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教堂的艺术

2024-10-15

发现教堂的艺术(精选3篇)

发现教堂的艺术 篇1

建筑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的住所像一个收纳我们的容器一样,他的发展与光密不可分。光对于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光的不同时间下的状态都呈现与建筑于不同的环境之中,从而体现建筑的不同之美,清晨阳光细腻,午后阳光剧烈,傍晚阳光柔和,从而不同时间下的建筑也有着不同的轮廓。不论是外表还是内部,都有着光对建筑的独特影响。光线的阴暗,长短,折射,散射都对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

光对于人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人类几千年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了光的出现,人们可以在黑夜中自由的活动,无论室内还是室外,延长了时间的有效性,从而使时间更具有意义。拓展活动空间,明显的提高了建筑的使用率,使建筑中的光有了新的光彩。世界上有无数的不可思议的建筑杰作都表现着人们对建筑与光的体验感受,中国古代的琼楼,古埃及的阿蒙神殿,古罗马的万神殿都体现从远古开始,人们就对建筑和光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现代的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赞叹过光对建筑设计和造型的重要作用,“建筑是对阳光下的各种体量的精确的,正确的卓越处理。”他用光的技巧设计出了著名的”朗香教堂”.让人在教堂里体验一种光影艺术的魅力。日本的安腾忠熊也巧妙的运用了光设计出了出色的”光之教堂”,利用光让人们感受到平等。

建筑与光的关系。

一、建筑与自然光

通过自然光的光线变化,人们可以感受自然的变化:日、月、地球的运动和气候的变化,体验一种更为深层的情感和遭遇自然界的感觉,今天技术的不断的加强是光的运用更加的轻易便捷,但是却缺少了人们身处于建筑中所领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筑家就是把自然普通的东西通过特有的手法而表现出一种令人感到神奇的富有意义的精神意义。中国古代很多建筑都是将自然光的运用与生活相结合,将近角瓦陇微微提高,翘首接受阳光。北方的四合院通常都很阔达为了更好的接纳阳光,南方同样也是,设置天井。这些都是因为顺应自然光而形成的。建筑本身就是为人服务的,人们利用对自然光的改造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便捷,通过对自然光的运用,也让建筑有了自己的独特色彩。通过安腾忠雄的光之建堂的欣赏,他的理念是人人平等,建筑为了体现他的思想.

二、建筑与空间光

空间是表达建筑的一种固有的模式,光是一个建筑空间的灵魂。光可以表达出建筑的精髓,展示建筑,建筑空间的创造就是对光的力量的一种纯粹表现。利用光来塑造空间感:调整和引导空间的一种秩序,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就是利用光来表现一种空间的立体感,朗香教堂最具有特点的就是他的反曲面屋顶,这是一种对光的独特接纳,反曲面导致光从狭窄的空间射入是被分散成漫射光,消除了屋顶与墙之间的物质接触,是屋顶具有悬浮感,给人们进入屋内就有一种渺小,身处于神圣之地的神圣感,与其所使用的材料也有很大的关系,利用木质模板在混泥土上留下的痕迹作为质感的一种形式。勒·柯布西耶接受这个重建朗香教堂的工程之后,采用了一种雕塑化而且奇特的设计方案。他突破了历来的天主教堂惯用的模式,用一个曲率复杂的黑色屋顶覆盖在弯曲的墙面上,由于它的曲面卷曲向上,于是好像是飘浮在墙面上一样,南面的墙被称之为“光墙”,这个墙体很厚的,上面留有一些不规则的空洞,室外开口小,而室内开口大,比例奇特,靠外墙的部分装上教堂里常用的彩色玻璃,这些做法使室内产生非常奇特的光线效果,而产生了一种神秘感。朗香教堂的屋顶东南高西北低。朗香教堂中,在东墙上开了几个小孔和一个大的方窗,都是因为地形的位置无需倾斜,光的水平方向感很强,所产生的光进入内部时被消除了菱角,造成了一种幻象,在幻象中,圣母抱着年幼的基督伫立在窗边,仿佛踏着光而来,逆光不可逼视,神秘而永恒的存在着.

