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体校乒乓球训练(共8篇)
业余体校乒乓球训练 篇1
1、业余体校田径训练的特点
我国业余体校的性质决定其不仅要承担优秀运动队预备人才的培养职能, 同时要完成好各项比赛任务。双向责任一肩挑。其中向上级输送优秀人才的职责决定了其训练的主要对象为青少年。而在青少年时期运动员身体还处于发育阶段, 这就要求业余体校在进行田径训练时必须突出基础性的特点, 以运动员综合素质提升和专业素质提高为宗旨, 决不能简单盲目地过分强调对比赛成绩的要求。一方面, 田径运动本身有着固定单一性动作形式的特点, 技术具有相对的稳定, 对运动员身体发展水平和训练程度依赖性较强。另一方面, 业余体校田径训练还具有业余性的特点。与各项成年人运动训练不同, 业余体校田径训练必须重视和兼顾好身子素质提升和文化知识增加两个方面内容, 应特别关注对运动员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同步灌输, 实现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2、业余体校当前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直以来, 我国业余体校的田径训练往往都是围绕上级部门的要求进行的, 其核心目的均是在于完成各类比赛的争金夺银, 已经逐步形成了比较固化和单板的教条性田径训练规定。这些都给业余体校自身持续发展带来的一些难度。教练员管理以及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等方面尤其需要重点解决。业余体校的田径训练模式上也比较传统, 科技含量较低, 一些创新的方法和创新的手段在田径训练中应用较少。田径运动始终处于低水平徘徊, 运动训练和文化课程学习的矛盾也比较突出。
3、业务体校田径训练改进策略
3.1、进一步加强田径教练员队伍建设
体育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联系, 为广大业务体校田径教练员提供更高层次的培训机会, 将提升田径教练员队伍素质作为一种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同时积极引入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 全面完善田径教练员的考核体系, 建立健全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促进田径教练员更好地开展训练工作。
3.2、进一步加强运动员队伍的管理
应高度重视田径的科学化选材工作, 以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为基础, 进一步加大对运动员技术、心理和智力因素的考虑。特别要全面发挥好文化教师对田径运动员的指导促进作用。不断优化教学手段, 强化教学管理, 制订出更加科学的教学几乎, 从兼顾田径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入手, 实现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同步发展, 协调发展。此为还应积极与高校体育学院加强联系, 为田径运动员提供更多的再学习机会, 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3.3、进一步加强田径训练的经费投入
业余体校要从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创新训练手段、发挥基础作用三个层面入手, 不断的加大对田径训练的经费投入, 在完善主管部门管理的基础上, 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出资办学, 最大程度低弥补业余体校在田径训练经费方面的不足。
3.4、进一步改善田径训练条件
当前, 业余体校田径训练器材和场地均不够理想, 大多数业余体校在场地和器材方面均有较大差距, 相应的训练也不够科学, 应通过激励手段, 鼓励更多田径教练员在创新训练模式和提升体育科技能力上下功夫, 想办法, 重点增强田径运动员选材和技术诊断和成绩提高方面的方面的研究。
3.5、进一步优化田径后备人才培养
科学选材是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当前仅凭身体状态进行选材还是业务体校的主流, 对生理机能、技术因素、心理因素考虑还不够充分。由于业余体校的经费普遍比较紧张, 很多科技含量较高的选材方法并没有真正在业余体校田径运动员选材上得到应用。田径运动科学的选材是有效训练的基础, 更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因此在田径后备人才选择上, 应给予高度重视, 并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应将后备人才培养与提高田径运动员学习兴趣紧密结合起来, 全面推进训练一体化建设, 制定更加科学的后备人才培养规划, 在进行田径训练中应科学把握青少年的速度发展的敏感期, 更加合理地安排训练内容, 其中运动员在7至12岁时为反应速度的最佳发展时期, 在10至16岁为动作速度最佳发展时期, 12至16岁为移动速度最佳发展时期。应在训练中把握好各个时期的特点, 确保业余体校田径训练工作得到持续发展。
4、结语
业余体校是培养竞技运动人才的基地和摇篮, 在我国田径基础训练中担负着主渠道作用。为进一步提高业余体校田径训练水平, 教练员应不断探究田径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依据每名运动员的自身实际情况, 以及田径训练的具体任务和训练时间等情况,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训练几乎, 从基础做起, 为业余体校田径运动员提供全面系统的旋律, 培养田径人才, 不断提高田径运动整体水平。
摘要:作为最古老的运动项目, 田径运动一直被作为体育运动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业余体校是田径业余训练的主渠道和基础阵地, 对于推动田径运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当前业余体校田径训练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入手, 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以其更好地推动业余体校田径训练发展, 不断提升业余体校田径运动水平。
关键词:业余体校,田径训练,对策
参考文献
[1]田利军.山西省田径运动后备力量实力现状[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19) .[1]田利军.山西省田径运动后备力量实力现状[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19) .
[2]吴燕.竞技体育对教练员素质和能力的新挑战[J].安徽体育科技, 2002, (02) .[2]吴燕.竞技体育对教练员素质和能力的新挑战[J].安徽体育科技, 2002, (02) .
