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中的观察(精选12篇)
小学生作文中的观察 篇1
作文既是反映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也是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大部分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 不少老师也不喜欢上作文课。可以说, 作文问题是长期以来师生感到头疼的事情, 如果要使学生做到不怕作文, 对写作文感兴趣, 那么我想就必须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观察能力。
一、让学生在想象的天宇中, 展翅翱飞, 尽显风流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小学生的兴趣是在各种活动中形成的。”所以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多种方式、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作文课上不要急于让学生作文, 而是让学生先发挥自己的想象, 让同桌互相议一议, 再举手回答, 人人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了素材, 就能写得具体、生动、形象有情趣, 且条理清楚。想象能让学生思维活跃, 能让学生不为心中无“米”而“炊”而感到苦恼, 应该说想象作文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写想象作文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写幻想作文。学生在了解、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 运用所了解的科技知识, 写一些科幻文章, 这是很有意义的, 这既能开拓学生的想象, 又能反映学生的理想抱负的境界, 写幻想作文学生特别有精神, 想象会特别丰富。如写《假如我会克隆》, 只要让学生了解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就可以了,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围绕“假如我会克隆”写到:“假如我会克隆, 就克隆另外一个自己, 让她背着沉重的书包, 帮我学习, 写作业……”这样的文章能反映出孩子的心声, 贴近孩子的生活。
写假象作文。假如在眼前突然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肯定会出现种种不同的反应和应急措施。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下假象作文, 学生就更能大胆的发挥想象, 勾画出一幅幅激动人心的场面。如写《天上掉下一个外星人》、《天边飞来一位仙女》……
写看图作文。看图写作文是很多同学怕写的作文, 图画倒是小学生喜欢看的, 但叫他们写起文章就难了, 那么老师可让学生先写感兴趣的东西。如《找妈妈》这幅图画, 它有小孩哭着要找妈妈和小孩子玩鸟画面, 先教学生抓住小孩找妈妈领悟出小鸟会怎么说, 突破这一难点, 学生马上就会想象, 大胆构思, 一篇文章便能很快完成。
写童话作文。童话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作文, 因为童话能让自己的想象展翅飞翔, 能写出自己爱写的故事。想说的话, 想做的事, 也能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 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比如《狐狸和乌鸦》、《大灰狼和小白兔》等等。童话作文范围较广, 世间万物皆可比拟, 也最有利于发挥学生想象力, 只要老师善加引导, 学生作文的兴趣就会增强。
二、让学生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积累写作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 如果只重视想象作文教学, 忽视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仍是不够的。因此,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观察是人主动、有意识的知觉活动,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 观察力不是简单的收集信息的能力, 观察过程自始至终伴随着思维和言语的活动。所谓观察能力的培养就是为学生作文创设感兴趣的写作环境及提供感兴趣的写作材料。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是智能发展的基础, 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那么观察力的培养要从周围一切事物环境进行, 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观察, 比如“一次野外活动”, 我布置同学们将这次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 自己可以任意写, 不受任何限制, 开始很多同学怕写不出来, 抓耳挠腮。可当孩子们真正地走进自然, 学生们的兴趣就来了, 一路上兴高采烈, 不时地指指点点, 到了目的地, 有的观察蜜蜂怎样采草丛中的野花, 有的观察水中的小动物, 有的在水中嬉闹……真是热闹极了。这样的活动, 给了同学们写作材料的来源, 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在习作教学中的观察能力。如观察一场运动会, 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运动员的表情、神态、动作、会场气氛;观众的表情、神态、动作。然后再让他们议一议, 说一说。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取的素材, 学生作文能枯燥吗?
当然, 观察前, 教师要让学生对观察对象有一定的了解, 那是最好不过的了。比如写一位音乐老师,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 音乐老师是音乐美的传播者, 是学校美育教育的实施者。因此, 音乐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外, 还必须提高自身美的修养。要写好这位音乐教师的内在美与外在美, 可以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观察音乐教师的声情、形态是否完美。音乐教师的仪表要美。音乐教师的声情、形态的美, 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养成。因此, 要观察音乐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衣着整洁, 仪表端庄、高雅、清丽, 语言幽默, 举手投足富于律动的美。在课堂上能够看教师的演奏是否具备完美, 和谐的音色, 优美的演奏姿势等。
音乐教师的语言如何。音乐教师的语言要美。美的语言具有丰富的感染力, 使课堂教学的凝聚剂。音乐教师能讲一口标准、流畅, 具有感染力的普通话吗?把歌词朗读的准确、生动、清晰、悦耳、抑扬顿挫, 轻重缓急恰到好处, 表现出汉语天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中感受到音乐教师的语言美。
音乐教师的行为、文化修养是否完美。音乐教师不仅仪表要美、语言要美, 最主要的是心灵要美。心灵美的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具有正确的政治观点, 饱满的爱国热情, 忠诚于教育事业, 热爱本职工作,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学生在音乐美中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这样写起文章就有材料可取, 有内容可写。
总而言之, 我觉得小学生要写好作文, 想象与观察是不可分割的, 想象加上观察写出的作文就会更加生动具体。所以, 在作文教学中想象和观察是写好作文的两把“尚方宝剑”。
摘要:让学生在想象的天宇中, 展翅翱翔, 尽显风流;让学生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小学生要写好作文, 想象与观察是不可分割的, 想象加上观察写出的作文就会更加生动具体。所以, 在作文教学中想象和观察是写好作文的两把“尚方宝剑”。
关键词:想象,观察,作文,关键
小学生作文中的观察 篇2
星期六下午,我在妈妈工作的厂里玩。玩着玩着发现了一棵无花果树,便认真观察起来。我看到了很丰满的果实,哇,真嘴谗!我继续观察,发现,无花果树虽然矮小,但是却有很多分叉的树枝。我还觉得它绿色的叶子像手掌,真有趣呀!小果子就长在叶子中间,几乎几百个甚至上千个,我摘了一个无花果,哎呀,里面竟然还有白汁,重大发现!我回想起了它以前春天开的不引人注目的白白的小花;夏天它市郁郁葱葱的;今年冬天虽然无花果树没有叶子了,但是冬姐姐给它戴上了白色帽子,让它感受到了温暖。
我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要叫它无花果树呢?我查阅资料,终于发现,无花果的花用肉眼看不见。怪不得我们叫它无花果树呢!无花果还有很多营养价值和医药价值呢!
