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行办法起草说明

2024-10-14

暂行办法起草说明(精选10篇)

暂行办法起草说明 篇1

丹东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暂行办法起草说明

根据省纪委、省农委的统一部署和市委书记戴玉林、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李建潮、副市长牛向东的指示要求,确保我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特制定丹东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暂行办法。现就有关问题做如下说明:

一、目的

从2011年开始在全市推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市委办、市政府办下发了《丹东市推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丹委办发„2011‟33号),按照“纪委统筹、农委主抓、相关部门配合”的原则,全地区先后有三万余人参入了此项工作。目前,80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673个村所属农村集体“三资”全部实行了委托代理。为建立规范、科学、有效的委托代理服务机制,加强对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管,强化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简称“三资”)管理,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确保集体资产运行安全、保值增值,维护农民和村集体合法权益,逐步实现“三资”管理制度化、民主化、智能化的目标,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丹东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暂行办法》。

二、依据

依据以下有关文件、条例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丹东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暂行办法。

1.《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指导的意见》(农经发„2009‟4号)。

2.《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10]64号)。

3.《辽宁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辽政办发[2003]63号。

4.《辽宁省农村集体资产条例》(1996年7月28日辽宁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6月30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关于修改<辽宁省农村集体资产条例>的决定》修正)。

5.《丹东市推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丹委办发[2011]33号)。

三、起草过程

我市于2011年11月份开始在全市推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成立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5人专人负责调研、酝酿和起草《丹东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暂行办法》,这项工作历经16个月,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从县、乡、村基层调研到市属各个部门广泛听取意见,从信息反馈到修改;再反馈,再修改。对照有关文件、法规和条例,字斟句酌、推敲,经过上下数十次的反复、修改,尤其是近日,市纪委和市农委又组织召开由县、乡、村从事“三资”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有关人员和市财政局、国土资源局、民政局、林业局、水务局、海洋与渔业局等分管农业工作的领导、技术人员参加的研讨会,最终形成了《丹东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暂行办法》。

附件:

1.《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指导的意见》(农经发„2009‟4号)。

2.《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10]64号)。

3.《辽宁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辽政办发[2003]63号。

4.《辽宁省农村集体资产条例》(1996年7月28日辽宁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6月30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关于修改<辽宁省农村集体资产条例>的决定》修正)。

5.《丹东市推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丹委办发[2011]33号)。

丹东市农村经济委员会

二〇一三年三月十日

暂行办法起草说明 篇2

一、制定《畜禽屠宰管理条例》的必要性

肉食品是我国居民的传统食品, 在食品消费中具有特殊性。肉类产品产业链涉及养殖、屠宰、加工、运输、流通和消费等多个环节, 屠宰是这一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 是连接养殖和消费的重要纽带, 直接关系到肉类产品质量安全和公众健康。制定畜禽屠宰管理条例, 将畜禽屠宰纳入统一规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保障广大消费者食用安全放心肉食品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肉食品消费量大幅增加, 2012年全国肉类总产量达到8 387.24万t, 人均占有量61.9 kg, 是1990年人均占有量的两倍半。在数量增长的同时, 肉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却始终存在隐患, 一方面, 基于利益驱使, 生猪私屠滥宰现象屡禁不绝;另一方面, 由于在国家层面对牛、羊、禽屠宰没有统一要求, 对牛、羊饲喂“瘦肉精”、注水、掺假等违法行为和交易市场宰杀活禽带来的疫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 严重威胁着公众健康。从屠宰行业发展的实践来看, 国家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制度以来, 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老百姓食用安全放心猪肉食品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将牛羊禽纳入统一管理的地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相对较高。当前, 猪牛羊禽产品的产量已经占到肉类总产量的98%, 保证猪牛羊禽产品的质量安全, 就基本确保了肉类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 应当通过立法形式, 尽快将牛羊禽的屠宰纳入定点制度统一管理, 更好保障肉食品质量安全。

2. 规范提高畜禽屠宰行业发展秩序和水平的需要

《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以来, 国家始终把生猪屠宰厂场审核清理、整合压点作为重中之重, 集中力量清理整顿生猪屠宰行业, 全国生猪屠宰厂场数量从高峰期的10多万家减少到目前的1.5万多家, 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但是, 屠宰行业中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例如屠宰场点“多、乱、小、散”并存、私屠滥宰严重, 屠宰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代宰现象仍然普遍、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难以落实等, 严重制约了屠宰行业的健康发展。据统计, 目前全国共有畜禽屠宰厂场3.5万家, 大部分中小规模屠宰厂场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较为落后, 缺乏专业的肉品品质检验设备设施, 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难以保证。为从根本上消除行业积弊, 必须通过畜禽屠宰管理立法建立全面严格的畜禽屠宰管理制度, 进一步规范屠宰厂场准入门槛、生产控制、质量安全和监督管理, 促进屠宰企业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发展, 推动屠宰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技术标准接轨, 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3. 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 畜牧业发展方式和生产水平决定了屠宰行业的发展方式和生产水平。目前, 我国畜牧业仍然处在由低水平分散养殖模式向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的过渡期, 大量散养畜禽为中小规模屠宰场点和代宰经营方式提供了生存土壤。据统计, 我国生猪屠宰中代宰比例高达75%, 一方面, 代宰使得那些条件设施落后、不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中小屠宰场点获得利润来源, 长期存活下来;另一方面, 由于代宰的生猪产品所有权不属于屠宰场点, 一旦超出流通范围或造成质量安全事件, 责任追究和惩处也面临法律上的困难。而尚未纳入定点管理的牛羊禽的屠宰活动更加难以规范。当前,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形成猪牛羊禽统一的屠宰管理制度, 将对畜牧业发展形成倒逼压力, 要求养殖者更加规范地组织生产, 提供更加健康、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畜禽, 从而进一步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

4. 适应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需要

目前, 生猪定点屠宰监督管理职能已由商务部划入农业部, 各地屠宰监管职能也正在划转过程中。根据国务院要求,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承担畜禽屠宰行业管理和畜禽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职能, 监管职责范围比单独管理生猪屠宰时大幅扩大。为确保畜牧兽医部门依法履职尽责, 应当通过专门的畜禽屠宰管理立法, 对屠宰行业主管部门屠宰监管种类等予以明确, 并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和国务院简政放权有关要求, 对现行屠宰管理中涉及行政许可、工商登记等相关制度和规定进行调整。

随着畜禽监管职能的划转, 今年“两会”期间, 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各种形式建议抓紧制定畜禽屠宰管理法律法规, 加大对畜禽以外其他畜禽屠宰的监管力度。目前制定畜禽屠宰管理条例的时机已经成熟。

二、《畜禽屠宰管理条例 (草案) 》的基本内容

本次起草的《畜禽屠宰管理条例 (草案) 》, 分总则、畜禽定点屠宰厂 (场) 设立、畜禽屠宰、兽医食品卫生检验、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七章, 共五十七条。草案紧紧围绕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这一中心, 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和畜禽定点屠宰厂 (场) 的责任, 加大对屠宰厂 (场) 的监管力度和对畜禽屠宰相关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草案遵循“保持稳定、继承发展”的基本原则, 对现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确立的定点屠宰、检验检疫等基本制度予以坚持并调整完善, 对当前屠宰管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予以确认, 建立了一整套畜禽屠宰管理制度。草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1. 落实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要求

