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教案

2024-10-28

《找骆驼》教案(通用12篇)

《找骆驼》教案 篇1

找骆驼

教材分析

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

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在设置中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文章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十分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遇到事情很少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然后做出判断,他们一向喜欢以主观的想法来武断地解决问题。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2.看图

3.骆驼介绍。(板书课题)

二、自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把字词都正确,句子读通顺。(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2.齐读词语。

3.理解词义。

4.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2)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1)读一读,想一想: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从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果然)

(2)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7.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拓展写话

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说些什么?七.总结 八.作业

《找骆驼》教案 篇2

一、指导会学,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很多教师眼里,运用自主学习方式,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是高年级学生才能具备的。但徐俊老师却用自己的教学设计告诉我们,中低年级的学生一样能够自主学习,一样能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一样能够自己学会学习。从《骆驼和羊》的“学习任务建构”模块,我们可以想象,课堂上,二年级的学生就能够非常清楚地回答:学一篇寓言,我们要读好课文,要认好字,要懂得课文的道理。一般的设计是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入到这些学习任务当中来。徐俊老师却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学习任务。学生自己建构起来的学习任务,是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主意愿。学生养成了自己构建学习任务的初步能力,以后拿到课文,就不会无从下手,因为他们知道要学什么。

有了二年级自主建构学习任务的初步实践,到了三年级,学生就能够结合《找骆驼》这样的课文提出更加具体的学习任务了。拥有自主学习意愿和能力的孩子,阅读这则故事,不仅要读懂课文,学习生字词语,还要知道谁找骆驼,怎么找的,结果怎么样。这是因为徐老师相信三年级的学生有这个能力,更是因为徐老师知道三年级的孩子有能力借助“什么事、经过如何、结果怎样”这样的学习步骤和学习方法把握文本内容。

徐老师指导低中段孩子学会学习,首先体现在他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信任:学生明白学习语文,不仅要读懂课文,还要学会认字、学会说话、学会写话。

二、指导会学,教师要明白无需“教”的内容

学生能够自主建构学习任务,是因为他们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这是会学的基本能力。基本能力是具有可生长性的。教师的任务就是“有所教,有所不教”,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实践中不断生长。

指导读书中的无需“教”。在二年级的读书指导中,徐老师会征求学生的意见:“我们每天做到一件事儿———读书。你们喜欢怎么读?”学生常用的和喜欢的读书方式方法很多,怎么读更有效?老师只要给一些温馨提示:“先大声读一遍,不熟练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再和同桌比赛读,一人一段,看谁读得好;推荐小伙伴跟全班小朋友分享他读得精彩的段落。”于是乎,教师便可以观察和欣赏到孩子们学习的过程:自由朗读课文,同桌赛读课文,全班分享朗读。

字词学习中的无需“教”。经历了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一年多的低段学习,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字词学习中,教师的工作是“唤醒”“激活”这种能力。徐老师把“教”的时空留给了学生去“学”:“平时是怎么学习生字词语的?”“刚才读课文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读得不错,能够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得很准确。下面借助拼音再巩固一下,然后我们把拼音去掉,再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孩子们通过“同桌互读大屏幕上注音的词语,邀请小老师带读,挑战自我,‘开火车’读没拼音的词语”等环节,自己就把识字的任务解决了一大半。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解词学习指导的无需“教”。如果说二年级自主学习字词还是以正确认读为主的话,到了三年级,字词的理解则成为了孩子们收获成功体验的重要因素。不少教师还在纠结如何教学“忿忿、详细、不紧不慢、究竟”的时候,具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看着黑板上的这些词语,早已跃跃欲试准备自己解释词语了。徐老师指导的高明之处是:“你知道哪些词的意思?”(学习“详细、不紧不慢”等字词)“谁对什么事情知道得很详细?课文哪里告诉我们很详细呢?”在学生分享“详细、不紧不慢”等词语的同时,顺带着就让学生学习了“驮、跛、啃”等生字。

自己知道的词语可以在分享中完成学习任务,那些不懂的词语怎么办?也不用老师教,学生会告诉老师“联系上下文”。于是,学生灵活运用了以前经历过的“通过读句子理解”“换个词”“在朗读中理解”等办法,完成了新词语的学习。

三、指导会学,教师要清楚学生需要干什么

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教师“激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教师得清楚学生需要干什么,并进一步指导学生习得新的学习方法,发展语言实践和运用的能力。徐老师显然深谙此道。

《骆驼和羊》的寓意很明白,如何跟学生“讲清楚”却让很多教师非常纠结。徐老师不讲寓意,他还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读读、说说、写写”:

“骆驼和羊之间发什么了什么事?”

