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现状分析(精选12篇)
运动训练现状分析 篇1
运动训练行为是竞技体育的核心环节。随着田径运动的不断发展, 其水平逐渐接近人类的极限, 当今田径赛场上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体能、素质等“硬件”, 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科技的竞争上, 因此, 要求将现代科技注入到现代运动训练中去, 使两者相互促进。总结起来说, 就是科技发展影响着运动训练行为。从竞技能力形成发展这一时间线上来看, 科技发展影响运动训练行为全过程, 影响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一、科学在调节运动训练
近年来, 运动训练不断地接受着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 而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与支撑是以多学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前提基础的。这就基本暂定了科学在运动训练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知道, 指导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理论以及理论基础或支撑理论涉及众多学科, 科技的进步不断形成新的、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 从而提高实践的效果。而形成的新的理论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 又会根据需要及训练中出现的新问纵观运动训练的发展过程, 我们不难看出, 在运动训练行为的开始阶段, 新的科技就已经丝丝渗透其中了, 并在训练的过程中起调节共进的作用。
二、运用科学技术进行运动训练的动作分析
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动作分析, 可以科学的将动作的构成和动作特点精准的传达给运动员, 让运动员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和体质特点, 找到自身技术动作与标准动作之间的完美契合点。从而提高自己的动作质量。标准动作全部做到位后, 运动员可以运用数字技术, 例如用以获取人体姿态参数的高速摄影、红外光点技术;人体运动仿真、模拟, 视频分析系统等, 进行新动作的设计与动作编排模拟。在训练中, 通过这些视觉反馈手段, 可以在同一个屏幕上进行相同视点、同步对比, 分析动作差异, 找出技术缺点;也可根据以视频为基础建立的人体运动跟踪技术, 获得运动人体的各关键点的运动轨迹和关节角角度, 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三、运用科学技术形成新的训练方法及手段
用传统的思维考虑, 不管做什么, 方法都是至关重要的。方法对了, 这件事情可能就事半功倍了, 方法错了, 也许就是全盘皆输。
运动训练的方法、手段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元素, 它们直接施加于运动员主体, 高效的方法手段是创造成绩的保证。目前, 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突破了传统的训练概念, 利用计算机分析训练方式、编制训练计划、监测训练过程、分析技术缺陷。在手段的创新中, 新的科技也不断地被引进其中。如肌肉电刺激技术 (EMS) 是现代力量训练和康复医学的有效手段。还有研究者设计出各种器械设备如平衡球、悬吊器、振动加悬吊等训练运动员的核心区域力量;有研究者结合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理学相关理论, 研制转体启动能力、旋转适应能力训练仪, 动态平衡能力训练仪, 以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转体动作质量。这些器械、仪器的设计运用, 创造产生了新的训练手段。
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训练过程进行检测
所谓检测不是为了监督, 而是为了通过观看运动员训练的全程, 发现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纠正。此时, 科学准确的诊断为运动训练目标和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调整提供重要依据。例如我国游泳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采用了监控室等先进仪器和手段。从而有效的对运动员的训练过程进行检测。新的监控手段、生理生化指标不仅被运用于具体训练当中, 还直接被运用到即时的比赛过程中, 比如美国游泳协会将各国游泳队的血乳酸监测报告汇总入库, 并根据监测报告对进入半决赛和决赛的本方队员和对手的潜力进行评估, 有助于了解队员成绩提高潜力, 帮助其选手获得优异成绩。
现代的基因技术也已被充分运用到运动训练过程监测中, 通过基因技术, 可以了解运动员相关身体素质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预测和评定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利用纳米技术则可对运动员进行机能评定。此外, 通过基因技术及纳米技术还可以进行运动员机能状态和疲劳的诊断, 可较早地发现运动员身体机能发生的变化。一方面课挖掘运动员的内在潜力, 另一方面, 也避免意外的发生。
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实战操作——动作编排和战术模拟
目前的运动训练多是挑战人体极限的, 用真人实践创作显得不切实际, 很难达到预期设想的完美效果。这个时候, 我们可以利用数字虚拟人体模型进行高难度动作创新, 可研制并借助计算机软件对难美类项目进行个人或集体动作的编排, 大大提高了此类项目的竞技水平与成绩。利用卫星雷达计算机分析反馈系统, 能够监测自行车、水上项目比赛和训练过程, 并进行技战术诊断与指挥。利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模拟实战, 计算并判断技战术打法的有效性和获胜概率。运动训练的行为过程科学化程度日益提高, 运动训练行为在科技的参与与协作下也发生着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符文康:《现代运动训练行为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
运动训练现状分析 篇2
摘 要:现今啦啦操是我国目前十分受欢迎的一个运动项目,在国内高校里逐渐变为体育教学里的一个全新的运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的研究了当前我国高校啦啦操的发展情况,同时给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希望能够为啦啦操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啦啦操;发展现状
融娱乐、体操、健身、舞蹈为一体的运动就是啦啦操运动,其因节奏感强、活力四射、动作干脆而备受大家喜爱。啦啦操的应用范围很广,不论是在奥运会、春晚等国际舞台,还是在商业活动演出中,都有啦啦操身影。啦啦操运动是一种精神力量的鼓舞、集体风貌的展现。作为一种体育文化,啦啦操运动像是夜空中的星星闪亮了大学的天空,给大学生活画上了一笔靓丽的色彩。
一、开展啦啦操运动的意义
啦啦操运动有着很高的心理学价值、健身价值以及较好的观赏性,有利于国内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集体性项目,啦啦操运动在练习时,要求所有人团结一心,相互配合,另外还要求每个人在运动中都可以展现出自己的爱好、性格、能力,可以张扬个性。在练习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表达自我的能力以及为人处事的能力。啦啦操运动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啦啦操运动有着竞技性、表演性以及集体性的特点,这对于大学生培养集体荣誉感,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准确定位自身,从而丰富校园生活。
二、高校开展啦啦操运动的现状
啦啦操运动最早实在美国出现的,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融合了街舞、健美操等多种元素,强调自我个性的张扬。而在我国,啦啦操运动在高校开展的时间还不是很久,分析当前高校拉拉操运动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需要注意:
1.领导重视度不够
据了解,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啦啦操队,其主要原因在于领导重视度不够,没有在设备、资金、时间以及人员等方面长期支持。遇到啦啦操比赛,才会临时选拔队员来训练。而体育院校的队员一般都是竞技健美操专业出身,这些队员都接受过专业的健美操培训。普通的高校的大部分队员都是在上体育课时选拔出来的。里面的很多队员在上大学前都对啦啦操没有太多的了解。
2.啦啦操运动的子项目发展不够平衡
据对这几年参加比赛的项目分析来看,在啦啦操的街舞和自由舞的部分,报名参加的学校很少;而在五人项目和双人项目的竞赛中,由于对技巧性要求比较高,所以参赛队伍的数量也比较少。
3.啦啦操的后备力量不够
在国外,一般在在7到8岁之间,就开始挑选啦啦操运动员并开始训练。而在我国,在短时间内,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高校里选拔出的啦啦操队员百分之四十七是非专业的,百分之五十三的队员是从舞蹈、艺术体操、武术等项目调剂过来的。因此,要想啦啦操运动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对这些专业人才进行培养训练。
4.缺乏啦啦操教材
经过对啦啦操运动的教材和与啦啦操运动相关研究比较,发现我国十分缺乏啦啦操运动的教学教材。目前使用的很多教材都是借鉴国外较为先进的教材,这样就不能根据我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导致啦啦操运动教学没有针对性。
三、高校啦啦操发展的对策
1.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资源
啦啦操运动的开展需要的场地、器材以及专业的师资力量,高校一般都能够满足。客观来讲,其他公共体育课的场地相比,开展啦啦操运动所需要的场地并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在篮球场和草坪上都可以训练。不论是单人练习还是集体操化练习,在校园里都能够开展,基本上与健美操的教学与训练条件是相同的。利用国内高校的体育设施及条件就可以培养啦啦操人才,所以说在人力、物力及财力等各方面的条件都是比较成熟的,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资源,来培养我国的啦啦操人才。
2.定期举办比赛,强化宣传力度
可以定期举办啦啦操比赛,提高啦啦操运动在民众中的影响,为啦啦操运动的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当其发展变得成熟后,可以实行协会与企业合作举办啦啦操比赛,推动啦啦操的市场化运作,深化啦啦操的市场潜力,为今后举办更多的啦啦操比赛及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各地区的交流合作