三、建筑与艺术光

自然光的运用是韵律的篇章,光影的运用补充了空间的活力。西方教堂的彩色玻璃的运用,就是利用同样的日光透过不同的界面,不同颜色而使光发生奇妙的变化,利用光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氛围,西方的教堂中光趋向于一种特定的精神内涵,是人与上帝之间的一种沟通方式,建筑被当成光的容器,光代表着神,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朗香教堂中的着色玻璃就是柯布西耶运用光的艺术形式,他特意不用彩色玻璃,就是在思想上不赞同宗教的剥削,追求平等的思想,从而使用光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带来了可以看到外面场景和行人的不同效果,不同与其他教堂的彩色玻璃所带来的封闭的视觉效果,表达了柯布西耶对教堂中应引入现代空间设计的见解,也是他的精神思想,所想要表达的平等,对后人的影响也是最为深刻的。

光是建筑的一种奇妙赋予美感的语言,述说着建筑家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追求,表达着内心的理念。光是一种设计工具,令平凡的建筑显现处自我的特色与光辉。光也是一种建筑材料,展示自己的才华与设计。光在物理意义上讲是给建筑带来了光明与舒适,但是从艺术的角度上来欣赏,光的产生更加的拉近建筑本身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能让人在建筑中产生一种共鸣,思想上的升华。从日本的安腾忠雄和柯布西耶两位著名的建筑师的代表作品中,我更加的体会了光对建筑的重要性,建筑本身的特点与设计师本身的思想所融合的一种完美阐释。从视觉上,触觉上,感受上都达到了一种和谐。视觉上建筑的设计感空间感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震撼感受;光从建筑中渗透出来,折射和形成的光给让人想有种触碰的感受;建筑与光影的结合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内心的触动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2004年一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深圳设计院周刊2007年9月第四卷第三期

[3]外国建筑史2001年3月

[4]网站:设计之家

《上教堂》的艺术技巧分析 篇2

关键词:《上教堂》,拉金,诗歌,存在,运作

《上教堂》是菲利普·拉金的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诗歌以叙事的方式, 描述了“我”“步入”教堂, 在教堂中“朝前走”、“登上颂经台”、“签名”、“停留”等一系列活动, 以及由这些活动引发的“我”对教堂存在的思考。“我”一方面认为由于宗教信仰的崩溃, 教堂的存在已是多余, 宣布它“到此为止”;另一方面“我”却又“脱掉自行车夹子, 对它表示不自然的敬礼”, 并将其看作“庄严的地面上一栋庄严的房子”。从海德格尔艺术观分析, 《上教堂》所要表达的不是针对某一具体对象的看法, 而是对由教堂联系在一起的人的存在的整体性把握。为了达到这种对存在的整体性把握, 拉金从教堂的运作意义出发, 在两个层次上对教堂的存在意义进行探索, 即作为“工具 (tool) ”使用的教堂及作为“艺术品 (works) ”创建世界和表达“真理”的教堂。

对于运作意义, 海德格尔的解释是:“让被研究的东西有显摆自己的机会。……只有在运作意义中存在才会被显示出来”。教堂的运作意义就是教堂在使用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存在性特征, 而存在并不是可分析的对象。在《上教堂》中, 作者通过使用两次矛盾的情感对比把读者的注意力从作为“对象”的教堂转移到对它运作意义的关注。

首先, 在诗歌的开始作者用“有点发黄的花”、“厚重的、发霉的、无法忽略的静”等词语烘托出一个阴沉、冷清、死寂的教堂形象, 让读者感觉到教堂的没落。但是在这一节的最后两句作者却突然写道:

无帽可脱, 我摘下

裤腿上的自行车夹子, 不自然的表示敬重。

这两句中“我”对教堂的态度转变得十分突然。顺着这个问题, 读者的注意力开始不自觉地由教堂转向教堂何以是其所是的关注。

接下来, “我”在教堂中继续行进。“我”先“触摸洗礼盘”, 再“登上颂经台”, 然后“细读虚张声势的宏篇诗文”并意味深长的大声宣布“到此结束”。很自然地, “我”“想到这个地方已不值得停留”。但就在“我”即将转身之际, “我”的态度第二次逆转, 突然说:

但我还是停了下来:事实上我常如此

态度的再次逆转让读者对这个未知的因素的猜测和好奇使读者的注意力完全从教堂本身移开, 转向对教堂存在意义的追问。

从海德格尔艺术观的角度分析, “我”态度的两次突转如其说体现了拉金对宗教和教堂的矛盾态度, 不如说是他为了把读者的注意力从宗教和教堂等“对象”上移开, 让教堂有显摆自己机会的手段。实际上, 作者转移读者注意力的过程, 也就是教堂显摆自身的过程。在“我”矛盾的态度对比和看似不经意的动作中, 教堂已经把自己显摆出来。

然而, 在使用中显摆出来的教堂只是某种意义上的“器具 (instrument) ”。“器具”的本质在于它的“可靠性 (reliability) ”和“有用性 (utility) ”。器具的可靠性给世界以安全感, 有用性建立在可靠性之上。

虽然如此, 读者应该知道教堂虽然因为宗教而修建, 但却是为了人而存在。为此, 作者采用层层设问的写作手法, 逐步展开对教堂后宗教时代“有用性”的探索。

设问首先顺着前面“我”在教堂前“停留”的话题展开:

不晓得该找寻什么;也不晓得

当教堂完全废弃不用

我们将把它们移作何用,

接着, “我”从各个角度对教堂可能的运作意义进行设问。各方面探索的失败让“我”十分迷惘, 从而引发“我”的旷古幽奇之思:“当无信仰也不存在, 还留下什么?”望着“生草荒芜的人行道, “荆棘重生”的“扶壁”, “我”不由觉得教堂的形象日渐模糊。那么, “谁会是最后一个把它当作教堂寻找的人呢?会是个“边敲边记, 认识教堂楼座”的水手吗?抑或会是某个“痴迷遗迹的古董狂”, 或者“圣诞迷, 希望找到一点牧师袍、管风琴和没药的味道”?

如果说前两节“我”的矛盾态度把读者的注意力从作为对象的教堂上引开, 那么接下来的三节的一连串设问进一步引发了读者对教堂运作意义的强烈好奇心:如果什么用处都没有了, 教堂用什么维系它之所“是”?它真的会从此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吗?

态度的矛盾对比和层层设问为“我”表达自己的观点作了充分的铺垫。一方面, “我”从各种意义上对教堂作为宗教工具及其它可能的用途进行探索和反思的失败为“我”最终阐明自己的观点做了内容上的铺垫;另一方面, 在这些探索和反思的过程中, 读者不仅把注意力从作为对象的教堂上转移到教堂何以是其所是的思考, 而且对教堂将来的生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为作者表明自己的观点做了心里上的铺垫。两方面的铺垫水到渠成地为拉金最后展示自己的观点做好充分的准备。接着, 我”用全诗的最后一个设问引出自己对教堂存在的理解:

“或者他是我的代表者,

烦闷, 无知, 知道这精神的淤泥

正在扩散, 却仍穿过市郊的矮树丛

向这块十字的土地移去, 因为它使那其后只在分离时

才能找到的事物保持不分裂

如此长久并且安稳──婚姻, 出生,

死亡, 以及对它们的沉思──这特殊的骨架为谁而建?

“我”在这几行诗歌中表达的观点, 与海氏在《艺术作品的起源》中对希腊神庙的描述颇为一致。海氏说:“正是神庙首先把生与死、福与祸、胜利与耻辱、持久与衰落所在其中获得命运形态的通路与关系拼结到一起, 并“将它们聚集到自己周围”。这种敞开的相互关联的背景的无所不包的延展性特征, 就是历史人们的世界”。同样, 拉金眼里的教堂承系了历史人类的世界——婚姻, 出生, 死亡及此在本己可能性的选择 (“对它们的沉思”) 。

海德格尔艺术观认为, “艺术就是让真理自我运作”, 而真理, 就是“去蔽”, 即让物自我显现。艺术为诸物提供自我显摆的空间。虽然艺术品和器具一样都是人们制造的东西, 但它高于器具。在一般人眼里, 教堂只是一件宗教工具, 后宗教时代的教堂就等于丧失有用性的纯粹的“物”。同样, 作为艺术作品的教堂也融合了人们的悲欢离合, 生死忧伤。它使大地敞开, 同时又不可穿透。透过它, 人们感受到了它厚重的历史和岁月的沧桑。

