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技术论文(精选12篇)
信息工程技术论文 篇1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容易出现信息化与技术化的倾向,也就是说容易出现大量信息知识的堆砌及实际操作的机械化。 这与高中教学环境有一定关系,应试压力之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地位有限是一个事实,也与本门学科的教学有相当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师常常有爹不疼、娘不爱的感觉,加上没有过高的考试要求,因此课堂教学组织常常相对粗放。 反思这一不足并且要走出一条改变的途径的话,笔者以为关键在于重建信息技术教学的思想, 应当结合高中学生的成长需要,努力走出一条从信息、技术走向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学之路。
一、信息技术素养不是信息与技术的简单组合
信息技术素养是课程标准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仅仅从概念上来看,与其他学科素养并没有区别,对此概念的理解不能概念化,不能认为信息技术素养就是积累了信息、提高了技术之后就自然生成的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理解与能力水准。 在笔者看来,信息技术素养是内隐在学生有形的学习之后无形的东西,它能在面对信息与技术要求时自然表达出来的一种能力水准。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今天的高中学生具有的信息与技术知识已经很丰富,但不能认为其信息技术素养就很高,这样的矛盾凸显出信息技术教学中素养提升的迫切性。
二、基于信息与技术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学实践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以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除了基本的知识传授之外,信息技术素养的真正落实应当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着力点。 现以“ 信息及其特征”一课的教学,谈谈笔者的观点。
“ 信息及其特征 ”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第一个内容, 常常因为知识性过强而被教师忽略, 加上学生也感觉太多的知识识记而没有上机操作的机会, 自然不会感兴趣。 这实际上折射出信息技术素养提高面临的困难。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知难而进。
首先,拉近高科技信息与生活信息的距离。 当前进入高中的学生已经经过多年的信息与技术的洗礼, 谈到信息技术,想到的便是通信卫星、互联网等,而很少想到身边就有更为丰富的信息。 因此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可以让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更为全面,而这正是信息技术素养的最为基本的东西。
其次,寻找生活中的“ 信息”。 生活中的信息与高新技术下的信息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 课本上的文字图形、课堂上教师展示的多媒体、 信息技术课上的Int er net自不必说 , 早晨妈妈喊起床的声音、上下课时的铃声、上到第四课时肚子饿得咕咕叫的声音也是丰富的信息源。
再次,在上面两步的基础上,开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信息存在于哪儿呢”“ 有没有载体的信息呢”, 这些问题可以将学生的认识导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且信息在依附的载体之间往往是可以传递或转换的;通过“ 信息具有哪些功能”的问题讨论,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在于其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在于其能够促进人们在生活中的物质和能量的生产与使用;而当笔者向学生介绍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 信息不对称理论”时,学生可以从中深刻意识到信息的经济、社会、政治甚至是军事价值。
最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延伸。 延伸有两个方向: 一是学生的学习生活范围;二是学生所不太熟悉的信息技术世界。 在前者的努力中,笔者通过某次考试成绩的计算,让学生认识到针对不同对象进行不同的计算,可以发现平均值、极差等数据对一个班级某个学科的精准把握;而对于后者, 笔者则将大数据思想向学生传递,以让学生认识到对于信息把握得越准,组合得越科学,其所能发挥的功能也就越大。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就不再是大量且无序的纯粹的信息,而是信息的有机组合,也是信息功能的进一步发掘。 当学生认识到信息是具有丰富的功能时,他们信息技术素养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三、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的师生教学关系再思考
将信息技术素养当成是教学的重心, 那就会发现实际教学中师生教学关系需要重构。
一方面教师不能完全充当信息技术的讲授者,因为那将意味着信息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这与信息技术教学所依赖的信息社会背景中信息传递的双向性是不一致的;另一方面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对于教师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甚至是斟别的过程,笔者以为学生如果具有了这样的意识, 那就意味着对信息有了理性思考, 也就不至于看到什么夺人眼球的信息就随手转发的情形了。
总之,信息技术素养提升视角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师生建立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信息与技术进行现代意义的加工,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
摘要:当前高中学生生活在信息社会中,所接触到的手机及电脑等也都是高科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质的提升。事实上,学生在信息世界中的表现证实了信息技术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实现从信息、技术向信息技术素养的转变,这个过程中要重构师生教学关系。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工程技术论文 篇2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不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它与传统的学科相提并论,教学中也沿袭了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甚至把学习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等同起来,缺乏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应有价值。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由于教材里有关技术方面的内容远多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应用的内容,再加上教学过程中频频接触计算机软硬件,占据了这门课程的绝大多数时间;同时,具有指挥棒作用的信息技术会考中的题目也侧重于考核学生的软硬件操作的熟练程序,这就很容易让师生片面认为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就是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这就背离了信息技术课真正的教学目标,走进了唯技术论的误区。
误区一 技术学习是教学目标
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
与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相比,技术是第二位、浅层次的。可以设想,今天一些优秀的软件,如VB、Office、Windows等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软件取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大的相似性,正如对于编程而言,具体的语言是可选的、多变的、愈来愈强大易用的,而算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基本保持不变。这便要求教师不仅教会学生使用信息工具,更要教会学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正确理解、判断、评价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
在这方面有一些反例,如社会上有些人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盗窃网上银行、制造病毒、成为黑客攻击网站等,这些现象如果没有引起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充分重视,在教学中未能有意识地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难免会产生新的计算机犯罪。例如:有的老师在讲穷举法时,提到可用此算法编写破解密码的程序,立刻有学生问能不能编出破解取款机上密码的程序。可见对信息的理解、评价和正确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比计算机的具体操作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能够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道德、法规方面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 篇3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应用
目前,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取代过去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没有提高,不少学生和教师只是把多媒体当成一个屏幕或者一个工具,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和价值以及怎样弥补信息技术教学的不足,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到中学课堂中,来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初中是小学到高中的过渡阶段,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课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创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改变教学思路,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好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处事能力。
一、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
1.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探究问题
在学习与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应用所学知识正确处理遇到的问题,创新思路,真正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并且设计问题和学生分享,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交流和互动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发展,信息技术也一样。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与现实的交流,不能只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而忽略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代教育模式提倡学生间相互交流,互相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分享网络学习资源,学生间相互交流协作并且利用信息技术到现实中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现实的交流也可以扩大到地域、文化背景、信仰等方面。
3.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天都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知识的共享与迁移,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丰富学识,更好地弥补不足,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创造富有创造性的情境,情境的创设可以从问题概要、问题本身以及问题的可操控空间三个方面考虑。就问题概要来说,可以从问题产生的背景方面考虑,即在怎样的状况下出现的这个问题,可以从哪个方面考虑,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也可以为学生的实践、信息的获取提供知识。从问题本身方面考虑,问题是学生发问的原动力,只有存在问题,才会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存在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问题的可操控空间指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问题处理方式的多元化,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大胆设想。
2.应用信息技术搭建学生思维的阶梯
(1)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心智。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思维会有局限,将遇到的问题交给计算机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深化对问题的了解,尤其是数学运算方面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提高运算效率和准确性,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媒体的应用技术。
(2)应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荷。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这是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计算机可以充当巨大的知识储存库,学生可以随时利用计算机查询相关知识,从而减轻学习负担。
(3)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式不同,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程度也不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宽个人的认知和学习空间。
三、提高学生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技能
信息技术的应用日渐广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技能,让更多的学生将信息技术高质量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教学带来方便,对学生的发展乃至时代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个人能力,为处理不同问题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咏.中学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43-46.