现今在我国,啦啦操运动在高校里的开展还不太平衡。可以向成功高校吸取经验,向啦啦操运动发展较为成功的高校请教、学习,还可以聘请专业人员来学校指导培训,或者组织培训班,进行强化学习,吸取他人的学习技巧和方法,使得本校啦啦操运动能够更好的发展。
4.加强专业教练员建设
教练员本身的素质与啦啦操的开展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国内高校要加强培养高校系统的体育教师。可以开展教练员在岗培训班,系统的培训高校体育教练员啦啦操的相关知识,全方位地提升教练员队伍的教学和管理水平,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还可以通过开办研讨班等方式,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合作。这对啦啦操运动的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在各大媒体上宣传啦啦操,得到政府、社会以及学校的重视,让更多的喜欢跳舞的青年参与到啦啦操中来,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啦啦操人才。
5.创建啦啦操社团,加强交流
在高校创建啦啦操学生社团。在举办活动时,可以吸引一些啦啦操的爱好者,向其普及啦啦操知识,并锻炼创建者让其学习组建啦啦操队伍,学习选取队员,安排训练等,从而创建科学系统的训练规范,使得在校的学生更加了解啦啦队在我国的发展。同时还可以组织高校间的啦啦操联谊赛,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使得大学里的啦啦操运动的可以变得更加的好。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且高校体育教学更加重视的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理念,所以要让高校大学生要对体育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作为一个受欢迎的体育项目,啦啦操自身所展示的团结、互助以及青春活力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高校支持并开展这个运动迎合了时代的需要,使得素质教育的内容变得丰富,同时还为学生创建了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对建设校园文化的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参考文献:
对我国篮球体能训练的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 篮球 体能 方法
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已经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联赛逐步取代了赛会制,使赛期大大延长,比赛的密度也显著提高。激烈的对抗无疑也加大了比赛强度。比赛强度的加大给各队技战术的运用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快节奏的攻防转换、激烈而频繁的身体对抗、快攻次数的增多、大范围的穿插跑动、扩大的半场人盯人防守以及凶悍的篮板球拼抢等。这些战术的演变无疑对篮球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体能要求。
一、我国篮球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体能训练方法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体能训练科学研究的缺位
目前国内篮球体能训练存在主要问题有,训练方法不合理,理论不清楚,盲目操作造成大量运动损伤。用篮球技战术训练代替体能训练。我国在篮球体能训练科研方面明显落后于世界篮球强国,当我国研究领域局限在如何利用先进技战术战胜国外强队的范畴时,而国外早就在研究如何加强体能训练来保证技战术的实施。
(二)体能训练理念落后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思想决定行动。训练理念是训练主体对训练实践及过程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观念的理性认识,是对训练实践自觉反映,对训练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没有正确、先进的训练理念指导训练是无效训练甚至是破坏性训练。训练理念的落后必定导致竞技成绩落后,因此,篮球训练要有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我国教练员的训练理念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体能训练理论来指导实践。
(三)体能训练缺乏系统性、计划性
我国CBA联赛是一周三赛制,WCBA是一周二赛制,期间如何安排体能训练,还没有科学的理论研究。例如,2007年时任中国主教练的尤纳斯曾说:“如果你想在篮球馆的训练中取得好的效果的话,那么就需要有良好的体能作保障,为之后的训练打基础。篮球并不完全是靠投篮的,力量、速度和弹跳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以上国家队教练所讲的情况,就反映了我国俱乐部在体能训练方面缺乏系统性问题。
(四)球员缺乏专职体能教练,体能训练器材不足
我国俱乐部并没有专门的体能教练,体能训练效果自然就难以保证。一直以来我国篮球教练只设置主教练和助理教两人,而美国NBA每个球队至少有4-6名教练员,从教练员的专业素质分析,我国的教练员基本是篮球专业出身,在体能训练理论方面缺乏研究,主要以过往经验为主,缺乏创新。而NBA的教练员则不同,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专门人才。从当今篮球职业比赛和训练发展来看,对教练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目前我国的教练员制度难以满足联赛和国家队的发展要求。
二、提高篮球体能训练水平的策略
(一)加强对体能训练科学方法的研究,采用多种形式提高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采用科学的先进技术设备对体能训练进行监控加强学习与交流,掌握当今篮球运动发展趋势及体能训练的先进理念,提高教练员、运动员对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高度认识具有良好的体能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在各级篮球队中,要求配置专职体能教练员,并逐渐推广,作为制度规定下来。通过国内外专家讲学、体育院校开设专项体能训练课程等多种途径培训教练员,培养我国篮球专职体能教练员,要求各级篮球队伍设置体能教练员,并实行体能教练员上岗制度。
(三)科学安排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训练,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期对两者之间合理转换。改变青少年体能训练成年化,成年体能训练形式化的误区,加大对专项体能的研究。
(四)制定和实施全面、系统的体能训练,狠抓落实,在每次训练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后进行体能训练,这样有利于运动员各种运动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和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孙欢.NBA体能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中国篮球协会•2005年全国篮球体能教练员培训班教材汇编[Z].2005.
[3]王保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内容[J].首都体育学院报.2001.13(9):38-46.
[4]袁运平.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9):48-52.
[5]于振峰.中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J].体育学刊.2002.9(3):123-126.
[6]陈小平.对我国体能类项目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10-13.
[7]李颖川.球类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构成因素及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原则[J].中国体育科技.1997(2):49-52.
我国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现状分析 篇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5-2008年我国参加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伤残互助保险并获理赔的1010名摔跤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中国维普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查阅有关摔跤、运动损伤和运动损伤康复手段等方面的著作和文章, 对与本文有关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1.2.2 数理统计法。
使用EXECL软件对整理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相关伤残互助保险的运动员的全部资料由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http://www.tyjjh.org.cn/)所有和提供。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损伤部位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2005-2008年我国摔跤运动员损伤共发生1144例次。头面部的损伤在所有损伤中发生比例最高, 占35.49%;其次下肢,占30.24%;然后依次是躯干19.23%,上肢15.03%。表2显示:损伤部位多发于耳部、膝关节、腰部、肘关节、颈部、肩关节和踝关节。
2.1.1 头面部损伤
头面部损伤406例次中,耳部的损伤350例次,占86.21%,其次是口腔(22例次,5.42%)和鼻部(14例次,3.45%)。
2.1.2 下肢损伤
下肢损伤346例次中,膝关节的损伤279例次,占80.64%;其次是小腿24例次,占6.94%;然后依次是踝关节(23例次,6.65%)和足部(13例次,3.76%)。膝关节损伤中,半月板122例次,占整个膝关节损伤的52.36%;其次是前交叉韧带42例次,占18.03%;然后依次是内侧副韧带(31例次,13.30%)、外侧副韧带(15例次,6.44%)和后交叉韧带(9例次,3.83%)。足部损伤中,跖骨损伤6例次,占整个足部损伤的46.15%;其次是足舟状骨3例次,占23.8%。
2.1.3 躯干部损伤
躯干部损伤220例次中,腰部的损伤151例次,占68.64%;其次是颈部51例次,占23.18%;然后是胸部14例次,占6.36%。腰部损伤中,腰椎间盘84例次,占整个腰部发病例次的55.63%,然后依次是肌群韧带筋膜(45例次,29.8%)和腰椎(22例次,14.57%)。颈部损伤中,颈椎间盘27例次,占整个颈部发病例次的52.94%。
