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行制度(共13篇)
暂行制度 篇1
考勤制度(暂行)
第一条 工作时间
第1款 店经理等同级、行政、财务人员:9:00-18:00(含两餐时间)。第2款 其他员工:根据部门工作实际情况弹性安排。
第3款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不定时工时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制。第4款 员工餐时间
(1)就餐时间:(每次就餐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早餐07:30-08:30 午餐 10:30-11:30 晚餐 :16:30-17:30 夜宵:24:00(2)伙食标准:每天每人10元(三餐)。第二条 超时工作
第1款 公司原则上不主张员工延长工作时间和加班;
第2款 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要求员工临时性、突击性地在法定工作日以外(包括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进行加班、加点工作,员工应予服从;
第3款 员工因工作需要加班,则需在加班加点前填写《加班申请单》,并报经部门领导书面审批后,并报人事行政部备案,方可加班加点工作;非单位要求或未经部门审批同意而自愿加班加点工作的,或事前未按规定办理加班加点书面申请报批手续的,则一律不属于加班加点工作;
第4款 单位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包括休息日或法定节假日)安排员工履行安全保卫义务值班的,则不属于加班加点工作;
第5款 员工发生加班加点的,按照工资标准发放加班加点费;
第三条 考勤 员工应按规定考自觉勤,接受单位的考勤管理,员工每月应核对本人的出勤情况并签字确认;员工如在工作考勤时段内发生迟到(逾时到岗)或早退(提前离岗)的,则视作缺勤并按规定处理。
第1款 各部门所有人员上下班必须打考勤; 并安排专人严格做好考勤记录; 第2款 1次迟到不满15分钟的按迟到处理,第五次起按旷工处理;
第3款 1次迟到满15分钟且不满1小时的,或早退不满1小时的,第3次起按旷工处理;
第4款 凡1次迟到或早退满1小时以上的,按旷工处理; 第5款 旷工缺勤时间不满1小时的按小时计算,超过整小时以上的时间,按小时计算;
第6款 考勤制度的执行情况由行政人事部监察;
第7款 每月1日各部门应将上月的《考勤统计表》以及《请(休)假/加班申请单》交人事部;由人事部对员工的考勤情况进行审核。
第四条 假期
第1款 法假:员工享有国家及地方规定的各类法定假期;由于酒店行业的特殊性,各部门可根据部门的情况安排员工轮休(调休)或按加班程序进行加班并计算加班费;
第2款 年假:员工入职满1年后每年享有5天带薪年假;满10年后每年享有10天带薪年假;
第3款 婚假:在职员工持结婚登记证,享有3天带薪婚假(其他情况,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执行);
第4款 丧假: 在职员工本人的配偶、直系亲属(系指祖父母、父母、子女、包括公婆、岳父母)死亡时,可享有带薪丧假3天;
第5款 产假:在职员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女员工生育可依法享有产假,产假期间工资为基本工资;男职工依法享带薪护理假;
第6款 工伤假:员工因工负伤造成停工就医或休息,依法享受工伤险。第五条 请假规定
第1款 员工具体工作时间及排班等由酒店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安排和确定,员工必须服从;
第2款 员工请假,须办理请假手续,提前向部门经理填写《请休假申请单》并报备人事行政部,获批准后方可休假,否则视为旷工处理。员工因特殊情况无法在事前提交书面请假单的,应向本部门经理请示批准后,于事后上班第一个工作日补办请假手续;
第3款
病假:员工一般不得利用工作时间外出就医。如需在工作时间请假外出就医,则需按请假要求向部门经理请假获准后,方可外出就医;紧急情况不能办理请假手续的,应在就医后第一个工作日,向公司人事行政部提交病历证明(二级以上医院),如员工无法提供有效病历证明,将视为事假或员工申请年假进行充抵; 第4款 事假:员工请事假时间1次以4小时为最小单位。员工请事假时,应先休完年休假天数和休息日加班补休天数,超时的天数再请休事假;员工请事假的,事假缺勤期间不计工资;
第5款 其他事项:员工请婚假、丧假、产假等其他假期的,按第2款规定办理请假书面报批手续,并交相关的有效书面证明凭证;休假结束、返岗工作时,应及时销假;如需延长假期,应办理续假手续;未办理请假手续且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请假凭证,则缺勤期间按旷工处理;未办理请假手续且连续3日未到岗按旷工离职处理。
第六条 旷工
第1款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作旷工处理:(1)员工无故不上班;
(2)未经批准擅自离岗1小时者作旷工半天;4小时(含)以上者,作旷工一天;(3)病假、事假或其他假期到期未办手续而不上班者;(4)请假、调班(休)未被批准而不上班者。
第2款 一个月内旷工两次(含两次)以上作为自动离职处理;
第3款 员工旷工属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每旷工一天扣罚3天工资,连续旷工3天(含3天)以上,或在半年内累计旷工达5天(含5天)以上者,酒店予以除名处理,不须支付任何违约金或赔偿金。
此考勤制度从2017年7月1日起执行。
陕西金朗雅杰酒店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2017年6月28日
暂行制度 篇2
一、条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的意义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与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发展息息相关的一项权利, 其权利内容是否得到清晰规定, 权能能否完全实现均依赖于登记制度。[1]通过登记公示, 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公信力, 有利于缓解纠纷, 促进该权利的有序流转。因而现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与不动产登记相统一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该暂行条例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到统一登记的范围中, 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的建立完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其他物权进行统一的登记规定, 也意味着对该权利物权属性的肯定, 进一步明确其权利属性和权利内容。
当前我国学界对土地承包经营权采何种登记效力模式存在较大的争议, 分别存在债权意思主义、登记对抗主义以及登记生效主义多种效力模式。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实行家庭承包的, 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可见在家庭承包方式中, 以债权意思主义作为权利取得的公示方式。该法第四十九条规定, “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 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 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这里规定的“登记”属于民法上不动产物权登记要件主义的登记。《物权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 当事人要求登记的, 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 未经登记, 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可见, 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则又采用登记对抗主义。[2]
该条例的出台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土地承包经营权采登记生效主义的强有力的支持。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其他物权进行统一的规定, 纳入到不动产统一登记的范围内, 虽然未明确规定登记的效力, 但是按照体系解释, 应按照该暂行条例所调整的其他物权登记的模式进行登记, 也即意味着登记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生效的要件。
二、《不动产统一登记暂行条例》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预期的差距
( 一) 暂行条例法律效力层级较低, 且规定较为笼统
首先, 该暂行条例属于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并未达到国家法律的效力层级。而该暂行条例调整的范围包括土地、海域以及房屋、林木等定着物。其中, 土地是人们安身立命最根本的生产资料, 其登记制度理应由国家法律进行规定, 予以建立, 才能赋予该项制度最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其次, 该暂行条例仅35 条, 只在第五条规定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 其余条文均笼统地对所有不动产的登记程序、登记薄等内容进行规定, 并未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因长久的城乡二元制以及我国产权制度上的缺陷而产生的特殊特性予以说明。因我国土地产权制度的构建并不符合现代产权理论。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安排上的重大缺陷也导致产权保护存在较大的问题。仅仅一部《不动产统一登记暂行条例》过于笼统地规定诸多不动产的登记制度, 并未考虑到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的城乡二元化局面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制度的特殊性。统一并不意味着相同, 而是和而不同。
