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观察力的有效训练

2024-06-24

作文观察力的有效训练(共12篇)

作文观察力的有效训练 篇1

摘要: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 是作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精心创设特定情境, 营造和谐而轻松的写作氛围;二.抓住突发事件, 随机激活学生的写作灵感;三、用自己的作品, 随机为学生示范作文。

关键词:随机作文,灵感,美

几年来的作文教学改革, 依然没有改变“言者谆谆, 听者藐藐”的现状。我们强调“生活中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而是缺少感悟美的心灵”, 要感悟生活中的美。于是, 怎样带领学生去感悟生活中的美, 成了作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经过几年的试验摸索, 我们尝试了这种随机作文训练的模式——

案例一:清明节的时候, 我们带领学生去桃园看桃花。桃花作为美的客体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在学生情感高涨之时, 心灵之窗被打开了, 知识被深化了, 美的心灵也便如桃花瓣儿一样在这样的季节里依次绽放。孩子们终于有了“不写不行”的感觉, 她们“不能抑制内心的喜悦, 终于有话可说了。仿佛很多年前就已习惯了不说话, 沉默久了, 都忘了自己曾经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 (学生习作《有话可说》) 。她们希望“这样的经历再多一些, 这样的感受再丰富一些, 她们希望用自己最年轻的心守望这一片洁白的领域, 用最大的热情撞开生命中的每一道门” (学生习作《品味年轻》, 此文已在《小溪流》上刊登) 。营造和谐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 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 让学生在感受后, 用积极的语言表达出来。

案例二:在讲巴金《小狗包弟》的时候, 我让学生们仿照艾青的《大堰河, 我的保姆》, 把散文《小狗包弟》改写为叙事诗, 十分钟完成。十分钟后, 他们写了一些诗句, 说白了, 也就是分行了的散文, 我把自己改写的深情地读了出来:

……

包弟, 今天, 你的主人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忏悔诗,

呈给你黄土下忠实的灵魂,

呈给你恐惧而无辜的眼神,

呈给你被割开的胸怀,

呈给你无影灯下黄色的皮毛,

呈给所有在油锅里受着煎熬的心灵。

……

学生们听着听着, 流出了眼泪, 他们被我带进了文革, 都沉浸在了失去包弟的痛苦和自责中。他们拿出自己的笔, 无声地书写着, 一首首小诗在孩子们的笔下形成。再也看不到干巴巴的字眼, 每一首诗都诗意盎然, 我已分不清谁是巴金, 谁是艾青。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当你给孩子们展开一片诗意的天空, 那么孩子们就会带着诗意的眼光去看天空。所以,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养, 用自己的智慧为孩子们开辟一片自由写作的诗意天空。

我们不仅要给他们一片诗意的天空, 还要开启他们感悟美的心灵。十年的经验, 总结出三条规律:

精心创设特定情境, 营造和谐而轻松的写作氛围。创作灵感是一种随机的心理活动, 需要善于捕捉, 及时利用, 否则它转瞬即逝。因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活动中要随机应变、相机引导, 摆脱传统作文训练的束缚, 采用随机作文的训练模式,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从而真正达到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的目的。

抓住突发事件, 随机激活学生的写作灵感。“突发事件”是最影响教学进度的, 有少数老师遇到突发事件, 或暴跳如雷, 或不知所措。其实, 善于利用突发事件, 不仅有利于作文教学, 而且还会给学生呈现一种美的意境, 随机引导, 学生们就很容易进入感悟美的状态。

用自己的作品, 随机为学生示范作文。美国戴尔·里得利、别尔·沃尔德在《自主课堂》一书中提到:“你的积极参与会激励学生们去做同样的事。”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作文课上不仅动嘴, 更要动笔, 下水示范, 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作文的主动性、积极性, 还能更形象直观地展现作文的写作技巧, 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社会知识是课程资源, 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 师生交流也是课程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从习作命题、指导以及评改、评价入手, 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 遵循“自主表达”的原则, 为学生展开浩荡的自然之卷, 打开神圣的心灵之窗, 随时随性随机地捕捉瞬间的灵感, 带领学生走进一个用自己手中神奇的笔创造出来的艺术殿堂, 从而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作文观察力的有效训练 篇2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难教、学生怕写。“作文难”几乎是小学生的普遍感受。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让学生有素材可写,有感想可发,切实提高作文观察能力呢?我从意义、兴趣、方法、等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提高兴趣、能力培养、积累素材、观察、方法、特点、想象。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作文时,却往往出现无话可写,言之无物记流水账的毛病,很重要的一个根源在于他们的观察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应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作文言之有物,饱含真情实感呢?在作文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我认为,对这一个问题的回答和我们对观察能力本质的认识有密切关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显然,小学生作文就是要求写真人真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学生们正是由于对自己周围的人或事缺乏观察与积累,而又极少的参与实践活动,写起文章来无素材可用、无灵感可取,即使勉强成文也往往是内容空洞,题材陈旧贫乏,毫无创新可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样的文章。”叶老的话精辟的道出了作文与留心观察和生活感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做为老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走进实际生活中去,在生活中细致观察、静心感悟、激发灵感,做生活的有心人,并注意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贴切的语言文字记录下来,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在写作时才会觉得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真正做到胸有成竹,出口成章,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习作观察能力呢?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小学生观察力的意义

古语常说 “事事留心皆学问”其实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感

悟并加以思考,就能发现别人所不曾发现的东西,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于平凡处见惊奇。认识事物,离不开观察。鲁迅生前就重视观察,他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可见,观察、试验、亲身实践。这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取得作文材料的根本途径、因此,作文之前,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搜集材料十分重要。法国作家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 :“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由此可见,观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努力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并使学生通过对生活的留心观察,感悟能够正确分辨出事物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这样就会对人生有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就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写出具体、生动又有较深思想内涵的好文章。作文教学不就是要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吗?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入手,正是达到作文教学目的的好方法。

二、在作文中培养观察的兴趣

(一)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作文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之源,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作文教学有成效,教师就应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将学生被动的写作地位转变为主动的内需,使学生把写作当作乐事,趣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增强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了,定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1、观察就在身边。

引导学生观察他们最喜欢的、最感兴趣的事物。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直观具体、色彩鲜艳、形式新颖的事物,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然而小学生喜新奇,但观察事物时往往笼统、不精细、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如观察猫呀,狗呀,小蜻蜓,小蝌蚪什么的,对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也就熟视无睹了。但当问起如公鸡每天叫几次,是否天天是定时的?猫走起路来为什么没有声音,为什么能很轻易的爬到树上?小蝌蚪长大了,尾巴哪儿去了?最后

又变成了什么?这些问题孩子们感到很平常,但又回答不上来,这样逐步把小学生的观察积极引导到有目的有意识的具体细致观察的轨道上。通过重新细致观察,学生发现了许多新东西,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又有了新的认识,观察兴趣与日俱增,观察得也具体细致了。因此说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学生观察得越细,对被观察的事物就越了解,了解得越深入,感受也就越深刻,产生的疑问也就越多,思维也就越活跃,理解得越透彻,写起来也就越有兴趣,越能把握事物特征,这样才能使其更生动形象的跃然于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映象。

2、积累语言文字孕育写作兴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书中善于发现名词佳句,摘抄与积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汲取知识的“营养”为我所用,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这就要引导学生遨游书海,汲取丰富生动的语言,把优美词句,语段摘录下来,尽可能背下来,做到信手拈来即可举一仿三依葫芦画瓢,贴切的表达出内心的所感所想。为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语言积累教师可以适当开展各项活动,持续巩固学生的兴趣,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展示积累的好词佳句好句好段,并加以及时点评,指导应用长此积累,学生在习作时想引用某些佳句好段,便得心应手了。

3、组织活动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一首动听的歌曲;一幅生动的图画;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一段精彩的画面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处处留心皆文章”认真的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和景,就会有所发现,手头的写作素材就丰富了。如:新学期的第一天,同学们踏进校园,都会发现学校变了样,沿着校园墙角的花坛里也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尤其是花坛里开得正欢的朵朵花儿,芬芳艳丽,香气逼人,它们正昂着头在春风中翩翩起舞,迎接着我们的到来。更为我们的校园增添了无限生机。面对此情此景,所有的人都感到为之清新。上课第一天我就组织学生认真观察校园春景。观察后,再在课堂中让学生口头表达出来,篇幅不需要太长,但能深刻形象的表达出所看到的景物的特点及自己真情实感。有一个同学这样说:“我最欣赏的是旗杆两旁花坛里前一大片鲜艳的一串红,叶子并不十分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花。那鲜艳的小花,开得小巧别致,长