“骆驼和羊分别说了些什么?在课文中画出他们说的话,好好读读。”

“到底长得高好,还是长得矮好?他们是怎么证明自己的?从课文中找出根据。”

“最后,他们找老牛评理。如果他们听懂了老牛的话,互相之间又会怎么说呢?”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么浅显的道理,跟二年级的学生一时未必能讲得清楚。讲不清楚就不讲。徐老师指导学生读好对话,学会带着问题阅读,学会用课文的句式说话。朗读着、圈画着、仿说着,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了,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

找骆驼的语言关系更加复杂,即使面对三年级的孩子,教师想讲清楚也不容易,干脆也不讲。徐老师的高明之处是只需要指导他们“读读、说说、写写”:

“这个故事讲商人最后找到了骆驼,文章中写的什么内容是最重要的?”

“自己先练读,注意他们说话的语气。”(读对话)

“老人家见过那只骆驼吗?他为什么知道得那么详细呢?”(读老人的分析)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老人家为什么知道得那么详细吗?”(句群训练:我知道……是因为……)

最后,学生站在商人的角度,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地说出:“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他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他知道自己的骆驼肯定在这儿走过,因为他的骆驼(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还缺了一颗牙齿)。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学生已经用自己的言语和思维方法告诉我们,他们明白了“老人没看到这只骆驼,却对这只骆驼知道得这么详细,还指点商人找到了这只骆驼,是因为他用眼睛仔细观察了,用脑子仔细思考了。

四、指导会学,教师要知道学什么对学生有用

为什么徐老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么有信心?对一些学习任务敢这么放手?对文章的人文目标的实现可以这么无痕?因为他很清楚学什么对学生是有用的。

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通过选学课文的学习,实践自主学习字词,在熟读成诵中积累和迁移语言并理解文本,对他们是有用的。因此,徐老师在《骆驼和羊》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设定了这样的学习目标:“在师生交流对话中自主建构学习任务: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语;熟读课文,会讲故事;在自主学习中完成方法和过程的建构;通过语言的积累和迁移,实现语言的增量,理解寓言的寓意。”

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通过略读课文的学习,检验阅读能力,实践语言习得和运用,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对他们是有用的。因此,徐老师在《找骆驼》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设定了这样的学习目标:“会有感情地熟读课文,熟读成诵;通过朗读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找规律》教案设计 篇3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59、60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况,探索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图形或物体

2.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和计算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能逐渐用计算的方法确定规律现象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图形或物体

一、比赛激趣,引入规律

1.记数字比赛。出示两组多位数:135713571357,162536496481。在规定时间内,比谁记得快。

2.交流:你们觉得这个比赛公平吗?

3.引入规律: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规律的王国,去找找规律吧。

设计意图:通过“记数字”的游戏,唤起学生对“规律”的有意注意。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迎来伟大祖国60岁的生日。在这个欢庆的日子里,少年宫张灯结彩,花团锦簇,彩旗招展,你们瞧!画面上的彩灯,彩旗和盆花都是随意摆放的吗?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找出规律很容易,但更重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规律,让学生明白“以几个为一组”、“依次”、“重复出现”是规律的特征。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师:有一些蓝花和红花,这些花是按照“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的顺序摆放的,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你能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然后把你的解决过程画在或写在纸上吗?

2.全班交流。

引导:谁愿意把自己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

预设方法:

(1)列举法:蓝红蓝红……第15盆花是蓝花。

(2)画图法:△○△○……第15盆花是蓝花。

(3)分类法:奇数对应着蓝花,偶数对应着红花,第15盆花是蓝花。

(4)计算法:15÷2=7(组)……1(盆),第15盆花是蓝花。

提问:各个数分别是什么意思?第15盆花是第几组的第几盆?怎样判断?根据什么数来确定第15盆花的颜色。

设计意图:“找规律”这一内容的教学关键在于“找”。此环节应十分重视规律的发现和揭示过程,让学生在适度的交流和开放的场景中自由地观察、概括和交流,进行多种形式的有效学习。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彩灯的问题吗?

