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项目(共12篇)
中欧项目 篇1
7月19日, 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中欧政策对话支持项目 (PDSF) 办公室共同承办的“中欧产品生态设计政策合作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欧盟企业与工业总司、PDSF办公室的代表及中欧产品生态设计领域的专家出席了会议。
双方共同确定了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案。双方的专家团队将在工信部和企业总司的指导下, 深入调研双方相关行业企业情况, 梳理双方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政策措施, 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双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加强交流合作提供建议。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负责人表示, 积极支持中欧产品生态设计政策合作项目研究, 并对项目研究提出要求:一是深入了解欧盟相关领域政策基本情况、决策过程、取得成效和发展趋势, 总结欧盟的成功经验;二是充分吸收、借鉴欧方有益经验, 加快构建我国推行产品生态设计的政策体系;三是通过交流合作加强中欧双方相关政策体系的相容性, 促进双方贸易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欧项目 篇2
近日在网上看到有关“中欧高铁有望在一至两年内开始全面建设”的消息,心里顿时充满期待!前期工作已经持续超过15年的中欧铁路项目,再次迎来关键节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向《望东方周刊》透露,这条新建高速铁路有望在一至两年的时间段内签订正式合同开始全面建设。
中欧铁路,最早可以追溯到孙中山时代,孙中山辞任临时大总统以后提出来一个10万英里铁道的规划,专门提到了与欧洲的亚欧大陆桥,和欧洲进行连接,10万英里大约相当于17万公里,中国至今仍然没有实现这个目标。1997年,由乌兹别克斯坦首先提出,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就联通三国的中吉乌铁路签署备忘录。两年后的1999年,位于兰州的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在《新建中吉乌国际铁路中国境内段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南北两个方案。当时估计,北线方案全长约577公里。它自新疆的喀什向西,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吐尔尕特口岸,以3.85公里隧道穿越吐尔派特山出境进入吉尔吉斯斯坦。然后,铁路前进到卡拉苏,至此到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都可利用现有线路。南线方案全长523公里,自喀什向西南抵达库尔干,从伊尔克什坦口岸出境进入吉尔吉斯斯坦,然后向西经卡拉苏抵达安集延。
铁路修到哪里,哪里就发展得快,这点已经被无数次事实证明了。修建中欧铁路对我国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这算是中国的第二个通道。一旦马六甲海峡出问题,我们的石油供给就非常被动。如果有第二个通道,就可以缓解这个问题。与经过俄罗斯的现有中欧大陆桥相比,新中欧铁路将中国前往欧洲的距离缩短了大约900公里。特别重要的是,它自亚欧大陆南部通过,大大拉近了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关系。
中欧关系持续升温 篇3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冯仲平研究员清楚地记得,一位欧盟官员曾对他说,在欧盟委员会“没有一个机构与中国无关”。
寒冬里的热情聚会
古朴、静谧的荷兰海牙“骑士厅”12月8日这天有点热闹。700多年前,海牙城从这里开始发端,中欧领导入今天也选择在这里商讨中欧未来的发展大计。
寒冬里的这场聚会,把中欧关系推向高潮。《第七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公报》的发表,以及8项协议的签署,标志着2004中国外交“欧洲年”的圆满谢幕。
中欧双方都把此次峰会称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承前启后”的会议。
“承前启后”,是因为参加会议的欧盟领导人中,以巴罗佐主席为代表的欧盟委员会班子在11月刚刚上台,在今后5年中,新的欧盟委员会将与中方一起担负起巩固中欧现有合作,深化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重任。
而且,此次会议的形式也可谓“承前启后”,即在继承中欧领导人会晤的传统的同时,又增添了两片“绿叶”——思想库圆桌会议和工商峰会。所以,此次中欧会议实际上是“三峰会”。
6日至7日,中欧联合举办了中欧思想库圆桌会议,中欧20多位著名专家济济一堂,深入分析了中欧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方面的关系,并以现实人手,提出许多加强中欧关系的新颖观点。
温家宝总理非常看重这个圆桌会议。 7日晚,不顾10多个小时长途飞行的疲劳,下飞机第一场活动就是与中欧思想库的专家们会谈。5位中欧思想库代表,从不同的方面向温家宝介绍了他们的研讨成果。温家宝认为,第一次中欧思想库圆桌会议“开了一个好头”。
在领导人会晤之后,中欧双方还于9日举办“中欧工商峰会”,这是有近500名中欧企业家出席的盛大会议,温家宝总理和欧盟领导人出席并讲话。对于把经贸关系做为核心推动力的中欧关系来说,“工商峰会”的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
一位欧盟专家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思想库圆桌会议、领导人会晤、工商峰会先后举行,这是历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以来的首创,体现出中欧双方“多渠道、多层次”之间交流的畅通,为中欧政治、经济、学术、科技等全面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欧盟委员会对外关系委员瓦尔德纳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说,这次峰会取得的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她说,她本人与中方联合签署了4项协议,任何一项协议都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比如我签署的中欧教育合作机制协议,对中欧学生们的交流创造了更便利的条件,对增进年轻一代的相互了解、对中欧未来的长远关系都具有战略意义”。
中欧关系靠什么加温
首脑会议只是今年中欧外交的一个片断。欧盟著名思想库“欧洲亚洲研究所”的主任范·德·吉斯特博士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分析,近年来欧中间共同利益的迅速扩大,是促使欧中关系“激情燃烧”的根本原因。
吉斯特认为,欧中经贸合作这一“硬指标”,是欧中关系中最核心、最稳固的基础。近年来,欧中双边经贸合作日趋紧密。
温家宝总理指出,中国和欧盟的经贸合作持续发展,双边贸易额今年将超过 1500亿美元,去年提出的4年目标将提前 3年实现。拥有25个成员国的欧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就在中欧领导人会晤前两天,意大利总统钱皮带着近200名企业家、共4架专机的空前庞大的代表团来了。他们意向中的项目从上海世博会、南京菲亚特、东北老工业基地一直到江西昌河直升飞机,
与此同时,德国总理施罗德率团访华,代表团中有35个工商界领袖的名额。据当地媒体报道,共有150多家自觉有分量的大企业,“削尖子脑袋”想挤进代表团。中欧经贸合作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
蜂拥来华的欧洲人自然是意识到了中国崛起带来的巨大机遇和对欧洲的重要性。他们开始争先恐后地搭乘疾驶的“中国船”。
中国前驻欧盟大使丁原洪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中国发展速度快,但在发展程度上难以对欧洲构成威胁。中国目前具有优势的主要还是低端产品,与欧洲正好形成互补。况且中国和欧洲不存在根本性的利害冲突,在伊拉克等国际问题上立场相近。因此,对“圈内市场”已经相对饱和的欧洲来说,中国目前仍然是“机遇”之地。
在吉斯特看来,“国际政治考量”也是欧盟提升对华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欧盟一直追求的是多极化世界。与世界上重要的力量加强合作,如欧盟安全战略中提到的亚洲的中国、印度、日本等,是非常重要的。”他说。
另外,他认为中国的崛起,以及由此带来的中国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上的影响力,也是欧盟非常关注开需要借重的。
激情还将继续燃烧
随着中欧关系的紧密,欧洲人对中国的“亲善度”人大提高。
一位比利时人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时下“中国”正越来越多地成为欧洲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也谈中国“人权问题”,但更多的时候,欧洲人谈论的是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中国的崛起。他们对中国的喜爱程度正在提高。
逛一逛欧洲的“家乐福”超市,“中国制造”可谓琳琅满目。虽然这也引起一些欧洲制造商的“苦恼”,但对于普通欧洲人来说,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为他们所爱。
欧洲媒体对中国的宣传,正在悄悄地改变。随手翻开《金融时报》。《经济学家》,几乎每一期都有关于中国的报道。这些报道中也有不少反映中国的”问题”,但与过去相比,报道客观了不少,正面报道的量也在不断增多。欧洲的电视节目中,上海外滩的繁华夜景会不时地出现。
在中国已慢慢降温的“武侠热”,却正风靡欧洲。欧洲人对《卧虎藏龙》和《英雄》中的,“中国功夫”津津乐道。连比利时的小城SPA,每年都要举行中国舞龙和武术表演。
中欧之间这种一片大好又一言难尽的局面被温家宝总理用颇含中国式禅机的“船”和“桥”来比喻。温总理8日在海牙说,中欧之间有很多共同点,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又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应当是“同在一艘船上”。而由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欧之间存在分歧和“一座尚未建好的桥梁”。
