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现状

2024-07-26

训练现状(精选12篇)

训练现状 篇1

运动训练行为是竞技体育的核心环节。随着田径运动的不断发展, 其水平逐渐接近人类的极限, 当今田径赛场上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体能、素质等“硬件”, 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科技的竞争上, 因此, 要求将现代科技注入到现代运动训练中去, 使两者相互促进。总结起来说, 就是科技发展影响着运动训练行为。从竞技能力形成发展这一时间线上来看, 科技发展影响运动训练行为全过程, 影响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一、科学在调节运动训练

近年来, 运动训练不断地接受着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 而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与支撑是以多学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前提基础的。这就基本暂定了科学在运动训练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知道, 指导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理论以及理论基础或支撑理论涉及众多学科, 科技的进步不断形成新的、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 从而提高实践的效果。而形成的新的理论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 又会根据需要及训练中出现的新问纵观运动训练的发展过程, 我们不难看出, 在运动训练行为的开始阶段, 新的科技就已经丝丝渗透其中了, 并在训练的过程中起调节共进的作用。

二、运用科学技术进行运动训练的动作分析

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动作分析, 可以科学的将动作的构成和动作特点精准的传达给运动员, 让运动员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和体质特点, 找到自身技术动作与标准动作之间的完美契合点。从而提高自己的动作质量。标准动作全部做到位后, 运动员可以运用数字技术, 例如用以获取人体姿态参数的高速摄影、红外光点技术;人体运动仿真、模拟, 视频分析系统等, 进行新动作的设计与动作编排模拟。在训练中, 通过这些视觉反馈手段, 可以在同一个屏幕上进行相同视点、同步对比, 分析动作差异, 找出技术缺点;也可根据以视频为基础建立的人体运动跟踪技术, 获得运动人体的各关键点的运动轨迹和关节角角度, 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三、运用科学技术形成新的训练方法及手段

用传统的思维考虑, 不管做什么, 方法都是至关重要的。方法对了, 这件事情可能就事半功倍了, 方法错了, 也许就是全盘皆输。

运动训练的方法、手段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元素, 它们直接施加于运动员主体, 高效的方法手段是创造成绩的保证。目前, 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突破了传统的训练概念, 利用计算机分析训练方式、编制训练计划、监测训练过程、分析技术缺陷。在手段的创新中, 新的科技也不断地被引进其中。如肌肉电刺激技术 (EMS) 是现代力量训练和康复医学的有效手段。还有研究者设计出各种器械设备如平衡球、悬吊器、振动加悬吊等训练运动员的核心区域力量;有研究者结合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理学相关理论, 研制转体启动能力、旋转适应能力训练仪, 动态平衡能力训练仪, 以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转体动作质量。这些器械、仪器的设计运用, 创造产生了新的训练手段。

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训练过程进行检测

所谓检测不是为了监督, 而是为了通过观看运动员训练的全程, 发现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纠正。此时, 科学准确的诊断为运动训练目标和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调整提供重要依据。例如我国游泳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采用了监控室等先进仪器和手段。从而有效的对运动员的训练过程进行检测。新的监控手段、生理生化指标不仅被运用于具体训练当中, 还直接被运用到即时的比赛过程中, 比如美国游泳协会将各国游泳队的血乳酸监测报告汇总入库, 并根据监测报告对进入半决赛和决赛的本方队员和对手的潜力进行评估, 有助于了解队员成绩提高潜力, 帮助其选手获得优异成绩。

现代的基因技术也已被充分运用到运动训练过程监测中, 通过基因技术, 可以了解运动员相关身体素质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预测和评定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利用纳米技术则可对运动员进行机能评定。此外, 通过基因技术及纳米技术还可以进行运动员机能状态和疲劳的诊断, 可较早地发现运动员身体机能发生的变化。一方面课挖掘运动员的内在潜力, 另一方面, 也避免意外的发生。

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实战操作——动作编排和战术模拟

目前的运动训练多是挑战人体极限的, 用真人实践创作显得不切实际, 很难达到预期设想的完美效果。这个时候, 我们可以利用数字虚拟人体模型进行高难度动作创新, 可研制并借助计算机软件对难美类项目进行个人或集体动作的编排, 大大提高了此类项目的竞技水平与成绩。利用卫星雷达计算机分析反馈系统, 能够监测自行车、水上项目比赛和训练过程, 并进行技战术诊断与指挥。利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模拟实战, 计算并判断技战术打法的有效性和获胜概率。运动训练的行为过程科学化程度日益提高, 运动训练行为在科技的参与与协作下也发生着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符文康:《现代运动训练行为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

训练现状 篇2

高三作文训练的现状及对策

随着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作文已成为高考中的重中之重.江苏高考从总分比例看,作文的比例已由8%上升为16%.这样的调整在广大教学一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目前,大家越来越重视作文教学,但是究竟怎样应对这样的新形势,许多一线教师仍存在着不少困惑.

作 者:高云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江苏,如东,2264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35) 分类号: 关键词: 

训练现状 篇3

摘要在高校篮球运动训练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对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现状和实施特点进行了分析。拟从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入手进行思考,旨在为更合理有效地进行高校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提供参考。

关键词篮球运动高校体能训练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各国篮球运动职业化、商业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对篮球运动的概念、演进、诠释又一次成为学者之间争论的话题。现今对篮球运动概念的定义也如百花争鸣,但是万卷不理其宗大多数学者对篮球运动的定义是以“篮球运动是一项以投篮得分为目的攻防快速多变的速度力量型对抗性体能技能类项目”为前提的。这个定义说明,篮球运动不仅是一项单纯的以技能为主导的运动项目,对体能的要求也是极高的项目。早在20世纪60年代,罗马尼亚运动训练学理论专家Tudor Bompa就提出体能训练是训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获得高水平运动成绩的前提条件,是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乃至心理训练的基础,应当优先抓体能训练。

根据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运动项目的这一特征,我们不仅需要球员们应具有高超的技战术水平,而且还需要球员们具有良好的体能作为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的前提与保证。因此要提高篮球队的比赛成绩,夯实运动员体能训练这块基石。1998年诞生的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距今已经有十年的历史。随着这一賽事在全国范围内的打响,大大的促进了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高校篮球运动员的训练工作受到高校各级部门的关注,各高校篮球队的训练工作是高水平体育队伍训练的重点。然而我国高校篮球队的总体水平特别是体能水平还很低。

一、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对高校篮球运动员的长时间观察,对现代篮球运动的体能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借鉴其有关理论,结合篮球运动训练实践进行分析研究。

二、分析与讨论

(一)篮球运动项目特点与体能要求

篮球比赛是在特定的场地和一定得时间内围绕空间的球和篮筐进行,有其特殊的时空运动规律,并从运动过程中显示出时空对抗特点。对抗的显著特征变现为激烈、凶悍、高速度、高强度、高空争夺。这需要运动员有熟练的技能,顽强的意志,而且必须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空间意识,更重要的是充沛的体能。运动员的个人技术,全队的战术都与体能密不可分。

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协调五部分训练, 一般按其对专项成绩作用的大小分为一般能力和专项能力。一般能力是指运动员全面和基础的运动能力,是专项能力的基础,它主要对运动成绩起间接作用;专项能力则是指与运动项目有密切关系的运动能力,是决定运动成绩优劣的直接因素。篮球运动员一般与专项能力具有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和依存的关系。因此说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内容和手段要为提高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服务。

(二)体能是篮球运动的技术和战术基础

要成为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必须得拥有全面的体能、技术、战术,三者的关系层层递进。没有完备的体能训练作为基础,一切技术和战术训练都不会有良好的效果,球队也就无法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一个跑不快、跳不高,动作反应迟缓,一撞就倒的运动员,不可能在比赛中正确地运用技术和发挥个人的作用。所以,由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运动素质构成的体能水平,是球类运动的技术基础和战术基础。

高校篮球运动员训练一般是将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分开进行安排,但篮球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水平总是以完成比赛活动的能力而评定的。因此,提高运动员体能训练对完成比赛中的各种篮球技、战术活动的适应性,对有效地进行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提高竞技水平显得相当重要。有运动训练理论表明,肌肉功率含有专项定向适应性训练因素的特征,即运动素质训练手段的生物力学特征,如动作幅度、速度、方向、负荷及重点区等。应与专项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相适应,两者之间越适应,运动素质的训练效果向专项转移的效率越高。体能训练的设计正是体现了所采用的素质训练手段的生物力学特征,在对抗的条件下与专项技术的特点相适应,使两者之间建立起积极互利关系,从而有利于尽快提高篮球专项的运动技术水平。

(三)良好的体能训练可以减少运动员的伤病并延长运动寿命

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是发展运动员竞技运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对高校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其直接意义在于,体能训练是高水平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是技术、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运动员的伤病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体育界的一大难题,许多处在运动黄金年龄阶段的运动员有很高的竞技能力,往往会因为伤病问题而不得不退出竞技赛场。在当今竞争和对抗越来越激烈的篮球比赛中,良好的体能可以使球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能很好的自我保护,从而减少运动伤病的发生。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一般均在10-15年,但是经过系统和科学的体能训练后,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会随之延长。

(四)篮球体能训练构成因素

篮球运动的体能训练是以发展篮球运动员的技能潜力和与机能潜力有关的体能要素为目的的大负荷训练,突出对运动员各器官和机能系统的超负荷适应训练,以达到挖掘机能潜力,提高整体运动能力和培养顽强意志的目的。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主要由专项速度、整体力量、运动耐力及灵敏、柔韧素质构成。

