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发现之旅

2024-09-13

罗马的发现之旅(共9篇)

罗马的发现之旅 篇1

2011年3月9日11时57分,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为其27年的飞行生涯划上了完美的句号。在完成最后一次国际空间站之行的同时也标志着“航天飞机时代”暂告一段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就是“冷战”的产物。二战之后,世界分裂为东西方阵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各个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在太空探索领域的竞争更是呈白热化。从加加林进入太空到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两个超级大国谁也不肯落在后面。

由于苏联拥有比美国更强大的核攻击力量和导弹破防能力,美国害怕“核平衡”的形势被打破,需要建立有效的反导弹系统来维持其核优势。1985年1月4日,美国政府立项开发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这就是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

航天飞机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出现的。

“航天飞机”是一类由火箭发射到地球轨道上,重入大气层之后转入自然滑翔状态,像滑翔机一样着陆的飞行器。“滑翔着陆,重复使用”是它的宣传词。“航天飞机”的概念提出于1954年,开始实施的时间远早于“阿波罗计划”。上世纪70年代,美国正式开始航天飞机的研制。1981年4月12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次飞行,正式拉开了美国的“航天飞机时代”。

1984年8月30日,“发现号”首次飞行。在“发现号”之前,美国制造了“企业号”、“哥伦比亚号”和“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现号”航天飞机是第4架,之后还有“奋进号”和“亚特兰蒂斯号”(企业号作为实验航天飞机从未飞上太空)。

“发现号”是美国5架进入太空的航天飞机中业绩最为辉煌的。它1984年首次飞上太空,此后在27年的时间里一共执行任务39次,飞行的总里程数达到2.38亿公里,是执行飞行任务次数最多,前往国际空间站次数最多的航天飞机。“发现号”航天飞机总共运送过246名宇航员进入太空,也是所有航天飞机中最多的。在搭乘它的客人当中,包括冷战结束后首位乘坐美国航天飞机升空的俄罗斯航天员,世界第一位女性航天飞机驾驶员,世界年纪最大的宇航员,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非洲裔美国人,以及首位进入太空的美国议员。另外,我们熟悉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就是“发现号”送上太空的。

“发现号”在太空探索中更是勇气和幸运的象征。1986年发生“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之后,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射经历了两年半的停滞,正是发现号在1988年发射成功,重新将航天飞机带回人们的视野中。2003年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因泡沫隔热板脱落再次发生不幸,之后又是“发现号”再一次承担起了重任,让美国航天飞机再次恢复飞行。应该说,“发现号”对于人类的航天事业功不可没。

“发现号”踏上最后一次太空之旅的时间被定在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2月24日下午4点50分(北京时间2月25日凌晨5时50分),地点是“发现号”已经非常熟悉的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基地。这一次“发现号”一共在太空中停留11天,给国际空间站带去一些货物,并且把意大利制造的莱昂纳多永久性多功能舱(LPMM)以及人形机器人宇航员——机器宇航员2号带到空间站上,这是首个进入太空的类人机器人,并将成为空间站永久居民。机器人宇航员2号由美国航天局与通用汽车公司联合开发设计,其全身装备多种感应器,并有一双灵活的手(脚部还在研发中),美国航天局希望将来它可以协助或代替宇航员完成太空行走等危险作业。

“发现号”航天飞机于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3月7日离开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9日11时57分成功着陆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跑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直播了“发现号”降落画面。它穿过淡淡的云层,由远至近,调整方向,水平降落,平滑轻触跑道,打开减速伞,平稳减速,最终停止滑行。

在卸除3个主要发动机、排空危险燃料后,“发现号”将开始另一段旅程与生活。下一段旅程,只有1 200公里,会由一架改装的波音747飞机“驮”着飞行。下一段生活,将由位于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主宰,成为一件历史的展品。自1984年首次升空以来,“发现号”在太空中总计呆满整整365个地球日,也就是一年时光。

“发现号”告别太空,意味着“航天飞机时代”暂告一段落。开始拉上谢幕的幕帘,美国仅有的3驾航天飞机中的其他2架也将在今年彻底退役,这标志着服役近30年的航天飞机将集体告别世界载人航天的舞台。

