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训练中的逆向训练

2024-09-19

业余训练中的逆向训练(共10篇)

业余训练中的逆向训练 篇1

摘要:网球被誉为绅士运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运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而网球运动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因此许多业余网球训练也办的如火如荼。在网球运动之中,运动员的成绩最终有很大一部分由运动员新陈代谢的水平决定,而高原训练法可以很好的锻炼运动员新陈代谢的水平。在此,该研究者就高原训练法在业余网球训练之中的特点和价值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原训练法,业余网球训练,特点,价值

网球运动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我国,而其一进入我国就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热烈欢迎。网球运动本来是贵族运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平民大众也能够进行网球运动,并且网球运动所特有的高贵、高雅仍然遗留在网球运动之中,这也是网球独特的魅力所在。

1 网球运动的特征

网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运动。技术、战术、身体素质还有心理素质等等各方面都能够在网球运动中得到考验,还有身体力量、神经反应、身体灵活性、灵敏度以及持久力等。此外网球运动对于运动员的技能要求比较高,因此运动员必须就有高超的判断能力,能够及时的根据球场上的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判断。最后运动员还必须具有冷静的头脑,能够做到临危不乱。否则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不冷静的话就很容易自乱阵脚。

2 高原训练法在业余网球训练之中的实际应用

高原训练法是一项综合的训练方法,其既包括运动控制训练同时又包括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所以说高原训练法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综合训练方法。影响其训练效果的因素也比较多,该研究者在此主要谈一谈海拔和训练过程。

2.1 高原训练法的海拔因素

海拔是影响高原训练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高原训练法的实施需要在海拔比较高的地方进行。另外,不同的运动对于心肺系统、新陈代谢系统等的要求不同,因此在海拔的高度选择上也存在不同。一般来说如果持续运动并且是有氧代谢运动超过半个小时的话那么就应该选择海拔2 500 m左右的地方进行训练。而如果运动持续时间在十分钟以内并且主要运动方式是有氧和缺氧接替进行的运动,那么海拔采用高原训练法所选择的海拔高度是不一样的。在进行训练之前我们需要进行科学的考察和计算才能确定选择在什么高度的海拔进行训练。

2.2 高原训练法的训练过程

高原训练法其实可以说是对运动员进行的一次突击训练。无论高原训练的过程时间跨度多大实际上都需要再返回到正常海拔,因此说其实质就是一个专门组织的训练也不为过。总的来说高原训练法的训练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骤是适应步骤,因为高原训练法一般来说都会选择一个比平常生活较高的海拔进行训练,因此在训练开始之前运动员必然会有一个适应接受的过程。这个适应过程的时间和平时生活海拔以及训练的海拔有关,一般来说两者之间的相对海拔越高,运动员适应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相对海拔越低,需要的训练时间也就越短。但是总体来说一般三天左右的时间就能够进行正常训练了。第二步就是进行高原训练,这个实践一般持续3周左右,有的时间比较长,甚至能够达到一个半月。训练过程包括基础训练、专项训练和拓展训练等。第三步就是过渡,这个时间比较短,一般来说就是高原训练结束前三天左右。高原训练法第一步的目的是帮助运动员在生理上尽快适应高原的环境,让身体的内环境和外环境能够进行有效沟通。第二步是让内环境与外环境真正的达到平衡的状态,这个阶段安排的运动量一般来说会比较大,运动强度相对来说也会有所提高,不过强度是循序渐进地提高,最终达到和平常训练水平差不多的地步。第三步是让身体慢慢恢复,较少运动量,为恢复到正常海拔进行比赛做准备。

3 高原训练法对网球运动的积极促进作用

网球运动是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交替进行的一项运动,身体的主要功能系统是磷酸原,糖酵解是磷酸原的辅助,有氧运动是身体能量来源的基础。网球运动中运动员必须具备有比较强的耐力、灵敏度还有灵活性,其爆发性还有反应能力也要尽可能的快速和猛烈。有氧运动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这样一来无氧代谢运动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促进,因此人的反应速度、身体灵敏度等都会有比较大的提高。此外网球比赛的频率比较高,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都比较大,海拔低地区的训练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但是网球比赛有的时候是在海拔比较高的地方进行的,想要真正促进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就需要在与比赛场地相似的海拔高度进行训练。

4 结语

总之,高原训练法能够促进网球训练质量的提高,促进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运动员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可以考虑采用高原训练法以提高训练效果,促进个人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天熙,段宝林.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影响的机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5):56-58.

[2]许继安.网球运动供能特征与运动性疲劳的恢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6(48):175-177.

[3]崔苗.高原训练法在网球训练中的初步探究[J].品牌:下半月,2014(9):266.

逆向思维训练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篇2

关键词:逆向思维;受阻表现;训练;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202-01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逆向思维是数学的一个重要法则,其特点表现在:善于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进行探索,当某一思路出现阻碍时,能够迅速地转移到另一种思路上去,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一、阻碍学生逆向思维的因素

从教学形式看,最主要是教师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往往采用“建立定理--证明定理--运用定理”这三部曲或采用“类型+方法”的教学模式,忽视了逆向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以致学生不能迅速而准确地由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

二、逆向思维受阻的具体表现

1、缺乏显而易见的逆向联想

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较多的是由此及彼的单向训练,而忽视了逆向联想,这就造成了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和思维过程中顽固的单向定势习惯。

2、混淆重要定理的正逆关系

对于运用正逆关系的数学命题,学生经常混淆题设与结论的顺序。如: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运用,“在△ABC中,AC=5,BC=12,AB=13,那么△ABC是直角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学生认为运用的是勾股定理,理由是“∵AC2 + BC2 = AB2,∴52 +122 =132 ,∴△ABC是直角三角形。”其实有“AC2 + BC2 = AB2”,已经是直角三角形了,还要“52 +122 =132”干什么呢?

