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法(精选12篇)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法 篇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江泽民) 中学语文新课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均提到了要“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需要, 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 思考就要有一定的思维方法。因此,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 而中学语文教学最能体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就是作文教学, 可以大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实施作文教学中的创新?建议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立意的创新
针对人们熟知的某一观点、思想, 或者广泛流行的一些通行说法, 提出相反的见解, 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开拓出不俗的立意。如人们熟悉的“人走茶凉”、“好酒不怕巷子深”、“知足常乐”等俗语, 如能从反面角度作出辩证的分析, 一种新的立意便可孕育而生。比如, 在新型的同事关系中, “人走未必茶凉”;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 “酒好也怕巷子深”;生活上的知足, 也许可以常乐, 而从学识智能角度看, 则“知足者无以常乐”。这样从反面角度立意, 会让人耳目一新, 不失为一种创新。
对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的思维敢于否定, 提出新的见解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的关键就是以新的眼光、新的观念来分析事物和评价事物。如, “常在河边走, 哪有不湿脚”, 可以写抵制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 表达出一尘不染的精神;“班门弄斧”历来用于批判缺乏自知之明的人, 但从另一个角度“弄斧必到班门前”, 可以写敢于向权威挑战, 也可以写向高手学习找出自己的差距。这样立意就新颖了。
二、材料的创新
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主题确立之后, 需要选择材料来表现主题。但大家熟知的材料经常作用, 往往使人产生阅读和审美的疲劳感。如一写到做好事之类的作文就选用雷锋的事迹;一写到战胜挫折之类的文章就选用张海迪的事迹;一写到刻苦学习的作文就写陈景润的事迹……这些材料固然好, 但太陈旧, 引不起读者的兴趣, 这样的作文自然得不到高分了。
例如, 歌颂教师敬业精神是作文中常见的主题, 一般学生都写教师带病上课, 雨夜家访, 孤灯下批改作业……这些材料, 流于一般, 没有新鲜感。有一个学生却以独特的视角, 写一位教师退休后的第一天, 提着篮子上街买菜, 不由自主地走进学校大门。这位教师每天提着教案和学生作业本, 从家到学校, 已养成了习惯, 几十年如一日。他刚退休, 去买菜时故不知不觉地又走进了校门。这个材料生动地表现了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这样的材料才有感染力, 而且别具新颖。
三、形式的创新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现在是讲究包装的时代, 文章的外在形式也影响文章的价值。对同样的话题, 同样的材料, 同样的主题, 可以写成不同体式的文章。打破中规中矩的模式, 往往更能吸引起读者的兴趣, 提高文章价值。
那么怎样选择文章形式呢?怎样找更加新颖更适合自己的形式呢?根据不同要求和不同内容来确定文章形式。
日记体、书信体:这是抒发情感, 刻画内心的最好形式, 可以将复杂的情节谈化成具体的时间流程, 也可以借助第二人称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章节体:便于表达自己的多重情感、多层论点, 叙写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 使许多复杂的故事和情感变得有条有理。
剧本体: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 将故事压缩在几个人物、几个场景或几段对话中表现独特的主题。
童话寓言: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通过对大自然和未来世界的描摹, 写出生动新颖神奇的故事。
还有小小说、调查报告、演说辞、计划总结、读后感、会议记录等, 都可以成为内容的外部形式。
如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 有学生以《门的变迁》为题, 写成剧本, 以门为线索, 设计了三幕短剧:原始时代, 面对大自然野兽的危险, 人们渴望一扇木门;唐代, 人们害怕强盗, 渴望一扇铁门;现代, 经济繁荣, 但邻里之间关系冷淡, 信任失落, 互不来往, 一扇防盗门把人关在小屋子里。通过门的变迁, 揭露诚信日益消失的社会现象。主题形象生动, 形式新颖特别, 不失为一种创新。
四、语言的创新
大凡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都是认真下过一番语言锤炼的苦功, 都力求语言的创新, 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语言魅力。如, 老舍的小说语言具有纯正的京味, 鲁迅的杂文如匕首标枪式的辛辣、幽默, 朱自清的散文婉约柔顺, 娓娓道来, 颇具情趣……作家以自己创新的语言风格, 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所以, 语言创新可以先学习作家的经典作品, 反复吟诵, 仔细品味, 以语言大师的代表作品为养料滋润自己。同时, 还要向生活借鉴, 这常常可以收到奇效。
总之, 作文的创新需要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个性的集中体现, 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将创新思维引入作文教学中, 定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美感, 迸发创新的火花, 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章来。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法 篇2
实践能力中的应用
这里说的“绘画”不是美术课的绘画,它不需要过多的装饰,只要求学生依据课文的内容去感受、体会作者所创设的物象、乃至人物情绪,然后进行想象、加工,创造成的示意图,不一定要求美观,难以绘出的内容或已经给出图画但不慎满意的地方可以加上解说,以展示自己头脑中的丰富图画。在教学中,笔者认为此法对调动师生双边尤其是学生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种方法。
首先、“绘画解说法”比板书优越
1、板书是老师为了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准确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而书写的内容,虽然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在这一活动中,老师是绝对的主角,板书的一切内容皆出自老师的手,学生只有坐在那里看老师写,然后自己跟着抄的义务,而无参与板书的权利,长此以往,老师的思维是发达了,而学生的思维难免要僵化一些,极不利于学生健康思维的培养。而绘画则不同,它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动手,老师只是提示学生或启发学生,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再加上绘画后的补充解说,说的能力也就不断的提高了。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初读全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要求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根据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那些景点,同时标出另一条线索——溪流的路径,这样,学生知道了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思路就清晰了,学生的手脚放开了,思维搞活了,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2、板书只是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课文中的知识,学生没有再创造的权利,师生只是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浅层次理解上,如果这种理解是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的话,还是不错的。如果是在老师的满堂灌下,学生恐怕只能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理解”恐怕也就值得怀疑了,而绘画法是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压力,要求学生必须先动脑筋理解课文,主动的去思考,然后才能进行创造,从而完成“超越”课文本身,做到知识的迁移。这一高层次的能力培养,符合创新的教育思想。学习《爬山虎的脚》的三、四自然段时,老师先让学生默读,在课本上画出写爬山虎的句子,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嫩茎、叶柄、嫩叶,让学生用彩笔在准确位置画出爬山虎的脚。再评议,口述爬山虎的脚的形状、颜色以及长在什么地方,以此深刻的了解爬山虎的脚。
其次、“绘画解说法”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绘画解说法,学生人人可做,但也有一个标准,就是看谁的图画的最符合、最准确、最全面地反映课文文章的本来情况。为了达到展示自我的心理要求,学生会主动的反复学习课文,力求对课文内容全面理解,自觉学习的习惯就会养成。教学《挑山工》一课中,关于“折尺形路线”这一难点时,老师要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挑山工是怎样在折尺形的路线上行走的。学生蜂拥而上,顿时有十来个学生在作画。结果答案有对有错,学生议论纷纷,老师这时要求学生读课文,找出正确的答案来。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自学能力。
第三、“绘画解说法”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为了将文字表现为图画形状,就需要学生源源不断的想象,想象力也会随之增强。教学《乌鸦喝水》中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一句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旁边、许多、小”的意思,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瓶子,让学生画小石子,然后请学生评议,加深理解,并检查学生对词语理解的准确度;学习《趵突泉》中的小泉时,作者觉得小泉有的像大鱼吐水,有的像一串明珠,有的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老师让学生将小泉的形状画出来,并根据文中的省略号展开想象,画不明显的地方可以加一些说明,来表达比大泉有趣。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第四、“绘画解说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嘴能力
将心中想象的情景用手描绘出来,用嘴表达出来,都是对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学完《火烧云》后,让学生想象火烧云还像什么,用彩笔画一画,并仿照课文写一段话。这样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加强。
第五、“绘画解说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
通过小组学习,共同商议讨论设计,这种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理解课文最为深刻,再现课文最为准确。板书绝大多数使用汉字来表意的,而汉字只能将重点、难点的相关内容书写在黑板上,对于一些深层的意象却表达不出。而绘画却能够将它表达出来,虽然过程复杂了,但思维却活跃了,动脑又动手了,创新也就开始了。学习《小珊迪》这课时,学生了解了小珊迪的身世和遭遇后,老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把小珊迪的形象画出来,大家经过讨论,认为
