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2024-08-16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通用14篇)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篇1

6.语文五下《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6.语文五下《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1)《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永远的童年”,单元目标是:阅读本组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纯真的笔调描写了童年生活是的几个片断(看驼嚼、谈驼铃、剪驼毛、问驼踪),表达作者对童年的眷恋,对旧北京的热爱。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篇如茶的文章,平实质朴的言辞下,一种非喜非忧、非伤非怨的情绪萦绕其间,寻之无迹,品之有味,令人品味。在教学这课书第二课时时,我是这样做的:

1、从题目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对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本文的课题是很有意思的,它以三个不同意象的词语叠加而成,细细体味,“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课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不仅勾画出了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而且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绪空间。学生觉得有新意,他们有的说这是一首诗,有的说想到骆驼,有的说想到冬天的太阳……

2、以文中的重点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几个片断。如:抓住“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问作者心头重临了哪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呢?

3、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学生汇报哪部分内容,内容。其中,在“看驼嚼”片断中,让学生从作者对骆驼样子的描写体会作者观察细致,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年的天真与幼稚;在“谈驼铃”片断中,抓住“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来体现作者想象丰富;在“剪驼毛”片断中,主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骆驼的关心;在“问驼踪”片断中体会作者对骆驼的思念。

4、讲课中,做到有主有次,详略得当。“看驼嚼” 和“问驼踪”两个片断具体讲,然后让生自己读懂剩下两个片断,汇报自读结果。

5、为了把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结尾的时候,用深情的语言向同学们推荐了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

6、以歌曲《童年》开篇引入,又以歌曲《童年》结尾,从结构上做到前后照应,让人感觉这杯茶余香未尽,意欲再品。

林海音的这篇文章虽好,但对于小学生却不太容易领悟得深刻,正如孩子们往往更喜欢碳酸饮料而不是茶一般。所以,在课堂中出现了几个问题:

1、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体会不到作者那种因眷恋童年所流露出来的淡淡伤感。

2、读书时,学生还未能真正投入角色,感情上还是有待提高。

3、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较少,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未真正被调动起来。

通过上述情况,我作了一个教学反思,认为以下几方面做得不够:

1、备课过程中,从文本实际考虑得较多,从学生实际考虑得较少,对课堂的预测较少。因为这是一篇五年级的课文,这篇课文还曾经出现在旧教材六年级的语文课本,现在,要授课的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理解问题的难度与深度也是较五年级学生低。在课堂上我问“在作者童年的趣事中,你最感兴趣是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你读懂了什么?”大部分学生的问答只是把喜欢的段读出来。我想,这样问也有可能范围太广了,学生可能有些摸不着头脑,所以,只好照书本读。还有,在教学“谈驼铃”部分,爸爸与“我”对骆驼脖子上的铃铛看法不,爸爸认为骆驼系铃铛是为了赶狼,而“我”认为是走路人害怕长途寂寞,特意用来增加走路时的乐趣,教学反思《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当我问学生:“你们同意谁的观点呢?”没有想到的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大人的总是对的,都同意父亲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我只是说了一句:“看来,同学们看的课外书多,知识面也广。”就走过场了。没有及时点拔,让学生理解父亲的观点是理性的,而我是充满幻想的、幼稚的,而童年就是这么幼稚的。

2、学生读得较少,老是担心内容多,怕讲不完。一节课内,我让学生读的有:自由读喜欢的段,指名读“看骆驼”片断,齐读“看骆驼”片断,自由读“谈驼铃、剪驼毛”片断,分角色读“问驼踪”片断,个别读与齐读最后部分。共6次。指导学生朗读时不够到位,学生齐读较多,学生个别读较少,且忽略对学生读书时的即时评价;让学生自由读书时,没有提高恰当的读书要求,所以,学生不能入情入景地朗读。

3、扶放考虑得不够细,在课堂上有一种放不开的感觉,学生总是被牵着走。

改进措施:

1、要认真备课,既钻教材,又钻学生,并在大胆对课堂作出预测,哪些问题学生一下子能明白,哪些问题学生通过思考或小组学习可以解决的,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考虑细致。

2、问题要有价值,不能过浅或过深,因为这样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就必须吃透文本,多方面搜集资料,获取更多可借鉴的信息。

3、重视“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做到有层次地读,有目的地读,读后有评价,每读有提高。有层次地读,是按照教学的需要,让学生默读、开声读(读准字音,把文章读通读顺)、有感情地读;有目的地读,是每读必先向学生明确要求,如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不会再做了”时,要求学生带着淡淡的忧伤,读出作者怀念童年的感情。读后有评价,这里的评价是指即时性的评价,可以是生生互评,学生自评,老师点评;评价的内容,可以是语音语调方面,也可以是感情方面等。通过评价,使学生每一次都有所领悟,有所提高。

4、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放得开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虽然,这一课上得并不怎么样,还出现了一些漏洞,但是,我相信,我会总结得失,不断探索出一条阅读教学的可行之道的。

(2)《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关于童年记事的文章。整个单元的文章都紧紧围绕着童年趣事进行编排,而作家林海音更是以其细腻、童稚的笔触流露着对童年乐趣的无限留恋。

