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观察法(通用12篇)
小学数学中的观察法 篇1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且比较持久的知觉, 是知觉的高级形态.人们认识事物, 获得系统的知识都从观察开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很重视让学生观察, 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自然教学中的观察也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 便于掌握各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掌握自然界各种生物的表象特征, 等等.但我们往往容易认为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 重视了知识间的逻辑联系, 却忽略了数学中观察的重要性.《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我们不难发现,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其前提必然是观察.在学生众多的学习方式中, 观察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观察, 对知识有了表象的认识, 才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才能学好数学知识.可见数学中的观察是多么重要.
一、观察能帮助学生学会形象思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低年级,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 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不可少一样.”脑科学研究表明, 视觉神经的发展, 是从简单的、复杂的和超复杂的这样一种层次加工的顺序进行的, 加工不断提取形状的精细特征.这就说明:只有通过观察, 学生才能对所接触的新知识有最初的了解, 才能对新知进行学习、判断、掌握.比如我们对学前儿童进行识数 (即0~9) 教学时,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各个数, 教师在教学前制作出0~9的形象图、形象卡片, 让学生通过观察, 说出各个数的外形特征.在这次教学中, 学生通过观察各数的外形特征, 在脑中形成各数的表象, 就便于针对各自的特征说出图形所对应的数.又如, 小学低年级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的时候, 要认识三角形、四边形、圆.怎样给不同的图形选定名字, 还需要掌握各种图形的特点.在教学时, 首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学具:拿出这三种平面图形塑料片, 让学生观察, 三种图形各自有什么特点, 并且在观察完后在组内交流, 说一说, 你愿意给这些图形取名字吗?这时,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 取出了“三边形、三线形、方形、正形、四边形、曲形、环形”等不同的名字.在此, 教师适时地对各自的名字加以肯定, 并说明我们在数学中的常用名字是交流而得来的, 掌握起来特牢固.有了图形和数字的特征后, 在以后的判断中, 只要见到这样的特征, 就能准确地加以判别.这就充分说明, 低段学生通过观察可初步学会形象思维,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最优发展.
二、观察能促进学生获得经验知识
人通过实践、自己动手、亲身经历直接获得的知识就是经验知识 (也叫实践知识) .青少年在学校主要学习书本知识, 这种知识是间接经验, 是别人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这就常常给人以一种错误的认识, 以为经验知识是不重要的.小学低年级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主要是经验知识.这些经验知识, 只靠学龄前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通过实践性活动, 通过观察去获得新的、直接的知识.观察是一种思维活动, 它必须是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合作活动.例如, 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时, 对数和数位的认识是困难的, 他们在过去生活中没有这些经验知识.“马芯兰数学教学法”采用数位筒的办法:10以内加减, 用一根小木棍代表1进行操作, 放在个位筒内;当1加到10时, 10根小棍捆成一束代表10, 进行操作, 放在10位筒内;100以内加减, 可以用代表10的一束和代表1的小棍结合进行操作.学生就是通过反复实践操作认真观察每次进位的变化, 理解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的.又如,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 要教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只是单纯地讲解各单位的大小是收效不大的, 应让学生找出身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面积大小.先让学生观察多大的面积可以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作单位.在教学求长方形面积时, 设计一个长方形菜地的长是6米, 宽是3米, 求它的面积是多少.怎样才能知道这个菜地的面积呢?让学生拿着自己准备的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板去量, 边量边数, 最后得知这个菜地的面积是18个1平方米, 即是18平方米.就是这样通过实践操作, 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 学生对长方形面积的测量方法有了了解, 有利于后面的学习, 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获得更多的经验知识.
三、观察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观察产生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用表象来思考的, 思维的结果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也可以用图像来表达出来, 还可以用操作表演等方式表达出来.无论如何表达, 都是一种归纳概括的结果, 都是以观察为基础的.例如, 在教学“周长”的概念时, 先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图形, 并计算出所围成的图形的几条边长的总和.通过围三角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等不同形状的图形, 经过计算, 算出各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什么是周长, 即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得出的周长概念就特别容易理解.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圆周长的概念、加法的简便运算定律、乘法的简便运算定律等, 都可以充分利用观察, 让学生自己观察, 自己探索, 自主交流, 自己总结出规律, 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应该重视观察与思维, 观察与知识的联系, 而且在各科教学中都应该强调观察的重要作用, 这样做便于学科间互相渗透, 让学习活动变成一通百通.
