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训练方法

2024-10-11

业余训练方法(精选12篇)

业余训练方法 篇1

中学业余排球训练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硬排训练, 一是软排训练。在实际训练中, 如果单纯采用硬排进行训练, 训练效果并不理想, 练习者的基本技术提高幅度也比较缓慢。本文, 笔者提出了软硬结合训练的训练方法, 并对该方法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目的

1. 软排教学训练对硬排教学训练是否具有促进作用。

2.如何将软排的教学训练合理应用到传统排球的教学训练中去, 从而通过软排训练来提高练习者学习硬排的兴趣, 进而提高硬排的训练效果。

3. 为中学业余排球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方法

采用教学实验对比的方法, 对中学业余排球训练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分析

教学对比实验的相关数据见表1。

注:P<0.05, 差异具有显著性。

由表1可知:

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对垫球和对传球次数在实验前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而实验后, 实验组的对传球和对垫球回合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球和接发球次数在实验前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实验后, 实验组接发球成功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3. 实验组发球成功次数的增长幅度却低于对照组, 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二、训练方法的讨论与分析

1.软硬结合训练法对排球垫球和传球技术的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实验组所采用的软硬结合的训练方法对于提高排球垫球和传球技术的效果比单纯用硬排训练的效果要好。原因如下:

(1) 练习者在用硬排学习垫球技术时, 由于球体过硬过重, 打在手臂上较痛, 冬天更是如此, 容易挫伤手指, 初学者在垫击球的部位甚至出现红肿疼痛, 从而使练习者产生畏惧感, 导致垫球技术动作的变形, 影响了正确垫球技术动作的形成, 且一旦形成错误的动作和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2) 软式排球性能柔软, 手感好, 重量和气压也适中, 打在手臂上无任何疼痛感, 练习者可消除一些恐惧心理, 从而在练习中能集中注意力充分体验正确垫球技术动作的本体感觉, 使练习者更容易掌握和形成正确的垫球动作技术。

(3) 软排与硬排相比, 气压小, 重量轻, 飞行速度慢, 这就给练习者创造出较长时间进行预判、移动和完成击球动作。

因此, 在业余排球训练中, 练习者学习垫球和传球技术时可以先采用软排练习一段时间, 等到练习者熟练掌握正确的传球和垫球技术动作后, 再过渡到传统硬式排球的传球、垫球技术学习上来, 那样就相对容易多了, 表现在该研究的实验结果上, 就是实验组的对垫球和对传球回合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单纯采用硬排训练的对照组在对垫球和对传球回合次数上虽然比实验前也有显著的增高, 但其增长幅度却低于实验组, 其训练效果的提高相对实验组较为缓慢。

2.软硬结合训练法对排球发球和接发球技术的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实验组所采用的软硬结合的训练方法, 对于提高排球接发球技术的效果比单纯用硬排训练的效果要好。原因如下。

(1) 练习者在用硬排学习发球和接发球技术时, 硬排撞击感较强, 飞行速度快, 不利于练习者对接发球动作的学习。

(2) 软排打在手臂上基本上无疼痛感, 从而使练习者在接发球练习中能集中注意力;而且软排的飞行速度慢, 这就给练习者创造出较长时间进行预判、移动和完成正确的接发球击球动作, 并很快养成判断→移动→取位→击球准备的习惯, 这一习惯同样也是硬排训练所必需的, 但从软排训练过渡为硬排训练的时候应加快判断→移动→取位→击球准备这一过程。

因此, 在业余排球训练中, 练习者在进行接发球训练时可以先采用软排练习, 等到练习者彻底消除心理恐惧, 并用软排学会正确的接发球垫球技术动作后, 再过渡到传统硬式排球的接发球、垫球技术学习上来, 那样就相对容易多了。表现在本研究的实验结果上, 就是实验组的接发球成功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单纯采用硬排训练的对照组, 在接发球成功次数上虽然比实验前也有显著的增高, 但其增长幅度却低于实验组, 表明其训练效果的提高相对实验组较为缓慢。因此, 在平时的业余排球训练中, 实验组所采用的软硬结合的训练方法, 对于提高排球接发球技术的效果, 比单纯用硬排训练的效果要好。

3.经过半年的训练之后, 实验组发球成功次数不但低于对照组, 其增长幅度也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这主要是因为实验组是先用软排进行发球训练的, 由于软排的手感较软, 不好掌握球的重心, 球的弹性较差, 发球的力量难以控制, 练习者普遍感到发球时用不上力, 要比传统的硬排难以发过球网。也就是说, 相同的击球动作和力量, 软式排球的过网率明显低于硬式排球, 而且相同的技术水平, 软式排球发球的稳定性也低于硬式排球, 从而导致练习者在习惯软排发球之后再用传统的硬排进行发球就会感觉很不习惯。表现在实验结果上, 就是实验组发球成功次数不但低于对照组, 其增长幅度也低于对照组。

因此, 在平时的业余排球训练中, 建议在进行发球技术的教学训练时, 应将硬式排球的发球练习放在软式排球前面进行, 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三、结论

1.业余排球训练中, 无论用软硬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 还是只用硬排进行训练, 只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 各项基本技术水平都将有所提高。

2.业余排球训练中, 采用软硬结合的训练方法对提高传球、垫球和接发球技术比单纯用硬排训练的效果要好, 软排训练对硬排训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业余训练方法 篇2

(2003——2004)

中学每年都要举办校田径运动会以及参加县田径运动会,田径是基础项目,推动了学校的体育活动,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学校的《国家体育锻练标准》的达标和优秀率逐年提高,2003年全校达标率达98%,优秀率达到35%,开创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又一新局面。通过1年的抓学校田径业余训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提高自身素质

学校的业余田径训练是培养体育人才的基地,体育教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任。必须明确本职工作,树立起责任感和事业心,这样才能脚踏实地地进行工作。其次体育教师要有敬业精神,体育教师工作辛苦,社会上对体育训练仍有偏见。特别是与某些主科比较起来,社会、家长、学生仍存在重视文化知识学习轻视体育的思想,这对我们开展业余训练带许多困难。怎么办?我觉得,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对体育课和业余训练工作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而不能自轻自贱,用我们自身的言语和行为改变社会的偏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增强学生体质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才无愧于我们的事业和责任。体育教师还要有吃苦奉献精神。体育训练工作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大,工作辛苦,没有顽强的吃苦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是不行的。我们的工作环境,在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是“露天作业”,“夏天太阳猛,冬天西北风”,而且工作量大,除了每天上了4节课外,清早要晨炼,傍晚带运动队训练,此外还有各项体育竟赛的训练、组织和实施等;我们还要不断充实自己,要善于积累经验,总结成败得失,勇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认真选好体育苗子