哇,想不到一棵矮小的无花果树有这么多的特点啊!
小学生作文中的观察 篇3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教学中,通过创造特别的情境,给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创造的条件。学生找到了自己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有了一种强烈的要说出来的感觉,就能充分放松自我,充分投入到教师设置的情境之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激起情绪,有创造的欲望,从而写出自己所必须要说出来的内容。因此,《找风》这个作文训练便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但又最容易忽视的“风”作为观察对象,创设观察情境,教给学生让所有感觉器官都参与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观察和想象中得到提高。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谜语激趣,激发思维
1、引导:猜一猜,是什么。脚踏清江水, 手扬满天沙。惊起林中鸟,折断园中花。
(谜语引入,既让学生初步了解风的特点,又为下面的观察、写作打好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风看不见,摸不着,没气味,没形状,但它又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我们就会发现风也很有特点的。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它,看谁找的风最有特点,最有创意。
3、揭题:找风
二、学习范文,明确习作要求
1、让学生说说所摘录的有关风的语句或诗。
2、选其中的一两个语句体会观察方法及写作方法。如以下两句比较典型: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中有个字用得非常好,一字便写出了春风的特点,你能找出来吗?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一个“绿”字把看不见的春风写得活灵活现,既有色彩,又有很强的生命力,给人强烈的动感。)
3、大作家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有一句写风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读读这两句话,你体会到了春风是怎样的?(像母亲的手那样温暖,那么亲切;有泥土的气息……)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的?(触觉、味觉、嗅觉,并展开了想象。)
在阅读欣赏中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中的精华,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美妙之处,尤其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中的精华,从而使学生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作文能力的培养,能激发学生创作激情。
4、学习观察方法:我们怎样能找到风呢,首先我们可以学学朱自清的观察方法,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甚至可以用嘴尝一尝,你就能找到各种各样不同特点的风,其次,边观察边展开想象,并细细思索观察中的各种感受。
5、出示活动要求和习作目标:
(1)通过找风活动,学会用各种感官观察事物,并展开充分想象。
(2)有条理地记叙,把找风的过和写下来,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写具体,注意语句完整、通顺。
创设观察情境,教给观察方法,通过启迪学生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却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甚至用嘴尝,学生非常新奇,跃跃欲试,调动了兴趣,也活跃了思维,为下一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三、找风活动
1、师生一起到室外找风(15分钟左右)。集体与分散结合,可以个人观察也可以小组合作。教师随机指导,鼓励学生从各种角度去观察大胆想象,表扬学生的新发现。(可作如下几方面组织学生找风。)
(1)站在走廊上,向远处眺望。(天上、远山、街头……)(2)校园里,操场上观察身边的风。(飘扬的旗帜,飘香的花,飞扬的尘土……)(3)自己身上的风。(头上、脸上的风,飞跑时的感觉,张开嘴吹风的感觉,微捂耳朵听风的声音,用鼻子聞闻风的气味……)(4)教室里的风。(摇摆的窗子,被翻乱的书……)
2、个别交流:让学生随时说出自己的感受,可以自言自语,也可以说给同学听。 爱因斯坦曾说:一切创造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借助创造想象丰富自己的心理活动,鼓励学生不受约束,标新立异,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集体交流
1、片断说话训练:(1)找风活动中,哪里的风给你感受最深,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说话给予点拨。(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时间,尽量让更多的学生练说。对于中下学生,以点拔、鼓励为主。) (2)写片断训练。“语文教育要尊重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语文教育的多元化。”让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内心感受,捕捉自己心情的瞬息变化,并大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
2、写活动过程:说说打算按怎样的顺序把找风活动的过程写下来。尽量让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1)按从远到近的顺序;(2)从自己身上开始,由远及近;(3)按不同的感官分类写下来;(4)按风的不同特点写下来;(5)根据自己的想象,从不同季节的风的不同特点来写。 尽量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启发学生求异。鼓励学生不同的立意,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写法,使学生的作文多姿多彩,思路开阔,创造力极强。
五、教学评析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本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开放创新的理念,从观察、想象、思维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1、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富有创新性。因此本教案设计中,有意识地创设观察情境,教给观察方法,让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用嘴尝等方法去感受风的各种特点,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不开想象的训练。本教案设计了一个学生觉得新奇,而且又有充分的想象余地的找风活动,此类作文学生乐写,想象丰富,思路开阔,创造力极强。实践中,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一篇篇美文从学生中诞生。
3、在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和不同关系去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和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本教案中着眼于让学生各种感官从多角度参与观察,鼓励不同的观察方法,追求不同的观察结果,启发学生求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生作文中的观察 篇4
一、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如果知识只能通过个体自身的体验来获得的话,那么认知和社会化发展过程将会大大被延迟”。观察活动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组织和实施观察学习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培养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观察学习的过程
班杜拉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开创者。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生成过程及动机过程。在小学的课程体系中,有大量的内容可以进行观察,因此,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获取相应的信息,建构起心理层面上的符号转化,继而形成头脑中的心理图像,再让学生复述和保持这一过程。最后让学生将这一心理运动图转化成相应的行为。
2. 影响观察学习的因素分析
