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梅毒

2024-09-20

先天性梅毒(共7篇)

先天性梅毒 篇1

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 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中所致。近年来, 随着梅毒患者的增加, 先天性梅毒患儿的发病率也显著升高。笔者结合临床介绍我院先天性梅毒的护理经验如下:

1 护理

1.1 心理护理

梅毒是一种性传播性疾病, 当患儿家长听到确诊消息时, 往往会有焦虑、恐惧、悲伤情绪, 并担心治疗效果及预后。护士应根据家长的心理、文化程度, 向家长解释此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 并说明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以取得家长配合, 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释, 强调父母同时治疗的重要性。另外, 要实行保密性治疗, 避免高声谈论患儿病情, 对患儿应一视同仁, 避免歧视。

1.2 消毒隔离

梅毒主要通过性传播, 也可经血液传播, 患儿一经确诊为先天性梅毒, 立即安置在隔离病房, 做好床边隔离, 病室每日通风两次, 每次半小时, 紫外线循环风消毒两次, 每日1小时, 用含有效氯1000mg/L浓度的溶液拖地2次, 病室表面用含有效氯2000mg/L浓度的溶液擦拭消毒1次。患儿的治疗和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 接触患儿时应清洗双手, 并戴手套, 严格无菌操作。治疗完毕, 脱手套后用含有效碘500mg/L浓度的碘附溶液浸泡3分钟后彻底清洗双手, 以免发生交叉感染。行静脉穿刺时动作应轻柔, 避开皮肤斑丘疹的部位, 不要碰破皮疹处的皮肤。患儿所用的衣服被褥等物品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溶液, 浸泡后清洗再经过高压灭菌后使用。所有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一律焚化处理。

1.3 皮肤护理

先天性梅毒患儿均存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损害, 应在所有斑丘疹处涂红霉素软膏, 每日换药两次, 温水沐浴1次, 更换柔软棉质衣物, 并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 加强臀部皮肤的护理, 更换尿布时勿碰破皮肤, 用温水洗净并涂擦10%鞣酸软膏, 保持臀部皮肤干燥, 防止发生皮肤感染。

1.4 肝脾大、黄疸的护理

大部分先天性梅毒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脾增大, 黄疸等症。护士在护理患儿时应注意观察, 有无肝脾增大的症状, 注意腹围、腹胀的变化, 观察皮肤黄染程度, 及时通知医生并记录。蓝光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每两小时测量生命体征1次, 注意是否有腹泻、皮疹、青铜症等不良反应, 并及时与医生沟通。1.5眼、鼻部的护理部分先天性梅毒患儿可出现结膜炎、眼分泌物。护理时要注意保持患儿的双眼清洁, 每天用0.9%氯化钠注射液 (生理盐水) 去除分泌物, 再用妥布霉素滴眼液滴眼, 每4小时1次。一部分先天性梅毒患儿鼻腔分泌物较多, 此时可用小号吸痰管低压吸痰, 保持鼻腔通畅, 吸痰时动作轻柔, 避免损伤鼻腔黏膜。

1.6 喂养

合理的喂养对先天性梅毒患儿的康复有较大的帮助, 虽然通过母乳喂养传播的机会极少, 但对于母亲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 浓度较高的情况下, 不建议母乳喂养, 可采用配方奶, 每2~3小时1次, 由少到多。如果患儿不能吸吮, 可采用滴管喂养或留置胃管喂养。同时做好胃管的护理, 防止发生胃管脱落或误吸等意外。1.7健康教育患儿出院时, 应向家长做好宣教工作, 介绍梅毒的传播途径、治疗方法和相应的隔离措施。建议母亲定期检测RPR浓度, 如果RPR浓度在1∶2以下, 可进行母乳喂养。患儿应定期复查, 治疗后1、2、3、6、12个月时应进行随诊, 如治疗成功RPR在3个月时滴度下降, 6~12个月转阴;如RPR未降低或升高, 应再次进行正规治疗。

2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先天性梅毒患儿10例。所有患儿血快速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反应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均为阳性;其中男8例, 女2例;胎龄37~41周;出生体重2400~3720g;日龄为0~2天。全身皮肤斑丘疹和手足底皮肤脱屑6例, 肝脾大5例, 黄疸7例, 鼻炎2例, 结膜炎5例。给予相应治疗后治愈5例, 好转2例, 放弃治疗3例;住院时间3~22天。

