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行条例

2024-09-20

暂行条例(精选12篇)

暂行条例 篇1

问:增值税条例主要作了哪些修订?

答:增值税条例主要作了以下五个方面的修订:

一是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规定, 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即实行生产型增值税, 这样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税负比较重。为减轻企业负担, 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删除了有关不得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的规定, 允许纳税人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 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换。

二是为堵塞因转型可能会带来的一些税收漏洞, 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规定, 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自用消费品 (如小汽车、游艇等) 所含的进项税额, 不得予以抵扣。

三是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规定, 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6%。根据条例的规定, 经国务院批准, 从1998年起已经将小规模纳税人划分为工业和商业两类, 征收率分别为6%和4%。考虑到增值税转型改革后, 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负担水平总体降低, 为了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之间的税负水平, 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就业, 应当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同时考虑到现实经济活动中, 小规模纳税人混业经营十分普遍, 实际征管中难以明确划分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 因此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设置工业和商业两档征收率, 将征收率统一降至3%。

四是将一些现行增值税政策体现到修订后的条例中。主要是补充了有关农产品和运输费用扣除率、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行资格认定等规定, 取消了已不再执行的对来料加工、来料装配和补偿贸易所需进口设备的免税规定。

五是根据税收征管实践, 为了方便纳税人纳税申报, 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缓解征收大厅的申报压力, 将纳税申报期限从

1 0 日延长至15日。明确了对境外纳税人如何确定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发生时间、扣缴地点和扣缴期限的规定。

问:为什么要同时修订消费税条例和营业税条例, 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是我国流转税体系中三大主体税种, 在我国税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是所有货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而交通运输、建筑安装等其他劳务则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 在税收实践中纳税人同时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情形十分普遍;消费税是在对所有货物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量消费品征收的, 因此, 消费税纳税人同时也是增值税纳税人。

增值税条例除为转型改革的需要作相应修订外, 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在此次修订时一并解决:首先, 纳税申报期限较短, 不便于纳税人申报纳税;其次, 经国务院同意,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增值税条例的有些内容已经作了调整, 增值税条例需要作相应的补充完善。鉴于营业税、消费税与增值税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消费税条例和营业税条例也存在增值税条例的上述两个问题, 因此为了保持这三个税种相关政策和征管措施之间的有效衔接, 有必要同时对消费税条例和营业税条例进行相应修订。

问:消费税条例修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消费税条例主要作了以下两方面的修订:

一是将1994年以来出台的政策调整内容, 更新到新修订的消费税条例中, 如:部分消费品 (金银首饰、铂金首饰、钻石及钻石饰品) 的消费税调整在零售环节征收、对卷烟和白酒增加复合计税办法、消费税税目税率调整等。

二是与增值税条例衔接, 将纳税申报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 对消费税的纳税地点等规定进行了调整。

问:营业税条例修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营业税条例主要作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修订:

一是调整了纳税地点的表述方式。为了解决在实际执行中一些应税劳务的发生地难以确定的问题, 考虑到大多数应税劳务的发生地与机构所在地是一致的, 而且有些应税劳务的纳税地点现行政策已经规定为机构所在地, 将营业税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地点由按劳务发生地原则确定调整为按机构所在地或者居住地原则确定。

二是删除了转贷业务差额征税的规定。这一规定在实际执行中仅适用于外汇转贷业务, 造成外汇转贷与人民币转贷之间的政策不平衡, 因此删除了这一规定。

三是考虑到营业税各税目的具体征收范围难以列举全面, 删除了营业税条例所附的税目税率表中征收范围一栏, 具体范围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

四是与增值税条例衔接, 将纳税申报期限从10日延长至

1 5 日。进一步明确了对境外纳税人如何确定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发生时间、扣缴地点和扣缴期限的规定。

问:此次修订对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优惠政策是如何处理的?

答:此次修订条例主要是为了增值税转型改革的需要, 时间十分紧迫, 因此基本上没有对优惠政策作出新的调整。对过去已经国务院批准同意的优惠政策可以继续执行, 而不必对三个条例的有关内容进行修改, 因为三个条例都已经明确规定, 国务院可以在执行中对税收优惠范围进行调整。

(发布日期:2008年11月17日)

暂行条例 篇2

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为契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契税.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是指下列行为: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包括出售,赠与和交换;

(三)房屋买卖;

(四)房屋赠与;

(五)房屋交换.前款第二项土地使用权转让,不包括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移.

第三条契税税率为3-5%.

契税的适用税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前款规定的幅度内按照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第四条契税的计税依据: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出售,房屋买卖,为成交价格;

(二)土地使用权赠与,房屋赠与,由征收机关参照土地使用权出售,房屋买卖的市场价格核定;

(三)土地使用权交换,房屋交换,为所交换的土地使用权,房屋的价格的.差额.

前款成交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并且无正当理由的,或者所交换土地使用权,房屋的价格的差额明显不合理并且无正当理由的,由征收机关参照市场价格核定.

第五条契税应纳税额,依照本条例第3条规定的税率和第4条规定的计税依据计算征收.应纳税额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计税依据X税率

应纳税额以人民币计算.转移土地,房屋权属以外汇结算的,按照纳税义务发生之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市场汇率中间价折合成人民币计算.

第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减征或者免征契税:

(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事单位承受土地,房屋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和军事设施的,免征;

(二)城镇职工按规定第一次购买公有住房的,免征;

(三)因不可抗力灭失住房而重新购买住房的,酌情准予减征或者免征;

(四)财政部规定的其他减征,免征契税的项目.

第七条经批准减征,免征契税的纳税人改变有关土地,房屋的用途,不再属于本条例第6条规定的减征,免征契税范围的,应当补缴已经减征,免征的税款.

第八条契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签订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的当天,或者纳税人取得其他具有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性质凭证的当天.

第九条纳税人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10日内,向土地,房屋所在地的契税征收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在契税征收机关核定的期限内缴纳税款.

第十条纳税人办理纳税事宜后,契税征收机关应当向纳税人开具契税完税凭证.

第十一条纳税人应当持契税完税凭证和其他规定的文件材料,依法向土地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办理有关土地,房屋的权属变更登记手续.

纳税人未出具契税完税凭证的,土地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有关土地,房屋的权属变更登记手续.

第十二条契税征收机关为土地,房屋所在地的财政机关或者地方税务机关.具体征收机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土地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向契税征收机关提供有关资料,并协助契税征收机关依法征收契税.

第十三条契税的征收管理,依照本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财政部根据本条例制定细则.

暂行条例 篇3

[摘要]不动产统一登记无论是对登记工作本身还是当事人以及各种的社会经济活动都将会产生相应的影响。根据不动产登记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提出不动产统一登记的不足及相关改进建议,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不动产登记簿的设定依然缺乏法律效力,而且我国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并没有完全统一。以形式审查为主,实质审查为辅的审查模式安全系数较低,应加大国家土地监督机构对不动产统一登记进行督察的力度。

[关键词]不动产登记;《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不动产登记簿;不动产登记机构;国家土地监督机构

2014年11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确定自2015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的不动产登记立法的完成,预示着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基本形成。

一、对《条例》相关规定的解读

此次颁布的《条例》共六章35条,对不动产登记簿、登记程序、登记信息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作了相关规定。

(一)对于总则的评析

制定《条例》的目的是为了给群众的登记提供便利,提高行政机关的登记效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便今后不动产相关工作的开展。

《条例》规定的不动产是指土地、海域以及房屋等定着物,并列举出适用本条例的八种登记情况,以及需要办理登记的十种不动产权力。确定了国家不动产的登记形式为统一登记,结束了以往分散复杂的不动产登记体系的历史。并且决定全国的不动产登记的工作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来负责指导、监督,各行政区域的不动产登记机构由本行政区县级以上的地方政府确定。这也意味着我国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并没有完全统一,始终是由地方政府自行管理本区域的不动产登记工作。但是不动产登记职能的整合确实能够提高效率,避免了群众跑好几个部门去申请登记的现象,既统一了数据的管理又给群众提供了便利。《条例》第四条也规定“不动产权利人已经依法享有的不动产权利,不因登记机构和登记程序的改变而受到影响”就说明群众之前得到的权利不受《条例》的影响,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

总则在办理登记的不动产权利范围中遗漏了探矿权、采矿权和取水权等三项重要的自然资源物权,张宁[1]建议将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改造成民事性质的用益物权,以此次不动产统一登记为契机,通过改革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将这三种权利也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中去,为自然资源物权市场化改革奠定基础。