1.力量素质训练

现代篮球比赛越来越激烈,对篮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水平也提出了跟高的要求,篮球运动员实践证明,如果运动员的身体力量素质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那么在比赛中合理利用技术几乎是不可能的,力量训练是运动员技术战术和体能训练的基础,始终贯穿与运动员长期的训练中。

2.速度素质训练

速度是篮球运动的灵魂,是其生命活力之所在,能否在高速度、高难度、强对抗下准确迅速地完成每一次进攻和防守是现代篮球比赛制胜的关键。篮球运动中的跑与田径中的跑不同,在篮球运动中跑动时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既要看到同伴的位置,又要看到对手的位置跑动的方法也是多样的,有侧身跑,后退跑,转身跑,变速跑。

3.耐力素质训练

耐力是指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我们一般将与专项运动成绩关系密切的耐力称之为专项耐力,具体地讲,也就是指持续完成专项动作或接近比赛动作的耐力。篮球比赛场地小、强度大、对抗性强,而且为了保持战斗力双方换人频繁这些特点要求篮球运动员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无氧耐力,尤其是保持高强度、爆发式运动的能力,也就是长时间反复进行短距离的高强度运动的能力。

4.灵敏素质

篮球运动对运动员灵敏素质的要求主要在于快速、协调、准确,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要素,才能与篮球运动所要求的反应迅速、应变能力强的专项特紧密结合,从而促进运动员技术、战术水平的发挥。

5.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在篮球运动中主要是要求运动员关节韧带,特别是腰、胯、肩、腿、踝关节韧带的韧性强,对运动员加大实战技术动作强度、幅度,减少运动员机体受伤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高校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1.缺少力量训练

篮球运动是高强度对抗性运动,要求运动员具有较好的上下肢力量、肩部力量和背部力量。力量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减少他们受伤的机率。

2.缺乏无氧代谢训练

美国篮球体能训练明确训练重点以无氧训练为主,有氧为辅,无氧供能体系占80%-85%,有氧供能体系占15%-20%。例如抢篮板球时的连续起跳、全场紧逼防守、人盯人防守均为无氧代谢,所以,技战术训练都应该结合无氧训练。

而据统计,我国85%的篮球教练员在平时训练中是以有氧训练为主,认为篮球比赛并不是始终保持高强度对抗运动,而是间歇性、时而高强度、时而恢复的对抗项目。因此,篮球运动应以有氧训练为主,无氧训练为辅。这恰恰与美国的篮球理念相悖。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我国教练员一致同意以无氧训练为主。

3.训练方法手段簡单

我国篮球体能训练中普遍存在训练方法手段简单化与训练负荷的盲目性.从“生物适应”理论的角度来看,影响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训练手段和训练负荷.体能训练方法手段简单化反映在训练方法单一上,如力量训练的杠铃挂帅,耐力训练单纯的田径式跑圈.目前先进的力量训练方法除杠铃外,还采用大强度的跳跃练习,利用综合力量练习器的练习,等动和电刺激力量训练,以及各种组合力量训练.篮球运动的耐力要求在合理时间段间歇的冲刺跑,而不是长时间无间歇的长跑.。

三、结论

(一)体能是篮球运动的基础,良好的体能是运动员充分发挥技战术、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以及保持稳定心理状态和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保障,是篮球比赛取得胜利的法宝。篮球运动的体能训练必须结合篮球运动的特征进行训练,这是我们国家篮球运动今后体能训练的发展方向。

(二)随着现代运动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训练的专项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年龄也逐渐提前,没有全面、科学的早期的专项化训练,是不可能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

四、建议

(一)体能训练是一切体育运动的基础,作为对体能要求较高的篮球运动必须加大体能训练以适应高强度的比赛要求。在高校篮球队训练中,要针对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能锻炼,使之在比赛中保持旺盛的精力,提高篮球竞技水平。

(二)科学训练、科学安排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训练,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在两者之间合理转换.改变高校运动员体能训练成年化、成年体能训练青年化的误区,加大专项体能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员基础训练过程及训练计划的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 张英波.现代体能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 张洪潭.运动训练原理新知简述[J].体育与科学.2001(3).

[4] 王兴,司虎克.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基本原则的研究[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3(2).

[5] 刘春明.CUBA篮球队员应注重身体对抗性训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s1).

[6] 张培峰.对现代篮球运动对抗特点和表现形式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4).

[7] 孙民治主编.现代篮球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女子篮球体能训练现状研究 篇4

1我国女子篮球体能训练现状及问题

1 . 1女子篮球体能训练“基础性”较差

尽管篮球运动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受大众欢迎的运动项目, 各级各类学校也高度重视对女子篮球运动员的培养,但很多篮球教练员还没有对女子篮球体能训练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女子篮球体能训练始终没有进入正规化。特别是一些学校为了使女子篮球运动能够尽快取得好的成本,采取拔苗助长的策略,过多的重视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尽管也进行必要的体能训练,但由于普遍存在着对体能训练重视不够的问题,因而训练效益并不理想。

1 . 2女子篮球体能训练“科学性”不强

在女子篮球训练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科学性”不强的问题, 一些教练员尽管也高度重视女子篮球体能训练,但由于很多教练员更多的关注临场指挥和传统经验,因而还没有形成一套形之效、切实可行的女子篮球体能训练技术。还有就是因为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女子篮球体能训练专业,因而教练员在进行体能训练过程中,通常都是采取过去传统的训练方法,手段相对比较简单,训练内容、训练负荷、训练强度都不够科学,比如在耐力训练方面采用田径式跳、在力量训练过多采用训练器等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提高训练水平。

1 . 3女子篮球体能训练“系统性”不够

由于体能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既不可能采取一种方式进行训练,也不可能通过短时间来完善,因而进行系统训练十分重要。但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在女子篮球体能训练方面缺乏系统性,很多时候不注意准备活动来增强中枢神经的兴奋度,还有的时候在体能训练安排过程中不注重运动量的合理安排,过大或过小的运动量都无法达到体能训练的目的,特别是在体能训练的组织方式上还存在单一的问题,激励训练、区别训练、局部训练等方式没有得到有效运用。

2我国女子篮球体能训练问题的原因

2 . 1女子篮球体能训练重视不够

对女子篮球体能训练不够重视,是导致我国女子篮球体能训练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因素。很多学校特别是体育院校以及很多的教练员,尽管充分认识到体能训练在女子篮球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体能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训练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成本,或者本身责任意识不强,很多时候都采取“简单处理”的方式进行体能训练,这种思想上的不重视严重的阻碍了女子篮球体能训练的发展。

2 . 2女子篮球体能训练缺乏动力

体能训练是刺激机体原有结构和机能,进行机体结构重建以提高自身机能的过程,这本身是一个长期、枯燥、艰苦的过程,因此很多女子篮球运动员参与体能训练的心态、积极性和对体能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由于体能训练十分辛苦,比如对于耐力的训练往往需要女子篮球运动员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因而很多女子篮球运动员在体能训练中十分消极,认为将技术和战术运用好更重要。

2 . 3女子篮球体能训练人才不足

女子篮球教练员在女子篮球体能训练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职责,因而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女子篮球体能训练成效。从目前我国女子篮球教练员整体状况来看,致力于女子篮球体能训练的专业化教练员十分短缺,特别是很多教练员缺乏对女子篮球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模式、训练载体的学习和研究,在体能训练过程中不注重训练计划的制定,因而在女子篮球体能训练过程中就会出现不重视、不科学、不系统的盲目训练。

3我国女子篮球体能训练的优化路径

3 . 1提高女子篮球体能训练重视程度

近年来,女子篮球比赛对抗性越来越强,攻防转换速度越来越慢,这一发展趋势对女子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各级各类学校还是广大教练员,都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女子篮球体能训练。各级各类学校应该从有篮球开展女子篮球体能训练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大资金制度,建立优良的训练环境,特别是要在训练场馆、训练设施、训练设备等方面狠下功夫,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当设立女子篮球专职体能教练员。

3 . 2明确女子篮球体能训练基本目标

要从女子篮球比赛的对抗性、速度性、柔韧性角度出发,进一步明确女子篮球训练的基本目标,将提升女子篮球运动员“综合体能素质”作为根本目标,综合体能素质主要包括耐力素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柔韧素质、对抗素质五个主要方面,教练员在开展女子篮球体能训练过程中应重点从这五个方面进行有效训练,以达到提高女子篮球运动员体能素质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科学发展。

3 . 3创新女子篮球体能训练有效模式

改变过去传统的体能训练模式,建立现代体能训练模式,是女子篮球体能训练的必然要求。教练员在开展女子篮球体能训练过程中,要从女子篮球运动员实际出发,既要采取“强制性”耐力训练,又要采取“渐进式”超负荷训练,更要强化全面性和系统性训练,这就需要教练员不断创新训练模式。应当积极探索激励式、互动式、比赛式、技术式等多种训练方式。比如在进行速度训练过程中,可以采取比赛式的“攻防转换”强化训练,既要训练反应速度, 更要训练动作速度,同时还要兼顾运动速度。

