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课堂反思(精选12篇)
童年的发现课堂反思 篇1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杜秀莲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人第二单元的课文,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四小组读、议。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有人认为这是作者的自嘲;姚秋生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我想要的应该是精彩纷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童年的发现课堂反思 篇2
一、别具一格在结果
在文学作品中, 作者大都喜欢采用制造悬念以引起读者兴趣的写作方法。在这篇课文的开始, 作者就直接写道“: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单从这种表达方式来看, 并没有多么特别, 可是, 仔细阅读这句话,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事实足以使人感到震惊。另外, 这个特别的发现如果是从父母或者老师那里得来的, 以及从书上看到的, 大家或许还可以接受, 但是作者偏偏说“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于是读者带着这种心理, 希望了解事实真相的愿望更加迫切, 这是作者在写作时的高明之处。这种高明就表现在作者把结果直接告知了大家, 激发了读者去真正了解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的兴趣。
二、勤学好问重过程
少年时期是多姿多彩的季节, 是学生对一切知识感到新鲜与好奇的时刻。在梦中飞翔, 这样的经历每个孩子都会有, 但是这个很平常的问题使“我”产生了疑问, 并想弄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于是就有了“我”和老师关于这种情况的第一次对话,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他鼓励着“我”, 牵引着“我”, 尤其是“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 后来是鱼, 是青蛙, 是猴子……”, 如涓涓细流一样滋润着“我”的心田, 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条通往科学探索的大门。从此以后, “我”探索人是怎样来的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三、绞尽脑汁去发现
有了教师的引入, “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几乎每天困扰着“我”, 以至“我”绞尽脑汁, 日思夜想, 甚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都想从鱼身上去发现人类进化的奥秘。正是由于对探索人类起源的痴迷, “我”从母亲怀胎九月, 以及地图的推想中得出了属于自己的进化结论。之后, “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 因为“我”想迄今为止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规律。从作者的发现中, 我们可以看到, 当一个人有了梦想以后, 不能只是空想, 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 并通过各种努力, 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这对一个九岁的孩子来说, 是多么难得啊!
四、遭遇挫折悟哲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对童年的发现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忘记, 相反, 它一直静静地藏在我的心里。以至“我”在六年级, 终于接触到“进化论言说”的时候, 埋藏在心底的发现忍不住燃烧起来, 在教师讲课的时候竟然笑出声来, 结果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 把“我”轰出了教室。这就使原本让“我”感到高兴的事情立马演变成了“悲剧”的事情, 这“一喜一悲”“一波一折”, 不仅没有使“我”感到愤懑、气馁, 反而成就了“我”的另一种感受———“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 有时候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样的结尾引人深思, 内涵独特, 给读者留下了回味与思考的空间, 使人们感受到了“我”的与众不同, 更能引起同龄人的共鸣。
童年的发现 篇3
□翻译/谷 羽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这件事回头还要细说。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个地方。
经过反复的梦中飞翔,在和小伙伴们见面的时候,我看着他们就想笑。我洋洋自得,对他们既同情又怜悯,我以为在同学中间只有我一个人具有飞行的天赋。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也都会在梦中飞翔。那时候,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我们的老师列昂尼德·伊万诺维奇,报考托姆斯克大学没有成功,就到我们的学校来教书。他是个不太年轻的小伙子,沉默寡言,和成年人很少交往,但是和我们这些调皮的毛孩子倒是蛮谈得来。
“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啊。”老师解释说。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白天你们太淘氣,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
“人怎么会是鸟?”我们万分惊讶。
“岂止是鸟!人还曾经是草履虫,是鱼,是青蛙,是兔子……还曾经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却仍在继续。和老师的一场谈话,只不过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鳊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能够发现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乡村的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他们不是从白菜畦里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我们甚至还懂得一个秘密: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自己给自己提了个问,“为什么不是八个月?不是十个月?偏偏是九个月呢?”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我总算明白了!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大概经过了一百万年。现在,这一百万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一百万年,这又是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这件事讲起来倒叫人不好意思,”我在心里又想,“不过,这有什么不好开口的呢?等我长大了,一定好好钻研这个问题。”
以后又过了三四年,我已经上了六年级。老师开始给我们上生物课。有一次上课,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达尔文,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按照达尔文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目光中甚至流露出几分厌恶。
“费奥多罗夫!……你笑什么!再笑就从教室里出去!”