要反映小珊迪生活贫穷、又冷又饿等形象应该选深色,老师进一步提示:仅用深色就能把小珊迪这个人物由内到外表现完整吗?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在小珊迪的周围画一些金色的光芒来反映他的那颗金子般的心灵比较好。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发挥想象力,更加形象的理解课文,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绘画解说法”在语文教学中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作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法 篇3
【关键词】自主合作法 观察生活 积累素材 设计题目 批改点评
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直接布置作文题目,学生来写,不愿意写、写不出、写不好的问题长期存在,其原因之一是学生在写作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和状态,写作的积极性不高,因而效果不佳。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内在的写作驱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加强合作,勤于动笔,从而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全面提升。
一、自主观察生活
观察是积累的基础,只有自己观察发现,才能积累写作的原材料。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说明没有生活积累,就不可能写出好的作文。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就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全身心地感受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的原材料,这样作文时才能内容充实,言之有物。对生活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情,能够触动自己内心的可以记录下来;对其中感受深刻的场面可选取恰当的观察角度进行描写,对生活中的人物,如果发现与众不同的,就可进行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生活中有些场景或有些瞬间,能够打动自己的内心,或者给自己以鲜明的感受,应把这种瞬间感觉及时记录下来;有些生活现象能够引发自己的思考,就应该抓紧时间把这些思索记下来。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也是观察能力提升的过程。观察活动本身也是写作素材。观察以后,要指导学生通过小练笔、日记、周记等方式,及时记录下来,形成内容具体丰富的积累本,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二、自主积累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我们要从积累写作素材做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合作积累素材。要把积累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积累目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积累的内容和方式,而教师只充当学生积累的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学生自主积累的导火索,我们可以通过展示名人积累的事例、指导学生进行诗文朗读、组织学生展开积累的意义辩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积累什么,怎样积累,这些方法如果不教给学生,只是让学生盲目积累,他们可能手足无措,漫无目的,收效甚微。因此,应该通过学生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积累方法,引导学生取长补短,获得更多更好的素材积累方法。例如,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的语言、技巧等,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优美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可把它们摘抄下来;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圈点,予以批注,写上评价语言;对语言特色、篇章结构、立意选材等方面有特色的文章进行分析鉴赏。
三、自主设计题目
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往往不愿意写,所以不妨让学生通过自主讨论合作,大家共同设计选择自己爱写的题目来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可以提供参考的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自主选择文章类型、自主设计写作题目。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成员间交换自己设计的题目,大家轮流点评,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形成共同认可的题目。这种方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抓住学生愿意自己设计题目的这种心理,使他们在愉悦的状态下,体验到当小老师、布置题目让别人写的乐趣,从而获得写作中不同的感悟,这也是学生喜欢自主拟题的一种原因。为了使学生将拟题的兴趣保持下去,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小组间的合作、全班同学的合作来进一步激发自主拟题的热情。每一次拟题的过程,也是自主、 合作的过程。对每一次拟题,最后可以进行评比,看看哪个小组的题目好。这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可以激发竞争,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非常用心,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设计好的题目,因为个人即是集体,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在评比中获胜,最终就形成了小组内和谐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四、自主批改点评
作文教学中,教师有效的批改点评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只是老师单方面的批改点评,一是没有大量的时间保证,二是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很难学会修改作文。因此,让学生自主合作批改点评完全可行。因为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喋喋不休地点评,如果学生没有理解和消化,再有用的高分宝典也无济于事。批改点评是实现作文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改变一个人说好就好的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打造自主合作的作文评价体系,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苦学为乐学。作文是最具个性化的创造活动,不同的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不同,写出来的文章也各具特色。教师在指导习作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自由表达,写出个性化的习作。我们在写作中提倡“我手写我心”,学生的作文可能千差万别,教师个人难以欣赏所有的学生作文,误评的情况不可避免。要真正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生活和见解,表现出自己的愿望和激情,必须加强鼓励和认可,这就需要全体学生参与,见仁见智地发表意见,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自己风格的作文。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法 篇4
一、课前预习,勇于质疑
陶行知说:“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通过预习,可改变以往教师单方面探究、处理信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从而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上课前我总是让学生先预习,从课题入手去了解这节课的重点,发现难点,并勇于质疑。
如在一节表现动物的课中,以前大部分学生都是凭空想象一些动物,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相互没什么联系,画面空洞乏味。为避免类似的事情出现,我提前几周让他们喂养一些小动物或者认真观察家属院里的小动物,并用日记的方式把它们的活动记录下来。那段时间学生一见我就滔滔不绝地讲述他观察的小动物的故事。课堂上我先播放了一段小动物消灭大动物的影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他们的兴趣。然后我再问他们所见所知,学生情绪激昂,积极发言:“真没想到小鱼也能吃大鱼”,“小蚂蚁真勇敢,大青虫竟然不是对手”。逆向思维使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我看过一本书, 有一种老鼠专门吃猫”,“我家的猫可会抓苍蝇了”,“我养的小螃蟹把小鲤鱼都给吃了”,“我养过小蝌蚪”。学生的记忆闸门一下打开了,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都显得很活跃。绘画中我鼓励他们要善于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并积极同他们交流。学生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越来越丰富,绘画技巧慢慢得到了提高,很多学生还用绘画的形式来记日记呢!
课前的预习,远远超过了教师一对一讲、手把手教的效果,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能提出问题也是一种成功的表现,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到的、发现到的结果往往记得特别牢固,不易遗忘。
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疑”中生趣,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油然而生,自然就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活动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大胆操作,积极创新
有些学生课前预习以后,上课积极发言,以期得到老师的表扬。以传统的眼光看,这是一个让老师又喜又忧的事,喜的是课前学生预习后教师上课轻松,忧的是有可能打破教师的教学计划。传统的教学习惯是,一节新课要一层一层地去剖析知识,直到水到渠成,自然地揭示出主题,这被认为是很成功的课。但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刚一上课,有学生就一五一十地全说出来了,精心的准备被打破了。对这种情况,我们现在要以新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本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不知道的他想去了解,知道的他又想说出来,表现一下,这是很正常的。教师应该摒弃以前的观点,正好利用这点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尽可能多地利用学生潜在的能力来帮助学习,客观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乐趣。
三、讨论分析,提高水平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有着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而讨论法的意义在于通过讨论可以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深入地消化所学知识,可以活跃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未能解决的问题后,我就采用了讨论的方法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如《五味瓶》一课,红的辣,青的酸,浑浊的色彩涂抹带给人的是阵阵怪味儿,淡雅的颜色会飘出花香……学生通过对色彩的联想, 书本上这些涂抹出来的色点、色块、线条都像是可以闻到味道了。
是啊,联想真有一种奇妙的能力,甜甜的东西让你想象到什么事物、什么颜色呢?酸酸的东西又让你想象到什么事物、什么颜色呢?你有过辣的体验吗?你尝过苦苦的味道吗?课上学生畅谈了味觉给大家带来的不同感受,一起讨论了各种点、线、色点、色块以及笔触是怎样来表达我们预设的味觉、嗅觉的,看到学生对于别人表示认同时的那种成功感,真是开心!