一边顺风共驶,一边修建桥梁,是对未来中欧新型伙伴关系的最生动描述。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顺风顺水的中国船仍将是欧洲人争抢的对象。德国经济学教授拉尔夫·克里默教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未来中欧之间贸易仍将继续增长,不过动力将更多来自中国国内市场——尤其是内地市场的增长。
曾在江西南昌任教的他,亲眼看到一年之内赣扛北岸崛起了一座新城,其情景非常类似于90年代上海浦东的崛起。
欧盟委员会在自己官方网站上说,中欧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现代伙伴关系”——从传统到非传统,经济到政治到社会,涵盖各领域。在不远的将来,还要签署一项“新的欧盟中国框架协议”。
对于未来,中国社科院沈骥如研究员有一个被他称之为“比较理想主义”、的畅想:到那时,中欧合作的桥梁或许可以包括进俄罗斯和印度,绵延到整个欧亚大陆,形成一个欧亚大陆自由贸易区。
军售禁令何时解除
在媒体的一片热炒声中,欧盟并没有在峰会上解除这个禁令。不过,乐观的是,欧盟此次在首脑会晤中发出了“欧盟有解除禁令的政治意愿,并将为此继续努力”的积极信号。
据熟知内情的欧盟官员向《瞭望东方周刊》透露,欧盟重审“禁令”仍在3个问题上“卡壳”。首先是“人权”问题,尽管:目前欧盟官方已经表示,“人权”问题并不与“解禁”挂钩,但又表示“中国人权的实质性进步,将对‘解禁’有利’。
其次,欧盟担心“解禁”将加重“台海局势”的紧张,危及地区安全。不过,欧盟内部许多成员国也认识到,两岸局势的紧张与否,并不取决于解禁,把“解禁”与“台海局势”联系起来是“没有意义的”。
第三是军售禁令的替代方案问题。欧盟希望把完善后的《武器出口行为准则》,作为“对华军售禁令”的替代方案,目前,欧盟轮执主席国荷兰正在负责对欧洲《武器出口行为准则》进行修订。
11月26日,前欧盟高官彭定康对欧洲议会发表了一次意味深长的演讲。他说:“我们非常愿意跟中国发展战略伙伴关系……成员国正在考虑如何改进《武器出口行为规则》。”
如彭定康所暗示,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欧盟将会采取迂回折衷之术,与中国“修桥”——即修改1998年制订的《武器出口行为规则》,“有限制”地解除对华军售禁令。
中欧项目 篇4
2010年12月12日中欧环境治理项目正式启动, 该项目是欧盟支持中国政府在环境公共治理领域开展的合作, 项目总额度为1875万欧元。其中欧盟出资1500万欧元, 项目将持续5年。
中欧环境治理项目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地方伙伴关系项目”, 属欧盟驻华代表团直接管理, 地方项目覆盖中国18个省级行政区。第二部分着重于“加强中央职能”, 旨在通过系列活动和技术支持, 针对环境保护部环境治理官员及中央相关专家开展能力建设。
2013年在该项目运行一年多后, 环境信息公开、环境公众参与、环境司法、企业环境责任等重点工作都开展了哪些实质性工作?今后一段时间内, 项目组的工作重点又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 本刊记者带你从中欧环境治理项目第二次年会梳理2013年中欧环境治理项目关键词。
环境信息公开
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可追溯到1992~2000年, 其间江苏省镇江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进行环境信息公开试点工作;2005年国家正式推广技术准则, 要求我国所有市级政府评估行业环境绩效, 逐步公开;2007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 要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企业公开政府环境信息、企业违规记录、清洁生产审核信息、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等相关信息;2010年为通过加强政府职能、公众参与和企业环境责任, 改善环境管理, 维护公众环境利益, 由商务部对外牵头, 环境保护部主管项目,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和管理的中欧环境治理项目正式启动。
中欧环境治理项目开展一年来, 环境信息公开的中央政策部分工作已取了阶段性进展。项目组针对环境信息公开主题, 聘请国内专家完成中欧环境治理《环境监测与公开报道》政策与实践比较研究报告, 并向中央有关政策制定部门提出初步建议, 余海在年会发言中说到。
《环境监测与公开报道》报告就中央层面上制定、完善环境信息公开政策给出了建议, 在政策制定时, 应将环境监测的专业术语和数据转化为公众更易理解的指标, 比如大气、水等环境情况对健康可能造成的预期损害及相应活动的建议。
建立污染物排放和转移清单等公开环境信息数据库, 对污染企业的环境表现进行评级、并运用互动式通讯技术发布评级结果, 以此提高环境执法的效率和效果。
建议运用欧盟的方式方法来满足中国的环境治理需要。欧盟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是基于人类在污染中的暴露程度以及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程度。根据环境质量标准, 政府制定了污染排放标准, 对污染企业颁发排放许可证。为确保污染排放达标, 英国等欧盟国家还建立了自我监测、报告。政府则利用信息技术, 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 并生成网络互动查询工具, 便于公众监督污染源。
余海主任还指出, 环境信息公开地方伙伴项目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改善试点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及发布系统, 推动中国公众获取环境信息情况发展, 加强中国环境治理项目、建设滨海新区地区性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试点项目、建设湖北空气质量信息及预警系统, 完善武汉“1+8”城市圈雾霾监测项目先后在2012年11月到2013年初正式立项, 逐步开工。
以天津泰达低碳中心申请的建设滨海新区地区性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试点项目为例, 该项目于2013年1月15日在天津滨海新区启动, 天津滨海新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试点项目为期两年 (2013年1月~2014年12月) 。
今后两年项目组将对欧盟、美国、日本等不同国家、地区在环境信息公开, 特别是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方面的先进做法进行调研分析, 设计并建立一套适用于天津滨海新区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标准与指南, 对200家企业开展环境信息公开培训, 推动开发区的30家企业以及滨海新区的50家企业编制并发布环境信息公开报告, 进行辅导与现场指导;同时开发专题网页, 以便公众随时获取企业环境信息。
环境公众参与
2003年, 我国首部涉及环境公众参与治理的法律《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实施, 此后中国从国家和地方逐步完善了环评中公众参与工作的范围、时段、方法等操作细则。但在环评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着公众参与工作的同时, 仍不时发生涉及环保的群体性事件, 引发了社会对环评中公众参与制度的再思考。
如何完善环评中公众参与工作, 不妨将目光转向欧盟。法国于2010年法制定了《grenelle战略协议 (2010~2013) 》。通过协议以国家制度的形式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NGO、工会“五方参与”的协调机制, 并在国家层面上设置了专业对重点项目公共辩论 (1.5亿欧元以上项目必须提请是否辩论) , 政府项目则要进行公众调查, 有关部门根据报告确定修改方案再次进行公众调查, 费用由业主承担。
一年多来, 我国在完善环境公众参与治理工作方面有了显著进展。2012年以推进中国环境治理:示范环境修复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积极意义、建立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新模式——“嘉兴模式”、建设社区综合自然保护区, 发展可持续中国为代表的中欧环境治理地方伙伴项目稳步展开, 以环境公众参与为方向的《环评与环境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政策与实践比较研究报告正式完成。
作为中欧环境治理地方伙伴项目建立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新模式——“嘉兴模式”一经实践就引起业内广泛关注。浙江省嘉兴市赋予公众环保否决权, 污染企业应不应该“摘帽”, 不是官员们说了算, 而是政府和市民一起来决定, 让普通百姓真正感受到自己在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浙江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虞伟在介绍“嘉兴模式”说到。
除“嘉兴模式”之外, 我国其它地方还成功地尝试了多种促进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举措。这些举措得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府部门在行政、法律给与的有力的保证, 但整体来看, 我国还没形成大规模的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机制, 缺乏国家层面上的制度、法律支持。因此, 在《环评与环境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政策与实践比较研究报告中提出, 中央政府部门应以行政制度进一步明确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 加大公示项目主要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公众参与全过程及结果, 让公众对项目有更深的了解, 也可以是公众参与到环境监管工作中。
环境司法
