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血清固定(共7篇)
梅毒血清固定 篇1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位列世界前三大慢性传染病。梅毒病程漫长且晚期会累及全身多脏器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虽然梅毒在性传播疾病中人数总体较低, 还是要予以重视。临床发现, 小部分梅毒患者接受苄星青霉素抗梅毒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 但血清反应素抗体滴度下降到一个较低水平后不再降低而长期维持于某一个滴度, 这种现象被称为血清固定。本研究旨在研究梅毒患者治疗后导致血清固定现象的临床影响因素和解决对策,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梅毒患者共216例, 其中男123例, 女93例, 患者年龄23~75 (35.4±13.8) 岁。选取标准: (1) 患者入院后均按卫生部要求应用进行正规抗梅毒治疗; (2) 治疗结束后坚持每3个月随访一次并复查TPPA和RPR, 有2年以上的完整随访记录; (3) 无吸毒史和HIV感染; (4) 患者排除了患有肿瘤或其他全身性慢性疾病的可能。
1.2 方法
梅毒患者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次, 480万U/w, 共2~3w, 青霉素过敏患者脱敏疗法效果不理想者8例 (2.17%) , 采用红霉素治疗500mg/d、连续30d治疗后患者按规定时间随访。早期梅毒正规治疗后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 一年后每半年复查一次, 复查2~3年。二期梅毒第一年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 之后每半年复查一次, 随访3年。血清反应素抗体滴度不转阴且滴度无下降趋势或超过2年血清反应素抗体滴度不转阴性作为判定血清固定依据, 统计各组梅毒血清转阴数和血清固定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的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χ2检验, 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于青霉素过敏且脱敏治疗效果不理想, 有8例患者采用了红霉素治疗, 其中5例产生了血清固定现象。一期梅毒发生血清固定有8例, 二期4例, 隐性梅毒患者血清固定率较其他两组高, 有33例。见附表。
3 讨论
梅毒是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 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梅毒患者血清固定的原因尚未明确, 有研究认为与患者的免疫情况有关, 也有研究认为血清固定是由于存在着多种因素所导致。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 梅毒也呈现发病率升高的趋势, 与之相对血清固定现象也随之高发。由于血清反应素抗体持续长期低水平难以转阴导致血清固定的梅毒患者受到可能复发的威胁, 因此造成患者心理压力巨大。本次分析患者男多于女, 以中年为主、年龄多>30岁且文化程度不高。抗梅毒治疗所采用的药物可能是导致梅毒血清固定的影响因素[1]。本次研究中有8例患者采用了红霉素治疗, 有5例产生了血清固定现象。红霉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阻碍长链的形成起抗菌作用, 虽然对淋病、梅毒等性传播疾病有治疗作用, 但效果不如青霉素类药物[2], 可能导致组织中螺旋体清除不彻底从而引起血清固定。此种情况的对策是对梅毒进行规范化治疗特别是采用卫生部推荐的苄星青霉素进行抗梅毒治疗, 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应脱敏治疗, 如效果不佳则用四环素、红霉素等药物替代。由于本次研究中患者学历较低对性病防治知识的欠缺, 这也可能是导致血清固定现象的影响因素之一。对此, 宣传性病的防治和去正规医院就医的意识是不可缺少的。本次研究中隐性梅毒血清固定率高于一期梅毒约23%而高于二期梅毒13%。由于隐性梅毒的患者疾病没有感觉或感觉轻微, 患者本人很可能忽视这一情况而未及时就医导致梅毒的发展。由于晚期梅毒血清固定的机率高于早期梅毒[3], 梅毒患者早诊断是关键, 如果发展到晚期再就诊会导致患者血清固定的机率升高。隐性梅毒的患者体内梅毒螺旋体依旧存在, 能够对组织产生破坏并且具有传染性, 很容易感染性伴侣和密切接触者, 因此性伴侣和密切接触者的正规检查也非常有必要。有研究表明, 苍白螺旋体外膜的多肽抗原、脂蛋白和血清固定也存在着关系[4], 在体内能引起免疫反应抵抗后续的感染。当苍白螺旋体外膜的多肽抗原和脂蛋白表达减低时机体的免疫反应将减弱, 使苍白螺旋体逃脱宿主的免疫应答。苍白螺旋体在组织内继续感染, 导致血清固定的概率增加。
综上所述, 梅毒是一个对家庭、社会都具有极大危害的传染性疾病, 梅毒患者早诊治、正规治疗是梅毒治疗的重点, 在血清固定原因未明确的情况下也是防治血清固定的重要手段。
摘要:筛选近5年内在本院就诊治疗且资料完整的216例梅毒患者并按梅毒分期进行分组, 统计各期梅毒患者血清固定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216例梅毒患者中, 一期梅毒患者8例 (8.89%) 发生了血清固定现象, 二期梅毒患者4例 (18.18%) 发生了血清固定现象, 隐性梅毒患者33例 (31.73%) 发生了血清固定现象。梅毒患者血清固定现象与患者的梅毒分期有关, 由于隐性梅毒的特殊性、加强对梅毒的早期筛查和治疗是防治梅毒血清固定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梅毒,血清固定,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阮黎明, 刘晓艳, 蒋筱凌, 等.梅毒血清固定患者66例临床分析[J].浙江医学, 2012, 34 (10) :786-788.