在翠绿的茎上,就像一串串用绿线连起来的红铃铛。仔细观看,花儿里面还藏有娇嫩的花蕊。微风拂过,花儿轻轻摇曳着,好像一个好客的小姑娘在向你微笑、点头”„„。多么形象的语言呀,正是因为同学们有了深入的观察,才有着这么深刻的语言描绘。观察不应该只是局限在课内,应随时随地的去观察,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亲自去观察,新自去体验,这样的观察所得印象会更加深刻,观察更加具体,感受更深,这样学生的习作也在观察中不断提高。

三、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学生有兴趣观察,同时也明确了观察目的,但因缺少相应观察知识经验,观察往往不可能得到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所以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1、观察要有明确的目标掌握观察的方法

观察目的是否明确,将直接影响观察效果,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的差异,提出观察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学生明确了观察的目的,观察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去粗取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因此,观察之前教师要精心考虑,周密设计,提出观察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学习,明确了观察的目的,观察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去粗取精,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写作的条理性,体现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一般的方法观察事物,还注意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及其变化进行细致观察,从中获得写作素材。如:一天下午正上课,天气异常闷热,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这时有部分同学开始蠢蠢欲动,小声的议论着,整个课堂陷入了一片混乱。这时,我灵机一动,停止正在讲授的内容,把话题一转,说:“同学们,现在老师让你们感受一下许浑的《咸阳城西楼晚眺》中的“山雨欲来风满楼”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的名句“黑云压城城欲催”,希望你们有新的发现。”我们就一起来观察一下即将来临的大雨,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同学们一下冲出了教室。我继续说:“同学们,快下大雨了,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不一会儿,粗大的雨点往下落,我又说“同学们,下大雨了,远处你看到了什么?

近处你又看到了什么呢?对这场大雨你有什么想法?”这时,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有的说:“远处模模糊糊的什么也看不见。”有的说:“那粗大的雨点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那雨帘就像珠帘一样。”有的说:“操场上水汇成了一片汪洋。”有的说:“好多天都不下雨了,今天,田里的庄稼一定会喝个痛快,我们也不再缺水了。”„„大约过了二十分钟,雨慢慢地小了,空气也不再那么闷热了,接着我又说:“同学们,现在你又有什么感觉,感觉校园的树木、花草又什么变化。”观察完后,我让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情境写下来。同学们都能抓住“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的变化写出各自的特点。这样做,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观察要多感官运用抓住事物的特点

(1)指导学生运用耳、目、鼻等多感官去观察。

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观察眼前的事物。观察不等于只是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耳、目、鼻、舌、脑并用,用“耳”听其声,用“目”看其形“色”,用“鼻”闻其气味,用“舌”尝其味道。列如观察“雨”时教师就要有目的的调动和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体会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变化。如眼前景物的变化,所能听到的风声雨声和其他声音的变化鼻腔所能感受到的气味的变化等。从而能更深层次真切体味雨景的特点为自己笔下的传神描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引导学生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各种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点。观察人时,要重点观察其外貌、语言、行动等;观察一件事时,要注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和结果,观察景时,要抓住一年中春、夏、秋、冬景色的不同变化或者一天中的清晨、傍晚等的不同变化;而观察实物则可以从形状、颜色、用途等方面观察;观察动物时,可抓住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做为重点来描写。要使学生能准确把握住事物的特点,这就要引导学生观察时,努力发现那与众不同的一点。抓住事物特点进行重点观察,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发现事物的异同和变化,从而抓住其特点。例如在写一个人的肖像时,学生总喜欢用上“炯炯有神的眼睛”、“苹果似的脸蛋”、“一笑就有酒窝”等把所有的人都美化了,造成“千人一面”。针对这一现象,我让学生描写本班同学的外貌。我先请个头一样高、性格差不多的两位同学

站在讲台上黑板前,再请一位同学给他们“画像”。结果把两位同学的外貌描写得差不多,分不出是男是女,更不能准确的突出其特点。听得其他学生都笑了。我说:“大家为什么会笑呢?可能请你们说也是一样啊。现在我们把两位同学的五官进行对比,看看异同再说,好吗?”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在认真进行观察、描述,基本上抓住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

当讲授到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二《当老师不在时》,我故意创作了一个老师不在场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当无教师的课堂进行到十多分钟的时候,我悄悄的从教室后门进入教室,当同学发现我时,刚刚还喧闹异常各行其是的场面顿时安静了下来,大家都一本正经装模作样的拿出课本正在漫无目的的翻看,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我走到讲桌前放下课本然后对大家说到:“同学们,刚才老师不到教室时,老师想知道你们在做些什么?这可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完成的作文呢。不要怕在老师面前暴露缺点而羞于表达,大胆地说出真实的情况,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刚才老师不在时教室里发生的事,想想老师不在场时你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你身边的同学又在做什么?有没有令你映像深刻的事情发生?„„”重点引导学生不仅抓住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还要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尽可能的将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详细记录下来。然后各自梳理,确定本次习作材料,在小组中交流后再写出来。其中有一位同学这样写到:“俗话说得好“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老师不再班级里顿时沸腾起来了。听啊!有聊昨晚电影晚会上看的电影的;有在讨论今天的英语课的;甚至还有的在用纸团相互打闹的„„唉,这下可忙坏了本班长了,刚刚让这边俩位写会儿作业,另两个又无法无天了,劝好了这两个,刚才那两个又叽叽喳喳地讲起话来„„实在制止不了。没办法了,我就用教鞭敲打讲桌震慑一下,意想不到的是,他们丝毫没有改变,反而说得更变本加厉了„„这个办法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了。

正在我束手无策的时候,语文老师神不知,鬼不觉地站在了教室门口,一脸严肃地看着那些各行其是的同学们,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唉!终于消停了。” 短短的小文章把教室里刚才的热火朝天的打闹场面描写的一览无余。也将老师没在时和老师来了之后进行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更真实的再现了这堂课中形形色色的同学们。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正是学生善于观察

并能运用恰当的词语句子将所见、所感、所想刻画出来才能写出这样一片生动形象的佳作来,可见“处处留心皆学问”有多么重要啊。

再比如让学生观察树叶时,可让学生多观察不同的树,引导学生说这些树的叶子各有各的特点,仔细看它们的形状,还要注意看它们的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这样学生也就发现树的叶子的形状千奇百怪,有掌形、披针形、针形、圆形、心形等,大小和颜色各不相同,有的叶子四季常绿,有的到秋季或冬季会落叶。这不仅认识了自然科学知识,更为以后的习作积累了创作素材。

(3)观察要进行比较和联想。

比较是细致观察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因此在观察时,要进行比较,可对邻近事物进行比较,也可把同一事物放在不同时间地点中进行比较,具体采用哪种,要根据所写的具体事物而定,如习作《家乡变化》时,我要求他们把家乡不同时期进行比较,改革开放前后进行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很快,作文很有特色。

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想象力,只要我们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平时在讲读课文教学中,多用投影,引导学生欣赏优美句子,启发他们想象;多用录音,借用一些与课文感情一致的音乐,与课文一起配乐朗读。学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想向的翅膀会飞得很远很远。然后在脑际展现出一幅幅无限宽广的图画。这样写出文章来才可能是内容丰满,具体而生动的。

3、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对于观察能力的训练,主要靠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来安排实际的写作训练。从方法到内容,都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先观察大轮廓再观察细节;先观察静止物,再观察变化现象;先观察显著特点,显著变化,再观察一般的特点和微小变化;先求观察质量,再求观察速度。对观察活动的指导,也应逐步简化、逐步放手、逐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才能化难为易,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灵感,写出高水准的作品来。