[2]史晓俊.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J].新课程,2012(3):23-25.
[3]陶礼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题探究学习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7):55-58.
信息工程技术论文 篇4
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与推进, 自2000年起已历经八年。有幸作为一名直接参与者和亲历者, 八年路程历历在目。八年来, 全国各地遵循着“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推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 取得长足的成就和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基本普及, 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大幅提升, 教学资源建设逐步扩展。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 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上的作用。当然, 还应看到,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 对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和科技发展, 拓展了市场空间、培养了大批人才。八年的成绩不言而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和途径, 面对目前的状态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我们还应更进一步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和推动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教育事业。我也认为, 还应该进一步开展对信息技术教育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和讨论。深入研究并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及方法、手段与理念, 研究并构建信息时代教育的基础理论体系。我们所期待着的信息化对于教育发展, 究竟是什么因素可以起到规律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观的探讨的缺失, 一味追求表层“形态”的量变, 或者是追求教学过程的经典化、艺术化的效果, 或者追求单纯的应试成绩的提高, 那么, 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意义或许将被淡化, 也就不会像世纪更替之时, 被提升到推动教育变革、社会变革、以致推动世界变革的高度了。
我们的中小学校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 受条件、环境、投入、师资等客观所限, 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还有相当的局限。也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还是不习惯用或者不知道怎样用。把信息技术主要用于课堂教学知识点的展示、用于解决围绕知识点构建的选拔性考试难点等作为主要特点的资源开发理念深深地束缚着我们。这些现象也说明, 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和理解深度也还有相当的局限。再深一层次的原因, 也是目前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教育理论的缺失和创新精神的缺失。
信息工程技术论文 篇5
感受信息技术魅力
睢县董店乡皇台中学
皇甫倩泽
在这两个月的学习时间里聆听了许多专家和教授的报告、名师示范讲课,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培训不仅使我更新了信息技术观念,扩充了信息知识面,丰富了信息技术理论,同时也使我发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对原有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通过听讲座和学习交流使我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技能、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观念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通过培训,对信息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说实话,以前我没有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当成一回事,通过这次培训,我重新认识了这门学科。专家们对理论的精彩讲解和一线教师为我们展示的精彩课堂使我不仅有了观念上的改变,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
2、通过学习,学会利用网络进行资源共享。
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评点。每位教师都把平时的教学片断、点滴经验或是心得都放到这上面来,相互传阅、学习,这其实是最好的、最有效、最实际的学习。因为这些东西也许就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遇到的,这里集中了这么多种处理教学的方式方法,我们可以从中选取最适合本班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际教学,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
3.通过培训学习,明确了努力方向。
通过培训学习,促进了专业发展,努力争做科研型老师。两个月来的信息技术国培研修,对我们既有思想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教研技艺的增长,这是我们汲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的两个月,也是促进我们专业化的发展的两个月!今后我要努力做到:
①在设计模块中,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机房操作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信息工程技术论文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授课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资源、方法和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高效完成授课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
美国是比较早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国家。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手机、网络等多媒体工具开展信息处理,进行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教师和学生要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些优势进行教学活动。笔者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论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是信息获取工具,老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预习
在教师备课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有两个作用:
1. 老师能通过课件或教学资源库,提供合理整合创设教学情境的素材。好的教学情境,是一堂好课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式。
2. 能建立备课资源积件库。积件库是教学资料和表达方式的集合,可将大量的知识信息素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由使用。学校教师在加强集体备课的前提下,若长期合作、探究开发教学用积件,坚持积件库的开发建立。将会对教学的顺利开展,备课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大的帮助。
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查找、收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是学生预习的一个部分。教师可以在节假日或者周末时间,布置本单元课文需上网查找的内容,让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搜集课文所涉及的新知识的相关信息。如:如语文课中,写人的文章让学生查找作者的资料,写作时的背景及时代,该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作者主要的写作手法等;写景的文章指导学生收集景物所处地理位置,该处景点的历史故事与景物特点的相关文章等等。学生在自主收集各种信息过程中,逐步提高了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提高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生成信息等方面的素养,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语文知识,提高了自学能力。这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丰富学生的预习方式,而且比起传统的预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预习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现在,学校很多班级已经建立班级QQ群,许多学生已经有自己的QQ、QQ空间甚至博客、微博、论坛等交流工具,教师在教学中还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网络预习、群预习等方式,通过QQ班级群,让学生把自己的预习成果传送到网络平台上来共享,再通过网络平台,合作预习与独立预习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这样丰富的预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兴趣和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积极性。
二、信息技术是信息传递工具,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形成的、新型的互动关系
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发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的方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导,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只有教师真正做好师生、生生互动才能更好的教学。有了计算机和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加入后,师生互动就增加了“师—机—生”这样的老师通过计算机和学生的新型的互动关系,师生可以进行更加深入、自由互动;生生互动也增加了“生—机—生”这样的学生之间通过计算机的新型的互动关系,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构成的网络平台,进行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例如:在课内外,我们可以通过QQ、QQ空间、微博、微信、博客等时下最流行的网络互动平台,和学生进行最广泛的互动交流。
随着近几年手机网络的普及,师生之间甚至可以利用手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之间的互通,进行更方便的交流。师生、生生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的存在,师生、生生之间,就能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动交流,即使有一方不在网络,我们还可以在网上留言给对方。除了进行学习方面的互动外,师生、生生之间还可以进行社会、感情等问题的交流互动,更有利于创造信任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三、信息技术是信息加工工具,师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组织,实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
(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利用录音、录像、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情境;
(3)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等等。而这些文字、图片、动画、数据、声音、影像等信息的组织处理和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方式,都需要信息技术协助。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解决难题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实验。如何对于大量数据的处理,学生可以用Excel进行计算;再比如学习数学时,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实验等等。学生解决问题后,如果要利用不同的信息手段进行结果的展示,这也要利用到信息技术把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