第一, 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 明确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畜禽屠宰的行业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畜禽屠宰的行业管理。第二, 整合屠宰环节监督管理执法职能, 授权县级以上人民。第三, 根据调整后确立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 将畜禽产品加工、经营、流通、餐饮环节违法行为的查处主体明确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第四, 按照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有关要求, 取消了《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中屠宰厂 (场) “应当持生猪定点屠宰证书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的规定。

2. 强化各方面责任落实

第一, 强化地方政府畜禽屠宰属地管理责任。草案中提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畜禽屠宰管理工作”, 并对监督管理工作机制、能力建设、条件保障等作出了规定;针对在边远和交通不便农村地区设置的小型畜禽定点屠宰场点, 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小型畜禽定点屠宰场点进行综合治理”等。第二, 强化相关部门监督管理责任。草案中明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环境保护、公安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与畜禽屠宰活动相关的管理工作”。第三, 强化畜禽定点屠宰厂 (场) 主体责任。草案中提出, 畜禽定点屠宰厂 (场) 应当对畜禽屠宰活动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负责, 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 “明确要求畜禽定点屠宰厂 (场) 建立”畜禽收购、屠宰、加工、贮存、运输等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3. 建立健全畜禽屠宰管理制度

第一, 建立畜禽定点屠宰和分级管理制度。一是将猪、牛、羊、鸡等主要畜禽的屠宰全部纳入定点管理;二是对畜禽定点屠宰厂 (场) 推行分级管理、鼓励、引导、扶持畜禽定点屠宰厂 (场) 改善生产和技术条件, 加强质量安全管理, 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完善定点屠宰许可条件和程序, 实行定点屠宰动态管理, 建立定点屠宰厂 (场) 退出机制;四是要求畜禽定点屠宰厂 (场) 按照畜禽屠宰质量管理规范组织生产;五是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根据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结果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等, 对不同规模的畜禽定点屠宰厂 (场) 实施风险分级管理。第二, 实行畜禽屠宰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制度。在完善现行肉品品质检验和屠宰检疫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制度, 实施畜禽屠宰兽医食品卫生风险评估和屠宰环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年度抽检制度, 明确畜禽定点屠宰厂 (场) 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在兽医食品卫生检验过程中的权责和监督机制。第三, 建立畜禽屠宰质量追溯制度。明确畜禽定点屠宰厂 (场) 要如实记录其屠宰的畜禽来源、畜禽产品流向、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和无害化处理等内容, 做到全程可追溯。第四, 建立畜禽问题产品召回制度。明确畜禽定点屠宰厂 (场)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畜禽产品应当采取召回措施, 防止问题产品流向餐桌。第五, 建立畜禽屠宰统计监测制度。明确畜禽定点屠宰厂 (场) 报送畜禽收购、屠宰、销售等信息, 以便行业协会和主管部门及时掌握畜禽行业发展实际情况, 及时应对畜禽市场波动。

4. 加大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

第一, 为合理配置行政管理资源和监督执法力量, 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对畜禽定点屠宰厂 (场) 实施风险分级管理, 根据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确定屠宰监管的重点、方式和频次。第二, 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制定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年度抽检计划, 并组织实施。第三, 为加强部门间屠宰监督执法的配合和支持, 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与公安部门建立畜禽屠宰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工作衔接机制。第四, 参照《食品安全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 加大了对畜禽屠宰相关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第五, 确立违法行为人禁止从业制度, 规定受到行政处罚和刑事判罚的人员在规定期限内不得从事畜禽屠宰活动。

5. 其他内容

厂商合作说明书的起草与运用 篇3

经销商课题研究者,拥有经销商业主和厂家业务经理的综合经历,并集合了数十位各行各业经销商作为研究顾问,充分把握经销商生存和发展状态,建立了目前国内最完整的经销商课题库,已出版经销商课题研究专著30余本。

在厂商双方确定合作关系,签订了合同之后,随即进入实质性的合作阶段。

如果说厂商确定关系之前,双方的沟通与往来主要以务虚为主,而进入实质合作阶段之后,则更多是务实了。毕竟,在这个时候,各类工作事务就多起来了,繁琐而具体。在各类工作事务中,有些是一次性的,有些是重复进行的,有些是需要长期跟进处理的,有些是战略设计层面的,有些是战术执行层面的,有些是计划内的,有些是计划外突发的……厂商之间往来的每一件事,都会影响到合作质量和业绩产出,厂商合作的实质内容,也就是由这些小事构成的。把这些繁琐的小事整合起来并做好,就是大事。

厂商往来的具体工作,若按照线条来划分,可具体分为:回款,库存管理,费用核销处理,订单处理,终端开发与维护,促销活动的设计与执行,客诉处理,市场调研与资料收集,客户档案建立,市场资源的分配,市场监管等,线条多,具体的点就更多了。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很少能将这些事情整理得清清爽爽,线条清楚,标准明确,按序推进,更多的是纠缠在一起,错综复杂。有些事情看起来挺小,也挺简单的,当时没有足够重视,没有及时按质按量处理完毕,可能也就是一个单子没要回来、一个数据没有确认或者一个签字没签,后期也许能给你惹上巨大的麻烦,得要花费几十倍的工作量来处理。厂家业务人员和经销商之间,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精力,往往是耗费在一些事后补漏、纠错处理之类的工作上,看起来是很忙碌,其实没有多少实质意义。

既然是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合作问题,这双方自然都有责任,也许是因为忘了,也许是因为信息传递不到位,也许是因为标准流程不清晰或者是双方的标准流程存在冲突,等等。尤其是经销商公司,本来内部管理就普遍存在混乱的情况:规划意识淡漠,标准不明确,流程简陋,监督体系不到位,各项推进工作没有透明化,经销商公司各经办人员很有可能出现按照自己的经验和习惯来处理和对接事务的情况,再加上合作厂家众多,下游客户更多,况且从对接的角度来说,上游厂家的标准、下游客户的标准、经销商自己的标准,这三者之间存在诸多的冲突对立,夹在中间的经销商,需要不停地协商、变通、转移、替代,甚至是拖延。总而言之,很多经销商公司自己内部就是乱成一锅粥。

如何明晰厂商对接流程的事务

作为厂家业务人员,自己的工作结构和线条相对来说要清晰一些,但所面对的经销商却是纷乱不堪的。那么,作为厂家业务人员,难道能坐等经销商自身能把这些工作事务线条整理清楚吗?这是不可能的,还是需要厂家业务人员主动来进行相关的整理工作,尤其是与经销商刚开始启动正式合作的阶段,就要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将厂商之间的各类往来工作事务分出线条,明确标准与流程,并与经销商说明清楚,从根本上提升厂商之间的合作效率。具体操作建议如下:

1.厂商合作的事务类型线条清理

厂家业务员要分列出厂商往来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工作事务类别。参考图样见表1。

2.明确每类工作线条的流程与标准

列明每类工作的内容概要、基本推进流程、各环节的标准,可以表格的形式汇总出来。参考图样见表2。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概要说明里,不但要注明相关的工作内容,还要进一步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不然的话,会让经销商的对接人感觉这是一种强制的硬性规定,感觉自然有些不爽。

3.注明推进环节中的非正常情况

各类工作事务的处理,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各类意外时常会出现,所以,提前就得考虑到各类非正常情况,并注明在流程说明里,当遇到各类非正常情况时,应该如何处理。这也是属于不正常情况时的标准处理流程。

