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中的问题

2024-09-09

小学生作文中的问题(精选8篇)

小学生作文中的问题 篇1

1、内容方面:无内容可写,存在编、套、抄现象。许多学生拿到作文题目,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自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而是作文选,想办法去编、套、抄。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

2、表达方面:“挤牙膏”或“流水帐”式写法。东拼西凑,甚至把与中心、主题无关的扯进来,犯“跑题”的错误。写出的作文简单,支离破碎,落入俗套。

3、思想方面:不表达真情,存在假、大、空现象。作文失去儿童化的语言,而带有成人化的腔调,无法如实体现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童真童趣。

4、速度方面:凑凑合合下笔,磨磨蹭蹭,涂来改去。学生挠头皮咬笔竿,先是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没有认真思考,然后再闭门造车,写作极慢。

一、小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

1、文章缺乏真情实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能够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以及真实感受表达出来。但纵观小学生的写作,存在缺乏真实情感的倾向。比如套用与自己作文主题关联不大的句子,但却很难作文的思想表述出来。还有很多学生都喜欢在习作的最后一段进行抒情,套用一个感叹句。如 “这真是有意义的一天!”此类的句子的出现真的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吗?

2、立意雷同现象严重

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不知道要有立意。因此一个班级写一篇作文,故事情节类似,人物命运一致的现象非常多。比如在以“第一次xx ”为题的写作中许多学生会写做饭、洗衣服等。这样文章雷同现象严重。

3、文章内容缺乏必要的整合

很多小学生占有了大量的材料,却不知道如何选取、剪裁,于是造成了要么中心不突出,要么材料太杂乱,形成了为材料而材料的随意堆砌的局面。这样仅仅依靠大量的材料来构造文章,内容分散缺乏必要的整合,整篇文章就显得杂乱无章。

二、小学生在写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引导不当

2、兴趣不足

3、缺乏素材。

4、缺乏练笔。我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词汇和语言的积累的缺乏,而这些东西和平时的生活观察是分不开的,所以可以让学生养成观察身周的习惯,这样也就有了生活的素材积累。平时我让学生观察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鲁迅先生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观察要尽量做到准确、细致、透彻。作文要写得真实,观察必须准确;作文要写得具体,观察必须细致;作文要写得深刻,观察必须透彻。不要走马观花。如说,人们高兴的时候要笑,伤心的时候要哭,这是人之常情,可是有时候也有特殊的情况,至深的悲痛常无眼泪,极大的欢乐却往往是热泪盈眶。就说“笑”吧,也有各种各样的笑,如哄堂大笑,捧腹大笑,嫣然一笑,掩口而笑„„表示友好、亲切的微笑;表示敌

意、轻蔑的冷笑„„第二,观察生活要善于抓住特点。第三,观察生活还要善于思考。在观察之余还要多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学生看书的同时要记住书中好的词语和句子,这样学生在无形之中积累了语言。

二、是老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和训练的方法

一直以来,学生怕写作文,我也怕教作文,因为缺少作文教学经验,因为找不到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导和训练方法,这次参加国培,听了袁老师的《七步快速成段法》,令我眼前一亮,大有久旱逢甘雨之感,以后我将在袁老师的引导下,慢慢克服缺点,找准作文教学的方向。

此外,我认为还应注意:

一、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精心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三、教给学生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四、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解决“写好”的问题。

总之,教学中,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应该全面兼顾,用多种形式进行作文能力的训练,使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材料问题。表达问题,能说不能写,词不达意,空洞无物,干巴巴。构思问题,无新意,炒现饭。立意问题,思想肤浅,观点陈旧,不知所云,为赋新词强说愁,牛头不对马嘴,胡说八道,让人啼笑皆非。

1,观察,记录,体验,读书。

2,根据孩子性格培养文风,多读经典作品,多练习。3,引导联想,思维导图。4,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生活在乡村的小学生写作文,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与影响,出现的问题很复杂。我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作文常出现的问题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思路不开阔,缺乏观察力。

我们农村的小学生生活在山区,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他们很少能走出大山。有的小学生小学毕业了可能连县城也没到过。生活圈子的局限性,使我们的小学生在生活中抬头见的是山,低头见的也是山。再加上农村文化生活的缺乏,使他们见闻短少。农村单调的生活也使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习以为常,缺乏观察能力,因此在作文中往往打不开思路。

二、题材单一陈旧,缺少新意。

翻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本,不难发现其中所写的事无外乎都是这样:第一次煮饭,把饭煮糊了;难忘的人或事无外乎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如何关心自己等等。所写的题材往往是哥哥写了,弟弟妹妹接着写。在三年级了到六年级还在继续写。题材单一陈旧,千篇一律。

三、套写改写,抄袭成风。

为了应付作文,又怕自己所写的文章不如意。不少小学生在作文时往往不经思考。随便从作文书中抄一篇完任务。所抄来的文章,有的有板有眼但不符合自己实际,有的不伦不类,张冠李戴。看来实在好笑,但又不得不掩卷长思,为什么会样?