四、信息技术是信息存储工具,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存储教学的过程和结论
如果师生、生生之间通过网络、录音、录像等可以存储信息的信息设备进行互动交流,那整个交流的过程和结论都会在设备上有完整的记录,甚至可以保存几年甚至几十年,方便师生教学以后对整个学习的过程回忆和总结。教师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进而完成教学总结,学生也可以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总结,进而对不懂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还可以以设备记录的内容为资料和老师、同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或者是不能完全做到的。
五、信息技术是信息呈现工具,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教学的内容或研究结果
教师可以课前在网络上展开示将要学习的内容的资源库,可以是一个带有学习资料的网站,可以是一个带有学习资料的博客,可以是一个有学习资料的FTP文件地址,可以是一个学习资料压缩包等等,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库进行系统的课前预习,如果是网站或博客等还有论坛的资料库,师生还可以进行预习中的交流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学习的研究结果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动画、数据、声音、影像等处理软件,展示所得到的研究结果。
总之,把信息技术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适当、适度地融入数学教学中,能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这是顺应技发展潮流的必由之路,必将全面提高技校学生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 电化教育研究,2003(09).
[2]孙杰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2003(02).
[3]罗德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思考. 2005(04).
[4]张际平,高丹丹.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与层面实质分析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2003(07).
[5]朱广艳.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热的冷思考. 中国电化教育,2004(01).
信息工程技术论文 篇7
一、以任务为主线, 把握整体设计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 因此,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来设计信息技术教学, 让学生在玩中掌握技能。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 不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而推销任务, 而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心甘情愿地接受任务。比如在讲解文本框的学习中, 联系近阶段学生比较喜欢看阿衰漫画, 我就事先在WORD中插入阿衰的漫画, 但是没有配上合适的文字, 我和同学说, 老师也喜欢看阿衰漫画, 它可以缓解我们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压力。今天老师还带来了阿衰, 但是只有一些图画, 老师想请大家发挥你们的语言才能, 创造一幅属于我们自己的漫画, 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啊?学生一听, 觉得文配画很有趣, 都希望自己能完成这一任务,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 学生会发现自己的文字与图案经常出现不对应的状况, 此时, 教师再将任务进行分解, 提出文本框的概念, 并将任务进行分割, 进一步改变我们黑白状态, 而是配上丰富的色彩, 让我们的漫画更漂亮、更美观。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 学生紧紧围绕“任务”这条主线, 逐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同时, 也让学生明白了文字也是可以四处移动的, 为以后的电子小报的制作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 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 要从大局出发, 整体设计任务, 从而使每一个任务的目标一致, 避免任务凌乱甚至无效的现象。
二、以自主———合作为载体, 追求平衡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由于各种原因, 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存在不同的差异, 有的同学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多一点, 有的同学对操作比较熟练点,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实际状况, 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选用适当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的学习收到闻一知十, 举一反三的效果, 最终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例如, 学生在初步接触到PPT软件时, 我把PPT比喻成WORD的兄弟, 既为兄弟, 就有相似点及不同点, 我把认识他们兄弟俩的任务交给学生了, 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合理地进行分组, 让小组成员采用以自学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来学习。其次, 结合组间、组内竞赛的方式, 评选出小组内有功之臣,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每位成员都能在自己各自的领域中发挥自身特长, 为自己的小组贡献自身力量, 从而让每位学生都乐于参与其中, 提高了他们的自学和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这一活动过程中,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自由地进行选择学习内容, 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了自己的长处,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再进行合作学习, 让学生的思想火花不断地“碰撞”“互动”和“交流”, 这样的学习能使学生既增长知识, 又发展了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发现精神。但是采用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时, 要把握好小组成员的性格特点和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合作的技能,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发展自我, 提升自我。
三、以评价为手段, 提升信息素养
评价是信息技术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效的评价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启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 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对话的乐园。评价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可以在课堂上首先展示优秀作品, 体会其优点, 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还可以进行学生电子作品展览会, 进行相互学习和交流。评价的参与者也可以有教师评、自己评、学生评等。在这里我觉得学生参与评价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必需的。它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 可以从学生的描述中看到学生发现问题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 还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 从而让评价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 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催化剂。
总之, 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应当成为我们教师每节课都要研究的课题。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就应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反思, 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科学、更合理。
信息工程技术论文 篇8
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轻理论。学生只是想上机操作、玩游戏、上网聊天, 根本不想学习理论知识。要知道信息技术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种种不尽人意的主客观原因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只重实践操作技术的教学, 而不重视理论基础的传授。我们要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 而不是计算机的操作者!今天的一些优秀软件, 如VB、Office、Windows等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软件取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大的相似性, 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所谓基础知识是指某门学科有一定的恒定性, 不易淘汰的、该学科的其它有关知识皆发端和源于它的那些知识。
综上所述, 加强理论基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试析信息技术教育出现“轻理论”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 缺乏考核机制,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中考课程, 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健全的考核制度, 往往是“说起来重要, 学起来次要”, 即使有考核多数也是提前告知学生试题, 甚至是做出答案给学生抄抄即可, 然后教师自定标准给学生个成绩, 但与中考无关。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认为信息技术就是上机玩玩, 不用学什么理论, 反正中考没有。
(二) 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不足
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 在广大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是教育部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做出的重大决策。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 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必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广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不少学生、家长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必不可缺, 但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重应用而轻理论、轻语言的现象。学生普遍认为我只要能打打字、上上网就行了, 而忽略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系统性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常是学得“不太知其然, 更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在讲理论时, 学生就几次说“老师, 别讲了, 讲也没人听, 快让我们玩吧。”这虽然不是好学生说的, 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代表一般学生的心声呢?笔者曾对所教的二百多名学生做过调查, 内容是:你希望信息技术课怎么上 (A、上机操作;B、理论讲解与上机操作相结合;C、上网、玩游戏) ?结果有82%的学生选C, 仅有5.5%的学生选B。
