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训练

2024-08-13

教育训练(共12篇)

教育训练 篇1

一些人心中所希冀的优质大学教育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教育, 好像接受大学教育就等同于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优厚物质待遇的职业。实际上, 大学内在的本质决定了大学教育不是职业训练, 大学提供典型的通才教育, 目的就是培养“完整的人”。

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再次引发人们对中国大学教育的种种质疑和问责。实际上, 大学内在的本质决定了大学教育不是职业训练, 也不是职业培训基地。大学提供典型的通才教育, 是培养人成为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以及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的基础性能力。公民素养大体通过获取两大类基本知识而生成:一是解决物质世界问题的知识和技能, 主要包括科学与技术知识, 形成“做事”的素养;二是解决精神世界领域问题以及人类社会组织的知识, 主要包括道德、价值观、信念、各种社会惯例和规则等方面知识, 形成“做人”的素养。这两类知识和素养关联互动, 不过具体到某个个体身上, 可能某方面特别突出, 形成“关联互动, 单科优势”特色, 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综合性基础上的“专业化”。

从笔者调研企业用人的要求来看, 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具体包括六方面的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对行业的兴趣、专业知识、经验、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企业认为大学生所学的具体专业知识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 学习能力和行业兴趣至关重要。只要具备二者, 大学生就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摸索, 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行业技能, 而成长为实质意义上的人才。

对大学教育而言, 专业已经是相对较窄的领域, 但是具体到社会需要的某一具体行业, 专业却又是相当宽泛的概念, 所谓“专业对口”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所以企业家特别注重大学生持续的学习能力甚于专业知识基础, 而经验则必须通过亲身实践逐步累积, 别无他法。学习能力是基于通才教育前提下的专业教育而形成。大学生在大学接受的这种相对宽泛的专业教育, 为提升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或企业的产业升级以及技术革新提供较为宽泛的专业理论知识背景。现代企业不再是简单的产品加工, 如果缺乏宽泛专业理论背景人才的支撑, 企业将最终失去核心竞争力而不可能长远发展。行业针对性较强的职业教育训练出来的技校生,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背景中因只掌握局部的知识与技能,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与专业背景, 只能作为解决局部问题的技术操作工, 难以承担企业规划、管理、发展以及创新的重任。

除行业实践经验外, 企业所需要的其他能力与素养恰恰都是通过完整系统的大学通才教育来养成。通才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完整的人”, 这种人需要具备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能清晰地沟通思想的能力、能作明确判断的能力、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通才教育的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三大领域的综合。大学教育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不可能等同于职业教育, 将大学教育视为职业教育是模糊大学与职业学校的本质区别 (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培训短期的技术熟练工) 。大学与职业学校同属于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但是二者培养人才的目标、质量规格、课程设置、师资要求、教育模式等方面大相径庭。

大学提供通才教育, 不是说大学就可以固守“象牙塔”而置社会需求于不顾。大学如何处理现实的社会需要和大学自身使命之间的关系, 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但是, 任何大学改革都不可能将丰富完整的大学通才教育狭窄为职业训练或就业培训, 决定大学改革和发展方向的只可能是大学自身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换言之, 是现代大学引领社会发展, 而不是由现实的社会需求引领大学改革。

(来源:《南方日报》)

教育训练 篇2

[摘 要]新版《运动训练学》,在理论上将项群特征纳入教材。新教材对能力、方法进行了多层次归纳。结合当今高水平教学训练的特点,本文总结性的在理论与实践中找到几点共性,指出当前我们在教学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深刻体验科学教学的重要性,逐步提高教学训练的质量,从源头学起,将理论研究融入到教学训练是本文的主要观点.

[关键词]项群特征; 共性; 科学教学; 理论研究

前言

众所周知,《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一门学科。随着竞技体育的日新月异,我们在学习和掌握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时,往往忽视了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田径教学的内容单一。虽然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效果仍不明显;加上缺乏现代科技的支持,理论又与运动训练实践不能紧密结合,造成运动成绩停滞不前。久而久之,运动员缺乏自信心,教练员诚信度下降。怎样提高教学训练质量,我更加深刻的认为:科学训练的根基来源于《运动训练学》。让我们重新解读《运动训练学》,掌握并理解其内涵,同时感受着当今高水平运动教学训练所带来的最新理念,这将是一次质的飞跃!

1 《运动训练学》中田径项群的基本特征

1.1 体能主导快速力量性项群包括跳跃、投掷

快速力量水平构成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机能表现出磷酸原系统供能;神经过程灵活性高、强度大、兴奋过程占优势;观感机能也要求较为发达。素质要求速度、力量和专项爆发更加突出;良好的协调性和柔韧性对于跳跃的完成技术也很重要。

1.2 体能主导速度性项群包括短跑、跨栏跑

运动员生理机能方面,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较高,具有神经冲动的传导快,强度大;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较强,具有较强的抗缺氧能力,机体无氧代谢水平较高。素质表现为全面发展为基础,同时柔韧性、灵活性和一般耐力也很重要。

1.3 体能主导耐力性项群包括竞走、中长跑

要求机体进行适应性改造,改善机体能源物质的存储状况、提高机体代谢功能、提高运动器官的运动功能,提高心理耐受度。

2 科学训练注重神经的剌激传导过程

通过项群的基本特征,我们发现,除耐力性项群未对神经传导有要求外,其它项群都对神经过程的表现提出要求。

高效率全面训练(又叫多因素训练法),是刘翔的教练孙海平指导在取得雅典奥运会冠军后总结性的提出了又一个新的方法。是从神经肌肉协调用力来考虑和安排的,即在一个练习手段里面,包含多种训练因素。他将我们现在采用的单因素训练方法――力量就是力量、速度就是速度的训练加以改变,其剌激都集中在某一个点上或某一个部位上,这样的训练会造成神经系统的过度疲劳,运动员也会因剌激过于单一而产生厌烦。在一个训练中融合多种训练因素,即一个集合群的训练。在这个集合群中又有几个因素,使其相互弥补,就会多一些神经系统的剌激,出现多个兴奋点,而不是一个又一个单一的兴奋点去重新组合转化,这样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也消除了大脑皮层单一和局部的疲劳。综合这些,紧密围绕着专项特征进行训练,在设计教学训练的方案上更加注重具体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实施。因此,注重神经的剌激传导过程,也恰恰是围绕着《运动训练学》的观点来实施的。

3 “三重一大”的原则和高效率全面训练的结合

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是发展竞技体育的一贯立场,也是田径运动训练的基本准则,没有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就无法战胜自我,挑战极限。因此,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深刻体会力量是基础、速度是灵魂。大运动量训练不光提高技能和体能,还能磨练人的意志品质。当今的田径训练不是主要将训练都放在跑道上完成的,更多的是靠平时的专门训练积累起来的。它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练习方法、练习手段上。与此同时,力量训练不光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解决肌肉发力问题。因此,在发展力量素质的同时,也发展了速度素质。当运动员具备了这些能力后,可以跑得更快、跳的更高、投的更远。这些,也就是高效率全面训练的因素所在。

4 将科学研究融入到教学训练

4.1 技术训练注重稳固性的提高

运动技术形成主要是通过合理、经济的一个过程最终来评价其结果,就是我们讲的实效性。要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主要取决于如何运用运动生物力学、骨筋、肌肉及人体基本活动的规律。例如,跳跃项目中起跳技术的结构必须是以身体动作为表现形式,而身体动作则以人体解剖结构为基础。起跳时又有多个特定环节相互支撑,形成“技术链”。在“技术链”中力的支点、大小和方向构成了技术训练的一个部分;另一部分主要是身体姿势、关节角度和肢体的位移,起跳时,运动员脚触地时与跑道表面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的能量一部分被运动员身体的运动方向改变,另有很大一部分由于骨路肌肉系统的坚固性不足而被吸收。这些现象不光出现在跳跃类项目中,也在速度类和投掷类项目中经常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通过各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增加力量与专项的结合,突出细节方面的训练,重视身体的坚固性、平衡性和稳定性也是提高技术的一个重要条件。