“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
教室里一阵笑声。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气得脸色苍白,大步朝我走来。
“费奥多罗夫!……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去……”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只有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他们还不笑塌了房顶!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总是伴随着驱逐和迫害。
[思维互联网]
费奥多罗夫真是可爱,他对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发现”的确很有意思,这需要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的思考呀!在“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上,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发现呢?不妨把你想到的说出来,也许你的奇思妙想也会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发现哦!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4
《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这些情感靠一味地品词析句,可能学生也不能有深的理解。于是,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再进行比较朗读。在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引入了哥白尼,布鲁诺的故事,然后请学生围绕“下课后,学生们围着小主人公会说些什么”这一主题进行小练笔。有了角争朗读的入情入境的感受,有了比较朗读的体会,有了故事人物的对比,还有了情景的想象,学生对于作者的这种求知若渴,大胆想象,幽默和愤慨,就不难理解。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5
“梦中飞行”一段,本来想作为朗读训练点,指导学生朗读,可没想到第一个叫起来的同学读得那么好,重点的词语突出,语调优美自然,就是表情也很入迷、到位。但是,我没有利用好这个机会,而是又叫了一个学生,结果读得不及第一个学生好。后来想想真该直接让同学们跟着这位学生练一练,用学生教学生,这不是很好地契机吗?
“他可能还观察过什么?”这个问题,的确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想的也比较精彩,比如:还可能翻来覆去地观察青蛙、猴子怎样上树吃食……但是,老师只顾赶时间,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具体。同时,这里也可以引导学生练习说话:你有没有痴迷地想过一个问题或者观察过一种事物?怎样观察的?说一说。这样可能课堂教学的容量更大一些,学生的语言训练也比较及时有效。
课文最后一句话“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往往会遭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学生用结合课文内容和举例两种方法来理解,但是在语言表达上还是不够完整,再则,老师当时也没有及时总结费奥多罗夫乐观的性格特点,老师的教学也显得不够完整。
《童年的发现》语文教学反思 篇6
在设计环节时,总体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在学生交流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发现过程分为三步: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通过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把握作者的发现过程,并适时渗透作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最后再反过头来回顾整个发现过程,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设计教案时,自认为思路清晰,重点把握突出,课堂效果应该较好。
但整堂课下来,总有一种“蜻蜓点水”之感:教学内容不深不透。虽然各个教学知识点都已讲到,但总没有深入、细致的去谈、去读、去体会。
如在教学“寻求解答”一节中,只是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我”的好奇,有刨根问底、善于思考的特点。此时,我向学生提出:“作者问了几个问题?”有的同学说“四个”,有的说“五个”。李步庚同学还把课文中未出现、隐藏在文中的问题(晚上我为什么会做飞行的梦啊?)问了出来,而此时,我并没有趁势表扬鼓励,说明我平时的教学机智还不够,不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并作出适时地反应。
引导学生理解“几个问题”时,我虽然出现了“追问”一词,也作了讲解,但没有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我强烈的求知欲。结果在讲完发现过程后,再回过头来思考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从整体角度看,一是教学内容重复,二是理解进教材意图的偏离,没有在特定情境中达到文意兼得的目的。
由这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师对教材把握的价值,它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抓好文章主线,把握好文章的“题眼”,并围绕“题眼”去设计环节,精心提问,才会走向成功。就像本节课,我的“题眼”并不明确,错以“发现的过程”为“题眼”,其实应该围绕发现的过程体会作者求知若渴、善于思考、大胆想象的特点,才是本文真正的“题眼”。一切教学应该为它服务,向它靠拢,而我却用过多的时间去泛泛理解发现过程,导致上完课有“蜻蜓点水”的感觉。
再次,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教学机智的不足,今后要努力提高。要注意倾听,重视学生发言中的“亮点”,及时捕捉,适时鼓励,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才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达到深刻理解、体会的效果。
第三,感受最深的就是要入情入境的引导学生朗读,要做到说读结合。而这方面我做的还不够。有时自己在课堂上讲得多,问题重复或过碎,过多占用了学生朗读体会的时间;而有时的朗读并没有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的去读,而是为了读而读,效果不好。
以上的反思与感悟又一次让我深深地触动,自己的教学水平将如何提高?只有不断反思、总结、钻研,在实践中才能进步。
童年的发现 篇7
一、回忆导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童年的秘密的导入新课教学。
二、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三、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四、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五、总结交流
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教学反思: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
散文:童年的发现 篇8
《一捧阳光》
矫友田
深秋的海水透出些许凉意。在那被阳光晒得暖暖的沙滩上,游客们或坐或躺,惬意地欣赏着鸥鸟在海面上翩翩飞舞。
我和朋友走到一个卖贝壳小饰品的摊位前,欲买几串贝壳项链。朋友一边挑选,一边跟那个卖贝壳小饰品的女孩讲价。
这时,一个手中提着玩具塑料桶的小男孩走过来。小男孩看上去只有五六岁,他看着一只用海螺壳粘合而成的小海龟,稚声稚气地问:“阿姨,这只小海龟多少钱呢?”