(三) 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教学任务重, 缺乏激励机制
目前, 农村中小学由于受人员编制和教育经费等方面制约, 许多学校几乎没有配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改行和兼职的比较多, 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正规本、专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教龄稍长一些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最近几年走过了从“电教教师”到“计算机教师”再到“信息技术教师”的路, 这样的师资状况, 没有掌握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 难以胜任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在教育教学中很难认识到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进而在教育教学乃至对学生考核中表现出对理论知识的轻视, 进而形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
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任务重, 有的教师每周要上20节课, 还要负责学校机房和办公室计算机的维护、制作多媒体课件、统计学生考试的各科成绩、辅导学生参加常规竞赛, 甚至要完成打印任务。教育部门和学校缺乏一套激励机制, 许多领导还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 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积极性, 认为再怎样努力也不会被重视, 教学中怎样省事怎么干, 还讲什么理论呀, 让学生自己上机随便玩玩算了, 学生高兴, 教师省事, 皆大欢喜。
(四) 来自家庭、社会的影响
计算机功能多, 人人皆知, 家长也不例外。一女生被母亲送入计算机培训班, 两个月下来, 五笔字打得飞快, 母亲逢人便夸女儿学会计算机了。语文老师却反映孩子写字笔画错误多, 基础知识训练总丢分。一些家里有计算机的初、高中学生经常关起门玩游戏, 还对父母谎称复习功课, 致使学习成绩下降, 问他们“父母不管吗?”答:“老爸、老妈对计算机一窍不通, 好糊弄。”问父母:“怎么只有游戏软件, 而没配备学习软件?”答:“我们不懂。”更要命的是学生之间互传一些黄色光盘, 一些黄毒悄然扩散, 而家长还蒙在鼓里。长此以往, 学生哪里还有心思理会什么理论基础、掌握技术, 更别说提高素养了, 这实在是望子成龙父母们的悲剧。学生家长知道信息技术是新兴科学, 认同孩子掌握它很重要, 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 不能给予孩子正确指导, 导致以上现象的出现。
人人都知道计算机功能多、用途多, 但很多人却不了解怎样才算是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更不用说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目的何在。有一些学生常上网聊天、玩游戏, 久而久之打字速度飞快, 同学羡慕钦佩, 亲人朋友称赞, 他就在这羡慕的目光中、声声的赞誉中无数次出入网吧, 以致荒废学业。殊不知正是这来自社会的声声赞誉扼杀了他的上进心、毁灭了他的求知欲。
二、解决信息技术教育中“轻理论”现象的对策
(一) 引入竞争机制, 完善考核制度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作为基础学科列入到中考内容中。即使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也应当列入学校的正式考试科目, 实行“等级制”, 即:将信息技术课程的等级合格作为学生参加中考的“通行证”, 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 以“考”促“学”, 以“考”带“学”, 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计算机制作比赛, 为学生们的学习搭建舞台, 营造环境, 对学生中优秀作品应及时反馈、讲评、展示, 使学生学有方向, 赶有目标, 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合理的考试评价将是改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不重视理论基础的最重要的举措。
(二) 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认识
让学生从思想上深刻认识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应该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个循序渐进、漫长的过程, 而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渗透、潜移默化。此项工作不能仅靠教师, 它可以通过多途径、多主体、多层面的思想教育共同实现, 它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完成。在学校, 以信息技术课为主阵地, 开展信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信息理论基础的重要性等各种专题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确理论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还要通过关于此方面内容的演讲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 保证学生彻底改变以往错误观念, 真正做到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改掉“轻理论”的错误观念, 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三) 学校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
1. 纠正课程设置偏差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也随之增多, 由原来的一周一节至现在的一周两节, 由于该课不为中考课程, 不被领导重视, 各校在执行课时计划的时候存在随意性, 有的学校随意减少规定的课时数, 尤其是农村学校更为严重。致使课时不够, 课程完成不了, 上机实践多, 理论讲解少。针对此现状, 学校应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课时进行教学, 严抓信息技术课程的常规教学管理, 对教师的备课、教学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督促。
2. 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改善信息技术教育人才欠缺现状
面对农村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奇缺的现象, 学校应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高校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和外部信息技术人才到农村中小学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打破教师待遇一刀切的现状, 改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人才欠缺现状。
学校要制定出有效的奖惩制度, 使全校师生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将信息技术纳入师生评估条件之一, 把高学历、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吸引到教学工作的第一线, 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带动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并投身信息技术的学习, 从而使信息技术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激发其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整体认识水平
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培养, 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巩固, 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由于种种条件的局限, 社会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的整体水平还很低。要通过召开面向全社会 (尤其家长) 的现场会、研讨会、讲座等形式, 宣传有关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等知识, 提高全社会对之认识水平。有条件的可以面向社会开办信息技术教育学习班, 让他们了解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的真正含义, 知道孩子会上网、会玩游戏不是真正的懂计算机,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才是真正的目的。
(五)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专任教师素质
建设一支素质高、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应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 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
1. 抓好校长的培训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决策人, 让校长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的重要意义, 他们才会重视和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的业务培训。
2. 加强设备管理方面的培训
理论基础离不开实践的验证与拓展, 硬件设备是信息教育的后盾, 增强管理意识, 提高管理水平, 能够解决管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技术故障和问题, 才能保证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进行。
3. 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有利资源
通过网络上的无限资源, 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转变观念, 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 尤其要积累理论知识, 主动迎接各种挑战, 以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要求。
4. 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力量, 利用业余时间和寒暑假开办一些速成培训班, 以短、平、快的投入, 开发师资资源。目前, 农村中小学计算机师资专业的教师虽不多, 但还是拥有一大批基础知识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通过培训就是一支了不起的师资队伍。同时, 可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经验交流介绍、开公开课等方法进行“传、帮、带”,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整体素质。
除以上提到的对策外, 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走进新课程改革,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例: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 那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 即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课堂上演示我们课前精心制作的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课件, 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 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 也就很容易掌握要学的理论基础知识。
总之, 技术要在相应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才能发挥更高的效能, 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理论有一定的科学认识, 才能真正与计算机交朋友, 才能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进而激发起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和向往,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信息工程技术论文 篇9