《条例》出台之后,全国首批实行不动产登记的有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西安、济南、青岛、武汉、成都、南京、杭州、宁波、厦门、广州、深圳等15个城市。全国各地纷纷在市国土资源局地籍管理科加挂“不动产登记局”牌子,并陆续筹划在当地全面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北京市已经整合市国土局所属市土地登记中心、市住建委所属市房屋登记中心的职责和机构编制,组建市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为市国土局所属事业单位。广西南宁市不动产登记局也已成立并于3月1日起设立受理窗口。

(二)对不动产登记簿的评议

《条例》首次规定了采用不动产登记簿的形式对不动产的自然状况、权属状况以及其他相关事项等进行登记。第八条规定“不动产单元具有唯一编码”。第九条对不动产登记簿应当采用的介质形式作了规定“不动产登记簿应当采用电子介质,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以采用纸质介质。”采用唯一编码和电子介质的形式有利于信息平台的建立,有助于数据集成与信息共享的实现。武东海[2]在2014年提出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数据系统平台应以土地数据为基础,以宗地统一编码为索引,采用松耦合集成扩展的方式进行不动产登记数据的整合。但是各地数据的标准不一致,要素不统一等因素使得数据更新模式难以统一,若想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则仍需进一步探讨。

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对不动产登记工作人员和不动产登记簿的保管作了相应的规定。不动产登记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业务知识与实践的业务操作能力,而对不动产登记簿保管则应注重其安全保护措施,建立灵活有效的安全保护机制。魏双和张明久闻[3]建议引进日本对登记工作人员的相关规定。如日本《不动产登记法》第十三条规定当登记官自己、其配偶以及其他直系亲属为登记申请人时,必须由已经在该范文内的登记所进行了登记并且与此次登记申请人并没有直系亲属关系的成年人2人以上作担保,才能进行登记。在此情境下,登记官必须作笔录,与作保人共同签名盖章。这就保证了不动产登记的公正与可靠,增加了社会公信度。樊志全[4]认为应该加大国家土地监督机构对不动产统一登记进行督察的力度,并对督察机构的督察任务、方式等提出了相关要求。

不动产登记簿的设定依然缺乏法律效力。张宁[1]认为《条例》是关于不动产登记的方式、方法等内容的程序性行政法规,关于法律效力的实体内容可以在《物权法》中作出规定,但是遗憾的是,《物权法》关于登记推定力的规定并不明确。所以在今后不动产登记的立法完善时应考虑对其有关法律效力的相关内容进行补充。

(三)对登记程序的评议

不动产登记程序是指当事人提出申请,登记机关受理申请并依照不动产登记活动中所遵循的法定步骤和相关手续完成登记的过程。《条例》指出当事人在因买卖、设定抵押权等申请不动产登记时需双方共同申请,并对当事人单方申请的七种情形作了规定。第十六条对申请人登记时应当提交的材料和注意事项作了相应的说明,并明确指出申请人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第十七条对不动产登记机构办理申请的相关准则作出了规定,以便登记程序合理有序地进行。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规定了我国不动产登记的审查模式为以形式审查为主,實质审查为辅。张星晨[5]认为这种模式的交易安全系数较低,当产生赔偿责任时登记机构承担较小的赔偿责任,容易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杨华[6]认为我国应将公证制度引入到不动产的登记中,从而实现对登记行为的有效监督,同时也能够保证整个不动产交易过程的合法性,使其更具有法律效力。

(四)对登记信息的评议

《条例》第四章对不动产登记信息的共享和保护作了相关规定。2014年有关负责人指出不动产统一登记的重点就是做好顶层设计。《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武东海[2]认为不动产登记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核心是信息资源规划,应建立不动产登记发证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统一信息平台的建设,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动态监管查询系统以实现最广泛的兼容性和互联互通,搭建不动产资源云平台以实现资源整合共享以及建立不动产产权产籍“一张图”。

《条例》第二十六至二十八条对不动产登记信息的保密工作作了相关规定,保证了不动产信息的安全性,维护了群众的利益。《条例》规定,权利人和有关国家机关可以依法获得不动产登记的相关信息。高圣平[7]认为不动产登记簿中的绝大部分信息是依申请而公开的政府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申请查询,原始的登记资料涉及登记权利人的个人信息隐私和商业秘密,仅限权利人及其同意的人和有关国家机关才能查询。詹长根[8]认为不动产登记资料中的登记结果资料可采用公开查询,原始的登记资料可采用有条件查询的方式。在新加坡,能够通过某一个房产查询到业主信息而反过来如果普通民众要查询某一个人名下有多少房产则是不被允许的。这涉及个人隐私,所以信息的公开也需要平衡[9]。

(五)对法律责任的评议

《条例》第五章对不动产登记中产生的登记错误、伪造信息等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了相应的规定。《条例》中未明确登记错误时的赔偿责任,只规定登记机构登记错误给他人造成的损害需依照《物权法》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但现行的《物权法》的相关规定较为简单。张星晨[5]认为所以必须通过对不动产登记错误的行为定性,来认定登记错误的赔偿责任、登记机构的归责原则以及如何进行具体的赔偿。我国可以借鉴别国的做法,设立登记赔偿基金作为弥补真正权利人利益所受损失[10]。从国内实践来看,深圳早在1992年就已设立登记赔偿基金,专门规定了登记费收入列作登记机构的业务经费和赔偿基金,不得挪作他用,登记机构的赔偿费从赔偿基金中列支。

为保护不动产登记信息的安全性与真实性,需要采取实质性的审查模式,同时也需要确定登记机构的赔偿责任。登记错误的赔偿责任应为民事赔偿责任,按照民法应该采取全面赔偿的原则,即无论登记机构有无过错,只要出现登记失误就应进行相应的赔偿。为完善不动产登记的审查体系,应当引入公证制度,以实现对不动产登记行为的有效监督,对登记错误产生的赔偿问题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条例》带来的影响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发布之后,不动产统一登记无论是对登记工作本身还是当事人以及各种的经济社会活动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一)《条例》对房产的影响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已经起步。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实施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其中房地产作为一种典型的不动产,其在不动产登记过程中受到较为明显的影响。

张倩[11]认为《条例》的实施确实对二手房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虽然目前还不能以人查房,但是能够通过地址对房产持有人进行推导,可能会引发投资性购房者的抛售行为,高端二手房供应量可能会出现增加的情况,有利于平抑二手房市场价格。余丰慧[12]认为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对房价的影响是致命性的。将会导致一些人集中抛售住房的热潮,也将大大增加二手房市场供给。高峰[13]则认为不动产登记制度对房价的影响力还是很有限的,因为土地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供求关系才是影响楼市走势的关键因素。而且房产税的推出也是为使房价得到理性回归,其最终受益者还是普通老百姓。房地产开发商若能抓住机遇、瞄准市场,迎合地方政府的需求收购到价值低估的烂尾项目,也能从中谋利,或许这将成为房企资金有效配置的一个方向[14]。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程啸教授认为,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目的是为确保不动产物权的安全和秩序,并以此稳定社会基本秩序。无论是调控房产市场,还是征税、反腐,都不是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真正的、最基本的功能,而只是其衍生的功能[15]。

(二)《条例》对政府机关与社会的影响

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施之后将极大地促进政府职能的整合,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率,更好地维护群众的利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蔡卫华[16]认为不动产统一登记可以避免以往分散登记所造成的各种登记失误,减少权属纠纷,不但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不动产合法权益,也有助于提高不动产登记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条例》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确定一个部门为本行政区域的不动产登记机构,这不仅可以减少政府管理以及工作运行的成本,避免了机构冗杂所带来的种种不足,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公众的认可度。

《条例》的出台给群众也提供了许多的便利,可以缩短办证流程,提高社会的满意度。《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申请材料不齐全时,应当当场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这样有利于群众收集需要准备的所有材料,减轻当事人的办证负担,有利于登记工作的快速有序进行。

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系统有助于国家掌握土地的相关基础数据,为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参考。不动产登记有关信息与相关部门实现了信息实时互通共享之后,可以减少当事人提供许多材料的负担,有助于登记工作的快速顺利进行。不动产登记信息的依法公开查询,使不动产的安全交易得到有效的保障,维护不动产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有序发展。

三、结语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最重大的意义在于落实物权法的规定与要求,提出了不动产登记簿的设定,實现不动产统一登记。但不动产登记机构尚未实现完全的统一,不动产登记簿依然缺失法律效力,这些尚待改进的地方需要在将来的实施细则中加以明确。虽然《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于2015年3月1日已经正式实施,但是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不动产登记立法研究也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宁.<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若干评析与建议[J].常州大学学报,2015(1):27-32.

[2]武东海.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建设研究[J].国土资源,2014(6):42-43.

[3]魏双,张明久闻.论日本不动产登记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5(11):309-311.

[4]樊志全.不动产登记的历史镜鉴[J].国土资源,2015(1):16-18.

[5]张星晨.不动产登记机构登记错误的赔偿责任[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1):30-32.