学习本文首先要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设置了这个任务“文中究竟围绕着骆驼写了几件事?你可以用小标题概括吗?”通过这样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认识,而小标题的形式又是在训练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那么要体会童趣,便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了。面对这四件与骆驼有关的事情,无法进行逐一的分析,那只能是采取“以扶带走”的策略了。通过详细地分析其中的一件事------学骆驼咀嚼的品味,来带动学生自主品味其他几件事中的童趣。这样就避免了教师的绝对话语权,限制学生的感受了。

在学习第一件事的时候,总感觉童趣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特别是我们这些远离了童年的人。而童趣就是一种感觉,因此我采用了朗读为重的策略,模仿体验的策略。具体为:让学生用自己能够感知的情感去朗读,通过个别读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分析评价,然后老师再指导读出情感。而模仿体验,我就找了一个同学上台来模仿作者学骆驼咀嚼,让下边观看的同学感受一下这种举动。同时又询问模仿者的感受。惊讶的发现,无论台上台下的同学对这种童趣理解得各有千秋,但基本来说是符合儿童对趣的理解,变得很形象可感。

(3)《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

一、创设情境,营造情感基调

教学中,开篇创设情境,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课题入手,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欣赏一组老北京城南生活的泛黄老照片,把学生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二、品读感悟,体味童年趣事

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想象、体会、交流童年趣事,逐渐加深情感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在此基础上欣赏一首对全文理解后写下的抒情小诗《童年,我心灵的故乡》,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三、抒写情感,仿写练习

借鉴作者借一件件小事抒发感情的写法,学习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抒情自然的写作特色。课后,安排一个仿写第四自然段小练笔,引导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写下自己的独特的阅读感悟。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篇2

片段一:激发阅读兴趣, 自读课文, 读通课文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梦幻的童年, 教学伊始, 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文与众不同的标题, 抓住熟悉的字眼“童年”激发阅读全文的欲望和兴趣。

师:请同学们读读本课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 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各自读课题, 有的默读、有的大声朗读……)

生1:这篇课文的标题很特别, 标题中有两个相同的标点符号。

师:这种标点符号叫间隔号, 表示词题之间的分界。

生2:文章标题是三个词语组成。童年一词在中间, 它应该是一篇写童年的文章。

生3:文章的标题像是一幅画的名称。

(同学们的“汇报”多种多样, 有的回答甚至很幼稚。学生的回答反映了他们读书的兴趣已被激起。)

师:刚才反映了大家想尽快了解课文内容的愿望, 赶快把这篇文章自读一遍吧!

(学生自读的热情很高, 读得很认真、很投入, 在自读中读书的兴趣得到进一步提升, 读书的欲望进一步唤醒, 借助拼音扫除了生字、词障碍, 了解了课文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 抓住学生求疑的急切心情, 把握时机, 倡导学生自读求了解。学习字词读通课文, 在自读中又会产生疑问, 再激发探索的欲望, 去自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达到初步阅读理解。

片段二:激情朗读, 读中感悟, 读懂课文

朗读和默读是理解文本的有效方法, 多种形式的读有助于学生深入感受语言文字及文章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经过快速阅读、与他人合作读文等不同形式阅读之后, 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你是怎么读的, 读给大家听听;你是怎样想的, 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喜欢文中写北京冬天很冷的这一句:“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 头上冒着热气, 是一股白色的烟, 融入干冷的大气中。”这个句子不直接写天气寒冷, 而是通过写人的热气就像白烟一样, 突出了冬天很冷。我们这里冬天下霜的早晨呼出的气就是这个样子的。

师:你读得真好, 说的也很准确, 老师听出了你是一个注意观察事物能联系生活理解课文的孩子。

生:我喜欢作者描写自己看骆驼咀嚼东西的这个句子:“那样丑的脸, 那样长的牙, 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 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 大鼻孔里冒着热气, 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 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个句子中作者的描述让我感觉到骆驼的样子虽然长得丑却很可爱, 骆驼咀嚼东西的样子和我家的羊吃东西的样子很像, 我也有过看着羊吃东西就跟着磨牙齿的经历, 还被村里的人笑话呢。

师:这位同学在读文中已经联想到自己童年的事了, 这一方面说明课文生动感人, 另一方面也说明同学们会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作者的情感。大家不妨用作者这样的写法试着写一写自己童年的事情。

生:我喜欢文中作者关于骆驼为什么戴铃铛的说法, 让我读给大家听:“不是的, 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 没有一点点声音, 您不是说, 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 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 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 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 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我认为作者年龄虽小, 但他的想法更合理。

生 (急着补充) :我讨厌文中妈妈说的这句话, 我读给大家听:“总是问, 总是问, 你这孩子!”这句话写出了妈妈没有耐心, 我的爸爸妈妈也经常这样说我, 现在我都不想再向他们提问题了, 要是童年里听不到这样的声音该多好呀。

学生通过激情的朗读, 自觉不自觉地悟出了自己的想法, 虽然理解稍有偏颇尚不到位, 表达也不尽如人意, 可这确实是他们自己真实的理解, 已经从文本走入作者的童年, 并由作者的童年联系到了自己的童年。