3、忽视正逆转化的限制条件

如:已知……(条件),则……(结论) ;但反过来由结论推出“条件”就不全面了,遗漏了另一种情况。特别是对一些限制条件的反求,学生更是束手无策,如:当c<0时,若ac>bc,则a

4、缺乏逆向变形的解决能力

如:计算 ,有些学生竟然对它进行通分,却不会用变形。

5、缺乏逆向分析的解题思路

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只习惯于从条件到结论,却不会从结论出发去寻求解题思路,缺乏双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逆向思维训练在教学中的实施

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小学的学生思维发展中所表现的思维方向和水平是不同的,最初只能是单向的,没有逆向思维,以后才逐渐形成思维的可逆性和反复性。对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从正向思维序列转到逆向思维序列程度也不同:一般地,能力较强的学生几乎在建立正向思维的同时,就建立了逆向思维,只需稍加点拨;能力中等的学生,要建立逆向思维必须进行适当的训练;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形成这种逆向的心理过程是非常困难的,对于这些学生还是把重点放在正向思维的建立上,在巩固了正向思维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长期多方面的引导和特别训练,才能逐步地接受逆向思维。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实施逆向思维。

1、定义教学中逆向思维的训练

作为定义的数学命题,其逆命题总是存在,并且是成立的。因此,学习一个新概念,如果注意从逆向提问,学生不仅对概念辨析得更清楚,理解得更透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养成双向考虑问题的良好习惯。

2、公式教学中逆向思维的训练

数学中的公式总是双向的,可很多学生只会从左到右顺用公式,对于逆用,尤其是利用变形的公式更不习惯。事实上,若能够灵活地逆用公式,再解题时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在此应特别注意两点:第一、强调公式的顺用和逆用,“聚合”和“展开”。第二、逆用公式是求代数式的值、化简、计算的常用手段。

3、运算法则教学中逆向思维的训练

数学中的很多运算都有一个与它相反的运算作为逆运算,如: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乘方和开方都是互为逆运算,彼此依存,共同反映某种变化中的数量关系。而且在同一级运算中,可以互相转化,如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利用倒数的概念可以转化为乘法。

4、定理教学中逆向思维的训练

不是所有的定理的逆命题都是正确的,引导学生探究定理的逆命题的正确性,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完备,而且能激发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定理、韦达定理的逆定理都是存在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四、逆向思维训练的实施策略

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当从正面考虑时会出现很多障碍,或者根本解决不了,而从反面着手,往往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再或者证明问题的不可能性,等等都需要有非常规思路去解决。比如“正”难则“反”。

反证法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被誉为“数学家最精良的武器之一”,是解数学题常用的方法。当题目出现有“至少”或“至多”字样,或以否定形式给出时,一般采用反证法。

五、逆向思维的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逆向思维的训练,不仅能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和双向性,而且还能克服由单向思维定势造成解题方法的刻板和僵化,以及不善于在新条件下独立发现新方法、新结论等不足之处。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值得说明的是:首先,必须有扎实而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方法为前提,只有具备大量的知识信息,才能从事物的不同方向、不同联系上去考虑问题;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类比、引申、拓广、举反例等多种思维方法的培养,使之形成习惯;再者,提倡变式教学,“模式化+变式”是逆向思维训练的高效率的形式之一;最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的能力,必须量力而行,应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因为许多逆向问题对中、下学生来说,考虑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该回避的还是不涉及为好,让这些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基本内容;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广思路,提高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褚小兰.巧用逆向思维解题. 甘肃教育.2005(10):44-43

业余训练中的逆向训练 篇3

有过训练经验的短跑运动员会经常出现前一年成绩与第二年相差不大,甚至上了高一等学校后短跑成绩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这就是速度障碍造成的。究其原因可大致分为五大点: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对短跑的技术掌握不够合理,训练方法和手段单一,运动负荷与学生本身生理、心理特点不符,以及与作息时间安排发生冲突、对训练和比赛的心理准备不够充分。

一、速度障碍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1.加强学生运动员的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使其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尤其注重小肌群的发展,另外在进行素质训练时应与各种运动技术结合起来训练。在力量训练中需要重点发展快速力量和爆发力,尽量避免大重量的杠铃练习。此外,不能忽视有氧训练,因为有氧能力是无氧能力的基础,尤其表现在专项耐力上。

2.重视技术训练,在加强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多掌握各种运动技能,例:跨栏跑、跳跃项目技术、投掷项目技术、篮球、小球等运动技术。对于专项技术要精益求精,尤其要重视髋关节和肩关节的摆动技术,并结合学生运动员自身特点使其形成自己的技术风格。

3.在日常训练中采用多变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并且要经常变换训练环境。教练员要时常关注最新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选择效果好、新颖的方法与手段。

4.根据学生运动员自己的生理特点合理、科学安排量与强度,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有所区别,一般来说13~15岁的学生运动员多采用心率在150~200次/分钟的训练强度,15~17岁多控制在180~220次/分钟,17~19岁可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并且不要过早地接触专项化的训练,大约从16岁以后逐步进行些专项化的训练。还要做到训练时间与学习、休息时间不能冲突。训练后一定要保证机体的恢复,合理的饮食和增加营养对于成长期的学生运动员是必要的。

5.在平时的训练中应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使学生提高对训练、比赛的兴趣以及兴奋程度。并讲解该项目的一些其他知识,使其掌握更多知识,并时常采用一些能提高学生成就感的方法和手段进而提高心理素质。

二、如何突破速度障碍

一旦形成了“度障碍”就必须采用目的性强的专门手段去破坏它,主要原理就是破坏形成速度障碍的动力定型。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创造一定的条件来破坏已形成的最高速度。在基层学校中有几种容易做到的方法和手段:

1.助力性训练法:可利用下坡跑、顺风跑、牵拉跑等助力性手段来打破原有的最大速度。但在下坡跑中要注意坡度不要太大,3°~8°为宜,以免造成动作变型。

2.阻力训练法:利用沙衣、上坡、逆风等阻力性手段来增加跑进的困难,在训练中逐渐减少重量或是先增加然后再减少重量的方法提高专项力量进而打破原来的速度定型。如:负重跑出后突然变成徒手跑、先在后面施加一拉力待跑出后突然撤掉拉力继续跑。

3.变换训练法:训练中采用不同方法和手段以及用不同重量、强度、标准进行练习。如:训练力量时每组采用不同的训练手段,但目的却一样、追逐跑中变换不同的间隔以及不同的对手。采用这种方法能提高练习者的兴趣,改变心理感觉。

4.极限训练法:采用学生运动员自己极限距离、强度、重量进行训练。如:超专项距离的各种跑以及跑的基本练习、力量练习中的超重练习、最大速度跑等。但是在运用这种训练方法进行训练时必须在练习者精力充沛和准备活动做得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做,最好安排在超量恢复阶段内。

5.限制训练法:利用声音信号或者固定步长等手段进行的节奏性强的跑法,使练习者努力跑出节奏提高频率,以突破固有的动力定型。如:弹性跑、变换节奏跑、跑格、听音乐跑等。

6.放松训练法:主要是提高肌肉间的协调性,减少各肌肉或者关节间的内部阻力,进而提高速度素质。此训练法常用在途中跑的放松技术训练上,如:各种距离的惯性跑、放松快节奏跑、放松大步跑等。但是最佳方法就是将放松训练法贯穿于整个训练周期内,对于学生做到这点很难,因此教练员要在日常训练中多注意这点。