4.2 专项技术强调规范性

在田径跳跃项目中,起跳技术的力学原理分析,将速度和腾起角作为基本技术的一项首要任务。首先强化技术模仿和动作规范,同时,分析优秀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使运动员在训练时更能体会技术训练的目的性、任务性及技术动作的延续性。

表 1 跳跃项目中优秀运动员跳远技术比较

姓 名 最后速度 m/ 秒 腾起角 起跳支撑时(秒) 成绩(米)

刘易斯 11.06 18.3° 0.12 8.91

鲍威尔 11 23.1° 0.12 8.95

表 2 跳跃项目中优秀运动员背越式跳高技术比较

姓 名 最后速度 m/ 秒 起跳支撑时(秒) 成绩(米)

葛萍(女) 7.70 0.17 1.92

科斯塔迪诺娃(女) 8.51 0.14 2.09

通过表1、2技术比较分析,跳跃项目起跳技术的合理性决定了成绩。随着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深入,根据优秀运动员完成技术的参数分析得出来的模式,技术规范也只是一种理想的动作模式,它带有相对性,因为每一个人的身体形态,动作技术的特点不一样,它的参数都有不同之处。尽管这样,起跳技术中,规范的技术细节必须掌握。起跳技术教学训练必须符合技术规范的标准,沿着技术规范的方向进行。只有在强化技术的规范时,才能充分培养技术风格。

4.3 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全面发展运动素质和全面提高身体机能能力,是达到较高专项运动技术水平的基本前提和基础,身体素质在某一因素或某一方面的水平偏低,都会限制竞技能力的整体提高和发挥。这一现象在系统论中被称作“木桶”现象。即木桶中的容量总是受到其中最短一块木板的长度的限制。因此,某一素质的发展滞后,不仅影响运动员整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而且还制约运动员专项技术的完善和改进。运动员在提高机能、神经过程、观感机能的同时,大幅度提高速度、耐力、力量、柔韧和灵敏等,将全面身体素质的提高与各技术环节相对应,也是为专项技术中的关键环节创造稳定性条件。

5 结语

了解当今田径运动,在研究体能、技能、心能结合的项目中, 攀登田径竞技高峰时,要掌握回径项目的规律和特点,要善于学习和研究,学习《运动训练学》,更新教学训练观念,提高训练的实效性,灵活的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学习是手段,研究促创新,创新出成效。路在我们脚下,

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个教学训练的步伐,才能更好地体会出现代田径竞技魅力。

参考文献:

[1] 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听说训练与素质教育 篇3

一、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大胆“说”

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感下学习,能使他们思维活跃敏捷,说话流畅,并喜欢这一学科,“亲其师,信其道”也是这个道理;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压抑,则会使人思维紊乱、迟钝、说话结巴。所以,老师的一句亲切问话:“Hello,How are you?”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脸上真诚自然的微笑,可令学生信心百倍地“临场发挥”,大胆说英语,让学生大胆的自我表现。“Very good!”是营造和谐气氛的激励语,让学生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无拘无束的参与学习,有利于发挥思维,发掘潜能。

二、创设情景,训练听说能力

听说训练的培养来自于语言实践。情景教学为语言实践创造了环境。如创设一个电话情景、一个购物场合、一个人问路的场景,给学生逼真的感觉,把学过的知识再“生产”、再“创造”,这就是素质培养的手段之一。如设讲台模拟柜台,摆上吃的和用的“商品”,“Can I help you?”…“How much is it?”客气的售货员和顾客谈论购物情景,学生们兴趣盎然。又如,用桌椅摆成“Crossing”,途人礼貌问路:“Can you tell me the may to the Garden Hotel,please?”给行人热情指路:“Go down this street”.在这个时候,他们可以尽情地表现自己,说错了重来,无拘无束,我还给予评分,及时表扬,以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情景对话。这样一来,听说机会多了,学习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三、快速回答,训练思维

快速回答、训练思维是开发智力发展思维的一种手段。如利用课前轮流值日生回答、复习时对话、新句型巩固操练等,锻炼同学们直接用英语思维的方式,避免回答时往往先把问题译成汉语,再作英语回答的不良学习方法。

四、在充满乐趣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去训练听说能力

第二课堂是同学们喜爱的兴趣活动课,开展活动能激发学习情趣,进一步开拓英语思维。活动课除了教材内容扩展外,还可增加一些Rhyme(押韵小诗) Additional words(附加词)以及课外有关兴趣活动内容,混合进行,给学生一种新的感觉。活动形式多样,如答题竞赛、抢答、猜谜语、玩游戏、演小节目、小品等。活动课上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参加,自主性强,对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兴趣、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丰富精神生活有很大的益处。所以,活动课深受学生欢迎,也是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落实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

简议运动训练教育的思想教育 篇4

一、在运动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 培养运动员百折不挠的坚强品质

在运动训练中, 每一个动作乃至细节都极具挑战性, 因而运动员对每一项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 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亲自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运动员必须进行较大的体力劳动, 挑战自我, 进行反复的魔鬼式训练。这样的训练模式下, 运动员很容易就会觉得身体疲劳, 肌肉疼痛和酸胀, 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情绪, 如怕苦、怕累、怕疼、怕受伤等, 导致大大降低了运动训练的效率。这时, 教练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 多和运动员交流, 鼓励运动员不要放弃, 以此克服其在运动训练中产生的一系列心里障碍。运动精神是一个运动员的精神支柱, 缺乏了百折不挠的运动精神, 运动员就容易妥协, 很难挖掘出自己的潜在力量, 严重的可能会误其一生。

2. 学会为人处事

我们常说,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其实这并不是天生的现象。长期做运动训练的人, 由于接触较多的就是复杂高难度的训练动作, 思想都比较的简单, 行动都比较直接, 易冲动, 自控能力较差, 有种自以为是的自我感觉, 因而在言行举止上对自己要求不高。这样, 运动员就容易得罪身边和他接触的人。其实这并不是运动员本身的素质, 是由长期的训练环境的单一所导致的。在常人眼中, 运动员是属于易犯错误、不易管教的另类, 认为引导型教育对他们不会起到教育效果, 犯了错误后, 只有通过处分和体罚的手段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就目前而言, 处分是运动员犯错后接受的最多的惩罚, 教练在做这样的决定的时候, 往往忽略了运动员本身会具有的叛逆心理。做运动的人, 本身都是比较有个性的人, 一旦你激起他的叛逆心理, 说不定他就会和你死扛到底。因此, 在思品教育的管理中, 教练员要动用现代教育理念, 树立先成“人”再成“才”的观念, 要教会运动员如何去做人, 应利用学习、训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作为思品教育的素材, 通过与其沟通与交流, 教育他们遵纪守法、遵守公德、尊老爱幼、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积极向上, 懂得怎样做人, 以及怎样与老师相处, 怎样与同学相处, 怎样交好朋友。只有学会良好的为人处事方式,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他们才能以阳光运动员的面貌展现在师生的面前, 才能在学习、训练、生活中有更好的发展。

3. 建立运动员的组织观念, 培养运动员自觉性服从安排的精神

运动训练是一种团队训练, 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技能水平, 在训练过程中加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是十分有必要的。运动员不能因为太累或者怕吃苦而拒绝此类训练, 还有的运动员认为应该表现得洒脱, 不被约束, 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样才显得个性, 才与众不同。但是所有的训练毕竟不是针对某个人的, 它是团队技能和运动成绩提高的保障。如果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就没有组织观念, 很难想象, 在比赛的时候, 他会有坚强的意志力。所以, 教练应该在平时的训练中注重培养运动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使其养成一切行动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

