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观察训练(精选12篇)
作文教学中的观察训练 篇1
中学生学习科目多、时间紧, 很难通过运用大量的写作来提高作文水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 用有限的素材把文章写好, 改写训练非常必要。作为学生作文训练的改写, 是把一篇或几篇文章当作素材, 按照要求重新做文章, 主题可以调换, 重点可以转移, 结构可以改变, 语言可以增减, 因而是一种再创造性质的作文。这对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 进而提高整体写作水平, 都很有帮助。
一.角度变化的改写
角度变化基本相当于人称变化, 有的文章用第一人称, 有的文章用第二人称, 变化人称来改写, 可以帮助学生变化观察的角度、描写的角度, 更加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从而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如《荷花淀》写的是深夜水生嫂织席等丈夫归家, 水生告诉她已报名参军了;过了两天, 水生嫂带领其他妇女寻夫遇敌, 最后以水生嫂为首的妇女也组织起来打敌人了。这是表现荷花淀妇女抗日的故事, 可以要求学生从水生的角度, 以他的见闻所及来叙述这个故事, 那归家的情景、对话就有变动了, 水生伏击救了水生嫂和其他妇女的写法也不同了。
二.内容延伸的改写
有些文章内容丰富而且时刻, 里面的一点内容就可能蕴含着许许多多的可能性。学生读了这样的文章, 往往有所触发, 特别是对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 无论情节、人物、景色都可以引起一些联想。这是他们对课文理解深化的表现, 因而可以引导这些联想作内容延伸的改写。如莫泊桑的《项链》是中学生们特别是文学爱好者们耳熟能详的优秀短篇小说, 其结尾“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 至多值五百法郎!……”让读者感到言已尽而意犹未尽, 因此可以引导学生续写这篇文章。学生根据故事情节, 可以想象主人公在结尾以后发生的事, 写出千变万化的故事, 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增强写作能力。
三.主题变换的改写
有的文章是表现一个主题, 但是还有另外的小主题。我们把小主题改为大主题来写, 就相当于用原来的素材写了另一篇文章, 这对解决学生作文中缺乏素材的问题是很好的办法。如全国高考试题中, 曾经要求考生把《第二次考试》改写成《陈伊玲的故事》, 在内容上允许调整, 取舍, 在情节上不要另外编造;不要写成缩写, 要把陈伊玲作为文中的人物, 不再突出苏林教授, 把暗线变为明线。陈伊玲在原作中不是主角, 但是作为一个德艺双馨的青年, 她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比苏林教授还要深刻, 因此这种改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要做好这种形式的改写, 首先要看是否切题, 中心是否明确, 因为这是涉及整篇文章的成败问题。不切题, 中心不明确是主病, 主病治好了, 才能论及其余。因此, 抓主病, 是做好这类改写的关键。
四.体裁变换的改写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体裁比较丰富, 应该让学生都尝试一下。但是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 学生在生活中找到适合的素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课文, 进行不同体裁之间的改写, 如把诗歌改为散文, 把诗歌改为小说, 把剧本改写成记叙文, 或者把小说改写成剧本。如把《孔雀东南飞》改写成故事《刘兰芝》, 可以突出刘兰芝的美丽、忍韧、善良, 给读者更加清晰的印象。再把《再别康桥》改写成抒情散文《母校深情》, 可以更具体更细致地描写校园的景物, 可以更直接更淋漓尽致地抒发对母校的真挚情感。再把《鸿门宴》改写成一个独幕剧, 可以把项羽、刘邦、张良、樊哙、项伯等人放在一个场景中, 通过其简单的动作和丰富而有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其性格, 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当然, 这种改写已经属于作品改编了, 需要更改、补充原作的幅度更灵活、更大, 需要学生具有必要的文学素养, 发挥丰富的想象, 一般都用之于较高年级。
写作与阅读的关系非常密切。指导学生改写, 第一步要引导他们熟读原文, 掌握原文内容, 钻研这些内容的主题和结构。只有对原文揣摩得了如指掌, 改写时才能运用自如, 以至熟能生巧, 做到立意深远, 结构新颖, 用词确切, 语句顺畅, 就不会是原文的重复了。第二步要使学生明确改写的要求:是哪种方式的改写?原文有哪些内容可取?有没有字数的限制?第三步可以开展“我打算怎样写”的讨论。对那些符合改写要求、充分运用原文而又别出心裁的意见, 应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第四步是评讲交流改写的得失, 特别要分析那些材料取舍得当, 主题、结构和语言都体现了再创造精神的好文章。
摘要:作文教学中的改写, 是教学实践中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训练方式。本文列举了几种改写的方式, 并简短地论述了改写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改写,角度,主题,体裁
作文教学中的观察训练 篇2
摘要:高中作文教学作为高中阶段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教师的难点也是学生的难点。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得学生形成自己的作文模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利用逻辑思维训练的方式来进行作文教学,不仅能实现基本的作文教学目标,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本文就高中作文的教学特点与问题进行分析,阐述采用逻辑思维训练的方式,怎样来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 作文教学 逻辑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与组织语言的能力,进一步实现能利用作文写作来达到训练思维,锻炼自我的目标。作文教学的好坏与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采用逻辑思维训练的方式到作文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都有很大的帮助。以下就以逻辑思维训练的特点进行分析,讨论怎样利用逻辑思维能力到作文教学环节中去。
一、运用逻辑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所谓逻辑思维,其实就是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以抽象的概念和判断以及推理几种形式,通过分析、综合与比较的基本过程,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语文作文写作的难点并不在于文中的错别字、以及语法运用得不得当,更多的是表现在逻辑思维方面上的问题。在实际的作文写作中,一些简单的语法问题实际上表现出的思维逻辑上的问题,文章的结构问题也都属于逻辑思维方面。所以,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起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培养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促进作文能力的提升。
近几年来,高中的作文教学表现出重文采、轻思想的现象,这也是阻碍学生兴趣,无法有效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至于作文教学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而高考的指挥棒还严重影响着学生与老师的教学活动,因此,采取逻辑思维训练的方式应用到作文教学中,是实现作文教学众多目标的必要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作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优势。
1、文章立意准确且深刻。
任何文章的核心就是立意,也是作文材料的根本,关系着文章的选材与布局。如宋代王禹偁 《赠别鲍秀才序》中所说:“公出文数十章,即进士鲍生之作也,命题立意,殆非常人。”可见立意对于写作文章的重要性。对于高中的语文作文教学也一样,立意的准确就是文章好坏的评价标准,立意必须紧贴文章的主体,也是文章的首要要求。其次,对于立意的深刻性,要求作文教学能够教会学生透过事物的表现来挖掘内在本质,从而形成对人生的思考,以及社会意义与价值,学会分析和思考问题,全面的看待事物。另外,文章的立意不仅需要深入的思考与有原则性的升华,还必须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与可靠性。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源自一些问题而产生思想与观点,针对事物总结规律,寻找解决的办法。因此,运用思维训练的方式,深入的思考问题,采用新颖的立意方式,以不同的角度、层次与方法来展现学生自己的思维与看法。
2、加强学生的逻辑分析训练。
长久以来,我们总是将逻辑思维训练当做是数理化学科的主要任务,但事实上,逻辑思维训练存在于任何阶段的所有教学活动中。所以,逻辑思维训练在作文教学中不仅发展了逻辑思维,更能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要加强学生的逻辑分析训练,针对一些命题作文或者话题作文形式的教学而言,通过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不同概念进行分析,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比如说,“路上的风景”这个题目或者主题的作文写作,需要分别分析“路上”与“风景”两个概念的基本意思,再分别将两个概念进行延生。“路上”可以延生为过程或者人生阶段,而“风景”也可以指单纯的自然风光,更可以指人生沿途的事物。运用比喻或者象征意义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情感以及隐性的事物,更加能够锻炼学生的分层理论逻辑关系。
3、拥有完整的文章布局。