3 . 4加强女子篮球体能训练人才建设

推动我国女子篮球体能训练科学发展,就必须大力加强女子篮球体能训练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技术化的女子篮球体能训练教练员队伍。一方面我国的体育院应当开设篮球体能训练专业,着力培养一批专业化的女子篮球体能训练教练员;另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女子篮球教练员激励机制,积极引导教练员开展教学创新,对于那些在女子篮球体能训练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教练员应当给予晋升和奖励,提升教练员开展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结语

训练现状 篇5

1、体能训练

1.1、体能训练内涵

体能是人类身体的一项重要素质,想要完成好工作以及学习任务,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体能训练意在磨练人的生理以及心理极限,其能够开发人类潜能并增强对人意志的磨练。我国学生身体素质偏差,大学军训时很多学生都会出现体力不支的现象,而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中坚力量其身体素质较差这一现状不禁令人担忧。因此,在大学体育的篮球课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能训练,提高学生身体各项机能,从而让大学生能够从容面对日后学习和工作中的各项挑战。

1.2、体能训练注意事项

在大学体育篮球课中,体能训练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教师对大学生的体能训练必须明确其目的,针对提高学生速度、力量等方面的内容制度具体的训练方案。第二,体能训练必须遵循几点原则,比如以力量和速度训练作为体能训练中的重点内容以及体能训练效率要高的原则。第三,体能训练需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制度出不同强度不同内容的训练计划。只有做到这些内容,才能使体能训练发挥最大的效果,最终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都能得到提高。

2、教学现状

2.1、课程设计不科学

目前,大学体育篮球课的教学过程中,其模式与内容都比较老,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仅仅是一些简单的篮球技巧和热身训练,而一些专业性的技巧教授以及对抗方面的学习并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教授的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2、陈旧的教学模式

我国近些年来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很好的贯彻这一思想导致教学模式较为陈旧。而大学体育篮球课的授课模式一般都是以教师的示范讲解为主,然后让学生解散自由活动,期末考核多数也仅仅以简单的测试进行考核评价,最终导致大学篮球课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3、师资力量不充足

体育课一直以来都没有受到很高的重视,初中和高中甚至会发生主课占用体育课时间的现象,究其根本是学校思想观念上的错误。体育课的教学地位一直处于最底层,学校在这方面的教学投入有限,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体育课授课教师素质整体水平偏低,加之硬件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体能训练中的问题

3.1、体能训练缺乏针对性

我国大学体育课的教学通常都存在体能训练缺乏针对性这一问题。几乎所有的体育选项课都将跑步这一方式作为热身项目,体能测试也多以跑步的形式进行。跑步这种单一的形式显然无法满足所有体育课程的教学要求,篮球课有其本身的特性,对体能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篮球课教学时,其体能训练必须有其针对性,教师应制定符合篮球课具体要求的体能训练方案,这样一来不但能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3.2、模糊的教学目标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对体能训练并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学校开设体育课的目的也仅仅是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得到一定的放松,而对体育课真正的内涵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体育课及其中的体能训练都没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体能训练手段比较单一,不能充分发挥体能训练自身优势。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方向指导,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让体能训练达到其应有效果,真正意义上做到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3.3、学生积极性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力与耐力被逐渐消磨,当体育课上教师安排体能训练时,学生往往不愿遵从,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束手无策,最终导致学生的放任自流。如今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但这并不是让学生完全自由,一些学生由于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导致其自律性较差,而这时需要教师在一旁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完成体力消耗较大的训练任务。同时,教师也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愿意主动训练,最终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3.4、学生身体素质差

我国的教育自中学以来,学校大多对体育教学并不重视,学校往往更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学生在中学时期身体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从而使体能训练工作也不能顺利开展。另外,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对体能训练并不能适应SPORTSANDTRAINING》>竞技与训练良好,而且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更是参差不齐,教师需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不得不对体能训练的内容和强度进行调整。

3.5、不科学的时间安排

大学校方多数重视对学生专业课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表的安排上大学体育篮球课所占的时间很少,通常而言由于学生的闲暇时间较少,专业课压力大,校方会根据其他专业课程的安排决定体育篮球课的上课时间,这也导致篮球课的上课时间可能并不适合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由此看出校方不科学的课程时间安排导致学生体能训练效果较差。

3.6、没有形成训练体系

真正有效的体能训练往往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注意。首先,教师要制定系统的、科学的体能训练方案,而传统体能训练往往形式单一,既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体能进行训练。大学体育篮球课对学生体能方面的要求很多,其体能训练必须满足对速度、力量、柔韧性以及延伸性等多方面的要求,才能提高篮球课的体能训练效果。

3.7、场地与设施的限制

大学现有的体育训练场地和器材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其与校方的现有硬件设施不能匹配,而体育课也没能得到大学校方更多的重视,因此在这方面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都有所不足,这些都给学生篮球课体能训练方面带来更大的难度。

4、优化篮球课体能训练方法

4.1、制定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案

想要加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要教师制定出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案。教师在设计方案时,必须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是不同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让每一位学生的身体都能够得到适宜的锻炼。另外,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可以将训练过程分成几个小模块,这样一来,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握学生在哪些环节的训练存在不足,并对其弱项进行针对性训练,最后使学生能够合理的分配训练时间,提升自己的短板。除此之外,饮食计划也是体能训练方案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可以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保证学生营养的同时提高其身体素质。

4.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有教师在一旁提供专业性的指导意见比起学生自己盲目练习的训练成效要高很多。第一,教师在篮球课上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要注意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清楚的传达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对体能训练的意义和方法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对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也可以得到提高。第二,大学学校可以聘请更多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过硬的教师加入到本校的教师队伍中,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第三,对于一些专业水平较差的教师学校应组织培训交流会,让教师们可以通过交流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4.3、创新训练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篮球课的体能训练也是如此。教师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制定符合教学要求的训练方式,同时,在训练方案中加入一些新思路,让体能训练变得更加完善新颖。传统的训练方式可能无法适应新时期的体能训练要求,这时教师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改变,从而使学生的体能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4.4、训练方式与技巧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一定要使用正确的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使体能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而言,体能训练需要重点训练学生以下几方面的体能:第一,耐力训练。一场篮球比赛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想要在篮球比赛中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和状态,需要学生有充足的体力进行支撑。同时,学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体力恢复,教师们也要注意加强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第二,速度训练。篮球运动需要学生有较快的反应能力,随时应对赛场上形势的变化,同时也需要增强学生的爆发力,这样学生不仅能看清赛场上局势的变化,同时也能根据具体情形做出身体反应。第三,柔韧性及伸展性训练。篮球这一竞技项目需要很强的技巧,换而言之篮球运动中有很多难度系数较高的专业性动作,这些都要求学生有极佳的柔韧性和伸展性,从而能更好的完成这些动作。体能训练对学生具有深远意义上的影响,其能够使学生释放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的压力,改善学生情绪;同时能帮助学生提升道德情操,磨练学生的意志;另外其对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因为体能训练可以提高大脑反应力以及思维活跃度,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毅力以及耐力,这样一来,学生能在专业课的学习中保持充足的体力和充沛的精力,并且能够对专业知识更好更快的理解。从这种意义来说,体能训练不但可以增强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其日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身体基础,还能提高学生智力,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接受新的知识,由此可见篮球体能训练绝对是一种一举多得的锻炼方式。

5、结束语

大学体育课中篮球课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作为一项娱乐性和竞技性兼备的体育项目,它既能使学生在训练中得到乐趣,又能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大学教师要重视篮球课上学生的体能训练,同时校方也需要加大体能训练场地、设备以及师资力量方面的投入,让学生们进行体能训练时能够在良好的训练环境下进行,同时能够得到更专业的指导。另外,教师也要将体能训练方案设计得更加新颖有趣,最终使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篮球这项运动中。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中体能训练与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6(5).

[2]黎振华.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中体能训练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3).

[3]璩晓沛.上海市高中篮球选项课体能训练方法探讨[J].体育时空,2015(20).

训练现状 篇6

关键词南通 体育 业余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南通的骄傲,南通籍运动员创造了一日三金的神话,这样南通就走出了林莉、葛菲等7位奥运会冠军,赵剑华、吴健秋等8位世界冠军,自1992年奥运会以来,连续五届奥运会届届拿金牌、届届出新人,这在地级市里面是绝无仅有的,国家体委包括省体委非常看重南通的体育工作,国家体育方面的领导把南通誉为“世界冠军摇篮”。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当前现状进行了解,并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纳、运用。

数理统计法:摘录南通在每年省比赛中输送奖和贡献奖排名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访问法:对教育局、体育局、南通档案馆有关专家、领导,以及南通业余体校教练员进行访问。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南通市向江苏省输送队员情况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南通共向省体工队输送运动员498名,其中,传统优势项目输送运动员330名(参见表1)。

多年来,南通市的输送贡献一直位于全省前列,在2001、2003年还获得输送贡献奖第一名。90年代以来的各届江苏省运动会,南通在输送奖和贡献奖的排名均位列前3名(参见图1、图2)。这充分证实了南通与其他城市只比输送不比金牌数的体育策略是正确的、是成功的。

3.2南通市教练员情况

南通的教练员队伍规模不大(参见表2),全市共有教练员116人,其中高级教练24人、中级51人、初级39人,其他5人。市级业余体校共有教练员(只统计在编在岗的,含教育系统的教练员)45人,其中高级教练11人、中级15人,县级业余体校共有教练员71人,其中高级教练11人、中级35人。教练员的总数及从事项目数远远少于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由于人员少,往往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工作量,但由于注重教练员培训教育,狠抓业余训练管理,所以产生了很好的效益。