4、在生活中教育学生留心观察,勤于动笔

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就应当指导学生

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种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字。”学生对生活之中的小事和周围发生的事常常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认为是小事。我告诉学生要从小学会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活跃的课余生活,创造性的少先队活动,丰富的课外阅读都是学生写作的源泉,鲁迅先生说得好:“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蜜,才能酿出蜜来。”因此教师要因地制宜的尽量在保证安全的同时组织孩子们去爬山、野炊、摘野果、捉鱼„„也可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场地,让孩子们去亲身体验。如收割季节,让他们到田野去拾麦穗,秋天到了,到果园去摘果子„„ 还可让学生观察一种植物或一处景物,看它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由此让学生知道它们也会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让学生获取和积累更多的素材。

四、结语

“写”得从观察开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观察生活,题材自然不会显得单调,文章也就会更富于生活气息。相反,如果不面向生活,不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那么即使是勤恳的人也会觉得无从下笔。作文教学只有充分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改变教师难教、学生怕写,“作文难”的问题。学生学会了观察,观察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不仅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认识社会的兴趣,还使学生乐学乐写,常写常新,大大提高写作水平。当然教师还要注重鼓励学生把日常观察的事物记下来。观察笔记不受字数、格式的限制,通常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断,长期的坚持能为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这样,不知不觉地激起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下笔时就会文思如泉涌。总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艰难的,教师要不段地对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把培养观察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以达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主要参考文献:

1、方斐卿《新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透视》浙江大学出版社

2、王益芬《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学》

3、朱伯石《写作与作文评改》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中作文教学有效训练的对策 篇3

当下高中作文教与学存在比较明显的软肋:一方面是教材与写作训练的组元不对应;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作文教学没有考虑学生实际写作水平的参差不齐,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随意性较大。

一些地方的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强调文本的筛选,忽略写作教程的有序编排;强调学生写作个性的张扬,忽视学生写作基本能力教学的阶段性和渐进性。教材的组元,大都以专题为主线,文体混杂。而写作要求上则前后无序,记叙文、议论文任由学生选择,将学生写作水平看得过高,忽略了高一学生的写作现状和高中学生作文训练的基本要求,往往是只考虑到对应专题的主题,文本阅读和写作实践的文体不对应,作文训练目标混杂、梯度不明,缺乏训练的系统性。

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作文教学往往缺少写作训练的整体规划,常常是拿到什么题目就写什么,随意性较大。对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说,在写作方面只有初中阶段写过简单的记叙文和议论文的知识积累,对写作严谨议论文和复杂记叙文的相关要求不甚明确,要领不太清楚,写作水平又参差不齐的现状重视不够。教师批改评讲时几乎每篇作文都从别字、病句、审题、选材、构思、立意、语言等角度要求,面面俱到,内容基本相同。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的要求则常常落不到实处。

因此,如果高一刚开始就让学生自由作文,学生缺乏起码的文体专题训练的写作实践与经验积累,对自然、人生、社会缺乏真切体验和冷静反思,鲜明的个性思想还没有形成,学生作文容易缺乏真情实感,套话空话连篇,不见个性,少有创意。

二、高中作文有效训练的对策

不能因为作文教学的诸多理论纠缠不清就避而不谈写作教学的序列性;不能漠視多年来我们在写作教学中积累的序列性方面的成功经验。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可能一下子飞跃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还是要从基础的东西训练起,还是有必要构建一套完整、有序、科学的作文训练体系。必须矫枉过正,立足于学生的写作现状,尊重写作规律及其特殊性,制定阶段性和整体写作训练目标,环环相扣,形成合理训练梯度。让学生的写作训练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个性特长、健全人格、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

如果把高中作文训练比作一个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络的话,三者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有序”就如同经线,决定了高中三年作文训练的走向;“有谱”就如同纬线,规定了高中每个阶段作文训练的内容;“有度”则设定了高中作文训练的达成度。只有将三个方面的内容都落到实处,才能达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因此,要做到作文训练的有效,就必须针对学生现有的写作基础,做到“三有”:“有序”,明确高中三年什么阶段写什么文体;“有谱”,同一种文体在分步写作过程中各侧重于训练什么要素;“有度”,一类要素训练到什么程度为到位。

(一)有序

1.文体分类训练。高中作文文体分类训练,既要考虑到初、高中作文训练的衔接,又要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知识现状,绝不能又是记叙文,又是议论文,又是诗歌,又是散文;或者这一次训练这种文体,下一次训练另一文体;或是一开始就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这样的散打点击,不利于学生写作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高中学生作文训练的基本要求是写作严谨的议论文和复杂的记叙文。一般一个学期宜侧重一种文体的训练,逐次向前推进。训练的程序适宜从复杂的记叙文到散文,由严谨的议论文到随笔,兼及诗歌及日常应用文的写作。高一年级宜侧重于复杂的记叙文训练,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学会观察与感受生活,思考生活;高二年级宜侧重于严谨的议论文训练,要训练学生自如地写作议论文、读后感(评)、随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高三年级宜在学生积累了相关写作基础知识并进行了一定量的专题写作训练之后,结合学生所擅长的文体,鼓励个性化写作(这时候的个性化写作才有根基),提高写作能力。

2.文本阅读与写作训练对应。阅读是写作的积累,文本是学生写作最好的模仿蓝本。阅读文本与写作要求对应,既进行了阅读训练,又引领了同类文体的写作训练,才能真正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指导学生模仿文本进行写作训练的同时,还可以适当开设一些电视诗歌、散文欣赏课程,鼓励学生广泛订阅报刊杂志,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著,扩大阅读视野,提升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有谱

1.文体要素的训练有谱。确立了每个时段、每个阶段训练的文体之后,还要针对不同文体将文体要素和写作方法进行分解,每次训练各侧重一个或几个明确的目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要素技能训练。

写作比较复杂的记叙文,一般宜从审题的准确、立意的高远、选材的新颖、条理的清晰、语言的流畅、结构的完整、构思的独特等角度分步梯次渐进训练。在学生对现实生活形成了相应的观察、感知、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之后再进行散文、诗歌的训练,锤炼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严谨的议论文,则宜从观点的鲜明,材料的详实,论证的严密,语言的简练等角度梯次渐进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随笔、文学评论等议论文的训练。

2.提供的模仿范文有谱。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写作的必由之路。”学生的写作,大都是从模仿起步的。模仿的初级阶段,是在范文的影响下,由此及彼的复制;而较高层次的模仿则是对范文巧妙地“移花接木”后的创新。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文章才是规范的文章,怎样的仿写才能引导自己的写作走向自由创作之路,学生作文前后的指导和评讲都要选好范文。

训练前提供范文,目的是从正面正确引导,让学生掌握每种文章的基本要求和行文模式,从范文中获得教益,受到启发,避免走弯路。训练后精选学生的优秀习作评讲,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提倡精批略改、以范文代评改的评改方式,杜绝一评一丢,以批评博取学生哄笑的低效评讲。

3.评讲的侧重有谱。作文讲评课宜有所侧重。或者侧重于训练的要素进行专题评讲,有的放矢,目标集中,重点突出,一课一得。或者侧重于学生的佳作欣赏,指出这些习作的可圈可点之处,用学生自己的优秀习作来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向善、向美。或者侧重于学生作文的互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换位思考,明确写作的基本要求,有意识地运用审题、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的知识去判别作文的优劣,达成训练的目标。

(三)有度

1.训练数量有度。在按既定训练程序进行文体训练和要素训练的过程中,针对学生习作过程中反馈的问题,有必要对单个的训练进行调控。对存在问题较多的环节,可以一题多做、重做,一个要素可以进行反复训练,以达到训练的预设目标。

2.训练程度有度。从简单的记叙到复杂的记叙,再到诗歌、散文的写作;从简单的议论到严谨的议论,从随笔式的议论到鉴赏评价,包括其他日常应用文的写作训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易到深刻的过程。训练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特征而定,在高一、高二、高三的训练中逐步加码,以学生基本掌握相关写作要求并达到相关能力层级为基本要求。