“这个壳为谁而建”一句意在提醒人们, 教堂不是为神而存在, 而是为人而存在, 教堂是人的作品, 展示了人在其中的世界。基于这一认识, 诗人在这一节的最后写道:

说真的, 虽然我不知道

这发霉臭的大仓库有多少价值,

我倒是喜欢在寂静中站在这里。

作为艺术品的教堂创建了一个世界。它的存在照亮的整个大地。大地在世界中显现, 却又尽力保持退隐。世界和大地相互斗争又和谐一体。在这种充满斗争的和谐和静谥之中, 历史的人们劳动着, 休息着, 高兴着, 忧伤着。

诗人在诗歌的末尾把作为“器具”的教堂升华到作为艺术品的教堂, 并用适当的语言让其自我显现, 从而展示出了教堂作为艺术作品存在的伟大和庄严。以上分析表明, 《上教堂》并不只是评论界所认为的那样仅仅反映拉金本人对宗教和教堂矛盾的情感。从海德格尔艺术观分析, 这首诗是拉金对教堂作为艺术品存在的巧妙表现。

参考文献

[1]Salem K.Hassan.Philip Larkin and His Contemporaries[M].London:MECMILAN PRESS, 1988.

[2]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靳希平译:《海德格尔传》, 商务印书馆, 1999年。

[3]Martin Heidegger.Being and Time[M].Translated by John Macquarrie&Edward Robison.London:Harper&Row Publishers, 1962.

[4]王佐良:《英国诗选》,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年。

[5]Simon Petch.The Art of Philip Larkin[A].Ian Hamilton interview, in Graham Martin and P.N.Furbank, Twentieth Century Poetry[M], The Open University Press, Milton Keynes1975.

发现教堂的艺术 篇3

一、英国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11世纪英国哥特式教堂建筑伴随着金雀花王朝的开始而兴起,来自法国的诺曼底公爵亨利二世的即位,使英法间的建筑艺术开始相互影响。哥特式的建筑风格风靡于12至17世纪,后经过短暂衰退后,在18世纪再次复兴。位于英格兰南部威尔特郡的索尔兹伯里大教堂是英国早期的哥特式建筑、它始建于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控制英格兰和威尔士时期发起的黑斯延斯战役后,它可以说是英国最早的哥特式建筑之一。圣保罗大教堂,是英国第一座圣公会信仰教堂,它由主教麦尔普斯始建于604年底,在962年被维京人烧毁后重建为哥特式风格教堂。重建始于1087年,长达两个世纪后在1310年完成。教堂的历史总会伴随着火灾的发生而再次改变,在1666年伦敦的大火中,圣保罗大教堂不幸毁坏,克里斯托弗.雷恩在其烧毁后的35年之内将其重建修复成现在圆顶加科林斯式圆柱的样子。位于英国考文垂的圣麦克尔教堂建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它是当时英格兰最大的教区教堂,于19升级为大教堂,1940年11月14日圣迈克尔教堂被德国空军于在考文垂闪电战期间毁灭。只有塔、尖顶、外墙和当时主教的坟墓与青铜像保留了下来。此后哥特式风格的教堂蔓延整个英格兰,而后经过巴洛克、洛可可等风格的设计思潮后、18世纪40年代随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到来,英国国会大厦威斯敏斯特的重建,英国再次引领的新式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复兴。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位于约克郡的约克大教堂是英国典型的现存哥特式教堂,它闻名于历史悠久的彩绘玻璃窗。

二、英国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窗的窗型结构与形式特色

英国的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窗简约的组合形式充满了稳重与大气审美特色。彩绘玻璃窗的出现依托于教堂结构的改变,,罗马式建筑强调比例与对称,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征。哥特式教堂采用肋架券,这是一种框架式结构,重力地传递非常明确,可以给建筑物带来足够的强度。飞券,使推侧力减少,这样不会让教堂有过多的附加力。尖券不仅可以调节起券的角度,使失尖都在同一高度上,还可以使推测力比半圆券使中舱上部能开比较大的高侧窗。3