3.3南通市在训运动员组成情况

全市共有 831 所中小学校,中小学生总数826346)人;青少年儿童业余体校有8所、受训学生有1347人(参见表3)。南通市体育运动学校三集中468人、南通市儿童业余体校走训220人;如东县少儿业余体校三集中人数85、走训人数20,通州市少体校三集中人数100,启东市青少年业余体校三集中人数33,海安县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三集中人数176,海门市业余体育学校三集中人数90 、二集中人数17、走训人数10,如皋市少体校三集中人数113、走训人数15。

3.4 训练条件、训练经费与奖励情况

(1)训练条件。南通训练条件经过了一个很艰难的发展过程,例如击剑项目一直没有剑道和标准的场馆,在2003年南通市体育运动学校终于建成了一所标准的击剑训练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击剑项目训练和办赛条件;游泳项目目前已有18所游泳池,只有少数对青少年开放,多数都要收取费用;体校乒乓球训练场所比以前有所改善;

(2)训练经费。南通市政府每年给各优势项目划拨训练经费约10万元,包括器材损坏的费用和比赛经费。调查显示,我市运动队在平时训练中,学校只是在赛前的集训期补贴一点,而且运动员在训练中,能量消耗大,需要足够营养补充。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仅靠有限的划拨经费和父母所给的生活费是很难保证身体所需要的营养补充。可见南通的训练经费有必要增加。

(3)奖励情况。教练员、运动员奖励来源于专项经费,由省体育局拨给市体育局,再奖励给教练员和运动员。运动员只要比赛成绩达到优秀的水平,就能领取一定数额的训练补贴,省比赛冠军每月补贴伙食费310元,前3名补贴260元,前8名补贴210元。

3.5目前存在的困难

(1)场馆不完善。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一些项目的设施不完善,例如体校乒乓球训练馆内无冷气,夏季训练馆内不通风,很多小运动员在训练时由于运动量过大,体力透支较为严重,冬季训练又不能取暖,所以季节变更对训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跳水没有室内场馆,在冬天只好延长陆上训练时间,缩小了水陆训练时间的比例,阻碍了学生训练成绩的提高。

(2)训练经费不足。目前训练主要经费的来源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体育行政部门的拨款,社会团体和个人赞助所提供的经费很少,经费来源相对比较单一,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的财力有限,造成训练经费不足。

(3)教练员断层。调查发现有些优势项目的教练员出现了断层,例如南通排球教练员主要是汤国辉和夏勤两位,年龄都超过了45岁,从年龄结构来看无后继人,这对南通市以后排球运动员输送是不利的;另外跳水只有一名年轻的24岁教练。

(4)选材困难。南通体育目前最大的困难是选材难,部分有运动天赋的好苗子招不到。主要原因是有的家长反对子女从事体育训练活动,担心运动训练影响文化学习,最后体育没有发展空间,文化成绩也没学好,反而耽误了学业。即使有的小学生参加了训练,但随着年级的上升,学习任务的加大,训练时间越来越少,在小学最后一年他们干脆就不训练了,有的升入初中后开始停训。另一方面原因是有些优惠政策是短期的,而且部门之间协调不到位,政策的实施受阻,成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4 对策研究

4.1政府拨款和民间集资相结合

资金投入上,政府拨款占资金来源的主要部分,民间集资可以通过企业广告的推广、民众共同参与等手段获得资金,以此补充项目运作经费不足和最终达到多赢的目的。

4.2 搞好教练员队伍建设

据调查有些项目教练员出现断层,对年轻教练员队伍的培养不够, 年轻、老教练员交替磨合得不是很好,培养年轻教练员的工作确实是当务之急。有必要从全方位对教练员进行培训,提高教练员的能力与执教水平;有必要加大优秀教练员的培养力度。

4.3 继续扩大后备力量

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选材标准和训练大纲,提高运动员成材率。同时也要抓好普及工作,扩大宣传,培养儿童运动兴趣。一方面继续利用、发扬现有业余体校的作用。另一方面从传统体育学校抓起,加入击剑、体操、游泳等优势项目,逐步建立小学、中学、大学的人才体系,从而提高体育专业人才储备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雁,王海滨.中国击剑科研状况分析[J].2004.

[2] 仇建生.南通体育文化现象研究.南通大学学报,2006(6).

高三作文训练的现状及对策 篇7

一、高三作文教学的现状

1. 重视练习数量,忽视有效讲评。

有的老师坚信作文是练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练的数量,并不十分重视讲评工作。对学生的作文,一般不做深层的分析,只是打个分,然后从审题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讲一下,最多再下发一些优秀习作。缺乏针对性,作文的效度和信度较低。

2. 强化文化积累,淡化有效输出。

学生写作往往感觉材料枯竭,难作无米之炊。因此,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让学生在积累上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有的学生积累了厚厚几本。但在考试时,不少同学仍然不知所措。其实,正是由于光有了大量输入,而缺乏质的输出的训练,积累的内容在学生的本子上仍然是静态的,没能让它们成为学生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到了高三,光要求学生做大量的积累,显然是不太现实而且缺乏实效的。

3. 强调文采铺陈,忽视思想意蕴。

受高考作文美文化倾向的影响,许多学生热衷于写所谓的“美文”。堆砌华丽词语,串联古诗文名句,排列文化名人,但唯缺实质性内容。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多用排比、引用等手法,平时还要求学生背诵高考范文、经典段落。写作主体的缺席,写作生活的淡化,正是当下写作教学的硬伤,也是高三新课程作文教学改革难以超越的最大瓶颈。其实再美的语言也必须有其使用的环境,忽略语境盲目地套用高考作文或时文中的优美片断,其实也只能有其形而难得其神韵。

4. 强调趋同构思,忽略个性发挥。

高三作文的复习训练更讲求其实效性,为了快速提高班级整体作文成绩,有的老师便采用“入格”训练。比如议论文训练,教师从篇章结构上加以指导,形成写作的固定模式: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中间分三段,每段用一句话作为分论点,每段举一个例子加以分析,结尾用排比总结。大多数同学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但这样做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这与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理想归宿是相悖的。

二、提高高三作文实效性的对策

高三作文的教学要定位于高考,要让学生在高考中受益。因此,提高学生作文的实效性迫在眉睫。我认为,要真正提高高三作文教学的实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回归感性,表达灵性。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对于作文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江苏高考曾有一篇作文,由开始的38分最终提到54分,何永康教授在解说其原因时说:“此文不搞满天星斗铺陈,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文章是反映生活、表达观点、抒写情感的,所以写文章,先要有想反映的生活,有要表达的观点,有要抒发的感情。一旦学生最本真的灵性得以张扬,那种源自天性的写作能力就能得以正常甚至超常的显现和发挥。

前不久,我让学生进行一次作文训练———《懂你》,有一篇是写父亲的,当我将这篇习作读给大家听时,不少同学潸然泪下。什么是真情,这就是。下面摘录其中的一个片断:

我常常想象你的背影:在工地啃着馒头,甚至连一杯开水也没有,晚上回来狼吞虎咽的样子;在烈日炎炎下辛勤工作,晚上不能洗澡,还要窝在车上睡的样子;胃痛时紧紧抓着身上衣服却无家人在身旁的样子;大冬天只穿一件单薄的外套,瑟瑟发抖,却咧着青紫嘴唇安慰我的样子……

父亲,我终于读懂了你,读懂了你沉默背后无奈的心境,读懂了你的心酸苦楚,读懂了你对我的深沉的希望。是你用辛勤的汗水为我撒播五彩的灿烂;是你用无尽的希望默默伴我走过一路的风雨;是你,用坚定的信念,在异乡苦苦撑起希望的航灯,照我前行。

这样富有感情的文字,怎能不打动人?这样的情感,是真实的自然的流露,倾泻于作者的笔端,也浸透到读者的心里。

2. 呼唤思想,凸显个性。

由于过分地强调学生对素材的积累,很多学生在写作中不见了自我,只有素材的堆砌,而且更多地表现为对素材的演绎,根本不是自己心灵的袒露。我们可以看到,大凡写作文,就会引述古人事例,写司马迁就是遭受宫刑,甘受屈辱;写苏轼就是大江东去,气势磅礴。那么,无论什么样的作文都拿这些名人说事,怎见学生自己的独特个性呢?