4. 团队精神

运动训练从内容到形式, 从方法到要求, 都能体现出较好的团队精神。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目标一致的队伍, 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诚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运动员都想表现自己、证明自己, 这样的心思我们无可厚非, 但这必须要建立在不破坏团队荣誉的基础之上。因此, 在运动训练中, 教练要大力提倡运动员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思想, 弘扬抛弃个人私心杂念, 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5. 竞争性

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 训练计划的实施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 我们既能了解和掌握运动员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 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 同时也能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以及拼搏的乐趣, 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有助于激起运动员的好胜心理, 从而提高取得胜利的几率。

二、运动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巴甫洛夫指出:“我们的教育、教学、任何纪律、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 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他的研究证明:对有机体重复一种系统的影响或训练, 就能形成动力定型。这一理论在体育领域里, 不仅说明了运动技能、技巧形成的生理机制, 同时也指出了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科学依据。以下, 简要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参考。

1. 规则与要求训练法。

运动训练就是用规则和要求来训练、指导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的学习, 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技术动作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规则要求下进行的。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学习, 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此外, 除了训练、比赛所包含的规则之外, 我们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 教练员必须严格要求, 认真执行;否则, 规则和要求不能变成行为, 反而容易导致运动员在心理上出现惰性, 导致教育上的失败。仅仅通过教练员的严明执法是不够的, 我们还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 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 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 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 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 得到认可和发展。

2. 竞争与对抗训练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素质, 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在体育运动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 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 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 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 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标。因而, 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 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得到提高, 进而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

参考文献

森林警察大队教育训练安排 篇5

为全面推进森林公安大练兵活动的深入开展,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正规化的森林公安队伍,不断提高维护生态安全的能力,驾驭林区治安局势的能力,处置林区突发事件的能力;为林业跨越式发展服务的能力,根据县公安局--号文件“2005教育训练安排意见”和--号“关于2005年大练兵训练计划的通知”的安排部署,结合大队的实际,现将森林警察大队2005教育训练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从严治警,依法治警的方针,提高森林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为目标,“以强化改革为动力”、以“四统一、五规范”为基本内容,以建立完善条例条

令为主体的制度体系为重点,实现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森林公安队伍,切实提高“四个能力”,真正担负起“三大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教育训练的领导,把工作落到实处,大队成立教育训练领导小组,--任组长,-----任副组长,---为成员,--同志全面负责此次活动的组织领导,--同志负责对教育训练的督导,--同志具体负责教育训练活动的安排,--负责教育训练的资料收集和宣传报道工作。

三、教育训练的对象和内容

1、教育训练的对象

教育训练工作按“全警参与、立足岗位、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内容是政治练兵、业务知识和林业业务练兵、基本警务技能战术和基本体能以及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练兵。

2、教育训练的主要内容

(1)政治理论。结合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重点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全国二十公、省十九公会议文件精神和《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关于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内容,深刻理解其内涵,进一步端正执法为民的思想,提高党性、党纪、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提高理论休养和政治思想素质。(2)法律法规。重点学习《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许可法》、《人民警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森林防火条例》等行政法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全国人大常

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行政案件有关程序规定;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公安派出所执法执勤工作规范、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等部门规章。

(3)基本技能战术训练。围绕掌握实战技能,提高擒敌自卫本领,重点加强警械使用、手枪射击、徒手攻防、控制与搜身现场急救、计算机应用等单兵技能训练,在基本战术应用中围绕规范执法程序、强化战术配合、提高综合作战和临战指挥能力,重点加强犯罪嫌疑人盘查、犯罪嫌疑车辆查控、犯罪嫌疑人抓捕等个人和集体战术训练。

(4)专业知识训练。重点是加强公安业务基础知识和林业专业知识,公安文书写作、警容风纪、队列训练、林业识图、树木和野生动植物的鉴别等,要熟练掌握森林和野生动植物刑事案件的侦破方法和要领,林区治安管理的措施和手段,以及查处涉林治安案件、灾害事故、森林防火的预防、森林火灾扑救技能和方法,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3)基本体能训练。按照《公安民警体能锻炼达标标准》的要求,以围绕提高全体民警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为目标,根据年龄的实际情况,有区别、有重点地进行。重点进行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和400米障碍跑、3公里武装越野等专项训练、同时开展出操和球类活动提高民警的体能。

四、方法要求和步骤

1、方法。采取点上学,日常练兵与业务训练相结合,岗位练兵与集中强化训练相结合,练兵竞赛和演练相结合,积极参加县局和分局的训练,以练兵为基础,以竞赛为措施。

2、要求:

(1)坚持民警上岗和岗位必训,职务、警衔晋升必训和每个民警实战必训制度。

(2)立足本职岗位,按照干什么、练什

么、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强化岗位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训练。

(3)每个民警必须参加培训。对缺课者扣发岗位工资,对考核不及格者将不得评优、晋衔、晋级。

(4)每月25日上报教育训练进度。

3、步骤:

2005年-月至-月,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政治理论练兵和体能训练及部分业务技能中训练。2005年-月--月,开展法律法规和警务技能训练;

2005的-月--月,开展专业知识和战术训练;

2005

听障儿童的教育与训练 篇6

关键词:语言;听障儿童;语言训练

听觉是人类感知世界,学习言语、语言、阅读、发展认知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听觉障碍也称听力残疾,指各种原因导致人的听觉困难,听不到或听不清环境及言语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把严重听力障碍或听力残疾儿童称为“聋儿”或“听障儿童”。儿童正处在听觉、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听力障碍严重损害儿童的言语、语言功能,影响儿童的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发展。

一、听障儿童教育与训练的原则

1.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依据之一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0~6岁之间。

2.个别教育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差异就在于个别教育上,因此有人把特殊教育的本质定位于个别教育。

3.多方合作,创造最佳语言环境

特殊教育的原则之一就是系统性原则,这个原则的一个方面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合作。

4.最大限度地利用残余听力

依据听障儿童残余听力的特点,配置适合的助听设备,采取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和手段,发展听觉语言能力。

二、听障儿童训练的方法

1.口语教学法

以发展口语为主要目的,主张利用残余听力和口语教学,设立言语和听力康复课程,期望学生能运用言语、唇读和听觉技能进行交流。

2.手语教学法

手语是聋人的母语,是听觉障碍者之间自然产生和发展的交流工具,也是聋人社会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础。

3.综合沟通法

综合沟通法的出现缓解了口语法和手语法的争论。它是口语法和手语法的综合,综合沟通法允许听障儿童使用口语、看话、手势语、书面语、提示语、体态语等各种利于听障儿童交流的方式。

总之,听障儿童的语言产生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听障儿童的语言学习与训练应遵循语言获得与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采用科学的训练设备、系统的训练手段、细致耐心的训练态度进行有效的听障儿童语言教学与训练。实践证明,通过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智力水平,可以提高与正常人的交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听障儿童的整个心理发展和形成更为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李绍珠,周兢.聋儿早期康复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余郭清.听力障碍与早期康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足球教育训练的问题研究 篇7

一、加强足球教育训练的重要意义

在足球教育中进行有效的训练, 对我国足球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是促进我国足球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 满足了国家对专业足球运动员的需求。首先, 加强足球教育训练, 可以从各个方面来提高足球学习者的能力, 使其更具有力量。可提高学生的跑步速度, 培养学生的耐力, 使其在参与足球运动的时候身体更为灵活。有效的足球教育训练, 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团队意识, 严格按照相关纪律来开展足球运动, 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 使其能够以最好的状态和心态面对训练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从而在日后的比赛中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其次, 足球教育训练, 能够帮助运动员树立集体意识, 使其相互配合、互相信任, 增强运动员的信心, 使其在足球训练中培养自己的拼搏精神。足球需要每个球员的密切配合, 只有做好传球、进攻防守配合才能赢得比赛;最后, 优秀的足球运动员都是从小就开始进行体育训练, 以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后备人才。例如著名的球星C·罗纳尔多和梅西都是从七八岁便开展系统化的足球教育训练。