以“发现号”为代表的航天飞机时代虽将终结,但它在谢幕之际已经带出薪火相传的种子,一代“航天明星”虽将退场,但未来航天器与航天技术的新剧集却已开拍。2004年,小布什提出“星座计划”(美国重返月球计划)。这个计划是研制猎户座飞船和战神1号(用于推动载人飞船)、战神5号(用于推动载货飞船)两型大推力火箭。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星座计划”几乎夭折,原来设计搭乘6人的“猎户”被缩小到4人。关于猎户,最新的消息是2011年2月11日美国太空网宣布它已经问世,即将展开一系列大规模地面及液压测试。首次无人试飞定于2013年,预计2016年进行首次载人飞行。美国的设想是,航天飞机之后,就靠猎户座飞船实现重返月球,以及未来进军火星的任务。从机器人到新飞船,未来太空并不寂寞。好戏还在后头。

罗马的发现之旅 篇2

随着年龄的增长,烦恼也随之而来,以前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离我远去。有时抛弃烦恼,望着蔚蓝的天空,看着那自由自在的鸟儿,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

我们人的一生中有许多的烦恼:小时候是作业太多;长大了是考不上好的大学;成人了还要找工作、赚钱;没完没了。这不,我的烦恼又来了。

“王婧怡,怎么回事呀,卷子这么多地方做错了,快过来!”随着一句七十分贝的喊声,烦恼又降临到了我身上。我鼓起勇气走了过去。“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做完了卷子要检查,怎么总是这么粗心?”我低着头,一言不发,任凭妈妈训我……我的耳朵好不容易清静了一会,只听妈妈又叫道:“想什么呢,还不把答案更正过来!”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到卷子旁,改正了答案。边改我边想:妈妈,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但是你不理解我,我也需要自由,我也需要成长的空间,我真的很烦。

这件事情是我成长中的一大烦恼,但是接下来的这件事情又使我再次陷入了烦恼之中。

那一天风和日丽,本来是个好日子,但是恶运却悄悄降临了。老师要举行一场考试,题目很难,时间只给35分钟,谁做得完呀?一看题,我就傻了,根本就没学过,什么长96米,宽60米;最大的正方形能栽出多少个?我压根不会。做完会做的题目,检查的时间也没有,就交上去了,结果我只打了85分。

这在我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分数。我十分痛苦,一路狂奔回家,把书包使劲一甩,扑到床上大哭了一顿。我想:妈妈一定会怪我的。不过我把成绩告诉了妈妈后,她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拍了拍我的肩膀。 我眼前一直出现85这个数字,我强迫我自己忘掉它,但怎么也忘不了。我知道妈妈很失望,我也很难受,这也是我的烦恼。

有时候,我很想放下我肩膀上的负担,好好地放松一下。这些烦恼又来自于哪儿呢?大多数来自于学校,家庭。老师和家长给了孩子们太大的压力,不过根源还是来自于社会,社会上的竞争简直太激烈了,但这些又不是我能解决的……

我真希望这个世界上没有烦恼,每个人都能唱出:“小小少年,没有烦恼,忘掉烦恼,笑对人生……”

我羡慕童年,那没有烦恼的童年。不过,那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梦,那些烦恼还是会接踵而至,一个个浮现在脑际……

发现之旅——《神奇的校车》书评 篇3

《神奇的校车》系列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全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但却被我们忽视的科学现象, 比如: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边的沙滩是怎么形成的?等等。

此书将奇特的想象与抽象的科学完美结合, 通过绘本的表现形式、惊险刺激的情节、生动爆笑的语言、充满稚嫩的对话, 在此基础上渗透科学知识, 让孩子们在一次次不可思议的神奇之旅中, 体验科学原理、学会操作、懂得思考、爱上科学。

一、内容设置科学、合理

科学内容十分广泛, 上至日月星辰、风雨雷电, 下至花草鱼虫、土木沙石, 作者在内容的选择上, 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兴趣与能力, 做到了广、浅、新。

