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鼻畸形(共8篇)
先天性鼻畸形 篇1
患者女, 11岁, 其母代述出生时呼吸不畅, 自幼用口呼吸, 打鼾明显, 鼻道不通气。查患者硬腭略高拱, 五官基本端正, 鼻外观正常, 鼻前庭狭小, 向后无鼻道结构。冠状位CT平扫:见左右鼻前庭狭小, 向后为双侧上颌窦并拢及不规则的筛窦结构, 鼻中隔结构不明确, 未显示鼻道及后鼻道结构, 诊断先天性骨性鼻道闭锁畸形。
讨论:
鼻道闭锁为一组少见的先天发育畸形, 发病率为六万分之一, 可分为前鼻道闭锁和后鼻道闭锁。正常胚胎2-6个月期间前鼻道暂时为上皮栓所阻塞, 若6个月后上皮栓未溶解吸收则导致后鼻道闭锁。再者, 后鼻道的形成受颊咽膜、颊鼻膜与后鼻道四周的骨壁组织发育的影响, 如果某些组织影响了颊咽膜、颊鼻膜的裂开或后鼻道四周的骨壁组织发育异常, 则可形成后鼻道闭锁, 临床上后鼻道闭锁较少见, 全鼻道闭锁尚未见有报道。
前鼻道闭锁为膜性闭锁, 后鼻道闭锁可分为膜性、骨性和混合性三种, 以骨性为多见, 闭锁组织80%-90%为骨组织, 为梨骨、腭骨、蝶骨体和翼骨内侧板过度增生引起, 闭锁的部位常位于后鼻道前方鼻腔后部, 该患者即符合后鼻道骨性闭锁的典型表现;后鼻道闭锁有遗传倾向, 常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发育畸形, 且发病率较高。
鼻道闭锁诊断不难, 临床表现鼻塞及嗅觉障碍, 新生儿吮奶时出现气急和发生窒息;双侧闭锁少见, 生后可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发绀甚至窒息, 张口啼哭时症状缓解, 由于长期用口呼吸致硬腭高拱形成特殊的鼻道闭锁面容。影像检查的目的是明确有无闭锁、闭锁的性质和邻近结构的改变, 为鉴别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潘恩源陈丽英.儿科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27-231.
[2]黄砚玲.五官及颈部影像鉴别诊断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05-107.
先天性鼻畸形 篇2
颈椎发育畸形可为全部颈椎或几个颈椎融合,也可为椎体、椎板、椎弓和棘突的局部融合。畸形发生的原因并不清楚。通常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本应形成椎间盘的间叶组织发育障碍,当椎体终板成熟后椎体间叶组织不发生椎间盘或软骨化直至骨化,形成椎体间融合。少数先天性颈椎融合与遗传有关。1.单纯中下位颈椎融合引起的短颈畸形
早期常无神经症状,不需特殊处理,但应注意避免颈椎过度活动,防止外伤,延缓颈椎退变的进程;对颈部外观丑陋者,可行双侧颈部皮肤“Z”型成形术或双侧胸锁乳突肌切断术改善外观。晚期因颈椎退变引起椎管狭窄出现脊髓受压症状者,可根据脊髓受压部位行前路或后路减压术。
2.上颈椎融合引起的短颈畸形
可在早期出现神经症状,应予以高度重视。对无神经症状者,应随访观察,防止颈部外伤,减少颈部活动或局部颈托固定,对出现神经症状者,可采用相应的减压和稳定手术。
3.短颈畸形创伤合并引起脊髓损伤但不伴有骨性损伤者
应先采用非手术治疗,如颅骨牵引或枕颌带牵引,症状消失后给予头颈胸石膏固定;伴明显骨折脱位者,则先采用颅骨牵引使之复位,然后根据神经症状变化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先天性鼻畸形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因先天性鼻畸形患者来我院就诊者80例, 主要表现为鼻翼畸形, 男56例, 女24例;年龄1~45岁, 平均年龄18.4岁。根据临床特点与患者要求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上述资料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都采用隆鼻手术修复治疗, 采用静脉全麻, 鼻翼缺损区的瘢痕组织完全切除, 将创缘鼻翼组织剖开, 备移植片中的软骨插入。对照组选择植入材料为人工固体硅胶鼻假体, 治疗组采用自体软骨植入, 按鼻翼部缺损的实际大小及弧度, 在耳轮适当部位设计切口。常规取耳廓复合组织, 置于鼻翼部缺损处, 依次缝合鼻内、外侧面创缘, 加压包扎。将剩余软骨视情况填充鼻基底塌陷处的皮下。观察两组的修复效果, 主要为畸形的变化情况。
