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己的价值(共12篇)
发现自己的价值 篇1
怎样使得学生真正愿意写作文、写出自信?我个人感受最深的就是两点:教师要充分把握好命题这个看似简单的环节, 教师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平时的写作就是主动地写作, 写出来的文章是要给自己或他人看的。
一、命题的引导
1.引导学生写自己美好的童年。
童年, 在一个人的记忆中永远无法释怀, 不论快乐或是悲伤, 它值得学生好好写一写。前不久,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难忘的童年》。我发现, 除了一些常见的内容如童年玩雪、童年的梦想等之外, 很多学生展示了童年多姿多彩的世界:有的写和奶奶在田间劳动;有的写生日那天对父母的“误会”;有的写自己养小鱼的趣事;还有的写自己第一次打针的经历、自己吃桑葚的趣事等, 真是丰富的童年。
劳动, 特别是乡下的劳动, 是当今很多学生不熟悉的或是不愿做的事。有的学生写道:“我提着废品来到‘交易中心’。拿给叔叔称一下, 共两斤。叔叔开价说:‘每斤3毛吧。’我心想:有些贵, 不如跟他压一压。‘每斤2毛吧。’我以为他不答应, 正想着对策呢, 可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想:干脆压到底吧。‘每斤1毛。’不出我所料, 他欣然同意了。可他用疑惑的眼睛看着我, 可能是他很奇怪我小小年纪就会压价吧。叔叔掏出两角钱给我, 我乐得一蹦三尺高, 赶紧跑回去告诉妈妈, 等着妈妈夸奖我。妈妈听我讲完后, 大笑起来说:‘他是买主, 你是卖主, 你搞反了!’这么一算, 我亏了4角钱啊!每次想起这件事, 我就大笑起来, 它已经深藏在我的记忆中。”这些“压价“的文字, 没有体验的人是无法写出来的。
2.引导学生写当下生活的快乐。
学生在学习上有快乐, 但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快乐。我觉得生活的快乐不比学习上的快乐层次低。有一次, 我布置了一篇《一场足球赛》的作文, 大多数学生都写得不错, 生动活泼。有的详写场上的激烈, 有的详写围观的场景, 角度不一。
有文章写道:“小君冲破其他队员的阻挡, 抢到足球, 开始向风火队的球门进攻。突然, 半路杀出一个杀手锏, 阻挡小君的去路。小君和他不分上下, 小君往左, 他也往左, 小君往右, 他也往右。小君心想:真是个死缠烂打的家伙, 怎么甩也甩不掉。不行, 我得想个办法甩掉他。有啦, 小君做出一个往左拐的动作。他看见了, 也做了同样的防守动作。霎时, 小君来了一个90度大转弯, 从他的右边跑了过去。他见状, 呆在原地傻了, 露出一个惊讶的表情。小君向前跑, 向前跑, 最后到了守门员那里。守门员做出一个严肃的姿势:他的双手放在膝盖上, 弯下身, 等待球的到来。小君一个‘旋风无敌脚’, 守门员冲上去接, 一个不小心, 球飞进了球门里, 霹雳队赢了一分……”比赛的激烈场面绝不是讨厌足球的同学能写得出的, 需要作者对足球的热爱与长期的观察。
二、作者主体意识与读者意识的培养
1.为了竞选班干部, 也是为了同学们, 努力写好自己的闪光点。
竞选班干部, 是学生喜欢做的事。因此, 为了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写好竞选的文章自然就成为自己喜欢的事, 因为他们要对自己所写的文章负责。从所写的情况来看, 有竞选体育委员的;有竞选班长的;有竞选数学课代表的等。大家都写得充满激情, 不乏理性, 充满信心, 有鼓动性。
有一位女生想竞选班长, 她这样写道:“我觉得自己是个刚强的女孩, 我有足够的能力赢得班长这个职位, 因为我学习成绩好, 几乎每次考试都是90分以上。另外, 我是副班长, 有管理能力。我用我独特的方法来管理班级, 让同学们在课下文明休息, 认真完成作业, 专心看课外书。如果我当选了班长, 别人想请教我不会做的题目, 我不会拒绝, 也不会给他们抄袭, 而会一心一意教他们怎么思考。我还会在班队活动中, 想出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大家度过快乐、丰富多彩的一节课。同时, 我也会在班上组织一个图书角, 让大家把家里的书拿来, 放在教室里, 使大家能看到图书馆不一定能看到的书籍。”
2.为了今后的成长, 也是为了写给自己看, 认真写好自己。
成长需要代价, 更需要思考, 写作就是一种磨砺心灵的好办法。有的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 发现坚持是成功之道;有的写自己考试糟糕的沮丧, 发现自己准备的不足、头脑的简单;有的写自己在妈妈的教育下懂得了做人的品质, 对妈妈感恩。
比如, 有的写道:“开始学滑板时, 我以为十分简单, 便神气十足地踏上滑板。哪知滑板那样的不稳, 我的身体慢慢向前倒。滑板一飞, 我就和大地来了个亲密接触。我这一摔, 衣服上、手上都沾满了污垢, 有点儿想放弃了。但我又想起‘坚持不懈’这个成语。别的小孩能驾驭得了, 我为什么就不行呢?再说, 他们能够滑得得心应手, 背后肯定也下了许多工夫, 我一定也要学会!”
