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问题论文

2024-05-23

小学作文问题论文(共12篇)

小学作文问题论文 篇1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而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他们的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然而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 许多教师却存在着认识上的模糊和训练上的盲目等失误, 现归纳如下:

一、训练的随意性

一些教师的作文教学没有整体的、全局的计划和安排, 碰上作文课, 全凭“心血来潮”和“灵机一动”而随意出道命题作文, 然后“提示”几点, 放手让学生去写。作文训练在随意、顾此失彼、主观地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直观感受进行。至于训练要达到什么目标、什么目的, 需讲究什么艺术手段、采取什么方式, 有什么要求等, 却缺乏研究。

二、出题的陈旧性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们似乎都遵循着这样一条“祖训”——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写自己熟悉的东西, 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在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是完全正确的。但许多教师在理解上存在着片面性, 缺少创新意识, 给学生布置的题目往往是《我的爸爸 (妈妈) 》《我的老师》《一件小事》《我的好伙伴》等像狼外婆的故事一样陈旧的话题。学生年复一年地重复, 写出的东西千篇一律, 毫无新意, 让人不忍卒读。

三、训练的模式性

初学写作的学生, 一般并无写作体验, 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提炼是不自觉的, 浮光掠影的。于是一些教师“拔苗助长”地对学生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等诸多方面进行指导, 使作文课成了方法课、技巧课。还有些教师在学生写作之前, 喜欢给学生朗读相关范文。这都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和创新意识, 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几乎是一个调子, 毫无创意和个性可言。

四、立意的虚假性

旧学作文常常以古人先哲的名言为题, 以代圣贤立言为好文章的评价标准。今天我们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作文本应“发之于口舌, 形之于笔墨”。可现在, 强调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的文章, 已远远逊色于强调主题提炼的文章。无论大事小事, 都要上纲成大道理, 连想象作文也被逼入这条大一统的路上:见了石子, 就颂石子的铺路精神;见了绿叶, 就赞绿叶甘作陪衬的精神;见了蜡烛, 就颂其燃烧自我、光照人间的共产主义风格……天下哪有那么多哲理?奇怪的是, 我们的评价标准还在推波助澜, 把虚假的东西, 当成好文章来标榜。这种好文章的判断观念不改变, 任你怎样前馈、后馈, 作文课都只能把学生培养成唯书、唯上、唯心的“三唯”庸才。

五、提高的无序性

作文由较低级的结构转变为较高级的结构, 称为有序。而纵观作文的教学现状, 仍拘于应试作文的泥淖之中, 认识训练、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的落实让人忧虑。作文课上, 一些老师只是随意地出道作文题, 让学生在半自由化状态中习作, 结果造成有训无序, 训练达不到目的, 作文水平迟缓不前。各年级的训练没有层次性, 没有由低级向高级写作转化的内在机制。

六、评改的偏颇性

我国自古就有“文章不厌百回改”之说。人们写文章, 都要进行修改, 就是作家也不例外。作家何其芳曾说:“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 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对于语文教师来说, 我们不仅要善于评价学生的作文, 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 让学生学会修改文章的本领。可是在教学中, 一些教师受“教师出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这一传统训练模式的禁锢, 片面地认为“精批细改”是语文教师负责任的表现。于是不管教学工作怎样忙碌紧张, 教师都要面对“作文山”, 每天“挖山不止”, 力求做到精批细改。他们或者将学生的作文大段大段地删掉, 或者改得面目全非, 作文本上“满堂红”, 或者写了满目的评语, 或者罗列了作文中大大小小的毛病。教师虽然很辛苦, 可学生们却觉得自己的作文一无是处, 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反而降低了。结果正如叶圣陶总结的那样, 可谓是“徒劳无功”。

要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 从根本上说, 教师还要把学生当作主体, 使他们成为写作文的主人, 不要“只顾到学生作的文, 却忘了作文的学生”。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要贯彻以正面指导为主的原则, 充分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 引导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 我们教师就必须摒弃传统作文教学中的陈规陋习, 彻底摆脱过去一些错误思想的束缚, 转变教育观念,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是, 作文教学的春天必将来临。

小学作文问题论文 篇2

1、内容要具体。写一段话或是写一篇文章,想告诉别人一什么事,想说一说自己的什么想法,就把这件事、这个想法写下来,不说空话。

2、要实事求是。写一句话或一段话,以至一篇文章,要把自己想写的事、心里想要说的话,老老实实地写下来,不能随意夸大。

3、要看对象。作文时,一定要想到文章是写给谁看的,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写文章的人一定要想到看文章的人。

4、要注意选择用语。写一句话、一段话,一定要想一想,该怎样写才能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要用恰当的语句,采用恰当的表达方法。要注意词语的规范化。

5、要注意前后连贯。文章总是有开头、中间、结尾的,要想一想,什么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才能使人看明白。

6、写完以后要修改。要注意有没有不能顺的句子,有没有用词不当的地方,有没有写错别字,有没有用错标点符号。要一句一句地念下去,把文章改得好一些。

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小学 作文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1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几大问题

1.1 教师教学思想和方法局限、单一

现在大部分学校对于写作的教学方法和思想都比较局限、单一。教师都习惯给学生命题来写作,让学生的写作素材范围受限制。教师也习惯按自己的思路、框架去点评学生的作文,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每次作文都按一个模式、方法进行点评,使得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时常打击学生的写作信心,也扼杀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1.2 师生缺乏交流,兴趣减退,写作被学生拒之门外

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时常把自己放在“领导”的位置,忘记了自己“引导”的位置。总是指挥命令学生按自己的要求写作,缺乏和学生沟通、交流,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想表达,描述的内容。长期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逐渐减退,随之写作也就被学生拒之门外。

1.3 学生写作素材缺乏

学生平时没有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分析人、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弱,缺乏对事物的关心,对待许多事物都比较冷漠,缺乏一颗有爱的心。也没有一颗上进的心,养成了懒惰的习惯,照抄别人的文章来应付老师,完成差事,所以总是一些老素材,没有新意,没有创新,从而缺乏写作素材,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1.4 平时写作练习太少,学生出现词穷现象

