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的发现》的教学反思(共14篇)
《观察中的发现》的教学反思 篇1
《观察中的发现》的教学反思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是最难啃的骨头,课堂指导作文时学生往往无话可说,这样使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同样口语交际课也是各位老师上公开课时不敢涉足的话题,这就值得我们去探究,如何能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使口语与写作相统一。这次通过口语交际《观察中的发现》的教学,让我收获颇丰,感受颇深。
一、充分的准备是口语交际开展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口语交际前应帮助学生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观察、收集资料,做好记录,为口语交际准备一手材料,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且说出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求知的欲望,愿意表达的信心。
这次在进行《观察中的发现》口语交际时,两周前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并记下观察中的发现。可在首次检查时发现,同学们所观察到的事物只是老师指导时说的几种事物,其中小白兔眼睛为什么是红的最多,且在记录时没有发现的过程,更多的是直接写发现,后面写为什么。从作业反映的问题可以看出,学生们并没有细心观察,他们的材料只是网上搜集资料的照抄而已,那么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等于又一次落空,那么我们的口语交际课也就没有了意义。于是我进行了第二次作业的布置,这次作业安排细化了,教给了学生观察的方法,一是选择身边熟悉的小动物、植物、景物、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为此我列举了一些事例:这几天连续下连阴雨,走在马路上,你看见了蚯蚓怎么活动的;秋季来临观察景物,你发现了什么;早晨妈妈给你吃煮熟的鸡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样打开了孩子们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会留心周围的事物,仔细观察;二是引导学生记下观察的过程,即观察的地点、时间、看到的事物,它们的样子,从中发现了什么?这样安排重视了孩子们观察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知道观察什么,怎么观察;三是引导孩子质疑,有了发现、有了问题,要学会解决问题,途径很多,选择便捷的方式,对你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疑答惑,解释清楚即可,不必照抄资料。这样培养了孩子们收集资料、选择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经过这样的引导孩子回家仔细观察了,再次检查孩子们观察的事物已经非常丰富,且是贴近生活的事物,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在课堂交流时孩子们有了自己交流的内容,有的同学看到了生活现象:刚烧开得水,灌进暖水瓶,盖上盖子后,瓶盖为什么能“砰”的一声跳起来;有的观察玉米为什么长胡须;还有的同学发现猫为什么走路不会发出声音……有趣的发现将口语交际推向高潮,这些都离不开课前充分的准备,方法的引导。
由此我们也感受到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习作训练,学生课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孩子们才有了说的素材,口语交际才能顺利进行。
二、交际方法的引领是口语交际的关键。
在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交流,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交流的方法地引领,使他们在交流时有抓手,有方向,口语交际顺利进行。首先引导学生在对子中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说者要大胆说,说明白;听者要认真听,听清楚。在相互的说与听中,进行交流、补充、修改,再全班交流,以评价为依托,总结归纳表达的方法。其次进行小组交流,给每一位学生交际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平台上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将自己观察的过程说清楚,观察中的发现表明白,听者要认真倾听,文明交流,善于评价,这样也实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口语交际的目标:“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方法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表达、倾听、交流,说说自己和听听别人的观察所得,互相启发,从单一地说发现到逐步说具体,从表达到倾听,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有效地落实了课程目标。
最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相互质疑解疑。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这一环节中为了让学生会质疑,我首先进行示范引路,向我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求发现者进行解答,其他同学也可进行补充。然后小组内,班级内学生相互质疑解疑,充分展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质疑、解疑、讨论、补充中发展了语言,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
整个交流活动,交流方法处处渗透,或在评价中归纳方法,或在小组中总结方法,或在示范中展示方法,从而使口语交际在方法的引领下有序开展,文明交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交际素养得到了提升。
三、和谐的`交际情景是口语交际顺利进行的保障。
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因此在口语交际时我为学生创设了和谐、宽松、愉悦的交际氛围,导入新课时以“找不同”的游戏展开,将学生带入了细致观察的情景当中,并引导学生用清晰、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采用学习对子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说一说自己观察中的发现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发现质疑,此时学生间在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他们的身心是放松的,思维是活跃的,交流是积极的,求知是迫切的,评价是真诚的,这种交际情景培养了学生文明和谐的交流素养,为口语交际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口语交际课结束了,但对口交际课的研究还在继续,在这节课中我虽摸索出了一点做法,同时在交流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学生在交流时不能撇开资料,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表达,只会照着准备好的材料读,从这一点也反映出了学生在口语表达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视孩子口语表达的培养,使他们会表达,愿表达,能表达。