先天性梅毒误诊1例 篇2

1病历摘要

患儿男, 年龄3个月25天。因“鼻塞流脓涕, 伴皮疹1月余”来我院就诊。患儿于就诊前1个多月出现鼻塞、声嘶, 伴有脓涕, 后发现臀部、四肢、会阴部散在红色斑丘疹, 部分伴少许脱屑及轻度水肿。曾于其他多家医院就诊, 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湿疹”“癣”等, 予小儿伪麻美芬滴剂口服及抗真菌乳膏外用, 但效果不佳。

患儿系第3胎第2产, 在家土法接生, 其母未做常规产前检查。有一3岁姐姐, 体健。患儿父母均为外地来绍兴务工人员, 年龄分别为26、22岁, 非近亲结婚, 无遗传病史。均否认有皮肤性病史, 但其母两年前有多次非婚性生活史。

入院体检:体温37℃, 体重5.9kg, 全身淋巴结无肿大, 咽部无充血, 心、肺听诊未见异常, 腹部质软, 肝肋下3cm处触及, 质软, 未触及包块。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 白细胞计数10.5×109/L, 中性粒细胞比值0.59, 淋巴细胞比值0.4, 血小板计数98×109/L, 血红蛋白106g/L, C反应蛋白4mg/L。血生化检查正常。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检测 (TORCH病原体检测) , 支原体抗体检测均阴性。X线摄片未见长骨发育异常。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 结果为1∶64。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TPPA) 呈阳性。对其父母进行RPR检测, 均呈阳性。

诊断为先天性梅毒。予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G, 皮疹于治疗9天后渐渐消退。治疗后3个月复查, PRP检测结果为1∶32, TPPA转为阴性。治疗后6个月复查, PRP检测结果为1∶8, TPPA仍为阴性。目前仍继续随访中。

2讨论

先天性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引起胎儿感染, 分为早期梅毒 (0~2岁) 和晚期梅毒 (>2岁) , 早期梅毒多见, 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未及时治疗的Ⅰ、Ⅱ期梅毒孕妇感染胎儿可能性接近100%, 及时治疗的晚期梅毒孕妇感染胎儿的可能性约30%。

多数先天性梅毒患儿出生时症状体征并不明显, 其中2/3在生后3周至3个月出现症状[1]。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与成人多有不同, 症状多不典型, 临床表现差异大, 易误诊。具体表现:①病变重, 可有多器官功能受损, 甚至呼吸衰竭。②新生儿期即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皮疹、贫血、出血等症状, 预后差。③生后3周逐渐出现症状, 表现为营养不良、发育落后、皮肤无弹性发皱、有皮肤黏膜损害等;皮疹为多形性, 可表现为全身丘疹、斑丘疹、先天性梅毒性天疱疮、口周或臀部皮肤呈放射状裂痕;梅毒性鼻炎可为鼻塞、脓血样分泌物, 声嘶;长骨损害表现为多发性干骺端炎;少数可致视网膜脉络炎、胰腺炎、心肌炎、肾损伤。因6月龄内婴儿体内有母传抗体, 极少出现鼻塞流脓涕等并发细菌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本例出现长时间的鼻塞流脓涕, 久治不愈的会阴部皮疹, 符合上面的临床表现。其母存在可疑不洁性生活史, 患儿母亲未做产前检查更高度怀疑有梅毒的可能。在对患儿一家三口进行RPR检测, 对患儿进行TPPA检测后得到确诊。

随着人们性观念开放, 人口流动性大, 外来务工人员梅毒发病率逐渐增加, 由母婴传播导致的先天性梅毒病例有明显增多的趋势[2]。提倡对妊娠早期的孕妇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 以便早发现, 早治疗, 减少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 婴儿期梅毒并非都是先天性梅毒, 咀嚼喂养也可传播[3]。但此喂养方式在农村较普遍, 故应加强宣传教育, 避免患病家长通过咀嚼过的食物喂入婴儿口中传播疾病。

参考文献

[1]邵肖梅, 叶鸿琩, 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56.

[2]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22.

先天性梅毒并艾滋病感染1例 篇3

体检:体温38.4℃, 呼吸60次/min, 脉搏140次/min, 体重3800 g, 神志清, 发育营养一般, 周身皮肤苍黄, 无出血点, 口唇略苍白, 手足指趾末端脱皮, 双足散在环行红斑, 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双肺呼吸音清, 未闻及啰音, 心音有力, 律齐, 心率140次/min, 未闻及杂音, 腹膨隆, 腹胀, 肝肋下5 cm, 脾肋下6 cm, 质硬, 移动性浊音阴性, 四肢肌张力正常, 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24.2×109/L, RBC 2.42×1012/L, Hb 67 g/L, PCT 47×109/L, 胸腹透视未见明显异常, 头颅CT平扫未见出血。肝功能示ALT 96 u/L, AST 154 u/L, 总胆红素53 μmol/L, 直接胆红素23 μmol/L, 总蛋白45 g/L, 白蛋白27 g/L。

