得其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对快速诊断、提高治疗效果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对医疗设备进行管理,降低和减少医疗设备故障对诊疗活动的影响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避免设备因素影响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加快现代医疗机构设备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完善已经成为医疗机构管理工作的重点。针对医疗设备在诊疗活动的重要作用,现代医疗结构必须认清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针对自身诊疗方向以及不同设备在诊疗中的作用完善设备管理工作,保障医疗设备的稳定运行,为保障患者诊疗安全、保障患者疾病诊断准确率提供基础的保障。
2 现代医疗机构设备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
2.1 注重医疗设备基础信息调查与分析,促进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
随着医疗设备的快速发展,现代诊疗过程中医疗设备已经覆盖了每一个医疗科室,以对帮助医生快速诊断患者病情、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医疗设备所涉猎科室较多、其基础情况也不相同,这就使得现代医疗机构设备管理工作必须以细致的基础信息调查与分析为基础,为医疗设备管理工作提供基础的信息。例如:针对B超、彩超设备的管理中,首先要对医疗结构自身所采用的B超、彩超设备生产厂家、设备技术参数以及设备备品备件采购便捷性、易损部件进行了解,同时对其常见故障等进行分析,了解保障设备稳定运行所需的检修时间、维修时间,为保障诊疗活动的正常开展奠定基础,以此减少设备养护、维修对诊疗活动的影响,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2.2 针对医疗机构基础情况构建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
现代医疗机构设备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需要以医疗机构基本情况为基础,构建并完善具有针对性的设备管理体系,以此保障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通过对医疗机构各设备适用频率、常见故障、易损部件的调查与分析构建科学的养护管理体系,以此确保设备能够始终处于完好状态,为医疗诊疗过程提供必要的辅助。在现代医疗机构中,诊疗活动越来越多的以来设备来完成,因此,设备的完好状态已经成为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疾病诊治的关键。因此,现代医疗机构必须针对自身设备型号、厂家、零部件采购周期以及使用寿命等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确保易损部件始终具有库存、并根据易损部件使用寿命科学的规划更换、养护时间,以此减少设备维护对诊疗活动的影响。另外,医疗机构还要根据科室、设备归属部门以及设备养护工作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职责,保障设备的运行、维护、备品备件管理等工作始终处于科学的受控状态,保障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
2.3 针对医疗设备对环境的要求,加强设备环境管理
由于现代医疗设备中电子元器件较多,其对医疗设备所处环境要求较高,以此现代医疗机构在进行设备管理过程中,除注重其设备状态管理以及维护管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设备使用环境的管理,以此保障设备运行环境处于设备要求之下,避免环境因素对设备运行以及诊疗准确性的影响。
2.4 注重设备日常使用与养护管理,保障设备的完好
现代医疗设备中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多,单片机、计算机的应用为保障设备运行精准控制、实时显示与打印等提供了便宜的条件,但是其对设备的适用与养护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现代医疗设备故障中由于使用人员误操作等因素造成的故障占设备故障的45%,该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医疗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针对这样的情况,医疗结构的设备管理中应加强对设备使用的管理,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严格控制移动数据存储设备的连接,以此减少外部数据接入或人员误操作对设备计算机系统的影响,保障设备的完好状态、避免外接移动数据存储设备造成病毒等因素对设备的影响。另外,医疗机构还应根据设备操作养护规程对设备的日常养护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通过设备使用后的清洁等工作提高设备使用寿命与精准度,避免设备故障的出现。
3 强化医疗设备有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促进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
由于医疗设备的重要性以及对操作人员、养护人员要求的不断提高,现代医疗机构应注重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使操作人员、养护人员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明确使用、养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避免人为因素对设备的影响。同时还要通过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促进设备管理工作的严格执行。以人员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设备故障,保障设备的安全以及诊疗的准确性,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现代医疗机构设备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诊疗过程多方面的、涉及使用人员、操作人员、养护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日常卫生环境清扫人员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其对保障医疗机构诊疗活动的正常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医疗机构必须认识到自身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摒弃传统设备管理工作单纯依靠设备厂家售后的观念,以自身设备管理、使用、维护为重心,强化设备管理工作,以此避免设备故障、维修对诊疗活动的影响,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障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子波.医疗机构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J].医疗资讯,2009,9.
[2]陈桥.以完善医疗机构设备管理体系促进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J].医疗设备资讯,2009,11.
[3]马德江.针对医疗设备实际情况以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设备管理工作[J].医疗资讯,2009,10.
[4]邹淳欣.现代医疗管理工作中医疗设备管理地位的提高[J].医院管理,2008,7.
[5]乔飞扬.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对诊疗活动的影响分析[J].医疗设备,2009,4.
基层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管理浅析 篇2
【关键词】 麻醉药品 五专管理 批号管理
【中图分类号】 R9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46-01
1 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1. 1 严格执行“五专”管理
1.1.1 专人负责, 负责药师理论知识丰富,业务熟练, 工作责任心强。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合理购进,保持合理库存。采购实行统一配送,支票结算。麻醉药品货到即验,双人验收,并清点验收到最小包装,双人签字。要做好麻醉药品交接班记录。
1.1.2 专柜储存
为了确保麻醉药品的安全, 防止盗窃事件的发生, 药房安装了防盗门、防盗窗, 配置了专用的保险柜存放麻醉药品,药房24小时值班。
1.1.3 专用处方
药剂人员在调配麻醉药品处方时, 认真审核处方,處方要书写完整,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审查合格后方予以调配, 调配处方后由药师以上职称的同志核对后发出药品, 并注明药品的批号,同时双签字。
开具麻醉药品必须使用淡红色专用处方,, 处方右上角标注“麻”, 只限具有麻醉药品处方权的医师使用, 并且将全院有麻醉药品处方权的医师姓名签字备案留样。
1.1.4 专用账册
建立麻醉药品专用账册, 药品入库双人验收, 出库双人复核, 每天填写消耗记录, 每月盘点一次, 做到账物相符。
1.1.5 专册登记
麻醉药品处方每日消耗,专册的内容包括日期、用药人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病历号、疾病名称, 药品名称, 规格、数量、开方医师、处方编号、发药人、核对人、取药人姓名及取药人身份证。
1.2 落实空安瓿回收制度和定期销毁制度
患者使用麻醉药品的注射剂或片剂的,再次调配时必须要求将原批号的空安瓿和用过的铝箔交回,并做好登记,登记患者姓名, 回收日期、药品名称、回收数量及批号, 对回收的空安瓿及铝板每月处理一次,由主管院长批准后监督销毁,并做好销毁记录。
1.3 严格落实麻醉药品处方管理规定
药剂人员在调配麻醉药品时, 仔细核对药品的用法用量,不符合规定的一律拒绝调配, 特别是加强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的管理。盐酸哌替啶注射液仅限于手术患者使用, 处方为一次用量。
2 晚期癌症患者使用麻醉药品
2.1 凭二级或二级以上医院出具的诊断报告或出院小结等能证明疾病的材料到县级相关科室,请具有出具癌症诊断证明的医师出具证明,并到该院医务科或医教科加盖医务专用章。
2.2 带癌症诊断证明、患者身份证、购药人身份证到辖区医院,由医院的一名具有麻醉药品处方权的医师亲自诊查病人,建立门诊病历,留存患者身份证明复印件,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病历由医疗机构保管。麻醉药品注射剂仅限医疗机构内使用,或由医疗机构派出医务人员出诊到患者家中使用。⑵相关档案如癌症诊断证明、患者身份证复印件、代办人身份证复印件、《知情同意书》等要齐全方可开具麻醉药品,同时这些档案要由医疗机构保管。