《观察中的发现》的教学反思 篇2
一、关注课堂生成, 深刻领悟运算定律本质、内涵和联系;巧辨析促知识内化;相信学生简算潜能, 增强其巧算信心
此时, 孩子们学习激情被点燃了。看到孩子们兴奋表情, 我继续问:“大家再来仔细观察、比较这两种算法, 你又发现了什么?可以先自己说说, 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我发现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 一个算式没有小括号。”一个孩子抢先说道。
“我发现它们算式中三个数都一样, 计算结果也一样。”
“结果一样, 说明这两个算式之间是什么关系?”我问道。
“相等, 可以用等号连接。”孩子们脱口而出。我及时板书:1250÷25÷5=1250÷ (25×5)
“等号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我及时追问。“就是左边等于右边, 右边也等于左边。”
“你能模仿这个等式再举一些例子吗?”孩子们陷入了沉思, 不久, 孩子们小手都纷纷举了起来。
“36÷2÷3=36÷ (2×3) ”一个孩子抢着说。
“甲÷乙÷丙=甲÷ (乙×丙) ”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试着说说这个规律吗?”我启发道。
“一个数先除以一个数, 再除以一个数, 可以用这个数除以后两个数的积。”一个孩子大声说道。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 就等于这个数除以它们的积。”
“你们总结得太棒了!你们的发现都很了不起!这是除法中一个很重要规律, 有时运用它可以使计算简便。”我不由地走过去与这两个孩子击掌祝贺道。
“老师, 我还发现今天学的这个规律与前面学的减法规律有点相类似。”一个孩子脱口而出。
“是吗?哪儿相似呢?”我追问道。
“老师你看, 连减时等于减去它们的和, 连除时等于除以它们的积, 都加了小括号。”一个孩子边指边说。
“呀!你太了不起了!联想还挺丰富的。一下子就记住了两个规律。你不仅学会了知识, 而且善于沟通知识间联系, 你更会学习。”孩子们不由地为他鼓起掌来。
二、巧妙挖掘习题资源, 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拓展提升学生简算技巧;养成简算习惯, 达到活学活用目的
我经常根据学生实际, 设计一些有坡度、有层次、易出错而又富有挑战性题目让孩子们去辨析、去尝试, 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 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灵活简便地去解题。
1、第一层次:快乐填空, 使等式成立。
对于逆用运算规律的题目, 孩子们运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特别容易出错。尤其是题目中第4题, 孩子们经常填写成为:350÷25×7或350÷25÷7, 但要使题目简便计算, 正确应该填:350÷7÷25。为了使孩子们印象深刻, 我及时追问:“为什么要先除以7再除以25呢?”“因为先除以7, 正好得到一个整十数50, 除起来快、简便。”“小括号中25和7为什么能换位置呢?”我接着问。“因为我们前面学过乘法交换律, 交换因数位置积不变。所以就可以换。”一个孩子高高举手说道。“对, 有道理。你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我禁不住赞叹道。
2、第二层次: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孩子们在做“3000÷60÷2”此题目时, 我故意发问:“你们为什么不除以60×2的积呢?”“那样算起来不简便, 这道题从左往右算简便。”“想想从这道题, 你受到什么启发了吗?”“有时用规律简便, 有时按原来顺序简便, 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择简便方法。”一位孩子娓娓道来。
3、第三层次:下面各题你能想出几种简便方法?试一试。
孩子们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特别容易混淆, 尤其是“32×25×125”这道题, 孩子们简便时经常写成“4×25+125×8”;“125×88”经常简便写成“125×80+8”或写成“125×80×8”。孩子们出错很正常。作为老师, 不能害怕孩子出错。要学会充分利用学生错误资源, 把“错”当成“宝”, 及时感谢出错的孩子;让孩子们在“错中辨”、“错中悟”, 体会思维碰撞的快乐;真正明理, 沟通知识联系, 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孩子们在后面学习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时, 孩子们不用我讲就能自己说出简便过程和依据, 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目的。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年级段教师如何设计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活动, 以怎样的策略引导孩子们喜欢并会灵活运用简便方法去计算呢?这是本文着重要探讨的问题。
《观察中的发现》的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观察性反思;实施对策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观察性反思的能力以及反思意识,这样才能够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及核心素养,这也是我国初中物理人力资源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一则物理教学反思的案例
在某个学校中的某班的一名物理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杠杆”这一课时教学时发生了这样的一个窘境:
那是在一个正常的物理教学的课上,我像以往一样,通过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们通过动手来解决问题,我提出的问题是:在使用我提供的工具下,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我之前已经订好在木头中的钉子拔下来,通过让学生使用羊角锤,把钉在木头中的钉子拔出来的,分析在使用羊角锤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的使用是关键,进而提出“杠杆”这一名词的含义,紧接着就是顺理成章的像同学们介绍“杠杆”之中涉及的其他名词。所以在我看来对于力臂的引出是很正常客观的。但是,接下来我引入力臂这个词的时候,出现了让我毕生难忘的情形,当我介绍完强调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点到点的距离后,就有同学举手提问:为什么这么规定力臂呢?随后不少同学也带着疑惑的目光看着我,好像在问:是啊,为什么要讲力臂昵?