中国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改变, 压力还在加大, 例如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等, 这些污染损害了人们享受健康清洁环境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国内, 许多环境污染受害者并不了解什么是环境权益, 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由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博洛尼亚大学法律学院、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 (IVL) 、中华环保联合会 (ACEF) 、贵州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心 (GZICCEP) 等8个专业机构组成的项目团队将在未来两年中共同推进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司法。
由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申请的中国西部环境司法及环境权力保障能力建设, 瑞典环境科学院 (IVL) 申请的推动贵州环境司法发展, 维护贵州公众环境权益及德国国际合作机构驻华代表处 (GIZ) 申请的山西、广西、甘肃环境法官培训与能力建设公众参与环境司法项目先后于2012年年底启动, 俞主任在回顾去年中欧环境治理项目工作时指出。
其中, 推动贵州环境司法发展, 维护贵州公众环境权益公众参与环境司法项目, 除了得到由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组成的专家团队支持外, 还获得了欧盟120万欧元 (970万元人民币) 资助。今后两年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组成的专家团队将通过瑞典环境诉讼体系的经验与中国司法实践结合, 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项目细则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 这些方案将提交给中国的决策层考虑, 共同推动环境司法发展。
企业环境责任
企业环境责任是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环境保护义务, 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然而, 目前我国企业大多还秉承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经营理念, 对环境成本的关注程度与发达国家的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 短期内使大多数企业主动承担环境保护之责还需要一个过程及积极的经济政策引导。
在经济政策引导方面, 政府应综合考虑运用消费者绿色消费、政府绿色采购、投资者绿色投资、配套奖惩措施自愿协议、排放权交易等经济政策, 使企业环境责任承担好的企业能获得额外的市场利益, 进而调动企业自愿承担环境责任的积极性, 政府也要实施适度鼓励政策, 支持媒体和NGO对污染企业施压或对优秀企业进行表彰, 而从实践看对污染企业施压的作用更立竿见影, 郭沛源博士在《环评中的公众参与》报告中指出。
除了中央政策层面外, 以通过提升企业环境责任意识, 改善浙江省、山西省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情况、建立环境影响指标及标记体系, 支持山西省开展二氧化硫排放交易为代表4项地方伙伴项目也在近两年立项开工。
“建立环境影响指标和标识体系, 支持山西省二氧化硫排污交易”启动仪式今年3月15日在山西省府太原举行。本项目旨在借鉴欧盟环境信息公开管理模式, 来改善中国环境治理, 加强企业环境责任。
在未来两年内, 山西将根据健康影响评价结果, 结合当地生态系统状况, 综合编写新型环境指标和环境标识体系, 并选择10家企业, 示范应用新型环境指标和环境标识体系。根据应用结果, 选择2家民营企业协助进行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 为改进山西省排污交易政策和做法提出建议。
中欧能源安全联合声明 篇5
布鲁塞尔,2012年5月3日
忆及二〇一二年二月十四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四次中国-欧盟(以下称“双方”)领导人会晤《联合新闻公报》达成的举办中欧高层能源会议以加强能源安全合作的共识; 忆及二〇〇九年六月十七至十八日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以能源安全为议题的首届亚欧能源部长会议发表的《能源安全联合声明》中所表达的共同确保能源安全的意愿; 重申二〇一一年二月四日欧洲理事会上通过的应着重在能源安全方面与重要第三国发展互惠性能源伙伴关系的决议;
忆及胡锦涛主席二〇〇六年七月十七日在圣彼得堡出席八国集团峰会上提出的关于中国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调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的主张,以及在平等互惠、互利双赢的原则下加强同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合作,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的意愿。
忆及温家宝总理二〇一二年一月十六日在阿布扎比出席第五届世界未来能源峰会开幕式上发表的讲话,其中建议在G20框架下,通过加强协商对话,制定一个公正、合理、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建立多边安全协调机制和构建能源市场的预测预警机制;
认识到:
人民的福祉、工业和经济的发展皆有赖于安全、可靠、可持续且价格合理的能源供应;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能源安全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和欧盟的能源消费约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预计在未来几年中该比例仍将持续增长;
双方声明如下:
一、在全球能源消费量,特别是化石能源消费量维持高位、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波动的背景下,能源安全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成为双方共同关注的议题;
二、提高能源安全需要在国际、地区和国家层面上分别制定综合能源政策。该能源政策应包括能源供应来源、运输通道以及种类的多元化,建立应急机制,鼓励应用安全和可持续的低碳技术(包括煤炭领域的低碳技术),并鼓励开发更可持续、更清洁的能源资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资源。双方同意就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国内政策进一步加强对话,并就具体气候变化立法分享经验。
三、提高能源安全还需建立公开、透明、高效和有竞争力的能源市场,包括透明、有效的法制和监管框架。该能源市场应当鼓励在能源勘探、生产、运输环节的投资,鼓励能源高效、可持续利用;
四、为确保能源需求、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双方同意通过逐步统一能源安全理念、加强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交流和增进公开对话等方式,建立能源消费国战略伙伴关系;
五、应当在国际层面推动有规则的全球能源治理。因此,双方有意与国际能源署(IEA)、国际能效合作组织伙伴关系(IPEEC)、G20以及联合国发起的“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倡议”等国际论坛增进合作,以加强在全球能源趋势分析、能源战略和政策制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推动将中欧双方共同加入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国际公认规范和标准纳入到国家法规中;
六、开发利用核能是实现能源多元化政策的重要选择,因此确保核安全十分重要。双方有意加强在核电安全领域的合作,包括技术标准、监管和立法框架、预警和应急体系,尤其要参考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的核安全标准与规范框架;
七、在经济领域全方位地促进节能和提高能效是能源安全政策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双方有意加强在提高工业生产过程中能源利用和转换效率的先进技术和法规方面的合作;
八、综合能源安全政策应鼓励加大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和高效并网方面的投资力度。为此,双方有意加强在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并网以及分布式利用方面的合作;
九、在低碳城市建设领域,双方有意加强在发展低碳城市能源系统(包括节能建筑)、清洁城市交通以及城市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发电整合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十、能源安全应当包括在发展充足且有保障的基础设施方面的交流以及在确保海上油气生产方面的最高安全、健康以及环保标准方面的合作;
十一、双方有意加强在先进、环保能源技术方面的研究、创新、应用与推广方面的合作;并就包括政策和法规在内的知识技能展开交流;
十二、中国国家能源局和欧盟委员会能源总司将负责协调以上能源合作事宜。中欧能源对话、中欧清洁能源中心(EC2)以及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项目
(ICARE)将成为落实以上承诺的重要工具。同时,应鼓励双方企业与中欧清洁能源中心(EC2)开展紧密合作;
中欧贸易走势 篇6
时至今日,距离欧债危机爆发已过去5年时间。本来以为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已逐渐从萧条当中走出来,GDP开始有所回升,市场自信也逐渐恢复,欧洲的经济开始逐渐反弹。加之前一段时间,中欧外贸前景持续明显改善。欧盟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与欧盟间货物贸易达4672亿欧元,占欧盟对外贸易总额的14%。欧盟自华进口增长8%,创3025亿欧元的历史新高。
这一系列数字让我们对中欧贸易前景充满期待。然而希腊债务危机再次浮出水面,给我们敲醒警钟,欧债危机恐怕并未如人们所预测的那样很快得到解决。