小学数学中的观察法 篇2
小明拍的正起劲呢,小刚说了一句:“我们还是计时比赛吧,看谁在5分钟内拍的最多!”然后,他从书包里拿出了手表后问:“谁先来?”“我!”我和小明异口同声的喊到。小刚想了想说:“我们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最后的结果就是,第一个小刚, 我是第二,小明第三。
开始比赛喽,小刚拿起皮球争分夺秒的拍了起来,我和小明在一旁计时查数。小刚在5分钟内拍了205个,而我比小刚每分钟多拍了1个,小明5分钟内比小刚少拍了10个。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谁是第一名吗?还有我和小明的成绩吗 ?赶紧运用你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我们算一下。
哈哈!算出来了吗?我拍了120个,小明拍了195个。
知道谁是第一名了吧。
小学数学中的观察法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课堂观察 课堂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51-01
课堂观察与评价作为教师必备的一种技能,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为人所重视、所强调。本文中笔者就以小学数学为例,探讨课堂观察和评价,对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地位、提升其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师课堂评价的激励性
所谓的课堂评价,就是指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行为、态度和学习方法等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指导。严格意义上来说,“评价”本身是一则中性词汇,一旦出现便意味着其结果会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客观上对学生造成鼓励的效果,而另一种则是对学生造成否定和心理打击。那么就正常的发展路径而言,通过有效的课堂评价,让学生提升信心才是其所要达到的根本性目的,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进行操作:
(一)教师的评价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与实施者的角色,更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进行课堂互动的引领者。而课堂评价这样一种习惯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对学生既定学习阶段的一次重要总结,亦是对下一阶段学习内容、方法和过程的全新启迪。换言之,对学生而言,教师评价所能起到的作用在其心理上是较为绝对的。很多学生由于本身年纪较小,其对外在事物的认知程度还处在一个急需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自我评价也需要别人的肯定来得以完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性会遇到这样一类学生,自己对自身的学习状况、优点和缺点缺乏清晰的认知,存在一种“老师说我是怎么样,那我就是怎么样的”非理性判断。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教师在学生面前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或审判者的形象,而是需要以更多的鼓励者和支持者的形象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己、好好学习。
(二)教师的评价态度
人无完人,小学生在进行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难以避免的行为。但是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犯下错误,就要以一种消极的、甚至是以一种极为恶劣的态度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责,因为这样极容易戳伤学生的积极性。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即便学生犯下错误,也不能将目的局限在让学生认错这一种“短途”行为,而是要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错误的同时,更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改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无论是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都不能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需要以诚恳的态度,有理有据的说辞,让学生认同教师的评价,不能以过分的贬低为主要形式来重度戳伤学生的自尊,使其丧失前行的动力与源泉。笔者认为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最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适度辅助有效的指导,为学生指明方向,在保障评价客观性的同时,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从而以积极的方式激励其内心改变自己、进取向上的斗志。
(三)教师的评价语言
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评价语言的选择也非常重要,蛮横、粗暴甚至带有一定不屑和鄙夷态度的语言对学生无疑是一种强烈的打击。所以教师要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语言评价能力,让评价在言之有物的同时,更要充满爱心、关怀和激励性。因为小学生本身所处的年龄阶段自我意识的融入度较低,教师对其的引导作用不可谓不大,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多做指向性的评价,少用含糊其辞的语言形式。比如学生在画几何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直接指出“你的图形图画得非常工整”,而不是使用“你觉得自己画得还可以吗?”——这种让学生分不清教师究竟是夸赞还是批评的语言。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航,教师的评价就应该向路标与明灯,简单、直接,以激励学生更好成长为目的。
二、小学数学教师课堂观察的全面性
每个小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其学习状态都是以阶段性的方式呈现的。因此教师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就不能片面地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是要观察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而就小学数学课堂而言,在观察学生的过程中把握对学生的评价需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和数学思维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好奇心理,这种好奇心理促使其观察问题的角度较之成年人会呈现出较为“迥异”的特质。他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视角会新颖而独特,甚至是建立在一种质疑教师、质疑传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不能盲目的对其进行否定,因为这从某种侧面也印证了其探索和创新意识,以及思考问题时呈现出的良好的数学品质和灵活的数学思维。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不拘泥于传统、敢于创新和探索给予积极的肯定,然后结合学生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度分析,对于合理的地方进行深度赞许,不合理的地方适度指出,用语要平和,不能因为一次探索中不合理的地方就让学生的自信心受到全面打击。
(二)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当代教育,不提倡被动的课堂,而是主张学生不断和教师进行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种互动与交流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二来也可以让教师获取更多的反馈学习,作用于日后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上,使之更具有针对性。而与此同时,在课堂上,笔者也会积极采用类似小组讨论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学习基本几何图形时,让学生比较三角形和四边形有哪些不同之处,比比看那个小组的学生找到的不同点更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相交流、共同讨论时,彼此也是互相接收观点、互相评价的过程,合作交流的意识会在这样一种方法中进一步提升。
(三)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要想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就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感。这不仅是学生数学素质的基本体现,也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对学生展开评价的重要因素。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中,笔者举出“1/15、3/17、2/19”的例子,很多学生发现如果单纯的以通分的方式比较大小,那么15、17和19这三个数的公倍数是非常大的,计算起来也会比较复杂,这个时候有学生指出,既然通分母复杂,不如通分子,1、2 和3的公倍数显然要容易计算得多。 那么这个时候笔者就会给这个奇思妙想的同学一段评价,“能够以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事实上这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是难能可贵的。
三、结论