[6]杨华.公证介入不动产登记的可行性及其推进策略[J].法制与社会,2015(4中):29-31.

[7]高圣平.政府信息公开视角下的不动产登记查询规则[J].法学,2015(1):66-73.

[8]詹长根,吴艺,涂李蕾等.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若干问题浅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2):31-34.

[9]Relica.国外不动产登记经验启示[J].房地产导刊,2015(4),51.

[10]李昊,常鹏翱,叶金强等.不动产登记程序的制度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23.

[11]张倩.不动产登记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和研究[J].品牌,2015(3):67.

[12]余丰慧.不动产登记是抑制高房价的猛药[J].房产,2015(4): 52.

[13]高峰.不动产登记真的能反腐败吗?[J].上海房地,2015(4):61.

[14]马骁.不动产登记之众生相[J].城市开发,2015(8):44-45.

[15]董曙光.不动产登记:扭曲与误解[J].新产经,2015(2):58-59.

[16]蔡卫华.不动产统一登记的“能”与“不能”[J].国土资源,2015(1):15-16.

[作者简介]林耀奔(1991-),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廣西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评价等;陈炳超(1966-),广西玉林人,广西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南宁市绿洲景观园林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方向:3S技术与土地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潘昊能(1989-),广西浦北县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广西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与不动产评估等;周姣娣(1989-),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广西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与不动产评估等。

基金项目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篇4

第二条条例第一条所称货物, 是指有形动产, 包括电力、热力、气体在内。

条例第一条所称加工, 是指受托加工货物, 即委托方提供原料及主要材料, 受托方按照委托方的要求, 制造货物并收取加工费的业务。

条例第一条所称修理修配, 是指受托对损伤和丧失功能的货物进行修复, 使其恢复原状和功能的业务。

第三条条例第一条所称销售货物, 是指有偿转让货物的所有权。

条例第一条所称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以下称应税劳务) , 是指有偿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聘用的员工为本单位或者雇主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不包括在内。

本细则所称有偿, 是指从购买方取得货币、货物或者其他经济利益。

第四条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 视同销售货物: (一) 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 (二) 销售代销货物; (三) 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 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 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 (市) 的除外; (四) 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五) 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 (六)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 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 (七)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 (八)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第五条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货物又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 为混合销售行为。除本细则第六条的规定外, 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 视为销售货物, 应当缴纳增值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 视为销售非增值税应税劳务, 不缴纳增值税。

本条第一款所称非增值税应税劳务, 是指属于应缴营业税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

本条第一款所称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包括以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为主, 并兼营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在内。

第六条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 应当分别核算货物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 并根据其销售货物的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 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不缴纳增值税;未分别核算的, 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货物的销售额: (一) 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行为; (二)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纳税人兼营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 应分别核算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分别核算的, 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

第八条条例第一条所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以下简称境内) 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是指: (一) 销售货物的起运地或者所在地在境内; (二) 提供的应税劳务发生在境内。

第九条条例第一条所称单位, 是指企业、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军事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单位。

条例第一条所称个人, 是指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

第十条单位租赁或者承包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经营的, 以承租人或者承包人为纳税人。

第十一条小规模纳税人以外的纳税人 (以下称一般纳税人) 因销售货物退回或者折让而退还给购买方的增值税额, 应从发生销售货物退回或者折让当期的销项税额中扣减;因购进货物退出或者折让而收回的增值税额, 应从发生购进货物退出或者折让当期的进项税额中扣减。

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后, 发生销售货物退回或者折让、开票有误等情形, 应按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未按规定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 增值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扣减。

第十二条条例第六条第一款所称价外费用, 包括价外向购买方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包装费、包装物租金、储备费、优质费、运输装卸费以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但下列项目不包括在内: (一) 受托加工应征消费税的消费品所代收代缴的消费税; (二) 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代垫运输费用:1.承运部门的运输费用发票开具给购买方的;2.纳税人将该项发票转交给购买方的。 (三) 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代为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业性收费:1.由国务院或者财政部批准设立的政府性基金, 由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2.收取时开具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印制的财政票据;3.所收款项全额上缴财政。 (四) 销售货物的同时代办保险等而向购买方收取的保险费, 以及向购买方收取的代购买方缴纳的车辆购置税、车辆牌照费。

第十三条混合销售行为依照本细则第五条规定应当缴纳增值税的, 其销售额为货物的销售额与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营业额的合计。

第十四条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采用销售额和销项税额合并定价方法的, 按下列公式计算销售额: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 (1+税率)

第十五条纳税人按人民币以外的货币结算销售额的, 其销售额的人民币折合率可以选择销售额发生的当天或者当月1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纳税人应在事先确定采用何种折合率, 确定后1年内不得变更。

第十六条纳税人有条例第七条所称价格明显偏低并无正当理由或者有本细则第四条所列视同销售货物行为而无销售额者, 按下列顺序确定销售额: (一) 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二) 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三) 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

组成计税价格的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成本× (1+成本利润率)

属于应征消费税的货物, 其组成计税价格中应加计消费税额。

公式中的成本是指:销售自产货物的为实际生产成本, 销售外购货物的为实际采购成本。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第十七条条例第八条第二款第 (三) 项所称买价, 包括纳税人购进农产品在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价款和按规定缴纳的烟叶税。

第十八条条例第八条第二款第 (四) 项所称运输费用金额, 是指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输费用 (包括铁路临管线及铁路专线运输费用) 、建设基金, 不包括装卸费、保险费等其他杂费。

第十九条条例第九条所称增值税扣税凭证, 是指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农产品收购发票和农产品销售发票以及运输费用结算单据。

第二十条混合销售行为依照本细则第五条规定应当缴纳增值税的, 该混合销售行为所涉及的非增值税应税劳务所用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 符合条例第八条规定的, 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第二十一条条例第十条第 (一) 项所称购进货物, 不包括既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 (不含免征增值税项目) 也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 (以下简称免税) 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

前款所称固定资产, 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

第二十二条条例第十条第 (一) 项所称个人消费包括纳税人的交际应酬消费。

第二十三条条例第十条第 (一) 项和本细则所称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是指提供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和不动产在建工程。

前款所称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者移动后会引起性质、形状改变的财产, 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

纳税人新建、改建、扩建、修缮、装饰不动产, 均属于不动产在建工程。

第二十四条条例第十条第 (二) 项所称非正常损失, 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

第二十五条纳税人自用的应征消费税的摩托车、汽车、游艇, 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第二十六条一般纳税人兼营免税项目或者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而无法划分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的, 按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月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营业额合计÷当月全部销售额、营业额合计

第二十七条已抵扣进项税额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发生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情形的 (免税项目、非增值税应税劳务除外) , 应当将该项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从当期的进项税额中扣减;无法确定该项进项税额的, 按当期实际成本计算应扣减的进项税额。

第二十八条条例第十一条所称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为: (一) 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 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 并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 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 (以下简称应税销售额) 在50万元以下 (含本数, 下同) 的; (二) 除本条第一款第 (一) 项规定以外的纳税人, 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的。

本条第一款所称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 是指纳税人的年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占年应税销售额的比重在50%以上。

第二十九条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其他个人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第三十条小规模纳税人的销售额不包括其应纳税额。

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采用销售额和应纳税额合并定价方法的, 按下列公式计算销售额: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 (1+征收率)

第三十一条小规模纳税人因销售货物退回或者折让退还给购买方的销售额, 应从发生销售货物退回或者折让当期的销售额中扣减。

第三十二条条例第十三条和本细则所称会计核算健全, 是指能够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设置账簿, 根据合法、有效凭证核算。

第三十三条除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外, 纳税人一经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后, 不得转为小规模纳税人。

第三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应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一) 一般纳税人会计核算不健全, 或者不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的; (二) 除本细则第二十九条规定外, 纳税人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 未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的。

第三十五条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部分免税项目的范围, 限定如下: (一) 第一款第 (一) 项所称农业, 是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农业生产者, 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农产品, 是指初级农产品, 具体范围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二) 第一款第 (三) 项所称古旧图书, 是指向社会收购的古书和旧书。 (三) 第一款第 (七) 项所称自己使用过的物品, 是指其他个人自己使用过的物品。

第三十六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适用免税规定的, 可以放弃免税, 依照条例的规定缴纳增值税。放弃免税后, 36个月内不得再申请免税。

第三十七条增值税起征点的适用范围限于个人。

增值税起征点的幅度规定如下: (一) 销售货物的, 为月销售额2 000~5 000元; (二) 销售应税劳务的, 为月销售额1 500~3 000元; (三) 按次纳税的, 为每次 (日) 销售额150~200元。