2.1.4 上肢损伤
上肢损伤172例次中,肘关节的损伤62例次,占36.05%;其次是肩关节41例次,占23.84%;然后依次是手(26例次,15.12%)、上臂和前臂(均为14例次,8.14%)。手部损伤中,掌骨损伤11例次,占整个手部损伤的42.31%;然后依次是腕骨(7例次,26.92%)和指骨(5例次,19.23%)。
2.2 损伤类型统计
从损伤类型来看,主要以耳廓损伤、半月板损伤、骨折、椎间盘突出症、关节扭伤、韧带损伤和脱位最为常见,见表3。
2.2.1 半月板损伤
半月板损伤120例次中,外侧半月板损伤19例,占16%;内侧半月板损伤16例次,占14%;右膝半月板损伤60例次,占53%,左膝半月板损伤54例次,占47%。
2.2.2 骨折
骨折114例次中,腓骨骨折15例次,占13.16%;其次是鼻骨骨折13例次,占11.40%;然后依次是掌骨骨折(11例次、9.65%)、尺骨骨折(11例次,9.65%)、腕舟状骨骨折(8例次,7.02%)。
2.2.3 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突出症105例次中,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次,占76.19%,颈椎间盘突出症25例次,占23.81%。
2.2.4 韧带损伤
韧带损伤90例次中,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51例次,占49.35%;其次是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33例次,占42.86%;然后依次是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4例次,5.19%)、肩锁韧带损伤和手近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断裂(均为1例次,各占1.30%)。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中,交叉韧带撕裂36例次,占71%,断裂15例次,占29%;前交叉韧带损伤42例次,占82%,后交叉韧带损伤9例次,占18%。右膝交叉韧带损伤28例次,占54.9%,左膝23例次,占45.10%。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中,内侧副韧带损伤占67%,外侧副韧带损伤占33%。
2.2.5 关节扭伤
关节扭伤88例次中,膝关节扭伤39例次,占44.32%;其次是踝关节扭伤21例次,占23.86%;然后依次是肘关节扭伤(19例次,21.59%)、腕关节扭伤(4例次,4.55%)和肩关节扭伤(4例次,4.55%)。
2.2.6 脱位
脱位48例次中,肘关节脱位16例次,占34.78%;其次是急性肩关节脱位10例次,占21.74%;然后依次是习惯性肩关节脱位(7例次,15.22%)、手指间关节脱位(5例次,10.87%)和肩锁关节半脱位(4例次,8.70%)。
3 讨论
3.1 耳部是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比例最高的部位,损伤类型多为耳廓外伤。主要是因为实战中抱腿、夹颈背、圈头等技术动作时对耳廓过度揉搓[1]及耳廓反复与摔跤垫发生搓动引起。留长发[2]及实战前对耳廓进行充分的搓揉,直至耳廓发热有助预防和减少摔跤耳的发生[3]。
3.2 膝关节是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主要部位,在下肢损伤中发生比例最高。按损伤类型分,半月板损伤在膝关节损伤中的发生比例最高。然后依次是前交叉韧带损伤、内侧副韧带损伤、后交叉韧带损伤及外侧副韧带损伤。其中,外侧半月板损伤较内侧半月板损伤多见,这与田得祥等报道的我国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外侧半月板多于内侧相吻合[4];内侧副韧带损伤较外侧副韧带损伤多见。本研究结果显示摔跤运动员膝关节扭伤及韧带损伤在全身关节扭伤和韧带损伤中均排于首位,主要与摔跤运动经常要求运动员在膝关节处于屈伸扭转和持续用力的情况下突然变向发力完成进攻动作, 关节、韧带承受的负荷要大于正常有关[5]。前交叉韧带损伤是全身韧带损伤中发生比例最高的损伤类型,这与摔跤运动中膝关节处于屈曲90°位并突然做外展外旋动作(膝外翻扭转)发力有关[5,6]。崔国庆[7,8]、敖英芳[9]等调查表明,运动损伤主要发生在专项训练中,尤其以专项技术失误及误伤多见。其他损伤病因有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不足、膝关节Q角过大、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差、准备活动不充分、局部负荷过大、易伤部位未进行防护等等[9,10,11]。
3.3 腰部是躯干部损伤发生例次最高的部位,而腰部损伤中,腰椎间盘的发生例次最高,损伤类型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主。
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是在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基础上,又由其它因素诱导,最终导致椎间盘纤维核的突出甚至破裂[12]。摔跤运动中,常常要求腰部在屈曲或过伸的姿势下,持续用力的情况下突然变向和带动发力完成进攻动作,因而腰部关节、韧带承受的负荷要大于正常状态,极易的引起腰部急性损伤[5],而急性腰扭伤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诱因。运动员始终处于弯腰状态[7],长期的腰背部力量训练及反复滚桥抱提一方面加重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另一方面使得腰部在屈曲位或旋转位施加压力易引起椎间盘突出[13]。
3.4 骨折是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比例较高的损伤类型。主要以腓骨骨折及鼻骨骨折为主。下肢骨折多发生于自由式摔跤运动项目,多与该项目的冲抱腿、钩腿等强对抗性的动作特点有关。鼻骨骨折多为对抗方头部、膝肘部撞击所致。
3.5 肘关节、肩关节的损伤是摔跤运动员上肢损伤的主要部位。肘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是全身关节脱位中发生比例较高的损伤类型,这与曲绵域的报道相吻合[14]。主要与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不足、技术动作不合理等[11]因素有关。肩关节易伤还与球窝关节活动范围广、稳定性差的解剖结构有关。
4 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康复策略
4.1 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5,7,8,9,10,15]:(1)重视一般准备活动基础上进行充分的专项准备活动和训练后的整理活动;(2)提高专项技术水平,合理应用技术动作;(3)做好运动医学知识的宣教,提高运动员的自我保护意识;(4)加强易伤关节的周围肌肉力量的训练,尤其是损伤后的恢复性力量训练;(5)重视平衡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本体感受功能及关节稳定性的训练;(6)重视易伤关节的防护(护具和支持带的使用);(7)重视训练期间和训练后的恢复,避免疲劳时进行高强度的对抗练习;(8)科学安排训练计划和负荷量;(9)训练后及时充分的拉伸。
4.2 在关节损伤的康复阶段,关节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和平衡协调性的力量训练有利于关节稳定性及本体感觉的重建,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和减少损伤关节的复发率[10,16,17,18,19]。
4.3 重视核心力量训练
肌肉做为外源性稳定系统的构成之一,是维持脊柱稳定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肌肉力量训练是一种稳定状态下的力量训练,对表层运动肌的训练较多,却忽视了深层稳定肌的训练。核心力量训练作为传统的力量训练的补充,兼顾深层稳定肌和表层运动肌在内的力量的训练 ,最为关键的是核心力量训练在力量训练中增加了一个“不稳定因素”[19,20],其主要作用在于能稳定运动员的脊柱、骨盆,保证正确的身体姿态,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提高运动时由核心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研究证明,核心力量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运动成绩,而且能预防腰背部损伤的发生以及利于伤后康复,这与强有力的核心肌群能够确保肢体在动作过程中保持在正常的位置,深层小肌肉群的稳定功能起到关键的保护作用有关[21,22]。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耳部、膝关节、腰部、肘、颈部及肩关节是摔跤项目常见的运动损伤好发部位;耳廓损伤、半月板损伤、骨折、椎间盘突出、关节扭伤、韧带损伤和脱位是摔跤项目常见的运动损伤类型。
5.2 建议
加强医务监督和易伤部位的运动防护,提高专项训练技术水平,重视核心力量、易伤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本体感觉的训练能有效地预防摔跤运动损伤的发生,减少损伤的复发率和利于损伤的康复。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国2005-2008年参加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China Sports Foundation)伤残互助保险并获理赔的1010名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部位、损伤类型及发生比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预防或减少创伤的措施。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结果:损伤好发部位依次是:耳部(30.59%)、膝关节(24.39%)、腰部(13.20%)、肘关节(5.42%)、颈部(4.46%)、肩关节(3.58%)和踝关节(2.01%)。损伤多发类型依次是:耳廓损伤(发生率29.90%)、半月板损伤(10.40%)、骨折(9.88%)、椎间盘突出症(9.10%)、韧带损伤(7.80%)、关节扭伤(7.63%)和脱位(4.16%)。结论:加强医务监督和易伤部位的运动防护,提高专项训练技术水平,重视核心力量、易伤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本体感觉的训练能有效地预防摔跤运动损伤的发生,减少损伤的复发率和有利于损伤的康复。
运动训练现状分析 篇5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走访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对锦州全民健身运动项目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针对这些现实情况提出一系列有效的发展对策:加强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活动,加大全民健身运动的投入,建立更多的健身场所和设备,对于全民健身运动场所和设备进行及时维护和科学管理,并且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运动活动。
【关键词】全民健身
运动项目
发展现状