有些人认为:我们只是学校的业余训练,又不是运动专业队训练,学生的条件好不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应付比赛。我觉得,不论是专业队还是业余队,选苗工作一样不可忽视。俗语说:选材的成功就等于训练成功的一半。因此我把选苗的工作看作是训练的前提,有了好苗,就有成功的希望,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会事倍功半。然而,选苗工作,必须不辞劳苦地深入到各班,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因为我们所担任的教学班不一定是本年参加比赛的年龄组,怎么办?要处理好这个衔接问题,首先我们几位体育教师沟通好,其次选苗工作还贯穿在一年四季,无论在操场上课,课外活动等活动场所,处处留意,发现好苗去问,并作好记录。更重要的是在暑假集训,目的是观察学生各人的反应、模仿、步型、灵敏、耐力、弹跳等能力表现如何。这样选苗比较准确,人队后队伍也较稳定,运动水平也会提高得更快。

三、制定训练计划,从严进行训练

我认为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长远的训练计划.不急于求成,特别是田赛项目,要有多年计划也要有近期训练目标。计划内容的安排应重视基础训练和基本运动能力培养。先发展学生协调能力和基本运动能力,后根据专项的需要及运动员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全面体质训练,进而把专项技术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全年计划分四个训练期,即秋冬季和春夏季,夏季训练是全年训练主要季节,抓好夏季训练是检查和衡量全面训练成果的主要阶段。在训练内容上重点加强基础素质训练和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跑。跳、投的姿势,培养节奏感,速度等良好感觉。在训练方法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多次训练法,每周训练8次,其中早上4次,每次45分钟,下午3--4次,每次一个小时以上,全学期除期考两周停训外,不管天气如何都坚持训练。周计划是根据年计划和各季节的任务要求以及比赛任务而制定的。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先进行各项素质练习,特别是加强力量和弹跳训练,如:发展腿部力量和弹跳力,采用深跳台阶,连续跳越障碍物,蛙跳,让距跳,单足跳接力,跳远,计数跳绳比赛,计时跳绳、跳绳接力,负轻物深蹲跳、半蹲跳。直膝跳等来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后解决技术问题。一般是上午以基本素质为主,如做30米或40米快速的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车轮跑,短距离加速跑等一些频率快而要求动作协调放松的专门练习来提高学生神经肌肉的协调性,以达到掌握跑的正确姿势的目的。安排运动量较小,因为早晨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间,再加上早锻后学生还要承受一天的学习任务,影响他们身体健康和文化学习。下午以专项素质和专项技术为主。我是这样安排的,周一、三进行跳高、铅球的训练,周二、五进行跳远的训练,而周四一般作为调整,即以发展柔韧性、力量素质的训练周而复始。此外,每次都把柔韧性练习作为准备运动,问时带有技术性放松练习放在课的结束前进行,如:跳的项目力量练习后结合技术进行踏跳放松,这样可提高每课练习密度,也有利于学生更快掌握动作技术。

在技术训练方面,只有掌握好的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身体训练水平,创造优异成绩,我在运动训练的同时强调技术,在学生一进队开始抓好基本技术,随着学生技术的提高,仍然不断地完善基本技术。对某些难以掌握的动作,自己比较肯动脑筋想办法,利用一切手段如幻灯,挂图。录像。辅助练习等帮助学生掌握其要领。使他们从小建立起一个正确的动作模式,如:蹲踞式的腾空动作,仅仅是示范、讲解、练习是不够的,如果让学生作单杠上的悬垂练习,体会空中动作,那就会少走许多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训练中,还要常常注意利用一些手段去刺激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挖掘潜力,如训练跳高时,横杆的实际高度是125cm,是该运动员从未跳过的高度,而我在跳高架旁布置有较宽大的物体高高堆起(如海绵垫之类),使学生造成视觉上的误差,我还告诉学生此时高度为135cm,而学生不会有什么怀疑(130cm是该生的最好成绩),如此,学生在克服心理障碍且又在视觉差的影响下激发出其最大的潜力及跳高欲,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几年我校的跳高、跳远项目在城区田径会上都是名列前茅。

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好办法。我认为,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严格训练的目的,并按基础和水平,因材施教,更要使学生懂得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后多与学生谈心,听取学生反馈的意见。学生在接受老师的训练时,总是要注意教师的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从自己的言论、行为、训练表现给

学生一个好榜样。严格他说,要建立严格的训练常规。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四、做过细的思想工作,争取家长支持。

要带好学校田径队,首先要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例如经常讲一些我国优秀运动员是怎样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创造好成绩为国争光的事例。使学生从小树立起认真训练,为校争光的信念。再结合本队的典型例子,如张静同学在一次训练中狃了脚。好了马上主动提出要回来参加赛前的训练,当然,单有学生自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要取得家长们的支持。父母非常疼爱孩子。少数家长仍有顾虑,一则怕参加训练后影响学习成绩,二则心疼孩子,怕累坏了,练坏了。我们也常碰到这个问题。我们向家长讲清道理,讲明训练目的、时间、方法等具体问题,消除家长的顾虑,保证她的学习成绩不下降。另一方面通过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一起做家长工作。

五、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平时除了抓好学生的训练外,还及时了解学生训练的身体状况反应。为了加强学生的营养供给和思想品德的教育。

教师:姜宝山

王青山

田径业余训练总结

单位:景兴春蕾中学

业余训练方法 篇3

【关键词】中小学生;短跑;身体素质

短跑训练从产生发展至今,有关其的训练方法已经日趋成熟。训练的方式方法不断的在扩充,训练的理论在不断的深化。然而,更多有关短跑速度训练是关于专业的体育运动员,关于中小学生的短跑速度训练则少之又少。中小学生体育训练的时间是极少,不像专业体校的学生,有充足的训练时间。因此中小学生教师在进行业余短跑训练的时候,要能够采用适合的训练方法,提升学生短跑速度,能够让中小学生得到适当的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国家体育短跑培育出更多有能力的后备人员。

一、提升中小学生短跑训练,提升中小学生的力量训练

短跑必不可少的就是力量,有了力量,才能进一步为提升学生短跑速度打下基础。力量是短跑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速度训练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要重视学生力量训练。提升短跑时间经过体育相关人员研究,发现力量对其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中小学生体育训练,由于时间的不充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要更有针对性。

(1)加强学生腿部力量的训练。跑步最重要的部位就是腿部,因此,教师要能够重视加强中小学生腿部力量训练。在进行腿部力量的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短距离进行往返跑步,这样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腿部的力量,从而保障学生的短跑速度。

(2)增强中小学生上肢力量,提升中小学生短跑速度。通过提升力量来提高学生短跑速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腿部力量的训练,还应该增强中小学生上肢力量的训练,跑步是一个身体动作的不断机械重复完成,需要上肢力量来调动起全身,因此,上肢力量训练也是至关重要的。上肢力量在进行摆臂等动作对中小学生短跑冲刺等有着重要影响。学生进行上肢力量训练,掌握摆臂的技巧,维持运动的身体的平衡,协调上下肢。