确实,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尝试讨论,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跳出书本上的框框,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水平。同时在与同伴的交往间也感受到了被认同、肯定的快乐。
四、评价反馈,内化成效
课堂教学评价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好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掌握的技能完成了美术作品后,我就在每节课上安排最后的五六分钟时间进行教学反馈和学习评价,主要采取他评、共评、自评的方式,让学生尝试评价,引导学生在评价中理解美、发现美。
我通常这样对学生说:“你们画的每张画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构思巧妙,有的想象丰富,有的色彩漂亮,有的造型生动,有的创造性强……我们应该从各个角度去评价每一个作品。”这样的评价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评价程序,让学生的作业成为师生间、学生间的中介,使参与者都能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对方,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评价,让他更客观、主动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又由于学生间年龄接近,审美经验、鉴定能力差异不大,他们也能结合自己的作业, 对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独立评价,说出自己的喜爱与不喜爱。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法 篇5
关键词:作文;教学;利与弊
课改,是机遇,是挑战。面对课改,我们要敢于创新,并在创新中积极反思其利与弊,得与失,才能加快改革的步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总是干巴巴的,空话、套话、假话连篇,学生的作文完全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脱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忘记了自己真正的内心感受,失去了其应有的鲜活的生命和色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束缚了学生智力、创造力的发展,学生观察力、分析力差,看问题视野狭窄,思路迟滞,材料东拼西凑,文体不清,词不达意。因此,我进行作文创新能力培养实验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成为不迷信权威,有创新意识,有自主写作习惯的时代新人。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氛围,激发
学生们的创新热情,拓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激活他们的创新“契机”显得尤其重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给学生一片广阔、自由的创新活动空间,任意翱翔。
一、日记——放飞心灵斑斓的翅膀
遵循“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提倡学生用日记的形式积累写作素材。因为日记是学生放飞心灵的翅膀,在日记中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写,可以写几十字的片断,也可洋洋洒洒上千言;可写亲眼目睹的校园故事,也可身处其中成为主人公;可写自己对某事物的认识、看法或感触,也可通过周记告诉老师鲜为人知的秘密;可写成托物言志的抒情小文,也可是乐声悦耳的一首小诗——总之,不拘一格: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肆意翱翔,无限驰骋;让学生把浓浓的情感诉诸笔端,嬉笑怒骂,任意挥洒„„。使大多数学生在写作时,都有题材可选,都有内容可写,都有情感可抒。避免了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的毛病。
二、阅读—— 吸取文学精华的良方
因为“读书破万卷,下笔才如有神”。所以,每一学期开始之时,就把本期必看的课外书目和必背古诗词打印出来,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及课余时间阅读和背诵,把精彩片段以摘要的形式记录下来。
利用阅读课,有目的地介绍如《读者》《青年文摘》《格言》《大自然探索》等时尚美文,教学生学会阅读赏析,教学生学会用读书笔记的方式抒写自己的心得体会,逐渐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利用阅读这个窗口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扩大知识面。学习前人的写作手法以及他们凝练而富于哲理性的语言。我们有意识地从名著中提炼艺术性强的语言,分析其风格特色和修辞手法之后,再让学生仿写,扩写,改写。把训练宗旨定位于:读名著,学语言。以此来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例如:伟大的戏剧家萨翁经典语言“金钱是害人灵魂的毒药”(仿:嫉妒是谋害友谊的元凶);“黑暗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属于我们”(仿:生命无论多么坎坷,成功必将属于我们)。
三、多媒体——激发创作热情的源泉
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青睐。于是,我们借助多媒体中,那色彩艳丽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视屏内容来吸引学生,唤起他们的潜在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寓教于乐。借助多媒体,让学生领略到了国家元首和明星们的风采;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了巴黎的浪漫,埃及的久远;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到世界的动荡与复杂„„借助多媒体,我们让学生用
笔去描绘他们从没见过的动植物;借助多媒体,我们让学生用笔倾诉他们从未有过的情感。
我们也借助多媒体评改作文。在评改时,我们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显示在屏幕上作为范例评讲;把典型的病例也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分析,推敲,修改;还从一般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句,片段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品味欣赏;把学生自己认为满意的作文存盘建档,随时取出自己的作品对比,分析,选择投稿。这种做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刺激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当然,在创新作文教学的摸索中,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毛病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日记写作平铺直叙,缺乏精彩
仅仅要求学生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每件事,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个人,用日记的形式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是不够的。因为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思想学生还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为中学生所生活的圈子是狭窄的——由家庭到学校,又由学校到家庭,再说,我们的生活并非每天都充满故事,我们过着的日子更多是平淡的,我们所接触到的人也并没有什么多大的变化。因此,也有学生的日记趋于平铺直叙,缺乏精彩。
(二)阅读中,学生阅读的深浅和欣赏的尺度难以掌控 特别是小说的阅读,有些学生容易本末倒置,把重点仅仅放到精彩的故事情节当中,沉迷于主人公的情感纠葛而难以自拔,或者竟相效尤„„这些都是无法预计的。
(三)画面欣赏中,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 也有些学生在多媒体课堂上迷失了方向,他们只是把关注的目光停留在有声有色的画面上,一味地享受多媒体给人在视听方面带来的快感,而忽略了观察和思考这两个至关重要的细节。在热热闹闹的一节课中,极其少数的同学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
在几年的创新作文教学的教改实践中,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病,然而,用日记积累素材,广泛阅读名著和时尚美文来扩大知识面和驾驭语言的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激发写作兴趣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它使学生的写作个性得到了张扬,写作的能力有了普遍提高,使更多的学生爱好写作,并且能写出一些优秀的作文,积极大胆的投稿,参赛。真正地做到:学写作——爱写作——有收获。
参考文献: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因势利导法 篇6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个性差异;因势利导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的地位更为凸显。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同样显得格外重要。作文教学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作文课堂是包含多种变化因素的动态时空。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变化的脚步,结合学生个体的特点,选择适宜的作文教学方法。
成语“因势利导”,原义是指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很好地加以引导。势,指趋势,是人、事物等内在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也是随机生成的现象或状态。因势利导绝不是信手拈来的小聪明,而是教师智慧和才能的表现,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一个显著标志,它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勇于尝试的精神。
一、借时代特点因势利导
当今的农村学生不比十年前。十年前手机还十分稀有和昂贵,手机的功能也仅局限于通话和发信息。那时的学生生活范围极其狭窄,在校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很少接触社会。现如今,存两三百的话费就能获赠功能十分强大的3G手机,上网看小说,聊QQ,玩游戏,无所不能。父母出于联系方便或不能亏待孩子的心理满足了他们拥有手机的要求和愿望,却未曾想到,正是这一举动干扰了学生的学习甚至断送了学生的前途。许多潜质优秀的学生成为手机的“奴隶”无法自拔,特别是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监管的学生,他们几乎人手一个手机,学习成绩却一落千丈。
面对这个尴尬的局面,如何化不利为有利呢?与其被动受网络的负面影响,不如主动出击。既然网络信息如此发达,那就引导学生从网络上浏览中学生的佳作。以往,我们鼓励学生订阅各种作文报纸、杂志,以汲取作文营养,学生获益非浅。但是,相比网络来说,报纸、杂志仅是一座座小岛,网络则是大海。在每周两次的信息课上,学生上网时,我们鼓励学生浏览在线电子图书馆。如浏览新世纪读书网,让学生自主阅读各类图书,尤其是中学生作文。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评选出“最佳作文选家”,发给一定奖品。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上网浏览作文的热情。随着活动的顺利展开,学生的写作热情有了明显提高,很多人一改原来怕作文的心理,爱上了写作文。学生的写作思路有了明显的拓展,词汇也较之前更丰富。
网络的出现对许多行业都造成了有力冲击,那么,我们能否借助网络破解作文教学的难题呢?利用网络辅助作文教学的主要价值,正是体现在引导学生多读、激发学生多写等方面。“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顺应时代发展,合理引导,这正是因势利导法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二、借地方民情因势利导
从90年代末周宁人闯上海,到如今的2014年,周宁人在钢贸行业创造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可观的财富。许多人看到了商机,不惜抛家舍业,甚至丢掉公职饭碗,义无反顾地赶潮下海。同时,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也成为趋势。这导致许多家庭分隔两地,许多学生由于户口无法动迁被留守家中,或与爷奶相伴,或寄叔伯姨姑篱下。更有不少家庭受时代新思潮的冲击出现婚变。此时的学生从曾经全家人呵护备至的“宝贝”沦为了“多余的累赘”。时代在学生的心里强行烙下印,却没人告知他们如何“疗伤”。还未成熟的学生茫然失措,压力剧增。在这样一个彷徨迷惘的特殊时期,作文便是情感宣泄最好的途径。
窥一斑见全豹。在笔者执教2012级初二(3)(4)班,共有学生56人,其中留守比例(3)班为40%,(4)班为50%。父母已离婚或父母正在闹离婚的家庭比例,(3)班28%,(4)班31%。这一形势已经成为影响教学的因素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面对学生掏心掏肺的作文,如何在评语中引导就显得极其重要。迷惘的学生在作文里倾吐心声,正是期待年长的教师能指点迷津。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跨过这个坎,理性地面对呢?笔者认为,应该教学生尊重父母的选择,也许他们有难言的苦衷。切忌自以为是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盲目地批评指责其父母,让他们心里满是怨言。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父母的选择,让他们懂得感恩,能自立自强,带着一颗充满阳光和力量的心走在人生的路上。
例如一个女生在作文中倾吐了这样一件事情:她的父亲抛弃了早先背井离乡远嫁过来的母亲,可怜的母亲无处申诉自己的委屈,身处异乡,落得丢了丈夫、守不住家庭的结局。文中句句都是对父亲的指责和对母亲的心疼,以及对姐弟俩今不如昔的感叹。读到这样的文章,笔者心里很是不平静,不禁站在学生的角度把矛头对准了那个父亲。到底是谁的错呢?社会风气的腐化堕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个人若能以家庭责任为重,事也不会至此。可是,如果此时言辞激烈、义愤填膺地写评语真的能帮上忙吗?