4.双方标准队对立面的处理

厂家做事有厂家的标准,经销商也有经销商的标准,在具体的对接往来中,也许会出现双方的对接标准不一,甚至是对立的情况,这需要厂家的业务人员在前期就要主动深入了解,及早查出双方的对接冲突,并主动协商对接办法,千万可别到时候再说,这可是严重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5.完善说明

在各类对接流程和标准说明中,若能加上一些完善性的说明,例如增加曾经实际发生的案例,或是正常情况下的默认办法,或是直观的说明图片和样表,更能强化实操性和借鉴意义。

如何与经销商沟通对接流程

在厂家业务人员将这些工作事务类型都清理出来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灌输给经销商的问题了。前面也提到,经销商需要对接的上游厂家和下游客户众多,事情多,加之经销商内部往往存在多个对接部门和人员,即便厂家业务人员把相关的对接标准都列出来了,也有可能出现遗忘或是错乱的情况,所以,接下来,还得想办法确保让经销商公司相关人员都能知晓与厂家的相关事务对接流程。

1.编撰《厂商合作往来事务说明书》

以书面形式,将各项工作事务分门别类地撰写出来,用专用文件夹装订,并采取活页内芯,便于后期内容修改更换。同时,多印制几本,除了经销商老板外,经销商公司其他涉及到厂商对接工作的部门或个人,也有必要给一本。

2.主题说明会

在经销商公司内部举办一个主题说明会,以《厂商合作往来事务说明书》为基础,将给类对接工作事务进行逐一说明。

3.单个说明

为安全起见,在开办主题说明会之后,最好再与经销商公司各对接人员,就其所涉及到的对接内容,再进行一对一的介绍说明。

4.定期更新

环境总是在变的,厂家、经销商、市场都在持续地变化,所确定的各类工作事务对接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在各类厂家所出台的新要求,或是各类计划外的突发事件时,就需要涉及到对相关工作事务办理和对接流程的调整,这就需要定期地进行更新,至少要确定每年两次的内容更新。

梳理工作并与经销商沟通对接流程,对厂家业务人员自身来说,自然也是有些益处的:

(1)直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无谓的内耗,同时也大大提升经销商公司各对接人员对你的正面印象,这是用具体的行动来说明什么是认真负责,什么是职业精神。

(2)提升自己的问题梳理和规划能力,以及文字撰写和表达沟通能力,避免总是沉陷在具体的重复事务之中,学会从规律和预防的角度看待市场、看待问题。

(3)促进个人的提升,一般来说,员工的晋升,前提是把当前工作整理得清清楚楚,并能复制传递给后续的接任者,上级才能考虑你的晋升问题。

(4)方便后续接任者的工作上手,免得在你晋升调走后,三天两头打电话找你查询情况。

暂行办法起草说明 篇4

颁布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支付机构监督检查办法》起草说明

为贯彻落实《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以下简称“2号令”),加强对支付机构及相关各方的监督管理,中国人民银行起草了《支付机构监督检查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关于《办法》的指导思想和体例结构

《办法》作为2号令配套制度之一,其指导思想是维护支付服务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确保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行业健康发展。《办法》以强化支付机构外部监管,构建覆盖面广、重点突出、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体系为直接目标,遵循合法、公正、合理以及效率原则,对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等检查机构组织开展面向支付机构以及存管银行、合作银行等相关各方的监督检查行为进行了规范。

《办法》分为6章,共38条。

第一章“总则”明确了《办法》制定的目的和依据、监督检查的方式,以及监督检查的原则。第二章“监督检查的主体和对象”规定了组织实施监督检查的主体、对象及其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非现场监督检查的内容与程序”规定了支付机构及相关各方配合非现场监督检查应报送的信息,非现场监督检查过程中对检查主体及对象的具体要求。第四章“现场监督检查的内容与程序”规定了现场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现场监督检查过程中对检查主体及对象的具体要求,现场监督检查程序中未尽事宜的处理方法。第五章“纪律与责任”规定了检查主体与对象应遵守的纪律,并对违反检查纪律的行为规定了处罚措施。第六章“附则”规定了非现场监督检查报表的下发、《办法》解释权的归属和实施日期。

二、关于构建有效的支付机构监督检查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关于监督检查主体

根据2号令的规定,承担支付机构监督检查责任的主体为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副省级以上分支机构。为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办法》在遵循2号令规定的基础上对检查主体作了补充,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地市级中心支行也可对其所辖支付机构实施监督检查。另外,考虑到将来有可能成立“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为充分发挥该类行业自律组织的管理作用,《办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授权行业自律组织对支付机构实施现场监督检查。

(二)关于支付机构监督检查工作的管理体制

结合现行的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管理体制,为确保监督检查工作的有效开展,《办法》明确了支付机构监督检查工作的管理体制:

一是中国人民银行为全国支付机构监督检查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监督检查制度,指导、协调其分支机构、被授权机构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并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开展监督检查和组织开展交叉检查工作。其中引入交叉检查制度,主要是为提高监管质量,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并且为各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交流监督检查工作经验、提高监督检查工作水平提供机制保证。

二是中国人民银行副省级以上分支机构作为支付机构监督检查工作的主要执行者,负责制定辖内的监督检查实施细则,按照现行的支付结算属地管理原则,组织辖内地市级城市中心支行对其所在地支付机构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三是为加强对支付机构及其分公司监督检查工作的协同性,《办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副省级以上分支机构应将所在地支付机构分公司的监督检查情况向支付机构法人所在地的人民银行副省级以上分支机构通报。

(三)关于监督检查对象和内容

支付机构监督检查对象主要包括支付机构及其分公司、支付机构备付金存管银行和合作银行(以下简称“支付机构及相关各方”)。其中,支付机构及其分公司为监督检查的主要对象,承担主要的非现场监督检查信息报送义务和被现场监督检查的义务。备付金存管银行和合作银行则为监督检查的主要配合方,承担按规定报送支付机构备付金账户、专用存款账户的信息资料的义务,并承担与账户开立使用相关的被现场监督检查义务。

(四)关于监督检查方式

《办法》按照非现场监督检查和现场监督检查并重的思路,对组织开展支付机构及相关各方非现场监督检查和现场监督检查工作的有关事项进行了具体规定。这主要是考虑到在支付机构数量众多、业务类型交叉、业务规模巨大、客户群体庞大以及人民银行现场监督检查力量有限的实际情况下,仅依靠现场监督检查难以实现对支付机构业务运营合规性的有效监管。尤其是备付金存管监督工作不仅涉及支付机构,而且涉及存管银行、合作银行等相关各方,必须通过完善的非现场监督检查措施才能实现有效监管。

基于非现场监督检查的数据报送量和后期数据分析工作量较大,《办法》中对人民银行组织建设“支付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以提高日常数据信息申报、备案、统计、分析工作效率进行了原则性规定。

三、非现场监督检查的主要规定

非现场监督检查是对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开展支付机构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要求支付机构及相关各方定期按照规定格式以纸质和电子方式报送信息,通过数据统计和比对等方式开展分析、发现问题,并以此作为选定现场监督检查对象的依据之一。《办法》详细设计了支付业务非现场监督检查的主要措施,对信息补报、电话询问、书面质询、约见谈话、风险提示等具体工作程序进行了规定。

《办法》中规定的非现场监督检查报送信息可以分为文字类信息和业务数据类信息两大类。文字类信息包括支付机构基本信息、主要出资人情况、公司高管简历、支付业务办法及客户权益保障措施、支付业务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支付服务协议格式条款、备付金存管协议、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分公司备案材料、其他相关信息等内容。业务数据类信息包括备付金存款账户、合作银行专用存款账户信息资料、支付业务数据和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会计业务处理办法说明)等内容。各类信息的报送频率及报送要求在2号令及相关其他配套制度中予以规定。