利用课文进行作文训练的有效尝试 篇4

一、仿写尝试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 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 自然纯熟。可见, 模仿范文作文, 是学生练习写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数是名篇佳作, 教师可就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在课内给予点拨, 让学生模仿课文的特点, 鼓励学生进行仿写。如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十分可爱有趣, 在学完《白鹅》一文后, 我就让学生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学生感到并不困难, 有条理地写出各具特色的作文。这样一来, 学生掌握了写法, 写起来不感到困难, 教师评改也有了针对性, 可谓以读学写一举两得。而仿写训练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全面仿写, 即对文章的立意、情节、技巧、结构等进行全面模仿, 也可以对课文的局部仿写, 即对文章的某种写作技巧、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等某个方面进行仿写。朱自清笔下望父买橘的背影催人泪下, 令人难忘。因此在学习了《背影》之后有意安排了一项小练笔, 要求学生写写自己心目中难忘的背影。我们在指导学生练习时, 抓住朱自清父亲的困境、老境、心境进行分析, 要求学生从家庭生活中寻找类似的动情点, 仔细观察和描写。据此, 学生模仿出了奶奶白发飘动的苍老背影, 妈妈抽泣时的悲伤背影, 父亲挑担时摇晃的背影, 等等。其中, 有一个学生在窗外观察老师在办公室伏案备课的背影后, 感叹道:“这弯曲的背影不正是一座桥吗 ? 一座让学生踏着走向未来的桥! ”此语来自生活, 发自肺腑又蕴含新意。这些都是以《背影》引发联想, 触动感情枢纽的。可见, 模仿课文内容锻炼了学生“发现美”的眼睛。

当然, “仿”不是目的, 它就像书法中的临摹, 只能得其形, 不能得其神。所以, 我们最终要让学生在“仿”中求“创”, “仿”中求“新”, “仿”中求“活”, 以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 课文内容从语言到表达形式等各方面都为学生提供了可以模仿的范例。学生在一次次的模仿训练中, 不断“吸收”和“消化”别人的好词好句、表达方式、写作技巧, 从而丰富作文积累。

二、续写尝试

学生除了模仿写作之外, 也有丰富的想象力。只要给予他们机会想象, 他们就能让你一次一次地惊喜, 课文的续写就给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也是他们乐于接受的作文形式。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意犹未尽处”, 教师要用一双慧眼, 多一些敏锐感觉, 让学生续写, 往往能擦出一些闪亮的火花。续写要做到多层次拓展, 在课文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给故事加新结尾, 进行写作训练。这样的作文练习可以使学生从别人的想象结果中受到启发, 拓宽自己的思路, 使思维呈现新的内容, 如学完《犟龟》后, 我布置了一个练习, 小乌龟参加完婚礼后, 回来时又碰到了那些曾劝阻过它的小动物。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 这时那些动物会说些什么? 小乌龟又是怎样回答的? 揣摩它们的语言、神态、心理等, 以“犟龟返乡”为题, 续写《犟龟》。学生充分想象, 就有了写作素材。学完《范进中举》后 , 让学生续写《范进当官后》;学完《孔乙己》后 , 续写《孔乙己之死》, 更深刻地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还有些课文结尾比较含蓄, 文已尽而意无穷, 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教师借此时机, 让学生当一回编导, 设计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 学生自会乐此不疲。如学完《心声》后也可让学生续写下课后, 京京给爷爷写信, 尽情地想象京京当时的心情和信的内容。

总之,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 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时, 教师可巧妙利用这样的课文结尾, 引发学生想象与推理进行续写。进行续写除了加强学生进一步把握人物性格和文章中心以外, 更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 特别有利于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不失创新作文的有益尝试。

三、改写尝试

改写是改变文章的体裁, 改写训练的方式很多, 可以改体裁, 也可以改人称, 改文章的结构, 改文章的表达方式。如将诗歌改写为记叙文, 将文言文改写为现代文, 给记叙文变换人称, 等等。如此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 又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可谓一举两得。如学生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就可以把它改写为一篇表达游子思乡的散文, 既让学生进入诗境, 又让学生有了一次创造的体验;如教完张志和《渔歌子》之后, 为了体会诗人的情趣, 可把词改写为散文,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唤起联想, 再用优美的笔调描绘联想到的明丽的画面, 从而领略张志和潇洒江湖、寄情山水的隐逸情趣;如学生学习了《木兰诗》, 初步感受到木兰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和不慕名利, 但课文对她从军前为父亲的担心和从军后在战场上的英勇杀敌采用略写, 学生对木兰的善良孝顺和英勇豪迈可能领会不深。这时可指导学生改写《木兰诗》, 把略写的地方改为详写, 在感受美的基础上,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对人物进行具体、生动的再创造等。

作文观察力的有效训练 篇5

总目标:

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养成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通过具体文体表达技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和相应的作文能力,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七年级

一、写作训练目标:

1.培养写作兴趣;2.指导观察、联想、想象的方法;3.养成思考和表达的良好习惯。

二、写作训练内容:

1.观察事件,完整叙述。

2.观察人物,抓住特征。

3.观察景物,多角度表达。

4.在叙述、写人、绘景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5.运用联想和想象等手法,丰富写作内容。

6.从教材中借鉴基本的表达技巧,如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

三、序列训练参考:

1.作文序列训练(1):以小见大

参考题目:那些不能随风而逝的往事

2.作文序列训练(2):详略得当

参考题目:童年的那些玩意

3.作文序列训练(3):伏笔与照应

参考题目:美丽的误会

4.作文序列训练(4:欲扬先抑

参考题目:用欲扬先抑的技法,自由选点写作。

5.作文序列训练(5):景物描写

参考题目:校园之秋

6.作文序列训练(6):情景交融

参考题目:我的初中生活

7.作文序列训练(7):外貌描写

参考题目:我的语文老师

8.作文序列训练(8):动作描写

参考题目:记我的一次户外活动

9.作文序列训练(9):场面描写

参考题目:选择你生活中见过的一个场面写下来

10.作文序列训练(10):正侧面描写

参考题目:补写训练《班会课上》

11.作文序列训练(11):想象

参考题目:续写(材料略)

一、写作训练目标:

1.学习多种表达技巧;2.能写复杂记叙文;3.会写简单的说明文。

二、写作训练内容:

1.在记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

3.运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具体地表达对生活的某种认识。

4.运用设置线索、伏笔照应、悬念过渡等常见手法布局谋篇。

5.抓住事物特征,合理安排顺序,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三、序列训练参考:

1.作文序列训练(1):结构

参考题目:作文材料《母亲的硬币》

2.作文序列训练(2):议论

参考题目:友爱在中

3.作文序列训练(3):记叙中的直接抒情

参考题目:用第二人称,向你最(思念、亲近、信赖、在意)的人倾诉„„

4.作文序列训练(4):主题

参考题目:好想说声谢谢你

5.作文序列训练(5):插叙

参考题目:要掌握插叙的手法,除了本节讲过的注意事项之外,还应注意什么?请根据你的写作经验,再归纳一两项,写在日记本上。

6.作文序列训练(6):过渡

参考题目:根据你的理解,分析下文(文章略)哪些地方需要过渡,并选择适当的方式补充过渡内容。

7.作文序列训练(7):设置悬念

参考题目:运用悬念技法,构思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8.作文序列训练(8):记叙中的细节描写

参考题目:考砸了

9.作文序列训练(9):线索

参考题目:认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思考:若要利用两个片段写成一篇作文,应以什么为线索?

10.作文序列训练(10):托物抒情

参考题目:将本节所训练片段整理成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11.作文序列训练(11):借景抒情

参考题目:续写作文片段:“汽车出发了,我坐在车上„„”

要求: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表达某种情绪,如伤感、快乐、寂寞等,但文中不可出现此类字眼。

一、写作训练目标:

1.会写简单议论文;2.能限时写高质量的考场作文。

二、写作训练内容:

1.命题类议论文。2.给材料类议论文。

3.一事一议议论文。4.审清题意,明晰文体。

5.扣题立意,构思布局。6.调动积累,合理运用。

7.精心拟题,明确提纲。8.推敲开头,巧设结尾。

9.斟酌用词,流畅表达。

三、序列训练参考:

1.议论文写作指导(1):鲜明地亮出你的观点

参考题目:写身边的生活,比如打扫食堂,可说浪费、谈节约、我也说道德等,300字左右。

2.议论文写作指导(2):作文就是说话

参考题目:对“学生难管”这一说法,发表看法,可赞成,可反对。自拟题目,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简单议论文。

3.议论文写作指导(3):学写“一事一议”

