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法

2024-10-03

罗马法(通用8篇)

罗马法 篇1

1、形成罗马私法体系,例如,18法国民法典继承了人法物法诉讼法

2、制度和法律原则对资产阶级立法有影响,如法人制,物权,契约制 3、许多概念和术语如代理,法律行为为后世资产阶级立法所继承

4、罗法学家的思想学说和罗马法的发展成果,也正为后世资产阶级法学的重要部分

成为了欧洲以后的重要法典参考之一.

(1、形成罗马私法体系,例如,1806年法国民法典继承了人法物法诉讼法 2、制度和法律原则对资产阶级立法有影响,如法人制,物权,契约制

3、许多概念和术语如代理,法律行为为后世资产阶级立法所继承

4、罗法学家的思想学说和罗马法的发展成果,也正为后世资产阶级法学的重要部分.)

罗马法 篇2

一、内忧外患共和初

教学时, 笔者在廓清罗马建城到扩张、王政到帝国的内容后, 继而点题:“罗马以军事立国, 以法律治国, 那么罗马法又是如何形成、治理国家?”本段结语点明本课重心是法律, 学生知道罗马以法治国, 但是对于罗马法如何形成以及如何治国则感到疑惑。笔者接着利用罗马城地图介绍罗马建城之后实行王政制度, 在狭小的罗马城内通行的是习惯法。然后出示将军罗莫洛斯遗产纠纷案, 并让学生思考: (1) 法官会倾向哪一方?此案会有什么结果? (2) 习惯法对贵族意味着什么?对平民意味着什么?

案例重在说明:王政时期, 因为习惯法的不确定性和伸缩性, 所以贵族可以随意解释法律并垄断司法, 这种情况势必会引起平民的不满。笔者对此却搁置不提, 转而引出罗马人推翻异族伊达鲁里亚人的统治, 从王政进入共和初, 自己当家做主时, 却依旧承袭王政遗风, 垄断司法。不仅如此, 贵族还在政治上享有独权, 平民无权染指元老院与执政官。贵族在经济上享有特权, 平民战时保家卫国, 平时务农纳税, 却无权分享土地, 致使平民无地少地;贵族广占公田的同时放债勒索, 平民有沦为债务奴隶之危。贵族往往又会利用司法特权来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翻身做主的罗马人并未改善王政时期的状况, 反而出现更为严重的问题。贵族与平民在政治、经济、司法上的权利失衡最终导致民声沸腾, 平民撤离罗马城与贵族展开斗争。同时伊达鲁里亚人又对罗马城进行反攻。共和初期的罗马既有内忧又有外患, 罗马何去何从?最终, 罗马对内妥协, 对外应战。

那么如何妥协呢?妥协的产物就是法律。法律又如何达到调解之效呢?在于它是否满足或者说是否解决平民与贵族在政治、经济 (债务奴隶、土地) , 以及司法上的需求与矛盾。为说明此点, 笔者出示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其中, 第9表: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 是专属百人团大会。第3、第8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 交付法庭判决, 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 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然后让学生思考: (1) 十二铜表法保障了哪些人的哪些权利?又有何局限? (2) 十二铜表法解决了共和初期哪些问题?又遗留了什么问题? (3) 罗马平民将如何应对?

此法保障了私有财产权、人身自由、生命安全。然而这个“人”却有局限性, 它更倾向贵族与富裕平民, 因为只有这两类人才有可能成为债权人, 普通平民的人身安全、自由依旧岌岌可危;贵族与平民不可结婚, 这断绝了平民向上流动的途径, 为贵族阶层树立了坚不可摧的壁垒。

十二铜表法的进步在于它维护了平民自由、人身安全, 然而这种维护具有范围的局限性。笔者继而引导学生爬坡进入第二问, 顺势得出此法只解决共和初期三大矛盾中的司法垄断, 从法律落笔成文, 判案有法可依, 贵族不可随意解释法律, 随时判案;但未解决政治与经济问题。平民将继续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利, 以期满足自己在政治、经济上的诉求。

这样通过设立上述三个问题, 围绕着 “解决问题”“遗留问题”“产生行动”层层递进, 从史料中撷取信息, 在信息中理解罗马法的进步, 在信息中分析历史发展走向。

二、凯歌行进共和中

面对平民进一步的要求, 罗马政府又会如何应对呢?笔者出示罗马城图与罗马共和扩张图, 并让学生思考: (1) 罗马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 (2) 罗马的对外政策有何转变? (3) 罗马如何处理平民的要求以保证新的对外政策得以实施?

从地图对比能够撷取罗马共和时期扩张的态势, 联系上文所述, 学生自然得出罗马从共和初期被动应战转变为主动外扩, 罗马疆域不断扩大。为了保证外扩顺利, 罗马需要保证内部稳定, 故再次与平民妥协。

出示妥协成果即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赋予的权利。公元前445年, 废除平民不得和贵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367年, 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公元前326年, 废除债务奴隶法。公元前300年, 平民可以担任政府任何职位。然后让学生思考: (1) 公民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它保障了哪些权利? (2) 公民法满足了共和以来平民的诉求吗?

公民法是十二铜表法的进步与完善。它废除通婚禁令、债务奴隶;授予所有平民公有土地分享权、政治权利, 使上层民众可以与贵族合流, 下层民众获权, 保障所有民众的自由、安全。彻底解决共和以来平民与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权利关系, 扩大罗马统治基础, 维护社会稳定。

公民法的内容包含了公民与国家、公民与公民之间的权利关系, 故而它是公法与私法相混合的法律。其作用不仅仅是解决内部矛盾, 保证罗马对外扩张无后顾之忧, 还在于对民众许之以土地, 民众成为推动外扩的动力。罗马法的双重意义在于既解决矛盾又推动外扩。

三、繁荣昌盛帝国时

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已经厘清罗马内部平民与贵族权利关系的调整, 解决共和初期政治、经济、司法三大矛盾。罗马从共和初对内安抚、对外应战转为共和中对内调整、对外扩张, 逐渐发展成为帝国, 随之产生新问题。所以笔者呈现罗马疆域扩张图与以下材料、问题:

材料一麻烦就在于人口众多, 管理事务繁杂……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

———屋大维的顾问

材料二国土的不断扩大……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公民内部, 公民与非公民之间因经济往来而出现的纷争已愈演愈烈。

———叶秋华《关于罗马法的几个理论问题》

(1) 从共和末期进入帝国时期产生了什么新问题? (2) 公民法能够处理新的社会关系与问题吗?为什么?

从共和到帝国时期, 由于疆域扩大, 不同民族的人聚集于帝国境内进行商业交往, 公民法无法处理涉及非罗马人的事务。然而, 仅仅因为公民法适用范围的局限性才催生万民法吗?笔者进一步出示公民法关于商业贸易的规定。

实现出卖或转让, 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以现金进行交易;二是必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 并应为罗马公民;三是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 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请学生思考:公民法还有什么局限性?