我并不能回答出他们的问题,顿时觉得很尴尬,为了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只能接着往下讲课,课程结束后,离开教室之后,我觉得自己很遗憾。
回到办公室之后,这位老师也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开始了反思,到底哪里存在了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在上课之前的备课过程中,就只是对想要给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提前备课,并没有对这些内容会给学生带来怎么的思考以及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只是简单地思考了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并没有想到深入去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在对“杠杆”等名词介绍之前,是先让学生动手拔钉子,之后才对这些概念进行提出,这样对于学生来说一些概念的提出就更具有真实性,可以看得到摸得着,不会懵懵懂懂模模糊糊,但是对于力臂这个概念的提出的时候就会有些匆忙,没有一个实际看得见的实物来表现出来,就会引起学生们的怀疑和质问,这时候,课前又没有准备关于这个方面的内容,当然会出现哪种尴尬的情况。
在反思的基础上,他对“杠杆”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还要对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的一些观察后提出的疑问的把握,这也是一种教学质量的体现,不能一味地给学生们灌输思想,还应该在学生们学到这种思想后产生反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掌握。通过教师这种对于教学之后的反思和改进,相信会产生一种新式教育,对学生有更大的帮助和益处。
二、“观察性反思”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通过上文一则物理教学案例观察性反思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观察性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少走很多弯路,最大限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能够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优势,推动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该经常进行观察性反思教学,通过与其他的教师经常交流、现场听课等方式,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1.现场听课
初中物理课堂是教师展现自身专业技能的舞台,教师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他人优秀的教学行为,来完善自身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因此,初中物理教师首先要走进他人课堂,积极参与现场听课活动。听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研究方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内涵很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没有考核或行政评价的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这样的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既有助于执教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能使听课教师在对“他人教学行为现场”观察、审视、分析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相应的专业发展。
2.相互交流
观察性反思,主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审视、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实现对自身的评价以及能力的提高。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借助交流的方式,获取更多的成功信息和经验,并使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创新意识更强。换言之,教学反思不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它更需要群体的支持。另外,如若失去进入“他人教学行为现场”观察的机会,也可以加入交流的行列,不管是执教教师的“亲历性反思”,还是听课教师的“观察性反思”,都有利于所有教师的专业发展。
3.阅读报刊
物理教育专业报刊所刊载的文章大多是物理教师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学科智慧或学科创新的结晶,他们或从理论层面反映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进展,或从实践层面反映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及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最新进展。研读这些文章,有助于广大初中物理教师的“观察性反思”,并从他人的实践积累中体悟学科智慧和学科创新,缩短个体在实践中的探究时问,从而加速专业发展的进程。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反思与观察的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观察性反思教学,其着力点在于“观察”与“反思”两个方面,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学会“观察”他人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反思”自身的教学情况,发现自身教学的问题,并能够根据这些观察与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在观察性反思的推动下,初中物理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并总结经验教学,使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由此可见,这是提高我国初中物理整体教学水平,提高初中物理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有效手段,现代初中物理教师,应该积极从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观察性反思教学,总结教育心得,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启亮.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几个层次[J].教育发展研究.2011(Z2).
[2]刘成华.对物理教学反思的探索与实践[J].物理教师.2012(12).
观察中的发现 篇4
星期天的下午,天气闷热,我写完了作业,闲的无聊,到院子里玩会。
忽然,我看到一片杨树叶子上趴着一只蜗牛,缓慢的向前爬着,他爬过的地方总是留下一天长长的白线,这是为什么呢?我急忙跑回屋里问正在看电视的爸爸。爸爸说:“你为什么不去仔细的观察一下呢?”是呀,我要是自己找到答案。我来到院子里,蜗牛伸出头是,我便伸手去捉住它的身子,可是,每次我的手还没有碰到蜗牛,他就急忙把头缩进了壳子里,这蜗牛真是胆小鬼呀!就这样连续几次都没有捉住蜗牛的身子,我真有点泄气了。这时,我爸爸走了出来,说:“你为什么不哟不过另一种办法呢。”我冥思苦想,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蜗牛的身子的,哦,对了,我拿起蜗牛,让它的肚皮向上,等它再次爬出来的时候,我就能看到真相了,不一会,蜗牛的肚子下面有很多小粒,这一定是蜗牛的肚皮,还有粘乎乎的排泄物,蜗牛留下长长的白线原来是排泄物。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蜗牛留下的白线就是它的排泄物,也就是粪便。
观察中的发现作文 篇5
它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的鼻子黑黑的,油亮亮的;大大的耳朵像把扇子;身上的毛雪白雪白的,像是一层积雪;走路的时候尾巴立起来像一面旗帜一样在空中飘扬着。
如果晚上在吃垃圾桶里的东西的话,就会被奶奶骂,被老爸打。之后,它就会躲到桌子底下或者是自己的窝里,还表现出一副很可怜的样子,让人又爱又恨!
我在写作业的时候它陪着我,让我不再孤单。我在吃饭的时候,它就看着我吃饭。我在睡觉的时候,他就坐在房门口守着。
《观察中的发现》的教学反思 篇6
那么, 在教学中该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呢?下面结合“减法的运算规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案例:
教师出示:《今日说法》《走进科学》《大风车》。
师:在这三个节目中, 如果每人只准选一个, 你最喜欢看哪一个节目?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
师:看来, 同学们的意见不尽相同!为了准确获得信息, 我们可以进行一次统计。选择《今日说法》《走进科学》的同学请举手……
统计完喜欢《今日说法》《走进科学》的人数后, 教师提出一个既出乎学生意料, 又在情理之中的挑战性问题:如果不用“数一数”的方法, 你能知道选择它的有多少人吗?
学生思考后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算出结果。
师: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 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这样的等式——
师:像这样的等式你还能写出一些吗?
学生在位上列举后交流。
教师选择部分等式。
师:这样的等式还有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提示卡:观察等式左边部分,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些算式吗?
学生独立观察后, 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倾听、指导。
组1:被减数减去两个减数的结果与被减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的结果是相同的。
组2: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师:这是同学们的发现, 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怎么办?