前款所称销售额, 是指本细则第三十条第一款所称小规模纳税人的销售额。

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 (局) 和国家税务局应在规定的幅度内,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区适用的起征点, 并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第三十八条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第 (一) 项规定的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 按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 具体为: (一) 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 不论货物是否发出, 均为收到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 (二) 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 为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 (三) 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 为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 无书面合同的或者书面合同没有约定收款日期的, 为货物发出的当天; (四) 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 为货物发出的当天, 但生产销售生产工期超过12个月的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等货物, 为收到预收款或者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 (五) 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 为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或者收到全部或者部分货款的当天。未收到代销清单及货款的, 为发出代销货物满180天的当天; (六) 销售应税劳务, 为提供劳务同时收讫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的凭据的当天; (七) 纳税人发生本细则第四条第 (三) 项至第 (八) 项所列视同销售货物行为, 为货物移送的当天。

第三十九条条例第二十三条以1个季度为纳税期限的规定仅适用于小规模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的具体纳税期限, 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其应纳税额的大小分别核定。

第四十条本细则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营业税暂行条例 篇5

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加强对货物运输业营业税的征收管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货物运输业税收征收管理的通知》(国税发[2003]121号)对货物运输企业的征收方式进行了征管改革,区分纳税人为自开票纳税人和代开票纳税人来进行税收界定,与此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已失效或废止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目录的通知》(国税发[2006]62)号)对《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159号)第二条的规定进行了废止,相关操作按新办法执行,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货物运输业税收征收管理的通知》(国税发[2003]121号)中关于货物运输业营业税征收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货物运输劳务的单位和个人,属于“交通运输业”营业税纳税义务人。提供货物运输劳务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其开具货物运输业发票的方式,分为自开票纳税人和代开票纳税人。

一、对自开票纳税人从事联运业务按差额征税

对自开票纳税人的联运业务,以其向货主收取的运费及其他价外收费减去付给其他联运合作方运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

国税发[2003]121号文件所称联运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自开票纳税人必须参与该项货物运输业务;?

(二)联运合作方向自开票纳税人开具货物运输业发票;?

(三)自开票纳税人必须将其接受的货物运输业发票作为原始计帐凭证,妥善保管,以备税务机关检查。

同时针对上述规定所提及的自开票纳税人必须参与该项货物运输业务,纳税人须进行正确理解与运用,对一些货运企业由于受到自身运输能力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实行所谓的联运分包业务,既没有提供交通工具,又没有承担承运方的任何费用(即无船承运业务),所取得的差额收入实为代理业收入,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无船承运业务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6]1312号)规定,无船承运业务应按服务业税目中的代理业申报纳税,而不能按“交通运输业”营业税的纳税人,纳税人从事无船承运业务,以其向委托人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的海运费以及报关、港杂、装卸费用后的余额为计税营业额申报缴纳营业税。纳税人从事无船承运业务,应按照其从事无船承运业务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向委托人开具发票,同时应凭其取得的开具给本纳税人的发票或其它合法有效凭证作为差额缴纳营业税的扣除凭证。??

同时自开票纳税人对未提供货物运输劳务、非货物运输劳务、由其他纳税人(包括承包人、承租人及挂靠人)提供的货物运输劳务不得开具货物运输业发票。因此,自开票的物流劳务单位开展物流业务应按其收入性质分别核算,提供运输劳务取得的运输收入按“交通运输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开具货物运输业发票;提供其他劳务取得的收入按“服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开具服务业发票。凡未按规定分别核算其应税收入的,一律按“服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

二、对代开票纳税人从事联运业务按全额征税

关于代开票纳税人从事联营业务的计税依据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货物运输业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88号)规定:代开票纳税人从事联运业务的,其计征营业税的营业额为代开的货物运输业发票注明营业税应税收入,不得减除支付给其他联运合作方的各种费用。这里的代开票纳税人,是指除自开票纳税人以外的需由代开票单位(主要指主管地方税务局以及经省级地方税务局批准的中介机构)代开货物运输业发票的单位和个人。?

三、从事货物联运业务必须正确按规定填开联运发票

暂行条例 篇6

关键词:地籍;不动产登记;探讨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新一届中央政府对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要求十分明确具体。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笔者认真读过征求意见稿后认为贯彻实施好《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中央到地方应完善好以下几方面配套的工作,包括涉及登记规则、登记机构、登记程序、登记权属证书、登记信息查询系统等软硬件方面的建设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序衔接。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登记规则方面

推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首要面临的困难就是不动产登记的依据文件繁杂。在关于不动产登记方面,除《物权法》外,房屋登记有《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土地登记有《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林地登记有《森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农村承包土地登记有《农村土地承包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矿产资源登记有《矿产资源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并且每块还有相应的部门规章,比如《土地登记办法》、《房屋登记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等。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已办理土地登记而未办理房屋登记的房屋转让申请办理土地变更登记的情形,按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及《土地登记办法》第九条的相关规定,该土地变更登记就不能办理。而按照《房屋登记办法》第八条的规定,该房屋的受让人也不能办理房屋登记,从而使该房屋的权益人因法律法规的不统一而陷入困难境地。

针对上述情况,建议要及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登记办法》、《房屋登记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不动产登记方面的统一登记规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应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房屋统一登记的法条,为农村集体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及房屋转让、抵押打好法律基础。

二、登记机构方面

推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面临的第二个困难就是现行不动产登记管理部门分散,如房屋由房地产管理部门登记,建设用地、集体土地和矿产资源等由国土资源部门登记,林地由林业部门登记,承包经营的耕地由农业部门登记,不同登记机构都形成了一套登记机构、登记人员和登记办法。这种分散的不动产登记管理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不仅增加了群众、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的不便,增加了其时间和资金成本,也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有效行政管理。

如何将现行的分散在不同不动产登记管理部门的登记职能分离出来整合为一个只履行不动产登记职能而不负有监督管理职能的登记机构,如何整合在职的不同身份的、不同财政供养方式的登记人员,以哪个不动产登记管理部门的登记职能为基础整合其它不动产登记管理部门的登记职能,这些问题都是设立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面临的十分棘手的问题。

建议应该以土地登记为基础确立登记机构,因为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明确国土资源部履行不动产统一登记的相关职责,并且国土部门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一张图管地”工程系统,只要研究解决好如何把已有的其它不动产登记管理部门的登记信息融合到“一张图管地”工程系统中就有利于下一步加快建立统一登记信息查询系统。

三、登记程序方面

前面说过现行不动产登记管理部门分散,对各自所管理的不动产登记都设置了自己的一套标准、一套程序。例如对农村集体土地的不动产登记,其地上房屋办理《村镇房屋所有权证》要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设定的程序办理,其宅基地办理《集体土地使用证》要按照国土资源部门设定的程序办理,而承包的土地要确权办理《承包经营权证》就要按照农业部门设定的程序。对于国有土地上不动产登记,土地登记和房屋登记则要按照国土资源部门设定的程序和房地产管理部门设定的程序分别办理,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同样对于国有土地上不动产抵押登记,则需要先到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房屋抵押登记再到国土资源部门办理土地抵押登记。

建议对农民宅基地、房屋不动产登记和国有土地上不动产登记要通盘考虑设定一套程序,因为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建设的批准对象是针对农民个人,而国有土地上房地产开发用地的使用权和工程建设的批准对象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设定程序时应注意批准对象的不同。同时登记程序的统一也可以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和流转做好技术保障。

四、登记权属证书方面

现行不动产登记颁发的证书根据不动产登记管理部门设定的职能分别有《集体土地所有权证》、《集体土地使用证》、《村镇房屋所有权证》、《国有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等等,证件种类较多,不仅权利人办理登记不方便,而且利害关系人查询登记资料也要多个部门跑,不利于不动产规范管理,也不利于不动产合法流转,制约着不动产发挥其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建议从国家层面整合不同不动产登记管理部门的登记证书,研究制定一个涵盖范围、内容较为广泛并且能够较好衔接以往登记内容的不动产登记证书,制作一套格式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册、表、薄,最好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

五、登记信息查询方面

现行不同不动产登记管理部门依据其不动产登记职能都建立了相应的登记查询系统,国土部门已经建立了档案查询系统,可以对土地登记信息进行网上或纸质查询,房地产管理部门建立了房屋登记信息查询系统,有的已经实现网上信息查询,有的还仅仅是纸质的登记台账,有的登记信息查询系统的内容还不是太完善。同样存在登记信息查询系统多头管理,登记信息存在瑕疵的问题。

建议应加快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以图、以属性、以扫描资料挂接来管理不动产统一登记。地理信息系统是不动产登记的基础,土地、房屋、林地、承包地等不动产权属界址都可以通过GPS确定唯一的坐标,广泛采集土地、房屋、林地、承包地等信息,打造一个全面的综合数据平台,建立全国统一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系统。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修订之我见 篇7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由国务院发布, 自1988年10月1日起施行, 迄今已近24年。24年来, 国家经济环境已发生很多深刻变化, 相关的经济政策、管理制度已在不断更新,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也到了顺应经济变革而作相应修订的时刻。