掩卷沉思后,笔者毅然决定帮助学生找回心灵的晴天。“读了你的文章,掩卷沉思,心潮澎湃。出于爱护你的心,我和你一样不支持你父亲的做法。但这是个复杂多变的社会,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包括你的父亲。同时不能因为一时的怨恨否认这十来年他对你的养育和呵护。作为父亲,他一定希望你幸福,那么,也给他一份祝福吧。虽然家庭分裂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但遭遇这样的事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让你快速成长的契机。是成为一个宽容的人,还是狭隘的人?是自暴自弃,还是奋发图强?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你是个聪明的学生,我会时刻站在你身后支持你的决定。”之后,她开朗了许多,好像阴霾多日的天终于放晴了。上课也更积极和主动,正能量代替了情绪垃圾占据了她的心,她终于成功地迈过去了这个坎。
还有学生在作文中倾吐留守或失去亲人的悲伤。如今年四月,一个女生的母亲病故,数月后父亲外出打工。她遭遇了亲人离世和独自留守的双重考验。作文中她这样写道:“吃饭的时候,桌子上少了两个我最爱的人;白天家里也少了两个最爱的人,晚上更是安静,只有我在家里徘徊。早上起床的时候少了问候,少了个人给我煮饭,来不及的时候少了人送我。少了他们,我的世界一片混乱,一个人徘徊在空荡的家里,除了无奈,还是无奈。”读的是文字,感觉到的却是一颗滴血的心。生活的磨难过早地降临,这份悲伤她扛不动。此时她最需要的就是倾诉,所以在作文评语里,笔者这样写道:“首先,得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与我分享你正在经历的事。把心里的话都写出来吧,会过去的。还记得普希金的那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吗?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你如果倾诉,我愿意倾听。让我站在你的背后,与你一起。”
就这样,作文评语成了笔者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它清理了学生的情绪垃圾,为他们注入了正能量,使他们保持乐观的心态,更好地为人处世。
由此可见,写作训练内容中的思想性与社会性,决定了它必然蕴含着诸多思想教育的因素,这就使写作教学具有显著的教育性。“在作文中育人”或者“将思想教育渗透在作文教学中”,这在作文教学理论话语中,一般是指“写作的教育性”。 这样看来,所谓“教育性”就是在写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特定思想内容的教育,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组成部分。还有人认为,中学作文教学目标有一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进一步要求“把作文过程当作道德情趣高尚化的过程,是灵魂净化的过程”。说的也就是“通过作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借助作文评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是作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法的表现。
三、借教材特点因势利导
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书,选篇都是精品,特别是现代名家名篇,更是美文,令人赞叹不已。教材的单元合成也具有一定科学性。然而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学生对课文的态度是:你尽管写得好,我可是不愿学。教科书就像米饭,虽为精挑细选,却不受学生待见。
针对学生对教材经典文章腻烦的心理特点,笔者常用提供时文供学生“解馋”。在周周训练中总要精选几篇文章让他们欣赏。由于这些文章比较贴近现代生活,新鲜感强,读后不仅能留下较为长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知识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不多,知识积累就少,想写出好文章,那近似于痴人说梦,因此,广泛的阅读与丰富的积累是创新作文的基础。
在美文赏析的同时,也可以不失时机地强化课堂即兴片段写作。例如在赏析《平安夜里的母亲》这篇文章时,文中写到一个母亲带着盲童吉姆在圣诞夜挨家挨户地唱圣诞颂歌以获得生活勇气的故事。
“敲第一扇门时,吉姆心里充满了恐惧。不一会儿,门内传来了中年男人的声音:‘谁呀?母亲镇定地喊:‘吉姆!拥有全城最美音色的小伙儿!他特意前来为你奉上圣诞节的祝福!中年男人开了门。吉姆迫不及待地唱了起来。他感觉自己唱得实在糟糕,但中年男人却极为认真地听着,最后,还朝他的口袋里放上两枚沉甸甸的硬币。”
读到这里时,笔者抛出一个问题:“这里对母亲和中年男人为何没有更多的描写?”学生顿悟,文章是以吉姆的口吻叙述,而他是个盲童,看不见,所以只能从母亲的语气里感受到镇定,从四周的安静感觉中年男人在认真地听,从中年人放硬币的动作里感受到被肯定。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请你展开想象,如果你是作者,要在此处补充中年男人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该怎么写呢?”就这样,借助课外阅读美文创设的情境,不费吹灰之力就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使他们描写人物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课堂上即兴的片段训练为学生写作能力提升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初二(四)班的一名学生这样写道:
“紧闭的大门过了许久才被轻轻打开,一个穿着棉拖鞋,套着崭新的宽大睡袍,满脸写满圣诞喜庆的男子走了出来,看到手里拿着黑板的母亲和眼神木木的男孩,脸上掠过一丝惊愕……中年男人认真地听完,在吉姆的口袋里放上两枚硬币,吉姆不敢相信,惊呼道:‘先生,您这是给我的吗?中年人微笑着说:‘你认为不对吗?不过,对于你的天籁之音来说,它的确挺少的。”
这里补充的外貌描写符合圣诞夜晚的特点,想象十分合理,同时语言描写也符合外国人幽默风趣的特点,补写得十分到位。就这样,课外阅读和片段作文训练成了弥补教材缺点的最佳方式,这也是因势利导法的体现。
四、借个性差异因势利导
作文活动与人的个性差异有密切的关系,个性不同的人,其写作方式、写作习惯、文章风格等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写作指导要结合学生个性差异的特点,因势利导。一般说来,对写作能力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各种写作技法,熟练后达到不露痕迹的境界,力求文风自然;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应重视基本功,从错别字、作文格式到通顺表达,甚至准确用词方面,多点拨提示,力求表达规范,言之有物;对具有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学生,在指导时要侧重于帮助他们找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材料背后蕴藏的意义;对具有集中性思维品质的学生,则要启发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并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处理材料。
同时,作文批改要有灵活性。教师批改作文不可千篇一律,对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作文,批改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对优等生,要鼓励他们在写作过程中边写边改,培养他们的自改能力;对中等生,教师以鼓励为主,在提出修改意见的同时多发现优点,让他们把写作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叶圣陶说:“批改不宜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对少数差生,只需语句通顺,少写错别字,言之有物即可。对风格以豪放见长的学生的作文,批改要细致些,尤其是字词句的运用要细加审查.对风格以婉约见长学生的作文,批改注重结构和立意。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实在是一件应该与时俱进的工作。时代在变,教材在变,学生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借助网络,结合民情,弥补教材,分析学生个性差异,都成为因势利导作文教学法的体现。时代的脚步一刻不停地前进,作文教学探索的道路还很漫长。只要善于观察,勇于尝试,不断总结,一定能找到最适合最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营造与创造——语文教学策略[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2]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法 篇7
一、语法翻译法的概念与特点
语法翻译法是在教学中以翻译为基本手段, 以语法讲解为核心, 使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Jack C.Richards和Theodore S.Rodgers在《语言教学的流派》一书中把语法翻译法的特点归纳为:
1. 强调语法规则分析, 以语法为中心翻译为方式进行两种语言的互译。
2. 以阅读和写作为中心, 忽视听说。
3. 词汇的选择完全以所学的课文为基础, 通过双语词汇表来实现。
4. 句子是语言教学和实践的基本单位。
5. 强调准确性。
6. 用演绎法进行语法教学。
7. 本族语是进行教学的媒介 (Jack C.Richards&Theodore S.Rodergers, 2010:p.5-6) 。
二、语法翻译法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语法翻译法始于16世纪的欧洲, 是欧洲人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所采用的方法。教学的重点往往是对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典籍中语言的理解和翻译上, 通过翻译来学习和掌握语言 (郑庆珠等) 。对于语法翻译法, H.H.Stern认为:“尽管饱受攻击, 语法翻译法今天仍兴盛不衰, 看一看现今所用的教科书, 这就足以证明语法翻译法的强大生命力。” (Stern.H.H, 1983:p.454) Red Ellis在谈到语法教学时曾说到, 语法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确有帮助。正规的语法教学具有延迟性的而非即时性的作用 (王东波, 2004) 。Chomsky将语言能力归纳为固有的、不言而喻的知识, 即语言结构知识或语法规则体系, 正是这种知识使人能够创造和理解无限多的句子, 语言因而获得创造性 (Chomsky, N, 1965:p.40) 。