业余体校乒乓球训练 篇2
摘 要
现代竞技运动项目越来越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羽毛球业余训练是我国羽毛球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水平高低关乎着我国未来羽毛球运动的发展水平。那么如何更好地选拔天赋较好的运动员,参加系统的羽毛球运动训练,提高成材率,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为高级运动队输送起点较高的人才,科学的选材与育才已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对羽毛球运动员的原始选材与训练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提出了一些理论性的建议,供广大教练员一起讨论。
关键词:业余体校 羽毛球项目 选材 前言
对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进行科学的选材与训练,将会大大提高如今选材的成功率。我国羽毛球运动技术水平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能保持高水平, 很重要原因就是狠抓了初级选材与训练这一基本过程。由原来的凭经验的选材与训练逐渐进入到科学合理的选材与训练。现如今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启蒙训练年龄和夺取世界冠军的年龄都在不断提前,这对于我们业余体校的训练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些年来,我们在对业余体校中的少年运动员的选材与训练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对此进行分析讨论。
2.业余体校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原始选材测试内容及要求
运用羽毛球运动员选材的五大类基本内容,结合教练员设计的内容,对实验对象50人(30男,20女)进行实验选材,选择基本符合运动员成才的标准。选材基本内容如下:形态类:身高、克莱托指数(体重/身高×1000)机能类: 心功能指数素质类:15米往返绕杆跑、1分钟单摇、羽毛球掷远、立定跳远④技术类⑤教练员评定 2.1测试的内容
2.1.1身体形态类
身体形态是指身体外形的构成,通过对当今世界优秀羽毛球运动员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身高都不是特别高,但他们的身材比例比较匀称。例如林丹、李宗伟、陶菲克等。这是由于羽毛球运动员的技战术评定分手法和步伐两种,身体比例好的运动员,其肢体和关节的灵活度柔韧性都好,在步伐启动重心调节及出手速度等方面均具有优势。所以在青少年的选材过程中,身材比例是否匀称显得尤为重要。2.1.2机能类
由于羽毛球比赛的结构方式决定了比赛时的供能特点,即以有氧代谢为基础,无氧为辅的综合供能。由于羽毛球比赛不受时间限制。因此,体能消耗大,肌肉活动强度高,这就要求受选者必须具备较高的能量代谢水平和较高的心肺功能。生理机能可以通过心功能指数、肺活量与体重的比等指标来衡量。2.1.3素质类
羽毛球运动具有快速、灵活、对抗激烈、变化多端等特点,所以在一场高水平羽毛球比赛中,选手必须完成各种急停、急起、移动、挥臂击球等快速动作。选手在运动中速度的快慢,力量的大小、耐力、灵敏等素质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运动成绩的优劣。双方选手在长时间内快速、多变、大负荷的对抗,对运动素质要求极高,因此,运动素质也是影响羽毛球运动员临场技战术水平发挥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从组成运动素质的速度、力量、灵敏、柔韧4个方面来科学选材。
表1 启蒙阶段(6-8岁)身体素质与专项基础运动能力评判标准 15米往返绕杆跑 1分钟单摇 羽毛球掷远 立定跳远
(秒)(次)(米)(米)优秀 8 良好 9.2 合格 10
160 150
7.50 7.00
1.72 1.52 1.42
6.00
2.1.4技术类
颠球抓球(把球扔起来然后在空中抓住)1分钟移步触球 2.1.5教练员评定
对羽毛球的兴趣程度。在学练的时候,注意力能否集中。对羽毛球速度的反应快慢、时空感如何。④有无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吃苦耐劳精神。
对进行实验的50名队员按上述内容进行了4个星期的训练,最后淘汰了25名未能达到最低标准的队员,留下的25名队员又进行了2个月的训练,结果最后12名队员达到我们所要求的标准。余下的队员在训练3个月后,动作基本合理,能做到主动发力。上下肢比较协调,手上感觉尚可,在训练中,无偷懒、畏惧等情况。训练积极性高涨。基本能反应当初选拔的效果。
3.少年业余体校羽毛球运动训练探讨
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其认知能力、生理机能、心理特征等各方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在这一训练阶段中,必须遵循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羽毛球专项训练的基本规律,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最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3.1关注直观教学
少年儿童神经系统灵活性高,接受与模仿能力强,但对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相对较弱。因此直观性教学对少年儿童运动员的早期训练尤为重要。因为通过直观教学,有利于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在现代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教练除了做基本的示范外,还可以多利用多媒体手段把一些复杂的技术和战术组合分解呈现出来,更有利于少年儿童对这个技术信息的掌握。例如:在训练正手击高远球时,教练员可以将击高远球时的模拟动画演示下,提醒队员注意击球的拍面、位置与时机。通过重复有效的运用视觉与语言刺激,使队员形成判断、感知球的能力。并在实际教学训练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2注重循序渐进、系统化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必须对运动员实施长期、系统、连贯、有序的训练控制,以获得最大的训练累计效益。我们都知道,一个冠军的成长过程是在多级训练体制的精心培养下,通过多年的精雕细刻,共同铸造的。因此,按注重循序渐进、系统化的训练要求,培养出综合素质与能力较高的运动员。例如:后场球的训练一般会贯穿整个启蒙、基础与提高训练阶段,并且每一阶段都应有具体应该解决的问题。并且坚持按徒手挥拍--固定球练习--多球练习--单球练习--固定组合练习--变换组合练习--实战演练来进行安排。只有通过这种螺旋上升的排列计划内容,运动员才能有效的提高技战术水平。
3.3注意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训练
少年阶段是个体存在差异和变化最为活跃和不稳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应针对每一个运动员的生长发育的阶段,运动员的形态、技能、身体素质、心理和意志品质等各方面的特点,以及可能确立合适其个体发展特点的训练模式,实施个体化训练,从而达到最佳化训练效果。例如,我们每月会把运动员进行的一般与专项身体素质的测试成绩记录下来,然后根据每个队员的情况,对下一阶段的身体素质训练进行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每位队员不同的情况。