同时, 条例的规定线条过粗, 许多实际操作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细致化。
( 二) 暂行条例未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的效力, 未能解决现有规定之间冲突
我国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效力的规定, 除该暂行条例以外, 主要体现在《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中。两部法律中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效力有着不同的规定, 出现了债权意思主义、登记对抗主义以及登记生效主义多种效力模式。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实行家庭承包的, 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可见在家庭承包方式中, 以债权意思主义作为权利取得的公示方式。该法第四十九条规定, “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 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 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这里规定的“登记”属于民法上不动产物权登记要件主义的登记。《物权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 当事人要求登记的, 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 未经登记, 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可见, 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则又采用登记对抗主义。[3]
该暂行条例出台后, 与《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之间并不衔接。条例仍搁置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的效力这一争议, 未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的效力, 将导致实际操作中混乱。
该暂行条例的实施细则虽然细化了各类不动产权利的具体登记程序, 但是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一节中, 首次登记仅规定“可以”登记, 变更登记与转移登记又是规定“应当”登记。仍未实现该登记模式的统一。而且, 首次登记并未采用登记生效主义, 也是未全面彻底坚持物权公示公信原则的体现, 与《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不相一致。
( 三) 暂行条例未就不动产登记簿的法律效力予以规定
该暂行条例开创性地就不动产登记簿的设置、保存、内容、查阅、管理等做出了相对完整的规定,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国物权登记实践中轻簿册的风气。然而, 条例却忽视了登记簿所记载的内容的法律效力, 未就该问题予以规定。但是, 关于不动产登记簿的立法不应仅仅完善登记簿本身, 更重要的是赋予登记簿所记载之内容以法律效力。
因为暂行条例未就登记簿法律效力进行规定, 登记簿的推定效力与公信力也就更加无从谈起。根据暂行条例进行登记的权利人却无法根据登记簿的记载内容证明自己的权利, 这也将导致实践中出现混乱。
( 四) 配套措施不够健全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历史遗留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的配套措施仍不健全。我国地理测绘技术、勘验技术在农村地区并未普及, 未能有效地运用于农村土地的权属划分。而档案整理工作的缺失也使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四至只能依靠双方口头约定。这些无疑都增加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的实际开展难度, 会损害农民进行登记的积极性。[4]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的完善
( 一) 加快专门的不动产统一登记法律出台
暂行条例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但是其效力层级较低, 不能为登记制度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要建成体系完整、具有强大法律效力, 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机融合与不动产统一登记之中的制度, 必须从法律层面着手。全国人大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加快出台专门的不动产统一登记法律, 指导全国的不动产登记工作, 为该制度奠定最坚实的法律基础。
就短期而言, 可以先以该暂行条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研究, 出台实施细则, 进一步规范化各地统一登记机构、登记程序的进程。但是, 我国的不动产统一登记之路不能止步于此, 必须从效力位阶的最高处法律出发, 带动各司法解释、行政法规、规章, 形成体系完整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 二) 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的效力, 协调现行法律法规冲突
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中存在的最大障碍就是登记效力的不明确与不统一, 在当前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模式的现状下, 显得尤其地格格不入。
首先, 应加快修改《物权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进程, 将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模式统一为登记生效模式。其次, 同一法律中, 关于不同类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 以及不同阶段的登记的条文应进行统一。在此基础上, 对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补充, 进一步完善该制度。
( 三) 加快配套措施建设
在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大局之下, 还需要就现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配套措施进行完善, 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高效融入不动产统一登记中。一方面, 需要统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的技术依据, 做到既能适应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大形势, 又能照顾到这一权利登记的特殊性。另一方面, 需要加快建立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内的不动产登记的信息平台。[5]在各类不动产之间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信息平台, 达到数据来源标准化、信息获取即时化、数据交换便捷化。
摘要:构建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符合物权发展趋势, 有利于保障市场交易安全, 提高效率, 促进社会和谐。就农村地区而言, 应尽快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为该权利的自由流转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不动产统一登记暂行条例》的出台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立法空白, 然而, 在登记模式、登记效力等方面仍存在疏漏,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深入研究, 分析与预期之间的差距, 加以完善, 为后续立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登记
参考文献
[1]王利明, 尹飞, 程啸.中国物权法教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7.
[2]何虹, 许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制度的法律完善——基于苏南农村视角[J].农村经济, 2013, 06:44-49.
[3]王清逸.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影响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 03:116-117.
