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精选12篇)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篇1
摘要:现代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医疗机构中的医疗设备日益增加,其医疗设备的稳定运行成为了决定医疗机构诊疗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针对医疗设备在诊疗活动中重要性的日益突出,医疗结构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完善,以此促进诊疗活动的正常开展。文中就现代医疗机构管理工作的重点——医疗设备管理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医疗设备,医疗结构,管理,重点
1 医疗设备管理工作重要性分析
现代医疗设备的发展使得其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对快速诊断、提高治疗效果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对医疗设备进行管理,降低和减少医疗设备故障对诊疗活动的影响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避免设备因素影响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加快现代医疗机构设备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完善已经成为医疗机构管理工作的重点。针对医疗设备在诊疗活动的重要作用,现代医疗结构必须认清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针对自身诊疗方向以及不同设备在诊疗中的作用完善设备管理工作,保障医疗设备的稳定运行,为保障患者诊疗安全、保障患者疾病诊断准确率提供基础的保障。
2 现代医疗机构设备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
2.1 注重医疗设备基础信息调查与分析,促进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
随着医疗设备的快速发展,现代诊疗过程中医疗设备已经覆盖了每一个医疗科室,以对帮助医生快速诊断患者病情、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医疗设备所涉猎科室较多、其基础情况也不相同,这就使得现代医疗机构设备管理工作必须以细致的基础信息调查与分析为基础,为医疗设备管理工作提供基础的信息。例如:针对B超、彩超设备的管理中,首先要对医疗结构自身所采用的B超、彩超设备生产厂家、设备技术参数以及设备备品备件采购便捷性、易损部件进行了解,同时对其常见故障等进行分析,了解保障设备稳定运行所需的检修时间、维修时间,为保障诊疗活动的正常开展奠定基础,以此减少设备养护、维修对诊疗活动的影响,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2.2 针对医疗机构基础情况构建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
现代医疗机构设备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需要以医疗机构基本情况为基础,构建并完善具有针对性的设备管理体系,以此保障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通过对医疗机构各设备适用频率、常见故障、易损部件的调查与分析构建科学的养护管理体系,以此确保设备能够始终处于完好状态,为医疗诊疗过程提供必要的辅助。在现代医疗机构中,诊疗活动越来越多的以来设备来完成,因此,设备的完好状态已经成为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疾病诊治的关键。因此,现代医疗机构必须针对自身设备型号、厂家、零部件采购周期以及使用寿命等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确保易损部件始终具有库存、并根据易损部件使用寿命科学的规划更换、养护时间,以此减少设备维护对诊疗活动的影响。另外,医疗机构还要根据科室、设备归属部门以及设备养护工作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职责,保障设备的运行、维护、备品备件管理等工作始终处于科学的受控状态,保障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
2.3 针对医疗设备对环境的要求,加强设备环境管理
由于现代医疗设备中电子元器件较多,其对医疗设备所处环境要求较高,以此现代医疗机构在进行设备管理过程中,除注重其设备状态管理以及维护管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设备使用环境的管理,以此保障设备运行环境处于设备要求之下,避免环境因素对设备运行以及诊疗准确性的影响。
2.4 注重设备日常使用与养护管理,保障设备的完好
现代医疗设备中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多,单片机、计算机的应用为保障设备运行精准控制、实时显示与打印等提供了便宜的条件,但是其对设备的适用与养护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现代医疗设备故障中由于使用人员误操作等因素造成的故障占设备故障的45%,该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医疗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针对这样的情况,医疗结构的设备管理中应加强对设备使用的管理,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严格控制移动数据存储设备的连接,以此减少外部数据接入或人员误操作对设备计算机系统的影响,保障设备的完好状态、避免外接移动数据存储设备造成病毒等因素对设备的影响。另外,医疗机构还应根据设备操作养护规程对设备的日常养护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通过设备使用后的清洁等工作提高设备使用寿命与精准度,避免设备故障的出现。
3 强化医疗设备有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促进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
由于医疗设备的重要性以及对操作人员、养护人员要求的不断提高,现代医疗机构应注重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使操作人员、养护人员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明确使用、养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避免人为因素对设备的影响。同时还要通过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促进设备管理工作的严格执行。以人员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设备故障,保障设备的安全以及诊疗的准确性,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现代医疗机构设备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诊疗过程多方面的、涉及使用人员、操作人员、养护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日常卫生环境清扫人员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其对保障医疗机构诊疗活动的正常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医疗机构必须认识到自身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摒弃传统设备管理工作单纯依靠设备厂家售后的观念,以自身设备管理、使用、维护为重心,强化设备管理工作,以此避免设备故障、维修对诊疗活动的影响,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障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子波.医疗机构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J].医疗资讯,2009,9.
[2]陈桥.以完善医疗机构设备管理体系促进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J].医疗设备资讯,2009,11.
[3]马德江.针对医疗设备实际情况以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设备管理工作[J].医疗资讯,2009,10.
[4]邹淳欣.现代医疗管理工作中医疗设备管理地位的提高[J].医院管理,2008,7.
[5]乔飞扬.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对诊疗活动的影响分析[J].医疗设备,2009,4.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篇2
(1994年12月3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01年3月30日四川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四川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
发文单位:四川省人大常委会 发布日期:1994-12-3 执行日期:1994-12-3 失效日期:2001-3-30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设置规划
第三章 设置审批
第四章 执业登记
第五章 执业
第六章 权利与义务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公民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含医院、疗养院、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村卫生站、康复中心、急救中心(站)、临床检验中心和诊断中心、专科疾病防治、妇幼保健机构,以及卫生防疫站、医学科研、教学单位等设立的开展诊疗活动的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在川编外的医疗机构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医疗机构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的健康服务为宗旨。
第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扶持医疗机构的发展,鼓励多种形式兴办医疗机构。
第五条 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中医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中医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设置规划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医疗资源、医疗需求、现有医疗机构的分布状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由当地政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设置的医疗机构应纳入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第七条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权限的划分为:
(一)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5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和300张床位以上专科医院,100张床位以上的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直属医院、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直属的疗养院、康复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疾病防治机构,急救中心、临床检验中心的设置布局。
(二)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负责100-499张床位的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下同)、卫生院,不满300张床位的专科医院,除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设置许可以外的其他疗养院、康复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疾病防治机构,急救站的设置布局。
(三)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的统一规划,负责不满100张床位的医院、卫生院,各类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村卫生室(所)的设置布局,并纳入市(地)、州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第八条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需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医疗机构设置必须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第三章 设置审批
第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是审批医疗机构的行政机关,其它单位和部门无权审批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权限的划分依照本条例第七条的规定,分别由省、市、州、县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第十条 设置医疗机构,应按审批权限,向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审批。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规划设置医疗机构,由政府指定的筹建负责人申请;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设置医疗机构,由其代表人申请;个人、合伙设置医疗机构,由设置人申请。
第十一条 个人、合伙申请在县以上城镇设置医疗机构,或个人、合伙申请在乡镇和村设置医院、门诊部、卫生院,其申请人必须同时具备下列资格:
(一)依法取得国家承认的医师资格,或经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
(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或者医师职称后从事五年以上同一专业临床工作;
(三)经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卫生行政部门考试或考核取得合格证书。
第十二条 个人、合伙申请在乡镇和村设置诊所,其申请人必须具备下列一、二、三项之一和第四项:
(一)取得国家承认的医士资格;