商业活动讲究交易双方平等, 物品价值平等, 交易过程自由、灵活。商贸程序的繁琐, 交易双方的不平等, 将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继而提出罗马的应对之道———万民法, 它在适用范围、内容上进行调整。万民法的适用范围为罗马人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与外邦人。其内容主要涉及贸易、财产和合同契约等私法。规定契约自由, 遗嘱自由, 财产权不受限制等。然后让学生思考:与公民法相比, 万民法在适用范围与内容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非罗马人与罗马人享受同一法律赋予的权利, 万民法成为罗马境内的国际法。它关于贸易、财产、契约等规定使商贸程序化繁为简, 具有灵活、自由的特点, 更适合商贸活动的要求。所以恩格斯认为“罗马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它以处理私人事务, 调整私人之间权利关系为核心, 以私法为主, 改变公民法公私混杂的现象。所以罗马人愿意与非罗马人分享法律权利, 既因帝国发展所需, 也因分享的多为私权而非公权。

此后笔者简要介绍公元212 年卡拉卡拉敕令使非罗马人获得公民权, 公民法与万民法合流;查士丁尼时期, 《民法大全》的诞生则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确立。

罗马法形成重在三阶段。罗马人推翻异族伊达鲁里亚人, 从王政进入共和初。这一时期罗马贵族与平民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司法、政治、经济 (公有土地、债务奴隶) , 最终导致平民与贵族斗争。十二铜表法是两者斗争、妥协的产物之一, 它标志着成文法的诞生, 但只动摇贵族在司法上的基石, 于政治、经济上未有突破。故而在共和发展时期, 平民进一步争取自身权利。历经漫长岁月, 法官的告示与审判案例, 政府颁布的法规与文献, 公民大会与元老院的决议, 执政官的行政命令等汇成公民法, 最终实现平民与贵族政治、经济平等。这种权利与地位的嬗变确保了境内安定稳妥, 有利于推动对外扩张, 罗马开始从共和制进入帝国制。随之而来的是罗马面临版图扩大、商业繁荣带来的新问题, 矛盾渐变为罗马人与非罗马人, 由此催生万民法。相较公民法公私混杂的局面, 万民法更加重视私法。罗马人愿意通过分享私权来处理日益复杂化的社会关系以及商贸活动。毫无疑问, 成文法的诞生和发展就早期而言是平民试图以法律来确立、维护自己在政治、经济、司法上的权利, 罗马上层应势而为, 两者相互妥协应运而生;发展至后, 则是罗马人顺时而动, 与非罗马人妥协的结果。

摘要:罗马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矛盾, 贵族与平民以及罗马人与非罗马人在解决矛盾中, 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继而推动罗马法的形成。

罗马法学家对罗马法的贡献 篇3

摘 要 在罗马文明史上,罗马法占据着一个独一无二的地位,从最初的农村共同体形式的法律到强大的城邦国家的法律,最终成为统治着当时几乎整个文明世界的帝国法律,罗马法无论就其本身的固有价值,还是在世界文明历史上的影响,都是罗马人最令人称道的。笔者认为除了当时罗马的社会条件以外,罗马法学家的贡献可谓巨大。本文将从罗马法学家对法学理论的创造、对法律实践的指导、对法学教育的发展三个方面来阐述罗马法学家对罗马法的贡献。

关键词 罗马法学家 罗马法 贡献

一、罗马法学的形成与罗马法学家阶层的出现

罗马法律最初的起源被归于罗马城的创建者罗摩路斯本人,其他的法律则由继其之后的王所颁布[1]。公元前5世纪中叶,随着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制定,为了使法律得到很好的执行,罗马贵族祭司开始小范围地传授和讲解法律知识。在早期罗马社会,法律与宗教的关系也像其他古代社会一样密不可分。贵族祭司垄断了包括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知识。直至公元前3世纪,法律问题的解答权仍然只是被少数祭司(贵族)所掌握。但这样的垄断状态在公元前254年发生了改变。公元前254年平民出身的大祭司科伦卡纽斯反传统地开始在公共场合传授法律知识,法律从“秘密的祭司团的神龛中”解放出来,世俗平民得以通晓法律并可能成为解答法律问题的法学家。虽然当时的法律传授活动还未完全脱离宗教活动的影响,但随着罗马统治阶级对《十二铜表法》等一系列成文法所展开的教育和传授活动,最终促进了罗马法学和罗马职业法学家阶层的产生。罗马法学家阶层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世纪中叶进入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法学家,形成了很多法学流派。

二、罗马法学家对罗马法发展的作用

(一)对法学理论的创造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在罗马出现的法学家是人类最早的世俗职业法学家集团,他们第一次将法学与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相分离。对法的概念、分类、结构等进行了系统阐述,从而开启了人类对法学独立研究的历程。罗马法学家在法学领域务实的思想创造,为罗马法学的繁荣和法律制度的完备做出了巨大贡献[2]。

对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则做出了精辟的定义:西方对法律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始于古希腊,但最早对法、法律和法学进行区分的则是罗马法学家。这也是罗马法学家做出的最精辟的定义。

关于法(Lus)的定义,乌尔比安指出:“对于打算学习罗马法的人来说,必须首先了解‘法’的称谓从何而来,它来自‘正义’。实际上,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3]”。由此可见,罗马法学家心目中的“法”是不违背道德,追求公平和正义的法。

对于“法律”(Les),罗马法学家帕比尼安、盖尤斯、赛尔苏斯等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角度的阐述,而后罗马法学家又从法律的定义引申出“法学”的概念。虽然还有宗教和道德的色彩,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看提出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论调,已经算是很先进的学说了。

除了上述定义以外,罗马法学家还对一些法律原则和其他法律概念进行了阐述。法律原则有民法领域中的平等原则;物权法领域的无主物先占原则等;法律概念有物权法中的物权、占有;债权法中的要式行为、故意过失等。这些原则和概念很多都被后世各国立法所采用,对后世尤其是欧洲各国的民法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对罗马法的分类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这是罗马法的首创,最早是由乌尔比安提出来的,他认为:“公法是与国家组织有关的法律”,“私法是与个人利益攸关的法律”。另一法学家盖尤斯则进一步将私法分为人法、物法、诉讼法三类。罗马法的“私法”部分的分类和整理细致入微,形成了古罗马法的核心部分。

自然法、万民法和市民法的分类。其中自然法的理论源于希腊思想家,后世的西塞罗、乌尔比安等罗马法学家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斯多葛派自然法的思想并将其进一步系统化和理论化。罗马法学家关于法起源于自然法的思想与希腊自然法学说相比略有变化,即淡化其抽象的“理性”、“理念”色彩,突出其自然客观法则的特点,将自然法视为一种客观自然法则。