1.出示“试一试”第1题,自己尝试解答。

(1)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除数为什么是3?余数是2说明什么?第18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没有余数说明什么?

(3)提问: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如果要求出第100盏灯是什么颜色的,适合用什么方法呢?

(4)优化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有关彩灯的问题”,实则是引起学生对几种方法本质的关注与比较,在比较中构思方法,形成自己的方法。

2.出示“试一试”第2题。

(1)对于彩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2)请你们想一想,余数是几时是红旗?余数是几时是黄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目的是在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引导学生对整个思考过程来个回头看,由被动接受到自动思考,也就是方法的内化。

3.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发现了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而且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接下来让我们步入少年宫的活动中心,去参加他们的活动。

五、提升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1.首先让我们进入抢答赛场:

(1)数学数学数学…………第8个字是什么?

(2)爱数学爱数学爱数学…………第28个字是什么?

(3)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第28个字是什么?

你能说说以上各题分别适合用什么方法解决吗?

2.聪聪正在用棋子摆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考菲菲。同学们,你们能用棋子摆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考考你的同桌吗?

3.下面一起去画室瞧瞧。你能按规律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吗?

4.游戏。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小游戏吧:伸出你的右手,从大拇指开始数数1、2、3、4、5……,当数到17时,是数在哪个指头上?22呢?延伸:还有哪些数会数在食指上?

5.练习第一题。

多漂亮的剪纸呀!这张纸上剪了十二个动物,也就是十二生肖,它们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今年你几岁了?属什么?今年多少岁的人与你是同样的属相?

6.利用规律创造美。

用各种乐器创造出有规律的节奏。

设计意图: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活动场景、一个思维场景、一个情感场景!学生在这个场景中游历,可以尽情地享受思维的快乐,并逐渐地内化新知、增长智慧、提升能力。

六、总结

同学们,还记得课前的那场比赛吗?其实另一个数也是有规律的,只要换个角度去思考。大家发现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细细品来,就会觉得我们今天的所学、所得,只是数学知识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未知世界等待着我们,需要我们一路前行,一路求索。

七、感受欣赏规律之美

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更多有规律的现象,并且用我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美化我们的生活吧!

找骆驼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骆驼的图片)

(生:骆驼)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与骆驼有关的文章,请同学们翻开书到第16课(板书:16找骆驼)

全班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全班轻声朗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

老师知道找齐文中出现的生字,然后让全班齐读,指出读错的地方。

师: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啊?(11)

三、分析课文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商人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师:商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着急)

商人为什么着急啊?(因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找到)

师:当商人看到一位老人的时候,他是赶上去问的,那么那个字可以看出商人当时很着急呢?(“赶”字)

师:我们接下来学习2~8自然段,看看他们说些什么了?全班齐读2~8自然段,找出那些话是老人说的?

分角色朗读(注意语调)

师:从商人与老人的对话中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那些特点呢?(生答)

板书: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缺了一颗牙齿

(解释:跛是指腿或者脚有毛病,走起路来身体不平衡)

(三)师:当老人告诉商人他不知道骆驼往哪儿走时,商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忿忿)

那我们接下来学习第9自然段,体会一下商人的心情,那位同学可以为大家朗读这一自然段?(指名读)

解释“忿忿”是什么意思?(很生气的样子)

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要读出“忿忿”时的语气。

师:商人怀疑谁把骆驼藏起来了呢?(老人)事实上老人有吗?(没有)

(四)师:那好,我们继续学习下一自然段,听听老人是怎么说的?

请同学们阅读第10自然段,找出老人是怎样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生答)

板书:右边深,左边浅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啃过的树叶留下的牙齿印

为什么老人会知道这些呢?(仔细观察)

师:老人因为看到了什么,才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生答)

那么这句话的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出示小黑板〕(因果关系)

如果加上“因为、、、、、、所以、、、、、、”这句话应该怎么说呢?

