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共7篇)
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内神经畸形的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 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 均进行体格检查、全脊柱X线、全脊柱螺旋CT、全脊髓MRI等方式进行扫描。结果 在110例患者中, 没有神经畸形的患者有57例 (51.8%) , 有神经畸形的患者有53 (48.2%) 例。40例 (71.4%) 患者有症状体征, 16例 (28.6%) 患者没有症状特征。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对比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183, P<0.05) 。对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进行多因素分析, 主要症状有肿物/皮坑、毛发、双下肢不对称、单/双足畸形等。对TCS、SCM、TCS合并SCM与症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TCS与足畸形症状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疾病合并神经畸形患者的发生率较高, 大部分患者的皮肤、大便、小便及双下肢功能障碍等症状较为异常。
关键词: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椎管内神经畸形,疗效
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椎体畸形疾病大部分是在人体胚胎发育的前8周内, 椎体发育出现障碍而造成的[1,2]。该时期还是人体神经管闭合的时期, 患儿常常还会出现神经发育异常, 造成神经损伤的可能性上升。临床航, 对于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疾病常常出现漏诊。同时临床上, 关于下肢畸形在神经合并症中的临床价值及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脊髓神经畸形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次研究, 对110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的资料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我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其中男性患者为49例, 女性为61例, 年龄分布为50 d~11岁, 平均年龄为 (4.8±4.2) 岁。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有神经畸形, 将110例患儿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 观察组为有神经畸形, 对照组为没有神经畸形。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 均进行体格检查、全脊柱X线、全脊柱螺旋CT、全脊髓MRI等方式进行扫描, 均进行确诊。患者经过体格、阅片后, 均需要医师独立检查, 均进行观察及记录。患儿若难以进行讲述时, 需要由父母或者患儿的抚养人进行代替。对椎管内的多发畸形患儿进行计数。
1.3 统计学处理:
对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 数据间进行χ2分析。若P<0.05, 则数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
在110例患者中, 没有神经畸形的患者有57例 (51.8%) , 有神经畸形的患者有53 (48.2%) 例。脊髓栓系有76 (69.8%) 例次, 其中脊髓圆锥低位栓系有60例次, 圆锥位置正常栓系患者有16例次。脊髓纵裂患者有66例次 (60.0%) , Ⅰ型纵裂患者有45例 (68.2%) , Ⅱ型脊髓纵裂患者有21例 (31.8%) , 椎管内囊肿患者为11例 (19.3%) , 脊髓空洞患者有15 (26.3%) 例次, Chiari畸形患者有3例 (5.3%) 。在53例患者中, 其中40例 (71.4%) 患者有症状体征, 16例 (28.6%) 患者没有症状特征。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对比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183, P<0.05) , 见表1。
2.2 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神经畸形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对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进行多因素分析, 主要症状有肿物/皮坑、毛发、双下肢不对称、单/双足畸形等。对TCS、SCM、TCS合并SCM与症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TCS与足畸形症状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异常毛发、双下肢不对称与SCM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异常毛发、足畸形、双下肢不对称与TCS合并SCM相比, 差异有统计关系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对于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神经畸形疾病的发病率尚没有很好的统一标准。随着MRI等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神经畸形已经逐渐被发现[3,4]。本次研究中, 110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该项数据相比较高, 原因如下: (1) 患儿的年龄偏小; (2) 以全脊髓MR平扫, 对于无临床症状及异常体征的脊髓神经畸形疾病的检出率显著上升。对于脊髓圆锥位置较为正常, 同时又没有较为特殊的临床症状, 常常会造成漏诊。
对于11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 53 (48.2%) 患者具有神经畸形, 同时具有较为异常的临床表现, 临床特征如下: (1) 腰背部正中线位置的皮肤较为异常, 主要有包块/皮坑、焰色痣、异常毛发、痣等; (2) 双下肢处位置较为不对称, 同时很有可能会出现足畸形, 主要有马蹄内翻足、足外翻等; (3) 患者的大小便出现异常, 这些均表现为大便干结, 不规律等症状。
通过与未具有神经畸形患儿的症状进行分析,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相比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些均表明患者应该更加关注体格检查。同时对于年龄较小的的婴儿, 脊髓圆锥位置正常的TCS患儿, 常常缺少较为显著的体征。因此, 最适合采取常规全脊柱MRI、SCT等方式检查。
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疾病具有众多类型的神经畸形, 但以脊髓栓系综合征、脊髓空洞等症状较为多发。以前的研究表明, 背部中线处的皮肤较为异常, 这表明具有脊髓畸形疾病。但是相对于不同的临床特征及神经畸形的报道较为少见。本次研究中, 对于脊髓栓系、脊髓纵裂与临床症状多因素分析, 先天性脊柱侧弯联合神经畸形, 均表现为双足、双下肢异常, 但是不同的神经畸形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较为不一致。脊髓纵裂与背部毛发、双下肢的不对称等情况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当患者同时具有脊髓栓系、脊髓纵裂等症状时, 与背部的毛发、双足畸形等均较为紧密相关。
综上所述, 对于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疾病患者, 出现神经畸形的发生率较高, 同时出现神经畸形疾病的患儿, 大部分的皮肤、大便、小便及双下肢功能障碍等症状较为异常。同时对于不同脊髓畸形的患儿, 临床症状并不完全相同, 特点各不相同。
参考文献
[1]郭东, 曹隽, 张学军, 等.先天性脊柱畸形合并椎管内神经系统畸形发病因素分析[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0, 9 (4) :255-257.
[2]刘福云, 骆晓飞, 卜建文, 等.先天性脊柱侧弯并脊髓纵裂畸形48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 (11) :829-831.
[3]王艳艳, 宋利平, 赵胜, 等.螺旋CT及MRI对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0, 26 (12) :1792-1794.