(三)对法律实践的指导

1.解答法律问题。包括法学家对执政官、审判员或是任何私人提出的法律问题所进行的口头的解答。虽然一开始这种法律解答只是纯属个人意见,但是由于早期罗马法的严格的诉讼程序方面的要求和狭隘的形式主义的特点,使平民大众无法通晓法律,甚至监理司法的执政官和民间的审判员都无法精通晦涩难懂的罗马法。因此,熟谙法律的罗马法学家对罗马法的法律解答不仅是当事人的法律工具书,也是审判官们用以审判案件的依据。当然法学家对于法律的理解和解答也会发生分歧,其各执己见所引发的论战,对罗马法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协助辩护人进行诉讼活动。罗马的辩护人一般由演说家和担任民选职责的人来担当,他们在指导市民进行具体的诉讼活动时会请教法学家,或是聘某一法学家为固定的法律顾问。这样,罗马法学家虽然没有进行具体的诉讼活动,却通过辩护人将自己的法律意见和法律技能运用到了实践当中。另外,后世罗马皇帝设立了著名的由法学家充任的咨议会,法学家们对皇帝的文书,特别是那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的起草协助的实践中,也融入了他们的法律思想。

(四)对法学教育的贡献

自从罗马法从秘而不宣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习罗马法,世俗的罗马法学教育提上了日程。再则由于罗马法严重的形式主义,非一般人所能掌握,特别是罗马共和国末期以来,只有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从事法律工作,因此培养通晓法律技能的人才,就很有必要了。

1.私塾式的法学教育。罗马的法学教学活动最初形成于共和后期,是自由式的、私立式的。当时平民出身的大祭司科伦卡纽斯在公开传授法律的同时还招收了几个门徒,在他教授法律、解答法律问题的过程中,他的门徒一直在旁倾听,也可以参加辩论。这可以说是罗马法学教育的最初模式。继科伦卡纽斯之后,各地的“家馆”、“私塾”开始招生教学,由于其设立不需要经过罗马共和国行政官的批准,使得这样的私立学馆在当时遍及全国。这种简易自由式的教学模式在当时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国立法学院的兴起。随着罗马法学研究工作和司法实践的迅速发展,再加上人们文化程度的提升和各种学科的相继发展,国家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原有的私塾式的教育模式开始被按希腊哲学学校建制的专门的法律学校所取代。据说正规学校的创始人是萨比尼,他师承卡皮托德法学观点,开办了法学研究院[4]。前期的法学研究院还是属于“私立”的形式,到公元3世纪,“国立”的法学院开始渐次成立,这个时期产生了罗马法史上最权威的“五大法学家”,盖尤斯、帕比尼安、保罗、乌尔比安等人都曾编写过《法学阶梯》式的法学著作作为法学入门者的法律教材。这些法学家的理论研究和法律思想是罗马法学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公元5世纪以后,罗马国家基于统一培养法律专门人才的考虑,禁令私立文科学校兼设法学课程。从此,高等法学教育正式确立。

三、结语

罗马法学家对罗马法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作用,其对罗马法的贡献不仅局限在理论方面,更是渗透到了实践的方面。古罗马流行一句谚语,即“罗马法学家创造了罗马法”,虽然这句谚语夸大了罗马法学家的历史地位,但从中我们却能够看出罗马人对罗马法学家的尊崇和罗马法学家对罗马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黄风译.民法大全选译.正义和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43.

[2]张锐智.试论罗马法学家的法思想.法律文化研究.2007(00).

[3][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黄风译.民法大全选译.正义和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34.

罗马法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篇4

裴朝甫

2011级 法律硕士(法学)

摘要:罗马法是对世界法律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法律体系,它对教会法和日耳曼法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作用于奴隶制社会与封建制社会,同时也促进了新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对后代欧洲地区的法、英、德、意等很多国家的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其他的古代法律相比,罗马法颇为人们所称道,其理由在于不仅罗马法被视为现代民法的模范文本的事实(尤其是其私法),更在于从罗马法中体现出来的统领整个罗马法律制度的灵魂:罗马法精神。

关键词:罗马法,法的精神,私法精神,理性精神

罗马法是以罗马国家的存在为条件而产生的法律。更确切当的讲,罗马法(RomanLaw)是指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全部法律,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公元前8世纪罗马国家产生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个时期的法律,而且还包括查士丁尼(Jus-tinianus,公元527—565年在位)时期东罗马帝国的法律。罗马法是由罗马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反映的是当时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大体而言,法的精神是指法律制度包含的法的观念,[1]是指支配法律现象和法律文化体系的价值信念系统,[2]是时代精神在社会法律领域的贯彻,是时代法律文化的内在精神特质,是对法律制度运行和发展起支配作用的法律价值基础,是一个民族法律价值的灵魂。[3]依上述界定,罗马法精神是指适应罗马社会商品经济交易要求、反映罗马时代文化特质与政治结构的抽象的观念性原则,这些观念性原则指导、统帅着罗马人的生活,包括法律生活;并且它们——尽管曾被历史尘封——能够被现代的人们从历史的故纸堆中发现,它们是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

一、私法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讨论罗马法的私法精神,也许应该从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开始。《法学阶梯》第1卷第1篇第4段:法律学习分为两部分,即公法与私法。公法涉及罗马帝国的政体,私法则涉及个人利益。在罗马法文本中,《法学阶梯》只论述私法,附加一些刑法和程序法的主题;《学说汇纂》也是如此;《法典》十二卷只有最后三卷涉及公法。[4]因此,仅从数量上而言,罗马法的大量篇幅皆为有关私法的规定。事实上,仅仅私法才是许多世纪以来人们认真注意的对象,公法好像就是个徒有其名的、无用的、甚至是危险的对象。罗马法没有我们所理解的宪法或行政法。私法条文的多寡只是从侧面说明了罗马人对个人利益的重视,还不能必然推论出罗马人已经具有了现代人的私权意识。但是在自然法精神的沐浴下,罗马人做到了这一点,其私法精神迄今为止仍为学者津津乐道。那么什么是私法精神呢?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此即为私法精神的真义。[5]私法精神主要表现为平等原则和意思自治原则。

第一,体现罗马私法精神的第—个理念是平等原则。假如说罗马法制度是不平等的,那么这个结论几乎不需要论证,因为罗马法规定“一切人不是自由人就是奴隶”,阶级差别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的最大不平等。既然如此,那我们缘何说罗马私法精神体现了平等观念、原则呢?因为尽管罗马社会是奴隶社会,但罗马法的制度安排却蕴含了平等性的因子,蕴含了对平等的朴素追求,不平等的瑕疵不应该掩盖平等的光辉。