考虑到支付机构需要报送的报表内容较多,将各类报表作为《办法》的附件下发不符合一般的监督检查办法的体例。另外,在中国人民银行监管要求不断提高、监管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报表种类、报送方式、报送要求等也将不断调整,因此,《办法》未一揽子规定各类报表的格式及报送频率,而是原则性规定“支付机构及相关各方非现场监督检查报表由中国人民银行另行下发”。

四、现场监督检查的主要规定

现场监督检查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以及被授权机构对支付机构及相关各方的业务活动进行现场实地检查,以发现支付业务风险、督促支付机构合法合规经营的重要检查手段。鉴于2号令及其配套制度中已对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以及备付金存管等具体业务的规则进行了细化,《中国人民银行执法检查程序规定》已对现场检查的具体程序进行了规定,因此,《办法》采取精简的原则,对其他制度已经规定的内容不再重复。《办法》对现场监督检查的内容仅进行了概括性描述,基本涵盖了支付机构经营基本情况、业务活动、风险状况、反洗钱工作及相关各方协作监管备付金等各方面。另外,考虑到目前支付机构数量较多,能够参加现场检查的人员有限,《办法》仅在第八条中对现场监督检查频率做出了原则规定,并未设置检查的具体时限,检查频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此外,根据现场监督检查工作的需要,为充分发挥支付机构合规经营的主观能动性,《办法》对支付机构开展年度业务自查的事项进行了原则性规定,要求支付机构及相关各方应当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上一年度业务自查工作,并及时向所属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告自查及整改情况。

五、关于纪律与责任

暂行办法起草说明 篇5

一、制定《办法》的必要性

自20世纪80年代起,玻璃幕墙因美观、自重轻、采光好、工业化程度高等特点,在商场、写字楼、酒店、机场、车站等大型和高层建筑的外装饰上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前期摸查,初步统计我市约482栋既有建筑使用玻璃幕墙,玻璃幕墙总面积约为550万平方米。11月22日,我市太古汇发生玻璃幕墙碎裂坠落事故,十多辆汽车被坠落的玻璃砸中,该事件令玻璃幕墙的安全隐患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玻璃幕墙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一是部分玻璃幕墙已进入老化阶段。我市玻璃幕墙建筑中有78栋是以前建成的,尤其是位于白云区的“中唱大厦”始建于1986年。从玻璃幕墙的结构性材料和粘结材料的平均寿命来看,部分早期的产品已经老化。二是早期玻璃幕墙工程技术、材料存在一定缺陷;三是我市属于台风多发地区,当玻璃幕墙存在玻璃破损、硅酮胶老化开裂等情况时,在大风的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坠落事故。四是对玻璃幕墙的安全防护工作重视不够,安全维护责任的界定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五是我市在用地规划阶段,未充分考虑到城市景观、周边环境、建筑性质和使用功能、人员流动性等因素,并未对玻璃幕墙设置的区域实施严格的规划控制。

因此,有必要制定《办法》,对玻璃幕墙的建设和安全使用维护,监督管理,以及相关的管理活动进行规范,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有效保障公共安全。

二、《办法(草案)》的主要内容和立法依据

《办法(草案)》共6章37条,主要包含总则、建筑玻璃幕墙建设要求、既有建筑玻璃幕墙的安全维护责任、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

《办法(草案)》的主要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参考了住建部、国家安全生产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玻璃幕墙安全防护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借鉴了上海、杭州、深圳、厦门、福建等地在建筑玻璃幕墙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

三、《办法(草案)》的核心问题

(一)关于安全管理责任和部门管理职责的界定。

根据我市目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在减少行政审批的背景下,《办法》按照“属地管理、突出责任、强化监管”的总体思路,结合我市实际管理制度和玻璃幕墙建设、使用情况,分段制定了相应管理制度,明确了职责。一是明确建设单位的工程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根据《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对玻璃幕墙建筑的建设全过程实行监管,通过明确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的责任主体,以最大可能地确保建设质量安全。《办法》不仅规定建设单位是玻璃幕墙工程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依法对玻璃幕墙工程质量安全负总责(见第六条),并组织安全性论证(见第七条),也强化了参建各方责任(第八、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同时突出了保修责任(第十四条、第十五条)。二是明确了既有建筑所有权人的安全管理责任(第十六条)。借鉴实际工作经验,建筑物多人共有时,基于建筑物所有权人往往会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管理或其他的专业机构负责玻璃幕墙的安全维护的实际,《办法(草案)》要求在委托合同中明确具体的权利、义务,明确建筑物所有权人的连带责任。同时为了确保消除安全隐患,还要求安全责任人负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定期检查、安全性鉴定、日常维护保养、维修更换、应急抢修排险等安全维护责任,不留责任真空(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和第二十五条)。三是明确部门管理职责。《办法(草案)》对管理部门职责分工作了规定。明确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是玻璃幕墙的监督管理部门,规划行政部门负责玻璃幕墙的规划管理,严格控制建筑幕墙使用范围(第四条)。

(二)关于玻璃幕墙的维护费用问题。

开始,开发建设单位在申请房屋预售或产权初始登记前必须足额交存首期维修资金,从根本上杜绝了开发建设单位和业主欠交、拖交维修资金的现象,确保了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正常使用。目前,我市物业维修基金的缴存标准是根据广州市建安工程每平方米造价的6%计算,分为高层(有电梯)为105元/㎡,多层(无电梯)为77元/㎡两类。因玻璃幕墙维修的专业性较强、费用较高等客观特性(据测算玻璃幕墙建设成本平均占到整个建设项目建安成本的20%),为避免因玻璃幕墙维修导致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使用比例过大甚至额度不足的情况出现,因此《办法》授权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我市玻璃幕墙建筑的建安造价确定具有针对性的缴存标准(第十八条)。

(三)关于玻璃幕墙的安全监管。

一是规划控制。从源头上控制玻璃幕墙,设置禁设范围以及规划部门在核发建设项目规划条件或者出让土地时的职责(第二十八条)。二是质量监督和不定期检查。新建玻璃幕墙工程的建设行为纳入市、区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质量监督范围(第三十条);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定期开展建筑玻璃幕墙监督抽查,对于建筑玻璃幕墙的全寿命周期进行监督,并对重点范围实施安全监察,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隐患(第三十一条)。

(四)关于保证玻璃幕墙安全使用的措施。

一是强化日常巡查、定期检查和安全性鉴定,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二是突出维修责任和应急抢修排险,强调安全责任人应当及时组织维修、采取相应安全防护措施,排除险情;对经维修无法消除安全隐患的,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检测和维修(第二十三、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三是注重玻璃幕墙选型,要求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要求,采用具有防坠落性能的玻璃,设置应急击碎装置并予以标识。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场所,临近道路、广场及下部为出入口、人员通道的建筑,严禁采用全隐框玻璃幕墙(第二十九条)。

(五)关于建立玻璃幕墙信息管理系统。

暂行办法起草说明 篇6

行业信用评价办法(试行)