1.3 统计分析
本文所有实验数据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修复效果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代表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80例患者均一期愈合, 两组鼻畸形基本得以矫正, 植入软骨无明显吸收。组间对比, 治疗组的上述情况矫正率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从鼻根部的正面观察, 无论是从外鼻表面, 还是从其骨性结构上分析, 鼻根部两侧均向上呈斜坡形, 与眉弓形成光滑的连接;相对而言, 鼻根正上方的额骨正中则形成一凹陷, 大致成“V”形;但从侧方观察, 鼻根的最上点上方, 额骨的前突程度仍超出鼻根[3]。当前我国鼻畸形发病率高, 先天性鼻畸形都具有独特的病理解剖学特点与外科整复方法[4]。
传统隆鼻术需要手工雕刻假体, 但对求美者鼻骨形状却不了解, 因此制作出的假体很难与鼻骨完全贴合, 易导致滑动、错位、假体偏斜、鼻根部呈阶梯状畸形等现象。而数字假体形态直接来自于计算机重建的鼻骨模型, 同时假体厚度是通过分析模拟效果与原始鼻形的差异、不同隆鼻区域软组织变形量以及数字化的专家经验库而精确计算得出的, 因此假体在形态上符合求美者的个性特征, 贴合稳固, 并且植入后隆鼻手术效果与模拟效果完全一致[5]。传统的硅胶整形植入物是由固态硅橡胶材料和化学添加剂组成。含有化学添加剂的材料植入人体后, 虽然不会导致大的安全危害, 但对患者创伤的恢复也有一定的影响。采用膨体材料, 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耐老化好、耐受高温高压、稳固性好、生惰性与生物活性相结合、有强力不易碎, 有弹性, 且可软、硬随意调节、易加工、可塑性强 (易成型) 、白色、植入后不透光、易取出, 已在软组织、硬组织、整形植入物等领域广泛应用[6]。但是术后最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比如因硅胶假体支撑致皮肤张力过大, 假体长期支撑出现下滑所致鼻尖部皮肤变薄[6]。
自体软骨隆鼻的切口很小, 而且手术是在局麻中进行, 没有痛苦。手术后相融性非常好, 形态更自然逼真, 杜绝排异现象, 并且能保持永久的自然美。自体软骨隆鼻具有以下优势:组织相容性好且稳固。自体软骨能与鼻局部的组织愈合为一体, 很轻易固定, 不会出现移位;不会出现排异反应, 自体软骨隆鼻好不好不容置疑;吸收少, 自体软骨吸收率低, 没有血液供给也能成活生存;很轻易雕刻修整模型, 是理想的隆鼻材料。通常的鼻假体材料 (硅橡胶假体) , 外形较固定, 并不能做出漂亮的鼻尖, 而运用自体软骨则完全可以达到塑造鼻尖这个效果。杜绝了鼻头变形、穿孔等[8,9]。80例患者均一期愈合, 两组鼻畸形基本得以矫正, 植入软骨无明显吸收。组间对比, 治疗组的上述情况矫正率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
(n=40)
总之, 隆鼻手术修复先天性鼻畸形方法众多, 但因其畸形成因和程度不同, 随着修复手术方法的逐渐改进, 移植材料的不断更新, 自体软骨隆鼻技术将得到更多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隆鼻手术修复先天性鼻畸形的效果。方法 先天性鼻畸形患者来我院就诊者80例根据临床特点与患者要求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 两组都采用隆鼻手术修复治疗, 对照组选择植入材料为人工固体硅胶鼻假体, 治疗组采用自体软骨植入。结果 80例患者均一期愈合, 两组鼻畸形基本得以矫正, 植入软骨无明显吸收。组间对比, 治疗组的上述情况矫正率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隆鼻手术修复先天性鼻畸形方法众多, 但因其畸形成因和程度不同, 随着修复手术方法的逐渐改进, 移植材料的不断更新, 自体软骨隆鼻技术将得到更多推广。
关键词:隆鼻手术,先天性鼻畸形,人工固体硅胶,自体软骨
参考文献
[1]宋儒耀, 方彰林.美容整形外科学[J].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8:343.