[4]黎桂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10:340-342.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 篇3
第一条 为了解决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问题,维护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3号)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种制度需要办理衔接手续的人员。已经按照国家规定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不再办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手续。
第三条 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员,达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法定退休年龄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满15年(含延长缴费至15年)的,可以申请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按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办法计发相应待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可以申请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达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规定的领取条件时,按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计发相应待遇。
第四条 参保人员需办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手续的,先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有关规定确定待遇领取地,并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险关系归集至待遇领取地,再办理制度衔接手续。
参保人员申请办理制度衔接手续时,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地提出申请办理;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在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地提出申请办理。
第五条 参保人员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并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合并计算或折算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
第六条 参保人员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并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
第七条 参保人员若在同一年度内同时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其重复缴费时段(按月计算,下同)只计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并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重复缴费时段相应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退还本人。
第八条 参保人员不得同时领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对于同时领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终止并解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除政府补贴外的个人账户余额退还本人,已领取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应予以退还;本人不予退还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或者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中抵扣。
第九条 参保人员办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手续时,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参保人员本人向待遇领取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书面申请。
(二)待遇领取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受理并审核参保人员书面申请,对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在15个工作日内,向参保人员原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出联系函,并提供相关信息;对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向申请人作出说明。
(三)参保人员原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接到联系函的15个工作日内,完成制度衔接的参保缴费信息传递和基金划转手续。
(四)待遇领取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收到参保人员原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转移的资金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办结有关手续,并将情况及时通知申请人。
第十条 健全完善全国县级以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联系方式信息库,并向社会公布,方便参保人员办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手续。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信息查询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全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系统,加快普及全国通用的社会保障卡,为参保人员查询参保缴费信息、办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提供便捷有效的技术服务。
第十一条 本办法从2014年7月1日起施行。各地已出台政策与本办法不符的,以本办法规定为准。
37临床合理用药制度(暂行) 篇4
第一条 为加强我院药事管理工作,促进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医务人员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病人选用适宜的药物,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保护人体不受或少受与用药有关的损害。第三条 应把合理用药作为我院医疗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按照临床诊疗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以及本规定的要求,定期开展门诊和住院病人合理用药的评价工作,切实推进我院临床合理用药。
第四条 应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内设立“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由药剂、医务、院感、护理、检验、临床专家组成,在院长或分管院长领导下,开展日常工作。
第五条 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和合理用药监督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是:结合本单位实际制订本院临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细则,根据本单位用药情况提出合理用药目标和要求,并组织实施;开展合理用药评价,对各科室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公布全院及重点科室的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提出临床经验用药方案;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教,努力提高本单位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第六条 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第七条 医生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等,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第八条 医生制定用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和药敏情况,强调用药个体化。要充分考虑剂量、疗程、给药时间、给药途径,同时考虑药物的成本与疗效比。应首选国家基本药物,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就不用高档药,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功能的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降低药品费用,用最少的药物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较易导致严重耐药性或不良反应较大以及价格昂贵的药物应实行审批制度。