那个女孩摸了摸他的脑瓜,微笑着说:“5元一只,小朋友,你要买一只吗?”
小男孩只是抿着嘴唇,并不回答,好像在思忖着什么。过了一会,小男孩终于下定了决心,从衣兜里掏出3元零币,还有一沓圆圆的卡片。他依依不舍地从中抽出两张,而后连同3元零币一同递给了那个女孩,说:“阿姨,我要买一只小海龟。”
那个女孩接过钱稍微愣了一下,继而咯咯地笑了起来。我和朋友也被小男孩这个有点怪异的举动给逗乐了。
女孩忍住笑对他说:“小朋友,你给的钱不够,还差两元呢。”
小男孩挠了挠头,又从那个女孩手中把钱和卡片拿了回来,在我们的面前重新数了一遍。他显然是把那两张圆形的.卡片也当作钱币加了进去。
此时,那个卖贝壳饰品的女孩恍然明白了小男孩的心思,仍笑着说:“这两张卡片虽然很漂亮,但是它们不能当钱用的。”
小男孩听了之后,半信半疑,甚至有点委屈地嘟哝道:“可是,妈妈怎么告诉我,这些卡片当中的任何一张都抵得上1元钱呢。”
我从小男孩手中接过那两张圆圆的卡片,每一张上面都有一个手工绘制的红五角星。我有些好奇地问道:“这些卡片你是从哪儿弄来的呢?”
小男孩认真地回答说:“这些卡片都是妈妈制作的。我在幼儿园里得到一朵小红花,妈妈就会奖励我一张大五角星的卡片;我在家里受到一次表扬,妈妈就会奖励我一张小五角星的卡片。妈妈说了,等我把写字台的那几个抽屉攒满了,就可以用它们买一辆真正的赛车了。长大了,我想当一名赛车手。”
我又问他:“那你为什么要用它们换一只小海龟呢?”
小男孩告诉我,原来再过两天就是他奶奶的生日。奶奶非常疼爱他,他自己也想送奶奶一件生日礼物。因此,他才舍得用两张大五角星的卡片抵两元钱来买一只小海龟。
我赞许地点了点头,然后告诉那个卖贝壳饰品的女孩,他少付的两元钱,待会由我垫付。她爽快地挑选了一只精美的小海龟递给那个小男孩。他将那只玩具小海龟放入塑料桶里,高兴地跑开了。
朋友笑着说:“这个小家伙挺有趣的。”
我问朋友,好像也是在问道自己:“在他这般年纪的时候,我们不也是这样天真吗?”
朋友点了点头,而后说:“我忽然想起这样一句诗--‘采一捧阳光送给你’。”
那个卖贝壳饰品的女孩,将我们挑选的十几件贝壳饰品包装好。在付过钱之后,我和朋友欲转身离开的时候,从海滩一角赶过来一位年轻的母亲。她不停地朝我们挥手,示意我和朋友停一下。刚才的那个小男孩,跟在她的身后。
母子俩跑到我和朋友的面前,年轻母亲手里拿着两元钱,气喘吁吁的。此时,她略显尴尬地笑着道歉说:“我没想到孩子会那么当真,真把那些卡片当钱……”
我笑着打断她的话,认真地对她说:“我很钦佩你这位当妈妈的,所以请你收回这两元钱。”
朋友则在旁边重复一遍我刚才说的那句话:“在他这般年纪的时候,我们不也是这样天真吗?”