事实上,“对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保证写作质量的重要前提,生活再怎么丰富,如果它没有转化为阅读文字的丰富,就不可能在写作中诞生出闪烁个性化色彩的文字”。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做积累的时候,并不是满足于让学生摘抄优美段落词语,而是要求学生在看书时,读到真正打动自己的内容,仔细地品味,读到真正让自己感动了,然后再抄下来,并写出自己当时的感想体悟,这样的文字才可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真正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到写作时才会为自己所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一要求正突出了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写作导向。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来看,都需学生关注社会、表达自我,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因此在高三作文训练中,一定要注重这些。

3. 分类讲评,注重实效。

由于高三时段的特殊性,在作文讲评时如果还是采用大范围的讲评,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学生经过高中几年的作文训练,作文可能出现了一个瓶颈,很难有新的突破。因此,不少同学都感慨,写来写去,还是老样子。那么,这样的大面积的训练和讲评是行不通的。我在教学中,尝试进行分类讲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操作程序是:每次习作批改时,先将作文按一定的标准归类。如先按文体归类,再按题材归类,按出现的问题归类。分为几组,最后以组的形式进行讲评,效果较好。

比如,对于习作《懂你》,我进行了如下分组:

A组(9篇)记叙文。写读懂了父爱、母爱。有三篇情感真挚,但还有6篇属于一般化,不能打动人。讲评重点:怎样用细节描写打动人。

B组(10篇)记叙文。写读懂了亲情、朋友的爱。但文章的表达重点不一样,有的写家人怎样关怀我,或写朋友怎样帮助我,“我”的情感表达仅在结尾时一笔交代,显得突兀,而有两篇则在构思上处理得较好。讲评重点:如何把握文章的重点。

C组(13篇)议论文。都运用了分论点组织行文,但分论点的表述和层次有待重新思考。讲评重点:如何多角度分析题意,巧拟分论点。

D组(11篇)议论化散文。都运用了一些名人的事例作为写作的素材,但怎样才能扣住“懂”,有的同学仅是对这类名人事迹作介绍,缺乏深度的挖掘,没有能真正做到“懂”。讲评重点:如何切准题意对素材进行深度的挖掘。

E组(10篇)记叙或议论。这类文章中有的语言空洞,表达上也有一定的问题。将几篇语言一般的和语言较好的文章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体悟式讨论。讲评重点: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具有文采。

我国运动训练学现状与趋势 篇8

进入21世纪,运动训练学在众多学者的推动下,又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产生了很多新的理论构想。目前运动训练学处于很高的整合和分化阶段,出现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很多学者出版了新的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性专著,特别是我国学者,在近些年的不断努力下,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理论性研究成果,学术界称其为运动训练学的“中国流”。

1.我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现状

自从1983我国第一部运动训练学专著问世以来, 运动训练学受到广大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运动训练学也在我国竞技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指导我国的竞技运动训练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直以来,我国的运动训练学都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促进和推动着我国竞技运动成绩的不断突破和提高。虽然运动训练学的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但由于田麦久、徐本力和董国珍等为代表的学者们的努力和推动,我们不仅通过吸收与借鉴,迅速地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运动训练学研究体系,而且通过拓展和创新,使得中国运动训练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在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学理论成果中,有一些在世界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它们已经并在继续有力地推动着中国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同时深刻影响着中国运动训练科学的发展方向。

1.1 我国运动训练学体系的完善

经过众多体育工作的共同努力,我国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正在建立,并在进一步完善中。徐本力曾以结构框图的方式形象地揭示了中国运动训练学的学科体系结构。该结构生动展现了运动训练科学与体育科学和现代科学的层次关系,形象揭示了运动训练科学包含的3个理论研究层次及其与专项运动训练实践间的关系,明确指出了运动训练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支撑体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这是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体系日渐成熟的认识论表现。其次,中国先后出版了一批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运动训练学专著。如,过家兴等的《运动训练学》、田麦久等的《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李诚志等的《教练员训练指南》、徐本力等的《运动训练学》 (1) 。这是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体系日趋系统的成果性证明。

经过多年的整合,我国的运动训练学逐渐和世界上竞技体育理论比较发达的国家接轨,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研究体系内容,在广大体育工作的努力下,这个体系正在不断地完善,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内容体系。主要包括:(1)运动训练的目的;(2)运动训练的原则;(3)运动训练的参与者;(4)运动训练的影响因素;(5)运动训练的内容;(6)运动训练的方法;(7)运动训练的组织与控制;(8)运动训练效果的评价。这是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日益完善的结构化体现 (2) 。

1.2 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成果

我国运动训练学研究发展到今天,许多学者为这门科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丰富了运动训练学的内容,提出了独特的理论和见解。主要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与建立,运动员选材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竞技能力的结构及其评价,博弈理论与制胜规律,以及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与服务等内容 (2) 。

项群训练学的提出和建立为运动训练学的纵向分层提供了科学划分的依据。从纵向来看,可以解释为包含着一般训练学、项群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这样3个层次,适用所有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称作一般训练学;适用于部分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称作项群训练学;而适用一个运动专项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则被叫做专项训练学 (3) 。

1984年,田麦久提出了建立分类训练学的构想,1987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1990年在北京亚科会上发表了论文《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与应用》,1998年正式出版了项群训练理论专著。2000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把项群训练理论作为一个重点的章节加以推广,这说明项群训练理论已经得到训练界的认可,并达成共识。项群训练问世以来,受到体育界的普遍重视,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主要的理论进展包括:依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训练大周期划分等,都是项群训练学的新发展。

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不仅结出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而且富有成效地应用于某些专项运动的实践。例如:《中国优势竞技运动项目制胜规律》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内容,而且为我国某些“次优势”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的研究成果,不仅总结了我国多年来在运动训练方面所发现的规律,而且为我国广大教练员科学指导运动训练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凡属此例,可谓俯拾即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我国在1992、1996、2000年的夏季奥运会上蝉联金牌总数第4位,2004年第3位,2008年更是占据第一位置,不能不说与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的理论贡献有密切关系。

2.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趋势

2.1 训练目标导向与控制的强化

2000年出版的《运动训练》教材中,特别强调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向导和控制作用,这体现了训练目标的强化作用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充分认可,证明科学训练在竞技运动训练得到了更加真切的认识,把训练目标问题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有利于人们强化训练目标的导向意识。发展竞技能力与提高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目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完成竞技能力的变化,并在比赛中力求使它变成相应的运动成绩,得到社会的承认。训练的所有内容、各种训练负荷、各式各样的训练安排,都是为了训练目标的实现。

训练目标的设定对训练的过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我们所有的训练都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都是为了提高运动成绩,掌握更好的运动技术,所以一切训练都要围绕训练目标来展开。目标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就连每节训练课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作为指导,要保持训练内容与目标的高度一致,训练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系统地进行,不能想到哪训到哪,否则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不可能得到系统的锻炼,运动成绩的提高就更无从谈起。

2.2 运动训练规律的再认识及创新

很多学者对一些项目本质规律进行了再认识,挣脱了原有理论的束缚,研究更深层次的基本规律,创新出很多有效的训练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创新方面,我国的运动训练专家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我国很多项目的优异成绩与这些创新理论是分不开的。例如马俊仁在长跑项目中对速度训练的运用,他认为长跑项目不仅是耐力的训练,还有速度的因素,只有速度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获得比赛的胜利,并在训练中着重加强了这方面的培养。事实证明,这样的训练在比赛中体现出很好的效果,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创新方面我国的体育工作者也有很大的成就。我们都知道,运动技术必须符合人体科学原理,合理的技术能充分发挥人体机能,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有效合理运用身体机能。这个动态的过程是变化的,是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变化的,也是随着不同运动员的特点而变化的。我国的教练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大胆地改革创新,为运动员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和比赛计划,寻求到了更多适合中国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和训练方法。例如中国乒乓球队几十年长盛不衰,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技术创新。近一时期,中国运动员独创的“直拍横打”技术,使中国队在第45届世乒赛上包揽了男单比赛的冠亚军。再如中国游泳队首创的“高肘划水技术”,加大了“抱水”阶段的划水面,加长了划水路线,增强了划水效果,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成绩 (4) 。

另外,在运动训练学基本理论,运动训练学向别的学科融合等方面都在积极地向前发展着,特别是向运动竞赛学方面的融合正在不断地研究和发展中。运动训练学、运动选材、运动竞赛学,主体都是运动员,这些学科有一定的关联和交叉,它们共同构成了竞技体育学的理论。运动训练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是一个发展的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理论体系正伴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成熟,相信在我国体育学者不断的努力下,运动训练学会为我们的竞技体育作出更多的贡献,也会为世界体育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摘要:我国运动训练学自建立以来, 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发展, 已经形成了有自身特点的, 有创新的体育学科, 并用自己的贡献丰富着运动训练学的知识宝库, 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同时, 我国的运动训练学也有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益群.体育博弈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2]梁慈民.论竞技体育的前沿技术[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3]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 [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4]田麦久.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3.

[5]毛勇, 张学森.现代运动训练的新趋势[J].山东体育科技, 2004.12.

[6]胡亦海.试论《运动训练学》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9.3.

[7]熊焰等.运动训练学基本问题探悉[J].辽宁体育科技, 2004.2.