观察学习有注意、保持、生成及动机四个过程,而每个过程都有不同的影响因素。注意过程,受演示和示范活动是否显著、是否可辨别以及是否复杂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做适当处理,选择那些容易观察的内容进行观察学习。学生观察时会注意哪些信息,忽视哪些注意到的信息,这些都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影响观察学习的因素加以剔除,促进学生开展积极的观察活动,以此优化学生观察学习的效果。
二、运用观察学习理论,提升小学生学习的策略
1. 引导学生有效观察,提取有用的信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活动学习知识的效果程度,首先取决于注意过程。如果学生对熟悉的事物中被引导到观察到了不一样的收获,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自己在观察中没有注意到那些关键的信息,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古诗《题西林壁》中,由于课本的安排是在整副图画中有文字的古诗,教师可以利用先去除古诗中的文字,直接给学生呈现画面,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在进行引导,最后呈现文字,相信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观察图幅,然后诗歌和文字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观察学习效果。经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有意的观察,对理解古诗词也是大有益处的。
2. 符号转化、认知复述,有效保持观察的信息
制约观察学习的第二个主要因素就是对所观察到的信息的表述与保持。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获取信息后,应该设计一些环节对这一信息进行保持。如在学生观察老师对图片和内容的演示活动后,可以指导学生以自己画,自己思考的方式对所学习的学习内容加以巩固,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所观察到的信息和知识,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效果,又可以让学生获得观察学习的感悟,从而进一步掌握进行观察学习的一些方法。
3. 深化补充,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子过程是把符号性表征即观察到的信息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小学生能否用行为的方式表现观察学习的内容,部分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再现演示或示范行为所必需的一些相关条件。如在《题西林壁》的教学中,学生要将这一部分知识通过想象,背诵以及展示的方式展示出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所观察到的图像,获取信息、表述信息、通过想象感悟进一步提升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
4. 凸显价值,激发动机,促进观察学习的迁移应用
一般而言,学生如果发现或者感悟到所学到的知识有价值,则会极大的提升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可以通过《题西林壁》的观察与体验,让学生自己尝试观察写景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观察信息的提取、观察信息的保持、观察方法的教授三步以后,需要及时给呈现迁移应用的观察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机,在学生直接的心理需求(即学生学到知识后想要表达的愿望)的激发下,学生会有一种想要做好并展示自己成果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把握时机将提前准备好的帮助学生迁移应用的素材呈现出来,学生会不竭余力地争取去完成,这样的观察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
三、观察学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应用的启示
观察学习理论虽然属于社会学习理论,但是该理论对中学生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理论认为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也会像受直接经验影响一样显著地受观察活动的影响,人类有应用符号去处理心理内部和外部事件的能力。所以,在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取相关的信息,教师则需要认真细致地分析学生观察学习的过程,其次是对影理观察学习的因素加以分析,在教学中通过剔除影响观察学习的因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帮助教师突破某些教学中的疑难杂症。
摘要:观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观察学习能力培养是小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运用观察学习理论指导小学生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观察学习,小学教学,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美)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观察中的发现小学作文 篇5
我下楼一看,哈,原来是妈妈正在清理一个有着厚厚油污的铝锅呢。“不行啊,刷了这么长时间怎么还有这么多油垢呢?唉,真是太难洗了,再多加点洗洁精吧!”妈妈一边洗锅,一边唠叨着。
突然,我想起了前几天看过的一本书,上面说,苹果核有去油污的作用。于是,我三口两口就把苹果消灭掉了,拿着吃剩下的苹果核走过来对妈妈说:“妈妈,苹果核可以去油污的,让我来帮你洗锅吧!”“真的吗?”站在一旁的爸爸不相信地望着我。
于是,我把刚刚吃剩下的苹果核拿了出来。“这能行吗?”妈妈也不相信地问道。“嘿,嘿,看我的,你们要相信科学!”我拍拍胸脯得意地说道。其实,我心里真的也没底,因为我以前没做过这样的试验,但我的直觉告诉我一定能成功的。于是,我拿起苹果核用力在锅壁上擦拭了几遍,然后又用抹布擦了一遍,最后用清水冲洗,果然锅上的油垢消失了,锅变得锃亮锃亮的。站在一旁的爸爸激动地说:“苹果核也太神奇了,你怎么知道它的神奇之处呢?”我告诉爸爸妈妈,这是我在书里看到的。因为苹果核上有果胶,洗锅时果胶能与油污发生反应,并把油污溶解掉,所以苹果核可以洗掉锅上的油污。
我还告诉爸爸妈妈,苹果还有其他的妙用。如果我们买到了不太熟的香蕉,但我们又着急吃,这时我们就可以把两个苹果和香蕉一起放进塑料袋,并把塑料袋口绑紧,几个小时后香蕉就可以吃了。这是因为苹果能产生乙烯气体,从而起到催熟作用。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观察 篇6
门捷列夫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越来越强调和注重科学实验的 “做”,而轻视了科学实验的精髓——实验中的观察。只有全面细致的观察和透彻的分析,才能得到有效的实验结果。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常常出现下列问题:
1.少了耐心,错过了精彩
小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新异的有强烈刺激的现象产生注意,乐在其中,而忘记观察的任务。对于不感兴趣的,就会无精打采,没有想动手做实验的欲望,从而失去了实验过程中的发现与乐趣。
在《热起来了》一课教学时,学生做“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吗”实验时,要求是30秒后,一分钟后,2分钟后……读出温度计的温度,这一实验要求手持温度计上端,不能拿出被测的水,由于学生需要几分钟不停的观察和手持温度计,有很多学生在1分钟后就开始没耐心,手酸了、眼累了;或换人,或拿出温度计……
2.缺了条理,丢了顺序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缺乏条理性。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在整个小组实验中充当什么角色;有些学生在实验时不知道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等等。这些都会使观察变的无序。
例如在《电与磁》这个单元《电磁铁的磁力二》这节课中,老师准备了有电池、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铁芯,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铁芯、导线、大头针等材料。老师提出的问题是:看看准备的材料,我们还能检验哪些假设,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自己小组的假设。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找个学生问问,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磁力大小与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更谈何细致的观察呢?