生:我们可以验证。
师:那就请大家再写出一些算式验证结论。
学生验证。
师:能经得起实践验证的规律才是真知识。这是减法的一个重要的规律 (板书:减法的运算规律) 。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 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
学生交流, 教师板书:a-b-c=a- (b+c)
师:用字母表示和用文字表述, 你更喜欢哪一种?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你们的观察、思考、合作、交流, 探索出的规律和数学家的发现一模一样, 这就是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的“减法的运算规律”。
最后, 教师组织学生进入“巩固、应用与拓展”环节。
反思:
发现需要时间, 发现体现过程。没有时间的保障, 没有过程的经历, 发现是很难进行的。因此, 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首先必须经历发现的过程。在数学学科中, 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发现的过程,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讨论和交流等活动, 像数学家当初发现定理那样去发现、研究数学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总结规律。本案例中, 教师组织学生经历了“启动发现”“推进发现”和“确认发现”的过程。
1. 在现实情境中启动发现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这就是强调在新知教学之前, 教师不仅要弄清与新知有直接联系的旧知和经验, 而且还要把这些旧知和经验作为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 从而更有效地展开教学。本案例中, “减法的运算规律”是以特殊的等式为思维支撑, 而这种等式又是由两个相关算式 (不仅得数相同, 而且数字及数字排列的顺序也相同, 只是运算顺序不同) 组成的。因此, 提供两道相关的算式和对这两道算式的感悟就成为学生学习“减法的运算规律”的关键, 这也是他们进行数学发现的基础和起点。
教学时, 先从谈论“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开始, 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 唤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让他们产生获取“选择每种节目的同学各有多少人”的需要。当师生通过“数一数”的方法很容易获取前两个数据之后, 教师巧妙地设置障碍———如果不用“数一数”的方法, 你能知道选择它的有多少人吗?给学生的思维制造一种不平衡, 使学生在挑战中获得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同时生成要研究的数学问题:根据已知信息, 怎样解决“最喜欢看《大风车》的有多少人”。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交流, 圆满解决了问题, 呈现两种不同的算法 (算式) , 自然唤醒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此时, 弄清这两道算式的联系就成为学生的一种实际需要, 建立一个等式 (把两道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此基础上,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比较等式两边的算式, 进一步聚焦思维, 使学生对等式两边算式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 获得清晰的认识。而这种清晰的认识必然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是否所有相应的两道算式都存在这种关系?这里面是否有什么规律?数学发现就此启动。
2. 在积累感悟中推进发现
积累感悟是学生进行数学发现的核心环节。通过积累感悟, 力图从不同角度、循序渐进地丰富学生的感知, 帮助学生对思维对象中蕴藏的规律 (数学模型) 在头脑中逐步清晰、明朗, 直至可能用符号或语言外化。为此, 案例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一是填空。出示28-6-4=28○ (_○_) , 突出等式的结构, 其目的是限定学生思维的方向, 利用刚刚被唤醒和积累的经验实现正迁移, 强化学生对“减法的运算规律”的感悟。这里体现了教师的“扶”。二是猜测, 即直接出示一个算式, 让学生思考与它相等 (相应) 的算式。先“从左到右”顺向思考, 再“从右到左”逆向思考, 在互逆的转换中, 从不同的方向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知, 促进感悟。这里体现的是教师适度的“放”。由“扶”到“放”,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拉长了积累感悟的过程, 让学生能在积累中感悟, 在感悟中积累, 使得学生对“减法的运算规律”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楚, 由只能意会到有表达的冲动。三是发现。当积累和感悟到了火候, 教师及时启发、组织学生集中讨论和交流, 给学生创造一个进一步感悟的机会, 让他们在思维碰撞中外化规律, 得到初步发现。
这里还需要提及的是, 无论“填空”, 还是“猜测”, 教师都能及时引导学生进行验证, 充分体现了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对学生的科学训练意识。
3. 在实践验证中确认发现
中专数学课堂中的发现式教学分析 篇7
关键词:中专数学课堂;发现式教学;应用
发现式教学在我国中专数学课堂的教学应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发现式教学的实践方法,大大提高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发现,只有在中专数学课堂中灵活地运用发现式教学的实践方法,才能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什么是发现式教学法
在我国教育领域,对于发现式教学方法的定义和内涵众说纷纭,但实质上都是大同小异,笔者认为,发现式教学就是在课堂活动中,以教师引导学生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
所谓的发现式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为主要活动形式的一种课堂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要指导作用,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成为发现式教学法的主要形式,在发现式教学活动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趋于多样化,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发现式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如何在中专数学教学中实施发现式教学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打破原有教學形式的束缚,这是实现课堂上发现式教学的前提。
在教育改革逐渐发展完善的时期中,许多数学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数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但是还有很多的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对现有的教学体制和方法进行彻底的改革,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的错误方法,照本宣科,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许多老师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省时省力,不必耗费太多的精力,另一方面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满足家长和学校的需求,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如果我们的教育者都如此目光短浅的话,那么我们的发现式教学方法根本不可能贯彻下去,而我们的中专数学教育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加强对发现式教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另外,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发现式学习中,要多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要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在鼓励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扭转,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作为教育者来说,无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正确与否,都应该肯定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实施发现式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自主探究的乐趣,这样做实际上是在保护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创造能力。
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重视倾听的作用,这里所谈到的倾听一方面是指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另一方面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倾听,学生之间的倾听是指在集体活动或讨论时,引导学生善于接纳别人的观点,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解认识,这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学生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意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看法,不要盲目下结论,要经过仔细的思考研究之后再给学生准确的答复,发现式教学就是在这种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展开的。
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在我国中专数学教学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教育改革催生的新事物,我们广大的教育者,只有打开思路,从长远出发,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推动发现式教学在中专数学课堂上的有效运用。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8