[2]龚金凤.梅毒治疗失败原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04 (15) :82-83.
[3]翁文涛.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病因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03 (5) :24-25.
[4]段逸群, 张伟明.梅毒“血清固定”及其应对策略[J].皮肤病与性病, 2012, 34 (4) :196-199.
梅毒血清学检测策略应用进展 篇2
1 梅毒血清学检测概况
梅毒螺旋体抗原分为3类:螺旋体表面特异性抗原、螺旋体内类属抗原和螺旋体与宿主组织磷脂形成的复合抗原。当梅毒螺旋体侵入组织后,组织中的磷脂可粘附在螺旋体上,形成复合抗原,此种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磷脂的自身免疫抗体,称为反应素。人类对梅毒螺旋体无先天免疫功能,仅能在感染后产生感染性免疫。感染梅毒螺旋体后,机体首先产生IgM型抗体,经治疗后IgM型抗体可转阴性,再感染时又出现阳性,IgM型抗体的存在是活动性梅毒的表现。感染后第4周,产生IgG型抗体。反应素一般在感染后5~7周产生。
目前,国内实验室梅毒确诊试验以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方法为主。1975年开始出现的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随着基因工程表达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原的出现,已被血站、体检单位等机构陆续使用。目前,TP-ELISA方法,是将基因重组表达的梅毒螺旋体抗原如TP 47、TmpA等包被在微孔板上,用双抗原夹心法测定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由于使用重组抗原,代替了以往使用的野生型梅毒螺旋体抗原,易于纯化,极大地提高了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文献报道这类试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都在99%左右,其敏感性高于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1]。近年来的应用研究趋向于用2种或2种以上重组梅毒螺旋体抗原联合使用,综合2种或多种抗原的不同特性,从而使TP-ELISA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有研究表明,rTP47、rTPl7和rTP115是梅毒苍白螺旋体特异性抗原,使用这3种重组表达相关抗原的ELISA试剂,有非常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3,4]。由于抗原纯度、几种包被抗原含量的构成比和工艺方面的不同,某些试剂可能存在漏检现象,陈坤等[5]报道不同抗原多肽片段嵌合表达,在检测中存在敏感性的差异,但在低流行区应用时会出现假阳性的情况[6]。
单项血清学试验用于梅毒的诊断存在一定不足。当非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阳性而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结果不一致,或与临床意见不一致时,应重新采集标本重复试验。如仍然不一致应采用其他梅毒螺旋体试验。为了确认或排除早期梅毒的可能,应在二三周后采血进行试验。在某些早期梅毒患者中,当及时给予治疗时,梅毒螺旋体抗体可一直保持阴性。而对于神经梅毒的确诊,应包括梅毒血清学检查及脑脊液检查,有专家认为脑脊液的梅毒螺旋体荧光抗体吸收试验阴性即可排除神经梅毒[7]。胎儿在宫内感染梅毒之后,胚胎晚期已能合成IgM型抗体,出生后第3个月开始形成IgG型抗体,患儿血清中检测出19S-IgM,,是诊断先天梅毒的有力证据[8]。梅毒螺旋体抗体滴度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很差,不能用于疗效评估。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滴度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其在梅毒的诊断治疗中依旧是不可替代的方法。
2 梅毒血清学检测的策略选择
梅毒血清学试验分为2种: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在经典的检测策略中,以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作为筛查试验,对于呈阳性反应的样品进一步作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随着诊断试剂的不断发展,这种检测策略已不能满足各类检测需求。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对于一期梅毒的的敏感性差,在一项调查中有1/3的患者检测结果为阴性[9]。在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的酶免疫试验(EIA)试剂有的仅检测IgG,有的可同时检测IgG和IgM。对于以前没有接受过抗梅毒治疗的患者,使用EIA试剂筛查是诊断梅毒的有效手段,该方法同样适用于感染HIV的个体[9]。
在性病门诊中,以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作为筛查方法时,可单独选用EIA或TPPA[10]。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时,TPPA阳性可用以确认EIA的阳性结果,而EIA阳性可用以确认TPPA的阳性结果[11]。推荐使用能够同时检测IgG和IgM的EIA试剂,其应用于一期梅毒试验时的敏感性较高[10]。为了尽早发现梅毒感染,对于出现生殖器溃疡的患者和与梅毒患者有高危接触者,在进行常规检测的同时,应使用EIAIgM试验进行检测。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IgM检测时要特别重视质量控制,近5%的EIAIgM阴性结果为假阴性[12]。TPPA在一期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中的敏感性优于EIA[9,13]。虽然一期梅毒患者接受治疗后二三年,有15%~25%的人梅毒特异性抗体可消失,但多数患者梅毒特异性抗体可终生存在,并且与疾病的活动性及治疗情况无关[7,11]。当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时,应使用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对样品进行检测,其滴度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很好的相关性。为保证滴度结果的可比性,应采用同一种试剂进患者进行随访检测。在性病门诊中,为了能够及时提供更多的辅助诊断信息,可同时对样品中的反应素及梅毒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对于存在可疑皮肤黏膜损害的患者及近期有高危接触者,当血清学检测呈阴性时,在3个月内应进行随访检测[14]。