(二)中医学徒自学中医经国家自学考试委员会考试合格并获得医士以上卫生技术职称,能独立进行诊疗工作;
(三)在民间行医多年,对治疗某种疾病确有一技之长;
(四)经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卫生行政部门考试或考核取得合格证书。
第十三条 个人、合伙举办的医疗机构的其他医务人员的上岗资格,由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申请个人、合伙开设医疗机构:
(一)不具备本条例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之资格者;
(二)患有精神病等不宜行医之疾病者;
(三)国有和集体医疗卫生机构的在职医务人员;
(四)因伤、病丧失工作能力而退职的医务人员;
(五)发生二级以上医疗事故未满五年的医务人员;
(六)违反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者;
(七)正在服刑者。
第十五条 申请设置医疗机构,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设置申请书;
(二)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选址报告和建筑设计平面图。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设置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书面答复。批准设置的,发给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批准书的有效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
第十七条 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按照国家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设置为内部职工服务的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报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章 执业登记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执业,必须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十九条 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
(二)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三)有适合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四)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费用、设施、设备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
(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六)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的主要事项:
(一)名称、地址、主要负责人;
(二)所有制形式;
(三)诊疗科目、床位;
(四)注册资金。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自受理执业登记申请之日起45日内,根据本条例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予以登记,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审核不合格的,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的执业登记,由批准其设置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办理。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设置的为内部职工服务的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的执业登记,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办理。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的名称由登记机关核定,在规定范围内享有专用权。医疗机构应使用一个名称,确有需要使用两个以上名称者,应经登记机关批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置的医疗机构,以相应的行政区划名称作为识别名称,并分别由省、市、州、县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冠以机关、企事业单位名称的医疗机构,由其主管部门审批,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核准。个人、合伙设立的医疗机构不得冠以行政区划名称。使用国际组织名称,以及含有“四川”、“中国”、“全国”、“中华”、“国家”等字样为医疗机构名称的,分别由省、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核准。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需要改变名称、场所、所有制形式、服务对象、主要负责人、诊疗科目、床位,必须向有管辖权的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歇业,必须向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经登记机关核准后,收缴《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疗机构非因改建、扩建、迁建,停业超过一年者视为歇业。
第二十六条 床位不满100张的医疗机构以及专科门诊部、诊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每年校验一次;床位在100张以上的医疗机构以及专科医院等,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三年校验一次。校验由原登记机关办理。
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伪造、涂改、出卖、转让、出借。遗失证照者需及时声明,并向原登记机关申请补发。
第五章 执业
第二十八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执业,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认真贯彻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医院工作制度》与《医院工作人员职责》,建立健全医疗规章制度,严格技术操作规程,预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必须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诊疗时间和收费标准悬挂于明显处所,做到一证一点,定点亮证行医。
医疗机构不得开展核准登记科目之外的诊疗活动。
第三十一条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工作人员上岗,必须佩带有本人姓名、职务或者职称的标牌。
第三十二条 医疗机构对危重病人应立即抢救,不得拖延。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病人,应当在不影响病人安危的情况下及时转诊。
第三十三条 未经医师(士)亲自诊查病人,医疗机构不得出具疾病诊断书、健康证明书或死亡证明书等文件;未经医师(士)、助产人员亲自接产,医疗机构不得出具出生证明书或者死产报告书。
第三十四条 医疗机构施行手术、特殊检查或特殊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同意,并应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又无家属或者关系人在场,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经治医师应提出医疗处置方案,在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负责人的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对传染病、职业病患者的特殊诊治和处理,应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办理。
第三十六条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省人民政府物价部门的有关规定收取医疗、药品等费用,详列细项并出具收据。
医疗机构必须使用有本医疗机构标识的病历、处方、检查报告单和票据,不得将其出卖或出借;不得使用其他医疗机构的票据、病历、处方、检查报告单。
第三十七条 医疗机构必须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不得滥用麻醉药品、剧毒药品、精神药品,严禁使用假、劣药品、过期失效淘汰药品和其他违禁药品。未经批准,医疗机构不得自行配制制剂。
第三十八条 个人、合伙举办的医疗机构附设药柜、药房的,应按审批登记的机关核准的范围、品种和数量配备。所带药品只能用于就诊病人配方,不得以其他形式对外销售。
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按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定建立病历制度。医疗机构应依出、转院病人的要求,提供病历摘要。
第四十条 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应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时上报并依法进行处理。
第四十一条 医疗机构离开其执业登记地址增设门诊部、诊所等医疗网点,应按本条例规定办理设置申请、执业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开展诊疗活动。
第四十二条 医疗机构刊登、播发、张贴医疗广告,必须持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广告证明》方可进行广告宣传。
广告内容,限于医疗机构名称、诊疗地点、从业医师、技术职称、诊疗时间、科目以及诊疗方法、通信方式。严禁出现淫秽、迷信、贬低他人以及其他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
第六章 权利与义务
第四十三条 医疗机构享有以下权利:
(一)享有国家扶持医疗机构发展的权利;
(二)医疗机构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占、平调、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
(三)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威胁、殴打、侮辱医务人员,不得妨碍其医疗活动;
(四)医疗机构有权维护医疗机构秩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医疗机构就诊、住院等管理制度,不得冲击扰乱医疗机构正常工作秩序;
(五)医疗机构的名称、取得的专利受法律保护,有权推广和应用先进科技成果,派遣医务人员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六)医疗机构有权拒付各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外的收费和摊派。
第四十四条 医疗机构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
(二)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和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护理质量,为病人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服务;
(三)救死扶伤,积极参与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以及其他紧急情况的抢救,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四)严格执行省人民政府物价部门制定的医疗、药品等收费标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费管理,接受财政、审计、物价行政部门的监督;
(五)承担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预防保健、支援农村、指导基层等卫生工作任务。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行使下列监督管理职权:
(一)负责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和校验;
(二)对医疗机构执业活动进行检查指导;
(三)负责组织对医疗机构的评审;
(四)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给予处罚(本条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六条 实行医疗机构评审制度。由评审委员会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医疗机构评审办法和标准,对医疗机构的执业活动、医疗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
对中医(含草医)、民族医医疗机构的评审,应设立以有关专家组成的中医、民族医评审委员会。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以医院管理、医学教育、医疗、医技、护理和财务等有关专家组成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成员由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聘任。
医疗机构评审权限的划分依照本条例第七条的规定,分别由省、市(地)、州、县级评审委员会评审。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意见,对达到评审标准的医疗机构发给评审合格证书,对未达到评审标准的医疗机构作出处理决定。
通过医院分级管理评审的医院,按其达到的不同等级,执行相应的收费标准。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内应设立医疗机构监督执法组织,聘任监督员。监督执法的职权划分,依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条 执法人员在行使监督执法权时,必须出示执法证件,佩带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制发的执法证章。
第五十一条 国家机关公务人员在对医疗机构的管理活动中应当秉公执法,不得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侵害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
第五十二条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有权纠正下级卫生行政部门违反本条例所作出的决定。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 对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并处以3000元以下的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处以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因擅自执业曾受过卫生行政部门处罚;