片断三:精读课文, 赏析品味, 熏陶情感

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教师不必过多讲解, 应让学生读中品味、读中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激发了对语言美的向往, 同时感受到作家林海音的童年情结和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 在这篇文章中, 还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美, 请静静地听老师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自己试着细细品读。

“夏天过去, 秋天过去, 冬天又来了, 骆驼队又来了, 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 慢慢地写, 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 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学生品读后, 再让他们同桌互读, 与同学合作读、师生合作读、小组间比赛读,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 最后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段落读熟、读透, 熟读成诵。

师:在刚才的读中, 你感受到了什么, 现在进行汇报。

生1:这些句子写得很美, 比如“夏天过去, 秋天过去, 冬天又来了, 骆驼队又来了, 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句话写出了季节交替, 时间流逝, 童年悄悄走远, 作者自己眷恋童年。

生2:老师所读的两个句子都写出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我们正处于童年, 要珍惜童年, 珍惜美好记忆, 否则到长大了也许连怀念的东西都没有了。

生3:通过品读这些句子, 我终于明白了, 作者为何把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词语作为题目, 原来他们是有联系的。

生4:作者写童年的方式很巧妙, 我想学作者用这样的方法写自己的童年。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有效课堂 整合 渗透 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76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中所描述的生活与这些21世纪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但文本中有许多儿童特有的语言文字,是值得学生反复品赏咀嚼,并展开想象的。根据单元的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在教学课文时,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备课中,我主要渗透了这样几个理念。

一、整合教材,备课有目标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1.单元整合

每接触一个新的单元,我都会充分利用单元导语,让学生提炼单元主题和单元学习目标。学生有了目标,那么在学习每篇课文时,就能抓住课文的内容、情感、写法,有目的地展开学习。有时我还会从写法上入手,把一个单元中在写法上相似的文章放到一起来学习,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用学法的迁移让学生自学第二篇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其次是在比较中让学生找到异同点,习得表达方法。

2.课内外阅读整合

在课文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链接,一是引导学生读课后资料袋,二是播放《城南旧事》中小英子看骆驼咀嚼的视频,三是在第二课时中链接了《城南旧事》中写小英子看小鸡吃食的一段话。三个链接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童年,走进作者的心,走进《城南旧事》,在课外阅读这本书。

3.把握重点,大胆取舍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繁杂,谁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有限的时间引导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取舍。教学这课时,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生字的书写,我只抓了最复杂的一个字“嚼”指导书写,其余的就让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识字写字方法自学;其次是对课文开头的三个自然段,只要学生能正确朗读即可,没有过多的要求;再次,是对课堂的上课程序进行随机取舍。学习童年的四件事,我以学定教,没有要求学生一定按照文本顺序来交流汇报,而是根据学生的交流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当学生理解到位时,我不再追问;当学生理解肤浅时,我及时点拨。

二、渗透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备课的时候,应以学生为本,有针对性地渗透学法指导措施、指导步骤等,使学生学有所得,从根本上获得学习的方法。

就这节课来说,备课时我主要从质疑、阅读分析、感情朗读等方面渗透学法。其一,导入新课,设计一个质疑点:抓住有特色的课题质疑。课题的每个词中间有间隔符号“·”,这是以前的课题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符号来提问。其二,课文写了四件童年往事,结合文本特点,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了“学骆驼咀嚼”这件事,学完之后归纳出阅读方法:反复品读—画词句写体会—交流读书体会—感情朗读;然后迁移学法,让学生根据学法提示,先自主学习后面的三件事,再在小组里展开合作学习;最后,全班交流感受、体会。其三,课文中的段落,有的里面含有多音字,有的是事件的具体描写,有的含有特殊的标点符号,学生读完之后,教师点拨:要善于抓住重要情节、重点句段反复朗读品味。如此长期训练,学生在预习中自然就会抓住重点阅读。

三、语言“煽情”,聚焦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再突出,教师的引领也是不可或缺的。作为教师,我们要会对学生“煽情”。

就教师的口头语言来讲,准确、精练、清晰、严谨等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其语气、声调、速度、节奏与诙谐、幽默等也不容忽视。说到语言“煽情”,课程的一个亮点是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过渡语:“从小英子幼稚的举动、天真的想法、好奇的询问中,我们感受到了她与骆驼结下了深深的情谊,骆驼也给她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限乐趣,所以说童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美好的。渐渐地,小英子长大了,童年一去不还了。可是童年的一人一物一景又是那样清晰,让小英子梦牵魂萦……”接着配乐,教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教师读得哀婉深情,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学生的情感也在这种情境中调动起来了。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篇4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节课,我觉得有两点需要注意的:

一、学生在活跃时如何把它拉回课堂。

这节课,我设置了“在你们的童年,又做过哪些傻事呢”这样一个问题。起初,学生并不怎么敢谈自己的想法,我想了想,可能是我问得太急,学生一下子没头绪,所以我马上组织小组交流。学生在互相提醒下,想起了很多自己小时候做的傻事。然后是进行全班交流。这回,学生可是有话可讲了,一下子活跃起来。这个说“小时候把面包放进厕所,把衣服放进冰箱”,那个说“小时候放鞭炮把自己给炸了”,还有把酱油当可乐喝了等等。学生想起来的傻事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人想发表自己的“傻事”。我看了看时间,已经超出自己的预算,可是怎么让这帮小鬼停下来呢?我选择了一个最笨的方法:不管三七二十一,强硬拉回来。当然,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能马上进入课堂的,但是到了下课,我发现还是有几个学生沉浸在小时候的傻事里,甚至有一两个学生还在私底下交流。我反思了自己的处理方法,确实太生硬。也许,我应该在备课时先预设这种情况;也许,我应该用一些过渡语,等等。