三、对学生写作情况的探究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思考, 我感到很多学生之所以开始愿意写文章, 甚至是不错的文章, 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让学生开始找到了愿意写的东西, 在于让他们觉得写作其实跟自己有密切的关系, 从而感到自己就是写作的主人翁。下面从两个方面进一步探究。
首先, 命题的正确引导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动力之一。究竟那一种命题形式好, 我觉得关键在于效果。我的很多学生不愿写作文, 自己也不愿意自主命题作文。针对这种情况, 我决定从搞好教师的命题入手。什么样的命题受到学生欢迎?最重要的是命题要关注社会、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也就是说, 教师的命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激发他们内心的需求欲。好的命题也要注重应用性、实际性与多样性。
其次, 培养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读者意识是推进写作进步的关键。不少学生平时写文章大多是为应付老师的任务。这种写作是盲目的, 是一种不知道自己的文章写给谁看的活动。
1.写作主体意识的培养。
写作主体意识就是学生要知道写作是自己的事情, 首先要意识到写作是为自己而写, 为自己的需要而写。比如, 可以让学生为反思自己曾经做过的错事而写, 这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可以让学生为感激母亲的付出而写, 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可以为回忆自己曾经经历的困境而写, 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等, 不一而足。
2.读者意识的培养。
朱自清说:“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 其实就是为了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 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朱先生认为, 除了父兄、教师、亲近的同学或朋友外, “还有全体同学, 全体中学生, 一般青年人, 本地人士, 各社团, 政府, 政府领袖, 一般社会等”。学者陶本一也指出:“学生的作文应该有自己的读者群。第一个阅读群是同班同学。第二个阅读群是语文老师和自己的父母。第三个阅读群是其他年级、其他学校的好朋友, 或者是亲戚长辈中可以依赖的朋友。”一旦有了这些实际读者群, 学生自然会转变观念, 把写作当成一种交流, 从而在交流中真正获益。
发现自己的价值 篇2
师大的黄昏真的很美。我坐在图书馆里,窗户旁,夕阳下,余光透过窗外的树枝铺撒在书桌上,点点斑驳,我静静的看着窗外,看着这个美丽的世界,嘴角轻轻上扬。
三年前的那个明媚的早晨,我拖着行李走进师大校园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注定要在这个地方开启一段不一样的人生。
十九年前,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渔村。靠着一片海,一艘小渔船撑起了一个小小的家庭,却也同样是那片海无情地吞噬了我的双亲,带走了我这一辈子最为珍贵的人。后来那个小小的我一直跟着亲戚生活,或许是血缘的疏远,我知道自己从未得到最温暖的呵护,但十几年来我一直心怀感恩,感恩生活让我成为一个愈发坚强的少女,感恩亲人对我的不离不弃,更感恩自己不断努力,从未放弃。
大学里的同学总是那么友好,舍友、同班同学、社团组织的学长学姐,每一个相识的人脸上总是挂着微笑。泰戈尔说“当你对着全世界微笑时,世界也会对你微笑。”我相信生活也是如此。
大一对我来说真的很忙碌,每天中午了课之后赶在人潮涌动之前,到学校餐厅做一个小时的兼职,下午放学之后要赶到校门口去搭那班六点起走的公交,经过三十分钟的车程后在青少年宫站下车,然后开启三个小时的“家教之旅”。我喜欢在公交上选择靠着车窗的位置,因为可以靠着窗户休息,我还记得有一次一不小心在车上睡着了,结果一直傻傻的睡到终点站,直到被司机大叔叫醒我才发现天都早已错过了站点。这样的经历现在想起来我都会情不自禁想要嘲笑自己一番,说真的,我心里一丝丝苦涩也没有。我不会去羡慕和我同龄的女生,羡慕她们可以可以在茶余饭后围在一起讨论韩剧,羡慕她们可以景色繁华的夜市里尽情享受夜生活,我一点也不羡慕,因为我知道这就是我的生活,是我必须为之奋斗的生活,我坦然接受,从不逃避。
在有的人看来,家世贫寒,生活凄苦可以成为自卑自怜的理由,但我并不这样认为。也许上天会给我们不同的人生安排,我们出生在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背景,或是相貌差异,或是贫富差距。但生活同样给了我们一个去改变去追逐的机会,他告诉我们,命运依旧在你自己手里,去改变他吧。
大二的暑假我去了厦门一家外贸公司实习,那是一家刚成立两年的公司,大学毕业不久便选择创业的老板每天晚上和我们一起加班加点,每一天就是接不完的电话,填不完单子,有时候还要在被客户劈头盖面一顿骂后继续硬着头皮介绍业务,脸上一边挂着笑容,心里一边盘算着制定一个新的方案。在我离开公司的最后一个晚上,公司里的同事们给我践行。那天晚上夜色很美,我们坐在沙滩上,迎着海风,吃着烧烤喝着啤酒,每个人都肆意的嬉笑打闹着,谈论着青春,互相鼓励着。
我一直记得这位年轻的老板对我说的话,他说“燕子,你知道吗?每个人生来都是不一样的,可就是因为不一样,所以我们才拼命的想活的比任何人都精彩啊。”那时我冲他笑了笑,看着他,黑夜里,我看到他的眼睛绽放着光芒,我知道,那是装满了对生活的无限期待和向往。我知道,那也是我眼里的所饱含的一切。
大三这一年我终于考取了CET 的八级证书,考取了那些我将来所需要的职业资格证。前不久,我在一家金融机构找到了一份文书翻译的兼职,薪水对于还是学生的我来说已经很丰厚了。舍友说我很幸运,其实我想说“越努力越幸运,”就像我对自己说的一样,可以每一天都忙忙碌碌,但不要忘记学习。就像我每一天不管忙到多晚都要坚持听VOA,练习口语,阅读英文报一样,让努力成为一种习惯。
怎样写自己的发现 篇3
(小博士)
“啊!我发现了……”你一定有过这样兴奋的时刻吧?如果让你把自己的发现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发现的快乐,应该怎样写呢?
首先,要留心观察生活,养成事事留心、处处留心的好习惯。因为只有细致观察,才能有所发现。在家里,在校园,在社会上,随时会产生各种丰富多彩的现象,为我们的发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所“发现”的,它只偏爱那些事事关心、处处留意,善于从别人认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寻觅到新意的“有心人”。这让我们想到英国的牛顿,当苹果落到他头上的时候,他并没有摸着被砸痛的脑袋发怒。而是在想:苹果离开树,为什么不向上飘,而是向下落呢?牛顿为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只有细致观察与认真思考,才会有所“发现”。
其次,发现的内容既要有趣又要新颖。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不是要大家都像牛顿那样发现什么定律。但是,同学们的发现一定要有趣。什么叫有趣呢?有趣指的是能引起人的好奇心或喜爱。有一个同学看见蜗牛整天缩在自己的“小屋”里,他就想:蜗牛爱吃什么呢?为了解开这个疑惑,他作了探索:捉来一只蜗牛,试着给它吃不同的食物:鱼肉、猪肉、牛肉、狗肉、包子、大蒜。蜗牛面对这些食物都无动于衷,只有在放青菜时,蜗牛才一点一点地啃起来。原来,蜗牛喜欢吃蔬菜!疑团解开了。他把这个发现详细记下来,写出了一篇好作文。
发现内容“新颖”,就是不要重复别人的发现。有个同学写自己在书上看到一个有趣的发现,自己再去实验一次,证实这个发现是否正确,这其实不能算是自己的发现。每次写作文时,同学们都要尽量避免选这样的素材。
第三,要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任何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不是一下子就做成的。只有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步骤,整个过程才能清清楚楚。有的同学对自己清楚的环节,误以为读者也明白,往往不把这些需要表达清楚的环节写清楚,读者看了就会觉得事情的过程不完整。
重新发现仪式的价值 篇4
甚至有些已经在读大学的广文毕业生回来说, 广文中学永远是他们最难忘的家。
作为广文校长, 我常常被毕业生对广文中学不假思索的爱所感动。我在想, 他们有就读的小学和高中, 是什么使他们独独对初中这段生活充满了抹不去的美好记忆?
