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体育教育

2024-12-07

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精选12篇)

运动训练体育教育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繁荣, 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同时,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高水平竞技体育表演的观赏需求也越来越大。顺着这样的发展趋势, 人们开始追捧运动明星, 并将在特定运动技能比赛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运动员奉成偶像。我不禁深思, 难道一个人只要在一个方面取得成就, 就可以成为别人膜拜的对象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至少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 即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 在运动训练中, 教练员不仅要重视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 更要抓好运动员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运动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 培养运动员百折不挠的坚强品质

在运动训练中, 每一个动作乃至细节都极具挑战性, 因而运动员对每一项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 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亲自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运动员必须进行较大的体力劳动, 挑战自我, 进行反复的魔鬼式训练。这样的训练模式下, 运动员很容易就会觉得身体疲劳, 肌肉疼痛和酸胀, 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情绪, 如怕苦、怕累、怕疼、怕受伤等, 导致大大降低了运动训练的效率。这时, 教练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 多和运动员交流, 鼓励运动员不要放弃, 以此克服其在运动训练中产生的一系列心里障碍。运动精神是一个运动员的精神支柱, 缺乏了百折不挠的运动精神, 运动员就容易妥协, 很难挖掘出自己的潜在力量, 严重的可能会误其一生。

2. 学会为人处事

我们常说,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其实这并不是天生的现象。长期做运动训练的人, 由于接触较多的就是复杂高难度的训练动作, 思想都比较的简单, 行动都比较直接, 易冲动, 自控能力较差, 有种自以为是的自我感觉, 因而在言行举止上对自己要求不高。这样, 运动员就容易得罪身边和他接触的人。其实这并不是运动员本身的素质, 是由长期的训练环境的单一所导致的。在常人眼中, 运动员是属于易犯错误、不易管教的另类, 认为引导型教育对他们不会起到教育效果, 犯了错误后, 只有通过处分和体罚的手段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就目前而言, 处分是运动员犯错后接受的最多的惩罚, 教练在做这样的决定的时候, 往往忽略了运动员本身会具有的叛逆心理。做运动的人, 本身都是比较有个性的人, 一旦你激起他的叛逆心理, 说不定他就会和你死扛到底。因此, 在思品教育的管理中, 教练员要动用现代教育理念, 树立先成“人”再成“才”的观念, 要教会运动员如何去做人, 应利用学习、训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作为思品教育的素材, 通过与其沟通与交流, 教育他们遵纪守法、遵守公德、尊老爱幼、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积极向上, 懂得怎样做人, 以及怎样与老师相处, 怎样与同学相处, 怎样交好朋友。只有学会良好的为人处事方式,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他们才能以阳光运动员的面貌展现在师生的面前, 才能在学习、训练、生活中有更好的发展。

3. 建立运动员的组织观念, 培养运动员自觉性服从安排的精神

运动训练是一种团队训练, 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技能水平, 在训练过程中加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是十分有必要的。运动员不能因为太累或者怕吃苦而拒绝此类训练, 还有的运动员认为应该表现得洒脱, 不被约束, 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样才显得个性, 才与众不同。但是所有的训练毕竟不是针对某个人的, 它是团队技能和运动成绩提高的保障。如果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就没有组织观念, 很难想象, 在比赛的时候, 他会有坚强的意志力。所以, 教练应该在平时的训练中注重培养运动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使其养成一切行动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

4. 团队精神

运动训练从内容到形式, 从方法到要求, 都能体现出较好的团队精神。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目标一致的队伍, 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诚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运动员都想表现自己、证明自己, 这样的心思我们无可厚非, 但这必须要建立在不破坏团队荣誉的基础之上。因此, 在运动训练中, 教练要大力提倡运动员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思想, 弘扬抛弃个人私心杂念, 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5. 竞争性

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 训练计划的实施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 我们既能了解和掌握运动员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 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 同时也能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以及拼搏的乐趣, 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有助于激起运动员的好胜心理, 从而提高取得胜利的几率。

二、运动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巴甫洛夫指出:“我们的教育、教学、任何纪律、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 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他的研究证明:对有机体重复一种系统的影响或训练, 就能形成动力定型。这一理论在体育领域里, 不仅说明了运动技能、技巧形成的生理机制, 同时也指出了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科学依据。以下, 简要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参考。

1. 规则与要求训练法。

运动训练就是用规则和要求来训练、指导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的学习, 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技术动作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规则要求下进行的。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学习, 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此外, 除了训练、比赛所包含的规则之外, 我们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 教练员必须严格要求, 认真执行;否则, 规则和要求不能变成行为, 反而容易导致运动员在心理上出现惰性, 导致教育上的失败。仅仅通过教练员的严明执法是不够的, 我们还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 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 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 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 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 得到认可和发展。

2. 竞争与对抗训练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素质, 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在体育运动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 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 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 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 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标。因而, 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 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得到提高, 进而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

参考文献

[1]胡曼玲, 樊凡.运动训练管理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运动训练体育教育 篇2

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是体育院校体育活动不可或缺的`因素,它们主要从某个侧面来反映体育的本质.本文对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将二者的特征和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并使其发挥整体功效.

作 者:郭春锋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体育部,甘肃,兰州,73005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35) 分类号: 关键词:体育院校   体育教学   运动训练   发展趋势  

运动训练体育教育 篇3

一、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影响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促进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理念的转变

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准备一般性中学生比赛,地区局限性很大。在全国范围内,各个地区的学校课余训练的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但是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代表学校赛出水平,为学校争光、为自己争光,为以后升学打下基础,因此造成学生的课余训练压力很大。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落实,促进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指导思想的转变,在为比赛服务的基础上,以学生自身的体质健康为主,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享受课余体育训练带来的乐趣,规范了中学课余体育锻炼的思路。

(二)阳光体育运动促进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转变

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之前,中学课余体育训练项目存在很大的地区局限性,地区性的运动竞赛项目决定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项目。在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中学出现训练项目单一、训练不系统、体育成绩不突出、目标不明确等现象,大部分地区中学只开设田径、篮球等易操作项目。

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性给课余体育训练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中学体育设施的完善,也促使各级政府加大对学校基础建设的投入,在校本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不同地区中学因地制宜,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特色体育项目。

(三)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保证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时间

阳光体育运动首先落实的是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各级政府在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同时,首先要求学校确保学生的锻炼时间,因此课余体育训练的时间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始以前,基层中学的活动课时间只有30分钟左右,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延长,活动课时间达到45分钟至1小时,基层中学教练不用再为训练时间和学习时间冲突而烦恼。

阳光体育运动保证每天锻炼时间的固定,基层教练可根据实际比赛情况更加合理地安排体育特长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率,真正实现高效的体育训练课。同时,训练时间的增多,也加长了学生训练周期的变化,促使中学课余体育锻炼的周期性更合理,对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体育特长生今后的成绩提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保障。