据有关史料记载, 我国英语教学正式开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从1862年至今, 语法翻译法占据中国英语教学讲坛140多年, 这无疑说明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存在的合理性 (王东波, 2004) 。
近几年国内学者, 比如黄能 (2000) 、王东波 (2004) 、朱月芳 (2003) 探讨了语法翻译法在中国存在的适应性及其价值, 这也说明了语法翻译法自引入国内至现在都有其巨大的影响力。另外罗立胜等 (2004) 、郑庆珠等 (2004) 、王芳珍 (2011) 回顾了语法翻译教学法产生的背景, 阐述了目前它的状况以及对其未来的展望足以证明该教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文通过借鉴前人的经验回顾语法翻译法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合理性及其价值, 并对其加以改进, 以适应中国的外语教学。
三、语法翻译法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1. 语法翻译法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合理性。
语法翻译法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也是由我国的现状所决定的。
中国的外语学习环境决定了语法翻译法的实施。中国的外语教学大多数是在教室里进行的, 教室和同学大多数都是以汉语为母语, 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外语, 缺少语言自然习得的条件与环境。语法翻译法由于使用母语教学, 采用母语与外语对比的方式。因此, 在这种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班大人多现象。翻译法至今仍然在大多数外语课堂上使用, 其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的外语教学课堂大多都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课堂教学, 如果运用交际法, 学生在班上基本上没有多少张口说外语的机会。
各高校的招生条件或生源不同使得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这与教育改革的新成果、新教材、新观念、新教法无法协调一致起来, 只能通过语法翻译法为学生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
语法翻译法符合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虽然近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做了很大改变, 但是阅读、写作仍然与语法分不开。为此学生必须具备较系统的语法知识及较扎实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如果没有牢固的语法知识很难通过考试。只要有这种应试考试, 迫于压力, 教师就要教授语法。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这些实际情况就决定了语法翻译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只要有这些条件, 语法翻译法就不会被代替。
2. 语法翻译法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
传统教学法之所以成为传统是因为它经受了长期的考验, 证明了它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不是昙花一现的东西 (范万军, 2000) 。近年来, 国外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语法教学对提高外语学习者使用外语的准确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衡仁权, 2007) 。
逐词逐句地对等翻译能够提供一个完善的词汇体系, 而且这些词汇能够通过上下文的反复接触被熟练掌握, 有益于学习者掌握外语语法系统。由于大学英语教学任务重、时间短, 因此对词汇、短语及句子采用快速翻译的方法来学习能够节时节力。语法翻译教学法借助原“希腊—拉丁语法”的规则形成了非常完整、系统的语法教学体系。
语法翻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语言学习者使用外语的准确性 (Hossein N&Fotos S, 2004) , 打下牢固的语法基础。有人说翻译教学法培养出来的都是哑巴英语, 但在缺少了语法翻译法的教学中培养出来的往往是缺失准确性的学舌英语。只有通过语法翻译法掌握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之后, 再利用交际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材中首先以句子作为教学和语言练习的基本单位, 然后以一些段落或是整篇的材料进行翻译。这些句子都是从典籍、名著中摘录出来的, 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翻译和写作能力都是行之有效的 (郑庆珠等, 2004) 。
教师能用这种教法快速检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掌握程度, 便于测试及巩固练习。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这样就能很快地得到信息反馈, 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种语法现象并能正确运用。课后伴随大量的语法练习、英汉互译、句子或段落翻译。通过学生的笔译作业能够明显地看出他们语法的掌握程度和语法不足, 这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并予以纠正。
语法翻译法表现出来的有效性也说明了其存在的价值和地位, 证明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有助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
3. 语法翻译法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语法翻译法确有其存在的价值, 但是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外语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相对某类对象和目的有效的教学法,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高效的教学法 (褚孝泉, 2011) 。反思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 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的优点, 为学生打下牢固的语法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在发挥其优点的基础上, 不断地加以改进其不足之处使之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形势。
第一,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听、说、读、写、译这五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实行以课文为中心, 结合语音、词汇、语法和翻译, 同时要求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复述课文、写读书报告或改写课文等。这有助于学生在表达、训练等具体实践中掌握语言知识, 提高读、听、说、写、译等技能, 达到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和巩固。语法翻译法应该作为其他教学法的必要补充, 它和其他教学法, 比如交际法、视听法之间并不是完全冲突、互相排斥的。几种教学法可以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
第二, 教师要重视把教法的自身特性与实际需要相融合, 抛弃“为语法而语法”的做法, 树立语法为阅读、为听力、为交际服务的新理念。不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局限在形式的辨认上, 要把重点放在用法的探讨上, 如结合难句、长句、段落、篇章来学习和巩固语法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并发言总结语法规律,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第三, 语法翻译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法, 学生处于被动机械的地位, 因此, 教师应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所举出的例句、练习应贴近现实生活来活跃课堂气氛, 做到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 对于单一的演绎法讲解, 可采用结合归纳法, 取长补短。根据语法规则的难易度来决定采用何种办法, 简单的规则可以采用归纳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和大量的语言材料中归纳出语言的规则, 以求得学生的积极参与, 让学生总结规律, 积极发言, 而较难的语法项目则可采用演绎方法, 教师先进行讲解, 然后再辅以练习, 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
四、结语
语法翻译法在中国语言教学中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这证明了它长期存在的价值,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最好的、最合适的。语法翻译法在外语教学中存在优势但也有不足。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语法翻译法也不例外。因为语法翻译法在外语教学中存在优势也存在不足, 所以它需要在吸收他法之长、克服自身之短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以更好地适应教学需求。
摘要:近年来, 随着外语教学法的不断发展, 语法翻译法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 但是它具有其他外语教学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就当前中国这个特定的环境来说, 语法翻译法有其存在合理性和有效性, 这也证明了它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存在价值, 同时针对它的缺点和不足, 我们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
关键词:语法翻译法,合理性,有效性,价值,创新
参考文献
[1].Chomsky, 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M.I.T.Press, 1965:40.