[8]熊文等.运动训练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 2004.9.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探索 篇9

关键词:课余时段,体育训练,体育习惯

为了促进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全员体育的开展,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在高校印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 提高学校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并在该规划中为我国高校阶段性的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活动提供了指导思想。我国教育部门正是基于这个规划, 在21世纪初就部署了多达57所大学作为培养专业体育人才的试点高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我国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模式不断推陈出新, 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本文正是基于这些不足来分析完善的对策, 从而促进我国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创新发展, 为我国大学生体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课余体育训练的经费不足影响正常训练。

根据对我国正在试点的大学课余体育训练情况来看, 目前我国高校能够组建高水平竞技运动团队获得经费的主要方式有下面几点:一是和企业或者行业协会以及当地体委进行合作, 从而获得经费;二是高校行政部门提供给这些运动团队的经费;三是来自于当地政府的行政拨款;四是这些运动团体通过自己筹措资金的方法。而这些不同的资金来源中, 有多达90%以上的经费是来自于学校的拨款, 来自其他途径获得的经费数量还是相对比较少的, 当然个别条件较好的高校除外, 通常在这些试点高校中, 用于体育的拨款仅仅占据学校投入的1%。甚至在受访高校中, 也有很多高校并不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一方面体育团队筹措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 另一方面, 高校本身用于教育经费就已经捉襟见肘, 那么在体育经费的投入上就更是大打折扣, 从而影响到了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正常开展。

(二) 招生标准差异较大。

从当前高校招收体育学生的途径来看, 主要有单考入学、免考入学, 以及体育加试入学和正常入学等多种方式。而获得优秀体育运动员的主要来源则是通过重点体育高校或者当地的体工队获得。从当前试点的高校招生情况来看, 总体上招生标准差异很大, 因为这些不同的入学方式就说明了对学生生源要求的不同。而这些不同方式的出现, 也说明了高校招收体育生的困难程度。而造成招生困难则主要体现在生源主要是来自于本省, 占据运动员数量的82%以上, 而来自其他地方的则只有18%, 这种招生现象一方面说明了各省市将体育人才控制在当地发展, 而不能科学合理地流动, 进而造成运动性人才资源的配置不科学以及浪费的问题, 有的省市生源充足竞争力大, 而有的省市生源较少, 一员难求。正是这种招生困难在引发了招生标准的不统一, 超过本省区域招生往往条件非常高, 而在本地区招生, 那么标准就会降低。另外有些地区学生名额已经达标, 但是也不会对那些有潜能的学生给予自由流转到其他省市去学习, 这样就造成了招生方面的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另外, 由于我国采用的统一高考的方式来招收大学生, 然而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 往往则是地方标准大于国家统一标准, 而且这些地方标准往往低于统一标准, 所以让更多的体育专长生进入到本省学习, 而这种降低标准的招生模式, 又进一步降低了对学生文化课的要求, 导致了一些学生难以适应高等教育所需的基础知识的现象。

(三)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不平衡。

从20世纪末, 在教育部的相关部门就对我国48所高校进行了评估, 当时发现课余体育训练开展较好只有16所, 占据试点学校的三分之一。这些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情况较好主要体现在教育经费的及时拨款, 另一方面, 在师资力量培训以及体育场地建设方面和课余训练计划规章制度完善方面表现较好, 能够对体育学生具有一定的督促作用。而表现较差的高校往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就力不从心, 而高校在专业体育老师的培训方面, 付出的精力也相对较小, 导致很多先进的训练思想并不能够在体育学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很多学生在课余体育训练中, 往往表现出怠工的问题, 出工不出力, 因为在课余体育训练方面没有指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 所以让这些体育学生的积极性明显的不足。

(四) 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试点高校在搞体育教学时更多注重课堂上的训练, 对于课余体育训练的要求明显不高, 而且在这方面的认识也存在着明显的偏差, 很多高校虽然也希望体育学生在竞技比赛中获得不错的成绩, 但是更多的还是注重他们自身锻炼思维的生成, 并不十分重视其最后的成绩, 因此对相关的训练抓得并不紧, 只要考试成绩能达标就满足教学需求。这些高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然文化知识的教育中, 体育在高校的教育地位从整体上还是相对较低, 这样就很难从根本上推动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相关的投入自然也就不够, 所以从当前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的现状来看, 重视程度不够是最大的问题。

二、高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建议

(一) 转变观念重视课余体育训练。

课余体育训练不仅仅是提升体育学生运动成绩的重要途径, 更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思维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能够让体育学生的传帮带作用, 感染高校更多的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 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提升。所以要从这个高度来认识课余体育训练, 这样才能够指导高校领导和体育主管部门来积极推动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只有从思想上进行了转变, 才能够有效改变当前在体育课余训练落后的现状。

(二) 积极开拓资金筹资渠道。

体育训练显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无论是场地的建设还是体育训练器材的投入, 每年都是需要投入不菲的资金, 在高校本身资金经费就相对紧张的前提下, 一方面通过加大高校在课余体育训练方面拨款力度, 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体育团队和社会团体进行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融资, 或者将一些体育团队进行产业化, 帮助这些体育团队能够获得社会资金, 从而发展这些体育项目。另外还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 鼓励社会资金进入高校的体育产业, 通过社会公共基金或者募捐的方式来扩展体育经费, 从而发展高校的课余体育训练。

(三) 增强师资力量革新训练模式。

针对高校体育老师相对匮乏的现状, 或者专业素养较高的体育老师相对匮乏来说, 目前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改变这种落后现状:一是通过外聘的方式, 招聘专业素质高的体育老师来校任教, 或者聘请专业的教练员来校任教。二是选择一些有潜力的体育老师到专业机构进行培训, 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与此同时, 还可以通过举办体育交流活动来促进体育老师在体育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创新和革新。因为体育训练模式发展速度很快, 课外体育训练同样如此, 如果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主动式的训练, 就很难从整体上提升高校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热情。况且教育方法的革新和老师综合素质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提高体育老师专业素养就显得非常重要。

(四) 完善高校课余训练评估体系。

目前高校课余训练的评估体系和课堂体育训练评估体系基本一致, 这种单一的评估体系自然很难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只有根据课余体育训练的基本特征, 并据此设置相应的评估体系, 才能够有效督促和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比如将训练成绩从过去单一的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评估模式, 修正为平时训练态度、训练时间以及进步程度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考评, 同时还可以引入学生互评以及自评的方式, 来激发学生的自我主动性训练, 通过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三、结语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对于提升高校体育竞技水平、学生体育成绩、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此高校要积极应对当前课余体育训练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开拓新的资金来源, 重视课余体育训练, 加强对体育老师的专业素质的培训, 完善考评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从根本上解决课余体育训练的问题, 从而促进高校体育课余训练的积极健康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仕.桂东南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 2010

高校女排开展现状与训练方式研究 篇10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运动队的建设发展有利于创办高水平大学和校园精神文明的发展, 并且也有利于我国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虽然我国部分高校已经落实了排球运动教育并且形成了规范化管理, 同时也取得了一定可喜骄傲的成绩, 然而由于体制不健全、训练方式不科学等方面缺陷, 我国高校的排球竞技水平一定程度上远远落后与专业水平。如何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大学生竞技运动员, 是高校运动队面临的挑战和新课题。

2. 高校女排开展现状

2.1 女排教练员队伍现状

作为排球运动训练和比赛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教练员在训练活动和比赛发挥着主导作用。目前我国高校排球教练员队伍呈现“高职老化”、“学历偏低”、“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等现状。在一定程度上, 教练员队伍的年龄结构的合理性将会反映和决定教练员队伍的创造力。高校女排运动队的教练员需要充满活力朝气、精力充沛、经验丰富, 然而目前运动队中年轻教练员的比例较少, 不利于教练员队伍的持续发展。高职教练员的年龄都普遍偏大, 虽然有丰富的经验且能够准确地讲解描述各个动作, 但是排球动作、技术训练需要动作示范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年龄偏大的教练员无法做出完整的示范动作。

2.2 女排运动员队伍现状

大部分高校女排运动员在入学时就已经是一、二级运动员, 具有较高的运动水平, 但只是代表运动员一定时期内的运动水平, 在大学期间运动员还需要兼顾文化知识的学习, 训练量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现代运动训练表明, 竞技比赛欲创佳绩需要确保足够的训练时间, “学与训”的矛盾有时会导致高校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所以在大学期间如何保持和提高训练水平仍是高校女排运动队面临的挑战和难题。目前我国女排运动员的生源人数有所下降的同时具有高竞技水平的生源严重匮乏, 高校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部分高校为了抢到高水平的女排运动员而开出很多条件, 这也促成了高水平运动员的“价码”上涨和高校招生成本的提高。高校之间的生源质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优秀的运动员更倾向于选择高知名度、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高校, 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利于高校高水平女排运动队和女排竞技运动的发展。

2.3 其他方面

我国高校体育经费非常短缺, 高校女排运动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深受经费困难制约。由于经费紧张, 运动员训练的营养和相应的补贴得不到保障, 参加高水平的比赛的机会也较少, 教练员同样也面临着各种问题, 这将大大影响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积极性和训练的质量。场地和器材是高校有效地开展排球训练的必备条件和物质基础, 这种硬件条件很大程度上将会制约训练水平和质量的发挥。

3. 高校女排训练方式

3.1 女排运动员特点

在关节灵活性和活动幅度方面, 女排运动员要比男排表现得好, 然而关节周围的韧带力量和肌肉力量方面, 女排运动员的肌肉收缩力量和速度都远远不如男排, 需要在日常的训练中不断加强提高。同时女排运动员一般都具有比较长的腰部等, 为了更好地掌握排球的技术需要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注重这方面的训练。此外, 训练时女排运动员进入兴奋状态比较缓慢, 反映时间也较长, 因此教练员需要注意训练方法和手段, 提高女排运动员的兴奋点以便提高训练的质量和水平。女排运动员在心理状态方面也具有优点, 一般女性的心理较随和、能够吃苦、忍耐性强, 但是也存在心理脆弱、依赖性强、信心不足等方面的缺点, 日常训练需要注意扬长避短。

3.2 训练内容和方法

3.2.1 体能训练

排球运动的基础是运动员的体能, 体能的状态水平直接影响到排球技术的发挥, 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比赛的胜负, 所以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尤为重要。排球运动的新发展对体能训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往的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需要不断提高。高校女排运动队可以结合队员生理特征等实际情况, 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注重核心力量训练, 提高身体的控制和平衡, 同时也利于预防动作损伤和伤后恢复。加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功能训练加强了各肌肉的协同运动, 有机结合了传统的体能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