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有效观察、积极引导、客观评价,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笔者相信,能够激励学生、改变学生,提升其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必然还有很多,而这些笔者将在以后工作的过程中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观察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篇4
本文主要讨论几种观察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观察法进行解题。
一、几种观察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数学中,观察的对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符号(数字、字母、运算符号、关系式)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或问题;另一类是几何图形、图象及图表。观察是一项有序的思维活动,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观察就起不到其真正的作用,因而,掌握好了观察的方法,在解题中能带来很多方便。
1. 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
在解题过程中,有的学生往往只会注意到一个方面,或者只顾整体而忽视部分,或者只顾部分而忽视整体,从而无法下手解题或者解完题目而忽视条件,结果出现错误,因而,解题时应注意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例1.已知求证
分析:将已知式与求证式对比。整体上,已知式和求证式在形式上看基本相似,已知中有两式,求证式中只有一式;从部分上来看,每一式都含有两个变量, 并且可以看到已知式中x、y、z三个变量都存在,但在结果中只有x、z, 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就可以明确其关系:求证式其实只是在已知式中消去y即可得到结果。
证明:(略)
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进行数学观察时,观察整体的同时,还必须观察其部分的特点, 从整体中看部分,从部分中把握整体。只有这两部分都考虑全面,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关键,看出被观察题目的特点,从而找到解题的办法。
2. 分析观察,寻找蕴含条件
在解有些题时,感到很困难,这时需要观察是否还有隐含条件没有发现。
例2.已知sin (x+2y)+cos (2x-y)=2,求锐角x, y的值。
分析:观察已知条件,这是一道关于x、y的二元方程,并且通过观察分析三角函数值取值范围的情况,可以找出两个隐含条件:sin (x+2y)≤1, cos (2x-y)≤1,再观察已知,根据左右两边相等,从而得出sin (x+2y)=1, cos (2x-y)=1.这样,此题即可得解。
解:(略)
在数学解题中,有些数学问题,蕴含的性质比较隐蔽,一时难以观察到某些特征, 但是如果稍加分析,使得对某些特征初有感知,然后再根据其特征,应用这些已知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3. 通过实验观察,获得猜想,探索规律
例3.计算的值
分析:从个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得到
由此我们可推出结果,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得到问题的答案了。
解:(略)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在学习物理和化学时,有时为了了解某些物理现象或者认清某种试剂的化学性质, 常常通过物理演示实验或化学反应实验来帮助我们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化学性质的特点。同样的道理,数学中的某些问题,一时看不出它具有哪些特征,或者很难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常常就通过实验观察,从而获得猜测, 然后对其正确性进行推断, 于是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例3,我们是从个体上通过实验探索,从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
4. 正逆观察,开拓思路
例4.求
分析:这一题目我们在观察时可以看到, 当n→∞时, .那么∞-∞=?学生就会产生疑问。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就是与之间用的是“-”号, 如果能将其变成加号, 问题就迎刃而解。如何将无理式之间的“-”变成“+”呢?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分子有理化, 问题就解决了。
解:(略)
数学中许多问题处在互逆的关系之中,如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代数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微分与积分等,此题正是运用了加减的互逆转化。它们都是处于自己对立的相反一面。要解决这些问题,常常就要掌握正逆的观察方法。
二、运用观察法进行解题
1. 观察贵在发现
经验告诉我们,那些怀着想发现点什么的心理去观察的人,更易于作出发现并获得成功。
例5.三棱锥V-ABC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且长度分别为VA=3cm, VB=4cm, VC=5cm,求三棱锥的体积。
分析:观察图形,其实我们可以把△VBC看作底面,此时发现VA就是三棱锥的高,所以,此题即可得解。
解:(略)
2. 观察必须有序
为了全面掌握对象的有效信息,防止重要信息遗漏,必须分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可以从事物的局部到整体,或从事物的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也可以变换观察的角度,按事物的结构特征逐一进行观察。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出发对同一事物进行观察,这一点对于寻找解题途径是很重要的。
例6.解分式方程
分析:先从整体观察入手,发现方程左边二式之和为11,而二式之积为24,则容易知道这两式之值为二次方程z2-11z+24=0的解,即这两式的值为3和8,于是原方程相当于如下两个方程:
从而即可解出x来。
相反, 若先从局部观察入手, 则发现与互为倒数, 于是可用换元法, 设原方程化归为或y=1, 这两式与 (1) 式是一致的, 但这样做, 却陷入了繁琐之中, 因而, 观察还是需要有序, 这样会使得解题更加简便、更加快捷。
解:(略)
3. 把握整体,深入局部
数学解题中,观察要局整结合,既要深入到局部,又要善于跳出局部,从事物整体观察,否则只知局部不知整体,或只知整体不知局部,从而看不清题目的真面目,故而,无法对题目做出解答。
例7.试证:
分析:从整体上看,这是一个根式恒等式;从局部看,左边根号在分母上,右边根号在分子上。出现根式,并且左边根式在分母上,自然我们就会想到用分母有理化,从而,问题并可得解。
解:(略)
小学数学教案:《观察物体》 篇5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3.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等。
德育渗透: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比赛:快速抢答。下列照片中分别是什么?(师分别出示三组物体照片:电话、手机、手电筒。以下是一组图形照片。)
师:同样一个物体照片,为什么有的能一眼看出,有的却看不出?(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学生喜欢的“猜一猜”引入,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引入:神探“冒险小虎队”的故事同学们知道吗?他们就是靠敏锐的观察力,破了很多大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们最近在忙些什么?(板书:观察)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动态演示,讲神探小故事,声色并茂,立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出示例1:一位专家刚刚研制出一种新药,他把新药放在小药箱里,可是有一天,他发现药不见了,是谁偷了药?
3.请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小药箱,问:你观察到什么?(分小组操作、交流。)
4.“冒险小虎队”找到四个犯罪嫌疑人,他们每个人看了一眼小药箱后说了一句话:
A我看到的那一面上画了个红十字。
B我看到的那面上写:小药箱。
C我看到的是白色的面,没什么标记。
D药箱相对的面颜色是一样的。
你认为谁说了谎话,为什么?(板书:推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推理,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5.如果前面为正面,其它面分别是什么面?如果右面为正面,其它面分别是什么面?
小结:物体的左、右、正面都是相对的。
6.填写观察实验报告:
从不同角度观察下面三个物体,把你从各个角度看到的形状画下来。
上面
正面
左右面7.如果降低高度,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课件出示)
8.课间小歇:欣赏古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欣赏古诗,进行美育教育,体现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整合]
(二)教学例2
1.引入例2。
神探“冒险小虎队”最近又在忙什么呢?某博物馆被盗了两件古董,被盗当天门窗都是锁好的。(形状如下)
“冒险小虎队”突然发现房梁上有一个小洞。接着,他们找到四个犯罪嫌疑人,他们每个人都画了古董的形状:
ABC2.出示例2。
(1)思考:他们谁是小偷?为什么?他们分别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
(2)动手操作。
(3)汇报,小结。
三、巩固新知
1.这是我看到的物体的一个面,它可能是什么形状?
2.这是我看到的物体的一个面,它可能是什么形状?
3.这是我看到的两个物体的一个面,它们可能是什么形状?
