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024-10-14

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共7篇)

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篇1

梅毒(syphilis)是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在我国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有部分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很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1],实验室检测已成为梅毒筛查及疗效判断的重要手段。梅毒血清学检测,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大类,而在其中,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代表特异性检测,以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代表非特异性检测,由于实验要求低,操作简便,已成为目前国内众多实验室普遍采用的检测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及应用特点,并且存在对方法学认知、应用等方面观点的不统一。本研究中,课题组以大样本量检测为基础,以ELISA和TRUST同时检测22328份血液标本,比对分析检测结果,对两种方法学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至12月在本院的门诊就诊及住院的患者22328例,其中男9495例,女12833例。

1.2 方法

将每份血液标本离心(3000 r/min)15 min后,用ELISA和TRUST试剂同时分别检测。ELISA试剂由北京万泰生物公司提供,TRUST试剂由上海荣盛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试剂及仪器的使用均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ELISA和TRUST参加卫生部及云南省室间质评,通过率100%,用北京康彻思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浓度为1 NCU/ml的标准物质作室内质控。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梅毒抗体阳性率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22328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血清标本中ELISA检出梅毒抗体血清学阳性912例,占4.08%,ELISA和TRUST共同检出梅毒抗体血清学阳性332例,占1.49%,单独TRUST检出梅毒抗体血清学阳性38例,占0.17%。见表1。梅毒抗体阳性不同的ELISA(S/CO)在TRUST不同滴度的分布情况见表2。

注:χ2=299.785,P<0.001

注:S/CO≥1为阳性。其中S为标本吸光度值,CO为临界值

3 讨论

人体感染梅毒后15 d左右,血清中可产生一定数量的抗类脂抗原的非特异性反应素和抗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特异性抗体[2]。针对此特点,梅毒血清学检测可分为非特异性抗体试验和特异性抗体试验两大类。目前,常用的检测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体血清学试验方法有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apid plasma reagin test,RPR)、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TRUST等。这些非特异性试验是使用心磷脂和卵磷脂及胆固醇作为抗原的絮状凝集试验,当抗原与血清中反应素混合发生反应时,出现凝集。这些试验具有相同的标准化抗原,敏感性相似,其操作简易,费用低廉。但特异性和敏感性都较低,容易造成假阴性,导致漏诊,同时易受某些传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干扰,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红斑狼疮、疟疾等,造成假阳性。但由于反应素的量可反映组织的损伤程度。该方法可半定量血清中的反应素,而且抗体滴度与梅毒活动度有关。早期梅毒经过治疗后,非特异性的反应素滴度一般很快下降甚至转阴,若再次感染又会转变成阳性。因此非特异性抗体检测可以用于梅毒疗效观察,判定复发或再感染指征。而常用的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试验的方法有: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luorescent treponemal antibody absorption,FTA-ABS)、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reponema alliduhemag glutination assay,TPHA)以及TP-ELISA等,而其中,TP-ELISA用基因重组螺旋体膜作抗原,能特异地检测血清或血浆中的梅毒抗体,实验结果也表明其方法特异性强、检测灵敏度高,与卫生部质评阳性血清标本结果一致。且可运用自动化酶联免疫分析系统检测或用酶标仪判读,适合大批量样本检测。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那就是在梅毒感染的窗口期或老年人、肿瘤患者、孕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患者的血清检测中,会产生一些检测结果处在临界值附近的情况[3]。因此TRUST和ELISA联合检测被临床广泛应用。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以ELISA代表好的特异性检测和TRUST代表的非特异性检测,在检测效率上确实存在明显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总体来讲,ELISA(S/CO)值大小与TRUST阳性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ELISA(S/CO)值的增高,TRUST阳性率越高。说明ELISA(S/CO)值越高,被确诊为感染梅毒的可能性越大。同时本研究也发现,在TRUST滴度为1:2和1:4这部分患者,ELISA(S/CO)值明显集中于S/CO>10,即大多数患者均处于高S/CO水平(P<0.05)。提示患者处于此阶段时,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患者处于发病初期,特异性抗体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多数患者抗体浓度均达到了较高水平;另一种是已经治愈的患者,特异性抗体浓度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但是患者体内仍然存在反应素,导致梅毒非特异性抗体血清学阳性较长时间保持在低滴度(<1:4)状态,即梅毒血清学固定。所以ELISA和TRUST双阳并且TRUST滴度为1:2和1:4时,建议给予一个疗程的预防性治疗,并在两周内复查,当患者血清滴度升高4倍即需复治,若TRUST还是一直处于低滴度(<1:4)时,考虑梅毒已治愈,但患者机体内存在反应素导致TRUST血清固定。ELISA(S/CO)值大小在TRUST滴度为1:1、1:8、≥1:16时,ELISA(S/CO)值大小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这些滴度的患者,ELISA(S/CO)值无规律可言,不适宜使用ELISA(S/CO)值大小来判断病情。