广是指内容范围, 对于读者感兴趣的天文、地理、人体、动物、植物、气候等都有所涉及。例如在《探访感觉器官》一书中, 既让读者了解到人类的视觉、听觉, 又让读者乘坐神奇的校车和弗瑞斯老师一起探访了多种动物的感知觉器官。

浅是指内容、语言表述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符合青少年读者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例如, 在《水的故事》里, 关于水的真相里, 有这样一段描写:你呼吸的空气里, 就含有水分。你看不见它, 因为它是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状态出现的, 这种状态的水叫做“水蒸气”。在这段文字里, 作者用浅显易懂的既让读者知道了水无处不在, 有让读者了解到什么是水蒸气。又如, 关于水的真相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在地球上, 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淡水是可供人们利用的, 它们存在于湖泊、河流、土壤

生一种紧张的爆发力和弹力的感觉, 那种潜在的势能好像马上就要爆发出来。

《自杀的高卢人》描写的是一位战败的高卢士兵, 为了不被俘虏而受到凌辱, 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 然后准备自刎。士兵手拿短剑往自己的胸口刺去, 雕塑家刻意将刀尖插入胸口一小部分, 刀下垂的样式带来了一种强烈的动势, 表现高卢士兵自杀时的紧张瞬间。

总之, 在艺术作品中, 样式的变化发展时刻在影响着传播的湿气和埋藏相对较浅的地下水盆地。请记住, 我们不能造水, 只能珍惜水。简短的一段话, 既让读者了解到淡水的分布, 又使读者知道淡水资源的匮乏, 我们应该珍惜水资源。

新是指作者描写的角度很新。例如, 在《在人体中游览》一书中, 作者除了向读者介绍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内容, 还解答人体中一些有趣的现象形成的原因。如肚子为什么会叫?小肠为什么会弯弯绕绕?等等一些有趣的问题。

二、图书的编排形式既保证了阅读的趣味性, 同时有保证了科学的严谨性

全套图书在内容设计、编排独具匠心, 三种不同类型的变现形式, 既突出了科学知识的严谨性, 同时又体现了趣味性和可读性。

第一大板块:叙述性的语言突显图书的骨架。图书利用叙述性的语言介绍孩子们的在乘坐校车之前的种种猜测, 在探险之路中遇到的各种奇特现象、所见所闻, 以及在探险之旅中的收获。

第二大板块:对话的形式增加阅读的趣味。书中充满童趣的对话, 既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表达习惯, 同时又将枯燥、复杂的科学知识融入其中, 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获取知识。

第三大板块:利用问答、笔记、图画等多种形式解答问题。首先, 在问题的设置上, 大部分是我们经常看到、听到却不知道其中科学道理的问题。例如: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边为什么有沙子?我们的眼球问什么会转动?书中将复杂的科学现象和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述。

三、利用多种形式帮助读者区分现实和虚幻

“神奇的校车”是虚幻的, 可科学知识是严谨的。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严谨性, 让孩子们能够准确的区分现实和虚幻, 作者采用了信箱、作者、画者与读者对话、网络聊天、展示作者书签、画者画板等多种生动有趣的形式, 让读者在体验、游戏中获得科学的知识。例如, 通过判断题和选择题的形式, 帮助读者区分现实和虚幻的区别, 同时有说明了为什么要用虚幻的形式来创作。“认清现实”的游戏, 让读者在体验飞行棋的乐趣中认清现实, 辨别真假。

四、图文呼应, 帮助孩子学习、理解

《神奇的校车》图文的设置, 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智慧。文字和图画相互补充, 便于孩子学习和理解。例如, 在《探访感觉器官》一书中有“我们的眼球为什么会动?”书中的回答是这样的:人的每只眼球上都有六条小肌肉。小肌肉能拉动眼球, 使眼球转向不同的方向。为了让读者能够理解问题的答案, 书中用图画表现出了眼睛周围肌肉的构造, 同时将眼球转动的方向也用图画进行了表现, 让读者在阅读文字、阅读图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神奇的校车》既有夸张而离奇的情节, 天马行空的想象, 丰富多彩的画面, 又有科学知识的严谨性, 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自然、探索世界、关爱生命。

内容的表现。式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而势则讲的是一种潜在的动能, 可以说, 在大部分优秀的作品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形式与潜在动能的结合。二者相互协调, 内外统一, 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和谐”精髓。