(四)阳光体育运动促进中学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科学性及落实

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训练计划一般依据地区比赛周期而制定,在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前,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造成训练时间紧张,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计划都是短期的,都是在赛前使用,比赛后的训练一般都停滞或者不系统。为确保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短期的训练计划中,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强度、密度往往超过学生自身承受能力,只是为了应付一般性比赛,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之后,发展空间不大,高水平学生出现较少,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体育运动规律。

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校锻炼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活动形式,因此,中学课余体育训练计划应该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肌肉力量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根据地区比赛周期,针对参加训练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体育竞技发展规律的长期训练计划,确保对学生健康负责以及日后运动成绩的不断提升。

在实际生活中,中学课余体育训练要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理念,因此要严格执行科学的训练计划,才能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达到学生锻炼的目的与要求。

(五)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课余体育训练选材的影响

阳光体育运动鼓励更多的学生走向操场,参与锻炼的人数多,对于课余训练选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以前因怕参加体育训练耽误学习,一些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不愿参加课余训练,阳光体育运动促使学生放下课业包袱,引导学生发扬不怕苦累的精神,在全体中学生参与的感召下,学生的锻炼自主性得到了提高,更多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意识到在课余体育训练队能更好地发展。因此,中学课余体育训练选材的范围更广泛,以前需要教师重点做工作,现在是学生自己找教师要求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带给学生尝试不同项目的机会,同时也促进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为中学体育训练队科学选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 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效果的影响

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之前,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是在教练督促之下,学生按照要求完成训练。参加训练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特长,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重点体校或专业训练队,课余体育训练的对象仅仅是为了应付比赛,或者迫于升学压力而参加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缺乏主动性。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训练自主性,学生完全从兴趣出发,教师起引导、指导作用,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主动性增强。在实际训练中,师生完全是在享受训练带来的乐趣,从而也带动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上主动性增强,为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落实具有促进作用

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方法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科学的训练方法确保阳光体育运动“阳光、健康”的理念,在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之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行之有效的举措。课余体育训练的竞赛机制对阳光体育运动效果具有检验性,通过课余体育竞赛检验学生在阳光体育运动中的锻炼效果。

在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前提下,各地区中学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以校为单位定期组织面对全体学生的课余体育竞赛活动,以检验学生参加锻炼的效果,确保阳光体育的真正落实。

三、思考与建议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近几年体质健康调查说明我国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断下降,国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我国在世界上属于大国,但不属于体育强国,要真正实现体育强国,必须认真落实阳光体育运动。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的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体教结合”这一模式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推广, 一些条件好的学校积极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中学课余体育训练会逐渐承担起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的重任。

如何保证我国向真正的体育强国发展,笔者认为,各级政府应在阳光体育运动落实过程中,充分发挥阳光体育运动的作用,加大对各地区中小学体育硬件设施的投入,重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为中小学配备专业体育教学训练人才,提高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水平。

运动训练体育教育 篇4

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训练是构成体育院校体育活动的两大要素,它们作为体育的不同运动手段和表现形式而存在,分别从某个侧面来反映体育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但不能反映体育的整体功效。体育教学主要是根据教学任务和目的,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体育知识和技术的教学;运动训练则是通过各种科学的竞技训练手段和方法,对高水平的队员进行训练,以使其取得好的竞技成绩。两者在体育院校当中的地位都是重要的,都是构成体育院校体育活动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对体育训练和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极为重要。

2. 体育院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异同

2.1 差异

2.1.1 概念。

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统一活动,具体地说,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知识和基本技术,同时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而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不断创造专项运动优异成绩,在教练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2.1.2 目的和任务。

体育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体育卫生和基本技术知识,发展专项运动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运动训练主要是不断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使其创造优异成绩,为国争光,任务是增进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能力,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战术水平。

2.1.3 特点。

体育教学是从多方面内容进行教学的,而运动训练是对运动员的特定专项进行训练,目的在于在特定专项上夺取比赛的胜利或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鲜明的专门性。

2.2 相同之处

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在内容和形式上是相互联系的,两者在内容上都是以生物力学、体育运动科学、社会学科等相关的体育学科为基础的。两者在指导思想上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两者对场地、器材等有着较多的要求,同时都是通过成绩评价测量学习效果的。

3. 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创新和科学化

3.1 创新和科学化内涵

我国在田径等诸多项目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让整个亚洲都骄傲的刘翔的2004年奥运夺金,这绝非偶然,这个成绩的取得与教练的科学化训练是分不开的。竞争的日趋激烈对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练员首先要明确科学化的训练内涵。科学化的内涵是指:综合应用运动生物化学、生物力学、运动医学等相关知识,对运动训练进行全面的科学监控的过程。科学化的训练应紧紧围绕着预先确定的目标,有机地组织训练过程的实施,这就要求教练员要有长远的目标,合理安排运动员训练的多年度计划、年度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等。我国在皮划艇队的训练上提出了“科技训练”的口号,他们的科技训练有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包括:运动选材、营养结构、日常饮食、训练教学、赛后恢复等方面。清华跳水队的训练科学化包括生理生化的监控、健康和运动损伤监控、营养和体重监控、心理咨询与监控和技术训练辅助系统等八个方面。还有很多科学训练的例子都充分说明了我国运动训练走向科学化的趋势。

当今各大体育院校正向着科学化和创新方向发展,创新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为目标,它促进了教育方法、教育过程、教育评价、师生关系发生变革,也使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变革。创新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发展的,我们的体育教学手段方法和教育观念要进行思考和调整。教师要创新体育教学,首先要有创新的思想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做到围绕创新精神研究、确定教学目标。体育教学是对学生多方面的体育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可见训练的科学化和教学的创新是同等重要的。

3.2 体育教学的创新和科学化

2000年,教育部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及人才培养工作全面展开。为此,全国各类高等体育院校纷纷加大了教学与课程改革力度,一是加大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二是将高职院校专业课的基本修业年限缩短,使在校专业课总学时增多。由于实践教学时数增多,而总学时减少,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以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为目标,使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发展得到提升。同时要有利于学生的选修,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调整原有的课程结构,新增一些学生喜爱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交往能力,能使他们终身受益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在教学中要大胆削减一些技术难度大、竞技性强或锻炼效果不明显的教材内容,同时要敢于创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学习,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现代体育教学应有意识地将教学重点转向传授健身知识、健身技能、健身法则上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使课堂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同现代人才需要相吻合。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研究和分析问题,指导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学习新知识和技术,而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练习机器去安排教学,所选用的练习方法、手段应有一定的创新性。体育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个体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体育教学真正具有实效性。