[2].Hossein N&Fotos S.Current developments in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grammar[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4, (24) .
[3].Jack C.Richards&Theodore S.Roder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5-6.
[4].Stern.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University Press, 1983:454
[5].褚孝泉.论外语教学法的基础及其运用[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
[6].范万军.应正确认识传统教学法——为传统法说几句[J].外语教学, 2000 (4)
[7].衡仁权.国外语法教学研究的最新发展综述[J].Foreign Language World, 2007 (6)
[8].王东波.论语法翻译法的适用性及其存在价值[J].山东大学学报, 2004 (4)
[9].夏章洪, 顾月秋, 何培芳.不同英语语法教学效果对比[J].国外外语教学, 2005 (1)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法 篇8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启迪创新思维法
由于种种原因, 历史课堂教学曾被有些人称为是“净说过时的话”, 成为了一个死板教条的范本。启迪创新思维法建立的理论基础有“学生是能动的个体, 有自己的思想意识, 有潜在的学习能力”, “任何一种管理方法, 没有对人心理的管理, 就无法达到应有的管理效能”, “启发式教学法是贯串课堂始终的一种教学方法”等等, 有了这些教育理论做基础, 我在自己的教学领域中就开始了自己的教学探索。
一、实施启迪创新思维法的前提条件
1. 实施启迪创新思维法对教师的要求。
实施启迪创新思维法对教师的要求包括两部分内容, 即基本业务要求和基本心理调控艺术要求两部分。所谓的基本业务要求, 就是要求教师自身必须精心备课, 周密安排好各教学环节, 并有预防学生提出意外问题的心理准备。这样通过备课, 教师就要能够达到对整个教材的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程度。教学过程, 是师生双方心灵碰撞的过程, 能不能产生火花, 这就看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调控的艺术程度。因此, 掌握心理调控艺术, 这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技术。
2. 实施该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
教师要通过有效的组织教学和艺术的心理调节工作, 使学生达到一个精神振奋、求知欲强的高级的心理接受状态, 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这也是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所在。
二、启迪创新思维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与培养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学习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喜爱程度。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喜爱程度, 我在日常历史课堂教学中, 非常注重历史记忆方法的引导和训练。
1. 以小见大法的运用。
要培养学生能够通过看到教材上的一个关键的词或句子, 就能够联想起有关的一段历史事实的能力。经过一系列的启发创新思维训练后, 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认真看书, 善于设疑和解疑的创新思维能力。
2. 对比法的运用。
日常生活中,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那就是两个互相对比的事物, 对人们的印象最突出, 也最容易引起人的创新思维意识。在历史课的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这一规律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 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联想法的运用。
所谓的联想法, 就是利用一个知识的间接载体来记忆知识的过程。要求教师要时刻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 随时捕捉记忆的火花, 并适时地传达给学生, 以达到牢固记忆知识的目的。
4. 因果关系法的运用。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有好多事物都存在着因果关系。寻求并利用好这些因果关系, 在历史教学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 不但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与肯定, 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历史事件。
5. 由表及里法的运用。
培养学生能从一个问题的表面现象中, 看到其实质, 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 创新始终是发展的灵魂。历史课堂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聊天法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篇9
我去一所村级小学调研, 聆听了一位老教师给三年级学生上的作文课。上课前, 这位老师告诉我, 目前村级小学人数大减, 自己带的三年级只有9个孩子, 他上课常常用的是聊天法。
上课前, 这位老师在办公室门前折了几朵花, 捧在手中走进了教室。
师:这节课, 我们写有关花儿的作文。看着老师手中的这束花儿, 你想说什么?
生A:老师手中有一束花儿, 这是菊花。左边的一朵是白色的, 中间的一朵是粉红色的, 右边的一朵黄色的, 它们的颜色真鲜艳。
师:你说出了花名, 又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写了颜色, 还用了“鲜艳”这个词概括了颜色的特点。说得很精练。
生B:老师手中的花儿有一朵是粉红色的, 它多像我妈妈抹了口红的嘴巴, 漂亮极了。我爱鲜花, 我更爱我妈妈。
师:你只说粉红色的花, 而且由粉红色的花联想到了妈妈抹了口红的嘴巴, 并表达了对花对妈妈的喜爱之情, 很独特。
生C:老师手中的白花圆圆的, 多像老师的一双大眼睛, 也多像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 更像冬天飘落的雪花。
师:你的想象很逼真, 很丰富。
生D:老师手中的花儿真鲜艳, 真美丽, 一定也很香的。这就使我想起了一件事:我们学校的厕所周围没有树, 也没有草, 如果在那些空地上种上花, 厕所里的味道就臭得慢一点儿, 厕所周围的景色也就美丽了。
师:你由花的香味想到的这件事很有创意, 大家回头看, 坐在后面听课的老师笑了, 他也点头了, 说明他很佩服你的创意和你说话的能力。
生E:看到老师手中的花儿这么鲜艳, 这么美丽, 我就懂得了妈妈常常给我头上扎花的意思。原来, 妈妈要让我像花儿一样漂亮, 我是妈妈的一朵花。
师:我们是妈妈心中的花朵, 你读懂了妈妈的心思。老师告诉大家, “我们还是祖国的花朵”, 这句话的意思大家慢慢去想。
师:过了“说”这一关, 怎么把说的这些话很顺利的写下来呢?我建议大家“心诵快速写”, 就是一边把心里要说的话放慢速度背, 一边放快速度写, 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或空下来, 写完后查字典再填写。
生:写。二十分钟后, 学生写好了。
师:“哪位同学想把自己的作文读一读呢?”
生F:花儿有鲜艳的美丽的, 让我们喜欢的;但也有鲜艳的美丽的, 让我们讨厌的。爷爷说:“米兰花的果实是鸦片, 鸦片是毒品, 小孩子千万不能喜欢它。”
师:美丽有时候是一种欺骗, 爷爷的话对极了, 一定要记在心间。
生E:去年的一天, 我和爸爸去医院看望有病的阿姨。爸爸问:“我们拿什么呢?”我说:“拿蛋糕、苹果、还有奶粉、烧鸡。”爸爸说:“我们拿一束花儿吧!”“啊!拿花儿干什么?不能吃不能穿的。”爸爸说:“你慢慢去想吧。”今天我想出答案了, 花儿是健康的最好的礼物。
师:你把人物对话写得很具体、很干练, 也把爸爸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
生G:老师把花园里的花儿折了拿在手中, 我就想起一件事。上星期的一天, 我滚铁环, 不小心, 铁环滚进花园, 打折了一枝花。王龙告了我的状。老师在教室门前瞪着眼睛, 大声喊我:“彭刚, 你怎么不爱护学校的花草呢?”我低头走到老师身边, 说:“铁环跑得快, 我跑得慢, 没追上, 铁环进了花园, 碰折了一枝花, 我不是故意的。”老师笑眯眯地说:“今后跑快点, 管住铁环, 你去吧。”今天, 老师折了花儿, 校长会批评他吗?
