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论文(精选12篇)
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论文 篇1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 目前我国各级医院正广泛用医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因此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已成为胜任工作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条件。信息技术与 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丰富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增加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要求以先进 的教育理念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 将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让学生在这种教学资源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整合后的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改善了传统 以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通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 职 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 的性质
在职业技术学校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计算机基础知识必修的基础课程, 是职业技术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与掌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公共课程。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 的学习, 能够学习与掌握有关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等计算机信息技术中的基础知识与概念,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原理、组成结构以及计算机的应用。 例如: 了解计算机发展历史、计算机硬件 (鼠标、显示器、机箱) 、计算机系统软件、计算机硬件系统 (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 、计算机系统的概念、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二进制、十进制的算法、数据库的 了解、计算机网络应用、互联网 (Inter- net) 的基本概念与操作计算机常用的操作系统 (Windows XP、Windows 7) 、计算机办公应 用软件 (Word、Excel、Power point) 的操作与应用等。由此可见, 开设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 学生不仅学到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还掌握了一定的关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 能够满足信息时代医疗卫生人才发展的需求, 为学生将来到医院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3 职 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 的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以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为主。例如, 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 这些理论基础知识对早期计算机科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已无法满足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广泛内涵。信息时代强调的 不仅仅是计算机理论知识, 更多的是利用计算机获取各种信息与对信息的分析与处理的综合能力。现代职业技 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有四点: ①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与爱好, 为学生未来计算机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 学生只有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 才能更好地提高信息素养; ③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意识, 让学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都能够熟练地搜集信息、寻找信息、整合信息,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 ④培养学生对信息系统社会性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与熟悉计算机信息系统在社会中应用的作用与意义。
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的不仅是教学生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 更多地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与认识信息技术知识, 并且能够熟练掌握与运用信息技术。传统的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已无 法达到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虽然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有所改善, 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①教学条件的限制。近几年,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职业技术学校扩大招生规模, 而教学硬件设备没有更新, 使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②网络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少。 由于网络上关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大部分都是面向社会群众的, 内容相对简单、易懂, 没有或者很少有真正适合医疗卫生类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较为全面、系统 的学习资源。③教学时间少。在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 教学内容过多, 而教学时间较少的现象。由于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起点不同, 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学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学生普遍缺乏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很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因此, 也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4 信 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 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策略
课程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 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我国信息技术与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起步时 间较晚, 课程整合处于一种较低的层次,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近几年来, 笔者结合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情况, 对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策略做了一些探索与研究。
4.1 信息技术专业课教师进行信 息技术培训的策略
是信息技术 教师缺乏 现代信息 技术教育理论知识, 信息技术素质不高, 是信息技术教育难以充分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是 非常必要的。向信息技术教师传授现代信息 技术教育理论知识, 让信息技术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必要性, 转变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观念。观念是在生活与工作中逐渐形成的, 所以观念的真正转变也要经过生活与工作才能完成。
4.2 信 息技术 “适时 ”、“适度 ”用 于专业课教学的策略
在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合理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 还应积极引进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 将二者融合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优化, 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利用最少的时间, 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信息技术专业课教学要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
4.2.1 信息技术“适时”性原则
在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能够让学生看清计算机结构、工作原理等, 这样比教师在台上讲的效果要好得多, 也便于学生记忆。因此, “适时”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可以有效突出信息技术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降低学生信息技术学习难度。
4.2.2 信息技术“适度”性原则
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 将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结合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从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 坚持“适度”性原则, 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接受程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调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潜力,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 术课程整合有效促进现代教学改革的发展, 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与学习需求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继斌, 张晓宇, 李成林.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研究[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技术科学) , 2009, 30 (03) :201-202.
[2]李晓燕, 唐加有, 唐志强.信息技术与职校物理课程整合的研究——少课时背景下职校物理课程改革探索[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2 (06) :128-129.
[3]卞素兰, 尹丽丽, 高素素.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环境下 (机械制图)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考试周刊, 2010, 38 (09) :157-159.
[4]胡春亚, 蔡卫东, 徐立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3 (11) :148-149.
[5]贾志斌, 杨巧玉, 胡加圣.职业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反思[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39 (22) :146-147.
[6]曾祥霖, 张绍文, 刘成新.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33 (13) :122-125.
[7]赵丽丽, 谢百合, 董玉琦.银川市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3 (03) :155-157.
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论文 篇2
1、学会在SOGUO上搜索歌曲和歌星。
2、体验网络音乐的乐趣,发展个人喜好。
重点:登录SOGUO,搜索歌曲。
学习方法重点:自学,评价
分层点:网站上其他功能:欣赏MTV,浏览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一首小朋友喜爱的歌曲
2、揭示课题:
好听的歌,总是能让我们感到快乐和舒心,那如何能不用买碟不用出门就能欣赏到好听的歌呢?今天我们就来开一场生动的网络音乐会吧。(板书:课题)
三、运用旧知,自主学习,了解网上搜索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依照教师发的小指导中显示的要求进行学习。
1)进入网站。
2)在顶部“SoGua搜索:”对话框里输入关键词,然后点击“go”按纽。
3)我们可以点击“试听”开始欣赏音乐了。
4)你认为网上直接听音乐会给你带来什么好处。
2、教师巡视,解决个别同学的问题。
4、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由各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搜索方法,并交流体会。
四、任务驱动,协作学习
1、讨论:我们除了搜索歌名可以找到歌曲,还能通过什么来找寻歌曲?