(3)教师进行中小学力量训练时,要注意中小学生上下肢与腿部、腰部等协调能力。所以,要发展身体多个部位的力量,促进其协调发展。

二、教师在提升中小学生短跑速度,要有阶段性的进行训练

中小学生作为业余的运动员,他们没有接触过真正的运动员训练,所以,在训练中,教师要有阶段性的进行训练,能够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为了保障学生短跑速度,在第一阶段训练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跑步动作的规范性,短跑有规范的基本动作的要求,但由于中小学生的业余性,因此,在训练的时候,规范的动作要求往往被忽略,教师要能够忠实起中小学生的跑步动作,发展学生的身体的协调性。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逐渐接触体验到专业运动员的训练方式。能够协调身体各部分的机能,掌握短跑的基本技能。在第二阶段训练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全面的身体素质。经过第一阶段的教师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短跑技巧等,因此,在第二阶段,教师要能够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身体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能够为学生短跑的后期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第一、第二阶段的训练,在第三阶段,教师在训练中小学生业余短跑训练要注重力量和速度的训练,在短跑中,力量和速度是关键,前两个训练阶段都是再为提高力量和速度打下基础,因此,在第三个阶段,即便是业余训练,教师也应该加强重视,强化学生的短跑技能掌握,提升中小学生短跑速度。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优势特长,能够在短跑过程中发挥学生优势特点,提升跑步速度。加强学生跑步过程中无氧运动的掌握方法,让学生能够深化短跑技能。提升中小学生业余短跑速度,要能够营造竞技环境,提升学生的短跑速度的提升离不开特定的竞技环境,在竞技环境下,学生往往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跑出最佳的成绩。因此,教师在进行训练的时候要注重营造竞技环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神经系统,提升速度训练效果。

三、总结

中小学生业余短跑速度训练需要教师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训练学生,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得到正确的指导训练,这样能够提高中小学生的短跑速度。

参考文献:

[1]王绪.对发展少年短跑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组合训练手段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2]陈兆陨.浅谈短跑训练中的训练方法[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7).

业余长跑运动员训练方法探讨 篇4

在运动训练中,绝对速度一般指运动员100米跑的最快速度。是所有径赛项目运动员极为重要的素质之一,也是影响长跑成绩的关键因素。训练时应增加训练中速度训练的内容和比重,来提高运动员的绝对速度。速度是长跑运动员的基本素质之一,然而,很多人往往不重视速度训练对耐力项目的作用,认为在训练中绝对速度所占比重很小。结果由于绝对速度差,导致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成绩难以提高。在当今高水平长跑竞技中,绝对速度已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风向标。因此,在训练中,应注重培养运动员的速度能力,为运动员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长跑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训练,一般采用短时间、短距离的大负荷训练方法。绝对速度训练安排要与速度耐力、一般耐力训练区分开来,才能有效地促进绝对速度训练的效果。主要训练方法有:

1.短距离起跑如30米、60米、80米起跑、行进间跑。

2. 30~80米加速跑、接力跑。

3. 60~100米行进间跑。

4.100~300米重复跑、等短距离跑。

爆发力的训练对于提高绝对速度有很大的作用,如行进间单脚跳、后蹬跑、跨步跳等,对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效果明显。

二、长跑运动员专项速度耐力的训练

长跑运动员的专项速度耐力,是长跑运动员的核心能力,决定着该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是运动员在比赛中速度持续能力的体现,训练中应结合长跑项目相应的特点来进行训练。因此,乳酸耐受力就成为长跑运动员的专项速度耐力训练的关键。 乳酸是由于运动过程中,体内葡萄糖的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由于运动相对过度,超过了有氧运动的强度,氧气供应不足而形成无氧代谢,从而导致大量的过度产物乳酸在体内形成堆积。因此, 训练中一般采用400米间歇跑的方式,并重复多次。 在每次运动时运动员要达到或接近极量负荷,每次间歇休息时又未获得完全的恢复。主要训练方法有:

1. 等距离、等时间、等间歇时间的重复练习。 如女子400米间歇跑,规定必须在1分20秒~1分25秒的时间内完成,间歇时间30~60秒,连续完成15~20次。

2. 等距离、不等时间、等间歇时间的重复练习。如女子600米重复跑,规定第一组必须在2分05秒~2分10秒的时间内完成,然后在后续练习中, 每组完成时间延长2~3秒,间歇时间1分30秒~2分钟,连续完成4~5组。

3. 等距离、不等时间、不等间歇时间的重复练习。如男子1000米重复跑,规定第一组必须在3分钟~3分05秒的时间内完成,然后在后续练习中,每组完成时间延长3~5秒,间歇时间从5分钟开始,向后依次增加30秒,连续完成3~4组。

4. 等时间、不同距离、等间歇时间的重复练习。如男子800米计时跑,在接近本人最大强度的练习后,组间休息2~3分钟,后续练习采用“±5米” 的方式,完成2~3组。

三、长跑运动员有氧耐力的训练

有氧耐力是长跑运动员最基本的能力。通过有氧耐力的训练,不仅能提高有氧能力本身,而且对无氧能力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良好的有氧能力可以推迟和延缓乳酸的出现和升高,从而支持无氧代谢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训练中主要采用长距离、适宜强度的重复跑练习,重复跑的距离,间歇时间应合理,不超越运动员的实际水平,让运动员适应训练。要求重复跑的距离与自己的主项跑的距离相符。例如10000米跑的运动员,重复跑的距离是8000~12000米。5000米跑的运动员,重复跑的距离是4000~6000米。也可利用阶梯跑的方法进行,如跑5000米休息5分钟,再跑3000米休息3分种,再跑2000米休息2分钟,最后跑1000米。休息时间不能过长,一般以心率恢复到自身的平时水平时,进行下一组的重复跑。

四、长跑运动员速度节奏的训练

速度节奏是运动员在比赛中跑的节奏感,是运动过程中,机体调节代谢能量的供应,使身体或运动器械质心的位移速度产生快与慢的周期性、阶段性变化特征。速度节奏能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较好地发挥出自己的训练水平。训练中,要重视技术训练以及全身的协调发力。由于速度节奏是运动员对整个长跑过程中的主体感受,因此,必须通过大量的专项距离跑和比赛时间才能够逐步形成。速度节奏的训练方法主要采用专项距离的重复跑练习,如10000米跑的运动员,重复跑的距离是10000米, 5000米跑的运动员,重复跑的距离是5000米,重复次数可依据训练阶段合理安排。

五、长跑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发展绝对速度时,应注意运动员的青少年时期,重点进行速度训练,且这种训练应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进行。进行绝对速度训练时,应使运动员在一次练习结束后,得到充分休息,然后再进行下一次练习。

2. 在有氧训练中,应重视有氧训练的质量, 不能没有要求。同时,应融合技术和力量的内容及要求,强调“耐力”与“技术”、“耐力”与“力量”的结合。

3. 当有氧能力这一决定运动员耐力水平的基础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时,影响的就不仅是有氧能力本身,同时,也制约了运动员无氧能力水平的提高。