让学生仿写后面两句

师:那现在改成先说结果,再说原因,又是怎么说呢?(出示小黑板)

1、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时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3、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那时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师:我们接下来学习最后一自然段,看看商人找到骆驼了没有?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解释:“果然”是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师:商人按照老人的指点找到骆驼了吗?(找到)

这时商人会怎么想呢?(学生自由发言)

四、感悟课文: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分析,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你们在生活中碰到困难时,有没有像老人哪有去解决问题呢?

课后作业:回家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板书: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看见脚印右深左浅左脚有点跛

又看见左有蜜,右有米左驮蜜,右驮米

还看见啃过的树叶留下的牙齿印缺了一颗牙齿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找骆驼》说课材料

《找骆驼》是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五册第4单元的一篇课内阅读课文,下面,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思路、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通过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正确分析判断,使商人找到骆驼的事,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课文共11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按“丢骆驼——找骆驼——找到骆驼”的顺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

(二)目标设计: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新课标》对三年纪学生的识字、阅读、的要求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等因此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主动学会本课中几个生字,理解8个新词的意思,能区别“走失和丢失,详细和仔细”的不同意思,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语文能力体系中,读处于重要地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感受文章的情感以读促思,以读代讲以读引导想象(3)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特别是遇到事情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有人说过:“教无定法”但是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求设计具有“弹性”的教学设计,要适当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随时调整,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发展的需要因此设计本课采用的教法如下:

1.情境教学法:我班孩子共有的特点就是有好奇心、爱探索、易感染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在教学中以图文结合、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来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2.以读代讲法:在语文能力体系中,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为读书是理解课文最好的方法让学生有层次的读,尽情地读,力求读出对课文的独特感悟

三、说学法

根据常规班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本文教学中我将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在读读、画画、议议中整体感知文本,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会倾听,在共同交流中,情境交融,构建新知

四、说教学思路

本文是阅读课文,我用一课时完成了教学任务新课标提出了,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教材、处理教材,因此为了把目标落到实处,我设计了四个部分,分别是情景导入,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细读课文、理解问题,探究学习、学会道理等下面我一一地介绍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先让学生观看影片,然后问:“影片中的动物叫什么?从影片中你能了解这种动物的哪些生活习性和知识?请学生们自由发言”最后切入课题,导入新课

第二部分:出示自学要求,初读课文先让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括号里的注音;然后利用查工具书或通过上下文的意思理解词语;对长句、一下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同时要注意人物的不同语气最后让学生指名读、轮流读、齐读,对不能理解的词语,让学生自提自解(有些不好解释的词语把它放到课文的句子中去理解)

第三部分:细读课文,理解问题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了更好的解决本文的主要问题,我让学生先学习29自然段,这几段是商人与老人的对话,讲述了老人所知道的情况,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我重在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首先,我让四个学生分角色读,然后让学生评,说说这些句子用什么语气读,才能体现当时商人和老人的心情,并理解 “忿忿”的意思,以及当时商人的想法,让学生想象说话如此步步引导,把朗读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把 “读”和“说”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由点到面,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体会到文章的感情色彩接着,我让学生画出老人说的话,指名学生用老人的语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商人的情感,从着急到高兴再到万分高兴,最后转喜为怒、忿忿的并在读中体会老人的冷静沉着使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知道走失骆驼的三个特点:左脚有点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了一颗牙

第四部分:探究学习,学会道理第10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我把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组,根据老师出示的问题:老人是怎样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自读第十自然段后完成表格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运用读读、议议、画画等手段,使学生明白: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我让学生读出“看见…又看见…还看见”的句式,让学生边读边说,完成表格,检查学生正误最后,指导朗读老人的话,升华情感通过读、说、议,使学生理解老人之所以能做出准确判断的依据,让学生和老人一起经历着思维的过程,进一步感受老人遇事冷静,观察仔细,认真思考的思维品质第11自然段仅两句话,告诉学生事情的结果,我先让学生齐读,再抓“果然”一词,追问:从“果然” 一词你读懂了什么?再次体会老人的思维品质,自然学生谈谈为什么要顺着脚印去找,说说理由,也训练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五、说板书:本文板书直观、形象,用简洁的文字,表现出老人思维活动的全过程,教育学生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16、找骆驼