所谓布局谋篇就是将材料有序的、有机的组织起来,保证在中心思想的指导下,形成具有一定内部联系的整体过程。逻辑思维的训练少不了机构依据,文章的好坏就在与是否有思维程序与思维成果的体现,从整体上看,文章的机构过程与结构形式要能体现作者的思维程序与成果,不仅有助于思维的条理化,更能提高读者的思维能力。高中阶段许多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模式,但在写作时,还缺乏一定的整体意识,大多表现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状态,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前后矛盾,文章缺乏整体性。因此,在作文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掌握学生的结构思维能力,找准文章各部分内容与文章整体之间的联系,确定好其基本框架,再进行有序的内容与形式安排。也就是说,作文教学需要考虑到整篇文章的线索连贯性,教授学生如何掌握文章的布局与顺序,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安排内容,科学的层次来确定顺序。
结语:总的来说,逻辑思维训练运用于作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技能,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形成思维品质,进一步提高其综合性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试谈作文教学中的片断训练 篇3
一、联系生活、书写真实
新编的语文教材,满眼都是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文章: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这给我们一种启示,作文也应该联系生活,才能写出鲜活感人的文章。要写好作文,我觉得应多让学生进行片断训练。
记得在一节初一的作文课上,我对学生进行一次人物描写的片断训练。要求是描写班上的一位同学,把握他(她)的外貌特征,文中不要出现这位同学的名字,但要让人家看到文章后就能知道被写的这位同学是谁。这次的片断作文,联系了生活实际,学生很感兴趣。二十分钟后便陆续有学生把文稿交来。有的写“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嘴边有一颗黑痣”,有的写“他的头顶有两个旋,别人都说他是属牛的”。有的学生怕别人猜不出自己写的是谁,还这样写:“他今天穿了一件红色格子的T恤,看上去很帅”,“她今天的头发上扎了个有月亮星星图案的发卡,可漂亮啦!”这些片断描写,说明一个问题:同学们都做到了仔细观察。我想长期这样训练下去,今天写校园的一角、明天写家乡小河,写得多了,笔就熟练了,“下笔无话可说”“遇事不会观察”等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二、不设规矩、俯拾即是
如果把所有的片断训练都要在课堂进行,既不合理,也不可行;如果总是老师出题让学生写,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不能写自己最愿意写的事了。因此,片断训练应以“不设规矩、俯拾即是”为宜。
不给学生设规矩就是学生平时看到什么景,遇到什么事,都可以信手拈来,写成一段话。这种训练,和写日记差不多。但它并不要求学生每天都来一段这种景物描写的训练,相反,而是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观察到了则写,没有观察到就不必硬凑。对于那些勤奋好学、肯钻肯练的学生,一学期下来可以写到几十篇这种小片断。写得多了,片断就会精彩入神。如一位学生是这样写她的小表弟:“大年初三那天,表弟来我家拜年,他长得虎头虎脑的,真是可爱极了。他胖嘟嘟的脸上,长着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小鼻子翘在两片鲜红的小嘴唇上,那小嘴唇呢?一刻不停地嚼动糖果——哈 ,表弟真是只小馋猫”。这段描写,是够精彩的。
提倡这种“俯拾即是”的作文方法,可以积累精彩的语言材料,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可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责任到组、作文接龙
学生一段段的写,写得不错,组合成一篇文章便不行了。为此我想,片断训练应与完整的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做法是从“作文接龙”入手。
作文接龙,其实就是从故事接龙开始的。如《皇帝的新装》课后有一道这样的习题:请你为这篇课文写一个续篇,想象和夸张的色彩越浓越好。
结果有的同学这样想象:那个裸体的皇帝还是认为自己的新装是最漂亮的,从此再不愿穿别的衣服,冬天来了,皇帝冷得哆哆嗦嗦,可他不肯加衣服。后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皇帝冷死了;有的同学想象:皇帝越想越觉得小孩的话是真的,他幡然醒悟,马上停止了游行。一边派人抓骗子,一边回宫穿衣服。凡是没有说实话的大臣一律处死。从此以后,他的国家治理得越来越好了。
同学们能在别人的文章之后能接出如此丰富的“龙”, 说明同学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这就启发了我,把作文的片断训练适当串接起来,有时就可成为一篇好的文章。方法是把任务落实到组,做起作文接龙来就容易了:先把要记叙的事件分成开端、经过和结局三个部分,然后将班上的学生分成三个组,规定好了记叙的对象,便开始动笔写了。有时候,三个组中的优胜者能凑成一篇精彩的文章;有时则要适当加入一些衔接的词句,同样也可以成文。
这种训练,有三大好处:一是体现寓教于乐的特点,学生的兴致高,二是能使学生在怎样修改作文这一点上有所收获;三是把零星的片断训练连接成文,化零为整,为学生能写好一篇完整的作文打下基础。
四、美文欣赏、激发创作
学生的周围其实是不乏美文的。课本上、作文书上,比比皆是。可是这些美文往往不足以激发学生创作的举动,究其原因,在于这些美文的作者往往是著名的作家,他们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学生的生活太远。况且,大凡课本上的美文,文笔纯熟流畅,要求学生手到擒来、活学活用,显然是要求过高的了。
那么,要给予学生怎样的“美文”,才能令其有欣赏的可能,进而自发的仿效,达到激发其创作的目的呢?我的看法是,就地取材,与学生的生活越贴近效果就越好。在我的作文课上,拿来作范文的,多是班上学生的文章,有时候,也有我写的“下水文”。因为我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大致相仿,差不了很远,学生听起来容易把握。写片断作文所需的时间不长,所以教师可以一边在课堂上走,一边可拿起学生的文段来,看到精彩处,就把它念出来给大家分享。
初中生都喜欢表现自己,当某位同学的作文被当作范文读出来时,其他同学的心一定也在痒痒的,他们也盼望自己的文章也能这样当众念出来啊!这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写出有一定水平的文章。因此说,“就地取材”来的美文具有一举两得的神效,老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片断作文训练是作文训练的一种手段或方法,它不可能替代完整的作文訓练。我想:既然川溪可望汇成河,那坚持片断作文训练,就会像川溪之水汇成河一样,最终会汇成一篇完整而美好的作文。
作文教学中的观察训练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138例社区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9例, 所有患者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 且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2]。观察组男39例, 女30例, 年龄48~78岁, 平均 (60.69±5.04) 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1例, 初中20例, 高中或中专11例, 大专及以上7例;其中出血性脑梗死31例, 梗死性脑卒中38例;病变部位:左半球33例, 右半球36例。对照组男38例, 女31例, 年龄49~78岁, 平均 (60.73±5.17) 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2例, 初中18例, 高中或中专11例, 大专及以上8例;其中出血性脑梗死30例, 梗死性脑卒中39例;病变部位:左半球32例, 右半球37例。排除标准: (1) 患有恶性肿瘤; (2) 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3) 脑卒中病程在1.5年以上患者; (4) 患病前有运动障碍、精神病史; (5) 聋哑人[3]。所有患者均同意参加本次实验, 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类型、部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成立团体康复训练团队, 将康复医师、康复护理治疗师、心理治疗师、护士等组成团体康复训练团队, 在患者家属的帮助下, 每次训练2 h, 每周2次。
1.2.1 对照组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2 d, 开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 并以团体康复训练为主。 (1) 心理训练:由于社区脑卒中发病率高及死亡率高,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 多数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恐惧的心理, 团体康复训练团队应主动与患者交流,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社区脑卒中, 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 (2) 智能训练:通过了解患者的喜好, 通过游戏、故事的方式训练患者的智能。 (3) 体能训练: (1) 肢体运动:包括主动运动及被动运动, 患者家属帮助患者按摩全身肌肉, 活动关节, 防止肌肉萎缩;患者自己床上活动手脚, 从简单到难, 再进行翻身训练, 从而锻炼肌肉。 (2) 平衡训练:站立、坐位及静、动态的平衡训练。 (3) 日常活动能力训练:医务人员详细指导患者日常进食、洗漱及穿衣等操作, 反复进行, 必要时借助医疗器具。
1.2.2 观察组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2 d, 开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 并以团体康复训练为主, 方法同对照组, 在此基础上另外接受认知功能训练。 (1) 定向力训练:医务人员向患者提问关于当前日期、所在地点及某物品的方位等。 (2) 注意力训练:拿出卡片, 写上图案或数字, 让患者区分哪些是图案, 那些是数字, 训练多次后, 让患者找出医务人员所描述的图案或数字。 (3) 记忆力训练:将患者每天生活安排表放在床头, 使患者形成规律的生活;让患者与家属回忆前几天发生的事情, 通过照片、录像等形式勾起患者的回忆。 (4) 协调力训练:利用折纸或者简单的手、脚、眼睛动作等游戏, 训练患者的身体协调能力。 (5) 计算力训练:10以内或100以内数字的加减进行训练。 (6) 语言交流训练:采用播放视频或者播放录音的方式, 让患者看或听故事、新闻等, 激发患者的兴趣, 同时与患者交流或提问患者有关故事中的情节或新闻的大致内容[4,5]。
1.3 评价指标
1.3.1 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MSE) 评分