3.留于表面,偏了重点
小学生观察事物和现象往往满足于或停留于大致的、笼统的、轮廓的观察,因而常遗漏或忽视重点的观察内容。
例如在《物质在水中是怎么溶解的》一课中,在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时,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该实验的目的是从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实验中,得到“均匀分散”的结论。在学生实验前,我觉得这个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学生应该能够比较容易得到结论。但事实上学生解释这一现象时是这样说的:水变红了,高锰酸钾不见了,却得不出均匀分散这这一结论。
科学实验中的观察要讲究方法,要培养学生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善于撇开事物的那些扑朔迷离的非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捕捉观察目标,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为了提高观察的有效性,我粗浅的认为在实验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化繁为简,便于观察
在让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同时,我们可以改进实验实验操作和仪器,让学生便于观察,使他们的观察兴趣浓厚。如使用温度计连续测量几杯水的温度,我们把实验仪器改进了一下,三个温度计挂在横杆上,三个温度计同时测量冷水、温水、热水在相同时间内的温度变化,学生容易观察又便于操作。
2.有的放矢,明确任务
对事物进行观察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达到什么目的,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主要方面,以抓住其本质特征。
以下的记录是二年级的学生上三级的科学课《我们知道的磁铁》的记录情况:
学生记录:①磁铁隔着一张纸也能吸住铁钉;②磁铁能让指南针转动;③铜条什么的不能吸;④同颜色不能吸
课堂上教师出示的观察目的很明确,直接指向磁铁与其他物体的相互作用情况,并示范给学生观察记录的方法,二年级学生的记录是丰富多彩的,观察是很有效的。
3.细致观察过程
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这样对物质及其变化的现象的观察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分清主次现象。而学生不认真、不细致观察实验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这样既不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化学概念、理论的形成和巩固。
例如观察 “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这个实验,我们不单单观察最后的结果现象,要从高锰酸钾进入水之前就开始观察了。进入水之前是怎么样的,刚进入水中的状态、搅拌后的状态、高锰酸钾溶液的状态。清楚地了解高锰酸钾是如何扩散到水中的,帮助学生建立起溶解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观察,学生还要学会观察的方法。
只有对所有的现象全面有序地观察,才能有助于获得准确的观察结果,进行有序地分析。例如:在上《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时:当用长柄金属匙取一小勺白糖,小心地移到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后,白糖先是由透明的晶体小颗粒熔解成了半透明的液体,接着变成黄色,之后颜色变黑并且有烧焦的气味,继续加热,有烟产生,最后变成黑色的固体物质(炭)。这些现象是在同一实验中出现的,而且还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另外这些现象都很新鲜,现象之间的变化也较快,如果观察不遵循一定地顺序,就会顾此失彼而得出片面的观察结果。
在小学科学中,观察正是亲自发现的体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然途径。有效的观察对培养学生兴趣、认识自然规律、开阔视野、掌握知识具有重大意义。
小学生作文中的观察 篇7
一、目前小学语文习作中的问题
(一) 小学生不愿写作, 缺少写作内容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 即在习作教学中, 教师不容易教, 学生不容易写。一名学生就曾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道:“每次老师让我写作文的时候, 我的脑子里只会出现两个字, 那就是讨厌。我非常讨厌所有同作文相关的内容”。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很多小学生对于写作一点兴趣都没有, 更可怕的是一些学生厌恶或恐惧写作文这件事。
(二) 内容缺少新意
很多学生写作文的时候都是东拼一句, 西凑一句, 内容上千篇一律。批改作文的时候, 语文教师不难发现, 很多学生所写的内容都是课外参考书上或语文教师阅读的范文中的内容, “自觉”地做到了“天下文章一大抄”。在内容方面, 几乎没有什么真实可信, 感情真挚的作品。
(三) 缺乏真情实感
一次批改作文的时候, 笔者发现在《秋天的校园》当中, 一个学生200多字的行文中竟用了十几次“美丽”这个词, 怎样的景物才是“美丽”的?在作文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达。小学生的作文, 常常与实际生活相脱离, 缺乏思考和观察, 缺乏对身边事物的认识及感受, 所以作品有失真诚, 缺乏真情实感。大部分时候只是一些词语的堆砌。
二、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应用观察法
面对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出现的习作问题,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从而保证教学效果。观察法是现阶段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所采用的一种习作教学方法, 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一) 比较异同观察法
在智力测验当中常常采用此种方法, 即选择两张或更多的大同小异的画, 让学生仔细观察, 然后指出不同的地方。此种训练能够快速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如果没有合适的画, 教师也可以找一些人物或者实物来代替。此方法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更能训练小学生记忆能力。
(二) 顺序观察法
此种方法即根据某种顺序进行逐项观察, 既可以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 从前到后, 从外到内, 从远到近, 亦可以从右到左, 从下到上, 从后到前, 从内到外, 从近到远。虽然方法不一样, 可是都是通过几种顺序进行有步骤地观察, 这样学生就能对相应的事物有一个比较清晰和完整的印象, 从而在习作的时候能够有内容可写。
(三) 连续观察法
所谓的连续观察法就是对某一事物或周围人物进行反复的、多次的、连续的观察, 进而取得比较翔实、具体的写作材料。比如在完成《一次有趣的观察》作文的时候, 学生为了清楚地知道扁豆蔓儿到底是向哪面缠绕爬上去的, 就采用了连续观察法进行观察, 通过四个小时的认真观察, 他发现扁豆蔓儿是向右缠绕爬行的。在作文中该学生仔细描写了自己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获得答案的整个过程, 内容生动而具体。此外, 笔者还让同学们观察从夏天到冬天校园里银杏树的变化, 将所有同学分成几个小组, 进行长期的观察及记录, 从郁郁葱葱的绿色到满地金黄, 学生们了解了银杏树的生长习性, 所以在描写银杏树的时候不仅十分真实, 更带有非常饱满的感情。
(四) 在习作课中进行演示观察法教学
演示观察法,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 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观察办法, 学生们游戏的时候可以将其比赛过程摄录下来, 然后再进行习作教学的时候, 将游戏的精彩部分或比赛重点播放给学生。通过重温现场, 学生们就会加深对当时游戏快乐细节的印象, 进行再次仔细观察, 进而在写作文的时候能够更加清晰的加以描述。例如笔者就曾让学生们玩老鹰捉小鸡, 在老鹰飞快地扑向小鸡的时候, 母鸡迅捷的挡在小鸡前面, 眼看捉不到小鸡, 老鹰又快速向队尾跑去, 吓得小鸡乱叫不已, 听到小鸡的尖叫老鹰又立刻掉头跑了过来, 如此反复, 老鹰、母鸡、小鸡们都跑的气喘吁吁, 但玩的非常开心。 后来我就将这个游戏当作作文题目布置给学生, 通过看录像, 学生们看到了自己当时游戏时的样子, 开心不已, 作文写得也非常详细, 将整个游戏过程描绘的非常具体。
三、结语
小学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直接关系到学生们形象思维的形成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更关系到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 相应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习作教学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积极采用观察法进行教学, 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沈舜敏.让学生自由自在地爱上习作[J].作文成功之路 (中) , 2016 (1) .