[2]曹阳, 黄伟光.软骨移植在鼻美容整形术中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 2007, 36 (7) :659-660.
[3]于晶天, 陈守正.自体软骨联合假体植入鼻尖成形术[J].中国美容医学, 2006, 15 (8) :925-926.
[4]褚燕军, 王明刚, 杜晓杨.硅胶-耳软骨复合体在单侧鼻畸形整复中的应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07, 42 (3) :341-342.
[5]王丽妮, 朱志祥, 潘贰, 等.自体耳软骨与硅胶假体联合隆鼻术[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7, 18 (3) :183.
[6]戴传昌, 王碧菠, 董佳生, 等.蝶形复合耳郭组织移植矫治重度短鼻缺陷[J].中国美容医学, 2008, 17 (1) :43-45.
[7]戚可名.先天性畸形中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的治疗意义[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2008, 2 (2) :119-120.
[8]何乐人, 庄洪兴, 张易, 等.耳甲软骨与人工鼻假体联合植入隆鼻术[J].中国美容医学, 2007, 16 (9) :1230.
先天性鼻畸形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在2002~2012年间我们对90例先天性唇裂术后鼻继发畸形患者进行II期手术整形, 其中男27例, 女63例;年龄11岁~24岁, 平均15.5岁, 其中单侧唇裂鼻畸形77例, 双侧唇裂鼻畸形13例。
1.2 手术方法
1.2.1 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头部后仰, 经口腔插管全麻, 或采用双侧眶下神经阻滞麻醉联合术区局部浸润麻醉。
1.2.2矫正鼻翼、鼻尖和鼻小柱的畸形
作鼻翼鼻尖边缘相互连接的弧形形切口, 分离大翼软骨, 术野显露清楚后切断患侧大翼软骨内侧脚, 然后充分游离弓背部组织与大翼软骨间隙, 将分离的两侧大翼软骨在中线贯穿相互缝合, 上提切断的软骨矫正至与健侧等高固定复位, 以矫正鼻翼畸形及鼻尖不正, 鼻小柱过短者, V-Y成形术矫正, 必要时植入自体软骨或者多孔高密度材料聚乙烯材料材料支架于鼻小柱、鼻翼以作形态支撑以保证效果。
1.2.3 鼻中隔歪曲的矫正
仔细分离双侧鼻翼软骨及鼻中隔软骨, 术野显露清楚后, 在鼻中隔软骨下端离断鼻中隔软骨, 适量剪去下端一小块软骨, 固定鼻中隔软骨中间位置。
1.2.4 患侧鼻翼塌陷严重、鼻孔及鼻底畸形的矫正方式
如果患侧鼻翼塌陷严重, 往往患侧大翼软骨外侧脚向外下方严重移位, 出现鼻基底宽大畸形, 此时矫正患侧大翼软骨内侧脚后, 则需同时松解患侧大翼软骨外侧脚, 则视情况设计“V-Y”推进皮瓣进行塑形改造, 让患侧大翼软骨外侧脚在无张力下复位靠拢内、上侧以矫正外下方偏移的畸形。对于部分伴有齿槽裂病人有鼻基底宽大畸形的同时, 出现鼻翼陷塌严重, 在通过皮瓣推进的同时, 于鼻肌束起始处离断患侧鼻肌, 移位缝合固定于前鼻棘处骨膜, 以改善陷塌畸形。患者部分病人鼻孔宽大改善不佳, 可以在鼻底设计切除一小块适量菱形组织然后缝合, 如果鼻小柱歪斜, 对此如两侧鼻孔大小不等时, 可用对偶三角形皮瓣转移术整复[2]。
2 结果
本组9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 正面观, 术后无明显瘢痕, 鼻尖形态圆尖居中, 鼻基底线与口裂基本一致;鼻底观, 鼻形态为近直角三角形, 两侧鼻翼、鼻孔基本对称。术后87例随访1~2年鼻的良好矫正形态持久, 医患均对手术效果满意。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的复杂而多样性决定了II期手术的必要性和困难性