用于测量患者的认知功能, 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认知能力越好, 分数0~30分, 重测信度系数0.850-0.950, 评定者之间信度系数为0.950-1.000, 敏感度为80%~90%, 特异性70%~80%[6]。
1.3.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 包括进食、穿衣、洗澡等10项日常自理活动, 根据不同等级分为5级, 总共100分。分数≥60分表示患者生活基本能够自理;40~60分表示患者生活部分需要帮助;20~39分表示患者生活大多需要帮助;20分以下表示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7]。
1.3.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包括意识、言语及肌力等8项功能的评定, 分数0~45分, 所得分值越高, 说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其中30~45分为表示重度缺损;15~30分表示中度缺损, 0~15分表示轻度缺损。重测信度系数0.900-0.970, 施测者之间的信度系数为0.980-1.000[8,9]。
1.4 统计学处理
资料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训练前两组患者的MMSE、MBI、C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训练后1、3个月观察组MMSE、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第3个月的评分明显高于第1个月,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训练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第3个月的评分明显低于第1个月,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3。
3 讨论
脑卒中是指突然昏倒, 伴发口角歪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的疾病, 又叫脑中风, 主要是由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内动脉出现狭窄, 闭塞甚至破裂, 从而导致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有一定局限性神经症状, 同时有失语, 严重者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甚至发生脑疝或死亡[9,10]。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及复发率高等特点,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研究发现, 发生脑卒中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达到50%以上, 需要及时的科学化的治疗及团队康复训练, 否则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遗症, 对患者日常生活带来影响[11]。董丽娟等[12]研究显示, 通过早期的认知功能评估能够很好的预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效果。因此, 认知功能训练对于社区脑卒中患者显得尤为重要。
认知功能是大脑关于学习、记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表现, 是人对外界所有事物的全面感知。本研究中, 两组患者在康复训练前MMES、MBI及CSS评分很低, 基本所有患者均完全依靠家属的精心照顾, 而且患者的反应慢, 无法准确回答医务人员的问题, 由此说明脑卒中患者的认知能力功能受到严重的损害。认知能力训练是通过刺激兴奋患者机体运动的通路神经元, 加速了大脑侧支循环的建立, 利用了大脑的可塑性及大脑功能的重组性, 因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出现的损伤反应其实是大脑功能中的一种固有的重塑和修复能力[13]。而实际上出现的脑功能重组却是有限的, 因此要促进患者的大脑功能恢复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康复训练便起到重要的作用。康复训练是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的过程, 为了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需要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 才能改善功能障碍, 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研究发现, 认知障碍的患者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执行命令的能力降低, 而认知能力训练的目的正是为了提高这些能力, 从而整体的康复训练效果也将取得更明显的效果[14]。本研究从定向力训练、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协调力训练、计算力训练及语言交流训练6方面着手, 按照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侧重点训练。研究结果显示, 训练前两组患者的MMSE、MBI、C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训练后1、3个月观察组MMSE、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第3个月的评分明显高于第1个月,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训练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第3个月的评分明显低于第1个月,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训练后, 患者的精神状态逐渐好转, 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积极主动的参与康复训练, 并且能与家属及医务人员正常交流, 同时, 患者的不良情绪也逐渐减少, 自信心开始增加, 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综上所述, 认知功能训练能够明显改善社区脑卒中团体康复训练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 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功能训练在社区脑卒中患者团体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0年5月-2013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138例社区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9例, 对照组采用肢体运动、平衡及日常活动能力等常规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认知功能训练, 在训练前、训练第1、3个月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MSE)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 (MBI) 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CSS) 评分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的MMSE、MBI、C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训练后1、3个月观察组MMSE、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第3个月的评分明显高于第1个月,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训练后1、3个月观察组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第3个月的评分明显低于第1个月,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认知功能训练能够明显改善社区脑卒中团体康复训练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 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写景作文训练——观察景物的特点 篇5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观察与思考景物的特点 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观察与思考抓住景物的特点;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状物。教学重点:观察与思考 教学难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发现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时有位画家叫做厉归真,他酷爱画老虎,曾住到有虎出没的山林里,躲在大树上仔细观察虎坐、卧、跑、跳的动作,反复进行描摹。经过长期努力,他画的老虎神态逼真,令人叹服。
绘画需要观察,写作也是如此。今天我要大家一起来学习通过观察和思考抓住景物的特点。(板书)
二、示标:(多媒体)
1.学习通过观察与思考抓住景物特点;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状物。
三、观察的重要性
师:社会生活,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大千世界,五光十色,包罗万象;能触动
我们的情思,引起我们遐想的景物,数不胜数,可是让同学们描绘景物时 却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除了其他因素之外,缺乏必要的观察是一 个很重要的原因。请大家看投影。师:谁能为此图配诗?
生:骆宾王《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师:这位同学用《咏鹅》来配画,可谓相得益彰。作者观察到了哪些特征? 生:曲项、白毛、绿水、红掌。
师:如果作者对鹅儿浮水这一景物缺乏精细的观察,他就不能写得如此生动,由此可见,细致的观察是写好景物的前提。没有对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思考,就不可能将景物准确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怎样观察
师:仅仅懂得观察对于景物描写的重要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善于观察景物,掌
握观察景物的方法。请大家看两段文字(多媒体)《春花图和春风图》
师:朱自清先生从哪些角度描绘春花?