找骆驼教案 周聘婷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跛”、“忿忿”等词的意思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3.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那些特点,老人是怎样发现这些特点的。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4.初步培养默读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没看见过骆驼为什么却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板书课题)《找骆驼》 齐读课题。(提示骆驼轻声读)

二、初读感知

1.请大家翻开书本,边默读,边根据老师给你们的这三个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注:灵活回答,答对要点就行)

板书:走失、指点、果然

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经过一位老人的指点,商人果然找到了骆驼。

三、解读课文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商人走丢了一只骆驼,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着急

师:对啊,商人找了很多地方,他有可能走遍了大街小巷,询问了无数人:“你有没有看见我的骆驼?”可是商人最终却是一无所获。你们想啊,商人的骆驼能帮他托运商品,有可能还是陪伴他行商多年的伙伴,现在它走丢了,你说他能不着急,能不担心,能不忧愁吗?让我们带着商人的着急、担心齐读“老人家,您看见一只骆驼了吗?”

生齐读。

师:接下来,商人和老人进行了一连串的对话(PPT)。女生来读商人的话(红色),男生读老人的话(蓝色)。老师旁白(黑色)

男生:“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女生:“是的。”

男生:“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女生:“不错。”

男生:“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女生:“对极了!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

男生:“那我可不知道。”

女生: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知道得这样详细?

师:(评价学生的朗读)那么,从刚刚的对话中你们知道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了吗?

生:左脚有点跛(板书)

师: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么,什么是“跛”?哪位小朋友愿意上台来演示一下?

生上台表演

生: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板书)

缺了一颗牙齿(板书)

师:骆驼的三个特点老人都准确无误地说了出来,商人心里肯定认为老人见过他的骆驼。可是,正当商人充满希望的时候,老人却说不知道骆驼往哪儿去了,商人此刻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自由回答

师:其实,课文中已经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你们能找到吗? 生:忿忿(板书)

师:结合课文内容,你们想想“忿忿”是什么意思? 生:生气、愤怒的意思

师:没错,谁会用“忿忿”的语气读读商人说的话? 生读。

师:让我们带着“忿忿”的语气读商人说的这句话。

生齐读: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知道得这样详细?(PPT)

师:哎呀,商人都这么生气了。那老人到底见没见过骆驼呢?答案就在课文的第十自然段,请把第十自然段认真地默读一遍,用笔划出描写骆驼的句子。

生默读。

师:老人见过骆驼吗? 生:没有

师:没有见过骆驼却知道骆驼的特点,老人是胡乱猜的吗? 生:不是,老人很有把握(胸有成竹)师:其实,课文中有一个词已经告诉了我们老人的胸有成竹,你们能找到吗? 生:不紧不慢 师:对,老人就是带着不紧不慢的语气告诉商人他是怎么知道骆驼的情况的。现在,你们扮演老人的角色,齐读第十自然段。

生齐读。师:课文学习到这儿,老师相信你们都明白了老人是怎样知道骆驼的情况的。但是,我要加大难度,你们要加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分别回答:

因为老人看见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板书:脚印右边深左边浅)

因为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所以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板书:路上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因为老人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有特别的牙齿印,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板书:树叶上的牙齿印)

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再带上“之所以······是因为······”句式引导学生理解。(之所以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是因为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师:缺了一颗牙齿的骆驼啃过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呢?(PPT上显示树叶被牙齿咬过的样子)

师:老人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骆驼的三个特点的? 生:(仔细)观察(板书)

师:如果只是观察到了这些现象能知道这三个特点吗? 生;还要认真思考(板书)板书:观察→思考→结论

师:没错,从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知道,老人通过仔细观察,接着认真思考观察到的现象,最后得出了结论,知道了骆驼的三个特点。

师:商人最后有没有找到骆驼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师:商人最后找到了骆驼吗?

生:找到了。

师:说明老人的判断准不准确?