二、现阶段我国足球球员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 我国足球学习者在各方面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需要通过有效的足球教育训练来改善。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状态方面, 部分学生因力量训练不足而致使腰部受伤。足球力量训练的强度过大而导致学生无法适应, 未能有效地调节自身的身体素质。在足球训练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注意力分散, 心理的承受能力比较差, 在训练中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在技术方面, 虽然我国足球教育训练中有许多与技术相关的联系, 但是学生并未完全掌握。在每个技术的应用上都不够灵活和精湛。例如, 在传球的时候不够果断、踢球的力度控制不好。而且学生有其习惯用脚, 习惯用脚与非习惯用脚的技术水平差异比较大;在战术方面, 球员的跑位存在问题, 跑位目的不明确, 只是一味的朝着足球所在的地方跑而忽略了配合。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比较薄弱, 缺乏集体意识, 进攻和防守的意识比较差;在洞察力方面, 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并不了解比赛动态, 对比赛的情形分析不正确, 经验积累不够;在交流方面, 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比较少, 和教师的距离比较远, 未能理解和认同教师的训练目的。

三、提高我国足球教育训练水平的有效方法

1、树立正确的足球教育训练理念

为提高我国足球教育训练水平, 就必须转变陈旧的训练理念, 树立现代化的足球教育训练理念。第一, 足球教育训练要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感受到足球运动的魅力, 对足球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以使学生在足球运动中获得快乐。在足球训练过程中, 教师可以多开展些有趣的训练活动, 让学生在游戏、比赛中积极参与足球运动, 使其能够发现足球运动中的乐趣, 从而使其坚持长期进行足球运动。第二, 足球教育训练的开展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态来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 要遵循学生的发育原则, 以保障足球教育训练的有效性。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 活泼好动, 主要受兴趣的驱使来主动参与学习。因而, 教师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兴趣, 据此来促使其积极地参与到足球教育训练中。可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 体现学生敢于接受挑战的勇气。第三, 教师要顺应我国足球事业的发展趋势, 保障足球训练的先进性, 使其能够满足现代足球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足球训练中, 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 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战术, 根据学生薄弱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例如射门练习、传球训练等。

2、加强足球教育训练中的技能训练

在足球教育训练中,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模仿能力, 让学生从基础的足球技术开始训练, 然后根据学生掌握的状况来适当的增强训练的难度, 强化学生的能力和技巧, 从而使其自主探究足球运动的规律, 充分掌握足球运动中所需要的技巧。要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 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能够参与长时间的足球比赛活动。足球运动对学生的速度和持久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体能是学生开展足球训练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需要教师合理的安排训练时间和内容。例如, 在开展足球训练之前, 教师可让学生先进性百米冲刺练习和长跑训练, 然后再进行基本的足球训练, 如颠球。

3、重视足球教育训练中的战术训练

足球运动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体育运动, 既对学生的身心素质进行考察, 也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配合, 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战略思想, 以使其能够根据赛场上的形势来运用不同的足球技巧, 从而提高学生的踢球水平。在足球运动教育训练的初期, 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足球运动中的各项规则, 规范学生的踢球动作, 为学生讲解典型的案例, 以教会学生在足球赛场上的应变能力。经过战术训练, 学生能够加深对足球技术的熟悉程度, 并牢固的掌握和应用这些技巧, 将其作用于适当的时刻;能提高学生的战略意识, 不仅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还具备聪明的头脑, 以保障足球赛场上学生的表现状态, 从而促进整个球队实力的提高。足球教育的战术训练, 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战略贯穿于整个足球运动过程中, 以发挥所学足球技巧的作用。

四、结束语

足球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我国足球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现阶段, 在我国足球教育训练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为提高我国足球教育训练水平, 提高我国足球学习者的运动能力, 则必须采用全新的训练理念, 丰富训练方法, 根据足球运动员的现状来制定相应的训练内容, 以实施有针对性的足球教育训练。在足球教育训练中, 教练不可给予学生过多的压力, 要坚持快乐体育、快乐训练的观念, 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使其在艰苦的训练中寻找运动的快乐, 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以更好地投入到足球教育训练中, 从而促进足球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总而言之, 对足球教育训练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云飞.足球教育训练的问题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13 (32) .

[2]刘旭.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方法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0) .

[3]洪小军, 郭思华.走向足球训练的科学化之路[J].体育时空, 2014 (6) .

道德生成模式:训练—教育—交往 篇8

一、训练:形成道德行为习惯

学龄前儿童及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儿童, 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处于“前逻辑思维”或“无逻辑思维”阶段。心理学家莫伊曼认为:“个体真正的逻辑思维要到12~14岁才能做到。”[3]此阶段的儿童进行的是直觉行动思维, 这种思维的概括程度很低, 它只能概括事物的一些外部特点;同时这种思维对行动的计划调节作用还很差。因此, “他的智力发展尚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 情感生活也过于简单, 没有发育。他依然缺乏为能够强化我们道德各种相对复杂的观念与情感所必须的智力基础。与此同时, 他的智力水平又限制着他的道德概念。这个阶段, 唯一可能做的就是训练”。[4]因此,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 为了使学生固化道德行为, 形成道德习惯, 可以采用以训练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法国教育学家涂尔干认为:“儿童是一种名副其实的习惯动物, 一旦他养成了习惯, 这些习惯就可以支配他的行为, 而且程度上要比成年人大得多。一旦他几次重复某一种既定的行为, 就会表现出一种以同样的方式再现这种行为的需要, 对最轻微的变化他都会感到深恶痛绝。”[5]例如小学生一进学校, 教师就告诉学生要懂礼貌, 上课被教师提问或向教师发问时要自觉站起来, 经过小学、初中和高中的重复训练, 学生的骨子中已经渗透了这样一个行为———起立回答师长的问话, 以至进入大学之后, 上课过程中若教师向学生发问, 学生会非常自觉地起立, 这表明学生经过反复的行为训练, 在一个类似的情境中对这一行为 (起立) 已经产生了偏好;也就是说, 如果习惯性行为被确立起来之后, 外界的力量或者观念很难改变个体的这种行为, 因为在个体身上已经具有了一种通过不断积累起来的力量, 这种力量使儿童对某一种常规行为具有特殊偏好, 并且支配着儿童的后续行动。所以, 从训练个体的道德行为习惯入手, 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是一条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途径。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 个体都是通过建立“刺激—反应”的联系, 获得某一行为。然而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 某一行为的获得需要经过几次甚至几十次的重复训练, 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练习强度, 即行为训练必须达到或超过某种标准;同时要合理地运用强化物, 这样才有利于道德行为的保持。“班杜拉把强化物分为自然的有形强化物 (如食物) 和社会性强化物 (如他人的赞许) 。在个体的身体发展过程中, 儿童首先接受的是对身体有直接影响的食物、疼痛和抚摸接触等的强化。”[6]例如, 撒谎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不道德行为, 要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养成说实话的习惯,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生活情境, 并指导其如实地传达实际情况;在儿童出现第一次说谎行为时, 监护人 (教师和家长等) 要表现出极大的惊愕, 并向儿童传达这是他身上的一件极古怪的事情;如果再犯就应该给予一定的责备, 万一还不能生效, 就需实施一定的惩罚, 给他在心理和生理上带来不愉快, 从而防止其在后续的行动中出现类似的不道德行为。同时“在孩童时期, 孩子没有其他资源可以用以判断其行为及意义, 此时模仿别人是主要的学习方式”。[7]故在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过程中, 训练者 (教师或家长) 首先要做到“身正”, 率先垂范, 起到模范作用, 促进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学生“一旦养成道德习惯, 即使没有强烈的意志参与, 良好的道德行为也会自动出现。因此, 在小学教育阶段, 所谓道德教育, 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儿童行为习惯的教育”。[8]