3.2.2 专项训练

正对前文所提的女排运动员的特点, 在体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强专项训练, 强化训练女排运动员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力量, 尤其需要练习腰腹肌和上肢的力量。此外, 女排运动员的反应和移动速度等方面需要进一步专项训练, 不断女排运动员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同时, 为了预防运动损伤, 小肌肉群需要加强全面练习。

3.2.3 技战术训练

作为进攻的开始, 发球需要加强练习训练并不断提高发球的攻击性, 在队员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可以研究具有个人风格的发球方式。通过接发球来实现由防守转为进攻, 接发球的到位率将会影响进攻的水平。由于女生力量不足、扣球速度有限, 所以排球在空中的时间较长, 这将给后排的防守创造了条件, 日常技术训练要加强防守训练, 提高防守的成功率。女排比赛具有网低手高的特点, 很容易就能达到扣快球的高度, 加上后排防守较高的到位率, 可以快速组织防守反击, 防守反击的有效率对比赛的胜负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防守反击是平时训练的重中之重。此外, 二传手是比赛中的灵魂, 能够有效地组织进攻, 日常训练需要不断提高二传手的战术技能和综合素质。

摘要:本文从高校女排教练员队伍、运动员队伍、其他方面简述了高校女排的开展现状, 并在分析女排运动员特点的基础上, 探讨了高校女排的训练方式, 旨在为进一步提高高校女排运动队的水平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高校女排,开展现状,训练方式

参考文献

[1]严明.高校高水平女子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及其效果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 2014.

[2]张育王, 覃超莹.对普通高校女子排球运动员实施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

训练现状 篇11

摘 要:医学模拟训练中心是医生和护士学习基础医疗技能的地点之一。我国大城市中的医学模拟训练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但与国外比较,我国整体医学模拟训练开展规模仍相对较小。本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研究了国内39家各级医院、医学院校和医疗模拟训练中心的建设以及模拟训练开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医学模拟训练开展的状态、设备、技术以及整体效益大都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空间较大。

关键词:医学模拟训练;调查分析;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R821 文献标识码:A

模拟医学教育模式是目前国际医学教育界正在推行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医学模拟训练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无论是训练理论、训练方法还是训练设备都在不断地更新进步。医学模拟训练在医学生、住院医师和护士的教育中起到关键作用,主要涉及到的专业有麻醉学、急救医学、外科手术模拟和穿刺诊断模拟等方面。近年来,我国医学模拟训练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但关于模拟训练中心效率和开展状态的文章较少,相关研究不多,不利于我国医学模拟训练的发展。

一、我国医学模拟训练的兴起

我国目前拥有的医学模拟训练机构主要集中在特大型医院和医学院校中,多用于医院内部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和医学生学习。较早开展模拟训练的医院和学校有汕头大学、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等。汕头大学于2002年9月开始使用临床模拟训练中心。2006年9月,外科训练区完工。中心按模拟医院标准建立,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四个训练区。2004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在国内率先引进了美国METI公司生产的高仿真模拟人HPS和ECS,对高、中级医务人员及参加临床工作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实习生进行了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培训,取得比较显著的效果。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于2006年初引进美国依默森公司(Immersion)生产的腹腔镜微创手术虚拟训练系统,并于2006年8月开始将此系统应用于腹腔镜专项进修医生的岗前培训。解放军总医院2003年开始筹建临床技能模拟培训考核中心,于2004年正式投入使用,其中心建有急救训练室、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室、妇产科训练室、高级训练室、内镜诊疗技术训练室等专业技能模拟训练室和1间中心控制室。

二、我国医学模拟训练现状调查

(一)调查内容

选取国各大、中、小型城市的中心医院、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共149家为调查研究对象。分别通过给各医院、医学院校和医学培训机构负责人邮寄调查问卷表和进行医学培训的人员进行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

调查内容都包含以下内容:医学模拟训练中心的效率、模拟训练中心培训人数、模拟训练中心年培训次数、模拟训练中心建设时间、模拟训练中心使用的模拟技术、模拟训练中心管理方式、模拟训练中心年运行成本、模拟训练中心资金来源等。

(二)调查结果

发放的149份调查问卷中,拥有模拟训练设备并填写调查问卷的有39家,剩余110家表示未开展相关模拟训练。

1.模拟训练中心效率

调查模拟训练中心的效率目的是判断建立的模拟训练中心是否达到了建立者的目的。结果显示,5家表示需要改进占12.8%、28家表示符合预期要求占71.8%、6家表示超出预期要求占15.4%。

2.模拟训练中心年培训人数

调查模拟中心年培训人数是为了判断模拟中心的规模。结果显示,选择150人以下的有23家占60%,选择151~300人的有11家占28.2%,选择301人以上的有5家占11.8%。

3.模拟训练中心年培训次数

模拟训练中心年培训次数反映了培训中心使用的频率。使用越频繁,则需求量越高。结果显示,年使用频率在0~5次的有19家占48.7%,6~10次的有17家占43.6%,10次以上的有3家占7.7%。

4.模拟训练中心平均每次培训人数

平均每次培训人数,有助于判断多大的模拟模拟训练中心是合适的。结果显示,平均每次培训在0~9人的有11家占28.2%,10~20人的有9家占23%,21~50人的有16家占41%,51人以上的有1家占2.8%。

5.模拟训练中心建成时间

模拟中心建成时间可以反映模拟训练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结果显示,模拟训练心建立时间普遍较短。建成时间小于2年的有13家占33.3%,2~5年的有17家占43.6%,5年以上的有9家占23.1%。

6.使用的模拟模型

调查结果显示,有11家机构使用SP标准化病人占28.2%,有27家使用高仿真模型人占69.2%,使用虛拟现实技术的为1家占2.6%;使用的模拟器,有6家使用挪度的占15.4%,有1家使用METI的占2.5%,有1家使用Gaumard的占2.5%,另外19家均是使用的国产模拟器占48.6%。

7.模拟训练管理方式

国外模拟训练机构管理模拟较先进,有超过50%使用的自动化管理模式。而国内则相对落后,调查结果显示,有30家机构使用的是原始的纸质管理模式占76.9%,只有9家使用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占23.1%。

8.模拟训练程序

模拟训练相比传统训练方式更复杂、程序更多,每一项均有不同的意义与目的。关于各项模拟程序的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有6家机构认为计划最重要占15.3%,4家认为调度最重要占10.2%,7家认为记录最重要占17.9%,10家认为评估最重要占25.6%,15家认为总结最重要占38.4%。

9.模拟训练中心的需求

国内模拟训练中心建立时间均不是太长,大多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而关于模拟训练中心的现阶段的需求,多数认为最需要的是标准化训练方案,有27家占69.2%,有9家认为需要成本更低的仿真解决方案占23%,有1家认为需要高回报的方案占7.8%。

10.模拟训练中心运行的成本

关于模拟训练中心年运行成本,每年在5万以下的有5家占12.9%,5~20万的有23家占58.9%,21~40万的有3家14.1%,41万以上的有3家占14.1%。

11.建立模拟训练中心的资金来源

模拟训练中心建立资金不菲,而盈利较少甚至不盈利。调查结果显示,建立模拟训练中心的资金来源,9家靠项目资助占23%,5家靠社会团体资助12.8%,25家是自筹资金64.2%。

12.训练是否包含团队训练

团队训练是模拟训练中重要的一环,是模拟训练的优势之一。调查发现国内模拟训练机构大部分均包含了这一训练方式,有30家占76.9%;只有9家不包含占23.1%。

三、发展对策

(一)大力普及医学模拟训练

我国医学模拟训练还处于起步阶段,调查的149家医疗机构,开展模拟训练的有39家,只占27.3%;训练机构建成时间多数在5年以内,占76.9%;管理方式也较国外同类型机构相对落后,使用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只占23.1%;使用频率和训练人数也较少,这与我国广大的医疗受训群体是不相符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医学模拟训练相对而言应用不太广泛,推广不够普及。医学模拟训练已被国际广泛接受是一种较好的训练方式,具有诸多传统教学方式不具备的优势,能很好的弥补床边式教学的缺点,应大力推广普及。

(二)建立统一的医学模拟训练服务管理体系

我国医学模拟训练机构的分布不均衡,多数处于经济和医疗资源发达的地区,这既与模拟训练投入成本较高有关外,也与缺乏统一的服务管理体系相关。因此,为全面均衡发展医学模拟训练,需建立统一的模拟训练服务管理体系,全面统筹训练机构的建设与管理。在国家层面建立医学模拟训练的组织管理机构,指导规划全国医学模拟训练机构的建设、发展与训练。在各大医院和医学院校建立大型模拟训练中心,中心在管理机构的监督指导下,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模拟训练的建设和发展,为次一级训练中心提供人员、技术和装备的支持,这样形成多级训练体系,最大程度的利用现有资源,推广医学模拟训练。

(三)制定统一的训练标准

医学模拟技术和工具相对较新,各模拟机构开展的训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用的方式、方法、课程等均不相同,模拟训练效率不一,效果难以保证。缺乏统一的训练标准导致模拟训练资源通用性降低,训练效率和效果的低下,阻碍模拟训练的应用和推广,因此需要建立統一的培训标准。

参考文献

[1]马宇,李金宝,邹文漪等.医学模拟教学在麻醉学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

[2]孙经武,刘成霞,史宁等.模拟教学对培养医学生急救技术和临床快速反应能力的作用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

[3]戴林红,尹承宇,韩春等.平时手术室急诊手术模拟医院船护理训练的探讨[J].海军医学杂志,2005,(26).