7.感觉训练法:通过一些提高速度性的练习,在此基础上,使训练者提高对所获得新速度的感觉,如:跑完一个完整的100米后学生运动员自己就能大概知道成绩是多少。

8.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一抑制转换速度训练法:通过一些小幅度超快节奏的周期性练习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抑制转换速度,这样可以使机体获得新的刺激,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动员更多的运动神经参与工作。如:篮球运动中的原地快节奏碎步练习、拳击运动中的快速击打等。

三、小结

浅谈小学篮球业余训练 篇4

小学体育篮球业余训练基本功一、引言

篮球运动是一项以投篮为最终目的,以投篮得分多少判定胜负的一项普及面很广、深受中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它是集传球、接球、跑动运球、抢截球、闪躲、跳起传递和投篮等技术动作于一身的综合性体育运动,对于培养人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学校篮球业余训练是指利用业余时间,以运动队的形式对部分篮球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使其身体得到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篮球运动技术水平。

二、小学篮球业余训练现状

1.运动员基本功不扎实

现代篮球运动的紧张、激烈、精彩之处在于其对抗程度的剧烈性,要使运动员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比赛中做到传球、接球、运球等技术动作发挥自如,以致最终投篮得分,这除了要求队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技术。一个运动员如果他的基本功很扎实,那他的技术水平可想而知。一个连基本的传球技术都没有掌握好的队员很难想象能与同伴打出漂亮的传球配合。通过调查分析,连云港市灌云县参加比赛的十几所小学中,除伊芦小学和同学小学外大多数小学70%以上的小学篮球运动员基本功不扎实、接传球的能力差,从而影响了技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还经常使预定的战术目的落空。即使是县中在遇到同一级别水平联赛中的强队,也表现出传球太慌、太迟等现象。

2.运动员心理素质较差

在上一次市小学篮球联赛中,我校有几名队员在场上出现这样的两种情况,一种是某队员接球后匆匆忙忙将球传出去,好像球会烫手一样,另一种情况是传球不果断以致球在手中时间过长,不但延误了战机,而且常被对手夹击,使其惊慌失措,最后不是盲目传球,就是被判违例。我通过赛后总结,这两种情况归根结底都是由于队员的心理素质较差,未进行过专门心理训练,害怕失误球从而被对方气势所吓住。

3.运动员篮球意识不够

“篮球意识”是指篮球运动员从事篮球实践活动中经过大脑积极思维过程而产生的一种正确反映篮球运动规律性的特殊机能和能力。它是篮球运动员在长期篮球实践活动的认识过程中提炼积累起来的一种正确心理和生理机能的反射性行动的总称。简而言之,是篮球运动员对篮球运动比赛规律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在近几年的小学篮球赛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有些学生队员个人技术较为全面,然而在比赛中总是难以发挥,场上表现较为盲目。赛后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学校闭门造车,很少打教学比赛,更谈不上校际之间的交流。这是典型的“练习型运动员”的现象,此现象我们称之为“意识”不够。

4.教练员积極性不够

大多数教练员非专业教练员,一般都带着体育课又兼搞训练,往往想两头顾却又抓了这头丢了那头,但是市区有的队就不一样,他们有的学生挂靠在市体校,有专业的篮球教练员,并且由于条件好,教练的待遇也高,所以教练员在训练热情高涨,投入的精力多,取得的比赛成绩也优秀。

三、加强小学篮球业余训练的对策

1.加强运动员基本功训练

基本功训练是篮球业余训练的基本,为此我们要尤其是重视运动员弱手弱脚的训练,并促使起应用与实战提高传球的应变能力,消除传球方法简单,变化少的弱点。对于教练员来说,应设计并掌握一整套完整专门的训练方法,应预先针对不同的训练任务,分类选出目的、重点都非常明确的综合性练习,并有针对性地在不同的训练阶段上采用。每个练习都要与实战相结合,都要有明确的练习目的、练习程序,合理地运动量及保证措施。通过对这些综合性训练的经常重复,使运动员形成比赛所需要的技巧和习惯。使某些动作形成半自动化或自动,同时练习方法要多样化,讲究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借以激发运动员的练习动机。同时还要提高运动员篮球理论知识。学习篮球理论知识可以培养和启发小学运动员的再创思维,使队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自觉地、主动地完成任务。要使队员明确篮球运动技战术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强调掌握基本技术规格要领,善于学习优秀运动员运用技术的经验,对基本攻防战术套路的特点和相互制约的原则要明确,教练员根据本队实际情况和特点树立起切实的训练指导思想。

2.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

在体育竞赛与训练中,运动员的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有了过硬的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比赛中发挥正常。去年我县小学生篮球赛中,我校的卞××同学发挥非常出色,这是因为老教练员解老师平常就注重对这个孩子心理素质的锻炼。果然,在决赛中这名队员成了对方球员和教练员最头痛的问题。篮球的投篮是篮球比赛胜负的关键,提高篮球队员投篮的自信心尤为重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投篮时的自信心是一种积极肯定的情感他们在复杂的客观环境中,能排除杂念和干扰,专心做投篮的动作,是自信心在起作用。体育教师除加强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辅导之外,还要经常利用各种不同的环境培养运动员的投篮意识和自控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在技术动作的个性训练中培养战术意识

由于篮球比赛十分激烈、瞬息万变,没有扎实的技术规格要求,就不可能打下牢固的技术基础,建立正确的技术定型。然而,每个动作在运用中从结构特点到运用方式上不可能一成不变,同一动作在球场上不同位置,不同时间、不同制约条件下都可能造成动作结构、形态上的变异,实质上就是要求在正确动作“规格”基础上做到更具有实战性、合理性和实效性。欧美国家许多教练员们认为,以技术训练中的要点是既练动作方法又练运用应变意识,这对形成良好篮球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在教学训练中要抓住技术内容进行运用与应变意识的渗透,把学、练与用、变结合,并坚持反复强化,使运动员有正确的反射性行动。并在战术背景下练习各种技术,使队员在技术训练的点点滴滴中,不断进行意识积累和加工提炼,逐渐产生和形成一种正确的“潜意识”,正是这种“潜意识”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做出许多平时训练中不可想象的高难度技术动作,并打出一些非常巧妙配合。

4.其他

我们要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个人特点,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速度训练中要快速实现训练内容的衔接与转移,尤其是采用循环训练法时,更应该注意这些问题。为了保证运动密度,训练中要尽可能的利用篮球场的全部空间,比如两侧篮板以及其他辅助手段和器材。要尽可能的使全体运动员在训练中获得最充分的活动,在准确地完成各项技战术的前提下达到最大的疲劳。当然在每个训练中也要安排一些诱发性和恢复性的练习,使肌体放松和休息,这也是高强度、高水平训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另外,一把手校长应兼抓体育,亲自督促政教处管好训练队,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高一些教练员的待遇,这样才能刺激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美\]克林顿·阿德金斯,谭朕斌.篮球基本技战术与训练.

\[2\]谭朕斌,罗海军.中美篮球书籍技战术体系的比较研究.

\[3\]查克·戴利.美国篮坛巨星教你打篮球.1998.