第九条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并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以单用为主,原则上不超过3日量,最多不超过7日(抗结核药除外),特殊情况下,经诊医生必须在病历上予以记载。
第十条 医师要按照《四川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用药,凡使用自费药品、乙类药品治疗时,必须告知患者或家属,并签名同意。第十一条 应重视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切实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掌握规范的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提高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准确率,为临床医生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对住院患者在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要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以明确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力求做到有样必采。
第十二条 药剂科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及时收集药物安全性和疗效等信息,为临床用药提供服务。
第十三条 要加强临床药师的培养,为临床药师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逐步推行临床药师参与查房和用药方案设计工作。临床药师要主动开展专题用药调查和病历用药分析;对重点患者实施治疗药物监测,提出合理用药建议。
第十四条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同时,要进行合理性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应告知开具处方的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向医院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报告。
第十五条 要制定和实施临床医师药学知识的培训计划和制度,重点加强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药物禁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临床医师药学知识水平,强化医师合理用药的意识。第十六条 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等规定加强对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的督促和检查,定期通报合理用药情况。
教师轮岗制度暂行规定 2 篇5
为了推动教育均衡,缩小我中心校与各教学点之间的办学差距,弘扬教师的奉献精神,激励教师乐于任教,经研究制定《小塘镇教师轮岗制度暂行规定》。希望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明确意义,并遵照执行。
一、基本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增强活力、和谐稳定”的工作要求,遵循弘扬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师德风尚,确保教师轮岗机制有序推动小塘镇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实施办法
(一)、轮岗学校为中心完小与教学点。
(二)、轮岗教师
1、在编在岗的专任教师。
2、轮岗时间原则上为一年。
(三)、下列人员不再作为轮岗对象
1、如周期未完,已轮岗过教师不再作为轮岗对象。
2、学校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指教育局委派行政干部,3、学校后勤人员不参与轮岗。
(四)、轮岗办法
1、支教形式轮岗。
2、岗位培养形式轮岗。
3、中心学校教师符合要求抽签决定顺序依次轮岗。
4、在全学区或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倒数1名教师或者平均分在60分以下者,经研究也可提前轮岗。
5、教师在工作中不遵守纪律,违反市、县教育局和学校有关规定不服从学校管理,经研究也可以提前轮岗。
6、轮岗教师教学点要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服从学校安排,出色完成学校各项任务,所任班级成绩在全学区中等以上,所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一致好评的,一年后回原单位报到。反之,所任学科成绩在全学区倒数1名,所在学校教师、家长满意度未达50%以上,该同志必须服从学校统一调配继续轮岗。
(五)、工作纪律
所有涉及到的轮岗人员都必须服从组织安排,按要求到岗尽责,不得自行安排或雇用临时人员。超过一周时间拒不到岗按旷工处理,超过半个月不到岗者按自动离职处理,报财政局、教育局停发工资。
(六)有关说明
1、从2017年9月起,往年在教学点任教经历一律不作为已轮岗计算。
2、轮岗教师任职学校与岗位视当年情况决定。
3、教育局没有禁止新分配的教师去各教学点的情况或其他特殊情况须经校长办公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后另行安排。
4、凡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7月1日自愿申请到各教学点的教师(2名),与中心完小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且作为第一轮轮岗教师计算。
5、本校教师主动申请到教学点任教者,按轮岗教师计算。
专家咨询制度实施暂行办法 篇6
贵港市“西江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
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实施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充分利用社会各界智力资源,提高市委、市人民政府重大事项决策质量,规范重大决策程序,建立科学决策体系,促进党委、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委、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事项专家咨询活动,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条 实施专家咨询制度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直言辅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积极开展决策咨询工作,为推动贵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第二章 主要任务
第四条 本制度所称重大决策事项包括:
(一)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政策措施,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编制城市发展、土地利用、自然资源开发等各类总体规划,确定或调整重要的区域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等专项规划;
(三)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特别是涉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公益事业等项目,以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政策措施的制定出台;
(四)重大国有资产处置;
(五)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
(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措施;
(七)其他需由市委、市人民政府交办的重大事项。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五条 为便于加强与专家的联系,设立贵港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咨询委)。
第六条 咨询委下设办公室,由市委政策研究室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提出咨询工作建议,协助咨询委开展调研工作,做好咨询委员的联络工作,组织咨询会、座谈会等活动,编辑咨询专报,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第七条 咨询委建立办公室会议制度,由主任、副主任及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参加,研究、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第八条 咨询委建立咨询专家库,整合全市科学研究资源,形成多层次、多学科决策咨询网络。
第四章 专家选聘
第九条 本制度所称咨询专家,是指经市委、市人民政府聘请的参与重大决策事项咨询工作,并提出咨询意见的专家。
第十条 咨询专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学术造诣深,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相应的职称、相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三)热心我市咨询事业,责任心强,在时间和精力上能够保证参加委托的咨询工作;
(四)具有较高的社会公信力,公正诚信,敢于直言不讳地提出咨询论证意见。
第十一条 咨询专家实行聘任制,由市咨询委和市委政策研究室提出建议名单,报市委、市人民政府研究确定,聘期3年,由市委、市人民政府颁发聘书。聘期结束后,由市委、市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决定续聘或解聘。