3 合理使用麻醉药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恶性肿瘤已成为全球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极大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并将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从世界范围来看,200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010万,死亡620万,现患癌症病例2240万[3],2008年癌症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上升到1266万和756万,估计到2015年将有1500万新发病例。
疼痛是癌症患者的最常见的症状,疼痛也是癌症患者最恐惧的症状之一,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睡眠、生活、活动能力、与家人及朋友的关系,严重干扰患者的生活质量。癌症疼痛治疗不当的现象普遍存在,为合理的止痛治疗,WHO制定了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
3.1 癌症镇痛的“三个阶梯用药”和个体化用药
按时按阶段给药, 轻度癌痛, 可以忍受, 多选用口服的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我院应用的有美络昔康分散片,双氯酚酸钠等。
中度癌痛, 持续性疼痛, 根据实际疼痛情况, 在继续服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的基础上辅助给予中效镇痛药, 如可待因片,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等, 同时晚间可加服镇痛药和催眠药。
重度或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一般的镇痛药物基本无效的,可使用强效阿片类镇痛药, 我院较常用的是美菲康(即吗啡缓释片) , 每片含吗啡30 mg, 1~2 片/次口服1 次/12 小时, 不能口服者或口服效果不好者则可肌肉注射吗啡注射液,用量根据个体需要不同而不同。
对疼痛的处理采取主动预防用药。止痛剂应有规律按时给予,而不是必要时才给,下一次用药应在前一次药物药效消失之前给予,得以持续镇痛。通过正确治疗,除少数病例外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3.2 其他疼痛用药 对于其他疼痛治疗, 我院门诊基本不开取麻醉药品, 但是根据消除患者疼痛的原则, 有些非癌性疼痛在必要时也给予麻醉药品镇痛, 比如一些胆道结石手术, 急诊严重外伤等, 医院门诊药房严格按照新规定的要求, 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前提下, 严格审查病例, 并留存用药人和取药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这样在保证麻醉药品安全管理同时, 又确保了患者的镇痛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版《药事管理与法规》 《麻醉药品管理办法》.
[2]卫医发〔2005〕438号《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
医疗机构管理 篇3
1 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提高医疗质量管理
1.1 制定质量监管规范, 统一医务人员行为标准
规范的医疗行为必须先有统一的规范标准, 事先让医务人员知道规范, 尤其是各种医疗核心制度。我们参照卫生部医疗工作制度, 结合医院具体情况, 制订了包括医疗, 预防等为主的医疗工作制度65条, 其中重点突出病历书写规范、查房、会诊、病例讨论、手术审批、查对、危重病人抢救、交接班等医疗核心制度以及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的家庭病房管理、出诊、日间病房、双向转诊等医疗制度。我们连同行风建设, 文化建设, 岗位职责等统一编制了职工手册, 人手一册, 让全院178位员工熟知规范、标准。同时, 我们又对各项制度提出可以操作执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如术前讨论的具体手术类别和要求, 界定符合医院实际病种的疑难病标准, 适合一级医疗机构的主任, 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查房的要点, 出诊, 双向转诊程序等具体要求。
1.2 强化PDCA管理循环, 明确考核奖惩机制
健全的制度只是质量管理的第一步, 必要的质量管理手段即通过对医务人员被动的管理, 使他们的行为逐步变成规范的主动行为, 使文字的制度真正变成指导各项医疗工作规范执行的现实, 才能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 这也是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我们突出强化PDCA管理循环, 明确考核奖惩机制, 具体的做法有三。一是明确质量管理要求和考核方法, 明确考核奖惩机制, 如违反以上述65条制度和工作要求的医疗行为将要受到的惩罚。二是落实质量管理措施。我们做到每月有2次质量检查, 并注重把检查中发现的工作制度执行, 病历书写规范, 医患沟通中的不规范情况通过现场反馈, 科主任会议分析, 通报, 医生会议质量教育等形式进行质量通报, 重点是提出和落实整改措施。在开展一般质量督察内容基础上, 有计划地进行病历基本规范的督查。如严肃整除不规范修改即涂改, 字迹潦草等现象。在上级医生查房, 围手术期管理, 医患沟通中等专项质量检查中, 不断发现和改进这些质量重要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三是落实考核奖惩, 体现以奖为主, 惩罚为辅的考核办法, 按月和奖金挂钩, 在此基础上还建立质量安全风险奖, 开展医疗安全百日零缺陷专项活动, 进一步激励了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1.3 建立质量安全风险奖, 开展医疗安全百日零缺陷专项活动
我们在开展一般质量管理方法的基础上, 在我市一级医疗机构率先开展了《医疗安全百日零缺陷》活动。我们每年建立30万元质量安全风险奖, 并结合一级医疗机构具体情况, 制定了活动方案, 提出了在认真执行医疗核心制度和诊疗规范, 规范个人医疗行为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 主动防范医疗纠纷, 有效减少和处理医疗纠纷为目标的活动方案, 以100天为活动周期, 加大以奖为主的奖惩力度。通过活动确实提高了执行诊疗规范和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力, 提高了病历书写质量, 有效地减少了医疗纠纷, 关键是提高了个人和科室防范和处理纠纷的主动性。
1.4 聘请外院管理专家, 定期开展全员质量教育
一级医疗机构客观存在的管理人员少, 管理信息来源不足等特点, 决定了在医疗质量管理上的不足, 如何弥补?我们因地制宜, 聘请外院在医疗质量管理, 卫生法律, 法规, 病历书写等方面的管理专家, 现场指导各种病历, 医疗制度等检查方法, 提高了质量检查的效能, 及时、有效地发现了质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外聘专家还和科主任分析, 讨论发生不规范的原因, 制定符合规范和适合医院的病历书写标准, 医患沟通同意书, 明确有关工作制度如各级医师查房要点, 围手术期管理规定等。我们还定期进行卫生法律, 法规, 病历书写等方面全员质量教育, 通过发生在医院的纠纷暴露出的医疗工作制度, 诊疗规范, 病历书写中的问题, 医患沟通等有关卫生法律, 法规执行中的盲区, 提出规范的做法和要求。有效的提高了广大医务人员识别规范和不规范的要点, 提高了自身行为的规范性。
2 取得的成效
2.1 全面质量管理格局基本形成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素是全过程管理和全员参与管理[1], 要达到这一目标, 管理者的意识和方法特别是机制的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建立质量安全风险奖, 开展医疗安全百日零缺陷专项活动方案制定时, 其前提就是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 形成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并考虑到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的全面质量管理内容, 强化了医疗质量管理的全面性, 使全院医务人员在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等全面提升。2008年, 我院在质量指标全面达标的基础上, 在医德医风、医疗服务等全面考核中处于无锡市以及江苏省的前列, 获得了江苏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 江苏省中医药特色示范中心等殊荣。由于此类评比包括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的全部内容, 如果医院没有形成全面质量管理的格局, 取得这些成绩是不可能的。
2.2 病历质量不断提高
病历质量是全面反应医疗质量的主要方面, 而一级医疗机构的病历书写一直是医疗质量中的短腿[2]。2008年, 我们在接受无锡市卫生局病历检查组按照江苏省统一制定的《病历质量缺陷判定标准》为依据, 对16家一级医疗机构病历检查中, 病历甲级率达100%, 没有1份重大缺陷, 在我市一级医疗机构中是仅有的3家之一。
2.3 医疗纠纷明显减少
2008年, 全院没有发生重大纠纷, 在年门诊和住院病人数较前增加15%的情况下, 一般投诉也减少20%, 医疗纠纷赔款数仅为3500元, 达到给医院提供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的预期目标。
3 几点体会
3.1 医疗质量是一级医疗机构管理的生命线
质量是安全的代名词, 唯有抓好医疗质量管理, 提高医疗质量才能确保医疗安全, 这是任何医疗机构管理的核心, 也是一级医疗机构的生命线。3年前根据市卫生局的统一部署, 由乡卫生院变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每年完成年门诊人次15万, 住院1500人次的同时, 还要承担大量出诊、家庭随访、社区疾病调查、社区人口健康档案、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 医疗预防和基本医疗服务。和所有的一级医疗机构一样, 历史和现实中的管理人员又相对较少, 如何在完成大量医疗任务的同时, 加强医疗质量的监管, 规范医疗行为, 规避医疗风险, 我们的体会是, 只有抓好医疗质量, 才能确保医疗安全, 给医院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在近几年的管理中始终围绕医疗质量抓管理, 抓好管理促安全来赢得群众的信任。质量带来了安全, 给医务人员一个和谐的医疗环境, 更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3.2 抓质量管理要注意采用适宜方法
质量管理手段很多, 但我们严格遵循医院质量管理的三个主要基础工作即标准化, 信息化和质量教育, 重点强化PDCA管理循环。标准化主要包括医疗质量实施、质量判定和控制标准。这些标准让人们知道在该工作在达到预定质量目标过程中, 每个人、每个科室怎么做和做什么, 做好和控制做不好的标准。质量教育是为提高医务人员质量意识, 提高医学服务质量的技能而对医院全体人员进行的教育和培训活动。PDCA管理循环主要是指按照计划进行的质量检查, 反馈, 整改, 总结, 以达到质量循环上升的过程[1]。
3.3 质量管理也可考虑资源共享