罗马法首先是调整平等市民之间的法律制度。在罗马法中,“一切权利均因人而设”,但并非一切人均为罗马社会的权利主体。除了是人以外,还需具备其它基本条件:是自由的,而且就市民关系而言,还应当是市民。因此,凡是合乎上述三个条件的就可以成为罗马法上的平等主体。奴隶,一般不是权利主体而是权利客体,但是在取得自由人身份以后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变成为自由人和罗马市民。即使是未出生的婴儿,也处于同新生儿完全同等的地位。

在罗马法中,从行为能力而言,精神病人和幼儿没有行为能力,未适婚人包括“近幼儿”只有限制行为能力,他们未经监护人许可不能履行某些可能使其财产减少的行为,而且在新法中,未成年人受到保护。奴隶虽然没有权利能力,但他拥有为主人的利益并以其名义履行适法行为的能力。除上述人以外,所有人皆可以因一定的法律事实或适法行为而取得或丧失财产。并且在此财产流转过程中,他们的地位始终是平等的,因为在罗马法中,在作为其核心的债务法里面基本上从当事人平等情况出发,不大考虑不平等人之间的合同。所以任何意思瑕疵包括障碍性错误、诈欺、胁迫、非法行为等有违平等原则的行为都为法律所否弃。

罗马人对平等的追求发展到后来逐步的侵蚀了奴隶制度和家庭制度。奴隶在罗马帝国后期地位已大大改善;罗马的已婚妇女在帝国时期实际上己独立于其丈夫,妻子可以自由地很容易地同丈夫离婚。家子也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如军功特有产;甚至帝国后期还规定了父亲在抚养子女方面的义务。总体而言,罗马法体现了朴素的平等精神。

第二,体现罗马私法精神的第二个体现为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意味着法律主体能够依自己的意志独立地作为或不作为,不受外部或其它人的干涉。但这种作为或不作为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利益和社会的利益。罗马法的原则“公法不得被私人简约所变通”、“私人协议不变通公法”即为意思自治的外部制约的表现之一。所以在《法学阶梯》中,自由的定义是:做一切想做之事的自然权利,以受法律禁止或强力阻碍为限。

在罗马的法律制度中,意思自治原则的体现较为广泛。例如,胁迫行为往往会导致其在法律上的无效、主体拥有一定程度上的遗嘱自由等。但能够较为成功地说明罗马法意思自治原则的也许是有关债的转移、变更以及契约制度。在罗马法中,最初债权同债务一样也向继承人转移,而且产生于私犯的债最可能也是可向继承人转移的。但是,它们不能以其它方式在不同的人之间相互转移,这是罗马法的原则。任何债权均可转让,无论产生于契约、私犯或其它债因。债可以转让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更能体现意思自治原则的也许是契约。在罗马法中,当事人可以依自己的意思来创设权利义务关系。在更为普遍采用的要式口约中,未来债权人独立地提出问题,未来的债务人自主地对应回答。比如:“你给吗?”“我给”、“你答应吗?”“我答应”、“你承保吗?”“我承保”、“你担保吗?”“我担保”、“你做吗?”“我做”。只要这些公式般的问答相互完全吻合,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即告成立。在合意契约、实物契约、简约和协议中,无处不能发现当事人独立自主地设权行为。

平等原则和意思自治原则作为私法精神的体现,一直以来就没有被人们所遗忘。相反,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当代中国,重提私法精神还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首先,被历代学者所提倡的私法精神彰显了—个共识性的前提,即对把法律两分为公法与私法表示认同,而这种法律的划分方法至今仍有其理论的和实践的意义。对法律进行分类是学者们乐此不疲的事情。公、私法的划分引导人们在法律学习、法律研究中对复杂的法律现象有较为清晰的全面把握;同时,它还揭示出法律有着不同的功能指向,其一指向“公”即国家,其二指向“私”即个体,这种二分法的利益功能指向有助于人们认识法律。

罗马法的私法精神还造就了这样一种信念;私权不应为国家公权任意粗暴干涉。某种意义上此限制了国家公权力的误用与滥用。虽然在罗马法中私人的合意不能违反国家的强制性规定,但同样国家强制力也不应蛮横地干涉公民之间的合意以及隶属于公民自身的基本权利。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洛克、孟德斯鸠到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皆对政府权力的扩张性、侵略性表示了怀疑和担心,并分别从理论上和制度上给予了切实地制约。现代社会全球性的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取代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国家广泛运用立法、司法、行政手段规制和调节社会生活,司法管辖权的法律体系的多元化日益被单独的中央立法和行政法规取代,法与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私权在强大的国家面前更显弱不禁风。因此,重提私法精神,再塑私人品格在当代社会尤显必要。

不惟如是,罗马私法精神的全球传播也激发了社会主体的独立意识,为主体摆脱各种形式的依赖关系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平等原则的深入人心不但影响了罗马法律制度,在当代社会也激励着人们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它是人类摆脱依附的前提与基础;意思自治原则给予了主体自我行为的自由,主体有权利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如何做、和谁做等,此为主体摆脱依附性创造了现实可能性或提供了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一句话,私法精神不会因时间而褪色。相反,在文明过程中它愈来愈为人们所珍重。

二、理性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罗马法包含丰富的理性,这是中世纪与现代人的共识。人们总是在不同的场合提醒我们罗马法是理性化身。

罗马法的理性主要表现为:法律推理与研究的方法、模范的法律制度、法律的分类模式和法典化倾向及成就。就法律方法而言,尽管罗马法学家在他们对法律的探索过程中是极其讲究实际的,他们将规则仅仅视为是对事情的简要陈述。但是,他们在公元2世纪和1世纪引进了希腊辩证推理方法,同时对一般的法律制度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其导致的结果是——正如马克思在他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所说——“其实是罗马人最先制定了私有财产的权利,抽象的权利,抽象的人格权利。”“罗马入主要兴趣是发展和规定那些作为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的关系。” [6]

模范的法律制度是罗马人值得骄傲的一面。罗马法中债的制度、物权制度、人格权制度历经二千年依然颠扑不破,为后人所青睐。确实,罗马法为后世提供了基本的术语体系,这从当代民法学的经典文本与古罗马经典文本之间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大量的证据。另一方面,罗马法有关法律体系的分类也埋没了理性的光辉。首要的并且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分类方法乃为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次要的则为自然法、市民法和自然法、市民法、万民法的分类模式。人们很难想象这种观点,即认为这种分类模式不是理性指引的结果。

也许最为突显的理性的表现为法典化倾向及成就。一般而言,“法典自身是高度理性的体现”[7]。事实上,罗马法开始于一部法典(十二表法),也结束于一部法典(优士丁尼民法大全)。法典化来源于对法律的普遍性和系统性的追求的冲动,这种追求的成功实现的前提在于人们承认人本身具有相当程度的理性,依据它人类能够认识、解决法律中的问题,从而最终达到法律的完美状态。因此,任何—部法典都散发出不同程度的理性气息,罗马法文本亦如是——近现代以来的法典编纂逃脱不出优士丁尼民法大全的事实即为此—观点的例证。