【参考文献】

[1]王强, 李维世, 宋焕起, 主编.造型艺术鉴赏[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摘要:《神奇的校车》既有夸张而离奇的情节, 天马行空的想象, 丰富多彩的画面, 又有科学知识的严谨性, 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自然、探索世界、关爱生命。

我的发现之旅作文 篇4

校门口,一株清秀的小草从石块下探出身来,带着那抹翡翠般的绿踏入了春天的世界,微笑着和我打着招呼。石块懒洋洋地卧在土地上,却不知庞大的身躯下正压着一棵弱不禁风的小草,而小草仍不屈不挠地向着春天扑去。突然,一只大脚踩在了小草的身上,当那只脚离开草坪时,小草已是伤痕累累,它奄奄一息地倒在了草丛中。我失落地离开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今天的考试结果让心情一落千丈。脑子里浮现出老师教育的话语,浮现出母亲的批评眼神,浮现出那个刺眼的分数……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疲倦地趴在床上,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没有一丝风。窗外的灯光十分昏暗,我静静闭上双眼,迷迷糊糊地入睡了。

梦里,出现了那株快遗忘了的小草。它微笑着扭了扭小脑袋,开始了新的蜕变,他脱下那身又脏有破的旧衣服,缓缓地穿上一件绚丽的新衣,自信地挺立在众草群中……

当明媚的阳光洒下耀眼的金辉,丝丝缕缕地透过窗户照射在我的床头时,我两脚一蹭,一骨碌从床上蹦了起来,匆忙向学校走去。小草的绿光刺得我眼睛睁不开,它身上的石块似乎都被染绿。就是它!就是它!那棵昨天已经没有一点力气站起来的小草,它经过了残酷的考验,在春风的抚慰下,在露水的洗涤下,重新拥有了自信和勇气,站了起来。顽强不屈地傲然挺立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我的心情轻松了许多,身体里灌满了自信,决定在学习上重新开始,发挥出真正的自我。一年又一年,我在班上一次次名列前茅时,我心里想到的却是那一株不起眼的小草。

教育家发现之旅 篇5

把这句话的“美”替换为“教育家”, 意思是一样的。在中国, 我们并不缺乏教育家, 而是缺乏对教育家的发现、肯定和赞美。之所以这么说, 是因为我相信,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史的教育大国, 一定有成千上万的教育家存在, 只是我们没有发现他们而已。

为什么我们没能发现教育家?是我们不重视、不珍视吗?

不是。

我们是重视教育家的, 所以才有“当代中国有没有教育家”“教育家离我们有多远”之问。

我们也是珍视教育家的, 而且把我们对教育家的最崇高的理解和想象都赋予了教育家。所以, 提到教育家, 我们会想到孔子, 想到蔡元培、陶行知, 想到“母爱”教师斯霞, 想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苏霍姆林斯基。

因此可以说, 我们所缺乏的, 只是对教育家的发现。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大国、教育大国, 需要更多更杰出的教育家, 更不能让我们的教育家埋没。现在, 我们应该踏上“发现教育家之旅”了。

教育家需要发现、需要命名。

教育家也许是自在的, 但教育家的发现应该是自觉的。全社会, 尤其是教育界, 要善于把我们身边那些恪尽职守、专业过硬、道德高尚、把教育工作的自尊与个人的人格完善结合起来的、为教育事业和学生无私奉献的、有独立思想自由人格的优秀教师发现出来。这样的教育家, 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起老百姓传诵的, 是会历久弥新的。我们应该让这些教育家的思想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 进入师范大学的课堂, 让他们的思想激励和滋养一代一代的未来教师;我们还要像输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那样, 把我们优秀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输出到世界, 让我国的这些优秀教师的杰出代表以及他们的思想被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界及教师所熟悉、研究和传诵。

没有哪个教育家会自封自己为教育家, 但教育界、舆论界要对教育家的命名形成共识。对于教师群体中的这些优秀者, 教育理论界和舆论界应该让他们能够深入到人们的记忆中, 像科学家、劳动模范那样被全社会熟悉、尊重、传诵。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 “范跑跑”名噪一时;而5·12灾难中大量的优秀教师形象却没有如范跑跑那样被人们深入到记忆中。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对他们有像对“范跑跑”那样足够的关注和宣传。