二、教师在课堂中应想办法让学生进入情境。

因为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因此,我在努力尝试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但是,没有达到效果。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篇5

不足之处:

1、 学生的预习不够充分,学生对课文不熟悉,导致一节课死气沉沉,学生发言不积极,只个别学生的发言令人满意,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这和老师的指导有直接的关系,老师没有起到主导作用。

2、 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有个别组的学生朗读融不进自己的感情,以致与导致对课文理解不够深刻。如读骆驼咀嚼的那句学生不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心中无画面,学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无法在语言中表达出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要求教师必须有极深的功底。

3、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有少数的学生有自卑感,老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他们在课上沉默寡言,自我封闭,会也不说,不会也不吭声。

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后反思 篇6

1、备课过程中,从文本实际考虑得较多,从学生实际考虑得较少,对课堂的预测较少。因为这是一篇五年级的课文,这篇课文还曾经出现在旧教材六年级的语文课本,现在,要授课的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理解问题的难度与深度也是较五年级学生低。在课堂上我问“在作者童年的趣事中,你最感兴趣是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你读懂了什么?”大部分学生的问答只是把喜欢的段读出来。我想,这样问也有可能范围太广了,学生可能有些摸不着头脑,所以,只好照书本读。还有,在教学“谈驼铃”部分,爸爸与“我”对骆驼脖子上的铃铛看法不,爸爸认为骆驼系铃铛是为了赶狼,而“我”认为是走路人害怕长途寂寞,特意用来增加走路时的乐趣,当我问学生:“你们同意谁的观点呢?”没有想到的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大人的总是对的,都同意父亲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我只是说了一句:“看来, 同学们看的课外书多,知识面也广。”就走过场了。没有及时点拔,让学生理解父亲的观点是理性的,而我是充满幻想的、幼稚的,而童年就是这么幼稚的。

2、学生读得较少,老是担心内容多,怕讲不完。一节课内,我让学生读的有:自由读喜欢的段,指名读“看骆驼”片断,齐读“看骆驼”片断,自由读“谈驼铃、剪驼毛”片断,分角色读“问驼踪”片断,个别读与齐读最后部分。共6次。指导学生朗读时不够到位,学生齐读较多,学生个别读较少,且忽略对学生读书时的即时评价;让学生自由读书时,没有提高恰当的读书要求,所以,学生不能入情入景地朗读。

3、扶放考虑得不够细,在课堂上有一种放不开的感觉,学生总是被牵着走。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篇7

1.英子和爸爸的对话。 (略)

2.英子和妈妈的对话。 (略)

我们来看上面的两段对话, 在这两段对话里出现了三个人:小英子、爸爸、妈妈。

从第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 小英子天真, 爱动脑筋, 爱提问题, 爱钻大人话里的空子, 性子急, 想说什么恨不得一下子全部说出来。

“不是的, 爸!”急切间顾不上礼貌, 先否定爸爸的看法。“爸!”是带着撒娇的警告。可看出平时英子是很受爸爸宠的。

“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 没有说是“又肥又厚的脚掌”“无边无际的沙漠”“又松又软的沙漠”, 因为小英子毕竟是个小孩子, 语言还很稚嫩, 同时透着天真。

“没有一点点声音”, 不说是“没有丝毫声音”, 同样是因为小英子当时掌握的词汇还不多, 但是为什么不说“没有一点声音”呢?是小英子想突出声音之弱, 说服爸爸。

“你不是说……”是拿对方的话来作证明, 足见小英子的机灵。

爸爸呢?

爸爸想了想, 笑笑说:“也许, 你的想法更美些。”

不说“你的想法更对些”, 是因为以爸爸的阅历, 明白英子的话只是孩子的一派天真, “增加情趣”显然不符合骆驼主人给骆驼挂铃铛的原意。但爸爸不愿意让英子失望, 不愿意把“骆驼有可能被狼吃掉”这样一种可能的现实留在英子小小的心里。他只愿自己的女儿是高兴的, 他希望女儿一直不用操心狼会不会吃骆驼这样一个问题, 所以, 他“笑笑说”。这“笑”里, 饱含了一个父亲对女儿无限的慈爱。

而妈妈呢?

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这样没头没脑的问, 而不是“妈妈, 你知道不知道, 那些骆驼夏天到哪儿去了呢?”可以看出英子是理所应当地以为妈妈什么都明白, 既显示出了孩子思维的简洁性, 又揭示了英子与妈妈之间非常亲近的母女关系。

妈妈答不上来, 但是并不气恼女儿拿这样一个问题来为难她, 只是好脾气地、慈爱地说:“总是问, 总是问, 你这孩子!”