[4]陈小丹.先天性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2) :27-28.
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 年6 月-2014 年6 月我院诊治的小儿脊柱和脊髓先天性疾病64 例临床资料, 按照患儿病例号单双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32 例。对照组男女比例15:17, 年龄2~11 岁, 平均 (7.45±3.12) 岁, 体重18~43 kg, 平均 (32.36±2.95) kg;研究组男女比例16:16, 年龄1~12 岁, 平均 (7.85±3.02) 岁, 体重18~47 kg, 平均 (36.26±3.12) kg。两组患儿临床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患儿病情均经临床相关检查均考虑为脊柱和脊髓先天性疾病, 且后均经手术证实并治疗;患儿家属均在认真阅读实验知情书前提下同意并签字[2]。排除后天外界因素导致的脊柱和脊髓疾病;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者;遗传性精神异常较难完全配合该研究方案顺利实施者[3]。
1.3 方法
采用西门子Definittion AS 128 层螺旋CT或GE的Signa Ovation EXCITE 0.35 T开放式永磁型磁共振成像仪, 对患儿生殖系统等非照射野区域进行防护, 于安静状态下开展扫描[4]。对照组患儿给予MRI单项检测:造影剂采用Gd-DPTA, 剂量0.1 mmol/kg, 扫描层厚6~7 mm, 层间距2mm, 扫描矩阵512×512。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快速回旋泼 (FRFSE) T2WI序列[TR为4000 ms, TE为96 ms, 回波链的长度 (ETL) 11];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反转恢复脂肪抑制技术T2STIR, [TR为3500~4800 ms, TE为38~44 ms, 回波链的长度 (ETL) 9];轴位、矢状位、冠状位自选回波序列SE T1WI序列, [TR为400~560 ms, TE为10~20 ms];增强扫描:选择轴位、矢状位、冠状位SE T1WI序列, [TR为400~560 ms, TE为10~20 ms]。研究组患儿给予MSCT及MRI ( 检测方法同对照组一致) 联合检测, 首先优化扫描参数 ( 低剂量) , 成像处理技术:轴位、斜位、矢状位、冠状位等多个平面重建 (MPR) 、曲面重建 (CPR) , 3D重建技术 (VRT) , 从全方位显示病变情况[5]。
1.4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用百分比 (%) 表示, 行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手术明确诊断结果
脊柱和脊髓先天性疾病具体表现在先天性脊髓/ 脊膜膨出、先天性脊柱裂及先天性背侧皮窦合并脊柱裂三方面, 其两组疾病构成比情况, 见表1。
2.2 两组患儿影像学检测情况
研究组患儿联合检验疾病确诊率100% 显著高于单项检测对照组50.00%, 且漏诊率误诊率均为0, 远低于对照组的18.75% 及31.25%, 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儿疾病检测成像评价情况
两组患儿疾病检测成像评价主要包括最佳椎弓根、椎体旋转度、脊髓等方面, 各方面评价结果均不一致, 以联合检测成像评价较准确, 见表2。
3 讨论
目前, MRI是诊断病变的最佳影像学筛查技术, 且既往有众多针对儿童神经管闭合不全应用MRI检测成像表现的实验报道[6]。有研究报道:针对年龄较小和脊柱左侧突患者在拟行手术治疗方案时, 应于手术实施前给予常规MRI检测, 对于伴有复杂椎体以及附件畸形患者应联合多层螺旋CT二维和三维重建技术, 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丰富且实用的参考信息[7]。而选择MSCT检测后的处理技术:MPR、SSD、VR等重建, 可以多方位且立体的显示出患儿脊柱畸形状况, 以弥补MRI检测中所存在的钙化、骨骼显示不足等局限, 能够为小儿脊柱和脊髓先天性疾病的明确诊断提供可靠信息。但是MSCT检测只采用螺旋CT研究脊柱骨骼畸形情况, 对脊髓和轴位软组织的显示存在一定局限[8]。临床应用MSCT与MRI联合检测优劣互补, 可观察到患儿骨骼及软组织的细微情况, 提高小儿脊柱和脊髓先天性疾病的明确诊断率。该研究结果得出:应用MSCT与MRI联合检测的研究组患儿临床确诊率高达100.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 且漏诊率及误诊率均为0.00% 也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间比较均可见高度差别。说明MSCT与MRI联合检测方案诊断符合率高, 充分体现两者联合应用可多方位、立体化显示出患儿脊柱骨骼情况, 有效弥补MRI检测技术的不足之处。
同时相关医务人员可根据MSCT与MRI联合检测成像细致分析出脊柱及脊髓先天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利于科学验证患儿是否合并脊柱和脊髓其他畸形以及其他并发症, 可以较精确显示出脊柱骨骼畸形的部位、类别及严重程度, 对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9]。此外, 对患者实施CT扫描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检测技术, 对一系列环境影响因素具有规范的预防措施, 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环境的影响, 加之MRI扫描对环境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因此二者联合可达到理想检测目标。最后对该研究中两组患儿疾病检测成像评价情况予以观察和分析, 得出脊柱和脊髓先天性疾病患儿病情检测成像评价主要有佳椎弓根、椎体旋转度、脊髓等多个方面, 而各方面两组评价结果均不一致, 其中MSCT与MRI联合检测评价较准确。
综上所述, 联合应用MSCT及MRI在小儿脊柱和脊髓先天性疾病检测中具有积极诊断价值, 可用于此类疾病临床首先辅助检查方案。
参考文献
[1]周庆华.MSCT和MRI对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J].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4, 20 (3) :48-50.
[2]赵菊环.脊髓纵裂的MSCT和MRI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 12 (2) :34-35.
[3]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749.
[4]Lieberman IH, Kuzhupilly RR, Reinhardt MK.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 c 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s inendoscopic thoracopl as ty[J].Spine Journal, 2001, 45 (22) :390-394.