当然,古典时代罗马人的理性观念是古朴的——和现代相比。它在概念上属于一种自然理性,而在方法上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辩理性。尽管如此,罗马法的理性精神迄今仍有借鉴意义。

尽管在今天看来,罗马人事实上还是比较关注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但这一事实并不能抹杀罗马人非凡的抽象思维与逻辑能力。理性的力量尽管并不是无穷的,但其重要性亦不容忽视。在法律创制过程中,是以理性为先导还是以经验为先导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如果在立法中全部遵循“摸着石头过河”或成熟制定一个思路而不充分利用理性的超前性、预见性,有可能导致法律体系的互相矛盾、混乱并且可能产生立法严重滞后的状况,这对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而言颇为不利。

结 语

我已经粗略地探讨了罗马法的私法精神以及理性精神。实际上对这两者的讨论还略显单薄。原因一方面在于自己的能力及资料的来源有限;另一方面在于人为地割裂这两者的事实。事实上这两者并不是截然可分的,他们总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筑为成熟的罗马法体系。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他们时,也许会发现许多当时已有的观念和制度并不比今天逊色。因此,当我们面对未来时,我们也许应当想一想昨天的情形以及昨天发展到今天的历程,同时思考这一情形及这一历程如何在可能的方向上演变为未来的目标。

注释:

[1]张乃根:《论西方法的精神:一个比较法的初步研究》,载《比较法研究》1996年第1期。

[2]公丕样:《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3]刘旺洪:《利益衡平:现代市场经济的法的精神》,载《法制现代化研究》(第一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版。

[4]阿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李静冰、姚新华译,中国政怯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997年二次印刷),第207页。[5]谢怀轼:《从德国民法百周年说到中国的民法典问题》,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1期。[6]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

163-164页。[7]江平:《罗马法精神与当代中国立法》,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l期。

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 篇5

欧洲大陆国家 14―16世纪时出现了三R现象:一是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是宗教改革(Religion Reform);一是罗马法复兴(Recovery of Roman Law)。三个方面虽然不同,但集中一点是人文主义的胜利。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人的自由得到了承认和解放。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也必然要求罗马法精神的复兴,当然绝不可能是两千年前西方古典法律制度在中国的重现和恢复。那么,应当怎样来理解和认识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呢?

-、从意志本位到规律本位

自市场经济理论提出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法律应当首先体现市场经济的规律,而不只是体现立法者的意志。离开市场经济的自身规律来人为地依照立法者的愿望而制定出的法律,必然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去我们强调法是统治阶级意志表现,在经济领域中造成了违背经济规律的恶果,足以引起教训。还市场经济法律以其客观自身规律的本性,这是市场经济法律的第一要义。而把法律看作是客观自身规律表现的观念,就体现了罗马法中自然法的精神。

彼德罗・彭梵得(Pietro Bonfante)在他的《罗马法教科书》(Istituzioni di Dritto Romano)中说:“自然法是指‘不是为体现立法者意志而产生的法’,而市民法却是‘至少部分表现为立法者的任意创制的法。’法是意识和社会需要的产物,它本应总是同它们相符合。许多规范和法律制度准确地符合其目的并同它相溶合,因为它们只不过是这一目的的法律确认;但是,也有许多规范和制度并不如此,或者是因为它们已陈旧过时,或者是因为立法者所掌握的手段不完善。前一类规范由于立法者未施加任何主动作用,因而确实像是自然的产物,并且被称为自然法;而第二种规范则为市民法。前者同‘正义’和‘公正’永远相符合;后者则并非总是这样。” *1这段话对我们很有启示。中国今天许多的市场经济法律虽然不能说完全类似彭梵得所说的“立法者未施加任何主动作用”的法律规范,但却完全可以说是体现了以反映客观规律为主。它和另一类主要体现立法者意志的法律是有所不同的。

法应当体现主观性,还是客观性,还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在市场经济观念提出之前,中国法学界大多认为法的主观性是绝对的,忽略了或者说不必论及它的客观性。从英文来看Law,既包含法律,又包含自然规律的意思;俄文中的закон也是同时包含法律和规律两个意思;中文的“法律”与“规律”同时包含了“律”这一汉字,这不能说仅仅是一种巧合。至少可以认为作为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是与客观规律不能截然分开,法律精神就其实质来看就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但在不同领域中,它所体现的客观性――社会经济规律性是有所不同的。

过去人们常常认为,自然法在罗马法中只指人和动物之间共同性质的一些法则,即“万物本性”。例如在所有权关系中的先占原则,在男女关系中的自然婚姻等,但是,实际上“有很多贸易性制度如让渡、买卖等等也被罗马人称为自然法制度,而它们依然是人类所独有的。”*2 199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就是一部极具海商惯例共性的法律。罗马皇帝曾有句名言:“朕诚为陆上之主,但海法乃海上之王。”可见,皇帝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制定一部统率臣民的法律,但他却不能任意制定一部海商法。海商法体现的是各国人民海商贸易惯例及客观法精神,不是哪位皇帝制定出来的。

自然法和万民法有许多相同之处,甚至不少罗马法学家视万民法与自然法为同一概念。万民法和自然法必然要包括世界各民族法律中共同的东西。古罗马流行的观念是:他们的法律制度由两种元素组成,一半受其特有的法律支配,一半受人类共同的法律支配。这对我们今天也有很大启示。市场经济的法律是超越一个国家界限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讲课稿) 篇6

师:同学们,在上一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一课的内容。了解了古代西方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的方式。今天我们将学习西方另一种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法律。当今社会,当我们遇到大小问题时,往往要寻求法律的帮助,可见,法律在我们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那么,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法律是怎么来的呢?在法律体系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提到一个国家:罗马。

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如此说道:“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ppt2)

在我们的课本26页导言部分,也说到了关于罗马法的伟大影响。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

在这段导言中,说到:“罗马帝国延续了好几百年,究其原因,除了罗马强大的军事力量外,罗马法律也起到了关键作用”。那么,结合这两部分的内容,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耶林又或者是世人会对罗马法这样的推崇?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进行本课内容的学习。(板书:标题)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大致了解下本课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是:从习惯法到成文法(板书);第二部分是什么?

生: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板书)师:第三部分是什么?