应该说上述质量管理方法是不受医院级别的限制, 是任何医疗机构多能做到的, 关键是有没有想到, 有没有去做, 这就是管理人员的经验和水平。客观的分析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质量管理人员, 在管理思路、方法和经验上的差异, 往往管理的效果差异甚大, 有的甚至是误导。我中心地处市区, 主动邀请市区质量管理专家, 及时吸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及时发现和纠正医务人员在执行各种规范和标准中的缺陷等方面收效较大。我们感到有条件的一级医疗机构, 可以采用这类管理方法, 既能弥补管理人员的不足, 通过带教, 又能培养出医院自己的管理人员, 取得远期效益。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技术一样, 也可以社会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曹荣桂, 朱士俊主编.医院管理学质量管理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1版, 2003, 5:7-22.
医疗机构管理制度规定 篇4
1、为加强不合格药品、医械管理,防止不合格药品、医械用于临床,保证药品、医械的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2、不合格药品、医械是指入库验收时不合格或合格的但在本院贮运过程中发生了破损、变质、过期、污染。发现不合格药品、医械不得验收入库、付款。在库检查发现的不合格药品、医械要立即转至指定区位存放,并立即通知业务相关部门及时退货或报废处理。
3、不合格药品、医械必须分队单独存放,严格执行色标区别,专帐管理,定期盘点。
4、凡未立帐的不合格药品,每月填制报表,报送财务部门处理。
5、以不合格药品、医械,确定为废品的,经办理报损审批手续后,每半年由各相关班组填报废品销毁申请单,由医院办公室组织医务、财务等相关部门一起监督销毁,妥善保存销毁凭据。
6、凡不合格药品、医械,各部门不准调配和使用,药库有权拒绝发货。如经过重新鉴定或返工整理后确认为合格品,必须重新办理合格品入帐手续后,才能转为合格品存放、调配和使用。
医疗机构管理 篇5
关键词:档案管理 信息化 现代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a)-0180-01
基层医疗机构档案指在医院管理与诊疗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语音、视频档案、照片档案、病历、健康档案、文书档案、财务档案、设备档案、基建档案、教科研档案、人事档案等客观记录资料,可为医院管理者和诊疗活动提供客观依据,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医疗业务的不断扩展使得基层医疗机构档案信息量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复杂,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应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基层医疗机构档案管理,已无法满足基层医疗机构档案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应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 基层医疗机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对档案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只重视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没有将档案管理看成是医院管理工作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医院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开始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医院局域网、实验室信息系统、影像存贮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和医院通讯系统等进行档案管理。但是有的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层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和作用认识程度不够,不重视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表现较为突出,使得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处于较低水平。
1.2 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不够标准
在基层医疗机构档案管理工作中,建立一套管理流程、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贯穿基层医疗机构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立卷、保管、编研、利用等管理环节中,使档案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保证基层医疗机构档案安全性与完整性的重要前提,这就是标准化档案管理[1]。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是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的关键性因素。
根据各基层医疗机构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单位的实验室信息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收费系统等层次与所属部门各不相同,管理工作脱节。如档案管理系统的数据存贮方式与接口存在技术上的差异,将会导致数据信息无法完成共享、交换与对接。在基层医疗机构档案管理工作中,如果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数据难以实现共享和对接,也就无从谈起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
1.3 档案管理缺乏统一的软件系统
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在档案管理方面,采取的是分散式、多部门共同管理的模式,如设备档案、基建档案与文书档案由综合档案室负责保管,财务档案、健康档案等则分别由财务科与健康档案室保管,这不仅会造成档案缺失情况,还会降低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程度。基层医疗机构档案管理软件应用水平较低,开发落后,很多单位仍然采用单机版系统进行档案管理,管理系统和软件不统一,难以进行系统更新和升级,不利于管理系统维护,这与基层医疗机构档案现代化管理需求不符,信息系统难以实现兼容和对接,软件更新迫切。
1.4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医院对于档案管理缺乏正确认识和重视,采用兼职人员负责档案管理,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很多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较低、知识结构老化,年龄较大,不能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降低了现代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甚至现代化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创造性,得过且过,不思进取,难以适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2 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措施
2.1 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
为了确保档案室的管理功能,应完善其基础设施,配置打印机、扫描仪、自动密集架、数码相机及计算机等专业设备,提高档案管理数字化水平,使档案室具备大量数据存储功能,提高其数据处理能力[2]。完善实验室信息系统、影像存贮系统、财务收费系统及通讯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在现代化档案管理系统中建立信息中心。配备先进的子系统,开发新的系统软件,以满足基层医疗机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从而实现医院档案管理子系统之间的对接,采用计算机进行档案与文件的收集、分类、整理、存储与查阅等管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档案管理自动化水平。
2.2 重视档案信息建设与传统保管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基层医疗机构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基层医疗机构档案储存和查阅方面,提高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因考虑到信息技术安全性,电子文档仍不具备凭证作用与法律作用,电子文档仍难以取代实物档案和纸质文件。因此,在基层医疗机构档案管理过程中,除了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外,还应重视传统文件保管工作,注意保管好纸质文件。进行档案管理时,应确保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同时归档,实现便捷查阅,保证纸质文件的凭证作用和法律作用。
2.3 加强档案信息安全管理
在强调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确保档案网络化的安全性。档案是一种具有原始性的文件,不可随意篡改,必须保证文件的完整性,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制定安全防范措施,采用防火墙、网关等技术,保护档案,避免网络攻击,防止黑客入侵[3]。在基层医疗机构档案网络中心系统中,设置访问密码或权限,采用认证、数字签名及密匙等加密技术,全面保护电子文档。对于档案数据,必须进行备份,加强维护和检测电子档案,保障档案安全。
2.4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水平
注重人才培养,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定期进行档案管理新技术、新知识培训,使管理人员掌握信息管理技术、网络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提高管理人员档案管理水平。另外,还应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管理意识和信息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基层医疗机构档案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有序开展档案管理现代化工作。
综上所述,在基层医疗机构档案管理工作中,应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标准化程度,做好档案保管工作,保证文件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胡琼.浅谈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7):252-253.