起草说明

一、起草目的和必要性

我市目前共有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51家、62个搅拌站,2010年实际生产供应混凝土近1400万立方米,占全市预拌混凝土年生产能力28%左右,全市共有预拌砂浆生*产企业13家,2010年实际生产供应预拌砂浆近40万吨,全市建筑工程年总需用量约400万吨左右,而目前年生产能力已超过650万吨,即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能力已远远大于实际需用量。由于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行业竞争越趋激烈,有的企业尤其是生产量小的企业,为使企业能够生存,不是采取得力措施来提高企业综合素质,不是通过加快技术投入研发新产品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来占有市场,而是通过减少技术管理人员减少管理成本,生产过程偷工减料降低生产成本,生产质量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了全市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行业的健康发展。

我市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主要依据济建发(2006)19号和济建质安监字(2009)9号二个规范性文件,对生产企业进行监督管理,依靠市建筑工程质量协会这一平台,引导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随着行业发展中新问题的不断出

现,有力促进企业诚实守信,提高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工作,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仅靠监督管理已难于充分发挥作用。为有力推进我市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行业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综合素质,更好地确保产品质量和建筑工程质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故起草本办法。

二、起草的依据

依据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建市【2005】138号)、《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建市【2007】9号),参考《山东省混凝土信用企业评价办法》,以及《哈尔滨市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行业信用评价办法》,结合我市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行业实际情况,起草了本办法。

三、有关条款的说明

(一)关于第七条“评价符合以下条件企业给予加分”

为积极鼓励企业增强创优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改善生产环境、减少扬尘,提高环保效能,确保生产安全。从而推动全市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因而设立了加分项目。

(二)关于第十一条相关内容

第十一条所列举情况,我市绝大多生产企业是不会发生的,只有少数管理相对混乱,制度落实不到位、质量与安全

控制能力差的企业才能发生。如发生第三款这种情况的,那么该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仅生产供应一些零量工程。由于我市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已严重过剩,为避免资源浪费,仅允许对现有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不得擅自增加生产能力,因而设置了第六款。为有力防止施工单位购买部分预拌砂浆作摆设,实际现场搅拌砂浆,并与预拌砂浆生产企业串通伪造预拌砂浆使用数量,按伪造数量的预拌砂浆与建设单位结算情况的发生,设立了第八款。

标准起草编制说明 篇7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本标准根据XXX文件“关于XXX通知”,由XXX牵头组织编制XXX标准,由XXX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广泛邀请全国省、市计量技术机构、XX公司、XX生产企业等计量技术机构、企业参与编制工作,计划项目完成时间是20XX年X月。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2、标准编制过程

起草工作阶段:根据任务要求,XXX公司于20XX年X月成立了标准编制工作起草小组,组织标准编制组织工作。标准编制工作起草小组在20XX年X月份积极组织筹备和征集标准起草单位。经过近两个月的征集、评审和筛选,并最终由XXX确定了标准起草工作组的成员单位,成立了标准起草工作组。

标准起草工作组制定了标准编制工作计划、编写大纲,明确任务分工及各阶段进度时间。同时,标准起草工作组成员认真学习了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20000.2—2009《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的规则》,结合标准制定工作程序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标准起草工作组经过技术调研、咨询,收集、消化有关资料,并结合XXX的研制技术、生产经验和应用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以XX的生产及应用为主要参考依据,于20XX年X月编写完成了国家标准《XXX》的草案稿。20XX年X月X日~X月X日,起草工作组首次会议成功召开,会议讨论了当前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的情况以及国内XXX的生产使用现状,确定了标准起草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标准起草工作组按照首次会议纪要内容,对草案稿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了认真分析、理解和总结,迅速开展标准的征求意见稿的编制以及试验项目的实施工作,于20XX年X月编写完成了国家标准《XXX》的征求意见稿初稿。20XX年X月X日~X月X日,起草工作组标准意见稿研讨会议成功召开,与会专家对《XXX》标准意见稿的内容条款及技术指标进行了逐条研讨,对标准制定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共识,确定了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内容。

会后标准起草工作组按照首次会议纪要内容,对草案稿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了认真分析、理解和总结,迅速开展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初稿的编制以及试验项目的实施工作,于20XX年X月编写完成了标准《XXX》的征求意见稿初稿。20XX年X月X日~X月X日,起草工作组标准意见稿初稿研讨会议成功召开,与会专家对《XXX》标准意见稿初稿的内容条款及技术指标进行了逐条研讨,对标准制定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共识,确定了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内容,完成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阶段:20XX年X月,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了广泛征求意见: 1)将标准征求意见稿上传至互联网,通过行业协会网站向广大会员单位和燃气表行业的其他单位征求意见。

2)将标准征求意见稿向起草各单位或专家发出征求意见。截止到X月底,共收到相关建议和意见X条。

审查阶段:起草工作组对收集到的意见进行了认真分析和处理,采纳X条,部分采纳X条,不采纳X条,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形成标准送审稿初稿,将于20XX年X月X日~X日召开送审稿研讨会,对送审稿初稿进行研讨,会后根据会议研讨意见对标准进行完善,于20XX年X月X日前形成送审稿,报XXX审查。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1、编制原则

本标准的制定工作遵循“统一性、协调性、适用性、一致性、规范性”的原则,本着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主要修改采用XXX,并借鉴了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相关工艺指标并把相关要求纳入了本标准中。使标准内容及指标更加符合实际运用。

2、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膜式燃气表用膜片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分类、技术要求、实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膜片附加检验要求。

3、主要内容的解释和说明

1)标准名称:标准名称为“XXX”。

2)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膜式燃气表膜片的分类、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膜式燃气表膜片的检验。

3)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中引用和参考了最新版的国内和国际、国外先进标准,以充分保证本标准条款的可依性和可行性。

4)术语和定义:本标准分为术语和定义两大类,统一规范XXX定义内容。

5)分类:本标准规定了分类方法及形式。6)技术要求:本标准规定了技术要求。7)实验方法:本标准规定了相关实验方法。8)检验规则:本条款包括了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

9)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本标准对标志进行了规范,保证包装、运输与贮存中的防护。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

按照本标准条款要求,组织实施了相关重要的试验项目进行验证,实施的试验项目有:XXX。经过以上试验全面验证标准编写条款的适用性和可行性,验证结果来看,满足标准编写要求。

编写标准的重要意义。

本标准的制定,充分反映了国内外行业的水平。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情况,与国际、国内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

本标准没有采用国际标准。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未查到同类国际标准。本标准主要参考了XXX。

本标准在制定时对国外原材料进行了测试。本标准的总体技术水平属于国内领先水平。

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协调一致,没有冲突。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七、国家标准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或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建议

建议团体标准《XXX》作为推荐性标准颁布实施。

八、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建议本标准在批准发布6个月后实施。

本标准发布后,应向XXX生产单位进行宣传、贯彻,向所有从事燃气表工作的相关人员推荐执行本标准。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说明 篇8

各位领导:

受市政府党组委托,我向大家就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讨论稿)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作简要说明,供大家审阅讨论时参考。

一、关于《报告》的起草过程

根据市政府领导的要求和布置,春节假期后,市府办即刻布置调研督查室着手《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2月中旬,经过多次征求政府领导意见和反复修改、补充完善,形成了起草提纲。按照提纲内容要求,从2月下旬正式着手《报告》的起草,2月底完成初稿。初稿形成后,印发给市政府党组成员征求意见,并在3月7日的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进行集体讨论修改。根据常务会议提出的修改意见,由我牵头迅速召集市府办党组成员及相关工作人员集中研究,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后由起草人员进行了一次较大幅度的修改。《报告》修改后送市政府领导进行审核,根据审核意见,起草人员又对《报告》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修改后的《报告》迅速印发到四套班子领导、纪委副书记、各镇(办事处)、各单位和人大代表征求意见,在汇总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后,《报告》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今天提交四套班子联席会议讨论的《报告》。