一、备自我、备教材、备学生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前提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好课, 就能争取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权。准备愈充分, 主动性就愈大, 教学效果就愈显著。所以,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做好课前准备。
11.备备自自我我, 不断提升自我素质, 拓展教学视野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始终站在信息时代的最前沿, 利用自身知识储备并结合所教学内容, 转化成课堂上的新课题、新方法、新知识, 带领学生跳出课本的束缚、拓展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信息技术,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结合课本探讨实际生活中的新发现、新思路、新创作, 彻底改变学生只读书、读死书的现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对教师丰富知识产生崇敬心理,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变成一种期待和惊喜的学习过程。
22.备备教教材材, 深入研究新教材, 落实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作为课程领域的基本规则与教学行为依据, 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基础。所以, 在授课前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从不同角度准确分析课程标准和解读教材, 以便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应用。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 才能将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化、结构化, 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案和计划, 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理论基础。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因此, 钻研新教材是落实新课程标准、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前提。
33.备备学学生生,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除了要研究教材、落实课程标准外, 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群体的了解。要对所教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研究, 对所教学生的特点加以细化, 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所选择的教法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只有充分了解学生, 才能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才能因材施教;才能预设并解决在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关键
有了好的素材、知识储备, 如何将其运用到课堂上, 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 一直是教师追求的目标。
11.精精心心设设计计教教学学环环节节, 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 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明确教学目标, 就解决了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明确教学过程, 就解决了教得怎样、学得怎样的问题。在教学中要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方式, 从上课开始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认识课堂活动, 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22.激激发发学学生生学学习习兴兴趣趣, 享受快乐学习
“我要学与要我学”是教育教学活动中较难解决的一个矛盾, 究其根源, 是学生的主动性不够, 还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毫无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 人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所以,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例如: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游戏引入课堂, 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将枯燥的理论讲解得生动、通俗等。这样,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让学生觉得上信息技术课是一种享受。
三、以主题任务探究, 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保障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课堂任务探究中积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11.以主题任务为主线贯穿课堂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主题任务, 引导学生围绕该主题开展一系列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 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提升信息素养。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重在策划、组织与调控, 放手给学生表现。让学生在任务探究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用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思考的兴趣, 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以触发学生积极探索问题、要求解决问题的心态。
22.实实现现角角色色转转换换, 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长期以来, 存在着一种“独白式”教学, 一节课40分钟, 教师会从头讲到尾, 毫无顾及学生的情感、态度、智力。这其实是一种“专制性”教学,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及其发展的关怀。而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的角色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也不再只是教书匠, 而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 而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 而是与学生平等地对话;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
四、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进行有效评价,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点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有效而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 在完成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 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启发学生研究新知识, 发现新知识, 把知识运用于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利用新思路、新手段来解决超越自身现有知识范围的问题。通过对教学效果和任务作品的自评、互评, 点评、答疑, 进一步触发学生的实践和创新力。
11.对学生实践和创新力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要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 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性, 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动脑、动手, 联想、创造, 让学生在实践中享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学习变为学生的一种自觉习惯,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所以, 提出的任务必须有吸引力, 让学生感兴趣;要有创新性, 在设计任务时还要考虑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 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而不仅仅在教学活动之后。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往往起到及时反馈和激励的作用。它可以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 通过评价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我的不足, 学习他人的长处, 拓展自己的思路, 取长补短, 在较短的时间内进一步提高自我。
五、注重反思教学,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生长点
要使信息技术课堂更高效, 必须树立良好的自我反思意识, 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 才能弥补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 使教学更有效。因此, 要做好每节课后的教学小结, 总结经验, 寻找不足;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 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用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不定期进行教学调整, 并及时统计分析。教师应对课堂教学加以回顾、梳理, 找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并从中找到教学的突破方法, 使之成为以后再教学的经验教训, 引以为戒。注重教学反思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素养的有效方法;是教师对教学进行有意识的积累总结, 能较快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综上所述,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完善自我教学能力, 提升教学水平, 创设高效课堂, 已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教学研究的重点。当然, 高效课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只要教学在、学生在, 它永远是我们探究的主题。
摘要: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结合新教材, 针对现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现状, 从教学设计、创新实践能力、小组合作、主题任务探究及评价等方面作了阐述。对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信息工程技术论文 篇10
信息技术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学科, 其教学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高中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强弱乃至综合素质培养的好坏。现阶段各大高中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是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学校缺乏强大的师资力量, 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人数数量和质量均无法有效满足教学需要,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其次,大部分高中学校在教学资金上严重缺乏,无法购买足够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很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开展。总之,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前仍然存在内容设计上的问题及教学方式上的缺陷, 必须在教学工作中寻求有效的改善方法,扫除教学障碍,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1]。