生:准确。

四、总结

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找骆驼》这篇课文,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经过一位老人的指点,商人果然找到了骆驼。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学习老人,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样,我们就能在许多问题上即正确又快速地想出解决办法。

五、板书:

16.找骆驼

原因

特点

脚印右边深左边浅

左脚有点跛

路上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左边驮蜜右边驮米

树叶上的牙齿印

缺了一颗牙齿

观察

——→

思考

——→

《语文教案-找骆驼》-文档资料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的原因;理解重点词句。教学过程: -、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篇课文。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3.讨论提纲3题。

第 1 页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3.老师随机范读。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七、板书设计

6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第 2 页(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做适当点拨;教师也可以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会认真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上。该教学设计示例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上还是有些不够。教案示例二 6 找骆驼 教学目标: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6课,《找骆驼》。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

第 3 页 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指名答,师生评议。)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3.老师随机范读。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第 4 页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八)板书设计 6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6《找骆驼》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篇7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能用因果倒装句式正确地把老人的推理过程说清楚。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听写生字。

2、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商人之所以要去找骆驼,那是因为——学生接说(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2)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心里非常着急。这时候他看见前面有位老人在走,就连忙打招呼,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子招呼招呼看。

(3)商人和老人开始一问一答,谈得挺好的。可是,商人怎么突然“忿忿”地说起话来?

(4)老人详细地说出了骆驼的哪些情况?用自己的话说说。

(5)老人不仅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还知道骆驼的右边驮着米,左边驮着蜜,而且连骆驼的嘴里缺了一颗牙都知道,老人知道的情况可真够“详细”的。当老人说出骆驼的这些情况时,商人怎么说?

(6)正当商人充满希望的时候,老人却说不知道骆驼往哪儿去了,难怪商人要“忿忿”地说起话来。谁会用“忿忿”的语气读读商人说的话。

3、学习课文第10自然段。

(1)(过渡)是老人把商人的骆驼藏起来了吗?别说藏,其实老人连骆驼的影子都没见过。为了向商人说明这是怎么回事,老人讲了一段话。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话。

(2)“不紧不慢”的“紧”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不紧不慢的速度读读老人的话?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给句子编号,看看这段话一共有几句?

(3)默读老人说的6句话,思考哪几句话是说明老人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的。

(4)第二至第五句都是说明原因的,可以分为一层。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5)第二层是重点。默读,边读边思考:老人为什么会知道骆驼的详细情况?

从哪里看出老人的观察很仔细?他到底“看见”了些什么?请用——划下来。

读划下来的内容,体会“还“、”又“的用法。

小结:这有深有浅的脚印,星星点点的米、蜜和树叶上留着的牙印(出示图),一般人是不会注意到的。你看,连正在寻找骆驼的商人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可是老人都看见了。可见,老人的观察是很仔细的。

(过渡)但是光靠仔细观察就能知道骆驼的情况了吗?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课文中没有具体写,这就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学懂的地方。

老人看到右深左浅的脚印,怎么想?

看见路的右边有米,左边有蜜,又怎么想?

这两片树叶(出示图),哪一片是缺了牙的骆驼啃过的?为什么?

用“因为看见„„所以知道„„”的句式说说老人为什么能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

(6)第二层讲的是原因,第三层将骆驼该怎样去找,说的不是同一内容,而是另外起了个头,中间用什么词把这两个内容连起来?

(7)朗读这段话。

《找骆驼》教案 篇8

16.找骆驼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多音字,理解“走失”“哄”“详细”“至于”等词语的意思。认识四种不同的对话形式。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2、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懂得遇到事情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学会观察——思维——判断的方法,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商人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三、教学准备:收集骆驼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学习《花钟》通过植物学家细致的观察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做成的花钟;《蜜蜂》通过昆虫学家法布尔采用试验的方法,发现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玩出了名堂》通过列文虎克在不同的玩法中,发明了显微镜。

2、今天,我们学习《找骆驼》是通过什么?发现什么呢?让我们读一读能让我们变聪明的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找骆驼)。

3、追问:你们听说过骆驼吗?你听说过什么?

二、整体感知:

1、那么,《找骆驼》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

2、教师追问:你能按照这样的提示来说吗?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商人()了一只骆驼,向老人(),最终()了骆驼的事。这样我们就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了,你觉得这样表达是不是清晰呀。

教师过渡: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编书的叔叔、阿姨,为了帮助我们学习,在课文的前面提出问题,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出示)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三、细读理解:

(一)第一部分: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读一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走失的骆驼有几个特点?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画出来。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三个特点。

谁来先给大家读一读他们的对话,然后再说说骆驼的特点?

(教师板书:左脚跛;左蜜右米;缺一颗牙)

追问:“跛”什么意思?在文中呢?做一个动作告诉我?