参考题目:材料作文:“管这件闲事对不对?”(材料略),自拟题目,做到观点鲜明,论证充分,以理服人,字数600字左右文。

4.考场作文指导(1):审清题意,明晰文体

参考题目:《除夕夜,我哭了》《聊一聊那些快乐的往事》《那一次,我很受启发》《想起你是很温暖》

5.考场作文指导(2):精心拟题,构思布局

参考题目:以“真爱”为题构思。

6.考场作文指导(3):谋篇布局,拟列提纲

参考题目:以《我们班》或《我们组》为题,边构思,边列提纲

7.考场作文指导(4):巧饰“凤头”出华章

参考题目:请以《这就是幸福》为题构思一篇文章,并为这篇文章写个出色开头。

8.考场作文指导(5):笔下珠玑媚人眼

参考题目:请以“男孩·女孩”为话题,综合运用所学的方法,构思一篇文章。

9.考场作文指导(6):调动积累,合理运用

参考题目:为陶醉

10.考场作文指导(7):命题作文

参考题目:

11.考场作文指导(8):半命题作文

如何提高微作文训练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微作文;大作文;有效性

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交手段层出不穷,微博、微信、微视频等逐渐在信息化的社会中盛行,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微作文作为一种全新的作文表达形式也应运而生。在国家推行高考语文作文改革后,传统作文形式被分割,实施微作文教学,为大作文写作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可以提前进入高考改革的步骤。在微时代的冲击下,为了做好微作文的写作训练,提升大作文的价值,发挥作文教学的真正效益,师生必须就如何提高微作文训练展开讨论,提升作文训练的有效性。

一、微作文概述

微作文是一种字数简短的作文形式,主张学生把握重点,将主要内容写出,次要内容略过,但作文的中心思想一定要突出。由于受到字数的限制,不能像传统大作文一样展开写作,也不能加入太多的细节描写,无法应用引起阅卷老师注意的修辞手法,因此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功底有着相当大的考验。

平潮中学开展微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布置小命题作文的形式,囊括议论、描写、抒情等传统文章的类型,在写作手法上与传统作文保持一致,从实质上看,是对传统作文的语言加以浓缩,提取文章的精华。

值得一提的是,微作文写作的目的,一是提高学生精简语言、把握重点的能力,二是将微作文的写作思路应用到大作文中,提升大作文的欣赏价值,这也是教育部开展语文作文改革的真正目的。

二、提升微作文训练有效性的措施

(一)勤观察,提升认知能力

与传统作文相比,微作文在字幅上进行了精简,由于写作篇幅短小,十分注重重点内容的把握和真实思想的表达。作为语言写作,微作文必须具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是凭空而来,需要丰富的资料,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不断提升对自然、对人文、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将所看、所想运用到语言写作中。

例如苏教版高中课文《荷塘月色》,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们开展了对“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等词句的分析讨论,笔者在课后布置了一道微作文的题目《荷花》,要求在景物描写中突出荷花的特征,250字以内。这篇命题作文的写作,需要学生对自然景物有深刻的体会和仔细的观察,并且通过独特的描写方式将所看、所想表打出来。可见,微作文的训练需要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和体会,需要将信息高度整合。

(二)勤思考,注重情感表达

与大作文写作相同,微作文写作具有明确的情感走向,思想表达上也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真实性。在日常的训练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并且需要将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投射到感情表达上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为大作文的写作提供更多的灵感,不断提升情感价值观。由于不同学生的感性认知程度不同,情感价值的体现也不同,文学写作作为一种情感的投射,就是要将作者内心的情感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微作文是一种精华式的写作,此过程中学生情感价值观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必须通过对事物的全面认知才能够进行高度的概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其实都是写作的来源,只是由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不完善而被忽略,在学习生涯中,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学生课堂的学习能力,也要积极进行思维引导,丰富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秋天来临之际,笔者布置了一道半命题作文,要求学生写出一件与秋天有关的事,注重情感表达。下面是本班一位农村留守学生描写的内容,笔者给予了高度赞赏。

秋天转眼就到了,微风拂过村前那棵银杏树,一片片树叶随着风落下,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每年这个时候,一个小女孩坐在树下,眼睛呆呆的望着村口,那条唯一通向城里的小路上。女孩每天都在期盼,期盼有一天熟悉的身影在小路上愈来愈清晰。

女孩的爸爸在外地打工,他承诺每年秋天都会回来给女孩过生日,只是从女孩十岁生日后,爸爸再也没有回来过,只留下她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秋风划过,吹起了女孩脚下的落叶。爸,秋天到了,你会回来的吧。

自古以来,文字就是情感的媒介,微作文的写作训练,需要师生共同付出努力,在微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把握情感的表达,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学生情感的发挥,在文学写作的同时,不断提升情感价值。

(三)勤动笔,提升语言功底

提升对自然、对社会、对人文的观察能力,提升情感的表达能力,最终的效益要通过真正的动笔反映出来。“勤动笔”不仅是学生,也包括教师。教育家刘国正曾说,教师为了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必须有雄厚的语言功底,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抛砖引玉,左右逢源,这同教练善于游泳,钢琴教师精于弹琴一样。

写作中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写作思想和语言功底,即使学生的写作思想再新颖独特,没有精美的语言进行表达,写作的质量也就只是一般。微作文作为写作中的浓缩模式,一般而言主体较明确,中心思想也较统一,其写作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学生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语言功底是决定其写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对学生语言功底的训练能够引起学生的写作能力发生质的改变。语言功底的提升并非朝夕之功,需要学生积累一定的语文功底,同一种思想可以用不同层次的表述方式表达,文学写作中常见的一些修辞手法在不同语境中的渲染作用也因其使用方式有所差异,对学生语言功底的训练不仅要落实在平时对语文常识的积累中,还要教会学生有一套系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微作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归根结底是为大作文的写作提供素材和软实力,提升大作文的欣赏价值。只有将微作文写作的能力合理应用到大作文写作中,才能提升作文的综合水平。

三、结束语

在微作文渗透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同时,作为教育者,应当时刻掌握社会发展的动态,在日常的教学中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探索微作文训练的有效方法,将微作文的写作能力应用到大作文中,发挥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雪.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5.41(1):12

[2]姚佩莉.如何提高作文训练的有效性[J].教育科研论坛,2010.23(18):65

[3]陈礼林.构建全息段写好微作文[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6(7):40

如何提高微作文训练的有效性 篇7

一、微作文概述

微作文是一种字数简短的作文形式,主张学生把握重点,将主要内容写出,次要内容略过,但作文的中心思想一定要突出。由于受到字数的限制,不能像传统大作文一样展开写作,也不能加入太多的细节描写,无法应用引起阅卷老师注意的修辞手法,因此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功底有着相当大的考验。

平潮中学开展微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布置小命题作文的形式,囊括议论、描写、抒情等传统文章的类型,在写作手法上与传统作文保持一致,从实质上看,是对传统作文的语言加以浓缩,提取文章的精华。

值得一提的是,微作文写作的目的,一是提高学生精简语言、把握重点的能力,二是将微作文的写作思路应用到大作文中,提升大作文的欣赏价值,这也是教育部开展语文作文改革的真正目的。

二、提升微作文训练有效性的措施

(一)勤观察,提升认知能力

与传统作文相比,微作文在字幅上进行了精简,由于写作篇幅短小,十分注重重点内容的把握和真实思想的表达。 作为语言写作,微作文必须具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是凭空而来,需要丰富的资料,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不断提升对自然、对人文、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将所看、所想运用到语言写作中。

例如苏教版高中课文《荷塘月色》,在学习这篇课文时, 学生们开展了对“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等词句的分析讨论,笔者在课后布置了一道微作文的题目《荷花》,要求在景物描写中突出荷花的特征,250字以内。这篇命题作文的写作,需要学生对自然景物有深刻的体会和仔细的观察,并且通过独特的描写方式将所看、所想表打出来。可见,微作文的训练需要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和体会,需要将信息高度整合。

(二)勤思考,注重情感表达

与大作文写作相同,微作文写作具有明确的情感走向, 思想表达上也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真实性。在日常的训练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并且需要将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投射到感情表达上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为大作文的写作提供更多的灵感,不断提升情感价值观。由于不同学生的感性认知程度不同,情感价值的体现也不同,文学写作作为一种情感的投射,就是要将作者内心的情感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微作文是一种精华式的写作,此过程中学生情感价值观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必须通过对事物的全面认知才能够进行高度的概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其实都是写作的来源,只是由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不完善而被忽略,在学习生涯中,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学生课堂的学习能力,也要积极进行思维引导,丰富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秋天来临之际,笔者布置了一道半命题作文,要求学生写出一件与秋天有关的事,注重情感表达。下面是本班一位农村留守学生描写的内容,笔者给予了高度赞赏。