生:形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颜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味道“花里带着甜味儿”。
/ 4
师:我们知道观察景物要从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姿态、质地等方
面入手。
朱自清先生又是调动了哪些感官去认识和体味春风? 生:触觉、嗅觉、听觉。
师:我们对事物进行观察,不仅要用眼看,还要仔细听,详细问,用手摸,用
嘴尝,用鼻嗅。要想准确细致地表现景物,就要对它的整体有个比较全面 具体的认识,观察景物要全面细致。(以观察一盆兰花为例)生:它的花是…… 生:它的叶是…… 生:它的形是…… 生:它的气味……
师:很多同学在描述景物的时候,往往很难抓住景物的特点,是什么原因?由
于没有思考,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见而不思”、“闻而不想,或者只是描绘出景物外在的可观可感的形貌、姿态、声色等等,而缺乏“神”。师:观察景物最重要的是抓住景物的特点,即思考观察的景物不同于其他景物 的地方。(板书:此景与彼景不同)师:再来看另一盆兰草。
生:塑料盆里的肥硕;瓦盆里的瘦弱。……
师:可见,不同景物有不同的特点。
师:比较《春》和《春风》中春风的不同(出示多媒体)生讨论:江南春风,温柔、和煦、芳香、悦耳。
北国春风,猛烈、粗犷、壮美。
师:不同地点,同样的景物也有着不同特点。(板书:此地与彼地不同)师:同样是冬天,扬州的冬天与济南的冬天有什么不同? 生:扬州寒冷,济南温晴。
师:不同时候,不同地点,有着不同的景物,观察时要特别注意把握景物在不
同时间的特点。四季都有花,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春天有桃花、杏花、梨花。生:夏天有荷花。生:秋天有桂花、菊花。生:冬天有梅花、雪花。
师:它们有什么特点?能用一句诗来描述吗?
生:万紫千红总是春;竹外桃花三两枝;红杏枝头春意闹。生:五月榴花照眼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4
生:八月桂花香。
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师: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花,同一种景物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色彩。比如柳
叶,春天,它的颜色嫩绿,到了初秋它的颜色凝重,等到深秋,它转为黄 色。同样是荷花,春夏秋冬有什么不同?(板书:此时与彼时不同)生:春天,小荷才露尖尖角。
生: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生:秋天,荷尽已无擎雨盖。生:冬天,留得残荷听雨声。
师:观察景物要想抓住特点,必须掌握方法,善于思考,才能发现景物的特征。
五、如何写景
师: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写景抒情,我们观察到了景物,如何生动地描绘它们,表现它们呢?请大家看《济南的冬天》中“雪后山景图”,作者是按照什么 顺序来描写的?
生:方位顺序,山上→山顶→山坡→山腰
师:老舍先生多角度地观察了济南冬天的山,也多角度地描绘了雪后山景。(板
书:多角度描写)多角度地描写可以使文章具体。请在再来欣赏《春》中 的“春花图”,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春花的? 生:运用拟人,…… 生:运用比喻,…… 生:运用排比……
师:的确,使用多种修辞手法确实要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朱自清笔下的春
花是如此繁茂,老舍笔下的小山是如此秀美。(板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师:我们前面观察了兰花?现在以《兰花》为题写100字短文,注意写景顺序。
(板书:注意顺序)生写作文 评议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景物的特点,我们知道观察离不开思考,只有用心观察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只有学会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角度地写景状物,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散文来。
板书
观察景物的特点
/ 4
观察 颜色、形状、气味、质地 思考:1.此景与彼景的不同 2.此地与彼地的不同 3.此时与彼时的不同 描写:1.多角度描写 丰富 2.运用修辞 生动 3.注意顺序 条理
作文教学中的观察训练 篇6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发散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82-01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思考周密,认识深刻,具有独创性目的。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文贵有新意,立意的优劣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写文章,要求立意鲜明、深刻、新颖。立意新颖,就是要变换立意角度,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其方式就是演绎推理,发现特点,对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不善于求异,就永远不能真正理解、驾驭多姿多彩的世界。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
一、从模仿入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地根据教材的编写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在让学生阅读了例文后,不放再原文给题目加上一些条件限制,内容就能更明显更具体地显现出来,这样就能较好地把握要写的内容。比如,《园丁》可变为“城市的美容师——园丁”“辛勤培养祖国花朵的园丁——老师”“园丁颂——记我的教师二三事”。又如,“春天”可变成“艺术的春天”“科学的春天”“春天——播种的季节”“充满希望的季节——春天”等。这样,主题更明确,不致因宽泛而无从下手。
比如让学生阅读了郭风的散文《桥》以后,指导他们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如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在指导学生模仿“灯”的构思时,不妨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这样几个步骤,如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时。“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校园内的,商店门口的,门卫室窗口的等种种黑板报,于是就会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这样,对训练学生写作时的发散思维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从审题立意入手,开阔写作思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我们在审题立意时,由于思维的程式化和定势化常常会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有一些妨碍。如:看到蜜蜂就立意勤劳,看到蜡烛就立意无私奉献,看到仙人掌就立意生命力顽强……在这样的定势里,学生的发散思维基本上被抑制了,他们的作文会出现大量相同的主题立意,这是我们应该避免的。与程式化相反的,则是立意的多彩化。学生的思维是有可塑性的,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启发,立意时应训练他们多找立足点、发散点。各角度的特点和可能性都予以考虑,以产生独特或新颖的立意,创造性也许从此起步。如:蛇会咬人吃青蛙,是害虫,但它能抓老鼠,保护庄稼,又是人类的朋友;垂柳婀娜多姿,给人以美,但它却很难成为栋梁……这样,引导学生走出定势,多思多悟,发散思维就会得到培养和训练。
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寓发散思维于授课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就会随之逐步提高。因此,在整个初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的训练在中,应该尽量避免出现思维的程式化,应提倡多样化。
三、注重方法,按部就班进行训练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方法很多,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多角度比较,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联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在具体教学中,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首先注重方法辅导。这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其次,加强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第三,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这样坚持训练下去,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篇7
由一点出发, 借助已有信息, 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 又可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 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 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发散思维, 又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 其方式就是演绎推理, 发现特点, 对同一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不善于求异, 就永远也不能真正理解、驾驭多姿多彩的世界。有些作文题目内容宽泛, 学生在立意作文时不容易把握, 这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具体方法。
1. 给题目加上一些条件限制, 其内容就能更明显、更具体
地显出来, 这样就能很好地把握要写的内容, 比如, 《园丁》可变为“城市的美容师———园丁”、“辛勤培养祖国花朵的园丁———老师”、“园丁颂———记我的老师二三事”。又如, “春天”可变成“艺术的春天”、“科学的春天”、“春天———播种的季节”、“充满希望的季节———春天”等, 这样主题更明确, 不至于由于宽泛而无从下手。
2. 在审题立意时也要运用发散思维, 开阔写作思路。