入院后予积极抗感染及对症处理, 合血输血纠正贫血, 输血前化验血HIV抗体 (+) 梅毒抗体 (+) , 加用青霉素抗感染和保肝治疗2 d, 家属自动出院。追问病史, 其母有不洁性生活史, 其母HIV抗体 (+) , 梅毒抗体 (+) 。母子二人血样送省艾滋病检测中心检测, 确认HIV抗体均阳性。

讨论 自建国以来, 先天性梅毒在我国已经逐渐消灭。合并艾滋病抗体阳性者报道尚少。该患儿曾考虑Vit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感染败血症等, 因输血纠正贫血进一步输血前血液免疫学检查而确诊。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 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所致的梅毒。2岁以内者为早期梅毒, 2岁以上者为晚期梅毒。大多数新生儿刚出生后症状和体征不典型, 于2~3周后逐渐出现。此患儿出生20 d左右出现皮肤损害、手足皮疹脱皮。且伴肝脾肿大、肝功损害等典型表现。临床诊断应不难。母亲病史极为重要, 必须详细询问父母性病史、验血史及治疗史等。争取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于宫内或生后早期经青霉素充分治疗者预后良好。该患儿又合并HIV感染, 为母婴传播。可发生于妊娠期 (宫内感染) , 或分娩过程中以及哺乳期, 母亲将HIV感染传播给胎儿或婴儿的传播率与母亲感染HIV的严重程度相关。该患儿HIV抗体阳性是否为HIV感染尚需动态检测HIV抗体, 因为来自母体的HIVIgG抗体可在婴儿体内存在到18个月龄。此患儿尚未出现HIV感染的临床表现, 如呼吸系统感染等。

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1例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 胎龄为35周, 体重2890 g, 系第2胎第一产, 早产儿貌, 神志清, 状态反应可, 呼吸平稳, 肝脾肋下3 cm, 周身皮肤轻度黄染, 周身可见皮疹, 呈圆形、卵圆形、紫红色侵润型斑块, 外围有丘疹, 带有鲜癣, 双足皮肤剥脱, 大片脱屑, 露出鲜红色基底面, 并伴有渗出, 口腔有鹅口疮, 鼻塞张口呼吸, 脐部有脓性分泌物, 梅毒螺旋体血小板凝集实验TPHN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片实验RPR均呈阳性, 生后2 d入院。

主要用青霉素治疗, 每次5万U/kg, 12 h 1次, 静脉滴注, 7 d后改为8 h 1次, 疗程10~14 d, RPR转为阴性。

2 护理

2.1 保护性隔离, 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将患儿安置在隔离病室, 温箱内, 与其他新生儿隔开, 各种护理操作集中进行, 严格无菌操作, 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接触患儿前后彻底洗手, 接触患儿血液体液或医务人员有皮肤破损进行操作时须戴手套, 操作完毕后用手消液擦拭双手1~2 min后清洗双手, 患儿所用衣物, 被服用0.2%健之素溶液浸泡后送高温高压灭菌, 喂奶用具经0.2%健之素溶液浸泡后煮沸消毒, 其余器械如听诊器、婴儿暖箱等用健之素溶液擦拭两遍, 并用紫外线灯照射30 min, 空气净化机消毒, 每日2次, 病房地面湿式清扫, 用0.5%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 每日2次。

2.2 皮肤黏膜护理

患儿出现典型的皮肤损害, 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 并伴有细小脱屑, 双足皮肤剥脱, 露出鲜红色基底面并伴有渗液, 护理上予以1:8000高锰酸钾溶液洗澡, 每日1次, 洗澡后用无菌凡士林油纱覆盖创面, 再用无菌纱布包裹, 绷带包扎, 再次换药时不得强行撕开油纱, 于洗澡时用1:8000高锰酸钾溶液泡软, 再轻柔的撕开油纱, 患儿皮肤脱屑多时, 及时更换无菌床单, 哭闹时及时给予安抚, 必要时给予棉垫包裹, 以免摩擦造成创面的再次损伤, 经过细致周到的护理, 6 d后原有的创面干燥, 皮损得到控制[1]。