学生没有养成每天日记的好习惯,练习太少。学生一到提笔的时候。出现词穷的现象。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想写的内容。

2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关对策

2.1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让教师能灵活教学、丰富教学

对于学生写作的质量水平高低,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一定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定期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多学习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教导学生写作。让教师灵活教学、丰富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拟提,减少命题作文。让学生扮演老师,给班级的同学批改作文,这样不仅可以树立学生的责任感,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2.2 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教师主动、积极的关心学生

教师应积极主动的与自己的学生交流,关心他们,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了解自己的学生,去挖掘他們的写作能力。教师应多给学生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例如: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佳作欣赏,每次选择几篇不同特点的文章,让学生在班里朗读并逐篇引导大家赏析。鼓励学生多发表文章,积极主动的多向报刊杂志投稿。

2.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让学生热爱生活,努力学习,丰富知识

无论是教师还是我们的家长都应该培养学生、孩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要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进行观察。环境方面:在学校里、在家庭中、在回家的路上、亲戚朋友家、公共场所等都要留心观察;生活方面:对学校的桌椅板凳、学校的墙画、对家里的衣物、电器、家务活等都要注意观察;情感方面:对老师、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等都要多交流,多多沟通和观察,并分析感受这其中的情感。要不断的通过这些观察和学习来打通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对生活保持一颗好奇心和一颗想探索和研究的心,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比较灵活,学习知识的能力才会比较高。当然,学生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对生活中的人和事能用一颗明辨是非的心去对待。我们只要热爱生活,留心生活,努力学习,不断的累积素材,丰富知识,我们的写作素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内容也会随之丰富多彩起来。

2.4 多培养学生积累词、句的习惯

学生要时刻记住一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要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养成累积词、句的好习惯。有几点方法可供大家参考学习:1、养成每天看新闻的好习惯,并用笔记录下几点重要新闻;2、养成看书的好习惯,并用笔勾画出重点,并把一些好的词、句用本子摘录下来;3、养成观察人、事、物的好习惯,并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悟;4、要不断的创新,在创作中,不断的产生灵感,不断的出现新的思想、新的语句,不断的累积词句。

2.5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张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打破成规,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让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让他们学会陶冶情操。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总之,从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离不开教师的教导和自身的练习。我们教师应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好的写作平台,加强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爱上写作。

参考文献

[1] 张丽敏.情有感触言自真——小学作文教学拾贝[J].才智,2011,(21).

[2] 曹国琴.亦淘亦漉亦见真[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08).

[3] 张丽丽.小学作文教学探析[J].学周刊,2011,(32).

[4] 于淑敏.让芝麻开门的金钥匙——练笔[J].作文教学研究,2011,(04).

[5] 刘丽丹.从生活中引领学生走进习作[J].学周刊,2011,(01).

农村小学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通过调查, 我逐渐了解了造成以上情况的一些原因, 归结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面窄, 内容缺乏

近几年来, 农村小学虽然也有了图书室和阅览室, 但很少开放, 形同虚设。而且, 学生手中的课外书籍报刊也很少。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除了读规定的教科书外, 所阅读的课外读物很少, 直接影响了学生语言素材的积累, 这是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的一大原因。再者, 学生参加的课外活动也很少。长期以来, 应试教育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 学校、教师和家长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 反对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学校都把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学校、教师怕学生在活动中出现事故, 也就“因噎废食”, 不敢组织活动了。诸如春游、秋游、野炊、参观、访问等一些好的活动, 对学生来说简直成了“天方夜谭”。没有课外活动, 学生缺少足够的生活素材, 怎能写出真实感人的作文呢?

2. 习作千题一面, 千人一面

由于学生很少参加课外活动, 在学校里, 每天都是在单调的上课、下课中度过的, 节假日也只能是在无意义的嬉闹中度过, 再加上不会留心生活, 词汇贫乏, 习作中难免出现“千题一面”、“千人一面”的情况。在调查中发现, 在以“一件有意义的事”、“暑假里的一天”、“放学路上”等为题的学生习作中, 差不多都写拾金不昧、帮助老人等事情。有的写拾到一元钱交给老师或交给失主, 有的写送盲人过马路, 帮助老人挑水、扫地。而实际上, 学生写的这些事差不多全是编造的, 不真实。甚至, 在写人的习作中, 每种角色都有了固定的形象, 真的成了“千篇一律”, 没有任何新意。

3.层次混乱, 无逻辑性, 缺乏想象

很多学生在习作时, 一篇文章就只有一个自然段, 有的是胡乱分成两个或三个自然段。还有的干脆无论什么作文, 一律分成三个自然段:开头、中间、结尾各一个自然段。还有些学生作文, 记事平铺直叙, 就连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也表现不出来, 令人读来无味。

针对以上问题, 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稳定教师队伍, 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农村小学, 教师调动太频繁, 有的教师一两年就要换一个学校。由于工作调动, 教师任教的学科有时也会发生变化, 今年教语文, 明年到了另一所学校又改教数学或其他学科了。由于频繁调动, 许多教师无法积累作文教学经验, 直接影响了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 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 他们的教学思想相对落后, “什么学科都能教, 什么学科都不专”, 本身写作水平不高, 无法发现学生作文的优缺点, 更不会向学生传授写作经验和技巧。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稳定教师队伍, 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很重要的。

2.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

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影响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 一方面要加强基本的语言积累, 一方面还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结合一些活动, 开辟“普通话一角”、演讲比赛等进行训练。通过这些训练, 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学生使用方言词, 使学生的作文用词规范、准确,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3. 扩大阅读面, 参与社会实践

农村小学每年应投入一定的资金, 购买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报, 积极开展读书读报活动。设立班级图书角, 开放图书室、阅览室, 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根据习作要求, 推荐相关读物, 引导学生摘抄优美词句, 增进语言积累。指导学生参加手抄小报、黑板报制作等语文实践活动。在课外阅读中, 还要背诵名篇、名段, 积累优美语段。还要尽可能地带学生走出教室, 了解社会, 多接触大自然, 多参加游览。学校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意义且学生喜欢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 经常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接触到的人以及自己的体会及时地记录下来, 积累生活素材, 作为自己习作的第一手资料。这样, 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不会再出现“无事可写”的情况了。