锦州市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锦州古塔区、凌河区、太和区、松山新区、凌海、北镇、黑山县、义县等地区参加全民健身运动的市民,主要以三个城区为主,其它市(县级市)和县为辅。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书籍,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锦州市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发展现状调查问卷。通过导师的的意见进行修改,最终完成问卷设计。调查对象选取方面:古塔区、凌河区和太和区分别选取60名市民,20岁以下,20岁-30岁,30岁-40岁,40岁-50岁,50岁以上,分为五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有12人;松山新区、凌海、北镇、黑山县、义县分别选取50名市民,20岁以下,20岁-30岁,30岁-40岁,40岁-50岁,50岁以上,分为五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有10人,男女各半,一共有430名被试。
2.走访调查法
针对事先设计好的提纲,对锦州市古塔区、凌河区、太和区、松山新区、凌海、北镇、黑山县、义县地区的各个地区的市民针对全民健身运动项目的发展状况进行访谈,并对其回答做快速记录。
3.文献资料法
通过渤海大学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以及计算机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收集,翻阅并总结了全国、省级体育期刊、各个大学期刊、本科、硕博论文中与全民健身运动项目相关的论文,以及体育网站、锦州体育局网站、辽宁体育网站的资料等,以供文章撰写参考。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锦州市全民健身运动最受欢迎的项目
通过调查可知,在秧歌、篮球、足球、羽毛球、台球、太极、长跑长走、健身操健身舞舞蹈类、武术功夫和其他项目中选择最受欢迎的健身运动项目,结果如下。
表1 锦州市全民健身运动最受欢迎的项目
从表1可以看出,锦州市全民健身运动最受欢迎的项目是秧歌,调查的锦州市民选择秧歌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6%,选择篮球的人数比例为21.75%,选择健身操、健身舞和舞蹈类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12.75%,其次是足球、羽毛球和太极类、长跑长走、台球、搏击和武术功夫。这说明锦州市全民健身运动项目中最受人们喜爱的项目是秧歌,主要是因为秧歌的难度比较低,参与人数比较多,对参与者的年龄、身体素质等的要求也不高。而且秧歌对场地的要求不是很高,不需要专业场所和专业设备,只要是一片大空地,再加上一台音响就可以开展。
篮球场在锦州市的分布比较多,在体育馆、体育场、活动中心、社区等都有篮球场。而青少年、年轻人和青年人对篮球的热情非常高,因为他们可以跟同学和朋友增强感情,还可以增强体质和放松心情。健身操、健身舞等舞蹈类在中老年人中比较受欢迎,因为这些舞蹈的节奏欢快,能够愉悦人们的心情,而且对参与者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能够跟上节拍随着音乐舞动,并没有人会特别在意到底跳得好不好。而选择人数较少的搏击和武术功夫主要是因为这些项目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技术要求也高,相对难度较大,参与人就不是很多。
(二)锦州市全民健身运动各个区域的发展情况
在锦州市各个区,锦州市各个区域的发展状况不是很均衡。市区的全民健身运动队伍数量比较多,可供开展健身运动的场所也比较多,选择性较大,涉及的项目也比较多。举例来说,根据调查可知,受到古塔区、凌河区和太和区市民欢迎的项目包括秧歌、篮球、足球、羽毛球、台球、太极、长跑长走、健身操健身舞舞蹈类、武术功夫以及其他项目,松山新区和凌海主要包括秧歌、篮球、足球、羽毛球、台球、太极、健身操健身舞舞蹈类等项目,二北镇、黑山县和义县则只涉及秧歌、篮球、羽毛球、健身操健身舞舞蹈类。但是周边地区建立的全民健身运动队伍不是很多,尤其是义县就更少了。
三、锦州市全民健身运动项目的发展策略
锦州市全民健身运动最受欢迎的是秧歌,而篮球、健身操健身舞和羽毛球也比较受欢迎,但是其他项目就很少有人参加。而且全民健身运动的项目也不是很多。因此,锦州市应该寻求有效的对策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迎合国家和政府的号召,为全市人民的健身和幸福提供条件。
(一)加强全民健身运动宣传,开展多样化健身运动活动
锦州市可以加强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帮助锦州市民树立积极的健身观念,更加主动而积极地参加健身运动活动。针对老年人,需要到他们身边进行实地宣传,因为老年人很少用电脑,也可能因为视力和听力问题看不清电视内容,因此实地宣传才能够让老年人真正理解全民健身运动。针对儿童,可以与学校取得联系,在学校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的活动宣传栏、宣传报和宣传画等,并与学校合作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活动。针对年轻人,可以通过手机报、地方电台、地方网站和地方电视台等多种电子媒介来宣传全民健身运动。另外,针对不同地区的人群,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宣传。对于郊区人民,需要通过宣传栏、大字报等方式进行宣传,而对于市区人民来说,就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电台等渠道进行宣传。最后锦州市通过开展体能测试让市民了解自己的体能状况,从而更有力地说服人们参加全民健身运动。并且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健身运动活动,针对不同种类的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
(二)加大全民健身运动投入,增加场所容纳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和专业性
政府需要加大全民健身运动的投入,建立更多的健身场所和设备,以开展更多的健身运动项目。锦州市的专业健身运动场所不是很多,限制了全民健身运动项目的发展和壮大。而且非专业的健身运动场所无法给市民提供较好的健身条件,尤其是晚上和寒冬,更限制了人们的健身运动活动。因此,锦州市需要增加对全民健身运动的资金投入,建立可以容纳更加丰富多样运动项目的健身场所,并提高健身场所的专业性从而增强运动项目的专业性,并给这些场所配备专业而齐全的健身设备和器材。对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场所和设备还需要进行及时的维护和科学的管理,更好地发挥其有利作用。
(三)增加全民健身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全面健身项目的创新性
随着锦州市民对体育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全民健身运动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这就需要提高全民健身运动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目前锦州市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是秧歌,秧歌属于养生类的运动项目,适合女性和老年人,而中年人、青年人和男性就对秧歌的兴趣不是很大。对此可以增加篮球、足球、羽毛球、排球、乒乓球、游泳、划船等运动项目在各个区域的设施,并提高这些运动项目设施和场馆的质量。比如足球的皮质和硬度不一样,踢出来的速度和脚感不一样,运动效果也会不一样。足球场地的地面也有质量的差别,可以建立一些真草场地,增强对参与运动者的保护性,减少人们在运动中受到的伤害。另外,还可以推广徒步、登山等适合中青年人的运动项目,将贵族运动高尔夫球运动变得更加平民化,改造高尔夫球、球杆和场地的条件,使其变得更加简单且容易操作,吸引更多的平民参加这个运动。最后,增加滑板、轮滑、漂流、滑翔、极限运动等运动项目的设备和场地,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但是这些运动的危险性比较大,因此需要加强设备和场地的安全性,减少人们在运动中可能受到的伤害。
四、结束语
锦州市体育局推崇全民健身理念,全民健身运动项目逐渐受到锦州市民的欢迎,越来越多的人们在业余时间都会参加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锦州市人民对秧歌非常钟爱,篮球和健身操、健身舞的参与人数也比较多,而专业性较强、对场所要求较高的项目则不是很受欢迎。在全民健身运动项目的开展场所中,人们偏爱于公共场所,而很少选择专业场所。对此,锦州市需要寻求有效的发展策略,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项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柔道运动员手指关节损伤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柔道队;手指关节;损伤;现状
中图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b)-0000-00
本文的目的与意义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运动员,保证正常的训练质量,发现损
伤的机理,寻求更科学更有效的预防手段。
1 选题依据
柔道运动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日益完善,比赛的激烈程度和训练的强度都在加强,同时柔道运动员的损伤严重困扰着运动员的生活和训练,如何摆脱运动员伤病的困扰,现在已成为柔道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尤其在各级地方队和基层体校。在柔道运动中,柔道属同场对抗项目,需要两名运动员身体的直接对抗,对身体各关节肌肉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而且柔道的得分是取决于对手倒地效果,所以激烈的对抗中手指关节的损伤的发生率较高的。到现在为止,国内外的科研人员已经对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总结出各种各样的预防与治疗方法。在训练和比赛当中对手指关节损伤要加大预防和保护措施,加强周围肌肉的力量,身体的协调性,作好医务监督,及时地发现运动员的伤病也是非常重要的。
运动员在技术性练习、对抗性练习以及比赛时,发生手指关节损伤的几率是最大的。这是由于,在技术性练习、对抗性练习以及比赛时手指关节的运动量和强度最大,手指关节的负荷加大。同时,由于一些运动员使用技术动作有误,在对抗过程中违反了规则,或者是受到外力的冲击,从而增加了手指关节的损伤几率。
2运动员手指关节损伤现状分析
2.1运动员手指关节损伤的性质
柔道运动员手指关节的损伤以侧付韧带扭伤,韧带撕裂和挫伤的比例最高。侧付韧带扭伤高达100%,韧带撕裂达到75%,手指挫伤则高达87.5%,腱鞘炎、脱臼、骨折、移位的损伤分别为7.5%、12.5%、10%、10%。运动员手指关节侧付韧带扭伤、韧带撕裂和手指挫伤的几率是最高的。然而由于这种损伤的严重性不及脱臼、骨折、和移位,使得运动员降低了对损伤部位的认识和重视,从而降低了运动员对损伤部位的预防和治疗,而增加了损伤事件的发生,并且使已损伤过的关节留下后遗症,影响了日后的训练和生活。
2.2 运动员手指关节损伤的急性处理措施