这些毕业生告诉我, 广文给他们留下了一些深刻的记忆, 每过一段时间, 他们就会有一次刻骨铭心的回忆, 让他们带着感动、带着力量、带着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不断前行, 整个人也充满了力量。
我在想, 给他们带来刻骨铭心回忆的, 应该是学校里的各种仪式。
仪式, 让生命中的过渡成为美好。从小学到初中, 从初一升初二, 从初二转初三, 都意味着学生旧的生活已经结束, 新的生活即将开始。告别熟悉的同伴、远离亲爱的老师、不知曾经的优越位置是否还能持续, 这种改变往往会伴随着学生的恐惧和不安。每年新生入校, 我们总能看到不少学生茫然、无助甚至忐忑, 于是, 学校对初一新生实施“入校课程”, 在经历了“认亲”这个课程板块之后, 隆重举行“走过中学门”仪式:家长牵手孩子到中学门前, 便放开孩子的手, 由同伴手牵手跨过中学门, 走向微笑着迎接他们的老师, 老师拥抱每一个学生, 给他们赠送成长礼物。每年, 我们都会看到“走过中学门”之后的学生, 一扫刚入学几天的不安和担忧, 变得喜悦起来。仪式, 让他们摆脱了旧的角色, 带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开始了新的学习征程。
仪式, 传递难以言传的意义。仪式, 往往能营造出特殊的体验空间, 隔离了日常生活, 让彼此在一种特殊的方式下接触自己的内心, 感受和体验那份无法言传的生命意义。学校每年对毕业生实施的“离校课程”中, 有一个重要仪式叫“教师致谢礼”, 这个仪式要传递什么?我曾经在学校做过调研, 问老师“你爱你的学生吗”, 百分百的老师回答都是“十分之爱”;又问学生“老师爱你吗”, 没有一个老师获得过百分百学生“十分”的回馈。其实, 不是老师说了谎, 而是老师施爱的方式出现了偏离, 或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 让学生感受到了冷漠甚至伤害。于是, 我们设计了毕业典礼。典礼上, 当所有老师向学生鞠躬致谢的一刹那, 所有的爱都涌向了学生:感谢你的陪伴, 因为你的陪伴才有我的职业;感谢你的成长, 因为你的成长让我更加幸福;请原谅老师的无心之过。那一刻, 爱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涌动。仪式, 催生出爱的意义, 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深的影响。
仪式, 让学生主动地面向未来。仪式具有象征意义, 一定程度上说, 象征是仪式的核心。比如春节贴春联、放鞭炮, 象征着新一年的开始;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象征着一家团团圆圆;婚礼上新郎新娘交换戒指, 象征着把最珍贵的爱交给对方。在学校活动中, 挖掘仪式的象征意义, 能给学生带来正能量。每个学年结束, 我们会对初一、初二学生实施“进阶课程”, 课程实施中隆重举行“班牌交接”仪式:上一级的学生将班牌交给下一级, 每个学生都要触摸即将升入的新班级班牌, 告诉自己“我进阶了”!每年六一, 我们为初一的学生举行“告别童年, 拥抱青春”仪式, 所有初一新生到离校80公里远的青云山做植物主题研究。他们以研究小组为单位, 在方圆3000亩的青云山里活动, 自行查找上山线路, 小组集体闯关, 自己准备午餐。正是这样的活动, 让学生充满自信地走向未来。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 一个很小的风俗习惯或者仪式, 不但能使人平静, 而且能治愈人的痛苦。学生需要仪式, 仪式能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 能使平淡的生活变得有意义, 能让学生抛开过去的痛苦和悲伤, 喜悦地迎接新事物、新生活的到来。
发现自己的潜能教案 篇5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具有巨大的潜能,使学生对潜在的自我树立更多的信心,也为下面根据自身实际确立努力目标奠定基础;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一些发掘潜能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本课题教学的难点是是学生认识自己的巨大潜能,以树立信心。其教学重点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自己具有巨大潜能的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掌握一些发掘潜能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在新的学校、新的班集体中,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压力、难度的增强,很多学生早早的失去了自信心,迷失了少年时期美好的梦想,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如别人。从而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因此,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具有巨大的潜能,使学生对潜在的自我树立更多的信心,为根据自身实际确立努力目标奠定基础,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一些发掘潜能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潜能的巨大性,潜能的内容以及发现自己潜能的重要性,掌握发现潜能的几种重要途径。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发现潜能、拓展潜能及克服困难的能力,从而提高生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乐观向上,主动争取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懂得每个人都具有潜能的依据以及开发潜能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自己是有潜能的。
五、教学方法
在启发式思想指导下,用讲授、讨论法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看中激趣、做中悟理、议中求真,达到由知导行的目的。为学生创设一个了解发现自己潜能的意义及学会发掘自身潜能的广阔空间,使他们能够自信、乐观地成长。
六、教学准备
秒表、故事材料等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活动一:击掌
教师:大家觉得自己拍手一分钟能拍多少下?(请几位同学预测一下)现在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当我说开始的时候,每个人尽自己所能得使劲地拍手,能拍多少就拍多少,一边拍一边数,当我喊停的那一刻,所以人都停下,告诉老师自己拍了多少下。
教师:大家从这个游戏当中领悟到了什么?我们有些能力连我们自己都没有发现,只要肯做,什么都有可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大家发现我们身上还有哪些尚未被发现的能力,也就是第二框的题目――发现自己的潜能。
(二)讲授新课
一、认识自我的潜能(板书)
教师: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那么我们有哪些潜能?怎样发现自己有哪些潜能?首先我们听一个故事:
一位已被医生确定为残疾的美国人,名叫思第文,靠轮椅代步已二十年,他的身体原本很健康,他赴越南打仗,被流弹打伤了背部的下半截,被送回美国治疗,经过治疗他虽然康复,却没法行走了。
他整天坐轮椅觉得此生已经完结,有时就借酒消愁,有一天,他从酒馆出来,照常坐轮椅回家,却碰上三个劫匪,动手抢他的钱包,他拼命呐喊拼命反抗,却触怒了劫匪,他们竟然放火烧他的轮椅,轮椅突然着火,思第文竟然忘记了自己的.双腿不能行走,他拼命逃走,求生的欲望竟然使他一口气跑了一条街。事后,思第文说:如果当时我不逃走,就必然被烧伤,甚至被烧死。我忘了一切,一跃而起,拼命逃走。以致停下脚步,才发现自己会走动。现在已在纽约找到一份工作,他已身体健康,与正常人一样行走。
教师:由此可见,一个人通常都存有极大的潜在体力,科学家发现,人类贮存在脑内的能量大得惊人。人平常只发挥了极小的大脑功能,要是能够发挥一大半的大脑功能。一点也不夸张。那么可以轻易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12个博士学位(及书本51页相关链接)。
有人估计,在一生中一个人的大脑,可容下5亿本书的知识。即使一个人用其一生的时间和所有的精力学习,大脑也永远装不满。研究证明,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
教师: 人的特长往往是某个方面潜能的表现,还有许多潜能隐藏在角落里,未被发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善于把它们发掘出来。
对照潜能的七大表现,找找自己还有哪些潜能未被开发? 思考下列问题:
①海平面以上的能力是你什么能力?那海平面以下的是你什么能力?②从你的潜能图上可以看到,7座“冰山”是有高有低的。为什么你会这样画?请简单介绍。③你觉得自己的潜能在哪儿?