为起草好《政府工作报告》,在去年底市委办、市府办组织召开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部门负责人、各镇(办事处)党委书记座谈会及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研讨会的基础上,市府办还全面收集了各级各部门2007年的工作总结和2008年的工作意见,为全面真实地总结2007年的工作和周密安排部署2008年的政府工作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在起草《政府工作报告》过程中,起草人员还认真学习了十七大、全国人大、省委全会、省人代会、江门市委全会、江门市人代会及市委全会精神,使2008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工作都与市委的部署保持一致。

二、关于《报告》的结构和特点

为体现《政府工作报告》的严肃性,《报告》采用了传统的框架结构,从七个方面对2007年的政府工作进行回顾,同时分析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也从七个方面对2008年的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其中,回顾工作占三分之一的篇幅,部署工作占三分之二的篇幅。《报告》内容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实事求是。《报告》从七个方面总结了2007年的工作亮点,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政府一年来各个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如实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回避矛盾和困难。

二是突出重点。主要采用了“七个突出”对2008年的工作进行安排,既注意突出重点,又尽量兼顾到各方面,有详有略; — 2 —

既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又有具体的工作措施,力求《报告》具有可操作性。如对“两条走廊”和锦江新城的建设、“六大基础设施”和“十件好事实事”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进行详细部署。

三是容易读懂。《报告》总结部分主要用事实、数据、措施加以说明,尽量做到言简意赅。工作任务部分力求做到明确具体,重点突出,尽量避免无棱两可、发生歧义的词语。

三、关于一些具体问题的说明

一是2007年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根据实际情况作了适当调整。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由原来的12640元、增长4.2%,调整为14055元、增长15.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3468元、增长3%,调整为3574元、增长3.3%。

二是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目标由原来的下降3%调整为下降3.5%,主要基于与江门市下达的任务相衔接。

四、关于部门的修改意见

公共资源交易体系方案起草说明 篇9

(送审稿)的起草说明

南安市行政服务中心

2012年3月12日

一、筹建背景

构建和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即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市场化运行)、管理、监督体系,是我省正在抓紧部署开展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我市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推进此项工作,目的在于运用市场化机制和手段,公开、公平、公正地对公共资源和公共资产进行配置,杜绝可能导致公共资源和公共资产处置不公、配置不合理的漏洞,并有效促进公共资源和公共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筹建过程

自2011年7月起,市委、市政府、市纪委就把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监督体系的筹建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时任市委陈荣法书记亲自过问此项工作。市政府王市长多次在有关工作会议上对筹建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并听取了阶段性的筹建工作情况汇报。市委常委、市政府刘常务副市长对筹建工作及时进行指导,并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对筹建方案进行把关。市委常委、市纪委许书记亲自督促筹建工作,经常对筹建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具体协调,对筹建工作思路校正方向,并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具体事宜。市政府各有关副市 1

长也对筹建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对筹建方案提出了宝贵意见。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纪委的牵头组织下,市行政服务中心、市纪委综合监察室、市财政局等单位着手开展一系列具体工作。一是由市纪委、财政局牵头,先后两轮对我市公共资源和公共资产现状进行拉网式的调查摸底,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基本情况,从而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筹建工作夯实了基础。二是走出去考察学习兄弟县市区的有关做法。在市纪委的牵头组织下,市行政服务中心、市财政局等单位先后到石狮、泉港和泉州市产权交易中心参观考察,并详细了解三明等地的做法。三是认真研究确定我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特别是产权交易中心的组织架构。在深入比对和分析利弊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含产权交易中心)采取松散型组织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强化各行业主管部门的主动监管意识,又有利于保证其法律主体地位,从源头上、行为上、主体上做到各种进场交易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四是对进场交易类别进行梳理。经过与各相关部门尤其是市政、粮食、财政等部门的认真讨论,确定将户外广告经营权、储备粮轮换销售、公房出租等三类,纳入首批进场交易范围。今后按照成熟一批、进场一批的原则,将其他应当公开公正公平配置的公共资源和公共资产纳入统一进场交易。五是抓紧起草公共资源和公共资产交易管理监督的有关规范性文件。其中最主要的一份文件就是提交

本次会议研究审议的《暂行规定》。六是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研究开发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含产权交易中心)网站。

三、构建我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监督体系的主要思路

(一)关于组织架构。按照“管办分离、集中服务”这一核心原则以及“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公开交易、交易规范运作、运作统一管理”的基本思路,建议设立“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简称“市公管委”),作为议事协调机构,下设办公室(简称“市公管办”),作为日常办事机构,与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处合署办公。同时,组建市产权交易中心,并与现有的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一起,作为公共资源和公共资产交易的有形市场和载体。今后待时机成熟,可再组建土地交易中心。这些专业交易中心,对外统称为“南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即:一个大中心,包含四个专业中心)。

(二)关于进场交易范畴。应纳入统一进场交易的范畴,以省纪委、省监察厅《关于规范和完善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市场运行机制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第二稿所确定的15个类别为具体对象,其相应的中介活动一并纳入监管。除以上所列15个方面的项目应结合工作实际重点推进外,凡属于法律法规许可的其他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项目,都要逐步纳入市场化运作的轨道。

建议近期先抓紧组建国有产权交易中心,并把各市属单位房屋租赁、储备粮轮换销售、户外广告经营权出让等纳入

首批进场交易监管。今后按照“成熟一类、进场一类”的原则,分期分批确定进场交易的类别,面向社会予以公布,并纳入进场交易监管。

(三)关于公共资源统一进场交易的方式、要求及程序。公共资源交易方式,主要包括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公开拍卖、挂牌竞价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交易方式。今后我市公共资源交易应做到“五个统一”的要求,即统一发布信息、统一进场交易、统一规范流程、统一管办分离、统一严守规则。

四、其它事项

1、建议此次提交会议研究的市公管委、市公管办组成名单审议通过后,尽快下发。

2、近期举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开通仪式。

暂行办法起草说明 篇10

减少和消除烟草烟雾危害,保障公众健康,根据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卫生计生委启动了《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起草工作。按照立法程序的有关要求,在总结地方控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调研,广泛征求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烟草局等25个部门,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部分行业协会及有关专家的意见,经不断修改完善,形成了《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现将主要内容说明如下:

一、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吸烟率高,烟草烟雾造成的社会危害巨大。我国吸烟人数众多,吸烟和二手烟暴露十分普遍。据调查,现有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达28.1%,其中男性吸烟率高达52.9%,是全球男性吸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青少年吸烟状况同样不容乐观,13-15岁初中学生烟草使用率为6.9%,其中82.3%的学生尝试吸烟行为发生在13岁之前。7.4亿非吸烟者遭受二手烟危害。72.9%的初中学生在家、室内公共场所、室外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中暴露于二手烟。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达136.6万,超过因艾滋病、结核、疟疾和伤害所导致的死亡人数之和。吸烟和二手烟暴露导致的疾病主要是慢性病,其患病率很高,病程较长,给国家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和经济损失,既是对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的艰难考验,也是影响国家长远发展的严峻挑战。

(二)控烟法律缺失在国际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我国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1月9日在我国生效。《公约》第8条规定,在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必要的室外场所全面禁止吸烟,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准则。《公约》签订以来,全球范围内迅速掀起了无烟立法的新浪潮,截至,已有100多个国家制定了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法或控烟综合性立法,其中44个国家施行了全面无烟法律。但是,我国还没有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方面的专门法律、行政法规,影响了控烟工作中我国的国际形象。