如在读后感写作训练时, 我给学生推荐一则寓言《滥竽充数》, 学生就根据材料内容畅想立意, 提出了几个论点:A、滥竽能够充数, 联想到官僚主义是产生南郭先生之流的土壤。B、从南郭先生冒充内行, 最终露出马脚, 可以联想到不论学习或办事, 不能不懂装懂、弄虚作假, 而应该扎扎实实、虚心求教, 掌握真本领。C、从南郭先生最终落荒而逃的可悲下场, 可以联想到人贵有自知之明, 等等。又如写记叙文, 我给学生提供图形“O”, 写《O的断想》, 学生说像西瓜、像车轮、像跑道、像太阳……经启发, 学生不仅从外形特点联系相似的形象, 而且从象征意义等方面发散, 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O是一片空白, 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它是一块处女地, 需要我们去开垦、耕种;它是一面镜子, 让你认识自己……然后选择自己最熟悉、掌握材料最多的角度去发散思维, 这样写出的文章思路广阔, 内容丰富, 思想深刻。
3. 在作文课上, 发扬民主, 尊重学生, 即造成学生心理上
的“自由感”和“安全感”, 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 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学生“不抓辫子”、“不打棍子”, 学生作文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有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话不全是金科玉律, 甚至和老师的观点相反, 也属于正常现象。对这种情况因势利导, 有时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有一次我出了一个“诚实好”的作文题目让学生讨论, 其间有个学生说“谎言好”, 我让他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的论据是:电影《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中有这样的一组镜头, 毛泽东为了不使自己的新婚儿媳伤心, 一直不把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消息告诉她, 尤其是在她再三追问岸英为什么不回信时, 毛泽东仍以战事忙的“谎言”来回答。从影片中可以看到, 毛泽东此时是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为了别人的幸福而甘愿把失子之痛强咽在自己心里的谎言, 谁能说不好呢?我借机又出了个“谎言好”的作文题, 让学生选择其一。结果这次作文立意新颖, 尤其是作“谎言好”的同学举出的证据令我耳目一新:事实详实, 叙述有力, 一反过去无病呻吟的毛病, 使作文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评讲时, 我以此事为例引导学生注意多角度比较、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联想, 再指导于新的实践, 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开发。
4. 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可在教学中穿插, 如:
在《七根火柴》一文的教学中, 教师可作如下分析:这是一篇以歌颂红军战士崇高品质为主题的文章。为着先由天气恶劣, 自然条件差, 生活条件差的情况联想出需要火, 但没有为个人划燃一根, 而是全部献给部队, 这七根由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火柴, 后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联想到红军战士光辉的革命品质和坚定信念, 从而升华主题, 达到歌颂红军战士崇高品质的目的。教学《〈咏柳〉赏析》一文时, 我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除了文中的想象的“一树绿柳高高地站在那儿, 好像是用碧玉装饰而成的”, 你还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多层次、多角度地创造出生动形象的新画面:柳丝柳絮在春风中飞舞的形象。柳树在烟雨迷蒙的江畔的形象, 柳树杏树掩映山路的形象, 等等, 不仅在诗的一境中感受体验诗人的情感, 而且运用已经感知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组合, 创造出种种新的形象。寓发散思维于授课之中, 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 久而久之, 使学生形成发散思维的习惯, 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逐步提高。
关于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篇8
一、“发散机智”立意
在作文教学中, 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从多角度、多层面、多因素立意构思, 不断拓宽其思维空间, 训练其发散机智。
如《一滴水的联想》这样一个题目, 教师可启发学生作如下联想:“ (1) 一滴水只有同亿万滴水汇合起来, 才能变成汹涌澎湃的激流, 一泻千里, 产生不可遏止的力量; (2) 大海中, 小水滴住厌了, 一天, 它跳出水面, 窜到沙滩上, 在阳光下闪光, 它高兴地笑了, 可惜不一会儿, 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3) 下雨了, 屋檐上的水滴到台阶上, 年年月月, 留下斑斑点点, 又过了很久很久, 居然露出一个个的小孔; (4) 滴水何以能穿石呢?原来它完成了这样一个变化:CaCO3+H2O+CO2=Ca (HCO3) 2。显然这个题目至少可以作成四种立意的文章: (1) 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 (2) 表明了个人离不开集体; (3) 强调了持之以恒; (4) 阐明了要按科学规律办事。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在发散的基础上选择最好的, 坚持不断地训练, 学生的心智更加健全, 思想更加成熟。比如“细节”这一话题, 我们在审题立意时就发散思维, 于是想到人的一生便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 许多细节让人感动, 让人终身难忘。然后, 学生就会七嘴八舌地说:细节是放学回家后母亲的一声问寒问暖;细节是天黑时爷爷的一次接车;细节是做完作业后父亲的一句早点睡觉;细节是讲完题目后老师询问你是否懂得的眼神;细节是生病后朋友递来的一丝不苟的笔记。细节很小, 却让人持久地感动。总之, 在写作教学中, 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 激活思维, 发展个性, 强化发散机智训练, 使他们在作文的天地中放射出耀眼的火花。
二、贴近生活, 切中心理命题
作文命题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讲究作文命题艺术, 做到命题恰当是作文教学的关键。好的作文命题不仅可以激活学生思路, 启动作文激情和兴趣, 引发写作欲望和冲动, 而且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 作文命题要切中心理, 打破常规, 激活思维;作文命题须贴近生活, 开启文思, 发展个性。
叶苍岑教授曾一语中的:“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病, 主要原因是出题不当。”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关键是所出题目”, “作文一定要让学生有话好说, 有话要说”。叶老说得好, 老师要“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 ”“教者命题, 题意所言必学生心所能思”, “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有所撰作”。叶老的精辟论述, 正道出了作文命题切中学生心理的重要性。由此看来, 只要我们从学生心理和生活实际出发, 努力寻求作文命题的规律, 把题命准命活, 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上学期我们出了一些《妈妈的手》、《爸爸的笑》、《接车》等题目, 这些题目命题新颖, 易开启学生心灵之窗户, 引发学生吐真情。这学期是初二了, 我们就出一些贴近学生敏感的、争辩性的、富于浪漫又困惑迷惘和“求异”心理的题目。如《网络利弊谈》、《我看克隆》、《中学生早恋利弊谈》。这类命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老说:“训练学生作文, 必须注意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让学生说想说的话, 写想写的事, 论能论的理, 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启文思。
三、通过“变”, 鲜活表达
夏丏尊说过:“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道。”
新课标指出, 写作“要求有创意地表达, 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以鼓励”。那么, 怎样表达才会有创意呢?
刘勰说:“文辞气力, 通变则久。” (《文心雕龙·通变》) 因为写作取材大多是生活中的寻常事物与现象, 这些寻常事物与现象, 在平时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 更难让人们产生审美感受。如果我们在表达上有创意地变化, 使寻常事物与现象以新的面目出现, 就会产生极大的艺术表现力, 而这种变, 就要启发学生思考,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语言个性。那么, 如何通过表达的训练来激活思维呢?
(一) 通过描述, 变抽象为形象。
人们说话, 写文章, 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思想感情是抽象的, 表达时你如果只直接说出某种思想感情, 而不是表达产生这种思想感情的原因和事实, 他人就难以置信, 甚至认为你在无病呻吟。一次写作文片段时, 一位学生写道:今天是两个星期一次放假的日子。爷爷骑三轮车来接我, 路上我心里真难过啊!这是一段直白的叙述, 没有一点感染力, 如果我们要感染他人, 使他人产生情感共鸣, 就必须把这种抽象的感受形象化。于是我就启发学生思考, 如果我们要把“难过”表达出来, 就必须讲清楚为什么难过?怎样难过?这样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生说:“看到爷爷的背驼了, 风呼呼地吹着, 而爷爷的汗不断地往下流, 气喘得越来越急, 蹬车的速度也越来越慢了。”在此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细节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加以描述、议论、抒情。这样既训练了思维, 又使语言表达得更加形象, 更有情趣, 更富有个性。
(二) 放飞想象, 变贫乏为丰富。