业余训练中的逆向训练 篇5

关键词:体育教师,业余训练,主导作用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一种形式, 其中课余体育训练是一种重要形式, 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的一项重要措施。抓好体育训练工作、提高训练质量, 对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 培养体育人才, 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体育老师在训练管理、训练方案设计、训练计划制订和实施中, 理所当然地成为主角, 在训练中起到主导作用。对学生要探究的问题给予指导, 对训练工作要组织、协调, 创造和维持良好的训练环境, 营造积极的训练氛围, 对训练结果进行及时评价等。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影响因素

从辩证矛盾论的角度看, 体育教师和学生是课余训练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体。在教与学对立统一的关系中, 体育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教学中起指向和调控作用, 在训练指导和教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训练方面起重要作用, 决定了训练质量。训练计划的实施, 比赛方案的指挥都必须通过体育教师才能作用于学生达到训练效果。对学生来说, 他们是训练计划的执行者, 训练中如果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 完成课余训练任务就非常难。在课余训练过程中, 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对训练结果的影响是直接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学生参加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因此, 影响教师的主导作用因素应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教师的知识主要指心理学、训练学、体育生物学科知识, 而体育教师的能力水平主要指创新能力、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其他综合素质。具体说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感知信息能力、较强的观察能力、有预见性、能合理地安排训练的内容、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的组织能力, 以及控制运动员的注意力、正确的示范动作、纠正错误动作等教学能力。

二、保证教师的主导地位应注意的问题

1. 课余训练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训练中, 教师应爱岗敬业、修身立德、以身作则, 必须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发挥模范作用。要求学生不怕冷、不怕热, 教师就不能自己缩脖揣手、荫处乘凉;要求学生朴素大方, 教师就不能随意塑造“新潮”形象, 在服装、发型等方面标新立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教师言语过激、举止不慎、不拘小节, 甚至采用粗野行为维护自己的“尊严”, 其形象就必然会在学生眼里“失态”, 威信就会大打折扣。

2. 教师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管理知识

体育学科是一门关注人的身体发展、专业性极强的学科。而课余训练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具有阶段性, 所以在方法和手段上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体育教师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管理知识, 它主要包括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知识、体育应用学科、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知识、体育技术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等五个方面。

3. 教师要具有较好的训练管理能力

课余训练对学生的管理更为重要。可以想象, 一堂缺乏管理的课余训练会是怎样的情形。教师对课余训练的管理不仅停留在“严”字上, 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 充分发挥体态语言功能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掌握管理的技巧和方法,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自己教学特色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4. 教师训练指导要具有艺术性

体育教师为了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就必须掌握好教育学、运动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 特别是运动训练中的有关原则、方法和手段。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 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 在训练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良好的学习、训练动机。

5. 教师具有一定的训练调控能力

好的训练计划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在制订训练计划这一环节时, 教师应根据发展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训练过程中, 由于气候、场地的改变等不可控因素的存在, 往往会出现与训练计划不符合的现象。这时, 老师应根据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组织学生及时调整修改计划和目标, 使训练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业余训练中的逆向训练 篇6

要提高短跑运动员的速度,首先要着重于提高运动员的步幅与步频。步幅、步频的大小取决与运动员的力量的大小,肌肉的柔韧性,爆发力和上下肢协调配合的能力等素质。因此,在力量训练中,除传统的力量训练,更重要的是采用“逆向”力量练习。

一、摆臂

(一)向前摆动

用橡皮筋在前面固定于两个手腕上,使上臂和前臂保持一定的角度,拉紧橡皮筋用力向后摆动。向前摆动时顶肘送臂。这样防止运动员的摆臂向前过小的习惯。

(二)向后摆动

把橡皮筋在后面固定在两肘关节处拉紧,用力向前摆动,达到最大力量和最大前送角度,向后摆动时,放松回到初始位置。

这两种练习,可以增加两臂的力量和摆动的幅度与频率,对于促进速度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摆腿,高抬腿

(一)练习摆动腿向上摆动

把橡皮筋固定在一条大腿的上方,大腿与地面平行,橡皮筋拉紧,大腿用力向下压并快速着地,抬起时,摆动腿快速恢复到相应固定的位置。这样,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向下摆动时的力量和摆腿的控制能力。

(二)练习向前上摆动

把橡皮筋固定在一条大腿的下方,大腿与地面平行,橡皮筋拉紧,大腿用力向上抬起并快速着地,以提高大腿向上摆动的速度和控制力。

(三)小腿的前送和扒地即小腿的摆动技术

小腿的摆动技术是短跑训练的难点问题,要提高小腿的前摆,扒地和向后折叠是短跑的关键技术。因此,小腿的训练方法是:

1.前摆用站姿或坐姿在前方用皮带固定(或负重物)踝关节快速向后摆动,以“逆向”的力量向后用力,向前摆动时快速放松小腿的摆动。

2.后摆的方法与前摆的方法相同只是改变了思维的方式和要强调练习的重点。

三、“逆向”力量练习的口诀

短跑思维要改变,步幅步频记心间。

传统训练要继承,“逆向”力量反向牵。

向前摆动后用力,向后摆动前面拴。

短跑练习快摆动,上下协调步如箭。

业余训练中的逆向训练 篇7

1 我国业余赛艇运动员训练的现状和问题

1.1 业余训练缺乏专业性

业余赛艇训练大多都缺乏对赛艇运动项目的特性与规律的认识, 所以就不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对赛艇训练的具体方式与手段, 在指导思想上也把握不好大方针。很多业余赛艇训练往往采取单一而无力的训练方式, 在成绩上难见起色, 比如很多专项训练无法起到“专项”效果, 赛艇运动队需要人的力量、韧性、耐性等各方面的训练, 如果不能“对症下药”的训练, 往往是事倍功半。训练流程和档期也很混乱, 不能有效的促进运动员成长, 业余选手变得越来越业余。