综上所述,ELISA是目前最适合临床血液筛检梅毒的检测方法,TRUST可作为观察疗效,判断复发的检测方法。单独ELISA或者单独TRUST都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其敏感度和特异度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同时采用ELISA和TRUST检测梅毒抗体,并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可以提高梅毒诊断的准确度,以防误诊和漏诊。且两者联合检测还能加强梅毒监测,对梅毒早期诊断与治疗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在梅毒检测中的应用特点。方法 对2015年1月至12月22 328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血清标本同时进行ELISA和TRUST试验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并比对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22 328份患者血清标本中,经ELISA和TRUST检测,共检出阳性950例,ELISA阳性912例,TRUST阳性370例,两种方法均为阳性者332例。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ELISA可用作为梅毒的筛查试验,TRUST滴度分析可作为疗效观察,判定复发或再感染指征。两方法结合检测对加强梅毒监测、诊断和预后均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梅毒螺旋体

参考文献

[1]丁顺娥,徐凯,吴人瑜.基层医院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初探[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7):2333-2335.

[2]王华,廖为,宋予娟,等.特异性梅毒确认试验与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诊断试验在梅毒检验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7):85-86.

[3]佘亚辉,韩媛媛,周光庭,等.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的实验室评价[J].国际医学杂志,2015,36(3):324-325.

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篇2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法,金免疫层析试验,明胶凝集试验

梅毒主要是由苍白密螺旋体 (TP) 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传播疾病, 严重地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TP一旦进入人体, 血清中会产生非特异性抗体及梅毒特异性抗体[1]。因此, 应加强对梅毒的诊断, 而血清型检测是诊断机体是否为TP感染的唯一途径。临床上检测TP抗体的血清检验学方法有多种, 其检测敏感度与特异度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2]。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与金免疫层析试验 (GICA) 常用于TP抗体的临床检测之中。本研究以“金标准”TPPA作为参照, 对比ELISA与GICA法对TP抗体的检测情况,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6250例产前和术前标本, 其中男2350例, 女3900例;年龄19~68 (45.09±5.92) 岁;共检测出梅毒阳性患者50例, 检出率为0.8% (50/6250) , 均符合梅毒临床诊断标准, 其中一期梅毒患者14例, 二期梅毒患者17例, 三期梅毒患者6例, 不明期梅毒患者13例。

1.2 仪器与试剂

ELISA试剂为上海科华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为201003011;TPPA试剂为日本富士康必欧株式会社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为VN00303;GICA试剂为英科新创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为2010020907。主要仪器为:郑州anthos2010酶标仪, 郑州anthos fluido型全自动酶标洗板机。

1.3 检测方法

首先抽取5ml空腹条件下静脉血, 于4000rpm转速下离心5min之后将血清加以分离, 若血清标本不能及时地送检, 则需将其置于温度为4℃的冰箱中保存, 备用, 以避免反复地冻融, 分别采用ELISA法、GICA法及TPPA法进行检测, 检测方法严格按各自试剂盒上的说明进行规范操作。前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与TPPA法检测结果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GICA法对一期梅毒、三期梅毒、不明期梅毒的检出率及总检出率低于ELISA法和TPPA法,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ELISA法与TPPA法各时期TP的检出率及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当梅毒进入人体之后, 机体会产生2种类型的抗体, 即:抗心磷脂的非特异性抗体 (“反应素”) 与抗菌体的特异性抗体。非特异性抗体不是机体针对菌体自身所发生的反应, 而是针对菌体破坏患者组织之后释放的内脂所产生的反应[3]。因此, 检出时间一般比检出机体对菌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晚2周, 且在一期梅毒早期、晚期梅毒、潜伏期梅毒及梅毒治疗之后起检出率显著降低甚至呈阴性[4]。因此, 若使用检测非特异性TP抗体的检测方法对特异性抗体进行诊断, 会出现更多的假阴性。笔者认为特异性抗体是诊断TP感染的重要依据。

注:与GICA法比较, *P<0.01, #P<0.05

目前, 临床上常使用非特异性抗体试验, 如TRUST与RPR2种检测方法, 2种方法所使用的抗原均为心磷脂类。此类试验虽具有操作简单、结果易读、试剂成本低、设备要求低及检测快速等方面的特点[5], 然而因该试验方法的局限性以及结果极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且灵敏度及特异度较低, 常出现生物学假阴性。因此, 上述检测方法不适合TP特异性抗体的临床检测。目前, 使用较多的ELISA法与GICA法, 通过对这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50例确诊梅毒病例中, ELISA法与TPPA法对各时期TP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除二期梅毒外, GICA法对各期TP检出率显著低于ELISA法与TPPA法 (P<0.01) 。由此可见, 与GICA法相比, ELISA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检出率更高, 漏检率更低, 且与“金标准”TPPA检测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可用于临床梅毒感染患者的诊断之中。

参考文献

[1] 肖春梅, 朴桂花, 李富荣, 等.梅毒血清学实验室检查及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8) :1485-1486.