4.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教师让学生写作文时, 通常是在课堂上完成作文, 这种做法不便于学生写作。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 去图书馆、家中、校园、田野等完成作文。这样便于学生对自己的写作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充分发现写作时所需的材料。另外、还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情趣、现实生活等将命题作文改为半命题作文。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见识是不同的, 命题作文往往局限于少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受, 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发挥想象, 在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 加入一些想象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 写一些童话式的、科幻式的描写未来社会和生活的作文。

小学作文:我的问题我解决 篇5

我从小就不会跳绳,今年暑假妈妈让我学跳绳。

只见妈妈拿着跳绳向前跳,当跳绳快要打着脚时,妈妈迅速的跳了过去。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我不由得惊呆了:一共跳了一百多个啊!经过他*的劝导和鼓励,我终于放下不好意思的担子,下决心要学会跳绳。

一天上午八点多钟,我拿着跳绳慢慢的、悄悄的走下了楼,来到楼下的空地上。我学着他*的样子向前跳,可脚抬的慢了,没有跳过去。我丝毫不气馁,毕竟这是第一次嘛!这次我总结了一些“经验”,又连续跳了好几次,可还是没成功。我有些着急了,跺起脚来。我东望望,西瞧瞧,生怕被别人看见。我刚想拿着绳走人,一想,如果我这么大了还不会跳绳,同学们一定会看不起我的;妈妈也会对我很失望。

又连续跳了几十次,我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跳了三个。我当时激动的跳起来,恨不得向全世界人宣布:“我学会跳绳啦!”我信心大增,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能跳二十多个了。

我喜滋滋的拿着跳绳跑回家,向妈妈报告好消息。妈妈惊讶的问:“你的胳膊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痕?”我低头一看,才发现胳膊上有十几道深红色、凸出来的血印!

小学作文问题论文 篇6

关键词:作文教学;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20-01

在普通教育中,‘老大难问题就属语言教学,而语言教学中的‘老大难就是作文教学;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因先打好基础,作文就是打好基础的前提,所以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所需的是懂专业,懂管理,有想象力,见识广的开拓性人才,并且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是这种人才所需具备的条件之一;而小学作文又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础。由此可见,小学作文相当重要。但是,在小学作文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两方面既包括老师又包括学生,具体如下:

一、教学中过于死板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味地传递给同学固定的模式,每个同学都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填写,文章千篇一律,无任何创新;小学生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的过程,老师在无意间抹杀了学生的创作空间,这种教学方式是不不可取的。比如:老师让一年级写一句话:我长大想当什么?很多都会同学说:“我想当一位科学家”,而有一个学生却说:“我想当一名扫大街的”。按照老师一贯的处理方式,一定会说:“看看别的学生都是那么远大梦想,你却是要扫大街,不行,要重选”,结果该同学说:“那我也要当一位科学家”,这时,老师笑了,频频点头。老师的这种做法是错误,当今应当避免出现这些问题。

二、教学中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每个人做好某件事的前提和动力,人的积极性会因兴趣增加3~4倍.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有一个连锁反应:学习兴趣-主动思考-良好情绪-接受知识-较好的学习效果。老师只是在课堂上简介某个名胜古迹或某个名人,就如同照本宣科,没有任何新意,很空洞,课堂气氛很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欲望就被抹杀掉了,兴趣也就随之飘走。

三、学生没有正确的写作动机

大多数学生都会有一种心态:写作文只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只要完成作业就可以了,也是说他们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因此,这些学生没有正确的写作动机。我们每干一件事都会有动机,就如同求学是因为有学习的动机;买商品是因为有购买的动机;就连一些简单的动作也有相应的动机,比如吃饭、喝水、走路。有了正确的动机,才会有动力,事情才会做的很完美。每次老师都会布置作文的题目和字数,抱有如此心态的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胡乱的凑字数,根本不顾作文的内容是否合理。

四、学生不注重细节,缺乏观察

在写作的过程中,许多学生想写可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没有任何素材可提供给自己。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观察,不留意身事物。在写作活动中,观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观察是引发写作欲望的动因。人们往往受到所观察的事物的刺激或触动,诱发观察者写作的灵感和欲望。同时这也会推动当事人继续观察,有追踪的动力,为写作提供很好的构思。为了把社会中的人物、事物、景物描绘的生动形象,观察是重要的环节。

五、学生字词不能正确使用

学生写作过程中,不能够正确使用字词。最主要的问题是:不懂得字词真正的含义,不知该用在什么语境当中,导致了张冠李戴。老师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没有一一纠正学生的问题,只是用红线画出,没有做到逐一解释。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老师要凭借学生喜欢的方式引导他们写作。写作目标是学生培养写作兴趣的关键。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去布置写作的内容,写作的目标要合理不能太夸张也不能太空洞。目标太低,学生没有写作的欲望,觉得没有挑战。目标太高,会逐渐丧失学生的兴趣与信心,觉得空洞,不知从何入手。教师也可以通过推荐学生去参加一些征文比赛来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写作“源于生活”,然后“高于生活”,先有了量才会有质的突破。如同先学会走才能学会跑,小学生先学会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才会有很好的想象力。因此要先学会观察。从小大多数父母的口头禅就是:“习惯成自然,到那时候想改就不容易了”。因此,我们因从小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不管在何时何地,你会在不知不觉的状态在干了某件事。观察习惯是自然而然对周围的人物、事物观察,并随之做出笔记。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为写作提供充分的素材,使学生在写作时有内容可写。

3、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动机

老师要通过实际行动,引发学生写作动机。例如:老师可以在一些书籍上发表些文章,以身作则,让学生觉得写作能带来许多荣誉,引发了学生写作的动机。

有了动机才会有动力,教导学生写作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而写,因实事求是有多少写多少,不要瞎凑字数。老师要根据所有人的情况布置作业时,可以布置两到三个问题或者布置作文时,不要限制字数有多少写多少,只要把自己所见、所听、所想写上即可。(前提是学生要有正确的心态)。

4、组织一些活动或实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中不能过于死板,应适当的穿插一些知识,不仅学生在听觉上有一些了解,也应扩展学生的视觉,目的是为了不让学生觉得课堂的内容的空洞,通过一些情节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并能促使学生学生应用所学的内容。例如:采取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或实验、播放一些相关的影片、查阅一些资料等等。

5、注重字词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不断的解释每个词的正确含义和所使用的语境。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或学生,每遇到一个字词都应仔细的琢磨,久而久之的积累,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只是一种习惯,习惯查阅,习惯请教别人。

参考文献:

[1] 叶先霖;小学作文教学摭谈[J];考试周刊;2010(06).