我现在的特长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潜能
我的好朋友现在的特长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同桌现在的特长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总结: 从刚才同学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得出,我们的特长是慢慢培养出来的。换句话说,特长的形成过程,就是潜能被开发的过程。由此可见,人的潜能是可以不断被发掘的!大家要做个有心人,用慧眼发现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潜能,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合乎实际的评估,以判断今后发展的方向。
二、发掘自己的潜能(板书)
1、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信心和勇气,能帮助我们发掘潜能。(照镜子)
师:人们常常埋怨社会埋没人才,其实,由于缺乏信心和勇气,自卑、懒惰、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埋没的现象也是相当普遍的。如果我们能多给自己一点刺激,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多一点信心、勇气、干劲,多一分胆略和毅力,就有可能使自己身上处于休眠状态的潜能发挥出来,创造出连自己也吃惊的成功来。
每一个人每天早晨起床和晚上睡觉之前都对镜子中的自己大声地宣布:“我很棒!我每天都有进步!”坚持一个月,我相信你们都会成为一个很棒的人!
2、在心中想象出一个比自己更好的“自我”的形象,能够激励自己的斗志,有
利于释放自己的潜能。
带领学生阅读书本P52的一个小故事,从故事中收到启发。
教师: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开发了人的无穷无尽的潜能。只要你抱着积极的心态去开发你的潜能,你就会有用不完的能量,你的能力就会越用越强。相反,如果你抱着消极心态,不去开发自己的潜能,那么只有叹息命运不公,并且越来越无能!
并非大多数人命中注定不能够成功,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能成就一翻惊天动地的伟业。都可以成为一个新世纪的领航者。
3、只有实践才能激发潜能(板书)
请你养成习惯,先从小事上练习:“现在就去做”,这样你很快便会养成一种强而有力的习惯,在紧要关头或有机会时便会立刻掌握。
三、布Z作业
引领学生发现未来的自己 篇6
[关键词]“生涯发展规划”;研究性学习;北京理工大学附中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8-0009-03
几年前,我校接收了一名从美国回来希望在国内继续读高中的学生。我问他,你在美国学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回答:我知道了自己将来能做什么。我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是通过课程的选择、自己的尝试以及调研思考得来的,因此他的学习方向很明确,知道为什么而努力和怎样努力。这件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哈佛大学进行过一项长达25年的实验研究。他们在一群智力、年龄、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中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发现: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远目标,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60%的人只有一些模糊的目标,27%的人根本没有目标。25年以后,再次对这些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令人震惊!那3%的人全部成了社会各界的精英、行业领袖;那10%的人都事业有成,成为各领域、各专业的成功人士;那60%的人大部分事业平平;那27%的人过得很不如意,工作不稳定,入不敷出,怨天尤人。这项研究告诉我们:目标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人的目标越清晰,前进的动力就越足,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和学校教育的宗旨,把培养目标概括为: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懂道理、会学习、强体魄”的优秀中学生。我们抓住高中新课改的契机,在高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为学生确定了“生涯发展规划”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在中学时代科学规划人生。
一、引领学生开展“生涯发展规划”的课题研究
1认识“生涯发展规划”的含义
“生涯发展规划”是一个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志向,为自己的未来选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作出设计与策划。对于高中学生而言,“生涯发展规划”主要包括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职业规划是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作出较为全面的设想和计划,学业规划是为实现职业规划对正在进行的学习作出设计和安排。职业规划反映了中学生的职业选择趋向,而学业规划则是实现职业规划的基础。
对中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在于引领和激发。引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规划未来,树立人生的目标和理想。激发则重在为学生搭建舞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责任感和主动发展的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学业基础,从而为实现生涯规划创造条件和机会。
2确定开展“生涯发展规划”课题研究的主要环节
课题研究的主要环节包括:(1)开设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主要介绍作好生涯规划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分析自己。(2)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为小组配备指导教师。(3)开题、调研:走访相关的大学、职业机构,开展访谈等活动。(4)每个学生完成《“我的生涯规划”研究报告》,进行答辩、交流。
3学生研究的主要过程
(1)分析和认识自我。包括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教师引导学生尽量选择与自己的兴趣、性格相一致的职业;思考自己最看重什么,关注市场的需求变化,将自己的爱好、优势与社会需要挂钩。(2)认识职业。学生通过查找信息、到相关机构调研、参加相关的职业体验,获得职业知识。这一过程必须由学生亲自体验。(3)了解受教育情况与未来职业的关系。学生只有逐步认识自己受教育的情况与未来人生和社会角色定位的关系,才能科学地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4)进行职业决策。当上述工作都做得很到位并掌握大量信息后,学生再进行职业决策,选择出自己希望和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5)制订能够实现目标的学业准备计划。根据职业趋向,选择希望升入的大学和专业;明确自己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需要达到的水平。制订高中三年的学习策略,激励自己做出实际努力。(6)形成研究报告。
4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效果
(1)学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自我认识与客观的职业取向。绝大多数学生参加课题研究的态度非常积极,他们分析自身的优缺点,研究各种职业所需要的人才素质,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职业选择。他们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各有不同:有的学生希望成为医生、记者、律师、工程师等,有的学生希望成为优秀的调酒师、飞行员、节目主持人、动漫大师、经纪人、心理咨询师、乐理康复师等。他们所期待的未来职业,有的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有的还未得到社会的认可,但学生们认识到,无论选择什么职业,只要自己努力,肯定会有所作为。