丰富的想象, 永远是作文腾飞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其实, 想象并不神奇, 它是人们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 经过推理、联想、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在“作文”中, 想象是指将文中“未出场”的人、事、物、景及某些有内在联系的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 熔铸到一个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或典型环境中去的思维活动。如学了《纸船》和《金色花》后, 我想学生对父母的情感已被唤起, 于是就让他们像泰戈尔、冰心一样, 把自己对父母的爱表达出来, 其中有位学生写道:“星期六10点钟, 我在家看电视。看见母亲提着菜和米, 我马上跑过去接过妈妈手中的菜。”还有学生这样写:“我拧毛巾给妈妈擦脸”;“我给爸爸泡茶”, 等等。如此贫乏的语言, 更谈不上有文采有意味了。什么办法能变贫乏为丰富呢?放飞想象就可以打开思路, 于是我给学生一种句式:假如我%%%, 我%%%展开想象, 从此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丰富的语言汩汩而出:
甲生:假如我变成了一首催眠曲, 我将消除妈妈的忧愁, 让她安然入睡;假如我变成了一阵清风, 我将为母亲拂去满头的汗水;假如我变成了一颗明星, 我将闪烁全部的光照亮母亲;假如我变成了一篇笑话, 我将为母亲工作后的疲惫带来一丝快慰。
乙生:假如我变成一盏灯, 我要为妈妈照亮眼前的道路, 当她吃过午饭, 在桌前工作, 我要默默地守候着她;当她晚上做完家务, 带着疲惫走到床前, 我要为她带来光明, 伴她入睡。假如我变成了妈妈的双手, 我要为妈妈分担辛苦, 让她多休息;当她梳理时, 我要为她整理早已满载着白发的头, 为她洗净满是皱纹的脸;当她沐浴后, 走在房间里, 我要为她招来芳香, 伴随着她。
这两段想象奇特而瑰丽, 不仅富有文采, 而且意趣盎然, 有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拓展, 把学生对父母亲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 实现思想情感的升华, 而且语言表达富有个性。
四、点拨式批改
叶老说得好:“批改只给些引导和指点, 该怎么改, 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因此, 我就采取“点拨式地批改”方法。比如学生的作文哪里有毛病, 我就这样指导:为什么要换掉这个词, 你知道吗?这几句话你读得通吗?请想一想, 并自行改正。能否换个角度思考, 使你的语言表达富有个性, 等等。从而启发学生去思考, 自行去修改。
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曾说:一旦换个角度看周围的一切, 他们 (指学生) 就会如同骑在神鸟的背上降落在神奇的山谷, 忽然发现身边有数不清的宝贝。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 让他们骑上神鸟, 飞向各自那神奇的山谷。
摘要: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是对学生思维的启迪、激活和挖掘。怎样激活学生的思维, 发展其个性,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作文教学,激活思维,发展个性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教学论.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立意训练 篇9
一、训练学生积极、高尚的立意思想
照正常的教学过程,我们都是要求学生一看到题目,首先是审清题意;接着确立中心,即能表达的主题,这确立主题的过程就是立意。倘若说一个人的字如其人的话,文章的立意就像是一个人的精神。看一篇文章立意新颖、内容高尚、思想积极的文章,你就会觉得精神愉悦。反之看,一篇如果立意陈旧、内容低级、思想庸俗的文章,不但会精神萎靡,甚至会贻笑大方。可见,立意决定着一篇文章怎样写、写什么,如何写等等。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立意也是最能体现文章质量的重要因素。因而要使立意做到新颖、深刻,要学生树立积极、高尚的立意思想。
二、训练学生与众不同的立意思想
与众不同应该是指立意要新颖、别出心裁。比如写一篇关于老师的作文,大部分学生会写的应该是蜡烛的精神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应该写的是蜜蜂的精神得到的少,付出的多;应该写的是写荷花的精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讴歌老师的伟大和无私,这应该是所有学生会写的内容。而立意真正要有新意,就务必避俗避熟。曾经看过一个学生的习作:他以《流泪的红蜡烛》写了一个老师奔忙于各种补习场所,醉心于赚钱的一组画面,把现实生活中少数老师的心态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可想而知,这篇习作的立意肯定能够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与众不同的立意又怎能取得较高成绩呢?又怎能不让人体会到立意与众不同的独特妙处呢?
三、训练学生写作时动笔先立意的思想
叶圣淘先生说过:“作文动笔之前, 要注意明确对象和辩明用意”, 这和我们平时的作文要求是一致的, 因为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 我们都有清楚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审清题意, 也就是要学生写作时动笔前要先立意, 也就是要能根据题目的要求, 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可让学生先谈谈写作计划;先列写作提纲;先说说“立意”。再弄清楚学生的题文是否相符, 如果发现学生不会审清题意, 不懂得写作前动笔前要先立意, 则应及时指导, 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生动具体。如这样的一篇习作中《XX的外貌》, 有位同学定的定老师, 他列出的提纲是: (1) 写老师的外貌特别是常带花镜, 可是个好老师。⑵从三个方面来体现这是个好老师:老师获过很多奖;老师天天坚持锻炼身体;老师在生活表现坚强。从这份提纲中我们发现, 小作者根本就不明白如何抓住作文题目中关键词“外貌”来体现文章的中心, 更不知道在动笔前要先立意这个道理。因而只有培养学生心中先动笔前先立意然后再动笔, 才会融会贯通, 恰当选材, 才能写好作文。
四、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方法,为学生在写作中学会立意提供基础
1.重点培养学生拓宽知识面、多阅读课外知识的习惯, 为学生在写作中学会立意提供基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多看电视新闻, 仔细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最重要的是重点要在积累上多下功夫。应该来说, 最主要的是要注重课内的积累, 这一点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是很容易做到的。比如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掌握基本的阅读量, 先学会揣摩课文的作者思路和领悟文中的语言表达艺术, 并以此为出发点逐步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 从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写作文的实际需求, 阅读报刊杂志和其他书籍, 特别是同龄学生的优秀作文。而且看法不能只局限于作文, 应当是博览群书, 比如看看各种杂志、小人书、连环画名著也行。也可以多电视、多听广播并记录或摘抄一些对自己有益的名诗名句、名人名言和有价值的信息等。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注重在日常生活知识的积累。这一点可以把让学生在生活中尽可能自己去观察, 去发现, 去捕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意义的、有趣味的事情。还可以从学生的社会实践出发, 如校外参观、游览、调查、访问, 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让学生生活更丰富多彩, 达到积累的目的。相信只要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知识增长了, 积累提高了, 立意就会新颖, 立意就会明确, 能力就会提高。
2.重点培养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理解,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使用、发挥个材料, 为学生在写作中学会立意提供基础。我们经常发现同一个话题, 如果从心理角度、经历角度、方法角度、反面角度、正面角度来理解是一个方面;而从过程角度、态度角度、失败角度来使用, 又是另一个方现。如, 《我的第一次成功》从心理角度上来写, 可以把成功过程的心理变化当成重点来写, 因而体会到成功的滋味是甜中带涩的, 这样立意就非常明确。从经历的角度来说, 把经历了多次失败之后当成重点来, 在这个过程中体会的是结果带来的快乐与伤心, 这样立意也很清楚。可见学会从不同角度来立意也是一种较佳的方法。
3.重点培养学生养成敏锐的洞察力, 要有觉察事物细微差异的能力, 为学生在写作中学会立意提供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很多成功的习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而立意能力的培养也要在善于在观察上多下功夫。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教给学生都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 写任何文章都要按一定的顺序去写, 哪些文章可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 哪些可以按地点的变换顺序写, 哪些可以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等等, 这些都是可以模仿的。同时我们发现很多, 学生的优秀作文, 教师的习作, 以及其他一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 也可以让学生模仿。当然, 模仿也需要一定的额度, 不能一味的要学生模仿, 要做到点到为止, 更要学生在“效其法”的同时学会创新。如《秋天》这篇作文, 可以联想到的秋天的天气、景象, 甚至人物, 描写来应该是优美、生动的。可以模仿的是《春天》《夏天》《冬天》, 但我们不应满足于这种方法, 而应当要求不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在观察的过程中加以描述从而使作文的立意更新颖。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观察事物时, 不仅不局限于对外在事物的观察, 而要强调同时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因而观察时就要贴近生活, 仔细观察, 才能有丰富的积累, 为作文立意服务。
总之, 只要有了好的立意, 就不怕文章不成功的。要使作文的描写细致、中心突出、内容具体、选材新颖、构思巧妙就必须在作文训练中加强学生作文立意能力的训练。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习作立意是关键。要使作文的描写细致、中心突出、内容具体、选材新颖、构思巧妙就必须在作文训练中加强学生作文立意能力的训练。