[2] 王碧玉.曾自如.胶体金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测血清梅毒抗体的结果比较[J].右江民族学院学报, 2011, 33 (2) :209-211.

[3] 张胜兰, 陈翔, 林炳亮.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金免疫层析试验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的结果评价[J].浙江医学, 2013, 35 (11) :1094-1096.

[4] 徐正红.金标法与滴度法应用于临床检测梅毒的效果观察[J].西南军医, 2011, 13 (1) :51-52.

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诊断为梅毒的患者90例,纳入标准:临床确诊为梅毒(TPPA进行确诊);年龄20~80岁;知情同意本研究;无严重心肾并发症;血清标本采集都符合要求;临床资料完整。其中男56例,女34例;年龄26~79岁,平均(56.32±2.49)岁;病程1~9个月,平均(4.20±0.78)个月;平均体重指数(21.94±2.19)kg/m2。根据检测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30例采用ELISA检测,30例采用TRUST法检测,30例采用ELISA与TRUST联合检测。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抽取所有患者的空腹静脉血5 ml,静置5 min,低温离心后分离血清后进行检测,都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每一个测试微孔板均设置空白对照、阴性对照、阳性对照等。ELISA法用包被液稀释相关单克隆抗抗体,490 nm条件下读取A值,所测血清值≥临界值(临界值=阴性样品平均A值+2倍标准差)判定为阳性。测定试剂盒分别来自武汉三鹰公司(批准文号520013007)和德国欧蒙医学诊断股份公司(批准文号21991484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与记录3组检测方法对于梅毒患者的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检测,ELISA检出率为76.7%(23例),TRUST检出率为73.3%(22例),ELISA联合TRUST检出率为96.7%(29例),ELISA与TRUST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联合检测的检出率(P<0.05)。

3 讨论

梅毒是一种慢性传播疾病,当前梅毒的发病率在我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随着病程的进展,可以侵袭患者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为此积极进行早期诊断与准确发现,避免误诊和漏诊具有重要的意义[2]。

梅毒血清学试验是检测梅毒的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中TPPA灵敏度明显高于其他检测方法,但是检测费用比较昂贵,很难作为普查方法。TRUST是梅毒血清学试验的一种,主要用于检测抗心磷脂抗体,检测比较方便,且价格比较便宜。ELISA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血清学检测方法,其检测原理是利用基因重组梅毒螺旋体的特异度抗原和包被酶标板孔,采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度抗体,具有很好的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本研究结果显示,ELISA与TRUST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联合检测的检出率(P<0.05)。表明两种方法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从而避免误诊与漏诊。

总之,ELISA和TRUST联合在梅毒检测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误诊与漏诊。

参考文献

[1]贾丽.梅毒螺旋体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9):91-92.

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篇4

关键词:TPPA,酶联免疫吸附法,梅毒,诊断,有效性

梅毒在临床中是一种常见性传播疾病, 在临床中, 主要根据该疾病感染的时间、途径、临床症状等分为潜伏梅毒、先天性梅毒和一期、二期、三期梅毒。在我国传染病防治中, 梅毒病被分为乙类传染病的病种。目前, 在各个地区中都有发病, 在东南亚和南亚中发病人群是最多的。近年来, 我国各地区梅毒的感染患者也逐渐上升, 据统计, 该疾病是我国病例报告最多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研究中, 潜伏梅毒是最多的, 一期和二期梅毒次之, 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该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公共物品的接触进行传播, 其中性传播是最多的, 占我国梅毒传播途径的95%。该研究主要通过我院门诊收治的98 例梅毒患者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回顾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 年4 月-2015 年3 月我院门诊收治的98例梅毒患者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9 例。对照组中男31 例, 女18 例, 年龄20~68 岁, 平均年龄 (40.3±13.46) 岁;观察组中男22 例, 女27 例, 年龄24~73岁, 平均年龄 (45.32±15.46)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主要采用梅毒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进行梅毒检测, 观察组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 (TPPA) 的方法进行梅毒检测。TPPA方法:选用梅毒螺旋体 (TP) 抗体诊断试剂盒 ( 日本富士) , 严格按照检测标准和试剂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1) 用微量滴管将血清稀释液滴入微量反应孔第1 孔中, 共滴四滴 (100 μL) , 从第2 孔至第4 孔各滴1 滴 (25 μL) 。 (2) 用微量移液管取25 μL样品至第1 孔中, 然后再从第1孔稀释至第4 孔。 (3) 用试剂盒中的滴管在第3 孔中滴入1 滴 (25 μL) 未致敏粒子, 在第4 孔中滴入1 滴 (25 μL) 致敏粒子。 (4) 用平板混合器以不会导致微量反应板内容物溅出的强度混合半分钟, 加盖后置于温室 (15℃ ~30℃ ) 下水静止, 2h后, 观察其反应, 或利用免疫稀释判定装置进行测定。