当然, 我们不仅要发现教育家、宣传教育家, 还要为教育家的成长创造条件、营造宽松的环境, 使更多的优秀教师成长为教育家。

英语诗歌——美的发现之旅 篇6

第一,发现诗歌的意境美。

在这首小诗中,四个季节就是四幅不同色调的水墨画。冬天,洁白的世界;春天,一片绿色,万物生长;夏天,美妙的记忆;秋天,忙碌的季节。各种不同的意境,带领学生在第一次阅读诗歌的时候便可以通过美妙的文字去想象这样的场景,比如“The days of spring are windy and bright.What a perfecttime to fly a kite!”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简单描绘出其中的一个季节,并在课堂上向同学展示,在学生亲自动手绘画后,看着一幅幅作品会产生一种感悟,这样学起来就会更真挚的感受。当然,在展示喜欢的场景中,学生们一定会发现小诗中还有多处拟人的手法,提示学生找出喜欢的部分,并问为什么。比如描绘冬天的“Trees and flow-ers forget to grow.”描绘春天的“Bees and butterflies play among flowers.They hide from the April showers.”这样会让学生明白这种拟人化手法带来的趣味性和美感。

第二,轻声诵读,发现诗歌的韵律美。

引导学生思考在语音上为什么这首诗歌读起来会朗朗上口,让人舒心欢喜。细细品味后,学生就能很快发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押韵,对学生们来说找到韵脚并不是一件难事。如第一段中的snow和grow,away和day,第二段中的bright和kite,flowers和showers,第三段中的days和shade,pool和cool,第四段中的brown和ground,crops和drops,begin和again。学生主动发现这其中的奥秘,会让其为后面的自己创作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主动发现诗歌的韵律、节奏美,对朗读能力的提升也有不小的帮助。这不仅仅能让学生学会读准语音语调,更能让他们学会抓住英文诗歌的特点,注意押韵、轻重等等。这样对于学生来说,会让他们读起来更有自信、更有底气,听起来也更富有美感。

第三,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美。

这首小诗描绘了春夏秋冬这四个不同季节中的多个美好场景。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树木鸟儿都歇息了;春天,阳光灿烂,蜂飞蝶舞,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夏天,潺潺溪水,慵懒惬意的午后,享受游泳的乐趣,美妙的冰激凌;秋天,日子短了,温度低了,收获的季节,又是新的一年。将这么多的意境浓缩在一首短短的小诗里,这难道不是语言的精炼美么?很多学生喜欢惬意的夏天,因此以夏天为例,让学生找出其中精炼的表达,如“sweet memories,quiet streams,trees and shade,lazy afternoons by a pool,ice cream”这些既简洁又明了的描述都和夏天息息相关,短短四行就让人体会到了欢快的场景,能不让人去热爱这美丽奇妙的大自然,热爱这多姿多彩的生活吗?

第四,在发现了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精炼美后,情感美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运用语文中诗歌学习的经验迁移到英文诗歌的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其他同学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主动和同学分析、分享朗读这四个不同季节时的不同情感。比如这首小诗的第一小节是描述冬天之美,教师就可以先用英文歌曲《雪绒花》设置音乐背景,播放歌曲,让学生轻唱歌曲后再读出第一节小诗,这样学生们就能自然而然地体会洁白冬天的宁静之美了。然后可以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发挥创造,开展季节朗诵大赛,教师可以先亲身朗读示范,读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聆听后再试读,个别轮着读、齐读、男女读等各种方式都可以。有了音乐熏染的气氛,加上之前学生习得的朗读技能,每个小组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且深深地投入其中,感受不同的心境。而在夏天这一小节中,学生们很容易联想到长长的暑假里的惬意与慵懒,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们又会读出另一番精彩!