单侧唇裂鼻畸形主要表现为患侧鼻翼下陷偏位、患侧鼻底宽大, 鼻小柱短歪, 鼻孔形态大小异常, 鼻尖不正, 鼻中隔歪偏;完全性双侧唇裂鼻畸形更复杂, 上颌骨发育不良出现分离, 鼻基底部的组织往往缺失, 鼻小柱歪斜, 鼻尖低塌, 有的病人鼻翼下陷严重成水平外展形状。临床表现复杂而多样性决定了唇裂病人的II期整形既必要又困难, 矫治鼻畸形就成为鼻整形外科中一个主要的也是困难的课题[3]。
3.2 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手术治疗操作要点
(1) 现在这种继发鼻畸形整形手术方法许多, 譬如:软骨下切口鼻畸形矫正术;鼻小柱切口鼻成形术;旋转推进瓣法的鼻整形术;骨移植加悬吊鼻矫形术;解剖修整软骨的鼻整形术;整体旋转复位鼻整形术等等。临床上运用单一术式很难解决具有复杂多样性的鼻畸形, 需要一种或二种以上的方法综合手术方式。
(2) 在II期整形修复过程中, 由于畸形差异化, 导致修复方法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对于鼻畸形的矫治在唇裂继发畸形整形中是十分关键, 整形中需要成功复位错位的患侧大翼软骨, 延长短小畸形的鼻小柱, 调整鼻孔的形态和大小, 有鼻翼基部外移时, 还需分离大翼软骨外侧脚内移复位到正确位置, 将鼻底大小调整到正常, 鼻翼对称、鼻孔等大、鼻尖居中。
(3) 术中应尽可能锐性剥离, 尽量避免钝性分离的对组织创伤而影响血运, 不影响软骨组织的生长发育, 减少创伤出血及无张力情况下缝合组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4]。
(4) 术中尽可能解剖复位鼻肌对维持良好鼻外形的远期效果至为关键。术中仔细解剖复位鼻肌, 尤其是附着于鼻翼和鼻小柱的鼻部肌肉, 对改善鼻基底塌陷畸形, 及鼻孔大小的正常维持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5) 缝合悬吊患侧大翼软骨的位置与术后鼻孔的形态大小矫正有关。手术中游离患侧大翼软骨要充分, 尽量在患侧大翼软骨无张力的情形下缝合复位, 同时注意缝合悬吊的位置以既能纠正鼻翼塌陷畸形又不因悬吊位置过高出现鼻孔蹼状畸形为宜。
(6) 复位矫正有偏斜的鼻中隔, 这样术后软骨或人工生物材料支架的位置形状得到持久稳定保证, 这对术后长远地维持鼻矫正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
摘要:目的:探讨唇裂修复术后鼻畸形的有效整形方法。方法:20022012年, 我们对90例唇裂修复术后鼻畸形患者采用综合方式手术修复。结果:手术瘢痕不明显, 术后鼻外形整复良好, 效果满意。结论:采用综合方式手术治疗唇裂术后鼻畸形的患者, 复位移位的鼻解剖结构, 能获得满意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唇裂,继发鼻畸形,综合矫治
参考文献
[1]宋儒耀, 方彰林.美容外科学 (第三版) [M].北京出版社, 2001:776
[2]王志军, 刘林嶓.美容外科学第一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36-237
[3]Walterc.Nasal deformities in cleft lip case.Facial plastic Surgery, 1995, 74-76.
[4]李世荣.整形外科学 (第一版) [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93-94.