二、设计具有联系性的教学内容
针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内容设计,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性,方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系统性。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巧妙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针对Excel;相关内容实施教学工作时,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制表、字体、边框、底纹等相关内容,而且要让他们掌握插行、删行插入、批注、分页线等操作方法。此外,促进Excel及Word相关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 老师可以对Excel中的表格以“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对象”的形式进行复制 , 然后将其粘贴到Word文档上 ,也可以引导学生将Word文档中的文本制作成为Excel表格。
在学生学习一段时 间的Word、Excel及Power Point内容之后,对信息技术相关基础知识有一定掌握之后,老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宏观学习,将新宏的录制方法教给学生,或者将不同快捷键的设置技巧教授给他们, 有效满足他们的学习、工作需要,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推动其操作技能及知识应用技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此外,老师可以对上述几个知识点进行有效融合,通过邮件将整理好的内容发送到群邮箱,方便学生自主查阅和学习, 鼓励学生自行设计信息技术相关作品, 并针对学生作品开展评价, 针对存在的不足及时提出建议,督促学生改进和完善,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赞赏,以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重视团队合作,提倡团队学习
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背后通常都会有各种信息技术团队,信息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技术团队,这说明,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团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团队精神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只有从中学阶段开展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才能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帮助他人,学会合作及共享,建设出真正的信息技术学习、工作、研发团队。同时,团队合作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当学生碰到学习难题时,大家一起针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头脑风暴法等集中多方智慧,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而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为了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统一管理,建议老师合理设立小组组长,组长对自己小组的学习和工作进行负责,发挥协调作用,有效实施分工合作,监督各个成员有效开展学习。老师应坚持平等、公平的原则,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担任小组组长,轮流负责,有效加深学生对该职位工作内容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使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到团队学习中,提高教学质量[2]。
四、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竞争机制
信息工程技术论文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分析 信息技术产业化 信息产业经济
一、信息的定义和技术分类
(一)信息技术的定义
信息技术又称之为IT[1],在宏观上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传感技术。信息技术的定义还根据使用的范围、目的和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形式。广义的理解信息技术,就是指那些可以扩展人类器官功能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各类方式,工具和知识技能的总称,这个层次是从哲学的观点来阐述的。中义的理解信息技术,就是指对外部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和输出的各项技术的总称,该层次是从信息技术的功能性上理解的。狭义的理解信息技术,就是专指计算机,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物理硬件设备或者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音频、视频、图形图像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存储于输出传输所使用的技术手段的总称。
(二)信息技术的类型划分
按照信息技术工作中基本环节的差异,该技术分别划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1.信息获取技术:该技术其中又涵盖对信息的检索、收集、分类、过滤等,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属于该技术分类中,例如显微镜、气象卫星、温度计、互联网搜索装置中都运用了该技术。
2.信息储存技术:该技术指跨时间的信息保存和交流,例如录音录像等。
3.信息加工技术:该技术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描述,类别划分,扩充以及创新。
4.信息标标准化技术:该技术是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加工环节进行有机的结合,是的个部分之间的数据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技术而实现数据在不同载体间的转化。
二、当前时空条件下对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分析
所谓的产业指的是在国民经济体制中各行各业,既有属于统一性质的的企业合集,有的是国民经济中以某一标准进行划分的部分。按照其结构可以将信息技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部分,其中包括对信息设备以及机械进行研究、开发和生产,在终端设备上提供媒体服务的产业。在该产业中,计算机设备、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工程以及通信技术是其中的核心技术。在不断创新的经济发展中,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通过扩散以及诱导的作用推动了国民经济中传统产业的技术性改革和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并最终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信息技术产业化在中国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并且带来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不仅仅是中国,如今全球各个国家都在调整自己的战略方针,努力扩大对信息技术的投资,使的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快速的产业化、商业化。可见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改革带来巨大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也随之到来,国家与国家间的综合国力竞争也从原先单纯的工业经济时代和军备竞赛像科技、经济和信息掌控变化。在这样的全球局势下,如果不对信息技术进行产业化,那么将会导致整个国家在信息上处于孤立的状态。所以,我国想要在21世纪世界的舞台上彰显优势,就必须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以争取在新时代信息的抢夺中取得有利的地位。
三、信息技术产业化过程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一)信息技术产业化过程遇到的挑战
从发展的角度而言,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挑战。这主要来自在信息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和外国贸易产生的贸易摩擦和不容乐观的安全形势导致的。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化必定要像国际市场迈进,但是国际市场经常为了保护本土的产业,采取竟可能的手段来限制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很多走出去的企业在外国的贸易中遇到了种种的限制,例如反倾销,技术壁垒,环保壁垒等等。我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压力来自于国外信息技术产业的冲击,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化已经非常的成熟,部分国家甚至开始把信息技术向中国市场拓展,这也会给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障碍。综上所述,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必定是艰辛而坎坷的。
(二)信息技术产业化过程的机遇
从整体上来看待中国信息产业化的过程,在整体空间中,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但是就像中国加入WTO组织一样,辩证的看待,可以从整体上分析出信息技术产业化的机遇大于挑战。如今,中国的网络用户已经达到1.5亿,仅次于美国的2亿,但是美国作为信息技术已经高度发展的国家,在未来互联网的发展中,用户量基本保持现状。反观中国国内人口已经达到14亿,但是互联网的用户仅仅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信息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和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中国城乡的快速发展,对信息技术的需求量也日渐扩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信息技术产业化的迫切需求,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化势在必行。
(三)信息技术产业化将在未来成为主导地位产业
据统计数据,信息产业在全球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飞速发展,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的上升。以传统工业经济发展的时代渐渐离我们而去,在这个只有掌握信息才能掌握世界的时代里,信息技术产业必定在国家安全,国家经济生产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据悉,在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产值占GNP的比重高达50%左右,在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地区中也达到了30%,在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产业也得到重视,其信息产业占发展中国家的GNP也普遍达到百分之而是至百分之二十五。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作为现代高科技技术的核心及先导性的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经济形态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向信息产业经济的革命性转变。
四、结束语
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将是信息技术成为未来全球经济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的发展中,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将使得信息技术更加适应人类的生产、生活需求。
参考资料:
[1]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2]徐学禹.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西南交通大学.2013
[3]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电子工业.2012.