四、心中有千言,下笔却无语。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学生积累词语少以及表达能力有关外。更重要的是本地方言思维与普通话表达之间的矛盾。学生平时说话和思维时习惯用本地方言,而作文时却要求用普通话表达。这样,我们的学生就处于一种在作文时用脑子里相好方言词汇去一个个对照学过的普通话词语,即心中所想与笔下所写不一致的矛盾过程。由于学生年龄关系,积累词语多少关系,有时候学生很难把方言词语与普通话对上号,就造成了这种“心中有千言,下笔却无语”的情况。

那么,我们又如何帮助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呢?我在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寻找写作灵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切写作素材都来自于生活。生活中许多不经意的小事得都是值得一写的。而作文就是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但作文是一个过程,不能一步到位,要经过选材---构思---成文这几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是联系紧密的。其中关键是选材。要指导学生选取好的

材料就一定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选材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可以采用记日记的方式。要求学生把一天当中有意义的事记下来。刚开始,很多学生可能感到“没有什么好写”。或者都是记一些“流水账”,这不要紧,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一些具体的要求。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学生基本上能把他们喜欢什么,接触什么人以及对事物、人的认识和感受写出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写。也就会更加留心周围的生活。到写作文时,日记中的生活片断就会浮现在他们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找到写作灵感,写出的思路一定会茅塞顿开。

二、旧题新作、创出新意。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村的生活也是精彩纷呈的。学生所写的生活是他们最熟悉的,是他们童稚的思维对生活的表达。哪怕所写的是最平常的“放牛”这样的小事,我们作为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对他们所写的内容多作指导,少作批评。就能使学生在平常小事的旧题材中翻炒出一些新鲜感来。比如,学生写《难忘的一件事》这篇作文时,在指导下有一个学生写的放牛就与众不同。他在文章中写他的爸爸得了胃出血病,他听别人说多喝泥鳅汤可以治好这种病。所以在星期天他去放牛的时候,把牛赶到山里,就去田里捉泥鳅了,由于太专注,而忘了照顾牛。就这样,牛偷吃了别人的禾苗,他也被本就因病干不了活心情烦燥的爸爸狠狠地揍了一顿。被打的他一声不吭。晚上,他把抓来 的泥鳅燉了汤,端给爸爸。他爸爸终于明白了“牛偷吃了别人的禾苗”的秘密。他一把搂住儿子,父子俩抱头痛哭。这篇作文从“牛偷吃了别人的禾苗”一事中,反映出了父子之间的深情,的确与众不同。事后,经我调查,这是一件真人真事。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悉心指导,题材虽旧,学生也会写出新意来。

三、指导学生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

学生懂得去抄范文,并不得是坏事,至少说明他们有写出好文章的愿望。我们要懂得学生的心理,告诉他们,抄袭的文章再好,毕竟不是自己的。我还注重作文前对学生的辅导。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一起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怎样去观察,怎样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等等。必要时,我还要口头作文或是写出下水作文并打印好供学生传阅,以最简单、最明白的方式告诉学生,作文并不难。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通过努力,学生就会发现身边其实也有很多东西可以一写。于是学生心中的话匣就打开了。学生能写出一篇篇好文章就不是难事了。

四、土洋结合,异曲同工。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使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在写作中的矛盾很突出。为解决“心中有千言,下笔却无语”的问题,我在平时授课过程中注意把书面语言和口语联系起来。不仅教会学生生字、词语听正确读音,还要告诉学生这个词语在方言中怎样说。时间久了,学生的书面词语积累多了,相应的口头语言也就积累多了。到写作的时候,脱口而出的方言就很容易找到相对应的普通话词

语。心中想什么,笔下就写什么。"土洋结合教学的的运用对解决学生作文时“心中有千言、下笔却无语”的矛盾起到了异曲同工的作用,思维与表达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了。

总之,作文是一个复杂的再创造过程,出现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今后我还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功。

摘要:农村小学生的习作中往往存在题材单

一、内容空泛、结构混乱以及写作技能差等问题。其成因有教师方面:一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重教学生应付考试的“作文诀窍”却忽视了学生终身受用的作文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师由于对学生要求过高而挫伤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学生方面:一是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观察实践而形成了无话可说的烦恼,二是写作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形成了思路闭塞的焦虑。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可采用引导学生观察实践丰富素材储备、以学促写迁移写法、鼓励为主纠正为辅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提高农村孩子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 常见问题 成因 对策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农村孩子在习作方面与城市孩子的差距显得尤为明显。按理说,农村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都会像少年闰土那样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生活环境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家乡的美丽风光,善良勤劳的农民形象,淳朴浓郁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的生活源泉与学生笔下作文中的内容贫乏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在批阅孩子们的习作时,有时让你啼笑皆非,有时又让你味同嚼蜡,总之,很难找到几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佳作。作文,一直是语文老师不断研究探讨的问题,也是困惑学生的难题。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生,作文遇到的问题更多。在农村学校执教的十余年间,我发现了问题,也摸索了一些解决的办法,现就此浅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常见的问题

(一)题材单一,缺少“鲜”味儿

读到孩子们的文章,总觉得像一个模子印出来似的:写人大多都写爸爸妈妈,内容则是自己生病了,爸爸妈妈是怎样着急、怎样照顾自己的;写景则多是家乡的小山坡一年四季景色的

变换;写事就是和小伙伴捉鱼、钓龙虾„„题材极为类似。

(二)内容空泛,缺少真情实感

只要一提到作文,学生就是一脸的痛苦状。“哎呀!又写作文了,写什么好呢?”“老师还要求写四百字,天哪!”真可谓怨声载道。好不容易作文交上来了,仔细一看,刚开了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像“挤牙膏”似的挤出来的作文,能有什么精彩可言呢?