目前,EIA方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还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机构的常规筛查。调查显示,其中有3%的受检者出现EIA阳性而反应素阴性的检测结果[15]。目前,还没有针对此类结果的标准化随访检测流程,后续的检测需要临床医生综合相关临床资料作出选择。
EIA方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也已经在梅毒血清学调查中应用。有数据表明,EIA阳性12 RPR阳性时,EIA阳性结果无需复核;EIA阳性而RPR阴性时,阳性预期值为37%,提示需要用其他试验对EIA检测结果进行复核[16]。在梅毒血清学调查中,检测梅毒特异性IgM抗体有助于区分是否为近期感染。需要注意的是,早期梅毒患者,其梅毒特异性IgM抗体在接受治疗后3~9个月转阴;晚期梅毒患者,在治疗后可维持18个月[17]。在有的调查中,以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滴度作为划分近期感染的依据,滴度大于1 ∶8属于近期感染的可能性大,小于1 ∶8则为远期感染的可能性大[17]。
在检测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对于孕产妇单独应用免疫层析等快速检测方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是控制梅毒垂直传播中成本效益最佳的检测策略[18]。
总之,在梅毒血清学检测中应将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相结合作为梅毒的诊断方法。由于不同医学条件可能造成假阳性,因此,在2种方法中任一种为阳性,且没有进行确证试验时,不能确认梅毒感染。医务人员必须认真解释所有检测结果,结合患者病史和症状,才能给出临床诊断。在流行病学调查和梅毒控制项目中,可根据项目目标对检测项目进行选择。
2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比较 篇3
梅毒是一种危害性比较严重的性传播疾病, 它的病原体是梅毒螺旋体 (Treponema Pallidum, TP) , 人是梅毒的惟一传染源, 可经输血引起输血后梅毒。梅毒螺旋体对人体的黏膜及皮肤有很强的亲和性, 可以引起全身各组织和脏器的损害。梅毒在解放初期已基本消灭, 如今又死灰复燃, 近几年在我国梅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目前梅毒应用最普遍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为梅毒血清学检查, 其中最常用的血清学检查方法为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 及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TPPA) , 笔者就这2种检测方法对121例梅毒患者和150例非梅毒患者 (对照组) 的血清进行检测, 并进行统计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标本
121例梅毒患者为体检时发现, 系2006—2008年我市铁西区中、低档娱乐场所女性服务人员。
1.2 试剂与仪器
RPR试剂为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TPPA试剂由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 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仪器:医用检测自动旋转振荡仪 (姜堰市天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1.3 试验方法
TPPA、RPR的检测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所有试验均同时做阳性质控血清。
2 结果
RPR法、TPPA法检测271例血清标本结果。
人
由表1所示, 梅毒血清中RPR检出阳性101例, 阳性率为83.5%, TPPA检出阳性118例, 阳性率为97.5%。150例对照组RPR检出阴性118例, 特异性为78.7%, TPPA检出阴性146例, 特异性为97.3%。
3 讨论
梅毒是经性和血液传播的疾病, 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 产生2种抗体, 一种为抗密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 (TP-Ab) , 感染4周即可检出, 相应的试验称为特异性试验, 临床上主要采用TPPA、TP-ELISA等方法检测, 机体若无梅毒抗原刺激, 一般不会产生TP-Ab, 而如产生了抗体, 则可能在体内存在很长时间甚至终生携带[2];另一种抗体能与广泛分布于生物组织中的类脂抗原发生非特异性反应, 这类抗体称为反应素, 推测反应素的抗原是心磷脂、卵磷脂和胆固醇的混合物, 而不是单纯的心磷脂, 为非特异性抗体, 相应的试验为非特异性试验。非特异性抗体并不是机体针对梅毒螺旋体本身所起的免疫反应, 而是对苍白密螺旋体 (TP) 破坏患者组织后释放出的物质而产生的, 检出的时间也要比检出机体对TP特异性抗体时间迟2周 (感染后6周) [3]。经过治疗或晚期, 梅毒反应素下降, 有20.0%自然转阴, 治愈后3~6个月逐渐消失。对梅毒潜伏期患者, 由于血清中反应素很少, 达不到RPR的检测标准, 极易漏检出现假阴性结果。