3.4突出趣味性
兴趣是少年儿童自觉学习和训练的最大的动力。将日常训练通过多样化和富有兴趣的游戏有机的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少年儿童对羽毛球专项学习和训练的兴趣和自觉性,使他们在训练中能始终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和高涨的训练积极性,切实有效的提高训练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与训练中,也可以看到小队员在进行游戏、比赛时兴趣会得到激发,情绪会变得高涨。这对当天的训练效果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结论
4.1羽毛球运动员选材要综合各方面来进行考查,尤其是队员的身体形态、运动素质、时空感觉与意志品质。
4.2少儿的训练必须遵循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羽毛球专项训练的基本规律,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最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业余体校乒乓球训练 篇3
一、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业余体校的少年运动员因为身体发育特点,骨骼內矿物质(钙、磷)少,有机物(骨胶元等)和水分较多;骨密质较少,弹性和可塑性大,易变形。因此,在训练时要尽量避免在硬地上做强度很大、时间过长的练习,以免身体负担过重,造成损伤。少年儿童脊柱的软骨成分丰富,骨盆骨化未完成,在训练中特别应强调技术的正确性,启蒙教练员更要注意这一点。
2.处在少年儿童生长期的孩子肌肉成分及重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年龄小,肌肉中的水分多,蛋白质含量较少;随着年龄增长,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肌肉的重量也随之增大。根据这一时期肌肉力量增长十分明显的特点,在训练中做力量练习时,持续时间不宜过长,负荷量不宜过大,最好少用负重的方法,避免损伤孩子的肌肉。
3.少年儿童心脏的发育不成熟,在训练中要注意不要增加孩子的心脏负担,尤其不能做过多的剧烈运动,合理科学地安排训练内容,训练手段及内容要循序渐进,保证孩子心脏的承受能力,逐步提高运动员的心血管机能。
4.少年儿童的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比较,前者占优势,而且两者之间转换较快。在训练过程中要有多样灵活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多采用运动性游戏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调动孩子训练的兴奋性和新鲜性,保证训练的效果。
5.少年儿童运动员在接触运动训练初期就像一张白纸,因此教练员要通过科学的选材测试,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提高运动员的全面素质,为今后的定向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1.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时期,他们的独立性差,依赖性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步会建立自信心,但同时也常常会出现夜郎自大的现象。因此,在这一时期的训练中,要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训练过程中要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建立起自强感。在训练中有时可适当地给他们布置独立完成的计划和练习内容,以助于发展其独立性和自觉性。同时,教练要经常给予正确的评论。对不正确之处要加以引导,培养和发展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少年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在技术动作训练这一环节上要多用重复性训练的手段,保证运动员技术的定型。
3.少年儿童在成长时期的理解能力不强,应多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多做示范动作、观看影像资料等,使训练手段灵活多样、直观生动,加深他们对技术动作的理解。
业余体校乒乓球训练 篇4
1 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性分析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的基本能力。在业余体校的培训中, 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性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改善运动员身体机能
要想在世界各大赛事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充分就必须发挥人体最大的潜能, 必须最大限度提高运动员的力量、速度、灵敏、柔韧以及协调等运动素质。通过身体素质的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力量和速度素质, 使其获得较好的灵敏素质和协调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有效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良好的健康状况是运动员系统训练的根本保证, 是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的必要条件。身体素质训练不仅能够提高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机能;还能提高和改善神经系统的机能。运动员进行身体素质训练能够有效增强运动员身体各个部分的力量、提高身体各个关节的柔韧性、发展上下肢的协调能力, 能够避免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 从而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1.3 培养运动员良好的意志品质
现代竞技运动比赛要求运动员不仅要具各全而的技术还必须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 身体素质训练对运动员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保证优异的运动成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身体素质训练中, 尤其是大负荷、高强度的运动训练, 迫使运动员在身体和心理上承受一定的压力, 不断地超越自己、完善自我, 在运动竞赛中凭借顽强的意志品质创造出优异的成绩。另外, 系统的身体素质训练还能够帮助运动员长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确保在运动竞赛中保持良好的竞赛成绩。
2 业余体校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训练特点