生:维系统治 影响后世(板书)师:从这个小标题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一部分就是在讲罗马法的影响(在下面标注:影响)师:那么我们先开始学习第一部分的内容:从习惯法到成文法。那么,什么是习惯法呢?从字面的意思上我们也可以理解:习惯法就是约定俗成的,一直流传下来的形成习惯的法律。在新华字典上,对习惯法的解释是这样的:社会习惯风尚经国家确认,具有法律效力,但无条文规定的,称“习惯法”(ppt)。那么,课本上是如何来解释习惯法的呢?我们来看26页第一段内容。看看到底什么是习惯法。师:首先,习惯法使用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生:罗马共和国早期。(板书)

师:习惯法有怎样的特点呢?从ppt上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法律是要经过国家确认的,也就是说是由统治阶级来认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样一来,法律的确立和要怎样判决是不是就有统治阶级说的算。用书上的话来说就是:贵族垄断着立法和司法大权。因此,习惯法的一个特点就是:贵族垄断着立法和司法大权。既然习惯法是由社会习惯风尚演变而来的,而且行为是不是违法都有贵族说的算。那么什么是习惯什么是法律阿是就分不清了。用书上的话来讲就是: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这也是习惯法另一个特点。

那么我就要问了,在习惯法下,当贵族利益与平民利益冲突时,会有怎样的结果? 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共和国早期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想一想,法官会怎么判呢?哪一方会赢? 生:……

师:是的,法官会判罗莫洛的家人赢。为什么?首先,法官是由谁来担任的?贵族。那么,罗莫洛的家人和士兵的家人哪一方是贵族阶级:很显然是罗莫洛的家人。我们已经知道,习惯法的两个特点,因此,在判决的时候,法官解释法律时,是不是就会偏袒同为贵族的罗莫洛家人。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平民的利益是不是就受到了损害。所以,我们说,习惯法的影响是:有贵族担任的法官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这句话,在书本上也有,同学们把它划出来。

师: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什么是习惯法。一起来复习一下:首先习惯法的时间是: 特点是:影响是:

既然,贵族借由习惯法,维护自己的利益,损害平民的利益。那么必然平民与贵族之间会产生矛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对矛盾会不断的被激化,危机到国家的统治。因此,课文26页第二段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十二铜表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激烈。师:那么,《十二铜表法》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可以看一下26页下面小字部分对《十二铜表法》的解释:“由于这些条文镌刻在12块铜板上发表,故名。它涉及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同态复仇法,氏族继承与遗嘱等。”从这些《十二铜表法》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它已经对法律进行了一定的划分,并且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多面。所以,《十二铜表法》的特点是:内容广泛,条文清晰。在第二段的中间,把它划出来。师:《十二铜表法》使用后,贵族还能不能随意判决呢? 生:不能

师:是的,从此,法官只能依照法律明文规定的内容对事件进行判决。这样就使得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这是《十二铜表法》重要影响之一。这样,当贵族利用与平民利益发生冲突时,法官不能完全偏向贵族了,因为有了明确的法律限制。所以,《十二铜表法》的另一影响就是: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师:可是,我们看下面《学思之窗》陈列的部分内容。就会发现,《十二铜表法》也存在着局限性。如表三:债权人可以拘留债务人,用皮带或脚镣拴住。这样的行为在现今看来,是不是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野蛮。再看表八,打断自由人的头骨和奴隶的头骨受到的处罚是不同的。表十一,贵族和平民不能通婚。可见法律的不平等性,其实这些就是在维护贵族的利益。因此,我们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十二》的局限就是: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师:不论是习惯法还是《十二》,都是罗马法的组成内容。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的用途就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27页第一段内容上有。我们知道,罗马共和国时期的疆域是不断的扩大,人民的数量也不断上升。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当时的公民法下,只有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而其他的人,比如罗马侵占地区的人民,并不在公民法的适用范围内。他们享受不到应有的权益。随着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产生的矛盾也越来越大,必将危及罗马的统治。原有的罗马法不能继续起到维系统治的作用,只能进行发展与完善。于是,万民法出现了。从名称中,我们可不可以看出万民法的定义是什么? 生: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师:在27页最后一句,有万民法的定义。划一下。那么,万民法产生的原因或者背景是什么呢?

师:结合第二段,我们来看27页罗马扩张示意图。公元前27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的疆域才红色的一小块,到1世纪后期,罗马帝国已经建立三十多个海外行省,控制欧亚非三大洲的广阔疆域,统治了许多不同的民族。统治这样大的疆域,有一个人要发愁了。这个人是谁呢?(导言或ppt)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也称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

师: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征服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板书)师:罗马扩张,人们之间的交往也向外拓展,经济活动也越加活跃。但是,民族习俗、文化传统的不同也带来了不少的矛盾。统治者要管理这些活动,处理这些矛盾,必然要承认一些其他民族的利益,给那些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必要的法律保护。这样,公民法难以应对这些新变化。所以:随着国际交往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万民法产生了。

师:除了以上两个原因。书上还提出了两点原因:一是:罗马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因为,法律是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而且当时罗马法律的内容中有的就是皇帝颁布的法令。这样,罗马皇帝就能把法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了。其二,法学家也积极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以充实罗马法律。到了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师:3世纪末至4世纪初,法学家编纂了一系列法典。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即《民法大全》。这部《民法大全》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而且适应面广泛,不只适应某一群体。并且有了自然法的法理思想,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说,它建立了权威的法律体系。因此,我们说:《民法大全》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师:到了这里,我们已经基本学完了罗马法的内容。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罗马法就是指古罗马的整个法律制度。从适用范围来分,可以分为:公民法和万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那么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在28页三段有这样一句: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师: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为什么世人如此推崇罗马法?可见,罗马法的影响是深远的。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下罗马法的影响有哪些。

师:从这一框的标题上来看,我们可以把罗马法的影响分为两部分:维系统治和影响后世。在前面两框内容的学习中,同学们还记不记得罗马法每次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生:解决矛盾

师:解决矛盾是为了什么呢?是不是为了更好的统治国家。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浏览28页第三段内容,然后回答我罗马法在维系统治方面有哪些作业。生:….师:一,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二,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同学们在书上划出来

师:罗马法虽然属于努力制社会的产物,但是它的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因此,影响广泛而深远。不仅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统治有重要作用,更是对后世有着伟大的影响。用书本的话来概括有三点。一: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二:它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三它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师:首先,为什么说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罗马法不仅严格界定法律主体的权益义务,而且阐明了相关的法理,为人们提供了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依据。也就是说在此之前,人们只知道要守法却不明白为什么要遵守这些法律条令。所以罗马法的出现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其次,为什么说它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比如拿破仑法典,《人权宣言》、《独立宣言》。都有罗马法的声影。像是对继承、债务的法律法规、强调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同学们也可以阅读29页的《历史纵横》,对这一影响也作了清晰的说明。我们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生:

师:最后,为什么说“…….有力武器”呢。因为罗马法的核心是什么?保护私有财产。就是由于强调保护私有财产,倡导人人平等,就为资产阶级维护自己利益,打击贵族势力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所以我们说罗马法成为……有力武器。