最后,学做一个善感的有心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丽诗歌。

罗马的发现之旅 篇7

背景、过程、影响是教师讲解历史事件的三要素, 可谓放之讲解四海历史而皆 准的万能“公 式”。在日常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它, 但关键是如何用好它, 如何使它运用得自然又不乏深刻, 如何把历史知识完整且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总结历史规律的目的。为此我们操作历史教学“公式” (以下简称“公式”) 时要在导向性问题的设计和对话教学法运用方面多做一些文章、多动一些脑筋, 而千万不能生硬地套用“公式”:背景是什么?经过如何?影响怎样?下面以“中英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

在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时, 教师可这样设计一系列问题:谁挑起这场战争? (英国) ;英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 (工业革命后对市场和原料需求的增加) ;英国为什么能发动这场 战争? (英国的先 进制度、经济、军事、技术等条件;中国封建制度下危机四伏:经济落后, 财政困难, 军备废弛 等) ;诱发这场 战争的导 火线是什么? (虎门销烟打击了英国鸦 片贸易) 上述第二 问是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必然性或根本原因方面入手设计的, 第三问是从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可能性即条件 (主、客观) 方面着眼去设计的, 这种设问不仅自然, 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 而且可启发学生懂得从两方面 (原因和条件) 去思考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

在讲解鸦片战争的过程时, 可先这样 设问:这场战争是怎样发生的?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鸦片战争发生的经过 (两个阶段、地点、人物、路线、事迹等) 。

在讲述鸦片战争的影响时, 要结合背景分析。先通过设问方式回 顾“英国为 什么要挑 起战争” (市场、原料) , 然后自然而然得出第一点影响:对英国而言, 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大量在华特权, 为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增加的产品找到新的市场及日益扩大的生产提供丰富的原料, 从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再通过回顾英国发动战争的主、客观条件, 即为什么能发动这场战争, 自然得出中国战败这一结果, 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等的影 响。上述设问层层深入, 逻辑严密, 可操作性很强, 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历史事件讲述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表述为:背景是问题的提出, 过程是问题的操作, 影响是问题的解决 (结论) 。三者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利于我们完整地掌握历史事件, 并初步掌握其发生的规律。

二、探究、发现之旅遍地春

探究、发现教学法又称主动探索法, 其特点是 教师在讲授某些历史概念或复杂的历史事件时只给学生部分比较关键的史实, 让他们独立思考, 进行逻辑推理, 发现问题, 探索未知领域, 直到完整掌握历史概念或复杂史实的全过程, 甚至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

例如, 教师在讲授 人教版必 修二中共 八大的内 容时, 可先点明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目标) , 然后设问: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主要任务?又怎样实现这个任 务?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探求八大其他方面的内容: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经济建设方针的制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探讨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正确分析存在的主要矛盾, 才能根据主要矛盾去提出任务, 而如何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呢?只有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这样八大的主要内容即分析矛盾 (国情) 、提出任务、制定方法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 只有不断探 究问题、发现 问题、挖掘史料、联系比较、总结评价, 才能吃透教材, 全面掌握历史概念和复杂史实的演变过程, 从而达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并以之指导现实生活的较高境界。而一切的一切, 关键在于问题的探究与发现, 只有探究与发现, 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探讨、去解决、去总结。而只有 不断探究与发现, 我们才能不断提高。一个善于探究与发现的教师或者学生, 在探索历史的旅程中, 等待他的只会是盎然春色。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该“公式”与探究、发现教学之间的关系:该“公式”是外在结构, 探究、发现教学是具体操作;该“公式”是形式, 探索、发现教 学是内质, 两者互为依存, 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摘要:讲解历史事件的三要素即背景、经过、影响是历史事件教学的通常做法,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运用好这个教学“公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例子来谈如何在导向性问题的设计和对话教学中来优化历史事件的教学“公式”。

罗马的发现之旅 篇8

现代成长小说保留了传统成长小说的大部分特点,但也有了一些创新,它的主人公不再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作出妥协,而是敢于反叛,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这是与传统成长小说最大的不同。斯蒂芬最终选择了逃离肮脏破旧的都柏林,像一只小鸟一样,飞向更适合自己的欧洲大陆去寻找成为一名优秀艺术家的可能。