你能用一句话说出这几个特点吗?我们是从老人的问话中知道了骆驼的三个特点。你自己再2017.3.1 最新版

读一读,老人发问的话,你能把这三个分句连起来说成一个长句吗?

3、是呀!身为这位老人,骆驼的特点知道的这么详细,是不是真的见过骆驼,还是把骆驼藏起来了。(不是)那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呢?

4、答案就在文中,你看看在哪部分呢?(第十自然段)

(二)第二部分:

1、我们要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我们可以有这么几种学习的方法:

(1)填表:

看见什么 知道什么

(2)批画

(1)老人看见了什么?用直线画下来。

(2)老人看见了这些现象,他又知道了什么?用曲线画下来。

(3)其他方法。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学生读学习提示,自学

汇报: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展示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

教师板书: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左蜜右米;牙齿印

教师: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不一样的快来改一改。

教师:我们一起来合作一下读一读,男生读看见的内容,女生读知道的内容。

3、看书、看表格、看板书自己说说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用上“因为……所以……”

4、如果用上“之所以……是因为……”

5、自己再把这几句话读明白了!大家读看到的内容,老师读知道的内容。

6、教师指板书,看这就是老人的观察!这是通过细心的观察得到的结果。(板书:观察 结论)现在,让我们也做一回聪明的老人用动脑思考的方法想老人说的话是有道理的。

7、教师追问:

2017.3.1 最新版

(1)老人看到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知道它的左脚有点跛?

(2)看到路的左边是蜜,右边是米,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3)你们看我这有两片树叶,你觉得哪一片树叶是文中的骆驼啃过的呢?(选择答案并且说明理由)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

教师小结:看,老人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动脑筋思考进行了推理,(板书推理)得到了一个正确的结论。

(三)第三部分:

1、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老人的指点正确?(出示句子)一读就过

教师:从哪个词语,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老人的推理是非常正确的。(果然,)那让我们在读一读这句话。(读)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老人的推理很有道理。

2、快速浏览课文,骆驼走失以后,这位商人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态度:不紧不慢

忿忿不平

方法:观察 推理

没有

四、拓展:

教师启发:看,遇到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方法就不一样。老人给商人与指点,商人也找到了丢失的骆驼。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启发。我们也运用老人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我们一起也来读一读,能让我们有所启发的故事。

黄帝的传说

相传四五千年前,一个有很多发明,深受人们爱戴的人,大家尊称他为“黄帝”。

那时候,人们要出远门,都靠步行;要运东西,也只能靠人背着走,十分辛苦。有一年夏天,黄帝戴着草帽干活,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他头上的草帽吹掉了。因为草帽是圆的,掉在地上像轮子一样滚去老远,他急忙追上去把草帽捡了起来。

这件事给了他启发。()你们能想到给他的启发是什么吗?板书设计:

2017.3.1 最新版

16、找骆驼 看到 知道

脚印右深左浅 左脚有点跛

路左有蜜右有米 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树叶留有齿印 缺了一颗牙齿

《找骆驼》 篇9

箬横镇第四小学 邵芳芳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编排,让学生在辩论中明了商人的骆驼的特点及老人知晓骆驼特点的缘由;还原现场,让学生在对话表演中体会人物的说话语气及形象特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事物,会自主思考问题。教学重点:知道商人的骆驼的特点及老人知晓骆驼特点的缘由 教学难点:遇事沉着冷静;认真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们是律师”

同学们,今天是老师第一天体验当法官的日子,不料第一天就碰上了麻烦事!一位商人说一位老人偷了自己的骆驼,老人又说不是他偷的,结果商人就把老人告到法院来了。作为新上任的法官我,急需大家的帮忙啊,帮帮我吧!

1、分配任务:班级分两大组,一组作为商人的律师,另一组作为老人的律师,分别搜集证据,做好标记。

2、生边读文边标注“证据”,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商人组可通过“现场还原”的方式证明观点,老人组可通过画画证明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表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抓关键字词来表达意思的能力,体会语文一字一词的重要性。

二、“审判进行时” 1,第一回合

法官:我呢,是个心软的人,见不得丢失了骆驼就无法很好生活的着急的商人。商人的律师,你们先发言吧!我这个健忘的法官得拿笔记一下你们的证据!(板书)生发言。(随机)(1)商人律师:

第一个证据,老人知道商人的骆驼左脚有点跛;

第二个证据,老人知道商人的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第三个证据,老人还知道商人的骆驼缺了一颗牙齿。(2)不信,我这儿有录像证明的!请看当时的现场问答:(生表演商人与老人的对话)老人的律师们,你们承认吗?