[2]欧阳艳华.生活中滋长出新鲜自由的表达[J].湖南教育 (B版) , 2016 (2) .
[3]田彩霞.小学习作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与解决策略[J].教育革新, 2010 (9) .
小议作文教学中的观察与积累 篇8
一、观察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也是写好作文的基本功。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指出:“对于任何事物, 必须观察准确、透彻, 才好下笔。”“如要创作, 第一须观察。”鲁迅先生这样强调观察, 的确是他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如果不注意观察, 就是名人也会马失前蹄。那么, 如何培养观察能力呢?
1. 观察要有明确目的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持久性的知觉活动, 是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觉器官的活动。在观察事物时, 如果目的明确, 就会获得某一事物的比较深刻、准确的印象, 就能在作文中真实地再现自己的所见所闻,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目的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能够抓住其特点, 观察得仔细, 写文章时才会具体生动、真切感人。
2. 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我们在观察周围的事物中, 不仅要认真细心, 讲求方法和观察的顺序, 还要抓住其特征。什么是事物的特征呢?就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的迥然不同而且独特别致的地方。只有抓住人物、事件、景物、动植物等的特点来观察, 对准备描写的人和事物透过表面现象, 抓住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特征, 表达才能准确、鲜明、具体。
3. 掌握观察的方法
(1) 观察要有顺序。任何事物无论是动的还是静的, 它的存在与发展都有一定的顺序。我们要遵循它的顺序进行观察, 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达到观察的目的。观察有按方位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总分顺序等。 (2) 观察中要抓住事物的重点。只有抓住事物的重点进行观察, 写作中才能重点突出, 克服面面俱到的毛病。 (3) 观察中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使所写的文章形象逼真。 (4) 观察要细致入微, 并写好观察的记录。
二、积累——“材料仓库”是保障
我们知道, 每个家庭为了正常生活, 都备有柴米油盐、面坛米袋。如果不是这样, 等家里的水开了, 才去找米下锅, 那不乱了套才怪呢!同样道理, 要想写好作文, 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贮存写作材料的仓库。否则, 写文章时, 拔出笔帽, 摊开稿纸, 这里还没有素材, 现想现写, 这自然快不了。好容易想起一点材料, 又没有时间消化, 便只能硬凑几句, 交差了事, 文章自然也好不了。只有充分地积累写作素材, 才有可能源源不断地写出好文章来。
那么, 同学们应该如何建立自己的材料仓库呢?
首先, 要认真学好语文书中的每篇文章。它们都是针对小朋友的特点安排的, 都是经过反复挑选的。每篇文章都有鲜明的主题、生动的题材, 巧妙的写作方法, 是我们学写作文的很好范文。在老师的指导下, 如果同学们都能把每篇文章读懂、读熟, 甚至把文章中的生动情节背下来, 经过消化, 把课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这对于提高作文水平是有很大帮助的。
其次, 要合理安排时间, 广泛阅读。有没有时间, 一看会不会安排时间, 二看会不会挤时间。有些小朋友一玩起来就把时间给忘记了, 浪费了好多宝贵的时间。同学们的生活应该有规律, 针对每天的课程情况, 合理安排时间, 使每天都有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 并且养成习惯。在阅读方面, 要做到广泛阅读, 应该从不同的书籍里吸收各种有益的知识。
再次, 记录剪报, 坚持不懈。有些同学读书的时候, 遇到爱看的书就爱不释手, 连吃饭都要父母催上几次。可是, 由于没有养成摘录、记笔记的习惯。时间久了, 留在脑海里的印象变得模糊不清了, 到写作文要用的时候, 还是两手空空。因此, 我们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除此以外, 还可以用剪报的方法广泛积累题材。
浅谈“观察”在作文教学中的误区 篇9
部分教师只有在要求学生对某物 (人) 进行描摹时才不忘叮嘱一句:你们课后要注意观察呀, 学生在写作时苦思冥想而又无所得时往往也会向老师寻求开脱:课后作业太多, 我们没有时间观察。于是乎“观察”就这样在教师和学生的互相推诿中被束之高阁,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从学生的意识形态中淡出。也有部分教师不甘心面对这样的现实, 不惜牺牲宝贵的授课时间, 集中带领学生到某场所进行习作前“观察”, 然而从习作后的反馈结果看:和没观察的效果几乎等同!下面笔者就这类流于形式的“观察”略谈它在作文教学中的误区, 并对如何走出误区的羁绊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重短期效应, 轻习惯培养
就像上文所叙述的那样, 教师只有在要求习作时才布置学生去观察, 以为“即时”地对学生随口一说, 学生就会心领神会般地“领旨”而去, 接下来学生妙手著文就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岂不知, “即时”非“及时”, 排除学生的自觉性不说, 仅此急功近利的行为就和《大纲》中要求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完全悖逆了。