案例1:有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在一段时间里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苦恼。但他酷爱英语,在参加“疯狂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刻苦训练,口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还尝试用自己的爱好为社区服务。在此过程中,他的组织、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示,这帮助他坚定了自己的职业取向:开办外语学校,从事英语教育工作。从此,他变得很阳光、很自信。2007年,他考入理想的大学,还担任了学生会主席。
(2)学生对照自己的选择,对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进行了重新规划。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们认识到,要想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就必须主动锻炼自己,对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进行新的思考与规划。
案例2:我校有一名学生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外交官,他把目标大学锁定在北京外交学院,但他的成绩并不是特别好。他怕自己考不上,因此,一上高中就拒绝做社会工作,一心只想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他分析了一个外交官应该具备的综合素养和各种能力,意识到自己需要通过做社会工作,培养自己应具备的相关素质。后来,他参加了校学生会干部的竞选,并高票当选为学生会主席。为了帮助他成就梦想,学校还推荐他参加“走进外交部”的活动,给他提供进一步了解外交工作的机会。2007年3月,学校又选派他和另外两名同学随教育部中日青年友好交流使者团访问日本。经过这样的历练,他的目标更加坚定,他将自己的学业目标锁定在北京大学小语种专业上,最后在高考中取得了673分的好成绩。
(3)使学生对学习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更加深刻。
案例3:有一名学生在《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天文研究者》的研究报告中写道:“在中学阶段,天文学的学习与研究带给我们的
最重要的意义,不是你能发现什么天体,不是你在今后一定步入天文学家的行列,而是你要有一份恒心,把天文及天象观测等作为自己的爱好,乃至确定一个伟大的目标,并为之奋斗终生。”
尽管有些调查和思考还很不全面,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有特别出色的表现,但是,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和思考,为他们提供了认识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增强自信,焕发精神,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是增强责任感的过程,是价值观升华的过程,也是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
二、建立“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的学校支持系统
“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不应该是游离于常规的学生教育之外的东西,它应该是贯串高中三年的一种教育活动。我们在全体高一学生中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经验尚不足,有些准备还不是很充分。有的学生总觉得现在还不能确定自己将来感兴趣的事,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学生还不能深入思考自己的职业趋向和理想,他们所选择的职业往往是自己最熟悉的职业;还有的学生思考深度不够,对职业规划停留在一般的表层认识上。同时,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的和针对性强的指导还不够,学校层面对指导教师的有效组织和领导也不够。
随着“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的深入开展,我们认识到:必须着力建设相应的支持系统,以保障“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的质量。
1建设指导教师队伍
指导学生作好生涯规划,是教师在高中新课改背景下面对的一个新的学习和研究领域。教师对人生和生涯规划的认识理解水平、课题研究能力,都直接影响其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水平,影响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特别是高一新生刚刚进校,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还很不够,这给教师的指导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课题研究开始前,我们首先对指导教师进行了认真培训,讲明开展这项教育活动的意义,明确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和对其的具体要求。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2提供丰富的课程支持
我校已经开设了几十门选修课程,组建了多种学生社团,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与空间。根据学生的需要,我校还将进一步建设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性、体验性的活动课程,可以为学生亲身体验职业要求、锻炼综合能力提供平台,帮助学生对自己的选择和规划作出更切合实际的调整。因此,学校要细心设计和安排综合实践课程,使之为“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3做好朋辈之间的激励、促动工作
我校通过发现学生榜样、促进朋辈互动,激励学生思考生涯发展问题,促进学生树立理想和目标。例如:在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2008年5月,我校评选出学校“首届十优学生”,综合十优学生的突出表现,我们提炼、概括了“十优精神”,这就使“有理想、懂道理、会学习、强体魄”的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化。
4重视开发社会教育资源
语文 让我们发现自己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育
很欣赏一个观点: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 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 语文的高度就是生命的高度, 就是人的高度。很欣赏这样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 它面对的是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 担负的任务是通过对话构建学生立人的基础。很欣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给语文下的定义:“语文即人自身。”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仅仅就是为了谋生吗?甚或就是如2003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湖南省那位中学语文老师说的, 读书就是为了赚大钱娶美女?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语文, 人的回归