1.2 竞赛体制不完善, 实战缺乏

目前我国业余赛艇的训练体制不够完善, 甚至没有非常系统的体制, 不完善的体制就不利于运动员素质的提高, 这些不完善的体制势必不能为业余运动员提供精彩的比赛。在这种赛制下, 运动员没有足够的实战, 比赛较少。比赛时运动员最好的训练方式, 没有比赛不可能让赛艇训练提升到一个高度。

1.3 缺乏科学指导

训练必须做到科学化才会有更大的成效, 但目前业余训练严重缺乏科学指导, 很多训练缺乏理论指导, 深入不进去。而很多所谓的“科学意见”又只是纸上谈兵, 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科学性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很多搞体育科研的人, 对运动项目却不甚了解, 这样就根本无法做好训练的科研。这一问题不仅在业余训练中出现, 专业的训练也难以避免。一言以蔽之, 没有科学的训练, 就没有良好的训练成绩。

1.4 业余选手之间缺乏沟通

目前的很多业余赛艇队伍仅仅将比赛和交流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呢, 就是所谓的“圈子”, 比赛可以让选手相互促进, 彼此交流训练的心得, 了解彼此的差异, 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水平。如果不能做到跨区域、跨范围的互动, 那么业余赛艇的水平就难以获得更大的进步。

2 关于我国赛艇今后发展的思考

2.1 改革业余赛艇竞赛体制

我国业余赛艇运动的竞赛体制亟需改革, 我们必须以制定更为合理和规范的政策, 虽然说业余训练和专业训练有极大的差别, 但是业余训练也不可毫无章法。这些改革还要细化, 要依据专业比赛, 进行有选择的设置和完善比赛项目。确定竞赛规程。要积极组织一些灵活的比赛, 比如说“巡回赛”、“大奖赛”、“区域赛”, 让比赛成系列, 这样可以为比赛赢得较高的关注度, 提高业余选手的荣誉感。业余比赛甚至可以尝试与正规赛接轨, 哪怕是与正规赛多接触, 提高自己的专业性, 让业余选手真正学习到更多, 获得更多。

2.2 关于赛艇运动训练的有关问题

(1) 训练方法与手段要力求多种多样, 不单单是赛艇专项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其中还包括相近或相同项群, 如田径中长跑、自行车训练、长距离游泳等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均可借鉴、参考。 (2) 我们要求教练员对每种训练的方法和手段的作用和目的等等, 都要不断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兴趣, 透彻认识、深刻理解, 确定选用恰当地时机, 提升训练质量。重视起对赛艇运动的技术训练, 尤其要注重研究, 找出适合我国运动员身体特点的技术特征;符合运动员个人特点的技术应用, 船、桨的线型改变后新的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并进行反思我们各个技术环节、各个动作结构与发力点存在的问题, 找出适合我国运动员特点的多人艇配合方式和技巧。 (3) 赛艇水上训练应注意有氧、无氧、混合供能比例, 搭配科学的水陆比例等各种比例, 监控的指标还要精确。要使教练员要把握好水上训练的目的、任务、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方法与手段。 (4) 加强赛艇陆上力量训练的专项化研究, 要求各项力量的训练动作、结构尽量接近专项动作, 训练强度要符合比赛要求, 负荷量要满足运动员成绩。

2.3 业余选手要提高训练自主性

业余运动员因为缺乏职业运动员的纪律和规范, 往往对运动训练缺乏严格的执行力度。如果业余运动员又缺乏适当的训练动机, 没有较大的自主性, 那么便难以提高训练成绩。运动员要提高自主性, 进行自我鞭策。虽然对于一个业余选手而言, 运动仅仅是一种业余活动, 但所有的竞技运动都是比赛输赢的, 为了争取胜利, 业余运动员应该自主训练, 提高自觉性, 不要任由自己的惰性发展, 最终无法赢得比赛。

2.4 创新训练模式, 培养高校团队

业余赛艇训练必须创新训练模式, 丰富训练方式, 让训练不那么单一, 为此, 可以借鉴国内外职业训练方式进行训练。各方面的专项训练也必须都要严格做到。此外, 业余赛艇训练还要积极培养学习型、创新型、复合型教练团队建设, 通过合作与竞争机制, 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思考、相互借鉴的训练氛围。对于各个时期的训练, 要形成一定的监控和评价系统, 建立阶段评估制度。

2.5 细化具体训练模式

赛艇是高强度的有氧运动, 因此我们在训练师必须进行专项的有氧训练, 低桨频有氧功率训练上我们必须下足功夫。此外, 我们还要注意好训练周期, 一般一项单项训练需要6周左右时间;我们要稳定的训练状态, 让运动运在面对比赛时有一个好的状态。循序递进, 最终参赛时获得最佳的状态。

如针对队员腰背肌群为主的支撑力量欠缺问题, 下肢力量强于上肢力量的问题, 在每周四次的高原训练期间的陆上力量训练课, 两次水上阻力划;大力量以阶梯负荷为手段。力量耐力采用反复训练:高翻——抓举——弓身划船——上拉——前蹲——弯举;针对陆上力量向水上专项力量转化问题加大了测功仪与水上阻力划练习比例, 并以浮标为参照物建立每桨效果训练质量定量标准;当面对水激发速度慢和推拉比不合理的技术问题时, 我们可以引用超大艇的训练, 感受在更快船速下的技术用力感觉;针对拉桨速度慢问题采取“负重”和“卸重”相结合的方法, 充分利用“卸重”后肌肉速度记忆和爆发性能量释放来提高拉桨速度。

2.6 以“三从一大”训练为原则

所谓“三从一大”原则就是:“体能与技术同步”、“物质与精神并重”、“平时与赛时衔接”、“系统与局部协同”。该训练原则历史悠久, 其历史渊源是郭兴福式教学法, 在中国早期竞技体育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虽然这项训练仍然存在诸多弊端, 但该原则的灵魂与竞技体育不相违背, 对于业余运动员, 我们起码要以此原则给予自己精神上的激励, 我们必须树立“大赛状态是练出来, 而不是调出来的”的新观念。

2.7 相关部门、组织要重视业余赛艇训练

业余赛艇的提高和发展, 离不开国家的社会的支持, 相关的训练组织、协会应该加强对业余赛艇训练以及赛事的关注, 让训练变成一件受人瞩目的事。相关部门除了要在精神上给业余训练及赛事更多的关注外, 还要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 不断提升和督促业余训练。

帮助业余赛艇团队有效训并不断强化练管理措施, 加强组内与组与组之间的较量;对训练成果较大的运动员给予经济上的鼓励。

相关的部门要确保互惠互利的思想, 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 积极开展中国业余赛艇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管理上要“调动国家与地方这两个积极性, 找到互惠互利的方法”是原则, 转换传统的管理方式, 把部分项目备战工作分配个给地方;既使比赛在实现了预期参赛目标, 又使更多运动员在大赛中得到了锻炼, 同时, 相关部门也获得了一定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周学军, 汤起宇, 胡亦海, 等.世界赛艇格局及中国赛艇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 .