“你这孩子”是在怪小英子么?不是的。“你这……孩子”, 妈妈想说的, 可能是“你这淘气的孩子”“你这机灵的孩子”“你这调皮的孩子”……这些没有说出来, 也没有写出来的话, 却蕴满了深情, 含着妈妈平时对英子的疼爱, 甚至溺爱。

《冬阳童年骆驼》教学片段及评析 篇8

师板书:童年

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往事,大家回忆一下,童年的你都做过哪些有意的事呢?

生:有一年清明节,我去爸爸的老家和爸爸一起在泥岸边捉蟛蜞。

生:去年下大雪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打雪仗、堆雪人。

师:相信这些童年趣事都会永远珍藏在你们的心底。当然,每一个人对于童年的记忆都是不一样的,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英,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的城南渡过的,所以她对童年的所有回忆都与老北京城南的景物有关。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林海英为《城南旧事》这本书写的序言。

(师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

生齐读课题

【点评:】引导学生回忆童年有意义的事,调出学生难忘的童年珍藏,再以

“每个人对于童年的记忆都是不一样的”为由,将学生引向对作家林海英《城南旧事》序言的关注,使学生迅速产生对林海音“童年记忆是什么”的阅读期待,激发了学生初读文本的浓厚兴趣,为学生在本节课过好“初读关”,了解“童年往事”梗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片段2】

师:作者林海英在课文的最后这样写道:“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作者的心头浮现出哪些童年的片段呢?默读课文,作者都回忆了童年生活的那几个片段,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里呢?并且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这几个片段。

生默读。

生:和骆驼队玩的场景,在第4自然段。生朗读。主要说和骆驼玩和学骆驼咀嚼的动作。

师板书:学咀嚼

生:回想起和爸爸争论,为什么骆驼下巴要系铃铛。在6-9自然段。

师板书:谈骆驼

生:第10自然段,冬天到了,骆驼把它的毛全都脱下来,拉骆驼的人脱下了他的棉袄。作者想剪骆驼的毛。

师:板书剪驼毛

生:夏天问妈妈骆驼队到哪里去了,说明他喜欢骆驼。想念骆驼。

师:板书念骆驼

师:作者回忆了骆驼的这四个片段,每个片段都与骆驼有关,我们学习第一个童年往事——学咀嚼。

【点评:】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利用课文结尾部分“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这句话,引导学生带着“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哪几个片段,分别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里”这个问题去默读课文,同时要求“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这几个片段”的意思。这个教学环节从三个方面很好地落实了“课标”第三学段的目标要求:

一是强化了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教师让学生默读后能分别把握文中“童年四个片段”的意思,并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这“四个片段”。这“四个片段”是作者回忆童年的重点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能概括出每一个片段的内容,实际上也就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用简短语言”概括,是对高年段学生概括能力在中年段目标要求上的进一步强化。

二是强化了高年级学生的默读训练。默读是学生的最重要的阅读能力,忽视默读也是现在阅读课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怎样才能将高年级将学生“默读要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的目标要求落实到位呢?关键一点就是必须要在每一节阅读课上坚持“拳不离手”,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执教者是深谙此道的。默读能让学生凝神静气紧扣要求快速浏览、快速来回扫读,学生很快就达成了教师提出的阅读目标。如果每一节阅读课都能像教者这样扎实地落实“课标”的默读要求,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就水到渠成了。

(宋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小学部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9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理解,读懂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3、激发孩子对童年的热爱。

4、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方式,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理解,读懂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那淡淡的伤感及浓浓的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复习旧知。

孩子们,请看大屏幕。瞧,冬日暖暖的阳光下,一串长长的骆驼队,踏着清脆的驼铃声向我们悠悠地走来,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小英子的童年,去感受那难忘的童年岁月,齐读课题《冬阳 童年 骆驼队》。

2、如果说《冬阳 童年骆驼队》是一组画面,请回忆这幅组图包含了哪几幅小画面?

学骆驼咀嚼

问驼铃用处

想剪驼毛

夏天问骆驼去

3、快速阅读课文,请你选一件你最感兴趣的场景,读一读,划出重点的词句体会,可以在旁边批注上你的感受和理解。

二、品读感悟,学习四幅画面。

(一)集体学习第一幅画面。

阅读4~5自然段。

自己朗读4~5段,划出印象深刻的词句,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写下你的感受。

1、生交流。师提醒生说话要完整,勾画的是什么,体会是什么。

(预设:生可能会回答感受到了小英子的天真、可爱、有趣、神情专注。)

2、师朗读,生闭眼想象。

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我的朗读边想象。

刚才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预设:我仿佛看见了骆驼在慢慢的嚼着草,小英子在旁边看呆了,牙齿也不知觉地动起来。)

3、感受小英子观察仔细。

一匹骆驼在我的面前,我可能不会注意到它的的牙齿,也不会留意到它的鼻孔,更不会留心它的胡须,可是小英子呢?从这可以看出小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预设观察仔细,认真)

我们也应该学习小英子,做一个善于观察,认真观察的孩子。

在第一个交流的环节中,如果有学生回答出小英子的观察仔细认真的话,这个环节就可以放在最前面,如果孩子在最开始没有体会到,老师就在此处引导出来。

4、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齐读第4段。小英子模仿骆驼咀嚼是在6、7岁时,中年的小英子还会这样做吗?文章中哪句话说她不会再做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了?(预设:冬阳地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出示PPT,齐读。

为什么中年的林海英不会再做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了呢?(预设:因为她已经长大了,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天真可爱了)

再读。

(二)总结学法,学习后三个场景。

1、总结学法:

刚才我们一起品读了第一个场景,一起总结一下学法。首先是自己朗读,接着勾画,批注,然后再次朗读,还可以想象。(出示PPT)下面大家就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学后三幅画面,你还可以和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三个场景,自学交流。

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自由交流,师要提醒学生说清楚“我选择的是哪一幅画面,我的感受是什么?”

