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6《冬阳.童年.骆驼队》组教学设计教案

2024-09-18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6《冬阳.童年.骆驼队》组教学设计教案(共3篇)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6《冬阳.童年.骆驼队》组教学设计教案 篇1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汇总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冬阳.童年.骆驼队》组教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领略语言的特点。因此,可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一、轻轻的走进童年的记忆

学习新课时,教师出示“在你们的记忆当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童年趣事,然后引出林海音小时候的故事,自然引出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

二、深深地体味童年的往事

激发起学生读书的欲望,就让他们自主充分地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一环节可以这样展开:

1、自由读文,然后思考:

围绕着童年生活,作者写了哪几个生活片段。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事情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者只用一两个词写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讨论作者的童年趣事,这是本文的重点,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

交流讨论“学骆驼咀嚼”。

交流讨论“想替骆驼剪毛”的趣事。

交流讨论“想象驼铃用处”的趣事。

交流讨论“追问骆驼的去处”的趣事。

三、感伤与怀念──氤氲在文字中的思绪

情到深处诉诸笔端,经过上个环节的情感酝酿,这时候学生的心里肯定有很多话说,此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环节:

1、教师出示一段话:

是啊,不光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当作者已是人到中年,当她已是人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在这一段文字的后面。

学生写下的真情表白。

2、教师总结:

现在再回想起过去的那些,心里掠过一种淡淡的感伤。但这种感伤不是痛哭流涕,我们刚才甚至一直在笑着谈、笑着读这些文字,这种感伤是那么淡,那么轻,就像一缕烟,流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淡淡的感伤背后,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我们再来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来感受这一份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

生齐读: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到此为止,这篇文章的教学就算结束了,本课的教学设计主

要抓住了对重点句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的朗读、理解,从而步步深入的揭示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的留恋。

四、想象画面

〖《童年的发现》〗

1、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读一读。2、本课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可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读课文,力求多读几遍。然后,围绕重点、难点读读议议。

3、本课的重点是作者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不应该放在发现本身,而应该放在发现的过程上。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知道“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通过读议,要让学生明白,“我”童年之所以会有这个发现,主要是因为:第一,敢于提问;第二,反复思考;第三,大胆想象。

4、课文中的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可在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讲讲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时,首先要让学生反复读读课文,弄清这两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然后让学生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教师可相机点拨。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6《冬阳.童年.骆驼队》组教学设计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抄写喜欢的句子。

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前准备

教师:1.歌曲《送别》

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学生:有条件的准备《城南旧事》一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童年:在你们的记忆当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师: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个玩具,一件事情,甚至一座房子,都能够唤起我们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可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也不一样。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板书。

2.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3.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4.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她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①借助文中注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课件出示)②思考: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用笔画一画,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2.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3.课堂交流。一起来看一看这些有趣的事情。(1)学骆驼咀嚼(出示)

①读这段话,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读出来。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想一想,“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那样究竟是什么样,再读,想象。

读读这个句子,什么让我看呆了?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指名读。

(我听出来了,你强调3个那样,为什么,3个那样你读出了什么 ?)

②书上还有一个和呆相近的字,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出示“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读一读这两句话,“呆、傻”和平时说的一样么?怎么不一样?(在这里是褒义的,看呆了说明了对骆驼的喜欢,看得仔细投入。傻事写出了体会出了小英子的天真无邪,可爱,纯真幼稚)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来看小英子学骆驼咀嚼的样子,看录像。(2)议驼铃

自己读5—9自然段,小英子和父亲在讨论什么话题?出示文字: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

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①分角色读。

②父亲的观点是什么? 女儿的观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的观点?为什么?

(爸爸是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小英子认为是增加一种行路的情趣,充满幻想,非常天真,在她的眼睛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充满诗意,那么充满情趣。是啊,每个人在儿童时代都有一些天真的想法,充满一些美好的幻想,幼稚的心灵中总有一些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3)剪驼毛

师:“冬天过去了,春天就要来了……”仔细读一读这一段,出示第十段,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读。

(很关心、喜欢骆驼,善良,想让骆驼好看一点。)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 你有问题要问吗?(和谁一样?为什么说人和骆驼一样,不说骆驼和人一样)

人和骆驼一样,人跟着骆驼学,似乎不合逻辑,在她眼里最关注的是骆驼,最关心喜欢的也是骆驼,那时小英子只有五岁,在她眼里骆驼和人没有先后,这就是五岁孩子眼中的世界,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表现,就那么纯真,那么无邪。

(4)问骆驼

①师:骆驼队的到来给小英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可是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于是就去问妈妈,师生分角色读一读,出示对话。你听出什么了?(关心,挂念,好奇)

②想象:小英子会问些什么?她除了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还问了什么?看出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③小结:骆驼让她的童年充满了快乐好奇,让她的童年过得那么幸福美好。

(5)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导: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①读课文最后两段,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童年“一去不还”感叹,淡淡的忧伤,对童年生活无限的怀念 出示,读: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②联系上下文说说,还有那些傻事不会再做了?