二、教育:固着道德信念

训练在本质上与饲养员对动物的训练一样, “是一种心灵相隔离的活动”。[9]在训练的过程中, 个体并没有获得系统的与道德行为相对应的道德认知。个体形成道德行为习惯之后需要接受全面的道德知识, 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儿童进入规则遵从阶段之后, 认知推理能力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 个体已经开始认识到某一道德行为和一定的道德认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 在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 通过以教育为主导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与道德行为相对应的道德规则是最佳选择。雅斯贝尔斯认为,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10]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关于道德的观念”, “关于诚实、纯洁或善良的见解, 并非理所当然地使这种观念自动变成好的品格或好的行为”, [11]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 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观念”。学生要形成“道德观念”, 必须先掌握“关于道德的观念”。道德认知是形成道德行为的基础, 因此, 在获得道德习惯的基础上要促进学生获得道德认知。

通过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对学生的道德生成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首先, 教育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它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遵从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 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发展学生道德认知, 培养道德行为, 从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品质。其次, 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一方面, 它不仅按照德育学科原有的逻辑结构选择教育内容, 还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组织内容进行教学;另一方面, 它是选择生活世界中真、善、美的元素, 通过这些内容向学生描绘生活的美好蓝图。再次, 教育主体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专门性。学校不仅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及行政人员监督教育的实施, 还有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掌握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师, 他们具有明确的道德责任, 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社会的主流文化。最后, 教育场域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教育为了实现德育目标 (净化社会风气和实现个体的自我超越) 会对生活环境中的各种文化成分进行选择和提炼, 选择其中符合社会文明进程及适应学生发展的积极因素, 减少或消除不利于个体品德发展的因素。学生在这样相对纯洁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权威人物 (教师群体) 的一言一行, 诚实的道德品质根植于学生之心灵便理所当然了。

三、交往:实践道德规范

道德的生成过程是动态的、连续的和累积的, 学习者在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和技能的建立都有赖于前一阶段。因此, 在以“培养习惯”为核心的道德“训练”和以“固着信念”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之后, 应该把促进个体道德生成的措施指向实践———交往。雅斯贝尔斯认为交往是“人将自己与他人的命运相连, 处于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我只有在与别人交往中才能存在着”。[12]同样, 以“实践”为本质特征的道德也只能通过交往才能具有生命力。通过交往, 使个体能顺利地穿梭于不同的生活世界之中。哈贝马斯提出, 世界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客观世界”, 是指真实存在的“客体”世界;第二部分是“社会世界”, 是合法化的个人关系的“总体”, 指规范、价值及其他被认识到的社会期望;第三部分是“主观世界”, 即人们“自发的经历”总汇成的世界。通过“交往”, 并辅之以相应的指导, 使个体主动运用固着于“主观世界”的道德信念作用于“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 实现净化社会环境和提高个体道德水平的目的。

道德是为了过完美的生活的目的而建构的。因此要实现学校之“德”适应社会生活之“道”, 道德必须通过交往回归生活实然世界。道德生成若不与交往实践相结合, 实现个体成为有德性之人、提高生活的质量等目标就成了天方夜谭。交往不是使学生被动地适应社会, 更不是牺牲一切来融入这个充满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享乐世界”。而是在借助“教育”获得的理性的认识 (道德认知) , 剥去各种不道德现象的繁华外衣, 认清其道德本质, 而不被其美丽的外表所迷惑;并运用教育过程中所建构的敞亮的、澄明的和谐生活世界的标准, 去努力追求符合德性的生活。同时道德规范与它所处的历史时期息息相关, 个体通过交往也能促进个体道德观念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完善和发展。

总之, 与“知性德育”的“说教”模式和“生活德育论”下的“生活体验”模式相比, 道德教育采用“训练—教育—交往”模式, 汲取了以“实践”为核心的生活体验模式的积极因素, 同时又涵盖了以“道德知识传授, 道德判断能力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说教模式的合理成分, 是一种更具有合理性与先进性的模式。

参考文献

[1][2][英]彼得斯著, 邬冬星译.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4][5][法]爱弥尔·涂尔干著, 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2001) .

[6]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7][澳]赖蕴慧.《论语》中的礼:道德训练与灵活性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 2006 (3) :106-108.

[8]杨韶刚.道德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9][10][12]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教育训练 篇9

一、指导思想与训练目标

围绕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及其培养目标, 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点, 遵循教学规律, 实施系统化、日常化、层进式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做到基础技能强化与技能特长培养相结合、隐性素质与显性素质相结合、就业竞争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相结合, 从而在教师职业技能实践与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职业训练总目标就是通过三年的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与实践, 全体学生形成全面、合理、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 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自我发展力。阶段目标是一、二年级属于基础阶段, 侧重单项技能与显性技能训练;三年级属于提高阶段, 侧重综合技能与隐性技能训练与应用, 并力争形成教师职业技能的个体风格。

二、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

(一) 遴选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遵循的原则

通用原则, 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主要训练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通用技能, 公共课以“必需、够用”为度, 主要发挥知识性、工具性两个功能, 淡化理论推导过程, 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 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更新, 专业课以“必知、必会”为度, 体现职业针对性。

精选原则, 在通用的教师技能中, 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职业竞争力和自我发展力的项目进行训练。

易行原则, 职业技能训练不应游离于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之外, 所选项目要易于进行强化训练, 但又要渗透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循序渐进性原则, 根据专业课程的基础性、渗透性, 按照课程的难易程度进行实施。

适应性原则, 训练内容与要求应适应就业市场需求, 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以此提高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 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

根据社会需求, 确立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八项”职业技能, 即模拟教学、边弹边唱、讲儿童故事、舞蹈创编、简笔画、手工制作、书写、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把“八项”技能训练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并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模拟教学:通过训练,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幼儿园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能力;边弹边唱:通过训练达到合理运用声乐手段掌握所必要的知识和技巧, 弹、唱配合默契, 能准确生动的表情达意;讲儿童故事:通过训练达到语音标准、流畅, 表达准确、得体, 体态语运用恰当, 具有一定艺术感染力, 具备良好的教师语言素质;舞蹈创编:通过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少儿舞蹈表演与创编能力;简笔画:达到能够熟练运用铅笔画简笔画的基本技法。形象结构完整准确, 线条干净流畅, 色彩鲜艳, 画面具有一定的情境形象美观大方。作品内容符合幼儿审美情趣, 有欣赏性、示范性;手工制作:以折纸、纸浮雕、泥塑为主, 达到认识折叠符号及图解、掌握基本折法;掌握纸浮雕的制作技法;能够捏制简单的物体, 包括:器物类、动物类、人物类;书写:能规范书写汉字、拼音字母、阿拉伯数字, 用笔轻重得体, 间架结构美观, 布局合理, 整体性强;书写流利, 书写速度能满足幼儿园教学需要;多媒体课件制作:能正确使用、调整、修改课件、媒体, 能排除简单的媒体故障;制作的课件具有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实用性、经济性, 能满足幼儿园实际教学需要。

三、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施策略

1.组建一支有相应特长教师组成的技能培训队伍

选拔观念新、功底厚、热爱教育事业、有科学态度、奉献精神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为课题组成员, 制定各项技能的达标标准和考核方式, 编写技能训练与考核方案, 使学生有明确的训练目标, 教师在客观上有训练的标准。