(二)擅自执业的人员为非卫生技术专业人员;
(三)擅自执业时间在3个月以上;
(四)以行医为名骗取病人钱物;
(五)造成其他危害后果的。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按前两款处理。
第五十四条 对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逾期不校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仍从事诊疗活动者,责令其限期补办校验手续;在限期内仍不办理校验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五十五条 对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3000元以下的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没收非法所得,处以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并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一)出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二)以营利为目的,转让或者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三)转让或者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给非卫生技术专业人员。
伪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第五十六条 对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情节轻微的,处以警告;超出登记范围的诊疗活动累计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责令限期改正,没收非法所得,并可处以3000元以下罚款;超出登记范围的诊疗活动累计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没收非法所得,处以3000元罚款,并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五十七条 对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责令其立即改正,并可处以3000元以下的罚款;任用两名以上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处以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并可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五十八条 对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出具虚假证明文件,情节轻微的,给予警告,并可处以500元以下的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出具虚假证明文件造成延误诊治的;
(二)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给病人精神造成伤害的;
(三)造成其他危害后果的。
对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有关机关进行处理。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由物价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六十条 对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行为,责令其限期改正,没收非法所得,并可分别处以3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六十一条 对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行为,除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处理外,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员、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未经批准或者发布不真实、不健康的医疗广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六十三条 医疗机构管理混乱,有严重事故隐患,直接影响医疗安全的,登记机关可以责令其限期改正;限期不改的,可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追究直接责任人、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的有关规定,除赔偿经济损失外,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
第六十五条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阻碍监督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
第六十六条 医疗机构监督执法人员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有关主管机关应当根据情节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第六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国务院《行政复议条例》申请行政复议。
当事人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行政复议决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六十九条 没收的财物和罚款全部上交同级财政。
第九章 附则
第七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向医疗机构收取评审、管理等费用,应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具体标准由省人民政府物价部门会同卫生部门制定。
第七十一条 民族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根据本条例的原则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自治州、自治县的实施办法,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第七十二条 盲人按摩、医学美容、气功医疗机构的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输血机构的管理,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十三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思路 篇3
笔者从事基层医院院感管理五年,从健全组织、完善制度、人员培训、加强消毒隔离管理、开展相关监测、规范医疗废物管理等入手,规范了医务人员的行为,改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习惯。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为基层医院如何开展院感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是摆在基层院感管理人员面前最困惑的问题。
1 建立健全组织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涉及多环节、多领域、多学科,单凭院感管理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尤为重要。院长亲自担任院感委员会主任、职能部门、重点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组成院感管理委员会成员,领导重视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前提,各职能部门的配合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保障,委员会成员各负其责有利于院感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2 完善相关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与保证。院感管理人员应首先熟悉并掌握院感管理相关法规及规范要求,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才是最好的。还应结合本院院感管理目标、工作要求及时进行修订、完善,以更好地指导、规范临床院感控制各项工作,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而不停留于表面。
3 重视全员培训
医院感染涉及临床、医技、后勤、行政等多个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需要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因此,院感管理知识的培训应普及到每一个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工勤人员应当掌握与其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效预防或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将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中。
特别强调后勤人员的培训, 后勤人员工作范围广、流动性大、缺乏基本医学常识、接触污染物、医疗废物机会较多,极易引起院内交叉感染。而后勤管理人员一般不是专业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缺乏,因此,针对卫生知识、消毒隔离常识、手卫生、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要进行强化培训。
4 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通过监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时发现和鉴别医院感染爆发,为医院在医院感染方面受到的指控提供辩护依据。
环境卫生学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涉及多个项目,首先要组织护士长和临床科室主任进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环境监测卫生标准》相关知识培训,使其掌握消毒方法、采样时间、采样高度、采样面积、采样方法,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院感管理人员要按计划对各类环境的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进行监测采样,并将监测结果下发各科室保存。凡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科室必须认真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消毒后重新采样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压力蒸汽灭菌器按要求进行工艺、化学、生物监测,建立监测记录,确保消毒效果達到100%。每半年进行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 建立紫外线日常消毒记录,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灯管,科室立即更换,并对新灯管进行强度监测。所有监测结果反馈相关科室或部门。各科室要对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每日进行浓度监测,保证其有效浓度。
5 医院感染控制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医院感染管理的目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院感管理人员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对重点科室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疗废物的管理进行督查;制定各科室的考核标准,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篇4
1 案情简介
2012 年11 月14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柳州市卫生监督所的执法人员,对柳州市某区某卫生院涉嫌变相承包卫生所案进行调查。该卫生院由于纳入绩效考核后,由上级全额拨款按绩效发放职工工资。因此,卫生院就无法解决下设的两个卫生所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问题,卫生院便于2012 年2 月起以“协议书”的形式,分别聘请魏某、彭某作为第一、第二卫生所的责任人。由魏某、彭某负责卫生所的日常管理、科室设置、设施、设备的配备并承担相关费用,自行承担卫生所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及其他日常开支,卫生院仅负责证照相关手续办理及协调与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双方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以下简称“责任书”),卫生院给两责任人发了聘书。卫生院还与魏某、彭某及两个卫生所的人员签订“临时岗位工作合同”(以下简称“合同”),同时魏某和彭某分别还自行聘请其他人员。
2 案情分析
2.1魏某和彭某与卫生院的关系卫生院给魏某、彭某购买医疗责任保险,但费用自负;魏某和彭某分别与卫生院签订了“协议书”,协议期限均为10年;魏某和彭某还分别与卫生院签订了“责任书”,考核期限是从2012年4月1日至2013年3月30日;卫生院给魏某、给彭某发了聘书,分别聘其为第一、二卫生所妇科医师及卫生所负责人并签订了合同,合同期为5年。在自治区事业单位首次岗位聘用人员花名册(以下简称花名册)中没有魏某和彭某的名字,在卫生院的工资发放表(以下简称工资表)中也无魏某和彭某的名字,据此,魏某和彭某不是卫生院的正式在编职工。
2.2是否属于承包卫生院以“责任书”的方式对卫生所进行管理,两个卫生所将开具收款收具的收入除了门面房屋租金、水电费后,由两个卫生所负责人把现金交到卫生院的基本账户,卫生院扣除600元风险抵押金后,余额由卫生院制成工资报销花名册,以工资的形式按照卫生所人员的业务收入、职称等发放给卫生院与之签订“合同”的卫生所的工作人员。卫生院有三种职工:在编的正式职工、定编定岗不定人的职工和临时聘用的职工。两个卫生所自行聘用的职工由卫生所从诊疗活动不开收款收据的收入中自行发放,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按照卫政法发(2006)496号文:不属于本医疗机构在册人员,或者与本医疗机构之间未形成聘用关系的人员,应认定为非本医疗机构的人员。本案魏某和彭某有“协议书”、“合同”和聘书,其聘用关系是形成的,因此,承包不成立。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广西办法》)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不得将医疗场所出租、承包给其他机构或者人员以本医疗机构的名义开展诊疗活动。本案卫生院的“花名册”和“工资表”上没有魏某和彭某的名字,应当属于其他机构或者人员以卫生院第一、第二卫生所的名义开展诊疗活动,因此,认定魏某和彭某所负责的卫生所属于承包。