2、同学讨论
3、集体交流。
还可以通过歌手的名字来找寻歌曲。
4、讨论:怎么通过歌手名字来找寻歌曲呢?
同学讨论方法。
5、集体交流。
点击首页上部的“歌手”,链接到歌手名单页面。通过歌手姓名的拼音排序,找到歌手的姓名,点击姓名上的链接。
6、问:如何将所有的音乐一起播放?
7、自主探索,找到“批量试听”功能。
8、同学实践。
五、课后评价
1、小组评议完成书中P51“我们的收获”。
2、同学反馈,教师总结。
六、课后延趣
1、问:同学们?除了SOGUA,还有其他网站可以进行音乐搜索和试听的吗?
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论文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授课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资源、方法和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高效完成授课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
美国是比较早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国家。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手机、网络等多媒体工具开展信息处理,进行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教师和学生要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些优势进行教学活动。笔者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论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是信息获取工具,老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预习
在教师备课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有两个作用:
1. 老师能通过课件或教学资源库,提供合理整合创设教学情境的素材。好的教学情境,是一堂好课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式。
2. 能建立备课资源积件库。积件库是教学资料和表达方式的集合,可将大量的知识信息素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由使用。学校教师在加强集体备课的前提下,若长期合作、探究开发教学用积件,坚持积件库的开发建立。将会对教学的顺利开展,备课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大的帮助。
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查找、收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是学生预习的一个部分。教师可以在节假日或者周末时间,布置本单元课文需上网查找的内容,让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搜集课文所涉及的新知识的相关信息。如:如语文课中,写人的文章让学生查找作者的资料,写作时的背景及时代,该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作者主要的写作手法等;写景的文章指导学生收集景物所处地理位置,该处景点的历史故事与景物特点的相关文章等等。学生在自主收集各种信息过程中,逐步提高了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提高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生成信息等方面的素养,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语文知识,提高了自学能力。这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丰富学生的预习方式,而且比起传统的预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预习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现在,学校很多班级已经建立班级QQ群,许多学生已经有自己的QQ、QQ空间甚至博客、微博、论坛等交流工具,教师在教学中还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网络预习、群预习等方式,通过QQ班级群,让学生把自己的预习成果传送到网络平台上来共享,再通过网络平台,合作预习与独立预习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这样丰富的预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兴趣和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积极性。
二、信息技术是信息传递工具,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形成的、新型的互动关系
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发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的方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导,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只有教师真正做好师生、生生互动才能更好的教学。有了计算机和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加入后,师生互动就增加了“师—机—生”这样的老师通过计算机和学生的新型的互动关系,师生可以进行更加深入、自由互动;生生互动也增加了“生—机—生”这样的学生之间通过计算机的新型的互动关系,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构成的网络平台,进行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例如:在课内外,我们可以通过QQ、QQ空间、微博、微信、博客等时下最流行的网络互动平台,和学生进行最广泛的互动交流。
随着近几年手机网络的普及,师生之间甚至可以利用手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之间的互通,进行更方便的交流。师生、生生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的存在,师生、生生之间,就能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动交流,即使有一方不在网络,我们还可以在网上留言给对方。除了进行学习方面的互动外,师生、生生之间还可以进行社会、感情等问题的交流互动,更有利于创造信任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三、信息技术是信息加工工具,师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组织,实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
(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利用录音、录像、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情境;
(3)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等等。而这些文字、图片、动画、数据、声音、影像等信息的组织处理和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方式,都需要信息技术协助。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解决难题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实验。如何对于大量数据的处理,学生可以用Excel进行计算;再比如学习数学时,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实验等等。学生解决问题后,如果要利用不同的信息手段进行结果的展示,这也要利用到信息技术把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
四、信息技术是信息存储工具,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存储教学的过程和结论
如果师生、生生之间通过网络、录音、录像等可以存储信息的信息设备进行互动交流,那整个交流的过程和结论都会在设备上有完整的记录,甚至可以保存几年甚至几十年,方便师生教学以后对整个学习的过程回忆和总结。教师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进而完成教学总结,学生也可以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总结,进而对不懂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还可以以设备记录的内容为资料和老师、同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或者是不能完全做到的。
五、信息技术是信息呈现工具,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教学的内容或研究结果
教师可以课前在网络上展开示将要学习的内容的资源库,可以是一个带有学习资料的网站,可以是一个带有学习资料的博客,可以是一个有学习资料的FTP文件地址,可以是一个学习资料压缩包等等,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库进行系统的课前预习,如果是网站或博客等还有论坛的资料库,师生还可以进行预习中的交流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学习的研究结果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动画、数据、声音、影像等处理软件,展示所得到的研究结果。
总之,把信息技术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适当、适度地融入数学教学中,能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这是顺应技发展潮流的必由之路,必将全面提高技校学生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 电化教育研究,2003(09).