秋天转眼就到了,微风拂过村前那棵银杏树,一片片树叶随着风落下,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每年这个时候,一个小女孩坐在树下,眼睛呆呆的望着村口,那条唯一通向城里的小路上。女孩每天都在期盼,期盼有一天熟悉的身影在小路上愈来愈清晰。

女孩的爸爸在外地打工,他承诺每年秋天都会回来给女孩过生日,只是从女孩十岁生日后,爸爸再也没有回来过,只留下她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秋风划过,吹起了女孩脚下的落叶。爸,秋天到了,你会回来的吧。

自古以来,文字就是情感的媒介,微作文的写作训练,需要师生共同付出努力,在微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把握情感的表达,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学生情感的发挥,在文学写作的同时,不断提升情感价值。

(三)勤动笔,提升语言功底

提升对自然、对社会、对人文的观察能力,提升情感的表达能力,最终的效益要通过真正的动笔反映出来。“勤动笔” 不仅是学生,也包括教师。教育家刘国正曾说,教师为了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必须有雄厚的语言功底,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抛砖引玉,左右逢源,这同教练善于游泳,钢琴教师精于弹琴一样。

写作中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写作思想和语言功底,即使学生的写作思想再新颖独特,没有精美的语言进行表达,写作的质量也就只是一般。微作文作为写作中的浓缩模式,一般而言主体较明确,中心思想也较统一,其写作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学生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语言功底是决定其写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对学生语言功底的训练能够引起学生的写作能力发生质的改变。语言功底的提升并非朝夕之功,需要学生积累一定的语文功底,同一种思想可以用不同层次的表述方式表达,文学写作中常见的一些修辞手法在不同语境中的渲染作用也因其使用方式有所差异,对学生语言功底的训练不仅要落实在平时对语文常识的积累中,还要教会学生有一套系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微作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归根结底是为大作文的写作提供素材和软实力,提升大作文的欣赏价值。只有将微作文写作的能力合理应用到大作文写作中,才能提升作文的综合水平。

三、结束语

在微作文渗透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同时,作为教育者,应当时刻掌握社会发展的动态,在日常的教学中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探索微作文训练的有效方法,将微作文的写作能力应用到大作文中,发挥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

摘要: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作文的写作方式也逐渐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本文结合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相关实例,针对微作文的写作展开了分析,探讨了提高微作文训练有效性的方法。

作文有效指导和训练的几点实践 篇8

一、引导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

(一) 写作知识寓于平日讲课中

案例:一位教师在讲《春》一文时, 当读到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 灵机一动, 认为此处可穿插写作知识, 加强写作训练。于是对学生说:“引用是一种常用的艺术方法。巧妙地运用引用, 能使说明文更显生动, 能使议论文更见雄辩, 能使散文更见文采和魅力。现在我们进行片断训练:写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要求引用诗句。”这时学生积极发言, 赞颂的人物几乎涉及到各行各业。最后告诉学生文章不仅可以引用诗句, 还可引用歌词、名言警句、民间俗语等等, 引用的材料须短小精悍、为我所用。这样, 教师灵活地把文中新出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总结给学生, 不仅使“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密切配合, 而且使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可谓“一箭双雕”。

(二) 写作能力的培养寓于随笔之中

在平日的教学中, 我们认识到作文要想写得顺畅, 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作文训练光靠课内时间显然是不够的, 除了在课上写几篇“正式”作文外, 更多的是让学生在课下“随意而为”, 每周写两到三篇随笔。在随笔之中可以记述生活琐事, 可以评论天下大事, 也可以写读某一篇文章的感受, ……体裁不限, 尽情发挥。学生的写作没了限制, 没了束缚, 他们很快把随笔当作倾吐心声的地方, 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 张扬个性的阵地。这样一来, 把作文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让学生自己去揭开作文所谓的神秘的“面纱”, 学生在作文课上就不再抓耳挠腮, 而是文思敏捷、挥洒自如。

(三) 写作质量的提升寓于课外阅读中

写作是通过书面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情意的。如果想让学生写出精美的文章, 语言的锤炼至关重要。锤炼语言的方法很多,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读。但学生读些什么呢?首先结合课文开展读书活动, 如学了《皇帝的新装》, 再指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了《荒岛余生》, 再指导学生读《鲁滨孙漂流记》。其次,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如读名著、佳作美文, 然后互相交流, 共享知识, 分享快乐。

二、作文训练必须系列化

任何教师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只有平时注重读写结合, 长期系统训练, 才有可能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 学会储备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实情感。”因此, 在生活中, 我们要善于收集和整理写作素材, 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素材准备分为两种, 一是平时的准备, 平时要用心感受生活。由于受种种限制, 我们经历的生活还比较单一, 我们还要通过读书学习等途径间接感受。二是考前准备。“亡羊补牢, 为时不晚”, 临近考试时, 要认真研究考查作文, 从优秀作文汲取营养, 启发思维。著名心理学家攒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思维、感情和词语。”

(二) 学会储备方法

一是认真审题。要认真解读题目“导语”和“要求”部分, 绝不能轻易放过其中的若干限制;要读懂题目或者话题的真正含义。既要抓题眼, 又要兼顾其他词语;既要吃透重点词, 又要明确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既要抓本意, 又要明确引申义和比喻义。二是立意深刻。在立意时, 要善于进行纵向开掘。所谓的“纵向开掘”, 就是透过现象探究本质, 依照结果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现状出发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向或结果。

三、作文情节训练的几个要素

“文似看山不喜平”, 一篇波澜起伏的文章犹如一场紧张激烈的球赛, 犹如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 能吸引读者, 扣人心弦, 使人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若于文中巧妙设置波澜, 即便尺水也能兴波, 文章则能迂回曲折、跌宕多姿, 让人惊奇, 出人意料, 扣人心弦。

那么, 写作如何“兴波澜”呢?下面以写记叙文为例, 谈几种易于掌握的“兴波”方法。

(一) 开头设悬, 引人入胜

设置悬念, 即在情节的发展中设置谜面, 先不作解答, 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 然后在适合的时机解开谜底。如果能在记叙类作文开头巧妙设置出扣人心弦的悬念, 可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欲望, 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神奇效果。

(二) 中间兴波, 扣人心弦

在叙事的过程中, 巧妙地设置波澜, 能引发读者的心理期待, 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如何在叙事的过程中兴波澜呢?利用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 可激化矛盾, 掀起波澜;运用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的手法, 可使情节曲折, 内容真实;为表达主旨抒发情感, 层层伏笔, 步步设疑悬, 能在悬念冰释时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通过事件的对比, 来反衬心理的反差, 能将事件发展中的人物心理过程表达得真切感人, 让读者产生心理共鸣。

(三) 结尾意外, 令人回味

我看作文之有效训练 篇9

一、说话、写话训练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 从说到写是作文训练的一条规律。在一、二年级进行说话和写话训练, 将有助于学生写好作文。但说得好未必一定写得好,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结构上, 都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必须进行专门的训练。

如果在一、二年级只重视字词教学, 忽视作文教学, 到了三年级突然出现作文, 学生就不能适应, 因此, 从一年级开始就必须进行作文教学, 逐步加强说话、写话训练。如用词造句, 连句成段, 连续回答一连串问题, 讲小故事, 用一段话写自己听到、看到、做过的事或喜欢的动植物等, 看一幅图或几幅图说、写一段话。同时还可以学写请假条、留言条、简单的日记等应用文。但说和写不应截然分开, 在由连词成句到连句成段、积段成篇逐步提高的过程中, 应该说说写写、写写说说, 有计划地交错进行。