3 讨论
3.1 承包行政处罚的法规适用卫生执法人员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不能认定为承包,本案卫生监督员将调查所取得的相关材料向市劳动仲裁部门请教,其结果是不能排除魏某和彭某与卫生院不存在聘用关系,也就是说两负责人与卫生院是形成聘用关系的,据此,不能认定其为承包。如要认定则要进一步进行调查,在取得确切证据后按卫监督发〔2004〕342号:承包、承租医疗机构科室或房屋并以该医疗机构名义开展诊疗活动的,属于卫政法发 〔2004〕224 号“一”规定情形的,应当依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承包、承租者予以处罚。对发包方按“二”的规定进行处罚;如若再调查仍未取得确凿证据就这样结案了。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再调查也不可能取得确凿的承包证据了,就所取得的材料按照《广西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承包是成立的,《广西办法》第四十六条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处以1 万元以上5 万元以下的罚款。本案魏某和彭某不是卫生院的正式在编职工,应当属于卫生院的其他人员,并以卫生院第一、第二卫生所的名义开展诊疗活动,因此,承包是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处罚法》)第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可以作出具体规定。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的,前款规定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条例》中无承包和出租的行为,那么承包和出租就应当属于尚未有法规规范的行为。因此,《广西办法》的制定符合《处罚法》的规定。本案采用了后一种意见对卫生院处以罚款人民币20 000 元结案。
3.2 《条例》和批复对承包处罚存在的问题
3.2.1 处罚法规适用卫生部(卫政法发〔2004〕224号)批复“二”不符合规定(国办发1999 年43 号)关于行政法规解释权限和程序问题的通知:凡是行政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者作补充规定的问题,由国务院作出解释。凡属于行政工作中具体应用行政法规的问题,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能够解释的,由其负责解释。承包和出租是两种行为,不属于具体应用法规的问题,应当属于界限或者作补充规定的问题。《条例》第五十四条本条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作者认为这种解释应当是对条文含义、内容和词语、概念、及适用条件等的说明,而不是增加处罚的行为。《条例》没有出租和承包的行为,卫生部(2004)224 号批复“二”等于增加了行政处罚的行为。《处罚法》第十四条,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卫政法发(2004)224 号只是规范性文件,因此,认为该批复“二”不符合国务院和《处罚法》的规定。
3.2.2 取证难按照卫生部的相关批复,医疗机构大都知道承包和出租是违法的,因此在实施承包和出租时大都采取了规避措施,卫生执法人员在调查时很难取得确切的证据,往往是承包和出租事实存在,却无法对其实施行政处罚,本案即是典型的例子。
3.2.3 实施难按照卫生部卫政法发 〔2004〕224 号和卫监督发〔2004〕342 号文的规定,要对发包方和承包方都进行处罚,本案如按该规定处罚,便涉及没收两个卫生所的违法所得,根据卫生院与两个卫生所签订的“责任书”,其经济效益必须各实现年业务收入达五十万元。从签订之日至被查处之日7 个多月,就是按两个卫生所有凭据的收入计算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卫法监发〔2000〕第45 号的答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中“非法所得”指在违法活动中获取的包括成本在内的全部收入。按这个规定对这两个卫生所的收入进行没收,执行起来是困难的。
3.2.4 不合理承包行为主要责任应当是发包方的过错,但对其处理却是轻的(没收非法所得,并可以处以5 000 元以下的罚款),承包方责任应当是次要的,处罚却比主要责任者重(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 万元以下的罚款)。
3 建议
3.1 修订《条例》 1951 年政务院批准发布的《医院诊所管理暂行条例》至1994 年《条例》的发布实施历时33 年,《条例》实施至今已近20 年。这20 年是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时期,《条例》中的一些内容已不适应当前需要或者说是不合理。
3.1.1法规与法律相同的违法行为罚款相差十倍1994年9月1日起施行的《条例》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1999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医疗机构行医或者非医师行医的,并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3.1.2过罚不相当《条例》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的,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3 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其细则规定超出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的诊疗活动累计收入在3 000元以上,并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3 000元在1994年时可算是一笔大的收入,而如今的3 000元只约相当于当时的300元,现在仍是3 000元以上就吊销“许可证”明显是过罚不相当。
3.1.3 加大处罚的力度把出租和承包纳入条例第二十三条和第四十六条并加大处罚的力度。承包者往往以经济利益为重,忽视法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容易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如辽宁省丹东东港市东港医保门诊部负责人将外科(静脉曲张、疝气治疗)承包给薛峰、范鹏夫妇经营。夫妇俩开展“微创介入溶栓通脉疗法”治疗的120 名静脉曲张患者,经检测其中有99 人确诊感染丙肝病毒[1]。 《条例》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并可以处以5 000 元以下的罚款。这其中的5 000 元应加大为50 000 元。
新《重庆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篇5
0
10月30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召开《重庆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新闻发布会。新修订的《条例》放宽了社会办医的准入条件,缩短了审批时限,同时也相应强化了监督管理。《条例》将于11月1日正式实施。
重庆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兰运华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8月1日,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重庆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新《条例》的实施,将增加医疗机构数量,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放宽社会办医准入条件 港澳可设独资医疗机构
兰运华表示,《条例》明确了:“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引导社会资本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结构。”
据悉,2014年6月底,我市共有民营医疗机构9685个,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54.3%;民营医院257个,占医院总数47.6%。民营医院床位数达19846张,占医院总床位数19.5%。但民营医疗机构还存在数量多、规模小、人才缺乏、服务能力不强、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为此新修订《条例》明确提出要加大社会办医的政策支持力度。
“鼓励在全市范围内开设三级综合医院,二级以上专科医院、中医医疗机构、康复医院、护理院,个体诊所。”重庆市卫计委副主任王卫介绍,社会资本举办上述医疗机构,只要符合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的,均应进行审批。“相较以前,社会办医将不受规划数量限制。”王卫表示。同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心、病理中心等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积极推进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允许国(境)外医疗机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合资或合作形式设立医疗机构,合理设定境外资本的股权比例;允许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我市设立独资医疗机构。
王卫还提到,落实社会办医的扶持政策。例如,放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在国家总量控制范围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对社会办医实行财税优惠政策等。同时放开医疗服务价格,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所有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其中营利性医疗机构,可自行设定医疗服务价格项目。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照国家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设立医疗服务价格项目。鼓励公立医院的高级职称医生到非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等。
“对具备相应资质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批准,不得设置法律法规规范以外的歧视性限制条件。”王卫说,按照《条例》规定,对非公立医疗机构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严禁对非公立医疗机构乱摊派、乱检查、乱罚款。”
“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对公立医院来说并不是单纯加大竞争的关系,而是对公立医院改革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重庆市肿瘤医院院长周琦表示。
“新《条例》突破了设置医疗机构必须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刚性规定,有利于民营医院的大力发展,从而在重庆形成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的良性竞争,有利于医疗事业的发展。”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党委书记许平表示。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增加床位审批暂停
“在支持社会资本办医的同时,我市也积极推进公立医院的改革。”王卫提到,通过改革,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公立医院科学的管理体制、可持续补偿机制和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医疗保障、人事薪酬、分级诊疗和监督管理制度等。王卫还表示,目前,重庆市正根据医院建设现状、贷款比例和当地卫生资源配置情况,采取援建一批,调减一批,续建一批的办法,对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分类处置。全市暂停了公立医院增加床位的审批,为社会资本办医留足空间。
明确禁止医务人员收受红包 违反将负法律责任
据了解,新《条例》增加了医务人员不得收受红包、医疗机构不得出具虚假医学证明、不得泄露病人隐私、不得采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招揽患者就医等八项在具体执业活动中的禁止性行为。
在设定法律责任方面,新《条例》新增医疗机构在校验期有违法行为、医疗机构违反相关公示义务和不按规定使用标识、标牌,不按规定开展义诊活动,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医疗机构使用非医务人员从事医疗技术活动等方面的法律责任。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有违法行为的,将受到罚款直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处罚。
医疗机构定期评分 不良执业记录将被曝光
新《条例》也强化了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从政府、主管部门、医疗机构三个方面明确了各自相应的监管责任,加强了社会监督、行业监督的力度。王卫表示,市卫计委将加强医疗机构监督执法工作,及时查处过度医疗、违规执业、虚假宣传等行为。建立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制度,对医疗机构的不良执业行为进行记录和评分。
《条例》规定:“市、区县(自治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制度,对医疗机构的不良执业行为进行记录和评分,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医疗机构记录和评分结果。”
《条例》也提到,为加强社会监督,各级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应当设立举报投诉电话、信箱、电子邮箱等,并对相关投诉及时反馈。各医疗机构也应当设立投诉电话、信箱、电子邮箱等,并在明显处所公布投诉管理部门、地点、接待时间及其联系方式。审批时限压缩近一半 下放审批权限到区县卫生部门
《条例》还对市和区县(自治县)卫生部门设置审批权限进行了调整,进一步下放了设置审批权。
具体来说,将499张床位以下的综合医院;299张床位以下的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99张床位以下的专科医院、民族医院、疗养院和康复医院全部下放区县(自治县)卫生行政部门审批,以充分发挥区县(自治县)卫生部门的管理职能,并方便群众办事。