(三)控烟立法是落实《宪法》和有关规划精神的要求。我国宪法为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提供了根本的法律基础。烟草烟雾作为严重危害健康危险因素,应当受到严格限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卫生“十二五”规划和控烟“十二五”规划均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控制烟草流行,是落实《宪法》和国家规划的要求,也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

(四)各地立法实践和无烟环境创建为全国控烟立法打下基础。以来,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哈尔滨、天津、青岛、兰州、深圳、长春等13个城市相继根据《公约》第8条及其实施准则出台了控制吸烟地方性法规。江苏、浙江等省通过修订地方《爱国卫生条例》明确控制吸烟的措施。无烟卫生计生系统、无烟学校、无烟机关、无烟企业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无烟环境创建工作,为全国控烟立法和执法提供了有益实践经验。据调查,无论是吸烟者还是被动吸烟者,9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支持在公共交通工具、学校和医院禁止吸烟;超过80%的被调查者支持在会议室、餐厅和酒吧等禁止吸烟。近年两会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呼吁制定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全国性法律法规。

二、《送审稿》主要内容

《条例》内容共分七章,即:总则、禁止吸烟的范围和措施、宣传教育和戒烟服务、预防控制未成年人吸烟、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总则”中阐明立法目的、公共场所定义、基本原则、领导机关、责任部门、经费保障、奖励措施、单位责任主体、社会参与。

第二章“禁止吸烟的范围和措施”规定了室内外禁止吸烟的场所(区域)、室外吸烟点设置要求和临时禁烟场所设置、经营管理者、公民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基本权利义务和职责。

第三章“宣传教育和戒烟服务”规定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在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宣传教育工作中的责任义务。要求在烟草制品包装上设置文字和图形警示,广泛禁止所有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明确要求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应当组织开展烟草危害宣传教育。明确卫生计生部门在戒烟服务中的责任。

第四章“预防控制未成年人吸烟”规定了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规定学校有义务对学生进行烟草危害宣传教育,开展烟草危害宣传活动。

第五章“监督管理”规定了政府相关部门对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的监督管理责任。提出了卫生计生、教育、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文化、工商、质检、安监、食品药品监管、旅游、宗教、文物等行政部门各司其职的多部门执法模式。要求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开展监测评估。鼓励全社会公众参与公共场所控烟工作。

第六章“法律责任”规定了禁止吸烟场所经营者、管理者、个人、执法管理部门违反条例所应承担的责任。

第七章“附则”阐明有关定义、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及实施日期。

三、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关于禁止吸烟场所范围的问题。《公约》第8条及其《防止接触烟草烟雾准则》明确要求,缔约方应当在《公约》生效5年内,依据普遍保护原则、100%室内无烟原则,确保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其它可能的(室外或准室外)公共场所免于接触二手烟草烟雾。科学合理地确定禁止吸烟场所的范围,对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十分重要。参考《公约》要求和国际和国内立法经验,《条例》第二条明确界定公共场所的定义,是指公众可以进出或者使用的场所、工作期间使用的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第十条规定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止吸烟。第十一条规定室外全面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包括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活动人群的公共场所的室外区域,高等学校室外教学区域,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妇产医院的室外区域,体育、健身场馆的室外观众坐席、赛场区域,公共交通工具的室外等候区域等。第十二条规定室外可以设立吸烟点的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包括除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妇产医院以外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养老机构的室外区域,除儿童福利机构以外的其他社会福利机构的室外区域以及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公园、游乐场的室外区域。没有设置室外吸烟点的视为全面禁止吸烟。第十三条规定室外吸烟点设置要求。

(二)关于执法模式的问题。从国内外控烟立法实践来看,有多种执法模式。如上海、广州、天津、哈尔滨等采取多部门共同执法模式,深圳、长春、香港、澳门等采取卫生计生部门牵头执法的单一部门执法模式。

综合国内外执法模式和我国实际情况,本《条例》拟采取多部门联合管理模式。即卫生计生、教育、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文化、工商、质检、安监、食品药品监管、旅游、宗教、文物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监督管理。没有明确主管部门的公共场所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参与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的行政部门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条例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确定。此外,卫生计生部门或其委托的专业机构负责对《条例》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监督工作。

(三)关于控烟的宣传教育和戒烟服务。加强宣传教育是控烟工作的前置措施,戒烟服务是后续措施,均是保证《条例》实施的重要措施。规范管理与宣传教育并重,充分发挥法规的引导作用,是本《条例》区别于其他法规的一个特点。加强控制吸烟宣传教育,引导公民主动不吸烟、劝阻他人吸烟、拒绝吸二手烟,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健康权的意识,可以使控制吸烟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加强控烟宣传教育工作,第二十三条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教师和医务人员等社会示范人群带头控烟;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四条要求政府、社会组织、媒体积极开展控烟宣传教育,促使社会形成不吸烟、不敬烟、不送烟的社会风尚。第二十七条对戒烟门诊设置、戒烟服务做出了明确规定。

大量国际经验证明,宣传教育和戒烟服务是保障控烟法律法规顺利实施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特别是烟盒包装警示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宣传教育手段,广泛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是保障控烟宣传教育效果的重要策略,是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重要支持性措施,因此在《条例》中一并予以规定。

(四)关于预防控制未成年人吸烟的措施。未成年人是控制吸烟工作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烟草企业锁定的潜在吸烟人群。因此,预防控制未成年人吸烟对公共场所控烟乃至整个控烟工作意义非常重大。《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烟草专卖法》也有相关规定,但并未规定相应的具体要求和处罚措施。《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针对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的行为进行限制,即禁止通过自动售货机等可以直接选取烟草制品的任何方式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对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销售者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第三十一条强调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学生吸烟,对学生进行烟草危害宣传教育,及时劝阻和教育吸烟的学生戒烟。

下面是小编推荐的送审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减少和消除烟草烟雾危害,保障公众健康,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根据宪法及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公共场所,是指公众可以进出或者使用的场所、工作期间使用的场所、公共交通工具。

第三条 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遵循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的原则,政府主导,单位负责,个人自律,社会监督。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公共场所控制吸烟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绩效考核。

第五条 国务院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所需经费予以保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控制吸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控制吸烟工作。

第九条 国家和社会应当支持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鼓励志愿者组织、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控制吸烟工作或者为控制吸烟工作提供支持。

第二章 禁止吸烟的范围和措施

第十条 所有室内公共场所一律禁止吸烟。

第十一条 下列公共场所的室外区域全面禁止吸烟:

(一)托幼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学校、活动中心、教育培训机构等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活动人群的公共场所的室外区域;

(二)高等学校的室外教学区域;

(三)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妇产医院的室外区域;

(四)体育、健身场馆的室外观众坐席、赛场区域;

(五)公共交通工具的室外等候区域;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吸烟的室外场所。

第十二条 下列公共场所的室外区域可以设立吸烟点,吸烟点以外的区域禁止吸烟。没有设立吸烟点的公共场所室外区域属于全面禁止吸烟的场所:

(一)除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妇产医院以外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室外区域;

(二)除儿童福利机构以外的其他社会福利机构的室外区域;

(三)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公园、游乐园的室外区域;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可以设置吸烟点的室外场所。

第十三条 室外设置吸烟点,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符合消防安全标准;

(二)设置明显的引导标识;

(三)远离通风口、人员密集区域和行人必经通道;