1.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精神。
在初读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后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让学生在自己觉得印象深刻的语句旁写上批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接下来集体探讨交流重点词句,对于这些句子,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结合语境去体会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理解,使学生从“我”大胆提问、不断追问、绞尽脑汁的一步步探究中感悟到“我”
求知若渴的心情。在学习重点段落第11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我”的发现的句子,并带着自己的理解转述“我”的推算,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我”惊人的想象力。如果说在学习“我”如何一步步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悟还是支离破碎的,那么最后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评价一下童年的费奥多罗夫,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学生应能感受到这个人物富于幻想、求知欲强的特点以及执着探究的精神,也能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2.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文涉及有关人的起源的知识
如认得细胞是否只是在晚上繁殖?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母亲为什么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母腹中的胎儿是否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会和文中的“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等问题充满了疑惑与好奇,他们也希望像文中的“我”一样弄个明白。但课文毕竟是文学作品,与一般的科普作品不同,所以这些问题不宜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去探究,于是课前的功课可让学生做足,学生在预习时查找有关人的起源的资料,初步了解地球上生物的进化就是由最初的单细胞逐步进化成多细胞,接着由两栖动物逐步进化到低级哺乳动物,再演变成高级的哺乳动物,那么在课堂上学习“我”的发现时,读到“我”的推算,就知道了作者列举的几种动物恰好反映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阶段。这样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就满足了学生兴趣,使他们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轻松了。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学生读的不够,导致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学生之所以读的不够是因为时间不够了,教学设计的容量多了,又想让学生好好分析人物的特点,又想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贪多了所以就没。
《观察中的发现》的教学反思 篇9
【关键词】 “赞赏发现” 高中语文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9-043-01
前言
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能够得到赞赏,对于尊重和赞赏的渴望是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赞赏在教学的过程中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充满力量进行学习。如果学生能够获得教师的赏识或认可,学生就会将这种赞赏转化成向上的动力,变得自信满满。可见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应用赏识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赞赏教育,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运用“赞赏发现”,激发学习动力
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通过运用赞赏的教学形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学过程的温暖和谐。这种良好的心理体验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热爱,进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语文知识,丰富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以乐学的心态面对学习。而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也使得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课堂教学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应该将赞赏教育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从各个角度来催生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批改作业时,对于成绩有进步的同学,教师应写下“有进步!”这样的评语,从而使学生收获学习的自信,并坚定要变得而更好的信心,从而不断进步。另外,对于评价的形式也可以进行多样的转化,可以写评语,也可以以“星级”的形式,为学生画上几颗星。从多样化的评价形式中让学生感到惊喜,觉得自己是被关注的,从而更有“力量”进行学习,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运用“赞赏发现”,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赞赏,是尊重学生个性与自尊心的体现。由于每一位同学都有其独特鲜明的个性,因此,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给予相应的评价。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能够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在宽松的课堂环境中自主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增进双方的了解。在课堂上有效地运用赞赏教育,有利于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几点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并对每一位作答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评价。教师可以问:“大家对于文中的哪句话影响最深刻或者是感触最多的呢?”让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在点评时应抓住学生回答时的闪光点,给予相应的鼓励性的评价,如:“看来这位同学经历过类似的情形,所以才会对这句话有如此深刻的感悟,分析得非常到位,大家掌声鼓励一下!”。难免有些同学对于问题的回答并不是很理想,但即便如此,教师也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用激励性的话语,在给予学生鼓励后,引导学生往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这样的方式能够做到尽量尊重每一位同学的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都敢于并乐于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
三、运用“赞赏发现”,提高学习信心
教师应看到学生内在的潜能,并且以积极的形式给予学生鼓励,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切实地赞扬来使学生获取力量,进而克服自身的缺点,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将自身的潜能充分展现出来。对于成绩不太理想的,教师应从多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因为很多情况下并非智力因素导致的,而是学生的心理素质所致,如缺乏自信、意志力薄弱、自律性不强等。教师应根据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来给予其鼓励与引导,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并使其相信自己能够学好。
例如部分内向的学生,上课很少主动举手发言,无论懂或不懂都不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这些不愿举手的同学大多都是由于害怕自己回答得不好而被同学嘲笑或者老师批评,因此宁愿将自己的见解埋在心底。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采用点名的形式,让学生在被动中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给予其一定的鼓励与赞赏,从而使学生收获自信,不再惧怕发言,并促使其转变观念,化被动为主动。另外教师也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对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同学。当发现其文采较好时,可以让其在讲台上将自己的文章大声念出来,使学生感到被认可,从而增强其自信心,以更积极地姿态投入到课堂的交流互动中。
四、结语
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应将赞赏教育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并进行合理地运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在运用的过程中也应切合实际,不能盲目使用,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汤施梅.赞美犹如阳光—“赞美”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新教育,2015(23):41.
[2]陈会丽.试析语文教学中的赞美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155-156.
[3]李燕.赏识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J].甘肃教育,2016,(02):38.