师:学到这里,我要问一问同学们,罗马法这么伟大,那它有没有不好的地方呢?或者说它有没有局限性? 生:有

罗马法 篇7

关键词:民法学,向导,罗马私法人法,课程设计

罗马法在世界民法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没有罗马法, 就没有今天各国的民法。”[1]正因为此, 国内许多高等法学院校开设罗马私法课程, 为我们了解近、现代民法的发展演变历程, 溯本求源, 提供了方便。然而由于国内高校罗马私法课程普遍开设较晚1。在课程设计方面尚有欠缺, 有待完善。人法是罗马私法的第一编, 笔者拟从该部分出发谈谈应如何从民法学角度出发进行罗马私法课程设计。

自然人

由于罗马私法所处的时代恰为奴隶制发展阶段。因此该部分内容显得繁琐, 难以咀嚼, 常使许多教师对此望而生畏。由于奴隶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 加上罗马时代家族制度下家长权与夫权的流行, 妇女之地位不同于男子。在自然人部分有许多相对生辟的概念, 例如, 人格 (今之权利能力) ;生来自由人与解放自由人;自权人与他权人;家长权、夫权与买主权;人格减损等;名誉减损等。笔者以为在进行该部分内容设计时, 应本着严谨的治学态度, 搞清楚这一系列概念的具体含义及时代背景, 既不能消极回避, 也不能与近现代民法中的相似概念生搬硬套。我们应当准确地向学生介绍这些概念的确切所指, 还罗马私法以本来面目又不可过分纠缠该部分内容。设计这些内容时, 在概念明确、清晰的情况下避免繁冗, 应尽量简洁明了, 坚持民法学设计视角。笔者以为该部分的精华在于其关于胎儿利益的保护, 因此确立的“胎儿的利益视为已经出生”这一为后世民法广泛沿用的罗马私法基本原则, 实有深入研究、讲解之必要。该部分内容在今天的罗马私法教材中常常略而不提或几笔带过, 实应引起高度重视。自然人中关于人格始终问题的规定, 也对后世民法产生了广泛影响, 应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课程设计。

行为能力一节, 由于罗马私法特殊的时代背景, 自然人行为能力的获得有着诸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身份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常常会使自然人沦为限制行为能力及无行为能力人, 该部分内容相对复杂也有其社会条件下之糟粕。内容设计时, 首先应准确无误地介绍清楚罗马私法上对行为能力的诸种限制, 诸如因性别歧视而产生的男女地位不平等等。又要从民法学角度出发充分认识该部分内容的精华, 例如:罗马私法在行为能力方面十分重视对健康状况欠佳者的法律保护, 从两个方面———精神健康及身体健康方面划分行为能力之是否完备。就前者而言, 罗马法私不仅仅对精神分裂症、先天性痴呆等完全丧失辨别、认知自己行为的行为人进行法律保护, 对于诸如精神抑郁等精神耗弱者这一类轻微精神疾病患者也有明确的保护规定, 将其规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有效地保护了更广泛意义上的轻微精神疾病患者:精神耗弱者的合法权益。它对我国的民事立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就身体健康因素而言, 罗马私法将盲人、聋哑人、肢体残疾者也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法律保护。特别是将浪费祖产的浪费人规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对于保护祖产不被浪费, 节约社会财富具有积极意义。这些内容在设计过程中可比较我国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及其对后世西方国家民事法律的影响, 详细阐发并说明其意义。

团体

如果自然人属于个体的人, 团体则属于群体的人。与自然人法律制度不同, 罗马私法上的团体制度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而发达。较少受到自然人法律制度中身份、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糟粕较少。罗马私法团体制度中关于社团与财团的划分, 为后世民法团体即法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十分重要的法律基础, 以致于后世民法无法从根本上修改罗马法上的这一规定, 实在令世人叹为观止。正如黄右昌所言:“现代文明国家之法律, 罔不具有罗马团体法之根本原则者, 自优帝以至于现在, 其真意固未消灭。”[2]该种分类不仅为大陆法系国家民事法律借鉴, 也为我们今天完善中国的法人制度提供了参照。这部分内容在许多罗马私法教材中较少提及, 笔者以为, 从民法学角度出发, 罗马法上的法人制度与自然人制度相比, 更少等级色彩, 更多平等因素, 值得深入研究。

法律行为

由于人法中的法律行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且关于该内容已有中译本2, 它为我们研究罗马私法中的人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因此, 在课程内容设计时, 应将该部分补入, 以确保人法部分内容的完整性, 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人法部分的课程内容。就法律行为而言, 该部分在罗马自然人法律规定中相对缺乏时代因素, 较具民法学意义, 其内容体现了罗马时代的私法自治, 即当事人进行主义原则:当事人独立为意思表示, 自由为意思表示不受他人意志干预。该原则对后世民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应在课程内容设计时予以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1]周枏.罗马法原论 (上)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罗马法形成过程的教学探索 篇8

[关键词]罗马法矛盾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90

关于《罗马法》一课,各版教科书皆包括罗马法形成与发展的内容。若仅以“罗马扩张—法律形成”的模式呈现罗马法进程,不免单薄。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试图通过一条主线即罗马的发展与扩张,两对矛盾即平民与贵族以及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三部成文法即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呈现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过程中对罗马法追本溯源,以期解决这三个问题:一是如果说贵族利用习惯法垄断司法,那么在十二铜表法诞生,解决贵族司法垄断、随意解释法律的局面出现后,为什么还会产生公民法?二是罗马法毫无疑问对贵族权利进行了分削,而贵族何以在共和初期乃至共和中后期一而再、再而三愿意以法律形式与平民分享权利?三是罗马人为何愿意与非罗马人分享长期争取才得到的法律权利?

一、内忧外患共和初

教学时,笔者在廓清罗马建城到扩张、王政到帝国的内容后,继而点题:“罗马以军事立国,以法律治国,那么罗马法又是如何形成、治理国家?”本段结语点明本课重心是法律,学生知道罗马以法治国,但是对于罗马法如何形成以及如何治国则感到疑惑。笔者接着利用罗马城地图介绍罗马建城之后实行王政制度,在狭小的罗马城内通行的是习惯法。然后出示将军罗莫洛斯遗产纠纷案,并让学生思考:(1)法官会倾向哪一方?此案会有什么结果?(2)习惯法对贵族意味着什么?对平民意味着什么?