所以, 用检测非特异性抗体来对梅毒进行诊断, 会有比特异性抗体更长的窗口期和更多的假阴性。同时, RPR试验对一期梅毒早期、治疗后梅毒及潜伏性梅毒往往出现假阴性[4]。在本次实验中, 出现了RPR检测为阴性而TPPA检测为阳性的结果, 而RPR所测的抗体是针对TP感染后宿主细胞释放的类脂质和螺旋体表面脂质。可能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肿瘤性疾病及妊娠时容易产生假阳性结果。在老年人[5]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及孕妇中尤为突出。因此, 在本次实验中出现了RPR检测为阳性而TPPA检测为阴性的结果。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传染疾病, 近年来在我国有上升趋势, 主要通过性传播, 也可以通过接吻、哺乳、输血及意外受伤等传播, 孕妇感染后可通过胎盘或产道传给胎儿, 早发现可以控制传染, 及时治疗可减少对患者造成的损害。因此, 选择好的检验方法可直接影响到梅毒的治疗和预防。由于RPR是非特异性试验, 也可做为疗效观察手段, 受多种因素影响检测时很难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出现, 有时会出现前滞现象[6], 故诊断梅毒时如单做RPR试验, 容易漏诊。特异性试验以TPPA为主。在健康从业人员体检时适用于RPR阳性时以TPPA做确证。TPPA试验对RPR试验中出现的生物学假阳性病例能做出鉴别诊断。初筛试验RPR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和价格低廉的特点, 但其灵敏度、特异性和符合率均低于TPPA。TPPA试验的试剂价格昂贵, 不适于大规模样品的检测, 所以, TPPA试验主要作为梅毒的确证试验。在梅毒血清学诊断中, RPR为筛选试验不可缺少, TPPA试验作为确证试验不能省略。本次实验使用TPPA和RPR检测血清, 以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种方法同时使用可提高梅毒的检出率, 对治疗和防治性传播疾病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意, 魏红娟, 任翎, 等.3种实验室检查方法对梅毒诊断的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6, 12 (6) :541-542.
[2]王福俊, 祝坚慧, 王琳琳, 等.梅毒螺旋体ELISA测定方法的建立和应用[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0, 15 (4) :218.
[3]戴玉琳, 冯星.对梅毒血清学研究的建议[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4, 8 (8) :505.
[4]阮乐幸.TP-ELISA用于血清梅毒筛查的可行性评价[J].中国输血杂志, 2002, 15 (6) :413.
[5]武建国.老年人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测定的假阳性率偏高[J].临床检验杂志, 2006, 24 (4) :241-243.
梅毒血清固定 篇4
关键词:梅毒螺旋体,Tp-ELISA,RPR,TPPA,血清学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引起的经典的性传播疾病, 其临床表现极具复杂性, 很容易造成漏诊、误诊。目前梅毒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及血清学检查。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很多, 不同的检测方法又各有其特殊的诊断价值, 同时也各有其局限性。笔者就目前常用的三种检测方法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Tp-ELISA) 、快速血浆反应素环卡实验 (RPR) 、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TPPA) 对本院皮肤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8 360份标本进行检测, 分析其各自的应用特点,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样本来源:18 630份标本来自2012年6月-2013年8月皮肤科患者, 年龄17~79岁。
方法:TP-ELISA试剂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TPPA法试剂来自日本富士株式会社;RPR法试剂由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TP-ELISA使用仪器:MK3型酶标仪、TECANM8/R2R型洗板机。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所有血清标本分别用ELISA、RPR法检测, 对于结果阳性者我们用TPPA法进行确认试验检测, 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结果
18 360份标本检测TP-ELISA阳性478例, 检出率2.60%;RPR法检出梅毒阳性336例, 检出率1.83%;其中RPR和/或TP-ELISA阳性标本共计770例, RPR和TP-ELISA均阳性标本有217例, 针对770例RPR和/或TP-ELISA阳性标本经梅毒确诊实验TPPA的检测结果发现, TPPA法检测阳性413例, RPR的假阳性率9.74% (75/770) , 假阴性率25.45% (196/770) , TP-ELISA的假阳性率8.44% (65/770) , 无假阴性率, RPR灵敏度52.54% (217/413) , 特异性74.32% (217/292) , TP-ELISA的灵敏度100% (413/413) , 特异性86.40% (413/478) , 见表1。
讨论
