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假日电影观后感1200字

2024-07-24

罗马假日电影观后感1200字(精选10篇)

罗马假日电影观后感1200字 篇1

上了大学,我再次看了《罗马假日》。或许是正因年龄的增大,环境的变化,这一次,竟然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不再是仅仅看到演员、故事、背景的精致完美、高雅脱俗,更深刻的是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身边每一个人的生活,感觉跟自己有了实实在在的联系。

自己和身边的每个人都不是主人公,但每个人又是公主。我们都和公主一样,应对满满的日程,应对繁文缛节的束缚,看着远离自己本性的安排,想要呐喊,想要逃离甚至反抗。我们也象公主在站累了偷偷放松自己,在呆板的程序下不肯安然入睡一样调皮可爱;象她不顾一切逃离一样满心期望,义无返顾;象她剪掉长长的头发尽情游玩那样喜爱刺激;象她对抓她的人大打出手那样想用拳头向不明白自己的大人大声说:不!还一样的期盼着心中的白马王子,浪漫温馨的感情。

是的,小时候,我们能够用尽情的呐喊、大吵大闹来宣泄自己的不满,赖皮的坐在地上不肯起来,直到大人向我们妥协,才破涕为笑地宣布恶作剧告终;年少时我们能够对自己不喜爱的东西大声说不,然后很潇洒地不再理会,有苦恼的事就找个朋友,痛快淋漓滔滔不绝的唠叨一顿;那么张大了呢?放松心情的句子

最后,在一天艳阳高照、无忧无虑的罗马假日之后,在爱的火花正在灿烂绽放之时,公主安却强忍心中的巨大的悲痛对记者说“我此刻要离开你”“各走各路”。正如她所说,“若我不清楚自己对国和家的职责,今晚我就不会回来,永不再回来。”再次应对随行的将军和伯爵夫人,她不再不知所措,而有了属于自己的威严。正因她已经明白了她为什么要担起着份职责,她开始用心主动地思考自己的立场、应对自己的主角。当公主和记者最后相遇在罗马的宫殿,却已经是一个公主,一个是平民,纵然有了许多共享了的快乐,有深深的彼此依恋,从此以后,两人是天涯陌路不相见,再无人知晓的秘密,只能甜蜜而又苦涩的埋于心底,随着潮起潮落永远封锁,成为岁月无言的歌。一边是自由与幸福,一边是束缚与职责,安还是选取了后者。

忽然之间,我们20岁了,似乎该是一个长大的年龄。已经不能再仅仅正因不喜爱就大声说:不了,即使心里有一百个不愿意,但视野里绝对不能只有自己,看着把所有的爱都投注于自己身上,站在一旁永远默默支持着自己的父母,看着所有关心爱护自己的亲人朋友,应对着高深的社会复杂的人际,很多时候只能独自坚强。太累了,想逃课,想放下工作;要刺激,想瞒着家人快乐出逃;期盼放纵,于是决定通宵看电影,把一大堆事情扔在一边,不理会;要自由,不想上学不想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但是这些都不行!正因职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渐渐有工作,有家庭,有孩子,肩上的职责与压力只会越来越大,但是我们无法逃避,也不能逃避。正如圣君所罗门所说:“唯一值得一个人炫耀的,只有他的职责。”

人生活在客观世界中,和客观世界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人生一辈子,有父母、兄弟、姐妹、子女、配偶、朋友、同事等等许多社会关联,人正因社会关联还到这个世界,在社会关联中成长和生活。在这些关联中,人扮演着必须的主角,务必做一些事情,承担必须的职责。职责,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必须的社会关联中的人与生俱来的。对自我职责,对他人职责,对社会负责,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会增强职责心,强化职责感;用心承担职责,学会享受职责‘理性对待职责,适度把握职责。生命并仅仅属于自己,它还是父母、亲戚、朋友、社会的,因此活着要有重量,要负责。很容易就联想到华农的跳楼事件,是对生命的亵渎,也是逃避职责的行为。不能总听从于自己的感性认识,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务必做,但你不必须喜爱做,这就是职责的涵义。”

就象公主一样,毅然转身回到深深的宫廷,但我们又比公主安幸运多了,起码我们在承担职责的同时也能够是在为自己的幸福而在付出,有职责才有真正的幸福,未来还是属于我们的天空!