柔道运动员和教练对于预防手指关节损伤的急性处理措施不够重视,以及对手指关节损伤后恢复期的治疗措施也不够重视。因此,就增加了运动员手指关节的损伤几率,同时也使得很多运动员已损伤的手指关节很难恢复,甚至导致损伤情况的加重,从而影响了她们的训
练、比赛和日常的生活。
2.3 运动员手指关节采用何种治疗手段
运动员的手指关节损伤后,采用的治疗手段有敷药、按摩、理疗和置之不理,由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没有人采用按摩手段,不予重视,不加治疗所占的比例是最多的,达到70%,
其次是敷药,占62.5%,最后是理疗,占50%。很多运动员以及教练员通常都认为,只要不是骨折、脱臼和移位,那就都不是大问题,就不需要进行治疗。正因为他们这种不予重视的态度,从而影响以及延迟了对损伤关节的治疗,而留下后遗症,最终给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和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这也是现在许多运动员训练存在的隐患之一。
2.4 通常运动员采取何种预防手段
运动员认为有效预防手指关节损伤的手段为训练前充分的准备活动,所占比例100%,此外,集中精神、用胶布固定、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注重动作的规范性一样受重视,所占比例都是100%,而认为在训练过程中应该采用控制运动量的只占20%,这也表明现在运动员对
手指关节损伤的预防已经加强了意识。事实表明训练前充分的准备活动、集中注意力、用胶布固定、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注重动作的规范性是运动员所认同的。重视这些因素,对于减少和降低损伤事故,尤其是手指关节损伤事件的发生几率有很大的帮助。
3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从手指关节损伤调查中可知,抚顺柔道运动员手指损伤人数达100%,这是由于运动员抢手抓握的次数与频率较高有相当大的关系。2运动员手指关节损伤的性质,主要是关节韧带损伤,表现为侧付韧带扭伤、韧带撕裂和挫伤。3造成柔道运动员手指关节损伤的原因很多,其中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动作技术不正确、外力冲击和违反规则是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4运动员对于手指关节损伤的处理,从统计上表明运动员的态度不够重视,从而加大了损伤后,因没有系统和及时的处理而留下后遗症,给以后的训练、比赛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4.2 建议
1 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训练前认真做好身体各个关节、韧带,尤其是手指关节的准备活动,大大提高关节囊和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和伸展性,这对预防手指关节损伤有重要的作用。保持清醒的头脑,敏捷的思维。只有头脑清醒的运动员才能在短时间做出正确的、快速的判断,并对突发的损伤作出及时的反应。
2 掌握正确的抢手抓握技术和正确的动作技术
抢手抓握的技术动作既要避免产生硬拉,又要充分缓冲对手拆手、封手的力量。同时,在技术动作使用中,应注意技术动作的正确性、合理性及力學原理,掌握好这一点对预防手指关节损伤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加强医务监督在训练中的作用
运动员一旦发生损伤,就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应处理好治疗和训练的关系,不要因为治疗而耽误了其它的训练。特别应该注意避免同一部位多次受伤。
4 教练员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教练员要加强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及运动训练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对运动损伤尤其是手指关节损伤的预防和处理能力,并根据业余训练的特点,在运动训练中合理地掌握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做好科学地跟踪监控工作,并与科研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密切合作。此外,还应根据练习者的年龄、运动能力、技术特点进行符合实际的科学训练。
5 加强预防与治疗的意识
加强教练员与运动员对运动损伤尤其是手指关节损伤的重视,在业余时间安排有关预防和治疗损伤方面的知识。培养预防和治疗运动损伤尤其是手指关节损伤的意识。加强伤病的恢复、辅助练习。
6 做好及时有效的放松
在训练后的放松手指关节,对预防手指关节的损伤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后要特别注意训练后的放松工作,及时舒解手指关节;或在训练前用温水泡手,特别是在冬天手指关节比较僵硬,不易活动开时更要特别注意。
参考文献
[1]周道训.对女子柔道运动员手指关节损伤的初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1(12):45-46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304-363
[3]曲绵域.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56-68
运动训练现状分析 篇7
1 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现状分析
由于田径、篮球基本上是全国各地区中、小学每学年都要组织的比赛, 因此在调查时主要选取了这两个项目, 对其课余训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杭州市区初中19所, 小学23所为调查对象, 以篮球 (初中) 、课余训练田径项目为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如表1~3。
从表2中发现大部分初中学校开始训练时间为赛前1个月左右;训练时间主要安排在放学后, 时间一般为30~60min左右;训练补贴与比赛成绩挂钩;毕业班人数所占比率初中比较高;组队困难, 领导不重视都成了阻碍初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的主要因素, 另外训练时间的匮乏也是影响初中课余运动训练的重要因素 (见表3) 。
2 影响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的因素分析
2.1 应赛训练
课余运动训练应该是一个完整、系统的长期过程。大多中学以文化课学习为主, 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使得各学校在接到运动竞赛通知后, 为了应付比赛, 才匆忙组队训练。使得训练不系统、时间不充分, 导致成绩不理想, 这种应赛训练的思想, 也直接阻碍着课余运动训练的开展。
2.2 组队困难
课余运动训练担负着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打好基础甚至直接培养优秀运动人才的任务。组建一支高质量的训练队在训练时不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是保障训练质量的重要环节。调查中大多数体育教师反映, 目前由于社会、家长、学校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存在, 造成选中的体育“苗子”不愿意参加训练队, 家长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参加。这种现象在有升学压力与竞争的初中更为普遍。为了成立一支“合格”的训练队, 校领导和教师要给家长、学生、班主任做大量的思想工作。
2.3 缺少训练时间
运动训练时间的安排及时间长短是保障训练质量的关键, 更是保障运动成绩的重要环节。然而初中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 课业繁重。一般初中一天要上8节课, 使得训练时间缺少。大多数学校, 基本上是放学后进行30~60min的训练。然而由于文化课教师拖堂占用及天气原因, 学生路上回家安全等问题, 真正训练的时间所剩无几。在这方面由于小学没有升学的竞争, 课务相对轻松, 所以训练时间基本上都能保证在1h以上, 52.2%的学校达到了2h以上。
2.4 运动员断层现象严重
运动员断层现象指一届队员毕业后没有另一届队员跟上, 造成断层现象。尤其是毕业班队员比率较高的队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部分队员在初一、初二时水平较低, 经过几届的训练在初三时才能胜任大赛的任务。
2.5 奖励机制乏力
奖励是促进运动训练的直接动力之一, 也是促进运动训练竞赛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运动竞赛名次的奖励方面大部分比赛仅仅把奖励机制停留在精神层面。有名次的捧着“名次奖杯”, 没名次的捧着“体育道德风尚奖杯”, 使得“你有我有大家有、你好我好大家好”, 久而久之打消了各参赛队的积极性。在教练的奖励方面, 除了训练补贴较少之外, 在名次的奖励方面与其他文化课奖励也有很大差距。
3 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的建议与对策
3.1 改变应赛训练的思想
要想取得好的成绩, 必须改变应赛训练的态度, 要在平时多下功夫。要多利用平时课余时间进行个人或集体的训练, 制定出详尽的训练计划。运动训练关键在常年坚持, 不搞突击性的赛前训练。平时的训练时间可能很不系统, 人员也可能不齐整, 时间也不集中, 但一共加起来的时间可不少。这样才能做到临“赛”不惧, 才能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3.2 处理好体育训练与学习的协调工作
针对不少家长、学生怕参加体育训练会影响文化课学习的思想, 学校首先应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上至校领导, 下至班主任、体育教师, 要细致地做好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关系的解释工作;其次安排好训练时间, 尽量使训练时间不与文化课学习冲突;再次妥善安排、协调好参训学生因运动训练和参加比赛而拉下课程的补课工作, 以消除家长、学生的后顾之忧。
3.3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小学时间相对充裕, 训练时间灵活而充足。针对中学课业繁重的特点, 训练时间的安排。以不影响文化课学习为前提。一些集体性不是很强的项目如田径、乒乓球等可以进行个人的训练;对一些集体性较强的项目如篮球、健美操, 在训练的初期也可以先进行个人的训练, 做到“谁有时间谁来训练”的原则, 训练的中、后期再集体训练。集体训练安排在相对空闲的假期尤其是时间较长的暑假以及夏季的放学后, 整个训练时间约1~3h。另外, 学期初由于各科考试相对较少, 时间相对充裕, 训练密度及强度可以大些, 学期末反之。
3.4 建立运动员选拔与储备制度
针对运动员断层现象, 可以建立运动员选拔与储备制度。平时要多与各小学联系。由于小学的训练相对比较系统,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比赛能力与基础。在成立运动队时这些学生就可以优先考虑。现在不少初中与小学已经形成了运动员训练与输送“一条龙”, 有效地解决了运动员断层现象。
参考文献
[1]王健.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1994.