(三)结构混乱,不懂得布局 很多学生对“总分”“总分总”“并列”等结构形式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在作文时却往往结构混乱。有的事例太多,详略不当;有的事例太少,一笔带过;有的段落之间分得不明确,没有突出文章主题。例如,一学生在写《春天的小山坡》时,先写了小山坡上的桃花、梨花等各种花的鲜艳多姿,接着写坡上长着各种各样的蔬菜,第二段开头又是“山坡上的野花不计其数,红的、黄的、紫的„„”,这样结构就显得混乱不清晰了。又如,一学生在写《我的文具盒》时,第一段是“我的文具盒表面有许多的草莓,有绿的、蓝的、紫的、红的„„”,第二段开头是“还有一个大草莓”,接下来又叙述了文具盒里面的东西。这样的分段不清晰而且没表达出文具盒的特别之处。

(四)写作技能差,语病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很多学生的作文句子不通顺,例如“如果困难找妈妈”。错别字很多,如“一坐大山”、“重心写”等。有些标点符号的错误使用,使文章产生歧义,如一学生写:第二天,爸爸对我说“妈妈,昨天晚上腰疼的都没睡好觉”,其中,逗号明显用错了。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中,引号的运用错误最多。

二、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原因 究其根源,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健康发展。为了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分数,教师往往采取似乎能够迅速奏效的方法,从写什么到怎样写,都给学生提出许多框框,这样不但不能点拨学生思维的方向,还束缚了学生的心态自由,学生只是消极被动接受,逐渐产生了对作文的惧怕心理。另外,老师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字数写足,批改作文时看到字数多的总是多给分数。这就让一些教师在教学生应付考试的“作文诀窍”时忽视了学生终身受用的作文能力的培养。在批改学生文章时,老师的要求高,给学生的作文分数低,红色的批语中,总是批评的话多,鼓励的话少,在平时单元检测时,更是压低分数,把学生的积极性挫伤得荡然无存。

(二)学生的原因

必须承认,农村学校的学生从小到大,由于种种原因生活比较单调,很少有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观察、实践,因而脑中一片空白。而且,经调查了解,几乎每个学生手上都有一两本《优秀作文选》、《小学生作文大全》等,学生作文时,习惯于依葫芦画瓢,时间一长,学生养成一种坏习惯—对身边的人和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只有感知了的事物,才能出现再造想象,没有感知或感知模糊、没有体会,就不能再现、再造想象,更不能形成鲜明的观点,因而就有了无话可说的烦恼。我还了解到有近60%的学生时常为有话写不出、不知怎样写而烦恼。这是因为在调动平时一切积蓄写作成文时,不只是对贮存信息提取的思考,还有对信息形成表象的想象、分析、辐射和聚合。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对小学生来说是困难的,它给小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形成了思路闭塞的焦虑。

三、对策研究

(一)观察实践,丰富素材

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文字。”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把这两者相容就是观察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到生活这源活水中去汲取资源、培养观察能力,炼就学生善于发现美的慧眼,如此才能保证作文教学遵循写作心理历程:现实→思维→语言→文字,才能使学生从闭门造车的习惯中解脱出来,并且变“无事可写”为“处处有素材”。其次是参与活动积累素材。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非常广阔,除了课堂,还有课外,除了学习,还有活动。课间活动、班级活动等不仅是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最感兴趣的,也是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例如,班级拔河比赛、才艺展示、主题队会、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这些活动就是学生写作的素材,也会在学生的作文中留下真实而生动的纪录。

(二)以学促写,迁移写法 其实,我们的课文就是最好的作文。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那又怎样结合课文,以学促写呢?我认为首先是应该让学生多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的《彩色的非洲》一文时,我们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十分鲜明的特色。这篇课文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作者对非洲风情文化的赞美之情。“色彩斑斓”与“多姿多彩”意思相近但用词不重复,可见作者遣词造句十分讲究。课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也十分自然。这些都要引导学生好好的领悟。其次是结合实际适当仿写。虽然说写作讲究的是创造,但也可以适当仿写。如,《燕子专列》一文的开头,作者采用设疑法: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当学生遇到这类主题的作文时,就可以学习这样的写法开好头,写起来就容易多了。再如,在学习了《草虫的村落》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模仿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写一写自己观察到的一种小动物。不过,在指导仿写的同时也要注意求新,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习作。最后是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作文在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只要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当然,除了课文以外,博览群书,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语言积累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

(三)鼓励为主,纠正为辅 叶圣陶曾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告诉我们:他们的兴趣、情感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发生转变。他们可能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的话而变得乐于写作,也可能因为老师的一记“闷棍”而丧失兴趣,因此,在批改作文、写评语时,我们尽量做到有针对性、鼓动性、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用婉转带有鼓动性的话来评价,让学生从老师的评语中受到鼓舞,提升学生的兴奋点,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在内心深处触发了他们继续努力写作的激情,从而把学生被动的写作地位转变为主动的内需。一旦学生有了这种内在的自主的需求,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苦事、累事了,甚至会把写作当作乐事、趣事。另外,推荐学生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方法。但是,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作品毕竟是少数,我们可以在班级中创办作文专刊,让更多的孩子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作文的分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老师多摸索,多反思,即使困难再多、路途再远,也同样能收获秋天的喜悦。