作为长期工作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第一线的会计人员, 笔者试着对《条例》在实际工作施行中遇到的问题和《条例》的修订内容, 从基层会计人员角度作些思考。

一、《条例》修订的必要性

(一) 从《条例》制定目的看修订的必然性

《条例》总则第一条为“改善现金管理, 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 加强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监督, 制定本条例”。可见条例制定的首要目的是“加强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监督”。《条例》总则第三条“国家鼓励开户单位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 采取转账方式进行结算, 减少使用现金”, 即条例制定的第二目的是“减少使用现金”。

从条例制定目的来看, 《条例》发布20多年后, 社会经济活动与条例制定时的情况已发生很多深刻变化, 再用老条文已难以达到监督目的, 《条例》修订势在必行。随着电子支付等新型支付手段的应用, 减少现金使用的手段更加丰富, 可满足普遍应用的要求, 有必要通过修订《条例》将一些已经成熟的减少现金使用的支付手段运用于现金管理方面。

(二) 公对公支付留下现金支付缺口, 滋生假发票现象

《条例》第六条规定“开户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 必须通过银行进行转账结算”。同时又规定, “开户单位只可在下列范围内使用现金…… (六) 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 (七) 结算起点以下的零星支出”。

缺口一, 结算起点以上的现金支付。属于差旅费范围的住宿费等支付活动, 因经出差人员转手, 变成收款单位对个人, 付款单位对个人两次结算程序, 从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看, 实质是开户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结算。按照《条例》规定, 这类公对公往来结算即使在结算限额以上, 也可使用现金结算。

缺口二, 结算起点以下的现金支付。按《条例》规定, 结算起点以下的零星支出, 即使是两开户单位之间的结算, 也可以使用现金结算的。

现金支付缺口造成的后果是开户单位之间的一次结算, 变成了付款单位对个人、收款单位对个人两次结算程序。这种单位之间结算由一次变两次, 中间介入个人的做法, 是滋生假发票的关键条件之一。为了加强对假发票套取现金的打击力度, 《条例》有必要做修订。

(三) 《条例》的监督管理, 重支付环节轻收取环节

现金使用涉及收与付两方面, 《条例》对开户单位支付现金规定得较详细, 对单位收取现金规定较少而且笼统。关于收取现金, 《条例》第九条规定“……开户单位在购销活动中, 不得对现金结算给予比转账结算优惠的待遇;不得只收现金拒收支票……结算凭证”。第十条“开户单位购置国家规定的社会集团专项控制商品, 必须采取转账方式, 不得使用现金, 商业单位也不得收取现金”。第十一条“…… (一) 开户单位现金收入应当于当日送存开户银行”。除了专控商品不得收取现金, 其他业务并无强制性不得收取现金的条款。

在实际工作中, 因收款方没有收取现金方式的限定, 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 经办人员个人以现金方式垫付有关款项后, 到财务机构报账时, 付款方会计才提出按《条例》规定不能支付现金, 若再次转账又造成重复付款的矛盾。为了进一步完善现金管理, 《条例》有必要增加关于收取现金的强制性规定。

二、对人民银行建议修订内容的分析

2010年3月10日, 全国律师协会金融证券专业委员会的委员敬云川, 在中国法院网的法律博客中发了一篇文章, 文中提到:中国人民银行在2009年底向国务院上报了提请审议《现金管理条例 (建议修改稿) 》的请示, 计划对1988年国务院发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进行修改, 并将人民银行建议修改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五点。在此, 对人民银行的建议内容 (以下简称《建议》) 与原《条例》作比较分析如下:

(一) 《建议》修改内容与《条例》的制定目的一致性分析

《建议》关于改善监督的内容有:扩大管理范围, “自然人纳入管理”;取消“开户银行”管理单位现金用款的制度;建立大额现金交易报告制度。《建议》关于“减少现金使用”的内容有:提高转账结算起点到五千元;增加大额现金存取收费的相关规定。

由此可看出《建议》与《条例》的目的一致, 仍然为加强监督和减少现金使用两目的。

(二) 《建议》的五条修订内容分析

1. 自然人纳入管理, 自然人购买大额商品或服务强制转账。

《条例》中规定的现金开支范围, 绝大部分都是与自然人相关的对“个人”支付。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 自然人的结算方式已经不局限于现金方式, 纳入现金管理范围是具备条件的。自然人购买大额商品或服务强制转账, 可以从一定的角度防止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事件发生。因此, 笔者认同《建议》将自然人纳入现金管理范围。

2. 提高结算限额。

《条例》关于现金有两个概念:一是现金使用范围, 即可以用现金结算事项。二是现金使用限额, 即小于限额1000元的事项全属可用现金事项。符合现金使用范围的事项, 超过限额时, 需用现金支票等支付。这里有两个漏洞, 比如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超过1000元, 用支票支付, 即是将支付行为由银行代办, 属于纳入银行监督范围, 但因现金支票会领取现金并不能达到“减少使用现金”目的。对公单位付款小于1000元的, 直接用现金支付, 既脱离银行监管, 也增加现金使用量。

《建议》将结算金额提高到5000元, 更是扩大了这两个漏洞。笔者认为不能仅仅从1988年1000元支付能力与今天1000元支付能力这一单一角度来考虑现金结算限额问题。

3. 取消开户银行监管。

1988年《条例》制定时, 银行与开户单位之间有着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随着1995年《商业银行法》的发布, 这种关系已经改变, 开户银行实际已经无法行使管理开户单位的监督权限。

笔者非常认同《建议》的此项内容, 2011年国务院令第588号, 删去《条例》的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 皆为《条例》第三章法律责任关于开户单位违反《条例》的条款, 法律责任只剩第二十三条银行工作人员违反条例的规定, 也可以说, 自2011年1月8日后, 《条例》实际上已经对开户单位失去法律约束, 银行已不能依据《条例》对开户单位实施监督。

4. 大额现金交易报告制度。

新增的大额现金交易报告制度, 包括自然人和单位进行的大额现金交易都应当按规定向人民银行报告和保存交易记录, 可以降低利用现金交易犯罪的风险。

虽说此报告制度符合新时期反腐倡廉、预防犯罪的要求, 但操作性不强, 内控制度健全的单位还好, 一般自然人则难于接受。笔者认为应探索多渠道的监控方式对大额现金交易进行有效监督。

5. 大额现金存取收费。

《建议》增加大额现金存取收费的相关规定。即法人、其他组织或自然人当日累计在同一金融机构现金存款或提取现金在20万元以上的部分, 金融机构应当收取大额现金存取费。《建议》的目的是将大额用现从以前申请审批监管使用的方式, 转变为用经济手段措施减少用款单位现金用量。

笔者认为, 经济手段的另一面是开户银行有可能更鼓励大额提现行为, 最终大额提现行为失去监督, 必须同时增加对银行收支现金的相关管理条款。

6.《建议》未提及允许并鼓励新的结算方式。

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更新, 新型结算方式不断涌现:网上银行、银行结算卡、信用卡、财付通、支付宝等网上电子支付手段。自然人拥有各种电子货币支付手段的比例日益增大, 为现金管理提供了新手段。电子支付逐渐代替现金支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现金使用量。

三、对《条例》修订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实现《条例》制定的目的之一“加强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监督管理”, 笔者认为清晰的资金流动轨迹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实现目的之二“减少现金流量”则应采用更多的新型支付手段。要使《条例》真正落到实处, 监管部门必须能有效实施监督职能。

(一) 严格限制现金收支范围的同时提高现金的结算限额

当今社会环境下, 在金融较发达的地区无现金支付已经成为可能 (在广东, 个别单位的批量收支业务由银行代理, 零星收付由现金出纳用刷卡收付代替现金收支, 基本实现无现金收付) , 严格控制现金支付范围, 有效避免现金收付的种种弊端, 势在必行。

对于现阶段确实无法避免使用现金的事项, 考虑物价因素, 提高结算金额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二) 增加新型非现金支付手段

1. 增加划三条线的支票支付方式。

在现有现金支票 (无划线) 、转账支票 (划双线) 的基础上, 增加第三类支票类型, 划三条线, 特别用于公款转入个人账户。

符合现金支付范围的、收款人为自然人的超限额资金, 鼓励用公转私支票转入个人电子账户。既可通过监控资金流动轨迹保证资金安全, 又减少现金流量。

2. 强制使用电子结算方式。

有条件的单位强制要求安装使用电子结算方式, 做到资金流动有轨迹, 逐步实现无现金收付。《关于实施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通知》 (财库[2011]160号) 相关规定的实施, 即为强制使用电子结算方式的有力措施。