2015年6月底的周末,悬置已久的达摩克里斯之剑终于落下:在一轮又一轮的谈判之后,欧元集团终于决定停止对希腊进行救助计划。希腊政府决定在7月5日实施全民公投来决定是否接受债权人附加的紧缩性救助条件。
从2010年以来,希腊一直是潜在的破产雷区,几次濒临破产边缘皆起死回生。眼下希腊再次步入绝境,如果希腊退欧,必会对中国外贸出口造成冲击。
首当其冲,欧元汇率预计会在短期内产生震荡。更可怕的是,如果希腊退欧,可能会触发欧洲各国的连锁反应。因为陷入欧债危机的国家并不止希腊一个,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爱尔兰等均深陷其中,这才是最大的“梦魇”。而欧盟作为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连续11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外贸出口预计会随着欧元区走势陷入衰退。
希腊能否留在欧元区不仅关系欧元稳定,也事关世界金融稳定和经济复苏。因此,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变化。
世界那么大,企业应该放远眼光,“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本期封面报道“自贸区朋友圈”,提示企业关注海外自贸区的出口商机。
中欧项目 篇7
(一)中欧班列对中欧贸易的意义
中欧班列的开通对于欧亚大市场的建立具有积极意义,在未开通陆上货运通道的时候,国内货物大多都是经由海路到达欧洲市场,以从上海出发为例,到达欧洲需要大约38天时间,这对于不易保存或是需要即时投放市场才取得利润的货物是十分不利的,所以不仅需要保障货物运输稳定,而且对于货物保存也需要更高的技术要求,在全球化经济的今天,时间对于商业活动的影响巨大,可能对市场的即时判断是正确的,但是运输的时间耽搁会极大影响投入市场的效果,这对于商家是十分不利的。中欧班列的优势就在于其大大缩短从中国到欧洲的时间,可以极大避免时间导致市场变化对企业的影响,而且在运输环境上也可以避免由于天气情况或是安全问题引起的货物损失风险,中欧班列运行,将加快中欧双方企业的交流合作,贸易往来频繁,还能消耗现今国内过剩产能,所以发展中欧班列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欧班列的特点及其缺陷
1. 中欧班列特点
一是中欧班列时效性。
中欧班列的运行对于货物到达欧洲市场的时间大大缩短,企业对于时间引起的风险降低,尤其是对于不易保存的货物进入欧洲市场有了新的运输路线,那么就会降低货物保存的技术要求,企业不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金钱投入到货物保存的技术提升上面。
二是中欧班列稳定性。
中欧班列现在已经趋于稳定化常态化运行,对于有货物运输需求的企业提供了便利,可为企业提供稳定的跨境运输线路,确保货物安全,即时到达欧洲客户。
三是中欧班列开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先头部队,对沿途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铁路改革之后,铁路企业贴近市场化运作,对于货运的发展更加符合市场,铁路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让中欧班列途径的沿途各国参与到中欧班列的货物运输之中,惠及沿途各国,使中欧班列不仅仅是促进中欧贸易往来的发展,还能带动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繁荣。
2. 中欧班列缺陷
一是运输成本过高。
在国内中欧班列各运段价格一致,但是境外却有明显区别。数据显示,经由阿拉山口出境这条线路,每箱每公里是0.66~0.74美元,但是在欧洲,波兰到德国这一段,价格却高达0.97美元。这样核算下来,平均一个标箱的运行成本大概需要1万美元。但是不论是最先开通的“渝新欧”,还是以物流发达自居的“郑欧”,都依然处于亏损阶段。
二是货物搭载不具有便利性。
当前中欧班列的货物来源并不是都是来源于发出站的城市周围,因为陆上货物运输的成本问题,导致更多的企业依旧选择从海上运输,而且即使是选择中欧班列运输,企业除了比对运输地的便利问题也会对比各个中欧班列的运价,从而选择最优惠的中欧班列。各地中欧班列为了吸引更多的货物搭载在其中欧班列上,所以出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都是从补贴企业运输费用出发,争夺各地货源,并不能有效利用当地的中欧班列的运输价值。
二、乌鲁木齐为起点的中欧班列的发展问题
(一)新疆的中欧班列的发展
新疆是亚欧大陆核心地带,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地区。新疆周边同八个国家接壤,目前有17个国家一类口岸以及喀什、霍尔果斯两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疆的地理优势及其文化的交融,对于同中亚西亚等国交流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外发展的第一道门,沟通西方与东方的就留合作有着先天的优势。
2014年3月,新疆开通首列丝绸之路西行国际货运班列乌鲁木齐—中亚西行国际班列,其主要目的地包括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五国主要城市,基本实现对中亚各个铁路站点的全覆盖。2014年8月31日,成功首发乌鲁木齐-阿拉木图的新疆丝绸之路西行国际货运班列邮政列车,搭载都是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的网购货物,改变了国内经新疆对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的国际网购货物邮包都是通过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传统出口方式,开启了电商网购货物铁路国际邮路发运的先河。
(二)新疆中欧班列的存在问题
目前运行经乌鲁木齐的中欧班列中,大部分的货物都是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重庆生产的笔记本电脑有九成远销海外;义乌市生产的日用小百货、五金工具;郑州产的窗帘通过郑新欧班列轻松拿到了30%~40%的市场份额。这些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对于新疆能够产出的产品以目前技术水平商没有竞争优势,而出口中的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新疆又没有厂家可以生产,这就造成了乌鲁木齐拥有交通枢纽的地位,却仅仅是起到一个通过的作用。
阿拉山口市口岸管理办公室的数据显示新疆本地出口的货物不足阿拉山口铁路口岸出境货物量的0.89%,即使是从多年的进出口贸易货物看,新疆本地通过口岸出口货物量仅占出口总额的30%以下,而进口产品则有70%以上运往内地,这就对于本地的经济发展拉动的效果微乎其微。
三、立法层面支持发展符合新疆经济的中欧班列
(一)新疆疆内建立“通关一体化”制度
2015年4月27日,青岛、济南、郑州、太原、西安、银川、兰州、西宁、乌鲁木齐、拉萨10个海关在青岛签署《丝绸之路经济带海关合作协议》。国内10个海关的通关一体化的协议使国内的通关手续简便化,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申报口岸,地域的限制不再加重通关成本。如乌鲁木齐的进出口企业从青岛口岸进口货物,可以自由选择向乌鲁木齐海关申报或是向青岛海关申报。企业在签署协议的任一海关申报放行后,无需再次办理纸面签章放行手续,可以直接依据电子放行信息办理提货、发运手续。协议的签署放宽了企业的通关手续,对于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有积极作用。从立法层面构建新疆“通关一体化”制度。新疆区域可以借鉴现有的1 0个海关城市签署的海关合作协议,再结合新疆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关于“通关一体化”的制度。让疆内的企业可以在本地申请通关,办理好所以的通关手续,然后再将货物再发往起始地,起始地也就无须再卸货装货检查,直接凭已经申请好的手续凭证直接搭载中欧班列出口,这样就避免企业扎堆申办手续,可以大大节省通关时间。
(二)对搭载中欧班列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当前中欧班列的运行是由当地政府大力补贴,所以企业的运输负担较小,但是一旦政府补贴政策废止,那么就会加重企业负担,所以不能一味依赖政府的补贴来运营中欧班列,应该使其自负盈亏,实现市场化运作。所以在当前的运行模式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行税收优惠的政策,让企业在税收扶持的情况下通过中欧班列将自己的货物出口至欧洲国家,不仅仅降低政府的财政压力,而且可以大大提升企业对中欧班列这种出口方式的支持。
库尔勒地区的粘胶产品,中泰化学和新疆天业的石油化工产品,新疆天业和新疆中泰PVC产品和烧碱,特变电工的机电产品、新疆自治区番茄酱制品等在中亚和欧洲国家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对于税收优惠的政策不仅仅要面对疆内的优势企业,而且对于中小企业更应该提高优惠力度,确保中小企业能够积极参与经济的发展,对于中欧班列的货物种类也可以极大丰富。税收优惠的实施是在中欧班列目前不能扭转盈亏的时期内,推动中欧班列发展的重要手段。
结语
中欧班列不仅仅是推动中国内陆省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对中欧班列的沿途国家也起到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中欧班列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探索的践行者,它的通行更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性。
乌鲁木齐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中心,作为中欧班列的物流通道的中心,积极发展符合新疆本地的中欧班列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现今通行的仅仅是通往中亚西亚的西行班列,所以未来发展中欧班列势在必行。
笔者认为,乌鲁木齐未来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物流转运中心,不仅仅是要对通过的中欧班列起到中转的作用,而且可以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带动新疆及周边省份的企业,将货物统一由乌鲁木齐发运,既是中转也是起点,扩大物流中心的效用,将新疆与欧洲、西亚中亚南亚紧密连接在一起,在全球经济下滑的新形势下,寻求新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少斌.中欧班列:“丝路”贸易兴起[J].宁波经济,2015(03):40-42.