在教学中, 我要求大家心中有语文。比如赏析文学作品, 我们通过一个个孤立的文字, 走近作者的心灵, 走进时代的风雨之中, 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中观照历史人生, 体察社会万象, 把握生命的律动;比如语基训练, 我们体贴着母语情怀, 张大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的双臂, 在孤独无由的文字之中抚摩到历史的心跳, 感受到母语无声胜有声的亲和力;比如写作指导, 我们高扬“我手写我心”的旗帜, 真诚为人, 真诚为文。“人”“文”合一。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实际上, 我们的语文, 自古以来就是关于“人”的显学。当前语文界对“人”的发现与彰显, 正是语文本真的回归。作为审美的、心灵的语文, 从教与学两方面说, 它是一种镜像, 认真观照, 它让我们发现自己。
人的回归, 形而上地说, 是以人为本;形而下地说, 是学会交流, 学会感动, 学会悲悯, 学会憧憬。英国塞缪尔·斯迈尔斯在其作品《品格的力量》中说:“性格的本真是人生最高超的境界。”我想, 感动、悲悯、憧憬等就是此境界的具体表现。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敏感, 是对生命的敏感, 是对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敏感。敏感而敏锐, 敏感而聪睿, 敏感而反省, 敏感而建设。建设中成长, 建设中成就, 以至高蹈, 以至超越。
二、语文, 与梦想有关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 我看到了一份惊喜之情。我知道, 在大家的文字背后, 蕴藏着对乌托邦理想的一种蒙眬的期待。同学们的文字, 除了忠于现实的部分, 更多地是表现自己的梦想, 借助人物来展现心灵;大家的文字, 也会批评现实生活, 而且力透纸背, 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取悦群体的意味。思想的底蕴, 除现实的关怀之外, 还要有形而上的关怀, 思想的翅膀还有待自由无羁, 在更广阔的领域飞翔。乌托邦的浪漫情怀渗透在字里行间, 乌托邦的语言作为寓所的方式存在。一切的现实以外的愿望, 靠语言来运转, 靠语言来承担, 一切都在语言当中。而这样的语言, 往往就是精神自由的所在。我相信, 乌托邦的思想只有在少年的心灵里才会产生真实的价值, 才会被描绘出更灿烂的彩色。而这些, 都让我们的心灵里有一份可爱的幸福的栖息之地。
语文, 作为心灵与审美的载体的母语的语文, 从甲骨文的看图绘形发展到现代文字的点横撇捺, 有些相似于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被写成一个个符号化的汉字, 这个过程, 与其说是丢失, 毋宁说是加载:个体类聚成了万千, 现象类聚成了思想。文字承担着, 语文在文字之上和之外更大地承担着:现实的, 未来的。语文是一座桥, 一座接通现在与未来的桥。
三、语文, 让我们发现自己
语文是无用的。每次给新同学上第一堂课, 开堂锣鼓就是这句话。当然, 紧接着还有第二句话:无用之用, 方为大用。我们许多人只知道第一句话, 而且习惯于用“有用”“无用”来选择取舍, 这是语文的无奈。我不主张为此而去开发语文的工具作用, 寻找语文的功利价值。这样做, 不仅无奈、无益, 而且最终像药不对症那样会更大地伤害语文。我们必须承认语文的无用性。以前有种说法, 语文是精神食粮, 这还是实用主义思维。把语文比喻为食粮不如比喻为衣服, 最初始的需求, 衣服可能是遮体或御寒, 超越了这种“工具化”或功利化的需求后, 衣服就是身份表达的心灵需求和情怀表达的审美需求了。
宇通发现“绿区”发现了价值 篇8
2011年9月, 宇通“绿区安节助驾系统”上市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来自全国31个省市的33家公交公司领导亲自体验宇通副总经理王文兵的精彩讲演和宣布了绿区上市样板客户招幕政策。
绿区安节助驾系统是宇通继发动机热管理系统、整车阴极电泳之后推出的又一技术品牌, 同时也是宇通“安节价值体系”下的又一重要成果。据介绍, “绿区”主要是针对公交市场换挡频繁, 油耗大的驾驶操作背景, 而研发出的一款旨在实现整车最优燃油经济性的辅助驾驶系统。在产品终端上, 节能驾驶状态下显示为绿灯, 当需要换挡时则显示为黄灯或红灯, 因此命名为“绿区”。
调查显示, 很多驾驶员驾驶习惯存在不理性, 如驾驶过程中档位使用不合理, 换挡时机不当等, 尤其是发动机进入电控时代后, 驾驶员对电控发动机的特点不了解, 导致使用过程中车辆油耗很高。绿区安节助驾系统基于发动机的电控系统开发, 可以根据发动机工作点和车辆行驶状态, 通过对驾驶操作过程进行智能化分析, 提示驾驶员进行合理驾驶操作, 使发动机工作在经济性较好的区域内, 达到整车最优燃油经济性, 实现节油的目标。
在实际操作中, 绿区具有监控与判断、语音提示、故障诊断显示等三大基本功能, 能够在不改变车辆硬件条件下最大程度的挖掘现有电控系统、车辆及驾驶人员的节油潜力, 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据主办方介绍, 本次发布会还有一个重要目的便是面向公交市场招募10个样板客户, 对绿区安节驾驶系统进行为期3个月的样板试用。确定的样板客户可与宇通签订“绿区试用协议”, 选取2条线路各5台车试装“绿区”, 跟踪驾驶员的应用状况, 详细记录试用车辆每天的油耗数据。使用3个月后, 确认有效果的企业按售价向宇通支付“绿区”费用。
这种将技术产品放到实际应用中证明其价值, “先试用再决定是否购买”的做法不仅是一种创新的营销方式, 更体现了宇通对自己产品的自信、对客户利益的重视和保护。对此, 宇通客车副总经理王文兵表示, 宇通客车一直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绿区安节助驾系统经过我们的前期实验证实了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也希望能通过不断的努力为客户带来更大价值。
宇通的这种自信来源于其技术实力和良好的测试效果。宇通拥有国内客车行业首家博士后工作站和首家国家级技术中心, 每年投入科研费用数亿元进行技术研发, 而绿区和宇通其它代表性成果一样, 背后也有着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持, 并经历了丰富的前期测试, 节油效果得到了实际印证。首先是厂内样车验证, 采用客运与公交两种车型, 分别进行高速工况、国道工况和城市工况下的对比测试, 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 绿区的综合平均节油率为11.62%;在国道、公交路况条件下, 换挡频繁, 按照此系统换档提示驾驶节油率较高。其次进行用户正常工况下的使用统计验证, 第一批在郑州26路公交上, 对5台车辆安装此系统。最终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 证明安装绿区系统的车辆节油效果比较显著, 达到3%—5%。试验同时也发现, 驾驶员能否按提示操作, 也对油耗也有一定影响。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公交保有量为42万辆左右, 对不同长度车辆进行折合可以9米公交为参考, 其参考油耗可视为29升/百公里, 如果都安装绿区安节助驾系统, 按照正常工况下节油率为4%来计算, 全国公交每百公里即可节油超过48万升。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油耗已成为用户关注的主要性能。影响汽车用户油耗的因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车辆本身的燃油经济性, 一方面是用户的使用操作。
绿区安节助驾系统就是一款从用户的使用操作角度对操作过程的智能化分析, 提示驾驶员以最节油的方式操作, 从而达到节油目标的辅助驾驶系统。
从汽车燃油消耗量的计算方法可知:提高发动机燃烧效率、保证发动机平滑运转、在某些工况停止喷油、减小刹车的频率和时间、保持车辆在合适的档位、降低整车加速阻力、减小附件功率消耗等多种方式均可降低汽车的油耗。
对于驾驶员来说, 在行驶过程中可以通过减少制动来节油, 但是如何通过采用合适的挡位来节油, 则很难判断。尤其是发动机进入电控时代后, 驾驶员对电控发动机的特点不了解, 导致使用过程中车辆油耗较高。
以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的价值 篇9
然而,当我们换个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视角看待乡村时,就会发现它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事实上,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跳出依附视角就能发现,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
如果说,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生态文明理念则给予生产和生活过程同等重视,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
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制到了乡村,甚至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比如,把城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在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可惜,这一有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问题。