其实,我一向都不太清楚怎样才能算是真正的长大。在强大的诱惑下持续稳重,在一群朋友间掌握自我,在一片喧哗中持续宁静,在一堆压力下独立自强。这些虽然不是长大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身负着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负责,我们要快点长大。

关于孔子电影观后感1200字 篇2

片子里所阐述和诠释的是一种很中国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这和以前那些用中国皮、外国心的香蕉影片相比,是更加让人感到亲切的。包括季氏对孔子的排挤、卫公对南子的言听计从、鲁国大难临头对孔子势力的怀念、齐国君臣面对鲁国虚假部队到来而不得已的唱双簧,都把中国人的人性弱点和价值缺失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贯穿前半部的三桓勾结,把中国官场勾结与利用、信任和背叛的精髓表现的极其到位而又毫不突出!相比于今年看的《十月围城》《阿凡达》那些用西方价值诠释故事的影片,《孔子》的很中国至少很对我的胃口。因为不管这些价值观和思想好或不好,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家园!中国自古儒道不分家,两者是相对对立而又辩证统一的。孔子和老子的对话,不仅效果做的好,话题也选的好!对于中国人来说,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是大多数人一辈子去苦思冥想的事情。孔子和老子各自所阐述的立场,正代表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物质和人际世界的种.种困惑和应对的态度。于丹教授说过:“没个中国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的,人生理想都是道家的。”此语正好可以作为这段对话的注解。

我看了点影评,有的说本片对情节把握恰到好处,有的人说前重后轻、后半段没有重点。其实我以为,要想用那一百多分钟去诠释先贤孔子充满挫折波澜和苦难的一生是比较愚蠢的!孔子生时正逢中国历史上持续最长时间战乱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时局混乱,各种故事可以说自然是光怪陆离的,你想一一把握没有那个时间、也没有那个必要,表现了也只会让观众产生疲劳感,反而找不到重点了。颜回之死可以说是本片最大的悲剧,被孔子称为第一贤人的颜回最后在冰水中冻死。这个艺术加工虽然于历史不合,但是艺术加工的正是恰到好处;为保卫在那个时代极其珍贵的书籍,颜回不顾冰冷的河水抢救书籍,他的死在悲壮中透出了一种唯美——一种精神的丰碑建立起来了!假设:孔子晚年编写《春秋》,看到那些被颜回抢救回来的宝贵书籍,又怎能不百感丛生?!影片固然有一些瑕疵和不足,有的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的!如将孔子儿子的名字孔鯉——拼写成了孔锂,这个错误之低级简直让人啼笑皆非!但这个是后期制作人员、包括导演的疏忽,不能就因此而否定这个一部片子!

最后的孔子死去的安详而又从容,如同童话中的一个仙人,代表了一种中国最古老而又最高的人生境界。那种唯美而又玄妙的境界,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了!

天使爱美丽电影观后感1200字 篇3

今天就为大家说一部极具代表性的经典喜剧——法国影片《天使爱美丽》。这部 精灵古怪、充满了奇异想象力的电影,来自法国电影怪杰让-皮埃尔·儒内,那些非比寻常的、甚至带有童话怪诞色彩的人物和事情,以及超过正常人思维和想象的 东西,是这家伙的偏爱。天使爱美丽电影讲述了一个并不能让所有人开怀大笑的故事:满目琳琅遮掩的是个人的孤独,五彩斑斓背后的是现实的反思。女主演奥黛丽·塔图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演员,奥黛丽·塔图凭借着自己非常独特的、朴素的性感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天使爱美丽女主角的选择,无疑是天使爱美丽电影的点睛之笔。

影 片的编排逻辑很难算得上高明、甚至难掩叙事上的些许混乱,但这方面的缺陷却不妨碍天使爱美丽电影成为法国电影的一代经典。电影采取了人物叙述的常规原则, 对于艾美丽的一切都在进行着流水帐似的介绍。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格调独特的镜 头语言、错落有致的动静节奏、风格迥异的背景配乐,都向我们诠释了电影艺术的丰富性、而不仅仅如同文学作品一样以叙事为唯一目的。也正由于其出色的画面表 现,《天使爱美丽》获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评选的“-最佳摄影影片”(Best Shot Films of 1998-)。整部电影从她的出生,成长,家庭环境,父母的命运等等,凡是一切和艾美丽有关的东西全都搬了上来。但导演却很厉害,运用了精熟的场 面调度,将镜头处理的很是精彩。然后,到了艾美丽的青年时期,整个故事才全面展开,从为老人找到童年的回忆开始,艾美丽开始了她的“天使”之旅,她不断的 在帮助别人,是有策划的进行,包括对自己的父亲。在她周围生活的人都得到了她的关爱,天使的定义开始发挥,整个故事也都在艾美丽的精心设计下发展。到了她 自己的爱情,导演和编剧又提出了一 个新的问题。天使帮助了别人,可谁来帮助天使呢?于是乎,那位玻璃老人成了“天使”,是他的鼓励让艾美丽敢于正视自己的人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爱情。 电影的最后,看到那些被艾美丽精心策划后的每个人再次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其实,导演也想告诉我们,艾美丽也将他们变成了“天使”。