[2]姚铃.走向2020年的中欧经贸合作发展与挑战[J].对外经贸实务,2015(04):4-7.
[3]刘晓彤.中欧班列开启国际货运新格局[D].中国交通报,2014-09-12(第003版).
[4]汪名立.海关努力实现“关通天下”[D].国际商报,2015-03-17(第A06版).
[5]赵童徐,汝灵.新疆中欧班列摇响新丝绸之路的驼铃[J].新西部,2015(04):66.
[6]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欧亚时代[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7]刘育红.“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中欧光伏争端艰难和解 篇8
7月27日,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等5家行业组织发表联合声明称, 经过中欧双方艰苦、细致的谈判, 中国光伏产业代表与欧盟委员会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联合声明指出, 该价格承诺体现了中方绝大多数企业的意愿, 使中国光伏产品在双方协商达成的贸易安排下, 继续对欧盟出口, 并保持合理市场份额。
“大多数中国企业对此表示满意, 总体来说光伏行业能保持住在欧盟60%的市场份额, 但出口数量的配额如何在国内企业中分配还在研究阶段。”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法律部主任陈惠清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德古赫特则确认, 价格承诺下限或在每瓦0.57欧元左右, 但具体结果还有待提交欧委会审议后公布。
在产能过剩没有根本改变的大背景下, 由于受到价格和出口数量的双重限制, 国内光伏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这一过程将加速过剩产能的淘汰以及行业整合。
中欧班列领跑一带一路 篇9
长沙到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叫湘欧快线,是在2014年10月30号正式开通的。经过近一年的试运行从今年9月24号开始进入常态化开行,即每周开行一班。
湘欧快线领跑一带一路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建设欧洲门户,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中欧班列是湖南省响应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重大项目。中欧班列以中欧间的物流为引导,践行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沿线国家。二是区域互联互通,促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三是打造中欧枢纽,推进一带一路的发展。湖南没有出海口,以前我们所有出口的货物都是通过上海和广州出去的,现在我们通过湘欧快线就能出海。湖南与世界的距离缩短了。目前湘欧快线既可以辐射到华南、华东,也能服务到西北地区,能为整个西部经济创造更好的推动力。
一带一路的生命力说到底,在于它能不能给沿线的国家的老百姓带来财富,带来发展机遇,大通道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大市场要互联互通。
前几天2015年春运全国铁路调图已经完成了,这一次调图的最大特点是保留了所有开往欧洲、俄罗斯和中亚的铁路班列。而在过去,一到冬季来临这些班列通常要减少或是停运。这说明班列的互联互通不可缺少。
现在湘欧快线的整车运价是在目前的指导价基础上可以上浮10%,只限制上浮、不限下浮。湘欧快线按照这个价格跟铁总签订了运价协议,跟俄罗斯铁路、跟白俄罗斯铁路、跟波兰铁路和德国铁路,分别签署了运价协议。这就使得湘欧快线的成本大幅下降。随着班列不间断地开行和通货量的增长,湘欧快线的运输成本还有下降的空间。
2014年湘欧快线的运量比前几年增长了近3倍,今年估计运量可能会增长5倍。如果按照湘欧快线目前运输的产品的综合价值,相当于100万美元一个车皮,则全年光是出去的货物价值就有140亿美元,对经济的拉动是非常大的。
我国的轻工业产品70%是流向欧洲,传统的路径是从上海、广东这些港口城市出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去。但是走海路时间比较长。以长沙为例,在长江装一个集装箱,通过长江、上海到欧洲,通常要走45天。现在不光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去,通过湘欧快线也可以走出去。
湘欧快线的特点是距离短、速度快。现在通过湘欧快线运输到汉堡,对外承诺18天,事实上15天是可以的。15天还包括在满洲里、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在马拉的过境换车和换轨。现在湘欧快线运输的不光是湖南本地的货运,也有香港地区、新加坡、台湾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货源。因为价值高的货物在海上漂45天,财务成本是巨大的。但是若通过中欧快线的运输,路途中的财务成本可能会大幅降低。这是综合效益。另外,安全性能高,是陆上航班。而且铁路运输比较绿色环保,同样一条铁路干线,占地可能是高速公路1/4左右。可以使用电力、核电、风电这种不枯竭能源,没有排放。
中欧关系之我见 篇10
关键词:国际关系,中欧,全球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中国与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2004年之后中欧结束了长达10年的“蜜月期”, 逐渐的进入了一直复杂的环境之中。
一、中欧关系的现状
1. 合作的关系。
中欧的战略伙伴关系没有能够取得比较有突破性的进展。曾处在“蜜月”期的中欧双方都希望让合作的加深来解决一些问题, 同时也加强彼此的合作关系。例如, 中方觉得欧盟应取消对华的军售禁令, 应该承认中国市场的经济地位。虽然欧方也作了积极的回应, 然而在这两个问题上到现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然而, 实践的结果表明双方没有能够在任何一个重大的问题上真正的展现出中欧合作的强烈期望。
2. 竞争的关系。
中欧在曾经相互合作的领域里也出现了竞争的关系。在经济关系上, 中欧关系一直是以合作互补性的典范著称。过去的近些年中欧之间的贸易基本保持平衡, 其中, 欧盟在中国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欧洲的企业也获得了预期的市场, 强化了自身的竞争水平。然而, 在2004年欧盟成为了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之后, 彼此的竞争的关系在经济关系中也变的明显了。欧方不停的抱怨中方对欧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频繁的运用针对中国的进口产品的保护主义的措施。欧盟也在不断的给中方施加压力, 一再要求中国要开放本国的市场以及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在2006年欧盟曾发表的对华政策的文件中更是把中国看作是“对欧盟贸易政策的最大挑战”, 甚至还提出了让中国做出让步的要求。不仅如此, 中国曾参与的欧盟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的研究, 这被看做是中欧合作的具有标志性的一个事件。然而现在, 因为欧方不断的在这个计划中去排挤中国, 中国已开始加速自主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并且在频率的占用上面与欧盟形成了正面的竞争关系。
3. 外交新问题。
在一些曾不相关联的事情上, 中欧之间出现了新的问题。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的关系在2005年之前并没有引起欧盟各国的关注, 这也和中欧的双边关系没有什么关系。但是2005年之后, 中欧就中国对非的政策一直表现出不满。在一些政治的问题上, 欧方也经常地指责中国与津巴布韦和苏丹这些在欧方看来属于专制的国家所保持的友好关系。欧方对中国在非洲的能源以及矿产的资源领域中的投资活动很是不满, 总是把中国比做是抢夺非洲资源侵略者。对于一些援助的问题, 欧方还经常地指责中方不加任何的政治条件的一些援助的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他们所坚持的具有政治条件性的对非援助的政策, 增加了非洲国家抗拒欧方的政治压力的动力。总的说来, 对非问题已经变成了中欧之间的一个新的问题。就中方而言, 对欧盟在亚安全事务中一些试图去扩展影响的努力也是关注密切。
4. 政治的问题。
中欧在一些曾控制住的矛盾领域中又重新发生了争执。在政治制度上的差异是中欧关系中持久的制约因素。在冷战之后的初期, 一些西方国家觉得他们的制度已经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而在政治上也试图压制中国, 企图改变中国的制度。然而, 之后由于认识到了外部的压力而未起到明显的作用, 并且欧方也想要借着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寻找发展的机会, 欧盟也运用了一些建设性接触的前瞻性的政策, 大力的发展与中国在各方面的合作, 也想用对话的方式来表达欧方在政治上的关注。由于美国方面动不动就会运用施压的方式, 欧方的策略也受到了中方的欢迎, 这也是中欧之间能够得到顺利发展重要的原因。但是在最近的三年, 对于中欧的制度以及价值观上面的的矛盾又再次的变得明显了, 也变成了损坏中欧之间互信的比较关键的原因。欧洲媒体以及欧洲议会经常地批评中国的人权问题, 就算是在蜜月期也是这样。
二、中国如何应对中欧关系现状
1. 认清现实。