第十二条 咨询专家应独立自主地开展咨询论证工作,市委、市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为专家咨询论证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第五章 权利与职责
第十三条 咨询专家享有以下权利:
(一)了解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贵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
(二)了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参加咨询委组织的调查研究以及考察交流活动;
(三)获取与咨询项目相关的信息资料;
(四)参加市委、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召开的相关会议;
(五)以专文、专函形式向市委、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提供重要信息和决策建议;
(六)按规定获得相关的咨询劳务津贴和奖励。
第十四条 咨询专家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以实事求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履行职责,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咨询论证;
(二)参加市委、市人民政府组织的有关决策咨询活动;
(三)采取多种形式,就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反映情况,沟通信息,建言献策;
(四)其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义务。
第六章 咨询方式
第十五条 咨询活动以咨询委员为骨干,广泛吸收和组织咨询专家库专家参加,进行灵活多样的开放式研究。
第十六条 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部署和委托,咨询委每年重点抓好若干重要问题的调查研究并形成咨询报告。咨询课题由咨询委统一部署。咨询报告上报市委作决策参考。特别重大的咨询报告,向市委常委会专题汇报。
第十七条 就市委、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专项问题召开专题咨询会进行咨询。
第十八条 咨询委员、特邀咨询委员可以按照个人的专长和熟悉的领域,就某些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九条 咨询委对咨询委员、特邀咨询委员的调研咨询成果,每年组织一次评选活动,对优秀成果给予表彰奖励。
第七章 成果使用
第二十条 咨询委员所提咨询意见和建议,由咨询委办公室收集整理,以《咨询专报》形式上报市委、市人民政府。
第二十一条 对征集到的咨询意见和建议,遵照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的批示办理。其中,所提建议、意见可直接采纳的,由咨询委办公室即转有关部门和地方办理;需要进一步论证或拓展形式相关决策、工作规划或方案的,由咨询委办公室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办理和落实。
第二十二条 对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指示给有关部门或地方的咨询意见和建
议的办理情况,由市委督查室、市人民政府督查室负责督促检查,咨询委办公室协助。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咨询委所需经费从市“33816计划人才开发资金”中开支。重大课题咨询研究经费和咨询委员的津贴补助,数额较大的,可根据工作进展情况,由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和咨询委报市委、市人民政府讨论同意后,由市财政局根据实际需要拨付。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咨询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暂行制度 篇7
在坚持实施现行扶持生猪生产发展政策的基础上,为建立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稳定生猪生产,维护生猪养殖户利益,特制定本预案。
一、基本原则
(一)市场主导、政府调控。
在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加强政府调控,调节市场供求,引导市场预期,缓解生猪生产和价格的周期性波动。
(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级负责、以属地管理为主的生猪市场调控管理体系,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进一步细化“菜篮子”工作的各项具体职责。
(三)分工协作、密切配合。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分别负责本行政辖区和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各司其职,加强协调配合,建立联动机制,努力形成职责明确、信息共享、齐抓共管、综合调控的工作格局。
二、预警指标
国家在判断生猪生产和市场情况时,将猪粮比价作为基本指标,同时参考仔猪与白条肉价格之比、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情况,并根据生猪生产方式、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预警指标及具体标准。
三、调控目标
国家加强对生猪等畜禽产品价格监测,采取综合调控措施,促使猪粮比价、仔猪价格、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等指标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主要目标是猪粮比价不低于5.5∶1;辅助目标是仔猪与白条肉价格之比不低于0.7∶1;生猪存栏不低于4.1亿头;能繁母猪存栏不低于4100万头。
四、预警区域
当猪粮比价高于9∶1时,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规定,适时投放政府冻肉储备,必要时向城乡低保对象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发放临时补贴。
当猪粮比价低于9∶1时,划分为以下五种情况:(一)绿色区域(价格正常), 猪粮比价在9∶1~6∶1之间;(二)蓝色区域(价格轻度下跌), 猪粮比价在61~5.5∶1之间;(三)黄色区域(价格中度下跌),猪粮比价在5.5∶1~5∶1之间;(四)红色区域(价格重度下跌),猪粮比价低于5∶1;(五)生猪价格异常下跌的其他情况。
五、响应机制
国家加强监测和统计报告工作,根据猪粮比价的变动情况,分别或同时启动发布预警信息、增加储备、调整政府补贴、进出口调节等措施。
(一)正常情况当猪粮比价处于9∶1~6∶1之间(绿色区域)时,做好市场监测工作,密切关注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各部门根据职责定期发布生猪生产和市场信息。中央和地方正常猪肉储备规模主要用于满足应急和救灾的需要。
(二)三级响应
1. 当猪粮比价低于6∶1时,在中国政府网及时向社会发布生猪市场预警信息,并通过其他媒体向社会发布。
2. 当猪粮比价连续四周处于6∶1~5.5∶1之间(蓝色区域)时,根据市场情况增加必要的中央和地方冻肉储备,并着手做好实施二级响应的前期准备工作。
(三)二级响应
1. 当猪粮比价低于5.5∶1时,通过财政贴息的形式鼓励大型猪肉加工企业增加商业储备和猪肉深加工规模。
2. 当猪粮比价连续四周处于5.5∶1~5∶1之间(黄色区域)时,进一步增加中央政府冻肉储备,同时要求主销区和沿海大中城市增加地方冻肉储备,还可以适当增加地方政府的活体储备。
(四)一级响应
1. 当猪粮比价低于5∶1(红色区域)时,较大幅度增加中央冻肉储备规模。
2. 增加政府储备后,猪粮比价仍然低于5∶1,而且出现养殖户过度宰杀母猪的情况,月度母猪存栏量同比下降较多时,对国家确定的生猪调出大县的养殖户(场),按照每头能繁母猪100元的标准,一次性增加发放临时饲养补贴;对国家确定的优良种猪场的养殖户(场),按每头公种猪100元的标准,一次性发放临时饲养补贴。
3. 适当限制猪肉进口,减少当期市场供应;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鼓励猪肉及其制品出口。
(五)其他异常情况
当出现生猪价格异常下跌的其他情况时,及时研究提出调控生猪市场的相应措施。
六、配套措施
(一)信息发布。
在完善生猪信息统计制度的基础上,在中国政府网建立生猪市场调控统一信息平台,各部门根据职责定期在平台发布有关信息,提醒生产者防范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引导养殖户适时调整养殖规模和养殖结构。
(二)市场监测监管。
加强饲料安全和防疫监管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情预警机制;按照《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要求及时处理疫情。加强屠宰环节病害猪(肉)无害化处理的监管。强化猪肉检疫和检验制度,严禁未经检疫检验或检疫检验不合格的猪肉流入市场。严肃查处屠宰加工和销售病死猪肉和注水肉等不法行为,规范生猪市场交易行为和流通秩序。清理整顿在生猪饲养、运输、屠宰和猪肉运输、销售等环节的不合理税费。加强生猪市场价格监督检查,维护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
(三)产销衔接。
一是生猪主产区和主销区政府之间建立产销合作机制。主销区应当和主产区签订长期、稳定的生猪购销协议,鼓励主销区在主产区建立养殖基地。二是政府鼓励养殖户(场)和肉制品加工企业之间建立产销合作机制。养殖户(场)和屠宰加工企业,屠宰加工企业和大型批发市场、超市之间应当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合同。鼓励发展生猪订单生产,地方政府应当对采取订单方式采购的加工企业实行必要的扶持政策。
七、组织体系
(一)组织协调。
建立生猪市场调控应急会商协调机制,按预案规定的职责分工做好各项日常工作,并按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落实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相关政策。