(1)交流“问驼铃用处”的学习。

①我选择的是问驼铃用处这幅画面,我把“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画上波浪线,我觉得作者的想法充满想象,尽管没有爸爸说得对,但是却给自己的童年增添了许多情趣。

②“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里,是“有一个”好还是“充满了”好?你怎样理解的?(后者好,因为更突出了“我”的好奇心,因为他对铃声可能还有很多别的想法)

③我们分角色来读读我和爸爸的对话。一个同学读爸爸的话,其他同学读小英子的话,只读两个人的对话,不读旁白。为什么爸爸和我对驼铃的用处有不同的答案呢?(预设:爸爸是大人,小英子是孩子,想法要天真一些,充满着童趣)

④中年的林海音还会做问驼铃用处的傻事吗?(预设:不会)请仿照这个句子来写,“我”不会再做问驼铃用处的傻事了。出示PPT。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交流“想替骆驼剪毛”。

(3)交流“追问骆驼的去处”。

①我觉得小英子是一个喜欢问问题、有强烈好奇心的孩子。因为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②我感受到小英子特别的想念骆驼,所以才会没头没脑的问妈妈。

③齐读11~14段。

④你觉得中年的林海音还会再做夏日问骆驼去处的傻事吗?(预设:不会)同样仿照这个句子,来写“我”不会再做问驼铃用处和追问骆驼去处的傻事了。出示PPT。齐读。

三、学习后两段,体会对童年的怀念与留恋。

1、齐读第15自然段。

2、读完这段,你有怎样的感受?(预设:作者怀念童年,舍不得童年)师边总结边进行板书(怀念、难忘、伤感、失落)

3、这段中,哪一句话直接抒发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预设: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是啊,作者一生中最难忘、最快乐的时光是在北京城南度过的,所以中年寄居台湾的她是多么怀念北京古色古香的城墙,温馨的四合院,儿时的玩伴——妞儿以及北京城南生活的点点滴滴。出示PPT。齐读。

就这样,作者把对童年思念和和留恋之情倾注于笔端,写了一本书,就叫做——《城南旧事》。

5、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作者会想什么?写什么?下面让我们边听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边将作者想的写在这一段的空白处。

6、生交流。

小结:童年就像一首歌,一首充满快乐旋律的歌,童年更像一个梦,一个充满想像和憧憬的梦。这样的日子怎能不让人怀念呢?同学们,在你们记忆深处一定有着很多美好的回忆,请你将最有趣的镜头写下来。

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关于驼铃的遐想 淡淡的伤感

想为骆驼剪毛 深深的怀念

追问骆驼的去处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10

钱家店镇中心小学

赵丽香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之情。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歌曲《送别》 简单制作课件 课前思考: 1自学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围绕童年生活,作者写了哪几个片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导语:

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骆驼咀嚼

谈驼铃 } 怀念童年 剪驼绒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认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3.体会童趣,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童年》):同学们,现在老师播放音乐,咱们一起来唱一支歌。(播放音乐)刚刚同学们唱的的都很好,老师也沉浸在你们的歌声当中了,那你们在唱这首歌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吗?(学生自由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让我们一起跟随课文中的小主人公走进她的童年吧。(板书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问题: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

明确:题目中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读完这个题目,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在温暖的东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阳光中静静地看着,听着。

3.自由地朗读文本,圈化不认识的生字。

明确:毡帽 咀嚼 寂寞 棉袄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指名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几个片段?

明确:四个画面。“学骆驼咀嚼”,“想象驼铃用处”,“想替骆驼剪毛”,“追问骆驼去处”。

2.小组讨论,哪个画面让你觉得最有趣?

明确:

(1)“学骆驼咀嚼”。学生读这一画面:“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画面,学生模仿,谈感受。

明确: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滑稽。(在模仿过程中体会作者当时的心理。)

(2)“想象驼铃用处”

“骆驼队伍走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文中的“我”想象力丰富。

问题:父亲对“我”说了什么?

明确: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问题:在这里,爸爸为什么笑呢?爸爸会想些什么?