发现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1. 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问题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理论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尝试教学一开始便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 让学生先进行尝试练习, 遇到问题时主动去自学课本或接受同学、教师的帮助。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 出示例题:计算1/3+3/4+2/3。教师先不讲解, 让学生尝试练习, 结果全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接着再出现类似的例题, 于是不少学生得出结论:整数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运算同样适用。这部分内容教师不必多说, 学生自然学得轻松, 记得牢固。尝试练习激发学生的智力潜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从小“试一试”的精神。
2.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比较抽象, 缺少感性材料和直观材料的支持。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等实验活动, 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掌握知识。比如, 在教学“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时, 先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和工具进行操作, 让学生或拼、或剪、或画、或折, 在每人独立操作后, 再由小组内讨论交流, 得出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 所以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应为底乘高除以2。动手操作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3. 让学生在解决疑难中发现问题
问题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 使学生能进行探索。例如, 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教师拿出一捆铅笔告诉学生, 要将这36支铅笔分给全班三个组, 要求第一组分得这些铅笔的1/3, 二组分得这些铅笔的4/12, 第三组分得这些铅笔的12/36。大家看看这样分合不合理, 谁分得多?针对问题, 学生立即热烈地讨论起来, 各自说法不一, 有的认为第一组分得多, 有的认为第三组分得多。接着, 教师让三个小组长亲自动手来分这些铅笔。分的结果是每组一样多, 大家都感到很疑惑。由于问题的驱动, 学生的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教师抓住这一时机, 针对“结果为什么会分得一样多”的问题教授新课, 学生能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的教学之中。
4. 让学生在无意注意中发现问题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自控力差、有意注意的时间也较短。如何让学生长时间保持集中注意力, 这需要教师多动脑筋, 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教师语言的变化、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具的使用, 包括实物展示、图片展览、教学视频的播放等均可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从而发现问题。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 可设计电脑色光课件, 通过课件的闪动, 学生很快就能发现问题:长方体有8个顶点;长方体有6个面, 对面相等;长方体有12条棱, 每4条棱都相等。学生在无意中发现了问题, 得出了结论, 会感到自己了不起, 很有成就感, 培养了自我激励的内在动机。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11
教学本课时,可充分运用“启发 式”教学。所谓“启发式”式与“注入式”相对立的一种指导思想,它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具体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贵在启发、引导、点拨、激励,实现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统一;强调学生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实现系统知识的有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善于发现,学有所获,从而使自己不断成熟起来。
小学作文:观察中的发现 篇12
忽然,我看见池塘里以前浑浊不清的水,变得清澈见底了,而且池塘里的小鱼也不见了,它们去哪儿了呢?是谁把小鱼都抓走了呢?又是谁把池塘里的污水换成了清水呢?清得连池底的泥沙也看得一清二楚,我越看越纳闷,不知是怎么回事,这时,爸爸回来了,我连忙跑过去问:“爸爸,是你把池塘里的小鱼都抓走了吗?是你把池子里的污水换成了清水吗?”
爸爸说:“不是我抓走了小鱼,也不是我换了清水,是冬天快来了,池塘里的水草都都冻死了,所以我们才能清清楚楚地看见水底,因为水草都冻死了,小鱼没有东西吃了,就钻到土里去过冬了。”“看!那里有一条调皮的小鱼不钻到土里去,结果被冻死了。”我指着水面上的一条死鱼说。
发现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篇13
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是以讲解与传授为主, 死记硬背语法条文、机械套用基本句型的教学模式, 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许多学生由于基础语言知识和结构掌握不牢, 不仅不能用准确、得体的标准英语进行口头表达, 更写不出几句没有任何语法错误的完整英语句子。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法教学不论在教学目标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与传统的语法教学方法不尽相同, 新课标要求教师明确语法教学的目的, 并且改变语法教学的方式。教师教授语法不是最终目的,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一些语言规则, 而是将语言的形式与其意义、交际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 通过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去消化语言规则, 从而达到学生能准确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才能提高学生们语法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呢?于是, 布鲁纳发现法被提到了英语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布鲁纳理论中一个观点是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不是看结果, 而是看过程。换言之,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不在于他们掌握了多少知识, 而在于他们是怎么掌握知识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英语时要创设情景, 使学生在情景中产生兴趣、疑问, 从而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 提出自己对问题解决的设想;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等过程, 对教材进行加工、改组, 最后自己发现原理、原则, 总结学习规律, 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为此, 在本文中我对布鲁纳发现法在英语语法教学的应用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2 布鲁纳发现法的基本特征
杰洛姆·布鲁纳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认知心理学的先驱, 是致力于将心理学原理实践于教育的典型代表。布鲁纳注重研究学习心理学问题, 其学习理论是以学生的知识学习为研究对象, 又叫认识、发现说。他所提倡的“发现学习”也就是“探究性学习”, 是指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 以基本教材为内容, 使学生通过“再发现” (因为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 进行学习的方法。用发现法进行的教学叫“发现教学”。他认为发现学习有以下特征。
2.1 强调学习过程
布鲁纳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他所强调的是, 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2.2 强调直觉思维
除了注重学习过程之外, 布鲁纳的发现法还强调学生直觉思维在学习上的重要性。直觉思维的形成过程一般不是靠言语信息, 尤其不靠教师指示性的语言文字。直觉思维的本质是映象或图象性的。所以, 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 防止过早语言化。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 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 边做边想。
2.3 强调内在动机
在布鲁纳看来, 学生在一般教学条件下, 学习的动机往往很混乱。有些学生谋求好成绩, 是为了一些外来的动机, 如为了得到或避免教师和家长的奖励或惩罚, 或为了与同学竞争。而布鲁纳更重视的是形成学生的内部动机, 或把外部动机转化成内部动机。而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 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所以, 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之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
2.4 强调信息提取
布鲁纳认为, 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 而是提取。尽管这从生物学上来讲未必可能, 但现实生活要求学生这样。因为学生在贮存信息的同时, 必须能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提取信息。提取信息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信息, 知道信息贮存在哪里和怎样才能提取信息。所以, 学生如何组织信息, 对提取信息有很大影响。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 必然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 从而对记忆具有最好的效果。
3 布鲁纳发现法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3.1 发现教学法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实施发现教学法, 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从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行为变化等方面挑战自我、改变自我和完善自我。实施时, 教师要充分了解、倾听学生的学习要求, 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学重心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将材料的现成结论交给学生, 而是将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学习动机和信心。同时, 要积极评价, 充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这样的教学过程, 避免了教师代替学生的思维进行单向的灌输,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论证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情感体验, 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3.2 发现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发现教学法将探究学习引入学科教学, 它重在学习过程, 强调自主探究式学习, 使学生处于质疑解惑的情境之中, 经历了阅读感知—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使掌握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创新学习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发现教学法正是让学生不满足于教师和教材对事物现象的解释, 不轻易相信教材上的现成的结论, 使学生在怀疑中进行探究。因此,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个性得到长足的张扬, 情感因素得到充分的释放, 其求知欲和创造力被激发出来, 学习成为愉快的过程。