2.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有序进行

单项技能具有目标清晰、可观察、可操作、易控制、好评价的特点。从单项技能人手, 运用微格教学的方法, 一次集中训练一两种技能, 重点突出, 便于学生规范掌握。当每种技能都达到要求以后, 再把它们整合起来, 统一到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指导中, 进行综合技能训练, 使学生有效地形成整体的教育能力。

3.局部练习和整体练习有机结合

每个单项技能又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 我们采取对各要素进行局部练习, 再整合起来进行整体训练的方式。例如将提问训练程序设计为训练提问的数量、练习提问的流畅度、训练提问的技巧, 然后进行整体练习, 结合幼儿园某个具体教材, 设计并演示教学提问片段, 考察该项技能运用的科学性。

4.感知、模拟、反馈训练相融合

首先, 提供音像示范或现场示范让学生观摩, 开阔学生的视野, 对促进学生获取新的教育思想、创造新的教育方法很有帮助;其次, 鼓励学生结合教材, 针对某项技能的应用, 进行活动片断设计, 并进入特定情景进行模拟演示, 亲身体验教师角色, 运用和掌握教育技能;再次, 利用音像反馈, 使学生通过音像记录直接、清晰地观察体验自己的教育行为, 然后进行讨论反馈, 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这种融感知练习、模仿练习和评价练习于一体的技能训练, 突出了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学、做、思相结合, 不断提高学生的教育技能。

5.专项技能训练与相关课程相互配合

学生高质量地掌握各层次的教育技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学校设置的各类必修课程既要各司其职, 又要协同配合, 其中, 文化基础课程和艺体课程是一般教育技能训练的基础, 专业课程是综合教育技能训练的基础。我们一方面强调各科教学必须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 确定每学年、每学期和每单元技能训练的重点及要求, 加强课内的教学指导;另一方面, 又注重与选修课、课外活动和教育实践活动密切配合, 统筹安排, 以保证训练的高效率。

6.模拟训练与下园实践相结合进行训练

一般教育技能和基本教育技能的训练, 多采用模拟训练的方式进行, 让学生通过扮演“教师”角色, 把自己对某项技能的理解用行动表现出来。综合教育技能训练注重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主要通过开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和课外活动进行训练, 并定期下园实践, 给学生带来许多直接参与实际教学的机会, 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促成学生在校时初步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7.导练与自练相结合。教育技能训练是实践能力的训练, 需要教师导练引路, 更应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觉练习, 通过教师的引导强化学生自我训练、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自觉性。

摘要: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教育技能训练, 对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 这对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教育,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1]许友根.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 (4)

教育训练 篇10

(一) 何为团队教育训练

团队教育训练是指利用团队资源, 使团队成员正确、有效率、敬业地从事其工作, 使其工作品质得到持续不断的提升, 它包括一切促使团队成员成功的手段。一般来讲, 保险团队教育训练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新人的训练辅导、绩优人员的训练辅导、业务主管训练辅导和营销团队经理的自我进修。教育训练的内容主要是知识、态度、技巧三个方面。员工首先要具备从事该项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 但仅有专业知识, 知道如何做还是不够的, 因为知道做而不想做或不愿做, 还是不能完成工作目标, 他必须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有了必要的知识、具备了良好的态度, 但不懂得工作的技巧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仍不能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因此团队教育训练是一项能够增加团队成员知识, 建立适当的态度, 发展合适的技巧, 并且反复使用这些技巧, 直到形成一种习惯为止的日常性工作。

(二) 团队教育训练的目标

为使营销团队成员具备正确的职业观念、知识和技巧, 在销售团队的日常工作中, 必须不断地对团队成员进行教育训练, 以提高其专业水准, 加强团队的凝聚力。销售团队教育训练的目标一般包括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加强专业知识、提升推销技巧, 提高工作效率与团队成员素质、减少团队成员脱落现象等。

二、团队教育训练规划

保险营销团队的工作主要是保险的推销和服务。团队教育训练之前要先了解团队成员的知识、态度、技巧等现状, 他们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解决, 组员在推销过程中的优点及不足, 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训练。

(一) 诊断

诊断的主要方式有三种:记录、观察与谈话。记录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得到团队整体、小群体和个体的工作状况。例如销售了多少张保单, 销售的险种是什么, 业绩如何, 续保率如何等等,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团队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但是记录与资料只显示过去我们做了什么, 它不能告诉我们造成结果的原因。如果发现了问题, 我们还必须要进一步发掘产生问题的原因。观察和谈话则是寻找原因的有效方法。观察时要注意业务员的出勤率、情绪、各类集会和培训的参与度。在和业务员一块实地展业时, 观察他是否将所学的知识、技巧适当地运用。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谈话了解业务人员的知识、技巧和态度, 以及判断他们已经形成的习惯, 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 确定需求

精确地诊断业务人员的训练现状和原因之后, 下一步就是决定教育训练的需求。一般说来, 销售人员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多层次的, 这时团队的主管必须找出主要矛盾, 明确教育训练的方向。例如, 团队新成员的工作态度不佳, 造成的原因可能是业务技巧差引起的业绩较差, 进而对工作前景产生负面看法。如果对这部分新成员的培训是以激励和事业前景为主, 那则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恰当的培训需求应以销售技巧为主, 以激励和事业前景培训为辅。

(三) 确定培训层次和内容

对于新人、有经验的业务员、业务主管等不同团队成员的培训其层次是不一样的。在每一个层次之内, 团队的每个成员又具有不同的特点, 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培训的需求既要按照培训对象的整体水平来确定培训层次和内容, 又要合理地考虑到团队成员内部的差异性, 合理地做到因材施教。比如, 我们确定了所有团队成员的销售技巧均要达到某一特定的培训目标。但是, 有的业务员能力高些, 有的业务员能力较低, 这时就要区别对待。对于能力高的业务员主管可以直接进行市场展业陪访与辅导, 对于能力较低的业务员, 就需要先进行模拟演练, 然后才可以市场展业。例如, 针对新人销售技巧的准客户开拓培训层次和内容如表1。

三、团队教育训练的实施——PESOS训练程序

团队的教育训练程序可以分为五个步骤, 即一般所说的PESOS公式:预备 (Prepare) 、解释 (Explain) 、示范 (Show) 、观察 (Observe) 和督导 (Surpervise) 。

1.预备

为保证训练质量, 训练前团队主管必须实现做好各种训练用具的准备工作, 切忌手忙脚乱, 影响训练的进程和效果。讲师在培训前要准备的事:你是否把准备工作作为第一步?是否花了足够时间?在培训前你是否已了解学院的现状和他们的问题?你是否已经熟悉培训的内容?你是否已将辅助教具准备好?