[2]王晶,李晓华.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服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167.
医疗机构管理 篇6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6家乡镇卫生院, 15家村卫生室进行调查。
1.2 方法
采用现场查看及询问、查阅资料等方法。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从医疗废物管理组织及制度, 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正确分类、包装、运送、移交, 医疗废物暂存场所及存放时间, 医疗废物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方面进行调查。
2 结果
医疗废物管理组织及制度落实情况乡镇卫生院83.4%、村卫生室43.4%;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正确分类卫生院91.7%、村卫生室33.3%;包装、运送、转移合格率乡镇卫生院67.7%、村卫生室20%;乡镇卫生院布局均合理, 专门设置医疗废物收集暂存地点, 但多数暂存空间偏小。村卫生室多数布局不合理, 未设置医疗废物暂存地点, 只有医疗废物存放装置。
3 医疗废物管理现状分析
3.1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不健全
乡镇卫生院虽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但制度落实不到位, 责任分工不明确, 部分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包装、无害化处置的方式不清楚。大多数卫生院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由保洁公司人员来承担, 由于清洁工流动性大, 大多来自农村, 文化水平低, 接受新知识能力慢, 卫生习惯较差, 清洁工对锐器盒的使用、感染性垃圾袋分装、运送、移交及无害化处理不清楚, 对医疗废物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了解。 村卫生室人员未经过系统培训, 缺乏医疗废物管理知识与技能, 多数对医疗废物的分类不明确, 对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用后能及时毁形, 但对用后的棉球、棉签、纱布、敷料等其他医疗废物与医疗垃圾混放。
3.2 缺乏医疗废物管理意识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16条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 并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漏, 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各卫生院大多能将医疗废物放在专用容器内, 但因专用容器属一次性物品, 成本较高, 少数卫生院考虑到经济效益, 将废物直接放在垃圾袋中, 在包装、运送、移交的过程中极易被污染的针头扎伤。部分医护人员仍对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区分不清, 且平时宣教不到位, 输液结束后按压的棉球大多扔在生活垃圾中。不知医疗废物管理不善会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也可能导致医源性感染发生。一些高危科室, 如口腔科、检验科等部分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的管理认识不清, 医疗废物全部以感染性废物处理, 或部分以生活垃圾处理, 容易导致收集人员或清洁工人发生职业暴露危险。大多村卫生员不知道医疗废物、医疗垃圾、生活垃圾有何区别, 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分类不清, 混放现象严重, 甚至一小部分卫生员将具有再生价值的部分废物 (皮条、输液瓶等) 定为非病人接触性废物, 仍采取回收方式处置。
3.3 基本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与工具不到位
卫生院专门设置了医疗废物收集暂存地点, 但暂时贮存场所建筑简陋、无照明设备、通风条件差、无明显标志、无警示标志。大多数村卫生室缺乏医疗处置设施, 如垃圾袋不分色、无专用容器、无医疗废物暂存地点。由于医疗废物产生量少且无规律, 存在医疗废物贮存时间难以执行不得超过两天的规定的情况。
3.4 培训不到位
部分医护人员和清洁工培训不到位, 对医疗管理条例及规范不清楚。清洁工经常更换, 缺乏系统感染知识培训及医疗废物知识教育, 常被污染的针头扎伤而不知道上报等。村卫生人员更加缺乏系统的感染知识培训。
3.5 登记不完善
大部分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登记内容不全面、不规范、过于简单, 不能全面反映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责任人等。
4 对策
4.1 加大卫生监督管理、质量控制及奖罚制度
加强监督、监测与指导, 卫生监督部门必须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的监督、监测与指导, 加大《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的法律、法规的贯彻力度, 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 增强法制观念。各医疗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 使医疗废物工作层层负责落实, 并设立医疗废物管理考核评分表, 每月采用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质控方式, 对各部门的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将考核结果与各部门医疗质量目标考核、绩效挂钩, 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4.2 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各医疗机构应制订与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在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预案;设置监控部门或专 (兼) 职人员, 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单位及村卫生室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并对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进行登记, 保存资料。
4.3 加强培训及防护
各医疗机构应制订医疗废物管理的培训计划, 强化医疗废物管理意识, 将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当作防治传染病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对负责人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培训, 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医护人员、村卫生员、清洁工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明确自己在医疗废物管理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把对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变成自觉行动。同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增强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4.4 加强硬件设备
医疗机构应加强硬件设备, 对废物暂存处进行规范化建设, 有严密的封闭措施, 使其真正具备防淋、防流失、防泄漏、防扩散和消毒、应急处置等功能。要求将感染性垃圾、生活性垃圾分别用2个容器内放置不同颜色的垃圾袋, 黄色为医疗垃圾, 黑色为生活垃圾, 要求各部门对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严格区分放置并有明显标志、严密包装、密闭清运、不得遗散、泄漏[1]。各锐器严格放入有损伤性废物标志的一次性专用锐器盒内, 警示标志醒目, 便于操作又符合操作流程, 保证密闭, 避免外流。对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及时毁型, 并放入黄色垃圾袋中。各部门医疗废物每日按规定时间送废物暂存处交接、称重并登记, 暂存处管理人员根据储备要求及废物分类安全放置, 并做好各项防护措施, 防止医源性损害。
摘要:为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现状, 采用现场查看及询问等方法对21家医疗机构进行调查。结果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在医疗废物的组织管理、分类、包装、存放、运送、移交、最终处置、培训等方面存在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
参考文献
加强医疗机构特殊档案的管理 篇7
1 特殊载体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制度不健全, 格局混乱
当前, 医院档案管理一般由设在行政办公室的综合档案室负责。在医院管理工作中, 涉及档案管理的制度、职责较少, 而且多以文书档案的管理制度为主, 缺乏对特殊载体档案的管理制度。也缺少相关的检查考核措施, 没有将档案管理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畴。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医院行业管理的要求, 综合档案室一般只管理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等, 而x线胶片档案、病理切片档案、各种检查影像档案、音像档案和部分实物档案等分属各个业务部门管理, 在一个单位内形成多部门管理档案的格局, 五花八门, 互不统一。
1.2 档案意识不强, 保管条件差
特殊载体档案有特殊的归档要求。例如照片底片需同时归档, 通常应配备空调设备控制温度并给予附加的防潮措施如放置中性吸湿剂。缩微片保管环境需有适宜的温湿度, 且不含硫化氢、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以防缩微品发生粘连、霉变、发脆、变硬、图象失真和乳胶层脱落等变质损坏现象。磁带的保护应注意避免灰尘的侵蚀要远离磁性物体防止磁带消磁。对于长期存放不用的磁带, 要定期绕动, 防止磁带粘连与生霉。光盘的保护应着重预防划伤预防受热、受挤压变形和老化。但由于其数据密度比磁盘也大许多倍, 要求定位准确度更高尤其数据光盘一旦划伤或变形将可能导致整张盘的数据无法读出等。有些部门或个人手里保存着部分珍贵的声像档案, 虽管理不规范, 但当档案部门去收集时, 往往不愿交。究其原因, 主要是档案意识不强, 对特殊载体档案管理缺乏重视。特殊载体档案的保管条件比纸质档案要求更严格, 很多单位都将声像档案存放在文书柜内与其它档案混存, 不具备恒湿、恒温、防磁等保存要求。致使一些照片变黄褪色, 底片粘连变质, 磁带受损等, 不利于声像档案的长久保存和利用。
1.3 收集渠道不畅
现在, 多数医院的特殊载体档案散存在个人或科室内部, 没有集中统一管理。开展各种活动的图片资料, 各种新技术新项目的影像资料, 各种学术会议的的声像资料, 各种检查的X胶片、病理切片、实物标本等原始资料或交给病人自己携带, 或分别由临床、医技等相关业务科室保存, 给资料收集和查阅带来一定困难。正是由于多年来沿袭下来的声像档案分散保存, 难以及时完整归档统一管理, 致使医院中心档案室特殊档案资料不齐全, 给档案工作的规范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
2 关于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2.1 领导重视是搞好特殊载体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