同时,《条例》大幅压缩了审批时限,将变更《医疗机构批准书》的核准时间由20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将原核发《医疗机构许可证》时限由45日压缩至20个工作日。
据悉,《重庆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将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附:立法关键节点
2012年10—12月,申报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立法计划审议项目时,市人大法制委、常委会法工委、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市政府法制办、市卫生局经论证研讨,一致同意对原条例进行全面修订,而不是仅仅修改审批权限。
2013年3月,修订案列入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立法计划审议项目,正式启动。
2014年7月30日,市四届人大法制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表决稿。
2014年8月1日,表决稿获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全体会议通过。表决稿对政府在社会办医中的总体职责作了修改,并对法律责任等内容进行了整合调整。
浅论县级医疗机构技术档案的管理 篇6
【关键词】档案;技术;问题;策略
医疗技术档案是县级医疗机构科研活动的基础和真实记载,是提高医疗科研质量、促进医疗科研进步,为县级医疗机构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保证。加强对医疗技术档案的管理在县级医疗机构科学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为促进县级医疗机构科研成果的获得及转化、加快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就县级医疗机构医疗技术档案的管理策略进行简单论述。
1.高度重视,发挥技术档案在科研教学中的作用
1.1统一技术档案管理认识
医疗技术档案是科研成果鉴定和申报乃至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依据。档案人员要针对医学研究和科研人员的需要,设置不同专题,筛选、编辑医务人员的科研成果、医学论文及资料,介绍新技术、新方法、新项目和医疗业务发展动向,为医务人员科研活动提供指导性服务,为医务人员在科研活动中提供大量充分可靠的研究资料。因此,县级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把静态的档案变成动态的信息,活化科研资料,为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教学、研究工作服好务。县级医疗机构的领导要有做好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工作的思想意识,做到思想、观念、认识三统一,使各级领导、技术管理部门和技术人员真正认识到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对保证和促进县级医疗机构技术工作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1.2创新医疗技术档案工作的理念
档案工作的创新是指档案管理体制、档案工作运行机制、档案管理与利用活动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因此,县级医疗机构技术档案工作的理念要创新,观念要改变,要较好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模式,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需要。要把医疗技术档案工作当作一门学问,去认识、研究、探讨,寻找档案管理的科学规律,使医疗技术档案工作的重点从每年立卷归档多少、利用服务多少转变为县级医疗机构前沿科学发展需要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以求医疗技术档案工作获得实际效益和最高利用价值,从而推动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1.3不断更新医疗技术档案工作的方法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疗技术成果数量和质量逐年攀升,对技术档案的要求越来越高。县级医疗机构的综合档案管理部门应以医疗科研管理部门为核心,互相协助,互相配合,分级管理,不断更新档案工作方法,克服县级医疗机构原有档案室技术档案材料不足、业务不熟的缺陷。不断探索在信息时代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医疗技术档案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开创医疗技术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2.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医疗技术档案收集不齐全
一些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重视科学研究实践活动,重视技术成果的论文发表与获奖,轻视技术档案资料的平时积累工作,认为这是档案部门的事,与己无关。
2.2医疗技术人员缺乏档案意识
认为自己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材料不一定要归档,归到档案室不如放在自己身边使用起来方便,于是以关键技术资料保密为借口,在科研过程中或技术成果奖励后应归档的资料不愿上交或找理由不主动上交。
2.3医疗技术档案归档缺乏制度保证
县级医疗机构档案管理没有真正做到上、下集中统一管理。在技术档案归档管理工作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手段,致使医疗技术归档管理工作处于失控状态。
2.4医疗技术档案还存在其他问题
就目前而言,还存在纸质材料多、电子档案少、档案室设备简陋等问题。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医疗技术档案材料,已完成的技术成果、技术项目材料没有随时归档,即使是代表县级医疗机构技术实力的重点、重大技术项目和部分获奖成果材料也因科研人员的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归档或缺失;有些技术项目结题后,没有提供完整的项目研发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技术材料。
3.加强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3.1建立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技术档案是技术课题技术成果研究的全过程的反映,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项技术课题、某一项成果,它是课题及成果之间、学科之间的综合反映,因而就形成了技术档案的专业性、系统性、集体性和阶段性。为了规范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遵循国务院发布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规定的“完整、明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要求”归档。为此,必须把技术档案工作与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走实现技术工作与技术建档工作两者协调发展的道路,建立合理的归档程序,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保证医疗技术档案的准确、完整、系统,最终使医疗技术档案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达到提高技术档案归档的质量和效率。
3.2突出重大技术项目的档案管理
重点、重大技术项目的研究时间较长,往往有一些阶段性成果,每一阶段中肯定有技术进步和新的成果,这些档案材料既是学校的历史见证,又是新技术、新创新的基础,因此,对重点、重大技术项目应从立项起立卷归档,然后将每个阶段产生的技术进步、最新成果、新立项的子课题分年度补充到技术档案中去,以免遗漏,这对项目研究人员和县级医疗机构档案管理部门都有重大意义。
3.3增强医疗科研人员的技术档案归档意识
科研人员是技术档案形成的主体,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的提高,将会使医疗技术档案的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循环的轨道,将会使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4提高技术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技术档案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当前县级医疗机构提高技术档案工作的根本保证,一方面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要培养工作人员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服务管理、团结奉献的高尚意志和工作作风。
3.5有效开发和利用技术档案信息
县级医疗机构综合档案室最紧要的是加强和开发利用好自己的软件系统,在确保技术机密和档案安全的情况下,实行网上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网上提供必要的电子档案,建立健全医疗技术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实现技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谈医疗机构档案管理 篇7
一、档案收集、归档
1.凡医院缮印发出的公文 (含定稿和打印的原件与附件、批复请示、转发文件等) , 原件一律由院办 (人事行政部) 统一归档管理, 发文复印件按规定由收文部门各自归档。2.各部门处理完毕或批存的文件材料, 由部门文秘集中统一整理、归档。3.一项工作分别由几个部门 (科室) 参与办理形成的文件、决议, 由主办部门 (科室) 负责收集整理, 交院办 (人事行政部) 归档。4.部门 (科室) 组织召开的工作会议纪要与有关材料由本部门 (科室) 收集、归档。5.医院召开的工作会议文件由院办 (人事行政部) 收集、归档, 并由会议组织部门 (科室) 指定专人将会议材料、声像档案等向院办 (人事行政部) 办理归档手续。6.医院员工外出学习、考察、调研、参加上级单位召开的会议等公务活动需将文件归档的, 应及时交院办 (人事行政部) 归档。
二、档案立卷
1.档案管理员应使用档案盒 (或文件夹) 根据文件类型将档案分别立卷, 统一存放至档案柜中。2.档案立卷应使用归卷用的“案卷类目”, “案卷类目”条文必须简明确切。3.案卷类目编制原则:含医院全称和经办部门全称, 按上 (医院全称) 、下 (经办部门全称) 排版;根据文字量, 也可以按左 (医院全称) 、右 (经办部门全称) 排版。4.案卷类目名称需根据5.3款标准, 采用标黑一号字体打印, 粘贴于档案盒 (或文件夹) 左侧距顶部3厘米处。5.归档的文件资料须按年度分别立卷, 立卷必须核对归档文件的完整性、准确度, 对存在缺陷的文件资料要责成有关人员收集齐全后再行立卷归档。6.归档文件应符合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要求, 目录清楚、字迹工整、图样清晰, 不得使用铅笔、圆珠笔、纯蓝墨水笔和复写纸复写。7.部门 (科室) 经办的文件原则上应于收、发文后一个月内完成归档;医院每年6月份以前必须完成上年度全部文件资料的立卷归档工作。
三、档案目录编制
1.档案文件编号原则:A1A2A3A4—B1B2C1C2—D1D2, 其中“A1A2”为医院代字 (遵照《行文管理制度》附件《医院简称对照表》) , “A3A4”为两位数年份号, “B1B2”为部门 (科室) 代字 (大类) 号, “C1C2”为文件类型 (小类) 号, “D1D2”为两位数档案序号。以上代字为汉字的, 均用其拼音的首字母表示。例如:山西现代女子医院的行政部为经办部门, 归档文件类型为2006年的通知, 是此卷中的第7份文件, 则档号为:JX06—XZTZ—07。2.档案管理员应在档案盒 (或文件夹) 首页位置设立《档案目录》 (附件10.1) 。3.所有归档文件必须在首页面右侧用口取纸标记文件编号, 并按顺序将档案信息登记在《档案目录》中, 以便查阅。4.《档案目录》内容应包括目录序号、文件编号、文件标题、页数、发文单位、发文日期、经办人、归档编号、备注等项目。
四、档案保管权限、期限与类型
(一) 档案保管权限
1. 财务部档案由财务部保存;2.人事部档案由人事部保存;3.医院证、章、信由总经理 (院长) 指定负责人保存;
4. 其他各类档案由院办 (人事行政部) 保存。
(二) 档案保管期限
1. 财务档案应严格遵照国家有关规定的保管期限执行。
2.医院证、章、信及相关文件资料属永久保存档案。3.政府职能部门授予、发放的各种许可证书、等级证书、资格证书、奖状、奖章、奖杯、锦旗等原件属永久保存档案。4.本医院的历史沿革、重要事项记载及反映本医院重要活动的剪报、照片、录音、录像等属永久保存档案。5.普通文档保管期限为3年至5年。6.保密文档须于失效当日即刻销毁。
(三) 文档的保存形式
1. 文字性普通文档分为文字与电子两种方式保存。
2.计算机存储的涉密文件应采取加密保护措施, 文件密码由指定的文件保管人设定, 并须将该文件路径及密码报院办 (人事行政部) 备存, 并保证其真实性。3.机密文档以书面或实物形式保存。
五、档案查阅与复制
1.总经理有权查阅医院所有档案。2.部门 (科室) 负责人有权查阅本部门 (科室) 所有档案。3.其他员工因工作需要应经过审批方可借阅有关档案。4.文档查 (借) 阅应在档案保管部门 (科室) 进行登记, 机密文档及权限外查借 (阅) 须办理审批手续。5.查 (借) 阅或复制除财务类、人事类以外的档案须由院办 (人事行政部) 负责人审批, 并进行相关登记。6.查 (借) 阅或复制财务档案、人事档案须由总经理审批。
摘要:随着现代化信息的发展, 档案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尽管如此, 作为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医院档案工作仍无法与日益发展的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相适应。本文粗浅地探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档案管理工作。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篇8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6家乡镇卫生院, 15家村卫生室进行调查。
1.2 方法
采用现场查看及询问、查阅资料等方法。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从医疗废物管理组织及制度, 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正确分类、包装、运送、移交, 医疗废物暂存场所及存放时间, 医疗废物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方面进行调查。
2 结果
医疗废物管理组织及制度落实情况乡镇卫生院83.4%、村卫生室43.4%;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正确分类卫生院91.7%、村卫生室33.3%;包装、运送、转移合格率乡镇卫生院67.7%、村卫生室20%;乡镇卫生院布局均合理, 专门设置医疗废物收集暂存地点, 但多数暂存空间偏小。村卫生室多数布局不合理, 未设置医疗废物暂存地点, 只有医疗废物存放装置。
3 医疗废物管理现状分析