整部影片在夸张浪漫主义的手法下,看似喜剧片的基调,其实也并非完全是一部笑闹的电影,电影中许多沟通上存在障碍的人,许多生活上无法独立展开新的一页 人,他们无法交流,却又是那么的渴望被注意被关心,缺乏勇气,常常有挫败感难以表达。电影中的天使给他们的结局是理想化的,艾米里是理想化的。但生活中的 每个平凡人都可以成为艾米里,成为自己和身边人的天使。这一个立意,让我倍感温馨。如同画雷阿诺的老人最后也给了我们的天使鼓励―――――害怕爱和给予的 人,永远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1200字 篇4

很少有一部喜剧电影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因此当轻松幽默的《绿皮书》战胜了充满史诗质感的《罗马》,影评人们多少还是有些意外。而《绿皮书》的轻松,恰恰是其获奖的最大优势。众所周知,种族平权的主题,是近几年奥斯卡青睐的对象。仅今年的八部提名作品中,就有三部直指这一主题。《黑豹》是首部黑人超级英雄电影,也因此在北美地区刮起一阵观影和口碑狂潮,但它终归是一部带着幻想的娱乐片;《黑色党徒》也是通过喜剧手法探讨种族议题,但导演斯派克·李在结尾突然把镜头对准了现实,让观众直面种族主义的抬头,发出一声沉重的呐喊;而《绿皮书》中,既没有对未来非洲的高科技幻想,也没有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它回归到了质朴、简单的故事中去,通过一黑一白两个主人公的南部巡演之旅,讲述了一段放下偏见的故事。它不尖锐也不说教,而是让观众自己去体悟,哪怕只是在笑声中收获了一些温暖,就已足够。所谓“四两拨千斤”,大概就是《绿皮书》的价值。

《绿皮书》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剧本扎实工整、演员表演出色,为我们完美示范了好莱坞的成熟功力。它首先推翻了以往种族题材中惯常的人物设置,黑人音乐家高雅文明,白人司机粗鲁没文化,而这种颠倒又酝酿出不少新的笑果。另一方面,公路片一定要是在旅程中完成人物的成长和升华的,《绿皮书》为此一路铺陈了很多细节,让主人公的转变自然可信。比如,白人司机从一开始会偷偷扔掉黑人修理工用掉的杯子,到为深陷困境的钢琴家大打出手,再到不计报酬地支持钢琴家罢演,你可以说这是一个白人放下种族歧视的过程,也可以说,他是为了朋友在改变。而这样的友谊,也慢慢让黑人钢琴家敞开心扉,走出孤独,甚至开始试着吃炸鸡、弹爵士,逐渐找回真实的自我,不再为外界的目光而活。

虽然维果·莫腾森在《绿皮书》中爆肥40斤,出彩地演绎了一位油嘴滑舌、夸夸其谈的意大利裔司机,但阿里·马赫沙拉的角色更有难度。他表面优雅傲娇,内心却极度自卑,尽管在舞台上收获无数掌声,却无法得到社会真正的尊重与认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人在雨夜中吵架的戏,那是钢琴家唯一一次的情绪爆发:“如果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不够男人,那告诉我,我是谁?”隔着黑暗的雨幕,我甚至看不清阿里脸上的是泪水还是雨水,却为他的表演深深震撼。也正是这样的克制,让阿里再度捧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让观众们念念不忘的,还有电影里的不少金句。“世界上那么多孤独的人,因为他们都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光有天分是不够的,改变人们的观念需要很大的勇气”;“我父亲曾经说过,无论做什么,都要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最后一顿”;“暴力永远不会取胜,保持尊严才会取得真正的胜利”……即便抛开种族歧视的主题,这些台词也能触动大洋彼岸的我们,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普世价值,也是好莱坞电影能够持续输出的文化内涵。