[4]马跃.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科学.2013.
信息工程技术论文 篇12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工程建设规模超常增长,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量也随之急剧膨胀;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社会化步伐越来越快,检测市场化格局初步形成。虽然,检测市场化形成只有短短几年的历史,但由于检测中介机构发展迅猛,市场无序竞争抬头,导致工程质量检测的工作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尤其在检测市场上出现的检测数据造假乃至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给工程质量以及政府对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管埋下了隐患,严重危及工程结构安全及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到公众的安全和福祉,而检测工作是工程质量的“预警系统”,所以确保“预警系统”发挥功能是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的要义。面对检测工作点多、面广、数据量大、检测数据链具有可追溯性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信息采集方便、存储量大、传输速度快、处理效率高及信息再生能力强的优势,构建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成为政府工程质量监管的必然选择。
2 工程质量检测监管要素分析
2.1 检测机构与检测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工程质量检测成果质量
工程产品质量维系着社会公共安全。工程产品并不是工厂化生产线的产物,它的质量取决于原材料质量、现场施工工艺及装备水平、成品控制等环节,而且靠现场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转来保障。工程质量检测是现场质量保证体系的“预警系统”,它伴随着原材料、现场工艺、成品检测等环节,其成果质量决定着整个工程产品质量控制。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目前我省的钢筋、水泥、防水材料不合格率分别在0.61%、2.2%、3%,砼强度、砂浆强度、钢筋焊接不合格率在1%左右,砌体不合格率在3%左右;而2004年、2005年全省检测机构抽样试验共有655199组,检出不合格的有3137组,不合格率仅为0.048%[1]。上述数据不难看出,检测机构的检测不合格率远低于我省工程质量检测的客观实际,工程质量检测成果失去了“预警系统”应有的功能。
2.1.2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作为提供技术服务的见证类中介机构,行业特点要求机构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科学的内控体系、严谨的工作规范,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当前处于检测市场化的初期,检测机构驱利性过强,社会责任感不足,其具体表现:一是迎合需方,检测数据随意涂改,出具报告与原始数据不符;二是资质申报时的相关资格人员到位率不高,无证人员上岗、甚至冒充有证人员签字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检测设备仪器计量校正、定期检验等制度以及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甚至形同虚设。
2.1.3 工程质量检测市场
随着检测市场化的推进,由于检测机构的低门槛,部分地区检测机构设立数量现已超过市场容量,造成无序、不正当竞争加剧,检测市场秩序得不到有效维护,其具体表现:一是检测取费普遍低于国家指导价,一般都在指导价的80%以下,有的甚至低至4.5折,与检测实际成本不匹配;二是有的检测机构出具几万份检测报告,均未出现不合格的检测报告;三是有的检测机构采取项目包干,低收费、少收样检测,甚至不检测就直接出具检测报告,这些行为严重地扰乱了检测市场秩序。
2.2 检测市场存在问题成因
2.2.1 检测市场服务需求边缘化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助人为乐,服务收费的理念是改革开放后逐渐树立起来的。检测市场的产品服务属性有着其特殊之处,其服务是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在工程产品是由代理人履行购买行为、建筑市场以价格为竞争唯一要素以及工程质量因尚处于可控状态而未成为各方主体关注焦点的现阶段,工程质量检测提供的服务自然就成为了“软”服务。
2.2.2 检测市场形成于政府强制的结果
工程质量检测改革开放前是作为施工单位内部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手段,改革开放后则作为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的强制手段,属于政府行为。2000年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工程质量检测定位为社会中介机构行为,工程质量检测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从这个历程可以清楚看出,工程质量检测市场是政府强制的结果,而不是发端于市场供求双方自觉的需求。
2.2.3 检测市场政府监管严重滞后
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化前,检测行为作为政府内部责任管理,机构采用统一的行政设置,各种制度标准在工程质量检测的行政管理 下得以较好贯彻,当时的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更多是通过对人员的管理,就可达到保证质量的目的。而检测市场化后,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检测机构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出现了机构系统性违规行为。目前,由于检测市场点多面广、检测机构数量大,政府对检测市场监管主要是对进入市场时的机构资质核准,检测过程、检测成果的监管在监管资源制约下很大程度上处于失管状态。因此,延续原有的监管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检测市场的变化。
2.3 检测市场政府监管要素
2.3.1 检测成果质量
现实中检测市场供需双方均存在着对交易的产品(服务)质量的不重视。一个行业提供的产品(服务),若不是市场的需求而能够存在,这必定是政府强制的结果,而且这一产品(服务)质量一定是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
由此可见,在当前状况下,政府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要维护检测产品(服务)质量。因此,检测产品(服务)质量的监管,必然成为检测市场监管的一大要素,成为当务之急的一项监管工作,决不能一般于其它产品(服务)的监管。
2.3.2 检测机构行为
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在亏损状态下生存和发展。在当前状况下,检测机构收费水平与其应提供的标准服务品质所付出的成本呈现倒挂而之所以能够生存,必定说明其提供的服务品质达不到相应标准的要求。因此,加强对检测机构服务合同的监管则是检测市场监管的又一大要素,成为促进检测机构纠正行为的基础。
3 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总体思路及具体目标
3.1 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总体思路