[2]孙杰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2003(02).
[3]罗德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思考. 2005(04).
[4]张际平,高丹丹.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与层面实质分析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2003(07).
[5]朱广艳.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热的冷思考. 中国电化教育,2004(01).
网络教研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4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 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 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因此, 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丰富、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需要, 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的需要。在整合的层次方面, 有的学者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为“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全方位的课程整合”三个层次, 随着整合层次的加深, 信息技术工具从简单的演示工具变成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新型教学环境, 需要新的教学方式, 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但由于课程整合具有项目化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任务驱动和基于信息技术、资源的学习的特点, 因此, 从整体结构和学习行为方式来讲信息技术整合都是围绕实现整合的三个目标一个任务而展开的, 即: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构建学习最优化目标;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最优化目标;提高教育者综合素质, 加强信息素养和整合、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准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和对学习、生活的辅助作用、支持作用, 掌握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 把工具使用潜移默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 使多种渠道获取的信息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使相关计算机和网络的新理念、伦理和法规等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内在意识, 实现能力的内化的任务。因此,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结岳阳市推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年的经验, 在这里把它归纳为信息素养、教学素养、资源利用三个方面。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师较高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信息时代提出的新课程教学观, 它需要教师熟悉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 即使在整合的最低层次———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也是如此。在当前强调资源利用的整合性课程教学中, 教师面对各种信息资源需要较强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加工与处理能力, 对获取到的信息要有较强的判断、评价能力。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教师不仅教育教学活动模式需要进行信息化、数字化的转变, 同时,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 是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公民所具有的基本个人素质。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师全新的教学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的专业彰显在于教学素养, 如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如何、教学技能怎么样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转变;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模式, 从“讲授式”教学向“自主探究式、协作式、个别化”教学的转变;需要教师转移重心, 从“强调教师的教”向“强调学生的学”转变;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教学技能, 需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所需的各种技能。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师较强的资源利用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这种教学观强调学生利用学习资源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教师的教学设计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获取大量的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源, 进行二次加工, 组织成能供学生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学生在占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基础之上获得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在这方面需要较强的能力。
二、网络教研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网络教研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都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产物。网络教研是属于教师研修、教师成长的范畴, 它的参与主体是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属于教学范畴, 它的参与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网络教研对教师有某些方面的提升, 而这些因素正是施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理念的教师所需要的, 因此, 网络教研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促进作用。它们的逻辑关系如下图所示。
具体来说, 网络教研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素养、资源的利用能力有提升的作用, 同时, 施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较高的信息素养、教学素养、较强的资源利用能力。网络教研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促进主要是以教师为媒介, 通过网络教研对教师教学显性与内化的影响, 网络教研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促进可以分为直接与间接两大类。
1. 网络教研直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直接促进作用主要是指外显于教师言行上显性影响, 翻查岳阳中小学教师在“新思考网”以及“岳阳教育教学网”上教师们的研修记录, 教师们对研修过程中新接触到信息技术工具、优秀的教学资源都表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想试一试, 在研修感言中很多老师 (尤其是那些从未或很少接触计算机的老师) 表示这种教研方式对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很有帮助;此外, 教师在参加远程研修之后, 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教学在教学设计理念、工具应用、整合教学的效果等方面有比较明显的进步。
2. 网络教研间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通过与参加网络教研的教师交流, 他们普遍感受到的是这种新型的教研方式对自己现有教育理念的巨大冲击, 老师们通过实地参与网络教研之后, 真切地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科研的影响, 且这种影响离自己是那么的近, 以至于唤起自身对信息技术的技术追逐、对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应用尝试, 这正是施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需要的。
信息技术已经深入教育, 但信息技术以定量化、高效率的技术特征总难以与定性、充满着人文元素的教育无缝融合, 所以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被人们认为是促进教育的工具。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开拓者站在“技术本质与人的精神融合”基础之上, 倡导“人———机”思维体系取代以个人为主的思维体系, 倡导“人机合一”, 在教育教学层面, 这种信息化构想很大程度上发展并超越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网络教研”这种相对无力的概念, 甚至在这种构想的世界中不存在这样的两个概念, 更不存在“网络教研”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逻辑, 但是, 在这种构想实现之前呢?通过前面的论述, 网络教研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逻辑还是存在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倡导和探索网络教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面积整体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每一位教研工作者与教师必须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 理性思考、积极实践。
摘要:网络教研能促进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素养、资源利用能力的提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师较高的信息素养、教学素养、较强的资源利用能力, 网络教研通过促进教师的发展与提高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践教学中的施行。
关键词:网络教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 .
[2]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1) .