[2]张蓓, 曹景伟.中国赛艇项目训练创新认识与实践过程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0 (5) .

[3]王冬玲.浅谈赛艇运动员运动训练中主观能动性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 2007 (32) .

[4]费鹏辉.谈赛艇专项力量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 2003, 25 (4) .

[5]李文.初级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科学选材策略[J].科技信息, 2011 (21) .

业余训练中的逆向训练 篇8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8所高中学校里面随机抽取了88名体育高考生, 76名男考生, 21名女考生。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为了支持本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我们搜集了大量有关业余运动损伤的文献资料, 并且通过网络的方式检索了有关的期刊杂志。

(2) 问卷调查

我们首先采用了普查的调查方式, 对校医院病历卡上面的记录以及体育老师的课堂训练日志所纪录的内容为进行了查访, 并将个别访问渗透到了问卷调查里面。

2、结果以及分析

2.1、中学生业余训练损伤发生率

在所调查的所有参加业余运动训练的学生中受伤率竟然达到了52.27%人 (见表1) , 说明中学生在业余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存在的问题十分普遍, 对于如何进行预防与控制的研究很有必要。

2.2、业余训练运动损伤的多发季

运动损伤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循的, 从46名运动损伤的运动员 (见表2) 所发生的时间来看, 3月份发生的17名, 占比36.96%, 4月份发生的15名, 占比32.6%。因此可以分析得出业余训练运动损伤发生的高峰期分别为3月份和4月份, 我们也对发生的原因做了如下分析:

(1) 气候上来说, 3、4月份气温开始回升, 人体学分析, 人体的肌肉并未全部展开, 一部分仍然在休眠的僵硬状态, 因此如果运动之前没有做科学合理的准备活动, 肌肉很容易受伤。

(2) 高考临近, 体育加试时间较早, 体育高考生在较重的锻炼压力以及较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容易锻炼不当而导致肌肉损伤。

(3) 开学伊始, 运动会等各类体育赛事也较为活跃, 运动员在短时间内急于求成, 特别是田径训练的项目极易造成运动损伤。

11月份为另一个运动损伤发生的高峰期, 比例为8.9%, 经过我们的分析有如下原因:

(1) 也是气候原因, 11月份进入秋天, 天气转冷, 人体肌肉也相应的由松弛变为僵硬, 不足的准备活动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2) 秋季运动会也如期而至, 武术比赛、足球、篮球赛事较多, 运动量过强, 运动员体力不支。

(3) 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 没有锻炼的基础, 突然间的锻炼对身体的骨骼会造成压力, 再加上没有经过很好的技能培训, 不知道如何科学的循序渐进的参加锻炼, 极易造成运动损伤。

2.3、业余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部位

中学生在业余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以腰部、后背、大腿以及脚踝为主。我们总结了以下原因:

(1) 在运动过程里, 有高难度的动作, 例如跳、伸展、掷等对腰部和背部要求较大的动作, 对于训练不到位的锻炼者, 如果过量就会形成损伤。

(2) 运动员平时都在紧张的学习中, 现在的交通也很发达, 对足部运动的需求低, 突然间的田径等运动容易造成运动员脚踝关节受损。

因此, 我们在平常的日常生活学习中, 应该对中学生加强室外锻炼, 对其灌输体育知识, 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

2.4、导致中学生在业余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原因

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知道, 形成中学生在业余训练中运动损伤的条件十分复杂, 分析如下 (如表3) 。

第一, 现代人生活的圈子变窄, 大多数人选择宅在家里, 外出锻炼的机会很少, 这样就使肌肉长期处于休眠状态, 偶尔的锻炼容易破坏肌肉的发展规律。

第二, 对体育锻炼知识了解甚少, 没有做充足的准备活动, 就会增加肌肉的粘滞性, 从而加上不适当的以及局部用力过强, 运动损伤就极易发生。

第三, 运动员过强的运动量, 由于赛事多且集中在几个月当中, 因此教练对运动员的要求较高, 急于求成, 对每个运动员的个人情况没有全面的把握和分析, 并且训练也没有科学的进度, 不少运动计划没有考虑到特殊性, 仅仅是考虑到了普遍性, 这就使身体素质较差的中学生难以达到训练的强度, 负荷过重, 运动损伤就由此发生了。

第四, 客观条件也是造成中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 学校的运动设施年久失修, 体育馆的条件差, 投资力度小, 导致了学生在硬度不适合的地面上做田径项目, 对身体有很大损失。

2.5、对于运动损伤的解决方法以及应对措施

本研究还对保定市的几所中学针对以上运动损伤发生的时间的概率, 发生部位等问题随机做了抽样调查, 调查问卷有效率为92%。调查问卷的结果跟我们所分析的结果不期而遇, 其中中学生田径业余运动损伤发生率高, 威胁了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而运动损伤出现时间则是以四月和十月十一月为主, 运动损伤的部位以腰部、臀部、腿部为主, 那么, 如何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呢?我们依照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点, 教练要对不同的运动员有不同的了解, 因人而异, 针对于那些运动新人来说, 要循序渐进, 并且把其力量、速度、耐力等各项身体机能组织的提高摆在首位, 要尽量避免对其进行超负荷的运动训练。

第二点, 运动员对自己的身体素质也应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对于哪些项目能做, 哪些不能要掌握好, 锻炼前做足充足的准备活动, 尤其在天气环境不好的时候, 更要注意对自己身体做好保护。

第三点, 学校也应当加大对体育运动设施的投资, 积极对体育器材进行修缮和增添以及检查等工作, 同时减轻中学生学习的负担, 增加其课外的运动量, 使肌肉保持松弛的状态, 体育教练也要使用好学校所提供的训练场所和设施, 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思想的教育, 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第四点, 对身体进行全面的锻炼热身, 同时要加强对平常容易受伤部位的锻炼, 在运动过程中, 有意识的提高容易受伤部分的运动能力, 以及对运动状态的适应。

第五点, 训练完成后, 学校要安排给学生一段时间进行身心放松,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每次训练的疲劳感, 还会劳逸结合, 让学生经历更加充沛的投入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安鹏.江西省体育高考生运动损伤现状及临床干预效果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 2013.