4.画一画。
选择两个物体摆一摆,先确定一个面为正面,然后分别从上面、正面、左(右)面等角度观察所摆物体,在纸上画出所见到的形状。
小学数学中的观察法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特点;小学数学教学;影响
处于小学阶段时期的孩子思维方式还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概括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而数学作为一门以数字为符号传递抽象概括知识的学科,对于小学时期的孩子来讲是一门很容易就产生抵制情绪的课程,同时也给众多小学数学老师带来了莫大的困扰,但是数学却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所以,我们要清楚小学数学学习的具体特点,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数学在内容方面的特点
1.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特点的具体表现
数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尽管这么多年的沉积、演变,一些适应现在生活价值的基础知识就被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容。而数学自发源以来就是一门极具逻辑思维的抽象学科,尽管经过许多大家的编写加工,大部分的知识已经转化小学生可以理解接受的数学知识,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片、故事等来表示。
2.小学数学内容上的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小学数学内容具备的这两个特性,就要求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内容本质的基础上,同时又要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生活情境中快乐学习,想要化解这个问题,就需要以下几点:第一,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应用一些方法将数学知识内容具体形象化,但同时要注意适度问题,在把握学习本质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在他们身边的活动环境中进行知识的获得。第二,老师可以将一些不好理解的知识进行形象的表演,例如,在学习等式的性质的时候可以利用天平左右同时减去或加上同样质量的物体的实例,以此来替换用口头语言可能表达不清的知识,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并能对这个概念知识理解、记忆深刻。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知识的实质,不能直接单纯地讲解知识点,使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符号、公式,真正的内涵却并不清楚。第四,在进行抽象教学的时候,要注意灵活多变,让学生了解到书本并不是教条,重在理解,自己能够讲出它的意思,这可以让学习活动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二、小学数学学习过程的特点
1.小学数学学习过程特点的具体表現
小学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的东西,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的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只能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如果与小学生的成长顺序不符合,将会得不偿失。再者,数学知识是一个连贯性的知识,它要以前面的知识为基础,从而慢慢推进,所以小学数学的学习要遵循系统性。在过程中学生会出现知识暂时忘记的现象,为了减少发生频率,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让学生进行回顾与复习,在系统性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做到系统性与渐进性的有机结合。
2.过程的两个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小学数学的这个特点对教师的正常工作具有很大挑战性,它要求老师在遵循这两个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具体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两个措施:首先,严格把握小学数学教科书上的知识顺序,编写者是在参考调查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上对数学知识按照其逻辑顺序进行的编写,所以,教师要进行难易程度递进的教学安排。
三、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特点
1.学习方式特点的具体表现
数学学习就是对固有的数学知识的一个再探索的过程,所以对学生来讲就是一个重新发现的过程,这就必然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但是小学的数学从本质上来讲还是一个接受性学习的过程,因为这是由教学的传统特点本质所决定的。
2.学习方式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小学数学学习的探索型和接受性决定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多种方式结合的学习,例如,独立思考与团体合作、教师教授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学习比例关系的时候既可以利用太阳光下一定时间杆子的长度和影子的比值是不变的实例,让学生自己探索。(2)老师在传授知识时尽量是启发性的讲授,给学生留下想象探索的空间。(3)避免用直观演示代替学生独立思考,在现如今的多媒体教学中,要避免出现电脑代替人脑的现象发生。
小学数学的不同特点,要求教学工作要依据不同的特点进行设计开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定高度的教学期望,学生才能在快乐的氛围中体会数学的奥妙。
参考文献:
[1]刘丽.初探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教研视点,2015(27):29-30.
[2]谭劲,李光树.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学科教学与教研,2014,34(8):58-63.
小学数学观察学习的优化策略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观察学习,小学生,数学学习
小学数学观察学习是指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指导下的, 围绕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目标的小学数学学习活动.结合观察学习的分析要素, 可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目标分解为知识、技能、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六要素.显而易见, 六要素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行为改变的是技能、问题解决的能力;认知加工的是知识与思考;社会互动形成的是态度、感受的是情感.根据这三对耦合关系, 我们将优化小学数学观察学习的策略设计如下:
一、行为改变层面
(一) 凸显正确教学示范过程的趣味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构成呈现出经验性、基础性的特征, 学习者更多的是通过对自身或者他人经验的观察、理解、抽象来形成数学解题行为.另一方面, 基础性的知识对教师的示范、讲解要求更高, 既要讲明知识, 又要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通过有意模仿、记忆数学运算, 小学生可表现出正确解题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同伴榜样的正确示范, 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尤其重要, 这是引导正确学习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二) 提供必要的错误案例行为
替代性经验指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 他人错误行为示范导致的不良后果会给学生避免重复发生此类行为的启示.小学生身心发展已经达到可以从别人的错误经验中吸取教训, 避免自己再犯的水平.新教材在编排上通俗易懂, 但是提供的材料相对较少, 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内容中易错题型举例讲解;将类似的先做类比显示区别避免学生犯不必要的错误, 提高教学效率.
(三) 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小学数学概念和规则的学习不是背诵的结果, 而需要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给学生制定的练习任务要目标明确, 使学生能有意识、主动、积极地对待练习.练习应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先慢后快.每次的练习时间也不宜过长, 不然只会变成机械的演算, 磨掉小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练习的形式要尽量多样化, 这不仅可以保持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的稳定, 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灵活多样运用技能的本领, 形成问题解决能力.
二、认知加工层面
(一) 选取生活中新的感性数学材料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材中增加了很多贴近生活的数学内容, 力图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理解数学知识教学活动的呈现应充分满足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问题情境,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示范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将这些有用信息进行认知加工, 形成数学知识.
(二) 能动地控制小学生注意的状态
首先, 小学生身心特点决定了其对自我的控制力不强, 不由自主地开小差, 东张西望.在注意过程中, 对保持较好的同学进行鼓励和公开表扬, 会使其他学生重新进入注意状态其次, 教师应对课堂教学氛围进行有效管理, 当大多数学生都在注意示范行为的时候, 剩下的学生也倾向于一致的行为教师对观察背景的控制, 是注意过程有效进行的环境保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学生自习时注意状态的保持、稳定有赖于学生对数学学习材料的积极态度、浓厚的兴趣等.