3.3 运动训练的创新和科学化

运动训练科学化是当前提高运动成绩的必由之路,田径竞技水平正迅速提高,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教练员必须明确:只有广泛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指导训练,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才有可能在当代激烈的国际体育运动竞赛中取得优胜。高校是选拔运动人才的基地,高校只有在运动训练中采用科学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才能为国家输送优秀的体育人才。运动训练的科学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材的科学化。运动能力与遗传有较重要的关系,许多研究表明:在运动能力遗传中,具有卓越的运动才能的亲代,其子代中具有优秀运动才能的遗传因素相对较高,而且有可能超越亲代个体。(2)训练阶段的科学化。运动员的青春发育加速期是生物体趋于成熟的过程,应及时地增加训练负荷,从各方位强化各训练要素,使之达到最佳组合,这对竞技能力的提高起决定性作用,能使训练事半功倍。生理学研究证明,各种运动素质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加速期,它们分别出自人体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我们称此阶段为该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只有在敏感期进行科学化训练才能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3)专项强度的科学化。在现代田径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对专项运动员安排更多的是专门的训练,以使其更直接地适应比赛动作的需要。专项练习手段的选择十分重视最优化原则,但是有些教练员对运动量的大小理解不够深刻和全面,片面地追求训练次数多、重复次数多,这是传统训练理论的弊端。当今,最新的训练理论已经取而代之,现代训练将训练过程视为机能性运动系统,系统机能以生物科学为基础。国家田管中心主任罗超义在武汉体院作报告时阐述了现今的训练理论,他说:“我们在训练时,负荷的强度要尽可能接近运动员专项体能能力的极限强度。以前的量的积累是不科学的,训练要全方位、专门化。传统的训练理论很容易造成疲劳,对专项不能形成有效刺激,不利于专项水平的提高。当今的训练理论是建立在生物适应的基础上的,最突出的例子是:世界110米栏冠军刘翔的训练计划与其他运动员相比在训练时间上要少得多。”我们不难看出,要想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靠的是强度的控制,而不是传统的量的堆积。

4. 体育院校运动训练管理要开放与封闭并举,学校体育教学要更注重实效

4.1 体育院校运动训练管理开放与封闭

运动训练管理是一个涉及诸多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管理客体无论是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来看都要涉及人、财、物。因此,运动训练管理要针对不同的管理客体的性质、特点,在运动训练系统中的不同层次和位置采取不同管理模式,如此可收到理想的效果。教练员在运动训练管理中的双重身份,以及教练员作为现代社会的社会人和社会各方面的交往、沟通、联系,使得对教练员的管理不得不采取开放的社会性模式。因此,运动训练中对教练员的管理形成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要从单纯研究人事的各种静止的规章制度转变为研究教练员各种切合实际的需要和开放的外部环境系统对教练的影响。相反,对于运动员的管理不宜采取开放的社会性模式,与开放社会性模式相比,似乎封闭的社会性模式更为适宜,这是因为运动训练需要专心致志,环境应相对稳定安静;运动员是社会的主题,是运动成绩的直接创造者,运动训练的特性、竞技体育由专业化向着职业化转型的现实状态决定了我国运动训练对运动员的管理必须采取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4.2 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的实效性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发展人的自然素质。自然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虽然处于较低的层次,但是这一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对其他素质起着制约作用。自然素质主要是指身体素质,必须使人体承受一定的负荷。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质性要素,其选择要以简单、实用,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为原则。教师还应该注意的是把选择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安排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体现针对性:一是教学的内容要有针对性,二是方法本身对内容的针对性,两者结合起来,使选择的方法对学生要有可接受性。

摘要: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是体育院校体育活动不可或缺的因素, 它们主要从某个侧面来反映体育的本质。本文对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希望将二者的特征和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 并使其发挥整体功效。

关键词:体育院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叶敬春, 李建军.探讨我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若干问题[J].广州体院学报, 2004, (1) .

[2]张亚东.训练理念之我见[R].体育学研究生学校名师讲稿汇编, 2006.7.

[3]刘爱杰等.我国皮划艇科学训练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6.

运动训练体育教育 篇5

摘要:把运动处方的理论应用到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应用运动处方进行运动训练,形成运动处方的训练模式。最大限度的发展个人潜能(生理、心理)已达到预期目标。提高运动员运动水平,延长运动寿命,为我国体育的科学蓬勃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运动处方;体育;训练

一、运动处方的由来与发展

运动处方(ExercisePrescription)是随着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和完善起来的。“运动处方”最早由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Kapovich)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1960年日本猪饲道夫教授使用“运动处方”一词。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Prescribedexercise (处方练习或规定性练习),但通常人们称其为“运动处方”。此后又有很多人论及“运动处方”,但由于每个人的研究领域不同,因此在界定“运动处方”时,不可避免的便会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论述。综合各家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运动处方是指针对锻炼者健康和体力状况,按其运动目的而制订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期性锻炼计划。

运动处方这一名词从词义上看有两层意思:一是运动;二是处方。“运动”是指身体运动;“处方”是指通过人体运动形式达到特定目标的方法。运动处方是指针对锻炼者健康和体力状况,按其运动目的而制订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期性锻炼计划。或者说,运动处方是在身体检测的基础之上,根据锻炼者身体的需求,按照科学健身的原则,为锻炼者提供的量化指导方案,它是进行健身活动的指导性条款。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采用了“运动处方”这一名词,使得它在国际上得以认可。

可见,对运动处方概念的研究与认识仍在不断深入,运动处方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

二、我国竞技体育训练现状

目前,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迅速,无论是奥运会还是冬奥会我国都取得了令国人骄傲,令世人震惊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的竞技体育训练方法相对于其它体育强国还是过于落后,“赶鸭式”训练方法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基层的体育训练中尤为严重。一个训练计划多名运动员共同使用,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生理、心理素质等状况的运动员进行相同强度、相同量、相同内容的训练。其后果是我们不但埋灭了大量的优秀运动选手,还破坏了其运动员的自身。生理上使运动员的优良体质遭到损伤,心理上使运动员的运动激情遭到埋灭,其后果是我国体育优秀人才的损失,我国竞技体育成绩无法达到最优。尤其在体育的两个大项田径和游泳中,我国参与人口也比较普及,从事专业和业余训练的运动员数量也比较庞大。但是,近些年来我们只出一个王军霞、罗雪娟、刘翔,与我国十多亿人口和巨大数量的田径、游泳运动员相比真是叫人憾颜。如何能改变这一不合理现象,让更多的“刘翔”飞翔在国际体育大舞台上,就需要我们从本质上寻找原因,从基层做起,从小体育人开始,科学合理地进行训练。

竞技的含义是最大限度的发展个人潜能(生理、心理),以取胜为目的的比赛或训练。从竞技含义的概念上我们不难理解要想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潜能就要有个体差异。不同的运动员要进行不同的练习,因人而异注重个体差异,科学合理地进行最有效的训练。