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又像是一块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1992年,1575名科学家曾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正是与工业时代的过度索取有关。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而美丽乡村建设,也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浅析外围现场的价值及发现利用 篇10
随着犯罪的不断升级、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越来越隐蔽, 在中心现场中遗留下有价值的痕迹物证越来越少。可是他们往往忽视对外围现场的处理, 另外一般外围现场离中心现场较远, 不易引起围观群众的注意, 不易造成人为的破坏, 能够保持其原始性, 为提取有价值的痕迹物证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做到中心现场与外围现场并重, 加强对外围现场的寻找利用。
1重视外围现场勘验检查的必要性
1.1从犯罪心理状态来看, 犯罪分子作案时往往在中心现场的警觉性比较高, 而在外围现场的警觉性比较低, 他们认为在中心现场的行为才是犯罪, 在外围现场的行为不是犯罪行为。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 室内作案的进入室内时、野外作案的进入中心部位时特别注意, 尽量不留下痕迹物证, 即使留下痕迹物证, 也会在逃离现场时想法设法地予以破坏处理。
1.2外围现场能较好地保持原始状态, 反映犯罪分子活动的真实情况, 外围现场 (如作案前隐藏、隐蔽的位置) 因不太容易遭到人为的破坏, 而较好地保持了现场的原始状态。这些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尸体等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犯罪分子作案的真实情况。
1.3中心现场因犯罪后果的发生而遭到破坏和改变, 有些案件比较特殊, 中心现场的破坏比较严重, 如爆炸、纵火案件。只有通过勘查、利用外围现场, 才能发现和提取到有价值的物证。
1.4结伙作案容易在外围现场留下痕迹物证, 结伙作案的成员之间一般有明确的分工和配合, 有望风、放哨的, 有进入中心现场实施犯罪行为的, 有专门应接的。分工不同, 成员在作案过程中所持的心理态度也不同。主犯很谨慎, 会采取一定的反侦查措施, 如带手套作案, 作案后清理、破坏现场等;从犯认为自己是协助、配合主犯作案的, 承担的是次要任务, 因而谨慎心理较弱, 一般也不带手套, 容易留下一些有价值的痕迹物证。
2寻找、发现和利用外围现场
2.1利用犯罪分子遗留在中心现场的痕迹物证发现和利用外围现场。
2.2根据被害人、见证人的陈述和指证发现和利用外围现场。
2.3组织干警大面积搜寻。
2.4通过新闻媒体发动群众寻找。
3外围现场痕迹物证的应用
一般来说, 在外围现场, 犯罪分子心理相对放松, 容易留下条件较好的痕迹物证。如中心现场戴手套, 在外围现场痕迹物证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现场勘查实践, 对外围现场痕迹物证除了勘查上要抓紧时间外, 在运用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查明外围现场痕迹物证与案件的关系。
3.2注意外围现场痕迹物证的综合利用。
《发现自己的潜能》教学设计 篇11
1.面向学生
中学生。
2.课时
1课时。
3.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等。
二、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认识开发潜能对人成长和发展
的影响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潜能是可以发掘的,使学生掌握
发掘自己潜能的方法,树立不断超越自我的信心,从而更好地达
成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潜能是可以被发
掘的。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发掘自己潜能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鼓励学生开发自我潜能,树立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心。
三、教材分析
《发现自己的潜能》是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五课《自我
新期待》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和发掘自己的潜
能。从全课内容看,它是对第一个框题的继承和发展,并为第三个
框题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教材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认
识自我的潜能”,主要介绍具体的潜能及开发潜能的意义;第二部
分主要说明发掘潜能的方法。尽管内容不多,但知识之间联系紧
密。教材编写的主要思路是明确潜能的内容及开发潜能的意义,在
此基础上讨论如何发掘潜能的方法。
1.教学重点
发掘潜能的方法。
2.教学难点
认识和发掘自己的潜能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情景体验法、活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播放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场上我国运动员获得冠军的精
彩瞬间。
[百度百科]
http://bugu.cntv.cn/sports/other/wodeaolinpike/classpage/video/20100105/100969.shtml.
(板书)
课题:发现自己的潜能。
(一)认识自我的潜能
1.人的潜能有待开发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课文第51页方框的内容并思考方框内的问题。
[教师活动]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活动状态,与他们共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
题和困惑,教师还可以补充以下内容(课件展示):
[百度百科]
(1)两幅大脑图片。
大脑开发:http://baike.baidu.com/view/1278401.htm
(2)三幅名人图片:马克思、恩格斯、茅盾。
马克思的语言天赋;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7788922.html
爱迪生的发明: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158630.html
茅盾的记忆力:http://www.dengb.com/article.asp?id=4334
上述内容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的潜能犹如一座有待开发的金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板书)
2.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读课本第52页第一段的内容,然后进行。(智能抢答赛课件展示)
[百度百科]
七幅有关不同潜能的相关图片。(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学生活动]
学生看到图片后,以第—个站起来的同学为准,迅速回答问题。根据学生的抢答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总结归纳。
(板书)
3.发掘自己潜能的重要意义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2页第二、三段的内容,然后提问:发掘自己的潜能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个别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进行针对性地总结归纳。
[教师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作如下补充(展示课件):刘翔的图片及事迹。
[百度百科]
图片: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1%F5%CF%E8&in.