[5]劳国荣, 刘超凡, 孙多成, 等.MRI结合MSCT对小儿脊柱神经管闭合不全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7) :10-11.
[6]郭启勇.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4 (4) :1107.
[7]郭海燕.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关节炎的磁共振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 10 (2) :110-111.
[8]周子和.X线、CT、MRI检查技术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改变的敏感性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 16 (10) :412-415.
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 篇3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弯,脊柱融合术,半椎体切除
脊柱侧弯是是危害儿童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常见病之一, 在我国该病的发生率约为1%。该病患者脊柱会偏离中线, 向左或者向右弯曲。该疾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高, 丑化患者体形, 妨碍患者进行劳动, 更为严重的可能导致患者胸廓缩窄, 骨盆发生倾斜, 严重发育不良, 心脏出现移位, 心肺功能不全甚至截瘫[1,2,3]。先天性脊柱侧弯是先天椎体不良发育造成的侧方弯曲, 脊柱畸形, 根据病理类型可以分成封闭分节型、部分分节型及完全分节型, 其中后两种类型较为常见, 约占所有病例的87%[4]。由于患儿的生长发育较为迅速, 脊柱侧方弯曲的进展加快, 若早期没有及时治疗, 待发育成熟之后可能会导致脊柱的严重畸形, 且产生脊髓压迫, 对发育情况和心肺功能造成影响[5]。及时进行手术将半椎体切除和弯曲畸形矫正, 可使形体外观及脊柱的功能得到有效地恢复。关于脊柱畸形的手术方式的选择目前仍存有很大的争议。至今所倡导的手术方式为原位融合, 内固定融合, 骺阻滞, 半椎体切除等等。然而一些传统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对该病治疗策略和术式选择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随着脊柱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及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广泛应用, 目前更倾向于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脊柱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6,7,8]。本研究仅就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8月收治的30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4例, 女16例, 年龄5~14岁, 平均10.4岁;侧弯部位:腰椎16例, 胸段14例;病理类型:封闭分节型3例, 部分分节型 (半闭型) 10例, 完全分节型17例;合并症:脊髓脊膜突出3例, 唇裂1例, 泌尿生殖系统畸形1例, 心肺系统畸形1例。入院时, 3例患儿下肢乏力麻木, 其中2例腹股沟平面以下痛觉和触觉减退, 另1例左下肢膝关节以下痛觉和触觉减退, 左膝深反射减弱。
1.2 术前检查、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患者取站立位或者平卧位接受X线片检查;行MRI后检查骨桥、脊髓脊柱及半椎体结构, 确定是否存在神经及脊髓病变;接受CT扫描, 重建三维, 对半椎体的类型及相邻的椎体椎弓根大小方向进行确定[9]。所有患儿都接受全麻手术, 气管插管以全身麻醉完成后, 患儿取俯卧位, 腹腔处腾空, 在病椎中心的正中后方部位做切口, 长度是至少上下2个椎体。使用电刀对骨膜进行剥离, 将脊柱后方暴露 (椎板、横突及椎间关节的突出节) , 直至双侧横突;采用“C”臂X线机定位椎弓根方向以及进钉点, 将半椎体切除, 并于相邻椎体内植入两对椎弓根钉, 凹处采用螺母进行临时固定。然后将半椎体后方椎板切除, 同时截断凹侧的融合椎板。将该平面神经根及硬脊膜暴露并加以保护, 将半椎体及基底部的横突切断, 使椎弓根的外侧暴露, 沿其外缘将骨膜剥离直到椎体前缘。需要切除胸椎肋横及肋椎关节, 切除半椎体的椎弓根和前方的半椎体及上下的椎间盘。最后放松凹处临时固定, 压缩脊柱畸形节段凸侧, 并撑开凹侧, 如果出现后凸畸形情况, 应当同时进行手术矫正。在矫正畸形过程当中, 需要对脊椎的诱发电位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测量;并把椎管减压的长度做适当延长以防止脊髓褶皱对诱发电位的改变。术中需将患儿唤醒, 询问其双下肢的活动是否正常, 在确保无误之后, 缩进内固定的装置, 并将切除的半椎体自体骨于椎板和椎间隙置入, 放置负压引流, 做前后路的植骨融合术。
术后患儿禁止坐起或者站起, 于当天接受卧位脊柱X线片拍摄, 2周后拆线, 术后3个月内需支具辅助, 定期随访并对患儿站姿的全长脊柱X线片做跟踪拍摄。
1.3观察指标
测量、记录术前、术后及最后一次随访时的脊柱X线片的后凸和侧弯角度, 观察手术疗效。测量的Cobb’s角有半椎体节段侧弯 (脊柱后前位X线片, 半椎体相邻上椎体的上终板与下椎体的下终板所成角度) 、全主弯 (主要侧弯的Cobb’s角) 、半椎体节段后凸 (脊柱侧位X线片, 半椎体相邻上椎体的上终板与下椎体的下终板所成角度) 、头侧代偿弯 (头侧继发代偿性侧弯的Cobb’s角) 和尾侧代偿弯 (尾侧继发代偿性侧弯的Cobb’s角) 。并计算术后和随访期矫正率, 矫正率=[ (术前Cobb’s角-术后Cobb’s角) /术后Cobb’s角]×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的数据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时间为160~500 min, 平均263 min, 术中出血量600~2500 m L, 平均760 m L。术后随访时间1.3~4年, 平均2.8年, 所有患儿术后均未出现脊髓损伤、感染等并发症。