(三) 突出榜样的作用
实验证明, 学习成功者较之学习后进者更容易成为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榜样的表扬, 即强化更容易使其成为学生的榜样;在其他条件都相等的条件下, 与学生具有相似或共同特点的榜样会让学习者学到更多的行为.小学生容易将数学成绩优异者选择为榜样, 受教师表扬多的更容易被同伴模仿;而同一群体中, 与小学生自身相似程度越高的, 越会成为其注意的对象, 耳濡目染地学习到他人的优秀之处.
三、情感、态度层面
(一)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
小学数学学习尚处于入门阶段, 还不能反映小学生努力程度和外部不利因素的干扰, 数学学习成功与否的归因就只在个体自身内部.在观察学习中应多提供易于成功的练习, 使学生一直保持一种相对较高的数学学习成功体验, 坚定其自我效能感, 保持求知欲, 充分肯定自身在数学学习中的能力.
替代经验的效能信息, 即看到能力等人格特征相似的别人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的观察结果, 能够使观察者相信, 当自己处于类似情境时也能获得成功, 特别在对自身能力不确定时.因小学生对自我认识的不足, 经常以同伴比较作为自身能力判断的依据.所以小学数学观察学习中应多展示学生同伴学习成功的经验.有结果显示:小学生同等学业水平的同伴、同性别之间的替代性经验对于促进观察学习尤为有效
(二) 多采用赏识、鼓励教学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犹如温室里的花朵, 还需要阳光和雨露的关怀与照料.他们是积极向上、渴望求知的, 在数学教学中应采用赏识教育, 多鼓励.这在本质上是试图以言语劝导的形式向学生提供某种间接的自我效能信息, 提高其数学学习的兴趣, 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获得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小学生心理特征呈现出一定的攀比、虚荣的心态, 当获得一定成绩受到表扬后, 就趋于保持优越的心态, 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态度和心理状态, 渴求在各方面优于其他同学, 以便再次获得教师、家长和同伴的肯定.这种良性循环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 对数学教学保持较高的投入度, 建立起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后, 当遇到数学难题时, 易于充分调动积极性, 主动求解, 锻炼其克服困难的意志.
参考文献
[1]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2]金成梁.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一堂小学数学课的观察报告 篇8
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教学经历的学生来说, 这是我亟待想得到答案的问题。所以, 带着这两个问题, 我走进了南通市城乡结合部的一所小学, 走进真正的课堂。在这次观察记录中, 我主要采用结构式观察的方法记录了:课堂提问技巧分析;教师问题在学生座位中的分布情况;以及教师对学生所答问题的回应。本文就是在这三份报告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
一、提问技巧分析
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 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及时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 课堂提问有哪些技巧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为此, 我们利用下面的“课堂提问技巧分析表”对这堂课的所有问题进行了逐条记录与分析:
统计下来, 我们发现:教师的提问比较关注学生推理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养成, 这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学生的回答类型基本与教师的问题类型对应, 学生的推理能力相对较高, 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 但在创新能力方面相对缺乏, 还不能灵活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有部分同学仍然停留在机械记忆的阶段。
另外, 我发现这一堂课教师总共提问了41次, 其中重复之前提问的次数是24次, 也就是说, 教师提出的非重复性问题的次数是17次。那么, 教师重复之前提问的次数为何占如此大的比重呢?
经过与一些学生的交流, 我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高度集中;教师要确认学生对教师刚才发出的信息是否已经理解;只有在学生理解、懂得的基础上, 教师才会作深一步的教学, 否则, 教师会重新分析, 直到学生都听懂了为止。这说明教师可以很好地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二、座位表分析
通过座位表记录每位学生与教师的语言沟通, 可以反映出一节课当中语言流动的分布情况和分布类型, 从中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互动的频率、教师的偏好、学生的参与程度等课堂状态, 也是师生互动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就是我这次见习过程中的座位表记录:
注:A.男生, B.女生;阿拉伯数字表示回答问题的次数
从表中可以看出, 全班总共有60位同学, 并且男女生比例相等。其中, 教师对男生的提问次数是20次, 对女生提问的次数是21次, 对男女生提问的比例也是比较均衡的。存在的问题是:教室相对拥挤, 再加上听课的人多, 教师的活动范围也就比较小, 只能在前面几排走动, 尤其是对最后一排和中间位置的学生关注得比较少。这很容易会引起他们上课听讲时精力不集中, 从而延误了接受新知识的时间。但总体来讲, 这堂课老师在座位的安排以及提问的分配上做的还是比较好的。
在记录的同时, 我还发现一个现象:当教师提问:比较圆规画的圆和硬币画的圆有什么区别?同学之间可以讨论时, 学生们几乎一致选择的都是与同桌讨论, 与前后的同学基本上没什么交流。其中, 有的组可以讨论激烈, 很快举手回答。但有的组之间的交流比较少, 只是在听别的组怎么讲, 然后附和他们的答案, 而自己却并没有独立思考。对于这种现象, 教师并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使学生之间得到更好得交流。这很可能使班级两级分化的现象更加得严重, 不利于班级的整体发展。
三、教师对学生所答问题回应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 不仅应着重考虑创设数学情境, 提出问题, 还应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的多样性, 并灵活运用之, 方可确保其教学改革实验的成功, 因为它从另一方面解决了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 确保学生至始至终参与课堂、参与思维。
注:V=口头回应 (verbal response) ;NV=非口头回应 (non-verbal response) +=积极回应 (indicated positive response) 0=不作任何回应 (indicated no response) -=消极回应 (indicated negative response)
根据表中的记录, 我们可以发现, 教师在这一堂数学课中基本上采用了口头回应和积极回应的方式, 仅有个别同学错得太离谱, 教师也用委婉的口吻告诉他们不足之处何在。因为小学生心理还是较稚嫩、欠成熟的, 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弱。所以, 教师针对他们这一心理结构特征, 在作出总结评价的时候, 若方法不当, 评价过激, 极可能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学生怕回答问题, 怕讲错的心理特点, 时间一长就会很少有人敢回答问题, 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沉闷, 养成学生不爱思考问题的惰性。所以, 在总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 要以激励为主, 适当指出不足为辅, 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 这很好, 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 总体还是不错的”这类话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四、教学效果综合评价
上面, 我们从提问、座位表和回应三个角度对这堂课进行了剖析, 那么, 这堂课的整体效果又如何呢?为此, 我们利用下面的“教学效果综合评价参照表”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
从表中可以看到, 这堂课的综合效果还是不错的。如教师的讲授过程条理清楚, 重点突出, 积极引导, 善于分析, 循序渐进, 及时反馈等。存在的问题是:难度偏易, 学生主动探究不够等。
五、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互动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基本的形式, 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完成的。经过以上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 该教师在一堂课上总共提问41次, 平均一分钟一次提问, 节奏适中, 且师生互动的频率密度也适中, 能让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叫教学活动中来, 因此教学也收到了比较良好的结果。可见, 教师在课堂上若只是一味地提问, 学生被动地回答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交互, 有时尽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频繁发生, 但由于缺乏对问题方式、节奏良好的设计, 这样就会大大降低提问的有效性, 反而造成了低效率。因此, 教师提问的频率不宜过密, 对于需要重复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问, 这样可以不断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 我们可以发现, 教师提出的有效问题, 可以使学生回答问题时所使用的语言更加复杂, 回答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很大提高, 回答也会更有创意。因此, 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通过提问让学生得到什么, 思考和认识什么, 形成何种能力或品质。好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目的相适应, 必须明确、规范、具体。学生接到信息后才能积极投入到捕捉正确答案的思维活动中去, 最终作出正确的答案。同时, 教师还要把握问题类型的比例。如果着重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 教师可以提一些事实性的问题, 如果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运用能力, 那么提一些综合性的抽象问题就更合适。所以, 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真实问题, 减少呈现性问题, 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模拟或真实情境中, 使学生自主地从情境中和互动中形成知识, 运用知识。