各级领导特别是单位主要领导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进一步增强档案意识, 要把档案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作为加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将档案建设与医院总体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利用专题会议、讲座、刊板、宣传栏和张贴宣传图片等形式, 大力宣传档案工作, 在全院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进一步强化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档案观, 端正人们对档案工作的态度, 进而引起关注, 获得大家支持。
2.2 加强制度建设是搞好特殊载体档案工作的保证
从长久保护和利用考虑, 特殊载体档案要求恒湿、恒温、防磁、防震、防光、防火等。而目前特殊档案保存条件普遍不符合上述要求, 短时间内都配齐专柜或设专室又不现实。我们认为结合实际, 创造条件, 力求妥善保管是当务之急。[2]首先, 按照“谁制作谁负责”的原则, 在工作项目结束后1个月内, 按照归档范围、归档数量和归档质量要求, 将所得到的特殊载体档案进行挑选、编写文字说明, 并向档案部门移交, 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同时档案管理部门应及时做好特殊载体档案的规范整理工作, 完善说明, 编制目录。同时要做好两套以上备份, 确保档案安全。特殊载体档案要独立成卷, 使用声像柜或密闭铁柜单独存放;其次要严格控制库房温湿度, 远离光线、磁场等保护措施, 尽量延长档案的寿命。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档案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 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 健全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是档案管理的关键。医院要把上级的有关规定、标准, 作为工作的依据, 根据档案目标管理的需要, 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适应医院工作的《特殊载体档案管理实施细则》, 进一步完善特殊载体档案管理的归档、保管、利用、鉴定、销毁、保密及库房管理等制度, 使工作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使得档案工作更趋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 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 各部门要严格把关, 责任到人, 将档案工作纳入科室目标责任制管理中, 要求相关科室负责人要抓好归档资料的收集、整理, 进一步促进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医院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声像档案的监督指导力度, 并把其作为档案目标管理的重点内容。对问题较多、基础薄弱的部门, 要加大指导监督力度, 不留死角。
2.3 加强人才培养是提升特殊载体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
档案工作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综合性的工作, 且实践性很强, 它点多面广, 档案人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技术。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履行职责的知识水平和技术实践能力, 要全面加强对档案人员、摄录人员的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为形成好、保管好特殊载体档案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现代医学研究和治疗技术与生物科学及核物理学等多学科进行结合, 应用于临床实践, 这就要求档案从业人员充分掌握档案保护技术, 认真学习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 才知道制成档案的物质材料 (胶片、切片、标本、光盘等) 的性能及阳光、空气、温度、湿度、水火、尘埃及微生物等自然因素对它的影响, 在保护中也就能作出相应的防护措施。通过专业培训、进修学习等渠道, 使档案管理人员不断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抓好知识更新, 解决不符合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 以适应现代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大力引进档案管理专业的中高级人才, 重视档案管理的人才梯队建设, 进一步适应现代档案管理的要求, 为提高特殊档案的管理水平, 为人民群众提供及时、准确的档案服务, 促进医院的科学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S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高速发展, 档案载体发生了重要变化, 形成了传统纸质载体与特殊载体档案 (录音、录像、胶片、切片、光盘) 等多元化的新型档案。本文就医院如何加强特殊档案的管理工作, 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特殊档案,管理,传统与特殊载体
参考文献
[1]袁国华.对几种特殊载体档案的保管[J].新上海档案, 2005 (11) :15-16.
谈谈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 篇8
关键词: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基本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管理, 是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有利于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促进医疗机构合理竞争,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保证医疗保险基本的收支平衡。目前,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采取这种做法来强化医疗服务管理, 控制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在我国近年来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中, 各地也都施行了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的办法。
所谓定点医疗机构是指通过劳动保障部门资格审定, 并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签订合同, 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并承担相应责任的医疗机构。国家劳动保障部等有关部门印发的《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规定》中指出, 在确定定点医疗机构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必须有利于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促进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体系的建立;三是要促进医疗机构合理竞争,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四是要方便参保人员就医并合理引导患者更多地利用基层医疗服务;五是兼顾综合与专科、中医与西医, 合理布局, 形成网络。
一、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将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置于基本医疗保险管理的核心部位、中心环节来抓, 能有效制止不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确保参保人员基本医疗权益。如何完善和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 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服务水平, 是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必须认真分析思考、及时研究解决的一个难题。下面笔者从医疗制度涉及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和参保人员三者之间, 因所处的角度和利益格局不同造成的管理中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
1. 定点医疗机构方面。
定点医疗机构因经济利益的驱使, 采取鼓励或默认医疗费收入与科室、医务人员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医务人员在遵守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和自身经济利益的选择中, 自然会首选自身的经济利益。主要形成原因和表现在于:
(1) 定点医疗机构传统机制未能根本扭转。由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因此在传统的卫生医疗体制下, 医疗机构和药店普遍养成了“以药养医”, “以检查养医”的习惯, 尽管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开展运行, 但医疗机构靠药品收入来补贴经费不足的运行机制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财政对公立非营利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还不完善, 一些医疗机构为了增加收入, 采取分解处方, 分解住院, 增加不必要的医疗服务项目等办法, 避开了医疗保险的管理, 成为对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的难题。在医疗消费中, 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处于相对垄断地位, 因此, 在参保人员就诊时, 核验人、证、卡时不严格、滥开药、大处方、滥检查、不合理收费等现象比较普遍。这些问题, 不仅增加了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及个人负担, 而且容易加剧医、患、保之间的矛盾。
(2) 医患利益不同, 致使医药价格虚高。医院用的是别人 (医保和患者) 的钱, 用得越多医院的收益越大。过去公费、劳保医疗是医院用病人和财政或企业的钱。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后, 还是医院用病人和医保经办机构的钱, 而且医院的收益多少是与病人和医保经办机构费用支出的多少成正比, 用得越多医院的收益越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医生为了多得奖金和药品回扣, 则积极滥开药、滥检查甚至滥住院;二是药品采购人员为了多拿回扣则在选择药品价格时舍低就高;三是医院管理人员为了医院自身的利益则对上述行为放任甚至纵容。这是导致医院滥开药、滥检查、滥住院以及药品虚高定价的主要原因。
(3) 区域资源配置不合理。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管理, 是加强基金支出管理, 强化医疗服务管理, 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重要手段。目前, 由于缺乏统一的宏观区域卫生管理,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很不合理, 许多地方尤其是在城市的本地医疗机构供大于求, 医疗资源浪费和医疗机构效率低下等现象严重;而在另外一些偏远地区则医疗资源极其匮乏。