三、运动处方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开处方本来医生是给病人开药,为病人治病的医疗措施。而运动处方与医生临床开处方取药有不同之处:一是目的不同,前者是用来提高体适能、促进健康、发展身体潜能或预防疾病;后者是用来治疗疾病。二是使用终点不同,临床药物处方在病人痊愈后即停止使用;运动处方在人的一生都可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获得健康以及提高的体适能水平和运动潜能,必须终身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而把运动处方的理论应用到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应用运动处方进行运动训练,形成运动处方的训练模式。根据不同项目、不同体质、不同心理、年龄、性别等因素按照制定运动处方的方法先对运动员进行全方面测试后根据测试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内容进行训练,在周期训练后再进行各方面的检测后再制定下一周期的.训练内容,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最大限度的发展个人潜能(生理、心理)已达到预期目标。

运动处方是以运动生理学、康复医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的,在体育训练实施过程中应要注重的一些问题:

(一)科学性

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是严格按照临床医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体育保健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有关要求进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在体育训练运动处方制定中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度以及运动方法等要素均完全依据运动员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定。在实施中要求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提出注意事项、强调自我监测等等。

(二)针对性

体育训练运动处方是根据实施者健康检查与体力测试的结果,通过分析评价后制定出来的,其运动形式、运动量、运动频度等完全是根据实施者身体的客观状况来确定的,有很强的针对性。运动处方因人而异,是对症下“药”。具体说就是不同运动项目、年龄、性别等,运动处方不同;在不同的时期,运动处方不同;在不同的身心状态下,运动处方也应有所不同等等。

(三)系统性

体育训练运动处方要有很强目的性,并且有明确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为了达到目标,运动处方中的训练安排有较强的计划性,要求实施者持续进行,即体育训练运动处方的实施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只有完成计划才能够体现效果,体现了系统性。

(四)高效性

体育训练运动处方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系统性的特点,这就为运动处方训练获得好的效果打下了基础。又由于在实施运动处方过程中要对运动量做好自我监测或医务监督,并要对运动处方训练的效果进行监测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运动处方进行微调,这就保证体育训练运动处方从“实际情况出发”,保证可以获得最佳训练效果,这就是使用运动处方训练的高效性。

(五)安全性

制定运动处方前,首先要对实施人进行全面的健康诊断和体力测试,保证运动处方所确定的运动负荷和运动量不会超过锻炼者极限体能,避免发生伤害事故;在运动处方实施过程有医务监督和运动效果评价,可以有效的防止运动伤病。所以,运动处方的训练有较好的安全性。

总之,在这个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把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把单一学科融入到各个学科领域中去融会吸收各方面的精髓再回到本学科领域进行升华,只有这样才会更好,更快,更科学有效地发展自身学科。体育作为当今时代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对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体现体育价值的重要表象之一竞技体育的发展受到人们的巨大关注。如何更好地、更科学地、更行之有效、更合理地发展竞技体育和进行训练是我们体育人永恒的话题和研究方向。体育科学的发展和探索任重而道远,我愿为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我毕生的辛勤。

参考文献:

1.沈勋章.《全民健身处方大全》.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刘纪清.李国兰.《实用运动处方》.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宋继新.《竞技教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4.田麦久.《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业余体育训练运动损伤预防 篇6

关键词:业余体育训练、损伤、治愈、方案

整个业余体育运动的全部过程中,很多的非专业人士因为自身身体素质匮乏,本身缺少锻炼以及专业知识的缺乏这两方面的主要原因,造成不同形式不同受伤程度的训练伤害,一般状况下,在业余运动员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保护的前提下,配合在进行锻炼过程中的防御措施再加上受伤后伤口的及时处理,可以非常有效地减轻甚至减少业余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伤害,以此来确保业余运动员在进行业余爱好训练的同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如果在整个锻炼的进程中,不采取有效的训练损伤预防,那么会很容易导致业余运动员在进行自己的业余爱好过程中受到严重伤害甚至会导致严重后果以致为其以后的生活带来不便。正因为这样,必须要在业余体育锻炼的进程中,对进行业余锻炼的人员做好有效的保护措施,为其生命安全进行进一步的保障。

在业余体育锻炼过程中,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出现很多训练造成的伤害。在进行过一些统计及总结之后,为了更好地在完成训练结果,提高身体素质,不仅需要有完备的防护措施,还要有及时的治疗方案和方式。

一、基本资料

在对五百位参加业余锻炼的人群中,其中有男性运动员391位,女性运动员109位。在这五百位训练者中有分布在很多年龄阶段的人群,其中小至20岁上下,大至五十岁上下。在一年的业余锻炼过程中,在五百人中有过受伤害经历的人为32例。在这之中,因为短跑训练遭受伤害的有12人;因为体操训练受到伤害的人有13个;因为球类运动受伤的为7人。在这些比例中,不难看出在柔韧性等一些空中训练最容易受到伤害。

二、训练受伤的成因

(1)缺少自我保护意识以及能力

很多业余训练运动员缺少对自己所训练运动的了解程度不够,缺少保护自己不被训练所伤害到的能力,是致使业余运动员受伤的最主要成因。在缺少这种意识的前提下,运动的过程中训练员都一直在活动状态,很容易出现重心偏离不受控的状况,会触发人的运动与训练诉求不一样,这就会导致从这之后一系列的受伤。

(2)超体能的训练

在现在社会中,人身体的普遍运动素质很差,在没有做好任何准备就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会使人体机能突然处于爆发阶段,很容易在人没有感知的情况下使自身的承受能力达到极限,并且很有可能超出极限,从而促成训练损伤。

(3)对训练损伤缺乏认识

在非专业人员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充分考虑到训练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伤害,在训练过程中这种意识的匮乏会导致在运动过程中为了急于求成,想达到预期锻炼指标,完成自己的目标,而盲目进行相关锻炼,这就造成了在技术要领没有受到专业指导的前提下易发生训练受伤。

(4)意外原因

在排除人为因素的情况下,其他非人为因素也极易可能造成伤害。例如:气温过高或者过低都会造成意外伤害,尤其是温度很低的情况下,在剧烈运动的状况下,其他肢体的感知能力会下降,对温度的感知能力会下降,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肢体冻伤。另外在天气比较恶劣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意外事件,例如:风力因素会对如铅球、标枪等一系列运动造成投掷时候的偏差,以致误伤到其他人。

三、训练过程中的防护措施

第一,在进行业余体育训练之前,业余人员应对该运动项目进行热身,让自己的身体处在可以进入剧烈运动的状态,防止突然运动过激造成的肢体损害。在准备热身运动的时候,应以身体微微发热,汗渍浮在皮肤上,但是未形成汗滴流下为准。除此之外,进行热身的部位也因训练项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尤其要针对将要进行的运动容易受伤容易忽视的部位进行着重护理和热身。