2.2.1 口腔护理

患儿口腔有鹅口疮, 耐心喂养, 给予患儿增加喂水次数, 以达到冲洗口腔的目的, 并涂上制霉菌素甘油, 每日3次, 5 d后鹅口疮好转, 体重增长良好。

2.2.2 脐部护理

用75%酒精棉签消毒脐部每日2次, 有血性和脓性分泌物时, 增加消毒护理的次数。

2.2.3 眼部护理

患儿有眼炎, 表现为眼睛分泌物较多为黄色分泌物, 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双眼, 清理分泌物, 再滴入左氧氟沙星眼药水每日3~5次。

2.2.4 臀部护理

新生儿皮肤娇嫩, 且患儿皮肤易出现破损, 所以护理要格外用心, 每次便后及时换尿布, 更换时动作轻柔, 大便后用湿巾轻柔擦拭, 必要时用温水清洗, 涂护臀膏。

2.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护理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皮肤破损部位的变化, 有无新出皮损, 患儿周身皮肤轻度黄染, 密切观察患儿黄疸消退情况, 监测血胆红素值, 必要时给予兰光治疗, 注意肝脾及肝功情况。

2.3.1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喂养患儿有鼻塞、张口呼吸, 应及时给予患儿吸痰, 吸痰时动作轻柔, 压力<100 mm Hg, 避免损伤鼻黏膜, 同时做好口腔护理, 防止口唇干裂, 患儿刚入院鼻塞时, 给予留置胃管, 经口胃管喂养, 根据患儿的体重、日龄合理喂养, 每次喂奶前抽吸有无残留, 如残留量超过1/4, 及时通知医师调整喂养量, 奶温38~40℃, 鼻饲前后均应向胃管内注入1 m L温开水, 以达到冲洗胃管的目的, 避免奶汁积留在胃管内发生变质, 造成炎症或堵管, 每日监测体重, 5 d后患儿鼻塞好转, 鹅口疮好转, 给予患儿自行吃奶, 喂奶时给予患儿抱起喂奶或半卧位, 头偏向一侧, 防止患儿呛奶, 溢奶, 逐渐增加奶量, 至出院时患儿体重增长良好。

2.3.2注意保暖及温箱的护理 患儿入院后即置保温箱内进行保温, 根据胎龄、体重、体温调节箱温, 每日4次监测体温, 使体温维持在36℃~37℃, 观察患儿末梢循环情况。每日更换温箱水槽内的水, 保证湿化效果。每日2次用0.5%含氯消毒剂湿毛巾擦拭温箱, 每周更换温箱, 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将患儿更换至另一消毒好的温箱中, 停止使用时彻底终末消毒[2]。

2.3.3成功建立静脉通道 提高静脉留置针的成功率, 避免在皮肤破损处留置套管针, 定时、定量给予抗生素, 维持静脉输液, 及时巡视, 防止输液外渗[3]。

2.4 出院指导

梅毒是性病, 人们往往“谈梅色变”, 家长心理负担重, 护士应详细介绍疾病与健康知识宣教, 消除家长的心里顾虑, 树立信心, 告知家长接受系统治疗, 定期复查预后是良好的, 梅毒患儿应在2、4、6、9、12个月追踪观察血清学试验, 如治疗较晚者应追踪更久, 直至VDRL滴度持续下降, 最终阴性。回家后继续观察梅毒皮疹有无复发, 如再次出现皮疹, 教会家属护理方法, 如皮疹数量多, 程度重, 告知及时就医。

新生儿梅毒作为传染性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有所提高, 青霉素是治疗新生儿梅毒最有效的药物, 对无严重并发症的患儿, 治愈效果良好, 通过对梅毒患儿的护理, 我们体会到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对症有效的护理, 注重消毒隔离, 预防感染, 同时做好自我防护, 是促进患儿康复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邵肖梅, 叶鸿瑁, 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55-357.

[2]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30-131.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病例分析11例 篇5

关键词:新生儿,先天性梅毒

即墨市中医医院于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共确诊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1例,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例早期先天梅毒患儿中, 男婴6例, 女婴5例, 年龄10min~30d, 足月儿4例, 早产儿7例。皮肤损害5例, 皮疹为单发或多发性, 呈圆形、卵圆形或紫红或铜红色浸润性斑块, 外周有丘疹, 带有鳞屑。掌跖部损害多表现为大疱或大片脱屑, 称为梅毒性天疱疮。肝大7例, 肺炎3例, 骨损害1例。X线变化:骨膜下层加厚, 骨干骺端浓厚的致密带, 骨影局部稀疏。RPR阳性11例, TPPA阳性3例, TRUST-Lg M阳性3例。1例患儿脐血TPPA阳性, 7d后RPR阴性。母亲吸毒, 母血RPR阳性, 患儿为撤药综合征, 血RPR阳性1例。因母亲RPR阳性, 查患儿RPR阳性5例, 因肝大疑是宫内感染, 查RPR阳性, TORCH阴性4例。有2例为查配血常规TRUST-Ig M阳性3例。11例追问母亲或父亲有不洁性生活史, 查母亲血RPR均阳性。