3.1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不健全
乡镇卫生院虽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但制度落实不到位, 责任分工不明确, 部分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包装、无害化处置的方式不清楚。大多数卫生院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由保洁公司人员来承担, 由于清洁工流动性大, 大多来自农村, 文化水平低, 接受新知识能力慢, 卫生习惯较差, 清洁工对锐器盒的使用、感染性垃圾袋分装、运送、移交及无害化处理不清楚, 对医疗废物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了解。 村卫生室人员未经过系统培训, 缺乏医疗废物管理知识与技能, 多数对医疗废物的分类不明确, 对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用后能及时毁形, 但对用后的棉球、棉签、纱布、敷料等其他医疗废物与医疗垃圾混放。
3.2 缺乏医疗废物管理意识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16条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 并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漏, 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各卫生院大多能将医疗废物放在专用容器内, 但因专用容器属一次性物品, 成本较高, 少数卫生院考虑到经济效益, 将废物直接放在垃圾袋中, 在包装、运送、移交的过程中极易被污染的针头扎伤。部分医护人员仍对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区分不清, 且平时宣教不到位, 输液结束后按压的棉球大多扔在生活垃圾中。不知医疗废物管理不善会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也可能导致医源性感染发生。一些高危科室, 如口腔科、检验科等部分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的管理认识不清, 医疗废物全部以感染性废物处理, 或部分以生活垃圾处理, 容易导致收集人员或清洁工人发生职业暴露危险。大多村卫生员不知道医疗废物、医疗垃圾、生活垃圾有何区别, 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分类不清, 混放现象严重, 甚至一小部分卫生员将具有再生价值的部分废物 (皮条、输液瓶等) 定为非病人接触性废物, 仍采取回收方式处置。
3.3 基本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与工具不到位
卫生院专门设置了医疗废物收集暂存地点, 但暂时贮存场所建筑简陋、无照明设备、通风条件差、无明显标志、无警示标志。大多数村卫生室缺乏医疗处置设施, 如垃圾袋不分色、无专用容器、无医疗废物暂存地点。由于医疗废物产生量少且无规律, 存在医疗废物贮存时间难以执行不得超过两天的规定的情况。
3.4 培训不到位
部分医护人员和清洁工培训不到位, 对医疗管理条例及规范不清楚。清洁工经常更换, 缺乏系统感染知识培训及医疗废物知识教育, 常被污染的针头扎伤而不知道上报等。村卫生人员更加缺乏系统的感染知识培训。
3.5 登记不完善
大部分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登记内容不全面、不规范、过于简单, 不能全面反映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责任人等。
4 对策
4.1 加大卫生监督管理、质量控制及奖罚制度
加强监督、监测与指导, 卫生监督部门必须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的监督、监测与指导, 加大《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的法律、法规的贯彻力度, 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 增强法制观念。各医疗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 使医疗废物工作层层负责落实, 并设立医疗废物管理考核评分表, 每月采用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质控方式, 对各部门的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将考核结果与各部门医疗质量目标考核、绩效挂钩, 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4.2 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各医疗机构应制订与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在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预案;设置监控部门或专 (兼) 职人员, 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单位及村卫生室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并对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进行登记, 保存资料。
4.3 加强培训及防护
各医疗机构应制订医疗废物管理的培训计划, 强化医疗废物管理意识, 将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当作防治传染病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对负责人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培训, 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医护人员、村卫生员、清洁工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明确自己在医疗废物管理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把对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变成自觉行动。同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增强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4.4 加强硬件设备
医疗机构应加强硬件设备, 对废物暂存处进行规范化建设, 有严密的封闭措施, 使其真正具备防淋、防流失、防泄漏、防扩散和消毒、应急处置等功能。要求将感染性垃圾、生活性垃圾分别用2个容器内放置不同颜色的垃圾袋, 黄色为医疗垃圾, 黑色为生活垃圾, 要求各部门对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严格区分放置并有明显标志、严密包装、密闭清运、不得遗散、泄漏[1]。各锐器严格放入有损伤性废物标志的一次性专用锐器盒内, 警示标志醒目, 便于操作又符合操作流程, 保证密闭, 避免外流。对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及时毁型, 并放入黄色垃圾袋中。各部门医疗废物每日按规定时间送废物暂存处交接、称重并登记, 暂存处管理人员根据储备要求及废物分类安全放置, 并做好各项防护措施, 防止医源性损害。
摘要:为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现状, 采用现场查看及询问等方法对21家医疗机构进行调查。结果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在医疗废物的组织管理、分类、包装、存放、运送、移交、最终处置、培训等方面存在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
参考文献
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探讨 篇9
1 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现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完善, 我国医疗行业百废待兴, 一些药厂的生产水平很低、重复作业、简陋、流通环节多、药品定价高, 使得医药市场竞争很激烈, 出现了恶性循环。在这样的药品市场当中, 要把握好药品的质量, 杜绝假药以及劣质药品进入医院, 进入人体, 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要打击药品流通环节中的不正之风, 保证医疗机构药品的质量, 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经济、有效。在这些年当中, 一些医疗机构在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药品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
2 加强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的措施
2.1 把好进药关
药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属于特殊的商品, 药品质量的好坏能够影响人民的健康, 劣质药品不仅不能够治愈病人, 还会夺去人的生命。医院领导要时刻想着人民的生命安全, 在药品进购过程当中, 要严把人情关、进货关、入库关、药品使用关以及不良反应监测关。杜绝假冒伪劣药品进入医院的药房, 所有进入医院药房的药品必须是证照齐全的合法公司的合格产品;对引进的新药品, 要严格实行各个科室申请、药事管理委员会经过讨论同意, 按照程序引进[3]。药品采购计划必须经过医院领导的审批才能够执行, 对新购进的药品, 在入库之前必须经过药库保管员的严格验收, 只有质量合格, 数量、价格、规格与计划符合才能够允许药品入库。如果药品有质量问题, 在有效期内半年以上的药品一定要退货, 不能够继续使用。通过这些措施保证医院用药的质量, 杜绝假冒伪劣药品进入医疗机构的药房。
2.2 任用合格的药品管理人员, 强化药品的管理
药品管理人员包括药品日常管理人员、日常监管人员、药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人员、手术间药品保管登记人员以及清场人员, 等等[4]。一般情况下, 日常管理人员只有1名, 是有一定资历的主管护师, 主要是负责常用药以及急救药品的管理, 要能够落实各种急救设备与抢救的工作。应该具备的素质有:责任心强、懂得药品管理业务、身体健康、工作勤奋、善于发现问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流的能力、具有创新的能力。护士长负责本科室药品的请领、保管以及报销;还要检查贵重药品以及毒、麻、限、剧药品的管理情况, 要对手术室的所有药品进行监管。消毒员主要负责的是消毒液以及大液体的请领工作[5]。手术间的护士人员负责手术间药品的保管工作。计算机操作人员负责每天手术用药数量金额等的输入以及传递的工作。卫生员主要负责各个手术间在手术后的清场以及手术室走廊、通道、库房和药品房间的日常清洁的工作。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药品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加, 医院用药量的增加导致药品库存量的增加, 所以一定要保证库房药品的质量, 以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医院要把不常用的药品分为抢救用药以及非抢救用药, 抢救用药不要贮存太多, 非抢救用药随用随购, 高档的药品要临时申购, 用多少就采购多少, 这样不仅能做到控制库存, 而且保证了正常用药。医院要严格执行岗位负责制, 监管药品的有效期, 各个药房要定期汇报药品的有效期情况, 3个月的有效期的药品都要上报。医院要严禁退药, 如果有特殊情况, 要根据患者的医疗状态, 填写报告单, 并且经过主管医师签字、药师审核以后, 才能够退药, 这样能避免在退药过程当中可能发生偷换药品的现象。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实现药品联网管理。
2.3 打击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
由于医疗机构用药量在不断上升, 但是医药市场却不够健全, 一些不法药商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药品的经销, 一些药商找关系、走后门进行销售。面对高利润的诱惑, 一些医疗机构的领导采取了各种措施, 打击这种不正之风。医院领导要做到洁身自好, 不凭借权势介绍药商, 让厂家都能够平等招投标。医院要利用录像以及会议等形式进行职业道德宣传教育, 明察暗访, 打击药品回扣[6]。对于违反医院规定的药商实行永久停药的处理, 对违法规定的医护人员要给予严肃的处理, 相关人员一律不能接受药商的礼金, 一旦有违规者, 将会给予严厉的处理, 防止以权谋私现象发生。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狠抓药品的管理, 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 为医疗技术水平提供保证, 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2.4 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
要全面落实医院质量管理的理念, 明确各个岗位准入资格, 制定药品的请领、验收、保管、发放、登记、入账、检查、核对、回收、基数管理以及废弃处理等环节的操作规程, 把全面的质量管理和流程监控有效结合起来, 质检工作人员要对药品的使用流程进行定期的检查, 并且对各个环节进行细化评分, 护士长以及科室主任要进行相关的培训, 保障医疗机构药品的全面质量管理。
2.5 控制药品的环境
药品的环境影响因素有日光、空气、时间、昆虫、微生物、温度以及湿度, 等等, 针对这些贮存条件的不同, 要求对药品进行全时监控, 并且及时采取措施来保证药品贮存条件合乎要求。药品间最好能够设置独立的空调系统以及温度和湿度显示装饰, 保证药品保管的质量[7]。各个药品存放的设施之间要保证适当的距离, 而且要和墙壁、地面以及屋顶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样能够方便手术用药的随时拿取, 减少各个存放室之间产生温度和湿度的干扰。要安排工作人员负责冰箱以及恒温箱内温度和湿度记录, 一旦发现失常就要及时报告设备科进行检修。
我院为了科学、合理、安全、经济、有效地用好药品, 不断强化药品在临床中的使用管理, 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人员深入临床检查药品的存贮、使用情况。在药剂科人员紧缺的情况下, 克服种种困难, 抽调2名业务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积极上进的执业药师成立临床药学室, 深入临床;结合大夫和患者的实际情况, 开展用药指导;引进国内外先进临床用药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特别是针对一些临床的新药特药, 及时与临床大夫沟通、交流;将患者用药后的对症和不良反应及时反馈于厂家, 做到药品服务临床, 临床反馈信息。进一步强化了药剂科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工作, 大大提高了我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晓燕, 任丽娟, 王志, 李平, 宋金明, 王琳.摆药室工作人员手带菌情况调查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 2003, (03) .