测量角度结果显示, 患儿术后的半椎体节段侧弯、全主弯、半椎体节段后凸、头侧和尾侧代偿弯5项数值上均明显低于术前, 并随着术后恢复, 其脊柱畸形进一步矫正。
冠状面半椎体节段侧弯Cobb’s角术前平均 (41.3±12.8) °、术后平均 (15.3±6.3) °, 矫正率63.0%, 末次随访平均 (14.8±7.6) °, 矫正率64.2%;冠状面全主弯Cobb’s角术前平均 (46.8±15.6) °、术后平均 (18.6±9.2) °, 矫正率60.3%, 末次随访平均 (17.6±9.3) °, 矫正率62.4%;矢状面半椎体节段术前平均后凸 (15.3±18.6) °, 术后Cobb’s角降至生理曲度正常范围, 术后尾侧和头侧代偿弯也有明显改善, 5项数据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术前比较, P<0.05
3 讨论
先天性脊柱畸形占所有脊柱畸形疾病的10%~20%, 致病因素主要是脊椎分节不全和形成不良, 其中尤以半椎体最为常见[10]。有研究认为, 该病与常染色体的显隐性遗传有关[11]。由于某段椎体一侧发育不良, 导致脊柱生产不平衡并形成侧弯[12]。某些半椎体畸形并不产生明显的脊柱侧弯, 故不需治疗。但若半椎体畸形导致严重的脊柱侧弯, 则需尽早矫正, 并阻止侧弯发展[13]。如不及时治疗, 则随着患儿的身体发育, 不仅脊柱侧弯更加严重, 还会引起腹腔或胸腔其他器官的损伤[9], 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对于先天性脊柱侧弯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先天性的脊柱侧弯目的应为在脊柱畸形完全矫正的同时, 能够最大限度使脊柱灵活度及高度得到保证[14]。现阶段术式主要有:半侧骨骺的固定术、原位脊柱的融合术以及半椎体的切除术。原位脊柱的融合术虽能对脊柱侧弯发展给予抑制, 然而程度有限且无法对原先的畸形进行矫正, 手术当中需对较长的脊柱节段进行融合;一旦融合得节段涉及到腰椎, 则会造成非融合节段椎间盘出现过早退变, 表现出曲轴现象, 侧弯明显加重。半侧骨骺的固定术可对畸形椎体沿着凸侧方向的生长给予阻滞, 对侧弯进行逆转, 然而手术一般仅仅局限在半椎体的节段。患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当中侧弯部分可以自发矫正, 但这是有限的, 并且疗效不确切, 难以掌控。现临床上逐步开始采用更为安全可靠半椎体的切除术治疗。最初由Royle提出半椎体的切除术, 为一种针对患者病因的治疗方法, 更为合理, 且手术当中切除得到的半椎体为脊柱融合植骨所用材料。半椎体的切除术通常可以分成前后路的联合切除以及单纯的后路切除[15,16,17,18,19]。文献报道使用前后路的联合切除半锥体术, 患者于术后需更换其体位, 存在有损伤脊髓的危险性。相比较而言单纯的后路手术可使术中的体位更换得以避免, 使手术时间缩短。
因此本研究中, 笔者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术, 辅以短节段的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内固定, 取得了63.0%的矫正率, 总体疗效满意。半椎体切除后则不会再生长。术中需要采用内固定器械以矫正畸形, 稳定脊柱, 促进融合从而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对年轻人而言, 手术中需使用短节段的脊柱内固定系统以减少脊柱融合节段。相比于钩、棒和钢丝等脊柱内固定,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能够使脊柱充分矫形, 且固定强度充足, 能够将后方矫形力有效传到椎体前方, 稳定性强, 是椎体最坚强部分。然而如果患儿年龄太小, 椎弓根由于小、未骨化, 则无法提供足够强度。对于伴有明显脊柱后凸畸形的患儿, 在对抗螺钉拔出力量, 该力量相对较大时, 椎弓根钉固定后容易脱出, 导致最终内固定失败。虽然目前椎弓根螺钉应用于儿童尚存争议, 但本研究中的30例患儿均未出现相应并发症, 并且在随访中矫正率没有丢失, 总体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然而, 后路切除半椎体的手术也存在一些缺陷, 如手术出血多于前路切除。单纯后路手术在切除半椎体之前无法阻断椎体前外侧的滋养血管, 导致较多手术出血, 有时甚至因此导致无法顺利切除前方半椎体。因此本研究术中采取血液回收的方法, 确保手术顺利实施。此外, 术中先确定切开位置, 从侧面切开椎间盘纤维环, 然后使用长柄刮匙刮除终板软骨, 再切除半游离的半椎体。如此既能够防治脊髓损伤, 又能迅速操作手术从而减少出血。在本研究中, 术中切割方式以及使用血液回收仪解决了大量输血的顾虑, 同时后路切除半椎体的手术时间相对较短, 出血也相应减少。
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 篇4
关键词:妊娠,脊柱侧弯,剖宫产,护理
1临床资料
患者, 女, 26岁, 身高140 cm, 停经9个月, 孕3产0, 既往先天性脊柱侧弯, 末次月经2010年11月4日, 预产期为2011年8月11日, 入院常规检查:心率120次/min, 血压140/90 mm Hg。产科情况:3胎0产孕38+2/7周头位, 宫高38 cm, 腹围105 cm, 胎心140次/min, 跨耻征 (+) , 胎心140次/min, 无宫缩, 宫口未开, 胎膜完整。入院后给予常规检查血、尿标本, 胎儿超声, 择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 手术顺利, 术后6 d患者治愈出院。