与专业训练结构或职业体校相比, 业余体校的训练对象和培养目的决定了其在对运动员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会具备一些独特的特点。这是因为业余体校作为最基层的体校, 其所接收的生源多是未经过专业训练的“原始苗子”。也就是说, 这些运动员的训练基本为零, 基础较差, 且年龄一般都偏小。这些“原始苗子”要想成为合格优秀的职业运动员, 一般都要经过3-6年的基础训练。基于这些运动员多为青少年, 因此在训练时主要是以身体素质训练为主。具体来讲, 业余体校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所具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训练时间段需要经过合理安排
由于业余体校的运动员多为青少年, 且训练基础基本为零, 身体素质较差, 此时若对其进行专业训练会使得运动员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 训练效果必然很差。为此, 身体素质训练就显得很有必要, 且身体素质的训练也需要从基础逐级训练。在安排训练时间段时, 需要结合选拔项目的需求和原始苗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合理安排。不同运动项目的待选运动员、不同发育阶段的运动员, 所采取的身体素质训练方案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需要经过合理科学安排。
2.2 训练项目要能够体现全面发展
业余体校的训练对象为正处于全面发展时期的青少年, 虽然其在某个运动方面具有特长, 但是在身体素质训练中也不能只针对这一特长进行训练, 而应该注意其全面发展。事实上, 身体素质训练本身就是一种基础训练, 是为了后期的特长训练打基础看, 所以所训练的项目要能够体现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包括速度、耐力、力量、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敏性等都有所提高。其中力量素质是最关键的, 所有的身体素质都要以力量素质为依据, 实现运动员各项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2.3 训练过程应结合专项要求
虽然业余体校在对运动员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提倡要体现全面发展, 但是毕竟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侧重点不同。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仍然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结合专项训练要求, 适当的对运动员进行有所侧重的训练。例如在跳高运动苗子的身体训练中, 要适当的侧重对其相对力量的训练。而铅球运动苗子则应该侧重对其进行绝对力量训练。
2.4 注重抓住训练对象的“敏感期”
这里所指的“敏感期”是指运动员在某方面训练上具备更大优势的时间段。例如男运动员在10、13、16岁期间的耐力素质水平相对较高, 此时这三个时间段就可以称之为耐力素质的“敏感期”。在此期间若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势必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当然,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敏感期并不相同, 这就需要教练注重观察总结, 抓住训练对象的敏感期, 并充分利用这个时间段, 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果。
2.5 训练手段应科学合理
业余体校的运动员应该遵守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来展开训练, 不可为了眼前的比赛而过度训练, 或为眼前利益而不惜拔苗助长。因为一旦如此, 运动员想要再进一步的提升身体素质就很难, 会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极大不利影响。所以业余体校在展开身体素质训练时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训练手段, 一般应采取复合训练手段, 并且周期更换训练方法, 以便于提高训练效率, 贴合运动员的生理发展规律。
2.6 训练强度和运动量应得到有效控制
业余体校的训练对象一般均为处于身体发育期的青少年, 由于身体发育不是十分成熟, 所以很多身体机能还不健全。在对其进行训练时, 训练强度不可过大, 最好控制在有氧训练的范围内, 这样可以避免其因为无氧耐力训练而对循环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力量训练中也要注意不可进行大负荷训练, 更不可进行极限强度训练, 要免对身体发育尚不成熟的运动员造成终身伤害。另外, 在训练过程中还应该注意避免运动损伤发生。青少年一般好奇心、争强好胜心重, 再加上精神容易不集中, 在运动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发生运动损伤。若运动员在身体素质训练中就出现了运动损伤, 将会影响到其后期训练, 严重时甚至会就此和体育生涯告别。因此教练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并向运动员强调运动损伤的危害, 告知其预防措施, 如做好准备活动等。
3 结束语
总之, 业余体校作为培养输送体育人才的基础学校, 是我国重要的体育培训基地。在对运动员进行培养训练过程中, 身体素质训练是不可缺少, 且必须要认真对待的训练项目。所有的优秀运动员都经过严格科学的身体素质基础训练。业余体现在开展身体素质训练时, 应充分考虑到训练对象和训练目的的因素, 结合其训练特点, 合理科学的展开有效训练, 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促进其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薇, 张茹, 靳春燕.浅谈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J].才智, 2010 (33) .
[2]陈兆国.如何抓好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基础训练[J].职业技术, 2011 (07) .
业余体校乒乓球训练 篇5
1. 研究对象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业余体校足球训练现状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知网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 查找我市业余体校足球训练历史资料。
2.2 访谈法:
通过对我市业余体校教练员、校园足球教练员访谈, 了解我市目前业余足球训练状况。
2.3 观察法:
通过自身观察与体会业余体校足球训练与校园足球训练, 探究我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开展及普及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保定市业余体校足球运动训练发展历程分析
在中国足球暗淡的历史中, 保定足球也在为之做着艰苦的努力, 为我国各级国家队及省、市俱乐部队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足球运动员, 至今仍有保定籍球员驰骋在高水平足球比赛中。