(二)会商机制。
有关部门定期会商,密切关注本预案设定的预警指标变动情况。根据需要报国务院批准后,分别启动三级响应、二级响应或一级响应。当生猪市场出现其他异常波动时,及时会商,向国务院提出政策建议。
(三)地方责任。
生猪市场的生产供应责任主要在地方,各地要切实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具体承担扶持生猪生产、完善生猪疫情防控、保持必要的地方储备、维护市场稳定、保障当地居民正常消费需求的责任。
八、附则
(一)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由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后修订本预案。
(二)各地区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预警指标和标准,制定本地区的实施细则。
《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发布 篇8
《规定》明确,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用工单位在本《规定》施行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数量超过其用工总量10%的,应当制定调整用工方案,于《规定》施行之日起2年内降至规定比例。用工单位未将《规定》施行前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降至符合规定比例之前,不得新用被派遣劳动者。
《规定》明确,用工单位应向被派遣劳动者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不得歧视被派遣劳动者。劳务派遣单位跨地区派遣劳动者的,应当在用工单位所在地为被派遣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按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的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被派遣劳动者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劳务派遣单位未在用工单位所在地设立分支机构的,由用工单位代劳务派遣单位为被派遣劳动者办理参保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费。
《规定》还明确,被派遣劳动者在用工单位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的,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法申请工伤认定,用工单位应当协助工伤认定的调查核实工作。劳务派遣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可以与用工单位约定补偿办法。
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后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据新华社)
赣粤公司员工教育制度(暂行) 篇9
为了进一步做好员工教育工作,满足公司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逐步提高公司员工文化技术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做好本职工作,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培训
(一)公司所有员工均应按公司的安排统一参加职业
培训。
(二)员工培训包括:上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和在岗培
训。
(三)培训方式:内部培训和外出培训。
(四)培训内容: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公司的有
关规章制度,专业技术知识。
(五)培训时间:每年一般应不少于7天。
(六)内部培训根据培训内容,由公司有关部室负责组
织,报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外出培训由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
(七)外出培训必须与本职岗位紧密相关,培训知识应
有先进性和实用性,并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进行。
(八)外出培训原则上由组织安排,特殊情况由本人提
出申请,并附培训单位的培训简章经所在单位领导签字同意后由所在单位报公司有关部室签署意见交公司人力资源部,并由人力资源部报请公司领导审批,经批准后,方可外出培训。
(九)外出培训费用凭培训单位的发票或统一有效收
据在外出培训人员所在单位报销。
二、学历教育
(一)报考各类成人高校的员工,必须符合下列条件方
可报考。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
2、热爱本职工作、积极安心工作。
3、大、中专毕业生来公司工作两年以上及由外单位调入公司工作满一年以上者。
(二)报考原则:
1、在不影响本部门工作的前提下有计划的统一安排逐步
进行。
2、本着“缺什么、学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凡报考与
所在工作岗位不对口者,不得报考。
3、员工报考的各类院校,必须是国家承认学历的正式院
校。
4、凡已取得中专以上学历的员工,必须从毕业之日起工
作满两年后方可报考更高一级的学校,否则需本人申请,经单位同意,人力资源部审查,公司领导批准,可给予报考,经费自理。
5、凡经同意报考的职工不得在报名表中擅自改报学校、专业、学习形式,否则取消学习资格。
6、鼓励员工参加成人教育,坚持业余学习、函授学习为
主,原则上不能脱产学习,如脱产学习,需司务会研究决定。脱产学习期间,除单位缴纳养老保险外,工资、福利等待遇停发。
7、报考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员工,必须是工作业绩突出,有三年以上工作实践经验者。报考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需经司务会研究决定。
(三)报考审批手续:
1、员工本人申请(附招生简章,写明申报学校和专业)。
2、员工所在单位签署明确意见。
3、人力资源部审查,公司领导批准。
4、政审、开具介绍信。
(四)报考指标分配: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报考员工按下列原则排序分配报考指标:
1、各单位每年按编制数的5%安排学习指标计划,报考本科以上学历人数每年不超过一人。
2、从未接受过高、中等教育的优先;
3、同等学历工龄长的优先;
4、工龄相同成绩高的优先;
(五)学习费用:
1、参加各类院校学习,在取得毕业证后凭毕业证
核报学费,具体比例如下:大专及以下学历报
50%学费,本科报60%学费,硕士研究生报70%
学费,博士研究生报80%学费。
2、学习期间需出省面授和考试的,每次可核报单
程路费(飞机票、火车软硬卧、出租车、轮船
二等舱以上除外),市内交通费、住宿费自理。
1、学习期间的面授和考试,需凭学校书面通知向所
在单位请假,各单位按公假记入当月考勤,工资、福利按公司人事劳资管理试行办法执行。
2、员工在本单位学历教育中只能报销一次学费。
3、员工考前的补习费、报名费、招生费、答辩费、实习费、教材费及差旅补助费一律不得报销。
4、参加学历教育的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专
生,毕业后分别在9年、7年、5年、3年内不
得提出调离本公司,否则退回全部学杂费。
5、未经组织批准参加学历教育的员工,一切费用自
理。
(六)学习纪律:
1、凡学习不努力,成绩不合格而造成自动退学、取消学
籍(因公、因病除外)、被开除的员工,学费自理,并取消今后两年报考资格。参加学习的员工如影响正常工作,造成工作失误或事故,经教育不改者取消其学习资格,并取消其壹年的再报考资格。
2、参加学历教育的人员,一律不准用公车专程接送,不
得到基层单位报销学杂费、交通费、住宿费,一经查出按违纪处理。
三、其他:
1、为了掌握本公司员工教育工作情况,对短期学习结业和报考录取学习员工,每学期结束后,必须把成绩和评语鉴定交人力资源部(毕业的应交学籍档案材料),以便建立员工业余学习档案,作为今后使用重要依据。
暂行制度 篇10
一、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或者国务院规定,不得以备案、登记、注册、名录、年检、监制、认定、认证、审定、指定、配号、换证、要求设立分支机构等形式,设定或者变相设定市场准入障碍;
二、在招标投标中不得限定投标人所在地、所有制、组织形式,排斥或者限制潜在投标人参与招标投标活动;
三、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通过设置项目库、名录库等方式,排斥或者限制潜在经营者提供商品和服务。
四、不得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经营者参加本地招标投标活动,包括但不限于:
1.不依法及时有效地发布招标信息;
2.直接明确外地经营者不能参与本地特定的招标投标活动;
3.对外地经营者设定明显高于本地经营者的资质要求或者评审标准;
4.通过设定与招标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或者与合同履行无关的资格、技术和商务条件,变相限制外地经营者参加本地招标投标活动。
五、不得排斥、限制或者强制外地经营者在本地投资或者设立分支机构,包括但不限于:
1.直接拒绝外地经营者在本地投资或者设立分支机构;
2.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或者国务院规定,对外地经营者在本地投资的规模、方式以及设立分支机构的地址、模式等进行限制;
3.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直接强制外地经营者在本地投资或者设立分支机构;
4.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将在本地投资或者设立分支机构作为参与本地招标投标、享受补贴和优惠政策等的必要条件,变相强制外地经营者在本地投资或者设立分支机构。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能否真正落地,关键要看监督是否到位。34号文提出了社会监督和执法监督。黄勇教授认为,《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了监督问责机制,强调了与《反垄断法》《公务员法》的衔接,责任更加明确。