斯蒂芬从小生活在一个天主教气息浓厚的家庭,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但是上学后他很快意识到了教会和神职人员的虚伪,他们不辨是非,随意惩罚学生,多兰神父无理地殴打他,这一行为在他看来是“错误的,是不公平的,残酷的”,因而对于宗教怀疑的种子深深的埋在了斯蒂芬幼小的心灵中。虽然后来在宗教中得到了片刻的安宁,但是宗教带给他的压抑和摧残更加明显。他时刻饱受炼狱的折磨,精神上的枯竭和肉体上的蹂躏将他对于宗教的热情消耗殆尽。他渐渐地看到了宗教虚伪而又冷酷的一面,他清醒地意识到这种未老先衰,毫无生气的日子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因而,他果断地放弃了神职,去追求美与激情,“去生活,去创造,去堕落,去战胜,去从生命中战胜生命”。

斯蒂芬敏锐多思的性格是他日后成为一名青年艺术家的前提。在小说的开头,幼小的斯蒂芬对于父亲讲述的寓言故事有着清楚的记忆,这一故事也激发了斯蒂芬艺术联想方面的潜能。他开始不断开发自己艺术的技巧、敏感性和鉴别力,不仅思考整个世界的客观存在,更加着迷于它所依存的外在形式,充分地展示了他在艺术方面的天分。在犯错之后,作为一名未来的艺术家,能够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描绘感性的世界。他在艺术方面的潜能不断地被挖掘出来,最终,做出了成为了一名青年艺术家的选择。

二、成长的足迹——痛苦与快乐相互交织

青少年的成长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斯蒂芬也不例外。因为自己孤僻的性格,他几乎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从未感受过与别人惺惺相知的快乐,他的灵魂里没有任何激动,只有冷冷的、残忍的、没有爱意的欲望”。随着性意识的觉醒,斯蒂芬开始憧憬与异性的接触。在跟一位他心仪的女孩同车回家的途中,他的心随着她的脚步向他走近又走远“像浪尖上的软木塞一样跳跃不止”。对于性的懵懂无知,让他不断憧憬,终于,在第二章的结尾处,他投入了一名妓女的怀抱“喜悦的眼中闪耀着欢乐和解脱的泪水”。

斯蒂芬在初尝禁果后获得了短暂的快乐,但是懊恼和悔恨也随之而来。经堂上牧师对于地狱的讲解加重了他的罪恶感,使他胆战心惊,不能自己。在向牧师忏悔后,获得了新生,“又有了一次生命,蒙恩典,贞洁而幸福的生命!”此后,他开始不间断的赎罪,为自己制定了许多行为规则并严格地付诸实践,因而宗教带给他的解脱转化为了无尽的折磨。最终,他认识到牧师的生活并不属于自己。

成长总会伴随着欢笑与痛苦,这是成长的调味料,没有了这些味道的点缀,成长将会变得索然无味。只有经历了风雨和彩虹的洗礼,我们才会认清自己,勇往直前。

三、成长的果实——为艺术插上现实的翅膀

因为斯蒂芬的出色表现,院长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欢迎他成为一名神职人员。从小就向往的牧师生活向他敞开了大门,安定的生活,令人尊崇的身份对他充满了诱惑;但他也意识到了牧师生活背后的严酷和伪善,同时,内心深处投身艺术的召唤越来越强烈,这让他陷入了挣扎。

在深思过后,他果断的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决定成为一名艺术家。在他看来,成为一名艺术家,创造新的思想,比做一个古板的牧师去传播腐朽的宗教教义要有价值的多。回家与父母接触过后他更加确定了放弃神职的决定,他不能接受苦行僧似的牧师生活,做一个无拘无束的艺术家对于他来说更具吸引力。

至此,斯蒂芬的成长接近尾声,但是成长旅行的终点似乎还缺少一次精神顿悟。在海边与女神的一次短暂邂逅为他的成长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他清楚的认识到艺术为他打开了通往各种过失和各种光荣的大门,他要带着艺术家的身份“前行,前行,前行,前行”。他不再被家庭、宗教、国家的罗网所束缚,他要逃离都柏林,跟随自己的内心去追求自由的艺术家生活。

成长的旅程会充满各种各样的惊喜,有鲜花也会有荆棘,跨过了这些,我们才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尤洪芸,朱荣杰.《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与主观现实主义”[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100-04.