以上是笔者对一堂小学数学课的观察报告, 虽然我最终没有给出文章开头的两个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 但至少我明白了,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需要考虑的因素真的非常多, 对任何一方面的忽视, 都有可能造成教学的失误。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 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一种责任。
摘要:高效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才是高效的数学课堂?通过对小学数学课的具体数据的分析, 从提问技巧、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三个维度进行观察和分析, 以期进一步增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有效性,提问技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David Hopkins.教师课堂研究指南 (第三版) [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范铭.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新探——《课堂观察记录表》的设计与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 2012, (04) .
[4]田甜.基于课堂观察审视“互动”的有效性[J].语数外学习, 2012, (03) .
[5]吴伟华.简约的技术, 有效的提升——利用课堂观察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谈[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 (05) .
[6]邓亚东, 丁邦平.概念卡通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 2008, (08) .
[7]吴肖, 王笑君.概念卡通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教育探讨, 2006, (10) .
小学数学中的观察法 篇9
一、创设情境,激发中低段学生对观察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其对所观察的对象感兴趣,喜欢它,这样才可能去认识它、观察它。
二、循序渐进,教给学生数学观察的方法
在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合适的观察对象后,要想达到理想的观察效果,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1. 引导学生把握合理的观察顺序
刚入学的孩子在观察时往往是杂乱无章的,没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在教学中要逐步教给孩子识图的顺序,让学生学会观察时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可以从上往下观察或从下往上观察,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观察,也可以从里往外或从外往里观察,可以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观察,还可以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观察等。如,在教学“准备课”(一年级上册)时,可以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按照图中人物、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渗透分类思想。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个人?几棵树?……这样有顺序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从观察中选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数学观察具有独特的数学学科特点,学生在观察时也许把所有观察到的东西都一一呈现,不知道哪些有用,哪些无用。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教会学生从观察中得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去除非数学的信息,这样学生的观察才具有实效。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出示场景后,可以问学生: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也许会说:我看到了蘑菇、我看到了小兔子、我还看到了草地……老师适时引导孩子们观察,可以设问:这幅图上还藏着我们已经认识的一个朋友,它是一个数学符号,你发现了它在哪里吗?它叫什么?大括号的下面还紧跟着一个新朋友,你们认识它吗?这样从学生杂乱无章的信息中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明确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需要知道什么信息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去除非数学“无用”的信息。这样持之以恒让学生掌握数学观察中抗“干扰”的能力,即学会从观察中选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3.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全面性
要正确认识物体的特征,我们一定要学会全面观察的方法。比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二年级上册)时,我们让学生观察自己所带的实物,并说说你所看到的情况。结果四人小组每个孩子的表述都不一样。比如,有个小组在汇报时四个孩子观察到的布娃娃分别是:我看到布娃娃的脸,她有两个大大的眼睛,有一个鼻子和一个小嘴巴;我看到布娃娃的屁股;我看到布娃娃的侧面,她的手指向左边;不对,不对,布娃娃的手指向的是右边。两个孩子争执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反复地观察讨论最终让学生知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又如,教学以下例题: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从正反面观察,从上下面观察,从左右面观察之后,全面认识这个物体,才能正确地认识它的特征。
4. 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说到观察,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用眼睛看。其实我们在数学课堂上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如,我们在教学“认识图形”(一年级上册)时,课前学生收集到各种各样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用眼睛观察找到物体的特征,也可以通过动手摸一摸,感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不同,可以通过推一推、滚一滚感受圆柱和球的易滚动性……我们可以同时调动眼、耳、鼻、口、舌、手多种感官进行数学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用于数学观察的内容和途径有很多,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察图画发现信息、观察图形发现特征、观察算式发现联系、观察操作发现结论、观察数字发现规律、观察表格发现特点、观察板书发现重点等。
总之,观察是智慧的源泉,在小学中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是终身有益的。
摘要:<正>数学观察能力是顺利完成数学活动所必备的且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关键,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大量事实证明观察的重要作用,作为小学中低段的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那么该怎样培养小学中低段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呢?一、创设情境,激发中低段学生对观察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中的观察法 篇10