认清现实就是要认清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要认清中欧之间关系的复杂化的现实。必须认清短期内造成中欧之间关系复杂的一些因素不会出现根本性变化。因为美国方面的相对性衰落和美国外交的重归多边主义的协调, 考虑到力量的均衡以及威胁的均衡, 对于中欧关系强化的动机无论是在欧方还是在中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化。不仅如此, 中欧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的提升所产生的更多的利益碰撞也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处理中欧之间关系的每个问题的过程中, 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的归类。对于那些涉及到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 例如主权问题, 领土问题, 这些是中欧之间政治的基础。中方完全没有妥协的余地和必要。中国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 用实际的行动来赢得欧方对中方在这类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让欧方不用任何的方式来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 这样就为中欧之间建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也提高了相互之间的信任程度。
2. 加强合作。
中欧之间必须对双方之间合作建立起正确而客观的认识, 并且应该采取一些有效地措施来化解冲突, 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 不断地挖掘合作的潜力和领域。
3. 强化内部的支持。
不用怀疑, 对于中欧之间的复杂关系, 有个非常重要原因就是对华的积极政策在一些欧盟国家的内部根本没有支持。所以, 中国首先必须有针对性的对欧盟的机构、成员国以及民间的社会用多更大的努力, 去争取提升欧盟在内部中欧关系发展的动力。对于欧盟的机构方面, 中必须重视其发展以及加强与欧盟委员会之间的合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中欧之间的关系还将处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状态。需要我们努力做到的是尽量的减少这种曲折程度, 尽可能的减少双方存在的问题。中国必须坚持从战略的高度去发展对欧的关系。坚决的推动中欧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中欧关系的大趋势和小曲折》, 冯仲平,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2009年
[2]《对近期中欧关系困境的思考》, 卢晨阳,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年第2期
雷诺:创业“中欧” 篇11
在英国《金融时报》2009年全球MBA排行榜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一路过关斩将,成功跻身全球10强,名列第8,成为亚洲首家进入世界前10的商学院,谱写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传奇篇章。
谁是铸造这一传奇的主角?毫无疑问,中欧执行院长与共同创始人佩德罗·雷诺(Nueno Pedro),便是其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梦想成真
佩德罗·雷诺博士,西班牙人,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本人既是一位出色的创业学教授,也是一位杰出的商学院创业者和管理者。在过去的数十年内,已引领位于世界各地5所商学院跻身国际一流行列。
雷诺很早就开始关注中国。20世纪60年代,国际风云激荡,当时中国领导人的著作在西班牙还被列为禁书,他就跑到法国偷偷买了一本毛泽东的著作,认真加以研读。80年代,他来到中国,发现当时中国内地竟没有一所商学院。目光深远的雷诺,预见到中国的未来,看到了新的创业机会。
“为什么我们不能先于美国人将MBA教育引入中国呢?”时任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副主席的雷诺思考着,并和同事们反复讨论这一设想的可行性。他们的设想得到了中国政府和欧共体的支持。经过两年的筹备,1983年初,中欧双方达成共识,决定在北京联合举办专门培养国际化高级管理人才的MBA班。次年,“中国一欧洲共同体管理项目”(1989年更名为“中国一欧洲共同体管理中心”)在北京启动。在接下来的10年间(1984~1994),这一合作项目共为我国培养了6届247名MBA毕业生,为540余名企业高管提供了短期培训,帮助中国大陆第一代MBA及高管完成了国际化商业洗礼。
1994年,“中国-欧洲共同体管理中心”从北京迁至上海。同年,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外合作高等学府——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上海正式成立。雷诺以及他的同伴们在中国创办商学院的设想变成现实。
成功的秘诀
一晃16年过去了。中欧这个中西结合的“新生儿”已蓬勃发展成为亚洲唯一一所三大课程(MBA、EMBA和高层经理培训课程)全面走在世界前列的商学院。截至2009年年底,学院共培养了1602名MBA及4618名EMBA毕业生,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管理培训逾8万人次。这些学生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工商界的中坚力量。
中欧为什么能够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在雷诺看来,答案十分简单:“那就是‘创业精神’。中欧充满着激情四射的氛围与热情洋溢的理念。在中欧,我经常为员工的主动性、刻苦精神和责任心感到惊喜。在欧洲或美国的商学院同行还在等待命令、重复工作流程时,我们的员工已经卷起袖口、大刀阔斧地在干了,并且力争今天就将工作完成。”
除了“创业精神”以外,雷诺认为另一个促使中欧获得巨大发展的因素是“速度”。“通常,在中欧,做决策与实施决策之间的间隔时间很短。有时,当我身处中欧校园时,我发现自己总是下意识地在会议和活动之间飞速穿梭,而不是闲庭信步。看样子‘奔跑’(Running)是中欧的常态。如果学校的主要员工都在奔波劳作,那么毫无疑问这个学院将会发展得很好。”
当然,中欧的多元文化特点也是促使其获得成功的原因——中欧大部分的教授都是从国外名校毕业的。
实际上,熟悉内情者都知道,中欧的发展,与雷诺的长期努力密不可分。这位来自西班牙的创业者,在中欧创立的十几年中,全力投入却不拿一分钱工资。
作为执行院长与共同创始人,雷诺牵头创立了中欧首届学术委员会,此后担任中欧学术委员会主席多年,直到他担任执行院长。在他的帮助下,中欧设立了捐赠基金和众多教席。他牵线搭桥,发起了中欧和世界一流商学院之间的第一个学术交流项目。仅在他的母国西班牙,他就亲手促成了该国政府及企业界向学院捐赠5个教席、2个研究中心、1个发展基金、2座校园建筑冠名以及5项MBA奖学金。仅最近5年中,由他个人从各方为学院筹集的教育捐款就达80。万欧元之多。雷诺的种种努力,为中欧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推广大使”
中欧已经成为一个让雷诺感到骄傲的“孩子”,而中国也已经是他实现创业梦想的“故乡”。每每有机会,他总是乐意向别人推介中欧,推介中国,义务充当“推广大使”。
下面的几个插曲也许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雷诺对中国(包括对中欧)的感情:在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前一年,雷诺预见到即将来临的危机。于是,在几位中国同事的帮助下,他给朱鎔基总理写了一封信,阐述自由汇率将会给中国带来金融泡沫,危害中国经济,建议中国一定要谨慎对待人民币汇率开放。他的这一建议被证明是正确的。
2008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雷诺帮助中国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成功举办了“北京·巴塞罗那奥运晚会”。在他的影响下,他的母国西班牙政府和企业就为中欧提供了大量资金和物质赞助,西班牙国王、首相及其他知名人士纷纷来访并发表演讲。
对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他一直用心跟踪研究,并不断将吉利汽车、比亚迪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作为案例,注入中欧及西班牙IESE商学院的教学,以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他还在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发起设立了一项名为“来自中国的新兴全球竞争者”的案例大奖(该奖项已被命名为“佩德罗·雷诺奖”),目的就是为了鼓励有关中国企业案例的开发。
雷诺本人的执教足迹遍布哈佛、沃顿、密歇根、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多所世界顶级商学院,现在仍担任哈佛商学院的校董。这些经历,为推动中欧和世界顶级商学院之间的合作、引领并指导中欧跻身世界一流商学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中欧已经分别和哈佛、沃顿、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等顶尖院校达成合作协议,如“中欧-哈佛-IESE”合作CEO课程,EMBA全球模块的沃顿之行。
浅析中欧贸易摩擦问题 篇12
关键词:中国,欧盟,贸易摩擦
一、中欧贸易关系发展历史
(一) 中欧贸易关系起步阶段 (中欧建交—1996年)
在这个时期, 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治关系问题, 经贸发展并不顺畅。但总的来看, 中欧贸易关系的发展还是健康的, 双方的贸易合作不仅扩展到欧共体各层次, 而且很快步入正规化、契约化, 良好的贸易合作使双方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二) 中欧贸易关系发展的战略转折阶段 (1996—2002年)
欧盟出于自身战略的需要和重大实际利益的考虑, 开始改变一直相对轻视亚洲与中国的政策。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中欧关系开始发生具有战略意义转变的启动阶段, 中欧双方都为此做出了贡献, 但是欧盟方面的努力显得更为积极主动一些。欧盟在此期间相继公布了一系列涉及亚洲特别是对中国的重要政策文件。
(三) 中欧贸易关系发展进入新时期 (2003年至今)