小学生的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表面性、模糊性, 势必造成作文的肤浅和无序。可见, 教师必须不断指导和训练, 逐步培养学生认知的全面性、深刻性以及思维的严密性、条理性。如:一年级学生写了这样一句话:“这件衣服真漂亮!”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为什么说这件衣服漂亮?最后, 学生写出了这样一些句子:“这件衣服色彩鲜艳, 真漂亮!”“这件衣服上印着各种各样的星星, 真漂亮!”又如:学生“……一边……一边……”练习说话:“我一边看电视, 一边写作业。”教师就要正确引导, 让学生想想这样做对不对?于是, 学生纷纷表示:“我一边看电视, 一边写作业, 是不对的。”“我不应该一边看电视, 一边写作业。”从这两个例子中,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他们有了一定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到中高年级再进行命题作文就不太难了。

二、收集素材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过:“训练学生写作, 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所以, 让学生在作文时有话可写, 就要注重平时的训练, 指导学生收集素材。

1. 在说话训练中收集素材

具体做法是利用每堂语文课课前五分钟, 按座次轮流讲, 每堂课前叫1~3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说话训练四分钟, 教师讲评一分钟。说话内容由学生自找材料, 将自己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或学习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地叙述出来。每2~3周进行一次总结, 达到学生在说话中收集素材的目的。

2. 在观察、思考中积累素材

这要求教师每学期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比赛、游览等有益的活动, 开拓学生的视野, 积累他们的写作素材, 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指导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 发现事物的异同, 并分析其原因, 然后得出结论。同时, 还要求学生的平时多观察, 培养他们观察思考的习惯。如平时生活中怎样烧菜煮饭, 怎样洗衣服;一个同学得到表扬之后神情怎样, 挨批评又怎样;校园里早晨和傍晚有什么异同等。处处有生活, 处处可以发现写作的素材。如风云雨雪的变幻、春夏秋冬的特点、花草树木的样子等等。

3. 在熟读成诵中丰富素材

作文要运用语言。如果语汇太贫乏, 有了写作素材也无法表达出来, 或者表达不具体不贴切。这就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 随身携带, 把课文中、书报里或电影电视中的精彩片断、妙语佳句、成语格言等及时摘录下来, 分类整理, 挑选其中适宜背诵的重要段落, 精彩片段和警策语句熟读背诵。如教学完朱自清的《匆匆》后, 可让学生摘抄这样一个排比句:“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上完《说勤奋》后可收集到华罗庚说的名言“勤能补拙是良性, 一分辛苦一分才”。这样, 通过背诵, 作者的语言就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成为他们语言库里的宝贵财富。

三、材料安排训练

一篇优秀的作文就像一座美丽的建筑, 材料固然不能少, 但有了材料怎样去设计建造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 要让学生学会安排材料, 必须先教给方法。例如, 用几件事写一个人, 要从“小”到“大”写几件事, 将最典型的事放在后面写;写家乡四季, 要按时间顺序写;写参观记之类要按参观顺序;看图作文或写一处景观要从上到下, 从远到近等。诸如此类, 都必须按文体, 分门别类予以训练。

掌握了安排材料的方法, 学生作文是否有中心, 中心是否突出, 也是一个难题。首先, 要让学生弄清什么是文章的中心, 写文章突出中心的重要性, 比如, 题目是《我最难忘的一个人》, 那“最难忘”就是题眼, 作文中要写的那个人, 必须要从多方面去说明他为什么是自己“最难忘”的。中心确定后就要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来进行选择材料的练习。例如, 给下面文题选出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 在 () 内画“√”。《一个助人为乐的同学》 (1) 他帮我解难题。 () (2) 他在月光下读书。 () (3) 他冒雨上学。 () (4) 他背小同学过桥。 ()

四、互评、自改训练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还要重视学生互评自改的能力, 在具体训练中, 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 教师通读, 了解问题。即在学生完成草稿后交给老师, 教师通读全班学生的作文, 大略地记载一些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步, 同桌互评, 指出问题。即把那些习作发给学生, 让同桌交流阅读、修改。此时, 教师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讲评, 指出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然后学生根据老师讲评的重点, 阅读习作, 并从思想内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标点符号、错别字等方面考虑, 提出意见, 并将意见写在文末。在全班同学对互评的全过程和方法比较熟悉后, 可分组 (3~5人) 评价作文, 有利于同学间取长补短, 互相学习。第三步, 自改作文, 解决问题。即在教师讲评、同学互评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以批判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作文, 注意分析成功与失败之处, 找出优缺点, 尽力改进提高。

作文观察力的有效训练 篇10

立意新颖, 就是立意要独特, 闪耀着自我的个性色彩。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无论是平时的作文还是考场作文, 学生们的立意还是令人担忧, 即使是优秀作文, 立意的空间也还太小, 视野还不够开阔, 甚至出现雷同的立意。事实上, 要想考场作文得高分, 就要在立意上进行创新。

立意的独创性, 指的是文章中心要有时代气息, 站在时代的高度, 提出别人未曾提出过的真知灼见。或在某一点上超过别人的见识;或在某一方面有新的独特的发现。写作时, 特别是考场作文时, 立意要新颖, 往往需要利用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 即同样一个话题, 避开一般的构思和立意方式, 巧妙地从另一个角度去立意, 或借旧事物翻出新意, 给人新的启迪和感受, 这样的文章是最受阅卷老师青睐的。

那么, 如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够脱俗, 能够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 能够跳出习惯性的思路呢?我在一次口头作文训练课上得了启示。

课上, 我在黑板上写了“出乎意料”四个大字, 然后对学生解释:“出乎意料”是这次口头作文的基本要求, 不是标题。即要求这次口头作文的内容必须是人们意料之外的, 必须是与通常的情况、正常的情况截然不同的, 而且既要出乎意料, 又要合情合理。至于标题则根据口头作文的具体内容自行拟写。

思考过后, 一个平时写作较好的学生首先发言:

“我的题目——我看‘飞蛾扑火’。”

“人们常用‘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这句话来嘲讽那些不自量力, 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铤而走险的人。然而我却认为:扑火恰恰是飞蛾扑火的可贵之处。”

“飞蛾在茫茫的黑夜中奋飞。此时, 即使是发现了一星半点的光亮, 它也要全力扑上去, 扑向那光明的所在, 哪怕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飞蛾的这种追求光明的精神, 不正如那些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而勇于献身的革命烈士吗?在那黑暗的年代里, 他们为了寻求光明, 为了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 他们不计个人得失, 不顾个人安危, 就算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飞蛾扑火, 不惜献身和这些革命志士是多么相似啊!”

“所以我认为, 飞蛾扑火并非不自量力、铤而走险, 而是向往自由、追求光明。”

学生发言之后, 我让其他学生点评, 然后再小结:“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飞蛾扑火’是一个人们熟知的成语, ‘自取灭亡’是它的含义, 把它的含义说成是‘追求光明’, 这确是出人意料, 而且解说也合情合理。这种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一个人们熟知的老问题重新去分析、研究, 得出一个人们尚不知晓的全新的合理的结论的过程, 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这是可喜的。”

又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发言道:

“我的题目是——‘我很幸运’。”

“我是一个差生, 因为上课喜欢开小差, 搞小动作, 所以总是被安排坐在那被人遗忘的角落。一次上数学课, 受罚在讲台上抄题目。奇怪的是, 那一刻, 我不仅不难过, 反而在心头涌上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幸运和满足感——因为‘我’从没有如此受到大家的关注啊……”

话音刚落, 掌声便响了起来。随后我总结说:“人物或事物发展变化的结局, 与一般的人物或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全然不同, 这也是一种出人意料, 像《我很幸运》就属于这一类。那么, 在这堂口头作文训练中, 你们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们纷纷发言。

学生甲:思考问题时, 必须打开思路, 要想得广阔, 要想得长远……

学生乙:要注意把思维引向人们尚未涉足的领域……

学生丙:要敢于打破陈旧的条条框框……

……

课堂总结:“同学们, 克服惯有的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去思考、分析。见人之所未见, 言人之所未言, 你的文章就能创新出奇。这也是这堂课老师要教给大家的东西。”

此后, 诸如此类的训练课, 我始终让这种创新思维贯穿在作文教学中, 特别是教师拟定同一题材或同一题目的训练, 更能让学生解放思想, 放飞心灵, 张扬个性。在批阅作文时, 我能看到大家可喜的进步, 对同一个题目学生们常常能写出五彩纷呈的内容。如以《我喜欢的颜色》为题写一篇文章, 学生们能改换立意或另选角度, 力求别出心裁, 能结合各自对生活的体会和感受, 对自己喜欢的颜色发表独特的看法和见解。又如以“竞争”为话题, 有的学生改写寓言“狐假虎威”, 指出只有拥有狐狸一样聪明的智慧,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单靠蛮干、苦干是不行的;还有学生把视角定格在关注小生命上, 从它们的竞争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 如“蜜蜂争着奉献, 蚂蚁争着干活……立意可谓独辟蹊径, 文章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和独特的个性。有一个学生感慨地说:想不到我也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东西来……

作文观察力的有效训练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过程性指导;问题;策略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见,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直接体现。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分析当前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思想上认识到过程性指导在作文训练中的作用,并借助相关的应用策略来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进而,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确保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高中语文作文训练过程性指导策略进行论述,以期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众所周知,写作一直都是学生普遍“讨厌”的一部分内容,它考察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写作能力,还包括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思维的发散能力等等。也就是说,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但是,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写作质量有待提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到底存在哪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呢?