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以后, 随着全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开展, 天马小足球俱乐部的规模和形式已经跟不上发展的脚步。1997年, 由保定百世开利集团和河北省足球协会商定, 共同组建河北百世开利足球俱乐部, 注册资金达到了200万元。这个俱乐部拥有13名专职教练8个较完整的年龄梯队 (两个专业队、6个业余队、12个年龄组) , 从而使保定足球人才队伍进入一个“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而在2003年以后, 由于资金投入及硬件设施等问题, 专业队由河北省体工队接手, 进行专业训练。而且保定足球训练也开始走向了下坡路。截止2012年底, 保定业余体校足球训练各年龄段总人数已不足50人, 而专职教练仅剩下了2名体育局在编教练员, 其他教练员属于外聘制度。
3.2 保定市业余体校足球运动训练模式分析
业余体校训练, 由于训练时间的限制, 除周末外, 学生每天都在下午课后进行, 进而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学生课后的文化课复习, 所以也是现在影响家长送孩子踢球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 训练安排上, 保定市业余体校足球训练根据国家要求采用年龄分段式组队, 两个年龄段为一队进行训练。训练中, 每队根据队员年龄与基础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 但是这些训练方法及训练量的控制上, 完全依照教练员自身的知识去传授, 并无统一的训练大纲及要求, 从而出现了某些青少年拔苗助长的情况。并且, 随着我国足球大环境的影响, 学生家长对于孩子热爱足球的热情施加了很大的限制, 通过现场观察, 学生到场训练的人数有时都无法满足训练要求, 特别是在恶劣天气的情况下, 训练队员更是寥寥无几。在硬件设施上, 体校的训练环境也更加艰苦。就连最基本的场地, 目前还是土场, 远不及各个中小学的人造草足球场。
3.3 保定市校园足球与业余体校训练模式对比分析
校园足球开展以来, 保定共有16所小学被列为省校园足球学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现今保定足球训练人口。远比业余体校人数多。其中有两个方面:一、学生本身在学校上课, 下午课后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投入到训练中, 也省去家长接送等烦忧;二、保定校园足球的开展, 得力于英利集团的资金投入, 学生无需另交费用, 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踊跃参加的渴望。从教练员水平上来分析, 英利免费派其足球特招的员工下到各个校园对学生进行辅导训练, 而体校教练员都是专业队退役运动员来担任, 并且体校的教练员都有C级以上足球教练员证书, 而英利所派教练员无一具有此证书, 进而在训练方法和训练质量上差于体校教练员的执教水平。从训练硬件设施上来看, 校园足球依托于各个学校的支持, 因此在资金等方面远大于体校模式, 因此在场地、运动员服装、用球等方面也要好于体校。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校园足球模式远好于体校模式, 但是校园足球教练员的水平急需提高, 如果教练员在训练水平及足球理论知识等方面上无法改善提高, 将阻碍学生的足球水平发展。
3.4 保定市业余足球运动员输送机制
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以来, 传统的体育系统“三级”培训体系逐步瓦解[1]。目前, 依据投资和管理主体的不同, 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途径, 可以划分为一下4种:以足球项目传统学校为代表的教育系统培养路径;职业足球俱乐部后备梯队培养路径;体育系统自办体校 (足球班) 培养路径;民办足校 (业余足球俱乐部) 培养路径[2]。而保定校园足球和业余体校训练模式对于运动员输送更多为河北省队, 由于河北省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的限定, 减少本省优秀队员外流, 往往将运动员参赛证扣留管理部门, 使得队员出路缩小, 不能入选省队的运动员, 唯一的出路就是进入大学进行学习。因此, 保定的足球输送体质过于闭锁, 使得运动员之间的交流进步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进而影响运动员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 结论
4.1 业余足球训练应依赖于校园足球与市体校、体育局相结合的模式, 综合进行训练, 体校教练员薪资待遇可以通过企业、体校、校园等三方共同承担。
4.2 学生体育课中可以加入足球游戏等运动项目, 增强青少年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热爱, 进而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投入到足球训练中来, 增加我市足球运动人口。
4.3 提高教练员水平, 积极参加中国足协举办的教练员培训班, 了解世界足球发展趋势, 提高自身知识结构, 将实践能力变为理论知识传授于学生。
4.4 放开青少年运动员转会制度, 使更有潜质的运动员能够得到更高水平的训练和培养, 进而减少河北省内运动员出现内耗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董众鸣, 龚波, 颜中杰.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 :91-94.
业余体校乒乓球训练 篇6
1 核心力量的定义
通常情况下我们身体的核心就是身体的躯干, 包括骨盆和脊椎以及他们周围的肌肉群, 核心力量训练就是通过对全身主要部位肌肉群的力量训练, 提高躯干的稳定性和各种力量的协调性。
2 核心力量训练的意义和作用
目前核心力量训练以及运用到所有的运动项目中, 体育运动都是以躯干的中心肌肉全为核心, 强力的核心肌肉群对体育运动中的运动技能、身体姿势和专项技术动作起到了支撑和稳定的作用, 对于提高运动成绩, 发掘人体潜能有着推动作用。我们都知道任何体育竞技项目的动作都不是依靠单一的肌肉来完成, 需要大量的肌肉群来辅助协调的。核心肌肉群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稳定中心, 保持身体平稳和主要发力等作用, 对于身体的协同工作起到重要的枢纽工作。
(1) 核心力量能够稳定脊椎和骨盆, 身体躯干的狠心区域就像连接身体上下部分的桥梁, 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仅会影响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 还能够控制躯干的姿势是否正确。加强了核心控制力的训练, 可以增强脊椎和骨盆的稳定性, 确保肢体旋转能力的增强, 保障高技术动作的顺利完成。
(2) 核心力量能够改善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性。举重运动员在做任何动作都必须要有极强的控制力和平衡性, 身体躯干只有在运动中实现各部位的平衡, 才能够保证核心肌肉群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稳定性的作用。
(3) 核心力量能够提高生体的力量输出。我们知道举重项目需要极大臂力以及腰腹力量, 当躯干发力时, 核心肌肉群能够从躯干向身体的各个部位实现指导作用, 核心部位拥有的肌肉最多, 是力量和能量的主要产生地, 举重运动中, 看似是手臂和腰腹在发力, 实际上他们的主要力量来源于核心肌肉群。实验证明拥有较强的核心力量, 身体其他各部位的力量也就越强, 更加说明核心力量的重要性。