3. 多人次、大金额的支付, 强制使用银行代发方式。

对于发放人数多 (超**人) 金额大 (超**万元) 的款项, 强制由开户银行代理发放, 对于确需单位自行发放的必须经人民银行批准。防止个别单位假借这些名目, 支取现金挪作他用。

4. 允许灵活运用新型非现金收付方式。

随着科技发展, 除传统支付方式和今天已知的电子支付手段外, 还会有更新的支付手段, 建议《条例》能用发展的眼光规范支付手段, 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允许灵活运用更多的能反映资金流动轨迹, 不直接使用现金的新型收支方式参与单位与单位之间, 单位与个人之间, 个人与个人之间结算。

比如:住宿费, 先由个人卡刷卡结算到收款单位, 再由付款单位支付到个人卡账户, 依据银行信息系统可反映资金流动轨迹, 而且整个过程不涉及实物现金, 笔者认为此法可以纳入现阶段可选支付方式的范围。

(三) 严格定义银行大额存取业务的范围

对于自然人持现金支票取款并存入个人账户, 银行现行政策是将现金支票支取额算入单位累计支付数, 存入个人户另计算存款数额, 分两次业务对待, 重复收取手续费。

笔者建议, 凡不涉及实物现金的收支, 不计入大额存取数额, 因为可以避免收取手续费, 存款单位和个人更愿意选择非现金结算方式, 达到减少现金流量的目的, 同时资金转出转入轨迹清晰, 更利于经济监督。

(四) 单位收取现金的限制性规定

只有增加对单位收取现金的限制性规定, 由收付款双方都承担《条例》规定的义务责任, 才能更有效地执行相关规定。

(五) 现金业务的管理由人民银行与单位上级审计机关共同承担

开户银行不再行使对开户单位的管理权限, 现金业务的管理又不能留下空白。建议由人民银行和单位的上级审计机关行使管理检查与处罚权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下列职责: (一) 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二) ……管理人民币流通……。由人民银行行使现金管理权限是法律赋予的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章审计机关权限第三十三条规定“审计机关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 有权查询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的账户”。审计机关审计监督被审计单位的现金收支情况是法律赋予的权限。

摘要:《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已施行20多年, 经济环境的变化及经济政策管理制度的变更都要求其作相应修订, 文章提出了一些修订建议。

关键词:《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政策修订

参考文献

[1]马蔚华.关于修订《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提案 (J/OL) .http://www.xici.net/d79145756.htm.

[2]财政部.现金管理暂行条例 (S) .1988.

[3]主席令第4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S) .1995.

新《增值税暂行条例》的五大看点 篇8

看点一:减税1 200亿元, 将国际金融危机抵御在国门之外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全球经济增长出现明显放缓势头, 一些国家甚至出现经济衰退的迹象, 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在这种形势下, 我国适时推出增值税转型改革, 对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 2004年7月1日起, 转型试点首先在东北三省的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等八大行业进行;2007年7月1日起, 将试点范围扩大到中部六省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电力业、采掘业等八大行业;2008年7月1日, 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个盟市和四川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除四川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以外, 其他试点地区实行的试点办法的主要内容是:对企业新购入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 先抵减欠缴增值税, 再在企业本年新增增值税的额度内抵扣, 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据统计, 截至2007年年底, 东北和中部转型试点地区新增设备进项税额总计244亿元, 累计抵减欠缴增值税税额和退给企业增值税税额186亿元。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有力地推动了试点地区经济发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也为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新条例允许企业抵扣其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 将解决我国当前生产型增值税制产生的重复征税问题, 减轻企业设备投资的税负, 在维持现行税率不变的前提下, 是一项重大的减税政策。据测算, 此项改革财政预计将减收超过1 200亿元, 是我国历史上单项税制改革减税力度最大的一次, 相信这一政策的出台会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看点二:消费型增值税, 一次脱胎换骨式的增值税制革命

新条例彻底删除了旧条例中购进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的条款, 将消费型增值税由局部地区试点推广到全国, 可以说是掀起了一场增值税制革命。

在目前世界上140多个实行增值税的国家中, 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1994年, 我国选择采用生产型增值税, 一方面是出于财政收入的考虑,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抑制投资膨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 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 国务院决定推出新条例, 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 规范和完善我国增值税制, 使税收制度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并为最终完善增值税制、完成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5年内制定增值税法的任务创造条件。根据新条例, 自2009年1月1日起, 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税率不变的前提下, 允许全国范围内 (不分地区和行业) 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 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

与试点办法相比, 新条例对全国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在三个方面作了调整:一是企业新购进设备所含进项税额不再采用退税办法, 而是采用规范的抵扣办法, 企业购进设备和购进原材料一样, 按正常办法直接抵扣其进项税额;二是转型改革在全国所有地区进行, 取消了地区和行业限制;三是为了充分发挥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 转型改革后企业抵扣购进设备进项税额时不再受其是否有应交增值税增量的限制。

值得强调的是, 转型改革前增值税征税范围中的固定资产主要是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 因此, 转型改革后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仍然是上述资产。纳入营业税征收范围的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依然不能纳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

为避免出现税收漏洞,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在配套的实施细则中还将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 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排除在上述资产范围之外。同时, 作为转型改革的配套措施, 相应取消了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

看点三:税率、征收率有降有升, 惠及中小企业

新条例第三条没有将矿产品纳入13%的低税率范围, 这意味着, 经国务院批准, 自1994年5月起将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税率由17%调整为13%的政策被废止。应当承认, 原13%的税率优惠政策对采掘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也出现一些问题, 主要有:一是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适用低税率, 不符合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要求;二是减少了资源开采地的税收收入, 削弱资源开采地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三是矿产资源基本上都作为原料使用, 矿山企业少交的增值税因下个环节减少进项税额而补征回来, 减税效果并不明显;四是导致征纳双方要将这类适用低税率的货物与其他货物进行划分, 加大了征收和纳税成本。新条例将矿山企业外购设备纳入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 同时将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 整体税负将有所减轻, 有利于公平税负, 规范税制, 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提高矿产品增值税税率以后, 因下个环节可抵扣的进项税额相应增加, 最终产品所含的增值税在总量上并不会发生变化, 只是税负在上下环节之间会发生一定转移, 在总量上财政并不因此增加或减少收入。

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对象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改革后一般纳税人的税负会普遍减轻, 而规模小、会计核算不健全的小规模纳税人 (包括个体工商户) , 由于是按照销售额和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且不能抵扣进项税额, 其税负不会因增值税转型而降低。转型前的政策规定, 小规模纳税人按工业和商业两类分别适用6%和4%的征收率。因此, 为了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之间的税负水平, 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扩大就业, 需要相应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考虑到现实经济活动中小规模纳税人混业经营十分普遍, 实际征管中难以明确划分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 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区分工业和商业设置两档征收率, 而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降低至3%。

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的大幅下调, 将减轻中小企业税负, 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此外, 与新条例配套的实施细则还将通过调高增值税 (配合营业税) 起征点等税收政策进一步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

看点四:适度调整政策细节, 肯定条例实施十五年的成功经验

转型前的《增值税暂行条例》的实施时间是1994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 恰好跨越15年。实践中积累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增值税政策措施被写进修订后的新条例中。对于购进农产品, 实践中, 除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外, 还可以按照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因此, 新条例果断地对旧条例中的相关规定进行了修改。

实际工作中, 满足一定条件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需要向税务机关申请资格认定, 认定合格才可以享受一般纳税人征收管理待遇。实践中, 很多专家学者都将该规定看做是一项税务行政许可, 但是旧条例并没有设置该项许可, 因此资格认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与《行政许可法》相悖。新条例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小规模纳税人以外的纳税人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资格认定 (具体认定办法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制定) , 这就为设置资格认定程序扫除了法律障碍。值得称道的是, 新条例还规定, 小规模纳税人会计核算健全、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的, 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依照本条例有关规定计算应纳税额。这就意味着税务机关不能再按照诸如“销售额”之类的条款“一刀切”地将一部分纳税人硬性规定为小规模纳税人, 新条例为部分小规模企业通过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争取一般纳税人资格打开了一扇大门。

根据税收征管实践, 为了方便纳税人纳税申报, 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缓解征收大厅的申报压力, 新条例还将纳税申报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明确了对境外纳税人如何确定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发生时间、扣缴地点和扣缴期限的规定。另外, 新条例还删除了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有关决定适用条例以及关于条例由财政部解释并制定实施细则的条款。