小学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7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形式主义过重, 学生难下笔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激情刺激不足, 导致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 没有表达的欲望, 写作时不知道写什么。命题作文约束了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基本仿照其他优秀作文, 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教师给出的题目经常与现实生活脱节, 学生缺乏相关经验导致没有兴趣写作, 也找不到写作的灵感。大多数情况下, 学生写作只是为了完成作业, 并不是写发自内心的感情。

2. 学生本身写作能力低

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时, 经常只是在讲方法, 然而这些方法对于学生而言理论性太强, 过于抽象, 再加上学生理解能力有限, 根本不能消化教师所传授的方法, 在下笔写作就感觉有困难而无从下笔。学生也不能做到细心观察并及时记录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不能合理渗透写作方法, 加上学生年龄尚小, 还在积累阶段, 课外阅读量也比较少, 本身词汇和语言积累量不足, 这也制约了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情。

3. 教师忽略了作文的修改环节

传统的作文教学向来是学生写作, 教师修改。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被动的地位, 基本上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 写完就交给老师。而教师对作文的批改则往往流于形式, 教师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适时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 是师生思想上的交流, 也是情感交流, 若教师每次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同学, 这样就忽视了学生习作过程中的感情培养, 忽视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付出。

二、小学作文教学对策分析

1. 基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作文教学

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经历, 用书面语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在进行作文训练时,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 宽容看待学生的缺点, 让每一个学生有所发展。作文课堂的教学活动必须具有儿童的生活特征, 与孩子的生活融为一体[1]。在进行作文训练时, 最好做到只定范围不命题;重视表达方式不限文体, 让学生能受拘束;不限篇幅和字数;强调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而不是胡编乱造。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扩大学生知识面

大量的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 拓宽知识面,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逐渐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和写作素材, 领悟一些写作规律。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定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课外赏析, 这样避免了学生的盲目选择, 也让学生能读到适合自己的作品, 能从中领悟到一些方式方法。

3. 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

学生在写完作文后, 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评价, 并提出修改意见, 这时候学生总是很容易接受。教师在批改作文时, 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方向, 要求能写出他们的真实感情。自改时, 要让学生体味老师的批语, 对照批语阅读并分析自己的草稿, 在读改的过程中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2]。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 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引导学生立足于实际生活中, 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 留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表达自己,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这样做势必会将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改善, 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写作文, 乐于表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还可以为他们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形成学生说实话、诉真情的局面。让生活的真实, 表达的真实带领学生走向习作的春天。

摘要: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存在着作文拘泥于形式, 学生不想写, 不知道怎么写, 学生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分析,小学作文,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黄晓东.建构新课程作文教学的一片新天空[J].吉林教育, 2004 (12) .

小学三年级作文常见问题解析 篇8

小学生之所以会觉得作文无话可说, 常常咬着笔头半天, 写不出一个字, 原因有二:第一, 生活面太窄。如今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是爸妈的心肝宝贝, 小孩摔一跤, 都会全家跳一跳, 所以只要有可能, 家长不会让他们有一点点的冒险, 接触的生活面当然也就小;学校就更强调安全了, 基本上取消了曾经的春游、秋游, 即使是学校运动会, 没有买人寿保险的学生都不能参加比赛。第二, 年纪小, 对生活的感悟少。有很多事物, 即使看到了, 也不知道可以写进作文, 没有意识到身边那么多的事物都是作文素材。针对这些情况, 解决的办法有:

1. 在课堂上引进多媒体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较感性, 对彩色的画面、生动的音乐都很感兴趣, 在作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 播放漫画、动画片、生活短片、生活知识片等, 能够重现生活, 使学生展开想象, 比相对苍白的口头表述要有更大的吸引力。虽然这个办法有诸多好处, 可是它毕竟不是生活本身, 所以只能作为补充手段。

2. 延伸学生的课堂

仅限于课堂的作文教学, 只能是闭门造车。要让学生把离开课堂以后的生活, 也纳入作文素材的积累范畴, 比如走读生上下学在路上的所见、每天和家人相处的所感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 对第二学段 (3~4年级) 学生的习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1.留心周围事物,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些内容从何而来?不就来自学生的周围吗?

3. 在可能的范围内, 扩大学生与自然和社会的接触面

建议家长在假期的时候, 多带孩子“离家出走”, 这个“出走”可远可近, 可以到森林、大海、草原等去接触自然, 也可以到乡村、公园、甚至工地附近, 去观察社会。带着小孩出去的时候, 千万不要事先布置任务, 以免给他带上心理压力而导致厌烦情绪, 就只是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去蓄积素材。另外, 在安全范围之内, 还必须让小孩有一定的自由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时间, 这时候的他是最自然最放松的, 所看到想到的都发自内心, 一旦表达出来也是最有灵性的部分。

这几个解决办法都是为作文作材料方面的准备, 必须遵循两条原则:愉快原则和吸收原则。只要他愿意去看、去听、去闻、去接触, 不要勉强他表达出来, 除非他自己想要这么做。

二、要解决的是怎么写的问题

有了足够的作文素材, 再学一些作文技巧, 基本上就能够毫不困难地写成完整的作文了。在苏教版三年级的作文训练编排中, 内容有:写人 (介绍自己) 、写事 (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自己的课余生活、自己学会的本领、父母对自己的爱、编写故事、编写童话故事) 、写物 (自己选或画的秋天的画) 、写景 (家乡的景物、家乡的环境) 、写地 (自己去过的或者想去的地方) , 另外还有观察日记、我国的传统文化、自己的发明等。范围虽然很广, 可是万变不离其宗。不必使用多复杂的方法技巧, 就能写好。