(4) 核心力量能够提高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 身体有强大的力量作为基础, 躯干的稳定性必然会加强, 四肢的应力也就会减小, 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也就会增加。举重运动看似只与身体的四肢有关, 实际上每个基本动作都需要不输于其他运动的协调性, 它是力量和协调性的综合性极强的运动, 也只有实现了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 才能够将各个动作完成到位, 力量的发出才会最大化。
(5) 核心力量能够降低力量消耗。举重运动主要是靠瞬间的爆发力, 在比赛中如果不能够进行力量的合理运用和分配, 在往后的比赛中会因为没有能量而爆发力减弱。由于核心力量能够协调身体和保持身体平衡, 避免一些不必要能量的损耗, 在需要充分发力的瞬间会增加爆发力, 实现了举重成绩的相对稳定。
(6) 核心力量能够保护身体机能, 避免受伤。我们经常见到比赛中很多运动员因为受伤而退出比赛哭泣的场面。举重运动是需要极强的瞬间爆发力, 更容易受伤, 强有力的核心肌肉群能够保持躯体在运动中保持正确的位置, 深层的小肌肉的稳定性能够在关键时候起到保护作用, 避免了运动损伤发生的可能。在举重运动中如果核心部位失去稳定功能, 躯干就会失去平衡, 很容易造成运动员的受伤。
3 举重项目的技术特点和力量特征
举重是我国体育运动中的优势项目, 每次重大赛事均有突破。在业余体校的举重项目的训练和专业举重的训练方法也是一致的。举重可以分为挺举和抓举两个技术动作, 主要表现出向下配合和向上发力的技术特征, 体现出“低”、“快”、“准”、“近”的技术原则, 需要在极短的时间依靠核心肌肉群快速收缩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在举重动作的发力阶段, 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发挥出肌肉的最大力量, 使杠铃获得最大的加速度, 减少杠铃在中途不必要的力量支撑, 为完成整个技术动作创造条件。用力特点是肌肉群在瞬间完成所有动作, 肌肉的用力要集中和协调。
4 核心力量训练在业余举重训练的运用和分析
核心力量训练就是对身体肌肉群和深层肌肉进行力量、协调、稳定和平衡等能力的训练。稳定性是核心训练是主要目的, 加强对身体中心的控制。主要原理是在训练中制造出一些非稳定的状态, 增加核心肌肉群对这种非稳定状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改变这种非稳定状态, 使得身体趋于稳定状态。核心力量训练主要偏重于身体的协调能力, 保障运动员能够在运动状态下核心肌肉群能够起到稳定躯干, 传输能量等作用。
目前在业余体校中, 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主要是悬吊训练、不平衡器械训练、滑板训练和弹力带训练等。根据体校举重训练的特点和实际训练条件, 总结出如下训练模式。
(1) 加强稳定状态下的静力核心力量训练。这适合于核心力量训练的初级阶段。目的主要是加强运动员对躯干核心肌肉群的用力控制, 其中最常见的是侧卧单臂静力肘撑、仰卧屈膝静力挺髋和俯卧静力肘撑, 这三种动作比较简单, 但是和使用。在训练中要严格控制指姿势, 和呼吸配合动作, 对每一个动作要标准。随着练习时间的和能力的增加, 在训练中可以减少支撑面或者增加静力时间来增加平衡的难度, 实现效果的最大化。
(2) 稳定状态下的动力性核心力量训练。训练中可以在稳定状态下, 将双脚或者双臂改为单脚和单臂, 解放出来的肢体可以做其他辅助训练, 加强身体稳定状态的协调性。训练中要保持身体躯干和姿势的位置不变, 每组动作练习10次左右。该训练方法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3) 在非稳定状态下加强核心力量的训练。在非稳定状态下通常通过平衡球和瑞士球来加强圣体躯干的核心力量练习, 关键是要使身体躯干处于一种非稳定状态或者在不平衡的运动器械上训练, 主要是练习身体躯干在非稳定状态下的协调和调节能力, 迫使深层肌肉参与到运动中, 并保持身体始终处于正确的姿势。目前主要是蹲起练习, 站立平衡球上, 两腿开立做蹲起练习。训练过程中必须要保持身体脊椎处于中立位, 禁止出现扭转等不规范动作。在刚开始练习时候, 可以有旁人辅助控制重心知道自己能够独立完成为止, 随着动作能力提高, 可以假设平衡盘辅助练习。通过这个项目的练习, 可以提高运动员在挺举支撑和抓举的平衡调节能力。
(4) 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提高康复效果。自核心力量训练应用举重项目以来, 也已经广泛运用到运动康复当中, 效果十分良好。它通过对受伤组织的专项训练, 提高它的恢复速度和效果。
5 核心力量训练在举重练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核心力量训练应该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在核心力量训练中训练内容必须要从易到难, 训练量从小到大, 训练的强度应该从弱到强, 训练的时间要从短到长。无论运动员水平的高低, 必须按照难度等级递增的原则进行训练, 也只有保持运动量的逐渐增加, 才能够不断提高身体的各项机能, 向更高水平的迈进。如果总是保持训练强度不变, 运动员在适应了这个强度之后, 在这个强度下进行相同的训练对于身体各项能力的提高有限, 必须要逐渐加大训练量;如果过于追求效果, 开始阶段的训练量很大, 很容易使运动员受伤。因此, 从训练效果和方法来看, 核心力量训练必须要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2) 要选择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任何训练项目的目的都是为了专项成绩的提高, 在训练中要使用和专项内容紧密联系的训练方法, 提高和改善身体机能的同时实现核心力量的提升。由于举重运动的自身特点的特殊性, 要求运动员必须对动作技术的用力大小和方向需要有极强的控制能力和感知力, 来应对运动中不断变换的力量, 这需要提高运动员的核心力量, 加强支撑位置的控制和协调能力, 这些对于举重过程中的发力效果十分明显。
6 结语
应用到举重项目的核心力量训练, 与传统的力量训练方法来看, 关键是增加一个“不稳定因素”从训练理念和方法实现巨大的进步, 对于运动员的核心力量的提升和巩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来说, 核心力量训练知识一种基础性的训练方法,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它在举重项目中的专项训练方法。
摘要:近年来, 核心力量训练已经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尤其是在一些竞技项目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提供了参考, 分清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之间的关系, 核心力量训练实现传统力量训练从训练理念到训练方法的补充和发展。本文主要阐述核心量训练在业余体校举重训练中的应用, 为今后将这种训练方法运用到专项训练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核心力量训练,传统力量训练,举重训练,应用分析比较
参考文献
[1]陈小平, 黎涌明.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J].体育科学, 2007 (9) .
[2]于红妍, 李敬勇, 张春合, 等.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思路——核心稳定性训练们.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 .