ELISA:选用的试剂盒为厂家万泰, 操作规程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检测, 利用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的梅毒抗体数量。 (1) 配液:使用蒸馏水将浓缩洗涤液稀释20 倍。 (2) 编号:将样品对应微孔按顺序进行编号, 每板反应设阴性对照3 孔, 2 孔阳性对照和1 孔空白对照。 (3) 加样:分别在相应的孔加入待测样品或阴、阳对照100μL。 (4) 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 置于37℃左右环境内温育1 h。 (5) 洗板:小心揭掉封板膜, 用洗板机洗涤五次, 最后一次尽量扣干。 (6) 加酶:每孔加入酶标试剂100 μL, 空白除外。 (7) 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 置于37℃左右环境内温育半个小时。 (8) 洗板:小心揭掉封板膜, 用洗板机洗涤5 次, 最后一次尽量扣干。 (9) 显色:每孔加入显色剂A、B液各50 μL, 轻轻震荡摇匀, 置于37℃环境内显色半个小时。最后测定, 每孔加终止液50 μL, 轻轻震荡摇匀, 10 min内测定结果, 设定酶标仪波长为450 nm, 用空白孔调零后再测定各孔。

1.3 诊断标准

梅毒血清学试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大多阳性, 亦可阴性, 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主要采用SPSS 15.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行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χ2检验, 所有数据采用±s表示,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该研究结果显示, ELISA和TPPA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ELISA和TPPA的假阳性率为23.43%、2.43%;ELISA的假阴性率为2.43%, 总阳性率为90.57%;TPPA的假阴性率为0%, 总阳性率为100%。如果把ELISA作为梅毒螺旋体检测的标准, 对照组TPPA的敏感度为93.76%, 观察组TPPA的敏感度为97.43%。

3 讨论

梅毒一开始是藏在冠状沟或者包皮内, 在患者的阴茎上、包皮系带上会出现椭圆形或者圆形的米粒疹子, 绝大部分都是单发性的, 疹子的周围皮肤坚硬, 且皮表的溃烂、糜烂速度很快, 但是患者不会因此不适。如果梅毒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患者将会在30 d后出现非常严重的2 期梅毒, 患者全身会出现不适感, 且体重会迅速下降, 身上的淋巴结异常肿大, 且口腔膜发生溃烂, 并且伴有慢性腹泻症状, 极易引发多发性学肿瘤或者肺部感染等症状。

针对正处于2 期或3 期梅毒感染的患者而言, 行血清检查有助于帮助医生诊断患者的病毒感染情况, 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更有利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在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中, 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TPPA检测法, 是最常使用的梅毒感染检查方法之一。患者在感染梅毒的12 个月内, 其传染性越大, 患者感染梅毒的感染期越长, 其传染性就越小。患者在感染梅毒4 年后, 虽然性接触已经无传染性了, 但是会通过胎盘传播, 由此可见, 患者在感染梅毒后一定要及时就医, 并接受有效的治疗, 才能够有效控制梅毒的传播, 因此, 梅毒感染患者治疗方法的必须结合RPR等非特异性检测指标来指导。

该研究中, ELISA和TPPA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的比较差异较大, 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ELISA和TPPA的假阳性率均为23.43%、2.43%;ELISA的假阴性率为2.43%, 总阳性率为90.57%;TPPA的假阴性率为0, 总阳性率为100%。如果把ELISA作为梅毒螺旋体检测的标准, 对照组TPPA的敏感度为93.76%, 观察组TPPA的敏感度为97.43%。

综上所述, TPPA和ELISA在梅毒诊断中, TPPA的特异性要比ELISA好, 而ELISA的敏感度要比TPPA高。该研究表明, 只有将TPPA和ELISA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结合起来, 才可有效防止误诊、漏检, 还有良好的重复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旭东, 马艳华, 周少聪, 等.微粒子化学发光法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测梅毒抗体的一致性比较[J].武警医学, 2013, 36 (9) :756-757, 760.

[2]谢薇, 郭光萍, 李燕, 等.边远山区妇女孕早期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检测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35 (33) :3639-3633.

[3]齐啸, 徐杰, 张政, 等.北京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和梅毒本底感染及新发感染调查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3, 34 (6) :407-413.

[4]郑伟, 杜艳丽, 王慧媛, 等.三种梅毒螺旋体Ig M抗体检测方法在献血员筛查中的意义评价[[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3013, 17 (4) :405-406.