师:听了你的这段话, 老师很感动, 一是因为你的这些句子把你的天真和老师处理事情时的不同态度不同表情写得真实流畅;二是你很关心老师, 为老师折花的事担忧。
[点评]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法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作文,激励,个性
长期以来, 学生怕写作文已成为困扰作文教学的瓶颈。原因有多方面, 许多学校的“封闭化”或“半封闭化”管理, 使学生接触社会的视野急剧减小。片面地追求分数, 使教师功利观念增强, 认为提高学生的作文分不如提高学生的基础分容易。许多学校的作文课被浓缩再浓缩, 数量少得可怜, 质量更不好说。而且作文课相对阅读课更难上, 这跟语文教材缺乏给一线教师切实可用的写作教材有关系。所以, 在当前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 学生怕写, 教师怕教、怕改, 致使作文教学处于尴尬的境地。在当前新课标新理念的大好形势下, 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有一番大的回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不断吸取教训, 总结经验, 借鉴各种方法。实践证明, 作文教学要取得成功, 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至关重要, 而我们教师要做的, 是如何把学生激励起来, 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 不断练习, 持续提高。
一、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 让他们为需要而作, 为爱好而作
作文是个性化的劳动, 需要创作的动力。有爱好, 才有动力。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 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我们会产生各种感受, 有快乐、有感动、有烦恼、有伤心……有些感受可能转眼之间就忘记了, 有些却积蓄在心里。当我们把这些内容写下来, 让他们变成一行行的文字, 于是, 一篇洋溢着生命力的作文便产生了。
我有一位学生, 平时作文写的并不好。有一次考试, 他的作文居然得了高分。我仔细看了他的作文, 果然不错, 很能感动人, 只是有些地方遣词造句还不太好。我在课堂上表扬了他, 并请他讲述写得好的经验。他说, 那是他的一次亲身经历, 他感触很深, 刚巧又与这次考试的题材吻合, 于是一挥而就。平时的作文, 因为无话可说, 就成为一种负担, 无可奈何只能胡编乱造。我鼓励他多写自己的经历、感受, 多写随笔, 并不时地指点他, 现在他的写作水平已有很大提高。
写作教学中, 要使学生发挥个性、表现自我, 就要给他们自由。在作文指导中, 应该确定目标、确定话题、明确要求, 让学生自主命题、自选角度、自由选材、自定体裁。少写命题作文, 多写话题作文。对学生作文的主旨, 不能死扣政治标准, 尤其是学生的观点与时代政治不合时, 要适当引导, 切不可大加斥责。教师要始终想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要极力减少束缚, 让学生放飞思维、放飞想象、挥洒个性、舒展灵性。
二、激发学生评改的激情, 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要重视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好习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要求学生由句到段到篇, 由内容到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 一点一滴学习怎样修改, 渐渐养成文后必读、必改的习惯。交给老师的习作, 不是写完的, 而是改过的, 是自己已经改不了的。而在传统的作文评价中, 老师是权威, “评价修改”基本上由老师“说了算”, 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被动修改的位置。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参与评价, “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评改作文的积极性得不到保护, 评改作文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 评改他人作文的乐趣更无法体验。所以, 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改变这种弊端。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评改的兴趣, 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评改方式, 有学生自评、同学间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还设计了“作文评改小擂台”、“评改金点子”、“超级变变变”等师生共同评改的形式。以学生评改为主, 教师扮演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作文评改小擂台”这一形式是以正反两方举行擂台赛的形式进行, 一方针对评改要求找出习作中的优点, 一方针对要求挑出习作中的不足之处。然后分别加分进行竞赛。“评改金点子”是指在如何选材、如何合理地使用材料方面表达自己的见解, 提出修改意见。“超级变变变”是看谁把文章中表达不当的地方“变”得准确生动。这些评改形式生动活泼, 能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在兴致勃勃的参与中积极主动地掌握评改作文的方法, 训练自我评改的能力。此外, 还可按“开头点题好”、“结尾扣题好”、“语言出色”、“书写整洁”、“条理清晰”、“重点段描写具体生动”等优点归纳。然后进行表扬、激励。再选择部分学生习作的原稿和评改稿一起展览出来, 让学生明白“好文不厌改”的道理, 并且养成精心修改自己作文的好习惯。
实践证明, 这些方法极大地激励了学生习作的兴趣, 他们养成了自我修改习作的好习惯。同学间不再保留, 互相探讨、互相学习的气氛也浓了, 学生整体的习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三、让作文评语走近学生, 走进学生的心田
由于传统作文教学对学生作文的要求过高, 再加上教师评语的生硬、刻板, 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 觉得作文是一件很难、很苦的事。一提到写作就叫苦连天, 拿到老师千辛万苦评改出来的作文, 也是漠然置之, 懒得理会, 收效甚微。
其实学生作文只是一种练笔, 是一种心灵的倾诉与表达。他们每次完成作文之后, 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教师在作文评语中应该多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 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即便是对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之处, 也要用一种商量的语气。多采用肯定式评语, 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比如“这次作文中, 你的这种逆向思维很值得肯定……”这样一来, 便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与求异思维的发展。通过对话式评语, 对学生的作文或思想行为提出建议, 让学生自觉地根据教师的指导去修改作文。同时, 这亲切的“对话”不仅增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 而且提高了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中学生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 具有不稳定性, 在写评语时一定要善于挖掘出掩盖在文字背后的学生的情感、态度, 并加以评价, 用真心、诚心打动学生, 走进学生的心田,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有些中学, 不少学生很难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常伴他们耳边的是家长的指责和教师的批评。富有鼓励性的评语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其写作积极性。我国文坛巨匠茅盾先生小学时代的两本作文中留有老师充满热情的赞语:“好笔力, 好见地, 读史有眼, 立论有识, 小子可造, 其竭力用功可成大器。”“前程远大未可限量, 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 莫谓祖国无人也。”这些极富鼓舞性的评语, 无疑给少年的茅盾以极大的鼓励, 对他后来蜚声文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巧用课文题材, 采用多种作文形式, 激励学生作文
1.续写。
在学习《项链》一课时, 学生兴趣很浓, 讨论也很激烈。我从他们的讨论中得到启发, 要他们为课文续写一个结尾。结果, 出现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尾, 有的写玛蒂尔德说出真情, 佛来思节夫人回家拿来项链鉴定, 发现又是一条假项链;有的写自从经历这次打击后, 玛蒂尔德不再爱虚荣, 而且更懂得珍惜生活, 珍惜感情;有的写玛蒂尔德经受不住打击而发疯、自杀……五花八门, 应有尽有, 让你不得不为学生们的奇思妙想折服。
2.仿写。
高考中的仿写题, 对部分学生来说是件难事。上一学期, 在学习《荷塘月色》时, 学生们为文中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描写、生动的比喻所倾倒。特别是文中描写月下荷塘和塘中的月色部分。于是, 我建议他们模仿这一部分的结构方式和描写手法写一篇短文。结果, 有的同学写了校园一角的栀子花, 有的同学写了夜游西湖的感受, 也有同学描写考试失利后回家路上的感受……一样是传神得很。而我, 也由此开始找到了指导散文写作的一些门径。学生们考试中仿写的难题也不自觉地“易化”了。
3.改编。
学习《祝福》, 我让同学们以“我”在鲁镇的活动为内容, 以日记的形式改编课文。应该说, 工作量不少。但是, 他们都完成得很认真, 虽然有些同学把天数搞错了, 有些同学把前后两天的内容写颠倒了, 但一讨论, 就全清晰了。这样, 不但加强了习作练习, 而且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入了。有些同学还自觉为祥林嫂编了“年谱”, 写得很认真、很细致。
4.拓展。
在学习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时, 谈到文化, 很多同学意犹未尽, 什么“茶文化”、“酒文化”、“丝绸文化”、“天台山文化”……讨论不休, 我请同学们谈观点看法, 有些同学谈得很好, 既有见解、也有条理。我让他们回去查资料, 然后以随笔的形式写成, 再交流, 收获很大。
五、把深受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引入写作教学, 注入更多的活力与生气
若把艺术引入中学生的写作中, 也无疑能为沉闷、被动的教学现状注入一股活水。比如利用听觉艺术的音乐、视觉艺术的漫画, 还有意象综合性最强的影视艺术。
在教学中, 教师以音乐创造氛围, 让学生静心聆听, 要求学生在听音乐开始时, 有所感想便动笔, 将脑海中闪现的形象用文字记录下来, 可以是一组画面、一个故事或者一缕情愫……写作时要求学生不要刻意遣词造句, 只要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比如, 可以让学生聆听古筝曲《高山流水》、《渔舟唱晚》、《梁祝》等, 展开联想与想象, 将听音乐获得的感受用文字表述出来。
漫画以其具体性、生动性和直观性, 以其强烈的讽刺性、幽默性和教育性, 深深打动着学生的心弦。而漫画作文正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具象材料作文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漫画、读懂漫画、领悟漫画传达的信息, 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发掘出其背后隐含着的深刻的寓意。统观历年高考作文命题, 以漫画作文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作文能力蔚为可观。从1983年全国卷的《这下面没水, 再换个地方挖》到1996年的全国卷《给六指作整形手术》和《截错了》。漫画特有的艺术审美特性, 是其他话题材料所无法替代的, 在今后的高考作文命题中, 相信它仍有极大的可能再次亮相。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经常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影片。如《祝福》、《鸿门宴》、《边城》……看后要求学生写观剧有感。写作的内容可以是有关的情节、演员的表演, 也可以是音乐的艺术、画面的处理等等。写作前, 指导学生写作的重点必须集中在“感”上, 不要花过多的笔墨去交代剧情, 要有针对性地引述。也不必面面俱到, 可以就其中某个方面谈自己的感受。有时还鼓励学生根据课文改写小剧本, 学生兴趣很浓, 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影视艺术如今已有非常广泛的覆盖面, 所以, 无论从丰富学生人生体验的角度着想, 还是从写作教学的需要出发, 我们都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影视这一充满魅力的, 既方便、又实在的课程资源。
六、编选佳作, 激励写作
每次作文后, 可以将佳作或优秀段落筛选出来, 或刊登于黑板报, 或张贴于教室展览。有些特别有典型性的, 就让学生抄出来或打印出来, 然后编印成作文讲义和佳作选, 印发给几个平衡班的学生。最近, 我们备课组老师正在商议, 每班选出三五篇佳作, 五六个优秀片段, 由学生打印或誊写好, 编印成“佳作选辑”。我还向学校的《育青刊》不断推荐佳作。我们班的好几位同学在校内外还颇有些知名度呢!