明确:女儿的话爸爸觉得很天真、可爱,可能也勾起了爸爸对童年的回忆。

3.从这两个片段中,能够体会“我”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我对“骆驼”的喜爱,感受到“我的`”天真。

(四)拓展延伸

请回忆你小时候或者现在有没有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分享给大家吧。

(五)小结作业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篇12

真是有画面感,课堂上请小葛同学上来演示。小葛长得俊俏,要模仿丑极了的骆驼有点难度。不过,小葛抓住“交错”和“磨来磨去”两个词语极尽努力,很是让课堂热闹了一番。这样的热闹有些专家会批判,认为浪费课堂时间而无实效。从前唯唯诺诺,语文课上的久了,就有些不以为然。喜欢上语文课的孩子不多,很大原因是语文课上得太严肃了。微言大义,文以载道,都需要,但偶尔的插科打诨,调节气氛,刺激一下孩子昏昏欲睡的神经,也无不可吧。

一笑过后,进入正题,学骆驼的哲学——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读后之后,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造句,先写后说。小杨同学这学期进步很大,站起来说:慢慢地画,总会画好的。好的,就这样说,很棒!受了鼓励,孩子们开始争先恐后:慢慢地练习,总会有成就的;慢慢地开导,总会理解的;慢慢地爬,总会爬到树顶的……诸如此类。

语言训练没有难度,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感觉——让骆驼的哲学在此起彼落的回答中慢慢显现。然后,才能水到渠成地一问:老师要林海音向骆驼学的到底是什么?

小刘说,我想到一句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坚持迈出一小步,最后总能到达成功之处。老师是要林海音学坚持吧!

小陈同学说,我感觉老师是要告诉林海音,凡是不要着急,心平气和地做事,才能做好。关键词应该是耐心。……

好了,已经不错了。孩子们发现、归纳、分享,教育的目标已经达成。

该老师上价值的时候了。灌鸡汤是施老师的拿手戏。

“孩子们,你们说得真好,老师很感动。我想起我的每一届孩子,我都会和他们说一个故事——能最终攀上金字塔顶峰的,除了翱翔的雄鹰外,还有蜗牛。你们想得到吗?只要目标是向上,哪怕每天只爬一点点,总有一天,你能登上顶峰。在座的很多同学,可能从小到大都没取得过漂亮的成绩,有一些,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比较笨,因而失去自信。今天,让我们学学蜗牛,学学骆驼。慢慢走,总有走到的一天,慢慢努力,总有成功的一天,永远不要放弃……”

课堂有些情感微微荡漾,但愿不是老师的自我陶醉……

其实,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老家门口的那片水杉林子。常年心无旁骛地长,从明媚的春到枯落的冬,长得很慢,但很直。如果有机会,我要和我的孩子们说,看看这片林子,唯其慢,所以直,所以堪为栋梁。

6冬阳.童年.骆驼队 篇13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3.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抄写喜欢的句子。课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教学设计

一、轻轻地走进童年的记忆

1.在你们的记忆当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把酱油当中药喝、把玩具当作种子一样种到土里去,希望它能长出玩具来、把洗衣粉当奶粉喝、天气热就躲进冰箱里„„)

2.一个人,一个玩具,一件事情,甚至一座房子,都能够唤起我们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可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也不一样。有一个台湾的女作家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南度过的。后来又去了台湾,她把在自己在城南的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叫作《城南旧事》。(看资料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出版序言——《冬阳· 童年· 骆驼队》,先读课题。

3.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这一群小孩子中也许就有文章的作者林海音。刚才大家在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其实也是林海音女士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出示画面请学生欣赏,遥远的音乐起)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地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篇文章。5.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6.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朗读相应的部分。板书设计:

骆驼队走来了(1—3)回忆童年片段(4—14)(1)看骆驼咀嚼。

(2)关于铃铛的遐想。

(3)看骆驼脱皮毛。

(4)怀念骆驼队。

思绪回到现实(15—16)

二、深深地体味童年的往事。

师:一件件往事,那都是林海音美好的追忆。几十年来林海音一直念念不忘的往事中,你又能读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读一读,并做上读书记号,可以是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标注自己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是写下自己一时的感受„„

(一)交流“看骆驼咀嚼”

(1)请研读了“看骆驼咀嚼”这件事的同学举手示意。(2)请生读这个自然段,学生一起读读。

(3)请生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预设:①读到了林海音的“呆”

A.知道什么是“呆”吗?(眼睛直视一样事物,一动不动,目不转睛。)

是什么让她“呆”了?

B.请生读好关于骆驼的描写。体会她观察的仔细,体会“那样”中的情感色彩。

C.师:看着看着,小英子竟然看——呆了!竟然学着骆驼——也咀嚼起来。

想象当时小英子的神情,讨论这“呆”还是我们平时讲的意思吗。

(今天生活在城里的孩子,能看到骆驼是不大容易的事,在旧北京却经常可以看到冬天里拉煤的骆驼队。因为爸爸买煤,使“我”有机会细细地看这样一种大个动物。“我”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我”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它们,虽说觉得它们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齐读本段

D.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请学生看插图,猜测小英子大概几岁了。

体会小孩子的好奇、专注。

E.师:五六岁的年龄,正是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好奇的时候,看到从没看到的骆驼,怎能不看呆呢?可是三四十年过去,如今她还会因为骆驼而看呆吗?她还会在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吗?课文中哪儿告诉你的?

生读课文16自然段相关句子。

师: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在现在的林海音看来,这“学咀嚼”的事,实在是一件——傻事。因为这好奇的呆、专注的傻只属于孩子。就让我们带着对往事的怀恋,再来读这第四自然段吧。

(二)交流“关于铃铛的遐想”

(1)师:这几段文字与“学咀嚼”这一段不一样,同学们发现没有?(对话描写)

(2)师:既然是对话,我们就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

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

指名说。

(3)学生同桌互练,指名一桌桌分角色读。师点评。

(4)师:对于为什么系驼铃,爸爸的观点是——

小英子的观点是——

那你更喜欢谁的观点呢?