2. 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方面。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只是刚刚起步, 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较多, 特别是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的选择、审定、监管都是当前制度运行中的薄弱环节, 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建立时间不长, 人员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 医疗保险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部分工作人员的素质与监督管理存在不相适应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1) 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审定不统一。由于在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上缺乏全国统一的规定, 各地在实行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的实际中对定点资格审定的标准掌握不一, 在选定定点医疗机构的权限上政事不分, 不能真正引入竞争机制, 使定点管理措施难以落实。如有的地方在医疗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情况下实行广泛定点, 病人随意在任何医疗机构就诊, 出现了病人“满天飞”, 使医疗管理失控, “定点”失去了意义;有的地方又对职工就医限制过死, 规定职工只能在一家医疗机构就诊且多数定在高级别的医院, 既不方便职工就医, 而且高成本的医疗服务造成了医疗费用的浪费, 降低了医疗保险基金的利用效率。
(2) 定点医疗机构选择不合理。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管理, 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入竞争机制, 促进医疗机构公平竞争, 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提高医疗机构的利用效率。目前部分地区在定点医疗机构选择上不尽合理, 从而易造成医疗机构的区域性行业垄断, 不利于医疗机构的长期良性发展。
(3) 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管理不完善。目前, 定点医疗机构虽已设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 但在实际工作中, 部分机构临时, 编制未定, 人员尚缺的情况在一些定点医疗机构依然存在。而且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才短短几年, 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管理都还缺乏经验, 管理人员也还存在经办业务不熟的状况。因此较容易造成执行政策的偏差和管理上的漏洞。
3. 参保人员方面。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参保人员能够引导定点医疗机构调整服务性质及方式, 满足参保人员的需求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部分参保人员不合理医疗需求, 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的取向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1) 医患利益趋同, 导致了医患共同侵蚀医保基金。在许多情况下, 病人和医院利益是一致的:如当病人正在用社会统筹金时, 当病人是费用全免对象时, 当“病人”是替亲友开药甚至将药卖给个体诊所和药店时, 此时病人和医方都希望多开药、开好药。因为这样医院可多创收, 医生可多拿奖金, 最终导致了医保基金流失。
(2) 小病大治, 造成资源浪费。由于各地适用的报销办法中, 门诊费用由个人医疗账户负担, 住院费用按比例由统筹账负担, 使部分参保人员不应住院治疗的千方百计住院治疗, 增加了费用支出。
二、加强和完善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
在以上三方面因素中, 定点医疗机构是核心环节,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适应加快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步伐的需要, 做好定点医疗机构的各项审定、监管等工作势在必行, 主要措施和方法如下:
1. 合理确定定点医疗机构。
基本医疗保险必须实行定点管理并引进竞争机制, 促使医疗服务态度改善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切实保障广大职工获得满意的医疗服务和基本的医疗保障;建立和制定出统一的定点医疗机构评审标准, 真正引入竞争机制, 使定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2. 建章立制, 从根本上规范医疗行为。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模式确定后, 法律就成为制度实施的保障, 完善的政策是确保基金使用的关键, 对医疗费用支出具有较强的调控作用。在对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中, 应建立或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规定, 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定点医疗服务协议, 也要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特别要明确医疗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费用的控制指标。
3. 完善和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
定点医疗机构既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又是医疗费用开支大小的直接影响者, 其行为直接关系到全体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和医疗费用的高低, 在医疗保障中的地位突出, 作用明显。因此, 必须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 严格按管理规定对定点医疗机构的价格、流程、规定执行情况等内容进行日常和定期检查, 并可请参保人员、社会部门同时协助进行监管。
4. 培养高素质的医疗保险管理人才和医疗机构管理人才。
医疗保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由于我国这项工作起步较晚, 人员缺乏, 管理经验不足, 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提高素质。为此必须抓紧医疗保险干部队伍的培养, 造就一支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的医疗保险管理队伍。同时, 也要抓紧培养高素质的医疗机构管理人才, 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医疗机构管理人才。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世界性难题, 而医疗保险监督管理特别是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 是当前制度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在实际工作中, 应当紧紧抓住与医疗保险法律法规和政策相悖的医疗行为、就医行为和管理行为, 认真分析其现象、原因及危害, 及时研究探讨解决的思路、办法和措施, 不断加强和完善医疗保险的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劳动保障部等有关部门印发的《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规定》
医疗机构管理 篇9
1 加强医疗机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投资管理
在医疗机构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投资管理的过程中, 保证质量、控制工程造价是基建管理的核心所在。怎样实现上述两个核心目标, 关键是做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立项、设计、招标、施工, 验收、决算、付款等各个环节管理, 做到事前预测, 事中监督, 事后评价。主要工作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 准备阶段
包括可行性研究、技术设计、招标及合同签订四方面管理。
(1) 可行性研究。
立项前要统筹规划, 合理安排, 科学评估。建设规模要与资金相匹配, 防止因资金短缺导致无法进行下去。内容包括: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市场预测与分析;总体方案设计;设备与物资采购;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组织与管理;总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经济评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等。
(2) 工程设计。
主要是设计方案的工程概算与功能要求相一致, 功能的科学性与投资的合理性相一致。应会同设计、施工单位, 认真审查和校核设计图纸, 严格遵守规范, 把设计中的疏忽和今后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尽量在设计时解决, 避免因设计变更造成的投资增加。
(3) 工程招标。
投标书要完全符合招标文件要求, 防止投标单位因报价过低而有意减少工程量等问题发生。
(4) 施工合同。
合同是付款的重要依据, 合同的签订, 要做到内容与投标文件一致;合同条款要符合法律规定;合同变更或争议的解决办法、工程计价、结算、付款依据要合理;合同履行要有制约条款等。
1.2 施工阶段
应合理控制施工期限。工期对投资有直接影响, 工期过长, 会因物价变动、资金成本等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工期过短, 施工质量得不到保障。工程如有变更应由施工方编制签证单, 建设单位现场测量、取证、签字后方可予以结算。除发挥工程监理的作用外, 建设单位应有专人负责现场施工质量管理, 以确保工程质量。
1.3 决算阶段
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 是考核整个建设项目投资效益的文件。决算审查是确定投资总额的重要环节, 应选择知名度高、信誉好、收费合理的社会中介机构审定。建设单位要重点把好变更证明、工程量计算、定额使用, 材料差价等关键事项关口。按审定的工程决算进行付款, 付款时应认真查看施工合同中是否还有应该扣除的各种款项, 特别是奖罚条款和质保金等。
2 建设一支过硬的基建管理队伍
提高个人素质, 建立高效的整体机制, 是保证基建管理效能发挥的关键所在, 因此必须建设一支过硬的管理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2.1 努力提高个体素质
(1) 选拨人才。
选材是提高基建队伍个体以至整体素质的基础。选拔基建管理人员必须综合考察选拔对象的思想基础, 业务水平, 组织才能和工作作风。通过选拔人才, 把思想好, 具有一定业务水平、组织能力、工作经验, 以及良好工作作风的人员, 选拔到基建管理岗位上来。在选才过程中, 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只注重业务水平, 忽视了思想基础、组织才能和工作作风;二是只从本单位、本系统中选拔, 忽视了整个社会这个大人才库。
(2) 加强培养。
提高基建管理人员的个体素质, 选才是基础, 培养是关键。只有通过精心培养, 才能使之成为合格的管理人员。在思想上, 要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组织他们认真学习, 使他们深刻领会党和政府关于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及政策安排, 达到思想上合格。在作风上, 着重培养四种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 工作严肃认真, 脚踏实地;细致周密的作风, 一丝不苟, 防止纰漏;勤俭持家的作风, 管好用好基建资金, 杜绝浪费;按章办事的作风, 遵纪守法, 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在业务上, 要培养五种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预测能力、施工管理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
(3) 大胆磨炼。
实践出真知。一方面, 单位领导要放手让基建管理人员在实践中学习, 去磨练、去总结、去提高;另一方面, 基建管理人员自身要大胆工作, 不怕挫折, 不怕失败, 运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要注重调查研究, 争取尽快成为真正的基建管理专家。
2.2 建立高效的整体机制
(1) 人才结构要合理。