业余训练先进单位事迹材料 篇5

2012年度江西省业余训练先进单位事迹材料——江西省**县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县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指示精神,紧紧围绕训练和培养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中心职能,全面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学校建有一栋建筑面积为2720平方米的综合训练大楼,同时,该楼也设为体校办公楼,学校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内设两个股级结构,配备了正副校长,体校现有人员11人,其中管理人员3人,教练员8人,另聘请兼职教练员3人,目前开设田径、举重、游泳、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6个训练班,在校学生216人。学校占地面积为113余亩,现有400米塑胶田径场、羽毛球馆、游泳池、篮球场、举重房、乒乓球房、足球场、跆拳道房等教学场地。先后被评为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先进县、训练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强化队伍,健全机制学校从抓班子、建机制入手,围绕重点抓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体校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培养体育后备人才领导小组,各训练中心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了上下一起抓的良好趋势。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责任分解到人,实现了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的目标,使体校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完善管理目标,狠抓落实。

如何搞好县区业余体校训练工作 篇6

关键词 经济社会 转型 时期 搞好体校 训练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和社会关系的重大结构性变迁必将产生大量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冲突。按照这样一个说法,体育工作更是毫不例外。因此,在这一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能够保持基本运转和自我调适,是有效控制和缓解社会各种矛盾的关键所在。如何搞好体育工作,特别是县区业余体校训练工作,实现其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如何搞好县区业余体校训练工作的问题,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一、县区业余体校现状与缺陷

业余体校作为选拔和培养运动员的最基层单位,在我国建国后的体育人才培养的“三级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转型,业余体校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经笔者实地调查认为,当前县区业余体校的状况分别是:第一,社会关注度明显下降,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我国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后,业余体校在我国体育事业中的地位相继下降,在社会上受到的关注程度也在逐渐降低,有些业余体校的生存状况出现了问题,甚至于被迫整改和关闭;第二,后备人才培养相对单一,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不再以竞技体育为主;第三,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缺乏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第四,封闭自守,缺乏与其他各类学校的交流与联系;第五,业余体校没有训练场地,缺少训练器材,难以满足训练需求,甚至关停并转;第六,体教结合难以实行,无法满足学生训练与学习相结合等一系列问题。总之,我國经历了风雨辉煌的业余体校却仍以发现人才并为国家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作为唯一目的,这显然已经不适合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由于竞技体育本身的特性,多数人由于较低的文化知识水平将成为他们在体育方面培养人才上竞争的瓶颈和障碍。上述问题的存在都是直接影响着县区业余体校训练工作的正常开展,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则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来源将会出现枯竭,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也难以为继。

二、业余体校的发展思路

为在经济社会转型重要时期搞好县区业余体校工作,确保县区业余体校建设迅速走向正常化,并解决当前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此,笔者就县区业余体校今后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多年工作实践,提出自己的看法及观点,可供体育各有关部门及行政主管部门参考与借鉴。

(一)进一步将办好业余体校看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繁荣体育文化事业,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社会和体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重视体育科学研究,建全和完善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科学评价体系。

(二)进一步明确业余体校在各地区的地位,将业余体校作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服务的基地,归属国家事业单位,业余体校的办学不能产业化。

(三)进一步争取政府资金投入,将国家资源和政府拨款充分合理地用于青少年体育培训中的同时,争取更大投入,提升业余体校办学层次和高水平体育人才培训力度。

(四)进一步探索“体教结合”新路子、新办法,在教学管理、体育普及、专项训练、开发人才资源、资金和场地设施利用等诸多方面全面协作,推进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普及,加速培养体育人才。

(五)进一步优化项目设置结构,基础项目政策扶持、重点项目、优势项目全面保证。体育人才的引进实行高度的计划性和责任制,确保引进的成功率。

(六)业余体校的办学必须与我国的教育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相适应。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市场中求得生存,所以学校的生存才是第一位。比如建立多个训练中心,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教师,带动整个社区或地区的体育消费,把许多成年人吸引到这来,活跃当地的文化生活,形成产业规模,这种做法既给体校创造很大的经济利益,又可以提高本校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生源。因此,只有按照上述体育模式进行办学县区业余体校才能发展。并通过合理的人才流动能够优化培养人才的“载体”,包括各级业余体校内部的人才结构,能够加速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能够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三、结论

(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业余体校训练一定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既要表现出市场经济的特点,又要保持计划经济的优点,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走青少年业余训练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及培养运动员体制的多元化之路,使业余训练的发展和行政体制调整逐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匹配,发展的方向与国家培养人才计划相衔接。

(二)随着国家政府部门转变职能,不可能再投入大量资金直接举办青少年业余训练和竞赛活动。在这种形式下,引进多渠道的办学模式已成为势在必行。其中业余体校走市场化道路,提高自我造血功能是改革发展的总趋势。只有这样,业余体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困难等问题,把生命线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业余训练方法 篇7

一、运动员辅助发令,教练员计时

1.常规方式:一名运动员在起点举手或举旗(光信号)伴随声音发令(声信号),运动员听声信号起跑,教练员看手或旗(光信号)开表计时。

缺点:由于辅助人员(运动员)的水平有限,不能保证每一个辅助人员每一次做到声信号和光信号的同步。其次,教练员在先后接受两种信号的过程中由于疲劳或精力的不集中而顾此失彼,或由于天色早晚的问题,尤其是在冬训时天色较晚,视线受限,往往出现以声信号为主的现象,这样会造成计时的误差加大。

2.改进方式:所测距离中间发出声信号。

要求:辅助人员发令时站在所测试距离的中点(跑道外侧)。面向跑道发令,运动员听声信号起跑,教练员听声信号开表计时,由于声信号是由中间发出的,到达起、终点的时间是相等的(忽略风速的影响),而且是同一种信号源,这种计时方法的优点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反应也是同步的,从而减少了计时的误差,同时由于是接受声信号,此时教练员和运动员更能做到精力集中。

二、教练员独自计时

1.常规方式:教练员在终点发令,运动员在起点听信号起跑,采用启动计时,此方式是最常见的一种计时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标准较统一,还能看到运动员的起跑反应的情况。

缺点:值得注意的是,此种计时方式所计取得成绩是不包括运动员起跑的反应时,而由于每次运动员起跑的反应时差异性较大,所以此种计时方式的误差也较大,不能较为准确地反应当前运动员的能力。

2.改进方式:教练员在终点处同步发出声、光信号的同时开表,运动员在起点听信号后起跑,由于运动员是发信号后延后起跑,所计取得成绩应减去声音从终点到起点传播的时间:所测距离/340。例如:测30米时减去30/340=0.088秒;测60米时减去60/340=0176秒;测100米时减去100/340=0.294秒,以此类推。此种计时优点在于发信号和开表计时是同步的,并且此计时成绩可以不必考虑运动员的反应时,因为计取得成绩中已经包含着运动员的反应时,与电计时准确性的差距不大,此方法可在赛前大量运用。

注意事项:

1.上述改进方式仅限用于对计时要求较高的200米以下的直道训练距离。

业余训练方法 篇8

一、当前高职院校田径业余训练存在的问题

1. 教练员的指导水平有待提高

教练员在田径课业余训练中担任多个角色,是训练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实施者、管理者。对整个训练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练员自身的职业能力水平对于田径业余运动员的成长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有着很重大的影响。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缺乏专职的田径教练员,教授业余训练的教练员大多都是学校外聘的非专业性的教练员,虽然这些教练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平日里的教学需求,但是如果进行专业性质的田径运动项目训练就会显得教学经验、教学水平不足。而且很多教练员都是在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后又投入到田径业余训练中,这样“忙碌”的工作,教练员没有时间去学习更多田径业余训练的知识、理论和指导方法,更没有时间对当前业余训练活动进行经验总结,进行田径业余训练活动时仅凭自己脑子里记忆的原有经验来开展训练活动。因此,不少高职院校特别是边远地区高职院校的教练员指导水平不精,还有待提高。

2. 文化课与训练关系处理不当

当前,虽然不少高职院校都有长期的业余训练计划,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常常无法保证计划的正常实施。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学生的课业问题,现在的学生课业多,压力大,因此有的学生有心理负担,怕训练会影响学习,所以不想花太多的时间在训练上,平日的训练时间没有固定性,觉得自己什么时候有空想起来才去练一练,实际上能够坚持进行系统性训练的学生少之又少。只有在有比赛任务时,才会参与赛前的短期训练,但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训练方法往往无法取得好的比赛成绩,而且有时赛前的短期训练也不能保证100%都参加,随意性较大。要想提高田径项目的运动技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没有系统性训练是不行的,其实只要处理好训练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不会存在冲突矛盾的。

3. 运动负荷与运动强度关系处理不好

所谓运动负荷就是身体训练时人体能够承受的一种负担。通常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来表示运动负荷的大小,负荷量就是负荷对人体机能刺激量大小的一种反应,运动强度是负荷对人体机能刺激深度的一种反应。在恰当的运动负荷影响下人体的机能就会得到有效提高。但是如果运动负荷增加太快,超过人体可承受的范围,不仅不能提高运动成绩,还不利于身心健康,如果运动负荷小,训练效果就不大。例如有些教练员觉得学生有段时间没进行训练了,就安排学生围绕操场跑个十圈,突然增大运动负荷,以为能够加强学生的技能学习,实际上徒劳无功,而且学生也会因突然增大的运动负荷量而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成绩没有得到提高,反而伤害了身体,得不偿失。

二、解决高职院校田径业余训练问题的方法

1. 打造高质量教练员队伍,提高教练员技能水平

教练员抓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积极学习各种新的理论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教练员的指导经验除了从学校里学到的经验外,更应该在实际工作中把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努力钻研训练中的难题,总结自己在执教过程中的经验,反思不足,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水平。学校方面要重视对田径教练员的培训,给予他们出去学习、交流的机会,学习先进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增强专业性。建立高质量的教练员队伍,提高教练员的职业技能水平、指导水平。

2. 依据运动员实际情况,科学安排训练时间

由于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极少接触规范化的田径业余训练,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从头开始,基础水平不高,尚不能接受大运动量的训练,而且受课业的影响,学生有一定的思想负担。其实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训练,例如每天放学的半个小时、课外活动时间等,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害怕因为训练影响学习的顾虑,又可以进行系统的训练,到了有比赛任务时,就不用“临时抱佛脚”了,既能提高成绩,又不影响学生的学习。

3. 正确处理好运动负荷与运动强度的关系

要处理好运动负荷与运动强度的关系,教练员可以利用运动强度与负荷量配合循序渐进增加的方法。对于刚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一般先从增加他们的负荷量开始,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逐渐适应了,再增加强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增加学生负荷量的时候,运动强度不要太大。同样的,当增加学生运动强度的时候,负荷量也不能太大。这样学生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有规律地增加、下降,学生的训练负荷能力就会得到有效提高。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训练时间少的情况,教练员可以侧重于学生的运动负荷强度的训练,抓质量、优化训练过程。

业余训练方法 篇9

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研究, 截止到目前, 基本都是针对专业足球运动员的研究, 对高校业余足球运动员的研究确实没有得到重视。 高校业余足球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及训练时间比专业足球运动员少很多, 他们以文化知识的学习为重, 所以在足球运动上缺乏系统全面的训练。 通常的训练方法、 计划及手段都选择短期内完成, 并且保证训练质量, 对运动成绩造成直接影响。在足球运动中, 运动员的主要功能方式包括有氧代谢与无氧代谢相互结合, 高校体育教师在运动生理生化方面的相关知识没有很好掌握, 并且在安排训练计划的时候没能充分考虑运动员的自身条件, 训练方法不得当, 对高校业余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产生严重影响。

2、体能训练对足球运动员的重要性

2.1、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目的性

必须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足球教学, 对学生进行系统化体能训练, 那么足球教学一定要有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 将学校体育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结合, 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体育训练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重点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身体素质、体能、道德品质等。因此在开展足球教学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课程的安排与结构,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运动计划, 提高教学质量。

2.2、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健康性

人才的综合素质包含身体素质, 所以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今高校教育主要模式,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体能教学, 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教学。高校业余足球运动员的身体锻炼,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足球训练不仅注重技巧的联系, 更要结合器材条件、场地条件以及运动员本身情况, 加强体能训练, 培养学生的安全感及意志品质。

2.3、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科学性

开展足球教学的过程中, 文化知识的传播离不开教师, 学生的知识绝大部分来源于教师的教授, 教师本身的专业技能与人格修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自身修养与技能知识, 足球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 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离不开他们。所以, 足球教师应当收到足够的重视, 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针对足球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的时候, 应当组织开展科学的运动项目, 不仅锻炼学生的身体体能, 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高校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

3.1、力量素质训练

人体进行运动的基础是力量素质, 足球运动是一项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 快速奔跑、长时间的奔跑比较多, 对身体能力有较高要求, 所以, 足球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力量耐力与快速力量素质。

(1) 快速力量的训练。

人体肌肉的收缩速度与收缩力量决定了快速力量, 肌肉需要极可能并尽快的发挥出力量, 快速的来客服外界负荷。在运动员完成一个动作的时候速度越快、用的力量越大, 速度力量的表现也就越大。在训练的过程中, 加强肌肉速度与肌肉力量两方面的锻炼, 从而提高速度力量的训练效果。在进行快速力量训练的时候, 应当恰当处理动作速度与负荷重量的关系, 尽量符合专业训练条件要求。不论是提高速度的时候减少符合, 还是在增加力量的时候降低速度, 又或是在快速力量训练的时候提高速度的同时增大负荷, 必须对动作速度及负荷做好协调。如果在进行快速力量训练的时候, 如果负荷重量太大, 将对动作速度产生影响;如果负荷重量太小, 很难使快速力量得到表现。在快速力量训练的时候, 必须做好力量与速度训练的协调。也可不负重进行训练, 主要是通过克服自身体重来进行训练, 例如深蹲跳、蛙跳、纵跳、跨跳和阶跳等训练方式。在进行训练的时候, 一定要做好安全工作, 预防训练中受伤。