2心理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由于脊柱侧弯本身就影响正常生活, 另外患者还合并妊娠, 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自卑、烦躁, 最主要是担心胎儿的生命安全及手术是否安全有效。而且对疾病的发展和自己的未来感到恐惧和沮丧。对此, 患者入院后我们主动热情接待, 详细介绍病区环境、科室规章制度、主管医护人员,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及恐惧心理。并向家属及患者交待病情, 说明手术目的及大致程序以及手术前后配合医护和注意事项, 使患者对疾病有一定认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和配合手术治疗。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护士从专业知识方面简明扼要地介绍手术前的有关准备。如皮肤准备、药物过敏试验等, 介绍术中、术后需要的配合, 如术后需平卧6 h, 留置导尿, 切口压沙袋, 使患者做好充分心理准备。
2.2 术中护理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应消除环境对其产生的恐惧心理, 及时打开照明灯, 可减轻患者恐惧感。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尤其是呼吸情况, 消毒等操作应轻柔、准确。因患者是硬膜外麻醉, 所以医护人员避免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应随时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 随时询问患者有何不适。若手术时间较长, 应鼓励患者坚持, 争取最后的胜利。婴儿断脐后, 在保暖的情况下, 抱至母亲脸旁, 同时进行面部接触, 可刺激下丘脑产生泌乳素, 增加乳汁分泌;并可减少子宫出血, 增加母子感情, 改善不良心境, 利于产后康复。
2.3 术后护理
2.3.1 患者心理情况尤为重要。
及时评估患者心理状况, 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剖宫产术后产妇卧床生活不能自理, 同时产妇对切口瘢痕的担心, 对新生儿状况的担心, 以及母乳喂养的担心等因素使产妇产生心理负担, 加上长时间卧床, 产妇出现腰酸、背痛、焦虑、失眠等, 因而拒绝检查和护理。护士应主动进行宣教, 安慰患者, 消除产妇的紧张情绪和顾虑, 使其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及安全感, 增加产妇的自信心, 从而使产妇处于较佳的身心康复状态。
2.3.2 注意生命体征变化
密切观察病情术后放置监护室, 给予心电血压监测, 并注意切口敷料情况, 患者平卧位的适应情况, 皮肤颜色、温度, 留置导尿管是否通畅, 尿量和尿色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同时密切观察阴道出血情况。
2.3.3 做好基础护理, 由于患者术后活动受限, 给予拍背、按摩, 防止褥疮发生。
鼓励患者多饮水。患者过于紧张, 怕发生意外, 到了可以下床活动时间还不敢动。要耐心地解释, 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和思想顾虑, 使患者精神放松, 鼓励及时下床活动, 促进术后的恢复。
3体会
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给患者关怀、支持和帮助, 以满足患者的需要, 解决心理问题并提高患者和家属对疾病带来的变化的适应能力。特别是这例特殊患者, 常可导致患者产生强烈的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 在心理方面主要表现为趋避冲突得下的严重焦虑、恐怖和紧张。必须在掌握手术患者心理变化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了解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 减轻和消除患者的各种心理负担, 改善其身心状态,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以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 篇5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形成障碍,后部形态
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是由于先天性椎体骨性结构异常引起的脊柱纵向生长不平衡产生脊柱侧向弯曲,Winter等[1]1968年根据正侧位X线影像将其分为脊柱形成障碍、分节障碍和混合型三种类型,在临床上这种分型方法被广泛接受。但是,脊柱正侧位X线影像只能观察椎体和椎弓根结构,而对于后部结构和复杂的脊柱畸形提供的信息较少[1,2,3,4]。本研究采用X线结合CT三维重建,观察先天性脊柱形成障碍畸形的椎体后部结构,探讨其临床分型和临床表现。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影像学资料89 例,根据正侧位X线诊断为先天性脊柱形成障碍,其中男47 例,女42 例;年龄3~38 岁,平均(11±19) 岁。
1.2 脊柱CT三维重建
所有先天性脊柱形成障碍患者均进行CT三维重建检查,采用General Electric螺旋CT(LigHT-speed,16 Row)进行扫描,层厚1.25 mm,层间距1 mm。在General Electric螺旋CT工作站进行脊柱三维重建,并从任意方向和角度观察椎体前方和后方的结构形态。
1.3 评价方法
首先根据正侧位X线确定椎体发育不全的形态和类型,然后在General Electric螺旋CT工作站从任意方向和角度观察形成障碍椎体和临近椎体的解剖结构,包括椎体、椎弓根、椎板、关节突和棘突形态结构,特别注意观察椎体后部结构是否存在缺失、融合或者其他畸形。
2 结 果
根据脊柱正侧位X线诊断89 例先天性脊柱形成障碍畸形,共有184个椎体形成障碍畸形。其中53 例患者为单发椎体形成障碍畸形,包括35 例半椎体畸形、11 例楔形椎体和7 例蝶形椎体。另外36 例为多发椎体形成障碍畸形,包括69个半椎体、36个楔形椎体和26蝶形椎体。