罗马假日电影观后感1200字 篇5

听说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一路飙高,现在已经从6.0升到7.4了。所以,我这篇观后感如果让别人看到,一定是个招骂的由头。想起影片中反复说过的要“真实”,所以,骂就骂吧,至少从我这里讲是真实的。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真”。从包拯的“直道是身谋”到巴金的“说真话”,都是这个意思。强调的原因其实是在于中国社会太不“真”了,很少给人一个说真话的环境和氛围。不“真”反而成了传统和习惯。太“真”就会得罪人,就没有了好人缘。平时无所谓,闹事的时候这些人缘不好的就成了首当其冲的倒霉蛋,如老舍,如傅雷,如影片中的王敏佳。所以,我们养成了这个习惯,工作上就常说:“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很成问题了”,见了朋友常说:“今天天气哈哈哈哈……”,微信上最常用的词就是“呵呵”。现在反其道而行之,说点真话。

先说点好的。

一是阵容强大,有章子怡、黄晓明、王力宏、张震等。其余的小鲜肉还不太熟悉,暂不提。其实从演技来说,我更喜欢韩童生和祖峰。尤其是祖峰饰演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分寸拿捏的很好,台词也许是取自梅贻琦的原话:“要看到人生的真实,且不可埋头忙碌,被麻木的踏实所裹挟。”自然很有大师风范。

二是摄影和布景。抗战时期的云南风光昆明景色。美丽的坝子,空灵的山色,山沟中的朗朗书声,六十年代的北京四合院,院中的小井,屋内的灯火。还有泰戈尔脑袋上的那顶标志性的帽子,冒烟的闪光灯。都很具有时代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演员演技上和台词上不接地气的毛病。

三是插曲。主题曲是王菲演唱的,很好听。她的哪首歌又不好听呢?都好听也就没有新鲜感了。使人耳目一新的是那个法国无腿教师领着小学生们唱的《奇异恩宠》,曲子本身就很好,翻译过来的歌词更美,不是通常听到的“天赐恩典,如此甘甜。我等罪人,竟蒙赦免……”,而是韵味十足的新词。实在是很美,令人陶醉其中。可惜我记性不好,一句也记不得了。

四是镜头调度。有一处场景:这边在批判坏分子王敏佳,不远处在召开有志青年赴边疆誓师大会,路上,陈鹏在奔跑着去救王敏佳。三个不同的地点,交叉着完全不同的另外的场景的声音。这样的搭配很有点新意。导演似乎是在告诉我们,批判坏分子、鼓励青年赴边、秘密的科研这几个完全不搭界的东西,被一个理念所主导,荒诞的揉合在一起了。这理念在很长时间里操纵了许多人的命运。虽然我并不同意这样的解读,但是不知不觉之间被导演带进了沟里。这也许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铺垫完毕。说点自己的其余看法。

乍一看,影片所叙述的是一群青年在不同时代的爱恨情仇命运抉择。不过看了一会,仍然能嗅到片中浓浓的商业味道。不知道应该怎样为影片定位。商业片?广告片?史诗片?情感片?特别是最后的那些彩蛋,确实有画蛇添足狗尾续貂的感觉。

清华和北大是国内公认的顶级学府。虽然一直认为北大的人文气氛更浓一些。抗战时期与南开共同组建的西南联大,是出人才最多的时期。如梅贻琦所说,大学是出大师的地方。时至今日仍在孵化出不少经济人才金融大师。然而人文精神呢?独立思想呢?而今的北大清华已经升格为集团公司了,一个“方正”,一个“同方”,都有一个“方”字,要是再引进孔夫子就更加全面了。

在影片中,“兼容并包”只剩下一个“包”字了。无问西东。如彩蛋里的孙立人,他打胜仗的本事不知道是在清华土木学会的,还是在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会的?且不说他还有活埋几万日军的丑行,毕竟要看看再选择。不要看到是黄颜色就往脸上贴。

影片名取自清华的校训“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指的是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里面包含了独立思考的意思。然而影片中的人物都是随波逐流,任由时代选择自己。后来道路的不同只是因为他们从事了不同的职业罢了。壮烈的如沈光耀,平淡的如吴岭澜,悲惨的如王敏佳。张果果被培养成一个赚钱机器,每天都是亚历山大一脸严肃的玩深沉,无奈之下也就是选择了跳槽而已。陈鹏则是因为单相思失恋了之后的选择恰好与组织上的选择一致了。王敏佳本不想选择陈鹏,因为被批判毁容了不得已,再加上对陈鹏的感恩,使得她一辈子就这么晃来晃去了。影片中没有表现出他们是如何与命运去抗争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时代以及在那个时代中生活的人们,然而编导不就是要在影片中突出这种独立思考的特色吗?想想这几位,哪里有青春飞扬的影子,哪里有舍我其谁的豪气,只有遗憾和沮丧。