小学生作文中的问题 篇2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又要与时俱进, 网络的出现更是极大地冲击着以往的作文教学观念。

对于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有以下几点困惑:

1.学生知识面窄, 平时又不爱读书、看报, 即使看书、看报、上网也是兴趣所在, 语文积累少, 语言匮乏。写作文言之无物, 言之无味。

2.教师指导启而不发, 课前准备不足, 交流无法进行。学生不知所云, 一味听之任之, 教师的话如圣旨, 只听, 没有一点自主的意思, 被动听, 被动写。

3.教师作文指导无效, 指导后, 学生仍停留原地, 不知如何起笔。经常会有学生说:“老师, 如何开头?怎么写?不会……”这些话时常萦绕耳边,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怎能不为之动容呢?

针对以上问题,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我认为作文教学与指导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拓宽作文思路, 丰富语文积累, 让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解决言之无物的问题。如在教学“为自己去过的一处中国文化遗产地写导游词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 ”时, 如果没有丰富的积累, 就连教师也很难下笔写出一篇好的导游词, 更何况是农村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呢?在写这个作文以前, 我让学生到图书室借阅了有关世界、中国文化遗产的书籍, 并分组检查阅读的成果, 办了一期中国文化遗产的手抄报。经过大量的准备, 上课写导游词时, 学生得心应手, 教室里异常安静。再也没有一个学生愁眉苦脸了。习作交上来, 全班同学写得都很好, 连最不会写作文的一个写得也是像模像样了, 这使我明白语文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2.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变被动为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即便在农村大多也不超过两个, 孩子娇惯, 不懂合作也不会合作。每次口语交际, 我都让学生在小组里完成, 再进行小组汇报。渐渐地, 学生尝到了合作的快乐, 还说合作做事情更快、更好。

3.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是有情感的人, 不是机器。作为语文教师, 就应该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让学生爱上你, 才会爱上作文。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每次我在读一篇学生的例作时, 教室里都特别安静。学生不是不懂情感, 不是没有真情实感, 只是潜藏得太深, 没有得到开发。

4.多写, 做生活的有心人

我没有硬要学生每天写日记, 只是告诉学生, 在自己感触最深, 有感而发时, 一定不要忘了把它记录在自己的日记本里。有些同学隔几天就把日记本给我看, 里边记录了自己的心灵感触。有的把自己观察蚂蚁的情形记录了下来, 写得很生动。这样下来, 作文再也不会不知如何起笔了。

小学生作文中的问题 篇3

【关键词】思维 审题 训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可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培养,在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思维能力是作为思维主体的人的最重要的能力,是思维发展的内在标志。思维能力在学生写作过程中也居于主导地位,它主导并贯穿于写作的全程:从审题到立意到构思到选材到布局谋篇再到着手表达,无不需要思维,无不需要具备相当的思维能力。本文拟从审题立意和选材这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思维问题及其应对方法。

首先谈谈审题、立意方面的思维问题。审题和立意是写作的两个重要环节。审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立意的正确、恰当与否;而立意也不可能脱离审题而单独进行,这两个环节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故本文拟把审题立意结合起来阐述。审题偏差,立意偏颇是学生作文经常存在的失误,也是最让学生头疼和老师费尽心力指导的所在。归纳起来审题立意的思维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概念不清,近义词混同。相当数量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很多术语和概念的内涵把握不准,外延界定不清,因而在审题过程中常常发生用近义词(非同义词)替换作文题目和材料中的重要或核心词语。学生在词语式作文题目的审题过程中更容易产生这样的失误。例如,有学生把以“理解”为话题的题目写成了“了解”,把“诚信”写成了“诚实”。学生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失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概念模糊,对词义的理解和掌握不准确造成的。针对此种情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让这些学生加大对同义词、近义词的积累和辨析训练,使其准确地掌握常用的概念和术语,能比较严格地区分和界定一组近义词各自的外延,从而避免此类失误。

二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会抓住材料的个别语句,甚至是个别词语,并以此为依据立意,不会真正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方法论)来具体分析材料。例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两个人,到野外去旅游,忽然遇到老虎。其中一个赶快蹲在地上,换上运动鞋。第二个人问他,老虎跑得比人快,你换运动鞋有什么用啊?那人回答:“只要我跑得比你快,就行了”,于是换上运动鞋就跑了。第二个人迅速把鞋脱掉,爬到了树上去了……

关于这件事,许多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老虎总会吃掉一个,每个人都要有“只有我跑得比你快”的生存理念;有的更加欣赏第二个人遇难自救的应对策略。俗话说“发生地震,砸死的是腿快的”;也有的对这两个人均持否定的态度。

要求:(1)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义范围作文。不能套作,不得抄袭。(其余要求从略)