2、第二回合

法官:老人的律师们,你们刚刚已经承认了老人对商人的骆驼的一些特点一清二楚,这还真让人怀疑啊!你们可有话要说? 生发言。(随机)(1)老人律师:

(学生一般都是用“因为。。所以。。”,师提醒“之所以。。是因为。。”的表达更符合律师发言,更加有力,让他们转化下说法试试,体会不同。)

老人是因为看见骆驼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才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 老人是因为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所以才知道骆驼左驮蜜,右驮米; 老人因为是看见骆驼留在树上的牙齿印,所以才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2)不信?我们也有实物证明的!

生送上一片“有骆驼牙齿印的树叶”(画出来的)

三、“审判圆满结束”

1、法官:嗯,按照商人律师所言,老人确实是有嫌疑。可按照老人律师所言,说的也有理!律师们,快帮我想想办法,到底该怎么办呢? 生交流办法。

2、法官:坐着不是办法,商人你按照老人说的去找找看!不管是商人的律师,还是老人的律师,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帮商人找到他的骆驼吗? 生找骆驼,师贴到黑板上。

(事先在几个学生的抽屉里放了骆驼形状的生字词语卡片,只有一张符合商人的骆驼的特点)

3、法官:怎么找了那么多的骆驼?找错了可不好意思的!说说看,怎么才能知道谁找到的骆驼才是商人的骆驼? 生交流。(根据商人骆驼的三个特点)

4、法官:律师们,你们的观察和老人一样细致啊!

终于找到骆驼了,商人,你有什么相对老人说的?(生扮演商人表达心情:为不礼貌致歉;感谢老人的细心和思考等)老人,你被商人误会,你有什么想对他说的?

(生扮演老人表达心情:提醒商人要观察,思考并联系事物间的关系)

四、送“骆驼”

1、法官:律师们,感谢你们的帮忙,帮我度过了这麻烦的第一天!我有一样礼物要送给你们。出示:“骆驼”卡纸

开火车读黑板骆驼形状词语,读对送“骆驼”

2、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收获颇多啊!好多小朋友都牵走了一只大骆驼!而且,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都是因为老人的细致观察,商人才找回了自己丢失的骆驼。

《找骆驼》课后反思 篇10

《找骆驼》课后反思

魏县一完小张秀芬

《找骆驼》一课通过商人寻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寓意比较深刻,但是内容还是比较浅显的。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总是比较重视文章的分析,特别强调老人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碰到事情能冷静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一寓意的理解上。这一次,在上这篇文章时我觉得是不是改一改阅读教学重视分析的现象,淡化对内容的理解,强化以课文叙述的事实为依托,对于商人寻找丢失的骆驼来学写启事。由于在课堂上增设了让学生听故事、动笔的练习,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高涨,学生写的启事内容也精彩纷呈。这节课带给我这样的一些思考,阅读教学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教法,既要从学生、教师的实际出发,也要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如,感情强烈的散文、诗歌,就可以用指导朗读的方法来教;写法特点突出、便于摹仿的课文,就可以重在指导学生由读学写。我们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的改革,改变千篇一律的、重在内容分析的教法,把阅读课上得各具特色,个性突出,讲求实效,精彩纷呈。

《找骆驼》教学反思 篇11

《找骆驼《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

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以分角色朗读课文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充分融入文本,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与内化要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找骆驼教学反思 篇12

《找骆驼》这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思想规律和方法。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分析为感性体验的思想,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发展学生语言,也要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在《找骆驼》这篇课文中,老人说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三个特点。但是,在课文中并没有展开描写老人的思维过程,课文留白处为学生思维发展预留了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老人思维的过程,用课前游戏和课中画图为学生的思考作铺垫,引导学生可以从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这一过程,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上一篇:二龙喉公园导游词下一篇:第九讲如何开场如何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