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篇5

1 试剂因素

1.1 试剂的选择

试剂的选择是保证血液检测质量的关键因素, 要选购知名度高, 质量有保证, 具有“三证”的试剂, 最好选用配套试剂。也可以和同行交流, 其他实验室对某种试剂盒的实际使用效果, 往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因此应使用检测口碑好的试剂 (可通过室间质评组织获得[1]) 。不使用过期试剂, 不同批号试剂不能混用, 同批号试剂盒的组分也不可混用。

1.2 试剂的储存运输。

1.2.1 试剂的储存至关重要, 试剂一到科室, 即应立即放入冷藏冰箱, 必须注意不得靠近冰箱后壁, 以防试剂冻结, 影响检测结果。

1.2.2 试剂供应商必须保障试剂在进入科室前运输储存的质量, 试剂盒从出厂到用户手中, 均要历经运输 (如送检、检定、发货等) 及运输中的储存环节, 某一环节不当, 均影响试剂盒的临床使用质量。去年我科有一段时间所做的表面抗原项目, 今天阳性, 同一份标本明天复检有可能是弱阳性甚至阴性, 查找原因可能是这批试剂在进入科室前储存温度出现了问题, 与试剂商联系更换新的批号试剂后, 此现象消失。

1.3 试剂的准备

在临床实验室, 试剂的准备一般不太注意, 工作人员通常在试验时将试剂从冰箱中拿出来就用, 其直接后果是对一些弱阳性标本的检测出现假阴性。因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 试剂准备最关键的是使试剂盒在使用前与室温平衡, 以满足检测要求, 一般检测前30 min即应将试剂盒从冰箱中取出, 检测时试剂盒可与室温平衡。

2 标本因素

标本因素包括标本溶血、被污染、标本保存时间过长和标本凝固不全等。

2.1 标本溶血

血红蛋白中含铁血红素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 因此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标记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中, 如血清中血红蛋白浓度较高, 很容易在温育过程中吸附于固相, 从而与后面加入的辣根过氧化物酶反应显色, 造成假阳性。因此在采血过程中应注意, 采集血液标本时应缓慢抽动, 注射器插入生化管应让血液自动靠负压注入生化管, 不能用手推注射器栓塞, 以防标本溶血。处理方法:若轻微溶血影响还不大, 若为中度或重度溶血, 则必须与临床联系, 重新抽取标本, 并讲清楚正确采集血标本的重要性。并由有关部门定期培训临床护士怎样正确采集血液标本。

2.2 标本被污染

菌体可能含有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可出现非特异性显色, 因此宜用新鲜标本, 如有特殊情况, 应冰箱保存或冰冻保存, 并应加盖保存。阳性结果应重抽血双孔复检。

2.3 标本的保存

标本在冰箱中保存时间过长, 可能造成污染或效价降低, 可引起假阴性, 因此应尽量用新鲜标本。冰冻标本应避免反复冻融, 因冰冻标本的反复冻融产生的机械力对标本中的蛋白分子有破坏作用, 可引起假阴性[2]。

2.4 标本凝固不全

标本凝固不全的血清中有部分纤维蛋白原, 影响结果。有的工作人员着急赶时间, 刚采集的标本就离心 (虽然现在都采用促凝生化管) , 结果刚离心完血清还可以, 但是在洗涤时, 此孔血清呈果冻状, 显然反应不完全。处理方法:标本采集后在37℃水浴30 min后再离心, 以3500转/min离心5 min可获得满意标本[3]。

3 操作因素

3.1 加样

孵育前加样时间过长, 漏加样本, 酶试剂加入孔外, 用滴瓶滴加试剂时加量不准等都可使试验结果不可靠。处理方法: (1) 标本过多时, 可分批操作, 标本要轻拿轻放, 防止标本溅出交叉感染; (2) 加完样品封板前要仔细观察反应板, 看是否有样品漏加, 以便及时发现; (3) 加酶试剂后可用吸水纸吸干孔外试剂; (4) 使用滴瓶加试剂时, 应垂直滴加, 匀速滴加, 以免速度过快有的孔中多加1滴试剂, 建议采用微量加样器加试验中的所有组分; (5) 加样器应定期校准, 消毒, 吸头要一次性使用, 以免交叉污染。

3.2 温育

温育是最为关键、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步骤;温育的时间、温度选择一般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 加完样本和试剂后微孔板放入水浴箱或温箱中, 孔内温度从室温升至摄氏37℃需一定时间, 若一放入就计时, 就容易造成孵育时间不够, 易致弱阳性标本检测不出。处理方法: (1) 可采用适当延长几分钟时间 (大约2 min) ; (2) 可把反应板封板后直接放入37℃水浴箱水中; (3) 用37℃孵育箱将是不错的选择。