几年的实践告诉我,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并从作文集中取长补短, 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他们会下定决心写出有创意的佳作来胜过对手, 学生作文的兴趣空前高涨。
七、推荐发表或组织参赛
目前, 各级各类的作文比赛比较多, 将学生的优秀习作点评后向各大报纸杂志推荐或组织参赛, 这样可使学生多一份期盼与希望, 若能发表或在比赛中获奖, 我们可以想象它带给学生的是多么巨大的成就感。而这种愉悦也必将推动学生向更高的作文境界攀登。近几年, 我所教的学生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以上方法, 只要持之以恒, 正确引导、激励, 定会对现状有所改变。只是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
参考文献
[1]马晓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刘德海.写作素材重在内化[J].语文教学通讯, 2007, (1) .
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法刍议 篇11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音乐兴趣;音乐美
小学音乐教学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课程,它充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性与实践性。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并愿意模仿的阶段,小学音乐教师应该结合孩子们身心发展的特征及实际情况,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一、课堂创新,构建趣味课堂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常常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溜号的现象。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教学办法使课堂充满趣味性,一直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可以将音乐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在刚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小学生们在趣味的动物叫声中就会联想到自己日常生活看到的各种小动物,想要继续聆听这种充满田园气息的音乐。音乐中有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小河缓缓流淌的声音、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学生们听着美妙的音乐,感受音乐美好的同时爱上音乐,将音乐的美好联想到生活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使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的美丽情境,增强对音乐的兴趣。
二、游戏渲染教学情境
音乐教学要注重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能在视觉和听觉合二为一的过程中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形象化,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小学生天性爱玩,教师利用游戏教学的方式可充分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视听合一中不再感觉到音乐基础知识的单调与乏味,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音乐教学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想象,是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思维精灵,它几乎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飞上月球,探索火星都是想象的杰作。马克思说:“它成了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想象,是人的一种创造潜能,想象是创造的基础,音乐是以音响的形式来引起人的情感共鸣的,它可以丰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欣赏音乐,让学生去自由发挥,自由编排动作,鼓励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动作形式,答案是无穷的,不是唯一的。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分析研究音乐。
四、创设音乐环境,营造美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前就有美的感染
创设音乐教学环境,形成良好的音乐气氛。恰当的教学环境设计,可以形成良好的音乐氛围,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在上课之前,播放一段和教学相关的音乐;和学生一起律动;布置一个和课程相关的环境或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一个和课程相关的环境;变换不同的队形进入教室;制作与上课内容相关的头饰,学生带着头饰进教师;利用打击乐器和学生一起拍打节奏等等。这些都能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之前感受到一个与众不同音乐的环境,营造美的氛围。因此,创设音乐环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有了美的体验。
五、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学习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驰骋想象的空间。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与创造中逐步发展与丰富。由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用爱心与激情在孩子们情感世界里播种出绚丽的彩虹。让他们带着一份真情去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使之产生共鸣,愉快地进行教学。
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创新,不断增强他们大胆创新的意识,鼓励他们勤于创新和勇于创新。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力和想象力的同时,要注意完成基本的教学技能,启发他们研究问题,发现知识,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婷婷. 浅谈小学音乐课的创新教学[J]. 音乐天地, 2010, (11):17-18.
[3]吴莉. 小学音乐创新教学浅谈[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10):94.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法 篇12
一、列举事例论证, 要做到有理有据
所谓举例论证, 就是通过列举具体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论证时所列举的事例必须典型, 叙述要简洁明了, 高度概括;所叙述事例的重点部分要突出;叙事之后, 要有精当的分析论述, 做到摆事实和讲道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 考场作文《幸福之花, 开在感恩枝头》。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 诸葛亮六出祁山, 巧计破敌军, 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诸葛亮用毕生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 他用感恩成就了自己、感动了后人。为论述“感恩”这一话题, 作者列举了诸葛亮的许多事例, 并且分析了他的感恩之举, 以及后人对他的高度评价。通过正确运用举例论证, 可有理有据地说明“因为懂得感恩, 世界才会如此美丽”的道理。
二、借助事实论据, 要紧密联系观点
借助事实论据说理, 不等同于简单的事实罗列, 要避开以事例代替论证、只有叙述没有分析的误区。在概述事例之后, 要尽力挖掘材料中所包含的内容, 将它与所要论证的观点紧密联系起来, 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在具体操作中, 可以采用下面两种方法:一是例后解说法。列举事例后, 将其中关键的、与论点密切联系的内容进行解说, 使其含义得以彰显, 能够更好地论证观点。二是假设分析法。论据中列举的是一种既成的事实, 但在分析时, 可以通过这样几种假设:如果其中的人物由于缺少某种精神, 或者由于某种原因而没能这么做, 那么就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通过不同结果的比较, 就能探究与观点有关的因素, 强调其重要性了。
例如, 论证“钻研科学需要牺牲精神”的观点。有人选用了这样一则事实论据: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听说一艘轮船上发现了黄热病人, 立即赶往那里, 希望发现引发这种烈性传染病的病菌, 但检疫人员坚持不让他上这艘船。巴斯德恳求说:“请宽恕一个学者追求科学的热情吧!”结果, 他的执著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检疫人员, 他们同意巴斯德上船……在举出这个事例之后, 进行简单分析解说:面对致命的黄热病, 巴斯德坚持上船进行研究, 表现出的是一种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这种精神着实令人感动。正是这种科研重于生命的精神, 使巴斯德最终获得了成功。上述分析, 一切都是围绕着材料与观点相关的内容作出阐释, 这样就可以避免常见的“观点加事例”的单薄局面。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法】推荐阅读: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10-10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写作论文05-14
民法教学中的练习法09-07
化学教学中的讨论法12-05
作文创新教学11-04
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法11-13
尝试创新作文教学08-21
作文教学求创新11-08
高考创新作文教学12-08
作文教学创新谈12-31