影片人物的表演和导演都显得稚嫩粗糙,尤其是对那个时代的内涵研究不深,仅仅是偏重于外在的场景、服装等。影片引用了许多大师的言论,去让我们思考琢磨。而演员自己也没有弄明白这些话的含义,在很多时候似乎在背台词,说不出当时人物的韵味。似乎是一帮子假扮出来的文人风骨。影片的情节也很煽情。但仔细想来,内容实在很是空洞。

影片中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那个美国飞行教官(不知道是不是以陈纳德为原型)来西南联大挑选学员。这是在一个大背景下发生的事情。当时,抗战已经到了最困难的阶段,国内已经很难抓到壮丁了。无奈之下,老蒋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办法,从知识青年中招兵。我的一个长辈曾经有这样的经历。他先清华后西南联大,响应号召从军后,由于英语比较好,被分到拉合尔美军空军基地当翻译。据他回忆,那时的美国兵虽然个个都有爱国心和冒险精神,其实文化水平并不高,有时举止还很粗鲁。所以那个飞行教官说出的:““这个世界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内心发出的真诚,正义,无畏和同情。”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基本不可能。

彩蛋中说到沈从文,他很年轻就当上了西南联大的教授,所以被一些同事看不起。这里指的是不是刘文典和他跑防空洞的事情?

罗马假日电影观后感1200字 篇6

未来这个词一直带有一种飘渺的魔幻色彩,遥不可及但又触手可及。你的未来是由你现在的每一天所组成的。比如你每天抽烟喝酒,你的未来也许身体状况会不太好,比如你每天看一小时书,你的未来也许能过的更通透一些。我非常欣赏剧中主人公兰彻的状态,他非常乐观,印象很深的就是他那句all is well,不管面对怎样的状况,他都坚信一切都会变好,所以他在剧中的命运也是非常好。幸福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状态,在我看来,幸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等同于信福,对于一种好的理念,你相信它,并且坚信它,我觉得人生的福气自然会悄然来临。面对未来,没有什么好慌的,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没有谁比谁更优越,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一个健康积极的信念,它会让你在黑夜有方向,在泥沼有力量,坚持它,不断的努力,当你偶然抬起头你会发现,世界很美,而你,很幸福。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关卡,有的关卡叫困难,有的关卡叫挫折,有的关卡叫自卑,而我认为最大的关卡叫迷茫,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哀莫大于心死。迷茫是杀死一个人的精神毒药,它消除了你自身的一切可能性,你失去了探索的兴趣,你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你活的像行尸走肉,与满清时吸食鸦片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禁的陷入迷茫的深渊,我到底要干什么?我到底是谁?认识自我永远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难题,当你不知道自己往什么方向前进的时候,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很喜欢电影《无问西东》中的那句话: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而当你在一个方向上感觉没有动力的时候,及时止损,要知道在错误的道路上停止,这是一种进步。应对迷茫最好的方式就是认识自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样你才会有无限的动力。举个很通俗的例子:你在追求一个你很喜欢的女孩子时,从来不会迷茫,因为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每天计划清晰,目标明确,动力满满,很不得二十四小时都腻在一起,旁人议论纷纷你只当他们是嫉妒,看见了吗?这就是想要的力量,兰彻喜欢工程,他最终过的很成功,而当你从事了一份你想要的事业,何愁不能一统天下呢?

罗马假日电影观后感 篇7

不禁想:有多少人羡慕她无上的权利,华贵的生活,又有多少人同情她的忧愁、她的寂寞,更有多少人叹息生命的无奈。

因此想对那些心生嫉妒的人说:不要贪恋一时的纸醉金迷而让生命虚无暗淡,只有心中有爱才会让心灵永远温暖;想对那些忍耐、无助的人说,坦然面对现实,你的牺牲会带给更多人幸福,因而赢他们的尊重和感激。你的人生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充盈丰厚的。