众所周知, 写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 由观察到的事物变成可供阅读的文字, 这中间最起码包括由审视到思考、由提炼到创造、由确定中心到组织语言等一系列极为复杂的活动, 它哪里能像小商小贩们那样现炒现卖呢?即便是考试时的现场作文, 那也是学生平时观察和积累的结果, 学生只是在规定的时空内将平时的所得在试卷上落笔成文而已。细想文坛大师们的观察———莫泊桑师从福楼拜对法国社会的观察、老舍为写《骆驼祥子》对北京人力车夫的观察、鲁迅为研究国民劣根性而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几乎都是以毕其一生的观察才写出不朽之作品。一句话, 只有养成观察的习惯, 才会让学生的写作真正地拥有源头活水。
二、重集体行为, 轻个人感受
集体行为是指由教师把学生集中组织起来去实地观察的行为。实际上这种集中组织的行为存有不少弊端:学生三三两两地分散在不同的地方, 教者很难顾及全体, 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会把这种观察当作一次游玩;由于学生集中在一起, 一旦某学生看到好奇的东西, 便会立即呼唤其他同学, 结果观察就变成了一种猎奇, 而此“奇”往往与习作本身是毫不相干的;再者很多人聚在一起, 吵嚷的环境不利于学生沉思默想……其实“写作, 在最成功的时候, 是一种孤寂的生涯” (美·海明威语) , 集体行为的观察在打破孤寂氛围的同时也破坏了学生沉思默想的心境, 使学生本来可能萌发的独特感受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这倒让笔者不禁想起《课标》中关于“阅读建议”的内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拓展一下, 我们在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观察习惯的同时不妨也尝试让观察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允许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观察、探索、思考,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观察, 尊重学生由观察而产生的多重思维和多元化的价值观, 同时坚决反对教师以“一刀切”的行为来取代学生自身的观察过程。
三、重“他山之石”, 轻周边事物
古语云:“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这种说法被沿用到写作上来却被严重地曲解了:由于他山之“石”有“攻玉”之效, 所以对于周边事物———哪怕是“金”、是“银”, 往往都被忽略了。
笔者在教学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日下午的作文课, 学生强烈要求:走出校园去———写生!我在镇定下来之后便轻声对学生说:“观察新事物固然会有新感受, 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可以完全忽略周边事物, 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譬如, 就踏在楼层上的感觉而言, 你早晨上楼和中午放学下楼、你高兴时和你悲伤时、你悠闲时和着急时, 感觉可能一样吗?”学生沉默了, 我因势利导, 要学生就以“楼梯”为话题写一篇话题作文, 后来从作文的批改情况来看, 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写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其实, 就观察的内在规律而言, 观察者并不一定要每天去寻求新奇之物 (每天去寻求新奇之物在实际生活中也无法做到) , 倒是观察者本身在观察时要注意观察的角度、方法以及自己的观察心理, 多留心周边事物才是实际可行的操作方式, 也是学生在观察中的根本任务。
四、重观察行为, 轻方法指导
观察, 首先是一种过程和行为, 所以它离不开方法的指导, 离开方法的行为是盲目的行为, 离开方法的观察无疑也是盲目的观察。上述三个误区就本质而言, 都是教者无视观察是一种过程和行为这一客观规律而陷入了主观主义的结果:匆匆地要求或带领学生去从事观察的行为, 却忽视平时对学生在观察前、观察中、观察后的方法指导, 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对于眼前之景的观察总是流于表象或是浮光掠影, 缺乏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创作时所必需的心理积淀, 反映到学生的习作中, 不是干巴巴地客观叙述就是缺少感情的自然流露, 最终让人觉得观察的视角俗套、内容平淡。
实际上就无目的观察 (特指没有为写作而观察) 而言, 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够适时地帮助学生树立“观察与写作密不可分”的理念, 能够结合自己的所得道出观察之法, 从而让学生从心底感受到观察对于写作产生的重要性, 那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不自觉地产生自主观察的意识, 在方法的指导下能够看有所得, 在所得的基础上能够体验写作的成就感, 何愁学生无意于观察?针对有目的的观察, 教师不妨在布置观察任务之前自己先去作一番“实地考察”, 在躬亲的基础之上能够对观察的行为进行有目的地指导, 让学生在具体观察时多一分耐心和细心, 引导学生在或远眺或近观、或浏览或凝望中浮想联翩, 必要时甚至可以结合写作的具体要求做一些如口头作文之类的示范, 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观察有作可为、有作可仿, 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将观察所得融入写作的妙处, 长此以往, 师生在“观察—写作”活动中既能培养亲和力, 又能教学相长, 何乐而不为?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但愿我们的同仁在教导学生去寻找生活美景进行观察时, 也要及时叮嘱他们带上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 让他们多留心周围事物, 养成观察的习惯, 掌握最基本的观察方法,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观察的误区!