首先,学生只是掌握了基本写作技巧的理论知识,缺少实践应用能力。具体地说就是一些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仅是在简单地教授学生一些写作技巧,包括:写作方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的应用等等,却很少给学生“写”的机会,导致学生真正在写作的过程中不知道该如何应用,严重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其次,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忽视”。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高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甚至包括家长都比较重视现阶段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但事实上,教师、学生、家长在对待作文教学的思想就是简单的两个字“多写”,学生的这种简单的“多写”,只会给学生增加课业压力,只会让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不到迫不得已学生是不愿意拿出“大把的时间”进行写作练习的,当然,这样的过程也是不利于学生写作质量的提高的。最后,学生的思维受限。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师、家长都会督促学生,死死地将学生固定在课本上,学生很难接受到新的事物,受限的思维只会让在写作的时候盲目无从下手,学生也很难写出新的东西。所以,写出的东西也很难具有真情实感,也很难打动人。

二、过程性指导在作文训练中的策略

1、过程性指导在作文题目选择中的应用策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句话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公认的,也是文章主题的体现,也是学生写作水平的展示,更是让阅卷教师眼前一亮的重要部分。虽然,我们都清楚题目的重要性,一直在强调让学生创新,让学生写出能够“抓眼球”的题目,但是,并没有真正进行过指导。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题目的选定是学生写作水平的体现,不是教师简单的教就能教会的,所以,在强调题目的重要性的同时,却没有给予如何选择题目的过程性指导,导致学生的题目千篇一律,沒有特点,没有个性。所以,对高中作文题目如何选择的过程性策略教学很有必要,以逐步提高学生选择作文题目的能力。

2、过程性指导在作文开头写作中的应用策略。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万事开头难”。可见,开头在作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有写作方向不知道该如何“起笔”,该如何激发阅卷者的阅读兴趣就成为了难倒我们学生的重要方面。那么,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过程性指导来提高学生文章开头的写作质量呢?

3、过程性指导在作文内容选择中的应用策略。作文的内容是决定作文质量的重要部分,也是构成作文的中心部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做好过程性指导,不要仅是“点”知识,比如:对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内容只做概念讲解,不给学生实际练习的机会。因此,在过程性指导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自主练习。

4、过程性指导在作文结尾写作中的应用策略。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在结尾部分也常常是草草了事,即便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将“前后对照、主题升华”等方式教给学生,但是,学生却不会用,或者不知道用,甚至有学生在结尾处都不知道点题。所以,在结尾部分的写作练习中,我们要有效地进行过程性指导,要引导学生抓准文本中心,并给作文配上最适合的“尾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过程性指导应用到作文结尾处的教学中呢?

总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任重道远,在作文教学时,我们要注重过程性指导,要在点拨中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要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进而,确保学生在有效的练习中写作水平能够迈入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王瑞霞.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2] 陈木贵.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J].成功(教育版)2011.4.

[3] 林广凤.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0.

二级蛙跳的有效训练 篇12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练, 不仅要能让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在体育高考中获得高分, 更应该让身体条件较差的学生也能通过训练获得满意的分数。那么, 应该如何针对没有任何训练基础的学生开展训练呢?笔者认为, 训练思路、训练程序非常重要, 训练要按照循序渐进、层层推进、先易后难、有效分解难度的思路设计训练方案。

目前, 湖北省体育高考包括100米、800米、铅球、二级蛙跳、三角绕杆等5个项目。这5个项彼此独立, 又相互联系。笔者认为, 在训练中应该遵循如下思路:首先, 要进行二级蛙跳的训练, 辅助训练内容包括柔韧、协调、12分钟跑等;其次, 通过3个月左右的训练, 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体型、基本力量和一定的心肺功能, 即可开始100米、800米、铅球的训练;最后开始的训练项目为三角绕杆。在训练时, 要认清这5项之间的关系:各项目之间相互关联, 又相互区别;从训练难度来看, 由易到难的顺序为二级蛙跳→800米→100米→铅球→三角绕杆。在这5个项目中, 二级蛙跳成绩相对更容易提高, 因此, 先安排二级蛙跳的训练, 并使学生看到自己成绩的提高, 将有助于学生增加信心, 并使学生更加努力地投入训练。此外, 二级蛙跳的成绩可以有效地衡量学生的腿部力量。

二、二级蛙跳的训练思路

(一) 发展主要关节的力量

要注重发展脚趾、踝关节、膝关节等关节的力量, 在训练初期的3个月, 要以无负重动力性跳跃练习为主, 可采取的方法主要有双腿直膝提踵、单腿直膝提踵、双腿直膝踝跳、单腿直膝踝跳、15米内单足跳、收腹跳等。需要注意的是, 该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基本力量, 不宜采用杠铃, 否则会破坏学生的肌肉感觉, 甚至使学生受伤。

(二) 二级蛙跳的协调性训练

协调性训练主要强调身体各部分的协调用力, 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背手连续蹲跳起、背手连续蛙跳、协调性专项练习等。

(三) 二级蛙跳的节奏训练

1. 一跳、二跳之间的比例

第一跳跳多远才可以和第二跳很好地衔接?对于该问题, 以男生为例 (5.8米是满分) , 笔者认为, 第一跳要跳出2.7米, 第二跳要跳出3.1米, 这种比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节奏、提高成绩。

2. 一跳二跳之间的衔接

如果两跳之间衔接得好, 第二跳距离肯定比第一跳距离远。那么, 如何才能将两跳有效地衔接起来, 使第一跳的动能很好地转接给第二跳呢?笔者认为, 第一, 第一跳落地时, 要脚跟先落地, 然后很快地过渡到前脚掌着地, 并做第二次跳跃。第二, 第一跳落地后, 身体重心要快速前移, 不能停顿, 在此过程中, 一跳落地时, 大小腿之间的夹角最好是90°~130°, 以利于第二跳起跳;整个动作要连贯, 不可停顿, 否则动能会损失。主要训练方法:连续跳小体操垫, 可先连续跳跃5床, 逐渐过渡到连续跳跃15床。要求:在跳跃时, 落地要轻, 各跳之间的衔接要紧凑。

(四) 规范二级蛙跳技术

节奏训练结束后, 需要进一步规范二级蛙跳技术。在此阶段才强调技术的原因在于,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 如果先强调技术, 学生往往由于没有练习过二级蛙跳, 缺乏参与体会, 而对教师所讲的技术感到抽象。因此, 只有将二级蛙跳技术分解, 然后强化各个细节, 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最后再强调二级蛙跳技术, 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此外, 也只有学生跳得起来, 才能学习空中展体、收腹等技术。

(五) 提高阶段

1.提高阶段一般是在训练5个月后, 该阶段的学生已具备基本力量素质, 在训练中, 可以进行杠铃负重训练, 并采用跳深练习作为辅助练习。训练重点:第一, 在跳深练习中, 要让学生找到一种加速、轻快、协调的感觉, 要求学生要能很好地做好一跳二跳之间的衔接;第二, 跳深练习对学生腿骨的刺激较大, 在练习结束后, 小腿胫骨会酸痛, 因此, 建议在第二跳落点处放置垫子, 以起到缓冲作用。跳深练习方法:放置一个高约1米的跳箱, 从跳箱跳下, 做二级蛙跳。

上一篇:乡镇财政档案下一篇:风险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