先天性单纯中耳畸形 篇5
1 临床资料
18例患者中男性12例, 女性6例。年龄10~35岁, 平均年龄18.8岁。双耳畸形4例, 单耳畸形14例:右5耳, 左9耳, 共22耳。全部病例均以耳聋为主诉症状, 其中伴有低音调耳鸣者4例。发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为3~24年, 平均10.7年。存在先天性小颌畸形者2例。
15例行乳突片检查:气化型12例, 板障型2例, 硬化型1例。纯音电测听用语言区平均听力表示, 18耳呈传导性耳聋, 气骨导差在33~57dB, 平均为47.2dB。4例为混合性耳聋。15耳声阻抗测听, 鼓室曲线A型13耳, As型2耳。
2 中耳畸形情况
22耳术中所见中耳畸形以听骨畸形最多:5耳仅存在畸形锤骨;3耳听骨全无;3耳镫骨畸形;2耳无砧、镫骨;2耳无镫骨及砧骨畸形;2耳无砧骨及镫骨畸形;2耳砧、镫骨畸形;无锤骨及镫骨、无锤骨及砧骨畸形、全部听骨畸形各1耳。关节:2耳锤、砧关节融合;2耳砧、镫关节脱离。两窗:3耳全无;4耳前庭窗骨性闭锁或畸变;1耳蜗窗畸形。面神经管缺损及走形异常者各3耳。
3 手术及疗效
行人工镫骨术者12耳:术后8耳听力平均提高26d B, 余4耳中3耳为混合性聋, 1耳无两窗, 术后听力均无提高;4耳行镫骨撼动+砧镫关节松解术, 仅1耳术后听力提高10dB;2耳行自体人工镫骨连接术, 术后听力分别提高34和41d B;4耳因中耳畸形严重未予治疗。
4 讨论
中耳来源于腮器。锤骨头、砧骨体及砧骨短脚来自第一鳃弓Meckel软骨, 锤骨柄、砧骨长突、镫骨板上部结构及板鼓室侧来源于第二鳃弓Reichert软骨, 镫骨底板前庭侧由耳囊发育而来。胚胎第8周时, 与第一鳃沟相对应的第一对咽囊向两侧扩展, 远端膨大成为鼓室原基, 近侧部缩窄形成咽鼓管, 其远端的内胚层上皮以后与鳃沟内侧端外胚层上皮相接形成鼓膜, 镫骨原基压迫听囊并与之融合形成前庭。听骨皆在胚胎第6周开始发育, 至16周时听骨处于软骨状态, 砧骨最先骨化, 之后为锤骨和镫骨, 至第28周听骨骨化大部分完成, 35周时听骨发育与成人相同。
先天性中耳畸形多合并外耳畸形。文献报道有外耳畸形时听骨畸形以锤、砧骨多见, 单纯中耳畸形时听骨畸形以镫骨多见。本组22耳单纯中耳畸形仅1耳镫骨正常, 与文献相符。一般认为先天性单纯中耳畸形从出生即开始耳聋, 无渐进性, 一般无耳鸣, 易被误诊为耳硬化症或慢性单纯性中耳炎。本组病例纯音测听语言区频率损失骨气导差在33~57dB, 鼓室压图多为A型, 少数为As型。文献报道CT对本病诊断的符合率达80%, 可作为诊断参考。对于无其他耳病怀疑、无进行性加重的耳聋患者, 即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应进一步检查确诊。
先天性鼻畸形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创伤性歪鼻畸形患者共72例, 其中男45例, 女27例, 年龄为18~50岁, 平均年龄为32.0岁。对患者的受伤原因进行分析可得, 其中车祸致伤共48例, 高空坠落伤共20例, 重物砸伤共4例。72例患者均存在明显鼻塞感, 伴发鼻中隔重度偏曲共65例。对患者的畸形进行分类可得, 其中直线型歪斜共34例, S型弯曲共20例, C型弯曲共18例。所有患者在接受该研究研究前,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取鼻前庭与鼻中隔交界处粘膜作L形切口, 切口上端为鼻中隔前端顶部, 下端为鼻底部。于鼻内镜下将骨膜与软骨膜逐步分离, 并将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犁骨、上颌骨分离, 使其与两侧的黏骨膜充分分离。根据患者发生偏曲的部位与程度, 对偏曲的骨质进行清理, 并手法复位使其居中。于偏曲软骨面作一纵行切口, 以解除软骨面的局部压力。将患者中隔与鼻骨之间的连接剪断, 以松解瘢痕牵拉造成的张力, 并将中隔复位。