医疗基本建设具有规模大、标准高、设备新、设施配套齐全的特点, 因而对基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做好这样一种复杂的工作, 基建队伍整体结构要合理。首先是知识结构, 由于现代建筑结构复杂, 涉及的知识面广, 因此, 要把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员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使得基建管理队伍中不仅有懂管理、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才, 还有懂业务、善于落实具体工作的人才;不仅有懂计划、会核算的人才, 还有懂建筑, 会施工的人才。这样基建管理队伍才能有较大的知识容量, 实现知识互补, 形成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次, 要有一个合理的阅历结构。即不仅要有担任过领导的帅才, 还要有做具体工作的干才;不仅要有经验丰富的老同志, 还要有德才兼备的年轻人。这样的人才结构, 才能使基建管理队伍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
(2) 工作环境要适宜。
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一, 要风气正。领导干部以身作则, 营造公平公正的工作氛围, 工作人员才能心情舒畅地工作, 从而实现队伍整体的高效能。第二, 要人尽其才。充分激发各类工作人员的创造潜能, 以实现整体的高效能。第三, 奖优罚劣。激发管理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第四, 加强法制观念。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使基建的各个阶段、各阶段的各项工作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从而实现基建管理队伍整体的高效能。
综上所述, 质量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 管理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推进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进一步提高基建管理水平, 重点在流程, 关键在队伍。所以要根据现代医院建设的发展要求, 及时完善相关管理措施, 把握好流程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促使各项管理措施切实发挥作用。要克服队伍建设中存在思想观念不适应、工作作风不适应、能力素质不适应、精神状态不适应等缺陷, 努力提高工程管理队伍整体素质, 全面提升基建管理水平, 更好地发挥基建队伍的职能作用, 才能为医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建平, 诸葛立荣, 翁泽文.于医院现代化基本建设的初步思考[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03 (3) :56.
医疗机构管理 篇10
关键词:医疗机构 医疗器械 不良事件监测 风险管理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是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现、报告,采用相应的措施,防止事件的重复发生[1]。对我国而言,医疗器械的不良发生事件通常是由医疗机构发现以及提供,而后再由监测机构对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性进行分析,对具有安全问题的医疗器械采用相应的措施,以此来完善其医疗器械的设计以及改造等方面,保证生产行业得以顺利的发展,提升使用安全性。由此能够看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是器械安全管理中较为重要的内容。
1 医疗机构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医疗机构是医疗器械最主要的应用场所,它可以提供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由此可见医疗机构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中具有重要位置。就目前而言,存在一系列的因素使医疗机构监测工作未能顺利的实施。
1.1 行政管理力度不够
在进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过程中,离不开有关法律法规的配合,我国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系列部门规章对不良事件监测环节进行相应的指导[2],进一步充实了医疗器械法规体系。如果想要将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实际中去,则需要编制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大管理的力度,不然就会出现有令不行的局面[3]。其医疗机构检测工作没有较高的主动性是因为管理层面没有较强的力度,这也是我们目前需要加强的工作。除此之外,一部分医疗机构没有创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体系,没有充足的经费配备相应检测设备,以上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医疗机构检测与风险管理工作的发展。
1.2 医务人员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没有充足的认识
多数医务人员则认为医院监测工作的开展需要创立专门的监测体系,同时还要投入一部分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但是对医院本身而言,不会产生较多的经济利益,因此,缺少参加的积极性。同时还存在一部分医务人员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没有充足的认识以及理解,一旦发生不良事件,其医务人员害怕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医疗纠纷以及厂家矛盾等,则不会上报不良事件,而这则是影响报告数量的主要原因。
由此能够看出,行政管理力度的薄弱、医务人员对监测工作没有充分的认识是医疗监测机构工作进行的阻碍因素,同样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其医疗机构监测工作的进行是我国药械安全监测工作发展中的基础。
2 对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设想
2.1 加大行政管理力度,落实相关法律法规
药监部门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应该相互结合,加大行政的干预力度,以此来落实其自身的任务,采用相应的行政管理措施对医院医疗器械监测和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指导[4]。例如,编制醫疗机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的计划,并且对其进行严密的监管以及记录;将监测与风险管理工作加入到医院的工作考核之中;适当的实行奖惩措施,以此来激发医院以及个人对可疑不良事件的报告;投入相应的经费以及人力物力,对医院监测工作的开展抱有支持的态度。同时国家监测中心应该开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预警系统,达到及时发现预警信号的目的,准确的发布其预警信息,同时督促生产厂家对说明书进行适当的修改以及产品主动召回等,以此来降低产品的风险。宣传不良事件监测的意义,促使群众可以正确的看待不良事件的产生,并消除人们的恐慌心理。
2.2 创建医院监测组织,完善监测体制
首要任务则是需要在医院中创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小组。其次,创建并完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相关体系制度,配以专业人员对全院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进行评价,进行PDCA持续改进。同时,在每一个医疗器械应用科室中设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人员,且对此科室中的全部医疗器械的使用以及不良事件的监测进行负责以及上报,其监测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依照“责任明确、监测到位”的原则[5]。一旦发现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需要及时上报到主管人员,并对此事件进行详细的记录,而后再由主管人员对事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如果和医疗器械存在一定的关系,需要如实填写《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报告表》,并向当地的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以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详细的报告,帮助监测机构以及生产企业对不良事件进行相应的调查。
2.3 加大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不良事件报告的数量以及总体质量
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存在一定的报告主体,其主体大致为生产企业,来源于医疗机构。然而医务人员是医疗机构中最直接的使用人员,在他们身上往往掌握着患者的详细资料,这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中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需要在医院中开展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宣传,同时还应对相关的监测人员的进行培训,着重强调不良反应事件的宣传方法、途径以及报告的意义。以此来转变医务工作者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认识,加强监测工作的力度,提升风险意识以及上报意识。
2.4 加大对医疗器械管理的力度,规范医疗器械的使用
对于医疗科室而言,医疗器械广泛的被应用在每个科室之中,然而每个医院对医疗器械的购买途径却大不相同,同时对医疗器械的使用以及管理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医院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小组需要和当地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形成紧密的联系,和本院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性进行相互结合,根据监测的评价结果,对医疗器械的购买进行指导,且对医疗器械的使用和管理实行监督管理。编制严格的医疗器械相关制度,例如医疗器械的存储、使用以及维修保养,同时严格按照高风险医疗器械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做到及早发现、及早上报、及早治疗,以免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
同时促使生产企业以及医疗机构主动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不但需要规定其制度,还需要考虑损害发生后的解决方案。可以采用和保险公司合作的方法,按照生产企业所生产产品的风险类别以及医疗机构的等级进行划分,分别收取一定比例的保险费用,一旦发生不良事件,则由保险公司根据规定来进行赔付。
综上所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在国内还处于萌芽阶段,因此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相应的体制,采用一系列的方法促进不良事件监测的开展,加大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力度,以此来降低损害的发生几率,从而保障人们使用医疗器械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罗雪梅.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认知度调查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2,09(8):469-471.