工程质量检测项目内容繁多,构成复杂。目前,我省把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项目进行了分类资质设定,共分为14大类。为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监管效率,监管信息系统总体思路是:各个检测类实施差异化监管,对直接涉及到工程结构安全的量大面广的建材类及桩基检测实行全过程数据监管,保证其检测成果质量;对其它检测类别则实施检测报告网上监管,杜绝虚假检测报告;对所有检测项目合同实行网上备案,遏制超资质范围检测及不正当竞争的机构行为。监管信息系统设立外网,向外公开发布不合格信息,利用社会影响力,强化检测监管功能,保证工程质量。
3.2 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具体目标
3.2.1 全过程监管类目标
系统应能适时接收自动采集的原始检测数据以及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开发的检测软件应能对数据与报告的相应逻辑关系进行校对,对不合格报告实现自动警示,提高过程监管效率。
3.2.2检测报告网上监管类目标
系统分门别类存贮各个检测机构及其出具的各个工程项目的检测报告,并通过出具检测报告的时点与序号实施有效监管。对出具报告时点与序号出现矛盾时应能自动警示,杜绝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报告;同时利用对外公示检测报告,杜绝不法机构或个人冒充他人名义出具检测报告。
3.2.3 检测机构行为监管目标
监管信息系统应能实现检测机构签订的检测合同网上备案。对超低价检测项目合同,应能提示监管机构将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对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实现从资质(检测能力)、采用设备(备案管理)、责任人员(资格管理)进行电子管理,违规出具检测报告时系统应能自动警示,实现监管机构对检测机构的行为管理。
4 构建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要点
4.1 统一全省检测报告的法定信息数据标准
由于国家相关标准对有些检测项目报告内容规定的较为笼统,不同的检测机构在理解上存在偏差,导致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信息内容存在着差异。因此,有必要制定全省工程检测行业技术信息标准,统一全省检测报告的法定信息数据。该标准应针对各个检测项目相应的检测样品、参数、采集数据、形成报告要素等做出统一规定,并在全省检测机构强制实施。
4.2 统一全省检测机构数据传输标准
由于检测机构存在不同软件进行检测作业,因此,在数据传输上有必要制定全省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标准,统一全省检测机构数据传输标准。该标准统一监管信息要求的数据代码和数据接口标准,应采用计算机运用技术和XML(i)标准,方便检测机构修改既有软件,顺利接入全省监管信息系统平台。
4.3 实现资质管理系统和监管信息系统有效联动
监管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必须采集检测机构的全部信息。为了基础数据库能够适时反映检测机构状态,必须将资质管理部门对机构标准的信息及时传输到监管信息系统,实现两个系统之间的联动,达到对检测机构行为的有效监管。
4.4 开发系统监测软件对数据进行识别
监管信息系统功能就是保证检测成果质量,及时发现不合格检测报告,使监管机构能及时提示相关责任人,采取措施,保证工程质量。系统监测软件分行为监测软件和检测成果监测软件。行为监测包括:出具报告内容与该机构《资质证书》所规定能力是否匹配;出具报告签署人(含试验人员、校核人员、审核人员、审批人员)资格是否有效;试验所采用的主要仪器等设备是否合法有效(是否超期超范围使用);接收检测数据的时间与检测报告及试验时间是否存在矛盾。检测成果监测:对检测实时采集的数据与报告结果的逻辑关系进行运算,判别检测成果质量。
4.5 开发检测行业统计分析软件
充分运用系统所拥有的全部检测数据信息量,对其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如采集的数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全省或某地检测机构甚至个人工作质量、建筑材料质量、某个单项如砼施工质量等成果,为各地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4.6 监管信息系统的用户权限设置及安全保证
监管信息系统作为工程质量监管机构对检测机构监管的平台,保证用户安全认证是系统成功使用的重要基础。系统的用户安全认证应采用物理认证与自定义密码双联的方式进行,来最大程度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同时应有经济性和便捷性。物理认证方法可采用USB软件狗将用户身份编号存储其中。
监管信息系统依据系统上的运行数据对检测机构实施行业监管。因此,理清用户权限对系统的监管效能将起到重要作用。用户可分为监管机构、检测机构、社会公众三大类,其中监管机构与检测机构可做如下划分并明确相应职责。监管机构:系统管理员、系统数据维护员、监管人员;检测机构:检测机构基础数据维护员、检测机构检测数据维护员、检测机构信息责任人。
4.7 监管信息系统框架模式
基于工程质量检测,尤其是直接关系到工程结构安全的“五强两比”检测地域性强,检测机构服务半径较小;同时,设区市工程质量监管机构都有一家较具实力的检测部门。充分应用现有监管资源,构建监管信息系统框架成为一个可行的选择。监管信息系统框架模式见附图,它要求全省采用统一监管信息软件系统,九个设区市分设数据库,并在一个共同的监管信息平台上运行。
5 结语
全省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的设立,对加强工程质量检测监管,提升工程质量检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这项工作牵涉面广,基础工作量大,需要全省各级工程质量监管机构乃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作为以及检测机构的配合,方能取得好的成果。令人可喜的是,随着《福建省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管理办法》的实施,与之相配套的监管措施正在逐渐完善。目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技术规程》和《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监管系统技术规程》正进入省建设厅的审定阶段,监管信息系统软件也正在着手开发。因此,可以相信,全省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的构想一定能化为现实,为我省工程质量水平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全省检测行业调研报告[R].福建省质安总站,2006.
[2]福建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施暂行办法[Z].福建省建设厅,2006.
[3]冯昊.L inux服务器配置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信息工程技术论文】推荐阅读:
铁路工程信息化论文08-06
电子信息工程建设论文11-03
电子信息工程毕业论文08-16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论文07-25
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论文06-09
联络通道施工信息化隧道工程论文07-01
电子信息工程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09-05
研讨信息化在工程监理中的应用论文07-16
信息化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究论文09-04
工程信息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