一、提供观察材料,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观察需要有观察材料。虽然生活中处处都是素材,但小学生的观察并非那么有针对性。生活中的事物他们只会有心无心的去观察一下,并不能深入观察这些事物。因此,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观察兴趣,就需要找到有趣的材料。小学生对于有乐趣的事物,才能仔细的观察,从而加以联想,观察事物的实质。例如:在教学“减法的运算规律”时,首先让学生观察一副十二只小绵羊的图片,接着再展示一副只有十只小绵羊的图片,接着五只小绵羊的图片,让学生说出一共减少了多少只小绵羊,能有多少种方法算出来减少了多少只小绵羊呢?学生在观察后,渐渐得出结论,减去的绵羊数可以先加起来,接着再用总数减。联系生活的事物作为观察素材,学生的积极性会提升很多,而且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教学中提到的事物,又会回想起之前的数学内容,又进行了一次知识巩固,而且对于生活中的事物观察会更为仔细。因此教师要提供有趣的观察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的观察。
二、进行对比观察,加深对事物本质认识
小学生观察事物只停留在表层方面,比如事物的形状、美观度等。教师要教导学生如何提升观察能力,观察事物的本质方面。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细心的从本质观察事物呢,教师可以利用对比分析法,将两个事物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他们的表层不同,并且再将两个事物的性质列举出来进行对比。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时,就拿出两个实物体,让学生从形状上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看了看,会想到它们的体积不同、高也不同,接着教师进行提问“既然他们形状都不一样,那么它们的性质会不会有所不同呢?”学生进行观察后,将其性质列举出来,找到其中的不同之处。教师接着进行思想教育“就像大自然中的事物,每个生物的性质都不一样,他们的生活习性也有所不同,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你们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样才能体会他人的感受。”学生从两个事物中进行对比观察,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才能找出事物的区别,加深对于事物的本质认识。
三、找出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条理性
事物之间总会存在着关联性。学生在找寻对比差异的同时,还需要找到内在的联系,增加学生观察的条理性。小学学生观察事物,通常没有什么特定的规律,只是单纯的凭借自身的喜好去观察,对于事物的观察仔细度不高,而且没有什么条理性。学生要想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就需要从事物中找寻联系与不同,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同时还需要有条理性。例如:(1)浓度为30%的盐水有75Kg,要加入多少kg的水,才能让浓度减少到15%?(2)浓度为30%的盐水有75Kg,要加入多少kg的盐,才能让浓度提升到50%?从题目中的表面来看,第一题就是要将水稀释,第二题就是要加入盐,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将浓度改变呢?那就要找寻盐水中不变的量,第一题中就是盐,第二题就是水不变。通过题目让学生了解观察事物时,要找寻事物中变化的量,同时也要找到不变的量,观察事物要有调理,不能盲目的观察,要善于观察。对于生活中事物同样如此,有条理的观察,提升观察效率。
四、合理设计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方法
观察要从表面到深入逐步观察,并且通过对比等方法,找寻之间的联系与不同。因此,观察需要合理的方法。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在观察中才能更加有效的找寻事物的本质方面,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这方面的教案时,需要加入一些难一点的题目,让学生共同观察,从观察中找寻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在重难点时让学生自己先去观察一下,接着小组合作讨论有什么方法能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了便让学生将方法总结出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很多有一定的规律三角形,按照三角形的性质进行分类,但是学生对这些图形的理解并不深入,有些学生对于这些三角形感到很迷茫,并不知道如何分类。教师可以加以指导:学生们,你们首先需要自己进行观察三角形,接着从图形的形状、性质等方面入手进行观察,渐渐掌握观察方法。
总之,观察是人认识世界的最基本方式。小学生对于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有着积极观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开始。接着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进而开发智力。因此,观察能力的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而认知能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观察。文章围绕提供观察材料,激发学生观察兴趣;进行对比观察,加深对事物本质认识;找出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条理性;合理设计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方法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观察,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毕蕊.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4(10).
小学数学中的观察法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学;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教学中老师不能为概念而概念,让合作学习走过场。实际工作中有的老师见有人在公开课上使用合作学习的手段,受到有关人员的肯定时,自己也就不假思索地照搬过来,因此就形成了不管课堂实际需要不需要,一古脑儿搬进来,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完全流于形式。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对此置之不理,有的学生仍然做自己的事,有的几个人在一起随便说两句就算大功告成,还有的学生虽然几个人在一起,但说的却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教师对这些事也是听之任之……当老师叫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时往往都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一个人来代替小组,小组的其他组员对此无动于衷。老师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则是熟视无睹,心中想的反正我使用了合作学习这种形式,至于效果如何那我就不管了。如有一堂课,课堂上教师叫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大家在一起看年历探讨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其中一个小组中有一个学生比较能干,虽然小组已分了工,但在整个过程中基本上是那一个同学完成的,其他同学只是作为一个陪衬。试问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什么用,简直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二、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安排不合理
合作学习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需要的,而是要讲究一定的契机,教師在上课时不能随心所欲地安排合作学习。所谓的内容不够,合作学习来凑是万万不可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见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合作学习,只要遇到问题都离不开合作学习,把合作学习当作灵丹妙药,包治學习上的百病:本身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有的老师也要让学生合作学习;刚一上课教师就叫合作学习;大部分学生都已明白的问题还是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对这种形式已经产生厌烦的情况下老师仍按部就班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凡此种种,已经对合作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倡导的合作学习是名副其实的,是在学生独自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学生发自内心,确实需要合作学习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采用。
三、合作学习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调控不好
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认为合作学习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学生有了问题老师可以甩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老师在课堂上好像是一个看客,遇到争执时不指导学生如何解决,结果学生的时间耽误了,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组员的搭配合理引起内讧(有的组全部都是学习较吃力的学生),人员的分工不合理(有的一人在组上大包大揽,让其他人没有事干),人数不合理(有的两三人,有的五六人);教师没有真正地参加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只是当了一个监工,甚至有个别老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自己在想与教学无关的事。
四、用合作学习取代学生的独立学习