面对所有“无话可说”或者“有话不多”的作文问题, 总的来说有一个化解办法:细化。细化的意思就是把一个大整体给分裂成无数的小局部:

1. 写人写物

只要教给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人可以从上到下、写物可以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等。写具体内容的时候做好两个选择: (1) 从所有可写的部分中选择, 比如写人可以从头顶的头发, 一直写到脚底, 不可能什么都写, 所以就要选择其中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的部分来写。比如用细长的眼睛表现人物的温柔, 扁鼻子表现普通、不出众, 粗糙的手表现勤劳等。 (2) 在第一个选择之上, 对所选材料安排一下详略, 哪一点给人印象最深、最能表现人物, 就写得最多、最长, 反之就一笔带过。写物写事与此类似, 区别在于写物要注意突出物的特征, 写事要注意表现做事人的性格。

2. 写景写地写情

写景写地应该在写人写物的方法基础上, 带上写景, 因为所有的写景、地都不是最终目的, 都只是一个手段:通常为了抒情, 所以在所有的景物中可以挑出来的景, 是为表达一定情感服务的, 而三年级的写景作文情感, 一般表达的都是喜爱、热爱之情, 因此所要写的景物只要是自己喜爱的就行, 然后按照最喜爱到一般喜爱, 由详到略一路写来, 就能娓娓而谈。

三、对作文的情感问题

解决了以上两点, 第三点“讨厌写”基本上解决了, 这只是基本上。因为还有的小孩有内容、也会方法, 就是对作文有抵触, 那就要针对具体原因来解决:如果是不喜欢课本的安排, 可以放宽松一点, 只要写人、写物或写景就行, 不必一定要写自己、写熟悉的人的事或是家乡的景。既然作文的目的是喜欢和学会写作, 就不必拘泥于现有的教条, 教材仅是一个达到目标的载体。

小学生作文教学努力的结果, 就是想让孩子们喜欢写作、学会写作, 能够写出好文章。孙子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了解了小学生的心理, 顺着这一条心灵之路, 想要达到目标终点, 可以使用的方法就很多了, 可以步行, 可以乘车, 可以骑马……笔者只想到其中一点, 斗胆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李新农.《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小学生作文中常见问题剖析 篇9

一、无中心

有个同学写《有意义的星期天》, 全文是这样的:

星期天的清晨, 天刚蒙蒙亮, 我就穿衣起身了。先帮奶奶劈柴生炉子, 而后洗脸, 刷牙, 吃早饭。早饭过后, 我正准备做作业。奶奶说:“小东东, 你陪表姐出去玩玩啊。”爸爸妈妈都去上班了, 表姐从老远的地方来, 难得到我们家一次, 应该领她出去玩玩才对啊。我心里这么想着, 就手拉着表姐往门外跑。

上午, 我们俩一起玩了西园和植物园, 一直到中午十二点钟, 肚子饿得咕咕响了, 才回来。

吃完午饭, 我也没睡午觉, 赶紧抓紧时间做作业。作业做完了, 又复习其他功课, 因为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一道数学题非常难, 做了老半天也没做出, 只好到××同学家向她请教。她也不懂, 于是我们俩一起攻关, 经过四十分钟, 演算了好几张稿纸, 到吃晚饭的时候, 终于攻下来了。

晚上, 妈妈去陪表姐看电影。我不知怎么搞的, 下军棋的瘾总比干其他事大, 于是重又跑到××家, 与她下了三盘。回来后吃了一只苹果就睡觉了。

我想, 这个星期天过得真有意义。

这位同学写了自己一个星期天的生活, 从作文的内容来看, 事情是有的, 比如起身, 劈柴, 洗脸, 刷牙, 吃饭, 还有陪表姐玩, 做作业, 下军棋等, 但到底要在这些事情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或道理呢?我们看不出, 他只是“流水账”式的客观记录事实。

作文无中心, 首先是由于写作之前没有事先审题立意, 也就是说没有搞清楚这篇作文到底要写一些什么事情, 写这些事要告诉别人什么道理或意思, 要给人家什么影响和教育, 而是提起笔来, 漫无目标, 当然毫无价值, 也不能算写文章。因此, 在动笔写作前, 第一要紧的就是确定中心。中心确定了, 还要充分思考用什么材料来表达这个中心。在把这两方面的问题想得一清二楚之后, 再正式写作文。写完后, 再处处围绕中心检查一遍, 如果已经把中心表达出来了, 也就是一篇有意义的作文了。

第二个原因, 误将材料 (即题材) 作中心 (即主题) , 岂不知材料只是体现或表达中心的物质依据。中心和材料不是一回事, 材料一般不等于中心。有些小学生不了解这一点, 往往把材料和中心混为一谈, 以为材料就是中心, 结果在作文中, 只有材料的堆砌, 出现了“无中心”的毛病。

二、选材不典型

比如为了表现一个同学自觉遵守纪律的精神, 使用的材料是:

(1) 上课不随便讲话, 不交头接耳, 不做小动作; (2) 不迟到, 不早退, 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 (3) 有事向老师请假; (4) 不调皮, 不捣蛋, 集体活动时能服从统一指挥。

以上选材, 从提纲上看, 使用、安排的材料, 都没有偏离中心思想, 但是, 它们的一个共同的、最突出的毛病是“选材不典型”。这些被选用的材料, 固然可以表达中心, 但材料都显得一般化, 平平淡淡, 没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同学们作文中出现选材不典型的原因大致上有四点:一是不知道选用典型材料表现中心的意义, 选材时马马虎虎, 随便安排几个, 思想上不重视。二是审题不清, 没有抓住中心, 或抓得不够准确, 选用材料时显得一般化, 甚至文不对题。三是对选用的材料本身理解得不准确、不深刻。比如, 后例所选用的材料, 如果小作者对之细细分析、思考, 就有可能发现它所说明的问题的实质所在, 不至于把材料“张冠李戴”, 胡乱安排了。四是平时积累的写作材料不多。材料有限, 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 使用时也就只能将就马虎, 得过且过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有什么办法呢?