看点五:同时修订消费税和营业税暂行条例, 改革决不顾此失彼

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是我国流转税体系中三大主体税种, 在我国税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是所有货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而交通运输、建筑安装等其他劳务则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 在税收实践中纳税人同时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情形十分普遍。消费税是在对所有货物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量消费品征收的, 因此, 消费税纳税人同时也是增值税纳税人。新条例除因转型改革的需要作相应修订外, 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在此次修订时一并解决:首先, 纳税申报期限较短, 不便于纳税人申报纳税;其次, 经国务院同意,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原《增值税暂行条例》的有些内容已经作了调整, 相关调整内容应更新到新条例中。由于《消费税暂行条例》和《营业税暂行条例》也存在《增值税暂行条例》的上述两个问题, 因此为了保持这三个税种相关政策和征管措施之间的有效衔接, 有必要同时对《消费税暂行条例》和《营业税暂行条例》进行相应修改。

《消费税暂行条例》主要作了以下两方面的修订:一是将1994年以来出台的政策调整内容, 更新到新修订的《消费税暂行条例》中, 如部分消费品 (金银首饰、铂金首饰、钻石及钻石饰品) 的消费税调整在零售环节征收、对卷烟和白酒采用复合计税办法、消费税税目税率调整等。二是与新条例衔接, 将纳税申报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 对消费税的纳税地点等规定进行了调整。

暂行条例 篇9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国务院令第538号公布, 自2009年1月1日起执行)

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为增值税的纳税人, 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增值税。

第二条增值税税率:

(一) 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货物, 除本条第 (二) 项、第

(三) 项规定外, 税率为17%。

(二) 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下列货物, 税率为13%:

1. 粮食、食用植物油;

2. 自来水、暖气、冷气、热水、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沼气、居民用煤炭制品;

3. 图书、报纸、杂志;

4. 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

5.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货物。

(三) 纳税人出口货物, 税率为零;但是, 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外。

(四) 纳税人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以下称应税劳务) , 税率为17%。

税率的调整, 由国务院决定。

第三条纳税人兼营不同税率的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应当分别核算不同税率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 从高适用税率。

第四条除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外, 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 (以下简称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 应纳税额为当期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应纳税额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当期销项税额小于当期进项税额不足抵扣时, 其不足部分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扣。

第五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按照销售额和本条例第二条规定的税率计算并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额, 为销项税额。销项税额计算公式:

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

第六条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 但是不包括收取的销项税额。

销售额以人民币计算。纳税人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结算销售额的, 应当折合成人民币计算。

第七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价格明显偏低并无正当理由的, 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销售额。

第八条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 (以下简称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 为进项税额。

下列进项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一) 从销售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二) 从海关取得的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三) 购进农产品, 除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外, 按照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计算公式:

进项税额=买价×扣除率

(四) 购进或者销售货物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支付运输费用的, 按照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输费用金额和7%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计算公式:

进项税额=运输费用金额×扣除率

准予抵扣的项目和扣除率的调整, 由国务院决定。

第九条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取得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 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第十条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一) 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二) 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

(三) 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四) 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纳税人自用消费品;

暂行条例 篇10

修改《条例》的主要背景

按照1993年制定的资源税暂行条例的规定, 资源税按照“从量定额”的办法计征, 即按照应纳税资源产品的销售数量乘以规定的单位税额来计算纳税。从实践来看, 这种计税的办法并不能使资源税随着资源产品价格和资源企业收益的增长而有所增加, 特别是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产品价格已有较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 资源税在这类产品价格中所占的比重过低, 既不利于发挥该项税收调节生产、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功能, 也不利于充分发挥该项税收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功能。为了完善资源税制度, 经国务院批准, 自2010年6月1日起在新疆进行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试点后, 2010年12月1日起, 又在其他西部省 (区) 进行了这项改革试点, 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定额”改为“从价定率”, 即按照应纳税资源产品的销售收入乘以规定的比例税率计征。

资源税暂行条例修改的内容

管辖区域

修改前: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本条例规定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 (以下简称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 的单位和个人, 为资源税的纳税义务人 (以下简称纳税人) , 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资源税。

修改后: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开采本条例规定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 (以下简称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 的单位和个人, 为资源税的纳税人, 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资源税。

变动内容及解读: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变动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海域”, 明确了是在中国管辖的领域和领海, 相比以前的规定在中国境内要更加具体, 更具有可操作性。

税额确定依据

修改前:第三条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 由财政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 根据纳税人所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的资源状况, 在规定的税额幅度内确定。

修改后:第三条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率, 在本条例所附《资源税税目税率表》规定的税率幅度内, 根据纳税人所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的资源品位、开采条件等情况, 由财政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

变动内容及解读: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率由原来的“根据纳税人所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的资源状况”更改为“根据应税产品的资源品位、开采条件等情况”来决定, 把开采条件作为确定税率的重要依据更加全面、更加合理。众所周知, 虽然资源品位相同, 但南方地区煤矿的开采条件要比西北地区煤矿的开采条件差很多, 同一征收标准是不合理的, 新《条例》的修订有利于地质条件差、开采条件不好地区的资源回收率的提高。

应纳税额

修改前:资源税的应纳税额, 按照应税产品的课税数量和规定的单位税额计算。应纳税额计算公式:应纳税额=课税数量×单位税额

修改后:资源税的应纳税额, 按照从价定率或者从量定额的办法, 分别以应税产品的销售额乘以纳税人具体适用的比例税率或者以应税产品的销售数量乘以纳税人具体适用的定额税率计算。

变动内容及解读:修改后的条例在现有资源税从量定额计征基础上增加从价定率的计征办法, 调整原油、天然气等品目资源税税率。自2010年6月1日, 率先在新疆实施石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 同年12月1日, 资源税改革试点扩大到内蒙古、宁夏等12个西部省区。这次修改后将拓展到全国执行。

自用产品缴纳规定

修改前:第六条资源税的课税数量:

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销售的, 以销售数量为课税数量。

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 以自用数量为课税数量。

修改后:第六条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 自用于连续生产应税产品的, 不缴纳资源税;自用于其他方面的, 视同销售, 依照本条例缴纳资源税。

变动内容及解读:修改后条例规定“自用于连续生产应税产品的, 不缴纳资源税”, 这一规定相比以前对自用于连续生产的资源企业减少了重复纳税。

条例解释规定

修改前:第十五条本条例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实施细则由财政部制定。

修改后:第十五条本条例实施办法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变动内容及解读:修改后的条例规定了实施办法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改变了以前只有财政部一个部门解释和制定实施办法的规定, 这将提高资源税缴纳的可操作性。

资源税税目税率

变动内容及解读:

改变了原油和天然气的征收办法

原油和天然气由原来的8~30元/吨、2~15元/千立方米, 变为按照销售额的5%~10%征收。改变了征收办法, 相应的改变了征收额度, 相比以前明显增加, 地方财政收入也将会相应增加。

焦煤和稀土矿单独列出, 并增加了征收标准

煤炭资源税增加了焦煤种类, 提高到8~20元, 其他煤炭仍然按照以前的标准征收。增加和提高了焦煤的标准, 意味着国家保护炼焦煤等稀缺资源的政策倾向。焦煤是生产焦炭的原料, 是煤炭资源中的稀缺性资源, 其价格和利润率远高于其他煤炭资源。对焦煤和其他煤炭资源实行同样的税额标准, 不利于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 促进焦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稀土最高征收标准从30元提高到60元, 是考虑到稀土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长期以来, 我国稀土行业存在发展方式粗放、资源过量开采、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我国稀土战略资源安全和稀土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进一步理顺焦煤和稀土资源产品的价税关系, 更好地发挥税收调节功能, 促进焦煤和稀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按照资源税暂行条例关于国务院可以决定资源税税额幅度调整的规定, 国务院已分别批准自2007年2月和2011年4月起, 提高焦煤和稀土资源的税额标准。在这次资源税暂行条例的修改中, 将焦煤和稀土矿分别在煤炭资源和有色金属原矿资源中单列。

《资源税暂行条例》修改的意义

调整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的计征办法和税率, 是这次资源税暂行条例修改的重点。暂行条例修改后, 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实施油气资源税改革, 提高资源开采使用成本, 使企业承担相应的生态恢复和环境补偿成本, 对促进资源节约开采利用、保护环境,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建立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资源税属于地方税, 按照修改后的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的油气资源税的计征办法和税率, 地方财政收入将会增加, 增加资源地财政收入, 增强这些地方保障民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改善地区发展环境,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有利于公平各类企业资源税费负担。油气企业资源税政策的统一, 符合“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的税制改革目标。

暂行条例 篇11

一、《条例》第五章规定了三类主体要承担相应的违法责任

一是登记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条例》主要规范登记机构的行政行为,因此,只要登记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法登记都将被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条例》第三十、三十二条规定,登记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造成登记错误、信息泄露等将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二是申请人或与其相关的当事人。登记依申请而启动,申请不实将直接导致登记错误,在此过程中若申请人存在恶意骗取登记的故意,提供伪造证书或证明的中介商或个人也起着骗取登记的帮助作用,同样要承担与申请人共同的法律责任。