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后会产生两类抗体, 一类是直接针对梅毒螺旋体的抗体, 另一类是针对类脂质的抗体。因此, 梅毒血清学试验有非Tp抗原试验和Tp抗原试验两大类。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医疗结构非Tp抗原试验常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卡试验 (RPR) 。目前RPR主要用于梅毒的筛查及疗效观察。由于RPR试验以心磷脂为抗原, 检测可出现生物学假阳性, 主要见于急性病毒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本项中有75例生物学假阳性反应, 经特异性方法检测为阴性结果。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捷、不需显微镜等优点, 缺点是抗体含量过高时, 易出现假阴性结果, 造成漏诊、误诊, 同时对潜伏期梅毒和神经梅毒亦不敏感。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TP-ELISA) 是一种基于基因工程的特异性检测技术, 其灵敏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它是以重组的梅毒螺旋体抗体包被固相板条, 与待检血清或血浆标本中的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符合物, 通过酶结合底物显色, 用酶标仪测定结果[1]。特异性抗体在梅毒的潜伏期 (约感染2周后) 即产生, 对梅毒的早期辅助诊断有较好的价值。TP-ELISA试剂成本低, 操作简单, 适合标本量大的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梅毒的筛查检测, 由于该法同时检测梅毒患者的Ig G和Ig M抗体, 而梅毒患者即使治愈后, 体内的Ig G类抗体仍然存在、甚至持续终身[2]。因此, TP-ELISA阳性只能说明正在感染或曾经感染过梅毒。临床工作中对于筛查阳性标本仍需进一步进行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实验复检, 确证是否为梅毒现症感染, 从而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祛梅治疗。
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 (TPPA) , 临床上常用作梅毒的确诊试验, 它是用超声裂解梅毒螺旋体抗原致敏明胶粒子, 致敏粒子与待测血清或血浆中的梅毒螺旋体抗原结合, 产生肉眼可见的颗粒凝集。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后约2~4周即可检测到抗梅毒螺旋体抗体, 此抗体特异性高, 可达98%以上, 所以检测到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可确证为现在或既往有过梅毒螺旋体感染。患者感染梅毒螺旋体后产生的抗梅毒螺旋体抗体一般能保持终身, 梅毒患者即使经过正规治疗后, 即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实验仍可阳性, 故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实验不能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同时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实验亦不能区分既往感染和现症感染, 实验阳性结果应进一步进行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实验, 以判断是否为梅毒现症感染。另外, TPPA虽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好, 但在检测时需将样本作系列稀释, 操作繁琐, 不能自动化, 且结果以肉眼判断, 易受主观判断影响, 不适于大批量标本筛查而只能作为梅毒抗体检测的确诊方法[3]。
综上所述, 现在用于检测梅毒螺旋体血清学的方法很多, 各种检查方法各有其优缺点。RPR主要用于梅毒的筛查及疗效观察, Tp-ELISA法是大样本筛查梅毒的理想方法, TPPA用于梅毒的确诊试验。必要时可将Tp-ELISA、RPR和TPPA联合检测以便减少临床误诊、漏诊的发生, 从而减少不必要心理和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伊跃平.性病防治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6.
[2]李梅, 张菊梅.TPPA在梅毒血清学试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甘肃医药, 2011, 30 (1) :43-45.
梅毒血清固定 篇5
关键词:梅毒血清,中医辨证,临床效果
梅毒属于性传播疾病的范畴, 祖国医学称之为“杨梅疮”[1]。该病经青霉素治疗后, 部分患者的血清没有转阴, 即为血清抵抗[2]。在多元化思想的影响下, 人们的性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导致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常规的西药治疗效果并不显著, 无法彻底根治, 容易复发, 为此我院抽取48例相关患者对中医辨证治疗进行了随机临床对照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门诊于2010 年1 月至2014 年6 月收治的梅毒血清抵抗患者中随机抽取48 例进行研究。入选患者均符合如下条件:①早期梅毒患者;②无HIV感染患者;③血清抵抗超过2 年;④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3]。