暂行制度 篇11
会议指出,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国务院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展览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对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的最高级别文件。《意见》科学地阐明了展览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展览业改革发展的方向及路径、展览业管理协调体制及工作机制、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及政府在展览业发展中的作用和职责、展览业管理促进政策体系和市场化建设措施、全国展览业布局和产业链打造等重要问题,为我国展览业改革发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都市博览局積极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即将出台《加强展览活动监管规范展览活动举办暂行办法》,该办法从职责界定、审批备案、活动管理、活动监管等工作进行了全面界定和阐述。
今年1-4月,成都共举办各项重大会展节庆活动150个,其中国际会议21个,展览55个(其中国际性展览10个),节庆赛事活动74个;展览面积9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1%;会展业直接收入21.2亿元,同比增长14.5%;综合收入181.1亿元,同比增长13.7%。成都市博览局负责人表示,伴随着会展市场日趋繁荣,也出现了同类型展会重复举办、少量促销行为有伤社会风化、宣传推广名不副实和不安全隐患等问题。“加强监管是实现展览活动安全有序举办的前提条件,是消除不良展会活动对城市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展览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拟定了《加强展览活动监管规范展览活动举办暂行办法》,目的就是加强对展览活动的监管,规划举办单位的办展行为,强化行业自律、提升行业形象。”成都市博览局负责人表示。
暂行制度 篇12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是指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或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包括港澳台企业)及其他组织的常驻代表机构(以下简称代表机构)。
第三条代表机构应当就其归属所得依法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就其应税收入依法申报缴纳营业税和增值税。
第四条代表机构应当自领取工商登记证件(或有关部门批准)之日起30日内,持以下资料,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一)工商营业执照副本或主管部门批准文件的原件及复印件;
(二)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三)注册地址及经营地址证明(产权证、租赁协议)原件及其复印件;如为自有房产,应提供产权证或买卖契约等合法的产权证明原件及其复印件;如为租赁的场所,应提供租赁协议原件及其复印件,出租人为自然人的还应提供产权证明的原件及复印件;
(四)首席代表(负责人)护照或其他合法身份证件的原件及复印件;
(五)外国企业设立代表机构的相关决议文件及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其他代表机构名单(包括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首席代表姓名等);
(六)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五条代表机构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或者驻在期届满、提前终止业务活动的,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相关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代表机构应当在办理注销登记前,就其清算所得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并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六条代表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账薄,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进行核算,并应按照实际履行的功能和承担的风险相配比的原则,准确计算其应税收入和应纳税所得额,在季度终了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据实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纳税期限,向主管税务机关据实申报缴纳增值税。
第七条对账簿不健全,不能准确核算收入或成本费用,以及无法按照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据实申报的代表机构,税务机关有权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
(一)按经费支出换算收入:适用于能够准确反映经费支出但不能准确反映收入或成本费用的代表机构。
1.计算公式:
收入额=本期经费支出额/(1—核定利润率—营业税税率);
应纳企业所得税额=收入额×核定利润率×企业所得税税率。
2.代表机构的经费支出额包括:在中国境内、外支付给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福利费、物品采购费(包括汽车、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通讯费、差旅费、房租、设备租赁费、交通费、交际费、其他费用等。
(1)购置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支出,以及代表机构设立时或者搬迁等原因所发生的装修费支出,应在发生时一次性作为经费支出额换算收入计税。
(2)利息收入不得冲抵经费支出额;发生的交际应酬费,以实际发生数额计入经费支出额。
(3)以货币形式用于我国境内的公益、救济性质的捐赠、滞纳金、罚款,以及为其总机构垫付的不属于其自身业务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不应作为代表机构的经费支出额;
(4)其他费用包括:为总机构从中国境内购买样品所支付的样品费和运输费用;国外样品运往中国发生的中国境内的仓储费用、报关费用;总机构人员来华访问聘用翻译的费用;总机构为中国某个项目投标由代表机构支付的购买标书的费用,等等。
(二)按收入总额核定应纳税所得额:适用于可以准确反映收入但不能准确反映成本费用的代表机构。计算公式:
应纳企业所得税额=收入总额×核定利润率×企业所得税税率。
第八条代表机构的核定利润率不应低于15%。采取核定征收方式的代表机构,如能建立健全会计账簿,准确计算其应税收入和应纳税所得额,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可调整为据实申报方式。
第九条代表机构发生增值税、营业税应税行为,应按照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相关法规计算缴纳应纳税款。
第十条代表机构需要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应依照税收协定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124号)的有关规定办理,并应按照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时限办理纳税申报事宜。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原有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税收征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6]165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有关税收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28号)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国政府等在我国设立代表机构免税审批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945号)废止,各地不再受理审批代表机构企业所得税免税申请,并按照本办法规定对已核准免税的代表机构进行清理。
第十二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可按本办法规定制定具体操作规程,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备案。
《上海市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 篇1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了促进人才流动,鼓励国内外人才来本市工作或者创业,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根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对象)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者特殊才能的国内外人员,以不改变其户籍或者国籍的形式来本市工作或者创业的,可以依据本规定申领《上海市居住证》(以下简称《居住证》)。
第三条(管理部门)上海市人事局(以下简称市人事局)主管本市的引进人才工作,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上海市公安局(以下简称市公安局)负责《居住证》的发放及其相关管理。市计委、市外办、市劳动保障局、市科委、市教委、市信息办、市医保局、市房地资源局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与引进人才相关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居住证》制度的一般规定