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窗的窗型结构自11世纪从法国传入英国以来通常分为尖拱窗和圆形窗以及其衍生而来的圆形玫瑰窗两种,这两种窗型结构的不同组合方式,变换出了各种精美的彩绘玻璃窗组合。尖拱窗的基本结构为顶部尖拱,窗体窄长,主要位于高侧窗的位置,用以增加采光面积。位于英格兰南部布里斯托的圣玛丽红崖教堂的尖拱窗(图一)不仅增加了教堂的采光面积而且给人以庄重的稳定感、烘托了庄严肃穆的气氛。圆形玫瑰窗,即大圆窗,位于大殿和耳堂的弯顶位置,在增加采光的同时,抵御风的推力。在约克大教堂的南边的墙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玫瑰窗(图二),它的制作工艺要追溯到1500年,代表着红色的兰卡斯特和都绎玫瑰,但是在1984年的大火中烧毁后重建。同样都是外部的圆形轮廓与内部的放射线条,相较于法国巴黎圣母院北面的玫瑰窗,这面玻璃窗,每一个局部图形设计都非常的精致与复杂,但在图形组合时力求呈现稳重大气的视觉感受。也有以尖拱窗为轮廓,在窗内模仿圆形窗的轮廓,再将小的圆形结构与尖拱结构进行组合,如约克大教堂的这面彩绘玻璃窗(图三),与法国的彩绘玻璃窗型组合变化丰富,华丽甚至有些眼花缭乱相比,英国的彩绘玻璃窗型在形式变化的多样中追求视觉上的简约感。

三、英国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窗的绘制过程与绘画内容特色

英国哥特式教堂的彩绘玻璃窗绘画内容多以叙事题材为主,多采用古典自然主义,理想至上、多数追求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画面充满神秘感与力量感。在早期创作彩绘玻璃窗时,艺术家首先按照窗户的大小在纸上面绘制设计蓝图也即草稿,玻璃是由合成沙和烧制3000摄氏度的碳酸钾熔炼而成的液态氧化物,然后在合成的液体中放入不同剂量的金属氧化物粉末来为玻璃液体着色。铜氧化物用来绿色和蓝绿色,钴氧化物用来深蓝色。金氧化物用来绘制为酒红色和紫色的玻璃。然后玻璃液态氧化物会被吹制和平整化为玻璃板,当其冷却后,艺术家会将着色后的玻璃片以热烫的方式按照大致的大小放在提前绘制好的蓝图上。突出和不齐的边缘再进行打磨。后期有的艺术家会直接在玻璃上绘制细节。

同一时期英国的彩绘玻璃窗绘制内容更加具有写实主义风格,位于约克郡的约克大教堂(York Minster)距今已经有1300年历史了,教堂东边的大窗户是中世纪世界上最精美的彩绘玻璃窗之一(如图四),会比一个小球场还要大,它由9列117个嵌板组成,描绘着7日创世说和希伯来圣经中的故事,玻璃窗下部的两个部分描绘着启示录和圣经的故事,在玻璃窗几乎要隐藏到花式窗格的顶端位置描绘着上帝和一句话“这是开始,也是结束”(图七)这些生动的画面洗涤着祷者的灵魂,旨在让他们能在即将到来的事物面前做出良好的判断。在绘画内容风格方面,以13世纪中期为转折点,这之前彩绘玻璃的出现,让设计师将玻璃的自身特点与绘画相结合,利用玻璃的透光性将彩绘玻璃艺术发挥到了繁荣的水平、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在经过罗马艺术的过渡期后,绘画风格比较自由、13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彩绘玻璃逐渐向绘画艺术靠拢,同时彩绘玻璃窗不再是一个宣讲基督教义的艺术载体,它同时也要满足世俗人们不断发展的功能性需求、此时理性大与了以往的神秘主义。位于约克大教堂在圣斯蒂芬小礼拜堂内的彩绘玻璃窗,描绘着擅长水性的圣徒圣克里斯托佛肩扛耶稣过河的故事。(如图五)这副玻璃所绘制的画面饱满,结构严谨和谐,人物塑造的非常有力量感。圣徒的表情刻画的细腻,我们可以感受出其内心对耶稣的敬畏,圣徒衣服的褶皱很有层次感,整个画面给人以稳重与和谐的视觉感受。杰西树之窗也是一个平凡出现在彩绘玻璃窗上的主题,温彻斯特大教堂的这面杰西树窗绘制了三个女王(如六)、约克的伊丽莎白、圣母玛利亚、维多利亚、这幅画面就有着现实主义的特点了,它非常靠近绘画作品。