[2]徐本力.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运动训练现状分析 篇8
一、结果与分析
(一) 运动员的训练情况
全面系统的训练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保证。在调查的体育运动学校中学生普遍采取的教学方式是文体全面发展的模式, 即边读书边训练。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对身体的重视高于对智力发展的重视, 但也严重影响着训练效果, 比如训练后身体机体的恢复有着严重的影响, 这样对运动员自身没有什么“质”的提高。因此, 运动员训练时间的保证尤为重要。
从表1我们可以观察得出, 若是在学科的考试前, 真正的训练时间越来越短, 假期的训练连基本量都不能保证, 整个的训练很难规范性、系统性进行。从资料和优秀运动员训练可以看出, 训练时间至关重要, 不得低于3小时 (每天) , 每周最多只能休息一次, 并且不可中途出现中断, 否则会制约运动员成绩水平的高低。
(二) 吉林市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田径短跑训练计划的特点安排
结合学校特点和运动员自身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和科学地制订结合一切优势的以及合理的训练计划, 在前期一般应该根据运动员自身的诸多因素 (心理学方面:气质、个性、动机;社会学特征:生活习惯、家庭状况、学习情况;训练学特征:水平、能力等) 来安排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并以此为依据, 适时地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 使之更适合学生当时的状况和条件。
吉林市体育运动学校以半日制为周期进行训练是大多数体校训练的特点。学校的安排应以学生全方面合理的安排, 如:饮食起居、身心发展、运动员机体伤病等以及体校关于训练的外界因素。实际运动状况是不稳定的, 也存在着随时改变的可能性, 随意运动计划至少有着两种特性, 因为这两种特性的存在使得计划又是那么客观存在。稳定性是可变性的基础, 而可变性又是稳定性的发展。离开稳定性的可变性, 只能使被训练个人生理发展规律紊乱, 影响训练效果。
短跑活动应该是有高潮和低谷的, 既有大强度的也有小强度的, 也要有周期性。一般的短跑训练应是5—7天为一小环节, 9—12个月为大环节, 大小环节应以交替安排, 不可重复, 也不可进行一种环节的中门性练习。但也得遵守实际状况。如:小环节是以青少年儿童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增加小环节的强度, 但要注意量的适应, 不能拔苗助长损害运动员身体的各项能力。训练过大或负荷过重, 将会出现自身体内所产生的乳酸堆积过多, 若时间过长了就会引起运动损伤的发生, 给学生心理留下阴影, 易在以后的训练中生成抵触情绪, 对发展和成绩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同时, 大环节运用不当也会造成诸多伤害。
二、训练安排应遵循的原则
情绪向上:内心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对训练有着直接的关系,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运动员的训练和成绩, 反之, 负面的情绪则也是训练不理想和成绩不好的重要原因。有目的:教师和学生在训练前都有自身的计划与目的, 教师应制定学生能完成的与之相适应的训练目标。学生应积极配合完成任务, 并且根据情况有所发展,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自身成绩。不枯燥: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乐趣的, 不是对教材或传统形式的生搬硬套,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减少疲惫, 提高成绩。循序性:任何活动都是有过程的, 训练对身体的要求很大, 若突然由静止一下进入动态或者是极点, 任何人都会吃不消, 对训练也会造成很大影响, 甚至对身体的损伤也相当大。所以循序活动很是重要。不同性:因每人身体都是不同的, 适应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个体的差别是肯定有的, 但正是有了这一差别性, 才有了个体的突出性即本身的特点。所以教练员和运动员都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训练。
三、总结
体育学校训练是一项基础工程。培养运动员应加强现代化教学, 实现现代化管理体系, 吸取优秀的经验和模式, 为培养新时代的优秀运动员打好基础, 为学校快速和稳定地发展提供条件。
吉林市体育学校要注意教师和教练员的自身素养的提高、知识经验的提高。
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现状与分析 篇9
1运动生物力学发展历程
1 . 1启蒙阶段
早在公元前,就有很多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对日常生活中人和动物的力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5世纪末,意大利著名科学家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用人的尸体研究解剖学, 并在此基础上借助力学研究人体的各种姿势和运动,指出人体运动符合力学定律,奠定了运动生物力学的雏形。
1 . 2初步形成
20世纪,由于体育学及医学的飞速发展,很多运动中的力学问题日益凸显并亟待解决,随着各类电子设备、精密仪器等测试工具的发明为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了前提条件。结合解剖学、物理学使运动生物力学这门边缘学科应运而生。
1 . 3发展阶段
1967年苏黎世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生物力学会议,1973年8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第四届国际生物力学会议上将运动生物力学从生物力学中划分出来,成立了国际运动生物力学学会(简称ISBS),运动生物力学正式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1982年6月20日,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召开第一次国际运动生物力学会议,从此,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工作在全世界蓬勃开展。我国于1980年成立了下属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的运动生物力学分会,并于2005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3届国际运动生物力学会议。
2研究方法
对近3年发表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南京体育学院学报》及通过期刊镜像网查阅到的60篇关于运动生物力学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依照不同研究方向对60篇论文进行重复分类:第一类,按运动项目分为田径、三大球(篮、足、排)、小球(乒、羽)、体操、武术、自行车、游泳、射箭及其他;第二类,按研究方法与手段分为三维摄像分析、一维摄像分析、高速摄像分析、动力学测试、肌电测试分析、同步研究、理论分析、文献资料法及其他;第三类,按照研究领域分为运动技术分析、骨骼神经肌肉研究、方法学研究、仪器设备、教学、文献综述、医疗康复、大众健身8个方面。
3分析与结果
3 . 1分析概况
由表1可以看出,奥运会体育项目占研究的主流,特别是田径项目所占最多,原因是田径包括短跑、长跑等较多小项,有着较多的运动人员参与,较多的被人们关注,并且该类项目动作结构相对稳定,有利于取样分析;其次较多的是:体操及武术,这些项目有力学基础支撑便于研究;而三大球(篮、足、排)、小球(乒、羽)等项目虽然普及范围较广,但是这些项目中动作复杂多样,不便于统计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运动力学测试手段有了普遍的提高,摄像方面不再是以往单一的高速摄像,而是发展到高速摄像与解析一体化,摄像分析由传统的平面分析发展到三维立体分析。本次60篇论文中,有很多都运用了运动图像解析技术,这种技术的测试方法基本都是通过高速摄像解析完成的。高速摄影拍摄速度快、精度高, 可定量分析也可定性分析,能用计算机控制,所以在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动力学测试手段基本通过三维测力平台来完成测量分析。理论分析与实验测试是相辅相成的,理论需要测试数据来证明,而实验测试需要理论来指导。文献资料的研究则可展现各类研究方法、国内外科学发展综述及原理。
由表3可以看出,60篇论文中研究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其中运动技术分析的文章有24篇,占总数的40%,反映了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运动技术类的分析与诊断。大众健身与医疗康复的有6篇,占10%,这两项内容纳入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范畴, 说明研究已经不仅只关注竞技体育,也开始向大众人群扩展,大众健身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全民体质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3 . 2结果
运动生物力学首先是力学,其次是生物,最后是运动。只有采用力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运动生物力学才能作为一门科学来发展。运动生物力学的技术分析和研究水平有赖于电子设备等精密研究仪器的发展,需要计算机和动作技术最佳化等方面的分析来研究。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经过多年的发展,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研究方法和理论方面积累不多,不够深入, 内容还需不断丰富。研究内容方面需要更多的人去研究更多的方向,尤其是没人做或者做的很少的方向,像球类运动等;研究测试手段需要加强计算机仿真及其他运动测试仪器的开发研究;因此, 需要加强多学科合作,多种测试方法的研究结合、多领域的综合开发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加倍努力,使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达到国际水平。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近年发表在各类体育学术刊物上的有关于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的60篇论文进行统计,结合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史、研究任务、测量技术、研究方法等,综合展现了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现状,并简要阐述其研究发展趋势及展望。
大学生运动健身现状的分析 篇10
(一) 研究对象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教育学院等高校随机在校大学生2000名。其中男生1200名, 女生800名。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近几年国内相关的文献资料, 对目前国内高校运动健身及大学生锻炼意识的研究现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2、问卷调查法对资料中2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运动健身情况的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2000份, 收回190份, 有效问卷1900份, 有效回收率95%, 并与时间充裕的学生进行交流,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 导出结果与分析。3、逻辑分析法对资料和数据进行讨论分析, 提出促进大学生进行运动健身的方法的建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大学生体育锻炼基本情况
调查表明, 坚持锻炼的 (每天锻炼和经常锻炼的) 有45.74%, 54.26%的学生偶尔或者很少锻炼。
(二) 影响大学生参加运动健身的因素
调查表明, 影响大学生参加运动健身的关键因素, 在于现阶段大学生对运动场地及运动器材的要求和对学业完成程度的态度。而没有时间, 没有同伴和怕累怕脏也成为比较重要的原因。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比较喜欢的体育运动有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游泳、跆拳道、健身操、瑜伽健身等, 而以上运动大部分都受到场地器材和缺少志同道合的同伴的限制。女生不喜欢跑步的居多, 大多数女生因为有不利于体育锻炼的思想 (运动会使手臂和小腿变粗) 或者怕流汗、怕热、怕晒黑、怕受伤、要做淑女等原因而不喜欢参加运动健身。在交流的过程中, 运动时缺少人指点, 不能使运动技能得到提高而使兴趣降低或转移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客观来看, 懒惰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三) 对全民健身的了解
大部分学生表示, 对于全民健身计划是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的有着大概的了解, 但对于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 对于细节和推广方面以及涉及到自身和周围的体育锻炼的情况并不乐观。
三、讨论
运动健身是指每个人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各种身体特征, 有选择性地适量地做一些有利于自身身体健康发展的各项活动。比如跑步、游泳、登山、跳绳等等。运动健身应该遵循科学性、适应性、时代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统筹性的原则, 并坚持科学、规范、安全的原则, 另外提倡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 在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定期进行体质测定, 主要包括精神、身体和社会健康三方面内容。
(一) 从运动健身概念入手, 培养大学生健身的意识
大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较高阶段, 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较一般人强, 思想独立性也较强, 如果只是在体育老师或辅导员老师的逼迫和监视下参加体育锻炼, 那就不可能激发其兴趣。我们要从思想入手, 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 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强弱, 是衡量一个人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现在的大学生早已摆脱直观的思维方式, 理性求知欲强,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健身理论知识系统、深入、有针对性地加以学习, 并通过自身的实践体会, 对其产生影响。
(二) 大学生健身方法的掌握
良好的身体状态离不开体育锻炼, 而良好的体育锻炼也离不开正确的健身方法。在校园中, 应加大力度推广正确的健身方法的宣传, 使学生的系统地了解健身的过程、步骤以及原则。在健身方法的选择上, 应根据自身的情况, 如健康状况、体质水平、爱好、客观氛围等不同情况, 并结合自然条件合理地选择。要使学生清楚在运动和健身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比如要热身, 不要过激运动, 动作不要太急, 运动后的必要放松等是尤为重要的。
(三) 高校体育教师的师资建设
要使学生自觉进行锻炼, 达到运动健身的目标, 还是要通过教学以及在社团活动中的接触, 使教师指导学生健身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指导自己或者相互指导健身,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运动健身。那么, 就这方面来说, 就要加强教师本身意识的进步, 使高校教师更多地接受健身指导的培训, 提高在职体育教师开展学校运动健身活动的能力, 掌握现代健身理论与方法, 在原有的基础上, 重视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更严谨的学科知识影响学生。
四、建议
(一) 继续坚持采用分项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潜意识中所爱好的运动及健身, 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运动健身中来。可以适当地增多分项教学的课时, 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已经初步形成的运动或者健身技能, 另一方面可以逐渐养成健身的习惯, 树立终身健身的观念;
(二) 进一步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加大对全民健身、健身理论及其方法的宣传;
(三) 更多地发起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比赛和社团活动, 从开始的教师指导转变为学生指导, 使更多的学生了解运动健身和参与运动健身, 形成良性循环;
(四) 加大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 使高校体育教师具备系统的健身理论知识、指导能力和较高的技能水平, 并且能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五) 加大对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 对场地和器材的管理适当地放宽尺度, 使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运动健身中来, 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将来能够成为社区体育的带头人。
参考文献
[1]乔培基, 王胜超.对大学生健康观念和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 (6) .