[2]王聪.河南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运动损伤因素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3.

[3]曾显钱.福建省高校体育院系学生田径教学课运动损伤致因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2.

试析小学田径业余训练损伤原因 篇9

普通小学开展的业余训练,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抓好业余训练,是提高学校运动技术水平、推动学校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的有效途径。但种种原因阻碍着学校业余训练水平的提高,运动损伤则是阻碍小学田径业余训练的原因之一。本文针对小学田径业余训练损伤的原因、部位、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总结和分析,为今后小学田径业余训练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韩愈小学六年级部分学生,共计108人,男生58人,女生46人。

2.研究方法。(1)文獻资料法:通过搜集阅读现有文献资料15篇,进行比较分析来做初步探讨。(2)访问法:就此问题访问专家一名,运动骨科医生3名。(3)问卷法: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04份,回收率为93.6%,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三、分析并讨论

表一 损伤原因统计

从表一可以看出,损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准备活动不足占22.1%,组织不当的意外损伤占5.8%,局部负担量过重占32.7%,技术错误引起损伤占7.7%,场地器材不良占24%,心理状态不良占7.7%。

1.局部负担过重的原因。(1)过分突出专项训练,训练内容单一,使身体相应部分负担过大引起损伤。(2)运动量过大或超过当日身体的耐受力,尤其是伤后、病后身体机能状态较差,进行大量运动训练。(3)身体素质不全面,在身体素质薄弱环节,易出现损伤。小学业余训练,队员几乎全是十一二岁,他们在骨骼、肌肉、神经等许多方面和成人不一样,他们骨组织中水分多占50%,骨不坚固,易变形;骨骼生长快,有弹性,但很脆,肌纤维较细,收缩机弱,易疲劳,肌肉发展不平均,如果这时大运动量,大强度,长时间练习,易造成肌肉拉伤、骨折、肌腱损伤等。

2.场地器材不良的原因。比如跑道不平、上坡下坡、水泥地等都很容易造成局部损伤。准备活动不足,身体各部分机能还未进入工作状态,也很容易造成局部损伤。另外,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急于投入练习,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表一中看出,小学生业余训练损伤主要由于小学生生理特征和场地器材所决定的。那么在小学生业余田径训练中,各个项目的运动损伤情况又怎样呢·我们通过下表可以看出:

表二 损伤项目统计

由表二可以看出,在小学生业余训练损伤中,跳跃项目损伤最常见,占总损伤的33.6%,其次短跑占29.8%,投掷占21.1%。

1.跳跃项目受伤最多的原因。(1)下肢力量不够。跳跃项目下肢承受负荷最大,如体重40至50公斤的跳远运动员一般在起跳瞬间担负360至450公斤的重量。所以,如果下肢肌肉力量不足或天气寒冷,准备活动不充分时都易造成下肢肌肉和关节的损伤。(2)空中技术错误。跳跃腾空后,人体失去平衡,着地时,人体没有按照技术的要求(用相应的部位着地,而用身体其它部位着地,或落在沙坑和海绵垫以外)而导致损伤发生。(3)精神疲劳。跳跃项目的训练,往往需要运动员集中精力,反复进行快速的助跑和准确地踏跳,所以,体能和精力消耗大,易产生疲劳,使动作失调受伤。此外,场地器材原因,也是造成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2.短跑在田径运动损伤中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1)终点冲刺跑错误。就是在冲刺时,身体过分前移推动平衡而摔倒,造成损伤。(2)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和无氧代谢能力差,运动时血糖易下降,肺活量小,呼吸频率快,心肺功能差。进行短跑时,大脑易缺血,而产生眩晕,运动失调,变形而跌倒,出现损伤。(3)下肢力量不足,主要是大腿后侧肌群较弱,是易拉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如跑道不平、过硬,易造成踝关节损伤和跌伤等。

投掷项目的损伤仅次于短跑,占受伤总数的21.1%,投掷项目以投掷铅球损伤为主。由于器材本身特点,对运动员要求很高,运动员需具备很好的爆发力,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运动员受伤的主要部位在肩、肘、腰、踝处,肘关节损伤的原因是最后用力过程的损伤、手臂动作不正确造成的,即肩上投铅球时在肩外、肩下,使肌肉无法承受大负荷而造成损伤。

表三 损伤部位统计

从统计中看出,田径运动损伤,下肢比例较重,占72.1%,其中踝、膝及大腿后侧损伤较常见;上肢损伤居第二,占18.3%,主要是肩、肘关节损伤;最少是躯干,占9.6%,最多的是踝关节受伤占32.7%。

1.踝关节损伤原因。主要由于踝关节特殊的解剖结构特点造成的。足有28块骨头,26个关节及许多韧带、肌腱构成,同时,足的屈肌力量比伸肌长,外踝比内踝高,内侧韧带比外侧韧带强,内翻比外翻容易,而且活动幅度大,所以踝关节容易损伤。

2.大腿后侧肌肉损伤多为拉伤的原因。(1)解剖结构特点,肌肉形状为扁细长型,收缩力差。(2)肌肉柔韧性差,运动时易拉伤。

四、结论

1.小学田径业余训练损伤原因。(1)过分突出专项训练,内容单一,导致身体相应部分负担过大而引起损伤。(2)场地器材不良,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错误或心理状态不好,都易造成局部损伤。

2.造成损伤项目、部位分析。(1)造成损伤项目比例统计为:跳跃项目占33.6%,短跑项目占29.8%,投掷铅球项目占21.1%,中长跑项目占15.3%。(2)造成损伤的部位统计为:下肢占72.1%,以膝踝关节为主,上肢占18.3%,以肩肘关节为主,最少为躯干占9.6%,最多见损伤为踝关节损伤占32.7%。(3)造成踝、大腿后侧肌群损伤是特殊的解剖结构特点。

3.预防损伤出现的方法。合理地、科学地、系统地、完整地训练可以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成绩。相反,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会造成伤害事故,不仅提高不了运动成绩,还会使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业余训练中的逆向训练 篇10

1 目前基层业余体育运动训练的现状

一方面体育部门的体育运动学校运动训练水平较高, 场地器材配备标准齐全, 但生源不足, 而且运动员选材质量没发挥到最优水平, 应该说有相当大一部分体育好苗子没有参加系统运动训练, 运动员参加训练的起始年龄偏大, 潜力小;另一方面,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中学, 有着丰富的学生资源, 但是因为师资、场地等等原因开展体育训练的学校和参加体育训练的学生人数很少很少, 在百分比上占只据一个很小的数字。相当一部分学校根本就没有运动队, 整个学校参加训练的学生数几乎为零, 所以出现了“没生源抓训练, 有生源不搞训练”的局面。业余体校和教练员搞运动训练选材难度很大[2]。有时即使发现一个好苗子,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学生不参加训练。有专业的场地和教练员, 但没发挥最大作用, 造成人力、物力资源浪费。