由于创伤性歪鼻畸形多为软骨锥畸形与骨锥畸形, 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需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歪鼻矫正术。C型弯曲与S型弯曲患者需对其软骨锥与骨锥进行完全松解, 于鼻内镜下沿鼻背将鼻骨骨膜分离至鼻根, 将骨锥与软骨锥之间的连接松解, 并使鼻锥充分暴露。利用骨凿对其鼻骨凸起处进行修正, 对于上颌骨鼻突存在畸形的患者, 应将畸形部位凿断, 并调整骨锥与软骨锥的相对位置。将隆起的鼻背软骨削平, 使鼻背两侧呈现对称型, 对于存在局部凹陷的患者, 应给予软骨或骨片充填术。对鼻外形修整满意后, 将鼻腔内填塞纱布条进行内固定, 并用纱布对鼻骨进行加压固定。术后3 d将内固定纱布去除, 5 d后将外固定纱布去除。
1.3 评价标准
对该研究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以下标准进行评价:优秀:患者术后鼻梁外观平直, 鼻背与鼻翼均对称。鼻腔通气无障碍, 呼吸过程中无不适感;良好:患者术后鼻梁基本平直, 鼻背与鼻翼对称, 鼻腔通气具有明显改善;较差:患者术后鼻梁外观仍歪斜, 鼻翼与鼻背不对称, 鼻腔不通气[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该研究34例直线型歪斜患者中, 恢复优秀共26例, 占76.5%, 良好共8例, 占23.5%, 优良率为100.0%;20例S型弯曲患者中, 恢复优秀共17例, 占85.0%, 良好共3例, 占15.0%, 优良率为100.0%;18例C型弯曲患者中, 恢复优秀共17例, 占94.4%, 良好共1例, 占5.6%, 总优良率为100.0%。
3 讨论
创伤性歪鼻畸形在临床上为五官科常见的疾病, 其发病原因为患者外鼻受到高能量创伤后, 未得到及时的、正确的处理措施, 从而由于内力与外力的作用, 发生错位愈合甚至畸形。外力主要是指在瘢痕愈合的过程中, 由于牵拉不对称所产生的作用于软骨与鼻锥上的力;内力则是指在愈合过程中, 鼻中隔软骨畸形所造成的牵拉力。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 准确地判断畸形程度并进行科学的手术设计, 是确保患者歪鼻畸形得到矫正的关键[4]。该研究认为鼻内镜辅助鼻前庭切口对创伤性歪鼻畸形的治疗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 准确判断畸形情况; (2) 对偏曲部分完全松解; (3) 保留L形支架; (4) 重塑外形后稳固的固定。
根据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72例创伤性歪鼻畸形患者通过鼻内镜辅助鼻前庭切口矫正后, 其临床疗效良好, 不同类型畸形的患者的鼻外观均得到明显改善, 鼻通气情况良好。由此可见采用该方法对创伤性歪鼻畸形患者进行治疗, 具有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有效性。该研究的手术方法为鼻中隔矫正术联合歪鼻矫正术, 与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更具有优势, 具备切口隐蔽、术后恢复快、术野清晰、并发症少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邦华, 吴蕾, 孔维佳, 等.外伤性歪鼻136例的矫治[J].中华创伤杂志, 2006, 22 (8) :606-608.
[2]马玲, 公茂来, 严法芝, 等.鼻部美容整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52-253.
[3]Kim JT, Kim SK.Endoscopically assisted, Intaroally approached corrective rhinoplasty[J].Plast Reconstr Surg, 2001, 108 (1) :199-205.