信息技术课程教案 篇5
知识
让学生学会设定所建表格的格式,掌握简单表格的编辑操作。
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创新能力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
设计制作班级表格。
重点
掌握简单表格的编辑操作。
教学思路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尝试探索、自评互评、展示作品。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观察班级课程表,引入课题。
1. 教师课件出示年级课程表。
2. 请同学们与班级课程表比较有何异同。
二、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让学生用刚才掌握的知识,去帮助班级制作一份表格。
学生观察。
学生观察比较谈感受。
没完成的同学继续制作课程表。完成的同学老师再给加个小任务。你们的班主任老师对我说你们班级里贴在墙上的一些表格旧了,想重新打一张,你们谁能帮班级做点小事,打好这些表呢。
(班级表格任选一张完成,可以是班队干部表等等)
三、创新提高,制作年级课程表。
1. 请根据刚才的观察结果,为四年级作一个年级课程表。
2. 教师巡回指导学困生
四、展示成果,评价交流。
1. 开展自评互评活动,选出优秀作品作展示。
2. 展示有创新性的年级课程表。
3. 通过共享打印机打印优秀作品。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哪此知识?
2. 说一说自己制作出表格的感受
六、研究性作业:
你能做一个有自己照片的课程表吗?
学生分工制作。
学生动手操作,创新实践。
开展评价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学生回答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48-02
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教育技术界权威李克东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征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2、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1、任务选取:教师提出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任务。
2、收集资料:教师教会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网上搜索引擎的使用,学生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学习网上资料查找方法,找全资料。
3、资料整理:教师帮学生筛选资料,学生分析资料,确定内容。
4、写出成果:教师根据学生需求,教学生制作 PPT和写研究报告,学生学习写报告,做演示文稿。
5、评价机制:教师和学生一起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下面我就以我上的一节整合课为例,浅淡一些体会。
我讲的这节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诵读欣赏《七子之歌》。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网络的基本知识,借助网络和课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的情感,说出浸渍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深深地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1.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由于作者写作时的背景与现在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查找背景资料,从而体会到作者在那时那种大环境下的忧国忧民情怀。
2.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同学,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的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3.共同评价: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老师总结点评,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内容很新颖、丰富,极大的扩充了大家的知识容量,丰富了学习网站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同学还有大量的内容没有添加到自己的网站,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找一些更多的相关内容,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
这种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这种方式超越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将多学科的知识、生活体验、课内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课题的确定、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乃至任务的完成,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 何启抗.
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论文 篇7
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内容
《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分为三大模块:1网络安全基本知识概述。该模块主要讲述了网络安全的发展和现状问题, 列举网络安全问题引发的各种不同影响的案例。2网络攻击技术。该模块主要讲述网络中的一些攻击现象、攻击行为以及攻击工具等。3密码学模块。该模块主要讲述古典密码学和现代密码学的一些应用, 以及信息隐藏技术的一些实际作用等。4网络防护技术。该模块主要讲述网络中针对安全的一些防护措施, 如防火墙、入侵监测系统等。
以信息隐藏技术为例, 该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中非常重要, 它将一些保密或重要的信息隐藏到另外一个可以公开的媒体之中, 如把指定的信息隐藏于数字化的图像、声音或文本当中, 充分利用人们的“所见即所得”的心理, 来迷惑恶意的攻击者。近几年来, 信息隐藏技术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生活中, 如隐写术、数字水印、数字指纹、隐藏信道、阈下信道、低截获概率和匿名通信等, 是目前较热的话题。[3,4]
在课程中这部分内容是整个课程的重点、难点之一, 教学过程采用了比较、举例等方法, 课时分配——理论教学:讨论:实验=1:1:2, 理论讲授以图1中的知识框架为主线, 算法原理及实现方法, 讨论和实验结合中软吉大的网络信息安全系统进行教学。综合起来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
1.信息隐藏位图法
位图法目前使用越来越少, 但作为一种基础信息隐藏方法, 仍有较高的教学应用价值。该方法作为课程中的一个基本知识点, 要求学生掌握它的基本原理, 并能通过一个案例, 掌握主要运算过程如下:
例如, 一幅24位BMP图像, 文件头和图像数据由54字节组成, 文件头不能隐藏信息, 从第55字节开始为图像数据部分, 这部分可以隐藏信息。图像数据部分是由一系列的8位二进制数所组成, 因为每个8位二进制数中“1”的个数只有奇数或偶数两种可能性, 因此若一个字节中“1”的个数为奇数, 则称该字节为奇性字节, 用“1”表示;若一个字节中“1”的个数为偶数, 则称该字节为偶性字节, 用“0”表示。我们用每个字节的奇偶性来表示隐藏的信息。
设一段24位BMP文件的数据为:01100110, 00111100, 10001111, 00011010, 00000000, 10101011, 00111110, 10110000, 则其字节的奇偶排序为:0, 0, 1, 1, 0, 1, 1, 1.现在需要隐藏16进制信息4F, 由于4F转化为8位二进制为01001111, 将这两个数列相比较, 发现第2, 3, 4, 5位不一致, 于是对这段24位BMP文件数据的某些字节的奇偶性进行调制, 使其与4F转化的8位二进制相一致:第2位:将00111100变为00111101, 则该字节由偶变为奇;第3位:将10001111变为10001110, 则该字节由奇变为偶;第4位:将00011010变为00011011, 则该字节由奇变为偶;第5位:将00000000变为00000001, 则该字节由偶变为奇。
经过变化, 8个字节便隐藏了一个字节的信息, 这样就能很好地将信息隐藏在位图中了。当然逆向提取隐藏信息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2.LSB水印提取