第二,在进行充分热身之后,要在专业人士的知道下开始正式运动。在运动教学的过程中,教练教给的专业技能要领标准程度要求非常高。正因为如此,也要强调的是,教练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对自己补充或者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充分了解这项体育训练的要领处在哪,并对可能造成业余训练者受伤的环节和动作进行反复教学以及专业指导,着重指出危害的伤害性,让学员引起必要的重视,再进一步对如何避免进行反复强调和联系,在正式训练之前做好相应应急准备,为非专业学员做好安全保障。以此可以看出,在防止业余训练者受到伤害上,教练的教学和指导极其重要的,所以,一定要提高教练的专业素养以及对训练受伤的预防意识,除此之外还包括保健意识、保护能力等方面,并在业余训练者训练的过程中要反复强调训练的着重点以及要领动作,反复督促,以此让业余训练者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来避免训练中的伤害。

第三,在业余训练者进行训练之前,要让运动员对自己训练的项目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了解,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实际体能的训练计划来达到训练目的。

第四,在进行该项目练习之前该循序渐进,先对训练者的整体身体素质进行锻炼,在规律性的锻炼中循序渐进地提高训练者的身体素质,以此在对接下来的训练可以更好地适应,避免超负荷的锻炼在短时间内使身体达到极限而受到伤害。第五,对进行业余训练的人的身体状况及本身的身体素质进行定时定点的监督,在掌握好训练者自身身体状况的情况下展开训练,仔细观察运动者的身体状况的变化,根据变化随时对训练计划做出调整。

第五,若在业余锻炼的过程中,有人员遭到伤害,应具备良好的应急措施,并且对其进行专业救护,在做好本次的救护之后,及时总结出差错的原因,防止下次再因为类似情况发生不测。

四、治愈方式

韧带拉伤:运动过程中很容易对承受强度的关节造成伤害,此时应按:冰敷、包扎、热敷、按摩与此同时并配合药物治疗。在痊愈后,要对受过伤的关节进行功能锻炼。

软组织擦伤:不严重的情况之下用生理盐水对受伤处进行冲洗清洁之后,用红汞药水进行仔细涂抹。如若受伤严重,那么在用生理盐水清洗之后,还要将凡士林涂抹于患处,并进行包扎。

重力性休克:让患者平躺,其他部位不要乱动,让受伤者头部偏侧,以保证呼吸无阻,同时进行人工呼吸。

参考文献:

[1]詹晓燕.高校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20:261.

[2]张力彤,王玫.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损伤[J].科技信息.2011.10:654.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异同探究 篇7

1 当前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生活快节奏的当今时代来说,健康问题成了重点话题。不管是在学校体育教学方面,还是运动场所对运动员的训练方面,都不能忽视了体育与运动这两者对人们身心健康产生的良性作用,以及其对我国当前体育事业的发展。

事实上,体育教学是一项带组织性的教育过程,也是学校作为为达到学生身体锻炼的一种体育教学途径。许多在校学生在学习当中对于身体的锻炼往往不够重视,于是对体育课程中要求以达到锻炼身体为目的教学方法觉得太过于循规蹈矩,故对体育课程没有产生兴趣,这就造成学生在德智体发展上的不平衡。因此,学校就要根据学生在校学习对各方面能达到均衡发展的需求,安排制定体育课程。然后由体育教师在安排制定的教学课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以达到培养学生锻炼意识、增强学生体魄、激发学生运动能力的目的。因此,体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是否符合当代体育发展的要求是极为关键的。它关系着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及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保障。

而运动训练对于运动员的竞技技能、比赛成绩、心理素质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运动训练中,教练员要注重结合运动员的自身身体条件及特点进行专业性、针对性的有效指导,有效增强运动员的项目技战术水平。只有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身体状况、心理素养,才有利于运动员在进行运动比赛时能够发挥最佳状态,赛出优秀成绩。故教练员的科学性指导对运动员的体育技能和运动常识起着重要的辅导作用。只有使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才能保证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2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存在的差异

2.1 特点差异

体育教学的教学对象多归类于学校全体学生。它根据各阶段学生的不同身体条件来进行设定体育科目,使体育教学有明确的指导意识和发挥作用。使学生能树立体育锻炼意识,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兴趣。而运动训练的对象则是具有体育专长的特殊性的运动员,这些运动员往往是经过专门训练后选拔而来,然后再次对其进行针对性、目标性的专业训练。这就与普通在校学生有着很大的区别。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在内容上也存在着差异性。我国的体育教学具有广泛性特征,其内容覆盖了对田径类、体操类、球类等方面的教学,其种类多样化也保证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性。运动训练的内容则是根据运动员所从事的不同运动项目去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是以争夺特定比赛项目的胜利为目的去进行专门性的运动训练。此外,运动训练着重训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而体育教学则着重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2.2 目标差异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在目标上同样存在着差异。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故在锻炼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上都极为重视。教师根据体育教学要求,传授学生体育方面以及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然后在理论知识基础上上予以实践指导。而运动训练的目标则以“夺冠”为主,即在特定的运动比赛项目中获得奖项。此目标的差异也是造成两者在选择对象上,以及在内容设定上不同的原因。体育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训练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共同之处

3.1 二者都以达到运动效果为目的

体育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开始逐渐由传统的封闭式体育教学模式向跟进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转换。封闭式体育教学模式主要以传授学生固有知识、理论知识为重点,而当代体育教学模式则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得到实践性的运动锻炼为主。

运动训练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被得到重视和不断发展。其“夺冠”的目的是建立在对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的基础上的,以运动来实现运动员的技能提升,从而达到优秀的竞技水平。因此,不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运动训练,都是以为达到“运动”效果为目的去进行教育和培训。

3.2 都能激发人们的运动兴趣

体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体育教学秉承着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对体育认知意识、培养学生身心素质进行科学性指导学生。而体育项目的种类多样化,让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体育教学观念,逐渐对体育课程产生热爱与兴趣,不仅能在紧张的学习课堂中得到身心上的放松,还能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自身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

运动训练是一项有针对性、有组织性、动作规范化、展现运动员运动水平的特殊教育过程,在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专业的指导下,带动了运动员对运动训练的积极性。因其动作的规范化,组织性强,且运动员都是经过选拔而来,使得运动员对运动知识的求知欲增强,因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提升了运动员学习的主动性。

4 结语

通过上文对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异同分析探究,更加明确了二者的概念与各自的作用。说明了不论是体育教育还是运动训练,都是以培养人才和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而开展的运动教程。二者在不同中体现着各自的特点、作用,只有区分了二者,才能在教学与训练方法中有针对性的做更好的改进。

摘要:当前社会中,学校对于追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能达到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这不仅体现着学校对学生的在校素质教育,还体现了当前社会对于人们加强身体锻炼的重要性。而对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人们往往把这二者的概念混为一谈,但是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二者之间又是存在差异的。该文将对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之间存在的异与同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异同

参考文献

[1]罗秉广,陈晓光.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异同性对比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0-82.

[21张铁军.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14):202,204.

[3]林丽哥.谈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J].宜春学院学报,2009(2):136-137.