无须叹息,只要微笑,现在你能回答我的问题吗:来世,你愿意选择做一个公主吗? what a wonderful one

但愿,很多年以后,我都能记得这个镜头:含笑点头的赫本(安妮公主)秋波流转笑中有泪,然后在众人拥簇下转身离去,Tall and Strong(剧中赫本语)的派克(乔布拉德利)在众记者离去之后,孤独地站立凝视赫本离去的那个门口,然后——或者就是奇迹的出现大团圆结局后来赫本和派克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然而奇迹终究幸好没有出现——,派克转身一步一步走向镜头,TheEnd。

幸好,世界上只有一个奥黛丽赫本,尤其是短发的赫本。金枝玉叶,这个译名简直perfect。金枝派克,玉叶赫本。

什么叫做俊男仙女,什么叫做此情不渝,什么叫做海枯石烂,什么叫做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师奶杀手格里高利派克,型!老男少男憨男杀手奥黛里赫本,正!

很喜欢直到现在才开始有机会欣赏这部被称为经典的电影。我的印象就是男女主人公都很可爱。尤其是赫本,导致电影逻辑有时候不那么顺畅??很喜欢赫本独特韵味的英语。很有中国人亲近的感觉,香港开场并一直贯穿全片的“no thank you”俏皮至极,又不失高贵。

悦目的爱情也许电影屏幕上在也不会出现像奥黛丽?赫本和格里高利?派克这么完美的荧幕情侣了。

流年暗换,时光流转。时尚会变,潮流会变,赫本的美丽在时光的隧道里,永远都会盖上自由通行的钢戳。不像梦露的美那样咄咄逼人,也不像费雯丽的美带有致命的毒性。

英俊,挺拔,幽默,还有那么一点点雅皮士的调皮,也许派克得唯一缺点就是太过完美。

仅仅只是一部黑白片,《罗马假日》里公主和雅皮温馨悦目的爱情却把影片润色得鲜艳明丽。

罗马假日爱情电影观后感 篇8

平心而论,赫本之后不再有公主,罗马假日是空前绝后的经典之作,它塑造了一个离家出走的故事,以及一个绝世的少女。故事从公主访问这里却逃出行宫开始,爱情将它推向高潮,责任又为画卷封笔。但是它为何成为经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对我来说,我更羡慕安妮公主敢于斩断囚笼,去争取,并至少争取到了几日自由。对我来说,这是想也不敢想的,更毋说去做了。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一个人对自由的向往,对生活的享受。在逃离宫殿的几天内,穿梭于酒吧舞厅,与灯红酒绿打交道;他也是在这个时候认识的男主角,男主角他是一个典型的酒徒、赌徒,虽然头戴着记者的头衔,但是天天无所事事,除了喝酒就是赌博。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碌碌无为社会底层人民,却十分有幸与公主有了交际,八公主养在家中;不知有一个如此重要的人在身边会不会压力山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两个人也是游遍了整个罗马,翱翔于大街小巷,穿梭在酒店舞厅;这是多么惬意的生活对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经历过这些生活的公主,从开始到结束一直都是对周围的第的事物充满好奇感,用心去感受这些身边美好的一切。

他们两个的关系也是忽晴忽雨,爱情就是这样在打情骂俏下产生。开始欧文是多么嫌弃这样一个女人进入自己的生活,对她丝毫没有绅士应该有的态度,当然他也不是绅士,他就是一个俗人。可是面对这么一个俏皮的女孩,他也无法真正对她“下手”。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就这么僵持着,你不犯我,我不犯你。直到欧文得知在自己身边多的女孩竟然是一位公主,看到公主,他仿佛看到了钱的模样;公主就是一棵摇钱树,只要发表一篇爆炸性的报道就可以拿到很多钱。当然他没有那么做,没有去曝光公主的日常生活,因为他发现竟然喜欢上了她,他内心那份责任感还是值得信任的。知道公主终究就要离开自己,加上公主的强烈要求,追逐自由与爱情,他决定带上公主“私奔”,当然只是逃离保镖们的追查。开上朋友的小型汽车,超速、撞人、撞坏公共设施和路边摊,躲避警察的追捕。他们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四处游玩观光,带着笑容,带着幸福。融入百姓的生活,看世间最美丽的风景,尝天下最可口的美食,听最悦耳的歌曲。