LSB (最低有效位) 算法是在位图法的基础上将输入的信号打乱, 并按照一定的分配规则使嵌入的信息能够散布于图像的所有像素点上, 增加破坏和修改水印的难度。水印信号嵌入模型如图2, 水印信号检测模型如图3。
3.DCT变换域算法
DCT变换域算法是这一类算法的总称, 在它下面的具体的算法会有一些不同。下面介绍一种基于模运算的数字水印算法。该方法将水印作为二值图像 (每一像元只有两种可能的数值或者灰度等级状态的图像) 进行处理, 依据图像在进行DCT变换后系数的统计来选取适当的阈值, 通过模处理加入水印。此算法的特点是在水印检测时不需要原始图像 (如图4) 。
模拟主动水印攻击教学过程
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 学生对信息隐藏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为了加深记忆, 使知识应用得更好, 在这部分课程最后增加了一个模拟主动水印攻击的教学模块。该模块主要应用前期的知识完成。常见的水印攻击方法有:移去攻击、几何攻击、密码攻击、协议攻击 (如图5) 。
通过模拟攻击实验, 学生对数字隐藏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 对各种算法增加了兴趣。并在课堂上针对结果展开讨论。下页图6为实验模拟攻击后的有效结果之一。
选用LSB或者DCT进行水印攻击, 测试可以显示如下页图6效果。
教学成效
通过对课程中信息隐藏技术教学的改进, 学生对比较难懂的数字水印部分内容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通过改革, 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了自学能力, 开发了创新能力, 还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攻击中涉及算法的选择、操作的选择、速度的快慢, 学生都能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强烈感受到了成功感和自信感。
结束语
本文以信息隐藏技术内容教学为例, 阐述了三种不同的信息隐藏技术的基本知识点, 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区别, 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本模式将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相融合, 更多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该教学模式可推广到其他课程中。
摘要:本文根据目前信息安全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原有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较为新颖、有效、多层次的教学模式, 并以信息隐藏技术为例, 结合浙江万里学院网络与系统集成实验室的条件, 提出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因材施教, 推进合作性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信息隐藏,协作学习,立体化
参考文献
[1]李继芳, 奚李峰, 董晨.IPR—CDIO环境的计算机工程教育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9 (18) .
[2]李继芳, 奚李峰, 殷伟凤, 高昆.基于合作式学习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J].计算机教育, 2008 (10) .
[3]于学斗.以CDIO为指导进行网络安全实验教学改革[J].计算机时代, 2010 (5) .
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论文 篇8
1.科学合理选择教材 ,奠定学习的基石
教材是最好的辅导书, 以此教师一定要认真选择教材,我们都知道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是很快的,而更新换代的背后其实是科技的进步在推动着,当然计算机是这些新科技的集大成者,所以教师要时时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动态,每学期都要选择合适的课本。信息技术可以算是新贵,但是他的更替却早已进行, 比如现在人越来越趋向于用WPS来代替Word,Excel等等,不光是操作系统,就连信息技术的核心 ,编程语言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教师一定要有先见意识,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将来能够正常的使用,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对教学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一边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另外学习要配备相应的计算机教室,更新电脑设备,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经常更新电脑设备,跟上时代的步伐。
2.应用灵活教学方式 ,激发学习的动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之处就是,它不仅需要教师的认真讲解,还需要学生的操作动手的实践能力, 在教师的教授方面我们可以采用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有老师提问问题,学生去思考或者进行小组讨论,接下来就把讨论结果进行实际的操作,在电脑上进行验证,在告诉教授正确的结果, 这种探索性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科学探究性。学生往往在操作的时候会遇到其他的问题,这是教师所充当的就是一个引导作用,有一个问题带出其他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发现和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就在这个过程之中学会了思考,理解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内在规律,经过教师的指点,或者进行小组讨论又电脑玩的好的学生带着完全不懂信息技术的“菜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到合作的力量,培养班级的凝聚力。
另外, 在其他课程的教学当中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现在的小学教室中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教师在课堂的授课时,一般会运用到PPT的应用,这就会让学生在没有学过PPT的同时了解了一些关于PPT的知识 ,再比如社会科学老师会用到大量的图片,英语老师会时常播放一些英语动漫或美剧,这些都要运用到信息技术。
3.尊重学生创造思维 ,发现学习的乐趣
小孩子在某些方面是大人的老师,而这些小学生在创造能力和探索方面上有着大人所不能及的力量,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探索和发掘让好奇心去引领他们学计算机,要比教师给他们灌输信息知识要好得多。比如在教学“画板”这个计算机自带的软件是,我只是告诉他们那些是直线,而那些是图形,橡皮擦,其余的都没有告诉他们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画一幅图画,结果就有人发现了有的线条能弯曲这个“秘密”很快一传十, 孩子们都兴奋的在自己的白板上加上了曲线,甚至有的学生还在图画上加了颜色,当然也有的学生的白板变成了“红板”。学生们一下子炸开了窝,纷纷为他分析解决的办法, 最后还是细心的女同学发现了他的线条没有闭合,抱着试试的心态解决了这个问题。课堂的后半段我只是给他们讲解了放大镜,撤销等一些按键,这节课就结束了,但学生们的积极性却点燃了,直至下课还有一些学生赖着不走。
4.增加教师专业素养 ,为学生正确指导
教师为人师表,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同时也要为他们做出表率,保证自己在课堂上用饱满的热情去为他们讲课,在课下积极备案,培养信息的敏感性,时时关注信息动态,不在网络上进行赌博,浏览不良网站;更要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在电脑上特别是电脑教室中的设备上安装防火墙,安装绿色软件,定时坚持维护保养机器,防止病毒,不良网页的弹出,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都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上有我们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资源,当然也充斥着大量的暴力,淫秽的信息,而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旺盛,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此一定要对学生加强监管,以免学生误打误撞进入系统文件进行更改删除的情况,也要避免他们打开弹出不良网页,更不允许学生在上课期间偷偷玩游戏,这都是要避免和杜绝的。