2.解释

团队成员并不是都对当前的训练感兴趣, 要让他们了解训练有助于获得某些专长, 有助于提升销售业绩等, 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团队成员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训练前应当明确告知受训人员本次训练的目标、安排及预期效果等。

3.示范

在受训人员进行练习前, 讲师应当向受训学员示范正确的行为, 并进行检讨, 强调与示范有关的步骤, 重复地示范, 一再地检讨, 强调关键点, 不断强化学员对正确方法的印象。

4.观察

受训人员在依照示范进行工作时, 让他们放手去做, 发生错误的当时, 不要立即涉入纠正, 要注意观察他们的自我检讨与纠错能力。如果受训人员陷入严重的错误中, 要帮助他们。但是纠正之前, 要先有鼓励。在训练时避免因受训人员的错误而大声批评。

5.督导

一旦确定受训人员已经有能力从事训练所强调的工作内容, 就可以让他们开始独立作业, 并且要经常性地对受训人员的作业效果进行督导和辅导。

摘要:为使营销团队成员具备正确的职业观念、知识和技巧, 在销售团队的日常工作中, 必须不断地对团队成员进行教育训练, 以提高其专业水准, 加强团队的凝聚力。本文从团队教育训练内涵出发, 分析了团队教育训练规划方法与实施技巧, 以求达到团队教育训练目标。

没有技能训练 音乐教育很尴尬 篇11

观点一:和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处境及工作量相比,我们的音乐教师应该感到很幸运。

在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艺术教育法规性文件《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并印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2007年和2008年又分别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这些法规和文件的制订颁布,表明国家对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中小学艺术教育是重视的。如果说目前我们的音乐教育处境不尽如人意,最根本的原因可能还是学校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应试的层面。

再看美国。同样是在2002年,联邦政府颁布了被认为是1956年以来最重要的一部教育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正是这样一部法案,让中小学音乐教育正在掉队。该法案要求,每个州必须对所有公立学校三到八年级学生的阅读和数学进行测试,同时,对九到十二年级的学生也至少要测试一次。没有满足上述规定的州将失去联邦政府的教育财政支持。

为了获得联邦政府的这笔教育经费,美国各州各学校不得不在阅读和数学两门课程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这直接导致了音乐以及其他不需要测试的科目陷入了困境,因为阅读和数学所增加的课时都是从其他非测试科目那里挤压而来,而音乐课常常是最先被挤压的对象。美国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2006年学校用于音乐和其他艺术的教学时间已经被削减了22%。据纽约市2007年的统计,全市只有31%的七年级学生和25%的八年级学生接受了音乐教育。

目前我国音乐学科的地位相对较低,因此绝大多数的音乐教师深感委屈,认为音乐教师的工作量大但回报少、生存状态差。而这样的一种心态,往往又使得我们在爱岗敬业上大打折扣,且不会享受工作带给我们的快乐。但如果和美国音乐教育处境相比,特别是和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量相比,我们真的应该感到幸运。

在美国中小学,音乐老师的课表排得密密麻麻,有时连课间都无法休息。但他们非常敬业,一方面是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是评价机制使然。如果你的课学生不喜欢,家长不满意,那么你随时都有可能被校长解聘。但我认为,热爱音乐教育这份工作,与学生分享着音乐带来的那份快乐,是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如此敬业的最重要原因。

不可否认,在我国音乐学科是弱势学科。然而,与其让这份委屈消磨着我们的意志,不如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升学科和自身的价值,因为我们拥有一份得天独厚的优势——孩子们天生就喜爱音乐。可“学生喜爱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这一尴尬局面直到现在也并没有真正扭转,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在于我们教师自身。当学生真正喜欢和期待上音乐课了,当我们学会享受音乐教学了,当音乐教学质量真正提高了,我想,音乐学科的地位和音乐教师的处境就会得到根本性改观了。

观点二:新课改提出了“淡化知识技能”的理念。然而,如果我们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而放弃知识技能教学,那么,音乐教学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变得空洞无物。

在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上,中美差别明显。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音乐课程为普通音乐课,高中阶段在新课改之后将音乐课程设置为61、模块,其中“音乐鉴赏”为核心模块。而在美国,小学音乐课程主要分为3类,即“合唱队”(或声乐课)、“乐队”(或器乐课)、“普通音乐课”,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除这3类课程外,还增设了专为有音乐兴趣和专长的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音乐技能培训系列课程”。

很明显,美国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突出的是技能课程和技能教学。可是,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知识技能教学却始终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新课改之前,知识技能教学一直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于是,人们把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责任归结为是过分强调了知识技能,也因此,新课改提出了“淡化知识技能”的理念。以往我们孤立地传授知识技能,并且以专业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学生的音乐学习成绩,这使得丰富而完整的音乐艺术就了被肢解的、机械枯燥的技艺训练,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便理所当然了。但是,针对这个问题,如果我们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而放弃知识技能教学,那么。音乐教学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变得空洞无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音乐教师在落实“淡化知识技能”理念的时候深感无所适从的原因。

应该说,知识技能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不仅不能淡化,而且应该加强,应该更多地思考和探索如何改进知识技能教学。因为,经过12年的音乐学习。学生到头来既不能唱也不能弹还不能跳,这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我们的音乐教育是成功的。

观点三:我们有必要将教材编写思维由“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我们应该多听学生和基层教师的建议。

对比中美音乐教育,差别最大的应该是教学内容或教材。在美国,没有统一的音乐教科书,教学内容完全由音乐教师自主组织,这使得每个学校的音乐教学内容都不一样,呈百花齐放的态势。

教材问题,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个瓶颈。如果说依然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那么学生对教材的不满意。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音乐教材编写模式所遵循的一直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编写思维,即教材编写专家认为重要的内容和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便编入教材,而到底学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考虑得太少。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教材编写思维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我们应该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多听听基层教师的建议。学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期待什么,学生自己最清楚,基层教师最清楚。另一方面,对于如何使用教材,我们的音乐教师还没有从观念上真正得到转变,许多教师依然固守着“课本上的内容就是教学的任务和目标”这样一种观念,只知“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不能或不敢“变通教材”和“变活教材”,不能把贴近学生音乐生活的最新音乐成果及时并灵活地引进课堂,这也是学生不喜欢音乐教学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其实,许多音乐教师都深有体会:当我们的课堂上响起流行音乐的时候,当我们在其他教学内容中注入流行音乐元素的时候,当我们的学生用流行音乐的表达形式来表演与创造的时候,当我们引导学生鉴赏流行音乐的时候,我们的音乐课堂总是最活跃的,我们的学生总是最投入和最快乐的。为此,我们应该给予优秀的流行音乐以更多的宽容,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大门应该朝优秀流行音乐开得更宽一些。

校外教育中的钢琴基础训练 篇12

1 首先要解决的是初学时的基本姿势

很多学生, 由于初学钢琴时, 没有养成良好的坐姿, 导致后来很多问题的出现, 尤其是不能自然正确的放松。那么, 怎样保持一个正确的坐姿呢?正确的坐姿是双脚着地, 放在踏板的前面, 如果学生的年龄小, 脚接触不到地面, 就要放一个小凳在脚的下面。坐的位置应该是琴凳的前三分之二或者二分之一处, 腰要挺直, 身体与琴的距离应该保持前臂与键盘基本平行的位置。总之, 要想反应灵敏, 动作敏捷, 就要保持良好的坐姿, 这样才能为演奏时的放松做好充分的准备。

2 肩膀、大臂、前臂、肘关节、腕关节、掌关节的放松状态

肩膀, 也就是肩关节, 它的状态应该很自如, 很随意, 略微有一点自动下沉的感觉。肩膀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端肩!这是由多余的紧张和用力造成的。克服的办法是:在弹奏之前, 先活动一下肩关节, 再转动一下头颈, 感到肩膀放松自如, 很舒服。在弹奏的过程当中, 时刻想着肩部要松弛, 也可以用呼气的方法来感觉肩部的放松。

大臂的本身是不能进行动作的, 它只能在肩关节或者肘关节的作用下进行活动。它应该是自肩垂下, 由肘部的牵动而运动。有时在弹奏一些八度或者大和弦时要运用重量, 大臂在这时就起到关键的作用。

肘关节, 是上臂与前臂相连接的部位, 在实际的弹奏当中肘关节抬起的动作是非常自然的, 只要稍加控制, 毫不费力就能做到放松。

前臂本身是不能动的, 它主要由肘关节控制, 并由腕关节带动, 前臂不应该妨碍腕部的活动, 反而应该提供最佳的状态, 最大的方便。前臂经过腕关节的带动可以把力量自然的作用到手指尖上。