中欧双方各自发表重要政策文件高层领导人频繁互访, 明确建立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中国、欧盟和世界局势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动的背景下, 中欧在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上出现愈来愈多的共识与共同利益, 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 在中欧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时确定建立完全自主性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以利于中国、欧盟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中欧贸易摩擦的总体情况
欧盟对我国的贸易往来从欧盟来讲要比欧盟市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高很多。这种相互依存的程度差别, 决定了在贸易关系中双方地位的不对称, 我国尚处于下风, 较为被动。贸易关系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双边贸易关系发展的基本面貌, 突出表现在我国与欧盟之间摩擦不断上升。
据欧盟统计, 自1990年3月至2007年4月, 欧盟对中国共发起近100起贸易救济立案。其中反倾销立案97起 (不含反吸收和反规避案件) 、保障措施立案3起, 涉及化工、农业、纺织和轻功等产业共计90多种产品, 对我国出口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反倾销并不是欧盟的专利, 近年来, 我国也对欧盟发起了多项涉及农产品、化工产品和造纸产品的反倾销立案调查。
三、中欧贸易摩擦形式
(一) 反倾销贸易摩擦分析
1.欧盟对我国实施反倾销的现状
自1979年首次对中国出口的糖精等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以来, 欧盟对中国反倾销案件数居全球第一, 占对中国反倾销案件数的20.7%。统计显示, 在欧盟各国市场上出现的中国商品已经由原来的以原材料及初级产品为主转向与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并重的局面。相应的遭遇欧盟反倾销的产品也越来越广泛。近几年来, 由于中国对欧盟出口结构的升级, 有关机电产品的案件有所增加。此外, 欧盟对我国反倾销的调查也越来越严格且征收反倾销关税幅度较高, 还制定了在反倾销问题上的反规避规定, 对我国出口产品带来了长期的阻碍。欧盟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诉讼之所以能够频频得手, 动辄就能征收幅度很大的反倾销税, 主要是因为欧盟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对中国进口产品实施歧视性待遇。
2.欧盟对我国实施反倾销的成因
由于WTO《反倾销协议》对各国反倾销行为约束比较软弱, 每当世界经济形势低迷的时候, 反倾销往往成为世界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首选方案。20世纪90年代以前, 欧盟对中国反倾销案件大多是一些原料性的、小额的商品, 近年来反倾销案件绝对数量看似有所减少, 但反倾销针对的目标则越来越多地指向我国传统的大宗的出口产品, 有些是拳头产品。欧盟试图利用反倾销手段削弱中国产品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所表现出来的低素质是主要内因。
(二) 技术贸易壁垒摩擦原因分析
1.战略层面的分析
(1) 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的争夺
从WTO的多轮谈判内容看, 正在流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技术贸易壁垒, 是以发达国家为重要发源地而传播开来的。由于政治上的企图和经济利益的需要, 发达国家之间在TBT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从这一点上来说, 近年欧盟频频率先制定技术性贸易措施, 是其欲重新夺回世界经济中心地位战略企图的表现。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贸易纠纷, 发达国家是主要参与者。
(2) 发达国家产业政策战略的必然结果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发达国家已经有目的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重、能耗高的产业。按照目前的产业布局来看, 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战略可以说基本完成, 为了有效发挥这种战略政策的作用, 需要利用其技术水平与经济能力处于领先的优势制定有关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来巩固既得利益并夺取更大利益, 战略性地在相关领域设置技术壁垒达到将自己暂时的技术领先优势转化为永久垄断地位的目的。
(3) 贸易自由化的特征延伸
贸易保护主义是贸易自由化的伴生物, 世贸组织主持下的多轮多边贸易谈判, 使关税的贸易保护作用变得极其有限, “乌拉圭回合”谈判又使传统的非关税壁垒, 如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等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使用,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作用日渐突出。《TBT协议》肯定了各国出于环境考虑而限制国外某些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做法, 规定了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国家安全为目标可以采取特定措施的原则。技术性贸易措施以其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范围上的广泛性、保护措施上的隐蔽性得到了各国的垂青。
2.技术层面的分析
(1) 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
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在国际贸易中, 技术领先与经济优势的国家总会设立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技术法规和标准, 往往对产品出口国提出相对更高的技术要求, 造成出口国的技术壁垒。
(2) 环境保护意识提高
目前全球都十分重视环境问题, 这关系到人类的健康, 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环保组织、消费者尤其关注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与人身安全、环境保护、动植物健康等相关的产品质量与性能, 因此对环保、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要求日趋合格, 相关规定与标准的出台容易造成贸易壁垒。
(三) 知识产权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1.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 但缺乏自主品牌
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新科技产品出口增速加快, 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自主品牌产品所占比重仍低于10%。部分国内企业虽然开始出口自主品牌产品, 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特别是缺乏核心技术, 品牌的附加值仍然偏低, 出口效益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与之相应的, 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 我国遇到的贸易摩擦和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增多。
2.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仍处于摸索阶段
知识产权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进入我国, 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近百年的知识产权发展历史, 我国在对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仍处于在摸索中发展的阶段。
3.受欧盟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影响
欧盟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自己的发展战略, 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到专利、商标、著作权、未公开信息、地理标志、版权、布图设计等诸多方面, 保护范围不断扩大, 保护程度也不断加强, 中欧双边贸易中涉及含知识产权的商品, 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与此同时, 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必然导致中欧之间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贸易摩擦不断发生。
(四) 保障措施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1.中国产品对欧盟出口激增
欧盟担心中国对欧盟出口激增会对欧盟国家的一些产业构成威胁, 不少利益集团也在布鲁塞尔积极游说, 希望欧盟能采取措施抵御中国产品的冲击。
2.中国加入WTO的承诺
在中国加入WTO谈判过程中, 很多WTO成员担忧中国加入WTO后出口可能大量增加, 因此提出与中国保留适用《保障措施协定》, 这一保留最终体现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中。