1.2 实验室检查

W B C (4.0~4 0) ×1 09/L;R B C (2.8~6.6 5) ×1 01 2/L;H b93~264g/L;PLT (10~354) ×109/L;肝功能ALT 6~58U/L, AST29~154U/L, TP 38~89g/L, ALB 18~54g/L, TBIL 7~335μmol/L, DBIL 3~39μmol/L。脑脊液检查6例均阴性。5例患儿家属拒绝腰穿。

1.3 治疗及转归

均给予青霉素5万U/ (kg·d) 分两次静脉滴注, 连续2周。皮疹消退时间7~10d, 随诊5例, 1例3个月转阴, 4例6个月转阴, 无复发。

2 讨论

先天性梅毒称胎传梅毒, 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亲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中所致的梅毒。发病可出现于新生儿期、婴儿期或儿童期, 2岁以内为早期梅毒, 2岁后为晚期梅毒。早期先天性梅毒一般定义为出生前至生后1年内发病的梅毒婴儿患者, 通常在出生后3个月内就产生病发现象, 绝大数在5个月内发病, 笔者确诊的患儿为10min~30d。部分严重宫内感染的胎儿可能发生胎死腹中现象。尽管使用抗生素治疗, 部分患儿还是无法避免地在新生儿期死亡, 笔者诊断的患儿没有发生死亡, 但有2例患儿多种脏器严重损坏。新生儿出生初期, 部分受感染新生儿起初并无任何临床表现, 直到出现多脏器受累的临床表现时才被诊断出来。晚期先天性梅毒是先天性梅毒的晚期表现, 通常在5~8岁发病, 13~19岁期间各种病发症状相继出现。晚发症状在20岁或更晚年龄阶段出现临床病发症状。先天潜伏梅毒患儿则无任何临床症状, 仅仅是在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时呈阳性反映, 即墨市中医医院在此就检出4例。随着妊娠妇女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的普及, 血清血阳性的母亲及新生儿增多。新生儿期梅毒只有极少数先天性梅毒患儿出现症状。多数患儿没有临床症状, 呈潜伏梅毒, 如未进行治疗或治疗不及时、不彻底以后出现临床症状, 甚至发生多脏器受累的临床表现时才被诊断, 而另一部分先天性梅毒患儿无临床症状表现至终老。因母体可经胎盘将血梅毒螺旋体Ig G抗体传播给胎儿, 造成患儿血清反应素血症。故不能单独通过脐血或新生儿血梅毒血清学检测确诊先天性梅毒, 脐血或新生儿血清学滴度多于母体血液4倍, 只可诊断新生儿受感染。Ig M不通过胎盘传播, 故Ig M升高可反映胎儿或新生儿是否受到感染。虽然梅毒螺旋体Ig M抗体试验目前已医学界得到临床应用, 但由于操作相对复杂, 耗时多, 费用高, 仅限于有条件的实验室用, 还不能普及。这样一来造成新生儿先天性梅毒诊断缺乏金标准, 对其进行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是产科医师面临的难题。我们可以借鉴以下诊断标准与方法: (1) 有症状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诊断:具有2个以上提示早期先天性梅毒的临床症状;母亲和新生儿梅毒血清学检查呈阳性, 血清学检查为快速反应素试验 (RPR) , 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 (TPHA) ; (2) 无症状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诊断:母亲梅毒史或不洁性生活史且梅毒血清学呈阳性;新生儿无梅毒的症状但梅毒血清学呈阳性。我们共检出有症状者7例, 无症状者4例, 均按此标准进行诊断[1,2,3]。这样可能造成一些血清反应素阳性患儿过度治疗。我们采取青霉素进行治疗, 费用低。我们可以对患儿进行随访, 以排除此种患儿。对诊断先天性梅毒的患儿进行随访, 观察患儿血清学变化。一部分为反应素血症, 此患儿3~4个月自动转阴。我们检出此种患儿1例。一部分滴度不转阴即可诊断为早期先天性梅毒。我们检出10例。早期梅毒给于足量规范抗梅毒治疗[我们采用青霉素5万U/ (kg·d) , 治疗15d]后3个月RPR试验抗体滴度下降2个稀释度, 持续半年后下降4个滴度。早期梅毒经充分治疗痊愈后, 还应随诊2~3年巩固。治疗后第1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 以后每6个月复查1次。随诊期间严密观察其RPR滴度下降以及临床症状表现。早期梅毒治疗后, 如有血清复发 (血清反应由阴转阳, 或滴度升高2个稀释度) 或临床症状复发, 除立即加倍剂量进行复治外, 还应腰穿检查脑脊液以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有无梅毒感染。笔者没有检出复发者。

参考文献

[1]樊尚荣.先天梅毒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4) :277-279.