运动训练中的学生思想教育 篇8

一、培养运动员百折不挠的坚强品质

在运动训练中, 每一个动作乃至细节都极具挑战性, 运动员对每一项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 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亲自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运动员必须进行较大的体力劳动, 挑战自我, 进行反复的魔鬼式训练。这样的训练模式下, 运动员很容易就会觉得身体疲劳, 肌肉疼痛和酸胀, 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情绪, 如怕苦、怕累怕疼、怕受伤等, 大大降低了运动训练的效率。这时, 教练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不畏艰难, 坚持不懈, 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 多和运动员交流, 鼓励运动员不要放弃, 以此克服运动训练中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障碍。运动精神是一个运动员的精神支柱, 缺乏了百折不挠的运动精神, 运动员就容易妥协, 很难挖掘出自己的潜在力量, 严重的可能会误其一生。

二、学会为人处事

我们常说,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其实这并不是天生的现象。长期做运动训练的人, 由于接触最多的就是复杂高难度的训练动作, 思想都比较简单, 行动都比较直接, 易冲动, 自控能力较差, 有种自以为是的自我感觉, 在言行举止上对自己要求不高。这样, 运动员就容易得罪身边和他接触的人。其实, 这并不是运动员本身的素质, 是长期的训练环境的单一所导致的。在常人眼中, 运动员是属于易犯错误, 不易管教的另类, 认为引导型教育对他们不会起到教育效果, 犯了错误后, 只有通过处分和体罚的手段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就目前而言, 处分是运动员犯错后接受的最多的惩罚, 教练在做这样的决定的时候, 往往忽略了运动员本身会具有的叛逆心理。做运动的人, 本身都是比较有个性的人, 一旦你激起他的叛逆心理, 说不定他就会和你死扛到底。因此, 在思品教育的管理中, 教练员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 树立先成“人”再成“才”的观念, 要教会运动员如何去做人。利用学习、训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作为思品教育的素材, 通过沟通与交流, 教育他们遵纪守法、遵守公德、尊老爱幼、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积极向上, 懂得怎样做人, 怎样与老师相处, 怎样与同学相处, 怎样交好朋友。只有让他们学会良好的为人处事方式,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才能以阳光运动员的面貌展现在师生的面前, 才能在学习、训练、生活中有更好的发展。

三、建立运动员的组织观念, 培养运动员自觉服从安排的精神

运动训练是一种团队训练, 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技能水平, 在训练过程中加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是十分有必要的。运动员不能因为太累或者怕吃苦, 而拒绝此类训练。有的运动员认为应该表现得洒脱, 不被约束, 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样才显得个性, 才与众不同。但是, 所有的训练毕竟不是针对某个人的, 它是团队技能和运动成绩提高的保障。运动员如果在平时的训练中就没有组织观念, 很难想象, 在比赛的时候, 他会有坚强的意志力。所以, 教练应该在平时的训练中注重培养运动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使其养成一切行动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在这样有秩序有目标的训练下, 运动技能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四、团队精神

运动训练从内容到形式, 从方法到要求, 都能体现出较好的团队精神。也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目标一致的队伍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但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运动员都想表现自己、证明自己, 这样的心思我们无可厚非, 但要建立在不破坏团队荣誉的基础上。因此在运动训练中, 教练要大力提倡运动员相互尊重, 互教互学, 相互配合, 团结协作的思想, 建立抛弃个人私心杂念, 先人后己, 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竞争性

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训练计划的实施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 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 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 同时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 失败的痛苦, 进步的喜悦, 拼搏的乐趣, 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这有助于激起运动员的好胜心理, 从而提高取得胜利的几率。

参考文献

运动训练体育教育 篇9

关键词:体育运动,有氧运动,合理训练

体育运动是人们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身体的活动规律,通过一定的锻炼、竞技比赛以及训练等等方式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在其中不仅仅能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文化生活。在体育运动当中能够不断的进行氧气的摄取,而且有一定的节奏性,这样便能够使得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及呼吸系统能够在有氧的环境之下达到自身运动的最佳效果。有氧运动的一大特征便是对氧气源源不断的摄入,这能够使得人们在运动过程当中达到身体机能的平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够到了燃烧脂肪并且塑身的目的。有氧运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身体的健康,但是体育运动,尤其是有氧健身运动并没有引起全民重视,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 体育运动中有氧运动对人们身体的影响

1 . 1 能够对神经类的心理障碍起到调节作用

一些情绪波动较大的人们可以适当的选择趣味性较强或者是患者较为感兴趣的一些锻炼方式,其中包括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以及排球等等,在运动过程中要防止运动量过大的现象发生。而经常参加有氧运动的人们,其紧张的情绪能够得到缓解,而且大脑皮层当中由于受到强烈的刺激从而保留的兴奋点就能够消除或者是部分消失,使得情绪较为稳定,而且活动能力较强,适应性也很好,而与经常不参与有氧运动的人们做表现出来的害怕困难、不善社交以及适应性较差等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而能够对抑郁进行消除的运动方法便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例如瑜伽、健身操以及打太极拳等等。

1 . 2 有氧运动能够使得人们的人格更加健全

体育运动当中,人们的关系更加密切而且直接,针对体育运动的这一特点,人们可以通过适度的有氧运动,从而达到健全人格的目的。例如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等球类运动,不仅仅能够改变一些人们孤僻的性格,而且使其能够更加的适应于与同伴进行交往。此外,能够坚持参加游泳、健身操以及瑜伽等等有氧运动,不仅仅能够克服人们胆怯、害羞的心理,而且还能促使人们能够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面对困难。

1 . 3 有氧运动能够控制人们的身体肥胖

有氧运动是进行减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进行有氧运动当中,肌肉收缩活动初期的能源为糖,而当持续运动达到两个小时以上时,能够使得脂肪细胞释放出大量的游离脂肪酸,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脂肪细胞瘦小,在此基础上,还能够使得多余的血糖被消耗掉,在此期间并不能转化成为脂肪,这便能够使得体内脂肪减少,体重有所下降,因此,有氧运动是亟需减肥人群的不二选择。通常情况下,肥胖者在安静状态下,其代谢率较低,能耗较小,而经过一系列的有氧运动,能够使机能水平有所提高,尤其是对心功能,有很大的增强作用,改善内分泌调节,使得肥胖者在静息时的代谢水平有所提高,进一步的消耗能量。除此之外,肥胖者们在经过适当的有氧运动之后,经常会发生食欲有所下降的现象,能够大大减少食物的社区,这便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热量的摄入,使得机体能代谢出现负平衡,进而引起体脂的减少,而且有氧运动能够增强食物的特殊动力,更加有利于能源物质的分解。

1 . 4 有氧运动能够引导人们发现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指的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正确认识,对于人们适应社会并且形成人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根据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说明,各项有氧活动均需要很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勇敢坚强以及刚毅果断的意志等等心理品质为基础进行展开。