训练现状 篇12

1 历史沿革

悬吊训练起源于康复医学领域,其前身为德国巴德洪堡Thomsen教授所发明的吊带桌,主要在二战时期为受伤的战士进行肌肉放松,并防止肌肉萎缩和褥疮的发生。后开始逐渐过渡到瘫痪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由挪威人进一步研发成为目前常用的Redcord悬吊训练系统并于1999年提出了S-E-T(Sling Exercise Therapy)的概念,应用于骨骼肌疾病的主动治疗和运动中[1]。此疗法以主动训练和康复治疗为核心,包括了诊断(检测)与治疗(训练)两大系统[2]。自2000年以来S-E-T这一新颖、独特的锻炼的方法开始逐步进入到竞技训练领域,但其称谓有所改变,由其起源时的Sling Exercise Therapy更名为(Sling Exercise Training,但缩略词并无变化[3]。目前体育科学界将其定义为:用绳索把人体一定部位悬吊起来,或用橡胶平衡垫、瑞士球等,使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下进行体能训练来激发人体躯干肌肉紧张而产生训练效果的方法。主要通过改变悬吊的角度、时间与身体姿态来针对受术者的不同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对于不同个体均能产生良好刺激。

2 S-E-T的作用

2.1 增强核心力量与稳定性

“核心”是一条外来词汇,于20世纪90年代左右开始在西方各国兴起广泛研究,常有Core strength training和Core stability等表述,国内体育科学界学者将直译为“核心”和“核心区”由此近几年在国内形成了相关研究领域。目前对于“核心”的概念多有争议,但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人体的“核心”是指横膈与盆底肌和髋关节肌之间的这部分区域,即腰椎-骨盆-髋关节部;另一种认为“核心”应包括胸廓和脊柱,指整个躯干。第三种则认为“核心”应是偏向运动训练学的一种概念,而且应包括四肢运动链即不仅包括中轴区,四肢也在其范围之内。目前较多人将“核心”视为人体运动链的枢纽,从而将核心力量视为肢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观点强调的是核心在力量传导、衔接和整合方面的作用而不是单纯的认为产生运动的力量就是来自核心部位。

S-E-T是发展核心力量的一种非常有效地方法,主要采用的是非稳定条件下的力量训练即以不稳定的支撑面为基础,加大训练难度,提高工作肌的负荷从而加大对机体的刺激并动员各肌群协调工作,甚至动员核心部位的深层小肌肉也参与运动。李建臣等以北京市跳水队11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S-E-T针对核心力量进行3个月的训练,结果发现各个运动员在核心耐力方面得到显著提高,核心耐力平均指数由训练前18.80增加到训练后38.40,平均增加了19.60。对训练前后测试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训练前、后运动员核心耐力平均指数有显著差异,且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同样,核心肌肉爆发力指数由训练前28.90提高到59.10,平均提高了30.20,也具有非常显著差异。许巍对50名普通大学生采用了3次/周、为期3个月的S-E-T,同样发现所有被试的核心力量有显著提升,且无明显性别差异。此外,黎伟军、杨彩云的相关实验研究也都得出了类似结果。

就核心稳定性而言,西方学者之前已经开创了瑞士球、平衡板、泡沫筒等多种训练手段,但S-E-T仍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提高核心稳定性最有效地方法,因为不稳定状态下的核心部位肌肉训练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机体稳定与平衡能力。杨合适等人针对北京市跳水队现役队员进行S-E-T证实,通过3个月的训练能够提高被试的平衡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而许巍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提示S-E-T这种基于不稳定状态的力量训练可能通过激发躯干肌肉、髋部深层肌肉和身体各大肌群间的协调收缩能力而增强核心稳定性,但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实验依据支撑,亟待进一步的实验探讨。

2.2 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员生理状态不良是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之一,而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身体对运动的适应程度,包括肌力状态、肌肉柔韧度等因素。如果肌力状态不佳,不能有效保持关节稳定性就容易损伤;肌肉的柔韧性容易受到温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引起运动协调性降低。S-E-T对运动损伤的预防作用主要还是来自于其对核心力量和稳定性的促进。通过S-E-T可以强化躯干肌肉和主导侧肢体运动能力,从而增强力量在运动链的传导以及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能力。而且通过S-E-T所获得的核心力量与核心稳定性可以保证肢体在运动中始终保持在正常体位,并为肢体末端发力创造良好条件。

2.3 改善神经一肌肉控制能力

健美运动员与举重运动员的力量究竟谁大?如果按照生理学中所提出的肌肉横截面积决定肌肉力量,那么一定是健美运动员的力量要强大的多。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除了肌肉的结构基础之外,神经的控制在力量素质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神经对肌肉工作的协调、募集运动单位和发放冲动的能力等方面,即我们所说的神经一肌肉系统。

传统的力量训练多采用在稳定状态下进行负重性力量训练的方法,但这种常规的训练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肌肉力量却难以充分作用于神经一肌肉系统,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S-E-T则恰恰相反,它是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通常会采用平衡垫与杠铃来进行相关训练,虽然负重相对于常规力量训练方法要低的多,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这种训练方法要求受训者一边进行力量练习而一边又要注意同时控制平衡和动作稳定,因此大大增加了训练的难度且通过对本体感受器的刺激而逐渐强化对肌紧张控制、调节,并最终增强神经一肌肉系统的协调统一。通过S-E-T改善神经-肌肉协调性,提高运动单位募集和发放的冲动频率,由此使得肌肉最大肌力和爆发力显著提高。

2.4 提高平衡能力

平衡能力是人体的基本运动机能,对体操、篮球、跳水等项目的竞技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且目前的国民体质测试中也设立了闭眼单脚站立这一项目来测评被试的平衡能力,可见其重要性非同一般。就竞技而言,体能虽然是基础,但绝对不是有了体能就有了一切,身体平衡能力在竞技中也是高质量动作的保障。

张凤仪等采用S-E-T针对风浪板选手进行了为期7天的平衡训练,结果发现平衡能力在第二天就出现了改善且在第三天达到最佳效果。孙霞等以16名排球专项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9周训练使得实验组被试的闭眼单脚立成绩显著提高,提示其平衡能力得到了增强。此外,李建臣、黎伟军等的研究也都分别得出了相同结论。可见S-E-T对运动员的平衡能力确实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 S-E-T应用现状

S-E-T在挪威兴起之后,很多欧洲国家如德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丹麦和芬兰都已经开始广泛使用,亚洲也已经有日本和韩国成立了专门的组织,但这一手段还没有在我国的运动训练领域广泛开展,仅在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和周口师范学院等少数体育院系和一些省市体科所有一定程度的使用,目前主要应用于医院的临床康复治疗中。当然,目前这一现状也可能与S-E-T在运动训练领域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有关。相关基础研究太少,使得相当一部分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可能难以接受这一种新颖的训练方法,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可以发现,国内体育科学界针对S-E-T的实验探讨仅有近十篇文献,相关资料的匮乏使得相关人士对其可行性与有效性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再者,国内的相关推广程度仍然略显不足,虽然北京体育大学举办过相关的会议和论坛推介此训练方法,但仅凭一己之力显然是不足的,仍有待于其他院校、组织的帮助来共同实现。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从S-E-T所需要的装置来看,有悬吊网架和专业悬吊装置。悬吊网架非常常见,价格便宜且移动方便。而专业悬吊装置还附有弹力支持带等配件,使用更为方便。总的来说,其价格均不昂贵,并不是大家所想的先进设备必然有着昂贵的价格。相信在使广大教练员熟知S-E-T这一训练方法的收益与支出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采用此方法。

4 结语

通过前述的S-E-T相关作用可以发现,目前对S-E-T的认可多是停留在其对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的作用上,然而其在竞技运动方面的功能是否仅仅局限于此,可能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例如经过S-E-T后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能素质的提高难道完全是基于核心力量与稳定性的提高吗,究竟有没有其它作用?这是目前还未明确的问题。同时,S-E-T的作用机制究竟是什么,也是亟待阐明的。作用机理的明确非常有利于这一训练方法为大众所认可和接纳。相信随着人们对S-E-T在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中重要作用认识的提高,悬吊设备与训练理论将逐渐进入各基层单位,其面向的将不再仅仅是专业的高水平运动员,同时还将包括健身行列的广大运动爱好者。

摘要:悬吊训练的作用与应用目前仍有争议。该文就悬吊训练的历史沿革、潜在的生理学作用以及应用现状进行简介,以期为该训练方法的开展与普及提供可参考的相关线索。研究结果显示悬吊训练的概念目前已得到公认,该训练方法可能具有增强核心力量与稳定性,预防运动损伤,改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提高平衡能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但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生理学作用仍局限于对核心区力量及稳定性的发展。尽管该训练方法在欧洲多国以及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均有较好发展与应用,但国内相关研究以及应用仍显局限,这可能是对悬吊训练具体生理作用的质疑所导致的。悬吊训练在国内的发展与普及仍亟待深入、系统的实验研究作为理论支撑与应用参考。

关键词:悬吊训练,生理作用,应用现状,核心区

参考文献

[1]李建臣,周凯岚,师玉涛,等.悬吊训练对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以跳水项目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2):53-57.

[2]黎伟军,曹洁.谈悬吊训练在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应用[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5):543-544.

上一篇:杂志封面下一篇:形体舞蹈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