2 体育运动学校生源不足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的因素

2.1.1 出路与就业难

说实话体校运动员的就业门路是很有限的, 而且体育就是吃个青春饭。由于长年运动训练, 队员文化知识学习受影响也不小, 文化知识不是太高, 所以说, 体校运动员就业门路的陕窄性决定了大部分家长和学生不会去选择以后从事专业体育训专业, 也就造成了现在也不会去参加运动训练的状况。

2.1.2 学与训的矛盾

高考的指挥棒引导着家长和学生在文化课的学习路程中拼命学习, 以学业为重已成为广大家长的共识。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因为参加体育运动训练占据学习时间和影响成绩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在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天平上自然就偏向了文化学习。

2.1.3 没有正确认识清楚体育的内涵、作用和功能

社会上许多人误认为搞体育就是“头脑简单, 四肢发达”的粗人的专利, 甚至于有些时候看不起体育人, 更谈不上懂得体育锻练促进文化学习的关系, 所以思想上的认识误解造成家长对体育课程的内涵、作用和功能缺乏认知, 根本就不会让子女去参加体育训练的局面[3]。

2.2 中小学校因素

学校应该说是体育训练的主阵地, 学生生源丰富, 选材有很好的空间, 但是相反, 中、小学校进行体育业余训练的学校是为数有限,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家长追求学习成绩的压力, 学校也不得不抓学生的学习成绩, 有没有运动队, 有无学生训练无关紧要。许多学校根本就没有运动队, 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普及率太低, 甚至为零。

2.2.2 参与运动训练辅导的体育教师人数少

许多体育教师认为自己搞好体育课堂教学就可以了, 运动训练和自己无关。也有一些教师是因为专业和场地的限制, 不能进行体育训练辅导。

2.3 家长的因素

学生是否能参与体育训练, 可以讲家长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增进健康是可以的, 去专门搞训练就不行了。许多有运动天赋的孩子, 自己也比较喜欢运动训练, 但由于家长的原因, 自己的天赋和爱好也被扼杀。

2.4 训练地点的远近

训练地点有可能影响到学生参加运动训练参与度, 有的学生自己愿意训练, 家长也同意训练, 但就是离训练地点太远, 学生和家长不乐意去浪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参加体校训练。

3 解决办法

现在许多地方在尝试体校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强强联手, 互补共赢的方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绩, 但是, 从全局方面看, 只是形成了训练点、俱乐部的形式较多, 训练面还没有完全形成[4]。还有许许多多的学校没有参与进来, 许多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还没有参加业余训练。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普及率不高。我个人的观点, 如果要把这项工作搞彻底, 扩大受训面积,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 思想要统一

不管是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还是体育主管部门, 不论是体校还是学校, 从思想和认识上都要充分认识到联合训练是一项利国、利民、利校、利学生的一件好事情。学生在训练中受益、体校选材充足、学校整体素质教育提高、当地竞赛成绩好。无论从哪个角度讲, 利益是最大化的。

3.2 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发展的阶段, 做到点面过渡也是提高普及率的过渡阶段。以点带面, 逐步扩进, 最后达到全面开花, 在这里讲的点就训练点, 面是指由几个训练点组成的训练面, 一个训练面是一个团队。在选择训练点的时候首先要选择一些体育基础较好的学校, 要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 要组建正规化的学校运动队, 训练点以学校运动队的建设为主。要制订好学校运动队建设的发展规划和具体办法。争取班主任的大力支持, 充分做好宣传和发动工作,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训练, 形成一种氛围;要处理好运动训练和文化课学习的关系, 这一点十分重要, 如果因为参加运动训练影响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 肯定会引起家长的不满, 学生的运动训练也有可能中断停止。所以说在运动量、训练时间等因素安排上学校和教练员要做到科学合理, 争取做到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双提高。只要用事实打消了家长和学生的“运动训练会影响文化学习”念头, 运动训练才会更好的向前发展。联合训练之路才会走的更远, 才会有更多的学生来参与这项活动。

3.3 对学校运动队运行机制进行改革

发展训练面必须搞好每个学校的运动队建设。学校必须建立适合校情的运动队, 并且要体校的指导下进行系统训练。原来的学校运动队归学校自己管理, 由于专业和其它原因, 在实际运行中不是太规范。学校运动队建设可归于体育运动学校统一管理。管理主权的改变, 会发生质的变化, 有专业的管理, 有专业的指导, 会让学校运动队建设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3.4 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力量

要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主阵军和基础性骨干作用。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和操作者, 如果不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骨干作用, 不发挥体育教师的组织和辅助作用, 只靠体校教练员在学校进行体育运动训练, 那么这项活动开展起来是很困难的。所以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要组成一个团队, 体校教练员做为训练的主教练和负责人负责对团队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要依靠团队和集体的力量来搞好对学生的训练。专业教练员一方面是搞高水平训练;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对体育教师的技术指导, 让体育教师辅助进行训练。分工要明确, 有些体育教师可能受专业的限制, 搞训练不是太熟练, 这时候, 体校教练员就可以对其进行技术和理论指导, 以提高体育教师进行运动训练的基本能力, 做好训练的助手, 也可以叫做副教练。

3.5 要建立参与学校体育训练的教师的科学考核制度

要把工作量、职称评定、岗位设置和比赛成绩相结合, 责、利也应该明确, 业余训练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付出也是很大的, 做为体育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外进行业余训练的同时也应得到相应的报酬, 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施行统一的标准, 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增加工作量或其它方式。资金来源可以由教育和体育管理部门协商解决。按考核情况进行发放,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体育老师进行业余训练的积极性。

4 结语

改革学校运动队建设管理办法, 出台鼓励体育教师从事业与训练的奖惩办法, 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发挥学校在运动训练中主阵作用, 从而能大量发现高水平人材才是一条双赢之路, 也是解决当前基层业余训练萎缩, 训练水平下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许良.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12 (1) .

[2]杨彩萍.中小学业余运动队的训练与管理[J].教学与管理, 2009 (36) .

[3]王斌.对加强和完善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J].体育学刊, 2006 (4) .

上一篇:大学生态文明校园文化下一篇:统一考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