共有104个半椎体,表现为脊柱侧后凸畸形。根据CT三维重建观察椎体后部结构,所有半椎体只有单侧椎弓根和单侧关节突,43个半椎体有完全分节的单侧半椎板,18个椎体有完全分节的双侧半椎板,31个半椎体椎板与单侧椎板融合(见图1),12个半椎体形成连续多个椎板融合(见图2)。
47个楔形椎体表现为侧后凸畸形,有双侧椎弓根、关节突和完全分节的椎板(见图3);另外33个蝶形椎体表现为后凸畸形,有双侧椎弓根、关节突和完全分节的椎板(见图4)。
a 正位X线片表现为完全 b 前方CT三维重建显示 c 侧后方CT三维重建显示单侧不 分节的半椎体 半椎体完全分节 完全分节椎板
a 正位X线显示单侧 b 前方CT三维重建显示2个 c 后方CT三维重建结构紊乱, 3个半椎体畸形 完全分节半椎体和1个不 双侧多个不分节椎板 完全分节半椎体
a 正侧位X线片显示完全分节 b 前方CT三维重建显示 c 后方CT三维重建显示 楔形椎体 完全分节楔形椎体 双侧不对称后部结构
3 讨 论
大多数先天性脊柱侧凸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环境因素引起的椎体骨性结构发育异常,传统分型方法对于脊柱后部结构提供的信息较少,而在临床上对于先天性形成障碍导致脊柱侧凸的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法选择需要了解更多的椎体后部形态结构[5,6]。近年来随着CT三维重建的广泛应用,能够更加准确的观察椎体的后部形态结构,发现X线难以观察到的椎体和后部结构畸形。Hedequist等[7]采用CT三维重建检查90个椎体畸形,包括33个单发椎体畸形和57个多发椎体畸形,并与手术观察到的结果对比,认为CT可以准确观察各种类型的椎体畸形。Nakajima等[8]认为单纯根据Winter等[1]的分型方法,在CT三维重建结果中许多形成障碍椎体畸形的分型可能产生错误或者无法进行分型,他们将椎体后部结构分为六种类型:a)双侧椎弓根和双侧椎板;b)不完全分节的双侧不全椎板;c)完全分节的双侧不全椎板;d)完全分节的单侧椎板;e)不完全分节的半侧椎板;f)伴有脊柱裂的半侧椎板。
a 正侧位X线片显示完全分节蝶形椎体 b 前方CT三维重建显示完全分节蝶形椎体 c 后方CT三维重建显示双侧对称后部结构
本研究根据脊柱形成障碍畸形的X线影像和CT三位重建结果,将单发和多发椎体畸形分为半椎体、楔形椎体和蝶形椎体三种类型。其中蝶形椎体具有双侧对称的椎弓根、椎板、关节突、横突、椎板和棘突等后部结构;楔形椎体同样具有双侧后部结构,但是双侧结构不对称;半椎体仅具有单侧椎弓根、关节突结构,但是后部椎板结构变化较大,进一步分为单侧独立半椎板、单侧融合半椎板、双侧独立半椎板和双侧融合半椎板。
对于脊柱侧凸的治疗,首先应当分析侧凸的生长潜力和预后[9,10]。由于椎体形成障碍,造成脊柱纵向生长不平衡,随着畸形的不断进展导致脊柱侧凸畸形的不断增大,其发展和预后常常比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和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更难判断[11,12]。形成障碍造成的脊柱侧凸的进展速度和最终的严重程度决定于畸形类型和发病部位,本研究观察到由于半椎体和楔形椎体不对称发育,造成脊柱侧凸畸形,而蝶形椎体前方形成障碍,后部结构生长发育造成后凸畸形。
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 篇6
关键词:蛋壳技术,半椎体切除,先天性脊柱侧凸,内固定
半椎体引起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较常见, 我科2006年6月至2009年1月应用蛋壳技术切除半椎体治疗半椎体畸形的脊柱侧凸患者17 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2 例, 女5 例;年龄5.5~11.3 岁, 平均8.4 岁。具有不同程度剃刀背畸形, 入院后均常规检查全脊柱MRI、胸腰椎体CT及X线片 (包括正侧位、牵引位、左右Bending像) 。身高70~154 cm, 平均 (107.29±25.47) cm, 侧凸Cobb角27°~83°, 平均 (50.94±18.75) °。17 例均为单一的完全分节的胸腰段半椎体。2 例合并脊髓空洞症, 1 例合并多囊肾, 1 例合并双下肢神经症状。
1.2 手术方法
a) 麻醉前静点抗生素;b) 采用全麻;c) 腹卧位, 腹部悬空避免压力;d) C型臂透视定位半椎体, 以半椎体为中心用龙胆紫标记后正中纵行切口标记线;e) 碘酊、酒精消毒皮肤, 铺无菌单, 肾上腺素盐水 (1 mg/200 mL) 切口局部浸润, 作正中纵行切口, 长度以显露出半椎体上下各2~3个椎体为宜。常规方法显露脊柱后方结构, 应用C型臂透视确认半椎体。在半椎体上、下相邻1~2个椎体分别置入椎弓根螺钉。首先切除半椎体椎板及其棘突、横突, 显露出半椎体椎弓根。使用双极电凝和明胶海绵控制硬膜外出血。由于局部侧后凸畸形, 半椎体通常位于脊柱的后外侧, 使用电刀向外侧显露, 就能够用手指触摸到半椎体的椎体, 但不必进一步向前方显露。使用各种不同角度的刮匙通过椎弓根刮除半椎体内的松质骨, 以备植骨。使用磨钻由里向外去除残余的松质骨, 将上、下、外侧、前侧的皮质骨壳磨除至骨膜下, 保留半椎体的后壁和椎弓根的内侧壁。使用不同角度的刮匙, 将半椎体上下的椎间盘刮除, 露出软骨下骨性终板。切除半椎体对侧正常脊椎之间的上下关节突, 通过间隙使用不同角度刮匙去除凹侧正常椎体间的椎间盘。切除半脊椎和所有椎间盘后, 残留腔隙的上下面并不规整, 呈横向的楔形, 使用磨钻将其修剪成平面, 将适量刮除的松质骨粒植入椎间隙中。选择2枚合适长度的矫形棒, 按正常矢状面轮廓将其预弯。首先, 将1枚棒置入凸侧近端的2个或3个螺钉内, 并适当拧紧临时固定, 将棒的远端逐渐、缓慢地压入远端的2个或3个螺钉内。操作时要十分小心, 避免脊髓出现过大的活动。将远近端的螺钉进行加压, 进一步矫正侧凸。拧紧螺帽, 完全固定棒。f) 唤醒试验检查患者双下肢运动正常后, 再置入凹侧棒, 螺帽锁紧固定。常规闭合伤口。伤口内置负压引流管。
术后伤口引流量小于50 mL时, 拔出引流管, 拍摄标准站立位脊柱正侧位X线片。2周左右拆线, 佩戴支具3个月。
2 结 果