[2]寇建民.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终身健身意识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 2002 (3) .
[3]教育部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R].2002.8.
[4]常生, 陈及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10) .
运动训练现状分析 篇11
健康行为是2l世纪人类减少疾病、提高幸福指数的健康生活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强健康行为形成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学校健康教育的重点。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首次把生活和体育活动合并为健康领域,并明确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
一、问题提出
当前幼儿园教育中,幼儿健康行为养成特别是幼儿运动习惯养成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常常被各种活动挤占;幼儿穿各种不适宜运动的服装、鞋子参加运动,影响运动的实效和安全;运动中不会及时脱、放多余衣服,造成满身大汗运动、或不敢充分运动的情况。笔者在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幼儿的运动时间、运动项目相对随机、简单:运动前缺乏运动准备的意识和相关行为;运动过程中不能自主擦汗、脱衣服;运动后体育器械主要由教师负责收放等。这些现象反映了我们在健康领域教育中存在“重认知、操作技能培养,轻正确的健康观念、科学的生活常规和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的问题。
二、确立研究主题和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健康领域的目标之一是:“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理论表明,七岁前是发展孩子的运动习惯、运动心理和技巧的关键期,是一个人终身运动、健康运动的基础时期。我们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确立了“幼儿运动习惯现状调查”的研究主题。旨在通过调查和分析,找出我园现行体育运动习惯培养模式和理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探索幼儿良好运动习惯的培养提供客观依据。
三、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从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800名幼儿中随机抽取小班47名、中班46名、大班47名,共计140名幼儿及其家长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自编教师调查问卷《幼儿运动习惯现状调查》,由教师填写;其中包括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关于幼儿对运动的认识态度的调查(5个问题),通过单独询问幼儿的方式获得答案;第二维度是关于幼儿在园参与运动时间的调查(3个问题),结合各班的周、日活动内容计划表和具体实施情况填写;第三维度是关于幼儿参与运动时的行为表现调查(6个问题),根据幼儿近一周参与运动时的行为表现情况如实填写。
家长个体谈话调查问卷《家长对运动认知和态度调查》,由家长填写。共5个问题,包括家长对运动的态度、原因、喜欢的运动地点和形式等,通过教师约谈家长个体调查。
四、调查结果分析与培养对策建议
1.教师问卷结果分析与培养对策建议。
(1)教师所开展的“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调查”见表1、表2。
(2)调查结果分析与培养对策建议。
表1,幼儿对运动的认知和态度方面。
①“是否喜欢运动”: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幼儿对运动的态度存在积极主动的倾向,孩子们喜欢运动,乐于运动,并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
对策建议:第一,教师组织幼儿体育运动需要从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选择适合幼儿的体育项目,既符合幼儿的现有动作水平要求,又能促进幼儿动作能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第二,组织运动前,教师需要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介绍运动项目和简单的规则要求。运动的开展最好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充分调动幼儿参与运动的兴趣。
②在幼儿喜欢运动的原因中,5%认为运动可以健身,57%觉得运动过程中开心,50%觉得运动很好玩;在喜欢的运动场所中,80%选择操场,20%选择大草地,22%选择沙池。
结果分析:数据中5%的幼儿知道或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运动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幼儿对运动和身体健康关系的认知不明确。在幼儿园实际工作过程中,在大操场上进行的活动通常是由教师组织引领、幼儿集体参加的,而大草地和沙池上的体育活动多以自主性活动的方式开展。
对策建议:第一,加强对幼儿运动观念方面的教育,使幼儿明白适宜的运动有助于身体的健康发育、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技能的发展,可使动作更加灵活、协调。第二,教师要注重集体体育活动的设计和把握,既要考虑到动作发展相对较好的孩子的动作发展,又要照顾到动作发展相对较慢的孩子的进步,使所有参加运动的孩子都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
③在运动时间方面。幼儿一日的运动时间(包括户内、户外)不少于两个小时,在幼儿的运动时间上给予充分保障,为在幼儿园进行幼儿运动习惯的培养提供可能性。
表2,参与运动的行为表现方面。
①关于运动前淮备的项目调查结果分析:由于教师对于幼儿穿着正规运动服参与运动的要求不明确,直接导致幼儿运动时的穿着比较随意。
对策建议:第一,教师要明确幼儿穿着正规运动服参与运动是科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穿运动服,对于唤起幼儿的运动兴趣、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有很重要的作用。第二,将幼儿运动前准备行为习惯的培养同健康运动观念培养相结合,进行运动前准备项目与身体运动状态关系的认知教育。
②关于布置器材的项目调查结果分析:部分大班和中班幼儿进行器械性体育活动,运动器材的准备和摆放全部由教师一人独立完成,幼儿被动参与运动。
对策建议:第一,正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行为水平,对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大班幼儿,可以由教师指导,幼儿独立承担布置器材的任务;中班幼儿,可由教师指导、协助,幼儿部分承担布置器材的任务;小班幼儿,教师布置器材时向幼儿介绍器材的设计和用途。第二,明确运动前让幼儿一起参与布置器材对于调动幼儿运动的积极性和合理使用器材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是幼儿良好运动习惯培养的组成部分。
③运动前热身项目的调查结果分析:教师,首先在观念上对运动过程的具体认知存在漏洞,其次在运动前热身准备和运动后放松的行为操作方面缺少连续性和一贯性,在认知教育和榜样树立方面存在不足。
对策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对良好运动习惯培养涵义的理解,明确运动前热身和运动后放松是良好运动习惯培养的要素组成,在科学运动中不可或缺。第二,教师作为幼儿良好运动习惯的主要培养者之一,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示范很重要。其次,要具有持久性,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坚持和重复。
④运动过程中擦汗、脱衣、交换器材、整理器材方面的调查结果分析:数据表明,大班幼儿在实际能力水平上可以自己独立完成运动中擦汗、脱衣、交换器材、整理器材方面的任务,但需要教师提醒。中班幼儿从能力发展水平方面讲,也已经具备了独立完成运动中擦汗、脱衣、交换器材、整理器材方面的能力,但只有93.7%的小朋友在教师帮助下做,存在被动等待的情况。
对策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关于幼儿运动习惯培养方面的相关知识学习,消除教师在对幼儿运动习惯培养的概念认知方面存在的误区。第二,教师应在对幼儿的行为能力水平正确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行为能力水平特点做侧重性教育,如大班注重培养幼儿行为的自主性:中班培养幼儿行为的独立性;小班培养幼儿的行为意识和具体行为操作能力。
2.家长问卷结果与分析。
(1)家长调查结果见表3。
(2)调查结果分析与培养对策建议。
家长调查数据显示,家长自身对运动的认知各异,态度也相对随意,没有把运动和身体健康、良好习惯培养联系在一起。
对策建议:第一,开展家长工作,使家长明确良好运动习惯培养对于此年龄段幼儿的重要意义,家庭教育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的配合会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会对幼儿园教育产生抵消作用。第二,向家长及时反馈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说明运动习惯培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请家长配合,共同为幼儿建立一个连续运动的环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巩固,促进幼儿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第三,建议家长把幼儿运动习惯的培养落实到实际运动过程中,家长要以身作则,从运动时间、运动内容上予以保证,做到运动前准备、运动中休息、运动后放松,把幼儿的运动习惯培养落到实处。
幼儿健康行为的养成是幼儿健康教育的核心,探讨幼儿健康行为的建立和巩固的途径、方法、规律是幼儿健康教育研究的重点。由于幼儿知识经验较少,对自己的身体缺乏认识,独立生活能力、自我保护能力都比较差,若我们能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则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行为模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运动训练现状分析 篇1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随机选择南京市各项运动训练的运动员共102名。江苏省运动队作为国内较老资格的专业队伍, 其蹦床队、网球队、艺术体操队、击剑队等运动员多次在国际上取得优异成绩。运动员整体素质能体现我国运动员的基本运动水平, 具有代表性。具体项目包括蹦床、网球、艺术体操、击剑、体操、花游、跳水、羽毛球。其中男运动员34名, 女运动员68名。运动级别为健将运动员46名, 一级运动员29名, 二级及以下运动员27名。年龄在14~29岁, 专业运动年限1~22年。 (如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
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使用《运动员疲劳问卷》 (Athlete Burnout Questionnaire, ABQ) 来评定。它是Readeke和Smith[4]在2001年研制的, 分成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和运动的消极评价3个维度, 一共15个题目, 要求运动员在5个等级上评价自己的情况, 每个维度的分值越高说明该运动员疲劳程度越高。
1.2.2 运动动机量表
运动动机的测量采用张力为[5]设计的《运动动机量表》来评定。它分为参与倾向和回避倾向两个维度, 每个维度由3个题目组成, 共6题, 每题分为0~4级共5个等级。该量表属于李克特量表, 要求运动员在不同意到同意之间做出选择。参与倾向分数越高, 运动动机越强, 回避倾向分数越高, 运动动机越弱。
1.2.3 施测与数据处理