一次晴天暖阳下的双人车行,趴在车窗,脸迎着风,看流动的云,观路边熙熙攘攘的人群从身边走过;听悠扬悦耳的歌曲,看幸福的双人舞。生活是如此惬意美妙,天空蓝的是那么彻底通透,人们是那么幸福愉悦。这样的生活人人都向往,和爱的人共同度过美妙的时光,看美丽的风景人情,听风的声音、歌曲的乐音,闻花草的清香、尝美食的香甜。一个身居高位的公主,她所表现的绝没有丝毫没有官腔,没有对身边佣人、平民、底层人员有一丝丝的鄙视之意;相反,她还特别平易近人,喜欢平凡人的生活,在于底层人民相处的过程中,多的是新奇与尊重,尊重每个从身边路过的人。也许这就是一个人的气质与教养,不管在任何时刻也不会遗失。

有时候很难说清楚是一部电影成全了一个演员,还是一个演员成就了一部电影,是啊,虽然只是一个黑白影片,但远胜于当今七彩的绚烂。这是一场最悲伤的喜剧,高高在上的公主厌恶着繁文缛节,乃至于在舞厅把鞋弄掉了,但是在逃到罗马市内,和乔一起过了普通人的一天生活后,经历了自由,愉快,爱情,她却毅然决然的返回行宫,这种宿命的悲哀,不由让人泪目了。

感情是永恒不变的,这个故事中没有我爱你,两人都守着那一点点小秘密,不去捅破那层薄薄的窗户纸,仿佛那是斯芬克斯那恒古未有的谜题,一旦作答,便将生死分明。但乔和公主之间的那些情绪,在换厨房的想法中,在默默的等候中,在最后的拥抱中,看似平淡无奇,却在任何一处都写着“我喜欢某个人”“我喜欢某个人”以及“我喜欢某个人”。故事终究是有结局的,公主不能逃出太久,大臣已经心急如焚,新闻已经铺天盖地。在爱情和责任之间,她终究选择了责任――在罗马,她只是一个欢乐的少女。但在她的世界。她是王位继承人,是即将君临一方的女王。在面对大臣最后的责难和问询时,她坚持道:“如果不是因为知道自己的责任,那就绝对不会回来,永远不会”她请求乔不要马上离开,自己又何尝想马上离开?但结局终将到来。

观看电影个人心得体会1200字 篇9

《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七个大事件,联结了七个另人唏嘘不已的人物,他们在祖国的重大事件中,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智慧、自己的能力,甚至生命!每个人的故事都会触动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都会让人油然而生对祖国的热爱!都会让人感动不已!

它的形式是特别的,与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不同,“短片集”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选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7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它的观众是特别的,从花甲之年的老人到七八岁的孩童,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有。某种程度上,似乎已经超越了一部电影的范畴,更像是一场集体怀旧与铭记。国内知名的7位导演每人导一段,这些导演们正好横跨老、中、青三代。每位导演都发挥了个人所长,审美、执行力有所不同,但都保留了个人鲜明特征,以各自的风格讲述不同画风的故事。

当七个故事完结,电影院灯光亮起,响起《我和我的祖国》,那一刻,才真正明白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长在骨子里的。

它实在是一部太好哭的电影,这泪水源于对祖国的热爱,源于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那一幕幕闪回的画面,又燃又热血沸腾,每一个故事都能带入你我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70年风风雨雨,祖国这一路走来的苦辣辛酸,都铭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70年,中国经历了太多。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么一定是中国红。曾经,世界小瞧中国,如今,无人敢小瞧中国。你能看到这个国家日渐强盛,一次又一次在国际亮剑、发声。

在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面前,一个人真的是渺小,一秒钟真的是短暂。但正是这么多渺小的个体,创造了辉煌磅礴的历史。正是新中国的每一秒,成就了今日的大中国。

1949年国旗升起,国歌奏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你以为升起来的仅仅是一块红布吗?二十八年革命,两千万人牺牲,换来的红旗!我们能做的只有四个字,万无一失!”,国旗于我们而言,是我们的象征,是所有华夏儿女心中的旗帜。从《前夜》中我看到了百姓们拿出自己觉得能用的金属哪怕是金条也愿意贡献给国家,我看到了工程师和他的人员追求那个万无一失的执著,我看到了最神圣庄严的国旗升起的那一刻。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国?不就在电影里了么,任凭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有一点始终不变,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电影落幕了,故事结束了,中国仍在前进,中国人仍在拼搏。那些高光时刻,那些英雄式的小人物,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追寻中国梦。

70年沧桑巨变,弹指一挥间。一代代中国人接续奋斗,汇聚起祖国的光荣与梦想。70年的巨变,其实就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每个勤劳工作的人,都是祖国的建设者。他们拥抱未来,脚步不曾停下;他们奉献担当,奋斗的花儿在华夏大地绽放。中国记得你们,这时代如你所愿。而我生在华夏,从不悔为中华儿女,愿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祖国的未来,由我们接力奔跑!