3.3 洗板

3.3.1 洗涤液的配制, 按照说明书要求1∶20稀释, 看似很简单, 但必须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 注意洗涤液是否有结晶析出, 冬天洗涤液易结晶, 如不注意很容易堵塞洗板机管路。处理方法:事先将洗涤液置37℃水温箱中预温一会再行配制就可解决。 (2) 要注意去离子水的pH值。处理方法:用0.1nNaOH调节pH值至7左右。

3.3.2 洗板有两种, 即手工洗板和洗板机洗板。采取手工洗板, 孔与孔之间液体易交叉;采取洗板机洗板时, 洗液量不足导致洗板不彻底, 针孔堵塞导致抽吸不完全, 清洗效果差。处理方法: (1) 手工洗板时, 孔内洗液不能溢出, 拍板时要垂直, 但用力不能过猛, 防止抗原抗体复合物脱落; (2) 用洗板机洗板, 洗涤液要新鲜配制, 洗板机要经常检查冲洗头是否畅通, 洗涤液瓶应定期彻底清洗, 要定期检查整个管路, 疏通管路, 若针头被堵塞, 可用注射器排除; (3) 我科采用机洗5遍人工加洗1遍, 效果较好; (4) 洗板时, 吸水纸不可重复使用; (5) 洗完板时, 应充分扣干反应孔, 可用吸水纸包住反应板扣干。

3.4 显色

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充分显色到预定时间后加入终止液。

3.5 测定

加入终止液后用酶标仪检测, 酶标仪需预热15 min~30 min, 因反应板加入A、B显色剂后在37℃放置30 min, 反应板底部会有水雾, 检测时可出现假阳性, 上机前一定要在吸水纸上吸干。

在以上的操作过程中, 要保持试验的连续性, 有的工作人员在洗完板时, 因故未能及时加A、B显色液, 会对测定结果造成影响, 因此要注意试验的连续性, 这一点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 尽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操作简单, 但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较多, 所以工作人员要加强责任心, 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有一点疏忽, 要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尽量避免或减少影响因素, 保证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斌国.现代临床检验质量保证[M].太原:山西科学出版社, 2001:6.

[2]李会英.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影响因素的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 4 (10) :985-986.

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篇6

为达成我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升学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办学目标,免疫检验课程通过制订专业课教学与临床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教学目标,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辅导的实验教学模式。按照免疫检验临床实际的工作流程和质量管理,我们对ELISA检测乙肝两对半进行相应教学设计,将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渗透到实验教学过程中,便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用,以下谈谈笔者的教学体会。

1采用的教法、学法

以往的理论授课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由于受到课堂规则、心理环境、激励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ELISA检测乙肝两对半涉及双抗体夹心法、双抗原夹心法、竞争法原理,内容上有严谨的系统性和组织性,授课中若只是简单地将知识点堆积,没有讲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实验教学中,实验材料的准备、仪器的准备及调试、标本及试剂的处理等工作基本上是由指导教师包办,实验的许多中间环节学生没有亲自参与,因而在教学任务完成后,部分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操作还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及实验教学法等,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

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等。如在教学准备环节,将学生分组(5人/组),指定各组组长,布置以下学习任务:(1)乙肝两对半包括哪些项目?(2)常见的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是哪些?有何临床意义?(3)应用了ELISA的什么原理?(4)接触血液、分离血清标本需实施哪些安全保护措施?(5)实验用品的准备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2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2.1登录网站搜集资料,建立QQ、微信讨论组

乙肝两对半检测与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学生对于乙肝病毒的传染性、病毒携带者、“大三阳”等知识有所了解,但学生对乙肝病毒采用的检测方法及原理、临床意义缺乏认识。教学设计中,我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到所思考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寻找答案的欲望。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登录网站搜集资料,并结合自己或家人曾经到医院检验科化验检查的结果来获取乙肝两对半检测的相关知识。通过QQ、微信的形式建立讨论组,针对ELISA检测乙肝两对半的相关知识进行讨论,分享学习经验,教师及时跟进、指导,在讨论组实现师生、生生讨论。

2.2 Flash动画及图片的应用

ELISA检测乙肝两对半涉及双抗体夹心法、双抗原夹心法、竞争法原理,抽象难懂,通过Flash动画、图片演示,把实验原理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解决内容单调乏味、难以接受的问题。教师针对重要知识点提问,由此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3教学录像、视频的应用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前提,为使学生对操作步骤有感性认识,我们设计、制作适合于教学对象的教学录像、视频,使得操作更为直观[2],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回顾和巩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力、主动学习能力。如通过视频导入教学,视频内容为某患者出现了肝炎的临床症状,血清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为HBs Ag(+);HBe Ag(-);抗-HBs(-);抗-HBe(-);抗-HBc(-),提出问题:(1)乙肝两对半常用何种方法检测;(2)患者的检测结果如何分析?有何意义?从一开始上课就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乙肝两对半检测意义的理解。