该次问卷由专门培训过的研究人员亲自组织测试, 运动员在教练员或管理人员的配合协同下进行团体施测, 施测后问卷当场回收。问卷结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回归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运动员心理疲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将102名运动员的运动疲劳问卷三个维度进行描述统计。由表2可见, 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程度较轻, 从各维度上来看成就感降低的因子的得分最高, 情绪/体力耗竭因子得分最低, 运动负评价因子得分居中。
以性别为自变量对心理疲劳各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又以运动等级为自变量对心理疲劳各维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见表2) 。
由表3可知, 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在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是从分值上看, 女运动员各项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男性运动员。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成就感降低维度和情绪/体力耗竭维度上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结果都是运动等级越高的运动员运动型心理疲劳程度越高。
将调查所涉及的8个项目按照体育运动项目分类, 分为两类:评分类和制胜类。将项目类型作为自变量对心理疲劳各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4可知, 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在评分类和制胜类项目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从分值上看, 制胜类项目在成就感降低维度和情绪/体力耗竭维度上分值高于评分类项目, 评分类项目在运动负评价维度上分值高于制胜类项目。
将运动员的年龄和专业运动年限与运动心理疲劳三个维度进行回归分析。由表5可知, 年龄与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之间皆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即年龄越大, 运动性心理疲劳分值越高;运动年限与三个维度之间也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即专业运动年限越长, 运动性心理疲劳分值越高。
2.2 运动员运动动机预测心理疲劳三个维度的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运动员运动动机对其运动性心理疲劳三个维度的预测作用, 分别以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为因变量, 以参与倾向和回避倾向为自变量进行三次标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运动员运动动机能有效预测心理疲劳的三个维度, 能够解释成就感降低的26.2%的方差, 能够解释情绪/体力耗竭21.1%的方差, 能够解释运动负评价18.9%的方差 (见表6) 。其中, 运动动机中的回避倾向对心理疲劳三个维度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运动员的回避倾向越高, 其运动性心理疲劳程度越高。
3 分析与讨论
运动性心理疲劳, 是指在长期、高压条件下进行单调的、大强度的训练和比赛所造成的力竭感、疲惫感、倦怠感, 而不是完成一次体能性或认知性力竭任务后产生的力竭感和疲惫感[6]。心理疲劳一旦产生, 不仅影响运动员训练成绩的提高, 还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所以很有必要在运动员当中普及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相关知识, 加强教练员及其相关工作者对这方面的重视度也是不容忽视的[7]。该文通过研究可能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相关的因素, 发现其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
3.1 运动性心理疲劳相关的因素分析
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在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是从分值上看, 女运动员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男性运动员, 这与周喜华[6]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因为女运动员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比男运动员要低。具体运动性心理疲劳与性别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关系,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周喜华[6]等人认为对于体校青少年运动员来说, 运动等级越高的运动员越少地体会到低成就感。该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成就感降低维度和情绪/体力耗竭维度上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运动等级越高的运动员运动型心理疲劳程度越高。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反, 原因可能是体校的青少年参与大型比赛时间较短, 运动等级越高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一些重要比赛, 并有可能获得优秀成就, 这会使运动员的成就感提高。而高水平运动员参与比赛经验比较丰富, 越高等级的运动员对参与大型比赛的渴望越低, 而且由于运动水平较高, 参与比赛的心理压力越大, 心理疲劳程度也相应增高。
竞技体育项目的分类是根据分类学原理, 把名目繁多的竞技体育项目按他们的外部表现或按他们的本质属性进行归类。按照技能主导因素可分为体能类和技能类, 若按照运动成绩评定方法分类则分为测量类、评分类、命中类、制胜类和得分类五大类。前人多是按照技能分类研究了体能类项目和技能类项目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差异性[8]。而运动成绩评定方法的不同也可能对运动员心理疲劳产生影响。该研究将调查所涉及的8个项目按照运动成绩评定方法分为制胜类和得分类两类。结果表明, 制胜类项目与得分类项目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产生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制胜类项目运动员在运动疲劳的成就感降低维度和情绪/体力耗竭维度上得分高于评分类项目, 评分类项目在运动负评价维度上得分高于制胜类项目。原因可能是制胜类项目往往是双方运动员对抗决出胜负, 它要求运动员正面对手决出胜负, 如:击剑, 对运动员的情绪、体力影响比较大。而评分类项目的胜负决定是由裁判主观打分决定, 可能会使参赛运动员对于运动项目产生负评价。按照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对运动项目进行分类对心理疲劳的影响还有待研究。
该研究显示, 运动员年龄与专业运动年限对运动性心理疲劳三个维度都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程度越深;专业训练年限越长, 运动性心理疲劳程度越深。这印证了周毅刚、郭玉江关于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研究, 可能的原因是训练年限长的运动员入队时间长, 生理疲劳的累积、生病的加重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加重运动心理疲劳[9]。
3.2 运动员运动动机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里动因或内部动力, 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指向作用和强化作用[10]。国外已有不少研究发现心理疲劳对运动员运动动机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11,12]。我国学者张力为等也认为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倾向呈负相关关系, 而与回避倾向呈正相关关系, 而且心理疲劳能够有效预测运动员的参与倾向以及回避倾向[13]。而对于运动动机是否能预测运动心理疲劳缺乏研究, 究竟运动动机的缺乏对运动心理疲劳产生怎样的结果, 学者们还没有一致的意见。由该研究可以发现运动员运动动机中的参与倾向与运动员心理疲劳三个维度均呈现负相关性, 但结果不显著。而运动员运动动机中的回避倾向与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三个维度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这提示我们在关注运动员的运动动机时应当多关注运动员的回避倾向。回避倾向程度越高, 则该运动员越可能产生运动性心理疲劳, 因此, 调整并减少运动员运动动机可以缓解或避免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 从而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挥水平, 帮助运动员取得好成绩。
4 结语
(1) 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在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从分值上来看, 女运动员在运动型心理疲劳各维度的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男性运动员, 这提示我们在平常的比赛训练中应当更多地关心女运动员的心理状况。
(2) 制胜类项目运动员在运动疲劳的成就感降低维度和情绪/体力耗竭维度上得分高于评分类项目, 评分类项目在运动负评价维度上得分高于制胜类项目。这提示我们应当注重刺激制胜类项目运动员的得胜欲望并加强他们的情绪稳定性, 对于评分类项目运动员应当培养他们客观正视比赛结果的能力。
(3) 运动员年龄、专业运动年限、运动等级与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这提示我们要多关注年龄较大, 资质较老的运动员的心理状况, 缓解他们训练和比赛的心理压力, 平常多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疏导。
(4) 运动员回避倾向与运动员心理疲劳三个维度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性, 且运动员运动动机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心理疲劳状况。这提示我们, 运动员越是动机越弱, 回避比赛, 其产生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 要激发运动员的运动动机, 特别是减少他们对比赛训练的回避倾向, 可以有效减少运动员心理疲劳发生频率。
摘要:目的 为了探讨运动员心理疲劳相关因素, 希望通过该文引起国内教练和运动员对心理疲劳问题的足够重视, 掌握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成因和应对措施, 帮助我国运动员更好地进行训练和比赛。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和《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运动动机量表》对102名运动员进行了调查。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 运动员年龄、专业运动年限、运动等级与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P<0.01;P<0.001) ;运动员回避倾向与运动员心理疲劳三个维度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运动员运动动机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心理疲劳状况 (R2=0.26) 。结论 运动员年龄、专业年限等因素对运动员心理疲劳产生影响, 运动员运动动机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