2 体育运动中有氧运动的合理训练措施

2 . 1 运动前需预热

进行有氧运动之前,必须进行预热,每次运动之前均需要有个热身过程,对关节韧带进行活动,拉伸四肢以及腰背的肌肉,在此基础上,应该从低强度的运动开始,逐渐进入适当强度的运动状态,热身通常指的是用小强度的有氧健身来使得自己的身体渐入佳境,使得体温能够缓缓的升高,心率有所提高,使得呼吸能够匀速变快。运动之前的预热能够使得血液循环更为迅速,只有这样,氧和养料才会被送到心脏以及身体的肌肉,为有氧运动做充分的准备,而热身程度是否达标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身体开始微微出汗。有很多人在进行有氧运动之前并不重视热身的作用,直接进入高强度的有氧训练,假如这样,会由于心血管系统以及肺部都还没有进入状态,而且体温也较低,使得肌肉的柔韧性较差,这便很容易在运动当中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在进行有氧运动之前,一定要注意热身,这会使得运动效果更佳。

2 . 2 运动要适度

运动量较大的一些健身运动有可能会对身体有所损伤,每周慢跑量也不宜过大,建议每周锻炼4~5次,每次30min为最佳,研究证明,只要适当运动,就可以有效降低患心血管病以及癌症的危险。一般建议采用全身综合的锻炼方法或者是连续锻炼法,而且在一个锻炼周期当中可以多项运动一次进行,同时还应该注意一定的运动价值,不应该对时尚进行盲目追求,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一些锻炼者们应该做一个较为长远的考虑,只有通过长期的坚持才有一定的效果,通常情况下,连续的学习以及工作拼的都是体力,靠的是良好的心态。

2 . 3 在运动中要学会与他人相处

在进行有氧运动的过程当中,应该学会与他人进行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以及相互作用促进的,良好关系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相互了解以及彼此的沟通。有氧运动要求人与人直接能够消除隔阂、接触相互之间的戒心,从而做到相互了解,并且能够相互合作并且帮助,这样,不仅能够使得参与者获得很大的好处,长期下去,还能够形成人与人之间自然而然亲近以及合作的习惯。

2 . 4 重视放松以及注意力的转移

有氧运动过后能够产生注意力分散的现象,这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心理紧张状态。而且一定的情绪是与一定的情境息息相关的,通常情况下,遇到情绪糟糕的时候,可以有意识的做一些其它的事情,这便能够很好的转移注意力,而如果选择有氧运动中某些技巧性的集体项目来分散注意力,使得情绪获得较大的缓解,同时放松自己的身心。

2 . 5 进行有氧锻炼之前, 吃一顿健康餐, 增加能量

通常情况下,锻炼之前的进餐内容主要取决于你饭后多长时间进行有氧运动,假如目标是减脂,则最好在有氧运动前3h进行食物的摄取,假如想要在有氧运动之前1.5~2h的时候进餐,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进餐量,在进行有氧运动的1h之内,则必须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有氧运动10~20min之后,身体会慢慢的进行脂肪的消耗,而身体能否有效的进行脂肪消耗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假如在运动1h之内摄入了高碳水化合物,那血液当中的葡萄糖水平则会大大的提高,而葡萄糖的存在则会延缓身体将脂肪当作料消耗的时间。只要掌握一定的有氧运动规则,不仅仅能够消耗脂肪,还有利于身心健康。

2 . 6 追求“共同参与, 群体互动”的目标

人们应该积极参与并且愉悦的享受体育运动,而在一定的体育运动之中能够逐渐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以及能力,能够充分在健康的满足感当中开发潜能、优化性格、锻炼意志、培养感情以及对与人的相处,能够全面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引导全面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全民身心更加的健康。

3 结语

运动训练体育教育 篇10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

在现今体育教学改革当中, 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业界一直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如何处理好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 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 是当今体育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概念及特点

1. 体育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体育教学是指通过运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 即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师指导学生,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卫生保健常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的教学过程。其特点包括系统性、统一性、教育性。

2. 运动训练的概念和特点

运动训练是实现体育任务或目标的一种方式和渠道。即, 教练员或体育专职教师指导员动员或学生在与其他人的配合之下, 为全面提高自身的竞技能力和体育成绩而进行的专业的组织训练的过程。运动训练包含身体素质、心理和智力以及竞技技术等方面的训练。运动训练的特点是:以创造最好的运动成绩为目的而制定专项的体育训练的内容和方法;要求参与运动训练的运动员能承担剧烈的运动量并提升自己身体所能承担的最大的运动负荷量;针对不同运动员的特点而制订独特的个人训练内容。

二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异同点

1. 相同之处

首先, 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在形式和内容上是相互联系的。形式上主要以教育为主要实现方式, 不管是体育教学还是运动训练, 运动员的体育训练都离不开专业人士的指导, 两者都是以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专业训练, 以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并克服一些困难。在教学内容上, 两者都与一些相关的体育学科做基础, 包括社会学科、运动生理学以及体育运动科学等。其次, 两者在教学过程中都注重培育学员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体育训练的方式培养运动员的毅力, 直面困难的勇气和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

2. 不同点

两者在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上有明显的不同。体育教学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学生, 旨在通过一定的运动量增强学生的体质,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 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 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储备建设。而运动训练所针对的是专业的运动员, 旨在通过一定强度的训练使运动员掌握运动竞技, 并在运动场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协调互动发展的措施

1. 提高教师的师资能力

不管是在体育教学还是运动训练中, 教师和专业的体育教学人员都在引导对象学员的学习上起着领导性的作用, 因此不断加强教师师资能力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是否可以实现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考虑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不遗余力地为专职体育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工作或者引进各个项目的专职体育教师,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 作为高职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始终坚持责任教学, 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广大学子。

2. 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要取长补短, 以达到两者的协调发展

第一, 体育教学要学习运动训练的教学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的, 就是要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体育训练以增强学生体质, 使学生能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承担一定的工作负荷, 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 在锻炼过程中, 就要采取运动训练的手段, 增加符合教学对象能承受的运动量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标。

第二, 运动训练也要借鉴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尽管运动训练以培养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为目标, 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只注重训练而忽视了“学”, 使运动训练更显机械化, 就很难吸引教学对象的目光和兴趣, 不利于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培养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目标也难以实现。如果在运动训练中, 将专项运动的训练变成充满趣味的学习课程, 这样不仅既可以使枯燥的运动训练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而且还能激发教学对象对专项运动的兴趣以达到主动学习训练的效果。

四结束语

在体育运动中, 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是两个不同的部分。通过大量实践证明, 高职教师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进行分析, 弄清楚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这对促进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将两者有机结合, 优势互补, 以提高体育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兴忠.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异同互补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 , 2014 (1) :20

[2]金东烈.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要适应当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20) :810~811