三是信息共享单位及其他信息使用人。《条例》实施后,随着登记信息系统的完善,共享单位将趋于增多,由于房地产登记的信息绝大多数为个人房地产信息,一旦泄露则侵犯隐私权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对于信息的保管人——登记机构、信息使用人——共享单位等如有违反规定利用信息的,都将追究法律责任。

二、登记机构承担责任方式根据过错原因有三种情形

1.应尽而未尽注意义务的

根据法律法规,登记机构应当依法收取符合登记条件的申请材料,就有关事项进行询问,核验材料与原件是否一致,有必要的可以实地查看。在此过程中,如果登记机构没有履行相关程序,如发现身份证上的信息与原房产档案记载不一致存疑而不加以询问或验证,导致登记错误;又如申请处分登记的房屋已查封而未发现,结果办理了处分登记,则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由于登记人员未尽注意义务而发生。这里又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因申请人提供虚假材料,登记人员未尽注意义务导致登记错误而侵权造成损害的,根据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房屋登记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视申请人和登记机构的过错程度及其在损害发生中所起作用分别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这意味着登记机构承担的是按份赔偿责任。另一种是仅因登记人员疏忽大意而致,即前面所述将已查封的房产办理了处分登记从而损害了第三人利益,则由登记机构承担全部违法责任。

2.已尽注意义务而仍发生登记错误的

如果登记人员根据法律法规已尽到了审查义务,该问的已问,该核验的已核验,仍然发生登记错误。如最常见的便是假人现象,以假乱真,非特殊手段无法辨别,则司法裁判也会按照登记人员的职业理性进行合情合理分析判断。此种情况即使司法确认登记违法,也不会判定登记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而只会追究提供虚假证明或与虚假申请人共谋之人的赔偿责任。

3.登记机构工作人员与申请人串通造成登记错误而侵权的

现实中能让不适格申请人得逞的往往是存在里应外合的情形,此种情况属登记人员主观故意为之,与申请人共同恶意,侵犯了他人合法权益,则根据《规定》,登记机构应与申请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三、登记机构正确履行职责减少法律风险需要注意的事项

不动产登记是行政确认行为,有权力有责任,滥用权力必然要承担法律责任。

为规范登记行为,提高登记质量,减少登记法律风险,应着重考虑以下三方面内容。

1.不动产登记审查要求标准化、明细化

当前,司法界审判不动产登记性质相同的案件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原因就在于不同法官对登记审查的职责认识不一,登记审查的内容到底有多少?应当审查到什么深度?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尽管国家层面如住建部、国土部出台了一系列不动产登记的规则,但由于历史深层原因和地方特色浓厚而导致各地不能真正贯彻落地有关标准,如房屋代码、宗地代码确定规则。另外,加上以前我国房、地等不动产以分离登记为主的管理模式,各部门对登记审查的标准严格程度不同,细化程度也不同,现实中房、地登记情况又复杂多变,导致各地执行登记审查要求宽严不一,法官审案标准也因人而异。因此,不动产统一登记后应以《条例》为基础制定适合各类不动产登记的审查标准,既具体又明确,充分考虑行政登记的可操作性与司法执行的可参考性。

2.与不动产登记相关的系统应有效关联

首先,不动产登记信息系统较为繁杂,登记簿记载的事项种类繁多,登记系统内部要素必须有效关联。如不动产历经多次权利变动,则历史信息与现状信息要关联;土地信息要与房屋信息相对应;权利限制信息(特别是预查封)要与其他登记信息关联;预告登记信息要与现房登记信息关联;等等。登记信息系统的建立要细致全面考虑这些关联处。

其次,登记系统要与记载要素来源地的系统有机关联,如与测绘成果系统关联。不动产登记需要记载土地使用面积和房屋建筑面积等,这些数据来源于测绘成果系统,如果两个系统没有对应关系将造成数据的错乱或所有数据的重新输入,显然不利于房地产登记工作。又如登记系统与交易管理系统关联。交易行为是登记的前提,有了交易才会引起登记的需求,交易系统中特别是房屋买卖经过网签后形成的数据应当与登记系统形成关联,从而使交易和登记形成顺畅的业务关系,无论于申请相对人还是于管理机构都极有必要。

最后,登记系统要与需核验申请材料的相关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不动产登记除要保证记载于登记簿的要素准确无误外,还要核对相关申请事项的可靠性,最基本的如身份证是否属实、税费是否已交、公证文书是否为公证机构所出具,只要与公安、公证、税务部门的系统建立接口实现信息共享,则可防范大量的虚假申请。

3.风控体系配套完善

除了在技术上、系统上花功夫使登记审查有规则可循,使系统自动警示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外,相应风控体系的建立也是加强责任感,减少登记机构发生承担法律责任后果的关键。一是应建立质量检查制度,在登簿前加强质量抽查防范于未然;二是完善审委会制度,充分发挥审委会解决疑难杂症的作用,化解登记风险;三是建立业务流程监管制度,单位纪检部门要就工作时限、依法行政情况动态监管,多听取申请人的反馈意见;四是加强登记队伍职业化建设,不动产登记事关当事人重大财产权益,专业性较强,建立专业的、责任心强的高素质队伍是提高防范风险能力的重要前提。

暂行条例 篇12

第二条条例所附《资源税税目税率表》中所列部分税目的征税范围限定如下:

(一)原油,是指开采的天然原油,不包括人造石油。

(二)天然气,是指专门开采或者与原油同时开采的天然气。

(三)煤炭,是指原煤,不包括洗煤、选煤及其他煤炭制品。

(四)其他非金属矿原矿,是指上列产品和井矿盐以外的非金属矿原矿。

(五)固体盐,是指海盐原盐、湖盐原盐和井矿盐。

液体盐,是指卤水。

第三条条例第一条所称单位,是指企业、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军事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单位。

条例第一条所称个人,是指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

第四条资源税应税产品的具体适用税率,按本细则所附的《资源税税目税率明细表》执行。

矿产品等级的划分,按本细则所附《几个主要品种的矿山资源等级表》执行。

对于划分资源等级的应税产品,其《几个主要品种的矿山资源等级表》中未列举名称的纳税人适用的税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纳税人的资源状况,参照《资源税税目税率明细表》和《几个主要品种的矿山资源等级表》中确定的邻近矿山或者资源状况、开采条件相近矿山的税率标准,在浮动30%的幅度内核定,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第五条条例第四条所称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应税产品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不包括收取的增值税销项税额。

价外费用,包括价外向购买方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包装费、包装物租金、储备费、优质费、运输装卸费以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但下列项目不包括在内:

(一)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代垫运输费用:

1.承运部门的运输费用发票开具给购买方的;。

2.纳税人将该项发票转交给购买方的。

(二)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代为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业性收费:

1.由国务院或者财政部批准设立的政府性基金,由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2.收取时开具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印制的财政票据;

3.所收款项全额上缴财政。

第六条纳税人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结算销售额的,应当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其销售额的人民币折合率可以选择销售额发生的当天或者当月1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纳税人应在事先确定采用何种折合率计算方法,确定后1年内不得变更。

第七条纳税人申报的应税产品销售额明显偏低并且无正当理由的、有视同销售应税产品行为而无销售额的,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外,按下列顺序确定销售额:

(一)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二)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三)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为: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税率)

公式中的成本是指:应税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确定。

第八条条例第四条所称销售数量,包括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的实际销售数量和视同销售的自用数量。

第九条纳税人不能准确提供应税产品销售数量的,以应税产品的产量或者主管税务机关确定的折算比换算成的数量为计征资源税的销售数量。

第十条纳税人在资源税纳税申报时,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外,应当将其应税和减免税项目分别计算和报送。

第十一条条例第九条所称资源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具体规定如下:

(一)纳税人销售应税产品,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是:

1.纳税人采取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销售合同规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

2.纳税人采取预收货款结算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发出应税产品的当天;

3.纳税人采取其他结算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讫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

(二)纳税人自产自用应税产品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移送使用应税产品的当天。

(三)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税款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支付货款的当天。

第十二条条例第十一条所称的扣缴义务人,是指独立矿山、联合企业及其他收购未税矿产品的单位。

第十三条条例第十一条把收购未税矿产品的单位规定为资源税的扣缴义务人,是为了加强资源税的征管。主要是适应税源小、零散、不定期开采、易漏税等税务机关认为不易控管、由扣缴义务人在收购时代扣代缴未税矿产品资源税为宜的情况。

第十四条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的资源税,应当向收购地主管税务机关缴纳。

上一篇: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论文下一篇:先天性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