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思想上要重视, 充分认识作文中选用典型材料的重要性, 做到自觉使用典型材料, 尽可能地舍弃一般性的东西, 使作文材料常用常新。其次要多多积累材料, 以提供选材的余地。再次要认真审题和理解材料, 做到题意明晰, 材料准确, 文题合一。

三、内容不具体

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 只有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 写具体了, 让读者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 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产生共鸣, 受到感染。小学生作文常常被批上“不具体”、“空话连篇”一类的评语。就是说, 作文写得空空洞洞, 没有实在的内容, 使人看了不知所云, 毫无收获。请看《采岩石标本》一文, 就属于这一类的作文。全文如下:

星期五, 我们带着铁锤、小兜, 在老师的带领下, 上山采集岩石标本。

我们分成四个小组, 沿着山路往上走。“我找到页岩啦!”××说。我们围上去一看, 页岩一层层的, 像楼梯一样。“花岗岩!”喊的是另一位同学。我们一下子找到了许多岩石。不一会, 尖利的哨声响了, 大家在一个小山谷集合。我们把石头摊开, 什么页岩、花岗岩、层集岩, 多得数不清。

一次全班性的有意义的活动, 可写的内容很多, 可这位同学只潦潦草草地写了一百五十余字, 确实是很不认真的表现。再从作文本身来讲, 空空洞洞, 没有一句实在的内容。首先为什么要到山上采集岩石标本?原因应该提一提, 否则使人家读了感到莫名其妙。其次更重要的是采集岩石标本的具体情形怎么样?也应该写出来。比如同学们是怎么采集的?尤其是我自己又是怎么采集的?采集过程中发生了什么重要情况和问题?怎么解决的?这些都没有具体叙述和描写出来。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就要求同学们懂得并做到:写事要具体生动, 就必须把事情发生的原因、地点、人物, 亦即所谓的“六要素”都要交代清楚。

在这“六要素”中, 尤其是事情的经过和重点场面要写具体、写细致, 切不可三言两语, 一笔带过。写人要具体形象, 一般要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内心活动等几方面去写, 有时候即使外貌或内心活动不写, 但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这两方面是非写不行、缺一不可的。一般地说, 如果把一个人嘴上讲的、手里做的和心里想的都写到了, 人物就生动活泼了。否则, 像本文所举的后例那样, 只写语言一个方面, 人物还是“活”不起来。总之, 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 要做到生动具体, 不说空话, 平时要注意观察, 积累材料, 写的时候, 对所写对象又能多问几个“怎么样”就可以了。

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0

一是重视基础训练, 忽视生活现实。在教师的作文训练中, 注重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修辞手法的训练, 很少考虑现实生活的因素, 造成学生作文中的空话、假话连篇, 闭门造文, 致使学生作文越写越假。

二是重视写作训练, 忽视写作内容。在作文教学中, 许多教师大多从形式入手, 既不具体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又不向学生提出积累材料的要求, 不帮助学生解决作文的内容问题, 致使学生作文无话可写、无情可抒。

三是重视教学步骤, 忽视学生习得。"师授作文"的模式, 在农村小学根深蒂固。基本上按“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程序进行, 教师按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开展教学活动, 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重视课堂训练, 忽视课外练笔。大部分教师的作文教学还是封闭型的。除课内作文以外, 很少让学生到课外生活中观察、练笔。有的老师则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大量的训练, 学生的写作源泉枯涸, 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作文是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 并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生活的统一体, 是综合各种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并运用于实践的一种高级智力活动, 是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综合运用, 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而近些年来的小学作文训练对学生的“束缚”又太紧:题材狭隘, 形式呆板, 统一要求, 观点强加于人, 导致千篇一律, 毫无新意。细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标准的内容, 笔者感到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让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 在小学写作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 端正教学思想, 重视培养兴趣, 增强习作信心。

要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 首先在于端正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应为当地建设事业服务, 这是农村小学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 作文教学要与农村社会实际相结合, 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面向农村, 培养学生在适当的语文环境和当地的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的交际能力, 处理好作文与育人、内容与形式、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兴趣应当成为点燃学生求知欲望和道德信念的第一朵火花。”作为教师, 就要采用多种方法, 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要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引导他们写他们喜欢的作文。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 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 不可遏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信心多一分, 成功多十分”。

2. 明确习作目标, 重视语言积累, 注重生活积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发现, 即使学生同样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他们写出来的文章还有很大的差别。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有高低, 所以必须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积累有多种途径, 主要通过有声语言和阅读获得。有声语言积累往往在人与人的对话中无意识便获取, 阅读积累则主要来自书籍和网络。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去读, 让他们能巧妙运用选读、速读、跳读、精读、批注、笔记等方法, 还要给学生创造大量的阅读条件, 诸如建设班级图书角, 开放校阅览室, 鼓励同学间书籍推荐和互借, 开展班内和小组阅读交流会、精彩片段赏析, 让学生有机会阅读, 乐于阅读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 “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写作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要引导学生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 体验生活, 丰富生活积累。五彩斑斓的生活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生活中的素材要变成写作的材料, 学生的观察和注意必须有明确的指向。这就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引导他们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 引导他们关注天下事, 留心电视与新闻, 从生活中选取素材, 积累素材。要丰富学生的生活, 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 实地指导观察, 摄取反映农村特点的景、物、人、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组织社会调查等,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为写作积累素材。