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论文 篇9
课程现状
1.基本要素稳定,课程正常发展
(1)在硬件方面:学校硬件条件逐年好转,有99.86%的学校装备了网络教室。
(2)在教师方面:64.77%的教师具有10年以上教学经验,56.82%的教师具有中级职称。
(3)在开课情况方面:99.15%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其中66.76%的学校是按照一周两节的标准开设的。
(4)在教材选用方面:76.2%的市(州)选用广教版信息技术教材,23.8%的市(州)选用上科教版信息技术教材。
(5)在学业考试方面:从2011年起,实行全省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其中信息技术在6月正考,9月补考,考试形式为互联网在线考试。
(6)在考试科目方面:开设“信息技术基础+网络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和“信息技术基础+数据管理技术”三种科目组合实施考试,每年考生人数保持在50万人左右,课程发展稳定。
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开设以来,已经有5届高中学生参加学习了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有约250万普通高中学生参加了本省举行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在线考试,一次合格率达到98%,通过补考之后,99.9%的学生达到学业考试合格水平,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会进行信息技术简单操作的合格公民,为基础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课标理解有别,模块认同不一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我省大多数教师是认同的,特别是在必修与选修模块的设置方面,有81.53%的教师认为合理。其中网络技术应用认同率达80.97%,信息技术基础认同率为75.85%,多媒体技术应用认同率为69.89%,算法与程序设计认同率为59.66%,人工智能初步认同率为38.92%,数据管理技术认同率为38.64%。
从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选择的情况来看,我省学生对不同模块的认同程度与教师们是有区别的。从四川省学业水平考试模块选择情况的表(如下表)中可以看出,学生选择数据管理技术模块考试的人数逐年减少,而选择网络技术应用模块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加。这反映出学校、学生选择考试模块这一行为,受到了信息时代发展这一大背景的影响,特别是在全社会都在思考“互联网+”的时代,这一影响的表现会更加明显。
全省学生基础差异大,统一要求难以满足全省需要。一部分教师希望能在基础模块中添加一些其他模块的入门知识,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一些教师认为具体教学内容应该以实用为主,另外一些则认为应该以程序设计为主才能体现学科的特点。教师建议可将数据库技术与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与Corel DRAW等平面设计软件中关联较大的内容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模块开设。将信息技术的人工智能模块合并到通用技术的简易机器人模块中。甚至还有教师认为,将支持力度最高的网络技术设为必修,把其他模块设置为选修。
3.选修无关升学,内容形同虚设
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选修,原因有几点:1学校不便于管理排课。2学校师资力量达不到要求。3在学校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总是会选择对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更有利的模块进行教学。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市(州)选择的选修模块完全一样。4更为根本的原因是信息技术选修课程与升学考试毫无关系,因此无论学校、学生、家长都不会加以重视。因此,除高一学业水平考试要求的内容之外,尽管在统一的课程安排中高二、高三年级都有信息技术选修课的项目,但学生自主选修人数为0。
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希望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这样才能引起学校领导足够的重视,才能保证课时,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待遇也相应会得到提高,课程才能真正得以推进。
4.学科发展不同,技术课程难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秉承多年计算机教育的基础,经过长期的努力,基本上完成了硬件、软件方面的建设。而调研数据反映,我省通用技术仍有78.12%的学校并未配置专门的通用技术实验室,开课率极低。从客观条件上来说,课程合并在当下并不合适。另外,目前的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或者通用技术教师都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原本通用技术在大学中几乎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教师,信息技术的教师也有部分是其他学科转行而来或者是兼职教学,而技术课程合并后对专业知识要求更高,在这种背景下,61.2%的教师明确表示不赞成课程合并。因此课程合并无论是教师主观意愿还是客观方面都未做好准备。
大多数教师对将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合并持不赞成态度,原因有:1教师队伍原本的基础并不扎实,合并对教师要求大大提高,绝大多数教师也表示不能胜任合并后的教学;2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我省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三州地区学生总体水平较差;3学科发展不均衡,通用技术学科建设普遍较慢,专业的师资严重不足,硬件配置滞后;4两学科目标不同,信息技术重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而通用技术侧重实践能力培养。学科交叉较少,融合点不够,侧重点不同,专业领域不同,机械合为一个学科将会失去学科融合本身的意义,同时也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若要合并,可能物理与通用技术合并更加合适。
也有18.47%的教师表示赞成学科合并:1学科之间相互学习,互通有无;2学科整合,提升效益;3认为合并就更有机会加入高考,从而达到提升学科地位的目的;4部分学校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师实际上是一个教研组,平时备课中互通有无,具备合科的基础。
相关思考
1.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设计是否符合教学实际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必修部分只有一个模块,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选修部分包括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
从调研访谈的情况来看,多数教师对必修模块微词颇多。其中最多的是认为此模块内容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有很多重复。这些重复不是螺旋上升式的增高,而是同样内容简单重复,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基础模块内容太杂,涉及面广而不好教学。
对于选修模块,除学生最感兴趣的网络技术应用之外,其他模块的选择人数偏少且逐年下降。目前的状态是:学生除了毕业必须考试的模块之外,不会选择其他模块继续学习。这不禁使人担忧,是因为学生太功利还是标准的模块内容设计不够合理?
2.信息技术学科应当如何定位,其存在价值是什么
在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合为一个技术领域,各占4个必修学分,内容体系各自独立。课程地位方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纳入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系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科目并列。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与语、数相比,且不说“并列”,到了高二、高三学校里根本就找不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子,是何原因?其根本还是升学考试的导向。所以,如此重视技术教育的时代,是否可以考虑将技术课程纳入高考体系,从根源上促进技术课程的发展?