先天性鼻畸形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我院耳鼻喉科共收治鼻中隔前端及上部严重偏曲导致歪鼻畸形患者42例, 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29例;男女比例:0.45:1。 年龄在18-39之间.平均年龄22.36岁。歪鼻畸形病因: 先天性严重鼻中隔偏曲导致歪鼻畸形32例,占76.19%;陈旧外伤性导致鼻中隔偏曲进而引发歪鼻畸形的8例,占19.05 %;既往手术继发畸形的2例,占4.76 %。 因鼻中隔偏曲严重所有患者均存在一侧或双侧不同程度的鼻部通气障碍,有24例患者同时还伴有反复发作的慢性鼻炎。
1.2方法
1.2.1手术切口先采用0.2碘酊局部消毒三次后, 铺巾,2% 盐酸利多卡因肾上腺素沿手术切口及鼻背、 鼻唇沟局部浸润麻醉。麻醉显效后,沿鼻小柱前及两侧鼻翼软骨前缘做一蝶形切口,切口长度以充分暴露术野为宜,以利于手术准确顺利进行,力求达到最佳治疗及美观效果。
1.2.2手术过程切开后,钝性分离皮肤及皮下组织, 分离鼻骨下面的黏骨膜,首先沿着鼻翼软骨的外侧浅层逐渐向上.接着沿鼻背浅层筋膜继续剥离.直至将鼻背全部皮瓣掀起,显露出其下的骨性鼻锥、鼻侧软骨以及鼻中隔的上缘.如此可充分暴露鼻中隔偏曲部分。然后进行调整:即沿两侧鼻翼软骨内侧向后上方剥离黏骨膜,松解鼻中隔软骨前端和鼻翼软骨内侧之间连接的纤维结缔组织。,从侧鼻软骨上缘小心剥离鼻中隔两侧的黏膜一软骨上面的黏软骨膜,充分显露出鼻中隔软骨.切除严重偏曲或扭曲的部位,但仍至少保留约l0 mm的背部和尾部的L形软骨结构以作为支撑,防止远期愈合时发生鼻背塌陷,影响美观效果。 如鼻中隔偏曲部分位置较低,或者不仅仅限于鼻中隔偏曲,同时伴有上颌骨鼻嵴结构严重畸形,可切除部分畸形的上颌骨鼻嵴、偏曲的筛骨垂直板及偏曲的犁骨水平板。如同时伴有鼻中部塌陷,可使用鼻骨复位器从鼻腔顶部向上抬起下塌的鼻骨,同时向下压对侧高起的鼻骨,从而使左右两侧鼻背对称、鼻梁平直; 如果伴有下鼻甲肥大的需要同时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然后进行外鼻的美容整复,使鼻梁居中、双侧鼻背对称, 调整缝合双侧大翼软骨内侧脚及鼻中隔软骨的前部以矫正鼻尖偏斜及鼻尖高度。然后用凡士林碘仿纱条填塞鼻腔,局部压迫止血、托起、固定鼻骨,同时预防局部感染。然后采用可吸收美容线严密间断缝合外部切口,加压包扎外鼻。
1.2.3术后处理所有患者术后定期观察止血情况, 同时每日应用抗生素(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浓度为5mg/ml,100ml,加上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浓度为1mg/ml, 400ml,(0.4g),每日分2次静脉滴注)预防感染。 鼻背部采用石膏绷带夹板固定保持塑形,每日检查是否移位,,一般患者固定48 ~ 72 h后取出凡士林纱条。同时固定的绷带每周依据鼻部肿胀的缓解程度调整固定状态,更换新的绷带,待4周,骨组织初步愈合,固位稳定后拆除绷带。
2结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随访.非常满意者29倒.满意者12例.不满意者1例。外形满意率97.6%。一例非常不满意患者为既往手术继发畸形患者,因为其为瘢痕体质者,再次发生瘢痕愈合,后经瘢痕美容消除术, 患者对美观表示满意。但所有术前存在鼻通气障碍症状的患者.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后我们随访1年,未发现有病例出现再次歪鼻畸形。
3讨论
先天性鼻畸形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 因不孕或不良妊娠结局经腹二维超声提示可疑子宫发育异常的病例28例, 年龄21~35岁, 平均28岁。所有患者均在月经干净后做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 宫腔镜和腹腔镜联合检查作为确定诊断结果。
1.2 仪器
超声仪器采用GE公司的Voluson E 8及PHILIPS公司的IU 22超声诊断仪, 阴道探头频率5~9 MHz。
1.3 经阴三维超声检查三维成像及图像分析方法
利用三维超声容积探头, 选择大小至能够包含宫颈及宫腔全长的体积模块扫查, 获取子宫的三维容积数据库, 调节三维图像至获得满意的三切面子宫图像, 包括A平面 (矢状面) 、B平面 (横切面) 、C平面 (冠状面) , 其中冠状切面能够清晰显示宫腔的形态特征及宫底外部轮廓。
2 结果
本次研究的28例患者经三维超声扫查后均获得了满意的三维子宫成像, 即清晰地显示出子宫矢状面、水平面及特有的冠状切面, 与之前应用经腹二维超声可疑子宫异常的不确定成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见附表) 。三维超声重建冠状切面能够清晰显示宫腔内膜的形态特征, 正常子宫内膜呈倒三角形;纵膈子宫分为内膜呈V型的完全型纵膈子宫及内膜呈Y型的不完全纵膈子宫;双角子宫内膜呈蝶翅样;单角子宫子宫内膜呈现朝向一侧的半月形。所有病例均经宫腔镜或腹腔镜检查证实三维超声的准确率为100%。研究结果显示经阴三维超声可明确诊断子宫畸形的类型。