[2]尹东.医疗机构加强骨科植入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探讨[J].中国药物警戒,2012,6(11):680-683.
[3]汤永刚,林国良.对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药物警戒,2010,7(5):316-317.
[4]尹娜,赵彬,陈秀琴,等.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8(3):215-217.
浅谈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管理 篇11
绩效考核管理是指对员工或部门的行为及结果进行计划、推行沟通、评价反馈及改进的管理过程; (1) 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来充分调动和提高每个员工的能力, 从而达到整个单位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一种提高员工素质, 发掘潜能, 通过绩效考核管理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管理是基层医疗机构人事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实现组织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管理
指为了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的目标, 在明确的组织目标下, 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 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 并推动团队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绩效考核管理不同于绩效评估, 它是对绩效产生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的方法, 对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能够引导基层医疗机构各科室及员工不断的改进自己的行为。
三、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 要进行绩效考核管理的原因
1.绩效考核管理是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管理能力。
2.对职工的业绩进行制度性的评价, 以助于改进工作。
3.通过定期绩效考核管理为基层医疗机构, 提供管理者与下属进行深度沟通的机会, 以促进相互理解与信任, 关注下属的发展。
4.有助于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者进行系统性的思考 (如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如何考核、如何激励、员工发展等问题) 。
5.绩效考核管理可以为管理者提供业务管理水平上的帮助, 为人事部门制定各项激励政策提供依据。
(二) 定期绩效考核的目标
1.通过进行业务考核, 提高管理者带领队伍的能力。
2.通过进行业务考核, 加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3.通过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经常性、系统性的沟通, 增强职工对医院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有效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科学制定绩效考核指标
推进绩效管理改革, 目的是规范管理、规范服务和提升运行效益, 但原有工作格局将被打破, 利益格局将予以重新调整, 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和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 工作阻力大、工作推进难。为此, 必须紧密联系群众, 紧紧依靠群众, 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缜密制定工作方案, 采取分步有序和积极稳妥的推进办法。 (3) 首先做好前期准备:数据、信息的收集及医院、科室和个人工作目标。在取得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确定岗位架构图、岗位说明书、岗位系数、月度考核表。再在不断改进完善的基础上, 全面铺开绩效管理考核。
(一) 强化管理培训
组织职工培训, 将绩效管理改革的重要性、改革的内容和改革方法步骤等传达并贯彻到每个职工, 确保广大干部职工积极主动参与绩效管理改革。
(二) 制定、完善岗位构架图及岗位说明书
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根据工作实际, 拟定岗位构架图及岗位说明书, 并交予中心职工讨论修改和完善通过。
(三) 科学制定岗位系数和月度考核表
绩效管理改革重点在岗位系数的确定, 关键在月度考核实施。为此, 要调动积极性、体现效益性、兼顾公平性为总原则, 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 不断修改校正, 并通过数次模拟考核进一步完善, 推动岗位系数确定和月度考核更趋于科学合理。
五、绩效考核管理的实施
(一) 着力加强科室考核
科室考核由科主任、分管主任按照考核细则, 组织相关人员,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每周开展定期和不定期逐一测评考核, 汇总后, 报中心考核领导小组。
(二) 强化考核小组考核
通过查阅考核资料, 考核统计表, 工作记录、处方、病例等相关资料, 进行复核评分。
(三) 公开考核结果
经综合统计考核评分, 由相关领导签字认可, 并张榜公布, 然后交财务室核算绩效工资。
(五) 建立绩效考核管理反馈机制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管理的核心目的, 实施绩效管理重要的是通过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分析和反馈, 提升和改进职工的工作能力, 实现基层医疗机构整体业务的提升。为此, 要设置专门科室对绩效考核的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沟通, 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
六、实施绩效考核管理的主要成效
通过绩效管理改革试点和全面推进绩效考核以来, 我们最大的体会是, 构建了更趋于规范合理的新的运行机制, 规范管理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职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在规范服务、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等方面得以明显提高, 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带来了新动力、新活力。 (4)
(一) 各项工作开展规范有序
因岗位职责明确, 工作人员积极性和责任感得到充分调动, 各项工作推进有据有理有序, 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得以大幅提高。
(二) 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得到全面提升
主要体现在病历、处方等医疗文书书写上日趋规范、临床检查用药上更趋规范合理、执行诊疗护理规范认真到位、医疗核心制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三)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高效
因公卫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 自觉自主探索有利于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 上门服务和预约服务积极性高涨, 11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得以显著提高。
(四) 工作作风得到根本好转
“生、冷、硬、推”的服务态度和“懒、散、庸、堕”的工作作风得到根本好转, “务实为民清廉”的工作作风得到充分体现, 树立了行业新风, 弘扬了行业正气。
七、实施绩效考核管理过程中心存在的问题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考核难。一是入户核实核准工作量大, 给考核带来了一定困难。二是每个片区、每个工作人员的服务对象与服务数量不可能完全一样, 绩效工资将无法兼顾效益。三是每个月不定期多次考核, 服务对象有可能被反复调查, 容易引起反感, 甚至不配合。
2.行政后勤人员量化考核难。因行政后勤人员工作量化指标难以确定, 考核标准不好把握。
3.考核工作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考核工作涉及工作方方面面和每个工作人员, 考核量特别大, 如单独设立专职考核组成员不可能也不现实, 而抽调成员兼职考核将占用大量时间, 影响其本身岗位工作的正常开展, 且统计汇总量大, 持续推进考核工作难度不小。
4.减少考核人情分, 确保考核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 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完善。
八、结束语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体系, 必将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在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科学的运用,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管理才能真正使基层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医务人员队伍素质, 从而促进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
摘要:绩效考核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工具越来越受到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视, 我们要科学运用这一先进的理念, 向管理要效益,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绩效考核管理,基层医疗机构
注释
11 王倩, 周雨风, 罗瑞等.联合确定基数法在医院绩效考核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 2013, 42 (4) :471-472.
22 马巧焕, 褚洪.高校社区医院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6) :498-499.
33 张华, 陆皓, 汉瑞娟等.以三维绩效结构理论构建军队医院护士长绩效考核指标体系[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 (8) :731-734.
【医疗机构管理】推荐阅读:
定点医疗机构管理06-15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08-07
医疗机构诊疗活动管理06-19
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创新06-05
如何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管理07-01
医疗机构设备档案管理论文06-08
村级医疗机构设施设备管理12-02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09-24
医疗机构死亡报告登记管理制度10-07
双阳区加强助产机构医疗质量管理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