[3]黄继珍, 赵嗣庆.核心力量训练的实质及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实践[J].体育学刊, 2010, 5 (17) .
业余体校乒乓球训练 篇7
一、柔道运动
柔道 (JUDO, じゅうどう) 在日语中是“柔之道”的意思。就是“温柔的方式”。柔道部分起源于一种古代日本武士空手搏斗的技术:柔术。柔道通过把对手摔倒在地而赢得比赛, 它是奥运会比赛中唯一的允许使用窒息或扭脱关节等手段来制服对手的项目。柔道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竞技运动, 它强调选手对技巧掌握的娴熟程度, 而非力量的对比。
二、柔道运动在少儿体校中的开展情况
在基层的少儿体校中, 学生和家长对柔道这个项目的直接了解很少, 甚至有所误解:认为练习柔道的人应该都是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功夫高深, 其实不然。
柔道运动在我国群众基础不好, 少儿体校也是这样, 其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 了解程度太低, 没有真正认识到柔道这项运动的文化、技术与价值所在;其二, 基层的少儿体校柔道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 同时具有高学历、高竞技水平、高教学水平的专业柔道人才很少, 这两点原因直接导致了柔道这项运动在我国开展缓慢。所以目前的工作重点应是项目普及与推广, 对柔道项目的礼节、技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 提高该项目的易学性、观赏性、健身性和社会性 (防身性) , 加大柔道项目师资力量的培训力度, 从而筑起中国柔道金字塔式的培养体系, 担当起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柔道人才的重任。
三、柔道保护性倒地技术的重要性
少儿体校开设柔道课程首先要重视的就是安全问题, 安全是重中之重, 是课程开设的前提。从学校领导、教练员到学生本人必须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
柔道运动是两人同场对抗, 实战格斗项目, 柔道比赛的胜负是需要一方将对手摔倒在地, 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打好扎实牢靠的基础非常重要, 而保护性倒地技术就是柔道学习的基本功。学柔道有句老话“要想学摔人, 先要会被摔”, 这句话就很好地说明了“会被摔”是“学摔人”的前提, 只有练好在各种状态下的保护性倒地技术的基础上, 在不怕被别人摔倒的心态中, 在练习双方都可以保证自己身体安全的前提下, 才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柔道技术学习。
在柔道初学阶段, 少儿体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的身体素质不高, 身体机能能否适应柔道运动的负荷, 而对于柔道又存在一种好奇与兴奋, 很有可能会在初学阶段发生不必要的伤害, 这就会对受伤学生本人以及教师和其他同学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在柔道初学阶段, 教师和学生必须加强对保护性倒地技术的重视, 教学过程中不可马虎, 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确保每一名学生正确地了解和熟练运用这种柔道自我保护性倒地技术。
四、柔道保护性倒地技术的教学原则
(一) 自觉积极性原则
充分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学生是少儿体校教育的主体, 柔道教练员应当从第一节课开始反复强调倒地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使每个学生都真正理解为什么要练好倒地技术, 增强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让学生自觉积极地学好柔道的自我保护性倒地技术。
(二) 循序渐进原则
柔道的倒地技术分为很多种, 技术难易不同, 教学要由易到难, 且忌盲目冒进。柔道的倒地技术按倒地的方向主要分为前倒地、后倒地、侧倒地, 按运动状态可分为:原地倒地、行进间倒地、跳跃倒地。
例如, 在进行后倒地的教学过程中, 应当先以简单的方式, 待学生完全掌握之后再逐步加大难度, 具体教学过程为: (1) 平躺, 收下颚, 两臂拍地; (2) 两手臂环抱小腿, 前后滚动练习; (3) 长坐后倒; (4) 站立后倒; (5) 后退行进间后倒等。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 逐级掌握, 逐渐加大难度。
(三) 直观性原则
注重讲解与示范, 给学生充分直观影像。柔道教学不能只讲解不示范, 教练适当的示范动作, 会给学生以最直观、最生动的印象, 在学生初步进行动作练习的时候教练要亲自进行保护, 手把手地教, 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学生, 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动作要领, 同时也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感。
(四) 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以及学习状态都有不同,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课堂上教练员应当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身体素质, 同时也要求学生如果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主动说明, 教练员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状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 以达到最终学生们都可以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技术动作。
(五) 巩固提高原则
持续练习, 巩固提高。柔道的倒地练习在初学阶段学习后, 应当始终保持练习, 要作为每节课的必要练习内容, 作为准备活动的一部分不可缺少, 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地巩固提高, 使保护性倒地形成一种本能性的反应, 这样就能将练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运动伤害降到最低。
五、小结
在我国少儿体校开展柔道运动课程尚属伊始阶段, 学习柔道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可以实现对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基本目标以及发展目标。
而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 柔道自我保护性倒地技术是在练习柔道过程中保护自身安全的技术, 是重中之重,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打好扎实的基础, 才能达到学生学习柔道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业余体校乒乓球训练 篇8