四、英国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窗的色彩搭配与光线应用特色

彩绘玻璃窗艺术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自色彩的搭配与光线的结合,它也被称为半透明的绘画,可以说这是彩绘玻璃窗的灵魂也是其区别于别的装饰艺术的最大特色,彩绘玻璃窗画面本身的色彩与光线下人们感受的色彩并不完全一样,这种若影若现的效果,是平面绘画所无法比拟的(如图七)。中世纪,人们赋予光高贵神秘的特性,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描绘“从彩绘玻璃中投入的光线变化成血红的颜色,变成紫英石和黄玉的华彩,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火焰,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色彩的变化总能够更好地触动人们的感受。在基督教的教义中蓝色是天空的颜色,代表天堂。红色是血的颜色。与此同时红色与蓝色还有视觉是的相互作用,我们看到的其实感受到的是橙色与绿色,这是因为红色会吸收蓝色的补色黄色而使我们感受到橙色,与此同时蓝色会吸收红色的补色而呈现绿色。4

欧洲及英国的彩绘玻璃窗多以三原色中的蓝色和红色为主色调、黄色、紫色、绿色为辅助。同样是亮丽的色彩,但英国哥特式教堂的彩绘玻璃的色彩应用呈现出冷静与理智的视觉感受,它烘托出教堂庄严崇高的气氛。约克大教堂的大东窗这副士兵与骑士的玻璃窗中(图八),红色与蓝色的运用非常明确、这两种色彩有着明确的对比关系、使画面的冷暖反差强烈强烈、在空间意识上暖色向前、冷色向后、很好的在平面中塑造了人物的层次感与立体感、这副画面用色块的对比塑造人物形象,并不强调人物的细致刻画,半封闭式构图,以暖色调为主、明度基调为高中调、色彩效果明亮。欢快明朗而又安稳,热情中呈现出冷静与理智的美感。另一幅玻璃,捐赠者比尔的创始者之窗(图九)、这面玻璃绘画作品的构图非常严谨和谐、蓝色为背景、橙色与红色为主色调、它的颜色搭配的非常和谐、画面饱满粗犷的黑色轮廓、强烈浓重的色彩以及厚重有力的笔触、前景祈祷者与耶稣色彩鲜亮、中景呈灰暗、背景亮、色度低、这副画面的明度基调为中中调、以大面积的中调色为基调、达到丰富、厚重、强壮、有力的色彩效果。

装饰着哥特式教堂的彩绘玻璃窗通过光线的照入,将宁静与敬畏洒向祈祷者的心间,同时它体现着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适时的艺术审美趣味。英国的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窗的每一个局部图形设计的精致与复杂,但在图形组合时力求呈现稳重大气的视觉感受,它在形式变化的多样中追求着视觉上的简约感。彩绘玻璃窗多以叙事性题材为主,描写圣经故事,多采用古典自然主义,理性至上、追求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给人以强烈的神秘感与力量感。在色彩搭配方面,强烈浓重的色彩以及厚重有力的笔触呈现出冷静与理智的视觉感受。彩绘玻璃窗如同半透明的绘画,镶嵌在哥特式教堂中,好像通往天国的眼睛般体现着哥特式艺术轻盈、神秘的审美特征。

摘要:11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传入英国,彩绘玻璃窗成为了其最大的特色之一,作为哥特式教堂重要的组成部分,彩绘玻璃窗不仅装饰并增加了教堂的采光面积而且起到宗教教化的作用,同时还能反映出适时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感受。本文以典型的英国哥特式教堂为例,通过分析英国哥特式教堂的历史发展、窗型结构与形式特色、制作过程与绘画内容特色,色彩搭配与光线应用特色,来探讨英国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窗艺术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英国,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M].彭笑远译.北京出版社,2012.

[2]Winchester Guidebook[M].温彻斯特大教堂.参考手册.英国,2016.

[3]York Minster Guidebook[M].约克大教堂.参考手册.英国,2016.

[4]周志,张也夫.论哥特式教堂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产生之原因[J].装饰,2005(12).

[5]刘郡.英国哥特复兴建筑设计思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上一篇:高职数学的定位下一篇:门诊就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