(所有从前做的傻事都不会再做了,所有童年时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再有了,那满脑子的问题现在也不会再问了。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写这本书42岁了。)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傻事,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感受对作者来说太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写进了小说里,才有了《城南旧事》这本名著。

五、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推荐:小说、电影《城南旧事》,出示书的图片。记录了林海音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6《冬阳.童年.骆驼队》组教学设计教案 篇3

——人教版小学语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有效利用课内外学习资源,聚焦重点,强化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遵循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构建情知相融、双主并重、教学相长的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学习自觉地运用工具书学习和阅读。

2.读准、写好本课生字词,重点体会“咀嚼”一词。3.学习用“学咀嚼”这样的词组或短语概括文章主要事件。4.品读“议驼铃”和“问去向”,关注人物对话,讨论、揣摩作者是怎样变化地用真实语言表达人物形象和内心情感,并学习运用。

教学过程:

一、质疑解题,引导自觉获取新知 1.关注标题的特殊性。

⑴认识间隔号,指导读出停顿、读出味道。

⑵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获得关于间隔号的新知。2.关注标题形式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二、检查预习,体会关键词“咀嚼” 1.师生交流书写“咀嚼”

2.了解“咀嚼”一词在文中的意思,即本意;

3.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咀嚼”的比喻意,并检索文章相关信息。

(“咀嚼”一词,在这篇文章中反反复复地出现。遇到不认识的字,遇到不懂的词,那倒不要紧,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查各种工具书,参考材料。容易出差错的倒是,对看来很平常的词语,自以为懂得的词语,其实并没有真懂。所谓“文须字字作,亦须字字读”尤其是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一定是关键的词。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是故意含糊其词的人,喜欢把话说得让别人可以不断琢磨下去,而一般不太愿意把话说得简单明了,不留余味。正因为如此,阅读才不那么容易。正因为如此,品读才有无穷的趣味。这就回应了朱熹的一句话“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因此,这样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是我选择的切入点.)

三、巩固概括主要事件的方法,学习概括

1.浏览全文,圈画关键词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简短的语言概括

2.指导学生提炼自己的语言,用“关键词组”的方法概括主要事件(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五件事,但这几个片断的边缘并不是十分清晰.比如一到三自然段,写看骆驼,看拉骆驼的人,有看拉骆驼的人与爸爸谈价钱;比如第五自然段,写骆驼咀嚼,也写了驼铃.作者思绪到哪儿,文字就流淌到哪儿.但是,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困难,难在把握不了文章的脉络.这就需要老师来教,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主体框架,何况,高年级学生学会用精炼语言概括事件,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四、品读“议驼铃” “问去向”,关注对话,迁移表达

1.品读“议驼铃”,聚焦文中爸爸的语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质疑,品味爸爸的形象,发现语言表达的奥秘。

2.品读“问去向”,聚焦文中妈妈的语言,学生质疑中比较语言表达,移情人物内心,指导学生读出言外之意,迁移表达。

3.挖掘“咀嚼”一词深意,迁移应用。4.入情入境,朗读渲染,升华情感。

(语文课堂空走空过不行,面面俱到也不行.学生感容易的是什么,感困难的是什么,这就决定了我要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文中英子与父母的两部分对话是作者有意铺开的内容,这样有意图的人物对话表达形式,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抓住人物语言品味人物形象与情感,在这一点上进行扎实有效的比较体会训练,相信这样的训练也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如果经常有选择的定点训练,学生在不断体悟中积淀语感,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

五、布置课外阅读和研究性学习任务

1.读若干篇“序言”,进行比较,尝试研究性学习。2.赠送《城南旧事》,鼓励“定向”阅读。

(关照《冬阳·童年·骆驼队》与《城南旧事》间的链接,以便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除此之外,关照“互文”能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厚文本资源的价值容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骆驼慢慢地走,慢慢地嚼;作者慢慢地写,慢慢地回味;学生的学和得的过程也是慢慢地积累沉淀,慢慢地消化运用,不断边认识边反刍的过程.学生如此,教师亦如此.)《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也是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编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教材中,本组教材以童年为主题。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

构,概括文章主要事件,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上一篇:厦门大学mpa领导科学下一篇:歪歪霸气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