摘要:探讨了“观察”在作文教学中的误区, 并对如何走出误区的羁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小学生作文中的观察 篇10
一让学生感悟观察的重要性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观察是获取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生活,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并从中积累写作素材。这是帮助学生端正文风, 提高写作水平, 使作文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的前提。但是学生观察事物常处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态, 许多有意思的事, 都从身边滑过。为了克服这个毛病, 教师一定要经常督促检查, 悉心进行观察指导。有一次, 我布置学生写一篇名叫《我喜爱的动物》的作文, 写这篇作文的前一天, 我把作文题及要求告诉学生, 让学生回家观察。作文课上, 当我把题目板书在黑板上, 提出作文要求时, 学生很高兴, 认为这个题目写的是自己喜爱、熟悉的东西, 好写。于是, 当我把作文要求讲完后, 就放手让学生写。可是大部分学生写的很空洞, 开头无非是“我喜爱??”或“??真可爱, 放学后我跟它玩”, 至于怎样可爱, 为什么喜欢它, 怎样跟它玩, 没有写出来。小动物的特点也没有写出来, 细节描写更谈不上。在这种情况下我提问:“你观察的小动物长什么样子, 你觉得它什么地方可爱, 它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并要求同学回家再观察并修改作文。结果交上来的作文比前一次强多了。尤其是有一位同学写小鸡, 他除了写小鸡可爱的外形外, 还写了小鸡吃食时的细节。我问他为什么能写好, 他说:“我喜欢小鸡, 我经常帮妈妈喂鸡, 喂鸡时我就在那儿看, 看多了, 小鸡吃食时的样子已深深的印在了心中, 经提示后我就写了下来。”我把他的作文在班级展示了, 并由此告诉同学们观察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他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平时要多观察, 多积累。
二交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作为教师, 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猎取知识的能力, 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授之以法。观察人, 要注意观察人的外貌、穿着、语言、行动等;观察事物, 要注意观察事物的来龙去脉, 发展变化和结果;观察环境, 要注意观察自然景物和四周的陈设。引导学生观察, 要遵循由单一到复杂, 由静到动的原则, 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 抓住事物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力, 在实际操作中, 我主要采用下列方法:
1、限量观察法。
学生观察最大的毛病是粗粗拉拉或漫无边际, 得到的材料不具体, 感受就不深, 要克服这一毛病, 可指导学生“限量观察”, 即观察某一事物时, 只观察该事物的某一两个方面, 如观察鱼在水中游泳, 可只观察鱼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用限量观察法因观察内容单纯, 要求明确, 所以观察得必然细致, 印象深刻, 可以为作文提供具体材料。
2、分步观察。
即把要观察的事物分为若干个层次, 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观察, 如运动员赛跑, 可把赛跑的过程分为预备阶段、听候发令阶段, 跑道上竞赛阶段和最后冲刺阶段, 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观察。
3、顺序观察。
即把要观察的事物, 教师预先确定好观察顺序, 让学生按照指定顺序进行观察, 如观察一个人, 可按照头、身、四肢的顺序进行观察。还有一些事物, 对它的观察或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或从左到右、从右到左, 或先中间后两边、先两边后中间······怎样观察合理就怎样确定顺序, 不可拘于一格。用此方法观察的好处是:条理清晰、思路不乱, 学生动笔作文容易言之有序。
三、组织各种活动,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作文训练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 要观察的事物也无奇不有。这就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指导观察, 培养写作兴趣。不放过任何一个可写的机会, 如学生进行拔河比赛或跳绳比赛时, 可将学生分组, 至少分为两轮比, 这样就保证人人有观察机会。遇到精彩的镜头, 可特意要求学生注意观察重点, 如提醒学生观察突出的两个人的表情, 观察他们的手、腿、身体等姿势。活动后请几个同学把观察到的结果讲给大家听, 同学们兴致勃勃, 积极发言, 无形中激起了学习热情和写作动力。
四、精心指导, 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积累材料。
平时只要注意观察和分析, 就可以获得很多写作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指导学生收集整理, 坚持写观察日记, 观察日记可一日一记, 也可数日一记;可写一人一事一物, 也可写一个侧面, 一个场景, 一个细节;可只写一个片段, 也可写一篇完整的文章, 日积月累, 对写作大有好处。
小学生作文中的观察 篇11
关键词:观察;实验;方法;步骤
一、观察真实的动植物,从亲身实践中获得理论知识
如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和各种动植物有关的课程,都必须指导学生观察真实的动植物,使学生真正看到动植物的外形、生
长运动、繁殖、培育等,只有这样小学生才会有依据地去判断某动物属于什么动物。如教科版三年级科学《植物新生命的开始》一课,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尤其是种植凤仙花的活动,使学生明白种子是有生命的,是新一代绿色开花植物的开始。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能够比较直观地感受到植物新生命的开始过程。
再如,教科版三年级科学《蚕的生命周期》一课,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观察记录、观察日记,对蚕的生长变化过程进行总结。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物观察與多媒体观看并用,化解科学奥秘
有些时候无论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对实物进行观察实践,对有些道理还是弄不明白所以然,这时候再结合多媒体,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图片和文字资料等大大增强效果。
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课,需要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昆虫的细微之处,发现一些昆虫的奇特结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播放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形式,使学生如临其境,真实感受到昆虫世界的奇妙之处,增强探索昆虫奥秘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科学《微小世界与我们》一课时,教师如果仅仅在课前布置学生寻找“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资料进行交流,效果不会理想。因此本课的教学应该采用另两种教学方式,一是在电脑教室上课,让学生当场寻找部分成果资料,然后展示汇报,这样效果比较好。二是教师事先收集部分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在学生汇报交流后进行补充,弥补学生资料收集准备不充分的不足。
三、观察和实验并用,让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掌握知识
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教学中关键的一步,观察和实验并用是科学教学多用的方法,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控制铁生锈的速度》一课中,为了能使学生对铁生锈条件和影响其快慢的因素有更全面的认识,教师在前一课之后,可以在教室里安排几组对比实验,以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观察和思考,使学生对铁生锈现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再如,在教科版四年级《种子的萌发》一课的教学中,由于种子吸水,教师要有计划地在课前1~2天准备好种子吸水实验,这样在课堂上才可进行观察;对于子叶在种子萌发中所起的作用,让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和猜想,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发现子叶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耐心,较长时间地观察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四、让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和步骤,学会自主学习
实践证明,在科学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自己学会并利用这种实验方法去认识科学事物,才能够发展小学生手脑并用的智能和技能。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教学途径,有意对小学生渗透思想教育。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大科学的坚定信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小学生热爱科学这一学科,促使他们自觉地去研究大科学的奥秘。
参考文献:
赵晓旭.由种植凤仙花引起的教学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1).