(四)在显著位置设置醒目的吸烟危害健康警示标识或者图片。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举办公众活动的场所,可以规定临时的禁止吸烟措施和范围。

第十五条 任何人不得在禁止吸烟场所吸烟和索要烟具,自觉听从劝阻;在非禁止吸烟场所吸烟应当合理避让不吸烟者,不乱弹烟灰,不乱扔烟头。

在禁止吸烟的经营场所内吸烟,因不听劝阻而被要求离开该场所的,无权向经营者索回已经消费的费用;已经接受服务但未支付费用的,应当支付费用。

第十六条 禁止吸烟场所(区域)的经营者、管理者应当履行下列控制吸烟职责:

(一)建立控制吸烟的管理制度,配备监督员,做好控制吸烟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工作;

(二)在禁止吸烟场所(区域)的入口处及其他显著位置设置符合本条例第十八条要求的禁烟标识,保持标识完整、清晰;

(三)在禁止吸烟场所(区域)不得放置烟具和设置烟草广告;

(四)对违法吸烟行为予以劝阻,对不听劝阻的要求其离开。对不听劝阻且不离开的,向有关监督管理部门举报;对不听劝阻并扰乱公共秩序的,向公安机关报案。

鼓励场所经营者、管理者采用烟雾报警、浓度监测、视频图像采集等技术手段,加强对本场所的管理。

第十七条 个人在禁止吸烟场所(区域)内发现吸烟行为及其他违反本条例行为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求吸烟者立即停止吸烟;

(二)要求该场所的经营者或者管理者进行劝阻;

(三)向监督管理部门举报不履行控制吸烟职责的经营者或者管理者。

第十八条 禁烟标识应当大而清晰,至少包括禁止吸烟的图形警示标识、违法吸烟的罚款数额、投诉举报的电话号码等内容。

国务院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禁烟标识及其张贴规范。

第三章 宣传教育和戒烟服务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当经常组织有关单位开展控烟公益宣传教育,组织发放控烟宣传材料,开展多种形式的控烟宣传活动,明确告知公众吸烟和接触烟草烟雾对健康的危害、禁止吸烟的范围、对违法吸烟行为的处罚等信息,告知禁止吸烟场所(区域)的经营者、管理者应当履行的控制吸烟职责。

第二十条 烟草制品生产者应当在烟草制品包装上印制带有说明烟草使用具体危害的文字和图形警示,向公众警示教育烟草烟雾危害。其中图形警示面积不得小于包装面积的二分之一。

第二十一条 在各类公务和大型公共活动中,主办方不得提供、使用或者赠予烟草制品。不得使用或者变相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烟草制品。

第二十二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结合各自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控烟宣传教育活动,并将控烟宣传教育纳入本单位初任培训、岗位培训、任职培训等教育培训活动,鼓励吸烟职工戒烟。

第二十三条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控烟,形成不吸烟、不敬烟、不送烟的社会风尚,倡导家庭无烟。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教师、医务人员应当带头控烟,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在公务活动中吸烟,教师不在学生面前吸烟,医务人员不在病人面前吸烟。

国家和社会应当在每年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十四条 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应当积极开展控烟公益宣传教育,主动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第二十五条 全面禁止所有的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

第二十六条 电影、电视剧及其他节目中不得出现烟草的品牌标识和相关内容,以及变相烟草广告;不得出现在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的镜头;不得表现未成年人买烟、吸烟等将烟草与未成年人相联系的情节;不得出现有未成年人在场的吸烟镜头等。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制订戒烟门诊工作规范,指导设置戒烟服务咨询电话。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对吸烟和接触烟草烟雾危害的认识,为吸烟的患者提供简短戒烟服务。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戒烟门诊,为吸烟者提供专业的戒烟诊疗服务。

第四章 预防控制未成年人吸烟

第二十八条 禁止通过自动售货机等可以直接选取烟草制品的任何方式销售烟草制品。

第二十九条 烟草制品销售者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对难以确认是否为未成年人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对不能出示身份证件的,不得向其销售烟草制品。

烟草制品销售者应当在销售场所的显著位置设置带有烟草使用具体危害的警示和不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的明显标识。

第三十条 禁止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等信息网络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

互联网、移动通讯等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有利用其平台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的,应当采取措施删除违法信息,保存相关记录,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一条 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学生吸烟,对学生进行烟草危害宣传教育,及时劝阻和教育吸烟的学生戒烟。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条例和国务院有关规定,确定卫生计生、教育、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文化、工商、质检、安监、食品药品监管、旅游、宗教、文物等行政部门对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的监督管理职责。

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将控烟纳入日常工作,制定工作规范和管理措施。

对没有明确监督管理主管部门的公共场所,该场所的控制吸烟工作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监督管理,所属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负责具体实施。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烟草广告、违法出售烟草制品进行监督管理。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负责对电影、电视剧及其他节目中的吸烟镜头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公开统一的举报电话,方便单位或者个人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或者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进行举报和投诉。有关行政部门接到举报和投诉后应当及时处理。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专业机构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条例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并定期将监测和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五条 国家建立、健全吸烟和接触烟草烟雾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无烟环境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控制与吸烟和接触烟草烟雾有关的疾病。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可以聘请志愿者担任控烟监督员,对公共场所控制吸烟、烟草制品生产销售限制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公共场所经营者、管理者或者烟草制品销售者应当予以配合。

鼓励媒体、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公共场所控制吸烟、烟草制品生产销售限制等工作的监督。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在禁止吸烟场所(区域)吸烟的,由相应主管部门行政执法人员责令立即改正,并可处以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 单位或者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实行全面禁烟或者未按照规定设置吸烟点的,由相应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 室外设置吸烟点不符合要求的,由相应主管部门责令该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限期改正,并可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禁止吸烟场所(区域)的经营者、管理者未按规定履行控制吸烟职责的,由相应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

第四十一条 违反规定发布和变相发布烟草广告或者开展促销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进行处罚。对提供赞助的,由县级以上工商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并处以赞助额度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对于受赞助单位,责令改正,没收其赞助额,撤销冠名,消除影响;对于主管人员,由受赞助或者赞助单位的主管部门予以警告或者通报批评。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电影、电视剧及其他节目中播放吸烟镜头或者出现烟草制品的媒体,由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

第四十二条 烟草制品生产者和销售者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销售烟草制品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货值金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通过网络售烟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对其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移动通讯等信息服务提供者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及时采取措施删除违法信息,处以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扰乱公共秩序,阻碍行政执法人员执行职务,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控制吸烟职责,接受社会、媒体及个人监督。不依法履行控制吸烟职责或者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烟草制品,是指全部或者部分由烟叶作为原料生产的供抽吸、吸吮、咀嚼或者鼻吸的制品。

吸烟,是指吸入或者呼出烟雾的行为,以及拥有或者支配点燃的烟草制品的行为。

烟草烟雾,是指从烟草制品及类似烟草制品燃烧端散发的以及由吸烟者呼出的烟雾。

室内,是指有顶部遮蔽并且有两面以上侧墙的任何空间,包括楼梯、走廊、地下通道、楼道间等。

室外,是指由建筑物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实际控制的、建筑物以外的区域。

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是指所有形式的商业性宣传、推介或者活动,以及对任何事件、活动或者个人的所有形式的捐助,其目的、效果或者可能的效果在于直接或者间接地推销烟草制品或者促进烟草使用。

第四十七条 对吸烟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上一篇:紫石中学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下一篇:我爸爸绘本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