此外,我们自制了乙肝两对半检测的教学录像、洗板机及酶标仪的编程录像。教师针对性地对实验环节如操作步骤、结果观察、注意事项进行重点讲解,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热情,增强学生做好实验的自信心。

2.4计算机交互平台的应用

为了检验学生对ELISA检测乙肝两对半的理论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完善学生免疫检验课程成绩评价体系,我们对学生进行实验考核,采取以考促学的手段,加大ELISA检测乙肝两对半的训练力度,包括理论考核(30分)和操作考核(70分)。

理论考核采用本教研室的计算机交互平台进行,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理论考核我们进行这样的设计:首先收集乙肝两对半检测相关试题共25题,内容涉及实验原理、操作、材料、结果观察及临床意义。如:(1)乙肝两对半检测涉及ELISA的哪些原理?分别检测什么项目?(2)通过各反应孔显色,如何判断疫苗接种者、病毒携带者、“大三阳”、“小三阳”?(3)手工洗涤有何要求?(4)加终止液的目的是什么?(5)ELISA常用的酶是哪种?其底物是什么?考虑到学生对理论考核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题型上设有填充题、标示题、连线题及填空题等,内容直观、清晰,以PPT形式组卷,使学生“寓考于乐”,轻松愉快地完成理论考核。从试题库集中抽题组卷,考核内容及题型见表1,共组10套试卷。学生抽签后通过计算机交互平台进行考试,本教研室的计算机交互平台可实现全班学生同时测试及无纸化考试。

2.5开放式微生物教学系统的应用

ELISA检测乙肝两对半在内容上与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密切相关。开放式微生物教学系统操作简单、直观,同时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动态效果,能够从视觉上、听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扩充相关学习内容。学生在课后可进入开放式微生物教学系统,通过观看视频,针对乙肝病毒的内容进行学习。该教学系统能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相关知识,并能重复学习。

3督导实验,及时进行总结

乙肝两对半共有5个检测项目,目前多采用商品化的ELISA试剂盒,需用到5种试剂盒,各个项目的操作步骤不同,实验中若不细心就容易出错。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督导每位学生的操作。此外,每个小组由小组长协助监督,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以免影响结果。

由于学生用的是自体标本,实验态度与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且操作认真。实验结束后,学生很急切地想要知道自己的检测方法对不对,结果与预计的是否符合。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对整个实验进行分析及总结,可加深对乙肝和ELISA检测法的认知。如本次课学会了什么?有何体会?总结成功的经验、失败的经验、容易出错的环节等。每组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综合分析,每名学生完成一份实验报告。通过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乙肝两对半检测相关知识的理解,加深对免疫学检验专业技能的认知。

4重视人文关怀,拓展知识,做好防治

我国人群中乙肝病毒感染率为10%,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人员,是高危人群,医院内污染的器械、血标本及各种不规范操作均可引起感染。ELISA检测乙肝两对半所用的标本为学生自体血清标本,实验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为健康人,乙肝两对半5项全阴性的学生要求在实习前完成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通过接种疫苗关爱自己,保护他人[3]。对乙肝病毒感染的可疑标本,由指导教师复查,以确定是否具有传染性,以便让学生及时到专科诊治,对感染了乙肝病毒的学生,教师要保护学生的隐私,指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不要产生心理负担,同时要重视乙肝的防治。

通过观看乙肝宣传片,完成乙肝手抄报作业,加深学生对乙肝流行情况、临床表现、临床类型、检测方法及防治原则的认知,积累自我保护经验。在集体生活环境中注意个人卫生,不用他人的生活用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4]。在实际工作中,树立防范意识,在微生物检验、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等专业课程开设的实验中正确处理血标本、血污染物品,规范操作,避免意外感染的发生。

5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

结合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设计了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及个人评价,从各个角度对本课题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以2014级86位学生为例,评价结果见表2。通过评价,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非常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免疫学检验课程实践性强,理论内容抽象不易学习。实验前,学生对ELISA夹心法、竞争法等概念及原理存在模糊、混淆的情况。教师应在ELISA检测乙肝两对半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使学生很快掌握该实验的原理、操作、结果判断及分析,对乙肝的传播途径、致病性、防治方法及免疫有一定的认知,使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实习及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摘要:为达成我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升学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办学目标,免疫学检验课程制订专业课教学与临床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教学目标。结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肝两对半的理论及实验教学谈谈教学体会。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乙肝两对半,免疫学检验

参考文献

[1]田兆菊.综合性实验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2):250-251.

[2]石云.多媒体教学在临床免疫学及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2):1379-1380.

[3]邓青.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统计,2010,27(4):388-389.