4 发现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4.1 创设问题情景, 发现和提出问题
一般的英语教学, 学生多是处于被动地位, 听教师讲解, 识记单词、语法规则、句型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其独立思考、善于联想的习惯及能力, 对学生把握语法规则, 应用语法规则是极为重要的。布鲁纳发现法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机械地形成刺激, 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的过程;学生和科学家的智力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 无论掌握一个概念还是解决一个问题, 发现一个科学理论, 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 布鲁纳大力提倡发现法学习, 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 改组材料, 自行发现知识, 掌握原理、原则, 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可见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开展发现式教学的开端。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感受体验、观察比较、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 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 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外研版八年级上册模块五《Western music》中, 教师先在班上播放几种不同类型的音乐, 然后给出音乐种类的名称:blues、classical、jazz、opera、pop、rock、techno。学生听完音乐后先谈自己的看法, 判断音乐的种类, 提出问题并且回答:
在提问和回答这些问题时不能查阅课本, 让学生只能根据所听的音乐展开讨论, 讨论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和感受。经过一场热烈的讨论后, 学生了解到了音乐的有关知识, 都能说出来了, 才让学生打开课本, 听录音, 再读对话, 讲解一下语言难点和句型。这样的教学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积极性, 培养发现的兴趣与态度, 使所学的知识牢固, 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4.2 让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获取语法新知识
发现式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再通过举实例加以验证, 而是让学生通过“做、思、悟”来学习而且常需要分组调查、讨论、争辩和进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而新英语课标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 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改变目前语法教学过于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的状况, 从而优化英语语法教学, 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实践, 使枯燥的语法学习变得生动活泼, 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根据教学需要, 教师应适时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其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少讲一点, 多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这种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讨论能让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过程, 使学生在相互启发中获得新的认识。
例如, 外研版九年级下册模块五《Rules and suggestions》, 这一单元是学习情态动词的用法, 在呈现语言目标的句子后, 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4~6人, 要求每小组成员就外出旅游的安全注意事项进行讨论, 运用“You must…/You mustn’t…/Y ou should…/You shouldn’t…”进行讨论, 各小组得出若干意见后, 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发表意见。由于这一活动与每位同学密切相关, 人人都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积极地“动”起来了, 教学也随之“活”了起来。学生在小组协作讨论中, 反复运用以上句型, 达到了掌握运用情态动词被动语态教学任务的目的。
最后, 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 教师应努力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让学生有更多表达, 对别的人意见进行聆听、评价、补充和争论, 使合作学习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好格局, 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
4.3 激励评价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
布鲁纳提出要形成学生的能力动机, 就是使学生有一种求得才能的驱力。通过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求,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事实表明, 对自己能力是否具有信心, 对学生学习的成绩有一定影响。成功的体验会增强自信心, 失败的体验会降低自信心。过去教学中频繁的考试和高强度的解题训练, 造成了较多学生“失败者”的心态, 自信心的失落使他们害怕英语。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变化。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主动地关爱他们, 及时给予有效的帮助, 促使他们获得成功;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色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赞赏和激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英语学习的知识、技术和技能需要激励;启发思维、开发智力也需要激励;培养语感和语言运用也需要激励, 所以英语老师绝不要吝啬于使用表扬的语言, 如:Well done!/Excellent!/You are great!/?I’m proud of you!?有时即使是一个会意的微笑或点头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4.4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启迪其智力潜能。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体验“发现”的乐趣, 运用游戏、实验、看图说话、情景模拟等方法。要把枯燥乏味的语法教学, 利用一切方法来激起学生的兴趣, 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创设情景教学法, 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 处于一种兴奋活跃的状态, 从而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语法知识变为主动掌握语法知识、教师也可以从单纯的传道授业中解脱出来,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 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收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4.1 以故事情节创设情景
根据所学语法知识点, 来设置一个故事情节, 可以通过观看图片, 实物, 幻灯, 录像, 课件等来展现这个故事情节,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色彩鲜艳的图片和声画结合的录像带, 能使学生能在真实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兴趣, 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1《Will people have robots?》, 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使用一般将来时的用法。根据教学要求, 上课一开始, 就让用“F1ash”制作的一只活泼可爱的“机器人”, 蹦蹦跳跳地跳到屏幕中央, 同时配以事先准备的背景音乐。教师再让课题“Will people have robots?”从右上角飞入屏幕, 导入了新课。这一情境, 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 同学们的心中打上了一个问号:“Will people have robots?”讲的到底是什么啊?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把他们引入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之中。
4.4.2 充分利用身边的真实实物和条件来创设情景
例如在教学There is/There are时,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里的东西来让学生分清, 单数用There is, 复数用There are。例:There is a TV in our classroom.There are many desks in our classroom.还让学生明白, 某处存有某物, 要用There be结构。
又例如教师在教s t o m a c h a c h e, toothache, headache和What's your trouble?/W ha t's w ron g w it h y ou?等句型时, 教师用手势做出捧腹、托腮和按额三个不同姿势配合面部的痛苦表情, 学生上来问:What's your trouble?教师回答:I have got a stomachache (toothache) .就在这种既逼真、又生动有趣的气氛中, 使学生把握了生词和句型。
4.4.3 以游戏来创设情境