第四条(《居住证》制度)对于在本市居住、工作的人员,逐步实行《居住证》制度。
第五条(《居住证》载明内容)《居住证》载明持有人的姓名、出生日期、性别、签发日期、有效期限、身份证编号或者国籍(地区)等内容。
第六条(《居住证》的有效期限)《居住证》的有效期限可分为6个月、1年、3年和5年。
第七条(《居住证》的功能)《居住证》具有下列主要功能:(一)持有人在本市居住、工作的证明;(二)用于办理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个人相关事务,查询相关信息;(三)记录持有人基本情况、居住地变动情况等人口管理所需的相关信息。
第八条(发证机关)《居住证》由公安部门颁发。
第九条(《居住证》信息系统)《居住证》信息系统纳入上海市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居住证》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安全保障工作,按照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居住证》申领的规定
第十条(申请的提出)本规定第二条所称的国内外人员需要申领《居住证》的,由本人或者用人单位向市人事局提出申请,并填写《居住证》申请表。
第十一条(申请材料)申领《居住证》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本人的学历证明、专业技术证书或者业绩证明材料;(二)有效的身份证明;(三)在本市的住所证明;(四)本市二级以上医院出具的健康状况证明。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或者劳动合同的申领人,还应当提交聘用或者劳动合同。已经在本市创业的申领人,还应当提交投资或者开业的相关证明。已经入境的境外申领人,还应当提供公安部门出具的入境证明。
第十二条(申请的审核)市人事局应当自收到申请表和申请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认定工作。对符合条件的,按照本市人才开发指导目录和具体评价标准,核定《居住证》的有效期限,并出具《办理通知书》;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申领人。人才开发指导目录由市人事局根据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会同相关部门制订,报市政府批准后发布。
第十三条(《居住证》的办理)申领人凭《办理通知书》,向公安部门办理领取《居住证》的相关手续。
第十四条(《居住证》的工本费)《居住证》的工本费,由市价格主管部门审核确定。
第四章 相关管理
第十五条(境外人员的就业许可)已加入外国籍或者获得境外永久(长期)居留权的留学人员,持有《居住证》的,可以免办其他就业许可。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外国籍人员在国内就业,以及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人员在内地就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六条(《居住证》相关信息的变更)持有《居住证》的人员,因工作单位或者居住地等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在30日内向市人事局办理《居住证》相关信息变更手续。
第十七条(换证)《居住证》有效期满,需要申领新的《居住证》的,本人或者用人单位应当在有效期满15日前,按照本规定第十条至第十三条的规定向市人事局和原发证的公安部门办理换证手续。
第十八条(《居住证》的挂失和补办)《居住证》遗失的,持证人应当及时向市人事局办理挂失和补办手续。
第五章 相关待遇
第十九条(创办企业)持有《居住证》的境外人员,可以以技术入股或者投资等方式创办企业。
第二十条(科技活动)持有《居住证》的人员,可以申请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参与科技项目招投标,申请科技人才计划资助或者科技项目资助,申报科技奖励。
第二十一条(行政机关聘用)持有《居住证》的人员,经本市有管理权限的部门批准,可以以短期聘用、项目聘用等方式,接受行政机关聘用,提供相应的服务。
第二十二条(资格评定、考试、登记)持有《居住证》的人员,可以参加本市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或者考试、执业(职业)资格考试、执业(职业)资格登记。
第二十三条(子女就读)持有《居住证》的人员,其《居住证》的有效期在一定年限以上的,可以申请子女在本市就读。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由居住地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到具备相应接收条件的学校就读。本款要求的《居住证》的有效期年限,由市人事局会同市教育行政等部门另行制定。符合前款规定的境内人员的子女,取得本市高中毕业文凭的,可以参加上海卷统一高考,报考本市部委属高校、在外地有招生计划的市属高校或者民办高校。持有《居住证》的境外人员的子女,在语言文字适应期内,参加本市升学考试的,可以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
第二十四条(基本养老保险)持有《居住证》的境内人员或者未加入外国籍的留学人员,可以参加本市基本养老保险。持有《居住证》的境内人员,其在户籍所在地建立的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养老保险帐户储存额不转移。离开本市时,本市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将其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养老保险帐户储存额转移到其户籍所在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当地未建立社会保险机构的,将其个人养老保险帐户储存额中个人缴费部分及其利息一次性支付给本人。持有《居住证》、未加入外国籍的留学人员离开本市时,本市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将其个人养老保险帐户储存额中个人缴费部分及其利息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第二十五条(基本医疗保险)按本规定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参加本市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可以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离开本市时,本市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将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和个人医疗帐户储存额转移到其户籍所在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当地未建立社会保险机构的,将其个人医疗帐户储存额及其利息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第二十六条(住房公积金)持有《居住证》的境内人员,可以按规定在本市缴存和使用住房公积金。已在户籍所在地缴存了住房公积金的,可以将在户籍所在地缴存的住房公积金余额转入本市住房公积金帐户,原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年限和余额,可以与在本市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年限和余额累计计算。离开本市时,可按规定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帐户存储余额转移手续。
第二十七条(实施专利的奖励)持有《居住证》的境内人员,在本市实施其发明创造的专利的,可以申报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奖。
第二十八条(因私出国)持有《居住证》的境内人员,在本市工作并暂住1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公安部的有关规定,办理因私出国商务手续。
第二十九条(外汇兑换)持有《居住证》的境外人员,可以持税务凭证及相关证明材料,到外汇管理指定的银行,将其在本市期间合法的人民币收入兑换成外汇,汇出境外。
第三十条(居留签注、签证)持有《居住证》的台湾地区人员,可以申请办理长期暂住加注和多次出入境签注手续。持有《居住证》的外国籍人员,可以申请办理长期居留手续和与居留期限相同的多次出入境签证手续。
第三十一条(其他规定)国家和本市对引进人才的有关待遇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随同家属的待遇)持有《居住证》的人员,可以为随同来本市的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申领《居住证》,并享有相应待遇。
第三十三条(户籍的取得)国内外人员以取得本市户籍方式来本市工作或者创业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另行办理相关手续。持有《居住证》的人员,愿意取得本市户籍的,按照前款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暂行制度】推荐阅读:
保密工作制度暂行06-05
环境卫生评比暂行制度10-22
工商行政管理局淘汰暂行制度07-16
公司员工工资保密暂行管理制度10-18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制度(暂行)08-25
青年志愿者协会管理制度(暂行)11-05
延边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管理制度暂行办法09-25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制度全文08-30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跟尾暂行步伐解读06-13
暂行条例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