[2]尹跃平.梅毒血清学监测方法的应用评价[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6, 3 (2) :11-13.

双胞胎姐妹同患先天性梅毒1例 篇6

1 临床资料

患儿2.5月龄系双胞胎姐妹, 主因“皮疹2周, 发热12h”于2013-02-11入院。两患儿系37周第2胎第2产, 于我院产科剖宫产娩出, 出生时体重1 700g (姐) 、2 700g (妹) , 无特殊出生史。患儿入院前2周 (患儿2月) 臀部及双下肢出现散在斑丘疹, 家长未重视。近10d来皮疹未变化, 3d前于皮肤科就诊, 查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apid plasma reagin, RPR) 为1∶256 (+) , 考虑先天性梅毒。口服药物治疗 (具体用药不详) 。12h前患儿出现发热, 体温最高38.0℃, 门诊查血常规, 长女血白细胞 (white blood cell, WBC) 11.1×109/L, 淋巴细胞 (lymphocyte, L) 50.2%, 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 N) 23.4%, 血红蛋白 (hemoglobin, Hb) 77g/L, 红细胞 (red blood cell, RBC) 2.73×1012/L, 血小板 (blood platelet, PLT) 60×109/L。 (次女) :WBC 16.2×109/L, L:52.3%, N:33.7%, RBC 3.49×1012/L, Hb 104g/L, PLT 88×109/L, 初诊为皮疹发热待查收住院治疗 (家属隐瞒父母梅毒史及3d前患儿RPR结果) 。

家族史:患儿父母均患梅毒, 其母于孕5月时查梅毒阳性, 后曾予苄星青霉素不规律治疗。患儿1月时复查RPR1∶4 (+) , 未治疗, 同时查患儿RPR均为1∶1 (+) 。

入院查体, 长女体温37.5℃, 心率110次/min, 体重4.0Kg, 身长55cm。次女体温37.0℃, 心率110次/min, 体重4.5Kg, 身长57cm。臀部及双下肢可见斑片状皮疹, 以臀部为著, 散在分布, 部分融合成片, 稍高出皮面, 黄豆至甲盖大小, 铜棕色表面无脱屑, 余躯干、四肢及会阴未见皮损。辅助检查: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阳性。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长女1∶256 (+) , 1∶512 (±) ;次女1∶128 (+) , 1∶256 (±) 。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 (+) 。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抗体 (-) 。生化检测长女C反应蛋白 (C reatcion protein, CRP) 80.2mg/L。总胆红素14.0μmol/L, 谷丙转氨酶90 U/L, 总蛋白52.1g/L, 白蛋白27.9g/L, 碱性磷酸酶367 U/L, 谷氨酰转肽酶 (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 GGT) 535U/L。次女的CRP 82.9mg/L, 总胆红素13.9μmol/L, 谷丙转氨酶89U/L, 总蛋白52.3g/L, 白蛋白28.1g/L, 碱性磷酸酶379U/L, GGT:530U/L, 谷草转氨酶171U/L。复查血常规 (长女) WBC 10.5×109/L, L:59.1%, N:20.5%, Hb 68g/L, RBC 2.24×1012/L, PLT 61×109/L。血涂片L:79%, N:18%。白细胞稍多, 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 部分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可见泪滴红, 破碎红, 嗜碱性点彩红。 (次女) WBC 13.5×109/L, L:70%, N:22.3%, Hb 82g/L, RBC 2.62×1012/L, PLT 141×109/L。

入院后考虑先天性梅毒 (早期) , 给予青霉素5万U/ (kg·d) 及保肝对症共3d, 入院当日患儿热退, 臀部及下肢皮疹分布同前, 颜色变暗, 表面略脱屑。皮肤黏膜无出血倾向, 家长拒绝肝、脾、心脏超声及骨骼放射检查, 要求出院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患儿于北京某三甲传染病医院就诊, 诊断为先天性梅毒 (早期) , 予头孢曲松钠并口服铁剂治疗14d后返回, 复查长女血常规, WBC 10.8×109/L, RBC 3.5×1012/L, Hb 97g/L, L:75.4%, N:16.9%, PLT 462×109/L;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31U/L。次女血常规WBC 11.1×109/L, RBC 3.52×1012/L, Hb 102g/L, L:75.3%, N:18%, PLT 598×109/L, 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30U/L。肝功能好转, 贫血纠正, 嘱其继续口服铁剂治疗6周。