在批改此次作文过程中,我发现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拟定了下面的这些观点来作文。如:人在危机时应有自救对策;要学会自救,不要等别人来帮助;人不自救,无人能救;万事靠自己……这些立意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为弄清其失误的原因,我找来这些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审题、立意时的所思所想,得知他们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其依据的大都是材料第二段第三句中的“遇难自救”几个字。这些学生犯的就是断章取义的错误,没有全面去把握和分析材料。其实,“有的更加欣赏第二个人遇难自救的应对策略”这句话的重心应是“欣赏”和“应对策略”,意即赞赏他的处理危机的方法。他的方法好在哪里?好就好在他能扬己之长,避虎之短,策略得当。所以,如果我们从第三句话来立意,应该是自救(处理危机,解决困难)要有正确的方法、策略。再进一步思考,第二个人有自救策略,难道第一个人就没有自救策略吗?显然不是,而且也不能区分两个人做法的差异所在。两人做法的真正差异在于:从道德上剖析第一个人是损人来利己,是应批判的,从方法上剖析他只是一种惯常思维,是建立在第二个人跟着他跑的前提之上的;第二个人是利己却不损人(至少没有主观故意),道德上无可厚非,其方法是一种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对熊的弱点及对现实处境客观冷静的把握之上的。只有全面理解和把握句意,才能拟出恰切的观点。

这个教学个案反映出学生辨证思维的欠缺,全面的、联系的方法论的缺失。因此,语文老师要通过听说读写的各种渠道,来促进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发展,更要通过作文训练和讲评,依据各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循序渐进地训练和提高。只有提高了辨证思维能力,学生才能在作文中避免出现类似的失误。

三是不恰当引申、发挥,没有限度地扩大立意范围,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这样一道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绵羊下海经商。开理发店,把刺猬的刺烫卷了,刺猬大哭;开洗染店,又把乌鸦的黑色羽毛染白了,乌鸦很生气;开饮食店,竟给狐狸送上炒青菜,狐狸砸了它的店牌。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个作文题写下来后,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在作文立意上大而空洞,不能紧扣材料含义。现列举几个观点:做事要处处留心;不要做一些愚蠢的事情;做事要有正确的方法;要有正确的认识;要从失败中找到成功的秘诀;做事要三思……这些观点都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那就是扣材料含意不紧,没有具体分析材料,找到绵羊失败的真正原因。材料中绵羊失败的真正原因应是做事只从主观意愿出发,没有了解和弄清工作对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它犯的是主观主义的错误。只有找到并抓住这个真正原因来立意才合乎题意。而上述观点都达不到这个要求。

这个教学个案反映出学生对材料含义的正确把握能力不够,同时也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和能力。而这也只能通过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进行训练和提高。

四是逆向思维能力的欠缺。我曾布置过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一题让学生写作。但学生基本上都顺着感情的亲疏对人们对待事物认知的影响、作用这个方向去思考和立意,没有人能够逆向思考,从对事物的认知的深浅程度、正误,反过来对人的感情的影响和作用这个方向来立意。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因对事物前后认知的不同,导致对事物(人)的情感态度的转变,这样的事例是非常多的。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有新意而且选材丰富的立意方向。可惜学生往往不能达到这一思维层面。这也反映出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缺失,有必要对其进行培养和训练。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它的核心是标新立异。辩证法告诉我们,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但事实上人们总是习惯地认识事物的此面,而忽视其彼面。若能用逆向思维破除思维定势,从彼面去探索,反其意而思之,就会有新颖独到的发现。在作文中,应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写出有新见、有创意的文章。

下面再谈谈选材时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及其对策。

在多次与学生进行写作体验的交流中发现,学生在选材上普遍存在困难。这其中大致又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平时不注重积累,作文时基本无材料可用。此种情形的人不多,多是不爱学习的人。对于此种人,重在督促其下功夫去阅读、识记材料,在此不再赘述;二是平时也阅读甚至背诵了大量材料,作文时却想不起来,或记忆不准确。于是在课堂或考场上,这些学生要不胡乱编造故事,要不张冠李戴,随意窜改,制造了不少笑话。如有学生用到屈原的例子,把他说成是跳崖而死;用到苏轼的例子,把他说成是大将军;说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创造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第三种情形是平时储备了材料,作文时却不知用哪个材料,或者想到一个材料却不知怎样去用。而这第三种情形跟懒惰无关,而是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欠缺导致的,这种情形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地或轻或重地存在着,故本文重在谈论如何应对这三种情形。

学生之所以出现上面的问题,根源在于思维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思维上联想能力和发散能力及聚合能力不足。因而不能运用联想和想象去找到与题目对应的材料,对材料也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思维训练和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这之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尤其重要。那么什么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学说的创立者美国著名的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思维无一定指向,在头脑里呈散发型。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法,具有大胆独创、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局限和束缚的特性,因此很有可能从已知导向未知,获得创造结果。所以说,发散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主要结构成分。笔者以为,既然是作文中的思维问题,如果利用作文中的范例来进行思维训练,可能更贴近作文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对学生有所帮助。

学习过程中,很多方面和环节是触类旁通或相得益彰的。笔者在多次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和材料储备,开展材料运用的讲座和训练的基础上领悟到,在实践中完全可以把审题思维训练和运用材料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进而提高训练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果。笔者曾设计了这样一堂高三的复习备考公开课:我选用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寓言故事作为材料,先让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立意,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把恰切的观点提炼分类写在黑板上;接下来进行第二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这些观点,选择其一来加工利用“滥竽充数”这个材料。这堂课在设计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把审题训练和与材料的积累和运用有机结合,同时注重了发散思维训练和聚合思维训练并重。