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十分热衷于合作学习。课堂上看到的整节课都是学生在合作学习,很少看到有时间让学生独立学习,这样一来有的学生就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我懒得动脑筋,反正我不思考也没有关系,我不思考自然有人帮我思考,有人会帮我说出答案。常此下去,一个班上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不能得到培养。要知道在一个人一生的学习中独立学习是占主要的,因为生活中需要独立学习的时候太多太多。
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合作学习的效能呢?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此它的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1、合作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要将学生的性别、性格、成绩、人数等因素合理搭配组建合作小组。我们一般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策略,人数一般4~6人。分组中尽量不为“小权威”“合作滞后者”的产生创造条件。同时也要看到,并不是组建了小组自然就会合作,要避免开小差、说闲话等假合作的形式,需要教者进行长期的培训。
2、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小组合作技能水平低往往导致小组交往水平低:不善于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只关注自己的发言,个人主义泛滥;需要协作时“各自为政”,体现不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帮助、相互启迪……小组合作技能包括倾听、协作、交往、整合等技能。教师在平常训练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3、合作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确定什么样的合作任务至关重要,恰当的合作任务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合作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任务中;牵强的合作任务更多地是为合作而合作,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合作效果,而且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厌倦和反感。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首先应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其次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生活价值,活动形式可以生活化,从而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合作中感悟数学的运用性。同时也是保证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的关键之一。
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年级数学《数据的搜集与整理》中,大胆地让学生提出合作的任务取得了很好地效果。首先这位老师先让学生各自看录像统计进校门的男女学生人数,结果学生统计的结果五花八门。面对这个困难,老师问学生用什么办法才能够达到最好的统计效果?有学生说多看几次,老师说统计录像可以,但是如果我们统计生活中的事物往往就不能重复,那还有什么更好地办法呢?这时许多学生说用分工合作的办法,小组内一个人数男生,一个人数女生,一个人记录,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结果,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合作小组的统计结果几乎没有什么误差了。在该例子中,老师并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分小组统计,而是让学生在发生困难时自己提出合作任务,结果大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配合默契,产生了很好地合作效果。
小学数学中的观察法 篇12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我认为小学生在数学观察中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随意性的观察.一些观察活动中的现象强烈刺激了小学生的感觉器官,如果学生没有一定意志力的支配,就容易陷入观而不察,察无目标的随意性的观察境地.
2.缺少恒心的观察.小学生观察事物和现象往往缺乏持久观察的恒心,小学数学观察活动中,有些观察要达成有效,学生必须培养长时间有恒心的观察,才能注意到自然事物间的联系.
3.观察的笼统性.小学生观察事物和现象往往具备观察的笼统性:如三年级观察大树和树叶,大树和树叶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如粗细、高矮、颜色、形状、大小等等,但是小学生的观察不能做到全面有效,看了树叶忘了杈,摸了树干忘了根;而且在感官的运用上,也往往专注于一种或两种,未能做到各种感官的共同体验.
4.观察不细致.小学生观察事物和现象往往满足于或停留于大致的、笼统的、轮廓的观察,而缺乏细致的观察.只有细心观察,才能注意到自然事物间的联系.
二、提高观察效率的有效措施
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认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教学就能避免学生的观察效果偏差,提高观察效率.
(一)制订观察计划
在观察前,对观察的内容做出精细化安排,制订周密的计划.如果在观察时毫无计划,那就不会有什么大收获.因此,我们进行观察前就要计划好,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按顺序系统进行.这样,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取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
(二)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一个良好的观察者必须具备观察的技巧,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其掌握适当的观察技巧.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多方面地去观察认知.
(三)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要想培养好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必须培养好其观察品质.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应注重以下几点.
1.儿童观察的一个缺点是笼统而不精确.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小学生运用思维,分析比较,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如“思维训练课”,我从学生熟悉的手指引入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指缝的变化,无论学生回答如何,总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引导学生随着问题的主线进行思考,进行思维的训练,并在活动中探索解决的方法,是节成功的课.动态生成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观察新生成的资源,发挥出自己的教学机智,加以充分利用,使每一次的课堂观察处理都有所区别,但却同样精彩.
2.加强观察的持久性和精确性.观察者若能排除干扰耐心持久地观察,观察力就会提高.著名数学家贝费里奇认为:“培养那种以积极的探索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在研究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比拥有大量学术知识更为重要.”这种说法并不过分.在培养小学生观察的好习惯方面,我总是抓住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加以积极的评价鼓励.
3.注重观察的敏锐性.数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利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四)提高学生观察的效果有效措施
1.边观察边交流.在观察活动中,指导学生交流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它可以使学生将各自分散的感性认识集中起来,将各自所获取的现象做到资源共享,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素材.
2.归纳小结法.在观察活动完成之后,指导学生回顾过程,交流、小结所观察的结果,把相同性质的或不同性质的知识归纳和分类起来,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它们的特点或特性,促进学生对观察成果的巩固与进一步的概括提高.
3.整理观察资料.将观察过程中的记录进行整理,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通过长期不懈地实践和培养,教师可以使学生从漫无目的、杂乱无章、零散的观察逐渐养成了系统、全面、细致的数学观察习惯,这不仅可以使观察更为有效,也使数学实验更加准确,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4.通过观察解决问题.教师必须依据规则,指导学生的观察实验活动.学生观察实验后,教学并没有结束,应指导学生将观察实验得到的信息转化为证据,以此说明猜想假设的合理与否.
【小学数学中的观察法】推荐阅读: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案11-26
小学数学中的评价09-10
生活中的小学数学09-19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美10-26
小学数学中的体验教学07-19
小学数学中的体验学习05-15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05-23
小学数学中的案例教学05-25
小学数学中的创设情境06-11
小学数学中的文化价值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