(2) 力量耐力的训练足球运动员的力量耐力由多种因素决定, 主要包括呼吸系统、供氧血液循环与工作肌耗氧机能能力, 运动肌群的协同有效进行工作的能力以及无氧代谢机能能力, 同时运动员自身意志克服身体疲劳的品质。另外, 运动员的力量耐力和最大力量也存在密切联系, 运动员在相同负重下完成动作的次数由自身的最大力量决定。最大力量越大, 完成的次数就越多, 从而力量的耐力就越好。通过实践教训证明, 循环训练是进行力量耐力提高的重要方法。在进行循环训练的时候, 必须确保训练的强度与训练的密度, , 在进行训练的时候不能有间段休息, 或是不限制训练时间, 但是必须保证进行一至三组的训练。加强训练强度的主要方法是增加重复次数或增加负荷、 在负荷与重复次数不便的情况下缩短每组训练所用时间;间歇休息的时候可通过心跳速度进行计算, 当心跳速度降到120 次每分钟时, 就可以进行下一次力量耐力循环训练。

3.2、速度素质训练

足球运动员在进行足球比赛的时候需要不断的进行迅速跑位、抢断球等, 对运动员的速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站在训练的角度上看, 速度包括位移速度、动作速度与反应速度。位移速度又是由绝对速度、加速跑速度与启动速度来组成。在足球运动中的跑动与田径比赛运动有很大区别, 不仅需要向前冲刺, 还需要侧着跑、向后跑、闪躲跑等。这些跑动都对足球运动员的速度训练提出了各种要求。在足球运动员的速度训练中速度耐力、加速跑速度与起跑速度都是训练的核心。在训练中的主要方法是速度耐力、变速跑、冲刺跑与起动跑等。 起动跑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从静止的状态到最高的运动速度, 在足球运动中摆脱防守、迅速跑位都依靠良好的起动跑能力。 通过各种棋牌训练来提高起动跑能力。 在足球运动中, 拥有良好的变速跑与冲刺跑能力才能确保战术配合与快速放手的有效性。通过短距离快跑是锻炼冲刺快跑的重要手段。速度的耐力指的是大幅度、 高速度的单个运动速度耐力与高速加速跑的速度耐力。 在训练中处理好专项速度训练与一般耐力训练之间的关系。

3.3、运动耐力训练

在足球运动过程中, 需要高强度长时间的活动, 对运动的耐力至关重要。运动的时间与强度, 距离与速度是矛盾且统一的。运动速度快, 运动的距离一定会短;运动强度大, 运动的时间必然短。可是, 在足球运动中, 不仅需要长时间的运动, 且要进行大强度的运动。不仅要进行长距离的奔跑, 还要快速度的奔跑。决定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运动耐力的主要因素是功能系统的机能能力, 就是指快速力量与高强度力量、耐乳酸和氧债工作的能力;在足球比赛的过程中将自身潜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在身体素质处于疲劳情况下的意志品质与心理素质。

3.4、心理机能的训练

足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与心理机能是运动员整个训练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足球的不断发展, 高校业余足球训练受到重视。在激烈的比赛中, 常常出现最后的艰苦对抗, 靠运动员的意志力与身体素质来坚持到最后, 良好的心理机能是提高胜利几率的重要条件。在运动员进行训练的时候, 训练运动员忍耐身体疲劳的心理机能, 在运动中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通过神经系统将运动员的机能潜力充分的挖掘出来, 顺利完成顺联及比赛的能力。意志是条件、自我调节是方法、愿望是动力, 三者相结合。

4、结语

在高校业余足球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的时候, 教练员需要根据足球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开展体能训练, 以为足球战术服务与足球运动本身特点制定训练的方法及训练计划。在训练的时候, 一定要深入到每个细节, 全面开展训练活动。尤其是世界足球发展已经十分成熟, 但还需全国足球工作人员共同深入研究, 提高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从而提高我国足球水平, 加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摘要:足球是世界热门运动, 很多高校也有很多学生喜爱足球运动, 学校也组建了高校业余足球队, 并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是高校业余足球运动员, 没有充足的训练时间, 且缺少专业系统的体能训练, 导致在进行比赛的时候, 在比赛最后阶段, 运动员已经失去了战斗力。本文针对我国高校业余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现状及重要性进行分析, 且提出提高运动员体能的训练策略, 为教练提供训练参考。

关键词:业余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现状,方法

参考文献

[1]金国文.高校业余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

[2]部义峰.优秀女子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体系的理论与实证[D].北京体育大学, 2012.

业余训练方法 篇10

在运动训练中, 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对科学安排训练负荷至关重要, 而生理生化监控是了解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说, 处于特殊的生长发育时期, 无论在营养需求、神经敏感性、身体发育特征、身体素质发育特点, 还是对运动刺激适应能力、运动恢复特点、身体机能特点等, 都对运动训练监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详细对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的心率、血乳酸、尿液中蛋白质、血清肌酸数的激酶、血红蛋白、血尿素以及血睾酮/皮质醇比值等7项监控指标的测试时间、方法、注意事项, 以及训练监控运动训练的指导意义。

2. 常用的生理生化监控指标

在青少年竞走训练中, 较为实用且易操作控制的指标生理指标有:心率 (晨起和睡觉间脉搏) 、血压、血氧饱合度等, 生化指标为:尿十项、血乳酸、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和血睾酮/皮质醇比值等。

2.1 生理指标

2.1.1 心率测试。

心率分为运动心率和恢复心率。恢复心率主要用于监测运动员的机能恢复状况, 主要是安排在运动员晨起前或者晚上休息后, 取卧位状态的安静心率。运动心率主要用于监测运动员运动强度的完成情况, 通过一定的设备, 实时监测运动过程中的心率, 以便于教练员及时监测并观察每个运动员体能状况, 同时, 在间歇阶段, 可以观察运动员的恢复调整情况, 以便为接下来训练提供依据。

优秀运动员晨起安静心率较慢, 通常在45次/min左右, 但不排除个体差异。如果晨起安静心率升高5次/min以上, 并持续2-3天不恢复, 提示可能训练强度过大机体未完全恢复;若升高10次/min以上, 提示有过度疲劳或疾病发生。出现上述情况应详细询问运动员的睡眠状况, 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对心率的影响。晚间休息期间心率控制同样如此。而运动心率的监测, 要根据教练训练强度的安排需要, 根据个人心率特点, 严格控制个人心率区间, 做到区别对待。

2.1.2 血压。

通过长期的血压监测, 可以作为很好的训练指导依据。运动员的血压会因为恢复状态、训练强度、训练量、气温即环境的变化发生变化。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的正常血压一般为:80mm Hg<收缩压<120mm Hg、50mm Hg<舒张压<80mm Hg。对于经过长期系统训练的竞走运动员来说, 血压较为稳定, 且受到外界的干扰因素的影响也较小。血压监测要遵循一个长期性原则, 且要全面了解并掌握运动员的生长发育规律, 进行综合评价。