(a.爸爸理性、现实、实事求是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戴上铃铛的骆驼肯定有人在保护,所以狼不敢来的b.正是由于孩子的不懂事,才会对这个世界充满疑问,无休止地提出奇怪的问题,在举止言谈中流露出儿童的天真,生出儿童特有的童趣。)

(5)师:从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

(6)师:这就是童年的小英子,一个对所有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的小英子。课文中除了讲她问爸爸驼铃的事,还讲了她问什么?

生答

(7)指名生分角色读小英子与妈妈的对话。

(8)课文中妈妈怪小英子“总是问”,你猜小英子还会问些什么事呢?

(9)师:可是,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和爸爸——谈驼铃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问妈妈骆驼去向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三)交流“看骆驼脱皮毛”

(1)师:课文中还有一件事——剪驼毛,谁愿意来读读?

指名读。

(2)大家也读读,看看你们又从这段文字里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

(3)交流:天真、可爱、充满童趣。

说说从哪儿看出来的?并读好相关句子。

(4)师:读着这段文字,我有一个疑问——文章中写“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的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你们说拉骆驼的人像谁一样?

按常理,我们一般是说骆驼像人一样脱了旧驼绒袍子,可是文章中怎么写人像骆驼一样脱了反穿大羊皮呢?这不是写反了吗?

指名回答,进一步体会小英子的天真。

(5)师:多么天真可爱的小英子呀!可是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想给骆驼剪旧毛皮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

三、感伤与怀念——氤氲在文字中的思绪。

1.是啊,不光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当作者已是人到中年,当她已是人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在这一段文字的后面。

生:虽然童年的往事很有趣,但毕竟已经过去了,我再也不能回到童年,与其一直怀念那段时光,还不如将那段回忆珍藏起来,去迎接将要到来的日子!

2.所有从前做的傻事都不会再做了,所有童年时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再有了,那满脑子的问题现在也不会再问了。就像那位同学所说的,现在再回想起过去的那些,心里掠过一种淡淡的感伤。(板书:淡淡的感伤)但这种感伤不是痛哭流涕,我们刚才甚至一直在笑着谈、笑着读这些文字,这种感伤是那么淡,那么轻,就像一缕烟,流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淡淡的感伤背后,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什么?

3.是的,一种深深的怀念。(师板书:深深的怀念)我们再来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来感受这一份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

生齐读: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童年——心灵的故乡

师: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了,走来了,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一切是作者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最为清晰的记忆。我们还记得课文的题目吗?

生(齐读):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这一份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生(深情地,舒缓地):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真好。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这一幅画面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读此文,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淡淡的小花。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也许这种感受对作者来说太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写进了小说里,后来又被拍进了电影里。

推荐:小说《城南旧事》;电影《城南旧事》

如果我们的心灵都有一个故乡的话,这个故乡可能就是我们的童年。闫老师在读了这篇 3

文章之后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是《童年,我心灵的故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童年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

踏碎了一地温暖的冬阳

悦耳的铃声打破了旅途的寂寞

至今还在遥远的梦中回荡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那双清澈透明的眼睛

充满了好奇、天真和向往

在冬阳下学着骆驼咀嚼

驼背上载满了彩色的疑问与幻想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那旧驼绒的袍子是否还需剪裁

只是那把童年的剪刀

连同城南的干冷的空气

早已不知去向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心底流淌着深深的怀念

还有一丝淡淡的感伤

不管身处何地,走向何方

我依然执著地把美好珍藏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篇14

一,课题导入:

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我们了解到唐宋时代的儿童的生活,他们放牛,捕鱼,织鸡笼,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这节课大家想不想要知道,民国时期的儿童的生活。今天我们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 二,学会生字,朗读课文:

zhānmàoxiâmãijǔjuã教师指导 毡帽

línɡdānɡyîuzhìjìmî铃铛幼

miánǎopáozǐshǎshì棉多音字: 袄袍子

嚼jiáo 用牙齿咬碎:细~慢咽。味同~蜡。jiào 〔倒(dǎo)~〕反刍,牛等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反回到嘴里细细咀嚼。juã

义同

(一),用于某些复合词:咀~。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骆驼队写了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况 1看骆驼咀嚼 2想象驼铃的用处 3想替骆驼剪毛 4询问骆驼的去处 四,小结

我们可以发现题目三种事物组成了一副画面:童年作者在冬天的太阳底下看骆驼队

第二课时

一,精读赏析,体会情感

第一件事看看,骆驼咀嚼的样子

儿童观察的多仔细,描述的很生动。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慢慢地走,慢慢地嚼 第二件事想象驼铃的用处 爸爸说,铃铛防狼,我 想象到那时消除寂寞,增加情趣。体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想为骆驼剪毛,对骆驼的爱,爱干净的女孩子 夏天骆驼去哪儿啦,表现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真真实实写出童年的生活。二,品读句子,怀念童年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 老师提示,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上一篇:学校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报告下一篇: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