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篇7

1 明确ELISA检测“乙肝二对半”的重要性

ELISA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免疫标记技术, 是免疫检验技术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ELISA检测“乙肝二对半”是ELISA在临床上应用的代表, 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 同时运用到ELISA的3种方法, 即双抗体夹心法、双抗原夹心法、竞争抑制法, 是在学习了抗原抗体反应等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内容, 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掌握这项技术可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2 确立ELISA检测“乙肝二对半”的重点、难点

由于授课对象是检验专业的学生, 对其而言, 掌握操作过程和判断实验结果最重要, 因此, 应把操作方法及结果判断列为重点内容;而掌握实验原理对于中职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所以列为难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 安排的任务要符合学生实际, 注意任务的层次性;另一方面, 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

3 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3.1 PBL教学法

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它最大的优势, 就是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自主地探索某些问题, 虽然有时可能是失败的探索, 但是他们从失败中获得了智慧, 从成功中得到了快乐, 从学习中获得了经验。研究表明[1,2], 采用PBL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自学能力、提高人际交往及协作能力、形成终身学习意识, 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具开拓精神。

本次实验设计了以下问题: (1) 什么是乙型肝炎?它的病原体是什么? (2) 什么是“乙肝二对半”?想知道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可以做什么检查? (3) 什么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二对半”的原理是什么?如何进行操作及判断结果?如何解释得出的实验结果?什么是“大三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实验所涉及的相关知识, 为实验打好理论基础。

3.2 实验操作多媒体演示法

很多中职生接受能力较差, 对做好ELISA没有信心。实验课可通过播放高年级学生的实验操作录像, 把操作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达到增强学生信心的目的:学长能做到的, 我们也能做到。

3.3 情境角色扮演法

本次课给学生创设情境, 让学生扮演检验科的“医生”和“病人”角色, 在角色扮演中学习, 在解决问题中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即“做中学, 学中做”, 强调工作过程的整体性, 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启发、归纳教学法

从临床检验实际出发, 启发学生对ELISA的认识, 培养和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以探讨、研究的方式, 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

通过本次实验课, 引导学生归纳出5个检测项目操作步骤的异同, 举一反三, 更好地进行ELISA的相关检测。

4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像有了能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因此, 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把金钥匙交给学生。本次课主要让学生学会以下学习方法。

4.1 问题讨论学习法

通过问题的导入, 让学生讨论, 并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一读、二联、三写、四练、五创”的学习方法

“一读”, 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对学习好的学生指导其阅读课外资料和相关参考书。要求学生遇到问题, 学会查阅相关资料, 如实验操作说明书、微生物检验技术中乙肝病毒相关知识等。

“二联”, 指教师指导、启发学生进行联想, 把与问题相关联的知识串联起来, 理成线, 织成网, 总结出规律, 同时学生间相互讨论。学生学会将知识前后联系, 融会贯通;本次实验要求学生归纳出乙肝病毒5项检测指标操作、结果判断的异同, 以锻炼学生概括能力。

“三写”, 指学生在学完一章后, 写出知识要点和小结, 以培养学生的文字概括、写作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本次实验后要求学生概括出“乙肝二对半”所需试剂种类、操作步骤、结果判断, 加深对实验的印象。

“四练”, 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培养和提高其实验操作能力。

“五创”, 指教师尽量开拓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精神, 把所学操作知识运用于临床检验工作。

通过学习方法指导, 既要学生学会, 又要学生会学, 在教知识的同时教方法。

5 合理安排实验各环节

(1) 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实验课前一周进行实验分组, 布置学习任务,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 如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 获取ELISA检测“乙肝二对半”的相关知识, 为实验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 在实验过程中严格小组操作, 发挥“小老师”的监督作用。每个小组选出一位能力较强的组长进行培训, 做“小老师”, 全程负责监督, 从而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事实证明, 这个方法行之有效。同时, 教师负责巡回, 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纠正;注意实验原理的分析, 及时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

(3) 实验结果的判断。让学生自己思考判断, 记住自己的实验结果, 教师检查, 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纠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锻炼他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时要注意学生个人隐私的保密, 注意乙肝防治知识的拓展。

(4) 实验小结。实验结束后, 要及时进行总结, 由一位学生总结本次实验心得, 其他学生补充, 最后教师加以点评, 以加深对本次实验的印象, 锻炼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5) 课后布置作业, 加深印象, 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操作练习, 巩固操作技能。

6 实验反馈和评价

本实验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正确操作、结果判断和分析, 同时训练及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培养团体合作精神。只要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书写检验报告, 并且课后能独立完成布置的作业, 就达到了本次实验的目的。当然, 要熟练掌握一项实验技能不是一次实验课就能够实现的, 需要不断地巩固和练习。

总之, 在ELISA检测“乙肝二对半”的实验教学中, 学生充分认识到本次实验的重要性,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合理安排实验各环节,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魏红蕾, 方芳, 刘慧珠, 等.PBL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 22 (7) :81~82.

上一篇:电力应急现场下一篇:关注增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