农村学生观察作文五注重 篇12
经过几年的教学, 真正认识到观察在作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也让我从农村的作文教学中找到了一条可通的途径。
一.注重观察的实在性。
平时, 学生对于身边发生的事已习以为常, 没有去体会, 于是也就忽视了观察。而在每一篇的文章中, 观察占着显要的位置。如果没有了观察, 文章就体现不出真情实感, 文章就缺少灵气。
记得那次刚接手的是四年级班级, 学生写作基础比较差。第一次布置的是命题作文《我敬佩的一个人》。可收上来一看, 发现文章语句死板, 内容零散, 而且没写几句话。通过了解, 才发现学生他们不是不会写, 而是不知写什么, 如何去写, 怎样写好。这就是因为他们平时没有在意身边的人和事, 也就渐渐地丧失了这种习惯。
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农村的美丽景色是最好的教材, 我借大自然中特有的景物引导学生观察展现在眼前的秋景, 同时让学生自由放飞想象的翅膀, 说自个儿想说的事。这下可热闹了, 叫他们写一篇不会, 说一两句话倒行。有的学生指着对面竹林上空飘飞着的竹叶说那是一只只蝴蝶在风中飞舞;有的指着不远处收割过的稻田说田里的草垛真像一位位卫士在站岗放哨;有的指着脚下的流水说小溪在唱着乡间小曲流向远方……
对于一提起作文头就疼, 写不了几句就匆匆收笔的学生, 我当真得刮目相看了。当即我表扬了这几位学生, 同时趁机引导学生按方位来观察, 把所观察到的秋景写成一两段话, 题目自拟。
学生第一次舒展开紧锁的眉头。后来交上来的作文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不再是干瘪瘪的几句没血没肉的句子。让学生用心感悟, 把“要我写”变成“我要写”。这才会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从而更喜欢写作。
二.注重观察的层次性
第一次写作的乐趣, 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管建刚老师说过:“写作的第一能力就是写作兴趣。”有了兴趣, 我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周围的事物, 写上一段话并写出自己觉得很必要写的内容。这样有层次性的要求, 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领悟写作的要点, 并及时适当地加深写作的难度。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你必须对一件事深感兴趣, 才会专注, 然后你才会想要知道相关的所有事情。你的整个心、整个人才可能专注。”由于有了先前的那种感悟, 大部分学生觉得没有什么难度, 就连那些每次作文都交白卷的差生也能写上几句话了, 自然就达到了“我手写我心”的境界。如在教学《秋天来了》时我先布置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秋天来到的信息, 上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让学生说的时候就在电脑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并在此基础上, 利用我的电脑技能出示提前做好的一幅秋景图。最后引导学生再回到这幅秋景图进行观察, 提示学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可以从上到下, 也可以从下到上, 既能由近及远, 也可以由远及近。总之, 按照一定的顺序就可以说一说, 并适当地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以推理出画面以外的与画面有密切关系的内容。最后再写下来。这样学生很快就抓住了图意作文也就写得很完整、很具体了。
要让学生写好观察作文,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只能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适时引导, 这样才会激起学生观察的兴趣, 有了兴趣, 写作就不觉得累, 否则欲速则不达。
三.注重观察的情感性
随着观察作文的不断练笔, 我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寄予作文中, 让别人一读文章就能体会到你的喜怒哀乐。一来结合语文作文教学如何体会中心, 二来把被动性地接受化为主动性地接收。
我让学生写一篇观察文章, 题目自拟。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的学生写《我家的竹林》, 写出竹林的特点, 竹林带给她的童年乐趣, 而且写出了自己对竹林的喜欢。整篇文章至始至终贯穿“观察”二字, 并突出了自己的情感。读完之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的学生写《美丽的小河》, 写出了家乡小河的清澈, 写出了它是儿童的乐园……
有位名家说过:“儿童的心灵、思想多像是一张白纸, 只要交给他一支笔, 让他放飞想象的翅膀, 他一定会画出美丽的画。”有了观察, 就有了想象, 也就有了创新。
随着作文的难度加大, 我让学生欣赏并评议大家写的文章, 肯定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与进步, 由此而激励大家。由于身边都有许多可观察的事物, 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 每个人都会说上几句。随着时间的推移, 全班的作文水平提高了, 而且平时怕上作文课的学生对写作都不再有畏惧的心理了。
四.注重观察的承接性
小学生作文不只是单纯地写景, 还有状物、写人、叙事等文体。我同样要求学生用心观察, 用心体会。我不再要求学生字数多, 但求有自己的情感。
有学生写《邻居家的小狗》, 写出小狗的惹人喜爱;更有甚者看到村舍边种着佛掌瓜, 瓜架上挂着一个又一个的佛掌瓜, 还特意跑到学校拉着我到旁边看, 并说那是一双双小手在向我们招手。我当即表扬了他, 并在班上让他再说一遍, 这下引起了更多学生对身边事物的留意。后来有一个平常作文写得不怎么好的学生上交了一篇《捉蟹》, 写出了自己如何捉蟹, 如何被蟹夹住了手指, 又是如何摔到了河里, 写得那真是有声有色。更让人佩服的是一个女生写的《雨伞》, 竟用到学过的数学名词, 用端点来形容中间的一个棍子, 用射线来形容八根形成的支架。
五.注重观察的习惯性。
自觉观察, 要带着一颗敏感的心主动地去关注身边的人物、事物和景物, 甚至包括自己的心理和言行。朱自清先生在看到父亲爬过月台为他买橘子时努力的背影时, “泪水很快地流了下来”。除了事情本身的动情点外, 更直接的原因是朱自清先生的自觉观察。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 经常向学生提一些观察方面的要求。如早晨上学路上景色怎样, 校园里的花草有什么变化, 夕阳和朝阳有哪些不同等。日久天长, 学生每当看到事物都要认真观察,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仔细观察的习惯。
谁说我们的学生写不好作文?事实上, 引导学生观察与体验, 引导学生想象与表达, 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写作内容, 而且能引导学生注意情感的体验, 学习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只有教师有效的指导, 才能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说真话, 才能培养出学生求实的文风。无论怎样, 我们的作文教学都要切合孩子的作文心理, 让孩子自如地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进行更规范的表达, 才真正做到了有话可说, 有话可写。
摘要: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水平与城镇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普遍存在作文言之无物, 东拉西扯, 废话连篇, 习作能力不高, 习作水平低。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 结合学生实际,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体验和感悟, 使农村孩子热爱写作, 谈到写作, 感觉语言就如源头活水一样滔滔不绝。
【小学生作文中的观察】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中的观察法09-21
观察牵牛花小学生观察作文06-26
小学生作文:观察黄豆07-21
小学生观察螃蟹作文09-27
小学生观察作文300字07-03
小学生黄豆观察日记作文10-23
观察柳树小学作文06-10
描写观察环境的小学生作文07-29
观察豆子小学生作文400字08-25
小学生观察金鱼作文400字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