2.2 生化指标

2.2.1 血乳酸。

血乳酸是反映运动时能量代谢特点、掌握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应用较为广泛, 且较为容易操作, 数据客观可靠。血乳酸主要要结合运动持续时间和个体差异等情况确定运动后取血的时间, 以便保证血乳酸测定的客观性。采血时间要训练科目安排、训练强度的不同, 在运动后即可、1-2分钟内, 安排时间节点。由于竞走项目以有氧为主, 血乳酸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测试过程要标准化, 以便于重复测试和对比, 。测试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进行, 测试前一天应进行同类训练。测试应每2-4周重复一次, 以观察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能力, 以便调整训练负荷。

2.2.2 尿蛋白及血尿素。

尿蛋白测试一般安排在运动后和晨起, 收集尿液;而血尿素一般主要测试晨尿, 且为每周测量一次, 一般采静脉或指血。尿蛋白监测:运动后15-20min内取尿, 从训练结束到取尿期间, 禁止运动员补充水分和其他运动饮料;晨起留取运动员第一次尿。尿蛋白反映运动员对运动负荷量的适应情况, 训练强度越大尿蛋白生成量越多, 而在以有氧供能为主的竞走项目中, 其总体运动强度不高, 但运动量较大, 其训练时间对尿蛋白生成影响不大。运动后尿蛋白排出量增多, 并一直延续到次日晨或更长时间, 这是机能不适应的表现。

血尿素监测:血尿素是用于监测运动负荷较为敏感的指标, 若一次大运动量训练后, 血尿素超过8毫摩尔/升, 是训练负荷过大的表现。若在训练或比赛次日晨测定血尿素浓度, 可以评定机体的恢复情况。运动次日晨或第三日晨仍超过正常值水平, 则表示机体对负荷不适应, 为身体机能较差的表现。在训练日晨起或训练周晨起, 血尿素在4-7mmol/L者, 表明机体恢复状况良好。在实际应用中, 训练后血尿素值增幅小、恢复快的运动员, 能承受大负荷量的训练。而增幅大且不易恢复的运动员难以承受大负荷量的训练。

2.2.3 血清肌酸激酶 (CK) 。

我们通常测试的血清肌酸激酶主要用于人体骨骼肌运动损伤的判断, 其测试指数的大小, 可以直接反映运动强度刺激对于骨骼肌的损伤程度。对于运动员来说, 血清肌酸激酶正常范围:男子10-220单位/升, 女子10-170单位/升。测试一般安排在每周训练恢复后采晨血, 采血部位可选择静脉或指血。在竞走训练过程中, 出强度周期安排外, 如没有意外损伤, 血清肌酸激酶水平相对较低, 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而当大强度刺激后, 运动员存在肌纤维的损伤, 其值可达到

1000单位/升以上。总的来说, 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的测定能反映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及运动后身体恢复情况。

2.2.4 血红蛋白 (Hb) 。

血红蛋白是反映运动员机能状态最为直接且最客观的指标, 无论在短距离还是在长距离项目中。其测试方法简单, 相应代价较小。长期的运动量刺激或者运动员队员环境不适应, 都会对血红蛋白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训练过程中, 如果运动员血红蛋白值长期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 表明机能状态较差、身体不适应运动负荷适应;当血红蛋白值较高时, 运动员可表现出较高的竞技水平和状态。因此, 常用晨起安静时血红蛋白值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此外, 血红蛋白值也可以反映体内缺铁状况, 是评定运动员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基本指标。

3. 竞走训练的训练监控的综合评定

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应是一个多指标、多层次、多因素的整体综合评定, 可根据评定的目的和测试对象的年龄、运动专项、训练水平等具体情况选择测试指标, 并依据运动生理生化原理, 对测试结果作出客观、全面、科学的综合评定, 从而科学的掌握和指导运动训练过程, 有效地提高训练效果。

摘要: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并结合多年的业余训练经验, 依据竞走项目的特点和训练监控的特点, 对业余训练过程中训练监控的方法和手段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整理, 旨在为青少年竞走训练和机能评定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关键词:青少年,竞走,运动员,训练监控

参考文献

预防业余训练运动损伤探析 篇11

【关键词】:业余训练 运动损伤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285-01

一、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

我们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以后的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为建设我们的祖国服务。如果在体育锻炼时,不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没有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就可能发生各类伤害事故,轻者影响学习和工作,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严重地妨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并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对个人和国家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因此,积极预防运动损伤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运动损伤与分类

(1)什么是运动损伤。运动损伤是运动医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

(2)运动损伤的分类。运动损伤的分类方法很多,这里仅介绍常见的两种:①按损伤的性质分:可区分为骨折,脱位、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包含关节轫带、肌肉和肌腱扭伤、撕裂和拉伤等,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如擦伤、刺伤)。其中小学生以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最为常见。②按损伤的缓急分:可区分急性损伤与慢性损伤。急性损伤都是一次性外伤所致。慢性损伤的产生,一是由于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为慢性,二是由于局部训练过度逐渐发生,如腰肌劳损,膑骨劳损等,慢性损伤在运动中较为常见。

三、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损伤的原因

(1)运动量与动作难度安排不当。安排运动量时,未考虑不同年龄、性别、锻炼者的生理特点和健康情况,过大地超过锻炼者可能承受的生理负担量;或安排动作难度时,过高地越过锻炼者的技术水平,都易造成运动损伤。

(2)课程的内容安排不当。如未根据运动过程中人体工作能力变化的客观规律安排课的内容,难度较高和费力较大的动作不是安排在课的前面和中间,而是安排在最后,由于这时身体已近疲惫,体力降低,神经系统对人体的控制能力减弱,所以在完成这类动作时,也轻易受伤。

(3)训练方法和技术上的错误。如未考虑人体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局部单一训练过多和过于集中,造成局部负担过重,而导致损伤或慢性劳损。另外,未掌握准确的动作技术,或未及时纠正错误动作,对动作质量要求不严,因而造成损伤.还有就是,教学中当学生身体疲惫,排汗过量,使体内盐分丧失过多,破坏了水盐平衡,加上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比较轻易发生肌肉痉挛。

(4)关节轫带扭拉伤。教学中有些运动项目由于外力作用使关节的活动超出正常的生理范围,轻易引起关节轫带的扭拉伤。扭拉伤部位出现疼痛与肿胀,关节肌肉活动能力有障碍,局部明显有压痛感。

四、预防运动损伤的原则

(1)加强思想教育。平时加强安全教育,让学生清楚损伤的严重后果,了解受伤的原因。使学生引起注意,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克服麻痹思想,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2)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等特点和运动技术水平,认真研究教材,做出合理的教学步骤,列出易受伤的环节事先预备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全面训练和基本技术教学。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要运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方法。全面提高基本技术教学,使学生正确掌握跑、跳、投等动作要领,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并以相关的身体素质练习为辅。等动作基本成型后再加强训练。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尤其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量和伤后体育活动的安排,避免单一训练方法,防止引起局部负担量较大。