2009年, 国际乒乓球比赛正式进入“无机胶水时代” (第5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从在日本横滨举行的单项赛启用无机胶水开始) 。由于无机胶水的性能使球拍的弹性减弱, 击球的力量明显减小, 乒乓球速度开始较以前变慢, 使得我国乒乓球运动员擅长的正手攻击力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不少。作为弥补正手的威力, 提高反手的进攻也就彰显得更加重要了。比赛经验告诉我们, 想要在比赛中争取到主动权, 摆脱被动的局势, 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 必须要发起积极主动全面的进攻。除了正手有效进攻外, 进一步提高反手位各种进攻技术战术的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本文试图从业余乒乓球运动员的握拍方法和打法类型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采用数理统计法和访谈法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统计业余乒乓球运动员的打法, 分析正、反手进攻技术在业余乒乓球运动员中的运用情况, 就反手进攻提高提出几点参考建议, 促进业余乒乓球运动员的水平提高。
二、业余乒乓球运动员反手进攻技术的现状
(一) 业余乒乓球运动员各种类型打法分布
根据随机抽取的80名长株潭三地市的业余乒乓球运动员的打法统计分析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业余乒乓球运动员大部分还是采用正手进攻技术, 反手进攻技术使用者占据相当少, 持横板和直板正手进攻的运动员占总运动员的比例超过80%, 而会使用反手进攻技术的乒乓球运动员不足20%, 这种打法在实际乒乓球比赛中显然存在着较大的劣势。
(二) 业余运动员在反手进攻技术上存在的不足
在球类运动当中, 乒乓球归类于隔网单手持拍类的对抗的运动项目, 以对称的角度来说, 乒乓球运动的进攻技术可以分为正手进攻技术和反手进攻技术。运用运动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来来分析, 反手进攻技术是属于闭合性技术, 正手进攻技术归于开放性技术。所以, 从击球的攻击质量来说, 正手的进攻技术要强于反手的进攻技术。但是, 从稳定性的角度来说, 反手进攻技术由于动作相对于正手要小些, 所以比正手进攻技术稳定性要高些。
业余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主要的得分技术是正手进攻, 与反手进攻技术对比起来, 击球的速度、力量是正手进攻的优势。因此,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乒乓球正手进攻技术的训练都会受到各级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重视, 而反手进攻技术却往往被忽视, 没有提高到应该有的高度。特别是业余运动员在反手进攻技术上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就算有点反手进攻, 也是质量不高、技术合理性差。这极大地影响了运动员业余乒乓球运动员的在比赛中的充分发挥。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反手进攻技术的支持, 全靠正手进攻, 且业余运动员步法和身体素质缺乏系统性训练, 使得运动员在乒乓球比赛中, 难以积极主动进攻, 经常处于被动防守的局面, 影响比赛成绩。
三、训练建议
(一) 提高对反手进攻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教练员和业余乒乓球运动员要彻底地改变原来训练中正手为王的思想, 要彻底认识到, 在当今采用无机胶水的时代中, 乒乓球球拍性能与特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定要重视反手进攻技术在整个乒乓球技战术体系中的重要性。
(二) 重视与提高业余运动员反手进攻技术上的训练水平与质量
在乒乓球技术的训练当中, 教练员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大反手进攻技术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的比重, 并要求运动员熟练地掌握好各种各样的反手进攻技术, 同时强调练习的技术动作的正确性, 并不断提高动作的质量, 使得反手进攻技术的杀伤力与稳定性增加。教练员还应该去研究当前反手技术所呈现出来的新型的特点, 找出应对手段, 注重训练运动员正手技术与反手技术的衔接能力, 使反手技术能够与运动员的技战术体系融为一体。
(三) 增加反手进攻技术训练的比重
在训练当中, 教练员应该提高反手技术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的比重, 并严格要求运动员刻苦练习与掌握台内反手拧拉, 甚至反手主动发力拉、反拉等各种反手进攻战术, 使反手进攻技术达到较高的杀伤力与稳定性, 为正手进攻创造更好的进攻条件。同时在训练中教练员还应多注意处理好运动员正手进攻技术与反手进攻技术的衔接能力, 注意科学合理安排好正反手进攻的组合与衔接, 使反手进攻技术能够与运动员的技战术体系真正融为一体。
(四) 正确处理好反手进攻技术与正手进攻技术的关系
在实际比赛中, 运动员要根据对手来球线路来决定使用正手进攻还是反手进攻技术。总的来讲, 业余选手由于步法和身体素质的原因, 对反手位的来球可以尽量多使用反手进攻压制对手的线路, 比如对手直线进攻到自己反手位, 可以用反手反撕斜线压制对手, 这样便于伺机转换使用正手进攻给对手致命一击。因此, 业余运动员应根据自己的进攻技术特点, 在对待反手位的来球情况下, 多用反手进攻, 同时伺机侧身正手抢攻;同理对正手位来球则多用正手进攻技术, 当然在正手位伺机用少量使用反手进攻来改变比赛的节奏, 以期取得好的机会, 也是一个不错的业余比赛的策略。
四、结束语
总之, 在新的规则下的乒乓球塑料大球时代, 由于反手进攻技术的质量高低, 直接影响到前三板的抢夺与攻防节奏的转换, 也因此影响到比赛的最终结果。所以, 对于业余运动员乒乓球来说, 要想在乒乓球比赛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就应该加强在反手进攻技术方面的强化训练, 不断提高自己的各种反手进攻技术, 以期提高在乒乓球比赛中的赢球几率。
参考文献
[1]徐寅生.乒乓球技术训练[J].乒乓世界, 2006 (3) :12-16.
[2]苏丕仁.乒乓球教学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88-91.
[3]李晓东.反手中的反手:横板反手技术精华解析[J].乒乓世界, 2005 (2) :73.
[4]赵刚.论反手反面技术的优越性[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7 (6) :127-129.
【业余体校乒乓球训练】推荐阅读:
体校下一周期训练工作的思路及设想10-27
学生业余训练06-03
业余训练方法10-11
业余游泳训练11-04
业余运动训练08-23
田径业余训练的恢复05-20
业余体操训练模式研究12-31
业余训练中的逆向训练09-19
业余跳远运动员训练07-01
青少年业余篮球训练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