笔者以为,只要多进行类似的训练并不断探索新的思维训练的方式、方法,学生写作的思维能力是完全可以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写出审题恰切,选材准确,内容丰实,文采斐然的佳作并非遥不可及。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在作文中一定会激发出思维的璀璨火花。

作者单位:广东惠东县惠东中学。

小学生作文中的问题 篇4

小学生在网络浏览中的“发现问题”

服务中心 于 -9-13 9:10:17上载(此信息被阅读 231人次)

――有关磁悬浮列车“发现问题”的案例

作者:赵金 上海市宝山区月浦新村小学

电子邮件:zjxf@ue100.com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是做的起点,探究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呢?网络化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已逐渐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特别是我校网络学习环境的硬件设施健全,网上少科院的小院士运用网络环境开展的网上探究性活动,都给我很深的启示:我们可开拓网络这一无限发展的空间,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更广阔的舞台,通过网络资源的共享,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要探究的意愿。通过网络浏览中学生“发现问题”的实际教学效果表明:学生的视野将会被扩大;信息的获取量会增加;信息的收集渠道会拓宽。当学生了解的信息多了,视角宽阔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就广了。学生自然而然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他们将不大会停留于对事物表象认识的思索,更多注重思考、探究事物的内质了。在教学中明显显示:网络浏览对于学生“发现问题”是有帮助的。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比书本更广阔的收集、认知信息的空间,学生的视野及对现实的思索都具备了一定水平,已逐渐具备社会价值标准的判断,已能把人文与科技综合起来思考新技术的价值。网上的查找、收集资料,也使得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因此,网络浏览后,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质量是有所提高的。在教学实践中是有效的,可运用、推广的。

【关键词】:网络浏览、发现问题、探究学习

正文:

教学情况:

4月的一天,象往常一样,四(1)班的孩子们带着笔记本兴高采烈地来到电脑房。师生问好后,只听赵老师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当今世界上有哪些先进的交通工具吗?”

话音刚落,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有轻轨、有隧道、有地铁……”大家说了很多交通工具。“还有磁悬浮列车”一个稚嫩的声音在班中响起。他的话在班中引起了一阵骚动:什么是磁悬浮列车?我怎么不知道?它长得怎么样的?同学们一下子都被这个新名词吸引住了。这时,赵老师对同学们说:“磁悬浮列车是现代交通飞速发展的一项重大发明,人们称它为‘绿色交通’。大家想了解磁悬浮列车吗?”。“想”全班异口同声地喊道。“那你最想知道磁悬浮列车的什么方面的知识呢?”赵老师接着给同学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只见三两只小手举了起来。“我想知道什么是磁悬浮列车?我知道它和汽车有什么不一样?”我想知道它开得快不快?几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后,教室里开始安静下来了,孩子们不知道还要提出怎样的问题来。这时,赵老师说:“我们还可以解决有关磁悬浮列车的哪些问题呢?赵老师现在提供给大家一个有关磁悬浮列车的导航页,大家利用网络资源先去浏览一些有关磁悬浮列车的网站、网页资料,然后把自己最想了解的有关磁悬浮列车知识的问题提出来。”

这下孩子们高兴极了,他们立刻上网去浏览了。有的直接在老师提供的网页、网站上浏览,有的自己利用“搜狐”等搜索引擎上网浏览相关磁悬浮列车的信息、资料。瞧,他们多仔细呀!有的盯着电脑屏幕眼都不眨一下,有的手撑下巴思索着,有的小组轻声讨论着……

一段时间后,赵老师提出了“同学们,现在你们能说说最想研究有关磁悬浮列车的什么问题了吗?”“我先说,我先说”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想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平时不大爱动脑的金国伟今天小手举得特别高。他问“什么是磁悬浮列车?它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赵老师当即表扬他:问题真好,我们平时要认识一新事物,一

生活中的问题作文 篇5

家长认为孩子的一些想法太过超前,孩子也认为家长的一些想法太过古板,于是就产生了代沟二字。

现在好像好多家长也在努力的跟随着孩子的脚步在进步,以至于在生活中也很少能够听到代沟二字。

昨天想着说春暖花开的应该给自己买一身新衣服,惦记了许久的牛仔连体衣,一直都没有安排上。跟小妹发的几个网络上的图片,都被小妹一一否定。不是说样式不好看就是说质量不好。

今天早上小妹也给自己发过来两张网页图片,自己看了之后也觉得不好看。小妹也就感叹说,两个人之间的代沟太大了。没办法沟通,因为拥有的审美一点都不一样。

想一下也是,自己和小妹隔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就按三年一个代沟来算,也真的是出现了三个半代沟,各种审美和想法不一样也是可以理解的。

小妹说,那可咋整?存在即是合理,本来就没有出生在同一个年代,有一些想法不同有代沟也是正常的。只是一两件衣服而已,买自己喜欢的就可以了。

班级中的问题学生案例分析 篇6

姚淼

2016.5.25

问题学生的转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如何在教书育人中真正贯彻落实“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是教师探索和实践的课题。本文从一个真实的教育案例入手,提出了不歧视,反复抓,严管理,用爱心来感化每一位问题学生的人本化教育策略 班级中问题学生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积极面对,分析研究问题学生的成因、心理特征和教育策略,促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激发潜能,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一、个案的主要问题: 禚俊熙

男 8岁

主要表现为:

1、纪律方面:自由散漫,日常行为习惯欠佳。

2、学习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低下。

3、思想方面: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贪玩。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1、自身内在的因素:他思维灵活,虽然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不弱,但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不感兴趣,基础较差,怕苦畏难,缺乏进取心,贪玩难以自控,形成了学习低下,行为习惯落后。

2、外部环境的因素:面对学业的持续不良,家长在处理上显得不够冷静,指责训斥,靠权威压服。家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造成他不健康的心理。

3、心理因素:由于过去“懒、闷、不讲卫生”,一直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同时,教育者有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他对同学、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

三、教育策略

1、尊重人格,保护自尊心

保护自尊心,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前提。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对此我满怀期待,倾注耐心,尊重他的人格,用平等关心的方式态度对待他,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用人格的力量去启迪他的心灵,用爱心去融化他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他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关爱、尊重和期待,从而渐渐恢复了自尊与自信,消除了自卑和抵触情绪,愿意接受帮助和教育。进而引导他对自我价值的分析,建议改进方法,让他自己去尝试和感受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变消极状态为主动状态。

2、创造契机,树立自信心

树立自信心,是信任和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关键。为了及时了解、掌握他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通过个别谈话、沟通家长、表扬鼓励、正面疏导、指明方向。发现他的闪光点,如语文成绩有进步,数学学习兴趣浓,一段时间没有出现作业不交的情况,就以此作为教育转化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因。我从肯定小成绩、小进步入手,让他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从而树立起自信心。在他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一方面及时肯定,一方面又提出新的目标,循序渐进。由此他看到了希望,激发了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了不断进步的信心。

3、多方协调,讲究系统性

讲究系统性,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方面。根据他的问题成因分析,实现转化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要认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点,正确对待、耐心等待,要有长期的、系统的计划和打算,不断地调整方法进行教育,与家长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地对他进行思想教育;追踪考查,反复抓,抓反复;加强日常生活、学习的监督,促使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四、教育效果

通过近一年的具体工作,该生逐渐端正了态度,各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转变。日常行为表现好转,与同学相处较融洽,能主动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而且主动和父母沟通,理顺关系。学习目的明确,认真努力,成绩显著提高;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状态良好,信心增强,在为学习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尽力。

五.个人小结:

小学课堂中的问题设计 篇7

一、问题设计具有多元性

小学数学中很多问题的解答都是有很多种方法, 数学思想、问题条件以及问题讨论都具有多元性特点。因此在问题设计中, 需要保证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能够参与到问题的解答中, 为学生的才能发挥提供空间。需要注意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性, 否则很容易偏离主题。如“大家来谈一谈哪些事情经常发生, 哪些事情偶尔发生”, 这个问题的设计显然比较广泛, 易导致学生讨论的问题和数学知识越来越远, 与数学关系不大, 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引入生活元素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 但是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在教学中若是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 学生很容易出现枯燥无味感觉。因此在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中, 教师需要注意引入一些生活元素, 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如在讲解“年、月、日”的问题设计中, 考虑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本身就比较熟悉, 为了调动学习氛围, 采用一种猜谜语的方式, 询问学生“庄严立墙壁……叫人争朝夕”的谜底, 学生非常兴奋地回答是日历。这个谜语提出后, 学生非常踊跃地回答, 充分肯定学生的聪明后, 学习氛围非常良好, 为教学创造了非常好的开端。很多数学知识问题设计是不固定的, 在这个知识点的问题设计中也可以采取“大家能不能讲讲这个月有几天, 一天有多少个小时”, 这个问题的设计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感受到快乐, 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设计开放型、比较型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设计需要注意具有开放型题目和比较性题目的应用。所谓开放型题目是指解决实际问题条件、答案以及策略的开放性, 保证学生在解答问题中能够从不同角度来进行思考, 从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如题:“长方形环路长24km, 长宽比例为2:1, 甲乙二人分别从AB沿着环路出发, 甲每小时走4km, 乙每小时走6km, 问:他们什么时间相遇?”在这个题目的解答中, 需要考虑到甲乙二人的运动方向问题, 有同方向和反方向两种解题思路。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受到教师的普遍关注, 很多学生在解答中受到习惯因素的影响, 只能考虑一种结果, 这种问题的引进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比较是数学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法, 教师在创造比较型题目中需要注意考虑到学生的知识体验, 能够从旧知识中推到新知识, 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认识结构。如题:“维修一条4000m公路, 甲需要40天完成, 乙需要50天完成, 若是甲乙同修需要多少天?”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 发现具体的工作总量在不断发生变化, 但是两队完成的工作时间确实未出现变化, 这个是教学的关键点。在教学问题设计中, 抓住这个关键点,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数。通过比较交流, 就能发现甲乙每天完成的工作总量的比例是不变的, 若是采用单位1来代表工作总量, 学生在解答中就能够有比较清晰的认知。通过锻炼, 就能帮助学生不断构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