1月后复查 (患儿4月) , 皮疹基本消退, 长女体重5.8Kg, 身长60cm, 血常规WBC 10.5×109/L, RBC 4.73×1012/L, Hb 133g/L, L:75.4%, N:16.9%, PLT 462×109/L;RPR 1∶16 (+) , 1∶32 (±) 。次女体重6.1Kg, 身长61cm, 血常规WBC 11×109/L, RBC 3.8×1012/L, Hb 107g/L, L:80.4%, N:10.4%, PLT 553×109/L;RPR 1∶16 (+) , 1∶32 (±) 。

3月后复查 (患儿6月) , 皮疹完全消失。长女体重6.4Kg, 身长63cm。血常规WBC 9.1×109/L, RBC 4.39×1012/L, Hb122g/L, L:74.4%, N:14.8%, PLT 256×109/L。RPR1∶16 (+) , 1∶32 (±) 。次女体重6.7Kg, 身长65cm。血常规WBC 11.5×109/L, RBC 4.59×1012/L, Hb 125g/L, L:78.9%, N:9.3%, PLT 295×109/L, RPR 1∶16 (+) , 1∶32 (±) 。

患儿每3至6月随访血常规及RPR, 血常规均正常范围, RPR呈逐渐下降趋势, 第15月 (患儿18月) 随访, 长女体重8.8Kg, 身长74cm;次女体重9.4Kg, 身长75cm。属同龄儿正常下限。RPR化验长女1∶2 (+) ;次女1∶4 (+) , 仍随访中。

2讨论

儿童梅毒螺旋体感染多为先天性梅毒 (congenital syphilis, CS) , 又称胎传梅毒, 是由母体内的梅毒螺旋体经胎盘及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所致, 受感染的胎儿约2/3发生死产、早产。据统计每年因母亲梅毒导致流产和死产达460 000例, 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高达270 000例。国内CS年平均患病率62.4/100 000[1]。CS患病率总体与经济状况呈负相关, 近年全球范围内有逐渐升高的趋势。CS经治疗后大多数患者8月后血清学试验转为阴性。CS诊断除了母亲病史、患儿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进之外, 梅毒血清学检查很重要。RPR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tolulized red unheated serum test, TRUST) 检测简单易行, 敏感度高, 但特异性低, 可出现假阳性, 临床上多作为梅毒筛查、疗效观察、随访指标。过去认为妊娠20周之前梅毒螺旋体无法进入胎儿体内, 但最新研究发现妊娠20周之前胎儿也能被感染[2]。在妊娠20周以前得到规范治疗, 可预防99%的先天性梅毒发生。研究发现, 未经治疗的梅毒妇女较非梅毒妇女妊娠流产和死胎率高21%, 新生儿死亡率高9.3%, 早产或低出生体重高5.8%[3]。通过规范的青霉素治疗, 患儿大多数预后良好, 急性期头孢曲松钠治疗亦有效。

本例双胞胎患儿其父母梅毒史明确, 结合临床及血清学检查CS诊断明确。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贫血及肝功能损害。臀部皮疹为较典型的铜棕色斑丘疹, 但贫血及肝功能损害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临床中遇到不明原因的婴幼儿皮疹、贫血、肝功能损害者须除外该病。

该患儿经过15月临床随访, 发现患儿其它脏器功能未见异常。血清学RPR稳定不超过1∶4, 仅身高、体重比同龄儿较差, 处于第25百分位以下, 提示此类患儿经正规治疗后不留后遗症, 但发育较落后, 与文献报道相似[3]。目前CS患病率有升高趋势, 儿科医师要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熟悉此病所累及的各个系统的临床表现, 详询病史, 并完善血清学检查则不难诊断。

参考文献

[1]Zhu L, Qin M, Du L, et al.Maternal and congenital syphilis in Shanghai, China, 2002to 2006[J].Int J Infect Dis, 2010, 14 (supp13) :45-48.

[2]王珏, 叶芳, 王雄.先天性梅毒的诊疗新进展[J].医学综述, 2013, 19 (7) :1259-1261.