3 讨论
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是由于苗勒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 发育停滞在不同阶段形成的。有学者报告子宫畸形发生率为4.3%, 其中以纵隔子宫最常见, 约占畸形子宫的35%[1]。子宫的发育来自双侧副中肾管, 如果在发育过程中两侧副中肾管部分融合则形成程度不同的双角子宫;而两侧副中肾管已完全融合, 子宫外形正常, 其中隔完全未吸收者就形成了完全纵隔子宫;部分未吸收者就形成了不完全纵隔子宫, 单角子宫由一侧副中肾管发育形成, 而另一侧副中肾管未发生或未发育[2]。
先天性子宫畸形的诊断需要同时评估子宫腔内及子宫外部轮廓, 子宫的冠状切面是能够提供这些信息的标准切面。目前, 常用的诊断子宫发育异常的影像学技术有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超声、磁共振等。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属有创检查, 并且不能提供关于子宫外部轮廓的确切信息, 有其局限性[3]。MRI检查能够获得子宫的冠状切面[4], 能定性及定量诊断子宫畸形, 但MRI费用昂贵且耗时, 不能作为常规的检查手段。
超声简便、无创、可重复性强, 然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通常很难显示冠状切面, 因此获得的是可疑子宫畸形的不确定成像。三维超声可获得二维超声不能获得的平面, 对某一解剖区域的所有信息通过三个正交平面瞬时获得, 展示一个解剖区目标无限多的二维平面。经阴道三维超声技术的发展, 可通过调节三维图像获得三个互相垂直切面, 包括矢状面、水平面、冠状面和三维超声表面模式的重建, 其中冠状切面能够清晰显示宫腔内膜的形态特征及宫底外部轮廓, 是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的重要手段[5,6]。正常子宫内膜呈倒三角形, 纵膈子宫分为内膜呈V型的完全型纵膈子宫及内膜呈Y型的不完全纵膈子宫。双角子宫内膜呈蝶翅样, 显示为两侧分开的宫角及宫底部凹陷的双宫腔结构。单角子宫子宫内膜呈现朝向一侧的半月形。我们的研究表明, 通过三维表面模式重建宫底轮廓及对切面的任意移动和旋转, 可得到自宫底、两侧宫角到宫颈的全部解剖关系, 能够对子宫腔、内膜线和肌层结构同时清晰地显示, 明确子宫底有无凹陷及凹陷深度, 使先天性子宫畸形的诊断及分类更为准确。并且由于经阴道三维超声能同时观察卵巢及输卵管的情况, 补充了宫腔以外的信息, 使临床医师更易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 通过经阴道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类型, 并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作为无创性操作, 简单易行、准确度高, 可重复性强, 鉴别子宫畸形类型方面优于传统的经腹二维超声。
参考文献
[1]Grimbizis GF, Camus M, Tarlatzis BC, et al.Clinical implications ofuterine malformations and hysteroscopic treament results[J].Hum Reprod Update, 2001, 7 (2) :161-174.
[2]曹斌融.常见子宫畸形的种类及诊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5, 21 (8) :451-452.
[3]蔡爱露, 刘炜, 赵丹, 等.三维超声成像技术与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的比较[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8, 24 (1) :745-748.
[4]杨毅, 孙道谱, 王润榕, 等.MRI在先天性子宫畸形分型诊断中的价值[D].苏州大学学报, 2010, 30 (1) :219-220.
[5]Salim R, Woelfer B, Backos M.Reproducibility of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congenital uterine anomalies[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03, 21 (6) :578-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