腕关节, 是手与前臂相连接的部位, 它直接控制着手, 力量作用于手指。手腕的状态和作用, 与肩肘关节是不同的, 腕关节的一些动作、技能、技巧需要一些特殊的训练才能掌握, 有很多练习曲和基础练习就是为腕关节准备的。

掌关节是手指与手掌的连接部分, 它控制并掌握着手指的动作。由于它掌握着手指动作, 只要手指状态是自然的, 手腕是柔软的, 掌关节就不会僵住。

3 解决手腕放松问题

要解决手腕放松问题, 就是要明确手腕的一些主要活动方向。在乐曲弹奏中, 一般使用手腕的主要动作有三种:上下动作;左右动作;上下左右综合动作。

落滚动作的练习, 可使手臂、手腕与手指协调一致。僵硬的手腕往往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的活动得到解决, 变得柔韧。落滚式的动作由整个手臂协调带动上下运动, 比如在两个音的小连线时, 弹第一个音之前, 手腕结合手臂先提起来, 把手指带动起来, 然后指尖冲键盘落下去, 一发出声音手立刻放松, 并一直保持正确的手形, 在琴键上停一会儿再根据音符的时值弹第二个音。落滚式的上下动作可以使手腕变得灵活、柔和、自如, 弹出的音乐也更加优美、丰满。对僵硬的手来说, 这种方式经过理解和练习一定会有很大的改观。它只是手腕的一种动作, 多用于弹奏柔和及歌唱性的旋律, 而在弹奏轻快活泼的音乐时不适宜。所以说, 合理、合宜运用手腕的动作, 可以避免因手腕扭动过多而带来不良的影响。

手腕左右动作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动作。简单的道理是, 每一个手指弹的时候, 手腕必须左右调节位置, 以使手指处于最有利于弹奏的位置。涅高兹把手指比喻为在前方作战的士兵, 把臂、腕、身体喻为大后方对前方的支援。根据这一比喻, 我们可以体会到腕臂的主动积极配合和调节的重要性。不少学生在弹琴时完全不知道手腕应左右灵活、左右调节。而是单靠手指孤军奋战, 去弹一些较复杂或多变的位置。手指在没有任何配合和支援的情况下即便竭尽全力, 但还是力不能及。手臂想要配合手指必须通过手腕才能起到作用, 所以, 关键在于手腕的合理调节。而手腕原则在于每个手指弹奏时要让手指处于基本直对着键盘的方向。这种角度和方向最容易把手臂上传下来的重量自然地送进键盘去。如果手指在每个音上能自如地接受到自然的重量, 手指将变得轻松、自如。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求手腕左右非常灵活, 随时作微调。这种微调在开始时需要人为地通过脑子指挥而有意识地去做到, 但是, 慢慢的养成习惯就能自如地去控制了。这种动作对手小的学生更为必需。有的学生手很小, 但非常灵活、机敏, 能把手指放入任何不顺利的位置, 这关键就在于他们善于调节。手腕的左右灵活对手小的学生来说是必需的, 因为他们不用手腕去帮忙, 有些开张位置是难以完成的。手大的学生因为不用太多调节便能够得着开张的位置, 就不太注意手腕的左右调节, 时间长了手就比较僵硬。所以, 对手大的学生同样也进行手腕左右动作的训练, 这样对弹琴的协调、技术的发展都有长远益处。

在手腕的上下和左右动作的综合动作中, 常见的是手腕圆圈式的动作, 一般用于一些规律性分组的技术性段落。如四个音一组或六个音一组等同类织体的十六分音符, 像《车尔尼299》的第六首, 就是每拍四个音符, 根据音的高低和手的左右位置, 打一个手腕的扁圆圈动作。这个好像是划一个圆圈的手腕的动作, 即是手腕的上下和左右结合来完成的。当拇指弹时, 因为是重音位置, 因此手腕往上左动, 并处于低的位置。第二个音到四指, 手腕立刻向右挪动过去, 在第二个音到第四个音手指从右往左动, 并作一个弧形的波动, 从而到第二组再做同样的动作, 循环往复。只有这样的解决方法才能使弹奏质量得到改进, 使技术得到提高。但是, 特别提出一点, 手腕圆圈式动作只是一个特定的解决手腕僵硬的一种手段, 而不能作为弹奏快速乐曲时采用的方法, 那样弹奏速度是上不去的。

4 培养手指机能的独立性和控制能力

手指是演奏钢琴直接触及琴键的部位。用著名钢琴家涅高兹的话来说, 在钢琴演奏中, 手指是“前线的战士”, 是“声音的制造者”, 是“钢琴弹奏的直接创造者”和“钢琴家意志的执行者”。法国著名钢琴家玛格丽特·朗则这样来强调手指的意义, 她说:“要能够清晰明了, 意义清楚, 表情丰富地说出音乐要说的话, 钢琴家应有会说话的手指。”而要拥有这样的手指必须要有良好的手指基础训练, 手指的力量、灵敏、速度以及基本的指触方式和控制能力是钢琴技巧最重要的环节, 是钢琴演奏基础的基础。

4.1 手指的独立性

法国钢琴家玛格丽特·朗指出, 训练手指的独立性目的是“统一强指和弱指的力量和弹性, 使它们能够对付同样的困难。”手指独立性基础训练的第一个步骤是加强手指的支撑力。手指的独立支撑是手指独立动作的前提。因此, 提高手指独立性训练必须以加强手指独立支撑能力为基础, 从加强独立支撑能力入手。第二个步骤是增强手指各指的独立活动能力。主要是训练从指掌关节出发的手指挥动能力。它包括手指挥动的幅度, 挥动动作的速度、力度和频率。对手指独立性训练比较有效的方法是:保留音练习和5指的非连音练习。保留音练习的方法是:将5个手指在一定的键盘位置上无声按下, 然后依次作独立的抬起和落键动作。练习要点一是抬起、落键的手指动作尽力保持独立。二是起、落动作必须鲜明。训练允许一定夸张, 如允许手指抬高到比通常弹奏运用的高度更高一些来锻炼它的运动幅度。三是注意放松。慢速练习击键落指后要有意识尽快松掉, 一定要求在做到放松后再抬起作第二次, 如此重复。四是在鲜明, 独立动作养成习惯并取得放松协调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抬起手指击键的速度。五是逐步加快速度, 提高起, 落动作的频率。

4.2 手指的内控力

我们说连奏的触键是从声音效果到触键方式与非连奏恰好是一个反向。它不是爆发性的快击挥动, 而是训练有素的缓慢触摸, 这种缓慢的触键方式就是依靠手指的内控力。不同触键所要求的不同触键速度, 不同触键方式, 不同松紧程度, 不同的按压保留时间等等都需要有一种控制力, 在学习运用不同触键来变化声音效果的时候, 自觉地运用手的控制力是克服弹奏单一, 缺乏变化的重要方面。内控力的练习掌握必定要同一定的触键形式相联系。譬如同歌唱柔美的声音训练联系在一起, 声音不对内控力的使用就不合适, 反过来, 如果歌唱性演奏已经能娴熟运用就表明在这方面的掌握运用已经熟练。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是生活的一股清泉, 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因而, 每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做到, 假如音乐是清泉, 就让它流得更欢;假如音乐是熔炉, 就让它烧得更旺。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众多的钢琴家、作曲家专门为钢琴写作, 为世人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有很多人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去掌握钢琴的演奏技巧, 使钢琴演奏成为人们迫切需求的一种有深度、有吸引力的高雅艺术。今后, 还会有更多的钢琴演奏人才不断涌现, 我国的钢琴演奏艺术事业也必定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摘要:钢琴演奏是一项复杂的思维和实践活动, 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 打好坚实的基本功非常重要, 从四方面来讨论钢琴中的基础训练。

上一篇:信息工程技术论文下一篇:上尿路结石合并肾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