(3)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剧烈运动前是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内容要根据教学训练和比赛内容而定,既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性准备活动,使准备活动最后部分的内容与课的内容相似。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受伤的部位,要特别注意做好专门的准备活动,适当地做一些力量性、伸展性练习。准备活动的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气象条件和教学训练或比赛情况而定,一般认为,兴奋性较低、锻炼基础或训练水平较高、运动持续时间较短或天气寒冷时,准备活动的强度可稍大些;相反,对于年龄小、基础差的运动员在运动持续时间长或天气炎热时,强度宜小些,时间短些。已伤部位的准备活动要谨慎小心,全套准备活动要循序渐进,准备活动的量,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4)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循序渐进地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提高它们的功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个积极手段。例如,为防止膝关节损伤,可采用膝绕环,膝屈伸等方法以增强股四头肌和髌骨功能;为了预防腰部损伤,除加强腰背肌这些大肌群的训练外,还应加强周围小肌群的力量训练,有助于防止腰部损伤;为预防股后肌群拉伤,要加强股后肌群的力量和伸展性练习等。

(5)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保护在器械体操练习中十分重要,它是一项复杂多变、空中动作较多的项目,很容易发生技术错误或失手跌下,尤其是儿童少年,肌肉力量弱,判断和控制能力差,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都应有人保护和帮助。

每个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都应该掌握自我保护办法。例如,身体失去平衡时,要立即向前或后跨出一步,以保持身体平衡;当人要快要跌倒时,应立即低头、屈肘团身、顺势滚翻,不可直臂撑地;从高出跳下,用前脚掌先着地后屈膝,以增强缓冲作用等。

对学校业余训练的体会 篇12

1 方法要科学

身体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 它对少年运动的“抓好基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选择科学的方法进行全面身体训练, 可以促进少年儿童身体发育, 促进身体机能能力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还可以防止运动损伤和伤病, 还可以延长运动生命。中国体操队员61%脊椎的伤, 85%手脚腕有伤。据测定, 体操队中十五六岁的小姑娘, 脊椎老化程度与七十岁的老太太一样, 这都是全面力量训练不够的结果。中国运动员二十几岁就显老, 以致过早退役, 也与心肺功能不强、缺乏全面系统训练有关。反观国外许多优秀运动员的成长过程表明, 他们大多是在青少年时期打下扎实的基础, 才能在后来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创造优异的成绩, 而且一度成为体坛的常青树, 这样的运动员俯首可拾, 如800 m前纪录保持者塞·安科和现跳高记录保持者索托马约尔。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所限, , 许多理论数据无法测试, 而用心率指标来控制强度简单易行, 而且比起仅用跑速来控制人体所负担的负荷更客观些。根据儿童少年心肺机能的发育落后于运动系统发育这一特点, 在全面发展各项运动素质的基础上, 应侧重加强耐力训练, 以促进心肺功能的发展。例如有氧耐力的训练, 心率一般在140~170次/min。时间最少5 min, 一般在15 min以上;在速度耐力的训练, 训练强度控制在心率达160~180次/min左右, 待脉搏恢复到120~130次/min, 再进行下一次的练习。这样无论是跑还是间歇休息, 而心脏都处于最佳输出范围之内, 即间歇期肌肉得到休息, 而心脏仍处于较高的活动水平, 对于发展学生的心肺功能效果显著。附学生成绩对照见表1。

2 训练少而精

大负荷训练已成为现代田径训练的特点, 没有大负荷量训练, 就没有现代运动成绩的高水平和高速度的发展。所谓大负荷量训练是指人体机能所能承担的较大的甚至最大限度范围内进行训练。田径运动训练中加大负荷只是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的一种手段, 绝不能单纯地为加大负荷而加大, 而是应在人体所能承担的最大限度范围内, 根据超量恢复的原理和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及营养保证, 通过提高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来弥补时间的不足, 贯彻少而精原则。学生在校应是以学习为主, 不能因为训练量过大, 出现身体的疲劳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如何才能做到既能达到训练效果又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呢?通过实践得出以控制强度为手段达到上述目的。

例如一名学生的400 m成绩为60", 如何利用控制强度达到训练效果呢?训练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运动强度, 才能引起最大吸氧量的增进, 引起机体的刺激。只要不低于80%就会达到训练效果, 低于60%, 只能起到健身强体而达不到训练的效果了。这样就不难算出该学生在训练中不得低于的时间为:60"+60"× (1-80%) =72"。

3 技术抓关键

在特长生的业余训练中, 时间短、任务急、发现技术问题较多的情况下, 只能抓技术中的关键环节。解决了技术关键就能提高运动成绩。

原地推铅球是一项技术较复杂的项目。学生初学乍练存在的问题较多, 如持球、投球时的蹬转动作、最后用力等。而最后用力是推铅球技术的关键部分。只要解决这个技术关键就能提高运动成绩。首先让学生明确正确的用力顺序, 注意末节用力效果。也就是说让学生明确最后用力由髋部肌肉开始发力, 按着大——中——小肌群的发力顺序, 有规律的动员有关肌群进行工作。例如在“抬体”动作阶段, 表现为右腿的“蹬转”与躯干的“抬转”;在成“反弓”的刹那, 则表现为右腿的“蹬转”, 与髋、肩快速地扭转。在伸臂推球瞬间, “甩腕”拨球, 是肢体末节肌群迅速收缩。这些动作, 体现了先由髋部的大肌群发力, 上通躯干, 下经大腿而转向两端的用力特点。另外, 正确的发力顺序取决于良好的用力和支撑, 使力的效果由下向上传。特别是在转肩、伸臂推球的刹那, 构成由下肢为基础的全身连续用力, 这是用力过程中的又一特点。学生练习中, 存在支撑腿支撑无力重心前移过大, 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 提高成绩则显得轻而易举。附部分学生成绩对照表, 见表1, 表2。

4 心理增信心

心理训练是现代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抓不好心理训练, 也就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精神动力”, 一个人的追求目标越高, 就越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 它的源泉就是精神动力。

作为教练员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队员在训练上有何目标, 针对目标, 因势利导。作为体育特长生, 主要目标是通过业余训练达到升学目的。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特点, 使学生对自身有个准确的评价。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 又要看到自己的劣势, 增强信心端正训练态度, 努力学习, 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前进。在奋斗目标的鼓舞下, 他们都能刻苦的训练, 正确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 做到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相互促进, 相互提高的目的。

5 配合是保证

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和运动员协调配合是训练成功的保证。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充实知识, 完善自身的只是层次结构。

(2) 对待训练忍着负责, 做到有的放矢。

(3) 争创训练的各种条件。

(4) 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协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摘要: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那些有一定体育特长, 又有强烈升学愿望的学生, 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 在提高训练成绩的同时促使文化课成绩不断提高, 最终达到升学的目的。笔者从训练方法、训练量、技术要领、心理训练及学与训的配合上分别予以阐述, 希望能为相关的训练提供借鉴。

关键词:学校,学生与业余训练,方法,技术,心理训练

参考文献

[1]黄立华.“激将法”在学生体育训练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2 (19) :22-23.

[2]谢玉堂.浅谈影响学生体育训练积极性的因素[J].读与写, 2015 (17) :259, 261.

上一篇:小学中段习作入门指导下一篇: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