谈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篇10
作文教学中, 为了避免学生个性不足现象的出现, 减少在作文中常常看到的空话、套话甚至是假话, 教师就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思维定势, 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不仅如此, 还要启发他们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使说理具有逻辑性和辩证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针对“逆向”和“联想”两种发散思维形式的教学, 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帮助他们健全和完善自己的思维品格。
一、发散思维训练举隅
1. 运用逆向思维实践立意深刻的途径。
“小问题里有大智慧”, 生活中一些约定俗成的熟语, 通过仔细思考, 就会有新的理解, 通过“熟语翻新”推出逆向思维的方法。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原义指书读上百遍, 书意自然领会, 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其精要;逆向思维:如果读书不思考, 哪怕读上千遍意义也未必出现, 只要方法对, 用不着读百遍也能见其义。 (巧妙设前提, 寻求突破点) “飞蛾扑火”, 原义比喻自寻死路或自取灭亡 (关注结果) ;逆向思维:飞蛾扑火是为了寻求光明, 它对光明的追求甚至到了用生命换取的地步, 难道它不是一位勇士吗? (关注过程:转换侧重点, 关注另一面)
学生运用正确的“求异”、“逆向”思维方法, 能够使作文立意新颖、深刻。例如, 以“出发”为题, 有的学生强调“出发”的优势, 认为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 因此要整装出发;有的学生利用学过的方法进行逆向思考, 于是有了如下新鲜的立意。
“从理性上讲, 我要说:不能盲目出发。走在人生路上, 我们要学会欣赏沿途的美丽风景, 不能做一个匆忙走路的人。与其过行尸走肉般忙碌的日子, 不如稍稍停留一下, 也许会为你下一段的旅程提供新的方向。
“从感情上讲, 我要说:悲哉, 出发!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 人类都可以到月球上去了, 这正是人类不断出发的结果。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 面对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 再这样肆无忌惮地‘出发’, 人类早晚要成为生态危机的牺牲品。”
逆向思维不是简单地对目标概念说“不”, 而是包含思考的“玄机”。学生由对熟语的思考推出逆向思维的方法———“设前提”、“看侧重”、“改判断”、“变感情”, 来实现新颖而深刻的立意, 从而正确地进行“逆向思考”。
2. 运用联想思维实践论证深刻的途径。
“培植学生的理性精神”是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它不仅包括学生要学会以独到的慧眼发现问题, 确立充满个性的观点, 更重要的是学会有逻辑地推理和说理。实际生活中, 学生在阐述观点的时候并不知道如何说理, 只懂得将头脑中的例子一一罗列出来, 而缺少对例子之间关系的建构以及对推理过程的辩证思考。
例如, 在以“先和后”为话题的作文中, 很多学生只是一味地说“敢为天下先”、“先声夺人”的好处, 或者是“后来者居上”、“后发制人”的优势, 而不知如何辨得二者的关系。在一些例文的分析中,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了“因果推理”和“条件推理”的方法———因果推理:由因求果, 由果溯因;条件推理:设置前提, 限定假设。指导学生运用这两种推理方法修改自己的文章。
“先下手为强, 后下手更强。因为我们经过时间的洗礼、生活的磨难, 将更懂得沉稳、坚持不懈和蓄势待发的智慧!” (因果推理, 由果溯因) “当天时、地利、人和都对自己有利时, 那就要当先则先, 时不我待;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 不适合争强好胜, 那就要当后则后, 积蓄力量。” (条件推理, 设置前提)
可见, 发散思维训练, 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增加作文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使说理更具逻辑性。
二、作文教学需要思维训练
1. 对“三维目标”的再认识。
第一, 知识、技能在思维训练中生成提高。
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长过程。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能帮助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存在于生活之中, 并不复杂, 完全可以通过恰当的思考方法优化我们的观点和论证。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发散思维的认识也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化的层面, 通过“师生探究方法—生生思想交锋—学生自写自评”等环节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逐步生成提高。
第二, 过程、方法在师生探究过程中延展创新。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发展创造性思维”, 但是如何来发展、来运用, 这需要教师做教学过程的有心人。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 在“熟语翻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思维方法和规律, 这对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是非常有用的。
第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互启中升华。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在课堂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鲜明观点和充满个性的语言, 体现了对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
“近墨者未必黑, 外因固然会对人产生影响, 但是内因更重要。只要内因强大、意志坚定, 就可以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学生发言)
“难道东施因为长得丑就得在家里自惭形秽吗?她勇气可嘉, 只是方法欠妥而已。所以不能简单地嘲讽东施, 应该支持和鼓励她找到属于自己的美。” (学生发言)
学生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观点, “培植科学理性精神”。让语言溢满真情, 让思考充满理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是在合作互启中升华的。
2. 对“技巧”和“思维”关系的再理解。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 为了赢得高分、追求高效, 很多教师在乐此不疲地研究作文技巧。从结构到语言, 从修辞到篇章, 力求借此提高学生作文的竞争力。但是, 语文学习需要的悟性是依靠美文佳句来滋润、需要通过思考来提升的, 作文更是这样。雕琢的痕迹重了, 蕴藉的过程短了, 磨出来的珍珠必定不会圆润。因为技巧可以学习, 而思想永远不能被复制。
所以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写作技法, 更要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授人以“渔”, 争取达到技巧和思维二者完美恰切的结合。
3. 对“高效教学”的再思考。
“高效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会学,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应该给他们能用、好用的东西。思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 我们不可能时时处处都对学生进行指导, 只有让他们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学会辩证思考的方法、生成自己的生活智慧, 才能使其灵活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 如何在启迪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训练的高效呢?
第一, 在思维激荡中探究方法, 强化短时效果。
中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经验型的直觉思维, 这种思维的特点便是跳跃性, 他们认识事物不是遵循逻辑分析的步骤, 而是往往忽略了中间环节。要想实现思维训练的高效, 就要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 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 将探究和挖掘引向更深层次, 强化短时效果。探究和挖掘“为什么, 怎么样”, 用一种学生可以接受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归纳方法的习惯, 将学到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经验整合, 从而真正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
第二, 在思想碰撞中验证规律, 提高中期效率。
进行思维训练是要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而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它是在一次次的交流碰撞中进行深化和选择的结果, 思维越活跃, 就越容易形成个性鲜明的观点。比如, 要想让学生形成新颖的立意, 前提是让其形成正确的立意。因此,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验证实践, 学生之间的争辩、学生自我的思索, 都是验证规律、丰富思想的过程。这会提高中期的效率。
第三, 在思考过程中形成习惯, 追求长期效益。
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表达个性化的思想观点, 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上能够看到的变化, 是思维训练达到的短期效果。而只有形成了思考的习惯, 才是实现“高效教学”的最终目的, 即追求一种长期的效益。“高效”不仅是关注学生在短期内学会、掌握、运用多少知识, 更是关注学生能否将这些知识内化为一种能力而终生享用。因为在学生的头脑中, 有一些东西是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知识的浸润来得到的, 这就是素养。
作文教学中的观察训练 篇11
【关键词】智护训练;儿童时期;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79-023
一智护训练的内涵