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共24例, 其中男性10 例, 女性14 例, 年龄20~48 岁, 平均为 (30.2±4.3) 岁。从疾病分期来看, 12 例为一期梅毒, 剩余12 例为二期梅毒。观察组共24 例, 其中男性9 例, 女性15 例, 年龄21~46 岁, 平均为 (30.2±4.3) 岁。从疾病分期来看, 10 例为一期梅毒, 剩余14 例为二期梅毒。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疾病分期等基本数据, 组间没有明显差异 (P>0.05) , 表示疗效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行西医治疗。具体方法为:将240 万单位的苄星青霉素在臀部进行肌内注射, 每周1 次, 连续3 次。观察组:行中医辨证治疗。具体方法为:①余毒未清和肝脾两虚型患者采用扶正补肝和健脾补气的自拟扶正解毒方治疗, 取雄黄冲剂0.3g, 全蝎6 g, 茯苓、苍耳子、露蜂房各10 g, 何首乌、白芍药、生槐花和白鲜皮各15 g, 太子参30 g加水煎煮, 取汁服用, 每天1 剂, 分2 次服用, 连续10 d为1 疗程。②毒热深伏型患者采用自拟土茯苓汤治疗, 以清热凉血, 取雄黄粉0.3 g, 大黄、牡丹皮各10 g, 黄芩和露蜂房各12 g, 赤芍药、泽泻各15g, 生地黄20 g、土茯苓60g以及金银花和生槐花各30 g, 加水煎煮, 取汁服用, 每天1 剂, 分2 次服用, 连续10 d为1 疗程。为预防雄黄积蓄中毒, 1 疗程后应停用10 d后继续服用。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2 个月的随访观察, 每间隔3 个月进行1 次血清定量检查, 记录其滴度变化, 对血清抵抗的转阴率和复发情况进行对比。当血清原液为1:1 阴性时, 视为转阴;当血清反应转为阳性或升高幅度超过4 倍, 即为复发[4]。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s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转阴情况随访12 个月后, 对照组共有6例血清转阴, 转阴率为25%;观察组则有15 例转阴, 转阴率为62.5%;组间血清转阴率比较,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2.2 血清抵抗复发率随访12 个月后, 对照组共有7例复发, 复发率为29.17%;观察组则有1 例复发, 复发率为4.17%;组间血清抵抗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从最近十几年来的文献研究来看, 关于血清抵抗的研究不断深入。根据我院的统计数据显示, 4 年间, 来我院就诊的梅毒血清抵抗患者的发生率为16%左右, 其中潜伏梅毒患者发生血清抵抗的概率为23%左右。这些患者由于疾病的难以治愈,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 对治疗的期望值也较高。但是目前对于血清抵抗的发生机制学术界尚无明确定论, 所以采用西医治疗的效果无法满足患者对于疾病治疗的期望值。
中医采用辨证方法治疗梅毒由来已久, 很多中医典籍, 例如《本草纲目》《滇南本草》等都有相关记载。在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的血清转阴率为25%, 复发率为29.17%;观察组的转阴率为62.5%, 复发率为4.17%;经比较, 观察组的血清转阴率高于对照组, 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两项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一结果充分表明, 梅毒血清抵抗患者经中医辩证治疗可有效治疗疾病, 并抑制复发, 临床效果显著,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方大定.梅毒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1, 2 (15) :69-71.
[2]王芬, 陈华明, 鲁菊香, 等.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妊娠结局及随访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 2013, 9 (23) :1131-1134.
[3]陈信生, 池凤好, 范瑞强, 等.中西药干预梅毒血清固定临床研究[J].新中医, 2012, 1 (15) :83-84.
梅毒血清固定 篇6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设立两个组: (1) 真阳性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卫生标准ws273-2007《梅毒诊断标准》, 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三方面, 临床确诊梅毒病例257 例, 年龄0~85 岁, 均为2013.1-2014.12 至玉溪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新发患者; (2) 真阴性组:临床排外梅毒人群221 例, 包括健康体检者、献血员、排外梅毒的其他疾病患者等, 年龄0~86岁。
1.2 方法
分别使用5 种试剂对上述人群进行检测, 以R为有反应性, N为阴性, 记录和统计结果。其中:TP-CGT为英科新创 (厦门) 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TP-ELISA (双抗原夹心法) 为北京万泰生物药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TPPA为日本富士株式会社生产, RPR为上海科华公司生产, TRUST为上海荣盛生物技术公司生产。试剂均按要求的条件储存, 在有效期内使用,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和判读结果。
1.3 统计
基础数据使用Excel进行,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使用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 种梅毒血清学方法检测结果见表1, 5 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学特性比较见表2。其中, 灵敏度为有病诊断为阳性的概率, 特异度为无病诊断为阴性的概率, 阳性预测值为诊断为阳性中有病的概率, 阴性预测值为诊断为阴性中无病的概率, 总符合率为真阴真阳在总检测例数中的概率。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5 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中, 假阴性率TRUST>RPR>TP-CGT>TP-ELISA>TPPA, 均存在漏检的情况, 尤其非特异度方法达到了20% 左右的漏检;5 种方法的假阳性率TP-CGT>RPR> TRUST>TP-ELISA>TPPA, 以金标和两种非特异度方法假阳性率最高。而5 种检测方法的方法学特性评价指标中, 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总符合率, 均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别, 综合统计, 检测效果为TPPA ≈ TP-ELISA >TPCGT>TRUST ≈ RPR。