3.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中国虽然已经加入了世贸组织, 但欧盟认为中国尚未完成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 因此仍按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与此相适应, 欧盟需要有相关的法律, 明确在执行保障措施中对中国这样一个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但不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欧盟针对中国的特保措施是将这种特殊待遇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根据欧盟方面的解释,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所规定的保障措施与欧盟原有的保障措施有很大出入, 因此欧盟有必要制定新法规, 以反映中国议定书中的内容。
4.保护性更强, 更便利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 实施保障措施给欧盟带来一系列的便利。一是实施门槛有所降低。二是特保措施对最终保障措施未设定时限。三是特保措施规定, 如果中国采取的预防和消除市场扰乱的措施导致了向欧盟国家的贸易转移, 那么欧盟就可以采取措施保护市场。为了获得这些有利条件, 欧盟就制定了针对中国的特别保障措施。
四、应对中欧贸易摩擦的对策建议
(一) 政府层面
1.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弱化在过渡期内的“特殊歧视待遇”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将无条件享受“最惠国待遇”, 但实际上中国依然面临包括美国在内的WTO成员对我国采取的过渡期“特殊待遇”, 一是“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 二是过渡性特定产品保障机制。但由于“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不可能在近期内得到解决, 因此, 现阶段应积极争取行业或个别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
2.积极开展经济外交
我国政府在与欧盟的交涉中, 应该强烈要求其从中国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 来制定切合实际的对华反倾销政策。在发展双边经贸关系的同时, 要对其施加压力, 要求其给予中国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待遇。另外, 我国作为WTO的正式成员国, 要积极参与多边反倾销规则的制定、修改和完善。中国应要求进一步澄清和改善反倾销规则, 提高透明度, 防止个别发达国家滥用反倾销措施损害其他国家经济, 反对新保护主义的倾向。
3.优化对欧出口结构, 加快产业升级
从中欧摩擦的案件来看, 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传统产业和欧盟的优势产业。我国以纺织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对欧盟的比较优势, 欧盟在化工、钢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拥有比较优势。欧盟试图在巩固自己优势产业的同时削弱我国优势产业的竞争力。我国应该优化对欧出口结构, 在巩固对欧优势产业出口的同时, 引导和鼓励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增加对欧出口, 加快产业升级, 增加中欧贸易的互补性。
4.健全和完善贸易救济体系
借鉴国外成熟的贸易救济机制, 进一步完善我国实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规体系,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 加快与贸易摩擦相关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建设, 健全应对贸易摩擦快速反应机制和敏感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同时, 要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应对贸易摩擦的新机制, 重视国外针对中国特殊保障实施立法, 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有效措施规范纺织品出口秩序, 积极做好对外交涉和应诉的准备工作, 提高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整体能力。
5.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
政府要充分利用通报咨询制度的信息渠道, 及时掌握更多的技术信息, 为广大出口企业服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尽快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
6.加快技术创新及技术认证工作, 实施标准战略
首先, 要鼓励企业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采用和推广国际标准, 加强出口产品的国际认证;其次, 要引导企业加强标准化工作, 促进企业技术标准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 并逐步采用国际标准;再次, 要帮助企业强化质量管理, 完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 严格按照国际质量管理标准组织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
(二) 行业协会层面
近年来, 在处理中欧贸易摩擦过程中, 行业协会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建立与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沟通机制, 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 并在企业遭遇贸易纠纷时给予物质和精力上的支持;二是加强自身建设及业务培训, 提高应对技术壁垒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履行好服务职能。
(三) 企业层面
1.尽快理顺企业产权制度
欧盟反倾销法认为, 在一个市场经济国家, 政府通常在资源分配和价格决定中起的作用极小。对于我国出口企业来说, 如能使外国行政当局对其市场经济地位认可, 就意味着出口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有了被直接认可的可能, 否则, 涉案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就不会被认可, 而要以一个所谓市场经济性质的第三国的类似产品的成本作为替代价格。
2.遭到反倾销的企业要积极应诉
为了保证国内企业积极应诉欧盟反倾销诉讼, 行业协会或进出口商会可以考虑建立应诉基金, 入会企业依出口额多少按比例上缴年度应诉基金;一旦同类出口产品遇到欧盟反倾销指控时, 由应诉基金支付相关应诉费用, 包括律师费和企业联合应诉的组织成本。面对欧盟反倾销案, 涉案企业应该积极应诉, 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应诉结果。
3.熟知欧盟贸易救济法规, 充分利用WTO保障自己权益
欧盟进行贸易救济主要是依据自己的各项法规和指令, 对此企业应建立专门的应对贸易摩擦的部门, 研究和熟知欧盟的贸易法规、政策和救济程序, 做到知己知彼, 并做好预警工作;此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来保障自己的权益。
4.强化质量管理, 打造国际品牌
目前, 我国对欧盟出口的产品往往是重量不重的质低价产品, 参与国际竞争缺乏长期战略眼光和可行的战略方案, 不重视品牌的塑造, 主要采用价格竞争的方式开拓国际市场, 从而频遭欧盟反倾销。企业必须强化质量管理, 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
5.鼓励有条件企业对欧盟直接投资
我国在对欧盟货物出口一直保持着顺差, 但欧盟在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一直保持优势, 我国企业对欧盟直接投资的空间还比较大, 通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欧盟直接投资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贸易摩擦, 并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刘勇.WTO《反倾销协定》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
[2]黄辉.中欧贸易摩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梅燕.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发展潜力研究[D].浙江大学, 2006.
[4]马松林.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首都经贸大学, 2006.
[5]张天才.中欧贸易摩擦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 2006.
[6]严晓霞.中外贸易摩擦的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四川大学, 2005.
[7]李秀娟.中外贸易摩擦与中国对外经贸战略调整[D].南京理工大学, 2003.
[8]詹鹏.中日贸易摩擦分析[D].河北大学, 2003.
[9]李钢, 姚玲.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背后[J].国际贸易, 2005 (7) .
【中欧项目】推荐阅读:
中欧班列10-10
中欧科技合作07-01
中欧国际贸易07-30
世界旅游中欧旅游教案06-06
一桥飞架中欧观后感06-21
中欧法学院的基本介绍06-25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亲子教育讲座10-24
车间基层管理技能提升训练(TWI)课纲(广东中欧)05-12
温家宝总理第六届中欧工商峰会演讲全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