四、设计迷惑性、变式型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 迷惑性题目是最常见的一种题型, 在形式上非常类似, 但是实质却存在很大的不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知识经验不足, 在解题中很容易出现错误。如计算题目“4/5÷ (4/5+2/3) ”和“1999÷1999×1999/1010”。在第一个问题的解答中, 通过分配法学生能够很快地得到答案, 但在第二个题目中, 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 得到的答案就是1011/1010。针对迷惑性的题目, 在问题设计中, 需要为学生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 询问学生被除数与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比较两个题目之间的差别, 需要怎么计算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 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思维偏差, 有诱导性地开展问题设计, 能够充分曝光学生的错误, 进而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此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时常遇见一些变式型问题, 这种问题是指利用不同形式的实例来说明本质, 让学生能够了解到事物的变化规律, 把握事物空间形式和数量的关系, 激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作文中的问题 篇8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成为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建立强烈的质疑理念,才能推动小学数学教学不断深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不断提问,点燃小学生的提问热情,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策略;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现阶段,许多小学生过于依赖教师,不愿意在课堂中主动提出问题,总是等着教师提问。教师讲课的思维到哪里,学生的思维就到哪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不断提问,点燃小学生的提问热情,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

一、构建数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情感与数学学习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新想法的产生,让数学真理逐渐浮出水面。兴趣,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最佳老师。学生有提问的兴趣,就会自主提问,这是教师践行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实践。如何激发小学生的课堂提问兴趣,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给学生构建一些有意思的情境,用情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情境,可以通过视频、音乐、故事与游戏去创设。教师要考虑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科特点,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比如在讲解《认识图形》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利用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让学生不自觉地提出问题,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发展。教师可以利用“正方形找故乡”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图形相关数学知识,“图形世界十分神奇,图形有各自的家庭,它们与自己的家庭生活在一起。有一天,正方形出门迷失了方向,于是踏上了寻家之旅。它走进了立体图形家族,这里的图形说这不是它的家。之后,它又去了曲线图形家庭,圆形告诉它这也不是他的家。它可怜极了,自己走在偌大的图形世界中,继续寻找……”讲到这里,教师可以暂停一下,教师的停止会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很多学生会追问“然后发生了什么呢?它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家?”这时,教师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课本中,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会快速打开课本进行数学知识探索与学习。

二、加强提问指导

兴趣,是让学生建立提问意识的重要动力。在具有提问的动力后,掌握丰富的提问技巧与提问方法,才能让学生有更多提问的途径,促进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积极发言。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关注提问技巧的指导,帮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提问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总有小学生提出许多奇思妙想,提出的问题与数学知识学习没有关系,也不切合实际,难以服务于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学生不知道要问些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去问。帮助学生解决课堂提问的困惑,需要传授必要的提问技巧。

首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本,提出科学问题。当代小学数学课本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图文并茂,设置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模块与环节。这让数学知识更有时代感与生活感,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这部分内容,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像在讲解《元、角、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生活中所用的人民币。以“分”为单位的纸币、硬币已经不再流通,当小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不同,便会提出问题,像“分与角有什么关系?一分钱可以买什么?”这样的问题。利用小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发现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果的丰富。

其次,利用课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利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所涉及到的课题,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有利于学生探索欲望的提高与求知欲的提升。在讲解小数知识时,教师可以告诉小学生小数的形式,鼓励小学生说出生活中遇到的小数。这时,教师可以从小数这个课题出发,提出“你们想了解有关于小数的哪些东西?”这样的问题,将提问权抛给学生。接收到这样的问题,小学生会从多个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像“小数有什么意义?如何判断小数与整数的大小?”等。这不仅给小学生提供了新的提问途徑,还让小学数学课堂更有学科特色。

三、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综合演练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许多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学习经验。单纯依靠教师的引导,小学生是很难建立问题意识的。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演练,给小学生打造提问的平台,对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有较强的辅助作用。利用笔头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更能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课堂练习,小学生可以或多或少地发现自身数学学习中的问题,这是准确积累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

比如在讲解《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这样的练习:一张长方形的铁板,从长边的中点到两个宽边的中点分别连一条线,沿这两条线剪下来两个角。求剩下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面对这样的练习,小学生需要动手去算。可能只读题,小学生认为自己有思路,在解题上没有问题。但真将练习落实到笔头上,小学生会发现个人解题思路中的漏洞。鼓励小学生尝试去做,并在做题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共同解决,能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快速提升。当大家都投入到提问中,并乐于共同交流解决问题时,小学生会意识到提问并不是一件坏事,从而逐渐建立起课堂提问意识。

四、养成课堂提问习惯

对小学数学学习空间进行拓展,让小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才能使小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生活是小学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知识来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小学生所经历的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将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数学知识,学生的问题意识会自然养成。鼓励小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并尝试利用课堂所学去解决生活问题,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有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活跃化。

比如在学习了统计图知识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发现各类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分析其合理性。要完成这样的作业,小学生需要认真观察自己的生活,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去分析生活现象,认知生活的合理性。当小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统计图后,数学学习成就感大大提高。在分析其合理性时,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汇报自己的观察成果,引导其他学生质疑,向讲解者提出问题,有利于提问过程的轻松化,更能让数学知识掌握准确性提升。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让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小学生能够提出有效的问题,才能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积极探索数学知识。没有问题意识,深层次的学习活动很难开展。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课堂中问出特色,学会从全新的角度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新奇与有趣的问题。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期努力,与学生一起坚持下去,才能让问题意识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陆敏茜.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18).

[2]王智明.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问题意识的认知的调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01).

[3]薄冬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9).

[4]余静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29).

上一篇:宁陵县供销社商德岭统计先进事迹下一篇:幼儿园零起点教学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