在3 种特异度方法中: (1) TPPA在本次研究中显示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他方法, 多数理论认可为梅毒感染确证试验, 甚至作为方法学评价的金标准[2,3]。值得提出的是, 此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检率 (2.33%) 和假阳性率 (3.62%) , 作为金标准的提法值得商榷, 似乎称为参考方法较为妥当。并且TPPA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缺点, 如检测时需要将标本作系列稀释, 操作较繁琐耗时较长, 不利于对大量标本的检测, 结果肉眼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难以实现自动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原始数据无法保存等, 我们不推荐直接采用TPPA对标本进行筛查。 (2) 在本研究中, TP-ELISA效果仅次于TPPA, 和TPPA比较, 灵敏度 (χ2=1.521, P=0.217) , 特异度 ( (χ2=4.773, P=0.029) , 总符合率 (χ2=6.099, P=0.014) , 检测灵敏度和TPPA不存在差别, 只是特异度和总符合率稍差。TP-ELISA存在较为明显的优点, 如实验成本低、一次性可进行大批量标本检测, 方法易于标准化, 原始记录便于保存等。作为筛查方法, 需要高灵敏度, 尽量降低漏检率, 就这一点而言, TP-ELISA完全可以媲美TPPA, 加上其上述优点, 推荐作为梅毒血清学筛查检测的首选方法。 (3) 在本研究中, 作为特异度试验方法, TP-CGT与TP-ELISA比较:灵敏度 (χ2=6.553, P=0.010) , 特异度 (χ2=4.824, P=0.028) , 总符合率 (χ2=11.039, P=0.001) , 检测效果与TP-ELISA均存在明显差别;TP-CGT与RPR比较:灵敏度 (χ2=9.547, P=0.002) , 特异度 ( (χ2=1.234, P=0.267) , 总符合率 (χ2=2.462, P=0.117) , 与非特异度方法相比, 还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尽管效果不如前两者, 但金标法具有快速、简便、无需特殊仪器设备、可单个快速检测的优点[4], 不推荐作为常规首选筛查方法, 但在一些试验条件受限的地区, 如基层卫生机构等, 可以作为筛查方法。
在2 种非特异度方法中, 两者原理基本相同, TRUST是一种改良的RPR, 其实质是用甲苯胺红染料代替了RPR试剂中使用的碳粒。综合评价效果均低于特异度方法。但按全国现行标准, 梅毒的确诊, 至少需要实验室检查的“双阳”, 即特异度梅毒抗体试验 (如TPPA、TP-ELISA、TPCGT等) 阳性, 同时非特异度梅毒抗体试验 (如RPR、TRUST等) 阳性。特异度试验的阳性结果并不能判断现症感染或者是已经治愈。而非特异度试验检测原理为检测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产生的非特异度抗类脂质抗体 (反应素) , 反应素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早期梅毒螺旋体感染时, 宿主对受损的宿主细胞释放的脂质以及梅毒螺旋体表面的脂质应答所形成的抗脂质Ig G及Ig M抗体。血清中反应素的滴度, 可用于观察梅毒的治疗效果, 判断复发及再感染, 常用于一期和二期梅毒的诊断。因此, 非特异度试验虽然灵敏度低, 特异度差, 但可以作为特异度检测的补充, 协助判断梅毒的感染、治愈及复发。
综上所述, 3 种特异度试验和2 种非特异度试验存在检测效果的差异性, 但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建议使用TP-ELISA作为筛查的首选方法, 灰区结果以TPPA进行验证, 再以TRUST作为判别是否现症感染及疗效观察指标。条件受限地区可使用TP-CGT作为筛查方法, 但建议加做TRUST, 尽量避免漏诊及误诊。
摘要:目的 分析评价5种常见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 为梅毒实验室检查方法学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以257例临床确诊梅毒患者为真阳标准, 以221例临床排外梅毒人群为真阴标准, 从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总符合率几方面对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做出客观评价。结果 5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中, 假阴性率TRUST>RPR>TP-CGT>TP-ELISA>TPPA, 均存在漏检的情况;假阳性率TPCGT>RPR>TRUST>TP-ELISA>TPPA, 以金标和两种非特异度方法假阳性率最高。5种检测方法特性评价指标中, 均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别, 综合统计, 检测效果为TPPA≈TP-ELISA>TP-CGT>TRUST≈RPR。结论 3种特异度试验和2种非特异性试验存在检测效果的差异性, 但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关键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学评价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 (2010-2020年) [Z].2010.
[2]朱春玲, 侯远沛, 彭素真, 等.梅毒患者243例相关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4, 28 (11) :1142-1144.
[3]王晶华.3种梅毒螺旋体检测方法的比较与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5, 25 (1) :50-52.