案例重在说明:王政时期,因为习惯法的不确定性和伸缩性,所以贵族可以随意解释法律并垄断司法,这种情况势必会引起平民的不满。笔者对此却搁置不提,转而引出罗马人推翻异族伊达鲁里亚人的统治,从王政进入共和初,自己当家做主时,却依旧承袭王政遗风,垄断司法。不仅如此,贵族还在政治上享有独权,平民无权染指元老院与执政官。贵族在经济上享有特权,平民战时保家卫国,平时务农纳税,却无权分享土地,致使平民无地少地;贵族广占公田的同时放债勒索,平民有沦为债务奴隶之危。贵族往往又会利用司法特权来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翻身做主的罗马人并未改善王政时期的状况,反而出现更为严重的问题。贵族与平民在政治、经济、司法上的权利失衡最终导致民声沸腾,平民撤离罗马城与贵族展开斗争。同时伊达鲁里亚人又对罗马城进行反攻。共和初期的罗马既有内忧又有外患,罗马何去何从?最终,罗马对内妥协,对外应战。

那么如何妥协呢?妥协的产物就是法律。法律又如何达到调解之效呢?在于它是否满足或者说是否解决平民与贵族在政治、经济(债务奴隶、土地),以及司法上的需求与矛盾。为说明此点,笔者出示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其中,第9表: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第3、第8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第 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然后让学生思考:(1)十二铜表法保障了哪些人的哪些权利?又有何局限?(2)十二铜表法解决了共和初期哪些问题?又遗留了什么问题?(3)罗马平民将如何应对?

此法保障了私有财产权、人身自由、生命安全。然而这个“人”却有局限性,它更倾向贵族与富裕平民,因为只有这两类人才有可能成为债权人,普通平民的人身安全、自由依旧岌岌可危;贵族与平民不可结婚,这断绝了平民向上流动的途径,为贵族阶层树立了坚不可摧的壁垒。

十二铜表法的进步在于它维护了平民自由、人身安全,然而这种维护具有范围的局限性。笔者继而引导学生爬坡进入第二问,顺势得出此法只解决共和初期三大矛盾中的司法垄断,从法律落笔成文,判案有法可依,贵族不可随意解释法律,随时判案;但未解决政治与经济问题。平民将继续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利,以期满足自己在政治、经济上的诉求。

这样通过设立上述三个问题,围绕着“解决问题”“遗留问题”“产生行动”层层递进,从史料中撷取信息,在信息中理解罗马法的进步,在信息中分析历史发展走向。

二、凯歌行进共和中

面对平民进一步的要求,罗马政府又会如何应对呢?笔者出示罗马城图与罗马共和扩张图,并让学生思考:(1)罗马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2)罗马的对外政策有何转变?(3)罗马如何处理平民的要求以保证新的对外政策得以实施?

从地图对比能够撷取罗马共和时期扩张的态势,联系上文所述,学生自然得出罗马从共和初期被动应战转变为主动外扩,罗马疆域不断扩大。为了保证外扩顺利,罗马需要保证内部稳定,故再次与平民妥协。

出示妥协成果即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赋予的权利。公元前445年,废除平民不得和贵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367年,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公元前326年,废除债务奴隶法。公元前300年,平民可以担任政府任何职位。然后让学生思考:(1)公民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它保障了哪些权利?(2)公民法满足了共和以来平民的诉求吗?

公民法是十二铜表法的进步与完善。它废除通婚禁令、债务奴隶;授予所有平民公有土地分享权、政治权利,使上层民众可以与贵族合流,下层民众获权,保障所有民众的自由、安全。彻底解决共和以来平民与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权利关系,扩大罗马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稳定。

公民法的内容包含了公民与国家、公民与公民之间的权利关系,故而它是公法与私法相混合的法律。其作用不仅仅是解决内部矛盾,保证罗马对外扩张无后顾之忧,还在于对民众许之以土地,民众成为推动外扩的动力。罗马法的双重意义在于既解决矛盾又推动外扩。

三、繁荣昌盛帝国时

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已经厘清罗马内部平民与贵族权利关系的调整,解决共和初期政治、经济、司法三大矛盾。罗马从共和初对内安抚、对外应战转为共和中对内调整、对外扩张,逐渐发展成为帝国,随之产生新问题。所以笔者呈现罗马疆域扩张图与以下材料、问题:

材料一麻烦就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

——屋大维的顾问

材料二国土的不断扩大……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公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之间因经济往来而出现的纷争已愈演愈烈。

——叶秋华《关于罗马法的几个理论问题》

(1)从共和末期进入帝国时期产生了什么新问题?

(2)公民法能够处理新的社会关系与问题吗?为什么?

从共和到帝国时期,由于疆域扩大,不同民族的人聚集于帝国境内进行商业交往,公民法无法处理涉及非罗马人的事务。然而,仅仅因为公民法适用范围的局限性才催生万民法吗?笔者进一步出示公民法关于商业贸易的规定。

实现出卖或转让,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以现金进行交易;二是必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并应为罗马公民;三是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请学生思考:公民法还有什么局限性?

商业活动讲究交易双方平等,物品价值平等,交易过程自由、灵活。商贸程序的繁琐,交易双方的不平等,将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继而提出罗马的应对之道——万民法,它在适用范围、内容上进行调整。万民法的适用范围为罗马人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与外邦人。其内容主要涉及贸易、财产和合同契约等私法。规定契约自由,遗嘱自由,财产权不受限制等。然后让学生思考:与公民法相比,万民法在适用范围与内容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非罗马人与罗马人享受同一法律赋予的权利,万民法成为罗马境内的国际法。它关于贸易、财产、契约等规定使商贸程序化繁为简,具有灵活、自由的特点,更适合商贸活动的要求。所以恩格斯认为“罗马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它以处理私人事务,调整私人之间权利关系为核心,以私法为主,改变公民法公私混杂的现象。所以罗马人愿意与非罗马人分享法律权利,既因帝国发展所需,也因分享的多为私权而非公权。

此后笔者简要介绍公元212年卡拉卡拉敕令使非罗马人获得公民权,公民法与万民法合流;查士丁尼时期,《民法大全》的诞生则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确立。

罗马法形成重在三阶段。罗马人推翻异族伊达鲁里亚人,从王政进入共和初。这一时期罗马贵族与平民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司法、政治、经济(公有土地、债务奴隶),最终导致平民与贵族斗争。十二铜表法是两者斗争、妥协的产物之一,它标志着成文法的诞生,但只动摇贵族在司法上的基石,于政治、经济上未有突破。故而在共和发展时期,平民进一步争取自身权利。历经漫长岁月,法官的告示与审判案例,政府颁布的法规与文献,公民大会与元老院的决议,执政官的行政命令等汇成公民法,最终实现平民与贵族政治、经济平等。这种权利与地位的嬗变确保了境内安定稳妥,有利于推动对外扩张,罗马开始从共和制进入帝国制。随之而来的是罗马面临版图扩大、商业繁荣带来的新问题,矛盾渐变为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由此催生万民法。相较公民法公私混杂的局面,万民法更加重视私法。罗马人愿意通过分享私权来处理日益复杂化的社会关系以及商贸活动。毫无疑问,成文法的诞生和发展就早期而言是平民试图以法律来确立、维护自己在政治、经济、司法上的权利,罗马上层应势而为,两者相互妥协应运而生;发展至后,则是罗马人顺时而动,与非罗马人妥协的结果。

上一篇:初中历史答题卷下一篇:小学教师说课评分标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