手术时间4~6 h, 平均4.5 h。术中出血400~800 mL, 平均500 mL。所有患儿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1 例发生1枚椎弓根钉拔出, 进行了二次手术调整。其他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身高由术前 (107.29±25.47) cm增加到术后 (113.76±25.93) cm, 平均增加 (6.47±2.06) cm, 侧凸Cobb角由术前 (50.94±18.75) °减小到术后 (18.12±6.87) °, 矫正率为64.4%。随访28~40个月, 平均30个月, 矫正效果满意。
3 讨 论
先天性脊柱侧凸病因不明, 发病率仅次于特发性脊柱侧凸, 为1‰左右[1]。有的患者合并神经系统异常, 包括脊髓纵裂、硬膜内脂肪瘤、脊髓空洞、Chiari畸形、椎管发育异常等[2]。部分患者合并泌尿生殖系统的畸形[3], 包括多囊肾、独肾、马蹄肾、无子宫、输尿管异常等, 可以无症状。同时还可伴有骨骼肌肉的畸形, 例如畸形足、高肩胛征、骨盆发育不良和四肢畸形。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的进展速度和最终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畸形类型和发病部位, 在所有的畸形中最易加重的是既有凸侧半椎体, 又有凹侧未分节的骨桥畸形, 其次是一侧骨桥型, 最后是凸侧双半椎体型。对于每一种畸形, 如果是发生在上胸椎, 则进展速度一般不是很快, 胸段比较严重, 胸腰段最严重。McMaster等指出位于胸腰段的半椎体畸形预后最差[4], 10 岁前平均每年加重7°, 青春生长高峰期为每年14°, 很多在3 岁时侧凸就超过50°的患者经过平均14年的生长可达到140°~180°。半椎体畸形属于椎体形成障碍, 表现为椎体侧方发育障碍, 又分为以下几种:单发半椎体不分节型, 一般不会发展加重;半分节型, 又称双椎弓根畸形, 可引起轻到中度的侧凸畸形;完全分节型半椎体, 其上下各有一个功能骨骺, 具有生长潜能, 可引起较严重的脊柱侧凸畸形[5]。半椎体引起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非手术治疗, 如体表电刺激治疗或塑料支具治疗, 难以获得持久的治疗, 它只能用于一段时间, 以控制和延缓畸形发展加重, 推延手术时间, 手术是最终有效的办法[6]。
半椎体切除术最早由意大利的Codivilla于1901年首先报告, Royle于1928年报告了首例半椎体一期前后路切除术[4]。半椎体切除的术式一般有三种:前后路联合一期或二期半椎体切除术、后路半椎体切除术和后路椎体切除术。Nakamura等[7]报告了5 例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单个完全分节的半椎体畸形。其结果显示, 胸腰段半椎体的治疗效果较好, 矫正率达54.3%, 而腰骶段的半椎体因患者年龄小、内固定困难, 仅达到32.5%。作者指出半椎体的椎弓根较正常粗, 故椎体内的松质骨可很容易地通过椎弓根刮除, 且幼儿的椎体被软骨和骨膜包裹, 也较易被切除。Ruf等[8]报告应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技术治疗20 例患者, 效果良好。郝定均等[9]报告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治疗52 例完全分节型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 效果良好。手术年龄越早越好, 因年龄越小, 脊柱的柔韧性越好, 矫形效果越好, 融合节段也就越短, 延迟治疗将导致需要融合较长节段, 且一旦出现神经损害, 其预后较差[10]。早期手术的目的是防止神经受损, 在脊柱出现失代偿性结构改变之前, 最大限度矫正畸形, 且矫正和融合的椎体尽可能少[11]。
半椎体切除后消除了其生长潜能。为了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 需要使用内固定器械来矫正畸形, 稳定脊柱, 促进融合。使用短节段的脊柱内固定系统, 减少了脊柱融合的节段, 这对于年轻患者尤为重要。很明显, 钩、棒和钢丝等脊柱内固定不足以为脊柱提供足够的矫形和固定的强度, 也不能将后方的矫形力有效地传到椎体前方,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能够在短节段中提供足够的矫形力和稳定性, 椎弓根是椎体的最坚强部分。正确放置的椎弓根螺钉对任何方向上的负荷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比较植入7年以上椎弓根螺钉的椎体与其相邻椎体上下的长度和前后的高度, 发现植入椎弓根螺钉对椎体的生长发育没有影响, CT和MRI扫描没有发现椎弓根的生长迟缓和椎管狭窄[12]。
蛋壳技术是采取单一的后路手术, 通过椎弓根对椎体和椎间盘进行操作, 完成椎体截骨、椎体切除和椎间盘切除。该技术的优点在于:a) 通过后路手术完成椎管前方的减压, 避免了前后路手术;b) 通过适当改变矫形旋转轴心点, 能够获得充分的矫形, 而脊髓部位的后柱仍然为短缩, 减少了脊髓损伤;c) 截骨面为松质骨, 愈合快。缺点是手术操作难度大, 出血多, 需要有经验的脊柱外科医生来实施。我们的体会是截骨时要保留脊椎的后方结构或椎弓根的内侧壁, 避免操作时损伤脊髓或神经根;椎体的外侧壁要充分研磨如蛋壳或截断, 才能顺利闭合腔隙;使用特殊的器械或角度咬钳将残留的后壁去除, 以避免损伤脊髓。在矫形时要先放置凸侧棒, 可调控半椎体切除后上下椎体间隙高度, 避免凸侧加压过程中意外引起的脊髓损伤。需要注意在凸侧加压过程中儿童椎体已发生切割, 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按照成人患者矫形操作的经验力量, 重要的是整体控制而不是局部的彻底矫正。由于幼儿椎体对于椎弓根螺钉的把持力较小, 手术后需要3~6个月的支具保护。
参考文献
[1]Giampietro PF, Blank RD, Raggio CL, et al.Congeni-tal and idiopathic scoliosis:clinical and genetic as-pects[J].Clin Med Res, 2003, 1 (2) :125-136.