“智护训练”是由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发展专业委员会专家以科研为基础、科研成果为背景,以儿童在体格发育和心理发育方面的特点为依据而编制的通过触、听、视以及主被动运动等方面的刺激来促进儿童智力发育、强健身体的方法。
二实验案例记录
接下来我们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曾进行的健康儿童智护训练的实验研究为例,探讨临床智护训练对儿童的作用。
(一)实验目的:
观察智护训练在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方面的效果。
(二)实验时间:
2012 年5 月~ 2013 年5 月
(三)实验对象:
124名体重相当身高智力相平的普通儿童
(四)实验方法:
将这124名婴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采用智护训练,对照组62例不采用智护训练,比较观察两组儿童在1、3、6个月的身长、体重、头围以及6个月后精神运动发育指数( PDI) 和智力发育指数( MDI),從而进行对比分析。
(五)具体过程:
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由于是对比实验,因此先选择一组为观察组,即进行智护训练的一组。整体来说,训练内容包括智能训练、抚触训练以及肢体训练。下面我们将这三种训练内容的动作进行一一解释:首先是智能训练。智能训练有几种不定的方式,如在儿童耳旁20cm处摇动响铃,每次1~2min;第二项是抚触训练。抚触要对他们进行按摩。按摩分为三步:第一步是面部按摩,由眉弓部开始,向太阳穴按摩,再从鼻根部向鼻翼两侧进行按摩,每组做8次;第二步是胸部腹部按摩。胸部的手法是从中间开始从下向上的顺序,对腹部的按摩主要是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进行,这两组动作每组做4次共8次;第三项按摩的内容是手心和足心。手心4次,足心4次共8次。在进行这三项按摩是一定要注意由于按摩对象是儿童,所以手劲一定要软;肢体训练是最后的一项训练。这里主要包括上肢和下肢两项活动。首先是上肢活动,主要是护士先用两只手握住儿童的手腕,将他们的胳膊平伸再屈伸,在这一过程中,动作要注意温柔缓慢;接着再握住儿童的脚踝进行下肢活动,将他们的两腿向上弯曲然后载伸展。对于这两组动作的次数仍然是各做4次共8次;最后让儿童俯卧在小床上,双手托住他们的腋下,将头部抬起来,每次坚持1~2min。
(六)观察指标和数据处理:
在进行实验中,由护士将儿童1、3、6个月的身长、体重、头围记录下来;并于6个月时采用Bayley婴儿发育量表进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 PDI) 和智力发育指数( MDI) 评估。将记录下来的数据利用SPSS 13. 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法,当P<0. 05时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三实验结果分析
(一)两组身长情况的比较:
两组儿童在1个月的身长比较结果是P>0. 05,因此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到3个月和6个月的身长比较时,观察组的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如下表:
(二)两组体重情况的比较:
与身长一样,两组在1个月的体重比较是P>0. 05,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3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的数据还是高于对照组。如下表:
(三)两组头围情况的比较:
对于头围的比较,两组无论是在1个月、3个月还是6个月,显示的检测结果均是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如下表:
(四)两组6个月运动发育和智力发育情况的比较:
根据分析的结果来看,6个月PDI和MDI两项的评分,由于P<0. 05,两项评分都是有意义的,而且观察组的数据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如下表:
四实验研究结论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婴幼儿期是儿童大锻炼发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段黄金时间内给予儿童充分的训练和良性的刺激,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儿童大脑的发育,促进智力、听力等多方面的提高。实验证明年龄越小的儿童,他们的大脑的可塑性越强,发展的潜力也越大,再者,当前脑科学家也已经证实人类的大脑仅仅被开发了10%,如果从儿童的幼儿期开始就加强对他们大脑的开发和训练,那么将来他们大脑被进一步开发的可能就大大增加,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大脑潜能。由此可见,对儿童尤其是幼儿时期的儿童开始早起智护训练,不仅能够促进婴幼儿身体和智力的发育,还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儿童生命的质量。在这里我们提倡的智护训练启示已经被现代医学界普遍认可了,因为经过智护训练,儿童的智能和肢体活动的反应明显地要比没有经过智护训练的儿童的反应要好很多。而且,经过近一步的研究医学界也表明,经过智护训练,儿童不仅智力和大脑得到了锻炼开发,而且他们的其他诸如神经系统、肠胃等器官也比同时期没有经过训练的儿童的器官要成熟的早一些,一方面促进了体格的生长,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保障儿童健康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智护训练由于其对儿童智力、体质及听力等方面的发展,在医学界越来越受到医学工作者和科学家们的关注。而随着研究的一步步加深,越来越多的优点被发掘出来,为儿童的智力发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推动儿童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谈谈中学作文教学中的训练与培养 篇12
一、凝练思想确立主题
作文的主题是写作成功的第一步, 更是决定写作成败的关键。因此, 在构思活动的起点就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凝练思想, 确立正确的主题。主题提炼的训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 视角的转换。
中学生作文写作过程中选题重复、见解单一、僵化守旧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一切问题出现的原因不是因为学生, 而是在于教师在教授写作选材立意的过程中, 刻意强调主题思想的积极向上, 体现时代精神风貌, 而没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转换审视生活现象的角度, 鼓励从新的侧面、关系切入, 从而获得对事物的独到理解。构思训练过程中可以就某一个素材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观察视角, 撇开大众化的认识, 凝练独到的主题思想。
2. 视野的开拓。
客观事物的联系不仅存在于局部现象之间, 同时也表现在局部现象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关系上, 要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具备开放的视野。把探索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整体和历史纵深, 把事件的发展过程或人物的心理活动历程与周围的现实环境连接起来。比如, 最近两年, 社会尤其是在青年人当中十分流行“恶搞”, 如“名著”新编, 完全颠覆以前人们心中的人物形象, 一些酒店模拟伟人如毛泽东等招揽生意, 甚至有些酒店让员工扮演皇军招待客人等等。对此, 有人认为, 这可以培养中国人的幽默感, 可以缓解生活压力;有人认为是一种流氓文化的甚嚣尘上;还有人认为应该立法禁止。作为身处其中的中学生, 他们认识这一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视角, 只要教师在主题提炼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疏导, 完全有可能激发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多样化的认识视角, 从而避免了单一的批判讨伐。
二、慎重选材精心加工
题材是文章中用来说明、表现主题的材料, 是文章内容的主要成分, 可以具体表现为作文中要塑造的人物, 要描写的场景、要叙述的事件等。在构思过程中, 要指导学生将经过选择的生活素材转化为作文的题材, 具体应注意以下两点:
1. 尊重人物自身逻辑。
人物自身逻辑是人物的行为、性格的变化、事件的处置有其固有的内在规律。在写作指导过程中, 教师要能够启发学生在构思阶段贴近那些真实的生活经历、真实的情感反应, 要能够让学生在选材的时候用心深入到人物、景物、事件中去, 使形象越来越具体。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 进入自由状态, 从而使作文的思想意义自然升华。中学作文教学中经常出现千人一律的类型化选材, 一方面有学生生活阅历的欠缺, 也有思维定式的束缚。比如写我的爸爸、我的妈妈, 写我尊敬的人, 等等。作文题目虽然陈旧, 看起来也很难有突破, 其实只要启发学生用心去体味父母的言传身教, 用心去感受父母为自己的付出, 一定能够有不一样的感动与收获。我们要求学生尊重人物自身的逻辑, 不要刻意去拔高、渲染或者是神化, 否则, 文章就会类型化、不真实。
2. 贴近自然的生活形态。
在构思中, 老师经常要求学生把与主题直接或不直接相关的内容进行爬罗剔抉, 留下最纯净美好的、与主题最契合的内容, 这其实容易使作文因为缺水而干瘪。生活是生动丰富的, 贴近自然的生活, 还生活本质的原生态, 反而增加了作文的生动性与可信度。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片面地认为文章的生动是技巧的使然, 实不知真实自然、贴近现实的描写才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
三、合理布局设计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构造。是文章内容的组织与排列形式。中学作文的构思教学更多的要从选择叙述角度以及理出流畅的贯穿线索两个方面下工夫。
1. 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
在构思活动中, 教师应提醒学生:在叙述事件、描写人物的作文组织过程中, 应选择能够充分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真切刻画人物、显示文章思想内涵的合适的叙事角度, 以保证所选择的材料能够以最佳的方式编织进作文的结构中去, 创造出与文章内容和谐统一的构造形式。
2. 理出流畅的叙事线索。
【作文教学中的观察训练】推荐阅读:
观察作文教学07-11
观察中推进作文教学论文06-06
作文观察力的有效训练06-24
《观察中的发现》的教学反思08-27
作文教学与创新训练06-27
小学作文教学与训练10-27
论作文教学与思维训练10-10
小学生作文中的观察09-16
舞蹈教学中的美感训练05-30
钢琴教学中的基础训练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