梅毒血清固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血站195例无偿献血志愿者资料, 将其中确诊为梅毒的85例患者设为研究组, 其余110例非梅毒患者设为对照组。研究组男女比例48∶37, 年龄 (28~48) 岁, 平均 (36.26±5.16) 岁, 体质量 (40~65) kg, 平均 (54.13±3.16) kg;对照组男女比例62∶48, 年龄 (28~50) 岁, 平均 (38.13±4.98) 岁, 体质量 (41~64) kg, 平均 (55.36±3.98) kg;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P>0.05) 。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ELISA、TRUST和螺旋体明胶颗粒检测。所有受检者均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抽血检验, 将血样置于4℃环境中保存待检, 然后将血液采用4000 r/min离心处理5 min后分离血清。瑞士帝肯公司提供的RSP全自动加样仪, 瑞士汉密尔顿公司的FAME24/20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上海医用分析仪器厂提供的75-2型微量搅拌器。ELISA检测, 试剂由厦门新创试剂公司提供;TRUST检测, 试剂由上海荣盛有限公司提供, 均严格根据试剂盒操作步骤进行操作。本研究所用检验试剂均属于有效试用期内, 均通过相关卫生部位检验标准, 为合格产品。两组检测结果均参照螺旋体明胶颗粒检验 (该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公司提供) 所得结果作为参照。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 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t行组间比较;百分比 (%) 表示计数资料, χ2行组间比较, 当P<0.05时,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对比:
ELISA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显著高于TRUST (P<0.05) , 见表1。
注:TRUST与ELISA比较, aP<0.05
2.2 ELISA与TRUST检测研究组梅毒患者分期情况:
参照金标准-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结果, ELISA检测研究组梅毒患者分期情况显著优于TRUST (P<0.05) , 见表2。
注:TRUST与ELISA比较, aP<0.05
3 讨论
梅毒是一种有螺旋体感染引发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 血液和性接触是其主要传播途径, 其具有高度致病性和传染性的特点[3]。人是梅毒螺旋体的唯一宿主, 梅毒可以侵犯人体各种组织器官, 患者病程长, 临床表现各异, 对于该类患者而言需要尽早诊断和治疗, 因为梅毒患者不仅影响其自身生活质量且影响患者伴侣生活质量, 危害人类健康, 加之近年来国内流动人口增加, 社会性行为观念的改变以及血制品使用量增多等, 导致梅毒发病率持续上升[4]。据相关研究验证, 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检测敏感度超过90%, 并且特异度可达到95%以上[5,6]。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85例梅毒患者和110例非梅毒志愿者分别进行2种不同方式检测, 将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作为确证, 结果显示:ELISA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显著高于TRUST, 表明在梅毒血清学检验中ELISA方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考虑可能是ELISA检测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检测领域, 其实伴随螺旋体基因工程抗原研制而建立的一种血清学检测方法, 主要采用微孔反应板, 在微孔板上包被梅毒螺旋体抗原, 通过将基因重组表达, 检测时采用双抗原夹心法, 从而可显著提高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7]。另外, ELISA检测试剂成本较低, 因此更适用于批量血液标本检验中, 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而TRUST技术属于一种非特异性梅毒检测方式, 其主要是从牛心中提取磷脂、胆固醇及卵磷脂, 然后提取并检测患者血清反应素。TRUST检测虽然具有整体性价比高, 但是检测敏感度欠佳[8]。另外经大量临床研究表明TRUST对梅毒不同时期的检出率均较低, 且不同时期的检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9]。对比ELISA与TRUST检测研究组梅毒患者分期情况, 结果显示:ELISA检测研究组梅毒患者分期情况显著优于TRUST, 与于金涛[10]等临床研究报道相符合, 充分表明在梅毒血清学检验中采用ELISA法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可作为梅毒血清学检验首选方案。考虑可能是血清学检查是实验室诊断梅毒患者的主要依据, ELISA方法在梅毒特异性抗原中采用酶标记, 初筛抗体之后, 可对其进行深入性筛选, 具有良好特异性, 另外其检测方法具有自动化、标准化以及大批量同时检测等应用优势。而TRUST检测容易收到类风湿关节炎、肝炎、病毒性感染基疾病, 梅毒滴度不足, 血清固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不同时期梅毒患者的检测存在假阴性, 效果欠佳。关于梅毒患者后续治疗情况, 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予以补充。
综上所述, ELISA检测技术应用于梅毒血清学检验中具有重要意义, 是一项有效检测技术,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梅毒血清学检验中不同方法检定的结果。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血站195例无偿献血志愿者资料, 分为两组, 其中85例梅毒患者设为研究组, 其余110例非梅毒者设为对照组, 两组均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TRUST) 检测, 结果参照金标准-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评估两种检测技术在梅毒血清学检验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ELISA检测对照组和研究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显著高于TRUST (P<0.05) ;ELISA检测研究组梅毒患者分期情况显著优于TRUST (P<0.05) 。结论 ELISA法在梅毒血清学检验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梅毒,血清学,检验,ELISA,TRUST
参考文献
[1]王建利, 王静利, 刘昌汉, 等.梅毒血清学检验中不同方法检定的结果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 2015, 16 (19) :2227-2228.
[2]吴美妹, 吕火烊.4种方法联合检测梅毒血清学试验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5, 26 (13) :2151-2153.
[3]周守容, 邓安彦, 陈华平, 等.4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16) :1967-1969.
[4]于静波, 王玉红, 赵汐渟, 等.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应用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 16 (20) :3026-3027.
[5]罗米.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21) :2694-2695.
[6]荣仕成.3种梅毒血清学检验结果的准确率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5, 23 (3) :155-156.
[7]陈彬, 徐克, 林小敏, 等.81946例住院患者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3, 31 (8) :147-149.
[8]张晓红, 张倩, 周学红, 等.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在临床筛查试验中的应用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4, 25 (10) :458-459.
[9]韩雪, 李红, 曹守勤.3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6 (10) :1135-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