[2]邢花, 毕玉侠, 阎琦, 黎敏.试论药品质量的有效监督与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4, (04) .
[3]李捷伟, 张国庆, 赵亮.美国医院住院药房单剂量配方制的实施的办法[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5, (02) .
[4]侯婷婷, 许伟国, 薛强, 李蓓蕾, 丁维娜.医院中心摆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J].中外医疗, 2008, (32) .
[5]宋建华, 王洋, 李寅, 谭玲, 胡欣.我院单一剂量给药制度两种模式下药品质量管理比较[J].中国药房, 2008, (04) .
[6]曹歌, 任浩洋, 辛海莉.我院应用自动化药品单剂量片剂分包机前后护士反馈情况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9, (06) .
谈谈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 篇10
关键词: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基本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管理, 是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有利于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促进医疗机构合理竞争,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保证医疗保险基本的收支平衡。目前,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采取这种做法来强化医疗服务管理, 控制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在我国近年来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中, 各地也都施行了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的办法。
所谓定点医疗机构是指通过劳动保障部门资格审定, 并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签订合同, 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并承担相应责任的医疗机构。国家劳动保障部等有关部门印发的《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规定》中指出, 在确定定点医疗机构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必须有利于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促进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体系的建立;三是要促进医疗机构合理竞争,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四是要方便参保人员就医并合理引导患者更多地利用基层医疗服务;五是兼顾综合与专科、中医与西医, 合理布局, 形成网络。
一、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将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置于基本医疗保险管理的核心部位、中心环节来抓, 能有效制止不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确保参保人员基本医疗权益。如何完善和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 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服务水平, 是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必须认真分析思考、及时研究解决的一个难题。下面笔者从医疗制度涉及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和参保人员三者之间, 因所处的角度和利益格局不同造成的管理中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
1. 定点医疗机构方面。
定点医疗机构因经济利益的驱使, 采取鼓励或默认医疗费收入与科室、医务人员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医务人员在遵守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和自身经济利益的选择中, 自然会首选自身的经济利益。主要形成原因和表现在于:
(1) 定点医疗机构传统机制未能根本扭转。由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因此在传统的卫生医疗体制下, 医疗机构和药店普遍养成了“以药养医”, “以检查养医”的习惯, 尽管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开展运行, 但医疗机构靠药品收入来补贴经费不足的运行机制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财政对公立非营利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还不完善, 一些医疗机构为了增加收入, 采取分解处方, 分解住院, 增加不必要的医疗服务项目等办法, 避开了医疗保险的管理, 成为对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的难题。在医疗消费中, 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处于相对垄断地位, 因此, 在参保人员就诊时, 核验人、证、卡时不严格、滥开药、大处方、滥检查、不合理收费等现象比较普遍。这些问题, 不仅增加了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及个人负担, 而且容易加剧医、患、保之间的矛盾。
(2) 医患利益不同, 致使医药价格虚高。医院用的是别人 (医保和患者) 的钱, 用得越多医院的收益越大。过去公费、劳保医疗是医院用病人和财政或企业的钱。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后, 还是医院用病人和医保经办机构的钱, 而且医院的收益多少是与病人和医保经办机构费用支出的多少成正比, 用得越多医院的收益越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医生为了多得奖金和药品回扣, 则积极滥开药、滥检查甚至滥住院;二是药品采购人员为了多拿回扣则在选择药品价格时舍低就高;三是医院管理人员为了医院自身的利益则对上述行为放任甚至纵容。这是导致医院滥开药、滥检查、滥住院以及药品虚高定价的主要原因。
(3) 区域资源配置不合理。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管理, 是加强基金支出管理, 强化医疗服务管理, 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重要手段。目前, 由于缺乏统一的宏观区域卫生管理,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很不合理, 许多地方尤其是在城市的本地医疗机构供大于求, 医疗资源浪费和医疗机构效率低下等现象严重;而在另外一些偏远地区则医疗资源极其匮乏。
2. 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方面。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只是刚刚起步, 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较多, 特别是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的选择、审定、监管都是当前制度运行中的薄弱环节, 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建立时间不长, 人员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 医疗保险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部分工作人员的素质与监督管理存在不相适应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1) 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审定不统一。由于在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上缺乏全国统一的规定, 各地在实行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的实际中对定点资格审定的标准掌握不一, 在选定定点医疗机构的权限上政事不分, 不能真正引入竞争机制, 使定点管理措施难以落实。如有的地方在医疗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情况下实行广泛定点, 病人随意在任何医疗机构就诊, 出现了病人“满天飞”, 使医疗管理失控, “定点”失去了意义;有的地方又对职工就医限制过死, 规定职工只能在一家医疗机构就诊且多数定在高级别的医院, 既不方便职工就医, 而且高成本的医疗服务造成了医疗费用的浪费, 降低了医疗保险基金的利用效率。
(2) 定点医疗机构选择不合理。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管理, 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入竞争机制, 促进医疗机构公平竞争, 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提高医疗机构的利用效率。目前部分地区在定点医疗机构选择上不尽合理, 从而易造成医疗机构的区域性行业垄断, 不利于医疗机构的长期良性发展。
(3) 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管理不完善。目前, 定点医疗机构虽已设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 但在实际工作中, 部分机构临时, 编制未定, 人员尚缺的情况在一些定点医疗机构依然存在。而且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才短短几年, 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管理都还缺乏经验, 管理人员也还存在经办业务不熟的状况。因此较容易造成执行政策的偏差和管理上的漏洞。
3. 参保人员方面。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参保人员能够引导定点医疗机构调整服务性质及方式, 满足参保人员的需求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部分参保人员不合理医疗需求, 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的取向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1) 医患利益趋同, 导致了医患共同侵蚀医保基金。在许多情况下, 病人和医院利益是一致的:如当病人正在用社会统筹金时, 当病人是费用全免对象时, 当“病人”是替亲友开药甚至将药卖给个体诊所和药店时, 此时病人和医方都希望多开药、开好药。因为这样医院可多创收, 医生可多拿奖金, 最终导致了医保基金流失。
(2) 小病大治, 造成资源浪费。由于各地适用的报销办法中, 门诊费用由个人医疗账户负担, 住院费用按比例由统筹账负担, 使部分参保人员不应住院治疗的千方百计住院治疗, 增加了费用支出。
二、加强和完善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
在以上三方面因素中, 定点医疗机构是核心环节,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适应加快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步伐的需要, 做好定点医疗机构的各项审定、监管等工作势在必行, 主要措施和方法如下:
1. 合理确定定点医疗机构。
基本医疗保险必须实行定点管理并引进竞争机制, 促使医疗服务态度改善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切实保障广大职工获得满意的医疗服务和基本的医疗保障;建立和制定出统一的定点医疗机构评审标准, 真正引入竞争机制, 使定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2. 建章立制, 从根本上规范医疗行为。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模式确定后, 法律就成为制度实施的保障, 完善的政策是确保基金使用的关键, 对医疗费用支出具有较强的调控作用。在对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中, 应建立或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规定, 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定点医疗服务协议, 也要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特别要明确医疗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费用的控制指标。
3. 完善和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
定点医疗机构既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又是医疗费用开支大小的直接影响者, 其行为直接关系到全体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和医疗费用的高低, 在医疗保障中的地位突出, 作用明显。因此, 必须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 严格按管理规定对定点医疗机构的价格、流程、规定执行情况等内容进行日常和定期检查, 并可请参保人员、社会部门同时协助进行监管。
4. 培养高素质的医疗保险管理人才和医疗机构管理人才。
医疗保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由于我国这项工作起步较晚, 人员缺乏, 管理经验不足, 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提高素质。为此必须抓紧医疗保险干部队伍的培养, 造就一支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的医疗保险管理队伍。同时, 也要抓紧培养高素质的医疗机构管理人才, 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医疗机构管理人才。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世界性难题, 而医疗保险监督管理特别是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 是当前制度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在实际工作中, 应当紧紧抓住与医疗保险法律法规和政策相悖的医疗行为、就医行为和管理行为, 认真分析其现象、原因及危害, 及时研究探讨解决的思路、办法和措施, 不断加强和完善医疗保险的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劳动保障部等有关部门印发的《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规定》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篇11