继而,我们都笑了起来,而在那位年轻母亲的笑容中则溢满了感激。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 篇9
《童年的发现》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五年级小学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本单元的第四课,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文字通俗易懂,但篇幅稍长。
本篇课文的题目是童年的发现。这里的“童年”指儿童时期,幼年;“发现”的意思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作者用“童年的发现”做题目,一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巧设悬念,童年会发现什么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根据新教材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本课的训练重点和我班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基础。其学习目标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3、重点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要面临着受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二、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童年的发现》是讲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了自由朗读课文,讨论交流合作,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的态度。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学生自渎感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作者在童年时发现了什么?使学生对文章有个初步的、比较的了解,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深入读书,交流讨论。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有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的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童年的发现小学作文 篇10
记得在二年级的时候,我特别喜欢摆弄蜗牛,让两只蜗牛比赛谁跑得快,跟同学比赛谁捉的蜗牛多等等,我有时一下课就往校园里的花园走,去寻找蜗牛的足迹。有几次,天气晴朗,我花了十多分钟四处寻找,才捉到躲藏在草丛中的两只小蜗牛。那天中午,刚下过雷阵雨,我趁着下课时间,又去校园里的花坛捉蜗牛。没想到,每个草丛下面都有一大坨的蜗牛,我才用五分钟就捉了十几只又大又黑的蜗牛。这时,我心中的疑问不断涌上来,为什么蜗牛在晴天的时候很少,在雨后却这么多?爸爸告诉我,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生活。
我冥思苦想,为什么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生长呢?于时,我决定做个试验,我捉来两只蜗牛,放在同一个盒子里,用菜叶铺好。一只蜗牛用绳子固定住,一只放在盒子里自由活动,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暴晒。过了一会儿,我惊奇地发现,一只能自由活动的蜗牛已经钻到菜叶底下了,可另一只用绳子固定住的蜗牛,已经死了。我终于明白了,蜗牛是软体动物,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活,离不开水份。一旦水份缺失,蜗牛就不能生存。
童年的发现小学作文 篇11
一次旅行中,我觉得这道路太乏味了,便走到路边看起了蚂蚁。我发现,蚂蚁们就像尾巴着了火似的,飞快地奔跑着,手上还拖着许多食物。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便一直看了下去。可是没一会儿,天气由晴阴,渐渐下起了小雨,我只好先观察到这儿了。
人们都说“鼠目寸光”,蚂蚁是不可能用眼睛来预测天气的,它能看见几米外的东西就已经不错了,直到有一天,妈妈告诉我:“蚂蚁这么大一个家族里,有一种蚂蚁叫做飞蚁,它们在下雨前翅膀上会出现小水珠,知道快下雨后,它们便飞回窝中,把这个消息告诉伙伴们,提起注意。”
《童年的发现》评课稿 篇12
《童年的发现》是实习老师方xx讲的关于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
授课老师从“发现”入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发现”是什么,进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在设计环节时,总体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在学生交流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发现过程分为三步: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通过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把握作者的发现过程,并适时渗透作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最后再反过头来回顾整个发现过程,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思路清晰,重点把握突出,课堂效果比较好。
但整堂课下来,总有一种“蜻蜓点水”之感:教学内容不深不透。虽然各个教学知识点都已讲到,但总没有深入、细致的去谈、去读、去体会。如在教学“寻求解答”一节中,只是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我”的好奇,有刨根问底、善于思考的特点。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中未出现、隐藏在文中的问题(晚上我为什么会做飞行的梦啊?)教师并没有趁势表扬鼓励。引导学生理解“几个问题”时,虽然出现了“追问”一词,也作了讲解,但没有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我强烈的`求知欲。而是在讲完发现过程后,再回过头来思考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样导致:
1、使教学内容有点儿重复;
2、使理解教材意图的偏离,没有在特定情境中达到文意兼得的目的。虽然教学中有需要改进之处,但从整体角度看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童年的发现课堂反思】推荐阅读:
一次童年的发现作文06-14
初三童年的发现作文600字05-24
地图上的发现教学反思08-26
《观察中的发现》的教学反思08-27
s版我的发现教学反思09-08
《野孩子的发现―蚯蚓的日记》教学反思11-04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第一课时07-08
童年的数学课堂回忆故事:上帝之手07-27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08-16
我的发现作文800字 我的发现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