当然,说到“根源”,信息技术的学科价值才是真正的根。必须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明白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所在,也就是学习信息技术对学习能力的提高、对创新思维的开拓、对人的素质的提升都是必不可少的要件,而信息技术学科存在的真正价值恰在于此。
3.选取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在实际生活及学习活动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软件非常感兴趣。最近的调研数据显示:我省小学、初中及高中学生几乎100%地拥有QQ号,且常用QQ交流。这充分说明学生们接受信息技术新事物的需求是存在的,而正是由于这种需求源自学生本身,因此技术的操作障碍就会通过自发的学习活动而被扫除。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信息技术本身是有生命力的技术,学生对于最具生命力的知识、技能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学习力。如若这样,“选取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这一问题不就有答案了吗?
信息技术课程:路在前方 篇10
第一篇文章《纵论信息技术课程发展》, 邀请了信息论专家钟义信教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专家王吉庆教授、台湾地区资讯科技课程专家吴正己教授等三位专家, 从信息科学技术学科角度、台湾地区经验借鉴等不同的角度把脉课程发展问题, 提出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对策。
第二篇文章《信息技术课程新理论综述》, 主要是对于国际上最新涌现出来的信息技术素养、计算思维、数字化素养、媒介素养等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试图从这些新涌现出来的理论中寻求到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新鲜动力。
第三篇文章《信息技术课程新实践》, 主要是刊登了国内目前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新实践。其实, 面对着信息技术课程目前的困境, 许多先行者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本次选登的动漫教学以及Scratch教学只是其中的代表。
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论文 篇11
1.科学合理选择教材,奠定学习的基石
教材是最好的辅导书,以此教师一定要认真选择教材,我们都知道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是很快的,而更新换代的背后其实是科技的进步在推动着,当然计算机是这些新科技的集大成者,所以教师要时时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动态,每学期都要选择合适的课本。信息技术可以算是新贵,但是他的更替却早已进行,比如现在人越来越趋向于用WPS来代替Word,Excel等等,不光是操作系统,就连信息技术的核心,编程语言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教师一定要有先见意识,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将来能够正常的使用,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对教学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一边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另外学习要配备相应的计算机教室,更新电脑设备,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经常更新电脑设备,跟上时代的步伐。
2.应用灵活教学方式,激发学习的动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之处就是,它不仅需要教师的认真讲解,还需要学生的操作动手的实践能力,在教师的教授方面我们可以采用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有老师提问问题,学生去思考或者进行小组讨论,接下来就把讨论结果进行实际的操作,在电脑上进行验证,在告诉教授正确的结果,这种探索性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科学探究性。学生往往在操作的时候会遇到其他的问题,这是教师所充当的就是一个引导作用,有一个问题带出其他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发现和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就在这个过程之中学会了思考,理解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内在规律,经过教师的指点,或者进行小组讨论又电脑玩的好的学生带着完全不懂信息技术的“菜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到合作的力量,培养班级的凝聚力。
另外,在其他课程的教学当中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现在的小学教室中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教师在课堂的授课时,一般会运用到PPT的应用,这就会让学生在没有学过PPT的同时了解了一些关于PPT的知识,再比如社会科学老师会用到大量的图片,英语老师会时常播放一些英语动漫或美剧,这些都要运用到信息技术。
3.尊重学生创造思维,发现学习的乐趣
小孩子在某些方面是大人的老师,而这些小学生在创造能力和探索方面上有着大人所不能及的力量,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探索和发掘让好奇心去引领他们学计算机,要比教师给他们灌输信息知识要好得多。比如在教学“画板”这个计算机自带的软件是,我只是告诉他们那些是直线,而那些是图形,橡皮擦,其余的都没有告诉他们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画一幅图画,结果就有人发现了有的线条能弯曲这个“秘密”很快一传十,孩子们都兴奋的在自己的白板上加上了曲线,甚至有的学生还在图画上加了颜色,当然也有的学生的白板变成了“红板”。学生们一下子炸开了窝,纷纷为他分析解决的办法,最后还是细心的女同学发现了他的线条没有闭合,抱着试试的心态解决了这个问题。课堂的后半段我只是给他们讲解了放大镜,撤销等一些按键,这节课就结束了,但学生们的积极性却点燃了,直至下课还有一些学生赖着不走。
4.增加教师专业素养,为学生正确指导
教师为人师表,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同时也要为他们做出表率,保证自己在课堂上用饱满的热情去为他们讲课,在课下积极备案,培养信息的敏感性,时时关注信息动态,不在网络上进行赌博,浏览不良网站;更要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在电脑上特别是电脑教室中的设备上安装防火墙,安装绿色软件,定时坚持维护保养机器,防止病毒,不良网页的弹出,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都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上有我们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资源,当然也充斥着大量的暴力,淫秽的信息,而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旺盛,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此一定要对学生加强监管,以免学生误打误撞进入系统文件进行更改删除的情况,也要避免他们打开弹出不良网页,更不允许学生在上课期间偷偷玩游戏,这都是要避免和杜绝的。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有专业技能,更要有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正常的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难题,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遇到困难是有意识的去网络上寻求解决的方法,搜索有用的信息。也要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的能力,做到不轻信,传播网络谣言,不浏览不良网站,不沉迷于大型网络游戏。
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12
一、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和理解