关键词:医疗机构;管理人员;专业化
一、引言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惠民政策的相继出台,医院的管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支科学、高效、务实的管理队伍,可以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以适应新时期医院发展的需求。
近日卫生部发布了《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提出“建立卫生管理人员职业化制度,明确卫生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管理技能、综合素质等要求,建立卫生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完善卫生管理人员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全面提升卫生管理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等要求。
然而,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状况远达不到《规划》中的要求。本文将以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下文称为C医院)为例,对医院管理人员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目的即实现途径。
二、管理人员的结构现状和来源
医院的岗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本文研究的管理人员定义为在医院职能、管理科室直接从事各级管理工作的人员。
1.管理人员结构现状
目前C医院职能管理部门有各级管理人员143人,其中院级领导8人,中层领导46人,一般管理人员89人。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员102人,具有大专学历人员34人,具有中专学历人员7人,学历结构比较合理;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含)以下人员19人,30-40岁(含)人员32人,41-50岁(含)人员58人,51岁以上人员33人;從职称结构上看,具有初中级职称人员83人,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40人。
2.管理人员来源
(1)临床科室的医疗专业人员。由于建院初期医院管理专门人才的匮乏,C医院管理人员主要来自临床科室,他们是原所在科室的技术骨干,被选调到职能管理科室从事医院管理工作,由于综合素质比较高,经过医院多年的培养,现在他们已经是各自科室的业务骨干,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目前这部分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为80%。
(2)相关管理专业人员。这一类人员主要是来自各高校行政管理、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具有较为专业的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并普遍具有较高学历,但是大多数欠缺对医学知识基础,没有任何临床经验。
3.不同来源管理人员的特点
具有临床工作经历的管理者对医院的管理流程具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很快进入角色,制定及执行政策时也能充分考虑到医院的实际需求,从而抓住要点,解决问题;然而,随着医院管理向着更加科学和系统的方向发展,对管理人员的行政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从医疗岗位转到管理岗位的管理人员在行政专业素质方面往往不足,这也是医疗机构推进科学管理的一大阻力。
来自相关管理专业的管理人员的优势在于具有较为丰富的管理专业知识,学历高,再学习能力强。但是其劣势也很明显,即没有临床经验,缺乏对医院的全面深入认识,需要培训计划的支持以进入角色。
然而管理是一门科学,不只是靠经验,还有其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流程。因此管理人员不仅是专才,更是复合型人才,因此以上两种来源的人员均不能适应未来医院的发展。
三、基层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
为了培养符合医疗机构管理需要的管理人员,大多数医院的做法是对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C医院基层管理人员较少接受相关知识的正规培训,人力资本投入较少,导致知识储备不足,知识和观念的陈旧。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在职培训。在职培训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之一,不仅可以扩大基层管理人员的知识面,还可以增加他们的归属感,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因此,医院应该针对管理人员制定培训计划,使他们能够不断地更新已有知识,提高管理技能,拓展专业视野,建立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条件成熟时可以实行岗位轮换,丰富工作内容,让轮岗人员全面了解医院的内部流程,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作为人才的储备。
四、基层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由于“重技术、轻管理”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管理人员的工作是不会产生增值效应的。从理论意义上讲,管理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医疗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医疗需求是不断增长的,调和供需两者的矛盾则是通过资源合理配置来实现的,如何合理配置资源是各级管理者都在思考并且着力解决的。
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是医疗管理的必由之路。在国外,美国的医院管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入职业化阶段。与我国情况类似,最初的医院管理人员主要是医生甚至是护士,他们中很少有人接受过专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培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医院管理人员的职责逐渐演变为使用管理学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对越来越复杂和庞大的医疗机构实行专业管理。因此,大量具有管理学专业素质但非医学专业的管理人员开始从事医院管理工作,他们更多地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和供给评价、积极参与保障社区卫生资源供给的政策制定过程。今天,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面临和其在企业中的同行们共同的责任和任务,但是由于医院功能和内部层级制度的独特之处,又使得他们的职责变得更加复杂。
五、结论与建议
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篇12
一、医疗机构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一) 意识薄弱且财务工作者素质过低
很多医疗机构管理人员轻视财务管理工作且财务管理的意识不足, 没有将财务管理的监控功能和辅助决策功能有效的发挥出来。医疗机构领导热暖没有将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有机结合到一起, 在管理财务活动过程中, 仅将工作重点放在财务表面内容上, 这样做严重影响了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力度, 不利于开展更深层次的财务管理活动。某些医疗机构虽然在人员结构上作出了重大革新, 但素质过硬的人才大多选择在事业单位内工作, 因此, 医疗机构的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缺乏更新自我知识的环境。
(二) 预算编制工作执行力度不够且不够科学
医疗机构的预算管理工作主要根据单位只能和工作任务进行编制, 安排医疗机构的财务活动, 但是部分医疗机构对财务预算的重视力度不足, 编制过程和编制方法的科学性不高, 最终致使预算编制工作缺乏有效的和可操作性的监控手段, 即使编制出预算安排, 财务机构因为编制预算时没有得到相关机构的支出而不能很好的执行编制计划。
(三) 医疗机构缺少相应的财务评价和财务分析
当前很多医疗机构都不重视报表分析工作, 对医疗机构的经济运行缺乏整体分析与评价, 财务报告仅关注过去发生的财务问题而不重视未来可能出现的财务问题。并且财务处理两条线现象十分严重, 很多医疗机构只重视实物性信息的统计工作, 而忽视非实物性信息的统计工作, 因此, 严重影响了医疗机构财务报告的关联性和准确性, 阻碍了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决策行为, 极易使管理人员制定出错误的决策方案。
二、提高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 完善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监督体制
医疗机构应将实际的财务工作情况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 完善内部管控体制, 使医疗机构的各岗位和各部门都能互相联系、制约和监督起来。强化内部审计和监督体制, 建立完善的经费开支体制, 强化财务管理约束力度, 提高资金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使有限资金发挥出无限的作用, 确保医疗机构能够朝着更加健康和稳定的发展方向前行, 为医疗机构奠定良好的市场竞争基础。
(二) 完善和更新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体制
当前国家对医疗机构实行“全额管理, 差额补助, 超支不补, 结余留用”的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的各种支出都已纳入到预算管理当中。为确保医疗机构健康稳定的发展, 强化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 完善和更新财务管理体制才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因此, 医疗机构财务人员应切实按照财务管控机制设定的成本管控目标和业务流程开展工作, 从而全面提高医疗机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 提高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
提高财务管理团队的素养, 使其适应新时代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 医疗机构每月应抽出时间组织相关财务工作者学习最新的财务知识和财务技能, 强化财务人员的法制意识, 防止不健康思想侵蚀财务人员, 医疗机构还应积极鼓励会计人员开展自学活动, 以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医疗机构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不断强化财务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 促使财务人员能够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严防财务风险问题发生。
(四) 做好财务分析与评价活动
医疗机构开展财务分析活动及时对完成的财务活动进行总结, 同时也是对财务行为进行预测的手段, 其在财务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作用, 在当前经济条件制约下, 其与医疗机构的经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两者都需要获取财务信息以便于作出科学决策方案, 因此, 对医疗机构的支出和收入、材料、资产、设备以及人力资源等内容进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将财务分析工作做好, 可以总结财务管理的经验, 揭示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财务管理问题, 从而掌握财务工作的规律, 便于更好的优化财务管理活动,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三、总结
经济不断发展凸显出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 因此, 对于该问题的研究符合时代发展的根本需求。相关人员必须认真分析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促使我国各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彤华.浅谈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8, (5) .
[2]王肖莉.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2) .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推荐阅读:
医疗机构医疗保险管理12-28
医疗机构管理05-19
定点医疗机构管理06-15
医疗机构诊疗活动管理06-19
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创新06-05
如何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管理07-01
医疗机构设备档案管理论文06-08
村级医疗机构设施设备管理12-02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09-24
医疗机构死亡报告登记管理制度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