[2]Prahinski JR, Polly DW Jr, McHale KA, et al.Occultintraspinal anomalies in congenital scoliosis[J].J Pe-diatr Orthop, 2000, 20 (1) :59-63.
[3]Basu PS, Elsebaie H, Noordeen MH.Congenitalspinal deformity: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t pre-sentation[J].Spine, 2002, 27 (20) :2255-2259.
[4]丁立祥, 邱贵兴, 王以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4, 24 (5) :309-312.
[5]叶启彬.脊柱侧弯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24.
[6]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770.
[7]Nakamura H, Matsuda H, Konishi S, et al.Single-stage excision of hemivertebrae via the posterior ap-proach alone for congenital spine deformity:follow-up peried longer than ten years[J].Spine, 2002, 27 (1) :110-115.
[8]Ruf M, Harms J.Hemivertebra resection by a poste-rior a pproach:innovative operative technique andfirst results[J].Spine, 2002, 27 (10) :1116-1123.
[9]郝定均, 贺宝荣, 王晓东, 等.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9, 19 (3) :188-192.
[10]詹世强, 王义生, 马元琛, 等.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3) :168-170.
[11]刘祖德, 贾连顺, 袁文, 等.胸腰椎半椎体畸形的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2, 10 (13) :1305-1307.
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间于该院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50例, 其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龄8~37岁, 平均 (21.3±2.7) 岁, 术前完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 其中胸椎侧凸17例、腰椎后凸13例, 腰椎侧凸11例, 腰椎后凸9例, 侧凸Cobb角26~55°, 平均 (40.3±2.7) °, 后凸Cobb角23~46°, 平均 (34.3±1.8) °。全部患者先天性脊柱侧后凸诊断明确, 并排除其他严重的脏器疾病。
1.2 方法
该组患者术前检查均未见手术禁忌症, 常规全身麻醉成功后, 患者俯卧位。消毒, 铺巾, 根据患者侧凸胸腰段的位置选择合适的胸腰部后正中纵行直切口, 充分暴露病变节段的关节突和部分肋骨。术野清晰后, 在C型臂透视机辅助下, 于相应节段椎弓根处打入长短适宜的椎弓根螺钉, 应用鹰嘴咬骨钳咬除半椎体椎板, 期间注意保护好神经根及硬脊膜 (如为完全分节性半椎体, 可将半椎体完整的切除, 如为部分分节或不分节半椎体) , 将半椎体粘连的组织清除干净后, 用骨刀将其切成碎片, 并充分切除半椎体上下终板, 根据病变部位的长度, 于脊柱左右侧分别将连接棒预弯后置入, 通过旋棒和撑开器矫正侧弯畸形。术中在C型臂透视机辅助下见脊柱畸形纠正接近正常后, 将椎弓根螺钉顶端拧紧后, 侧凸位置内固定完毕。咬除融合节段椎体棘突, 用骨刀咬碎备用, 融合节段的椎体椎板表面的骨皮质用骨刀剔松, 将取下的骨质咬碎后以及咬碎的椎体置于两椎板间[4]。反复冲洗切口, 彻底止血, 置入负压引流管于骶棘肌深面, 于切口下方穿出皮外, 逐层缝合切口, 敷料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术前、术后所拍摄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 测量对比患者术前、术后的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的变化情况, 以及治疗期间有无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0例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统计结果详见表1。通过研究表格资料可见, 全部50例患者, 术后侧凸Cobb角 (10.4±2.3) °, 明显小于术前侧凸Cobb角 (52.5±6.6)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后凸Cobb角 (8.3±1.6) °, 明显小于术前后凸Cobb角 (31.9±5.2)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先天性的脊柱侧弯畸形, 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 目前其临床发病原因尚不清楚, 研究发现, 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具有一定的家族发病倾向。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方式, 其中支具和牵引等保守治疗的方法都无法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 手术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取相对应的手术方式, 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5,6]。后路半椎体切除矫治术作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 与前方入路的手术方式相比较具有较多的临床优点, 前路手术治疗, 常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变部位选择开胸、开腹联合手术, 手术创伤较大, 术后恢复较差, 术后并发症多等临床缺点[7,8]。
该研究中, 我们选取的50例患者均采用的后路半椎体切除矫治术治疗, 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后均完善了站立位X线片检查, 对比术前、术后的临床效果中我们可以发现, 术后患者病变胸、腰椎的侧凸、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有了较好的改善, 术后侧凸Cobb角 (10.4±2.3) °, 明显小于术前侧凸Cobb角 (52.5±6.6)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后凸Cobb角 (8.3±1.6) °, 明显小于术前后凸Cobb角 (31.9±5.2) °, 而且在治疗中无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 后路半椎体切除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具有明显的手术效果, 患者术后侧、后凸Cobb角均得到了较好的矫正, 临床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邹传奇, 邱浩, 张正丰, 等.后路半椎体切除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14 (11) :965-968, 969.
[2]邹德威, 吴继功, 马华松, 等.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8, 18 (3) :191-195.
[3]马雷, 王辉, 丁文元, 等.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J].脊柱外科杂志, 2013, 11 (6) :323-326.
[4]吕琦, 陈学明, 周忠, 等.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C]//第十一届全军骨科学术大会论文集.2010:160.
[5]何剑锋.后路椎体切除置入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后侧凸畸形[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26) :61-62, 65, 封3.
[6]宋相建.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J].医药论坛杂志, 2010, 27 (13) :14-16.
[7]朱泽章, 邱勇, 王斌, 等.单一半椎体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初次手术失败的原因分析及翻修方法选择[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 (9) :74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