罗马假日观后感精选700字 篇10

《罗马假日》讲述的是一位到罗马访问的英国公主,逃离行宫,与一位美国记者像普通人一样度过一天的故事。

明媚的阳光,错落的古道,友好的市民,宽敞的鲜花广场……公主所走过的地方没有被特意安排上宏伟的建筑,显眼的地标,浪漫的场景。看《罗马假日》,我们可以随着公主的视线,将一座罗马古城平实的风貌尽收眼底。这种平实的安排,能够让观众很快将心情放得和这位好奇的公主一样,和她一起度过那美好、特别的一天。

这部电影首次上映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人们普遍带着阴郁、沉闷的心情。这样一部纯美、感人的电影让无数人心灵为之一震,让人们重新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罗马假日》的经典,首先是因为它的故事情节构思奇特,吸引观众又符合人们的逻辑思维:穷得到处借债的记者一天晚上碰到了一个不知道该如何甩掉的女孩。男主人公只得将她暂时安置在家一晚上。让他恼火的是,这个女孩不知道是从哪儿来的,而且还占用了他的床。可第二天,当他到了报社,看到公主的照片时,他才意识到那个还在家里的女孩居然是公主。凭着记者的职业敏感,男主角知道自己就要发财了。公主出逃!多么重大的新闻!他就要成为最着名的记者,他再也不用过穷日子,听隔壁老人在他耳边,逼问着什么时候还钱。可是最后他放弃了,也许为了爱情,也许为了良知,他将这一天永远地珍藏在自己和公主的记忆里。

公主甜美的微笑,记者矛盾的内心,从故事的开始就深深吸引着观众。此外影片的不少细节描写也是非常用心,表现得十分真实,自然。例如:男主角高兴并很有绅士风度地将自己的钱递给公主。而这一幕正巧被他一直告知无钱可还的隔壁老人看见了。这时,观众会注意到两个男人有一个很明显的眼神交流。老人并没有开口责问,两个人的交流就用一个眼神传神的代替了。这种对普通罗马市民的细节描写遍布于整个《罗马假日》。从鲜花广场兜售鲜花的卖花老板,到不明白女主人公干嘛要剪短发的理发师。这些描写不仅给公主的一天带来不少插曲,还表现了普通罗马市民的生活情趣和性格。使得观众更能感到影片的真实,更能融入其中。

爱情永远是艺术家们愿意表现的话题。虽然在整个《罗马假日》中,我们没有听到公主和记者说过一句“我爱你”,或其它感情的表白。但所有观众仍然视其为一部爱情片。我们看到他带她看会吃掉手的石头,喝香槟酒,骑自行车。她的美貌与甜美的微笑,他的善良与幽默。这一天,在观众的眼里分明是一个爱情的旅程。是的,导演没有刻意表现两人的爱情,一切是那样平实自然的发展下,甚至男主人公最初只是想得到新闻资料。就是这样平淡朦胧的爱情,打动了无数观众,让人感受到它的纯真与可贵。两人唯一的感情流露,是分别时的拥抱。表现出男主人公的不舍与女主人公的感激。接着,公主独自走向行宫,那一刻,让人感到有些苍凉,而记者也决定了让那些新闻见鬼吧!这种不刻意追求,不刻意表现的爱情在导演和演员的完美诠释下成了至今都让人忘不了《罗马假日》的原因。也让人感到无限漫延的美好。所以,当影片结束换成男主人公独自离开行宫时,没有当初的苍凉意味,而加上了一些温暖的味道。

《罗马假日》被无数的人喜爱,它已经成为了经典。这靠了这部影片各方面的优秀因素。开头说到赫本和派克。赫本和影片中的公主一样,都有着天使般的可爱,自然能够被看作是天使。而包容、爱护这位天使的派克成了“天堂”。因为,如果没有能够承载下天使的天堂,天使还能被称为“天使”吗?很多人说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赫本,派克自身真实的形象。这样,很难说是赫本和派克筑就了《罗马假日》里的经典形象,还是《罗马假日》筑就了两个人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印象。但从中能够看出导演对于演员选择的慎重。

上一篇:中国梦,我们的梦演讲稿下一篇:写字课教案第七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