爱玩是中小学生的天性, 将知识溶于游戏之中, 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的知识, 学生非常愿意接受。心理学家认为,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 渴求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语法教学一向被认为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 很多学生认为语法难学, 没有意义, 所以语法教学一定要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若能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不仅可以复习和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 教学现在进行时的语法内容时, 可以设计活动游戏。让A学生做动作, B学生运用句型“What is he/she doing?”提问, C学生根据A学生的动作回答“He/She is doing……”。在这样的趣味性活动中, 学生既掌握了新的句型, 也复习了已学的词汇, 同时还获得极大的成就感, 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在英语语法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 运用新颖多样的课堂模式, 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塑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唱好主角, 变被动为主动,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5 运用对照进行归纳、总结, 得出合乎情理的结论
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可以采用灵活生动的方式去记忆枯燥的语法知识。如在教“是”动词am, is, are在人称代词中的用法时, 也可以这样总结:“我用am, 你用are, is用在他, 她, 它, 凡是复数都用are。”这样处理简单易懂, 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就连平时学习能力较差, 不肯开口说英语的同学, 也都说得津津有味, 很轻松地理解并掌握了这一重要的语法项目。再如“物主代词”, 学生容易混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 不懂分辨。可以教学生这样记:“名词性物主代词比别人多点东西, 所以单词比较长, 派头比较大, 不允许‘东西’跟着它。”用这种趣味的学习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语法知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也可鼓励学生自己编顺口溜, 归纳总结语言规律。
5 结论
综上所述, 在英语语法教学活动中开展发现式教学, 既能有效消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又符合今天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和新方法。其本质是要把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自觉认知过程统一起来, 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完全融合起来把老师的导向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以能力、思维训练和觉悟培养为主线”的新型课堂教学特色, 21世纪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 也是外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世纪。英语作为“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学科, 在新形式下
它的作用更加突出。作为英语老师, 我们的任务不是“教学生英语”, 而是“教学生如何学英语”, 让学生更热爱学习英语,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让学生去研究学习英语的方法, 总结语法规则, 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在实践中学会对知识的探索、研究。使实现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目标。
摘要:语法是语言表达的规则, 这种规则在大家头脑里往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东西。对于英语教师而言, 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法知识、灵活运用语法知识。布鲁纳发现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发现知识和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对英语兴趣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布鲁纳发现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应用的探讨, 充分展示了发现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布鲁纳,发现法,优化英语语法教学,发现问题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学论[M].1966.
[2]黄和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译林出版社, 2001.
[3]葛文婷.运用激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M].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7 (1) .
[4]龚亚夫, 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浅谈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发现 篇14
【关键词】英语课程 ; 用教材 ; 课堂活动 ;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090-0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通过研读《英语课程标准》并结合我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常见的并且很严重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小学英语教师的注意。
一、学生学习的英语是“外语”,英语的双重性质没有得以体现。
《英语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英语课程具有双重性:人文性和工具性。人文性与工具性是对过去教学中一味死记硬背的办法的逆转,要求教师积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帮助学生营造真实的语境,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要更直观、生动、形象。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下的哑巴英语不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才会更加强调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注重英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中国,英语被当作“外语”来教和学,而不是用来交流的。目前,小学生只是在每周2?鄄3节课的课堂上有说英语的机会和环境,而在其余时间就把英语抛到一边,不说不看。还有的教师甚至在35分钟的课堂上也很少给学生张口说英语的机会,一节课下来,只是教师自己一个人在搞“演讲”,学生即便想学、想说,根本就没有机会嘛!这样的环境怎会让学生学好英语?怎会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能力呢?怎么体现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呢?所以我只能说英语在教学中只是“外语”而已。
二、教师只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适当的改编或整合。这就要求教师要仔细分析教材。教材分析很必要的基本步骤是:研读课标、泛读相关资源、读懂全套教材、细读每个领域、精读每个单元,并且注重单元教材的分析,忌宽忌散。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有的教师教英语是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学生不会学以致用,学生们看不到英语的有用之处,提不起对英语的兴趣,是我们多年英语教学最失败的地方。我们应该提倡“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并且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学英语。
教师一定要改变教材使用的观念,教师不能只是教教材,而要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师在教授一般将来时态时,不要只学习课本中出现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的运用这一知识点,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作暑假计划,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新知,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英语课堂活动单一,缺少互动,缺乏趣味性。
长期的教学使我们认识到:课堂活动应该达到的两个目的,一是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二是更有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和学习。
有些教师应经验不足,只是掌握了几个简单的游戏形式,就生搬硬套,反复用,学生都产生了逆反心理,这样大大减弱了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大量的运用小组活动,但学生缺乏纪律性,这样的小组活动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还有些活动过于机械化……
课堂活动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活动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2.活动设计的目标是多维的;3.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旧知→新知,简单→复杂,机械操练→意义操练; 4.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
另外,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强调好纪律,选择好活动形式,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并且把握好活动时间。可以有效的利用TPR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听、说、玩、演、唱、画、做等能力。
四、教师忽视了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实践+反思”是教师的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犹如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缺点,供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况且反思是对自己教学的一种认识,不一定非得写出来啊。如果能课后持之以恒,不断反思、改进、总结,教师教学技能与教学艺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
以上四个方面是我任教几年以来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浅显的认识。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发现问题,想办法去解决,使得英语教学不断完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2002
[2]胡春洞.《英语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北师大版2011
【《观察中的发现》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观察与发现》单元整组备课12-01
生活中观察到什么发现了什么 三年级12-16
地图上的发现教学反思08-26
s版我的发现教学反思09-08
《野孩子的发现―蚯蚓的日记》教学反思11-04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第一课时07-08
发现体育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7-19
作文教学中的观察训练10-30
一年级《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08-21
童年的发现课堂反思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