3. 丰富习作内容, 重视应用训练, 增加自主习作。

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要求较繁, 选材空间小, 形式自由度小, 导致学生冥思苦想, 不是提不起笔就是十分老套的选材和写法, 结果自己想写能写的不能写, 不愿写的却套话成篇, 强硬地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真正的写作, 应当是“情动而辞发”,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想写啥就写啥。林语堂曾说:“八股有法, 文章无法;文章有法, 变成八股。”因此, 写作教学应重视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少写命题作文, 提倡自主拟题。为了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 必须把习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自主拟题, 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为此, 习作训练时, 有时可以只提出范围和要求, 由学生自选内容, 根据内容自拟题目;如果学生不想写习作提示的内容, 可以另选;甚至有时习作时可以不提供任何范围要求, 请学生自由写。同时避免形式单一的习作, 增加各种文体的写作。不仅让学生写记实作文, 也让学生写想像作文, 还要写应用文, 除了练习教材上的作文, 还要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或课外练笔。在农村, 作文教学历来是学生围着教师框框转, 教师主宰整个教学过程, 这个局面必须改变, 把学生从教师授题、授意、授材、专改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做到教师定范围, 学生自我命题、定中心、选材料、写作和自改互评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 重视练后修改、发现习作优点, 强化作文评价。

小学作文问题论文 篇11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问题对策

小学中高年级作文与小学低年级作文的教学方法存在一些教学上的差别,同时,中高年级的小学生与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这就要求广大小学作文教师善于分析中高年级学生特点,区别与低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兴趣培养的缺失忽视

小学生在刚进入小学时期时,教师往往会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强调学生情感上的表达。但是随着年级的上升,小学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逐渐变成一种模板形式:教师给学生一篇例文,学生根据例文进行仿写。或者是教师给学生举一个例子,学生根据例子写出类似的例子和文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对策:越是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写作教学,作文教师越要重视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维持。要多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的写作思维方向。只有这样,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才会越学越有兴趣。

二、华而不实的教学过程

小学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对事物的意见看法以及一些简单的情感表达,但是目前的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课程为了追求所谓的“深度和广度”,导致教学主题和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范畴,尤其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见识到的事物有限,接触到的范围有限,在写作上很难打开视角,拓展思维。但教师还是用普遍教学的教材以及教学要求来要求农村学生,这就导致很多学生无话可说,出现年级越高,越不会写作的现象。

对策:作为农村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范畴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定位,尽量将教学内容控制在学生所能认知的范围内,并且不要为了所谓的“深广度”去刻意提高教学的难度。只有适合学生学习要求,逐步递进发展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阅读量的匮乏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写作教学中也是如此,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还有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去遣词造句。这都是由于阅读量的缺乏导致的。在中高年级写作教学中,会出现抄作文的现象,这些都是由于学生的写作思维不够开阔,平时缺少积累,才会在写作文时“临时抱佛脚”。

对策:作为小学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师,有义务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课外阅读,增加个人的阅读量,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摘抄好词好句的习惯,让学生在不断的积累中培养语感,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长期坚持写日记,有利于学生“练笔”,在真正写作文时可以做到“下笔如有神”。

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广大作文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安月贤,浅析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学周刊:C,2012(05).

小学作文问题论文 篇12

一、小学生作文评语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许多教师重视作文教学, 但是他们大多致力于作文命题和作文教法, 对作文评语重视不够, 这也直接导致小学生作文评语存在着诸多问题。

1. 语言形态的失效

从调查结果看, 教师的评语经常处于失语状态, 即缺乏与学生对话的平等的、平和的语言状态, 这既不符合新课标精神, 也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模式雷同, 语言简单

有的教师在写评语时, 懒得动脑筋, 评语都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例如, “中心突出, 语句流畅”、“内容充实”或者“结构不合理”、“选材不恰当”、“描写不具体”等等。这样的评语概括性很强, 但是缺乏启发性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使学生摸不着头脑。还有些教师把批改作文当成负担, 总是应付了事, 在学生精心完成的作文后面简单批个分数, 或者以“阅”、“好”、“较好”、“认真”等来替代评语。语言过于简单化、雷同化, 这既是教师缺乏创造力、责任心的体现, 也反映出他们看不到个体的差异性, 因而也就无法利用个性化的评语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2) 用词武断, 缺乏宽容

有些教师的评语过于武断。比如, 很多作文本上写着:“离题万里”、“你太粗心了”、“中心不突出”、“一窍不通”等语句, 但没有帮助学生分析原因, 更没有给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 因而注定是要失效的。小学生初学初练, 缺点、毛病自然很多, 然而很多教师不从学生实际出发, 往往站在成人的高度甚至从文学创作的高度加以评论。在小学生作文评语中, 表达否定意思的句子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诸如:“细节描述不生动”、“没有按要求写”、“层次不分明”等语句比比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一个人持续的努力总是得不到回报时, 他必然会选择放弃。因为“脱离学生实际的挑剔, 过多的指责, 只能如凉水浇身, 改不了小学生习作的落后状况”。[1]

(3) 重文轻人, 舍本逐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而教师写评语时, 通常只看见学生的作文, 却忽视了作文后面站着的鲜活的人:只就学生习作活动的结果即作文的好坏进行评价, 却没有涉及作文的主体, 尤其是对作文主体在作文过程中的活动没有做出合理的分析;只是对一个静态的文本进行分析, 不能深入到作文主体的内部, 有舍本逐末之味。在搜集到的作文评语中, “该文……”“本文……”的表达方式非常普遍, 而谈话式的“你……”则较少运用。其实, “文如其人”, 文章所表达出来的问题, 也就是写作者自身存在的问题。要想切实解决文中所存在的问题, 还得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入手。教师在写评语时, 要假设正在和一个活生生的人交谈, 推心置腹地帮助他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语言与文字的缺陷

(1) 缺乏文采

一条好的评语应具有文学色彩, 具有生动活泼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含义, 让学生带着欣赏的态度去阅读领会。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评语也是如此。枯燥无味、僵硬刻板的评语, 学生不乐意看, 也就起不到导向的作用。所调查的资料中, 有些教师写的评语老是干巴巴的几句话, 如“记叙不具体”、“写景没能抓住特征”、“结构不完整”等, 这些话如白开水般无色、无味、无趣, 不能引起学生兴趣, 更不能产生师生情感的共鸣。

(2) 语言不规范

小学语文教师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直接推行者, 然而调查发现, 小学生作文评语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 如:

“开头写的不错”、“过度不够自然”。 (错字)

“即使你是天才, 却同样离不开多读、多练!”“结尾觉得和文章没有关系。” (病句)

“精彩的心理描写。让文章更加生动! (错误的标点)