运动训练体育教育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互补结合;研究探讨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够形式,“运动训练”是竞技运用的主要形式,两者在实践活动中的不同特点反映了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两者在理论发展和组织管理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使得“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在实现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功能价值上有着无可取代的地理。因此,探讨两者间的相关问题,将非常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下面就小学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方法的互补进行一些探讨。

一、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含义论述

体育教学从内涵上来讲指的是教师按照既定的系统化的课程计划安排对学生进行的体育以及卫生保健方面基本知识的传授,并与此同时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这种培养方式更加注重理论化教学,强调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而运动训练则更加具有针对性,其专业性也相对较高,强调教师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采取针对性较强的训练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适合于本运动专业的身体素质。

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异同之处分析

从上述的含义论述不难看出,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之间存在着很多的相同之处,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的区别。首先两者都是体育范畴的教学,都是基于体育基本理论而进行的教学,都是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宣扬体育运动精神,从外而内的培养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但是运动训练较比于体育教学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强,也更加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体育同样也有着较高的追求,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对于体育学习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地革新教学理念,在坚持以体育教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之下,不断地融入运动训练教学,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水平和竞技能力。

现阶段体育各项目中篮球、足球以及网球等项目受到了极为广泛的关注和热爱,小学生同样也是如此,很多小学生都十分喜爱打篮球、踢足球和打网球,还有很多女同学非常喜爱打羽毛球和乒乓球,而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并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这些专项体育项目学习的要求,这也是导致很多小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兴趣下降的原因之一。而采取运动训练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项体育竞技水平和运动能力。例如对于喜爱篮球的学生,教师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弹跳能力以及上肢的肌肉力量,并且在运动技巧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运球能力以及投篮、上篮的技术动作,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在专项运动中的竞技水平,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着自身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

三、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互补对策

体育教学是小学阶段体育课程的基础,是学生从认识体育到热爱体育所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如果在学生最初接触体育的时期就进行专业性较强的运动训练教学方法同样也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对学生的身体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互补教学的尝试中应该坚持以体育教学为基础,让学生在开展自己热爱的专项体育训练之前掌握充分的体育训练与卫生保健的理论知识,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更高层次的体育学习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收获。

新课程明确提出: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把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因此,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过去那种竞技体育训练方法,努力寻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被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的教学方法,使得体育教学与训练方法有机互动,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如足球技能训练中可以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别对待,面对独立型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做示范动作,并指正其正确与错误;对顺从型的学生,要抓住其优点进行表演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等等,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摒弃以往以体育教学为重点的教学方式,要适应教育发展和体育发展而都带来的变化,采用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我们教学的专业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来面对我们的每一节课的教学,并且从中获得身体素质上的提高和内在精神上的提高。

参考文献:

张会君.关于小学体育运动发展的思考[J].快乐阅读:下旬刊,2013(11).

体育游戏在运动训练中的运用 篇12

通过观察分析多所体育运动院校所得,在体育运动训练中采用体育游戏的不到调查总数的五分之一,即使有些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运动体育游戏的,体育游戏的时间也比较短,且游戏手段、形式比较单一。体育游戏的选择基本都是在准备活动当中,而在实际的运动训练中穿插较少,这就造成运动训练的过程中死气沉沉。

体育游戏内容的选择要以运动训练内容为依据,所选择体育游戏的内容必须要与运动训练的内容、任务相结合。就一节普通专业训练课而言,开始部分可选择提高小运动员反应能力的游戏,这样,既使小运动员在小游戏中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也极大的提高了小运动员大脑皮层神经的兴奋性,从而使小运动员们以饱满的情绪投入运动训练当中。在训练中可选择一些配合训练内容的游戏作为辅助练习,在体操训练中采用“翻滚接力”这个小游戏,这样既提高了小运动员的体操滚翻技术,又发展了他们的灵巧素质,提高了训练的热情。在训练课的结束部分可采用一些使小运动员们身心得以调节的放松以及恢复体力的游戏。

2、体育游戏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

以往的运动训练课程由于内容单调乏味,使得很多小运动员学生对运动训练课程逐渐失去兴趣,从而降低了其训练的积极性。从而使得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主的专业训练课程变得越来越枯燥。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提高小运动员对运动训练课程,激发小运动员的运动思维和积极性,使运动训练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教练员所需要做的是既要提高小运动员对运动训练课程本身重要性的认识之外,还应该尝试在训练中加入一些有利于提高专项水平方面的小游戏,甚至将一些训练课中的一些训练内容以专项游戏的形式来完成,使小运动员自觉地投入到运动训练当中。

在运动训练当中采用一些有利于提高专项素质、水平的小游戏既有利于提高小运动员学生的各种身体素质,也有利于培养其培养良好品行和团体精神。体育游戏的竞赛和对抗因素较多,在应用当中应严格遵守游戏的的规则,要求小运动员们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中的竞赛,并让小运动员们在游戏中充分的展现自我,要以平常的心态看待比赛结果,这对日后小运动员们参加正式的比赛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体育游戏的选择上,可以根据训练的内容和小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选择、编排有利于提高运动水平和提高他们积极性的各种游戏。在游戏的选择上应充分发挥小运动员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让每名小运动员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游戏当中。在进行游戏的同时,要积极的培养小运动员的良好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让他们采用合理的手段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提高比赛的适应力。

3、在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3.1、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小游戏

在训练中游戏选择的目的是为了更为高效的完成训练内容,因此,游戏内容的选择要与训练内容紧密的结合起来,作为教练员,应积极的结合训练内容创编更多的小游戏,以提高游戏的有效性。游戏规则的制定,目的是保证游戏的合理、正常进行,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允许小运动员们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3.2、要有科学性的组织游戏活动

在游戏的组织过程中要考虑到小运动员们原有的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的训练水平游戏的选择要采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对不同年龄、性别的小运动员要区别对待,科学组织,游戏时要密切观察学生身体状况的变化,合理采用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

3.3、组织性和纪律性是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

游戏过程中必须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这是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如进行分组后,各个队伍都要按游戏的规则进行游戏,特别是投掷项目及在跑动中进行的游戏和球类游戏等。更要注意有次序、有步骤、秩序井然的进行,否则易出现混乱,甚至出现伤害事故,影响训练的进行。

4、建议

在游戏进行时应用易于操作的进行,分组时组数应分得多一点,每组的人数少一点,这样小运动员们的运动量大,有利于动作的熟练掌握和增强体质,游戏应在小运动员们不太疲劳的情况下结束。结束后,小运动员们都比较兴奋,因此教练员应给他们一段时间让他们组里小结,教练员再小结。小结时,教练员要做到公正的评定游戏结果,指出各队遵守规则,执行规则和组织方面的情况,对表现好的队给予表扬,对于表现较差的队给予评定并指出不足,奖罚分明。被罚的队,教练员应当要他们根据游戏前的规定去做。

参考文献

[1]孙世平.体育游戏与全面素质教育[M].北京:体育学刊,2000.

上一篇:两阶段分析法下一篇:“己”、“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