罗马的发现之旅 篇9

美丽再启程2014安凯聚焦品质与效益

“安凯美丽中国行”是安凯客车在2013年启动的大型品牌活动,力求搭建企业和各界合作伙伴的交流平台,推广安全、可靠、 环保、经济的客车,实现企业与社会效益的共赢。2013年,“安凯美丽中国行”第一季以传播绿色旅游文化为主,重点关注中国旅游交通产业的发展,并推广环保、节能的高品质旅游客车,还举办了一系列环保公益活动,为美丽中国事业添砖加瓦。第一季活动在行业内外反响热烈,并荣获2013年影响中国客车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2014年,“安凯美丽中国行”第二季重装上阵,这是一场价值发现之旅,安凯客车将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向广大公众展示全新形象,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公交、客运、 校车、团体、新能源和宝斯通等重点新产品,在各个细分市场展开多角度的客户交流和一系列试乘体验活动,并邀请客户走进企业生产线,深入了解企业发展和实力。同时也将更多的目光聚焦节能减排、公交都市建设和校车安全等领域,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为广大公众带来更加绿色环保的客车产品。在本次活动上,安凯客车重点展示了宝斯通和星巴等产品,并安排与会客户和媒体参观了安凯扬州分公司的电泳生产线。

在本次活动期间,由安凯客车承建的国家电动客车整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科院举行了技术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借助彼此资源优势,在新能源客车领域共同开展技术合作,为推动中国新能源客车的发展做出努力。

2014年,安凯客车提出打造“提质增效年”,这一年,安凯客车将以全新的企业理念、丰富的品牌活动、卓越的产品实力和完善的服务体系,给各界合作伙伴带来全新的体验。

打造更高品质客车电泳技术让安凯品质升级

作为中国著名的客车品牌,安凯客车拥有全系列的产品,覆盖大、中、轻型各类客车。其中安凯扬州分公司主要负责8米以下高端商务客车和中轻型客车产品生产,是安凯整车生产基地之一。

此次活动向客户和媒体展示了宝斯通和星巴等重点产品,尤其是安凯宝斯通,是中国客车行业的骄傲,在高端商务客车领域扛起了民族品牌的大旗。安凯宝斯通是最适合使用电泳工艺的客车产品。安凯扬州分公司自2008年开始生产宝斯通,从第一代车开始,就坚持采用优质钢板全部冲压件焊接全承载式车身技术,这些技术使电泳工艺的操作更加方便简单。

安凯宝斯通作为国内自主品牌的中高端客车,除了其先进的发动机技术、专用底盘技术,电泳涂装工艺的使用也将成为其快速占领市场的一个主要优势。整车电泳不但提高了客车使用寿命,还使车辆本身在高原等环境复杂的地区适应性更强。整车电泳技术的应用,让安凯宝斯通和国外品牌同场较量中底气更足。

让“美丽安凯”行遍中国安凯客车焕新启程

安凯客车是中国客车行业的创新典范, 坚持自主创新,勇于迎接挑战,不断自我超越。从打造“陆地航班”,做中国豪华客车领导者;到推广绿色出行,做中国新能源客车商业化旗手;再到服务伦敦奥运,开创中国旅游客车走向世界的壮举。安凯客车每一步都在不断开创新篇,用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回报广大客户,让中国客车之美走向世界。

安凯领导在本次活动上表示:2014年安凯客车将由生产导向型企业向市场导向型企业转变,聚焦“客户满意”和“质量效益”,深化“精益生产”和“精细管理”,实现新形势下企业目标更好的实现。“安凯美丽中国行”活动正是在此目标的指导下,在品牌传播、市场营销方面的具体落地。

2014年的“安凯美丽中国行”将覆盖客运、公交、校车、新能源客车等重点领域,在核心区域市场和广大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随着“安凯美丽中国行”的陆续开展,安凯将和各地合作伙伴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共赢发展之道。安凯客车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展示安凯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让“美丽安凯”真正行遍中国。

上一篇:有效把握教学的起点下一篇:Ka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