除了错字、病句、标点错误以外, 还有很多评语字迹潦草, 难以辨认。“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为避免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小学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作文评语的语言规范问题。

二、优化小学生作文评语的对策与建议

1. 客观定位教师在小学生习作评价中的“角色”

在作文活动中, 作文评语是教师与学生切磋习作、交流思想的有效方式。教师应把握好评语的“度”, 确立好自己在评语中的“角色”。

(1) “领路人”

小学生刚接触作文, 不免会产生畏难情绪。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入门, 做一个“领路人”。教师应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规定和要求, 根据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 进行恰到好处的点评与指导。一是要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二是要有一双“慧眼”, 善于发现学生习作的亮点。但是切不可把“领路人”定位于“训导者”, 在评语中出现过多的“应该怎样”与“不能怎样”, 传递出太多不满和批评的信息, 让学生茫然而不知所措。

(2) “军师”

“军师”, 就是要求教师能站在一定的高度, 既要为学生写好作文献计献策, 又要做好学生的助手, 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竭尽全力。教师要把写作文评语看成是一项和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活动, 并对学生的需要和关注做出反应, 以此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充分发展。

如一名学生在作文里写道:“今天爸妈不在家, 我玩了两个小时的网络游戏。爸妈回到家, 把我好一顿训斥。唉!太苛刻了, 我渴望自由……”教师评语是这样的:“孩子, 爸妈并非是在剥夺你的自由, 那是他们对你的呵护, 慢慢地, 你就会理解父母的。老师相信你今后会克制自己, 少玩游戏的!因为你本来就是很优秀的孩子。如果还有些想不通, 找老师谈谈好吗?”[2]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在学生的价值取向上, 负责地充当起“军师”的角色, 以真诚的建议帮助学生确立起正确的人生目标。

(3) 朋友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 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作文是思想的真实表达, 是师生间书面的对话。要想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能够“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教师就应该以朋友之心态、知己之情怀, 接纳学生的情感流露, 蹲下身子, 去倾听孩子的心声, 与孩子平等交流。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获得了学生的信任和亲近, 也就为今后的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

2. 遵循作文评语的写作原则

(1) 差异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 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 发展个性。”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体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同一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同一阶段能力不同的学生, 写出的作文都会不一样。教师的评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每个学生、每篇文章的具体情况, 提出具体的意见, 把作文评语写得清楚明白, 避免格式化的语言和较笼统的套话, 做到有的放矢, 让所有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2) 赏识性原则

茅盾读小学时, 作文曾得到老师的高度赏识:“好笔力, 好见地, 读史有眼, 立论有识, 小子可造, 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前程远大未可限量, 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 莫谓祖国无人也。”[3]这几句不经意的赞赏评语, 给了茅盾极大的信心和鼓舞, 坚定了他今后写作的决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请记住,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4]在作文评语中, 教师要尽量挖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 从字词句到节段篇, 只要有一点新内容、新思想、新见解, 都要予以肯定, 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如“你善于抓住人物心理的细节描写, 生动有趣, 你真了不起!”“你看, 文章多美。开头简明扼要, 中间详略得当, 结尾恰到好处, 令人不忍释卷!”如此热情洋溢的评语, 怎能激发不了学生的写作激情呢?

(3) 情感性原则

在心理学中,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 作为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 是一种促使人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由此可见, 教师在评语中表现出的对学生的爱与尊重,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学生自我实现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评语, 传达对学生的感情, 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 赋予极大的爱心和包容。如“这样优美的作文, 只有整齐的文字书写方可与之相配, 你认为呢?”“这个词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这句话太长了, 用标点把它分开就更好了。”等等。这类评语从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出发, 以商榷或关爱的口吻来写, 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也带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4) 规范性原则

教师在写评语时应注意书写规范、书面整洁等问题。首先, 教师要注意评语的书写位置:字、词、句等方面提出具体问题时, 应采用眉批的形式, 写在正文的右边;若是从总体上对学生的文章进行评价, 应采取总批的形式, 写在正文后, 开头空两格, 内容多的要分段。切不可随心所欲, 想写哪儿就写在哪儿, 对作文本造成“红色污染”。此外, 评语语句要通顺, 字迹要尽可能工整, 以免增加学生阅读困难。

(5) 文学性原则

干瘪无味的作文, 教师不喜欢读, 同样, 干巴巴的作文评语, 学生也不愿读。要让评语吸引学生, 教师首先要起榜样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自己的语言丰富多彩, 生动活泼, 幽默风趣, 耐人寻味。教师的评语文采飞扬, 除了给学生美的享受, 更会给学生榜样的力量, 增加他们对作文的热爱。但教师也要把握好度, 牢记评语的阅读对象是小学生, 要考虑他们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3. 丰富作文评语的主体与载体

(1) 学生成为评语写作者

让学生扮演评语写作者的角色。他们不仅可以对自己的文章畅所欲“言”, 而且可以对教师的评语评头论足, 这样既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又能及时反馈作文教学信息, 为下一次作文教学提供一些依据。从另一个角度看, 学生在发表看法的过程中, 为把看法表述到位也需要开动脑筋, 这其实也是一种无形的写作训练, 能够为作文活动增加附加值。

(2) 作文评语形式多样化

根据小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 评语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发展:可以是语言的, 可以是图画的, 或者是图文结合, 或把评语写在卡片上, 或制成“作文成长记录袋”的形式。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电子邮件、博客、论坛等超文本以其便利快捷的优点成为现代人重要的交流工具。作文评语的写作也应顺应时势, 通过网络搭建新型的作文评语交流平台, 获取更广泛、更客观的作文评价。

作文评语虽小, 却能上承“指导”, 下启“修改”, 成为作文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纽带。随着新课改的继续推进, 语文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 用爱心和智慧引导学生在写作的乐园里徜徉。

参考文献

[1]兰胜德.天趣不可横剪.中国教育报, 2006-3-21.

[2]黎小英.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评语在作文教学中的魅力.现代语文, 2008, (7) .

[3]曾本宇.从茅盾作文的评语说起, 上海教育, 1996 (, 11) .

上一篇:单摆教学下一篇:高空间分辨率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