新生儿先天梅毒40例临床分析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日龄<3d28例, 日龄>3d12例, 早产儿18例, 足月儿22例 (5例为小于胎龄儿) , 剖宫产15例, 产道分娩25例, 出生体质量1.5~3.5kg, 羊水混浊15例, Ⅲ°混浊8例。重度窒息8例, 轻度窒息7例。35例产前发现母梅毒螺旋体血凝实验 (TPHA) 和快速血清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 (RPR) 均阳性, 5例驱梅治疗。

1.2 临床表现

出生后就出现呼吸困难, 呼吸急促伴呻吟, 口周发绀10例, 鼻腔黏液样分泌物增多14例, 皮肤损害18例, 皮肤损害以四肢及颜面皮损多见, 表现为四肢端掌趾大水泡, 蜕皮, 斑疹, 斑丘疹。肝肿大31例, 肝脾肿大13例, 血小板减少15例, 黄疸10例, 贫血10例, 骨损害21例摄长骨X线片表现为骨膜炎骨膜增厚, 临时钙化带增宽, 骨质疏松缺损, 无明显临床症状者5例。

1.3 实验室检查

(1) 梅毒血清学检查:TPHA+RPR均阳性, 并且RPR滴度大于母亲4倍以上。 (2)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高者24例[ (18~42.0) ×109/L], 血小板减少15例[ (30~94) ×109/L], 血红蛋白减少10例 (60~135G/L) , 血常规正常者5例。 (3) 尿液检查:血尿, 蛋白尿8例, 尿液正常者32例。 (4) 血生化检查:10例血清总胆红素>257μmol/L, 谷丙转氨酶升高者5例 (50~130U/L) 。 (5) 脑脊液检查:仅5例做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TPPA+RPR均阳性。

1.4 治疗与转归

均采用水剂青霉素G 5万单位, <7d的每12h一次, >7d的每8h一次, 疗程10~14d, 其中5例1周后放弃治疗, 2例早产儿死亡, 33例治疗1个疗程后出院, 门诊随访, 5例失访。余例1, 4, 6, 9, 12月随访, 最长随访2年, TPHA+RPR均转阴性。智力发育及体格发育良好。

3 讨论

先天性梅毒发病率近几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受累胎儿约50%发生早产, 流产, 死胎等, 本组病例中早产儿病例比率为45%, 2周岁以内发病者为早期梅毒, 2周岁以后发病者为晚期梅毒[1], 大多数患儿出生时无症状, 但母亲在妊娠早期感染又未及时治疗者新生儿发病时间早且病情重, 本组病例中生后即出现呼吸困难的占10/40 (25%) , 可能于本组病例的患儿母亲是产前发现梅毒, 孕早期感染的比率高有关, 先天性梅毒其发病症状相当于后天的二期梅毒, 主要症状为 (1) 皮肤黏膜的损害, 发生率为10%~60%, 本组病例皮肤损害为18/40 (45%) , 鼻黏膜损害为14/40 (35%) , 皮疹为多形性的, 可表现为全身的斑丘疹, 丘疹, 典型病例为梅毒性天疱疮, 以四肢多见, 脱皮为特异的指尖“袜套“样脱皮, 鼻腔黏膜损害表现为黏液样分泌物增多, (2) 肝脏损害较常, 几乎所有患儿都有肝肿大, 本组病例中肝脏损害占31/40 (77.5%) , 肝脾均大占13/40 (32%) , 黄疸为10/40 (25%) , 转氨酶升高为5/40 (12.5%) (3) 骨损害表现为骨, 软骨炎, 骨膜炎最常见, 约占90%, 本组病例中骨损害21/40 (52%) , 比率偏低, 可能与骨损害多发生于生后数周, 本组病例主要发病较早, 日龄<3d28例, (28/40) 占70%。所以比率偏低, (4) 血象异常表现为白细胞增多, 血小板减少, 本组1例一患儿生后无明显症状, 仅以贫血为表现, (5) 其他,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在新生儿罕见, 本组病例中仅5例做了脑脊液的检查, 脑脊液TPPA+RPR均阳性, 规范治疗后每6个月重复腰穿, 最长2年都转阴, 肾脏损害早期较少, 本组病例为8/40 (20%) 。值得一提的是本组中5例产前孕母驱梅治疗患儿生后症状轻, 滴度低, 转阴快, 有文献报道对孕妇患有二期梅毒的采取系统, 足量的驱梅治疗可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从90%降到2%[2], 并能很好的保护胎儿, 早期先天性梅毒如不治疗, 对婴儿的健康影响很大, 病死率高, 如涉及神经系统可留有慢性脑膜炎, 惊厥, 智力低下, 耳聋及视神经萎缩等。本组病例随访结果表明经过早期, 系统, 足量的治疗先天性梅毒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胡亚梅.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212-1214.

上一篇:暂行条例下一篇:人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