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存储、获取、交互、传递以及处理等技术, 它的核心是指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服务于课程教学, 以实现课程内容的探究性学习。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融合到课程中,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效结合, 同时将教学理论、方法、技能与多媒体信息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同步, 它立足于课程内容改革, 目的在于建立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 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结构, 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指导下, 在时间、空间方面等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就是要把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者, 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是课堂的主人。比如, 教学计算机时, 教师在上课前一天布置教学任务, 利用网络多媒体信息环境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设疑并提出要求, 当然还要提供充分的资源供学生分析、处理、加工, 然后学生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程序, 找出规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学习, 教师巡视, 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并给出正确结论, 学生再进行理解分析。最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作进一步陈述, 教师做总结性点评。学生课后还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环境与教师作进一步交流。由于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交互的环境下自主探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得到关于信息技能方面的学习与锻炼, 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很好信息素养的新型人材。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强调创新型人材的培养, 事实上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教学整合不断创新, 才会使创新型人才得以不断培养。
我在教学中发现,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 利用丰富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营造一个生动、自主、平等、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究理论知识, 在实践操作中自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自信心, 最重要的是,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教学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创新能力和信息技能是我们培养新型人材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有较高要求的良好教学环境的支持, 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的有力保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激活学生的思维所做的必要教学准备。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者。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方法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摸索和探究, 我认为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 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教师方面
首先,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 在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基础上, 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并组织上课所需的教学资源, 为学生搭建和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其次,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并提前布置学习任务, 让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2.学生方面
首先,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提前预习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学。其次, 学生要针对相关的教学问题, 在网络上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学会处理、分析和加工这些信息, 利用资源平台自主探究有疑问的知识, 若还有疑问, 可以到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或教师答疑。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了信息素养。
(二) 教学活动中的实施方法
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结构和方法, 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平台, 特别是信息技术与网络多媒体资源、教学课件资源等, 让它们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 如采用“任务驱动”和“行为导向”等教学方法, 引领学生一步步进入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三) 教学活动后的测评与拓展
教育专家指出:“真正的自主学习必须在教学活动后学生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在教学活动后, 教师应适时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 要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解答学生的问题, 帮助他们分析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提出良好的建议。测评时, 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在已搭建好的资源平台上进行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评学习结果、评学习过程、评学习方法。信息技术引入课堂, 能与教学很好地整合, 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互动性, 使教学评价能快速展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 对于交流探讨、纠偏补错、拓展学习内容有着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强大优势。所以教师一定要在教学活动后进行有效的测评与拓展。
【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论文】推荐阅读:
光网络信息传输技术11-05
信息技术课程论文07-06
信息技术整合论文05-30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10-30
信息技术基础论文09-28
信息技术课程情况10-01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观07-17
信息处理技术论文07-20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10-18
数学课程信息技术发展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