事迹:http://16da.youth.cn/yxqq/200804/t20080423_690153_1.htm(板书)
(二)发掘自己的潜能
[教师活动]
播放录音——开发潜能的作用。
[百度百科]
http://www.suji.com.cn/onet/slj/RM/02-yuanli/b05.rm(板书)
1.积极的自我暗示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2页第二个方框成功企业家的例子,然后提问方框的问题。
(展示课件)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个别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进行针对性地总结归纳。
(板书)
2.想象更好的形象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3页第一个方框玩泥沙的例子,然后提问方框的问题。
(展示课件)
[学生活动]
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后,小组派出代表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总结归纳。
[教师点拨]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可以请个别学生谈谈自己未来的形象。
(板书)
3.在实践中激发自己的潜能
[教师活动]
每个学生发一张白纸,让学生仿照课本第53页第二个方框的例子制订一个属于自己的计划。
[学生活动]
请几个同学分享一下他们制订的计划,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总结归纳。
[课堂小结]
1.让学生快速浏览全节教材内容,并回忆教师的讲述内容,从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所学知识
2.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收获
(告诉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作为参考复习)
六、教学反思
以往教学“发现自己的潜能”一节,我过多关注了潜能知识的分析与运用,虽也对学生进行了“开发潜能”的思想教育,但总感觉激发不了学生的热情。本节课我就以如何开发潜能作为出发点,在情境教育中引发潜能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学生热情高涨,使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同时也使我深深感到:教学中,“以情激情”不但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方法,而且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增进其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价值发现与员工价值导向问题探析 篇12
“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 一首歌, 几代人。这是一种良好的自我认知, 激发了大庆人的进取与奋斗的热情, 给予了我们舒适与完整的生活感觉。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如果失去了良好的自我认知, 孤单、沉滞、失望与颓丧的情绪将悄然走进心田。
目前, 员工的自我价值认知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家庭的动荡、利益比较的失衡、职业的倦怠、人生目标迷失、对社会问题的困惑等都影响到了我们队伍的士气。有研究者指出:二者兼顾成为职工处理集体与个人、人与人、义与利关系的价值尺度, 信奉无私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亟待重塑, 以集体主义为主导和中心的价值观已经大大削弱和动摇。在金钱诱惑面前, 多数员工表现理智和自我约束, 不被金钱所动, 但也有少数员工认为在条件成熟情况下愿为之铤而走险。吃好、穿好、玩好, 有住房和现代化家电、交通、通讯工具成为职工生活的主要目标。职工对丰富多彩的闲暇生活期望越来越高, 不满足闲暇生活的单调枯燥, 消闲方式日趋多样化[1]。
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思、德、行三位一体的核心就是责任。集团公司多年来开展的“形势、目标、任务、责任”教育活动, 旨在引导职工在新形势下给自己定位, 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重塑大庆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同构核心价值, 将企业的发展目标变为员工的发展愿景
社会理想对生活理想和工作理想具有导向作用。社会理想的迷茫将导致工作理想的迷失。因此, 我们必须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我国学界将以人为本、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公平、正义、和谐、自由等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了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大基本内容, 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典型体现和生动展示。它的本质是“我为祖国献石油”, 精髓是艰苦奋斗, 基本要求是“三老四严”、“四个一样”。长期以来, 中石油高举旗帜, 不断巩固百万石油员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努力构筑独具特色的文化优势。
我们电力集团的理念识别系统包括企业使命、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价值理念, 是企业文化建设工程的核心。企业精神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核心经营管理理念为“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企业经营宗旨为“创一流电力企业, 当二次创业先行”;企业经营价值观为“为市场提供最好的服务, 为企业创造最佳的效益”;发展理念为“打造强势电力, 共创百年油田”;党务工作理念为:围绕中心想事, 服务中心做事, 监督中心行事, 保证中心成事;管理理念为“以人为本, 安全文明, 效益至上”;服务理念为“诚实守信, 优质服务, 用户至上”;形象理念为“油田电力, 绿色能源”;安全理念为“规程是法, 安全是福”。
建立使员工价值取向与企业目标一致的机制。企业目标达成度是与员工的认同度密切相关的, 员工工作的幸福感也是与对企业发展的认同感密切相关的。企业在制定长远规划和目标时, 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要求和需求, 使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尽可能地体现在企业目标之中;企业目标确定后, 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 使员工树立全局意识, 自觉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 使之与企业目标一致、合拍, 让员工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如此, 企业目标实现之日, 也是员工的价值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之时。这就有利于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前哲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 把知识与道德等同起来, 即智慧的人必然是有美德的人。美德由教育而来, 教育的目的即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获得知识, 最终成为有智慧、有道德的人。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是“精神助产术”, 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 而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他先要向学生提出问题, 回答错了, 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错了, 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 使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自相矛盾的地方。这样交相争辩, 最后迫使对方承认无知, 并从引导和暗示中, 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是一种要求共同讨论, 互相启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 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沟通。近期电力集团“关于发展成果惠及员工的真诚沟通”就是一个范例。其把职工的心理、提高收入的必要条件、领导的共识和希望及面临的形式和任务机密相连, 沟通细腻、润物有声, 通过心与心的对话, 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油田工会“珍惜、感恩、回报”主题教育活动更为沟通添彩。
三、促进价值重叠, 尊重员工个人价值
价值重叠作为政治哲学的一个概念, 含义之一是不同利益的人也可以达成价值观上的一致。这一观点对我们促进和谐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其社会需求是紧密相关的, 不同年龄层次的员工又有着不同的社会需求。比如, 青年员工较多地考虑事业的成败, 而中老年员工则偏重于工作和生活的安定、幸福。同时员工的价值取向会受到本人文化程度、技术能力、社会生活阅历、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员工价值取向的个体差异,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对人的关怀与尊重”这样的当代话语,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 都要求我们正视员工个体的价值追求。追求个人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成为职工并重的主导人生目标, 事业成功、实现自我价值、谋求物质利益的实现和满足、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是员工的人生动力。支持他们通过正当合法渠道追求自身经济、政治等利益, 并因势利导地将自身利益的期望化作工作动力, 激发生产、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教育者首先是倾听者,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细心观察、耐心倾听职工的诉求, 特别是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不同意见。教育者要有多角度的思考力, 理解员工的诉求。教育者要有全局思考的能力, 指明员工的根本利益所在, 以协调冲突。这需要有宽广的胸怀, 要善于倾听, 要学会倾听, 要拓宽倾听途径。其次, 要有心理学知识根基, 要善于分析判断问题症结之所在, 要从听懂倾述, 向引导倾述的转变, 要学会心理分析的“未雨绸缪”评判技能。心理应对和心理分析孰重孰轻, 这是摔脸子、拍桌子能解决的吗?管理者的心理分析能力亟待加强。笔者拙见, 心理学知识应该成为领导干部的基本功课。
谋者思之先行, 智者谋行合一。善待善为、凝聚拼搏不失为可持续的条件和基础。
摘要:价值导向应分为价值发现、价值定位、价值提升三个过程。价值发现就是让员工发现自身的尊严, 提升自豪感和使命感。价值发现是人格发展的需要, 是价值导向的基础。同构核心价值, 促进价值重叠, 让职工有尊严地工作, 有自豪感地工作, 充满热爱地工作, 将极大地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价值发现,价值导向,员工价值
参考文献
【发现自己的价值】推荐阅读:
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09-10
[2012暑期征文]发现自己的优点09-21
发现自己教案12-10
发现另一个自己作文08-18
发现自己教学设计09-30
大班教育笔记: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错误08-26
人力资本的价值发现06-01
自己的价值作文06-12
澄清自己的价值观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